时间:2023-06-26 16:27: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药物流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73-02
1 我国医药物流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
1.1 行业政策不到位,行业标准失范
原因: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标准以及运行管理机制仍处于不成熟状态,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医药企业在物流这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出现必将使第三方物流从医药企业中分离出来,而一旦分离开来就要面临对这些新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质考核和评估问题。但是国家在这些方面没有全新的、高效的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原来的GSP认证仅适用于传统的医药经销领域,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GSP认证内容,很多都已经过时。所以一个新的评估、考核体系的制定迫在眉睫。
1.2 投资不均匀,存在过热过散问题,缺乏有效整合
原因:自2002年7月我国某医药企业与国际著名物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西门子德马泰克正式签约,合力建立了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之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兴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目前即便是国内销售龙头企业,中国医药、九州通以及上海医药股份公司,其医药物流份额也仅占整个医药市场总额5%而已。而且这些医药企业的物流建设多是以企业为主体,因此表现出规模大、站点和投资多等特点。预期规模要求,通常会超过正常企业业务的3至5倍,个别甚至还要求必须支持上百亿销售额。就当前的形势下来看,因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供应链整合环境发生了变化,存在着不利影响因素,加之第三方医药物流不成熟,以致于各分一块或者重复投资现象非常的普遍。本人在东莞实习期间发现不少医药企业处于这种尴尬状态。
1.3 第三方物流不成熟
原因:由于分离出来的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经历一个应有的发展历程,导致很多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达标。几点可见。第一,配送站点分布单一化,因为配送网络主要根据以前的药品进、销线路和节点演化而来,故分布根本不合理。第二,信息流通能力低下,由于医药物流的信息基础建设落后,所以没法形成一个适合国内市场的具体方案。第三,多数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储运管理为主,缺乏专业物流人才,当面临更大的商品吞吐量时,处理速度、作业效率,准确率与成本等因素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1.4 缺乏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
原因:从行业内专家的角度来看,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高级医药物流人才的人属于凤毛麟角。而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发展,差距也会随之更加明显。以东莞一君药业来讲,一个仓管人员除了本职工作还要承担发货,电脑录入工作。医药物流人才缺乏的原因我以为有两方面。第一,很多医药企业对物流概念认识不清,片面地以为医药物流只是对现有医药货物仓储与运输的简单相加。以致使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错误地认为: 高薪聘请专业物流人才的价值根本没有大量聘用装卸搬运与仓储人员高。第二,在物流人才管理过程中的种种疏漏,也使得物流人才大量流失。
2 应对方式
医药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慢慢对其进行完善。首先医药物流需要一个发达的信息流通和交换平台。然而,在传统的形势下,因对信息化管理有交高的要求,所以除对外信息进行处理,还需创新企业内流程、组织结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化追求整体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同时,因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因素影响,医药物流更多依赖内部人才以及资金和管理技术手段。在该种情况下,医药行业一定要端正态度,重新审视医药物流,及早从传统的运输+仓储模式中走出来,重新认识医药物流的真正内涵、潜在的问题,并且着手构建战略物流体系。
2.1 积极响应医药物流政策
在当前的形势下,若想有效发展国内医药物流,则需从宏观层面上积极培养现代医药物流市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之逐步走向法制化、合理化以及规范化。在此过程中,应当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格局,确保医药物流市场能够在良性竞争环境下成长。
2.2 强化医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实践中,将国外、国内先进的技术与医药物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医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小物流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物流相结合,全面推进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医药物流发展的重点在于将供应商、网络销售终端以及物流中心分工整合。其中,供应商的主要任务是产品深入研发以及生产、消费终端的服务;物流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上游的供应商管理以及下游的客户群服务。通过规模化配送,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效率,大大降低流通环境的成本开支;对于网络销售终端而言,其重点要抓好相关药品的销售,并且提供专门的药品咨询服务。
2.3 构建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的医药企业而言,应当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应当严格按照现代物流标准整合资源,逐步使其功能发挥出来、分步到位,有效占领当前物流市场。高规格的物流配送中心应当以自身配送为基础,逐渐面向医院、商家以及零售药店;同时,还要找到稳定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网络合作关系,从而不断拓展物流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将原本比较单一、简单的药品配送,逐渐扩大到医院、运输存储以及药店产品等。在此过程中,配送中心不仅要实现加强信息化建设,而且还要帮助其上游以及下游的客户群体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建立网络体系,实现区域信息化物流发展目标。对于物流中心的从业人员而言,可由上述三方成员组成。物流中心包括对医药商品库存、运转、管理以及分拣和配送等方面的业务,通过共同组建物流中心实现对药品的批量物流管理,不仅可以加快药品市场流通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优化整合物流管理,节约医药物流成本费用。
2.4 物流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在对药企进行重组和联合以后,可以实现一体化发展目标,对内部的各个物流作业流程和环节进行优化整合,以此来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物流效率。第一,将销售渠道中的厂商、零售商以及批发商和消费者,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采取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样可以确保医药物流发展的合理性。第二,通过市场有效打破割据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跨行业、跨地区或者是跨所有制的医药物流集团。基于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实现厂商、零售商以及批发商的联合,这对降低物流成本意义重大。实践中可以看到,因我国很多医药流企业能力有限,所以应当不断优化医药物流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这是加快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发展步伐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立足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对传统的配送体系流程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造,通过运输合理化以及出入库自动化、库存管理信息化模式的实施,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运作效率和质量。
2.5 加强医药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建设
医药企业作为联系其上下游企业的纽带,对现代化物流系统需求更为突出。因为依靠现代化物流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可以与医院、供货商以及零售网点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此来帮助医院、供应商以及零售商及时的供货或者存货。物流信息数据的处理,成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发展也成为现代医药物流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快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沉重的任务。故国家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据调查显示,国内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利用率非常的低,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程度更低,信息化建设缓慢,为此需要政府加大对信息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加快网络信息系统建设。
2.6 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国内医药企业对于医药物流的认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物流层次上,所有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国内物流费用普遍偏高的情况下,第三方物流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在发展战略选择时,若选定第三方物流,则需着手市场发展战略、要素战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去争夺市场资源;如何获得更多、更可靠的市场信息;如何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或者如何才能整合产品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环节,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可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成本高以及传统的库存不合理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当第三方物流得到充分的发育和完善时,企业就会将物流提高到企业战略的地位。当物流可以成为企业联盟的纽带时,物流的高级阶段,物流一体化也将为时不远。
3 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医药物流在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但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还要靠物流人一起不停的努力去完成。
参考文献
[1] 郑权.浅析我国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问题[J].海峡药学,2005(6):210-213.
