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习生活总结

大学生学习生活总结

时间:2022-06-23 18:4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学习生活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学习生活总结

第1篇

摘 要:近年来,许多国家都致力于智慧校园的构建,我们通过对国外智慧校园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剖析现阶段国外智慧校园的现状以

>>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基于NSSE―CHINA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的评价方式研究 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网络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探讨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探析 基于LMS的大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方式研究 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 试论基于变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 基于高职学生个人空间的学习方式变革研究 基于手机二维码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方式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 国外高校大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及启示 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的大学生智慧就业服务推送平台研究 基于“慕课”的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苏孝贞.韩国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智能学习,.

[4]Nuzulla Mamat,Norazah Yusof.Learning Style in a Personaliz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ramework(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Vol.103.

[5]Dagmar El Hmoudova.The Impact of Learning Style Dimensions on Computer-based Key Language Competences Test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Vol82.

[6]Dr. Benjamin Hirsch.Smar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n Intelligent CampusEnvironment.http://ankabut.ae/cms/tinymce/plugins/imagemanag-er/files/pdffiles/aumjan12/Dr._Benjamin_Hirsch.pdf.

第2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使教师有了更多专业发展的机遇,这也加快了教师教学培养方式的健全。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角色的转变

(一)教学流程及内容的设计者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化方式,学习到大学英语知识,还能了解到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如何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习的目标,加深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作为大学英语老师,我们应当肩负起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员的角色,规划好学习英语的目标及内容,明确英语教学进度,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拟定各个学习阶段。另外在教学的时候,观察大学生的反应,在课堂之外了解到自身教学的状况,并且加以完善。

(二)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及组织者

随着网络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便于大学生自主性学习,查找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但是信息化教学仍缺少组织者及领导者,大学生还不能开展系统化学习。这就要大学英语老师,肩负起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及组织者角色,布置相关英语学习任务,引导大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师引导下,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集中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及总结者

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针对自身获得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往往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缺乏一定的判断力。鉴于此,这就要教师肩负起教学成果的评价者及总结者,针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实施有效性及多样性评价。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重视两方面的评价,分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还有学生英语学习成果评价。具体的来说,侧重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他们体现出判别的能力、学习英语态度、合作学习水平、团结协作能力等内容,最后再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果。

(四)教学资源的研发者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可以从网络里面获得自身所需求的知识及内容,但是他们所获得知识及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或者是对学生学习是毫无益处的。所以说,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通过网络制定好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保证这些学习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通过现代化方式有机地结合学生特点,开发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同时要加强教学资源的针对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另外英语教师还可以和有合作高校进行分享教学资源,通过促进沟通教学,对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升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改善高校英语教学的效果。

(五)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怀者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相对较自由,他们的生活丰富化。特别是有些学生,将要步入到社会参加工作。所以说大学阶段作为重要教育阶段,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充当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怀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关爱大学生,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学习及生活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由于网路信息鱼龙混杂,有些网络信息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要及时作出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促使大学生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

(六)英语教学工作的领航者

第3篇

关键词:学习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54-02

目前,在各大高校的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学习态度散漫,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严重,既破坏教学秩序,也影响他人;课上打瞌睡、玩游戏,课后抄作业,临考试抱佛脚或者干脆就靠作弊达到考试要求。归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同学对学习的认知仅停留在考试、过关这一阶段,而没有真正形成学习责任意识,所以无法对学习产生主观兴趣和能动性。

“95后”大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学习基础,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代。但同时,他们抗压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较弱,表现为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就无法调整心态正确面对;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急功近利,不能保持稳定的学习状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的责任,学知识如同学习走路一样,教师、家庭都是辅助者,路还得自己走才行。

一、何谓学习责任意识

学习责任意识是指清楚学习的重要性并把学习作为一种应该承担的责任,自觉认真的通过参与、教授或体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把学习责任转化为行动的心理特征。因此,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学习目标,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实时监控学习过程、检测学习效果,并主动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保持持续、终身的学习状态。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经就提出过一个观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同时又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指只有把学习当成真正的乐趣,才能够促使自己不断地去钻研和探索,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就要先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同志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便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成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有目标导向的,具有学习责任心的个性特点的。麦基也说过:一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并乐意去做的学生,比起一名不知道做什么的人会表现的更好一些。由此可见,学习责任意识是一种内驱力,促使人们主动去获取与自身成长密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国家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历史发展的规律印证了民族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一代的综合能力,学习始终是能力提升的基础,只有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才能够主动和自发的学习,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2.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推动社会文化氛围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来社会的主体人群。而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学习责任意识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氛围密不可分,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文化道德素质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文化氛围有着显著影响。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能够让大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对社会文化氛围必定产生推动作用,最终达到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这一个重要目标。

3.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青年大学生充满朝气、积极向上,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更多的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而没有把个人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没有把学习作为必须承担的责任,这将严重的影响到大学生个人长期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和提高学习责任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和方式、有效的监控学习过程、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检查评估并能够主动的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觉―自发―自主的学习。

