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金保障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院财务;医疗改革;管理;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17-02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医疗体制,在改革的进程当中,其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科学合理使用政府资金以及医院内部存在不规范的财务操作行为这两种角度而言,决定了医疗改革需要依托于医院财务管理创造的良好改革氛围[1]。换句话说,医院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当中愈来愈重要。医疗改革的深化,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工作的内容已不再是处理简单的医院账务,而是还要综合医院的整个经营战略与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医疗改革的形势下,医院财务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要加强财务管理。这也反映了医院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性。
1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受到的影响
医疗保险制度与保障制度是医疗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该制度的实施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改革后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医院的收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针对现有的已无法适应改革趋势的医院收费标准,医院就必须得加强财务管理,使其财务操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而改革后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明确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规范要求,规定参保人员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医院的规模大小、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与医疗费用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疗服务[2]。无形中就给医院带来更激烈化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使得医疗保险工作的负担增加了。针对这种形势,医院为增强竞争力与提高效益,就只有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降低费用以保障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当医院的财务服务水平低下,则会减弱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普通医院还有可能难以在激烈化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实行医疗改革后,除了医院的物价部门不在收费监督的范围之外,医疗部门、参保人都受到收费监督部门的监督,这就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在此情况下,医院就会改进财务管理的工作,使收费更合理化。
2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
医院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财务部门手中,而医院财务是否管理到位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转与发展[3]。医院的财务管理就是在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资金的运作规律与特点为根据,对医院的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组织,并对财务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具体的财务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筹集医院发展的资金以为医院经营与服务活动的正常运转及顺利开展提供资金基础;对收入进行合理组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与预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与总结医院的经营经验,以改进不足,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财务管理在医院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并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动力。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实行医疗改革之后,医院的风险增加了,面对的市场竞争已愈来愈激烈,为增强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医院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以保障医院能够顺利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与服务活动。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强化医院的资产管理与资金的使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是医院资产的两种形式,在进行管理时,应向财务管理部门上报各科室或者各部门的计划编制,由领导对资产管理进行审批。在医院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预算,资金支出数额大的还需相关领导的审核,经批准后再采购相关的医疗设备、卫生器材与药物,只要强化资金管理,才能落实每笔资金的去向,减少不合理的支出,避免资源浪费,确保收支平衡,医院的经营与服务活动也才能够正常运作。
2.2慎重、合理投资,以同时实现质量与效益双丰收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丰收,要达到这个目标,医院在进行投资时,就必须了解并分析经济形势,如对市场环境、成本价格等进行调查。同时还需综合考虑相关的财务投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信息,另外,由于投资时具有一定风险的,且医院缺乏投资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投资时应慎重,需对利弊进行权衡,以保证做出的决断应不会影响医疗质量,同时能够实现经济效益。
2.3强化成本核算,以降低成本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院已经逐渐意识到在增强竞争力的作用上,加强成本核算与提高工作效率同等重要。传统的核算体系往往会产生实际成本与账目成本不一致的问题,引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二级核算可以将相关的间接费用分配到各科室,有利于实现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吻合[4]。但是,医改后对医疗价格进行了限定,收费项目上的弹性缺乏,控制成本就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只有加强并细化成本核算,才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进而增强经济效益。
2.4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的制度能够为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可以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与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尤其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医院财务管理很重要,其能够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有效,进而促进医疗改革的深入,并推动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总之,医院的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十分重要,加强财务管理既是适应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体现,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医院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采取各种手段,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聪妫.医疗体制改革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0,13(04):51.