作者:马承严 李浩娜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在业务处理模式上,具有全国统一联网的特点,服务质量、运营效率、经营绩效受全网全过程各环节的影响,成本弱增性特征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提出自然垄断概念,经济学家总结出自然垄断行业的一般特征是规模经济。1977年,鲍莫尔首次以成本弱增性定义了自然垄断。1982年,鲍莫尔、潘扎、威利格出版了《可竞争市场和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用范围经济和成本弱增性系统论证了自然垄断: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成本具有弱增性〔5〕。克拉克和米勒(Clarkson&Miller)用q表示产量,C(q)表示成本函数,产量q变化量为1<人毛卜。时,企业成本函数关系为:C(人q)<入C(q)由上式可以看出,在产量q附近存在着规模经济效益。把公式两边同时除以入q可以得到:C(人q)/人q<C(q)/q在成本弱增性的情况下,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个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生产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社会总成本最低。因此,只要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就具有弱增性。由于邮政物流的主要成本在于网络建设成本,邮政网络建成以后,邮政业务品种(产品)的增加不会引起总成本的明显增加,邮政行业具有明显的成本弱增性。具有大量的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因过去的决策导致的,无法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资产的流动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弱,其形成沉没成本的部分就越大〔了〕。经济活动中的沉没成本是指进入市场时所投入的、退出市场时不能回收的那部分投资。它构成企业的退出壁垒。在自然垄断领域,巨大的沉没成本还构成行业的进入壁垒。邮政成本的沉淀性主要表现在资产投资的专用性,这些固定资本一旦形成,折旧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这些工具设备和基础设施很难转作其它用途。
邮政网络对医药物流的适应性
药品体积小、价值高;品种多、规格复杂,生产和使用高度分散;需求发生急迫,有效期有限而且效期管理严格;使用批量小,进货频繁18〕。药品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众多的药品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必须建立一个非常复杂高效的医药物流体系。这一物流系统必须具有足够的覆盖能力,它的一端必须能够覆盖中国国内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进口商,它的另一端必须能够覆盖中国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数十万家医疗机构和社会药房。药品实物精细配送是药品中间流通环节的中心任务〔8〕。邮政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特性和全程全网综合组织管理能力,为邮政网络开展药品物流配送业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如果邮政体系适当加强药品质量管理能力,邮政网络就完全具备药品物流配送条件。药品的特点和邮政网络特性使药品“天然”地成为邮政网络精益物流的最佳对象之一!9]。
邮政网络与医药物流对接的主要方式
中国邮政在进军医药物流市场的时候,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多层次不同深度的介入方式。邮政功能性医药物流在这种模式下,邮政企业只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一种或数种标准化的医药物流服务,如药品原辅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储存、运输、保管等,按照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收取费用。目前,邮政广泛开展的药品邮寄服务,以及一些地方开展的药品配送服务就属于功能性医药物流服务。这种介入策略,邮政企业不需要太多的新增投入。邮政企业主要利用现有物流网络资源,仅增添少量必要的医药物流设施,提供医药企业所需要的通用物流服务。由于邮政物流网络的成本弱增性特征,这种介入策略可以使邮政网络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而不会增加太大的运营成本。此外,邮政企业还可以利用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将多家医药企业的物流需求集中起来,采用最合理的运载路径,降低空载率,使营运成本进一步降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邮政一体化医药物流这是介入程度比较深的邮政医药物流模式。邮政企业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的医药物流服务,包括流程再造、订单管理、库存管理、供应商协调、信息接入、仓储、分拣、包装加工、分销、运输、配送、信息跟踪监控和资金收付结算等综合物流服务。邮政一体化物流是以个性化解决方案为特征的综合性合同物流服务。通过对医药企业的经营状况、物流运作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合邮政物流的优势对医药企业物流提出改进方案,为医药企业定制个性化、柔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参与医药企业的物流管理,将各个物流功能有机衔接起来,实现高效的物流系统运作,帮助医药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控制能力、运行效率和资金周转率,降低医药企业的物流费用和运营成本,为医药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提供物流支撑。中国邮政拥有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一体化物流信息系统(CNPL),该系统以订单流为主线,实现对货物的全程跟踪与查询管理,出库、库存、移位、盘点、仓库预警等功能〔l0]。这种介入模式能够使医药企业和邮政企业全力以赴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实现优势互补。邮政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仅是邮政医药物流服务的一般性业务费收入,还有一笔可观的双方优势互补以后形成的物流效率提高产生的“合作红利”。邮政医药供应链管理与整合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网链。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对整个供应链(从供货商,制造商,销售商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其目标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et),在正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并使总成本达到最优化。药品生产供应的一般链条是:药品生产企业一批发企业一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一患者〔川。中国邮政强大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可以突破自有物流资源的局限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物流资源,与药品生产供应链条中的医药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使双方专注于各自的核心业务,强化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价值的创造l‘2〕。这种模式要求邮政企业大力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供应链管理的软实力。4邮政网络与医药物流对接的主要障碍与发展前景尽管实践中早已存在邮政为个人邮寄药品,为医药企业提供医药产品的运输、储存等物流作业,但在国家管理层面上,第三方医药物流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缺乏法律法规的确认和规制。在法律真空状态下自发发展起来的邮政医药物流,在实践中产生很多问题,诸如假药劣药的渗透和扩散问题,物流过程中药品质量管理缺失等问题,长期困扰着邮政医药物流的发展,并成为邮政医药物流的发展主要障碍〔2〕。邮政网络与医药物流实现对接的发展前景,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困难重重,前途无限。中国邮政具有遍布城乡的物流网络系统,在医药物流配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面对新的对象、新的流程、新的规则,以及医药配送市场原有格局被打破以后的剧烈震荡,所有参与医药物流的邮政企业普遍感到准备不足,困难重重,使得邮政物流企业颇感头痛。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最重要的是,邮政参与医药物流,有利于解决药品流通领域存在的瘤疾,有利于缓解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也有利于邮政物流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邮政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理由相信,邮政网络与医药物流对接是大势所趋,必将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虽然笔者从2007年底开始,应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邀请,主讲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和管理的课程;但是现代医药物流概念的明确和配套政策的落实,直到2012年年末才看到希望。笔者相信,2013年必然是中国现代医药物流真正发展的元年。
政策充满正能量
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各级药监部门对医药企业发挥实际的管理职能。但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商务部才是药品流通业的法定主管部门。自从明确商务部的主管关系后,各级商务部也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药品流通业的调研、座谈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选取了部分药企作为国家商务部药品行业直报统计单位。笔者知道,许多医药同行都在等待,想知道商务部对医药流通业的管理思路和政策力度。而以《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为代表的5项标准的公布,拉开了商务部管理药品物流的序幕。
商务部开始直接管理
目前,商务部先后公布了《“十二五”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药品批发企业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指标》《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药品流通企业诚信经营准则》《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药品流通企业通用岗位设置规范》等核心文件。
在规划纲要里,商务部门制定了医药流通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60%以上;连锁药店占全部零售门店的比重提高到2/3以上。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同时,商务部在规划纲要里也提出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与之配套的是,在药品物流服务能力评估标准和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商务部门贯彻了将医药企业分级管理的思路。商业药企从低到高分为“A、AA、AAA”管理:省辖市、地级市药品批发企业要达到A级,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2亿~10亿元;县及县级以下药品批发企业则要达到5000万元才能入选。对AAA级和AA级企业的要求更高。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10亿~30亿元;而AAA级企业的年配送总货值要达到30亿元以上。为了与新版GSP的管理思路配套,商务部门还要求上述三级药企必须分别具有5000平方米、10000平方米、15000平方米以上仓库;经营中药材的,仓库标准还有大幅度提高。同时,在WMS系统、电子标签(DPS系统)、自动温湿度仪、冷库容积、车辆数量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在考虑硬件规模的同时,企业的软件服务能力也被纳入考核范围,如运输包装完好率,运输过程信息可追溯率,冷藏药品、特殊管理药品信息可追溯率等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而在《零售药店经营服务规范》里,则对零售药店进行了分级,零售药店评级也纳入了诸如营业面积等较多的硬指标,如AAA级药店必须大于100平方米,配备3000个以上的药品品规,涵盖80种以上的疾病。
药监等部委齐发力
同时,笔者知道在药监部门即将公布的新版GSP标准里,对商业药企、零售药店等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现代物流药品批发企业的硬件配置也要求不低于商务部门AA级标准,尤其是在物流硬件配置上更有明确的指标,温湿度的在库、在途管理更是作为强制要求执行;同时,每一个药店将来都必须要有一个执业药师等。尤其是新版GSP标准还有若干附则,以专项附件的形式对“现代医药物流”“第三方医药物流”“冷链物流”“互联网药品交易”“委托配送”等专项问题予以明确。
