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战略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KKD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分析
1.1 激进的战略
KKD在IPO后决定进行一个激进的战略,要在五年内将门店从144家增加至500家,同时计划到全球开设更多的门店。我们认为这个激进的战略对其市值降低有所影响。首先,门店的极速增加很可能造成在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的门店造成市场重叠;其次,前期投入资金过多,一旦市场不景气,很难收回投入;最后,在企业做出如此迅速的扩张战略时,并没有对自己的产品、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出任何计划,单单依靠自己的主打产品甜甜圈,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战略。激进的战略为股东和消费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蓝图,当企业激进战略不能如预期做到时,对股价的影响可想而知。
1.2 收入结构不合理
KKD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主要的方面:通过公司自营的门店零售(占总收入的27%),通过百货和零售店代销(占总收入的40%),产品配方材料和机器设备生产和分销(占总收入的29%),还有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占总收入的4%)。我们认为它的收入结构对其市值降低也有所影响。它的收入利润过度依赖于门店的扩张,若门店不再扩张,并且原来的门店逐渐减少,则企业的产品配方材料、机器设备等的收入将不复存在,同时特许经营费和使用费收入也不存在的时候,企业收入则会大幅度减少,这种收入结构过于危险。若无法扩张发展,企业利润将会锐减,则会影响股东和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致使公司股价变动。
1.3 产品结构单一
KKD主要产品是甜甜圈,每个KKD门店大约60%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其标志性产品甜甜圈,这使得该公司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单一的产品结构虽然突出了主业, 但也降低了公司抵御行业变化风险的能力,如果未来出现市场竞争加剧、市场上出现核心产品的可替代产品、下游需求下降等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将会引发公司的经营风险,对本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准确定位市场并实施多样化的产品策略有益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灵活的调整产品的供应,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现,人们对于产品的更新换代需求很快,企业一定要将目光放长远,走在消费者的思维前面。
1.4 特许经营费过高
特许经营存在目标上的冲突,特许经营企业的目标是扩张门店数量,从而收取更多的特许经营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增加收入,而特许商则需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因各加盟店间的竞争加剧而损害整个系统。KKD对特许商收取2万到5万元美金的和每年4.5%到6%的特许权使用费,过高的特许经营费用会使新开业的门店资金紧张,增加特许商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1.5 特许经营权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
KKD企业对于购回的特许经营权计入无形资产,且不予摊销。无形资产当月增加当月摊销,如果对无形资产不摊销就会造成虚增资产,同时成本小就会虚增利润,这对于企业下年度的决策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致使管理层以为今年的销售业绩很好,利润收入可观,从而继续这样的战略,一直下去只会是企业亏空;同时,会影响公司的声誉和遭到谴责。KKD公司将1亿7450万美元计入无形资产,且没有摊销,这极大程度的虚增了利润,极大的降低了公司的信用度,所以股价降低至15.71美元,降低了15%,这也是公司市值降低的原因之一。
2 通过对KKD企业的整体分析,从中我们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1 特许经营系统的管理
特许经营,这种相互借势、力争双赢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它已然成为当今世界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有统计数据表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商业企业是以特许连锁的模式运作的,尤其是美国,95%的特许连锁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企业对其特许经营系统缺乏基本的管理运营,会造成效率低下、影响企业发展,甚至有可能引发企业的经营风险。
2.2 纵向一体化的运用弊端
KKD采用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纵向一体化迫使KKD只能依赖自己的场内活动,没有外部的供应商,不利于与外部交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同时也不会与自己的内部供应商有价格上的严重矛盾,会减弱员工降低成本、改进技术的积极性。其次,纵向一体化一环接一环,若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使得整个供应链都难以运行,风险颇大。最后,企业在每一环节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管理能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成本区进行培训,当门店过多的时候,特许经营的培训和管理方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混乱。
2.3 成本战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差异化成本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创造自身产品、服务甚至文化的特殊性从而创造区别于其他竞争者为顾客创造的价值,服务于差异化战略就是在企业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形象方面的成本方面提供优先的保障,以此来支撑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该企业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完整、适用于企业的成本战略,这也是KKD企业走向灭亡的原因。所以企业应当合理定位企业竞争战略,树立企业成本战略观念,识别成本战略的影响因素,恰当应用成本战略决策等,只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战略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4 成熟期企业的经营战略思考
KKD公司在进入成熟期以后,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缓慢,逐步达到最高峰,然后缓慢下降;产品的销售利润也从成长期的最高点开始下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和竞争者,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对成熟期的产品,宜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使成熟期延长,或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循环。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创新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在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用以维持生产的支出在减少,所以在成熟的早期会出现一定的盈余,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会充分利用闲置资金实现多元化发展等创新发展型的投资战略。因此,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财务目标不再是抢占市场份额,而应是重在关注其盈利能力,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水平,以及如何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盈利性。
(2)稳定发展型投资战略。企业进入到成熟阶段,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如果急于产投资,无视资金使用的配比原则,会得不偿失。另外,分散投资容易导致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困难,新项目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也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KKD在进行新的投资或多样化投资之前,必须先筹措必要的长期资本,以确保原有经营项目营运资金周转不因新投资受到影响。
3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当采取的措施
(1)模式创新;
(2)创造差异化的顾客价值;
(3)战略聚焦;
(4)顾客价值最大化而不仅仅只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5)重视数据库营销,营销精细化;
(6)资源整合,多方结盟;
(7)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互动沟通;
关键词:零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零售企业经营战略是指零售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总体计划和行动纲领,是确定零售企业在今后若干年内采取的总方针。零售企业战略将零售企业在战略实施期间的经营宗旨、经营目标、工作重点及控制机制扼要地提出来,描绘出一个未来的蓝图。零售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经营战略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准确选择经营商品和服务的类别
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求阐明企业经营什么,所以,零售企业经营者制定经营战略首先必须决定企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的类别。在选择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时,应该考虑本企业的条件、能力、环境等是否与这类行业所要求的条件相适应,如果不适应就要调整经营战略的内容。
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要求经营者对自己所选择的各项经营业务具有适应性,因为经营者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个人才能的发挥取决于经营者对零售环境的适应性,对某类业态的爱好及取得成功的潜力、教育程度和有关零售业务与策略的经验和对零售的专业知识的掌握。零售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选择经营的商品和服务类别时还要考虑企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否则制定的经营策略难以实现。
二、对商圈内的消费者进行了解,掌握其特点和需要
零售企业选择了所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后,需要了解、判断商圈内购买这类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特点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经营战略。
零售企业的目标市场是零售企业试图满足其需要的消费者群体,零售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面对的目标市场有以下可以选择:第一是大众市场,零售企业可以设法把商品和服务出售给各类消费者,满足他们的主要需求;第二是细分市场,零售企业可以把商品和服务出售给某一类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第三是多片市场,零售企业可以同时占领几个细分市场,在每一个细分市场或几个细分市场上出售不同的商品或服务,或者出售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不同的零售业态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是不同的,超级市场、百货店选择的是大众市场,它们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广泛,提供不同的价格及种类繁多的商品和差异化服务。专业店和专卖店则选择细分市场,它们经营的商品和服务只限于狭小的范围。选择目标市场就是选择消费者群,如何才能满足这一消费者群的需要,是制定经营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对决定零售企业的位置、商品种类与品种、价格、销售手段与方法指明了方向,对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制定经营战略须注意的问题
