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

时间:2023-06-27 17:58: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进行资产估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进行资产估值

第1篇

新春过后,三九企业集团仍在艰难重组中期待突破。

此时,距集团原董事长赵新先被拘已有三月余。至今,包括赵在内的原三九高管中,已有逾十人被刑事拘留,另有集团外的数名关联人被调查。

相比2005年底方始启动的司法立案进程,三九重组早自2004年年中即已开始。尽管外界对重组进展已有诸多披露,也一度传闻上海实业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联手”收购三九已近定局,但接近重组谈判的人士近期告诉《财经》,重组至今困难重重――“进场前不知道困难在哪里,进场后才知道困难有多大。”

重组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三九集团、掌控三九集团100%股权且同时负有大型央企管理之责的国务院国资委、23家银行组成的债权人委员会和三家意向投资者。显然,各方利益诉求各有不同:三九集团希望尽快引进战略投资人,早日完成集团层面的一揽子重组;债权人委员会主张仔细清查“三九系”的全部资产,包括医药类资产和辅业资产,争取较高的债务清偿率;上实集团、淡马锡以及第三家意向投资人复兴集团则期望仅收购三九医药类资产,若必须接受“打包出售”方案,则只肯为辅业资产出低价。

知情人透露,三九重组究竟以大股东国资委为主导,还是以债权人委员会为主导,其实至今尚无定论;而由谁主导的问题,显然将决定重组的方向。在各方胶着之中,2005年下半年,三家战略投资人曾就整体重组三九分别提出一轮报价;至2005年年末,三九集团也曾提交一份资产估值和债务清偿方案。但这些方案中,对债务的清偿安排均低于债权银行的预期,后者已要求三家投资人重新报价。

“三家投资人的态度都很积极,他们之前的一轮报价也相差不大。”接近债委会的人士说,“他们目前的第二轮报价还没有出来。”

为确保三九重组顺利进行,作为三九大股东的国务院国资委特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请“三中止”(暂缓受理,中止审理,中止执行),这一申请经最高院批准,“三中止”期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一年间,针对“三九系”的一切诉讼中止,重组各方也一度加紧进程,希望在2005年11月底的最后期限前完成重组,但最终未果。目前,三九“三中止”期再获延长一年。

“债权人希望加快,但现实情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债权人,”来自债权银行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目前股东和债权人在清偿率上分歧很大,有点陷入僵局。”

“三九重组目前只有目标,没有时间表。”接近重组谈判的一位人士如是说。

启动重组

三九集团此轮重组始于2004年5月。当月,国务院国资委宣布赵新先离休,同时委派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孙晓民主持三九。

孙晓民上任伊始,迅速成立“集团债务重组领导小组”,亲任组长,按照国资委“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要求,着手实施剥离辅业、力保医药主业的“瘦身重组”。

当时三九面临大量诉讼,资产被纷纷查封,三九为此向国资委建议成立债权委员会,这样,国资委可以直接面对债委会而不是与各家银行分别谈判。从银行方面来讲,众多债权银行在查封三九集团资产时发现,不少资产已被屡次查封,与其相互争抢,不如协同解决。

于是,在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等联合牵头下,23家债权银行于2004年11月组成三九债权人委员会,参与三九集团清产核资与重组谈判,中国工商银行为债权人委员会主席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为副主席单位。债委会下设工作组和谈判小组。

同年底,工商银行控股的工商东亚融资有限公司(下称工商东亚)被聘为债委会财务顾问,具体介入三九重组方案的制定、谈判等系列工作。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批准“三中止”,三九债务重组的前期工作方始步入轨道。

据悉,起初国资委希望引入其管辖的央企来重组三九,但债权人提出这种“拉郎配”的方式容易带来后遗症,不能保证重组成功,于是提出依法合规、市场化重组的两个原则。尽管国资委对此表示同意,但究竟如何进行市场化重组仍有诸多争议。《财经》获悉,早在赵新先主政后期,三九已开始多方接触战略投资者。陆续介入者包括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印尼力宝集团及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然而,这些公司均在短暂接触后相继退出。