4.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是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需要。由于前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研究较多,但对于学习责任意识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和总结,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本课题希望能通过调查和研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总结,并寻找更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的方法途径,提升大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并转化为责任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热爱学习,能够自觉地去摄取知识、探索未来,让大学生能够更快地成熟起来、更好地提升自我,同时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高校学风建设。

三、培养“95后”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策略

1.创造以学习为责任的大环境。认为,客观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必然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具体反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是影响巨大的,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社会上很多不良习气让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在高校创造一个以学习为责任的良好环境。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提高学习风气建设、树立优秀学习典型等活动都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针对“95后”大学生的特点,还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邀请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对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带领大学生进入社会并深刻了解社会现状,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从而达到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的目的。目前,我国正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大家多阅读经典好书,正行为、提素质,在大学生中也应该提倡多读历史、多读文学经典作品,让学习与阅读成为一个人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2.强化大学生的学习主体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大学生的身份特殊,他们处于学生和社会人的中间阶段,处于学习状态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阶段,这一阶段若正确的引导,便可以使大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体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形成长期的学习责任意识。“95后”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在学习责任意识方面还较缺乏。通过对他们角色意识的引导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学知识如同走路,教师只是辅助者,路还是要自己走。大学生要意识到是“我要学”而不是“家长老师要我学”,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情况,激发其深层次对学习责任的认知,培养和强化学习责任意识。

3.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明理”等要求,其实就是学习最根本的追求,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培养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基础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95后”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的年代,大部分学生家庭生活中没有太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对来之不易的生活就没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因此要多组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活动,比如参观一些历史博物馆,加深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深刻了解现在的生活是以前的仁人志士长期浴血奋战换来的;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重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科技兴国,才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最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意识。

4.开放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责任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且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目前的新的教学思想,很多高校也在提倡和实行,但在实行时鉴于教学时间紧张或者实践场地有限等原因,往往给予学生的自由度并不高。这一问题有待于高校在硬件设施上面有所提高,因此要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赋予大学生权利,扩大他们的学习自由,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只负责布置主题任务和检查成果,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习潜力,既能取得很好地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质量,又能给予大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用好奇心、求知欲去推动学习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2]李冰梅.You Teach or I Come to Learn――一份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

[3]Robert J.Sternberg&Wendy M.Willians.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08.

[4]王欣欣.强化大学生学习责任意识[J].法制与社会,2011,(01).

[5]周燕.大学生成人教育初探[J].思想战线,2009,(S2).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在大学中,自主性学习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主性学习是以学生的探索性、主动性学习为基础进行的学习,这是学习者主动的、自觉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迫切需要的、提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所以进行自主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同时,在日后职业生涯规划中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意志力保障。

一、当前大学生现状

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尤其是需要大学生更主动的努力学习,发掘自己的潜力,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毕业后打基础。然而,我们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显然是不够的,他们学习的目的在于一纸文凭,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详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无论是既定的短暂目标,还是长远的打算,都没有详细的规划,并且对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如何学缺乏充分的思考。

(二)学习缺乏自主性。学习行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厌倦学习,认为学习是苦差事;导致上课迟到早退,玩手机,不认真听讲,精神涣散,态度慵懒,学习肤浅,仅仅满足于一知半解;下课后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甚至有些同学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

(三)缺乏自强的品格。极度缺乏上进心,缺乏求知欲,对学校的各种奖励激励制度不感兴趣,对各种惩罚措施也没有压迫感,没有缺乏责任意识和危机感。

(四)对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一些学生在高考志愿的填报时,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专业了解,盲目听从父母或长辈的意见建议,或为方便录取的入学,或在某些程度上的从众心理,结果导致他们在大学感到迷茫,缺乏学习动力。

(五)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缺乏自信。缺乏学习目标的同学,对待学习往往是盲从且消极的,因为他们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学习方法,人云亦云,所以收效甚微,以至于学习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最终进入负螺旋状态,越来越不自信。

二、自主性学习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由上述大学生学习现状可知,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一部分人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事事的精神面貌,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意识和察觉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他们没有细致全面的去考虑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工作需求,在选择专业上也是盲目跟从,没有自主性。导致了大学生活的光阴虚度。因此,初进大学的学生不仅要有自主性学习,更要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常一个能及早洞悉生涯准备的重要性并及早进行准备的人,在面临大学种种专业选择的时候,就能更好的掌控自己而不致于茫然失措。

(一)自主性学习

大学学习和义务学校学习不同,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很关心,他们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并监督学生的学习,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在大学,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存没有在中学时期那么严格,大学学生自学能力大大提高,他们会逐渐学会不依赖于老师,也可以获取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做准备,更强调主动。而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在以下3个观念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通过感官系统将事情输入大脑来学习的,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情绪和行为的过程,所以学习是不可替代的(指的是学习中的动机、目标、内容的选择、方法的建立、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情感和感觉,等等。)

2、大学生知(知识)、情(情绪)、意(意念),行(行为)的水平,足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习的主动性,调整到最佳状态。

3、只有通过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满足自己,自我教育,提高自己,才能真正的提高学习的质量。