零售企业在选择经营商品和服务的类别和目标市场以后,就可以制定经营战略了。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定营业时间和销售服务战略,使其和目标顾客的需要相适应;二是确定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战略必须适应经济、法律和竞争的需要。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包括:第一,区位选择和业务管理等内容,区位选择是经营战略成功的关键,在制定战略时必须慎重;第二,业务管理战略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营业时间、组织结构模式等内容,这些都制约战略的成败;第三,包括出售的商品和服务,制定经营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策略、商品种类和品种的广度和深度策略、存货和进货策略等;第四,企业形象的树立,通过公关和广告进行宣传;第五是价格策略,零售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要从机制定价方法中进行选择。不可控因素包括第一,消费者,这是确定了的目标市场,要向其提供适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千差万别,不能对其控制只能去适应;第二,供应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是利益合作关系,也可能是竞争者,零售企业的经营战略应该使供应商成为合作伙伴;第三,竞争者,这是指处于零售行业的现有的和潜在的零售商。面对竞争者,零售企业制定经营战略不可以掉以轻心,而是要密切关注;第四,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零售业的现代化,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应用科技是零售企业制定经营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第五,经济环境,这是无法控制的因素,零售企业制定经营策略时必须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以制定和调整经营战略。此外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对若干零售商的经营也有约束和风险,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也要给以关注。
四、制定经营战略的步骤
零售企业经营战略必须服务于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在一般情况下,制定经营战略有以下步骤:
1.企业内部资源评估。内部资源评估是企业对内部资源的一个总体的分析。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内部资源评估可以按各个职能部门逐一展开。评估的具体对象包括: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等部门。其中企业销售部门过去的绩效评估最为重要。要准确分析企业有哪些劣势和不足。
2.外部竞争环境分析。企业要能准确判断出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机会和机遇。一般来说,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能为顾客提品或服务、能进入新的细分市场、能扩大新的细分市场、能扩展商品经营以满足客户更大范围的要求、能获得较快的市场增长以及竞争对手出现自满情绪等。
3.明确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经营战略的最终体现。经营目标有以下几种:利润目标、发展目标、服务目标、纳税目标、人力资源目标等。这些目标构成了企业的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4.确定经营战略。经营战略的制定必须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包括企业的使命、目标体系、总体行动计划和控制措施等。这些内容必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关键词】经营战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经营理论
1.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1.1企业战略及其性质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agem,其含义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后来,演变成泛指重要的、全局性的谋划。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包括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定将要实行的方案。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地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结果,同时又是企业规划和计划的基础。企业战略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可以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系统。一般来讲,一个成熟的、多元化企业,其经营战略包括二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战略体系的土体和基础,起着统帅全局的作用。第二层次是事业部发展战略,它把企业总体战略中规定的方向和意图具体化,成为更加明确的针对各项经营事业的目标和战略。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将企业战略按照专门职能进行落实和具体化,一般包括营销战略、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研发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等。
1.2经营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是企业职能战略形式之一,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它的制定、部署和实施应当符合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支持企业总体战略,这是由于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对低层次的战略决策起着决策性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经营战略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制约、支持着企业总体战略的制定、部署和实施。不考虑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单一经营的区别,企业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关系是相互协调,相互印证的辨证关系。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决策者在特定环境下,依据已定的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在充分考虑企业长期发展中经营情况,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对理财活动影响的基础上,预先制定的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较长时期经营管理全局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总体方略。由于企业经营战略所关注对象是企业战略实施所依赖的关键资源之—资金。因此经营战略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2.1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2.1.1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2.1.2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2.1.3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2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作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大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大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规模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共同影响。
2.4成长期企业规模经营战略实现方式
规模经营战略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2.4.1外延型投资实现方式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劳动资料为主要手段来实现经营战略。具体形式主要包括新建、改建、扩建等。
2.4.2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
内涵型投资实现方式是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用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相对落后的技术,现有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以达到提高产品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设备更新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工艺改革、零星固定资产采购等等。
2.4.3兼并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兼并方式即企业通过对其它企业兼并实现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兼并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节省投资时间。一般情况下,凡是实行兼并的企业大都因被兼并企业管理不善造成的,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经过改造即可纳入兼并企业的生产序列,且被兼并企业有着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这就大大缩短投资时间和生产准备时间。兼并方式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投资风险小。传统的投资方式,工期一般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建设期,经济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加剧,利率的升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会增加投资风险。而采用兼并的方式,投资时间很短,上述风险就会大大降低。总之,企业兼并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2.4.4收购投资实现方式
企业收购是指企业用现款、债券和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以获得该业的控制权,从而增强企业实力。收购投资能以较少的投资额获得对另一家企业的控制,加强自身的优势地位,是一种最省钱的扩张方法。其具体方式有公开收购和杠杆收购两种。
3.结论
随着我国加入WTO,发展全球化特征日益明显,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的压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将自己的产品、市场仍停留在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仍满足于对人、财、物的封闭式管理,就等于束手待毙。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要敢于面对市场竞争压力进行外向型、开拓型管理,敢于迎合市场变化,向市场融资、投资,向市场要效益,进行负债经营和风险经营。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就必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关注市场利率的变化、国家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及证券市场的变动,结合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调整企业经营策略和政策,保证经营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全面预算 绩效考核 战略目标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全面预算是以一种计量方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市场投资、经营目标、资产运作等各项指标的行动规划。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在经营战略方针的规范下,对全面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对比,预算目的和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及时实时的对照和预测,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实时掌握企业发展经营动态,便于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方针及策略。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全面预算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从经营生产、成本控制、市场营销、财务等各环节;从经营管理、投资策划、生产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全部经济活动。全面预算管理本质是从粗放型管理方式到精细化管理方式的一种转变,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细节,从企业经营编制、预算分析、投资策略、市场调研、绩效考核、执行控制等。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对企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经营生产的目的。
二、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脱节
全面预算管理应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目标为指导,以生产经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的。但当前很多企业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不相符,预算编制缺乏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甚至很多企业战略经营目标不明确,存在企业经营全面预算与战略目标没有指导方向,造成严重脱节,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造成企业全面预算和企业战略目标严重脱节现象,企业预算编制如果没有经营战略方针的指导,企业全面预算只能空谈,当前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从而为企业长期预算的目的存在差异,进一步影响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预算管理的缺乏全面性
