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形资产的盘点

无形资产的盘点

时间:2023-06-27 17:5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形资产的盘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无形资产的盘点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资产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企业资产管理包含的问题

众多企业实施资产管理工作中,呈现出对流动资产管理局势混乱的问题。流动资产为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产内容,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健康良性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其呈现出显著的流动性,收付频率最高,因此较易发生偏差错误问题,并给企业实施资产管理增加了难度。具体问题包括资产利用率不高,尤其针对闲置资金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应用,仅仅是保存至银行账户之中,形成了资金沉淀问题,令其应用价值大大降低。针对运作经费,则包含操控不完善、不严格的问题,令企业面临了较大的投资风险,无法将应收款项快速回笼。另外还呈现出无偿占用经费、出借款项较多的问题。

伴随现代设备、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较多并没有达到折旧年限的固定资产则被企业不良淘汰,并形成了闲置物品。在处置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开支,则没能对资产设施实施定期有效的维护保养。为少支出维修经费,导致资产仪器没有达到应用时限便提前报废。还有一些企业针对已经完成折旧同时丧失应用价值的资产并没有快速的做好报废处置,进而不能对其残值进行有效的回收。

无形资产为企业经营建设中形成的非物质资产,其核心价值不能用简单的会计方式进行估算衡量。因此一些企业对其价值没能引起全面重视,更无法做好科学管控。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则基于无形资产不明确性,无法做出规范的管理,令其计量精准性以及全面性受到影响。近年来,伴随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无形资产管控渐渐受到重视,然而管理方式仍旧欠缺科学性。较多企业没能创建针对无形资产管理的各项尺度标准以及奖惩管理制度,影响了其保值增值,不能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整合与科学应用,影响了企业的综合收益。

二、企业资产管理科学策略

(一)强化流动资产管控。为强化流动资产管控,应完善内部经费管理体制,创建资金授权制度,分清资金管理登记权限,对责任人以及财务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预防违法事件发生。另外,应持续实施集中化的资金管控,预防资金的不良沉淀以及风险问题,令其应用效率全面提升。对于应收款项应及时处理,将分散经费进行全面汇集并实施短期投资,快速的做好债务重组,令其结构体系全面优化,节约资金成本投入。再者,应针对资金管理进行强化学习与管理培训,提升员工金融意识,进而对资金管理形成可靠安全保障。

(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良问题。即采购具有一定随意性,没有进行科学的折旧计提。一些企业采购固定资产,通常无法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调研,不能较好的同自身具体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而是较多的为了满足个人动机,进而形成了盲目购置问题,令一些固定资产利用率较低、处于闲置状态。

企业固定资产的优质管理应创建有效的组织系统,提升管理严谨性。应履行上级控制、分层管理制度,核算单位、物资管理以及应用单位岗位职责应科学明确。另外,应实施固定资产的定期管理清查,尤其针对采购资产、报废等环节应做好权限审批。再者,应做好资产验收、清晰登记、全面保管与定期养护维修,进而提升固定资产整体应用价值与效率。

针对闲置资产以及设施,企业应实施必要的技术改造,力求投入合理经费,令其体现新型功能,进而实现少许增量提升大量存量的科学目标。定期进行盘点清查的频率应依据企业发展建设规模以及拥有固定资产总量等进行明确,通常一年不能低于一次。同时企业应组建专项盘点清查工作小组,组内成员则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实物控制管理机构、应用单位与财务机构工作人员等。实施盘点前期应明确盘点日期,企业财务机构应对盘点日期之前采购的物资、出售资产以及报废固定资产整体入账进行登记。针对由于非常态状况无法快速入账的各类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机构应将没能及时快速入账的各类固定资产进行清晰标示。

对于应用折旧方式应作出科学分析比选,当前电力公司折旧率始终不高。为此,可利用加速折旧以及缩短折旧期限等有效方式。应全面考量企业固定资产应用具体的耗损状况,以及自身发展的综合水平、现金流量等事项。

另外,应全面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的全面信息化动态管控。即配备高效快速的计算机设施,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做好企业固定资产管控。涉及任务应包括企业固定资产的等级采购、入库管理、科学应用、折旧管控、报废处理以及租借服务事项等动态状况。通过信息化管控可有效的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高效、现代化管理目标。选择应用管理工具软件阶段中,应注重高性价比,应用功能应力求多样全面,同时操作界面应友好简单,体现良好的透明性。应用中可有效的配合应用管理台账,做好设备卡片制作登记,清晰记录固定资产各类账簿,进而令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全面实现合理透明性、规范有序性、高效可靠性。另外,管理工具软件应体现有效的传输共享以及公开透明性,令各个参与者均能将信息有效的分项、全面传输,并发挥监督管控作用,确保应用固定资产创造最大效益。

(三)注重无形资产管理。注重无形资产管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极为有利,可契合市场经济建设需求,做好知识产权保护。为此,企业应创建无形资产管控权责制度与内审要求,成立专业组织机构,做好转让核算、日常监控,及时进行无形资产后续收益以及总体寿命、资本化百分比的明确评估。同时应扩充投入,提升无形资产保护运营意识,明确专项管理条例,做好设施修缮与补充,进而真正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保值。

三、结语

总之,企业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具备相应总量的资产,方能夯实物质基础,进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因而对现代企业来讲,资产管理尤为重要,只有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应对策略,方能为企业的优质健康发展输入源源不断动力,创建优质环境、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庞亚辉.企业资本运营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O10(5).

第2篇

为什么一家医院的市场价值有时要远远超出其账面价值?存在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医院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于一家成功的医院来说,医院声誉、医院文化、医疗技术、学科专利等无形资产远比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有形资产更加重要。一般来说,有形资产并不能单独为医院创造价值。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人力资源、医疗信誉等无形资产已经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无形资产在医院中的管理

无形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长期积累的、没有实物形态的、甚至无法用货币精确计量的资产,能长期为医院所使用,并能为医院带来利益的资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无形资产管理:

1.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监管,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尽管无形资产难以精确量化,但由于无形资产一般难以被竞争对手了解、购买、模仿或替代,因此,无形资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1)医院所独有的各种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范、人员技术培训方案等的正式出版物以及医院人员的技术专著应列入无形资产管理。

医院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使医院的管理工作程序化,数据资料及时准确化,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医院的整体形象、专科信誉、专家声誉是医院的宝贵财富。

医院要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等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人员进修、学术活动、专家义诊、社区服务、座谈会等活动,使社会了解医院、熟悉医务人员,扩大医院和专家的知名度。医院要加强宣传力度,既要宣传名医、重点学科以及先进的医疗设备,也要展示医务人员的服务承诺,以“办好人民满意医院”为目标。

(3)医院要加强医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管理。

医院医疗技术涉及到临床医技、医疗辅助、药剂等各个部门的专有技术,是医院医、教、研的长期投入和医院通过对医务人员智慧的发掘,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医院要保持这些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就必须不断地对其增加资金投入,不断开发创造新的无形资产,努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对于受到法律保护的专有技术,医院管理者必须提高警惕,加强保密教育,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将蕴藏在职工中的宝贵的精神加以提炼,凝聚成既有时代气息,又能充分体现医院特色的办院宗旨、医院精神、院规院训等,使全院职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只有当医院的精神文化顺应时展潮流、适应社会需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医院特点,才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才能促进医院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加强对无形资产的会计监管,把无形资产纳入会计监督的范畴。

由于会计核算的原因,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并不能代表医院全部的无形资产,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无形资产游离在医院资产负债表之外。原《医院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医院只有对外购取得的无形资产单独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对自行研发的专利权、专有技术往往在无形资产形成之前就已列入当期损益,医院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的金额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医院追逐短期利益,就可能不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会计核算方法就可能束缚医院的创新能力。基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入无形资产价值。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费用;对于单独取得的价值较大的软件(如财务软件、HIS医院管理运营系统等软件)应根据使用部门进行二级核算,如果取得的软件是硬件不可分割的部分,就不能列入无形资产核算,应将其价值连同硬件价值一并计入固定资产管理;如为增加无形资产的使用效能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对软件升级或扩展其功能等所发生的支出,应当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如为了维护无形资产的正常使用而发生的后续支出,对软件进行漏洞修补等所发生的费用,不能作为无形资产管理,而应当计入当期费用。

3.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盘点、核对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第3篇