目前,正在与三九集团谈判重组者为上实集团、复星集团和淡马锡三家。知情人士向《财经》透露,这三家投资者已于2005年开始进场做尽职调查。约在2005年中,债权人与三家意向投资者的谈判事宜已交由工商东亚负责。与此同时,国资委、三九集团也聘请了财务顾问,财务顾问之间一直在进行沟通。

时至今日,国资委、三九集团、债委会及投资者各方都希望尽早完成重组。然而事与愿违,这主要是因为三九资产庞大芜杂,清产核资殊为不易,且债权人不能接受过低的偿付率。

难以厘清的资产

三九资产至今难以厘清,这已成为现今重组进程的重大障碍。目前,重组各方大致将三九集团资产划分为三大部分:最核心资产为上市公司三九医药(深圳交易所代码:000999);其次是三九生化(深圳交易所代码:000403)、三九发展(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14)两家上市公司;再者是其他非医药类辅业资产。

知情人称,三九集团最早提出将三九生化、三九发展剥离,将其资产、债务共同转让之后,再把整个集团剩余的资产、债务打包出售。而债权银行原本希望将三九生化、三九发展一起重组,但三九集团自觉整体转让这两家上市公司问题不大,于是债权银行同意了上述方案。

2005年4月30日,两家上市公司同日公告。三九生化称,其第一大股东三九医药将所持公司38.11%的股份,全部转给振兴集团有限公司和自然人任彦堂;三九发展则称,第一大股东三九集团将所持公司29.5%的股份全部转予鼎立建设。然而至今,两家上市公司股权尚未完成过户。

知情人透露,在将三九生化、三九发展剥离后,三九集团的所有资产中,最吸引投资者的就是三九医药。目前三九医药经营状况尚可,销售网络覆盖国内约800家三级甲等医院,并覆盖占据零售市场60%销量的连锁药店及2万家诊所。如果减少财务负担,盈利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三九医药总股本9.789亿股,三九集团和三九药业合计持股71.17%。2005年三季报显示,三九医药每股净资产2.24元;以此计算,三九集团、三九药业所持上市公司净值约合15.61亿元。考虑三九医药网络及品牌的价值,若以两倍溢价估值,则三九所持上市公司股权价值在30亿元左右。

三九医药的官方网站上更是宣称,作为中国驰名商标,“999”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超过83亿元人民币,居中国制药行业榜首。

尽管如此,对整个三九集团而言,厘清资产一直是最棘手的难题,尤以药业之外的辅业资产清查阻碍重重。这家创办于1985年的企业,经过历年的扩张并购,一度拥有400余家子公司,涉足医药、农业、房地产、食品、汽车、旅游等“产业”,总资产逾200亿元。早于2003年参与赵新先主导下的三九重组的人士称,三九集团账目混乱,资金流向不明,查来查去也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概数。

“有些资产确实难以查清,有些资产则是无人愿意说清。”知情人说。

目前争执焦点在于,投资者究竟以何种方式切入重组。据悉,投资者最希望直接购买三九医药的股权,而不愿承接集团债务。这种做法,一来债务债权最为清晰,二来可直接控股上市公司。而国资委则希望投资者从集团层面介入重组,拟将集团债务包袱和优质资产一起打包,打折出售给投资者,这样三九集团可获保留。

对投资者来说,接受三九集团的“捆绑销售”非不可为,但鉴于非医药资产价值不清,他们对这块资产的出价很低,如此,就与债权银行期望的整体清偿率相差甚远,分歧由此产生;对于债权人而言,投资者的切入方式也将影响债权分配顺序。这是因为三九集团及其控制的企业和其他关联方共占用上市公司三九医药数十亿元资金,而三九医药也是三九集团的企业债权人,也希望和银行债权人共同参与分配债权,这样就会降低债权银行的偿付比例。

重组分歧

三九集团到底欠银行多少债务?接近债委会的人士透露,全部银行债务约在100亿元上下,其中三九发展、三九生化两家上市公司债务合计20亿元;集团医药主业板块的债务约为34亿元;两家上游控股公司三九集团、深圳三九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三九药业)的债务合计逾30亿元,其余子公司债务约在十几亿元。