预算管理的全面性是需要全体参与,而从企业实际经营现状来看存在着只有财务部门为预算管理忙碌,而缺乏整体参与对预算目标的整合,未形成全体参与,仅有财务部门”独立完成”很显然没有企业之间相互协同效应,这样的预算管理达不到真正的实用价值。全面预算管理实际上是企业财务收支预算的延伸与发展,如缺乏企业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导致企业不能将组织经营的每个阶段系统联系在一起,将会造成预算管理滞后,不能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效能。
(三)全面预算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全面预算在很多企业管理工作中还是一个空白,而没有真正把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待。预算编制调研阶段仅仅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性和客观性,而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制约及影响,如地质条件、国家政策和国家经济环境影响等市场因素,应针对市场出现各种因素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但实际应用中,企业各部门自身台账资料不健全,不能达到信息共享,编制方法不可续,缺乏交流,预算方案未形成共识,造成企业缺乏对市场变化因素的灵敏反应,存在预算滞后。
(四)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对单位责任及责任人进行追究时,往往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考核标准缺乏统一标准,考核指标的指定和权重与企业预算不能协调发展, 未形成长效机制,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影响了全面预算约束和激励的相互作用。
三、改进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以企业战略目标规划确定年度预算
企业明确经营战略目标是企业年度预算首要条件,预算管理是以战略管理为主线,以企业经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心的。企业全面预算只有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才能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企业领导者应根据预算编制的情况及企业战略目标所实现的状况进行科学调整,达到预算管理的目的。
(二)落实预算管理的全面性
全面预算管理必须达到企业各部门达到良好沟通,各个部门应明确责任分工及预算管理,各部门应根据全面预算管理为导向,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达到投资、生产、营销和财务完全在预算的目标控制范围之内,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协调平衡,保障企业经营预算目标实现。企业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特征,编制需要企业全体员工集思广益,逐渐实现年度预算目标,为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奠定基础。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基础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管理基础工作应当成立预算管理机构,只有预算管理机构健全,责权利分配合理,才能有效执行各项预算管理进度,实现企业总预算的目的。建立健全编制预算的基础信息,需要企业各部门的相关信息,如设备库存、设备台账、市场信息状况,通过对这些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当前计算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达到预算管理信息及时得到更新和传递,实施动态的信息管理,满足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共享的准确性、及时性及完整性的要求。
(四)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生产的过程中各个细节应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合理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对各部门对预算完成的情况、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进行考评,体现客观公正,发挥预算的激烈和约束相互作用。根据企业考核结果制订和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形成长效的考核机制,达到共同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的有效推行,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化成.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一、成本及其本质
1.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为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发展。
2.资源及其企业观。提到“资源”,人们自然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资源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即资源,无用即非资源。因此,资源即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所需的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房屋设备,其它消耗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经济资源是一般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产来源。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一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具体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现为社会需求量与存在量的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或目标。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1.企业资源的种类。以一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都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就是所谓的资源。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就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源、组织资源。从企业资源的会计计量看,资源可以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
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资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从费用的成本一般内容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资,但是从会计计量与核算审度来看,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在相关信息报告中采用文末表达或反映。
2.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 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和数量上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一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不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须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分析,必须考虑企业所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达到企业资源消耗节约的目的。
三、成本管理战略
1.战略和经营战略。“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具体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的基础,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在高级人民法院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因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一,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企业经营 战略概述 经营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93.3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过程管理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开发运营周期之中,经营管理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支柱,它贯穿于经营战略的全过程,凡经营战略中应当考虑的问题在房地产管理战略中都应当加以考虑。
一、房地产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的生产、市场营销、研究与开发等各种单项生产经营计划,首先应具有相应的人力,物力作保证。而这些人力、物力的取得都必须借助经营来实现。没有业务的支持,各项发展战略都将落空。可见经营战略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物质保证,完整的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包括经营战略。
现代企业发展战略由各种单项战略组成,如:生产战略、投资战略、经营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技术创新战略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与否和能否得以实现要以其具有综合平衡性为条件。所谓企业的综合平衡就是指为制定和实现企业发展总目标和实施方案,制定和实现组成总体战略的各单项战略,必须统筹兼顾,合理确定各单项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与总体战略目标的关系,科学的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经营保持平衡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经营战略在企业总体战略中的综合平衡职能主要由经营战略目标的综合性及其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决定。
二、成长期企业经营战略
经过创业期发展,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人员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等指标的增幅逐年上升,表现出企业成长的态势,标志着企业进入成长阶段。
2.1成长期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①财务运行状况
企业进入成长期后,随着销售的顺利增长,利润逐渐增加,财务运行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企业生产、销售势头良好,现金流量增多,周转速度加快,企业价值链各环节连接开始顺畅、资产运用效率提高,但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企业会面临原有的生产设备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增加员工人数,进行设备投资,增加产品种类等扩大在生产,资金仍然紧缺。
②权益和偿债能力
在资金供给上,企业内部融资能力虽然增强,但仍满足不了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效益、资信等级的提高开始使金融机构放宽了对企业的贷款政策和条件,企业大规模负债成为可能,负债额度逐渐增加,资本结构趋于合理,在财务运作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③财务收益状况
企业成长期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成本控制,加之销售渠道的畅通,使企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2成长期经营战略模式
通过创业期的经营,企业在行业内开始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大,财务分析结果良好,企业步入了成长阶段。笔者认为,企业在成长期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不宜进行多元化投资,该阶段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把主营业务“做大”,边投资,边回收,以增大现金流、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经营战略的主导思想。因此对于传统企业在成长期经营战略,本文倾向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投资模式。