[2]林倩.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24(12):155-156.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 政府绩效 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
一、问题的提出
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任务,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的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地方政府直接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工作,在最低生活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做好新形势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经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如何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使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才能有效促进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
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依据公平与效率等原则,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最低生活保障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并通过绩效评价找出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方向,促使地方政府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化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绩效评价有不少相关研究,并且已经相对成熟,但具体反映我国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二、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的特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分成定量指标体系模块和定性指标体系模块,两者相互结合完成绩效评价。
1.定量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指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以数量结果来说明评价对象的情况,包括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基本指标是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以及最低生活保障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应保尽保率、应退尽退率、错保率等。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最低生活保障具体目标来设置的特定指标,可以划分为财政投入指标、低保金发放指标、低保管理指标三大类指标。见表1。
表1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定量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变量标识 权重 标准值 实际值 评价值
基本指标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 X1 ≥1%
应保尽保率 X2 100%
应退尽退率 X3 100%
错保率 X4 ≤0.1%
财政投入指标 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率 X5 100%
资金按时到达率 X6 100%
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指标 资金按时发放率 X7 100%
资金足额发放率 X8 100%
资金银行发放率 X9 100%
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指标 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 X10 100%
管理违规违章率 X11 ≤0.1%
信息化管理普及率 X12 100%
(1)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主要评价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由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应保尽保率、应退尽退率、错保率等四项指标构成。
①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X1)。这项指标反映各贫困人口地区在评价年度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进度情况。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计算各地区评价年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近几年专家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率的正常值应超过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评价年度绝对贫困人口实际减少数量/上年底绝对贫困人口数量×100%
②应保尽保率(X2):这项指标反映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有关规定,地方政府是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全部并及时地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该项指标反映政府贫困救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低保人口应保尽保率应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应保尽保率=评价年度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调查样本数×100%
③应退尽退率(X3):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有关规定,原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生活状况好转,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就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这样的人员就应当清退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应退尽退率就是反映应当退出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是否全部并及时地退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该项指标反映政府贫困救助的准确性和动态管理状况,理论上的应退尽退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应退尽退率=评价年度退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上年底清查出的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
④错保率(X4):这项指标反映在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过程中,有无将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人为提高补助标准的情况。理论上的应退尽退率为0.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1%。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错保率=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保障标准但享受了低保待遇的人数/调查样本数×100%
(2)个性指标
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最低生活保障具体目标来设置的特定指标,可以划分为财政投入指标、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指标、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指标三大类指标。
①反映地方政府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
a 地方财政投入率(X5):这项指标反映地方财政对低保工作的资金投入程度。理论上的地方财政投入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地方财政投入率=地方财政当年实际投入资金/地方财政当年应投入资金×100%
b 资金按时到达率(X6):这项指标反映地方财政实际投入的低保资金的及时性。理论上的资金按时到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按时到达率=地方财政当期拨入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账户资金总数/地方财政当期应拨入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账户资金总数×100%。
②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的绩效评估指标
a 资金按时发放率(X7):这项指标反映保障金发放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否及时,每月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否按规定日期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或划拨到个人账户。理论上的资金按时发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按时发放率=全年按时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数/全年应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数×100%
b 资金足额发放率(X8):这项指标反映地方政府是否按照标准将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额发放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每月低保金是否按规定日期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或划拨到个人账户。理论上的资金足额发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足额发放率=全年实际发放的资金/全年发放资金总数×100%。
