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结构主义;现代逻辑学;结构;关系
关于数学与逻辑的关系问题,费雷格学派主张:“数学是逻辑学的一个分支”;布尔学派则认为:“逻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220。不争的事实则是:逻辑学与数学不能相互剥离,它们“血脉相连”、“生命相依”,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220。从逻辑学和数学双重视域来看,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可以说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高度抽象性和形式化特征决定了它像数学一样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
逻辑哲学就是对逻辑进行哲学反思的科学。而数学哲学是数学的基础,“是研究数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其他问题的知识体系”,数学哲学研究的问题最后都会涉及到数学与逻辑的关系[2]15。虽然逻辑哲学与数学哲学在研究的论题、研究的视角、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由于逻辑(尤其是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与数学具有如下共同特征:纯形式化特征、高度抽象性、极端精确性和严格性、广泛的应用性[2]15-16。这些共同特征以及数学和逻辑学常常具有一批共同或类似的课题,决定了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逻辑的哲学思考,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数学的哲学思考。就像逻辑学与数学不能相互剥离一样,逻辑哲学和数学哲学其实也是很难剥离开来的。
20世纪以来,结构主义在数学哲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么结构主义是否在逻辑学中也有所反映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结构主义的四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19世纪,在微积分的算术化和集合论的建立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数学基础的三大学派——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哲学唯一合法的研究领域是逻辑学,数学哲学则是研究数学语言的逻辑句法学和逻辑语义学[3]9。
20世纪初,哥德尔提出的不完全性定理说明,逻辑分析以存在建构自身作为参照,不然则会陷入无穷回归;而逻辑分析则是在集合论语言的基础上建构数学存在,这些观点蕴含了结构主义的思想[3]9。20世纪60年代,奎因认为,约束逻辑变元的取值其实就是存在,哲学本体论可以通过语言加以研究,利用语言可以研究存在,结构主义因而进行了数学哲学的范式转换。关系与其所依附的所有个体共同组成结构。根据结构所依附的个体的不同类型来看,数学结构主义主要包括四大学派:集合论结构主义[4]184-211[5]、先物(anterem)结构主义[4]188-198、范畴论结构主义[6][7]、模态结构主义[8]。
集合论结构主义使用模型论中熟知的方式,来描述数学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模态结构主义,不是通过对结构或位置进行字面上的量化,而是通过借助于适当的关系和定义域的(二阶)逻辑可能性,来满足经典公理系统的隐含定义条件[4]185。先物结构主义则主张:利用结构中的位置可以定义数学对象,数学对象的指称则要求结构与能够例示它们的任何系统是相互独立[9];数学公式能够由相干公式来描述,而且这些相干公式能够由实际存在的先物结构来满足[10]。范畴论结构主义本质上是通过一系列结构保持映射,为数学结构提供系统概念,从而为数学作出哲学解释[7]。夏皮诺(Shapiro)认为,虽然这些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不论是从主流数学的目的来看,还是从某种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来看,这几大学派其实是等价的。例如:处理哲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与处理这种问题的其他方法,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通过系统间的自然转换来表达[4]184。这些学派通过语言的途径,把数学哲学引向了对意义和真理的探讨以及对数学对象的存在建构[3]10。
结构主义对数学存在的语言建构是建立在逻辑主义、形式主义和直觉主义这三大学派的研究基础之上的。这三大学派认为:结构主义可以利用语言框架来建构数学对象,这一点在模态结构主义和集合论结构主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使得结构主义的本体论建构与作为数学基础的逻辑研究之间能够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而为逻辑学与本体论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3]12。范畴论结构主义挣脱了逻辑语言的束缚,创立了崭新的本体论语言,在把语言纳入存在的内涵的同时,还把存在上升到了语言的境界,并通过集合论与逻辑语言保持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得存在建构能够像逻辑建构那样成为严密的科学[3]13。
二现代逻辑学具有结构主义特征
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种数学哲学思潮,它是极端唯名论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而形式化则是现代逻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形式化过程一般包括:进行预备性研究、构造形式系统并对其进行解释、关于形式系统的元逻辑研究这几大步骤[2]124-130。具体地说,对现实世界进行模拟的现代逻辑学形式系统,一般都遵循这样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给出一个没有歧义的形式语言,目的是规定哪些符号串是所研究的形式系统的合式公式;其次,给出这一形式语言的语义解释,这需要利用赋值给出合式公式有效性定义;然后,给出这一形式系统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再次,根据这一形式系统的语言、语义、公理和推理规则,寻找相关定理;最后,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完全性、可判定性和复杂性等等。
哲学本体论是研究隐藏在真实世界背后存在的最高本质,即对本体、属性和关系进行哲学思考。因此,现代逻辑学本体论的现实原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本体、属性和关系。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不论是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还是逻辑学,一般都遵循着相同的研究思想——结构主义的研究思想:重要的不是个体对象、集合,而是所研究对象的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正如高斯所说:“数学是关于关系的科学,从关系中可以抽象出任何概念。”彭加勒也认为,“数学家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11]1-34。计算科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研究对象的构造性的数学特征,并利用定义和解释,在对现实中的对象进行抽象和模型化的基础上,给出相关定理的证明[12]89。
从19世纪末以来发展起来的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动态逻辑(包括命题动态逻辑、量化动态逻辑)、认知逻辑、广义量词理论、类型逻辑语法、范畴类型逻辑等逻辑分支,都或明或暗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即对象的结构化的总体特征常常靠利用公理化方法、对象间的映射与同构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以来,作为数学哲学的结构主义,就已经成为研究逻辑学的主导方法,在模态逻辑、命题动态逻辑、广义量词理论和范畴类型逻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总体上看,结构主义的特征在逻辑学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着,正是这一结构主义特征激发了逻辑学界、科学哲学界等对结构主义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笔者认为:不论数学结构主义有多少种学派,也不论各学派之间有何分歧,逻辑学,尤其是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几乎都或隐或显地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形式化的现代逻辑学主要是描述各自论域中的各种研究对象的结构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而不必考虑具体对象的内在的品质,不同的逻辑对象可以由其相应结构的性质或结构之间的基本关系来表示。
比如:模态逻辑充分考虑了含有“可能”和“必然”的模态语句的这一命题结构,引入了“可能”和(或)“必然”模态词,对传统的一阶逻辑进行扩展而得到的。因为预设的公理和推理规则不同,而得到的模态系统也不同,对这些模态系统的框架进行解释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模型。认知逻辑则是模态逻辑的改版,即:把模态逻辑中的必然算子,解释成相信算子或知道算子等而得到的。虽然各个逻辑系统千差万别,但是,各个系统所给出的句法和语义,以及随之而定义的框架与模型和在此基础上对可靠性和完全性、可判定以及复杂性的探讨等等,都或隐或显地彰显了结构主义的特征。
由于很多数学都研究抽象的结构,因此,数学结构主义在数学哲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根据数学结构主义的观点,数学理论描述各自论域中的结构的性质,而不必考虑所讨论对象的内在品质[13]。狄德金主张把数学结构作为以集合、运算和关系的系统的基础,并认为同构概念与结构的类型紧密相关[3]10。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结构”或“结构映射”的概念,数学只有利用集合论,或者只有利用作为结合论的一个分支的模型论,才能够准确表征结构、结构映射等概念。因此,集合论就成为结构主义重建数学的语言基础,成为结构主义表述各种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语言。作为现代逻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的广义量词理论,集合论语言是其基本语言,因此,广义量词理论也采用了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下面,笔者将以广义量词理论为例,来考察结构主义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具体体现。
三结构主义在现代逻辑学中的具体实例
广义量词理论是揭示广义量词的普遍语义性质和推理特征的自然语言逻辑理论。集合论视域下的广义量词是通过对自然语言中的名词短语或其限定词进行语义解释后而得到的。即:广义量词对应于所有名词短语或其限定词的指称。一阶逻辑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也是广义量词。可见,广义量词理论是在一阶逻辑和集合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是建立在标准模型论的基础之上,广义量词的量化论域是由个体组成的集合,真值的模型论概念则是利用非逻辑符号的解释和量化论域来加以表述的[14]40-41。广义量词理论以集合论语言作为其基本语言,而集合论语言是结构主义表述各种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语言,因此,广义量词理论在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数学结构主义的思想。
(一)广义量词的同构闭包性彰显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1957年,莫斯托维斯基(Mostowski)为〈1〉类型广义量词附加了这样条件:不允许我们对论域中的元素加以区分。1966年,林登斯托姆(Lindström)把这一条件推广到更为普遍的情况,而且这一条件得到了逻辑学家的公认。这一条件被称为同构闭包(isomorphismclosure),即:在逻辑中,只有结构才是重要的,个体对象、集合本身并不重要。这一思想与数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用逻辑的术语来表述同构闭包的思想就是:如果一个逻辑语言中的语句在一个模型中为真,那么该语句在所有的同构模型中为真。即:逻辑是主题中立的[14]95。如果逻辑是独立于主题事物,那么逻辑常元将在论域间的任意双射下都是不变的,或者更弱一点地说,逻辑常元在论域的任意置换下是不变的[14]324-325。比如:假设把“学生”一一映射成“狗狗”,把“面包”一一映射成“骨头”,把“在吃”一一映射成“在啃”,那么,如果“每个学生最少吃三块面包”在一个模型中为真,那么“每个狗狗最少啃三块骨头”肯定在其同构模型中也为真。这说明,“每个”和“最少三(块)”具有同构闭包性。可见,逻辑学对所有对象都同等对待,逻辑性质不但在严格变换下是不变的,而且在所有双射下也是不变的[14]325。
同构闭包不仅仅局限于量词。比如,命题联结词也不关注主题事物:合取词可以统一运用于两个语句或两个集合或两个别的对象,而不考虑这两个对象的具体内容,仅仅考虑这两个对象的结构。这说明,同构闭包表达的思想与结构主义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对于自然语言量化而言,同构闭包具有重要的意义。莫斯托维斯、林登斯托姆、塔斯基和范本特姆都认为,满足同构闭包性是满足逻辑性的必要条件[14]327-328。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在实践中提出的所有形式语言都具有这样的性质:真在同构下得以保持,在系统中使用的所有算子以及由这些算子定义的别的所有算子,都满足同构闭包性[14]328。
(二)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从语法的视角看,一个广义量词是一个变元约束算子,此算子把每个定义域与其任意子集间的一个二元关系联系起来。从语义的视角看,一个广义量词是一个映射,此映射通过表征广义量词的论元集合的性质或论元集合之间的关系,来揭示广义量词的语义性质[15]。例如:每个亚氏量词(即:all、some、no、notall这四个特殊的广义量词)实际上表示的是个体的集合之间的一个特殊的二元关系。比如:在“所有学生都去操场了”中,令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用S表示,论域中所有去操场的个体组成的集合用P表示,这一语句就可以表示为all(S,P)这一三分结构,其真值定义all(S,P)⟺S⊆P的意思是,集合S是包含在集合P中,即: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包含在所有去操场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广义量词理论很好地诠释了数学结构主义的内涵。比如:all(S,P)这一三分结构还可以表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所有的狗狗都要睡觉”、“所有的大米都吃完了”等等,这里的“学生”“人”、“狗狗”“大米”等对象所组成的集合S,以及这些对象分别与“去操场了”、“要死的”、“要睡觉”和“吃完了”等对象所组成的集合P,这些具体对象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语句都可以用all(S,P)这一三分结构来加以统摄。其真值条件就是,当S⊆P(即S包含于P时)时,all(S,P)就为真。
(三)广义量词理论对单调性的处理也展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是广义量词最为重要的语义性质。例如: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令S表示论域中所有学生组成的集合,P表示论域中认真完成作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P′表示论域中完成作业的个体组成的集合。“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可表示成atleast2/3(S,P)这样的三分结构,“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完成了作业”可表示成atleast2/3(S,P)这样的三分结构。这一单调性推理可形式化为atleast2/3(S,P)⟹atleast2/3(S,P′),由于P⊆P′,由P到P′,集合在增大,因此,这一推理体现了“至少三分之二的”这一广义量词的右单调递增的性质。而P⊆P′可以理解为,所有的P都是P′,这可表示成all(P,P′)。具体地说,就是:所有认真完成了作业的个体都是完成了作业的个体。这一单调性推理其实是省略了all(P,P′)这一前提的广义三段论推理,其形式化结构为:atleast2/3(S,P)∧all(P,P′)⟹atleast2/3(S,P′)。事实上,所有关于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推理,都是省略了一个暗含前提的广义三段论推理。