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会使企业比小规模时更具有成本优势。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规模大的企业易于把这种成本优势转移到消费者中,扩大市场份额,最终把小企业驱逐出去。第二,扩大规模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避免因新的挑战者进入而使企业发展的延续受到冲击。第三,企业规模的扩大是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和实施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前提,而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又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第四,规模扩大后的企业通过内部资金融通可以导致资金利润率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2.3成长期企业投资规模分析
企业的投资规模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并不是无限的,当投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再扩大规模,规模经济就不会再提高效率,相反会带来新的困难和问题。并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产生投资规模的不经济性。企业投资规模变化时,投资规模的经济性与不经济性总是同时存在。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投资规模是合理的,反之亦然。企业规模的确定受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融资能力共同影响。因此,一定要确定适度的投资规模。
三、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过程管理
3.1开发管理
开发管理是指开发企业为顺利完成工程项目的开发而对公司内部的人事、财务、工程、销售及后勤部门进行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企业为成功实现项目管理及设施管理所采取的经营模式。开发管理其目标及原则就是要整合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运作流程,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为依托,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深受顾客喜爱的住宅或商用房。开发管理的重点在企业内部的经营,核心在于工程项目的开发过程,而控制成本、保证质量、缩短工期及市场创新是开发运营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3.2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指从项目规划设计开始到项目竣工整个过程的管理,所以项目管理包括规划管理与施工管理。规划管理就是对规划设计过程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建筑楼盘的规划设计委托给相应设计单位来完成就必然要对规划设计的成本、进度及目标进行控制和管理。房地产企业可建立或采用规划管理系统来对规划设计进行管理。即规划管理应用软件与规划设计软件是相对独立的两套专业化软件,前者面向的是“管理”,后者面向的是“设计”。
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关系非常密切,规划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规划设计成果审查和管理水平。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与规划设计关系的核心是:保证规划设计成果满足工程项目规划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提供的各种审查工具,提高规划设计管理的水平。要做的具体工作包含以下几点:(1)开发商对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要点、原则进行确定,作为管理系统中输入要件,在规划完成后应对规划方案进行检验与评估。(2)规划管理应尽量减少对规划设计工作习惯的改变。为了可以在计算机中自动计算、查询、分析各种规划指标,需要将以前面向制图的规划图,改成面向GIS空间分析的数字化规划图。(3)提出合理的规划设计分层编码标准。(4)通过计算机进行规划设计成果审查。(5)将规划设计成果转成基础资料。
施工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进行管理。房地产开发公司一般由工程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施工管理,而工程整体的管理模式及承发包模式由公司高层根据项目特点和公司实际情况来确定。
3.3设施管理
为了使建成后的工程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并实现保值、增值,同时为用户提供必要的安全、保洁、维修等服务,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是重要条件。我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开始引入设施管理的概念。十几年左右的时间全国各地都成立了不少设施管理公司,但是大多数还是以物业管理公司为主,中国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内容及服务质量都与国际性的工作标准有较大的差距。房地产开发商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是住宅小区或商务楼房物业管理的主要经营者。设施管理方面的投诉和冲突成为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争论焦点。
3.4过程管理的协调
房地产开发经营中的过程管理包括上述的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和设施管理,显然,如果要完成一项成功的工程项目就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才能够实现。因此,协调这三个管理内容之间的关系,并使之相互促进和合作是开发企业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其中又以项目管理中的规划设计管理与施工管理及项目管理与设施管理之间的协调最为重要。
1.企业经营战略的概念
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具体地讲,经营战略是企业的最高领导层为了使企业在未来剧烈竞争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绘制的一张蓝图。它是在对未来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和企业自身实力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决策的程序绘制出来的,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
根据经营战略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特征。
(1)全局性。这是经营战略最根本的特征,它是指经营战略以企业的全局为研究对象来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规定企业的总行动,追求企业的总效益,它们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
(2)系统性。它是把企业各个方面作为一个彼此密切契合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有层次大小和母子系统等区分。
(3)长远性。是指经营战略的着眼点是企业的未来,战略决策和计划要决定和影响将来较长的时期,是为了谋求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
(4)风险性。任何经营战略决策都不可能是在信息绝对充分的条件下做出的,都是对未来的预计性决策。很多机会往往是转瞬即逝,失不再来,同时,机会与威胁经常处于相互转化之中。所以,经营战略必须承担必要的风险。
(5)抗争性。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使本企业在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资源的斗争中,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占有相对优势。
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现代企业经营战略又产生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建筑业企业战略
管理的要素
企业战略管理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一般地,根据各个要素在战略管理制订过程中的关系和先后次序,包含8个方面的内容:企业任务;外部环境;内部分析;战略制定;战略选择;阶段目标、行动计划、职能战略和政策;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组织文化;战略实施的评价和控制。
这8方面的要素提供战略管理的整体信息与概念,作为进行战略管理的总纲,共同组成设计战略管理的要素构成模式。
(1)企业任务
企业的任务是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企业自身的特殊使命。建筑业企业的任务是生产建筑产品。企业的任务是战略管理的起点。
(2)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企业又无法控制的条件和力量,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3)内部分析
内部分析是通过回溯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评估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定性和定量分析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资金、营销等,为企业制订战略准备条件。
(4)战略制订
战略制订,即制订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这项工作是对环境和自身能力进行分析、对任务做出修正或者肯定后进行的。
(5)战略选择
即在既定的战略方案中选择最佳的方案。选择战略必须注意5个问题:第一,战略是否与企业的基本追求相一致;第二,战略是否与环境一致;第三,战略是否与企业拥有的资源匹配;第四,战略遇到风险是否适当;第五,战略是否能被有效地执行。
(6)阶段目标、行动计划、职能战略和政策
企业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谋求实现的结果称阶段目标。企业为执行其战略所进行的一系列耗费资源的工作或项目的集合,称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用于构建职能部门的短期对策,它与一般的战略相比,更具体、详细、可计量。决策是指导管理者思想、决定、行动的方针。政策提供标准的经营程序,使日常决策制度化,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7)组织结构、组织领导和组织文化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部门之间稳定的相互关系。不同的战略需要不同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
(8)战略实施的评价与控制
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效果与计划会有差距,故需要进行评价及控制,以纠正偏差。
战略管理模式表明,战略管理同一切管理一样,是一个循环过程。在执行时,它是非程序化的。模式中的各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某一要素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信息的流动和要素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三、建筑业企业
经营发展战略
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建筑业企业成长战略、建筑业企业创新战略、建筑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建筑业企业人才开发战略、建筑业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建筑业企业工程质量战略、企业形象战略、企业文化战略。下面主要讨论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1.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也称为“以廉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也称“特色取胜”战略,其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3)集中战略
集中战略也称焦点战略或“以细分市场获胜”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企业实施稳定型战略的主要优点是:该战略的着眼点不在于发展上,而把功夫下在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这样可以优化企业经营要素组合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优质的服务、精湛的施工质量与技术赢得需求者的信誉,从而大大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及抗干扰能力。
应该注意,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有被击败的可能。因此,优秀的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稳定一段时期后,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和市场的需要及时调整或修订原来的战略方向,确定企业发展战略。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种战略。
(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四、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提供了进入多元化市场的潜能;二是对它所服务的顾客体现出的价值;三是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1.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
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如负责造价达40亿美元的南海石油项目的PMC联合体,其超过约定预算的最大赔付责任只有2000万美元。因此,业主选择PMC的目的正是依靠它的技术能力和已取得的经验为业主控制风险。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