在将三九发展、三九生化整体剥离后,其债务清偿如今已不在三九集团重组考虑范围。

针对三九医药板块总计约34亿元的银行债务,三九集团和投资人都希望银行多减债,并建议“提前还债,多打折扣”。但债权银行宁可慢慢收贷,也不愿大举减债。至于具体减债打折的比例,债委会希望参考其他重组案例,强调打折比例不能太低,否则不如将这笔不良贷款直接卖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

重组之初,债委会聘请财务顾问工商东亚对清偿率进行测算,债委会授权谈判小组以此为基础进行谈判,所以银行对清偿率预期较高。

债权银行一位人士分析称,重组至少包括三个可能的步骤:一是通过转让资产、引入战略投资者带来一部分现金,债权人依序获得偿付,比如有抵押资产的银行将优先得到偿付;二是战略投资者进入后,进行资产整合,确保正常经营,承诺在未来数年分期清偿债务,银行可按企业承诺及对未来经营状况的测算,调整还款期限;其三,如果企业负债过重,战略投资者进来后无法承受过高负债率,则银行肯定要减债。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三九债权银行的压力非常大,首先不良贷款的核销额度要由财政部确定;其次,面对银行董事会和外部监管的压力,银行减债也须有合理解释,不可能轻易为之。

据了解,对于三九非医药类板块的债务,即便在三九集团2005年底上交的重组方案中,也仍旧没有给出具体偿债的评估意见。债权人委员会认为,无论如何,三九集团对自己的债务情况最清楚,理应对主业和辅业都提出偿债方案。目前,仅就辅业类资产的财务报表看,按账面资产打五折计,三九辅业类资产估值只有四五亿元。

接近债权银行的人士称,三九集团最关心的是如何尽快引进投资者,从集团层面完成重组,尽快振兴医药主业;而对辅业类资产能卖什么价,又能偿还多少债务,其实不是很在意。

债权银行则认为,三九对债务处理的意见太过悲观,提出“我们不要求比合理定价高,但也不要比合理定价低。

然而,什么是合理定价?定价的标准又是什么?债权人委员会要求三九集团将整体“债务包”打开,详解其中每项具体业务的资产价值。但由于三九辅业资产盘根错节,清查起来千头万绪,已成为目前重组推进途中的最大阻碍。

“可以说,辅业拖了主业的后腿。今后如果还是谈不拢,不排除主辅业务分开、将辅业整体剥离的可能。”知情者告诉《财经》。

而在医药主业板块,除了上市公司三九医药,对几家非上市医药公司的处置方式也可能更为灵活,“最后不排除单独成立一个非上市的医药集团的可能性。”

时间表

单纯市场化的因素之外,三九重组也还受到种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和阻碍。

债权银行一位人士称,三九重组以来,尽管各方的财务顾问一直在沟通,但关键的三方――国资委、债委会和战略投资者之间并未进行直接而有效的沟通,这已经影响了重组的进程。

他指出,作为三九集团惟一股东的国务院国资委,理应和债权人就重组事宜进行谈判,然而一直以来,国资委并不直接出面,而主要是委派三九集团高层和债权人委员会谈判,对于后者提出的提高清偿率等问题,也只能经由三九集团间接向国资委反映。

此外,三九集团不仅是国企,也曾为军企,重组不仅要考虑商业因素,还要考虑部队转业军人及数万名国企职工的安置等非商业因素。尽管国资委明确表示要清理辅业,但究竟如何清理,哪些需要核销,哪些需要保留,人员如何安排,安置费又由谁出等问题,国资委和三九集团尚无明确说法。

三九集团有关人士透露,三九重组至今从未得到任何政策性资金支持,完全是以商业行为、市场力量来解决包含非市场化因素在内的重组难题。这也是三九重组近两年来尚无结论的一大原因。