可见,广义量词理论对单调性的处理所使用的基本语言也是集合论语言,这一语言也是结构主义的基本语言,因而体现了结构主义的思想。1984年范本特姆提出的利用数字三角形方法,来表征具有驻留性、扩展性和同构闭包性的〈1〉类型和〈1,1〉类型广义量词的单调性,其背后也暗含了浓烈的结构主义思想。限于篇幅,不再详细论述。
(四)基于广义量词理论的广义三段论推理蕴涵了结构主义的思想
正如一阶逻辑的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是广义量词的特例一样,亚氏三段论也是广义三段论的特例。自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很长时期内,对亚氏三段论的有效性的研究,几乎都是采用的是非形式化的方法。自从有了广义量词理论后,对包括亚氏三段论在内的广义三段论的研究,就可以用形式化的方法来对其进行表示和有效性的证明[1]155-202。而且利用广义量词理论,不仅可以对24个有效的亚氏三段论进行形式化,而且还可以对其进行公理化[16]。这种形式化的逻辑研究方法不仅拓展了逻辑研究的范围、提升了逻辑学的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中的知识表示、知识推理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
广义量词理论完成以上这些任务主要还是利用了集合论语言,彰显了结构主义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了“含有〈1,1〉类型的广义量词Q的量化语句具有Q(S,P)这样的三分结构”这一知识。〈1,1〉类型的广义量词揭示的是所涉及的左论元所组成的集合与其右论元所组成的集合之间的二元关系。〈1〉类型的广义量词揭示的是所涉及的论元所组成的集合的性质。由于自然语言中的广义量词绝大多数都是〈1〉类型和〈1,1〉类型的广义量词,而且对〈1〉类型的广义量词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对其〈1,1〉类型的亲缘广义量词的研究[1]46。因此,利用这一结构主义思想,就可以对自然语言中绝大部分广义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和有效性的证明。简言之,这一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普适性。
例如:“所有渴望暴富的人都是浮躁之人。大多数人都是渴望暴富的人。所以,大多数人都是浮躁之人。”其中的“大多数的”对应的是〈1,1〉类型的广义量词。令论域中所有人组成的集合用S表示,论域中浮躁之人组成的集合用P表示,论域中渴望暴富的人组成的集合用M表示。利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表示方法,这一广义三段论,可以形式化为:all(M,P)∧most(S,M)⟹most(S,P)。利用广义量词的真值定义就可证明这一广义三段论的有效性。证明:假设all(M,P)与most(S,M)这两个条件均成立。根据all和most的真值定义可知:all(M,P)⟺M⊆P,且most(S,M)⟺|S∩M|≥|0.55|S|,因此,|S∩P|≥0.55|S|。再根据most的真值定义“most(S,P)⟺|S∩P|≥0.55|S|”可知:most(S,P)成立。证毕。对亚氏三段论和其他广义三段论的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均可以类似处理。可见,利用结构主义的形式化研究方法,可以简洁明了地对包括亚氏三段论在内的广义三段论进行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笔者多年的研究表明:这一结构主义研究方法普适性非常强。因为不论是自然语言中无处不在的广义量词的单调性推理,还是亚氏三段论推理,抑或是广义三段论推理,以及建基于这三种推理之上的语篇推理,都可以使用这种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形式化及其有效性的证明。
四结论
【关键词】结构主义;基本特性;方法
结构主义在科学思想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与演绎法和实验法的结合是近代才形成的。由于人类智慧的自然倾向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在分析工作没有遇到复杂难题之前,无法获知各种相互依赖关系以及系统的存在。并且对于结构而言,由于无法直观观察,不同层次的结构必须通过抽象才能形成或达到,因而需要一定过程来反映抽象的结构。
一、结构主义的定义
结构主义是指结构这一抽象概念能够适用于任何领域。霍克斯(T.Hawkcs)在其著作《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中指出结构主义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模式,事物真正的本质不是其自身,而是各事物间可感的关系。对于一种因素的本质,其意义在于它与其他因素在既定情境中的关系,并且任何实体或者经验都只有在结构中才可感且有意义。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进展,具有技术上的优势以及理论上的先进性。真正的结构主义,是方法论上的结构主义。因此,无论科学精神有多么开放,要建构真正的结构主义,需要用结构主义的名义来判断人们所说和所做的事情,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结构主义对于结构的解释主要是一种转换关系。结构自身能够通过转换规律保证整个体系的平衡与完整,并且能够通过数理逻辑的方程式或者控制论的模式形式化。事实上,通过运算互相协调能够组织形成体系,而体系构造过程的结果即为结构。
二、结构主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
结构具有内部融贯性,是若干成分的有机结合,而非独立成分的混合。成分通过规律形成结构,而结构不是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因为结构中的成分具有与单独成分独立性不同的整体性。首先,整体并不先于成分。因为“格式塔”学派坚持的整体先于成分的理解是一种柏拉图先验论的立场,该立场会令结构主义陷入本体论的困境。从感知结构的角度以及社会整体性的角度考虑,反对源自联想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先验假设。其次,运算结构主义的立场强调,要重视成分间的关系,即指重视组成的程序或过程,因为关系组成秩序或过程的结果就是全体。某种程度上,体系的规律即是关系的规律。再者,整体是预先形成还是有形成过程,对于结构而言,由于其与发生论无关,所以结构在本性上是非实践性的,结构只是若干转换的体系并非静止的形式。实际上,是自然规律的“涌现”产生了整体性。
(二)转换性
结构是动态非静止的,依靠内在规律控制结构的运动发展。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形成结构;另一方面,结构的规律能够整合旧结构并且构造新结构。而所有结构作用的活动,只能包含在一个转换体系内。此外,结构的转换可以是非时间性(共时性)的,如1、2、3的逻辑数字顺序是直接显然的,也可以是时间性(历时性)的,比如结婚是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完成的。结构的转换需要将非时间性与时间性结合起来,避免与结构静止的形式混同。而结构转换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结构建筑在数理逻辑体系那样的非时间性结构的基础上。
(三)自调性
自调性是指结构能够按其本身规律在无外因的作用下进行自我调节。结构自调性的前提是结构本身具有守恒性和封闭性。结构具有封闭性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不会越出结构的边界,只会产生属于这个结构并保存该结构规律的成分;结构具有守恒性是指,结构可以以子结构的方式并入更广泛的结构中,而这作为一种联盟,不能改变结构内部的各种转换,也无法取消原边界。事实上,结构的自调性要求的结构守恒是非静态的,封闭也不是绝对的。同时,伴随着结构复杂性的逐渐增长,自我调整能够通过结构的整体性规律起作用,一方面确保结构向更高级结构的过渡,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将结构作为子结构整合到更大的母结构中。
结构主义的三大特性构成了结构主义的理论,整体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特征,转换性定义了结构的基本规律,而自调性定义了结构在产生发展过程中主体不断适应客体变化的一种方式,三者缺一不可。
三、结构主义的融合与发展
对结构的研究不是排他性的,特别是在一般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因为结构主义的研究趋于把所有学科的研究整合起来,其整合方式建立在互反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是多学科间的协调。如果某些结构主义立场包含某种排他性,那么一些相关观点总会自相矛盾。
关键词:结构主义;自律论;音乐关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回顾20世纪西方哲学史,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波,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美学也不例外。6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思潮对20世纪自律论的发展大有推进之势,本文旨在梳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从一个侧面展示20世纪自律论的演进历程。
一、“结构主义”的学术渊源及其理论内涵
“结构主义”潮流产生之前,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为“新批评派”。它肇始于20年代,40、5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占据了美国文论界的统治地位。这种文论主要强调艺术作品的自足性,认为艺术是为其自身而存在的,形式是艺术的本质。从本质来说,它也是一种形式文论,但由于它过度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而忽视其内容,至50年代末日渐衰微,逐渐被60年代崛起的“结构主义”潮流所替代。
所谓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的一位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evi―Struuss,1908―)曾给出如下定义:结构主义是“对于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生活的模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现象本身的性质。”
“结构主义”虽然形成于60年代,但在思想上、文化上的准备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结构”的观念源于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Saussure,1857―1913)。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是本世纪最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其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5)一书中。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是在一定时间互相并列、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而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在语言系统中结构无处不在,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它由若干元素组成,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它元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结构的变化。其次,与“历时”语言学家着重研究各语种语言现象的历史发展有所不同,作为“共时”语言学创始人的索绪尔更主张研究同一时间内各种语言现象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同整个系统的关系。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由人类行为构成的社会现象背后。都蕴藏着一定的“结构”在支配它们的性质和变化。索绪尔还将对语言的比较引申到其他方面,他认为人类社会在表达和传递有关周围环境和自身的认识成果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使用了众多相对自足的形式系统,而语言只是其中一种符号系统。这些形式系统的共性在于他们不同程度地代替、代表、反映所要表达的主客体对象,如语言、手势等。如果将这些形式系统纳入一个范围,找出其规律,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索绪尔的观点也不是凭空出世的,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多方面影响下诞生的。其中,与20世纪初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1922)一书中提出,世界是整体的系统,是由许多“事态”构成,每一事态都是有一条锁链相互连接,这条锁链又由多种事物构成,各个锁链之间出于某种特定的结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事态的“结构”,而“形式”导致了这种“结构”的可能。
索绪尔之后,受到其语言学影响的结构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语言的性质,可以分享语言学的成果。对于结构主义,语言不仅是激发灵感的动力和源泉,更是一种将结构主义原本各行其是的种种设想统一起来的方法论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方法的积极响应者。他认为结构是真实的,但不是客观世界里共有的,而是人的潜意识活动的一种投射,是人的一种先天构造能力。一切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各种结构最终又是人类潜意识的产物。英国学者霍克斯对二者的关系也阐述得十分明白,他指出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并非人的意识或者存在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系统与结构的关系”。这种系统与结构关系先是被人的无意识认可,而未完全进入人的意识领域,未被人的理性所完全接受。
可见,结构主义的核心在于“结构”的观念,是透过事物的具体内容和单纯的因果关系(表层结构),去发现其内在结构(深层结构),即构成这一现象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该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结构主义对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在欧洲音乐美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体系――自律论。自律论与长期以来占据欧洲音乐美学思想主流的情感论针锋相对,它的确立以奥地利音乐美学家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1854)为标志。汉斯利克批判了情感论认为“音乐内容是情感的表现”的观点。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等一系列论点,建立了自律论音乐美学完整的体系。此后,自律论音乐美学越来越受到关注,只不过它对当时的理论批评和音乐创作实践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直至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出现,它作为一种形式文论的许多观点与自律论“音乐具有形式美”等诸多论点十分契合,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也可以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分析方法,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形式一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