针对医药流通业,国家其他部门也有政策出台,涉及到的部委文件主要有:国家科技部的《医药研发创新方向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的《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规划》、国家工信部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医改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国家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
上述政策的齐发力,笔者相信不但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的规范发展,更是会从政策面扩大中国医药流通市场的规模,帮助规范的药企在新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以快赢慢”
从2007年开始,国内不少药企开始启动自己的物流建设之路。根据我国最专业的现代医药物流建设咨询研究机构上海通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长期追踪,国内已经获得土地并将于2013年启动物流建设工程的商业药企已经接近280家,还有部分企业正在运作土地或者拿了土地正在犹豫是否要建。在笔者看来,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物流科技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众多药企尤其是成长型药企考虑的不应是是否要建设的问题,而是要加速完成现代物流建设,塑造企业独有的医药流通供应链。目前看,对于各家企业而言,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必须解决两大难点。
建设认证难度增加
我国医药物流建设难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土地获取成本的提高和医药物流标准的提高。
2012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做了修改。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按照立法程序,该修正案草案获得通过,也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尽快出台铺平了道路。长期以来,由于各地政策不一,我国医药物流项目建设用地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综合用地等不同的性质,但大多数都来自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如果新版《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正式执行,就意味着直接获取土地的成本会增加,优质土地的资源稀缺性会进一步加剧,进而导致项目用地获取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会极大增加。对于还未获得土地的医药企业,从事现代医药物流项目的难度将更大。
另外一方面,随着新版GSP和若干附则的公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认证、第三方医药物流资格的获取将不再是模棱两可的问题。大面积仓库的工程投入,软硬件的配置要求,人员资质的提高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根据笔者的计算,修建一座满足年销售规模为30亿人民币药品流通的、15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药品仓库,工程投入至少需要4500万人民币(不含土地获取成本)。更何况,现代医药物流中心所要求的自动立体仓库、自动分拣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DPS电子标签拣选系统、RF手持终端系统、自动温湿度仪等必须经过严谨的工艺详规设计和联调,企业人员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培训,新物流中心才有可能运作顺利。
在政策明朗的情况下,医药企业纷纷申请现代医药物流认证,具体的认证标准和执行门槛必然会越来越高。
现代物流转向健康产业
新标准现代医药物流定义如下:“依托一定的现代化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送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有效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物流管理和作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在笔者看来,现代医药物流不能理解成设备的现代化、科技化,而是要体现在企业管理的精益化和企业所在药品流通供应链的竞争强势化,最终能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如果仅以药品流通主营业务的需求来测算,医药企业修建满足年药品流通规模的物流中心用地需求为60亩。但在实际业务中,我国药企获得的项目用地规模多在100~200亩之间;极少数商业药企项目用地规模在数百亩水平(笔者得悉某药企物流项目用地达到1400亩)。一方面是单纯的医药物流效益不明显,一方面是巨额土地必须盘活,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医药企业而言,如何将物流项目向健康产业项目转化并运作良好,是未来国内不少药企必须面临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可参考的健康产业园的分期发展目标,药企在建设之初就应对健康产业园做好整体布局与分阶段实施计划。分步规划建设专业的商业交易地产区域,吸引中药、食品、化妆品、营养保健品、西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与医用耗材等行业企业入园交易,为其建设别墅式商户,以租代售或先租后售,挖掘园区的商业地产价值。初期布局可以符合新版GSP要求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建设为核心,办公大楼、研发中心、临街商业建筑都将位于1期土地的,面对主要交通道路,既便于办公和业务往来,也利于商业价值的发挥。在1期和2期土地的后部(即园区后门)紧邻位置拿出土地,重点吸引各类知名工业企业入驻,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与加工、中成药、保健食品与营养食品、西药、生物医药制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化妆品等9大产业企业群。
如果要考虑土地商业价值和人气的快速提升,可以规划专项片区发展第三方物流配载市场。
一批大型企业正借助现代的物联网信息技术,迈开了医药商业公司与医院信息化互联互通的探索脚步。
Part 1
物联网带来医药流通新模式
“这次住院每天的静脉用药总是在早晨10点左右就能用上了,真方便!”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胰腺外科住院治疗的张大妈正等着等护士来输液。10时10分,上班仅10分钟,护士罗晓霞就为张大妈输上了液。至11时,罗晓霞已经为8位患者完成了口服药和输液的全部工作,开始坐在工作台前查看病历、执行医嘱并输入电脑,同时接待新入院病人。
SPD系统模式实现医药分家
“以往医生开完医嘱,护士要到电脑上一一核对、清点,现在只需拿个扫码器扫描和接收。从前花一小时做的工作,现在只需几秒钟就做完了。”这正是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病房启所用的医药物联网信息系统(简称SPD系统模式),所有住院患者用药全部实现由医院外第三方药品物流配送中心直接配送到临床科室的护士站,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也改变了多年来医院使用药物从药厂生产转到药品销售商,再由医院销售给患者,实现医药分家。
张大妈每年都要住几次院,最令老人头疼的就是每天要输几瓶液,因为输液都在12点左右,到了中午吃饭时间还没输完,不仅影响病人的吃饭和休息,还影响到陪护者。“现在好了,到中午基本可以完成输液。”老人笑着说。和张大妈同病房的李女士说,以前住院医生一开药就是一整盒,出院时还剩很多。现在每次只开当天的用药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SPD系统模式是以建立医院药品第三方物流供应为基础的精益化的医院药品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提升药房、药库管理水平,减少医疗安全隐患和药品浪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实现把药品延伸到病人床旁的物流一体化服务。
一附院药学部主任王建华表示,SPD系统模式使药品可追溯至药厂和批次。医生何时开的药、药房何时发出药品、护士何时接收到药品、护士何时执行给药、病人何时服用,详细流程都可追溯,同时也实现了全院医嘱药师审方全覆盖,通过药师审方和药品供应使用的可溯追踪,将临床合理用药和实时监控落在实处。
诊药房药师陈金凤说,没有启用SPD系统模式时,药师除了为患者发放药品,就是摆放、整理、核对药品,根本没有时间审方。现在门诊药房有4个审方药师,每天每人平均审方1300余张,不仅确保门诊处方药师审方全覆盖,还可以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建议和咨询。
“医药分家不仅简化了流程,减少了药品从供应企业到病人的中间环节,更有利于医院的廉政建设。”一附院副院长徐佩茹表示,目前医院药品收入占全院收入的32%,远远低于国家的规定。随着医药分家,药品的收入比例还会更低,让患者享受到更多的医改红利。记者了解到,一附院以前聘17个临时工以及30多个护士送药,而该系统上线后送药的物流工作由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心承担,30多个护士返回到临床为患者服务;以前医院药库要储备30天的用药量,现在只需要储备3天至7天的用药量。
而在第三方药品物流服务中心――新疆康博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千余平方米库房里,一排排摆放着整齐的药架,药品按种类分区域放置。传送带分门别类输送着带有标识的周转箱。在厂房的一侧,复核员张珂敏在用扫码枪读取周转箱上的二维码,电脑屏幕上立即出现了周转箱内的药品信息。库房内20余名工作人员忙碌地拆包、分拣药品,然后贴码、打包、复核,并根据临床医嘱审核、打码、调剂药品、贴码、核对、打包、发药。最终由物流工作人员在贴码区打成小包装,按普通药、高危药和冷藏药分类,装入转运箱送往指定临床科室,而接收护士只需扫描、核对、接收即可。
“医药分家不仅每年可为医院产生近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让药师回归临床药学服务,把护士服务更多地还给患者。”一附院院长温浩说,医院信息化和药事服务与管理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有效监管,实现“药企优质供药、医生规范开药、药师严谨审方、病人放心用药”。
“和力物联网”有望降低药价
2015年初,仁和药业以消费者体验为核心,携200家药企组建“和力物联网”,实现医药工业4.0升级;推出“叮当健康”服务平台,联盟国内外医疗服务机构,实践健康4S服务,开创大健康产业链互联网化的“FSC”(factory service customer)模式。专家指出,FSC的推出表明,以仁和药业为代表的一批传统药企已经率先启动了互联网转型。
和力物联网平台是仁和集团和力药业联盟200多家医药企业,将通过医药产业互联网思维模式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供、产关系,引领行业发展,打造全国原、辅、包材及药品供应商B2B示范平台,实现医药工业4.0智能化跃进。
通过和力物联网络平台,并引入大数据分析及共享,几年内逐步实现采购金额300亿元规模,可以在医药产业链最前端实现原辅料和包材集中采购,降低联盟会员整体制造业采购成本,进而降低药品价格。另外,通过减少中间环节,以最优惠的价格直供给消费者,让消费者得到更多实惠,减轻老百姓用药负担,帮政府缓解用药难、用药贵等问题,真正实现工业直达。同时由于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采购,保证联盟内的成员都可以共享高品质的原材料,确保最终产品的品质。业内人士表示,类似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将带来联盟会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拉升,企业资金整体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占用成本的下降,预计2015年底联盟规模将增至1000家以上。
此外,依托“和力物联网”推出的“叮当健康” 服务平台,并联盟国内外医疗服务机构以及互联网健康企业,建立大健康4S服务体系,具体包括大健康商品直供、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健康大数据管理、远程医疗服务、家庭医护、送药上门、健康管理个性化解决方案等全方位标准化服务规范。在叮当健康整体平台上,将结合国家便民、惠民工程推出叮当送药服务平台,联合各大连锁终端资源,结合自建物流团队,将工业企业的产品,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健康智能设备,保证在服务范围内28分钟免费送药到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用药服务。
仁和集团董事长杨文龙坦言,政府、产业、消费者的健康期待最终是一致的,即希望能以最便捷的方式让老百姓用上质量更好,更经济的医药产品和服务。历史演变中,其实产业革命的驱动力常来自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也只有一个掌握了传统资源又敏感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才有未来。
业界专家评估,类似FSC药企联盟健康服务工程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健康产业的大趋势,也是传统药企迎接互联网、运用互联网的必然选择。FSC药企联盟健康服务工程通过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自主联盟和互联网技术融合,从根源上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健康服务的需求,支持政府惠民、便民工程打造,也必将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纵深发展。