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2.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
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从事房屋工程施工的企业掌握发展核心技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创新会对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因而要求提供总承包或施工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的结构,总是先有设计,才有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因此,只有把设计与施工方法相结合,才有施工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创新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对许多为建筑工程配套的专业公司,如玻璃幕墙、智能化等,首先从产品体系的研发需要体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到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直至施工安装工艺,都需要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对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的能力。如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所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巳成为同类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与其是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在国际市场中,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非常重要,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存亡。包括合同管理能力、项目索赔能力、企业资信能力等多方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均要求企业提供履约保函和风险抵押,以化解市场风险。目前一些大型项目中普遍采用的联合总承包方式,一是联合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二是为了分散企业的风险。
3.服务创新能力
服务创新能力包含了制度安排、企业的文化和灵活并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的工作流程。硬件环境容易被模仿,而企业的制度安排、企业文化等“软件”是难以简单复制的,因此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制度安排体现在企业的内部运行规则必须符合企业的市场需要和战略发展,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最突出的作用是人力资本化。人才作为一种可以组合配置的资源,直接构成到企业的竞争力中去。
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观的体现,要为用户带来价值并能够被用户所认可,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文化营销”。企业内部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都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文化是一种能力,在工程咨询企业表现为创新的气氛。在把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纯粹施工企业,则应有严密控制的精细生产文化。内在表现为能够激发企业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外在表现出来则为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充分体现为追求业主利益最大化的服务创新能力。
创造使用价值是企业最核心的战略任务,也是始终贯穿于企业日常、短期、中期和长期乃至永续经营的最本质的任务。从企业或品牌创立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明确自己将为顾客创造何种价值,当然,企业在面对市场,可能对于提供给顾客的使用价值的认识会有改变,随之而来企业经营战略也会发生改变。
创造使用价值是事关企业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问题,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的战略高度来对待,必须从企业经营的战略层面来分析和把握关于品牌的战略问题。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均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当然,事物自身的价值不仅仅是相对处于特定时空的人类社会而言。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事物对于人类的社会的价值、是处于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企业以品牌为主导的企业经营活动为顾客创造、提供价值的话题。
前文提到了品牌相对于顾客来说实质上提供的是使用价值,这是品牌的核心实质或者说是品牌的终极使命。企业通过创造、提供这种使用价值,通过对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不断的再创造、调整、完善、强化、延伸和扩展,通过企业主动或被动的传播,逐步达成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品牌战略的目的。
从战略层面来说,品牌使用价值的创造不能单纯从常观的市场角度来看待,更有赖于首先把握看似抽象实质上却左右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价值认同观的特定时空特定顾客群体的普遍的文化的把握。
当然,人类社会的文化纵深横广、浩渺博硕、纷繁复杂,体现在社会群体身上,表现出的是多姿多彩的多维形式甚至是交错纠缠的矛盾形式。但正是这些纷繁复杂、交错纠缠的文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同的亚文化社会群体,导致了不同亚文化社会群体不同的价值认同,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这些不同的亚文化社会群体具有了明显差异或共趋一致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
人类从会直立行走、懂得创造和运用工具,因相互需要而结成群体、然后逐步形成低级社会到较高级社会再到今天我们相对发达的文明社会,正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创造、提高、完善、碰撞、交融、创新的文明史。
人类因文化的落后而学习,因文化的相异而冲突,因文化的相亲而融合,因文化的创新而发展,最终走到了今天的文明社会。即使是全球化的今天乃至未来,人类社会的文化也仍然在或者说继续会不断重演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的文化冲突、融合和创新,并将一贯的强力的决定人类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
所以,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品牌战略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须把握相关人类社会的文化尤其是特定时空特定顾客群体的亚文化,清楚的看到该群体或隐或现的现在或未来的普遍的价值认同,然后结合其他相关要素来为这一群体创造并提供他们所需要或者是未来可能需要的使用价值。
除了对文化的分析和把握,第二个层面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和把握,以判定当时的市场现状和预测未来可能的市场形势。其目的是既要立足当下,获得短期经营的成功,积累长远发展所需的内外资源,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更要兼顾长远,放眼未来,清晰的看到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一、财务分析战略管理职能的决策依据和决策目标
企业明确财务分析的决策依据和决策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关键。财务分析是财务战略管理职能的基础,必须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目标。
(一)财务分析战略管理职能的决策依据从信息有用观角度来讲,财务分析使用的数据大都来源于对外公开的财务信息,信息来源可靠,决策依据有效性强。财务分析的最基本职能是将财务信息转换成对特定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相关、可靠的决策依据。这些依据主要为:一是直接利用经审计机构审计后公开的财务报告信息。二是间接利用财务分析方法转化出来的财务分析指标。三是一些重要性的非财务信息。四是企业其他内外部相关财务信息资料,包含财务信息环境。财务分析决策依据的确定关系到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只有使用的财务分析依据充分、合理,运用的财务分析方法科学,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更准确,财务分析才能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财务分析战略管理职能的决策目标财务分析既是一个全面、综合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在财务分析的整个过程中,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所处的利益角度不同,财务分析最终要达到的决策目标有偏差,但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是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财务分析是财务战略管理职能的起点,为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和控制等战略管理职能奠定基础。企业只有先明确财务分析决策目标,才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才能围绕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服务,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战略决策依据,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总体目标。
二、财务分析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财务分析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务信息使用者作出预测、决策的前提,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战略管理服务。但企业在实践中进行财务分析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不强财务分析的财务战略职能是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服务的,但决策者往往只停留在以财务报告及相关会计资料为依据的低层分析上,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不强,尚未发挥财务分析的高级战略管理职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者不能正确认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企业决策者尚未充分认识到财务分析为经营战略管理职能服务,尚未站在长远性、全局性、综合性的战略决策管理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缺乏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二是财务人员的财务分析管理意识差。企业财务人员往往只做财务核算,不具备参与企业管理能力,缺少围绕为企业经营战略管理目标服务的意识。具体讲,企业尚未充分发挥财务分析职能,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如:某企业当年利润比同期下降20%。从重要性角度讲,此业务已具有重要性,必然引起企业领导决策层的重视。下面简单分析如下:利润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就是收入和费用。首先假设分析销售费用得知,销售费用并未减少,说明该企业为商品销售而做的业务广告、宣传力度尚未减缩,此时再去分析收入。假设分析其主营业务收入时发现大大减少,并且有大量的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发生,此时就应深入制造车间查明问题。一方面查看机械设备是否老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有瑕疵,质量是否过关,若是,则要提出更新或改造设备的措施。另一方面,若机械设备未老化,则要查明生产管理和生产技术方面是否有问题,若有,则要提出改进生产管理和提高生产技术方面的建议,最后形成可行性的财务分析报告,从而有针对性的通过财务分析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此案例反映出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参与企业管理,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事前预测分析不够,缺少财务决策可行性研究企业往往重于对事后反映和监督的内容进行分析,缺少对事前预测性分析,从而丧失决策依据。财务预测是企业根据经验积累进行专业判断,或根据历史资料、现实条件,运用特定的财务预测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做出的科学预计和测算,这种预计和测算完全基于事前的财务分析。财务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财务决策依据来源于科学的预测,而预测的关键在于事前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因此,企业不科学不合理的做好事前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决策就丧失可靠的依据,缺乏可行性研究,给企业带来决策风险。