首先是在理论方面,结构主义思想和方法对一些音乐理论家的影响颇深。列维・斯特劳斯曾指出音乐具有“可以理解但不能言传”的特质,正是这种特质,使得结构主义对它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着以结构来看待音乐的观念,列维・斯特劳斯将音乐解释为固定存在于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中的时间。他认为音乐需要时间,“在声音和节奏的层次下面,音乐在一个古老领域当中行事,就是听众的心理时间;这种时间是不可取消和不可挽回的历时性,而音乐改编各个部分为的是听起来让它成为一个共时存在的整体,与它本身非常接近。”这一特点使得用结构的观点来分析音乐成为可能。50年代以后,欧美、日本甚至在苏联与东欧国家都掀起了一股结构主义热。为我国音乐理论界所熟知的申克(Heinrich Schenker, 1868―1935)音乐分析法即受到结构主义方法的很大影响。
申克的音乐分析理论一方面来源于上述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和维特根斯坦的“结构”观念,另一方面还有形式自律论的音乐哲学前提。在申克看来。关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作曲家在音乐作品中所揭示的是“乐音生命的有机的、绝对的本质”;关于音乐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音乐自身所展现的内在规律与世界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上述观点与汉斯利克形式自律论的立场是完全相同的。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渗透方面,他在音乐上用来区分不同概括程度的术语――“背景、中景、前景”与语言学术语“深层结构”及“表面结构”类似,表示两种程度之间关系的术语“变化”与语言学术语“转变”也很接近。申克强调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他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内部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内聚力”(Organic Coherence)。在具体操作层面,他创造了简化还原的方法。音乐作品的形式由前景表现出来,通过简化还原的方法将其进行剥离分析,最后可见它的“原始结构”,即背景。在和声和对位的关系上。他认为和声源于对位,但对位又离不开和声的支撑,二者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为此,申克还自创了一套图示分析的方法。这种图示以常规记谱法为基础,辅以一部分符号补充说明,既直观又清晰。这种图示分析的范例是1932年出版的《五首音乐作品的图示分析》。
诚然,申克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缺憾。他的分析主要涉及和声、调性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涉及到节奏、动机发展等等,而且这种理论只适合于18世纪到19世纪后半叶调性原则确立以后的欧洲音乐。但不可否认的是,申克分析法在结构主义观念和方法的影响下,在音乐的形式和内在结构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它不仅提出了新的音乐分析方向,更是推动了20世纪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发展。二战之后,申克的后继者凯茨、萨尔则、阿伦・福特等人进一步完善了申克的分析体系。
德国音乐家哈尔姆(August Otto Halm,1868―1929)的音乐理论观念与申克十分相近。他也认为形式、结构是音乐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否定音乐同情感及联想之间的关系,音乐美学应当从“情感的陶醉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哈尔姆研究的重点是在赋格和奏鸣曲方面。在《两种音乐文化》一书中,他将二者作了比较性研究,认为对位与和声在音乐结构的最始源、最深层就已存在,音乐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在二者的统一和融合基础上所形成的有机体。这一点与申克十分相似。
其次,在音乐创作方面,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申克分析法中“结构”的观念已经深化为“秩序”和“组织”,一些作曲家也深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i,1882―1971)为代表。
关键词:结构主义;工业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ndustrial Building Analysis by Structuralist
Abstract:Structuralist stresses relations among the elements, concerns the "deep structure", seeks common sense of representation, those are many established industrial buildings miss. This paper analyze some cases which reflect the meaning of the structuralism, to point out the factors needed when designing. And the structuralism will be the useful and responsible designing methord in the future.
Keywords:Structuralism;Industrial architecture;Design;
工业是国家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但是由于业主的短期效益要求和建筑师的忽视,工业建筑被关注的往往是其实用性,忽略了对环境与景观的影响,造成了很多城市的杂乱和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工业建筑不仅仅提供生产的场所,也是生产工作人员长期停留的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体现者,因此,现代的新型工业已经不能仅是冷冰冰的大跨度方盒子,应该在设计与建造时注重其人性化、地方性、节能性等特性,强调建筑与环境、与城市、与人的联系,这些要求正是工业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且与结构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1.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法国,它是从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规律系统。“结构主义”是一种方法论,而不是一种建筑流派,,[1]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许多学科都能够像语言学一样精准而秩序化。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发展扩大,其特征却能够涵盖许多学科。首先,关系重于关系项。研究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分裂研究整体中的要素。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只能从关系中发现其意义。其次,深层结构重于表层结构。结构主义把各种文化视为系统,认为文化系统中的普遍模式(深层结构),也就是人思维的本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始终不变的,但是文化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表层结构)却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时间及观念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共时性重于历史性。结构主义所研究事物的任务就是在特定时空中的定性研究法,要通过事物结构的操作从无意义的构成要素中引出有意义的事物本质关系。[2]
2.结构主义应用于建筑
建筑中的结构主义理论是1960年以来建筑界重要的先锋派运动。结构主义者以整体的方法论批判了早期现代建筑忽视历史与文脉的僵化思想,并提出场所感意向创造以及认同设施等注重人性因素的城市规划基本概念,从而开创了崭新的建筑创作思路。
3.工业建筑与结构主义
工业建筑作为一种倾向实用和近期兴起的一种建筑类型,或许设计中并未刻意追求运用结构主义的理念,但是建成的优秀建筑中仍然或多或少的体现出了结构主义的思想,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作品做出总结,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意识而且合理的运用结构主义。
3.1关系重于关系项
前面已经提到,注重关系而不是关系项是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而其应用于工业建筑中,体现在建筑自身中各要素的关系,包括功能布局、技术支持、材料应用等等方面;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环境不仅仅包括基地的物理环境,还包括地域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因素。工业不独立于环境而存在,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融入环境,还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影响,重视“关系”。
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的位于德国的产品大厅和中心能源工厂(图1)能够良好体现建筑中“关系”。三个玻璃大厅部分被四个高起的支架部分悬挂起来,其生态学的理念表现在建筑方方面面:隔热良好的玻璃、自然通风的运用、太阳能利用、屋顶植物的雨水收集作用。而且,流经屋顶和场地的雨水流向新开辟的人工湖,用以浇灌和消防。(图2)建筑环境的营造体现与环境和景观友好的创作理念。
形式单一而又快速建造的工业建筑充斥着城市,但其实它们不应该是单独孤立的,其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体现企业理念、跟随社会发展、与环境协调存在,工业建筑应该是与种种要素作用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自我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工具而已。
3.2变化、生长与共存
变化、生长与共存是“十次小组”提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成为结构主义理论核心。[3]因为结构主义理论强调导致形成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这种作用使有机体在适应环境时,使客体在机体和能量两方面与有机体自身同化,并在融合客体于自己时产生新的图式,在新的概念性表象的层次上形成新的结构。[4]
Glass bottling Plant Cristalchile(图3)是建筑师Hevia做工业工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案例,良好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共存,无论在形象上还是对环境的友好层面。
透过建筑,在设计上体现着两种真实事物:朴素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但同样试图向社会传递有用的信息。建筑在实现这个目标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白天和夜晚,起伏的大型的上升的屋顶仿佛是这个地区风力作用下账幔的动势,立面玻璃幕墙的使用时生产过程透明可见,成为一种直接易懂的建筑化的语言,强调光和影的处理,现实了巨大尺度,获得直接面临地区环境和地理的意义。
使用自然通风(文丘里效应)是利用了现有的风和屋顶通风设备,生产区域的热空气排出,温度通过有孔的玻璃外墙消散(内部温度总是比外界高)。通过地热,温度稳定在20°T的空气进入工作区域,这样的空气是自然形成的,通过地下管道(3米深处)用7个机械风扇(37 HP总消耗量)。而白天,这个建筑只利用天然的天顶照明。
工厂的位置、形式、发展都深深受到社会、文化、景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建筑就需要学会极力的与这些因素协调共存。
3.3层次性与多价空间性
多价空间性这一概念是荷兰结构主义建筑师赫兹伯格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共同价值观而缺乏个性自由所提出的,他说:“我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空间,可以用集体来解释个人的生活模式,亦有使个人解释集体模式的可能,换言之我们要从特别的途经来建造住宅,使每人都能将他自己带进以他自己所解释的集体模式中去……因为,为每一个人安排一个精密适合他个人的环境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创造出一种供个人作解释的环境”。[5]
Software and Biotechnology Plants(图4)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科技园区,对于工业发展的最后阶段,决定新建两座建筑物用于研究和生产,分别为计算和生物科技。在外部他们应该各自完全独立,尽管这项计划被认为是在一个统一的方式中(图5);在内部,每个用户都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占用室内空间,但建筑外观依旧保持一致,并且保持它最准确、长效的元素。
正面是通风的双层皮(图6),使建筑能够呼吸,同时,它连接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并能够在这种呼吸交换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能源,提供良好卫生条件和空间,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持续与外界联系的场所。。两层薄膜之间的空间立面实际上是一种通高的垂直空间,并且为外层膜的两侧都提动了足够的自然光线。
3.4整体性的人性关怀
结构主义特正中强调“深层结构”与“共时性”,由此引出最为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自身需求,无论是人本身心理情感上的满足需求还是人对与意义的探索前进,都是共时性的深层结构体现。工业建筑设计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单纯的生产空间光线来自人工照明、空气不流通、工人简单的休憩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可以说结构主义是一次对建筑作为表达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的探求 [6] ,而结构主义若应用于工业建筑则更能体现市场环境下的人性关怀。
位于土耳其的Ipekyol(图8)是一个定制生产优质纺织品的工厂,体块由于用地的限制已经触及到基地的边缘,不过能够使两个单元通过中间直线型的花园产生对话(图9)。花园狭长,种植树木花草,设置座椅,主要目的是提供员工休息的场所,同时,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进入生产空间,为工人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
总结:
结构主义告诉我们需要注重关系、关注永恒不变的“深层结构”、追求意义的存在,这些正是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建造中缺失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的工业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生态、景观、社会、人文、民俗等多个方面,材料、技术服务于结构主义的工业建筑的建造而不是越来越孤立工业建筑,从而使我们的工业建筑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注释:
[1] 陶友松.建筑领域中的“结构主义”――运斤堂刍论之一.新建筑.1995年1月.61页
[2]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上).时代建筑.1989年2月.5页
[3]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4]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8页
[5] 王恺.结构主义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反映(下).时代建筑.1989年3月.9页
[6] 蔡勇.整体秩序与群化思维――结构主义建筑观的启示. 新建筑.1999年6月.40页
参考文献:
[1] [英]特伦斯・霍克斯 著,瞿铁朋 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第一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瑞士]皮亚杰 著,倪连生 王琳 译.结构主义,(第一版)商务印书社,2009.