一、高校国有资产类型分析

为了保证高校国有资产能够顺利营运和科学管理,应该依据相应标准完成分类。首先依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成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主要是指显而易见的资产,拥有相应的实物形态,高等院校所具备与应用的房屋建筑等为实物形态的,同时教学仪器和设备也具备实物形态,因此这些都是有形资产。另外有形资产依据资产运动模式的差异,还能够划分成为动产与不动产,动产具备相对较强的变现能力,而不动产所具备的变现能力偏弱。而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刚好相反,并不具备实物形态,其是一项相对特殊的权利,可以使高校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高等院校的无形资产包含专有技术和校名以及知识产权等多项内容。高等院校中的无形资产还能够划分成多种,高等院校为了本身发展需求所购买的无形资产,比如说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此种资产价值相对较高;高等院校属于不生产经营的企业,可是其同样具备商誉此种无形资产。经过对高等院校知名度和内部环境以及学生素质等相关要素的有效反应,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声誉。

另外,依据不同的应用模式,可以划分成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的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特征并不是以盈利作为根本目的,投入至许多领域中从事经营和生产等诸多服务活动,经营性资产的应用一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与法规。而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并非投入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主要由高等院校占有和应用,指以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社会活动目标的资产。高等院校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的区别就是经营性资产具备资本性,应该实现相应资产价值的增值,然而非经营性资产为非资本性,并不需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对于某种状况下,高等院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能够有效转换成为经营性资产,但是一定要严格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操作。

二、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失,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处在有形资产管理,忽视了价值相对较高,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控制管理,甚至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法律与法规,未建立专门管理无形资产的机构,从而导致高校国有资产常常发生无形流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已是高等院校资产管理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高等院校资产存量增速相对较快,可是资产管理却难以满足时代快速发展需求。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建立满足单位现实状况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与法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规章与制度方方面缺少监督管理,同时高等院校对于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充足,仅仅重视对院校资产的投入,轻视所投入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片面加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效应,轻视资产形成的经济效益,全是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以来,高等院校并未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从而使高等院校难以充分发挥资产相关应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另外,高校领导对于资产管理的认知与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认为高校资产和企业不同,其不会形成经济效益,从而许多高校就不会建立专门资产管部门,仅仅由相关部门进行各自管理,或是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由于高校并未重视资产管理体系的创建,相应权责体系的缺失,导致出现资产流失时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二)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定义与产权不明确

高等院校若想针对国有资产完成科学、有效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健康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合理确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应管理范围。可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构成结构呈现多元化,不仅存在国家财政部门的直接拨款,还存在社会渠道相应资金来源,甚至还有部分是高校创收经营性的相应投资收入,所有必须针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进行明确定义,有效理清产权,避免由于资产性质的不明确,造成本应属于高校的国有资产出现无形流失。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承办大量的第三产业,以及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改革,由于高校和企业双方并未有效确定产权,导致企业通过许多手段争取大量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侵蚀高等院校的国有资产。此种情形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相应理念定义不清楚,国有产权归属不确定造成的。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许多要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对于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说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仪器装置登帐和销账工作,仅仅需要将固定资产相应账务理清就可,从而严重忽视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承担着保值与增值的任务。高等院校所参与的所有经济活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一定要严格依据法律与法规有效维护国家以及高校自身利益,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另外,高校对于国有资产认识的不足还造成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人员配置不足,常常会因人设岗,针对国有资产相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等考虑不充足,从而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新时代下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需求。

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高等院校的资产配置来源具备多样性,而且资产的应用还具备可重复性与学术专属性,因此高校资产配置的预算管理十分重要,其为资产科学、有效配置已经应用的首要关口。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联系,对于资产配置进行优化,在经费的投入源头加强控制,防止出现配置不合理与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解决高等院校资源短缺以及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应该从多方面严格落实资产配置与预算审核。高等院校的财政主管机构应该将资产存量统计与资产增量的预算投入相应审核作为突破口,针对财务决算过程中的资产存量统计以及资产配置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科学、有效明确部门预算以及专项预算成本投入的相关资产配置预算,并且在成本投入的源头加强控制,严格管理购置与高标准购置等相应问题,有效处理专项成本在优化资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应该改进财政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内部资产配置与预算相应职责的分工与流程。合理明确高校财务机构与资产应用机构等的审核职责,所有部门不管是何种经费投入来源,必须在编报资产的配置预算过程通过教育审核机构的审核。

(二)运用资产盘点方法,严格执行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制度

现阶段,高等院校大都存在账账差异和账实不符等问题,发生此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财政教育主管机构与高校忽视了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有效融合的重要性,有关机构缺少配合,各自为政。因此高校财政机构和教育机构及资产归口机构等一定要严格执行资产清查与盘点体系。另外,财政教育主管机构必须严格审查资产成果,同时依据每一年的财务决算和机构预结算审计等,有效强化国有资产外部监督管理。还应该强化高等院校的会计基础有关工作检查与审核,把资产管理有效纳入至会计基础有关工作的考核范围中,加强财务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的作用,创建财务机构定期的国有资产盘点体系。

(三)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只有具备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有效融合科学、有效管理方式,全盘熟练掌握高校资源,针对国有资产实现优化配置,才可以充分、有效发挥出高校国有资产应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建设具备较强专业性与综合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团队,树立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若是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准确认识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就无法说服其他工作人员重视资产管理。身为高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职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进而使教职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创建和谐和团结合作的工作关系,进而激发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四)改进高校国有资产评价体制

改革当前高校国有资产会计的核算体系,创建以资产折旧作为展现价值补偿与绩效考核体系,有效细化资产应用用途以及国有资产应用机构,积极执行固定资产折旧体系,经过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不仅能够定期针对各个部门和不同学科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相应资产消耗额进行考核,还可以更为精确的反映出高校国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以及高校在未来所需改进的经费投入状况,从而实现国有资产配置与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第4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企业;事业单位

一、无形资产及摊销和减值准备的概念

(1)《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企业的商誉的存在与企业不可分离,不可辨认,因而商誉不归类为无形资产。无形资产特征有:不具有实物形态;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为企业使用而非出售的资产;创造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摊销指对无形资产按照其使用年限每年分摊购置成本,进入各期损益(对于企业)或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办法。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3)《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某项无形资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时,企业应考虑对该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我国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无形资产摊销和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对比分析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购入和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摊销时,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科目,对于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在各期摊销时记入经营支出,尚未摊销完的金额为“无形资产”期末价值。对于未摊销完的无形资产成本,在事业单位转让或处置无形资产时记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而对于企业而言,无形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金额较大,且发挥作用期限较长,能在长期内为企业带来利益,在取得当期一次性进入当期损益较少当期利润会影响成本计算的合理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适当的方法分期摊销,计入摊销各期损益,减少各期利润,而不应在取得期间一次性记入当期损益。(2)无形资产将来为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不足以补偿无形资产成本(摊余成本),则说明无形资产发生了减值,具体表现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了其可收回金额。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减值,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即使其账面价值得以恢复,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减值核算没有明确规定,未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核算。这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利于无形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加强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1)对于不实行陈本核算的事业单位,为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可以参照固定资产核算的方法,增设“无形基金”科目,反映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在取得无形资产入账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同时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无形基金”科目。(2)对于实行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收入有一部分来自于自己组织的经营收入,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时要注重收支的平衡及成本的计算。同时,这些单位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参照企业会计核算的处理方法,设置“无形资产累计摊销”账户,以准确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的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3)加强对无形资产定期盘点。事业单位可定期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结合单位财务部门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与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对,至少一年一次。(4)在会计报表中增加报表项目。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资产部类的“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累计摊销”项目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负债部类增设“无形基金”项目,以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及无形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为单位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信息,也为上级预算部门合理安排无形资产的投放、调拨等提供客观、准确的会计信息。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为了全面规范和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的管理,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提高医院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促进医院健康发展,摸清家底,及时发现问题并加强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1 资产清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1 领导和财务管理者对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导致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责任不明确,岗位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国有资产使用实物管理与财务核算、归口管理部门与各占有使用部门工作相互脱节,造成财产损坏、丢失无人追究,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好。

1.2 医院的固定资产购置存在盲目性,缺乏科学论证、评估及效益分析,有的领导受利益驱动,热衷于购设备,搞基建,结果导致设备使用率低下,收不回成本,甚至设备闲置,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部门,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理总帐和金额,总务部门管房屋和家具,设备科管理设备、器械,各部门没有建立明细帐,或建帐不健全,没有实行卡片登记,各领用科室无直接责任人管理财产,无收、发、维修记录。该报废的没有报废,没有及时核销固定资产帐,造成帐实不符, 最终导致财务总帐和各部门资产明细帐不符。

1.3 医院的存货虽然有统一的总务库房管理,但是制度不健全。存货的采购、验收、入库和出库环节分工不明确,记帐不及时,没有卡片登记,容易发生计量错误、种类错计、漏计,导致库房每月向财务部门报出的出库、入库资料不完整,帐帐不符,帐实不符。