c 资金银行发放率(X9):这项指标反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社会化发放程度。理论上的低保资金银行发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银行发放率=全年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数额/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数×100%。
③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绩效评估指标
a 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X10):这项指标反映地方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审批、管理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定期、逐户对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已经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进行收入核实。理论上的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调查核实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的数量/调查样本数×100%
b 管理违规违章率(X11):这项指标反映在资金核算、财务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等方面,地方政府的管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规定,不符合规定即为违规违章。理论上的管理违规违章率为0.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1。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管理违规违章率=低保管理违规违章的数量/调查样本数×100%
c 信息化管理普及率(X12):这项指标反映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理论上的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信息化管理普及地区的数量/调查样本数×100%
(3)评价指标权重、标准值、评价值的确定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平均化的方法,也可以按照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在本指标体系确定权重时,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按照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其次,在有的指标重要性差别不大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
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首先,根据国际国内公认的标准为标准值;其次,根据国内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最后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标准值作为标准值。
对于每个定量指标评价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
正向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
逆向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
对于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总体评价值,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表1中的每个二级评估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状况。但要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总体状况,就需要对上述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公式为:
AL=∑(Bj×Wj)
Y=∑(AL×QL)
上式中,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估指标的评价值,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
2. 定性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体系从客观的角度上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程度,定性指标体系是用主观指标体系来反映人们对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评价。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表1中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设置评价表,对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定性指标的设定可从以下方面取得判断基础或依据:第一,问卷测试。对于一些涉及公众满意度、应达到的目标指标,通过公众评价的方式建立定性标准。调查时可以对每项指标量化成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系数可以分别以100、80、60、40、20计量,以此来计量各分类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公众满意度。定性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可以将公众评价表评价结果按照一定分值加权平均进行计量。第二,专家评价。专家根据经验,综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以前年度同类项目的评价,对该项指标绩效做出评价。第三,横向比较。综合比较同级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作出评价。第四,“一票否决”法。通常运用在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违法违规时,评价采取“一票否决”法,确认该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为最差。
定性指标设定通常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采取模糊学的隶属因子赋予法对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等级参数,形成若干个从高到低有档次的评语。
三、定量指标评价值与定性指标评价值的比较
在研究最低生活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时,定量指标评价值和定性指标评价值是分别计算并得出结果的,而没有将两者设置权数合并计算总的绩效评估结果。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定量评价指标数据来自于统计调查资料,是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客观反映,而定性指标评价值由主观判断得到,其指标值或多或少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存在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会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估的整体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将定量指标评价值和定性指标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必须对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评价差距的原因,政府及时对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动态管理的思路进行改进、校正。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对地方政府的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定性指标评价值一般会低于定量指标评价值。但是,一旦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定量指标评价值、定性指标评价值都同时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则反映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已经不能被公众所认同。
参考文献:
[1]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6,253(6):30-33
[2]王良健.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J].北京:中国管理科学,2000(2):75-76
[3]唐钧.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和错保、漏保[J].上海:社会观察,2008(1):35-36
社会保障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能否发挥其功能的基本前提,没有充裕的社会保障资金作为支撑,无论多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将只是一具空壳。因此各国政府在不断完善本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也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对社会保障资金从筹集到投资运营再到支付的全过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存在成本,要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有效运行就必须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无论是筹集、投资运营还是支付都以最低的成本运行。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对于社会保障资金运行全过程所花费的成本的研究却非常地少,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社会保障资金的概念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异,资金来源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不同国家的学术界及政府官方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际社会保障联盟下属的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研究小组(2004)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指的是由社会保障计划掌控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来维持社会保障计划支付利益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产生投资收益来增加社会保障计划的利益和服务。