尽管有着上述种种原因,尽管在2005年底获得了延长“三中止”的司法保护,但三九重组的时间表也显然不可能遥遥无期。

“这一来是因为债权银行急需明确债务清偿率,二来战略投资人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等待下去。”接近重组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

“ 三中止”最早是最高人民法院对问题信托公司在行政处置阶段的一种司法措施,近年来则多用于对进入风险处置的证券公司的司法保护。这是鉴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信托、券商等金融机构的债权很大程度上是公众债权,因对公众负有责任,这类机构并不适宜轻易进入破产程序,国内监管部门对此多采取行政清算手段,“三中止”遂成为保护行政处置阶段顺畅的一种司法措施。三九之前,国内尚未见最高法院批准“三中止”以确保央企重组的公开报道。

《财经》最新获悉,3月20日左右,三家战略投资者还将向三九债委会递交新的重组方案。

第2篇

一、会计计量方法的演进:现值模式——信息观——计量观

(一)理想环境下的现值模式

理想环境是指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和经济体制中的利率是众所周知的,确定的。包括:(1)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2)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强调了具有一个给定的、固定的用于公司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完整的、众所周知的事件组合;事件概率的客观性及事件实现的公开性和可观察性;这样可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计算出公司的市价,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的市场,其会计计量方法是现值会计模式,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是建立在期望的现金流量的基础上,而且股利是无关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并客观地反映了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且管理人员无法操纵报表数字,所以,财务报表是可靠的,资产负债表包含了所有的相关信息,收益表不具有信息含量。

(二)市场有效假定下的信息观

理想环境难以存在,因而在现实环境中,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用需求?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为会计信息能够改变投资者的信念和决策行为,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称之为财务报告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财务报告的一种方法,它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于个人,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作出反应,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的信息观主要是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而不考虑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

信息观从1968年起就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信息观假定:(1)投资者是足够理性的。(2)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会对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反应。信息观是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上,历史成本会计是损益表法,即未实现的价值增量不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净利润滞后于真实的经济状况。价值的增加通过收入或者现金流的增加实现时予以确认,收益是收入与赚取收入所费成本的配比过程,损益表含有重要的信息含量,提供了公司创造价值当期部分的信息。

(三)市场并非充分有效下的计量观

1968年,鲍尔和布朗等人从不同角度对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对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的反应进行了验证,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但是,现实中证券市场并非如原来认为的那样充分有效,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短时间内,股票收益中仅有2%~5%的的非正常收益是由会计盈余所引起的。这带来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实证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可能没有原先认为的那样有效.

当然,除非在理想环境下,不能期望净收益能解释证券的所有非常报酬。然而,净收益的市场反应份额仅占2%~5%也似乎太少了,列夫将这归因于低劣的财务报告质量,这导致了针对低质量盈利信息原因的研究。柯林斯、科萨、桑肯和斯隆(Collins,Kothari,Shanken&Sloan,1994)证实,低的盈利质量是因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盈利信息缺少及时性。这导致了一种提议的产生:当可靠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及时性的效益时,将公允价值计量纳入财务报告也许能提高盈利信息的质量。随着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大量使用,在财务报表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成为必要。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由信息观向计量观的转变。

所谓财务会计的计量观,是指会计人员已经认识到有责任将现值,或者说公允价值,恰当地纳入财务报告中(Scott,1997)。大量的研究表明,对计量方法的应用可以增强财务报告决策的有用性(Scott,1997)。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增加了财务报告的重要性,改进后的财务报告能更有助于投资者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降低行为性偏见的程度。所以说,证券市场的并非充分有效支持了决策有用的计量观。

二、计量观的支撑依据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完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提供的财务报告降低了决策有用的相关性,因而通过在财务报表内引入公允价值来帮助投资者预测企业的内在价值,提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程度,此时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含量,这种资产负债表观即是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决策有用的计量观是一种财务报告方式,该方式是在具有合理可靠性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将公允价值融入财务报表中,从而认可公允价值在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内在价值时所起的作用。