(三)缺乏对财务信息分析依据的甄别信息时代,大量的新业务、新环境不断涌现,财务信息传递日益广泛化和复杂化。财务信息使用者能够从中甄别出相关、可靠性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财务信息使用者对新环境新业务的陌生,对庞大的财务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和重要性缺乏甄别,主要表现在:一是财务信息数据多,较难从中判断出重要性的财务数据,对财务信息缺少重要性判断。二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差,财务信息缺少可靠性。三是对财务分析数据的加工整理能力差。主要是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分析能力和素质不过硬,对财务决策有用的财务数据缺乏甄别能力,形成大量的财务噪音信息,产生财务分析风险。
(四)忽视动态分析和综合分析企业往往重于对静态财务状况和单项的分析,忽视了对企业各项活动的动态分析和综合分析。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对财务分析原则与会计政策变动的分析。二是缺少对财务分析方法选择与变动的分析。三是缺少对财务信息质量及变动的分析。四是财务分析未形成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企业只片面地运用个别财务分析方法,只侧重对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中某一方面分析,只注重内部控制和内部分析,而不加以对企业外部控制环境进行分析。
(五)忽视财务分析决策风险财务分析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依赖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但企业往往又会存在过度依赖或依赖不足。这两种极端行为都会使财务分析结果偏离预期财务目标,从而引起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如:信息数据本身存在局限性,甚至已丧失财务信息数据本身应具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此时,信息使用者仍然根据这些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就会过度信赖财务数据,从而产生误受风险。相反,财务分析信息数据本身可靠,但却信赖不足,就会产生误拒风险。财务分析数据的转折点很可能是企业走向失败或成功的前期警报,企业往往忽视这些财务分析所带来的财务决策风险。
三、增强财务分析战略管理职能的措施
探究企业财务分析出现的问题,企业应结合实际,提出增强财务分析战略管理职能的措施。
(一)增强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时至今日,财务分析本应已成为企业领导决策层获取决策依据的最关键的手段和方法,但由于企业决策层领导缺乏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使财务分析潜在的战略管理职能得不到发挥。企业应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增强财务分析决策服务意识。一是提升决策者专业技能素质。只有专业技能素质过硬,才有能力参与企业管理。二是财务分析决策者意识定位应外向化。企业财务决策者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企业经营战略总体设计和执行的参与者,更多的倾向于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报告处理等基础财务职能上。企业决策者和财务人员必须从思想意识领域把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提高财务分析职能服务意识,从而增强外向决策服务意识,参与企业管理。
(二)拓展财务分析范围,增强财务分析可靠性财务分析已成为相关信息利益主体获取有价值的关键手段,大量的社会公众成为企业的债权人、股东等相关利益人。但相关利益人对信息主体的利益需求不一致,他们仅从分析财务报告获取信息难以满足各自相关利益主体的决策需要。企业应通过以下途径拓展财务分析范围,搜集更多更丰富更有用的财务分析依据,从而增强财务分析可靠性,满足各利益主体信息决策需求。一是企业搜集包含内部报送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既包含向外部报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财务报告信息,还应包含内部报送的财务信息。比如:企业内部编制的一些仅用于内部管理使用的内部控制、企业成本核算流程和数据,期间费用的构成、企业预算、投资、融资决策信息以及企业内部业绩评价考核方法和结果等。二是从会计信息拓展到非会计信息。在财务分析中,除了会计信息外,非会计信息在分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非会计信息主要包括审计报告、市场信息、公司治理结构、宏观经济信息等,因此,企业财务分析所用的资料超越财务报告所提供的有限的财务信息,拓展了财务分析范围,为提高财务分析的可靠性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三)注重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高财务分析可靠性财务分析方法的确定关系到财务分析的质量。在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中,企业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选定财务分析基准。财务分析基准主要有历史基准、行业基准、目标基准和经验基准①。企业单一的财务分析指标是难以通过财务分析来说明经济实质,只有把财务分析在遵偱可比性的原则上通过与财务基准比较才得出分析结论,所以确定合理的财务分析基准非常重要。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的选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财务分析方法不断涌现,财务分析方法呈现出多样性,但是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缺陷。企业决策者应从不同的信息需求侧面,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选择最合理的财务分析方法或综合几种财务分析方法,得出最可靠的财务分析结论。
(四)注重综合分析和动态分析财务综合分析是以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全面考虑,宏观把握全局。但企业财务分析浅,只会把研究分析对象划分成简单的组成部分,不考虑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未达到认识对象的本质目的。企业应对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增强财务分析全面性。二是注重动态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自身应随着时间、地域和财务分析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动,应当适时进行调整。企业应从静态的财务分析转变到动态的财务分析。如:从财务状况的静态分析转变到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动态分析,从而更加全面、科学地既反映出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又反映企业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五)增强财务分析风险评价,建立财务分析预警机制财务分析的结果可能会偏离预期分析目标,从而产生财务分析风险。无论是信赖过度还是信赖不足所引起的财务分析风险,企业都应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价,从而降低财务分析风险。财务分析风险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财务分析资料的客观评价,这主要在于评价财务分析资料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财务分析风险评价的基础。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的评价。企业无论选用哪种财务分析方法,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其评价在于财务分析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合理。三是评价偏离预期分析目标的程度,从而降低财务分析风险至可接受水平。风险程度一般采用标准方差和离差率来判断,标准方差和离差率越大,则风险越大。四是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评价。在财务会计中,一般以10%为重要性的定量判断标准。企业应评价是否对已达到重要性标准的那些财务分析资料进行了分析。若未对重要性的财务资料进行分析,则企业财务分析风险就大。五是全面性风险评价。企业既应对财务信息进行评价,又应对非财务信息进行评价,既注重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又注重财务分析的全面性。六是全面提高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意识,建立财务分析预警机制。除对财务分析作评价外,企业还应建立财务分析预警机制。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对财务分析资料缺乏甄别,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与风险,使分析目标偏离预期真实的财务分析目标,从而产生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财务分析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财务分析预警系统,做好风险控制,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化解风险,为企业预测、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依据。因此,企业通过财务预警信息,充分发挥财务分析预警系统的作用,及时把预警信息反馈到决策者,使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四、财务分析战略管理职能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经营战略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消品生产呈小批量、多样化发展
一般来讲,大批量、单一化的产品生产才能充分发挥巨额投资的装备技术优势,但当出现某些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时,大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因此,面对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突出个性的消需求,消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虽然中小企业作为个体普遍存在经营品种单一、生产能力较低的缺点,但从整体上看,由于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它们又具有贴近市场、靠近顾客和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经营优势,因此,利于适应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消需求;特别是在零售商业领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种多样的消需求都可以通过千家万户中小企业灵活的服务方式得到满足。
(二)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化发展,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同大型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协作关系,不仅在客观上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大企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反应快
小企业,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自主经营,使资本追求利润的动力完全体现在经营者的积极性上。由于经营者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反应灵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作出决策。其次,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可见,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迅速反应。
(四)以开发新型小产品为起点,中小企业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
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是大企业和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或者大学教授,他们常常集管理者、所有者和发明者于一身,对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可以立即付诸实践。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型的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它们在微型电脑、信息系统、半导体部件、电子印刷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有许多中小企业仅在短短几年或十几年里,迅速成长为闻名于世的大公司如惠普、微软、雅虎、索尼和施乐等。
二、经营战略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现状
(一)中小企业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小企业必须制定、实施适合自身条件和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兼顾各时期社会各因素的短、中、长期的经营战略,以形成其独特的竞争能力。经营战略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和企业的能力,并建立理想的企业经营计划,因为经营战略是实现企业的前景和目标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和基础。