JohnWoodall(2002)认为社会保障资金应该是国内金融市场最大的投资者,AndrewB.Abel(2001)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指的是在金融市场投资信托资金,他们都强调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属性。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与社会保障基金未做明显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用的现象。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混用现象也非常普遍,如郑功成(2000)在其著作中交叉使用“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两个词,而没有对它们的含义做明确的区分。陈东、红王敏(1996)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筹集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保障基金等同于社会保障资金。但国内也有学者明确提出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如郑秉文(2007)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社会保障资金指全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而狭义的社会保障资金则仅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社会保障资金,即广义的社会保障资金包含社会保障基金,狭义的社会保障资金不同于社会保障基金。林治芬(2007)则更明确地提出,只有当社会保险缴费收入大于待遇支出、资金沉淀下来需要进行投资运作时才成其为基金,社会保障资金在空间和时间范围上都要比社会保障基金广。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1.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机构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构的争议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缴款筹集机构的选择,并且相关争议主要集中于国内文献。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缴款应该由税务部门征收,庞凤喜(2008)认为社会保障缴款无论称为“费”或是“税”,其本质都是税收,认为我国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障缴款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陈琍(2008)认为由社会保障部门征收社会保障缴款的效率较低,而地方税务局全面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缴款工作成效显著,并指出当前正是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障缴款的最好时机。此外张勇(2004),靳东升(2007),袁艳红(2008)等学者也持相似观点。但也有学者持反对观点,如郑功成(2001)认为我国目前所遇到的社会保险费征缴难的情况并非是采用征费方式造成的,而是客观的经济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以及历史欠账未能有效化解等因素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保险费改税应该缓行或者不行,维持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障费的现状。王泽英(2002)认为我国当前还不具备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的条件,在个人账户的纪录和管理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的情况下,实行税收筹资方式会增加个人账户的记录和管理难度,主张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缴款。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从根本上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而部分积累制则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各个筹资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PaulA.Samuel-son(1958)用世代交叠模型证明,在现收现付制条件下,养老金的增长率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HenryAaron(1966)对Samuel-so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养老金的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两个因素,同时证明只有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利率,现收现付制才能实现社会保障资金在代际之间的帕累托配置,该条件也被称为“Aaron条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的最佳选择由该国的人口增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关系决定。对于我国该实行什么样的模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国内学者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徐锦文(2004)认为国外社会保障资金筹资的趋势是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转变,并指出我国当前的现收现付和各部门各行业分散筹资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孙炳耀(1999)则强调,从老年社会保障的历史及现状来说,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还是现收现付制,并提出积累制筹资模式能否解决现收现付制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特定的人口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在现阶段我国需要首先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冲击,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完全积累制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过渡。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积累制的筹集模式可能更适合我国,如刘五丰、韩金玮(2008)认为从长期来看我国应该采用部分积累制的筹集模式,但认为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宜采用现收现付制,待新制度成熟后向部分积累制过渡。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运营1.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投资途径的选择决定了该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状况,收益往往与风险成正比,越高的投资预期收益率也就意味着越高的投资风险,因此各国在进行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时更加关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回避风险并获得最高的收益。邓大松(2005)指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主要有如下三种:储蓄存款、对外贷款或进行不动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它们的风险与收益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任保平(2003)、梅阳(2004)、陈向京(2008)等同时指出,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时不应该仅仅选择银行存款或国债一类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途径,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实行多元化投资。张问国(2005)认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债券等低风险途径,虽然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至上的基本投资理念,但并不能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此外,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的选择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也有影响,如AndrewB.Abel(2001)证明,由于股票投资的固定性成本,高收入居民比低收入居民将资金投资于股市的可能性更高,但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参与股票市场投资,在公平分配投资收益的情况下,能够促进低收入居民的消费。2.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机构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的选择需要相关运营机构进行决策,因此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选择对该国社保资金投资途径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郭殿生(2003)提出,根据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不同,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政府集中型、分散型、适度集中型三种,并认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运营模式。徐滇庆(1999)则指出,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所有制属性不同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会有很大的影响。如1980-1990年,美国民营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为8%,同期公营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收益率只有4.8%,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委内瑞拉、赞比亚、土耳其等采取公营养老保险资金运营机构的国家更是分别产生了-3.8%、-15.3%、-23.4%、-23.6%的亏损率。LaurenceJ.Kotlikoff(1996)运用Auerbach-Kotlikoff动态生命周期模型检验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的对效率的影响,他证明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可以产生长期性的投资收益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选择,庞凤喜、洪源(2006)认为应该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由其挑选合适的运营机构并签订合约,实现社会保障资金中个人账户资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此外,SebastianEd-wards、AlejandraCoxEdwards(2002)以智利的社会保障私有化为例,强调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对非正式部门的整体工资提高了将近2%的水平;王海勇、金菁(2007)强调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机构、监督机构分立,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性。