来源:新华网、新疆日报
Part 2
物联网重塑医药商业价值链
一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一幅流通巨头竞争新视图。医药物流延伸服务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化,也带动了医药流通行业从传统的商业购销模式向现代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转变。
新需求下挑战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表示,目前国内医院临床药师仍主要承担了药物的搬运工作用,待药物从工厂到医院后调剂配伍给病人。而新的医学模式又使得药学临床服务的改变迫在眉睫,比如,随着器官移植开展的增多,医生在工作中必须带一个临床药师,因为器官移植要用到很多特殊的药品,很多高端的医学诊疗都需要现场的支持,国际上这种临床药学服务已经逐步规范化,这就给医药商业公司提出了新的服务要求,也可以说给流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新的需求将衍生新的商业模式,包括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的医院药品物流管理系统(SPD系统),将把临床药师从繁杂的“药品搬运工”工作中解放出来,提供更好的临床药学服务。
谈到SPD医院药品物流模式,天津医药集团太平医药公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洪刚深有体会,太平医药已先后在天津虹桥医院和眼科医院开展了相关的新业务尝试。
医院药品物流管理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概念,采取新一代信息化网络和传感器技术采集医院内流通的药品、耗材、设备的相关信息,按照医院管理需求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控,并通过与医院HIS系统接口进行有指向性的传输和控制。采用SPD系统,医院可以进行药品分包,制药企业就能实现药品大包装,大幅度降低药品生产成本,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新途径。而门诊病人按单次服药包装,可以解决“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问题,为加强医保管理和降低医保整体费用水平提供了可能性。采用SPD系统,医院选择大型医药商业集中配送,还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降低了药品配送成本,同时使药品购销行为更加规范。
与此同时,太平医药还积极培育新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目前拥有全市面积最大、设备先进的低温冷库,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开展冷链物流业务,已争取到国内外厂家多个疫苗品种的配送权。新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利用该平台延伸业务触角,积极开展进出口业务。在不断引进国内外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产品市场策划推广工作,构建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 另外,为适应药品流通行业整合,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大趋势,太平医药公司准备投巨资兴建两个超大规模医药物流中心。目前项目已经过论证,进入实施阶段。
对于当前的药品流通信息化,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万玲玲认为,目前国内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正率先尝试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创新,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全面改造,加速了产业智能化的进程,更进一步地缩短药品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网络化的进程,这不仅大大提高商业流通的服务效率,保障药品供应的安全性和及时性,更重要的是在推进药品流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商业业态创新上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全院物联网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商业运营带来的改变也日新月异。另一种尝试覆盖医院所有物料的物联网全覆盖模式已在悄然试点,按照国控天津公司副总经理尹世强的说法,这是通过“物联网”建设探索医药分开新模式。
医院物联网模式是什么?尹世强形容:“就是要把医院所有相关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尽可能地考虑进去,包括药品、高值低值耗材、物料、人员、固定资产、供应室管理、被服洗涤等等,而绝不仅仅是药品;还要致力于国产化,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又要开发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低成本和可复制。”
通过这个项目的导入,国控天津实现了服务延伸到患者。而这也为其赢得了医院全部用品份额的委托供应。也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通过医药物流的服务延伸,商业公司为医院提供了非核心业务外包,帮助医院降低成本,提升管理,并保障安全可信,这是双方应对医药分开的医改新形势,共建物联网络、同解医改难题的一个模式探索。
通过这个项目医药商业得到什么?尹世强认为,一是继续保持商业公司药品分销的特有职能;二是商业公司获得了医药服务的延伸能力,提升了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三是获得技术的支持能力,在整个医院的后勤保障供应体系当中,抢占同行乃至其他行业的市场份额;同时,还获得了数据挖掘能力,真正从医药配送商转向服务提供商。
近十年,全世界都在为物联网的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国政府也很重视。广州医药公司总裁于景辉也指出,物联网的技术是一个覆盖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的范畴,在医药流通领域,更离不开上下游客户及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
转变已发生
在已经应用物联网管理的医疗机构内,随着试点的深入,改变正在不断发生。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刘亚平认为,与商业企业共建物联网络,这既实现了公立医院管理创新,也为同解医改难题做了有益探索。
首先谈到用药,刘亚平介绍,泰心和国药共同研制的智能药柜,在临床应用上特别受欢迎。包括手术室和供应室的物品管理,都能够无差错实行,因为有了物联网,使这些物品都能够进行追踪和实时管理,避免了器械落在病人身体里,给病人的抢救和治疗赢得了时间。
面对新医改的改革要求,对医疗机构来说,必须做好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和人才、信息系统、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系统工作。而高效执行,就一定要靠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手段,比如物联网技术,还要强强联合,与行业巨头携手。
刘亚平认为,医院的药品管理、高低值医疗耗材管理、固定资产、行政物资管理、人员管理、供应室管理、被服洗涤管理等还只是医药物联网协同的第一步。今后,为适应新医改形势,还需进一步实现医院管理的精细化,使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和物联网不断发展。
据日本爱芙乐赛控股集团株式会社石黑傅六社长介绍,在日本药品批发商整合阶段,为了生存,企业均努力提高物流效率,寻求价格以外的差异化。所谓院内药品物流,也就是SPD,就是日本商业公司在与当时的连锁处方药店的市场竞争中创新竞争手段的代表性例子。而正是医改控费推动的市场竞争,让日本的药品批发企业加速集中,幸存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医药流通领域物联网的应用也引起了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陶剑虹的共鸣,近年医药流通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龙头企业一直走在创新和发展的前列,随着物联网技术应用和对供应链整合思想的接纳,现代商业已经把一个院内的医药物流信息化上下游全部涵盖,整个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这既需要技术,也需要设备,但首先需要的是理念创新,只有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才能完成企业和产业的转型。
如今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在行业已经逐渐铺开,但这种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准入门槛一旦形成,行业变局无疑会更快到来。
来源:医药经济报
职业经理人周刊
Part 3
“织网”非一日之功
医药物联网成熟仍需时间
虽然物联网在医药物流的应用一定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标准不统一、配套政策不完备等问题,医药物联网的成熟仍需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
配套还需完善
在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医疗技术中心负责人高智勇看来,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医药物流链的整体效率会得到较大提升:“从医药物流的角度来看,物联网能让医药工业的上下游更真实地看到市场销售情况和相关数据的流转情况,更好地做出市场判断,进行相应的库存准备。其次,它还将减少重复的数据录入,为药品监管带来好处,实现更精确的监管,非法药品进不来,合法药品也不会流到非法的渠道上。”高智勇补充。
“就药品行业来说,重点在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这需要医药供应链中有企业牵头。其实,现在已经有软件公司提出应用方案,但这些方案只是解决技术问题,还不能解决业务方面的系统协调问题。这也是目前物联网我们谈得多、技术储备做得很多,但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另一方面,构建医药物联网的关键还有赖于相关配套的不断完善。高智勇分析指出:“服务标准比较统一或一些特殊行业对物联网的应用可能更快,比如交通、药品流通和电力行业等。就像交通配套一样,需要交管部门、车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部门联合来做。所以,物联网在医药物流的应用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系统应用、产品化或者市场化的问题。”
对于医药物流领域来说,相关的政策配套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北京民智谷管理顾问公司执行董事史万奎指出:“首先,在药品GSP标准设计方面,缺乏零售环节对消费者配送的操作标准,又如各地的药品物流招投标方案仍未厘清‘分销’、‘配送’等概念。”应当明确的是,政策虽然是落实物联网应用的重要一环,但如果没有企业自身的创造,医药物联网还是无源之水。除了企业思维的转变、积极开拓,每项技术的创新应用,还需要投入一定成本,而这往往阻碍了新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应用。
高智勇表示,对医药物联网的构建而言,上述影响都是有限的:“因为物联网一定是在现有基础上来做、来改进,不会从零开始。企业也不可能建一套全新的系统更换现在所有的设备和软件。至于那些中小型物流企业,他们可以等到商业化到一定规模、成本得到降低之后,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使用物联网。”高智勇如是补充。
智慧物流还待普及
基于物联网技术,如何打造智慧物流、优化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下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从整个供应链来看,物联网在多个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使供应链的管理日趋“智慧”。例如,在运输管理中,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产品电子代码(EPC)标签,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安装上RFID接收转发装置,就能让供应商和经销商很好地了解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和预计到达的时间。
又以存储环节的应用为例。在仓库里,人们可以通过EPC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由于EPC的实时盘点和智能货架技术保证了发货、退货的正确性以及补货的及时性,并能提供有关库存情况的准确信息;而在仓储区内,商品可以自由放置,大大提高了仓储区的空间利用率。
反观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目前,药品流通行业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不高,跨区域扩展缓慢。现代医药物流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流通效率和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加上药品购销领域内各类违规经营现象仍比较突出,药品质量保障问题也亟待有效解决。物联网有望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中投顾问公司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这种模式若能顺利实施,一方面能降低药品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生产销售全程追踪溯源。这两点正好是药品这一特殊产品的重要要求。