1.4 没有完整的医院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制度。国有资产处置无序,资产易流失,因为待报废的资产搁置太久,某些使用资产的部门任意变卖,当作科室的“小金库”,一些医院的出租出借资产所取得的收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 完善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责任制度:首先医院领导和财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资产使用和管理,处理好管钱和管物的关系,医院应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国有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建岗建制,并监督检查,把责任划分明确。其次完善医院国有资产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具体职责和责任、权限、工作范围和要求,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签订资产的保管和安全使用责任制,资产的安全、完整与资产责任人的工作业绩挂钩,实行奖惩制度。资产管理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医院各项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清点、盘查,对存货的盘盈盘亏应及时查明原因,经领导批准后如实调帐。大型、贵重、精密的仪器设备实行重点管理,金额统计,加强防范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2.2 建立健全医院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2.2.1 加强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业务的管理。医院在购置某项设备或器械前,要求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必须由医院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计划,对于重要的和技术性强的固定资产先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再报主管部门审批后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及国内先进技术,严把质量关、价格关,保证所购设备的先进性、安全、实用、可靠,杜绝盲目采购。严格固定资产的验收制度,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参与验收工作,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或者拒绝付款退回处理。实行固定资产验收责任追究制。

2.2.2 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的多头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建议固定资产实行三级管理模式,明确职责,制度到人。第一级是固定资产管理中心,由医院的后勤院领导和财务管理负责人、总务负责人组成,负责全医院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负责制订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设立固定资产总帐和明细帐,并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查,重点抽查贵重仪器设备;第二级是职能管理部门,由设备科、总务科、基建科等科室组成,这一层负责承上启下,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任务重、责任大,宜由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应分部门,分科室建立固定资产数量金额式明细帐,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购进、领用、报废、毁损、维修转移情况,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保管、维护修缮控制;第三级是具体使用部门,一般是基层科室,建议各基层科室有专人负责领用保管固定资产,并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第二级职能部门和第三级使用部门应同时实行固定资产建卡制度,要对每件使用和未使用的资产,按照名称、型号、规格,购置和调入时间,原值及使用去向等详细内容建立资产卡片,一物一卡,有物必有卡,固定资产分类明细帐一定依据物卡登记,同时依据物卡落实使用人和保管者,使用部门只有事先取得物卡,才具有使用资产的资格和保管资产的职责,通过建卡,发挥卡的作用,切实做到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配合,定期核对相关帐簿、记录、文件和实物,真正做到财务总帐与资产明细帐相符。

2.3 完善医院存货的管理:存货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医院重要的流动资产,主要有低值易耗品、卫生材料和其他材料,但是所须数量大、品种多、实用性强,因此医院必须建立存货的采购、验收、付款、入库和出库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不相容岗位应相分离,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一人办理业务的全过程。采购存货必须经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审批无误后进行采购;明确材料验收的职责,根据材料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验收,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向职能部门反映,实行验收与入库责任追究制;建立存货付款授权批准制,必须由财务部门审核发票、验收单、入库单及合同的合法完整,符合付款条件才付款;严格管理存货的出库分发,库房管理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存货领用单(领用科室的负责人必须在领用单上签字,写明用途)发出存货,入库出库实行卡片登记制,库房会计根据卡片和验收单、入库单、出库单及时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帐,按照“先进先发”进行核算,月底分品种、分科室汇总存货的出库记录,编制存货领用汇总表,再报财务部门进行总分类核算。为了保证医院存货的安全、完整,做到帐实相符,应当定期盘点,每年至少1次实地盘点。存货在日常收发、保管过程中,计量不准、错登漏计,或者自然损耗等原因,可能发生存货的盘亏、盘盈,从而造成帐实不符,应核实盘盈盘亏的数量,及时查明盘亏、盘盈的原因,并编制“存货盘点报告表”,依照程序,报有关管理部门批准,再作调帐。

2.4 医院应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本医院的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本医院应合理利用无形资产,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无形资产被非法盗用和流失,财务部门应单独建立无形资产明细帐,规范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披露。

2.5 加强医院货币资金和各项应收款的管理:医院应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货币资金的岗位责任制,明确不相容岗位应分离,严格现金的管理,针对医院每天收入大量的病人医疗费用,每天必须送存银行,不得坐支,实行现金的限额管理。严格遵守银行支付结算纪律,不得多头开户,定期获取银行存款对帐单,查实医院银行存款余额,及时核对银行存款帐,若有不符,应及时查找原因,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有利于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对各种应收款的额度和催收时间,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结算和监督,组织专人催收病人医疗欠费,实行工作业绩与奖金挂钩,防止和减少坏帐损失。

2.6 建立医院国有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目前有些医院的国有资产处置无序,或者任意处置,该报废的未报废,搁置太久,导致使用部门私自变卖当作科室“小金库”,医院对国有资产报废、出租、出借应进行专项管理,明确处置范围、标准、方式、价格,由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处置。重大的固定资产处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经集体审议联签,医院利用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还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控制、论证。处置国有资产所取得的收入必须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因为医院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在医院财务报告中对其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严禁医院把处置收入作为职工的福利处理。

2.7 建立国有资产移交审计制度:资产管理和使用人因人动或退休,要先清资产后离岗,为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因人去而化公为私,必须建立资产移交制度,在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科室负责人监督下,接管人和移交人清点所管理或使用的资产,填制移交清单,并有负责人和接交人、移交人签字;若是使用资产的领导离任,将任职期间的资产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离职审计,办理资产离职移交。

3 为了国有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

第6篇

摘要:针对财务核算欠规范的拟投资目标企业,采用全面清查资产负债的财务尽调对策,锁定目标企业的净资产价值,结合目标企业未来三年的盈利预测,采用市净率或未来市盈率的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

关键词 :财务尽调对策;财务规范;估值方法

企业投资活动中,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了企业投资风险。尽职调查是投资人判断目标企业投资价值、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实际财务尽调工作中,发现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受企业成本及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制约,普遍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若投资人对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目标企业的盈利状况均有良好预期,目标企业又拥有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时,投资人对“好”企业是难以割舍的。此时,财务尽调的职责不仅是确认目标企业的资产规模,评估其净资产价值,为计算目标企业估值提供依据,也要为目标企业后续财务规范核算的初始化数据奠定基础。

一、存在财务问题的主要类型

1.原材料、委外加工的核算问题

(1)财务对开具发票的采购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多数企业未对已入库未收到发票材料采购未进行暂估处理。

(2)对委外加工完成的存货成本计算不准确,造成入库的存货和期末委外加工物资不能真实反映实物资产价值。

(3)存货盘点、财务稽核制度缺失。一般情况下,企业仓库账面数量与实物数量没有存在重大差异,但由于财务日常稽核制度缺失、财务对原材料出入库核算缺乏规范,造成财务账面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2.成本核算问题

多数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随意,日常财务核算中对材料领用和费用支出未严格按成本费用对象进行归集,例如:生产部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未准确归集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无法准确核算完工产品成本;有的企业虽然按成本费用对象进行了归集,但成本的分配和完工产品的结转无据可依,不少企业按估计的毛利率进行销售产品成本的结转。

3.收入确认问题

为降低或平滑企业税负率,多数中小企业根据当月取得的进项税票,控制开票数量,依据开票金额确认当期收入。该处理方式影响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核算结果。

二、财务尽调对策

上述财务问题造成目标企业账面财务数据的可利用性很低。为摸清企业的实际资产状况和净资产规模,笔者在工作实际中,主要采用全面盘查实物资产,函证往来账项,查阅企业重大合同等财务尽调方法,确认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框算目标企业净资产规模。

1.资产类项目

(1)货币资金:通过盘点库存现金、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询证等方式核实货币资金的真实性,了解是否存在被冻结资金。

(2)应收账款:常规财务尽调方式是进行函证,考虑到回函的比率可能不高,一般要执行替代程序,查询发货记录、回款;对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查阅销售合同;详细核对财务或销售部门的日常对账记录。

(3)其他应收款:结合货币资金收支情况,明确其他应收款的具体内容,查询是否存在股东抽回注册资本或长期挂账费用的情况,并对大额往来进行函证。

(4)长期股权投资:查阅投资协议或投资合同;查询被投资企业的工商信息,核实对外投资的真实性。

(5)清查存货和固定资产:对实物资产进行全面的盘点,包含仓库、生产车间、存放委外加工方的存货、固定资产。

(6)无形资产:了解无形资产形成原因,评估列入无形资产的合规性以及摊销政策的合理性。

2.负债类项目

(1)应付账款:与供应商进行函证,不仅对期末有余额的供应商进行函证,也要与虽无余额,但与目标公司发生过重大采购业务的其他供应商函证;查阅金额较大的采购合同、付款记录;收集并详细核对采购部门的日常对账记录。