(三)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支付社会保障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福利的功能。因此,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也就成了社会保障资金运行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曹朴(2006)提出,影响社会保障资金支付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因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因素、居民储蓄因素、地区性差异因素、政府的临时性政策因素五个方面;而蔡社文(2002)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趋势也是影响未来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压力,林宝(2003)提出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法,可以使我国2020年养老保险支出减少11561.93亿元,减少约12%。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如AlanL.Gustman、ThomasL.Steinmeier(1991)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只会在短期内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从长期角度来看反而会增加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同时在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陈向京(2008)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支出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很普遍,严重威胁到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邓大松、吴汉华、刘昌平(2005)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在支出过程中,统筹账户向个人账户透支的现象非常普遍,个人账户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名义账户,他们强调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实现分账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庞凤喜、洪源(2006)认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办法不统一且支付标准过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在许多地区由各单位自行发放,支付的标准也由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决定。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控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经验方面,财政部赴法国、丹麦考察团(1997)提到,法国政府采取了政府与社会保险全国金库签订目标管理协议的方式,严格控制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开支,并控制缺口最大的医疗保险开支,改变家庭津贴的发放办法。
三、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成本
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保障利益最大化,但是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过程同时也是耗费成本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保障利益一定的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成本是当前社会保障实践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内学者比较关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成本,如崔光营(2000)认为税务机关征收社会保障资金富有专业优势,并且不需要另外组建征收队伍,由此可以每年减少数十亿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成本。任保平(2003)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发现,一般来说以缴费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国家,社会保障项目比较复杂,每一项目都有相对独立的缴费办法;而以税收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国家,社会保障项目比较简单,缴费和支付都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对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成本存在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正处于转型阶段,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转型带来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成本也比较关注,如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管理司课题组(2007)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过程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造成的3万亿元的隐形债务不容忽视,如果今后国家财政每年拿出1000亿元,也至少需要30—40年还清债务。国外学者更多的关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成本,如HenryTKMok(2000)提出,根据社会保障资金规模的不同,社会保障资金的私人运营的管理费用一般是资金总额的2%—3%的水平。但是如果社会保障资金账户是可以转移的,那么参保者的账户的转移成本将非常高昂。此外国外学者非常关注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与公有化运营所导致的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成本的差别,如OliviaS.Mitchell、StephenP.Zeldes(1996)指出,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会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成本,但能够提供比公有化运营更多的服务。同时他们还指出即使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了私有化运营,但仍旧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障资金从成本上来说始终是有效的。ReidGary、MitchellOlivia(1995)则报告称在美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的成本是公有化运营的四倍。WorldBank(1994)指出,智利社会保障资金从1981年到1994年的平均管理成本约为每年社会保障缴款收入的15%,甚至在1989年达到了25%的水平。Wyatt(1995)指出,从1988年到1994年的7年时间里,香港社会保障资金运营的收益率低于2%,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成本,那么这七年的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益。
四、简要的评价
社会保障资金与社会保障基金在内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一定程度上的混用并不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反而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因此,界定清楚社会保障资金与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是深入研究社会保障资金运行成本问题的前提。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筹集、投资运营、支付三个阶段,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这三个过程都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涉及资金运行成本的研究则非常少。对于社会保障保障资金的筹集问题,国内学者争议最大的是社会保障缴款的征收机构问题,征收机构的恰当选择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成本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则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约束,国内学者对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选择的分歧较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运营关系到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选择恰当的投资途径与运营机构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可持续运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公有化运营与私有化运营的效率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有借鉴意义。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水平受很多条件影响,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存在较多问题。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成本的研究非常有限,而且关注的焦点也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成本问题,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成本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重点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经济现实条件的差异。总体来讲,国内外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运行成本的研究少而零散,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铁路建设;项目建设;项目预算;成因;对策