(一)实证研究的结果支持了计量观

1.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相关程度不高。鲍尔和布朗(Ball&Brown,1968)通过实证研究证实证券价格确实对净收益有所反应,投资者可从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包括充分披露的信息中获取决策信息。但是随后列夫(Lev,1989)的研究表明,在盈利信息公布前后几天内,投资者所获证券异常报酬中,只有2%~5%的份额归功于盈利信息本身,大部分异常报酬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针对市场对财务报表信息做出的反应,许多会计研究者进行了实证研究:(1)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考虑一项风险投资时,将会分别评估其收益和损失。谢弗林等经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投资者会持有已发生损失的股票而卖出可获得收益的股票,这样,对收益和损失分开评估与对概率进行主观衡量结合起来,会导致一系列非理。(2)伯纳德和托马斯证明了净收益公布后,股价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波动。(3)欧和彭曼的投资战略模型证明了,市场并未对某些资产负债表信息做出充分反应,而是等到资产负债表信息在收益或现金流量上体现出来才做出反应,等等。越来越多的实证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

另外,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还存在过分自信和自我归因偏见,即投资者根据净收益信息会作出过分偏离他们作为理性投资者该做的反应,并且认为好的决策结果是他们的能力强,不好的决策结果则是因为出现的事件状态不好,不是自己的过失。这种心理因素会导致市场的股价惯性,通过泰特曼的实证检验已证实了这种股价惯性的存在。所以说证券市场并非充分有效,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

有效市场异常情形的存在,如延迟反应、市场对非盈余信息的反应等,意味着投资者在评价企业未来盈利的可能性时需要更多的其他信息,而不仅仅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这是由于财务报告的盈余信息质量不高导致的,所以将公允价值计量观引入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中,或许能提高盈利信息质量,从而使投资者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提高投资决策的有用性。

(二)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

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也称为残余收益模型)通过说明公司的价值是如何可由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基本的组成部分来确定,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理论框架。

奥尔森认为,公司价值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因而计算公司价值有三种方法:

(1)是用期末所持现金的预期现值计算,称为比较股利模型:

公司价值=预期期末所持现金的期望现值

(2)是用未来的现金流量计算,称为现金流量模型:

公司价值=期初所持现金+本期预期流入现金的期望现值

(3)是用财务报表变量来表示,称为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

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

其中:异常收益=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从净盈余理论的公式可看出:公司市值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相关,因为公式揭示了本年度的异常收益;这一公式也显示,投资者需要信息来帮助评估存续收益与投资者对当前盈利的反应。

在理想环境下,商誉为零,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公允价值计价的,这种会计称之为无偏会计。若部分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就会发生偏移,这种会计称之为有偏会计。对于有偏会计,只有奥尔森的净剩余等式成立,其余两个公式不成立。当会计是有偏的时候,公司没有记录商誉,所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净收益会滞后于实际经济业绩。

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模型的特点:不管公司如何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高估净收益还是低估净收益,由会计政策选择导致的未入账商誉的变化正好被账面价值的反向变化等额抵消,所以奥尔森模型计算出的公司价值是相同的。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引进了持续性,这里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1)即使在理想条件下,由于异常收益会持续到下期,则损益表也含有重要的信息。因为公式:公司价值=每期资产负债表上公司资产的账面净值+未来异常收益的预期现值(商誉),此时公式中商誉≠0。(2)由于可持续收益对公司未来业绩至关重要,所以投资者希望获取能帮助他们估计可持续收益的信息,会计人员应当对持续性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提供对投资者更有用的信息。

费尔萨姆-奥尔森模型可用来预测公司的股票价值,然后与公司的实际价值对比,这样可以看出公司的股票价值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了。奥尔森的净剩余理论支持了计量观。因为如果在资产负债表上报告的公允价值部分越多,则公司价值中包含在未入账的商誉就越少,于是投资者在估计公司价值的构成部分时所犯错误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能够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

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

(三)实务中法律责任的承担也支持计量观的运用(不是增加披露)