(2)其他负债项目:详细了解具体各负债项目的内容、形成原因,判断是否存在未入账债务,分析负债率的合理性。

(3)或有负债:通过查阅工商信息、企业信用、贷款卡信息等途径调查目标公司是否存在或有诉讼、可能承担连带责任的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事项。要求目标企业对并购日之前已经存在的或有事项向投资方出具承诺函,约定目标企业承担或有负债的全部责任。

3.损益类项目

(1)销售收入:分析目标企业盈利能力,复核近三年销售的收入、数量,查阅发货记录,关注售价、单位成本、毛利率的变化趋势。

(2)期间费用:审阅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支出是否合理、合法,与同行业比较期间费用占比情况,针对异常指标,重点复核,调查原因。

(3)其他业务利润:了解业务的具体内容,判断收入的稳定性,成本的配比性。

4.关联交易调查

随着直接持股、间接持股、交叉持股等持股方式多样化,企业关联关系越来越不易察觉。财务尽职调查中需要重点关注目标企业是否存在关联交易,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公允,关联交易的金额是否重大,占目标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对目标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程度。

5.账务调整具体程序

首先,以尽调日为截止期,将未完成且未入账的销售、采购全部纳入账内进行会计处理。对“未完成”采用简单可操作性的界定方法就是指仅对截止日资产负债产生影响的业务,例如销售尚有未收回款项,采购的存货还存放在仓库内未消耗完或仍有应付款项。以前年度已完成的销售和采购难以清理,且清理意义不大,对尽调日的财务影响也有限。其次,进行应收应付等往来款项的核对与调整,最后对实物资产的盘亏盘盈情况进行会计处理。经过以上财务调整,目标企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作为企业估值的参考依据。

三、案例分析

1.制定清查计划

制定详细的资产负债清查计划,做好宣传、动员和前期培训指导工作,提高企业全员对清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2.清查实施阶段

(1)盘点现金、核查银行存款,形成现金盘点表、收集银行对账单;

(2)固定资产盘点表;

(3)存货盘点表;

(4)收集销售部门与客户原始对账单,同时对应收账款进行询证,对账单的截止期为尽调报告日;

(5)收集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原始对账单,同时对应付账款进行询证,对账单的截止期为尽调报告日。

3.整理财务账簿

(1)比对账面货币资金与实际现金、银行的差异,进行补记或调整。一般情况下,此项不会出现大差异。

(2)结合应收账款的对账和询证情况,追查发货记录,补记或调整“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预收账款”。

(3)结合应付账款的对账和询证情况,追查采购或验收记录,补记或调整“物资采购”、“原材料”、“应付账款”、“预付账款”。

(4)依据固定资产和存货盘点表,对账面的固定资产和存货进行调整。“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存货”。

(5)清查其他资产类项目:“其他应收款”以询证与账面清查相结合的方式;“无形资产”要查验权属证书及取得时的初始价值、分摊年限等数据,核实其余额的准确性。

(6)清查其他负债类项目:“应付职工薪酬”的余额与人资核对,确认应付职工的金额,一般情况下余额是一个月的工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与企业贷款卡信息进行核对是否相符。

(7)经以上调整后,资产、负债的价值得以确认,从而框算企业净资产价值。

四、目标企业估值方法

在进行投资时,投资者对目标企业进行估值多采用相对估值法,相对估值法通常采用市盈率(市价与每股收益比率)或市净率(市价与每股净资产比率)等指标,所依据的财务指标主要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财务核算欠规范的发展中企业,由于历史财务数据的质量欠佳,企业估值定价应侧重以全面清查后的净资产价值、未来预期每股收益为基础。

1.按市净率估值

市净率估值法就是以尽调截止日的净资产账面价值来估算企业价值,因为净资产可见不用预测,所以可操作性比较好,是一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估值法。财务欠规范的企业就必须以全面清查后的净资产价值为基础,参考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市净率,结合净资产收益率的预期值等指标,计算得出企业估值。

2.按未来市盈率估值

未来市盈率估值法是依据目标企业的未来几年的盈利预测,参考确定合理的市盈率,计算目标企业估值,适合轻资产企业以及盈利率高且成长性好的企业。由于对该类企业历史数据的准确性、盈利预测的可靠性尚存疑虑,一般要求与目标企业的原股东签署业绩对赌协议。当实际情况偏离盈利预测时,原股东对投资人给予资金补偿,或增加回购条款等以防范或降低投资人的损失。

3.综合以上两种估值结果,得出最终企业估值

第7篇

(一)中小型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一部分企业采取了制度管理方式,制度清晰明确,但缺少实物操作的规范和落实。如缺失定期与不定期的盘查、合理与必要的检修和维护,发现缺失和闲置的资产未及时上报处理。这些都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了隐患,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状况,也不能达到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

2.流动资产管理管理现状。中小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既然是流动资产,企业就应该从流动的角度来衡量资产的有效性。比如对流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缺乏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决策机制,常常用短期资金投向长期项目,使资金回笼缓慢,造成资金链断裂;存货没有合理的定额储备,往往造成积压或短缺;对应收帐款方面缺乏对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造成坏帐和呆帐,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

3.无形资产管理现状。有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只有专利、商标、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才是无形资产。前几项企业没有,不必管理,而后者土地使用权就是在用的,更没必要管理,所以到现在中小企业中对无形资产管理皆是空白。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在企业中的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有了变化,而包括经济、技术、法律、人力资源诸多方面,涉及到企业内外综合的全面管理。因而企业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是企业生存之本,竞争之源。

(二)中小型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认识,放松管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部分企业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领导的工作重心侧重于经营上,放松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认识不够,片面理解为仅仅是要看住资产、堵住漏洞、管住人事、不让流失就是最大的目标,而对于国有资本如何增值却很少问及,更谈不上发展战略、资源配置。

2.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一是企业资产管理混乱,存在制度不完善或制度执行不严和不规范的情况。国有资产的购置、处置、出售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主管部门审批,使国有资产的产权变动脱离国家监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资产运营质量不高,流动资产不流动,存货积压,应收账款比重过大,资金周转缓慢,以至企业经营运转缺乏保障,造成资产闲置。三是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准确,没有建立和完善申请采购制度、盘点清查制度、处置制度,导致国有资产帐实不符、闲置、废弃等现象时有发生,把累计折旧作为调整利润的杠杆,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3.内审制度缺失,监督力度不够。内审制度在中小企业中还未建立健全,使资产管理监督缺失,企业对所有资产也未能做到清楚明白。外部监督力度也有待于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往往依据企业报告的财务报表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这虽能反映资产的价值状况,但不能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无法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各项资产管理,实现最大效能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的定义明确了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那对于资产管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住资产,防止其丢失、损坏、流失的工作上。而是要根据生产经营的需用,加强对各项资产的管理,实现其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要严格规范资产管理的购买审批、日常维修、出租抵押、报废处置等相关制度。包括:首先,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主要是盘活流动资产存量,合理增强其流动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既要保证企业经营的需要,又不能因安排过量而浪费。企业应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抽样等方法检查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并严格控制流动资产的领用及消耗。其次,固定资产管理要做好在用、闲置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做到帐实相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方式,对其进行核实,摸清家底。对在用固定资产应制定资产保养维修计划,不断提高在用资产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对闲置、积压的资产应采取合理的调剂制度,或出租出售,使这些资产变现或增值,充分发挥其效用。再次,国有企业应加强对品牌、商标、专利、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不断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建设,维护和提升企业品牌的认可度。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落实

中小型企业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订适合本单位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并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1.资产管理制度应贯穿于资产的各个阶段

(1)建立健全资产采购阶段的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资产采购审批制度,合理安排采购计划。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日新月异,企业资产无论是长期资产还是流动资产,在选用与采购要综合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能够跟上技术的进步,以免造成存货积压,机器设备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经营运转。(2)建立健全资产使用阶段的管理制度。企业购入的资产投入使用后,往往是“三天新鲜”,在以后的使用中没有严格的检查、维护、修理等相关制度,只要能用就不停止,致使资产使用寿命缩短,提前报废,或是能用就用,造成安全隐患。企业应建立健全资产的检查、维护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对资产进行盘点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排除隐患,发挥资产使用的最大效能。(3)建立健全资产处置阶段的管理制度。对于闲置和报废的资产处置,企业应建立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制订资产处置的操作细则以及财务审核制度。严把资产“出口”关,最大限度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强化和完善资产管理中的财务制度