三明铁路建设对于我们革命老区的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四条规划的铁路项目,基本涵盖我们三明全部九市县和二辖区,未来的铁路运输前景让人振奋。但是,不含线路改线资金,光光四条铁路项目资本金任务就高达42亿元,对于财力薄弱的三明来说,不但资本金任务极其繁重,未来的前期工作费用不确定性也很高。因此,我们必须对铁路建设项目的预算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并严格按照预算组织项目工作,实现项目成本的控制。在此我们需要对该建设项目预算进行探讨和研究,切实分析如何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铁路建设项目预算的重要性和特征
(一)铁路建设项目预算重要性
铁路建设项目涉及的投资额非常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期长,因此必须重视项目预算问题。如果前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无法把次年度需要筹措的铁路项目资本金和前期项目工作费用以预算的形式明确下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项目资金不足或者资金浪费等问题,势必影响建设项目和投资活动均难以有序的开展。
(二)铁路项目预算的特征
首先,无论从项目预算的金额,预算的周期,还是建设项目出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来说,铁路项目预算工作较一般单位的预算都更加复杂,预算编制难度更高。其次,铁路项目预算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和项目投资的风险,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率,实际执行的可操作性,预决算对比的整改效果和调整方案,都对我们铁路项目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组织科学的项目预算,保障项目预算编制符合铁路项目建设实际情况,既可以有效保障各项铁路资金的运营,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项目成本,为铁路建设单位争取更为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铁路建设项目预算问题成因分析
预算工作日趋重要,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预算的编制,往往遇到下列问题:
(一)项目预算缺乏依据流于形式
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涉及的项目较为繁杂,在前期收集整理数据时,由于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不甚了解,导致提供的各项业务数据资料不完整,不到位,加之项目预算人员本身也无法对铁路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分析,导致单位空有预算制度,实际操作中,却缺乏项目编制依据,使预算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可执行性不高。
(二)项目成本和费用难以控制
由于铁路建设项目和一般的建设项目存在很大的差别,涉及的领域很多,波及的城市和范围较大,牵涉的费用过于零散,而且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事项,导致对预算项目的费用难以掌控。举本单位为例:一、从市财政的角度来说,省上下达的资本金任务均上亿元,我们基层单位如何站在市本级的角度,分解各县(市、区)年度资金任务、提出资金筹措来源和金额等实质性预算方案;二、我们单位属发改委下属参公单位,主要负责铁路项目前期工作,需要长年跑项目,所以本单位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会议费这几项费用非常大,如何精确算出下一年度所需的费用,既要开源节流,防止超支,轻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负担;又要防止预算的费用不足,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给单位领导带来困扰。因此,如何核算项目运行成本,控制项目各项支出费用已成为项目预算人员的主要难点。
(三)预决算对比难以有效调整
前期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不到位,再加上铁路项目运行费用的不定性,往往导致项目预决算对比差异过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铁路建设项目牵涉领域过多,而项目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工作人员难以掌控费用的支出,由此预决算对比差异大。而且预算的执行过于随意,缺乏有力的监督,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是存在预算资金不足,就是反相的超支现象严重,单位无法根据本年决算的数据修正下一年度的预算数据,调整难度大,无法进行合理的修正,决算对次年预算帮助不大。
三、铁路建设项目预算问题对策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全员参与
单位领导必须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切实了解这一管理的重要性,该项管理不只是一项对单位管理水平加以有效衡量的标准,同时也是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方式。全面预算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对内部资源实施有效的控制、考核和分配,由此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需要保证单位全体员工可以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重要性,促使工作人员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工作责任心,规范报销流程,还要在跑项目的过程中,注意开源节流,有效防止超支,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减轻经济负担,促使项目预算得以很好的落实,保障项目成本的节约,最后获得较为理想的预算管理成效。现实工作中,必须让财务人员和前期项目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到精诚合作,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年度预算的重点方向、资金分解、筹措渠道以及费用控制等方方面面。
(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积极引进先进的系统软件,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精准度,保障资料的完备和有效。举本单位为例:一、计财科相关人员必须把省发改委下达的年度资金计划任务作全盘的分解,首先根据线路里程和征迁量对各县(市、区)计算并分配具体资金任务,其次对需要市本级筹措的资金数额、筹措渠道、解决对策,比如是用债券筹资还是举银行贷款,或者采用建安税返还,或者提请省上安排等等各种详尽有效的预算方案;二、对本单位次年度前期工作项目类别、费用成本进行合理的整合、核算,既要保障预算依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又要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最后还要考虑相关数据的配比性和可调整性。因此,要求我们财务人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务必参考上一年度的决算数据,仔细分析和校对、调整,再依据本年度的实际情况,同时兼顾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调整,科学地编制预算,合理地制定费用支出,通盘考虑,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比对和控制。由此,才能真正确保预算和项目实际相符合,继而使铁路建设项目预算数据的价值更高,更好的指导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对项目运行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加强各方面的监督
预算工作已经成为铁路项目相关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预算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决算。我们在组织预算活动中,必须保障预算数据的真实有效,保障预算满足项目实际情况。为了保障预算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预算监督工作,利用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实现预算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以本单位为例,作为发改委下属市直部门,我们的上级指导单位是财政局的经建科。每年年初和年中时,都要布置我们把决算数据和预算数据比对,包括年度资本金任务完成情况、前期项目经费、部门三公经费、人员经费支出等各项精确比对,同时把预算和决算的最后数据一起公示在政务网,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这个单位的费用列支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将项目预决算数据公示的办法,保障预算的公开、透明,接受各个单位以及社会的监督。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鉴于铁路建设项目预算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预算的难度,要求我们铁路项目的财务人员必须从全员参与、科学编制、加强监督等多方面着手做起,由此促进预算编制的有效性的提高,确保项目费用的有效控制,为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汉.关于“走出去”铁路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的几点心得[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2,01:37-39.