[3] [德]英格伯格・弗拉格 等编,李保峰 译.托马斯・赫尔佐格 建筑+技术(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托马斯.赫尔佐格的作品与思想(第一版)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关键词】回顾 布龙菲尔德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语言论
一、布龙菲尔德及《语言论》简介
列昂纳德・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1887―1949)是20世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他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地位,有如索绪尔在欧洲语言学界的地位。布龙菲尔德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北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导人物之一。
他在语言学理论上发展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思想,又进一步具体化,并有所创新,于1933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语言论》。这部著作可以说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使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世界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背景及其现状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通俗理解为以Saussure(1916)语言学思想为源头,以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结构主义为主体的一个语言学派别而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是以Bloomfield和后Bloomfield学派的学者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派。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20世纪30~50年代盛行于欧美大陆最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在这个语言学派诞生前的上世纪初,大洋彼岸的欧洲大陆发生了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那就是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索绪尔这本书提出了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观点,如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语言与言语;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等等。(雄兵,2003)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从社会背景看,20 世纪初期建立,以鲍阿斯为代表,对美洲的本土语言――印第安语系诸语言调查和研究使得美国描写语言学家特别重视记录和分析语言的技术,彻底摆脱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进行整理。
从理论背景看, 1916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 Saussure强调符号的价值在于其相互关系,而不在于符号本身(即“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而Bloomfield 强调音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声波的实际形状,而仅仅在于这种波形跟同一语言里所有其他音位波形之间的差别。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对正在迅速灭绝的美洲印第安语言进行有效的记录构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产生的客观社会需要(即社会背景) ,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理论则为该学派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语言理论基础(即理论背景)。
三、《语言论》重点概要
1.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史演变
在语言理论方面,布龙菲尔德受索绪尔影响,在基本观点上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这首先表现为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布龙菲尔德和索绪尔一样,为了确定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主张把言语和语言区分开来,认定语言学只管语言。
布龙菲尔德主张首先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语言学的真正研究对象。接着又把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区分开来,并把共时系统的语言看作一个符号系统。这些基本理论后来贯彻到他的名著《语言论》中,成为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
布龙菲尔德区分语言的共时系统和历时演变的这条基本原则,一直被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所遵循。把语言共时系统的描写放在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这些被认为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突出特点。
2.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
他在《语言论》第二章“语言的用途”中提出的一个有名的公式。这公式是:Sr…sR(刺激反映论) 其中,S:表示实际的刺激;R:表示实际的反应;r: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s: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布龙菲尔德说:“S和R都是“实际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言语事项”,是语言学家所关心的。”
他排除对心理学的依赖,其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心灵主义”,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机械主义”,并认为,只有排除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语言科学,才可以保证研究取得的成果。(石安石,1996)
3.主张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多处谈到语言分析中必须依靠意义。他提到: “在词汇形式里,我们把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规定为语素,而把语素的意义规定为义素。”“我们不得不把我们语言学的基本假设改成这样:在一个言语社团里,某些话语在语音和意义上是相似的或者部分地相似”。(布龙菲尔德,2008)
由上面引录的几段话来看,布龙菲尔德在语言分析中强调意义的复杂性并不是否定或排斥意义,他的本意是要从形式入手,谨慎对待意义。他不是在理论上排斥意义,而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一种选择。我们研究语言要从语言的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要从意义入手。(王亚婷, 2011)
四、总结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对美洲的印第安语和其他的土著语的整理和描写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是对世界语言学的一大重要的贡献。布龙菲尔德许多研究语言的方法都被后来的语言学家所运用来帮助研究本族语及其外族的语言,从而使语言研究工作不断向进步。
【参考文献】
[1]布龙菲尔德著, 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 语言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石安石. 布龙菲尔德语法理论的贡献――布氏《语言论》读书笔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关键词]科学哲学;句法观;结构主义;理论还原
[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3.03.006
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是科学理论及其关系,理论还原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句法观与结构主义是科学哲学中的两大理论观:前者是以句法观为依托的理论还原进路,追求形式化与逻辑演绎,从美国科学哲学家欧内斯特・内格尔的经典还原模型到生物哲学家肯尼斯・斯盖夫奈尔的一般还原模型、一般还原取代模型,演绎精神逐渐弱化直至失败;后者是以结构主义为依托的理论还原进路,把科学理论看做由集合论谓词表达的公理化的、数学化的概念框架,所谓“理论还原”就是两个理论的数学框架同构。目前,后者是国际上探究理论还原问题的一条主要进路,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探析这两大理论观中的还原进路,将有助于理解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相互关系等问题。
一、句法观及其理论还原进路
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解,科学理论是可以采用一阶语言表达的、部分在经验上得到解释的公理化演算系统。这样,理论就是语言学实体,由一阶语言的句法关系所决定,故而被称为理论的句法观或陈述观。从形式上看,一个演算就是一个三元组T=。这里,L是形式语言(语句的集合),A是L的递归子集(演算的公理),是联系L语句的有限集合的递归演绎谓词。T的定理是依据从公理A中推导出的L语句。形式语言L的理解I是从L到{0,1}的函数,这样,如果对于S中的所有B,I(B)=1,并且ST,那么对于T中的所有B,I(B)=1。部分理解是I的理解,I是一个部分函数,即仅依赖L的子集Dom(I)来定义。这样,科学理论的主体应该被看做部分得到理解的演算T=。在这个意义上,公理相当于理论命题,部分演算与这些命题的经验基础或检验结果相关。
在理论的句法观理解中,关于还原论思想的最早论述见于美国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鲁道夫・卡尔纳普。1938年,卡尔纳普在《统一科学的基础》中发展了“定律统一”的概念。所谓“定律统一”就是建构定律的同质系统。卡尔纳普认为,对于整个科学,一个学科的定律能够从另一个学科的定律中推导出来。20年后,哲学家鲍尔・奥本海默与希拉里・普特南详细说明了这个概念,明确提出“把科学统一作为一个工作假说”,从4个方面概括了还原论纲领的基本内容,强调理论的可推导性关系。内格尔意图弥补可推导性所存在的鸿沟,补充了可连接条件,并给出了这两个条件的形式化和“理论还原说”的最早、最清晰的定义,被称为“理论还原说”的经典模型――“还原是以一个(通常但不总是)对某个其他领域表述的理论来说明在一个研究领域中已经确立起来的一个理论或一组实验定律”[1]。该模型的形式化表达为:TB∧B∧ATR,其中TB、TR分别表示还原理论与被还原理论,B表示桥接原理,A表示辅助假设(可有可无),表示逻辑推导。
理论还原模型提出后,受到了诸多哲学家的批判。例如: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着重指出内格尔模型中的两个预设“逻辑演绎性”与“意义不变性”都不能满足,美国哲学家尼克斯认为内格尔还原模型太狭隘,英国科学哲学家菲利普・凯切尔以经典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的具体案例否认还原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斯盖夫奈尔重新定义了还原,提出了理论的一般还原模型(GR)。[2]“斯盖夫奈尔提出的理论还原模型在讨论还原的文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一般还原模型容许还原理论与被还原理论的修正,提出了“强类似”的非形式条件。如果T*B与T*R分别为TB、TR的修正版本,那么T*B∧B∧AT*R,且TR与T*R、TB与T*B之间具有“强类似”关系。“斯盖夫奈尔修正了内格尔模型而保持了它的灵魂。”[4]斯盖夫奈尔的分析是一个“精致的内格尔式的框架”[3]。该模型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生物学领域,声称抓住了孟德尔遗传学到分子遗传学的还原的本质。但是,当代生物学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尔等人注意到孟德尔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之间存在着“多―多对应”关系以及“强类似”条件难以实现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质疑,斯盖夫奈尔提出了更精致化的还原模型:一般“还原――取代”模型(GRR)。该模型形成一个连续统,完全还原与完全取代分别是这个连续统的两端。这样,该模型把保留了共同经验领域的理论取代也看做了理论还原,模糊了理论还原与理论取代的界限。这已与反还原论者的观点趋于一致,从而与内格尔建立理论还原模型的初衷相去甚远。例如,依照这种模型,氧化理论被还原为燃素理论。在化学史上,燃素理论流行100多年,最后被证明燃素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氧化理论才是解释燃烧问题的正确理论。至此,这种理论还原进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年
第3期 智广元:科学哲学中的两种理论还原进路探析
二、结构主义及其理论还原进路