(1)强化资产管理中的财务制度,使之对资产管理更加有效,现代的财务不单单只是对资产量化的记录,而是对资产经营运转及产生的收益的管理。流动资产的周转率、固定资产的收益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些指标准确及时的来源都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2)完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时时跟踪管理,对经营中出现资产盈余与损失及时处理,保证帐、卡、物一致,及时发现资产运营中的问题,提高资产利用效果,合理调配,发挥效用。(3)严格按照财务制度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合理有计划的计提折旧是更新固定资产,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应制订合理规范的资产折旧制度,避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其作为调整各期费用的杠杆,从而来调节利润,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三)资产管理应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企业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增强长远意识和责任意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积极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杜绝资产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努力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是财务工作人员和每位员工的责任。加强学习、了解国有资产管理法律、规章制度,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和办法,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政策水平、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使国有资产管理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权责结合、责任到人。这是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有利于明确人员职责、权限,以良好的秩序保证资产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不断实现资产管理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四)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大外部审计的力度

第8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0278(2013)07-061-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和公共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现了快速增长。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卫生事业单位,其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构建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公立医院拥有的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但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却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管理意识、方法和手段上都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发展的步伐。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效能,是公立医院必须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范围

公立医院国有资产是指公立医院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国家拨给医院的资产,医院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医院按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济法律认定为医院所有的资产。医院国有资产按价值形态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

二、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审视

(一)观念认识上不足,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观念认识上的不足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相对落后的思想根源。许多公立医院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资产的内部集中管理和优化配置,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盛行,造成重复购置、资源浪费、使用率低、效益不佳的不利局面。

(二)缺少有效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

目前,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陈旧,尚未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以及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相脱节,主体缺位问题突出,资产管理松散、配置不合理、处置随意和流失等现象十分严重。

(三)国有资产管理手段落后

不少医院还在采用财会人员手工登记资产明细账等方法来管理国有资产,这种手工记录方式不但繁琐极耗精力,更容易出错,出错后也难以查找原因,而且资产数据依靠定期统计、上报、汇总取得,致使取得的数据严重滞后,真实性也难以保证,不利于管理部门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医院资产信息。

(四)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许多医院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虽然在形式上医院财务和相关科室都建有国有资产分类账目,但实际各部门的管理并不到位,对资产很少清查盘点,账账、账物之间互不衔接,账实不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资产购置、使用、评估、处置等各个环节都不时发生不同形式的资产流失现象。

(五)无形资产管理薄弱

长期以来,在医院资产管理方面,形成一种观念,认为只有有形才是资产,并建立了对有形资产的管理方法,而对无形资产却缺少规范化管理。实际上,无形资产作为医院国有资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医院发展建设的作用很大。医院无形资产管理上的薄弱,会导致无形资产多渠道流失,使医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加强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医院领导应切实重视国有资产管理

加强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有赖于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必须提高医院领导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明确以医院主要负责人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使其高度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同时在管理中应树立齐抓共管、资源共享、节约资源的现代资产管理观念,使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发挥其最大使用效益。

(二)健全管理机构,理顺职责权限,完善管理制度

公立医院要设立专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管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其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同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应建立贯穿医院国有资产形成、使用、配置、处置、监督全过程的资产管理制度,使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当前尤其要重视国有资产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及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的建立。应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单位和部门领导业绩考核范围,重视审计监督,严肃追究违规者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三)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

医院会计人员应健全国有资产财务账目,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对资产的日常增减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财务处理。在国有资产入账时要认真审核,与资产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将资产管理视同资金管理,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做好核对,确保账实相符,并建立国有资产清查制度,不定期地清查核对,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资产流失。

(四)推进医院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医院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既可以实现资产从购置、入库、调拨、出库的动态管理和监控,简化资产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以完成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实现财务数据和物资数据的对接,有效解决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真正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第9篇

农业科研单位尚没有一套足够健全、完善的科研资产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和处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重复购置、配置不均等现象并非个例,一方面造成科研资金的无效占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地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真正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的特点

(一)非经营性资产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也具有非营业的特质,承担着推进农业发展、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等责任,其拥有的国有资产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基本是由政府拨款购置,没有营利的目的,因而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创造利润,而旨在为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来获得广泛的正外部性,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管理不是为实现增值性、从运营中获得补偿为目的,管理的角度也不在于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种类繁多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职能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等,因而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又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因而适用面也相对狭小,如不同农业领域的质谱仪、色谱仪对于性能、准确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设施专业度高,如在进行一些农业科学实验时必要的试验田、中试车间等,科研资产较强的专业性也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种类十分多样,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既有房屋、土地、日常办公设备等常见资产,也有各类复杂的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农业科技成果往往也是复杂多样的),这些都为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时带来了难度,如果按照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

农业科研单位使用国有进行科研工作,会不断地形成各种复杂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本质上是属于单位的无形资产,但是我国目前技术市场尚不成熟,单位对无形资产有较多的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上不够规范,也存在着无形资产流失的情况,这样的特质也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国有资产现状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流动机制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很多的资产、设施都散布在各个课题研究组,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的购置,这样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情况出现。一方面,虽然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总的说来,科研的范围是相似的,一些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各个研究组购买仪器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所以资产闲置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良好的流动机制,有实力或资金较多的科研项目组可以购置较多的资产,却只在小范围内流动,共享程度不高,这样明显不利于资产效率的提高,也有悖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原则。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投入后续管理

现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烈,上至单位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也不可取,以科研项目为借口,盲目购置最新设备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设备只使用了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一些购买决策上的失误也加剧了资产低效率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投入后也缺乏相应的后续管理,有时资产在研究项目结束后仍滞留在项目组,或者使用完毕之后资产闲置,并没有一个妥善的后续管理体系,再加上在农业科研院所内,资产是分散到使用的部门、项目组或者个人手上的,使得资产管理缺乏协调、监督、控制,进一步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也为后续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实物管理和处置制度

很多农业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管理的工作大都交给财务部门完成,如在年终时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有时科研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也会负责部分实物管理工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日常管理体系,职责划分不清楚导致管理人员只能了解到资产的账面情况,却无法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真实去向,这样的管理漏洞一方面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对拥有的资产状况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重复购置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此外,现在农业科研院所也缺乏一个完善的资产的处置制度,有的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如科研厂房)和大量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如项目专用仪器设备)由于专业度高、调配难度较大,处置难度也相对较大。

(四)核算不清、存在资产流失情况

清晰的核算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当下不少农业科研院所却没有予以资产核算足够的重视,导致对购置资产的监督不够,如购买的设备与申请单上存在出入、验收流程不够完善、期末盘点困难较大等诸多问题,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及时在账面上得到反馈(包括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财务人员可能不具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专有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是否失去使用价值等判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会为资产的准确核算带来困难。此外,农业科研院所也很少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来了解各项目组中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情况,资产的处置信息也不全或者不准确,存在资产的流失可能性,进而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的情况出现。

四、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将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结合,完善流动机制

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强化资产的购置约束,从源头上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为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可以考虑结合预算管理来强化资产购置的审批,根据项目的需要并结合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考虑,尽量避免分散购置,且所有的资产购置都必须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不得擅自购置或者进行替换,如拟购置功能存在重合或相似性的资产,应明确新采购设备与已有设备的不同,还可以建立起业务组审批与专家审批相结合的机制,强化对资产事前购置的控制。同时,农业科研院所还需要注重流动机制的建立,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来控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调配,打破资产流动的限制,重视资源的共享,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有偿使用机制,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日常管理上面,农业科研院所可以考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的联动登记,完成资产的使用、登记、转移等各个环节的审批和管理,一方面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促使资产的使用信息公开透明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院所内部的资产的流动和相互监督,如项目组要使用某项资产,先检查是否需要重新购置,如果现有资产可以满足,则在系统中登记需求信息、使用时间等,以“预约”的方式来控制资产的使用,尽量避免资产闲置。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使用者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资产使用的反馈,包括使用状况是否符合试验要求、是否需要更换新设备、资产是否需要升级等,加强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健全监督体系、并建立适宜的处置制度

在监督所方面,院所可以考虑打破财务部门或行政部门单独监督的体系,建立起动态监督的过程,除去每年的常规盘点外,每次使用或者其他部门(或项目组)进行资产的使用时,详细登记资产的状况,包括物理形态、性能等,使用完毕之后同样对这些内容进行登记,为此,除了进行固定资产的编号、登记工作,还可以建立一个详细的固定资产状况登记表,多部门、多维度的进行动态监督,避免资产的流失。对于确实不需要或者性能已不满足要求的资产,需要建立起审批制度,并参考专家组的意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的处置,如果审批手续不完备则不能擅自进行处理,同时要明确,若资产发生损坏、丢失时资产使用人的责任。