关键词:现代林业;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
1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1.1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
由于我国以往重视经济发展,缺乏对林业发展等生态经济重视,由于我国林业的技术创新的资金全都依靠政府支持,对林业发展重视不足也就导致了林业技术创新的资金也非常缺乏。林业部门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无法针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对树种进行自主研发,也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导致林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而林业发展受到阻碍,会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1.2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还比较落后,而且由于我国以往对林业发展重视不足,没有意识到林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导致了林业部门对林业技术创新意识非常薄弱,没有意识到林业技术创新对于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林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就会导致在林业良种技术落后,林业生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对林业的要求,林业发展在增益效益滞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2.1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
林业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林业技术创新同样需要足够的资金。因此,如何获得林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成为当前林业部门面临的最大难题。林业部门不能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当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吸引企业融资,还可以进行风险投资等。而政府也应当对于林业部门拓宽资金渠道加以扶持,对各项税收进行减免,并且在各方面的政策进行扶持,以此来加大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保障我国林业健康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
2.2转变林业技术创新理念,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
为了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林业部门应当对当前林业技术创新的理念进行积极的转变,增强自身对林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以此来适应当前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对林业发展的需求。另外,林业部门也应当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理念的推广。林业部门应当积极建立林业发展平台,积极推广林业技术创新,使林业相关的人员都可以从平台上获取最新的技术,提高整个林业的生产效率,使林业的效益得到有效提高,促进我国的生态经济发展。
2.3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提高林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林业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重视提高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待遇,积极引进林业科技创新人才,而且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林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只有林业部门把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作为整个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识到培养林业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保障林业的发展,并且把人才培养当成整个林业产业的核心发展战略,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林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促进林业的发展,继而带动我国的生态经济健康发展。
我国在林业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其次,我国林业技术创新资金严重缺乏;最后,我国林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非常缺乏。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林业部门应当转变林业技术创新理念,其次,林业部门应当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最后,林业部门应当培养林业创新人才,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林业发展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林业技术创新能够极大提高林业生产效率,给林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效益,从而带动林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生态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平 单位:紫金县林业局黄塘林业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征地就业补偿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已经成了“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成了一个重要社会问题,专家测算,目前全国失地农民人数有4000―5000万人,而且每年还以300万的速度增加。总体上看,他们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就业能力弱,社保水平低,发展能力差,成为一个边缘群体。本文以山东省临朐县为例,对当前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探索。
一、 临朐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朐县,1831平方公里,人口87.7万,345个中心村,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全县九个镇街及产业园83个村累计征地3228.075亩,被征地农民人数 89434 人。从征地的情况看,有的村被征去一部分土地后,人均耕地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在小城镇和产业园区比较明显;一部分村几乎全部失去土地,村集体的积累和再生能力有非常弱,这主要是在县城四周,这些人将来的保障问题会是大问题。
自开展新农保工作以后,广大城乡居民不仅对自己的养老问题有了重新认识,认识到政府保障养老的重要性,还主动地和退休职工的工资比,发现差距大;通过对比,农民认识到早参保、多参保,老了发钱肯定多,所以,在被征地后,除了关注地面附属物等的补偿外,对因征地而带来的每一份属于村民的款项都极为关注。随着思想认识有很大的提高,法律意识也极大的加强,学会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临朐县的被征地农民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重视程度不高。在失去土地后,而对如何提高就业机会,有所忽视,虽然部分农民有就业愿望,但对培训重视不够。被征地农民在得到相应补偿后,对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一时认识不够,认为对自己就业创业帮助不大,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干,所以创业竞争力不强。