“结构主义科学理论是在逻辑经验论的公认观点的困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兴起的。”[5]科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学派是由威尔考克斯・阿当斯和帕特里克・苏佩斯开创,由约恝夫・史尼德、斯泰格缪勒、巴尔泽尔、穆林斯等人继承和发展的。依照结构主义的理解,理论具有集合论谓词表达的数学化结构,理论还原实质上就是使两个理论的结构同构。“同构定义只依赖于一个理论模型的集合论特征。”[6](P81)这种结构概念源于布尔巴基学派的“种结构”概念。如果A、A都是非空集合,R、R分别是A与A上的二元关系,称结构与结构同构,当且仅当,存在满足下述条件的函数f:(1)f的定义域是A,f的值域是A;(2)f:AA是一一对应的函数;(3)对于A中的任意x与y,称xRy当且仅当f(x)Rf(y)。1950年代,阿当斯把理论看做集合论实体,认为科学理论可以用一个对集来表示:T=,其中C、I均为有序n元组,前者由所有满足集合论谓词的实体组成,称为理论的“特征集合”;后者由这些理论所应用的所有实体组成,称为理论的“预期理解”的集合。[7]这样,科学理论就失去了句法属性,等同于集合论谓词刻画的结构,所以,这种理论观被称为理论的“非陈述观”或“结构主义观”。“我将涉及……作为语句集合的理论概念,称之为理论的非陈述观”。[8]随后,苏佩斯建议在科学哲学中放弃使用形式语言。史尼德采纳了苏佩斯的建议,发展了阿当斯的定义集合论谓词的公理化方法,发展了这个理论的核心经验断言,于1971年出版了《数学物理学的逻辑结构》一书,这标志着科学哲学中结构主义流派的出现。斯泰格缪勒进一步发展了史尼德的观点,着重发展了理论的动力学观点。1987年,史尼德、巴尔泽尔、穆林斯三人合作出版了《科学的构造设计――经验知识局部和综合的结构》一书,“这本书被称为‘结构主义的纲要’”[9],标志着结构主义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一个有极强竞争力的研究纲领;1996年和2000年,三人又合作出版了《科学的结构主义理论:核心问题与新的成果》和《结构知识的再现:范例》,发表了关于结构主义的一系列论文,此后结构主义日益丰富并不断发展。
从方法论上讲,库恩、拉卡托斯与劳丹一样,结构主义者的考虑对象不仅是单个理论,还包含理论演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个理论序列。最初,阿当斯用还原表达理论之间的关系,史尼德采用这个概念处理库恩的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概念以及理论之间的关系。斯泰格缪勒沿用了这个提议,重点处理了发生科学革命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后来,巴尔泽尔、穆林斯与史尼德等人进一步阐述了理论还原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阿当斯的理论还原模型。阿当斯在《刚体力学的公理化基础》(1955年)和《刚体力学的基础与从粒子力学的定律中推演刚体力学的定律》(1959年)两篇论文中讨论了理论还原问题。在分析热力学到统计力学的还原案例时,阿当斯依据他的理论观,提出了理论还原的形式条件,并认为这些条件适用于任何还原。如果T=,T*=,T被还原到T*,用ρ表示两者的还原关系,当且仅当:(1)如果i∈I,那么存在i*∈I*,使得iρi*;(2)如果c*∈C*且cρc*,那么iρi*。条件(1)被称为可连接性条件,如果基于关系ρ,T被还原到T*,那么对于T中i的任一预期理解,一定存在T*中i*的相应预期理解,使得i与i*具有关系ρ;条件(2)被称为可推导性条件,如果实体c*满足与T*相关的集合论实体,并且c与c*具有关系ρ,那么c将满足与T相关的集合论谓词。大致地,如果一个对象满足“理论T*的定律”,并且其他对象与这个对象具有关系ρ,那么其他对象也将满足“理论T的定律”。(1)与(2)结合表明,所谓“理论还原”就是实现两个理论的同构,都具有的结构形式;并且,如果T被还原到T*,那么,若T*是正确的,则T也是正确的。阿当斯把这个结论称为“正确性结果”,并把它看做“这是我们对还原的直觉要求”[10]。阿当斯的这些还原论述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许多还原的传统案例不满足阿当斯的还原分析,二是没有详细地考虑还原关系的“语义本质”,三是没有考虑不同的还原类型。第一个方面批评了阿当斯还原分析的核心,后两个方面批评了阿当斯还原分析的不完备性。例如:阿当斯的“正确性结论”难以成立,因为可推导性的要求太强。
1970年代,史尼德与斯泰格缪勒发展了阿当斯的理论观,认为经验科学的最基本单位是理论元素,即T=。其中,K被称为“理论核心”,是一个纯粹形式化的数学结构,K=,这里Mp是T的可能模型集;Mpp是T的部分可能模型集;r是一个“剔除”Mp中的理论内容得到Mpp的“限制函数”,即Mpp=r[Mp];M是T的模型集(MMp),C是对于可能模型集Mp的约束;I是理论的预期应用域,是不能完全形式化的部分。理论元素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理论网络进而构成整个科学理论体系。他们接受阿当斯的还原论述,并用来处理历时态的理论还原关系,包括库恩所称的“科学革命”。“(史尼德)从结构主义角度对科学理论重新进行形式化的研究,而且以此来处理历史学派的理论发展观。他试图将逻辑和历史,形式化和非形式化有机地结合起来。”[11]他们认为理论的发展就是旧理论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新理论的一部分。如果两个理论的理论元素之间存在着还原关系,当且仅当Mpp与M*pp存在着一与多的关系,使得T的预期应用同T*的预期应用相关联,并且T的预期应用包含在T*相关的预期应用之中。“斯泰格缪勒的还原概念源于阿当斯与史尼德的工作。依据这条进路,还原关系能够被看做匹配关系,通过它们的潜在模型之间的关系,联系两个理论的概念结构。”[12]但这种还原论述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艾耶尔批判了史尼德和斯泰格缪勒对还原的阐述,并对他们的这些定义作出了一些修改;而斯泰格缪勒和一些人断言:史尼德的论述应该被拓展,纳入较弱的近似还原的概念。这些批判意见都被考虑进了1980年代的还原理论中。
1980年代,巴尔泽尔与史尼德、斯泰格缪勒等进一步发展了结构主义的理论还原观,分别于1982年和1987年提出了两个版本的结构主义还原理论。[8]起初,他们把构建科学理论的理论元素看做有序5元组,T=;后来他们把理论元素理想化,表述为有序6元组,T=,称之为“理想化理论元素”,这里,Mp、M、Mpp与I的含义没有变化,Q是对于可能模型集Mc的约束,GC是Mp的整体约束,GL是Mp的整体联系。我们给出后一版本的理论还原模型――假设T、T*是理想化的理论元素,T=,T*=,如果T能够直接还原到T*,当且仅当存在关系ρ,并且ρ满足下述公式:
(1)ρM*p×Mp;
(2)rge(ρ)=Mp;
(3)x*,x(x*∈M*∧x*ρxx∈M);
(4)X*dom(ρ)(X*∈GC*ρ[X*]∈GC);
(5)x*,x(x*∈GL*∧x*ρxx∈GL);
(6)y∈Iy*∈I*x∈Mpx*∈M*p(x*ρx∧r(x)=y∧r*(x*)=y*)。
这样,“还原关系本身实质上是从被还原理论T的部分可能模型的集合Mpp的子集到还原理论T*的部分可能模型的一多对应(即函数变换)”[13]。与阿当斯的还原模型相比,这个还原模型中的理论元素M与阿当斯定义中的C,公式(1)(4)分别与阿当斯模型中的(1)(2)大致相对应――虽然这一模型远比阿当斯的模型复杂。这个模型不仅考虑了理论的预期应用、理论的理想化因素,还考虑了理论的整体约束和整体联系等。
三、两种还原进路的对比
按句法观,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特征是概念或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句法关系。按结构主义,科学理论最基本的特征是集合论谓词阐述的数学结构之间的关系。“从形式的观点来看,这条进路的本质是把集合论的公理增加到初等逻辑的框架内,然后,在这种集合论的框架内使科学理论公理化。”[6](P44)对比句法观与结构主义的理论还原进路,可以发现:
其一,理论观决定了理论还原观,理论的结构主义优于句法观。理论的句法观蕴含了两个预设:一是理论命题是通过假设――演绎方法来证明的,二是演绎推理具有形式化的特征。从卡尔纳普的“定律统一性”到内格尔理论还原模型以至斯盖夫奈尔的GR、GRR模型,都追求逻辑演绎关系。“所有的理论,都能以一阶语言表述――有个很大的障碍。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由此形成的纲领……误导了科学哲学很多年。”[14]结构主义的理论观或称非陈述观能够更精确地表达更多的理论――从数量上讲,它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从所有的经验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经由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与心理学到社会学、经济学和行政学科等;从根本上讲,结构主义具有的非常明晰的概念框架,能够很精确地进行科学结构的表达。“这样精确化的表达方式,适用于这么广泛的范围,没有任何其他类似的方法可以与之相比拟。”[15]两者相比,结构主义理论观具有三个优点:首先,结构主义理论观采用集合论谓词表达理论及其关系,既能自然地排除库恩“常规科学”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又能有效地刻画库恩的“科学革命”概念及其理论关系。“这实质上是下面的两个断言:(a)在陈述观中库恩被看成非理性的,而斯泰格缪勒的方法则没有这种含义;(b)陈述观中出现的问题(理论术语问题、先验因素问题与不可通约性问题等),在非陈述观中没有出现。”[16]其次,结构主义还原进路强调理论的结构不变性,能够对理论之间的关系作出更恰当的处理。所谓“理论同构”只是不同理论具有相同的数学结构即集合论谓词结构,而抽象的数学结构具有普适性,能够在理论转换时仍然保留下来。所以,结构主义还原进路避免了坚持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理论的困难,而保留了它的思想精髓。再次,结构主义进路融合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这就排除了陷入理性一元论与理性传统假定――只有单一的科学理性的源泉――的危险。“结构主义在当代科学哲学的研究中确立了形式化与非形式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确实成为一个令人注目的研究纲领。”[17]
其二,两种理论还原进路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最初,两种理论还原模型的两个形式条件是相似的,都包括可连接性条件和可推导性条件,都强调可推导性,要求被还原理论与由还原理论导出的理论完全一致。“这是一个内格尔、阿当斯与史尼德所支持的基本的观念:被还原理论的定律能够从还原理论中推导出来。”[18]后来随着模型的发展,都容纳了还原理论与被还原理论的修正和近似。不同的是,句法观中的理论还原仍坚持追求共时态的逻辑演绎性,而结构主义理论观中的理论还原追求理论结构的不变性。
其三,结构主义还原进路包含了句法理论还原观的逻辑演绎性的优点,又容纳了它所不能包含的历时态的理论变化过程,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结构主义对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用静态的形式化结构处理科学理论动态发展的思想。”[17]“结构主义者表达了还原在直觉上的必要条件(desiderata),在精神上它很接近于凯梅尼与奥本海默(1956),内格尔(1961)与亨普尔(1969)的经典还原论述。”[19]逻辑经验主义的还原进路包含了理论的修正、近似等而走向死胡同,而结构主义还原进路包含了上述内容且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穆林斯在1996年提出了新的结构主义理论[9],把科学理论理解为7元组,T=,其中Mp,M,Mpp的含义不变,C表示约束的集合(联系同一个理论的不同模型的条件),L表示联系的集合(联系不同理论的模型的条件),A表示可容许的模糊的集合(不同模型之间能够接受的近似程度)。这样,科学理论模型就可能包含表达理论的模糊集合的模型之间的近似度。不仅如此,结构主义理论观还提出了科学理论的三层结构:理论元素、理论网络、理论整体子。理论网络表示由理论元素及其关系构成的整体,理论整体子表示由“本质性”关系使复杂的理论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这表明结构主义理论还原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美]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81.
[2] Kenneth F Schaffner.Reduction in Biology:Prospects and Problems[C]//Conceptual Issues of Evolutionary Biology.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r:MIT Press,1984:429-433.
[3] Rasmus Grnfeldt Winther.Schaffner’s Model of Theory Reduction: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2009(4):119.
[4] Sahotra Sarkar.Genetics and Reductionism[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6.
[5] 张华夏.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观――兼评新经验主义[J].哲学分析,2010(2):140.
[6] [美]帕特里克・苏佩斯.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M].成素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7] Michael A Day.Adams on theoretical reduction[J].Erkenntnis,1985(23):161.
[8] KarlGeorg Niebergall.Structuralism,model theory and reduction[J].Synthese,2002(130):135.
[9] Walter de Gruyter.Book review:Structuralist theory of science,focal issues,new results[J].Erkenntnis,1999(51):353.
[10] Adams E W.Axiomatic Foundations of Rigid Body Mechanics[D].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1955.
[11] 张怡.史尼德科学哲学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4):29.
[12] David Pearce.Stegmüller on Kuhn and Incommensurability[J].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82(4):389.
[13] Craig Dilworth.Scientific Progress:A Study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uccessive Scientific Theories[M].Berlin:Springer Netherlands,2007:119.
[14] John Forge.Reflections on Structuralism and Scientific Explanation[J].Synthese,2002(130):109.
[15] Ulises Moulines C.Introduction:structralism as a program for modeling theoretical science[J].Synthese,2002(130):1.
[16] Paul Feyerabend.Changing patterns of reconstruction[J].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1977(4):351.
[17] 张怡.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纲领――论科学哲学中的结构主义流派[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12):1.