(四)重视基本财务管理工作,形成资产的绩效评价报告

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会计核算层面的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批、验收等),如固定资产入账时需要提供验收单、发票等,仔细进行原始凭证的核对,按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折旧,每年对资产减值与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要将资产的购置与预算进行分析比对,联合资产购置及使用部门对资产投入、使用、计价等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形成资产的使用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对资产的合理配置、良好使用、完全完整进行有效评价,并将资产绩效评价报告与绩效考核或者部门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院所各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管理的改善。

五、结语

第10篇

为了更好地加强工程公司改制后财务管控的力度,切实提高资产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执行公司的财务规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树立财务人员良好形象,工程公司于2008年4月,正式成立了财务报账中心(报账中心)、工程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分公司核算中心(核算中心)。

以“三个中心”财务管理的内控体系建设为契机,围绕改制后财务内控体系要求不断完善的出发点,对原有的管理规章和管理办法进行了梳理、整合、提升,制定了规范的工作流程,构建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了“三个中心”外加资产管理和工资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极大地强化了成本支付与货币资金的管理,实现有限会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了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对工程公司管理工作起到了核心支撑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报账中心

报账中心实行“固定人员负责制”,采取“固定分工,双向互动,会计牵制,钱账分管”的模式。报账中心统一对报账的单据进行处理,明确会计人员的分工,加强与各非独立核算分公司的联系,双向互动,结合每一个非独立核算分公司的特点,对财务收支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准确地进行控制。本中心为防范货币资金管理风险,采取了严格的会计牵制原则,报账会计的所有付款均由公司本部出纳统一在网上银行支付,实现钱账分管,极大地强化了货币资金的管理。

报账中心为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管,防范货币资金管理风险,采取了严格的会计牵制原则。报账中心认真规范各项基础工作,做好会计核算。在为全公司职工做好报账服务的同时,报账中心人员认真遵守工作流程,及时收集机关及各报账分公司的报销单据,审核整理后,按成本费用分类入账,正确运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及时编制职工借款明细表和职工报账付款明细表,经过会计组长复核后,交给出纳付款,同时登记成本费用台账。报账中心人员还结合机关及各报账分公司的特点,对费用支出实施监管,随时向部门领导反映报账中发现的不合规、不合理的现象,以达到防范货币资金管理风险,强化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报账中心加强与机关人员及各报账分公司的联系,双向互动,密切沟通,站在报账职工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实行无差错、人性化服务,及时准确地处理职工的报销单据,实时、迅速的付款,赢得了职工的好评,也为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结算中心

结算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会计人员从工程结算开具发票起,一直负责欠款统计、回款统计、账龄分析、坏账核销及协助催收工程欠款等工作。同时进行工程成本的管理,对每一个工程建立总包、分包台账,细化成本的核算,统计各项成本费用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的登记分析。此中心的每个会计人员在与公司业务部门接口并进行核算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都要作为第一责任人,及时解决问题,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登记表格,“全程全网,互相支撑,联合作业”。

结算中心负责工程收入的结算工作,对工程总包合同、工程审计定案值进行审核,及时制作工程收入的会计凭证。结算中心会计人员认真统计、填制工程总、分包台账;及时统计工程结算收入和工程结算成本,为经营状况分析提供相关的资料。规范公司的分包成本费用支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成本发生的监督控制机制,加强成本预算管理,侧重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完善事后核算,严格奖惩措施,梳理付款流程,增强成本的管控能力。评估每项分包成本费用发生的合理性,重视成本补偿机制,对带来良好效益的重要成本支出优先支付,对于不是很紧急或带来效益比较慢的成本支出暂缓支付,对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预算进行消减。严格按照公司工程分包结算流程的规定来规范结算资料和结算流程,对工程结算成本支出的原始凭证、工程分包合同、付款说明进行审核,及时制作工程结算成本支出的会计凭证,登记、保管工程分包合同。

结算中心进行了细致的工程收入、工程成本的管理。收入、欠款、回款的统计更加准确、详细、及时。

核算中心

核算中心实行“Just In Time” 的工作运行模式,采用这种模式旨在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实现有限的会计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

在核算中心进行核算的各个分公司当地设置出纳人员,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均由核算中心来完成。核算中心进行完会计审核和会计制证后,各分公司出纳人员再进行付款。这样既可以发挥会计人员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的作用,又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人员事前预算的能力,是加强财务管控、统一并规范会计核算标准、提高管理水平的先进模式。主要采用“扁平管理、平行运作、多向互动、多方牵制”的业务运作方式,即一人负责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公司的财务核算工作,对多个分公司财务工作负责。

核算中心执行对分公司财务工作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分公司执行财会法律法规情况的政策指导和监督检查,切实保证公司各项财务管理规定的执行,协调各分公司财务管理事项,规范审批付款流程,与分公司经理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管控效能,推动各项财务制度的有效执行,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宣传财务管理规定,为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

同时,核算中心最大限度地减少各分公司由于财务集中管理而增加的管理成本,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核算中心在财务工作中与分公司出纳人员、公司业务部、人力资源部、综合部等职能部室多向互动,相互沟通,密切合作,同时也受到公司各职能部室和分公司的多方牵制和监督。

核算中心统一对各分公司的账务进行处理,实现了公司本部对各分公司的资金收付全过程监管,特别是对支出的方向、结构、规模等方面的监督,把许多不合理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各分公司的财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改变了过去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增强了财务收支活动的规范性,避免了多头开户、多种账户、多渠道支出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各核算单位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觉性。

核算中心为加强对财务收支的监管,防范货币资金管理风险,采取了严格的会计牵制原则,及时处理会计账务,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第一时间解决财务问题,预测财务结果,做好财务监督和控制,并合理分摊每个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资产管理

在企业材料采购、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的管理中,资产管理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规范材料管理流程,明确采购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财务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强化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材料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各分公司根据各种材料采购间隔期和当前使用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材料采购的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三是公司加强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各类固定资产的维护、检查、处置管理,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确保固定资产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四是严格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账实、账表管理,及时、准确登记,强化日常借用管理,不定期进行实物盘点和现场检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五是根据公司情况加强对商标、软件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资产管理得到强化后,对资产进行了全面的实地盘点清查,摸清公司家底,汇总盘点清查数据,及时给公司经理办公会汇报,完成公司改制后最大规模的资产清查,摸清了资产的使用状况。在资产管理上对新购置的资产及时入账,避免造成计提折旧迟延;对于申请报废资产,严格审核、检查,核对实物与账面是否一致,是否达到报废的标准,将资产回收后按估算价值进行处置,最大限度地利用资产的剩余残值。

实施效果

三个中心自成立后,公司计划财务部就变革为以三个中心为支撑的财务管理部门,再加上原来的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公司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形成了。3年来,公司的“三个中心”财务管理模式运行良好,健全和完善了会计基础和各项资产管理,有效地履行了加强财务管控的职责,增强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力,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突出财务监管职能,使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11篇

一、资产负债真实性审计的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

1、对被审计单位资产类的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暂付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材料(或库存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会计项目,应按下列目标、步骤和方法进行审计和监督:

(1)确定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的存在性,收付的合法性和记录的完整性,余额的正确性、会计核算披露的恰当性。

第一,现金的审计:应通过检查现金账据和现金突击盘点方法,采取先盘点后看账或先看账后盘点步骤:一是审查被审计单位现金核算是否规范;二是审查现金收付是否按现金管理规定执行;三是审查现金账款是否相符等。

第二,银行存款的审计:应通过检查单位银行存款账据和核对银行部门提供的银行存款对账单方法步骤,对照有关规定:一是审查被审计单位银行存款核算是否规范。二是审查银行账户开设是否合理;三是审查银行存款收付是否合规等。

第三,有价证券的审计:应通过账券核对方法,查明有价证券是否存在,保管是否安全,有否及时兑付等。

(2)确定各项应收(暂付)款项(包括应收账款、暂付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的存在性,增减变动记录的合法性、完整性、可收回性,余额的正确性,会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

应通过账账、账证以及与债务人核对检查等方法,采取逆查法、抽样检查以及函证(对重点数额较大事项)方法步骤:一是审查各项应收(暂付)款项总账与明细账是否相符,核算内容是否准确合规,余额是否正确;二是审查各项应收(暂付)款项的具体去向用途;三是审查应收票据有否建立“应收票据备查簿”,监督盘点库存票据金额是否与账面相符,分析应收票据的可兑现程度。四是审查各项应收(暂付)款项账龄期限,查明有关应收款项能否收回,确认债权性资产的存在性和可靠性。