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及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它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为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可以提高产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目前,仓储管理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对物资存储的管理,而是成为了物流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物资,辅助功能是简单装配、整理、包装、分拣等。
二、国内医药仓储发展现状
我国在医药物流行业上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发展却非常迅速,并且很快就成为了行业物流的热点。可是,总体来看医药物流业还尚未发展成熟,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误区主要表现在:第一,以为只靠设施设备就能决定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二,认为中小规模企业无法整合物流,更没有必要整合物流;第三,对自动化的认识不全面,觉得自动化能降低成本。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第一,配套政策和标准不到位;第二,第三方物流不成熟;第三,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第四,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的整合。由此可知,国内医药企业发展的桎梏是落后的医药物流。在医药物流的整体过程中,仓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只有仓储管理得到了合理的改善,才能让医药企业得到各大的发展。
三、AQ医药公司仓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仓储设施设备不完善
AQ医药公司所用的仓储货架为中型货架。根据医药仓储实际情况分析可知:中型货架非常适合整货的储存,但对于医药行业而言,这种货架的需求量大,因此非常浪费空间。如果减少货架的数量,虽然节省了部分空间,但当货物量增加时就会导致货物无处安放。因此,整货的储存不应只用这一种货架。此外,对于散货的储存而言,这种货架的承载力太大,成本过高。因此可以选择承载力相对小一点的货架作为质量轻的散货的储存方式。
(二)库存量控制手段落后
AQ医药公司药品库存期的平均周期主要集中在半个月至三个月的范围内,和大多数企业所追求的“零库存”技术相比,它的库存周期过长。这不但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而且还由于保质期减少的缘故降低了药品的售卖率。因此,只有库存量得到了合理的控制,才能最大限度的增加公司的利润。
(三)工作效率低
AQ医药公司现有的仓库管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大多数人都没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想法,工作闲散,没有压迫感,执行能力不强。此外,他们对于药品的摆放规范化意识不强,并且工作中不注意合理使用时间。当只有定量工作的时候,他们都相互拖延。另外,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作人员对库区以及药品摆放的熟悉程度。因此,对于更换位置或新进的医药产品而言,管理人员会相对陌生,从而影响作业效率。
四、AQ医药公司仓储管理优化策略
(一)仓库设施设备的配备
1、货架的选择
针对医药行业中医药产品的种类繁多、拆零量大等因素,建议使用轻型搁板式货架作为散货存储方式。而整货的存储可继续使用中型货架,但从节约仓库面积的角度考虑,可部分采用阁楼式货架存储。增加这两种货架后的效果是:(1)节约了仓储库区的空间;(2)降低了货架成本。
2、搬运设备的选择
结合医药仓储管理的需要和叉车的实际状况来看,建议选择电动式叉车和手动步行操作式叉车以及手推车。好处是:(1)节省了燃料的费用,降低了仓储成本;(2)不会对仓库的空气造成污染,符合药品存储规定。
3、托盘的选择
建议使用四向进叉单面木质平托盘和塑料托盘,规格为1200mm*1000mm。原因如下:(1)医药产品在库内转运时用平托盘,便于叉车作业;(2)四向进叉托盘可以在四个方位任意一个方向操作,便于使用;(3)木质和塑料托盘比其他材质托盘轻,比纸托盘耐用。
(二)库存控制优化策略
医药产品在入库时需要在仓储管理系统中填写入库单,此时需要填写医药产品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但是,该系统只是对药品的各项内容起到了保存的作用,而不会对到期的药品进行提醒。因此,我认为仓储管理系统中应该添加数据报警这一板块。具体报警内容如下:
1、药品库存底限报警
按照药品的销售数量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最佳库存量和上下限。当药品少于最佳库存量时,系统会提醒管理人员库存不足。
对于库存的上下限及最佳库存量的设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该公司的销售情况作为参考。例如:速效救心丸在前三个月的最大销售量为100瓶,总共销售量为270瓶。那么可以将100作为速效救心丸的数量下限,将280作为速效救心丸的数量上限,将平均值90作为最佳库存量。
2、药品效期报警
当药品入库时,可以填写效期报警时间,例如:藿香正气水的有效期为2016年5月28日,那么效期报警时间可以设置为2015年11月28日。当药品到2015年11月28日时,系统会提示管理人员,此时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催销处理。效期报警还可以用色标管理的方法区分过期药品,3个月到期的药品,6个月到期的药品。例如:红色表示过期药品,黄色表示3个月到期的药品,绿色表示6个月到期的药品。
(三)建立培训体系
首先,公司的仓储部门应该从各大高校引进相关的人才,并且给高校毕业生和老员工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提升的平台;其次,定期对所有操作管理人员进行库区,岗位以及现场GSP管理标准培训,并且培训后要不定期的进行技能比赛;最后,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要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避免学而不用的现象发生。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仓储部门从经验管理转为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论与不足
【关键词】医疗行业 医药供应链 医疗服务供应链
一、引言
医疗服务,要满足患者的需求,不仅要对物流,还要对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程等进行协调。这种协调要在医疗企业内部进行,还要在政府、医药品供应商、医疗器械供应商、医院和最终患者之间形成的医疗服务供应链上进行,通过所有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达到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
二、医疗供应链文献综述
(一)医药供应链的创新方法和构成形式
Sophie D. Lapierre, Angel B. Ruiz提出了改进医院物流的创新方法,即改善医院后勤,协调采购和分销业务,尊重库存能力,将重点放在调度决策。提出了一种供应链所产生的算法被认为是由医院管理者提高效率和很好的平衡。该方法可以帮助医院改进物流协调采购和采购。
Olivier Aptel, Hamid Pourjalali分析了美国与法国大医院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及原因。不同主要来自五个变量:物流部门的责任程度;供应链分销的方式;医药分销的量;医院与分销商、其它医院间的关系;物流部门的努力程度与计划。结论是美国医院比法国医院更有能力降低供应库存水平,提出要JIT生产。
Kager and Mozeson 认为由于传统医药行业供应链整合不足,整个医疗卫生系统中,企业业务范围存在差异。行业的特殊性及并购等活动增加了行业的不确定性,使得药品的库存周转较之其他行业均处于落后状态。
彭向辉对我国医疗供应链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医药供应链的构成形式及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综合治理思路。
宋远方,宋华等以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为主线,分析医药物流和供应链各环节的问题,从药价虚高入手,分析了药品定价体系的整体缺陷。
(二)医疗服务供应链服务体系结构
田江,曲建明等从供应链管理的视野系统分析医疗服务供应链的各功能环节。以医疗服务供应链的流程为基础,强调医疗服务供应商之间的有效协同,构建了医疗服务供应链系统体系结构,提出医疗服务供应链协同管理措施及评价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和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
杜祥,邵鲁宁,尤建新等界定了医疗服务供应链的含义,总结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医疗服务供应链模式,应用QFD方法进行医疗服务供应链模式改进。
杜祥,杜学美,邵鲁宁运用价值链理论对医疗服务供应链进行价值分析,并提出医疗服务供应链管理的PDCA(Plan-Do-Check-
Act)模式并详细探讨了其主要内容。
王振锋、丁清旭、崔岩、应纪来在分析医疗服务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供需双方特殊性、行业垄断性、伦理性和价格机制局限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医疗服务供应链服务体系,对其实施进行分析。
(三)医疗供应链管理研究
Jourong Zheng , Elmer Bakker, Louise Knight, Heather Gilhespy等探讨了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贸与策略,以及潜在的战略利益,风险和问题。提出电子商贸为实现战略目标,跨越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即健康,供应和业务。
Brennan认为医药行业各类企业为应对成本上升与制药企业及医院之间的合并和收购的压力与挑战,通过与产业链中相关的经济实体及最终的诊所、医院或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Robert认为医疗供应链体系包括了三个要素,即生产、分销和消费,这三个要素将所有的参与者整合在了一起,而各个组织都有其特定的信息要求,这些组织的特点以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决定了如何优化医疗供应链。
Burcham,Liebman等认为优化管理医疗体系中的信息流成为医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宋华对医疗供应链管理的变革与绩效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当今医疗供应链管理变革发展的格局,相应业务运作和信息整合模式,提出了其发展变革的趋势。指出未来的医药领域更关注于客户、IT系统应用及机构运作效率。
三、医疗供应链的研究趋势
医药供应链方面,当前对医药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及结构未统一明确认识,实际运营操作中增加了医药供应链的整体系统构建难度。未来研究先需对医药供应链的运作模式达成统一认识,供应链上多个供应商机构协同发展,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构建适用各类医药用品供应链物流结构,提高供应链系统化及信息化并予以广泛推广,以提高医药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水平和运营效率,降低医药供应链成本。
医疗服务供应链方面,学者从多个角度均提出了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系系统结构,未来研究需构建最为完善合理的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系系统结构,并构建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参数,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建立电子信息平台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监督医疗服务供应链的运营操作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改进,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供应链管理方面,作为医疗供应链上的核心组织,实践中,医院需建立起以顾客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选择优秀的医药用品供应商、医疗辅助服务供应商,以其自身为该供应链管理中心的整体医疗服务供应流程。医院树立起整体供应链优化思想,借助先进的电子技术,从医疗供应链整体出发,将复杂的医疗服务过程逐个分解、逐步优化,有机整合医疗供应链上的各组织,提高其运作效率,以达到医疗供应链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Sophie D. Lapierre, Angel B. Ruiz. Scheduling logistic activities to improve hospital supply systems[J].Computer & 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March 1:34.