关键词:结构主义 室内设计 符号语意 构建与解读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44-02
结构主义是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法国哲学中被提出,它旨在对事物内部各个元素的结构性规律进行分析。在李维斯陀的《神话与意义》一书当中就运用了结构主义分析了神话的形式、结构与意义,同时延伸到对历史、语言、音乐结构的探究。在他看来,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的宗旨是探求不变的事物,或者说是从表面上歧异分疏的众多事物当中,追索出其不变的成分。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它强调的是总体而非个体,是关系而非实体,是一般而非特殊,是深层而非表面。运用结构主义的方式就是从杂乱的现状后探求出规律和结构,继而对事物形成整体密切联系的研究方法。因此无论是社会、文化、语言、艺术都能通过结构主义的方式找到规律。室内设计作为艺术领域研究的一门学科,将结构主义的方法引入到其中,从整体性着眼,将对室内设计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的指导意义。
一 结构主义视域下的音乐与室内设计符号语意
结构主义大师李维斯陀认为,音乐与神话相似并且是神话的延续,在对音乐结构的研究中,将其与神话结构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总结了结构主义下的音乐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关系:一层是功能性的初次感知与再次发展。例如,音乐功能性的初次感知是对音乐完整的体验与欣赏,而再次发展则是注入了知识上情感上的功能。另一层面则是从音乐的整体性入手,着重分析了音乐中整体与局部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每首音乐中都会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会在开端、、结尾等片段多次出现,这便是局部,把这些元素单独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和归纳,变会得出结构性的规律。当然,我们应该把音乐当作一个整体来把握,在听一首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听一句或者一段就能够理解其完整的涵义,而是要从头听到尾才能够真正的会之所意。在李维斯陀对音乐的分析中,不仅进行了从左到右的水平分析,还从头到尾进行了垂直分析。
音乐是由不同的旋律、节奏,通过时间序列引起听者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环境设计也是如此,设计不同旋律、节奏的空间符号,通过空间序列引起观者感受到不同的语意。在设计领域,语意学最早被应用于工业设计,为工业产品的造型、色彩、材料选择提供指导。将语意学正式引入室内艺术设计中也是旨在应用语意学分析室内的形态、空间,使其承载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室内设计的符号语意就是指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等感官符号传达出包括功能、美学、文化、设计思想等多方面的信息。其中的结构与音乐的节奏相同,主要包括初次功能与二次功能的关系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两个层面的内容。
二 室内设计符号语意的初次功能与再次功能
室内设计的符号以具象或抽象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担负着对室内环静物质功能层面是什么、如何使用、是否舒适安全等信息的解释,以及由形式内容引发的精神层面的意义象征、审美感受等信息。正如意大利符号学家思伯托・埃科把符号功能分为前后两个层次的关系:前者称为:“初次”功能,后者称为“二次”功能。“初次”功能与实用性相互联系,“二次功能则与象征性意义有关。如图1所示,是一组孟氏艺术馆的办公空间及公共空间设计,我们对于这个空间的初次印象往往是功能性上的认识,空间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但在往下深入思考我们会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禅意的感染力,一种新中式的力量蔓延开来。
但事实上,当空间设计作为符号系统尤其是公共艺术而出现时,这种“初次功能”与“二次功能”往往同时发生,甚至它的象征性意义出现在功能性意义之前。如图2所示,这是LANVIN的一家店面的橱窗展示,根据时段推出不同款式所做的展示推广除了我们其具有展示功能的认知,了解商品的色彩、款式、质地外,更多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它精神层面赋予商品的灵魂,这也是商业品牌所要引导我们的。
左边这组颜色妩媚,它的装置色彩也采用与服装相同的红色,模特儿的姿势也娇媚多样,穿插以装置泼墨流淌的形态,虚实相生,让人不禁想到红酒,佳人等主题意向,符合了本季推出的这款服装“媚”的主题。右边以蓝色为主题的这款服装显然与前者红色的不同,装置色彩采用与服装颜色相同的蓝色,装置形态采用一对翅膀,并且采用垂直挂立形式,仙气十足,让人联想到飞翔,海域,打造出“高贵”的主题。
由此可见,室内设计符号以其特有的语意传达方式,使人获得直接内容体验的同时也获得潜在的隐含意义。一方面,室内设计中单体符号会使人更多地关注其功能性的语意,在其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形式产生于实用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室内设计的符号系统甚至是作为公共艺术的设计体系,它的形式不仅产生于其的实用功能,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可分离性,愈义可以脱离形象主体仍能独立存在。
二 室内设计符号语意的整体与部分
室内设计符号分为单体符号和符号系统,其含义体现在通过人体不同感官接收的过程中,表现出信息传递功能的层次差别特性。
1局部结构分析
正如音乐的结构相同,室内设计的符号语意也是由不同的局部所组成。这些符号包括空间的形态、色彩、材料、风格等方面,这些反复出现的主题与交叉的空间序列应该被单独提取出来加以分析,使之成为结构性的规律并加以掌握。如图2所示,这是日本三宅一生的旗舰店设计。“三宅一生”简约而又奇特,雍容又具有个性,力求创造东方文化的服饰之美。基于品牌的文化背景,店面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红色的三角形,在门口、柜台、展台都出现了类似的元素,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主题旋律,正体现了“三宅一生”简约又个性的新体验。这些大大小小的三角形正是空间的局部设计,但把其按照形态、位置、功能提取出来,便会总结出结构性的规律。
2整体结构分析
室内设计结构的特征和各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目标就是整体。正如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的本意是“形”,但它并不是单一指物的形状或其表现形式,而是指有高度组织水平的整体。就室内设计结构的整体性来说,不仅需要对空间序列完整的把握,还需要对其从对立与统一的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
(1)对于空间序列要完整把控
在音乐的篇章中,只听一句歌词,一个语调不可能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怀。同样,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空间序列的整体性对于受众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如果单独把握单一空间或者单独结构是不完整的。如图4所示,这是法国sonia rykiel旗舰店设计,当你踏进踏入这家品牌店时,不禁会产生这是图书馆、咖啡馆、还是服装店的疑惑。因为设计师将门店改造成一间咖啡厅兼图书馆形式的快闪店,装满书籍的书架从地板直抵天花板,改变了服装零售店一贯的内部装饰。如果你只看局部很难发现这是图书馆还是服装店,综合来看,不仅能对空间功能有全面的认识,而且对于空间的整体设计结构性规律有着全盘的掌握。
(2)对于空间号要以对立与统一的角度来把控
室内设计符号元素作为空间语意表达的基本元素,不只反映自身客观属性,它与人的主观知觉经验相连可产生一般规律下的指示或象征的语意倾向。然而,当它和其他元素结合,在不同结构和环境中出现,会有不同的语意表现,因此,系统总体呈现的内涵并非元素或单体符号语意的简单相加,根据环境的需要和情节的变幻,空间的形态可能会出现方圆曲直的变化,空间组合产生虚实的对比,色彩会产生冷暖的互补,等等。这些现象对与室内设计符号语意的信息传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特点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结构,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结构主义思想中教师是指导者,倡导“发现学习”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对很多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因此,对于以前的结构主义有着一个新的认识,而且深入的理解结构主义正真的内在,可以为我们国家能够顺利的展开教育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特点
(一) 结构主义课程观
著名的结构主义教育学家的代表布鲁尔则认为,现在的每一门科学都是存在着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并且以此来呼吁用“结构”作为学科的基础来存储很多的知识信息,对于人们来说知识就是对于一个人对于知识的认知深浅,从而有一个总体的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能够有效的解释并且符合一些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这里所说的学科的最基础的知识结构其主要是指不仅仅是一些学科领域中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有一些客观事物之间的外在联系,主要包含如何来掌握学科的学习方式以及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掌握其主要的原理,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知识的方式以及对于事物研究的办法。只有通过对于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并且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学习能力的不断加强,对于这种学习能力的变化是不能只通过学习知识而获得的。
(二)结构主义教学观
倡导“发现学习”的结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是学习一门学科的知识,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一般原则,而且要掌握基本的学习主体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因果关系“发现”事物的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概念。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教材中,去“发现”应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规律。认为学生“发现学习”是一个“发现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对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强烈感知,同时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索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但“发现学习”是因为过分强调“发现”,注重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发现、探索,并不能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结构主义学生观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结构主义教育者认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按照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与文化水平以及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布鲁纳教授认为“科学的概念,即使是小学水平,也不需要一味去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孩子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发展,一步一步推进,也可以引导智力的发展。
(四)结构主义教师观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推动者,结构主义者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主导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孩子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去,这样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提升;另外,老师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办法来促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还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基本结构所起到的作用,指导学生来掌握在学习中去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
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科学的知识结构课程破坏了知识之间的关系,严重的制约了现代化课程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习的知识是不能够和学生的真实生活脱离,这样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组织课程的中心与儿童体验的科学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以儿童体验课程为重点的学习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高度重视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学生就是知识传递的接受者,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是单向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育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的方向,学生都是未知的。正如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以一种积极的学习课程,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或兴趣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展开全员参与,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的有趣。
三、结语
当下的我们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对结构主义思想有着一个重新的认识,只有深入的理解结构主要教育思想的内涵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这一教育思想的优势,促进教育的改革。此外,还要结合目前我国的基本教育现状,从而才能够把教育改革这一个重大的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先全. 教育不能承受之轻――对现实世界中教育思想缺失的反思[J].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2] 杨帆,杨静. 论16世纪中西方教育思想内容及差异[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8).
[3] (美)雪伦?B.梅里安(SharanB.Merriam)编,黄健等译.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结构主义 转换生成语法 意义建构 价值嬗变
语言意义的范围涉及到语言与言论、书面语、口语甚至是整个世界的关系。意义不仅是语言的属性,同时它也是所有标记和符号系统的属性,并且语言意义的研究被称为语义学。因此,语言意义囊括的范围比孤立的语言更为宽广。然而,因为语言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范围最广和集中使用的符号系统,大部分的语义学和语义学理论主要关注一门语言或者各种各样的语言。
一.语言生成与语法研究的宏观寓意
1.语言流派的主观认知。基于上述理由,本文主要以主流语言学流派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它们对待语言意义的不同方式。这些语言流派主要包括:结构主义、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关于研究语言意义,R. H.罗宾逊指出:“what one is really trying to do in semantics,or in making statements about meaning, is to make explicit and explicate the ways,in which words and sentences of various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are used and understood by native or fluent speakers of a language.”(R. H. Robins, 2000:22)。然而,作为语言学当中一个专业术语的语言意义,它和精确这个字眼可以说没有丝毫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一个单词的意思就是它表达的观点或者是它在说话人或听话者脑子当中唤起的想法。这也和语言的一般定义紧密相连。不过这种对单词以及语言意思的认定并没有被所有的语言学家所接受,更不要说这些语言学家在语言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上本来就有着较大的分歧。在这个意义上,与语音学、音韵学和语法等相比,语言意义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块不干净的外接领域。因此利奇曾这样认为:“The statement of meaning is therefore the weak point in language study, and will remain so until human knowledge advances very far beyond its present state.”(利奇,1987)在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当中,一个主要的分歧就在于在研究一门语言和多种语言之时究竟应该采取内部论者还是外部论者的观点。
2.语言流派的续延。根据外部论者的观点,语言学家应当和其它的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分类、寻找规律和构建原型的方式来对待材料。持有这种观点的语言学家,同时从外部来看待自己的材料。然而,在内部论者看来,语言学家应观察人类并探求人类脑中涉及到的内容,而非局限于人类说的或者写的内容。目前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布卢姆菲尔德和乔姆斯基的追随者上。前者坚持使用严格的外部观点,后者主要关注语言本身。两个极端的持续分化直接导致了系统功能学派和随后新兴的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为了简化研究,四个主要的流派,他们代表着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同时又有着各自对待语言意义的手段。作为典型的外部论者,结构主义倾向于强调记录和分析等语言学形式上的观测精度。他们一直试图将语言学变成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
3.社会语言学与结构主义的分蘖。因此,由于语言意义和形式相比更难直接观测,结构主义者徒劳无功地试图消除所有的不同意义。作为索绪尔观点的继承者,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意义仅仅存在于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内部的句法和语用学的关系。单词的意思在这是固定的。内部论者把语言当成一个人类自发继承的系统。转换生成语言学派采纳了这个观点。因此,它倾向于把有关语言意义的知识当成说话者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允许说话人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组织语言并且能够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理解他们。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系统功能语法更侧重语言意义的研究。它的理论主要关心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语言意义。然而意义这个词并非仅仅包括句法和语法的意思,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同时包括在语境当中的含义。语言的意义系统决定于社会情境。认知语言学的重点在于通过搭建语言实验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语言意义研究。和转换生成语法的观点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there is no separ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from general thinking and cognition.”认知语言学在语言意义上的一个主要原则是“真实—认知—语言”,这也反映了这种学派在语言意义上的观点。
二.语言意义生成的价值嬗变
1.语言彰显与认知的行为指向。主要语言学流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有关语言意义的研究重新获得力量并且展示出了螺旋式发展的趋势。结构主义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着外部论者。前者旨在从语言的内部结构来研究语言,后者更加强调语言在外部世界的功能;转换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可以被视为内部论者,强调语言之间的联系和人类大脑的认知。以布卢姆菲尔德的美国语言学家从行为主义理论当中找到帮助。行为主义者青睐“语言的意义是对大量单词的条件反射”,把单词的意义当成刺激反射的过程。布卢姆菲尔德声称:“The meaning of a linguistic form i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speaker utters it and the response which it calls forth in the hearer.”(张辉,1999:12) 不过,受实证方法所限,他们重点关注语言意义描述这一不太明显的数据。
2.语法寓意与语言认知的转捩。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对于外部世界而言是独立的。在这个理论的发展初期,乔姆斯基在语言意义上持有消极观点,并且把研究局限在语言能力上,基本未涉及语言意义。然而,和外部世界的脱节让这种理论遭到了严重的批评,同时转换生成语法也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因素逼着乔姆斯基去重新考虑语言意义在他理论当中的作用。最终,在转换生成语法当中,语言意义被当成了一个变量。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是互补的。前者主要以情境中的语言意义为研究中心;同时,它并不排除从心理学角度的冲动。这一点也是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的问题。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还强调在解读语言意义过程当中认知的作用,并强调语言意义对于社会文化和百科知识的重要性。
有关语言意义的研究表明它重新获得力量并且代表着语言研究历史中螺旋式的发展。从不同的落脚点和观点出发,西方各种不同的语言学流派拥有不同的重点。因此他们对待语言意义的方式也不相同。从乔姆斯基开始,前指研究的方法从纯语的框架过渡到语用原则的引入,最后到认知研方法的采用,经历了几次大的方法论嬗变。随着研究方法的变迁,对前指现象的研究从语言能经由语言运用最后深入到对前指词语进行编码解码的心智层面,认知研究不是一种纯一的方论,其带给学界更多的是语言实践内涵的扩展。
参考文献:
[1]R.H.Robi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22.