只有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起到正确指导企业利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等,随时适应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不被市场所淘汰掉。
(二)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营战略定位上的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还谈不上有真正的企业经营战略。这部分中小企业有的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有的源于短期的市场需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客观的角度着眼,也未从发展的趋势考察,因此有相当的局限性、短期性和盲目性。
其次,即便有些企业已经或者说开始着手经营战略定位的研究,从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实施上,都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体制的窠臼,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此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性研究和实施。
三、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采取的经营战略
(一)依托大企业、大公司,实施“小而专”和“小而配”的协作化经营战略
一方面,与大型企业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建立稳定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成为大规模、集中化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小企业在激烈竞争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为其提供零部件生产和服务的中小企业。当前中小企业应当摒弃“小而全”和“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力争成为与大企业生产经营相配套的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逐步走上以小补大、以专配套和专、精取胜的良性发展道路。
(二)以取得外部规模经济作为战略选择,走“小而群”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
缺乏规模经济优势是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所具有的一大显著不足。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理上的产业聚集,亦即依据外部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通过企业集群化,既能够促进其彼此之间的合作来节约交易成本和中间用,减少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改变单个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同一产品的特点,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地区规模经济”。
(三)采取“小而特”的差异化经营战略来进行拾遗补缺
中小企业点多面广、贴近顾客和市场,可以选择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进行目标营销。通过突出特色经营和个性营销,着力满足小批量的特殊用户需求,以与众不同的服务或产品特点来吸引消者,占有那些批量小、个性强、营销微利的市场领域,从而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国内外消品贸易中,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已成为营销方式的主流,中小企业可以凭借其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和显著的经营特色,在满足多样化、小批量的市场需求中呈现优势。
(四)积极推行技术创新战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市场竞争与其说是产品竞争、服务竞争,不如说是技术竞争。鉴于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低成本劳动力的传统优势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因此,通过技术创新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中小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焦点。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资金相对不足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优势,通过共同分享研究开发成果来促进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条件和经,因此要注意扬长避短,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专长。此外,还可以在不根本改变产品性质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改良。
参考文献
[1].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9).
[2].石军伟.虚拟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经济纵横,2002(7).
[3]刘冀生,刘伊伟.中小企业经营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一、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原则
第一,企业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是指一个企业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编制、执行、监督、调整以及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日常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利润管理等三个部分。
一是成本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在项目经营管理中的资金分配与使用,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依据,企业成本管理必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物资采购、物流控制、人员出差等多方面综合施以影响,以节约财务费用、服从企业成本管理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另外,企业资金的持有量也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度以及企业融资的难度,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成本管理是利润管理的根本前提。企业在承接某项工程或项目前,都必须按照要求进行招标、投标工作,在此过程中,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决定了企业报价的高低,也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如愿拿到该项目,并获取利润。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报价较低的企业更有机会拿到项目。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第二,企业经营决策原则
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努力降低自己的日常成本,这也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决策核心,必须遵循经营决策一般性原则。
一是系统统筹原则。它要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有整体观点、综合观点、连续观点。决策的任何一个步骤、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应该放在决策过程这个大系统中来考察,切忌片面地、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做出决策。
二是风险预警原则。任何决策都有一定风险性。要清醒地认识到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一方面,既要敢于冒风险,一点风险都没有的决策是极端保守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盲目决策,不顾风险。
三是信息收集原则。信息的准确、及时是经营决策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决策就成为无米之炊;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决策所需的信息收集得越多、越准确、越及时,决策的基础就越坚实,决策的成功率也就越大。
四是反馈诊断原则。反馈就是对决策所导致的后果及时进行调整。由于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最初的决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保证经营决策合理化、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企业成本管理的经营决策方法
第一,定性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直接利用某一专业领域专家的经验,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以定量化的决策问题,同时也可对某些应用定量决策方法作出的决策进行印证。
第二,定量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决策的常量与变量,以及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关系表达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决策答案。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重复性、程序性决策。主要方法有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决策3种。
第三,非确定型决策方法:这种类型的决策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对未来状况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审时度势的胆识,并可以用各种决策标准进行分析和衡量,帮助决策者进行判断和选择。对非确定型决策,不同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取不同标准,作出不同的抉择。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措施分析
第一,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企业要充分结合部门间的优势,群策群力,结合企业实际,共同制定企业成本管理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财务人员要加强对企业日常运营成本的核算,并将结果迅速反馈给上级职能部门,企业管理经营者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成本管理的最优效果。此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要互通有无,加强经验交流,可以通过组织技术练兵、优秀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加强企业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和成本管理能力。
第二,建立健全企业成本管理考评体系。良好的成本管理考评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企业成本管理考评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成本管理考评机构,完善考评制度,明确考评指标,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企业成本考评体系。企业一方面可以在考评中查找问题、改进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奖励先进、督促后进,从物质上激励员工,从而确保企业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最终实现。
第三,突出员工主人翁地位。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好坏、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经营决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广泛深入企业员工内部,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员工的主人翁地位,鼓励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提升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在工作过程中,要一切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全体员工拧成一股绳,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增强企业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
四、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策略