(3)确定存货(包括材料、产成品)的存在性,收支的合法性和记录的完整性,存货的品质状况,余额的正确性,会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

应通过审查财务部门存货总账、明细账、相关凭证和存货采购、销售合同等资料以及保管账据,采取账据检查与实物盘点相结合的方法步骤,对重点存货在看账基础上,必须抽样检查,实物盘点。一是审查存货账账、账证、账实是否相符;二是审查存货期末计价和数量是否准确,存货资产有否虚增或少报;三是审查存货采购、销售、验收、发出、保管等各个管理环节是否存有管理漏洞和隐患,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4)确定对外投资的存在性,是否归单位所有,对外投资增减变动及其收益(或损失)记录的完整性,余额的正确性,会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

应通过审查会计账据及单位对外投资所形成的会办记录、协议合同等相关资料,采取检查、询问以及到被投资单位实地调查等步骤方法,一是审查被审单位对外投资形成过程及其决策是否规范科学。二是审查单位以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的价值确定是否合理。三是审查对外投资的收益是否按照双方合同协议及时收取入账。四是审查对外投资是否按合同协议及时收回,处置是否恰当,判断对外投资的可收回性和存在性。

(5)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存在性,是否归单位所有,确定其增减变动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余额的正确性,会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

应通过审阅有关固定资产取得和处置的文件记录和验收报告,预算批复文件和列支来源渠道,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设置的资产明细登记账、卡以及会计核算账据中有关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公务费等科目明细支出步骤,采取抽样检查、实地观察、盘点核对等方法:一是审查各项固定资产是否按规定入账价值和标准及时核算。二是审查有关固定资产取得是否与预算相符。三是审查固定资产的变卖处置是否经过授权批准,是否经过公开公正处置,其变价收入是否及时入账;四是审查固定资产结存是否真实准确,账实是否相符;五是审查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是否规范,账账是否相符,内部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明确,实物盘点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

通过审阅被审计单位账据以及购入和取得无形资产的各种文件、合同协议、审批报告,转让手续及其授权批准依据,索取有关无形资产的所有权证书或到国土、工商部门调查了解等步骤方法,审查无形资产是否存在,是否归单位所有;审查无形资产入账价值是否真实、合理;审查无形资产转让程序是否合规,转让收入是否及时入账等。

2、对被审计单位负债类的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暂存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应交税金、借入款项会计项目,应当按照下列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进行审计:

(1)确定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记录的完整性,核算划分的准确性、上缴的及时性、余额的正确性和会计报表披露的充分性。

首先要弄清被审计单位所取得的各项收入,哪些属应缴预算款,哪些属应缴财政专户款。在此基础上,通过与有关收入明细账的各项收入数额核对,与当期有关收费票据实际收取的收入数额核对,与收费文件和收费许可证核对,与有关暂存款项(有的单位会将收入放在暂存款中核算)核对,与年终对账单有关未达账项(防止一些单位将部分收入不记收入和银行存款账,跨期隐瞒一部分收入)核对等方法步骤:一是审查应缴预算款和应缴财政专户款划分是否准确。二是审查应缴款项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国库或财政专户。

(2)确定各项应付(暂存)款项(包括暂存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付票据)发生及偿还记录的完整性,核算的合规性、余额的正确性以及会计报表披露的充分性。

应通过检查各种应付款项明细账据,结合检查相关采购业务合同资料,并注意应付款项记录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相核对的步骤,采取分析性复核、抽样检查、函证、审阅、计算、逆查法等方法:一是审查各项应付(暂存)款项账账是否相符。二是审查各项应付(暂存)款项核算内容的准确性。三是审查各项应付债务的具体构成,剖析这些大额负债对单位正常收支预算的执行产生哪些不良后果等等。

(3)确定应交税金、借入款项发生及记录的完整性、余额的正确性以及会计报表披露的充分性。

应通过检查单位开展的有关业务活动是否属于应纳税行为,查明是否依照有关税法规定计提交纳应交税金。通过审查有关借款合同、借款审批手续和借款计划等资料,查明单位借入款项记录是否完整,入账是否及时,取得是否合理,业务是否真实,查明有关借入款项是否做到及时归还,使用是否专款专用,利息支付是否合理等。

3、对被审计单位净资产类的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会计项目,应按下列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进行审计:

(1)确定各项基金(包括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增减变动的合规性、核算记录的完整性,余额的正确性以及会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

应根据行政事业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通过检查当期单位收支结余数额及其分配结转情况、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情况等步骤方法:一是审查固定基金增减变化是否与固定资产增减变化相对应。二是审查单位专用基金是否按规定提取、设置,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三是审查事业基金的形成是否按规定从年末结余款项转入。

(2)确定各项结余(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记录的完整性、核算的准确性、余额的正确性。应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期末转账、结账事项,查明单位事业结余,经营结余当期发生额是否计算准确,滚存结余余额是否正确,结余分配是否合规等。

二、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审计的目标内容、步骤和方法

1、收入的审计:确定各项收入发生的真实性、记录的完整性、来源的合规性和余额的正确性。首先应摸清被审计单位收入的具体构成和规模;了解单位内部收取各项事业收入(或预算外收入)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分工职责、各项收费的政策依据和收费入账环节,收费票据的使用种类及其管理方式;掌握被审计单位开展的有关经营活动范围和主要内容事项,检查有关对外投资、资产出租等活动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审阅、计算复核、比较分析、实地观察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各项收入的发生及其记录进行一一审查,并注重搞好其各项收入构成分析,查明其增减变化的原因。

第一,财政补助收入的审计:通过检查全年财政核定的财政补助收入预算数(包括平时财政专项追加预算数),以及财政实际拨入经费数,查明单位财政补助收入核算是否及时,发生额是否准确,记录是否完整。

第二,事业收入(或预算外收入)的审计:一是要通过审查单位账面实际反映的各项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总额,与单位各项收费政策中规定的各个收费项目依据、收费标准和事业发展规模计算出各项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应收数进行比较,从总体上,查明被审计单位有否做到应收尽收,有否存在将应收收入放在交费单位搞体外循环或损害单位集体收入个人得好处等经案线索问题。二是要通过对部门单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票据、收费许可证等政策文件资料,与实际收费收入行为一一对照检查,查明单位是否存在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行为,查明是否存在超范围、超标准收费。三是要通过审查单位各种收费票据(包括结算票据)实际收取的收入与入账数额进行比较,查明有否存在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行为;查明有否存在将收入款项放入暂存往来款中核算,隐瞒收入逃避监督行为等问题。

第三,上级补助收入和附属单位缴款的审计:应通过审查有关年度部门核定的附属单位缴款预算数以及有关银行存款、现金、往来款项发生额,查明其核算是否准确,有否将上级补助收入和附属单位缴款放在往来款中核算,查明有关附属单位缴款预算未能实现的原因,查明上级部门有否按规定足额将应返还收入补助给本单位。

第四,经营收入的审计:应通过审查单位有关资产的利用状况,或利用本部门技术开展第三产业搞经营(指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活动)的方法步骤,查明其经营收入有否纳入财务大账,记录是否完整。

第五,其他收入的审计:应通过对部门单位资产的检查,查明有否存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非转经”收入(如房屋出租收入)有否全部入账;通过对部门单位对外投资、技术转让及相关支出审查分析,查明单位有关投资收益、技术转让费有否足额收取入账;通过对单位银行存款情况的审查,查明有关利息收入有否足额入账;通过对部门单位所履行的职能检查,查明其有否取得相应的服务费收入、劳务报酬或手续、业务费收入(如代收税费有一定的手续业务费),有否及时足额入账;通过对部门单位到会计中心领取备用金数额和实际单位资金使用数额以及时间发生的次序分析比较检查,判断分析其有否存在账外机动资金收入等问题。

2、支出的审计:确定各项支出发生的真实性、内容的合规性、记录的完整性、使用的效益性。首先应从总体上掌握被审计单位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运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比较分析各项支出增减变化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剖析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据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明确支出审计的重点,采取顺查与逆查、详查与抽查和账实相互核对的方法步骤,对支出进行审计,并加强对被审单位支出进行结构分析和效益评估。