自主学习并不是那种传统的附加到“教师、教材和教学”中的学习,也不要求学生完全的摆脱教师的指导,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发的学习。自主学习不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学”,它是在整个在校期间学习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为了做三个“自我”而进行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当然自主学习也需要合理的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体现在他们的自主学习上。首先,使学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肯定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提高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从而增强学生自我改善的欲望,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对职业生涯的了解,可以使大学生找到自己的现实情况和所追求的理想的职业生涯之间的差距,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潜力。第三,通过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理想的职业目标,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进行规划,并在他们的心中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生涯而奋斗。第四,通过自我改善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职业目标管理,以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他们有动力去学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严峻的就业趋势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内在要求,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认清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

总之,大学生自主性学习要实现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就是围绕职业生涯目标来进行目标管理,同时通过职业规划,从大学录取时就有明确的预期目标和步骤,涉及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行动的可持续发展,可以避免在成长步入误区,提高学习效率,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福午,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J].师专学报,2010(6):87-89.

第5篇

关键词:课堂 大学生 知识 实践创新 学习方法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40-01

走入高校人生步入新的起点,新环境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的急剧变化。大学期间相当一部分同学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作为大学新生代引导者——高校辅导员,身肩重任,做好新生代管理工作是工作中的重点。

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入学依始,大学新生还未褪去高中时期的稚嫩,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够成熟甚至是过于狭隘。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首要之急,通过丰富的形式、愉快的课堂气氛加以感化和熏陶,将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进而形成其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确立自身定位。

(一)创新实践过程

主导价值观是体现一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培养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要与时代相切合,符合人才培养需要,青年人从心里能够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

首先,充分理解价值理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高校学生思想现状紧密结合,延伸、发展现代价值理论。其次,坚持“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实现在教育中发展理论,再将发展的理论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再次,学习借鉴西方价值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使现有的价值观体系更加完善。最后,在总结前人树立的伟大价值观的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并将其深化发展。

(二)处理好价值观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一方面着力解决价值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问题,结合其自身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将主导价值观与一般价值观同等重视,不予以区别对待,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培养方式。另一方面,关注贫困大学生价值观的建设,在一些高校中已经对贫困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但这不能完全解决大学生经济问题。尤其在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不符时,高校要做好中间调和者的工作,对学生积极解释,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途径和办法,降低学生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得到广大同学的理解。在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时期,企业处于积极改革中,下岗率上升,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社会矛盾凸显,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促进稳定发展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二、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依然是整个大学生活中的重心。大学阶段的学习极其多样化,注重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并总结出科学的研究方法,时刻关注自身专业的发展情况。积极引导学习进入角色并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入校起就应加强对新生的生活习惯要求,军训期间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进行严格的校规校纪教育,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一些优秀的学长以及学生干部以其亲身经历向新生介绍正确的学习方式、如何打好专业基础以及相关学习生活的一些有效建议。

(二)稳抓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素养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时刻实行严格管理。辅导员应制定相关的考勤制度,严查上课情况,定期召开班会及班委会,对学生的近期学习情况加以分析和讲评,对考风考纪加强重视,一旦违反纪律严肃处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认识到大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确定大学生涯的目标,珍惜难得的大学生活,不断进取,提高自身素养,这段时光将成为其毕生的巨大财富。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辅助大学生管理工作

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开展素质教育、提升综合能力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就业能力。多样化的校园活动是弘扬校园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辅助大学生管理工作一门隐形课程。

(一)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针对专业特色及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事件,开展相关的辩论赛、专题讲座、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外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二)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优秀平台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高校在注重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积极参与学生社团组织,在社团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发现自身问题并积极改正,与组织内同学相互协调开展工作,潜移默化中增强合作意识,弥补自身不足,找到团队归属感、认同感及荣誉感。全新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优化寝室文化,打造良好生活环境

寝室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是形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前提,树立良好学风的基础。大学寝室不仅是休息居住的场所,而且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作为学生工作者应当将优化寝室文化作为工作的重点,时刻关注寝室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寝室文化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寝室氛围,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第7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most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re lack of strong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trong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efficacy, this paper made rational analysis of reasons of weak Students' learning efficacy, and explored the approach to tarin self-effic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原因;途径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students;self-efficacy;reasons;pathway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40-02

1 研究背景

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也称自我效能理论,这个理论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后,班杜拉在总结之前经验的基础上,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进行了多次补充和完善,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个体对自己即要完成特定任务的胜任能力的判断。概括地讲,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在完成某项活动前对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能够达到某一水平的预期。纵观国内外有关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目标设立、信息加工、归因、榜样、反馈、奖励等几个方面。

2 研究意义

基于现在很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转变目前大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研究和分析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客观现状,探寻和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式方法,进而保障学生学习心理健康,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业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分析在校大学生学习效能感不强的原因

3.1 学习动力不足 我们在多年的迎新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度变得茫然失措。理想中的象牙塔和现实中的大学校园毕竟还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尤其是专业课程的难度让一些学生望而生畏。远离家人,没有高中的早读和晚自习,学习的自律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有的大学生因此自暴自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水平。很多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活动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学习。