[2]李瑞华等译,杰弗·N·利奇,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张辉,认知语义学述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4期:12.
[4]邱新颖,赵风雨,走向对话: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J].教育探索,2007(6):65.
[5]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 关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7.
[6]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上卷)[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序言:7.
[7]李克建.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7(9).
关键词: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场域;惯习
中图分类号:C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90-03
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时代。所谓建构主义是指在社会分析中要考虑行动者的感知、思想和行动的模式的社会生成过程,结构主义则指在社会世界自身存在各种客观结构,他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意识和愿望,并能够引导或约束这些人的行动[1]。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缺乏对话,二者长期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之中。当代社会学家致力于消除二元对立的状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一、结构主义色彩理论:行动被控制的时代
(一)孔德――社会也存在着规律
社会学这么年轻的学科是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在看到自然科学依靠实证研究发展迅猛,而当时的法国社会却是一片混乱,这位有抱负的思想家就想,是否可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社会呢?社会是否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规律呢?于是他开始尝试研究社会。孔德发现社会中存在着语言、宗教和劳动分工这样的社会制度,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的行为被它们控制着。除了从静态研究社会外,孔德还从动态研究了社会,他发现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阶段[2]27-28,分别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每种阶段都有自己的时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出生在每个阶段的人,神学阶段的人们迷信上帝,形而上学阶段的人们喜欢抽象思维,实证阶段的人们获取知识靠的是实证研究,人的行为因此受到自己时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二)斯宾塞、滕尼斯――透过行动看社会变迁的痕迹
孔德之后的另一位社会学大家是斯宾塞。在斯宾塞看来,物质处于永恒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同时这种运动或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遵循着某些规律。社会也同样如此,处在进步之中,而这种进化规律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由于这种进化规律,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的人行为方式存在着差异[2]43。斯宾塞从他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思想出发,试图对社会进行分类,最著名的分类方式就是会和工业社会类型,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制,工业社会却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很显然两种类型社会对于人类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滕尼斯也对社会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过去和现在的人们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之中,一种是公社,一种是社会。公社中的人相处是基于情感的目的,社会中的人主要基于个人的目的性和利益的考虑。由于社会不同的共同意志,也导致过去和现在人们相处的行为方式的不同。
(三)涂尔干――影响行动的社会事实
现代社会学奠基者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社会学的实证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涂尔干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在涂尔干看来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身外,因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内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社会事实对个体具有强制性,会对个体施加各种影响,另外,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2]110-111。可见,涂尔干的社会事实概念具有浓重的结构主义色彩,能够影响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是独立于个体之外存在的客观事实。根据社会事实的概念,涂尔干研究了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团结的类型,传统农业社会是机械团结,工业社会的团结类型则是有机团结。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但是在工业社会,集体意识由于受到社会分工的加剧而变得削弱,过去强烈的集体意识变为只是在高度抽象层次上的价值观念,维系社会的道德规范变为职业道德。于是在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外在于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整体层次上的价值观念成为了新的约束行为的方式。
(四)帕森斯――被结构牢固控制的行动
结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发展到帕森斯的时候达到了高峰。帕森斯首先讨论了社会行动,认为社会行动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之后帕森斯探讨了社会规范是如何影响行动者的,他分析了社会系统,认为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必然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即模式变量。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模式变量的组合,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化关系特征,社会也就靠这些制度化关系,或者说是社会规范制约着人的行动。人的行为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分析到此帕森斯并未停止,他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认为社会系统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的结构满足了一些功能的需求,结构主义理论发展到帕森斯已经变成了结构功能主义,不仅分析了社会行动受到结构的制约,还分析了这些结构对系统而言所起的功能。
二、建构主义色彩理论:能动性得到承认的时代
(一)韦伯――从“理解”中发现行动者的能动性
韦伯可以说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他是最先提倡使用“理解”的方法研究社会学对象。鉴于以前的社会学家对于社会现象,人的行动的解释往往从社会的结构角度,而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忽视了在社会行动中主观因素,所以韦伯提出对社会行动的研究,要从行动者主观的角度,去“理解”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韦伯理解的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就是用理解的方法,从行动者主观的角度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分类。韦伯对社会行动分为以下几类:目的合理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和传统行动。从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中可以看出,社会行动变成了更多的是受行动者主观意图影响的行动,不再只是被动地受到外在规范控制的行动了。在韦伯这里人的能动性开始被承认,社会行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社会行动产生的社会制度也是由人的主观建构的,自此建构主义色彩的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二)达伦多夫――冲突建构的社会结构
达伦多夫是研究社会冲突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冲突早在齐美儿时就被研究了,科塞还从功能的角度对社会冲突进行了研究,只不过达伦多夫研究社会冲突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的,这正体现了行动者的建构社会结构的能动性。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分析单位是社会地位,有两种社会地位:一种称为统治地位,其占有者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有命令的合法权利,即拥有权威;另一种则称为服从地位,其占有者必须服从命令,即丧失权威。这两种地位的结合是最普遍的结构因素,是蕴含着社会冲突的结构性起因。达伦多夫把这种统治地位与服从地位的结合称为权威结构。但在这权威结构之中,有不同的利益团体,拥有权威者的利益是维持原有的权威结构,服从者的利益是改变限制他们拥有权威的现状,这样每个权威结构都潜伏着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一旦冲突的条件具备,服从者就会和权威者发生冲突,以此来改变权威结构,获得潜在的利益,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变迁,由于社会的冲突,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服从者重新建构了新的社会结构。通过冲突,行动者建构了新的社会结构。
(三)布劳――交换建构的社会结构
社会交换理论是美国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重点是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局限于微观,虽然能够体现行动者的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并没有延伸到社会结构的建构之中。布劳的交换理论则体现了这点,从交换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结构的建构。布劳认为,当交换双方彼此拥有对方认可的资源而自己却缺少时,交换就会发生,交换双方认可这种交换,群体中就会形成对权力结构的集体赞同,从而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这样通过交换就建构了权力结构。但是这样通过交换形成的权力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当群体内部的报酬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再符合群体成员的报酬期待,或者群体成员报酬期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报酬结构已经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交换的成员就会感到对方没有履行互惠义务,而产生被剥夺意识,这样的结果就是瓦解了合法权威赖以生存的集体赞同和统一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群体内部的互动性质由基本平衡变为冲突,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是对原有结构内部进行调整,或者以新的权力结构代替旧的权力结构,社会结构也因此得以稳定。通过社会交换,社会结构的建构得以成为可能。
(四)符号互动论――建构互动的意义
符号互动论是更能体现行动者主观能动性的理论。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等。库利的重要思想就是镜中我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别人就像一面镜子,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的概念的。托马斯的重要思想是情境定义,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预先对互动的情境进行主观理解,而对情境定义的结果则会对接下来的互动产生影响。米德既强调外在的客观世界对个人的重要性,也强调个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他的“自我”的概念就是最好的体现。布鲁默是最先明确提出“符号互动论”名词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是人际间符号互动的结果,人类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以此为依据而展开互动。戈夫曼是拟剧论的提出者,他将社会机构比作一个舞台,认为人们在这里演戏,这种演出是由社会互动所有参加者的活动构成的,既有自己的表演也有观众的理解和反馈。符号互动论直接面对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互动,通过行动者的主观理解建构了互动的意义,这些意义又进一步影响了互动者的行动,符号互动论使建构成为可能。
三、布迪厄:走向融合的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
在布迪厄看来,之所以出现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是由于人们长期忽视客观结构和身体化结构之间的关系,即场域和惯习的关系。只有正确理解了场域和惯习的关系,才能走出长期存在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困境。
(一)场域――内在性的外在化
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场域就是一个相对于行动者的外在结构。对布迪厄而言,这种外在的社会结构或者说是外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外在性体现在场域中的关系,场域是一个运作的空间,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这种运作的理解需要依靠外在性的结构。第二,外在性体现在场域中的位置,场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争,展开斗争的策略正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来自于从场域中不同位置出发所采纳的不同视角。第三,外在性体现在对行动者的影响,场域会对进入其中的人,产生一种性情倾向,这种性情倾向是外在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在人身体上的体现。虽然场域可以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外在性,但是场域却是一种内在性的外在性,这主要体现在场域是行动者建构的,依据行动者内在的性情倾向、策略等建构的产物,也就是说场域是一种人为的社会建构,是经历漫长的自主化过程后才逐渐形成的产物,场域具有历史生成的性质。场域是一种内在性的外在化。
(二)惯习――外在性的内在化
布迪厄所说的惯习是一种性情倾向,惯习这种性情倾向能够指导行动者的实践,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生产各种“合理性”的行为,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策略就是惯习,也就是实践的基本原则[1]279。行动者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靠的就是内在的惯习。布迪厄把实践看作实践感,就是由于惯性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前认知性的,存在行动者身体之中的,能够指导行动的内在性结构。这种内在性可以发挥行动者的能动性,建构社会的结构。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影响和生产着历史和社会结构;但惯习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所以惯习是靠外在性的社会结构、历史等在人身体中的内化形成的,即惯习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
(三)场域和惯习――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
通过以上对场域和惯习概念的阐述,不难发现场域和惯习的概念本身就体现着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场域是内在性的外在化,其实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能动性的行动者建构的社会结构,而场域本身也具有着制约行动的能力;惯习是外在性的内在化,其实就是外在的社会结构在人身体上的体现,在行动上就是制约着人的行动,而惯习本身就具有建构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场域和关系的概念本身就体现着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