第一,人员经费支出的审计:通过对照财政部门审核下达的部门预算,对照单位实有人员及其工资实际发放标准等资料,对照有关财经制度,运用逆查和抽查等方法,采取审查支出明细账及抽查核对相关会计凭证资料的步骤:一是重点查明各项人员工资津贴支出是否真实准确。二是查明各项奖金福利支出是否按规定标准计提和发放,有否存在少计、漏计个人所得税问题。三是通过单位账面各项人员经费实际支出数与上报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数进行比较,查明单位有否存在虚报人数,抬高工资津贴基数标准,扩大人员经费预算数,骗取、套取财政补助拨款行为等。四是对单位借用的临时人员以及在岗不在位人员、留职停薪人员等开支的人员经费支出,也要认真地审查,查明是否真实,是否合理合规。

第二,正常公用支出的审计:一是通过比较分析单位正常公用支出各个项目增减变化情况,查明其影响支出增减变化的因素。二是通过审查各项支出总账、明细账和原始凭证,检查有关支出结报手续是否完备,查明支出账账、账证是否相符,有否存在乱支滥用行为等。三是通过抽查单位结报的大额购置费、修缮费、办公费、会议费等费用,并与报账相关的实物资产、相关的会议记录或会办纪要、相关的修缮工程和施工单位等事项进行验证核对,查明其列报的相关支出是否真实,有否存在用假办公用品、假差旅费、假会议费、假运输费、假修缮、假购置费、假印刷费、假招待费等虚假发票进行虚报冒领、虚假列支,有否存在相关资产未登记增加入账问题等。

第三,专项项目支出的审计:通过审阅有关年度本级财政批复的专项支出预算、年度内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专项追加的专项补助批复内容以及专项项目立项建设批准文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财务账据资料,采取财务审计与工程项目建设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审查各项专项支出是否坚持专款专用。二是审查有关专项项目支出使用效果情况,搞好问效跟踪。

第四,附属单位补助和上缴上级支出的审计:通过审阅年度部门预算以及有关政策文件依据,包括上下级单位之间结算票据的检查方法步骤:一是审查被审单位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是否按预算执行。二是审查上缴上级支出是否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五,经营支出的审计:对有关经营项目而又未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其经营支出的审计,应着重审查收入费用是否配比,支出范围是否恰当,支出费用是否合规,查明经营支出与事业支出划分是否恰当。

三、重要财经法规制度及重点管理活动措施执行到位性目标的审计内容、步骤和方法

第一,部门预算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审计:通过审阅单位部门预算编制情况及财政部门预算批复和管理要求,采取与账面收支实绩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一是审查单位部门预算是否严格执行到位。二是审查部门预算完成或未能完成的原因。

第二,政府采购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审计:一是通过审查单位有关支出明细账据,查明被审单位有关属于政府采购品目的支出事项,是否实行了政府采购。二是审查自行采购事项的范围、程序是否合规。三是查明有关采购事项是否实行先预算后采购,先批准后采购等。

第三,收支两条线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审计:一是重点查明单位有关收费项目和罚没收入是否经过国务院及省级政府的批准,是否经过县物价部门批准核发《收费许可证》。二是查明单位是否统一使用财政部门核发的收费收据,三是查明单位是否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将收取的收入直接缴存财政专户,支出专户经费由财政拨入,做到收支分开。

第四,本部门、本行业重要财经法规政策及其财务会计收支管理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审计:应注重对这些行业、部门重要法规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审查,通过采取审查、核对的方法,查明是否能够严格执行到位,找出其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分析其执行偏差的主客观因素,进而提出切实有效、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和措施,促进部门行业各项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四、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目标的审计内容、步骤和方法

第一,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情况的审计。应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规定要求,采取询问、审阅和测试等方法步骤,对被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目标进行审计。

一要检查是否建立了内部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二要检查是否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

三要检查单位是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及其内部结算管理制度。

四要检查单位是否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增收节支管理办法。

五要检查单位是否建立了财务审批制度。

六要检查单位是否建立财产清查制度。

七要检查单位是否建立内部审计或内部稽查制度。

第二,加强对主管部门内部设置的会计中心管理有效性的审计监督,防止会计核算统管流于形式。一是要检查会计中心是否按照《会计法》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会计核算管理制度要求,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搞好统管部门单位的会计核算,严格把好核算关。二是要检查会计中心是否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管理制度,真正把好监督关。三是要检查会计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确保部门单位资金在会计中心运行安全完整。

五、其他需要审计目标的审计内容、步骤和方法

第12篇

【关键词】 收付实现制 事业单位会计 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是指从属于行政主管部门或行政主管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服务的单位,如教育、科研等单位。由于事业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日常活动所需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因此与预算管理要求相适应,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而据以进行会计记账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非权责发生制。

一、会计记账基础

会计记账基础或会计核算基础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即权责发生制根据各项收入和费用是否体现本期经营成果和生产消耗为标准来确定其归属期,凡是体现本期经营成果的收入和体现本期生产消耗的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进或付出,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处理;反之,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是在本期内收到或付出的,也不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处理。目前我国企业及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

另一个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指以实收实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即收付实现制核算原则下,会计主体根据各项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货币资金的收付为标准来确定其归属期,即凡是本期实际收进款项的收入和本期实际支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体现本期的工作成果或劳动消耗,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原则主要应用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中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中除经营活动以外的事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的核算中。

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优点是简单,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行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并显现出与财政预算改革政策不协调、资产负债价值反映不真实、事业活动成本难以核算,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绩效难以评价等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二、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事业活动和营业活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对于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要采取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进行核算,而对于经营活动则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记账。下面主要对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机制基础核算事业活动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1、对外投资的核算

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对对外投资的核算,不区分投资时间的长短,也不区分投资品种差异,均在“对外投资”账户中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在持有对外投资期间,只要未处置该项投资或未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利息或红利,即使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被投资单位损益发生了变动,也不会因此而核算其所享有投资收益的增减变动。所以导致“对外投资”科目的账面价值不能可靠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真实价值和盈亏情况,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核算时,一般按照购置实际价格入账。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过程中,其日常维护和修理所需资金,可以从提取的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进行列支。而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更新改造主要依靠财政预算资金届时安排解决,因此,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不需要对所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显然,这种简化的会计核算,不能合理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损耗,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报废处置之前一直是以获得时的入账价值进行反映,造成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的背离,导致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丧失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3、无形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后,如果该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那么无形资产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摊销,而是等到处置时,才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一次性摊销。这样简单的会计处理过程,当然无法合理可靠地反应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不利于对该无形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也不利于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从而难以对事业单位开展事业性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价。

4、借入款项的核算

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等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一般不需要预提利息支出。等到实际发生利息支付时,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直接计入“事业支出”中进行核算。如果事业单位借入款项金额不多,期限较短,那么上述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负债及开展业务活动时所耗费成本的计算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事业单位借入款项金额巨大,期限较长,甚至利息都难以支付,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所承担负债以及由此负债所产生的风险就不能通过会计核算得到反映和监督,不利于有效监控事业单位财政风险,有碍于事业单位财政经济持续、健康运行。

三、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对其事业活动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进行核算,导致了事业单位资产虚增、隐藏负债、难以对开展事业活动的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从而难以对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方法

针对目前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上述资产负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进行如下改进:

对于对外投资项目的核算,我们建议事业单位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投资的处理方法来规范对外投资的核算。即除了要正确核算初始投资成本外,还应对持有投资期间可能享有的收益及损失进行及时确认和计量。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还应按照与被投资方的关系,确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也应参照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按照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或公允价值对固定资产账面进行调整;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针对盘点情况按照程序进行审批处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最大化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同样,既然无形资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那么事业单位也应将无形资产价值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摊销,而不是将其价值在使用完毕或处置时一次性注销。

对于借入款项,事业单位应对在负债期间对所承担的利息进行核算,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负债情况。另外,对于因担保等事项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也应在报表中进行披露,以有助于事业单位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事业单位的风险。

2、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的采用,是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并非完全是由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所导致的,实际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其他不甚合理的地方,如目标定位、准则体系、信息披露等,也会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因此在改变记账基础的同时,还应构建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从更高层次方面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构建适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框架,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建立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在体系架构上应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当对各类事业单位主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特殊业务及事项的处理、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等进行具体规范。

3、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其他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除了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完善外,还应加强内外部制度建设,如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等。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预防违法违纪腐败行为的发生。因此事业单位应在财政部2011年11月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框架下,结合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起适时监控、及时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的内控实施评价机制,使内部控制在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绩效评价中发挥作用。

由于财务信息的提供方与使用方之间的立场往往不一致,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保证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事业单位除了依法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外,还应公开其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详细信息,增加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及媒体的监督,从而形成对事业单位的有效约束与激励。

【参考文献】

[1] 赵建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