3.2 之前学习方面的成败经验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五湖四海,高中毕业的学校的参差不齐,即便同一个学校的学生考入同一所大学,学习自我效能感依然因人而异。相对而言,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之前学习成功的经验能够支撑起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相反,部分学生因为未能达到自己期许的学校或者专业,心理有落差,尤其是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丧失信心,认为自己缺少天赋,在学习上是不会有前途的。

3.3 消极的情绪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从内心对学校不满意,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排解,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坐在教室里就烦,认为浪费时间,从刚开始的冷漠厌倦到后来的焦虑不安,甚至会出现精神疾病。

4 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4.1 积极营造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环境 毋庸置疑,正如大学新生的理想校园生活,一个良好的班级学风、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开放型的课堂氛围显然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理工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的培养中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教师授课时要保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领悟所学的新知识。斯莱文(R.Slavin)研究表明,当教师的课堂监控、教学适宜水平和激励机制都达到了较好的情况时,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这里的充分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时间。教师做好充分的备课、对课堂进行有效组织,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学习热情和兴趣较高,这样能够保证学生都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

4.2 针对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进行分级教学 体验成功的愉悦和,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和自信。分级教学这一方法实现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知识的掌握通过考核的方式进行分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分小班制教学,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目的使每个学生都能挖掘潜力提升自我,从而顺利实现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例如,现在我校试行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通过考核成绩较好的学生直接从二级学习,分数一般的学生学习一级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以上方式和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都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增强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4.3 进行归因训练,积极创造努力就能成功的体验 积极的归因模式对于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有较强的实用性。归因训练的方法:①让学生了解个人的归因模式。探索个人的归因模式:你如何看待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积极的归因模式是:别人的成功源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自己的失败根源于个人缺少努力。反之则是消极的归因。②对学生灌输“成功源于努力”的意识。我们可以从诸多案例中说明,并非每个人天生就能获得成功,成功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程度。③结合学业指导学生进行归因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业现状,及时分析成败的因素,坚持设定短期学习目标,夯实基础,及时反馈,并教给学生改进的策略和方法。积极创造努力就能成功的体验,它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有的理工科大学生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夸大学习的困难,经常不认真听讲,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学习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可以回到基础上来,回到容易上来,当对基本的知识掌握自如后,成功的喜悦会把他们带到快乐的学习天堂。

4.4 以优秀的学生为案例,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获得榜样经验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努力学习的日程安排是怎样的,让学生明白出色的成绩是建立在不懈的努力和不服输的意志基础上的,以此来鼓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看到与自己同等水平的同学获得成功时,并以之为标榜激励自我,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失败,自然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不会成功。作为理工科大学生中优秀学生,不光在理论知识上打下扎实的基础,更要锻炼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很多理工科学院开设了大学生第二课堂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平台,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入,向优秀的学生看齐,在行动上付诸努力坚持不懈。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的锻炼,个人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成功的喜悦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4.5 在学生中广泛开展“1+1”帮扶活动 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对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相互帮助,进行合作辅导。重点解决帮扶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社会实践、求职等等。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特殊群体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学习进步、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

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开展卓有成效的学习,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泽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CET-4成绩之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杨翠娥.自我效能感:教师成长力的内在动因[J].教育探索,2011(8).

[3]罗惠卿.通过提高高职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来提高英语成绩[J].广西轻工业,2011(8).

第8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 认知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73-03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活水源头。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这种内部驱动力,使学生成为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快乐成长的终身学习者,是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最大目标,也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落脚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科学合理的成长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动机产生消极影响

其一,当代大学生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攀比心理,从小在学校、家长的期望和要求下,过于关注学习成绩,缺少对自身心理健康、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关注。其二,“90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在认识和审视问题时,多会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出发,将学习行为的结果与个人的直接利益相联系,过度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享受,不自觉降低了对理想信念和献身精神的培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比较盲目,没有重点,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等的信息认知呈现惰性化。其三,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限,大学生缺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对很多社会现象缺乏全面客观的认知,崇尚钱权地位,崇拜明星大腕,向往一夜暴富,影响其对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人生与社会发展意义的认识。其四,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过于依赖网络,每天忙于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新闻、浏览论坛,接受了太多的负面新闻和消息,个人的价值判断严重受到干扰,容易受到网上传播的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理想信念迷失、社会道德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以上因素导致不少大学生并没有将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三观”、优良的道德品质作为其成功的标准和学习成长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趋于弱化,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足,难以引起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时,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现实的理论把握不够客观、全面,理论解析不透彻、不深刻,相应减弱了理论的说服力和现实的感召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讲课教条呆板、照本宣科等现象,难以调动大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充分。有些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分离进行,或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停留在课堂环节中,成为单一的知识传授,没能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加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少对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实践教学部分的有效考核,偏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轻视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查,客观上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动机单一、肤浅。