第一,更新企业经营战略观念。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在企业变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经营战略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树立竞争的观念。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目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击败对手,可以通过经营决策管理,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地位。其次,树立创新观念。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创新观念,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运行。再次,要树立风险经营观念。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善于对环境进行科学预测,有效预见各种企业风险,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第二,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
首先,要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作为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组织企业战略的实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运行。其次,在企业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原有战略的评价和调整。要把原有战略和当前战略相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使企业经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再次,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日常管理。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现场管理和外部的市场销售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经营战略更好地得以实现。
第三,完善战略选择和战略定位。
[关键词] 知识型企业 知识经营战略 知识企业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其对于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明显。知识成为新的生产力,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资本。企业自身向知识型转变,让知识产业成为企业投资主体,制定合适的知识企业战略,在组织创新中寻求企业的持续的发展。
一、知识型企业及其特征
1.知识型企业
知识型企业是指以知识产品生产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开发、生产、流通、消费、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知识型企业是知识经济的微观活动组织。如果说传统的企业的价值来源于资本、技术和劳动的投入,那么,知识企业的价值则主要来源于知识。知识型企业,是能够把信息转换为顾客的知识源,让顾客从产品和劳务中受到教育和需求得到满足的企业。今天,这种知识型系统正在被用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将来,它可能会比研制设计该系统的企业更有价。
2.知识型企业的特征
(1)企业资产无形化,在知识型企业里,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人力资源,也不再是资本资源或技术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本。即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品牌、资料库、市场许可权、专利权,以及员工所拥有信息、构想、见解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无形资产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取决于该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本量。
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资本重心的转换将更趋明显,必将导致企业的投资结构的变化,知识将成为企业最大的投资方向和投资主体。
(2)知识型企业的资产构成无形化。从企业的资产构成来看,知识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大、知识、商标、品牌等在产品价格中比重越来越高。
(3)知识资本产权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已不再是传统的金融资本或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已成为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资本。
二、知识企业的战略及其发展趋势
1.知识企业的战略
企业要制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以超越对手、发展自己为目的,以争夺顾客、争夺市场为主要内容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谋略和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效益的增长将转向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的生产、学习和创新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活动。企业在竞争中更多地依靠知识和信息资源,而非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谋求战胜对手的竞争优势。
知识经营战略,就是知识企业运用知识、信息等资源创造需求,谋求市场份额优势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谋略和方法。
知识经营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它既不在于近期盈利的高低,也不在于某些个别环节的得失,而是要着眼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着眼于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企业知识战略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寻求企业知识和信息资源能力和外部营销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减少或避免由于资源能力和环境变化之间的失衡现象所造成的损失,并主动对经营环境所发生的中远期的根本性变化作出积极反应,从而使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知识经营战略管理取得的关键是创新。在知识经济下,企业未来时期的环境、市场、顾客、竞争对手以及企业自身,都不可能是现在的重复或简单的延伸。未来的变化更为迅猛和突然,变动的幅度、频率和内容,往往是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所难以驾驭的。企业惟一的办法是以变应变,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知识经营管理的创新是对企业家的一种挑战。知识经营战略构思、分析和决策是企业家的主要职责。
2.知识企业的战略发展趋势
(1)从传统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将逐渐向现代的知识型企业转变。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应用,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需重新考虑组织结构的调整、管理模式的转换和生产经营的规模,促使员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把企业建成善于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学习型组织。
(2)传统的营销产品被知识型产品替代。知识型产品是指它能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编译,以使顾客使用更加有效。在生产方式上,企业大量引进智能型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知识含量高的产品,以满足多层次、多结构、多方向的特殊需要。企业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向社会传播了知识和技能。
(3)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的共享性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要求将会进一步增强。人的智力、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技术寿命的不断缩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知识保护机制的有效性,重视知识重视人才已成为知识企业的客观需要
(4)网络化电子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获取数码化电子化知识已变得容易和低廉,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技艺和能力就变得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以处理和运用数码化知识能力形式表现出来的隐含经验类知识比以往更为重要。而获得隐含知识,除了教育、学习别无他途。
信息技术改变了数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知识之间的界限的同时,也增加了获取各种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性。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比传统意义的“文化”更为重要。
网络传递知识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网络架起了传递知识的通道。网络提高了传播的效率,增强了企业知识传播的速度。重视教育学习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三、知识企业组织创新
1.知识型企业组织
知识型企业组织是知识型企业实现知识战略目标的保证。企业的组织应追随知识经营战略,和知识经营战略相匹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才能成功实现企业的目标。
知识企业组织是指知识企业内部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职位及其结构。合适的知识经营组织具有保证知识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功能。组织创新是知识企业实现知识经营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霍夫曼(Hoffman,1880;1990)认为当今国际竞争力不仅取决于技术进步,还取决于组织创新、生产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改造。组织创新的特点主要在于弹性、质量和合作性。组织创新比之技术进步更为复杂,成本更高。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工作作风、人际关系、和谐度及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等条件(考格特Kogut,1993)。
知识企业组织由于使用了IT信息技术,组织结构形成网状,组织呈柔性。如某行业通过创新实现了跨越式飞跃。某行业组织创新主要有EDP电子数据处理部门的建立,为集中信息、改进操作效率奠定了基础;而信息服务专业化,新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系统分析家、软件程序人员),其他传统低效工作形式的消失,导致了组织结构的重大变化。 具体形式如下:
2.知识企业组织架构:
(1)知识合作组织的知识经济联盟创新。以知识为基础,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就是个人的知识财富(如技艺、能力、关系网等)向组织的知识财富转化的过程。个人贡献出知识被组织运用,组织运用转化了的知识财富创造出物质产品或知识产品,提供给所需要的其他组织或个人,从而实现知识的商品化和价值化。组织也得到了创新性升级。
(2)知识网络组织的创新。知识经济十分重视信息和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以及知识的创造。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寻求公司内部相互学习的联系和外部能提供互补的合作伙伴和网络。这些联系使企业能把与创新联系的成本和风险分散到较多的机构,获取研究成果,得到新产品或新过程的关键技术构成,以及在制造、营销、分销中分配资产。战略型知识在各类分支机构组织网络内共享。形成的知识型网络由变化速度和学习速度的加快而驱动前进,知识分配动力。知识和创新的扩散途径是构成知识型网络组织的关键。
(3)知识虚拟企业组织的创新。知识虚拟企业组织的创新靠的是知识连成为一体。当今,知识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将虚拟企业组织联接起来。可以认为虚拟企业组织就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帮助下,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知识的传递、处理、聚合和提升的过程。
虚拟企业组织将编码知识传递给组织成员。成员一方面运用自身处理知识的能力对这些已编码知识加工、整合,提升出新的知识流;另一方面运用自己的经验捕捉交换信息中隐含类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流。这两方面互动,使成员间的知识不断碰撞,通过蓄积和共享,形成虚拟组织特性的知识。
四、结论
总之,知识战略更强调知识、信息、和人的智力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核心作用。因此与之相匹配,知识企业组织也要能够充分整合,调动这些核心要素,合理配置经营资源,在经营主体和经营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实现知识经营战略目标。
知识企业组织应追随知识经营战略,促成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知识企业的组织创新。
参考文献:
[1]保罗・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 1998
[2]肖渡:信息时代的企业合作经营[M].《科研管理》1996
[3]何华灿:人工智能导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黄亚钧著:知识经济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