《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指出基本药物的配送要通过省级公开招标确定,此为药品招标实施9年以来的一个新的课题,虽然在过去的社区、新农合招标中有过一些探索,可毕竟多为地方性的一些尝试,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基本药物制度关系着医药产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动全局,在政府为主导的新医改精神的指导下,如何将公开招标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工作做好,直接关系到基本药物制度在各省的整体落实。新医改元年,整体配套政策的出台需要一段时间,做到政策前后衔接,引导当前各省市的基本药物药品招标,尤为重要。目前卫生部《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的若干规定(暂行)》(简称若干规定)广传民间,该文件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配套文件,对基本药物配送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解决基本药物配送的招标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药物配送与现代物流能力密不可分
国家在《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7号文)中早已明确说明“由生产企业或委托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原则上只允许委托一次。”可见现代物流能力是今后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的基本要求,可若干规定的通篇却没有对配送企业的现代物流的要求。现代物流能力反映的是药品经营企业药品存贮能力、订单处理水平、药品分拣和配送速度、对医疗机构订单的响应速度和配送质量;在若干规定中不提及现代物流的概念,会使各省在再次规制中,忽略对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硬性要求,延滞流通领域的产业升级和优化改革。
目前国家公布的基本药物共307种,各地在调整中会有所调整,上海、北京、天津等实施零差价销售的地区,基本药物品种有望调整为500种左右,其中大多属于价格低廉的临床基础用药,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分散、用量小,因此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必须具备“物流强、成本低、品种全、服务优”的特点,不仅可以进行二、三级医院的配送,更能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配送,尤其是对于偏远和落后地区的配送。这样才可以保证基本药物这项惠民国策落到实处,将好事办好。
二、基本药物配送坚持省级公开招标是根本
若干规定指出基本药物的招标要“结合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使用以及既往招标等情况,采用公开招标及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方式组织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此规定显然和7号文规定的“实行公开招标、网上竞价、集中议价和直接挂网(包括直接执行政府定价)采购。”不完全一样,可见采用何种形式的规制将由各省自行确定。而坚持以省为单位,统一选择配送商,是根本要求,正如7号文指出的“实行以省(区、市)为单位集中采购,要合理划分省、市(地)、县管理事权。省级负责集中采购的组织和实施,市(地)、县级负责本级集中采购的监管”,因此目前个别省份有各地市确定配送商或由生产企业自行选定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三、要具体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评价标准
若干规定对投标生产企业提出了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社会信誉以及药品价格等指标内容。但是对投标的配送企业却只有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要求,更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此缺失将使各地在制定实施细则时无章可循。 笔者认为现代物流能力(仓储面积/容积、货架、自动化程度、配送人员车辆、软件系统)、销售规模(销售额、纳税额、行业排名)应该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此指标易于量化,是药品经营企业管理水平、企业信誉和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直接反映出药品经营企业的信誉、管理水平和履约能力;而目前医疗机构的评价等主观评价的因素,医院开户的情况等非正常物流竞争的要素等不宜作为评价标准。
四、要说明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的合理数量
若干规定对于基本药物生产、配送企业的数量只有“合理确定”的规定,但是没有合理确定的标准,仅以北京2006年的社区招标为例,北京市通过公开招标选定5家具有配送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作为中标企业,按照北京的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应该为合理,可最终实施中只确定了两家公司作为区域的独家配送,在各区县各选定一家作为分配送,垄断配送权和两级配送导致的是配送服务无竞争,难以提高质量;配送中出现问题,两级相互推诿;配送费率上升,政府成本增加等问题,此是否合理?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要求,结果让人难以评价。可行业发展是有客观标准的,好坏自由人心评价。因此,对于合理要有明确的说明,笔者认为,引入竞争机制,限制独家配送,提高配送质量;鼓励直接配送,不得以变通的方式明者只委托一次,暗行两级配送;配送数量省级3-5家,地级1-3家;如被委托企业无法向医疗机构直接配送时,经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委托其他企业配送; 限制加价率,严格执行等就是合理的原则。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教学;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40-02
电子商务技术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于医药流通、销售、服务等领域,是医药贸易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医药电子商务从1996年就开始起步和探索,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在药品购销活动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效率,降低药品流通费用”,随后又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医药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最近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建立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集中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速医药信息、资金及实物的流转,解决药品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这些工作的推进,标志着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已进入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阶段[1,2]。
近年来,国内医药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对医药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医药电子商务作为新兴职业方向,已成为药学专业医药营销方向的重要职业拓展课程。目前,《医药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大多数院校现有的课程模式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学习过医药电子商务知识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大量的医药企业又找不到具有实际应用技能的医药电子商务人才[3],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医药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
1.课程定位。目前,《医药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存在三种误区:第一,对《医药电子商务》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认为医药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技术”十“医药商务知识”。教学内容照搬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实验,而医药商务知识的讲授又与电子商务脱轨。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获得的是片面、零散的知识点,对“电子商务技术”和“医药商务知识”都有所了解,却不能形成“医药电子商务”的概念。第二,将《医药电子商务》的教学与医药网络营销混淆,教学内容侧重医药商务和网络营销的传授,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医药电子商务理念。第三,将《医药电子商务》的教学与医药物流信息管理混淆,错误的将医药物流的电子商务管理系统作为医药电子商务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上三种模式是《医药电子商务》教学中常见的误区,以前两种最为常见[4]。
《医药电子商务》课程是培养掌握医药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与技能,具备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开展医药商品交易和服务活动等职业能力的医药电子商务人才。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信息网络环境中医药商务活动的变化展开,结合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的真实案例,将医药商品交易服务各个环节中电子商务的参与形式与作用融合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再结合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的需求阐述医药电子商务在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实用技能训练。课程定位的模糊将导致教学内容的偏差,进而产生技能训练内容脱离岗位实际需求的后果。目前,《医药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训练主要是进行简单的电子商务软件模拟操作,与医药电子商务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相差甚远。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后,缺乏必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尽管近年来一些高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推出了医药电子商务实验室系统,供学生模拟练习,但教学使用的软件往往是企业使用软件的简化版或模拟版,只涉及或模拟企业软件系统的某个模块和功能,如交易模拟、物流模拟等。软件界面及菜单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与真实性,绝大部分软件无法进行升级更新,已远远落后于现实商业环境。学生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操作,无法积累医药电子商物的真实体验,对以后开展医药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工作造成极大限制。因此,《医药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必须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电子商务系统,进行基于企业真实应用环境的《医药电子商务》课程设计和教学软件开发,构建模拟企业应用环境的校内实训平台。只有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应用接轨,才能提升学生的医药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5]。
3.实训基地。医药电子商务在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其实际应用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医药电子商务》教学如果没有企业的实训基地为依托,其教学过程与书本教育将没有本质区别。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的设计是《医药电子商务》课程最难、最重要的教学环节[6]。一方面,企业的医药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虚拟化的平台,不同于仪器设备的操作,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无法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零售、批发、仓储、物流等子系统界面只有在相应的负责部门才能看到,它们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办公过程更无法直观展现。因此,怎样在短暂的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企业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概念是实训基地构建的关键难点。另一方面,企业的医药电子商务平台涉及企业运营的诸多环节,操作稍有不慎,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鉴于此,进入企业实训前的相关培训,是学生在企业顺利完成实训的根本保证。将校内实训课程与企业实训基地有机结合,搭建“校内―校外”无缝连接的实训体系,可以让学生在校内熟悉企业的实训工作内容,进而提高他们在企业实训基地的适应力与应变能力,为在真实市场环境中进行医药电子商务实践打下良好基础[7]。
最近,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将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再次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焦点。《医药电子商务》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职业拓展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课程的实用性与实践性,只有正确理解《医药电子商务》的课程定位,加强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建立与企业真实环境接轨的实训基地,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医药电子商务的内涵,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医药电子商务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金鹏,刘剑,倪妮.中国医药电子商务现状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105.
[2]曹立明.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71-72.
[3]白锦表.医药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2):31-35.
[4]曾学文,刘斯敏.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建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9):276-277.
[5]李云伟,伊利,张黎,王伟.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3):162-163.
[6]赵敏,张蓉.高职医药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设想[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54-55.