二、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从人类认知的视角出发,将学习这种人类非常理性的行为动因及其激励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期望―价值、成就动机、成就归因、自我效能、自我概念、自我决定、成就目标等理论,对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大有作用。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业成就期望和成就价值认定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1]当学生认为学习越重要,越有意义和价值时,成就期望就越高,学习的动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取得学业成就。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对任务的坚持性比低成就动机学生的要强,有很强的自信心,如果失败,也更多认为是自己策略不合适、付出不够,会激发自己加倍努力去完成任务。而反之,低成就动机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往往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不付出足够的努力,于是会导致失败,不断的失败导致他们产生自己缺乏相关能力的观念。

成就目标理论把个人的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与成绩目标。拥有掌握目标的学生追求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自己的能力,发展新的技能,重视进步与创造,学习态度积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实现期望目标的方式,认为出错或失败是能力缺乏的表现,面对难度大和挑战性强的学习任务时坚持性差,自我监控学习能力弱,容易在失败后产生比较强的挫折感。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判断或推论,即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和分析。能力与努力归因是影响成就行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把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因素,会提高学生的满意感、自信心和成就期望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其学习。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尽管会感到内疚、羞愧、伤自尊,但成功期望和成就动机仍会维持。而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缺乏,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成就期待,任务完成的自信心和坚持性都会降低,减弱学业成就动机,降低学业追求。

自我效能理论主要论述人类行为的内在自我调节机制,即有关自己能力的认知取向或能力信念。在任务选择上,人们往往选择自己觉得能够胜任和有信心完成的活动任务,而避开那些他们认为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在任务完成上,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更投入,付出更大努力,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很少受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反之,自我效能感差的人,过多考虑个人缺陷与不足,缺乏自信,面对困难易退缩,使解决问题的思维受限,从而进一步削弱所拥有能力的有效发挥;再者,在失败归因上,自我效能判断强的人如果失败会归因于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判断差的人则会归因于能力的缺乏。

三、运用学习动机理论,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帮助大学生维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较高的成就期望,激发其学习动力

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需要对学习有一定的成就期待,对学习价值有充分的估计和认识,这是激发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大学生阐释、分析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有用性”、“价值性”,力争把课程变为学生的心理“需要”,且不断强化这种“需要”意识,如此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驱动力。其一,要让学生理解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知识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积淀和系统总结。知识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2]大学生只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积累,才能提升政治素质和理论思维。其二,要让大学生知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反观自我,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直接感受和经验进行理性验证,做出正误认定和价值衡量,使其自身思想的合理性得到印证,破解思想上的困惑和游移,释放心理疑虑,矫正思想政治观点认识上的偏失,使肤浅的认识得以提升。其三,要让大学生明白在现代文明社会要想有效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就必须接受主流社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点、是非标准、法律意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可以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政治是非辨别能力,完善政治人格,为融入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打好基础。其四,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人类个体除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外,还需要有理想、道德、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追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可以使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理想崇高、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其五,要让大学生体会到接受先进的政治思想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奋斗目标,开拓思维空间,优化品德素质,磨炼坚强的意志,从而发挥自身潜能与价值。其六,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验证,让大学生体验到理论学习对自己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社会、改善人际关系有着切实的指导价值和实效性,使其对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政治素养、参与政治实践、完善道德人格保持一种期待,从而激发其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培养和激发大学生成就动机,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氛围

每个大学生都具有进步和发展自我的愿望,都希望通过学习变得更加优秀、成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这种积极向上的劲头和对学习的成就追求。其一,要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学转化能力,运用艺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优良的教学方法把思想政治的理论魅力发挥出来,积极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心态和情感偏好。同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及考试和作业考核结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其二,要培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与不存在天然隔阂,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对有着浓厚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提高课程质量,把每一节课当成“精彩一课”来讲,创设小而具体、新颖有趣、难度适当、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其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努力与成长的关系,知晓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既要看到缺点并积极改进,更要发掘自身的优点和潜能,破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学会发现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的能力,培养独立人格。在教学环节中要为学生安排演讲比赛、登台讲授等充分展示学生智力、道德和意志力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表现欲、创造欲,体验成就,增强自信,从而逐渐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自己设计成长和发展道路。其四,要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鼓励大学生争取成就,肯定他们在课堂中的积极表现,支持他们多元思维、敢于发问和质疑。对大学生在课堂中不理想的表现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要引导其学会调整策略和方法,不要单纯置疑自身能力,避免让学生总是感到受挫,使其保持进取心态。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成功,制订合理的人生和自我成长目标

为成长而学习、为发展而学习、为掌握而学习,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重要动力。实际上学生学习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成才、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只是由于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许多学生偏离了学习的最初目的,单纯地追求成绩、表现自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看到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素质的提高上,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与进步。成绩只是暂时的能力表现,成绩目标不能作为持续追求的奋斗目标。人的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才是应该追求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向所在。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把实现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明确自己的学业目标,并合理结合社会目标,为成长而学习,保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要让大学生意识到社会发展最终的方向是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制订人生和自我成长目标,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专业人才,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成败,提高学习积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业上的进步与落后、成功与失败,保持较高的学业成就期待。当代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学知识、学技能、比学习、比素质、考研考博、考取各类资格证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成才需求。但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价值评判的多元化态势,使其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和想法,有的学生会将成功与失败简单归因于能力或运气,影响其学习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课堂中启发大学生思考成功的含义,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成长目标,明确衡量成功的标准和依据。一方面,教师要对大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夸奖和肯定,激励大学生从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开始去逐步实现成长目标,推动其学习的持久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努力、能力、运气等因素和成败的关系,引导其在失败时,要多从努力和方法方面寻找原因,认识到经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是可以不断提高能力的,培养其形成能力的增长观念,使其善于从自身努力中看到成长,从点滴成长中看到成功,保持对学业的成就追求。