如果说场域偏重结构,惯习偏重建构的话,从二者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融合。布迪厄认为,场域与惯习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约的关系,场域就相当于外在的结构,而惯习的形成则需要行动者对外在结构的内化,惯习指导着行动(实践),而场域则制约着惯习的形成,因此可以说场域制约行动者的行动,但从另一方面则是一种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行动者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感觉和价值的世界,惯习是通过行动者的行动去建构外部结构的,因此又可以说行动建构着场域[1]282。从二者关系亦可以看出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融合的趋势。布迪厄就是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实现了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结束了二元对立的局面。布迪厄就是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实现了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结束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布迪厄还从结构存在的双重方式的角度阐述了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社会世界中的各种结构首先是存在于一种所谓“初级的客观性”[1]中,也就是指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以及左右各种社会稀缺物品和价值观念的手段,即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这些结构还存在于体现在各种分类体系和心智图式上的所谓“次级客观性”中,它们发挥了一种符号样板的作用,体现在社会行动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诸如行为、思想、情感、判断等。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的关系像场域和惯习的关系一样,初级客观性制约着次级客观性,次级客观性也建构着初级客观性。布迪厄就是通过对这些概念的阐述,实现了建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融合,结束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索绪尔;符号系统;任意性;语言和言语;影响
一. 索绪尔的语言观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明确了语言的本质,规定了语言学的任务,开创了现代语言学的先河,掀起了语言学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由此他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的经典之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更是囊括了索绪尔的全部语言学思想,被奉为现代语言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1. 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语言观的第一条分叉口,他认为“语言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又是必要的惯例的总汇,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每个人能进行言语活动。”“言语是个人运用自己的机能时的行为,它运用的手段是通过社会惯例,即语言。”从而可以看出言语活动=语言+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而言语则是个人对语言的运用,是个体的言语活动。索绪尔明确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确立了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即“语言学不是去描写言语行为,而是要确定构成语言系统的单位及其组合规则。”
语言和言语是相互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言语就是失去了统一性;没有言语,语言也不会建立起来,因此,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总的来说,语言和言语互为前提,相互联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来源于言语,又反作用于言语。
2.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构成的。一个语言符号连接的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两个部分,而不是事物和名称。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把音响形象称为能指,把概念称为所指。“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比之于文字、聋哑人的字母、象征仪式、礼节形式、军用符号,等等。它只是这些系统中最重要的。”因此,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比其他符号更复杂,且更具有系统性。
3. 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最大特点就是任意性。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自然的、必要的,而是任意的,即用什么样的符号形式表示什么样的语义内容完全是任意的,没有本质的联系。“哥哥”一词与所指的那位男士之间没有任何的内在联系。汉语中称同辈年长的男性为“哥哥”,英语则用brother。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称呼,也说明了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然而,语言还具有社会性,虽然在发生时是任意的,但是语言符号一旦进入社会言语社团之中,就具有强制性,不能随意改变。
索绪尔从共时的角度出发,把任意性分为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两种,“绝对任意性”,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所指与能指之间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而“相对任意性”即相对可论证性,是指在某一共时态中的新的音义结合体与固有的音义结合体之间的历史联系可以论证。符号的任意性深刻地体现了索绪尔语言符号观的本质特征,索绪尔把任意性原则看作是语言学最重要的原则。
二.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为现代语言学和现代符号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本人开创性的研究与探索,他不是把某一具体的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而是讨论在各个研究目标中选择主要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语言学理论,使语言学研究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
索绪尔的语言观对现代语言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方向,明确了语言的本质特征,确定了语言学研究的任务:“把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和关系系统来分析”。自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以来,后世的语言学研究几乎都是沿着他所指出的方向进行探索。20世纪的几个著名的语言学流派无不都是从索绪尔的思想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的描写主义学派、英语的系统功能语法,甚至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索绪尔对语言与言语、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这几个概念做了主要的区分,明确了语言学的概念,引领语言研究走向科学化的道路。索绪尔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他使语言学从哲学体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同时索绪尔的语言观也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各个学科和领域。索绪尔以语言为根本出发点,自觉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提供科学地研究方法,反过来又为人类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索绪尔是第一位将语言研究纳入到符号学视野的语言学家,因此我们可以说索绪尔是符号学的创始人,为现代符号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明灯,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索绪尔的贡献在于推动了现代符号学的发展。
索绪尔对语言学的贡献是不容质疑的,但他的语言观也有时代的局限性。自从结构主义语言学诞生以来,语言学界普遍地接受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倾注全力对语言系统内部各种关系进行共时的静态研究和描写,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们注重的是结构、形式、系统等,这使语言研究走上一条重形式而轻功能的道路,排斥人文因素,脱离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刘富华、孙维张认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语言系统看成是共时的、静态的,只承认语言的共时态是系统,忽视了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同时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处理不当,忽视了语言符号的意义的研究。
三、结语
迄今为止,索绪尔去世100多年了,语言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人文科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我们对其理论有继承和发展,或质疑与批判。但我们不能否认索绪尔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正是他构建了当代语言学的大厦。从总体来看,现代语言学研究并未走出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框架。尽管后人对其理论有批评,但是其核心思想到现在仍是无法撼动的。正是对索绪尔理论的质疑与批判推动了现代语言学走向多元化与科学化。人文科学不应该在一个框架中发展,对于索绪尔以来的一些传统观点,我们一方面需要继承,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刘富华,孙维张.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4] 纪秀生.索绪尔的语言观及其影响[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4.(4).
论文摘要: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决定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研究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特别是以英语为目的语的外语教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发展,着眼探讨其发展趋势,试图从其中把握其研究热点。
1 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的前身应该可以被既定为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追溯更早则称之古代语文学阶段。现代语言学是从索绪尔开始的,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新时期,这一时期索绪尔(F.De.Saussure)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Th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结构主义中以美国结构主义影响最大,F.Boas, E.Sapir, L.Bloomfield 三者较为出名,他们创立了新结构主义学派——美国描述语言学, 三者中以后者较为出名,所以美国语言学也叫“布龙非尔德主义”。
1.1 美国的结构主义
美国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四种:替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分布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其主要内容如下:(1)替换分析法(Substitutional Analysis),即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换另一个语言单位是否得到新的事实。 (2)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语言单位,找出他们相同或不同部分从而确定单位性质。(3)分布分析法 (Distribution Analysis)为研究词位出现的位置,词类(实、虚)分布的位置。(4)直接成分分析法(Immediate constituent analysis)一个句子首先可切分成两个部分,切到词素为止。(5)序列分析法(String analysis)是把句子带有修饰或不带有修饰的基本单位、结构成分或基本单位、修饰成分。(6)转换分析法(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为把任何的结构看成核心句(Kernel sentence)的转换,所谓核心句是基本句型(SVO, SV等)其他是核心的拓展或是从核心句转换而来的。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M.A.K. Halliday (韩礼德) 师从伦敦学派J.R.Firth(弗斯)。后来,我国的两名学者罗常培和王力,打破传统语言或结构主义的根本,把语法形式意义、语言用法等系统地有机地连结起来。
1.3 转换生成语法
20世纪50年代Chomsky 对美国结构语言提出挑战,创立了转换生成词法或形式语言学,提出研究重点人是如何从有限的语言单位创造出无限的语用句型。这一时期的发展共经历了五个阶段:经典理论时期、标准理论时期、扩充标准理论时期、修正式扩充标准理论时期、最简的解释理论时期。这个时期Chomsky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深层和表层结构。这两个概念对“同形异义、异形同义”歧义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 语言学的动态研究
语用学 (Pragmatics) 即语言使用学,其主要研究问题包括:指示语 (Deixis)包含人称指示、时间指示、话语指示、承接指示;前提 (Presuposition), 语用推论, 以语言结为根据,靠逻辑推论语言的前提条件;语用含义(Implicative)话语含义, 给语法事实提供重要功能解释。
2.1 语篇学
语篇学是在句法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篇章语法或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由静态到动态的大转变,由结构研究到功能研究。篇章语法主要解决篇章结构研究;篇章语义主要解决篇章意义连贯,研究篇章的层次。篇章的语用研究,重点探讨会话结构、话轮(说话顺序)邻近配对(前者说话的反应),也解决影响会话因素(心理因素、文化),篇章理论研究,研究篇章的产生。
2.2 社会语言学
社会于语言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科学。从社会变化与发展来研究语言变化,又由语言变化来研究社会的规律。其分为微观社会语言学与宏观社会语言学。微观是研究具体的语言与社会关系,如语言与性别、语言与民族等,也研究语言的细节,如语言世界、语言等。宏观主要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对语言的选择,如国际文化交流中采用哪几种语言、在本国推广哪几种语言、语言的推广和文字改革等等。 转贴于
3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3.1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
单以核心刊物《外国语》上发表有关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有30多篇;《外语教育研究》上发表有10多篇;出版的重要著作有胡壮麟先生的《系统功能语法概念》于1989年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语篇的衔接语连贯》;程琪龙的《系统功能语法导论》。论文集有湖南教育出版社的《语言系统与功能》;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语篇·语境》;任绍鲁的《语言·系统·结构》等等。系统功能的基本概念的引进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胡壮麟为首,系统功能的语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观于方法论;对系统功能语篇研究理论进行实践和补充。
3.2 语用学的研究
近年来,《外国语》在语用学发表文章达3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出版的专著主要有:何自然的《语用学概论》;何兆熊的《新编语用学概要》。语用学在90年代最现风光,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最核心的科目,其研究有三个特点:(1)在继续引导外国的方法的同时,通过对语言具体事实提出修正何补充。例如:何自然的《国外语言学的研究》。(2)对语用学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开拓。比如何自然的《语用模糊》、《情态动词的语用分析》由卫国的《现在完成时的语用含义》。(3)从翻番而论转入专题研究。把汉语与外语的研究联系起来。例如刘绍忠的《“清”字用法汉英对比》。
3.3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外国语》和《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共有10多篇;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1)由宏观方法转入微观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例如:《委婉语社会语言研究》、《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2)从解释的社会学角度转向心理学语言运作的社会心理机制。例如:王德青的《社会心理语言学科性质语研究对象》和素定芳的《委婉语研究》。
3.4 话语分析研究
《外国语》中有将近20多篇;《外语教学与研究》有10多篇。从80年代中期开始系统介绍西方话语分析基本概念与理论。90年代转入英汉对比分析。从话语口语转入语篇研究。近几年来,话语分析有交叉和重叠趋势。
4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1)研究对象看,由微观转入宏观,语言本身系统转向跨学科研究,出现交叉学科,如跨文化交际学、国情语言学;由结构研究转入功能和应用研究,由静态到动态,如描写构词句法规则到句法结构的不同功能;单个词的意义到单词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由单一语言研究转向多语言的对比研究,如对比语言学,包括双语对比、多语对比,包括同族语对比、非同族语对比,即有语言自身的对比,也有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如跨文化交际学。(2)研究方法看,由单层次和单角度,静态研究转入多层次、多角度、动态研究。(3)研究目的看,目标不断从窄到广,从肤浅到深度;从描写转向解释 Chomsky 试图从大脑的遗传基因来解释语言的事实;从理论的探讨转向应用价值分析,如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学,语用学的分析应用到法庭审讯中等。(4)发展趋势看,语言学研究有三个:①侧重宏观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②着眼认知语言,语言与大脑关系;③鼓励用科学技术研究,如《对学者个人差异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