关键词 药物警戒;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134-02
药物警戒(pbarmacovigilance)是药物流行病学的分支学科,它已被描述为一门对有效临床实践和公众健康有关键作用的科学。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药”品种不断涌现,不仅使整个医药市场混乱,而且给临床医师增加了药物选择难度。在传统的治疗模式中,药物治疗决策的任务几乎完全由医生来承担。然而,研究显示,医生在治疗决策中经常会出现错误。尽管相当部分的错误并没有造成损害或及时地被阻截,仍有一部分错误最终造成药物不良事件,给病人、医院及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损失和影响。国外研究表明,临床开展药物警戒能够减少药物不良事件(ADEs)的发生。因此,在药品使用终端一临床开展药物警戒显得尤为重要,它在科学合理的用药、防范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药品费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1 药物警戒的概念与目的
随着全球药害的日益严重,使得药物警戒受到WHO的关注而在全球迅速推广。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 PVG)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科学家提出的(1974年)。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出版的《药物警戒的重要性:药品安全性监测》一书中明确将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描述为:“药物警戒是发现、评价、认识和预防药品不良作用或其他任何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和活动。”
“药物警戒”对于大多数人还比较生疏,常被理解为监测药物的安全性及提供药物的安全信息。但随着药物警戒的概念已扩展,它不仅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还包括着对上市后药品的再评价和药品不良反应的预警。因此,药物警戒的目的是:①提高医疗质量及与药品应用相关的安全性;②提高公众的健康及与药品应用相关的安全性;③有利于与药品的收益、危害、效果及风险的评估,鼓励新药安全、合理和更有效地使用;④促进对药物警戒的理解、教育和临床培训以及与公众的有效交流。药物警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制定决策。
2 临床开展药物警戒的方法
2.1 信息收集与记录 临床药物警戒信息主要来源于院内、院外两个方面。院外药物警戒信息一是来源于国内外其他医务工作者、其他专业人员或消费者志愿地向国家或地区的药物警戒中心、国家管理机构或制药企业报告的药物不良事件或反应的综合信息,即志愿报告(Spontaneous reports);二是专业刊物发表的病例报道;三是来源于制药企业提交的安全性资料。院内药物警戒信息主要通过3个渠道来获得:(1)在医生查房时听取ADEs的信息,其判断有些直接来源于医生,有些则为药师的独自发现;(2)查房后翻阅,研究病史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信息;(3)查阅医生交班记录也可以发现少量信息。数据记录内容主要包括:①患者基本情况表;②ADE表;③详细记录患者每天用药情况的药历表;④药师参号情况表:包括日期,类型,涉及药物,以及参与是否被接受。
2.2 检验方法与判别 药物警戒信号的检验主要使用四类研究方法,一是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如病例对照研究),即通过比照来自人群的数据说明问题;二是临床前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再验证。三是Meta分析(Meta-analysis)等方法;四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型数据库的建立,记录链接(record linkage)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检验方法更加迅速和多样化。在药物不良事件的评价中,传统的流行病学方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药物流行病学(pharmacoepidemidogy)是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来研究药物在人群中的应用及其效应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主要基于观察性数据而非实验性数据,研究者对治疗不加“控制”,而仅是观察与评价正在进行中的医疗的转归。研究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数据的偏倚和混杂。主要研究方法有: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study)、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以及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包括回顾性的与前瞻性的)等。有时在新药临床试验中发现了药物风险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其不良反应的作用机理。如有时可能要深入进行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测定是否某一剂量用法会使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大。有时为了研究哪类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可能要测试患者基因。而有时根据药理学性质及预期的l临床应用,也可能需要进行调查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以及进行群体药动学的研究及对患者和一般志愿者的药物浓度监测。
面对大量的医学信息,Meta分析(Meta-analysis)作为一种资料再分析的方法已成为药物警戒信号检验的一个有用工具。Meta分析通过对一系列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产生综合效应大小的定量估计以及效应估计的同质性检验结果。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挖掘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许多大型医药卫生数据库逐步建立,利用这些数据库所包含的巨大数据资源进行数据库挖掘,即应用传统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在一定时间内,用药人群中可疑药物使用和效应的分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而探索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目前较为常用的是处方监测软件系统(prescription automatic screening sys-tem,PASS),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3 临床药物警戒的作用
3.1 药物警戒能够促进临床合理科学用药 推动合理用药,减少药源性危害,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临床实践中,造成对患者的药源性损害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已知的可预期的药物不良反应,亦有临床用药错误、药品质量缺陷、不合理的合并用药以及药物用于特殊人群产生的非预期不良反应,甚至还有假药、劣药造成的临床伤害。其中药物已知的可预期的不良反应(如与剂量有相关的ADR)、用药错误、药品质量问题所致损害等,均属临床可预防的药物不良事件(preventable adverse events)。据统计,世界上30%的患者死亡与不合理用药有关。药物警戒积极参与到临床药疗医嘱的即时性监测,对处方、医嘱中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史、药物剂量和注射液的体外配伍等方面潜在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并将信息提供给医生或药师,及时对临床上存在的传统的不合理用药观念和用药现象进行纠正,改进药品的使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为药品的安全使用提供实时警戒,能够减少可防范的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2 药物警戒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反应。药物警戒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其首要目标是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药品不良反应。药物警戒通过对药品使用中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收集和分析,检出和确认不良反应,并通过相关措施防范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药物警戒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深化。临床是药品使用最集中的地方,同时也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地方。这是由于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由于受医学科学发展的限制,绝大多数在具有治病功能的同时还存在着或多或少、或严重或轻微的不良反应。同时,很多疾病的临床治疗需要使用合并用药和辅支持治疗,造成因药物治疗或合并用药而引起的ADR很难避免。因此,在临床开展药物警戒不仅可以及时发现临床病人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而且对医嘱中潜在的ADR进行处理,帮助临床医生,及时修正“问题医嘱”,并作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如更换品种、调整剂量、调整给药方案或进行特殊提示(如对于药物配伍或联合用药可能引起的ADR,提示对病人进行特殊检查,或密切观察临床指征)等等,有效地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
认真研读新颁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可以看出上述两个文件是对已颁布的《新医改方案》和《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的完善和充实,虽然个别问题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基本延续了新医改方案的指导精神;《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共包含了307个品种,较上一版本的目录进行了大量的缩减,经过与目前临床的使用品种对比,发现基本符合实际,但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好在其动态管理的机制设计,可以有效的进行调整来适应临床医疗的需要。新医改的元年,政策的速度总是超过医药企业的适应速度。
笔者认为有五大看点值得关注。
看点一:制度的“基”调
通篇“基本、基础、基层”的概念,延续了新医改方案的“基”调,尤其是对于目录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的特别标注,让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似乎意味着本目录仅限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性和专科医院是否需要采用本目录没有明确的说明,今后出台的非基层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和本部分如何衔接也不明确,而在基本药物制度里却明确说明“其它各类医疗机构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并规定使用的比例”,究竟如何执行,将是基本药物制度和目录执行过程中的一大看点。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体系不是药品供应保障的全部,却引领方向,非基本药物的招标、采购、定价、结算是否会逐渐的向基本药物靠拢,也值得关注。
看点二:实施的方式和时间表
突出表现为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把不能一步到位的非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放在了未来的试点中,而先行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备使用安排,既符合新医改的精神,又解决了最基层的医疗保障问题,虽为无奈之举,但却有实效;其次对于使用基本药物的医疗机构比例作出了“2009年达到30%,2011年初步建立;2020年全面实施,达到100%”的规定。值得关注的是每个省区如何进行30%的确认,是以地方政府的出资状况为标准,还是以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初步建立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对于不能做到的省区,有哪些措施;第三,实施中“国家定政策,出小头;地方搞执行,出大头”。我国的地区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属地化管理以后,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补贴,才是零差价销售的保证;第四,制度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并没有排除对其它非基本药物的使用,但是明确提出了要增加品种数量,要从严掌握,且要经过专家论证,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甲类中选择,而独家产品不再增加的范围之内。此点说明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范围仅仅限于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甲类目录中非独家的产品,其他品种将无缘基层医疗机构,是不是意味着患者如果要使用其他品种时,就必须到非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如此规定似乎与新医改方案中二级转诊制的“小病到社区”的设计相矛盾。
看点三:制度设计的目标
一是通过政府的规制直接为患者提供“最优药物”——基本药物,降低患者经济负担,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达到稳定、和谐的社会效益,殊不知,仅仅依靠基本药物价格下降的25%,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在医疗环节中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关键是健全医保体系和约束医生处方行为,医保体系是新医改的一项重点,目前国家正在进行设计和规划,而约束医生处方行为,靠打击商业贿赂等后馈措施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什么时候医生的处方行为变成医生的自我约束行为,这个问题才可以彻底解决。此点只能拭目以待。
二是通过市场机制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完善医药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整合做强。恐怕单一的基本药物制度难以承受如此之重,尤其是基本药物多数属于生产过剩的普药,而自主创新能力却往往与生产新药的企业相连;如果没有各省区政策的宏观干预,产业结构的优化,靠基本药物市场竞争是难以形成的,就是形成了也是区域性的结构优化,因为没有政府愿意看到外省的普药企业欣欣向荣,而自己省区的企业却面对淘汰。
看点四:规制的权利划分
国家留给了省区政府广阔的规制空间,包括:招标的组织、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选择标准、基本药物的价格、配送费用、报销比例、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的确定、基本药物的使用比例、零售药店和非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使用、基本药物的标底价格、基本药物的政府补贴政策、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品种外产品的增补等,地方规制权力越大,越难以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从我国医药政策的历次规制看,国家规制过多会限制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出现一统就僵的状况,2000年到2004年的药品集中采购就是这样;国家规制太少各地就将百花齐放,执行水平参差不齐,2005年至2008年的挂网采购就是如此,如何把握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规制权力的平衡,掌握两者的度,本次基本药物制度设定的权利划分是否妥当,需要实践的检验。另外,由于基本药物配套文件尚在制定中,各地卫生部门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理解有差异,各级政府在新医改中表现的创新意识不同,为基本药物制度在各地的实施和执行留下了悬念。