(五)合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和过程,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激励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普遍成功的机会,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其一,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引导大学生总结自身成长经历和讲述自我成就故事,分析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并分享成功后的感受,以此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其二,要善于发挥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等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先进典型案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社会道德标准的心理认同,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3]通过对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学习,可让大学生观察或想象哪些与自己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事例,深入理解他人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和方法,从而影响自我效能判断,明确自身的成长努力方向和具体方法。其三,要善于创设成功体验情境,增强大学生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用“刻苦”、“认真”、“努力”、“创新”等正能量词汇对大学生的认真学习、积极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普遍体会到付出努力和取得进步与成就的快乐。要根据大学生具体情况,设置分组探究活动环节,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索,鼓励同组成员之间积极评价同伴的付出,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和别人的认可。其四,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整大学生的情绪和生理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亲和度和人格魅力的提升,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以身作则,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美的仪表和美的笑容,让学生从教学手段、教学语言、教学组织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美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学内容,唤起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自我效能判断。

[ 注 释 ]

[1] 王振宏.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成因分析

前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其理论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拖延现象,这种不良习惯对其学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所有高校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一、 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学习拖延问题,其中有95%在执行学习任务时会找到各种原因向后推迟,70%左右存在经常性学习拖延行为,其中有30%非常严重。在撰写论文时,有45%左右的学生会拖延;在考试复习中,有28%左右的学生存在拖延行为;在完成阅读任务时,有32%左右的学生会拖延。在对研究生进行调查时,会发现同样的学习任务,拖延行为的比例更高,撰写论文、考试复习以及完成阅读任务是存在拖延行为的比例分别是42%、37%和61%。

二、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的成因有很多,相关理论也很多,每一位研究者都会提出自己的理论对拖延行为进行解释。但是无论是哪种理论,最终都表明拖延行为主要来源与大学生的主观意识,现分析如下:

(一) 从个人特征的视角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有拖延行为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一般情况下完美主义者会希望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井有条,因此其在行动之前往往都会提前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所有学习行为都按照计划开展,这就属于适应性完美主义者,拖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不大。而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则表现出对消极评价过分担心,容易自我责备,学习开始之前会花大量时间去准备,导致拖延行为。

还有一种就是成就动机,如果大学生成绩趋近目标高,学习上会表现出喜欢竞争,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即便是遇到困难也能够积极应对,因此其不容易出现学习拖延行为。而成绩规避目标高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这类学生往往意志力不够坚定,面对学习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消极态度,会在不觉中避免消极结果,因此容易出现学习拖延行为 [1 ]。

(二) 从个体认知的视角分析

首先是自我效能感,其与学习拖延行为之间表现出负相关,并在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中间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面对学习时往往表现的比较积极,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自我效能低的大学生则正好相反,学习态度不积极,拖延行为严重。

其次是时间管理倾向,这也是学习拖延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对有拖延行为和无拖延行为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研究会发现,两类学生在时间知觉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前者会将时间焦点放在眼前,后者则会将时间焦点从现在延伸到未来。同时,前者还很难把握速度和正确率之间的关系,如果给学习任务加上时间限制,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压力感,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开始回避学习任务,出现拖延行为 [2 ]。

三、 对策

首先,高校教务处管理人员以及辅导员都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加强对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认识。一是要明确其危害性,二是要对本校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并评价这些措施是否取得成效,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发挥学校管理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我发展教育,使其认识到拖延行为对自身发展的不良影响,提高其自我管控能力。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向那些没有拖延行为的同学学习,改正自己的拖延习惯。要根据自身拖延学习特征制定时间管理策略以及认知学习策略等,改掉拖延习惯。

最后高校教务处教师、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个别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管理。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让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为了使学生灵活安排时间,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面对学习时表现出严重的拖延行为,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心理健康。因此,教务处教师以及辅导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其拖延行为进行适当干预,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3 ]。

四、 总结

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学习时都存在拖延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这类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拖延行为主要取决与学生的个人特征以及个体认识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我发展教育,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简介:

左丹婷(1995.2) 女, 江苏省苏州市,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广播电视学专业本科。

参考文献:

[1] 徐晓青, 华成玲.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学业拖延干预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5, 15(10)11:24-27.