越来越多的实务因素也支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计量上,比如金融机构的破产表明资产价值被严重高估了,所以,出现了要求用市价计价、最高价测试以及其他公允价值为基础技术的会计准则以有助于减轻审计人员的责任。审计人员为了减轻法律责任,更愿意在资产负债中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观,在不严重丧失可靠性的情况下,会计人员采用公允价值会预测到公司可能出现破产、兼并、环保责任等方面的价值变化,增加决策的有用性,这导致了计量观的复归。

环境的变化也给历史成本会计带来了难题:如技术进步要求公司调整规模和结构,这必然会造成许多兼并、重组、裁员与破产事件的发生,这就给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净收益与资产估值的充分性施加了压力。另外,由于面临许多的未来责任,如环保责任、社会责任,则无法应用历史成本会计的收益与配比原则。计量观的大量使用在减少投资者的偏见以及控制市场的无效率上还是有作用的。对证券市场的研究,关键是确定市场的有效程度问题。所以会计人员主要是要清楚在多大程度上计量观将增加决策有用性,以减少现存市场的无效性。当然,由于存在可靠性问题,计量观永远不会扩展到所有财务报表项目都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比如,资本资产的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不会被取代。

三、现值计量观在会计实务上的应用

现值计量观应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可靠性。如果为了更大的相关性而牺牲了太多的可靠性,则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应在财务报表中恰当的引入公允价值。在计量观下,对某些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来提供信息,财务报告的重心将由利润表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上。

(一)财务报告中已存的现值计量项目

一直以来,财务报告中就存在相当多的现值计量项目,如(1)短期应收和应计项目因支付期间相当短,没有必要折现,实际上是以现值为基础计价。(2)长期债券中使用实际利率法。(3)投资使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下,一旦资产价值被冲减,就不再转回。(4)长期资产减值当资本资产账面价值超过可回收净值时,应冲减账面价值,计算可回收净值时所估计的未来现金流量不需要折现,如果资产减值了,则应当减计至公允价值。(5)下推式会计,若一公司被全部或实质收购,则允许被收购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上按重估后的价值进行记录,将计量观引入了财务报告。以上均运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观。这些项目中部分运用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财务状况和前景,对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

(二)美国在金融工具计量观方面的运用

1.债权和权益证券的计价。FASB将债权和权益投资的资产分为持有至到期日的、为交易而持有的、可用于出售的三类。持有至到期日的证券按照摊销后的成本计价,为交易而持有的以及可用于出售的证券按公允价值计价。

2.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价值取决于一些基础性的价格、利率、汇率或其他变量的合同。衍生金融工具可能需要、也可能不需要一笔初始投资,要求或允许用现金交割——不需要交付与基础性变量相关的资产。衍生工具具有杠杆的性质——用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许多保护,或进行投机活动。FASB要求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都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

3.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套期保值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自然套期保值,也可以通过购买套期保值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在信息观下,与套期保值交易有关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予以递延,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直至这些交易真正发生。FASB要求对于指定为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称为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套期保值工具和被套期保值项目上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将指定为预期交易套期保值(称为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的衍生工具上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包含在综合收益中,直至交易对净收益产生影响。

(三)无形资产会计

无形资产会计是对计量观的终极测试。由于无形资产很难预测其盈利性和成本收回,因而无法确定其公允价值,无形资产只有在其获得高于所用资本成本的异常收益时,才具有商誉,但报告商誉的公允价值会带来信息的可靠性问题。

1.外购商誉。当一家公司并购另一家公司时,兼并公司支付的价格与被兼并公司资产公允价值的净值的差额为商誉。在历史成本基础下,商誉必须在其使用寿命期内摊销。但计量观下,商誉以收购时所确定的价值被保留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上,除非有证据表明它已经减值,此时应采用最高值测试从而将商誉减计至新的公允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权益结合法,并对商誉运用最高值测试使无形资产确认向计量观迈进,净剩余模型可能为估计商誉的公允价值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

2.自创商誉。自创商誉由于没有现成的确认成本,所以通常在其发生时就会被冲销,这带来了收入和成本不匹配问题,且报告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很低。改进自创商誉的建议包括将成功地研究项目资本化,以及重编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在获取了更多的近期信息后更正提前冲销的无形资产成本。

(四)风险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