【摘要】:本文就目前国家基本药物政策、药品获得及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使基本药物政策在保障社会公众药品获得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基本药物政策;合理用药
不合理用药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还造成了全球药品资源的巨大浪费。鉴于临床不合理用药对患者和社会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积极倡导临床合理用药已成为医药界面临的当务之急,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便是推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基本药物是能够满足大多数人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所以国家就要通过制订政策来保证此类药品的生产和供应,即保障社会公众对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推行又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要手段之一。
1.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与合理用药概述
继1975年WHO提出“基本药物”的概念后,1977年WHO在第615号技术报告中正式提出基本药物的概念,即基本药物是能满足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它与合理用药相结合。具体的说,作为基本药物,首先必须安全、有效、性价比高;其次应该供应充足、剂型合适、质最保证、药品信息丰富、个人和社区都负担得起。基本药物的概念是一个有弹性的概念,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执行,现在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概念[1]。所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国家流行的一种医药保障制度,它由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廉价的原则,确定三四百种基本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满足80%以上临床用药需求,对这些药物国家实行定点生产、统一价格,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并通过配套政策,让这些药物成为医疗机构的主打药。
药物合理应用即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耗经费对患者和社会均属最低。”根据这一定义,形成临床合理用药如下判断标准:①按药物临床用药适应症选用药物;②所用药物对受治患者而言,具备有效、安全、适当和经济四要素;③个体化地确定临床用药剂量、用法及疗程;④受治患者应无所用药物的禁忌,力求所用药物对受治患者引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最低;⑤药物的调配适当,并提供适合患者阅读的有关药品资料;⑥患者对临床所用药物有良好依从性。
2. 基本药物制度与合理用药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积极响应WHO的倡导,开始推行基本药物,但从我国基本药物政策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用药严峻存在的客观现状来看,基本药物政策尚未真正起到促进合理用药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推广。
基本药物目录不“基本”,不利于合理用药的药物选择。基本药物政策缺乏强制力、约束力,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不高。我国现有基本药物政策缺少有关法律层面上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导致其推行仍处于初级阶段,推行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基本药物政策缺乏有力的普及性宣传,民众缺乏合理用药意识。因而不能推动基本药物政策的实施,也不能促进合理用药的发展。
3. 推广与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合理用药
鉴于目前我国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的状况,积极推广该政策、促进合理用药就成了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首先应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化基本药物遴选标准,理顺多个药品目录关系,压缩基本药物目录;建立可评价、可控制的困家基本药物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制度能否完善的前提应该是可评价、可控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现制度的缺陷或不足,才能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WHO普遍采用的药品使用评价指标有:处方指标、患者关怀指标、行政管理指标及补充指标等,印度的“德里”模式评价也是开展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的监督与评估的成功典范[2]。
国家应加强基本药物政策在医疗机构的推广力度医疗机构是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基本单位,对于推行围家基本药物政策,促进民众的药品获得及合理用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医院的非盈利性地位决定其有义务和责任贯彻国家的基本药物政策,以谋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医院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贯彻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发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是协调、指导医院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的常设机构,其主要任务是推荐医院用药,帮助制订药物的评价、遴选和治疗使用的专业政策和有关规定,传授药物知识,完善医务人员的有关药物使用的知识。因此,应充分发挥药事管理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宣传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保证所有医疗卫生人员能拥有基本药物目录,医护人员的培训内容应增加基本药物方面的知识,在执业医师(药师)考核时包括基本药物的内容,使每个医务人员都能了解基本药物的重要意义。编制与推行医院处方,一般来说,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品种应优先选用,具有特色和专长治疗方面所需的药品叮以适当多些,其他方面需要的药品可适当少些,这样编制的医院处方集将更符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促进合理用药的作用。
加大基本药物政策的宣传力度,国家应采取多种方式来宣传国家基本药物政策,使社会公众清楚的认识到基本药物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药物,是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首选的药物[3]。可采取电视讲座、广告、网络等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尤其注重加强农村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药物知识培训,使其能够合理的应用这些药物。
4. 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必经环节
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需经过4个必不可少的环节:1)基本药物筛选.筛选的依据是安全、有效、必需、低价;2)基本药物生产,主要涉及药物由谁生产、如何生产、价格如何制定、质量如何保证等问题;3)基本药物配送,涉及基本药物的物流安排;4)基本药物消费。[4]主要涉及如何有效激励医院和医生积极主动向患者提供基本药物。前3个环节属于基本药物的供给,第4个环节属于基本药物的使用,医疗机构的行为在这一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公布的基本药物品种高达2 033种,而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基本药物只有312种,多数国家控制在200—300种,最多也不超过400种[5]。品种覆盖面过广,易产生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品种的重新遴选和删减是必须的。在医疗市场中消费者一般不具备自行选择医疗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他们是通过医生作出消费选择的。因此,可以把医患关系理解为一种委托关系,医生是人,患者是委托人。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无法通过医疗结果来准确判断医生的行为是否恰当。基本药物的价格大多相对低廉,性价比很高,但疗效不一定最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和医生会以各种理由不推荐使用基本药物。
5、 结论
基本药物政策推行的成功与否,与合理用药水平能否提高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社会公众应用药物治疗疾病期望的主要目标是有药可用、用药合理。药品获得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必须要做好基本药物的推行工作,才能促进合理用药,保障人群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青,兰奋,李少丽.基本药物的概念及其推广[J].中国药房,2000,11(3):100—102.
[2] 刘 佳,钱丽萍,张新平.德里模式与基本药物推广[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20(2):76—80.
[3] 孟锐,唐冬蕾,陈凤龙.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推行与药品获得及合理用药关系的探讨[J]中国药师,2005,8(7):604-606.
在牛晓的办公桌前有三个电脑屏幕,指向不同的IT系统。“医院的IT不能出一点问题,必须时刻盯着。”他说。
行走于现代IT技术与古老中医技艺之间,牛晓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信息化对中医的传承到底会有怎样的帮助?
在他看来,计算机的运算基础是0和1,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和阳,0和1是绝对的概念,阴和阳是相对的概念,挖掘数据,探索中医奥秘,研究的越仔细,问题越多,难度越大,对数据分析的技术要求也越高,而结果并不乐观。
当然,这不妨碍牛晓和他的团队,用信息化来提升整个医院的运营和管理水平。牛晓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计算机中心主任。自2007年负责信息化以来,主持了80多个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涵盖了医院业务和管理各个领域。
北京中医医院信息系统也实现了从以收费为中心向以医嘱为中心的转变。
简而言之,医嘱是所有业务的发起点,以医嘱为流程管理的原点,包括患者的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住院、治疗等所有诊疗环节,医院的医生、药品、物流、费用、影像、质控等所有运营管理环节,都将被串联起来,形成脉络清晰、细节明了、环环相扣、权责清楚的现代医疗体系。在北京中医医院,一个医嘱流程所产生的附属信息达到了30多项。
牛晓说,统一数据平台是关键。北京中医医院的所有系统都实现了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不同系统针对不同的主题,可在同一个数据仓库,进行数据交互。
北京中医医院门诊大厅设计容量为日2000~3000人,2007年实际增长到了日4000~5000人,现在更达到了日9000人规模,如果没有信息化支撑,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北京中医医院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了全国中医医院的信息化示范基地。
特别要求
牛晓坦言,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从大的方面来看与西医相似,总体架构也相近,都是为医院的管理和运营,为医疗业务提供IT支撑,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医体验。
但实际上,中医确实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医医院的信息化系统,相比同级别的西医医院,有着更为复杂的要求。
一个小例子是,在牛晓的信息化团队中,有一个资深的中医护士,她的主要任务是识别系统中各种中药的名称,因为很多中药在医生开医嘱的时候是一个名字,而在后端采购时又是另一个名字。
中医医院虽然在规模上一般小于同级别的西医医院,但是对物流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更高,后台的数据量也更大。牛晓说,这是中医医院IT系统与西医医院IT系统最浅显的区别。
牛晓分析道,西医开医嘱,一般最多在5种药左右,计量单位是盒,而中医的处方相对复杂,中医一张草药方一般有十几味药组成,除了每种药需要计量外,这些草药组合在一起还有剂数的概念。从物流的角度来看,中药入库时按照公斤来计量,给病人开药则是按照克来计算,流转的总量也很大,如北京中医医院每天开出去的草药的数量都是以吨计的。中医对物流管理的要求更高,在系统中,西药一般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即可,中药制剂的入库、拆分等环节,需要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这需要中医医院有着更为庞大的数据存储系统和更为强壮的IT系统。
在数据管理之外,中医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例如,绩效考核。
过去,医院考核医生,收入是一个主要的考核指标,HIS系统也能很好地支撑这一指标,从某种角度说,这也形成了看病贵的问题。新医改之后,收入指标不再是众多医院的主要考核方向。北京中医医院在绩效考核方面,目前主要考核医生的服务量,即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激励医生提高服务水平。这在原有的HIS系统没有体现,需要建立新的绩效考核系统,核算每个医生每天看了多少病人,出院了多少病人,药品比例是多少,科室病床的周转率和使用率是多少――既要保证医疗资源有效使用,也要保证不被浪费。
此外,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对中医医生的考核,还有一部分中医指标,突出中医特色,遏制中西西医化趋势。之前,一些地方中医医院,已经有了这种苗头:中医治疗项目开展没有西医项目多,而过去医院考核收入,医生为了完成指标,更多采用西医方式。
新的绩效考核系统会考核医生中药治疗的使用量,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使用量,记录哪些患者是中医治疗,哪些患者是西医治疗,哪些患者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等,计算每个医生使用中医治疗的比例、中医饮片处方的比例,这个比例与绩效直接挂钩,关系到奖金的发放。考核也会直接落实到相关的科室,要求科室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具体医生的具体情况。
“从这个角度而言,信息系统推进了中医的发展。”牛晓说。
中医如何规范化
除了IT管理者的身份以外,牛晓也是一名中医外科大夫,坚持日常坐诊。早在2000年,有着10年临床经验的牛晓作为高级用户,曾参与了北京中医医院的首次大规模信息化建设。“当时需要找一个懂中医业务,对IT有了解、有兴趣的医生参与。”牛晓回忆说,在学医的时候,他偶尔会写写程序,对IT并不陌生。
将IT应用与中医业务深度结合,并不容易。牛晓和他的团队建成了全国最早全院规模的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他分析道,中医和西医差别很大,尤其是在诊疗方面。中医是经验医学,西医治疗相对规范。一个相同的感冒症状,不同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法都不一样,某位医生开了10种药,另一位医生开了8种药,这两张方子中可能没有一种药是相同的,但患者都能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