第10篇

一、自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媒体的入门门槛低适合每一位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自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逐渐转变为用手机去学习。

其次,自媒体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自媒体随时随地学习英语,消除了传统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弊端,在自媒体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主体,同时也可以作为英语知识的受体。

最后,自媒体丰富了以往单一的英语教材,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利用VOA、BBC等英语公众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对策

1.利用自媒体筛选与共享优质的英语教学资源

如今在自媒体的环境下衍生出许多优质的英语学习软件或者学习网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开发英语教学资源,对网上的英语资源进行筛选、分类以及整合,将这些学习资源与教材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比如,智能手机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是大学生娱乐的工具,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可以将智能手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推荐优质的英语学习软件供学生下载,以辅助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如背诵英语单词的利器“百词斩”“拓词”等APP,纠正口语与发音的小能手“英语流利说”,随时随地可以查询生词的“有道词典”等。这些软件都可以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在提高英语学习水平的同时也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

2.利用自媒体加强英语学习交流

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自媒体接受或者信息,每个人在自媒体环境下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作为新时代年轻的代表人物,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学生通常会通过微博、微信、QQ、校园论坛、贴吧等自媒体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见闻以及个人情感。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自媒体创建大学英语教学的微信朋友圈、QQ群、校园交流论坛等,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建立班级群组或者讨论小组,在英语学习中有任何疑惑与困难,或者学习方面的心得,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群组中交流与讨论,教师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难。其次,可以在校内网上建立专门的英语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将优质的学习资料上传分享给大家,也可以在专属论坛、贴吧上发表与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心得。

3.自媒体环境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催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帮助者与引导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授课的流程以及教师的角色。翻转课堂模式重点在于教学视频的制作与课堂的互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制作的教学视频都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每一个视频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回放与暂停,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自媒体工具进行视频的观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观看与熟悉视频后,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互动与交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问点开展课堂活动,可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巩固与加深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之处,利用自媒体工具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认知论;运动技能;教育;获得

1、认知论的概述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1.1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致力于研究教如何影响内部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编码、记忆、回忆;这些内部认知过程如何导致新技能知识得获得及认知结构的改变;新学来的技能知识或新产生的认知结构如何影响操作。由此可见,认知心理学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重视学的作用;既注意学习的外部条件,但更重视学习的内部条件。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建构基本环节,也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认知过程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的认知方式组成的。所谓同化,是指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改造,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充实、完善、发展原有的认知结构:所谓顺应,当现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知识时,就需要学生将此进行调整,一顺应新知识的产生,重建新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更新和扩展。教学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并提高的过程。

1.2认知论的实践

认知学习论在运用于教学实践时,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W内容用于解决新的问题。认知学习理论为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2.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1.2.2强调认知、动作技术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2.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即一个人体育技能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赖以产生的前提。

1.2.4重视强化的功能。

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1.2.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认知情况分析

2.1大学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知,不仅仅影响大学生在学习情感体验及学习行为倾向,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影响也是巨大的。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态度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选择和学习的积极性,还影响学生的知觉判断,所以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才能获得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正确行为倾向选择,才能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方法认知情况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通过进行所有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综合。可以理解为,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或者是实现程度,另外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则对教学实施的效率以及质量有重要影响,所以,正确使用和运用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使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满足以下三种特点:整体性、启发性、灵活性。

2.3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教学动机认知情况分析

动机是活动主体发动、维持某一活动并使其指向某一目标的内在过程,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动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动机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维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所持续的动力和源泉。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有了强大的动机,才能引起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此过程中采取有利于学习效果与效率的措施。 孔子曰:“无情趣,则不乐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从选择课堂内容以及方法上,要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正确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相关知识的同时,娱乐学生的身心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以及终身体育能力打下基础。

2.4 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行为情况分析

课堂是一种只有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个活动同时发生时,才会出现的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社会情境,以理解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社会情境,另外学生参与课堂的行为可以称之为课堂投入,课堂学习的投入我们可以理解我学生的心理融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理解所学知识的努力的程度,其中包括三个方面:①认知投入、②行为投入、③情感投入,行为投入、认知投入、情感投入三者直接密切联系的同时又相对独立,只有三者相互协调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技能中的获得

3.1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点,从大学生兴趣出发,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主观能动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主体要有划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潜意识,指导我们在平时要善于发现和分析总结客观,并且要结合现实中的有利因素,具有

超前性的完成所设置的理想目标的力量。所以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体育锻炼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各种有利因素和有利规律,从自身需求出发,整合各种有利因素,摆正学习态度,谦虚谨慎克服困难,从而使大学生体育课堂学习质量以及课后锻炼行为更上一层楼。

3.2增加高校中场地设施的建设,完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提供保证

器材设备、场地设施作为体育教学环境中的物质环境,良好的器材场地,可以为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和课堂气氛,同时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物质保障,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两方面加强高校体育器材设备、场地设施的建设,另外高校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各种各样的高校体育比赛活动,吸引各种赞助商,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发展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同时获得资金用以器材场地的改善,服务于广大师生。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一种良好补充形式,要完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和指导,体育部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关心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生根据其兴趣建立各种体育单项俱乐部或社团。体育单项俱乐部的建立必须组织健全、章程完善、活动定时。培养大学生体育骨干参与各种组织管理,并聘请体育教师担任指导,提供必要的场馆和器材,为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培养他们的体育意识,养成其体育习惯,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毛振明.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承绪.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主编 张力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5]体育心理学/主编 杨宗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分制;学习动力;激励;策略

本项目受济南大学科研基金(人文社科)项目(14YB38)和济南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ZC1448)资助。

一、前言

学习动力,是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是各种力量按一定关系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可将之划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类。内部学习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而推动学习的一种力量,它以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等主要因素。外部学习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目标、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受外界的激励力或压力所推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施予的激励作用[1](p 225-239)。内部动力是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外部动力是辅助因素。当前,在高校实行学分制背景下,培养的人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做贡献。因此,注重对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机制的建立,既是培养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也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二、学分制下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状况分析

(一)学习动力多元化,矛盾性突显

就学生个体来讲,当代大学生大都希望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人才,大都能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也愿意回报社会,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讲实惠,怕吃苦,不愿磨练意志,不能把挫折当成一种经历,往往偏重于眼前的个人利益,总想走捷径。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多元化大体表现为三类,一类是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为主的个体性较强的学习动力因素,这类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多地指向于满足未来生活中的生理需要。另一类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的积极学习动力因素,这类学生除了有满足追求高质量生活条件的驱力外,安全需要、自尊需要等派生出的学习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三类是与整个社会前进方向相一致的高尚动力因素,说明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作为时代青年的荣誉感。

(二)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明确

大学的自由环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学习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学生被“禁锢”了多年的中学紧张生活松了“绑”,因此有些学生希望在大学自由的环境中找回曾经失去的“自由”,对大学较为宽松的管理制度放任不理,久而久之,形成了懒惰、散漫、不关心政治、缺乏进取心等不良风气。既没有长远规划和近期打算,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独立性、创造性。

(三)思考型与创新型学习缺失

大部分学生有着现实型的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认为现在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将来个人成就或社会贡献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因此,很多学生更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不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许多学生尚未适应大学所提倡的思考型与创新型的学习方法,无论是课堂、实验室还是社会实践,学生仍存在应试教育的烙印。学生长期只受“找份好工作”、“拿到毕业证”等现实型动力支配,缺乏高尚的学习动力,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持久性不强,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也十分不利。只有把学生个体的求知成才需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作为学习的主导性动力,学习才有意义。

综合上述各种内在学习动力状况的典型表现,主要可能来自于四方面因素的影响[2](p 345-365)。第一,部分学生受社会和历史的影响,一方面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引诱,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未来;另一方面受“混文凭”说法的误导,认识不到学习的积极意义,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他们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家庭观念对学生的影响,面对现实的各种就业压力,很多家长提早联系人脉为子女找工作,这从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对孩子努力学习鼓励的心理动力期望和支撑。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影响最大的核心因素,一个教师授课的好坏和人格魅力可以影响学生终身。第四,大学文化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人格、学习动力的影响,大学文化和学习风气好坏,势必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带来产生或正或负的作用。

三、学分制下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激励机制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分制背景下,能够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要给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学生才会有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机会,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

(二)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渴望与教师建立密切关系并得到教师关爱的内在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对教师的信任度,加深师生感情,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学分制下,教师对学生应当以一种尊重、民主的态度,去了解学生,尊重并信任学生,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挖掘个人的潜能,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努力做到充分欣赏、激励学生,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友好相处,真正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营造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有效性提高的心理场。

(三)建立学分制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3](p 162-175):(1)期望激励。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包括家庭、同学、朋友。如果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能够准确把握,并且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学生内在的潜能就会被这种期望产生巨大的力量所激发,并形成动力促使学生去积极实践。(2)目标激励。人人都会给自己设定目标,目标可以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也可以是近期具体想法的实现。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将来和前途,只有自己规划的,才是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3)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而榜样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身边的先进典型,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既可以是学校内部的,也可以是社会各阶层的。(4)创新激励[4]。人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在好奇心这种天性的驱使下再经过探究活动的培养便产生了求知欲。求知欲在好奇心发展为兴趣的环节中充当了桥梁作用,也是兴趣赖以产生和形成的内部基础。(5)成功激励。成功是对行为的赞同和认可,是对其取得成绩传播的宣扬。当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时,其成就感油然而生,是其学习内在动力最好的添加剂。

(四)确立学分制下人才评估标准和体系

学分制背景下,应以人的发展水平作为对学生的评价尺度,评价指标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指标体系[5]。包括人格发展、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包括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创新性学习;把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为全面调查、综合测评、多元评优的评价方式;把以绝对性、终结性、结果性为主的评价形式改为相对性、诊断性、形成性和过程性等多种评价形式。大学生毕业并不等于成为人才,人才是人群中的小部分,是人群中的顶尖。要想成为人才,需要经历磨练、艰难、奋斗的漫长过程,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做好知识上的储备,要正确估价自己、认识自己,摆正位置,才能为今后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大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的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源动力。在学分制背景下,要提升大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关键是要改变学习理念、确立学习目标、规划人生方向。对此,学校要重视人的发展性和主体性,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促进每个学生健康、主动地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孝彬. 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 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 [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 Stephen P. Robbins. 管理学(第四版)[M]. 北京: 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