②就业项目单一。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被征地农民选择跑出租行业、开个体、搞养殖业,他们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加之自身就业技能缺乏,所以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致富相对困难。
③就业岗位有限,培训资金不足。对被征地农民政府应开发专门的岗位来安置这类群体,多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他们的就业率。在培训上开展专项培训,政府配套专项资金扶持他们,提高他们培训技能,提高竞争能力。
2、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临朐县的被征地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政府配套补助资金问题缺少。参照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安政发〔2008〕19号),财政配套资金占40%,临朐县财政困难,保障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省市财政支持。
②相关部门协作不够。坚决贯彻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同时,明确各自职能,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临朐县被征地农民目前生活状况总体平稳,基本实现了征地农民基本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目标,但是离长远生计有保障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方面对于目前被征地农民所涉关政策有些头重脚轻。中央、省、市都十分重视,到了基层县上这一级就有些落实的实际困难,政策可以比照制定,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也如同废纸一张,归根结底,是目前征地这一块由于商业利益潜力并不太大(如工业园区规划征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城市规划征地等),多数资金需要政府来筹措,而县级财政十分困难,征地涉及的人数又较多,需要一大笔资金,政府无力筹集。
另一方面,被征地农民由于生活来源单一,加之许多农民只重视眼前利益,如果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来养老,他们就要精细算账,因为靠儿养老思想根深蒂固,如果费用过大,他们则就要放弃。据调查,2008年在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中,有许多被征地农民就没有参加,原因是认为自己身体还好,子女还小,不会有很大问题,不愿意做贡献。这是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不慎,认识不够造成的,还有就是宣传未跟上。
三、对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建议
1.明确政策导向和制度设计
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征地拆迁不可避免,关键是要明确政策导向和制度设计。对农民的征迁安置不应是简单的经济补偿,与农民做“一锤子买卖”,更应该考虑如何保障好农民的长远生存权、发展权。要从制度上规定,把土地收益主要用之于农民。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资产,促进失地农民生产性就业。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到农村土地市场的开发中来。地方政府没有了暴利,自然就不“起早”了,征地动力就会大大减少。
2.认真做好有关具体工作
(1)细化完善政策,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2)政府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尽可能让被征地农民得到更大更多实惠,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3)开展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工作,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适时适量给予免费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小额信贷扶持。
(4)大力开展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专业组织进行创业培训。(从务农的手转变为经商或者创业的好手)
(5)涉关被征地农民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合作。共同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统筹,如果中央提出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的规定彻底落实,就可以保障他们的利益。
随着我国政府对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密切关注以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为解决社会中低收入家庭、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的政策执行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本文从审计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一、保障性住房审计的重要性
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中央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加快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完备的保障性住房审计机制对推动国家治理科学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合理运用,杜绝腐败和浪费;二是对工程建设施工过程进行审计,有利于保障保障性住房质量,杜绝设计缺陷和偷工减料;三是对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有利于保证保障性住房入住率稳定,杜绝孤岛;四是对管理效益进行审计,有利于建立完备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五是对保障性住房配租摇号程序进行审计,有利于建立阳光透明的配租机制,杜绝暗箱操作。
二、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这是中央出台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如何把好事办好,审计部门应如何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对资金筹集与管理、项目成本控制、工程质量管理、房屋分配等所有流程,均以“公平性”作为审计的主导原则。
(一)资金筹集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资金的筹集方面看,由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自己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贷款等,审计过程应重点审查财政资金是否按照正常需求足额筹集及时到位,贷款合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是否存在资金缺口,以及能否保证工程进度的要求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各地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但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全国的审计调查结果显示,22个城市的资金比例未达到上述要求。
从资金的管理方面看,应重点关注资金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控制好了资金的流向问题;检查管理费或费的开支范围,是否存在超标准、超范围开支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地区存在利用虚假申报材料套取新建廉租房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的行为。
(二)保障性住房成本与收益的控制问题。
由于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收益利润问题成为了住房建设中的一大问题。一般各地方价格主管部门都综合考虑材料人工成本与施工企业合理利润因素进行住房价格的严格控制,大部分保障性住房基本收不回成本。一方面影响地方政府建设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较高收益而私自提高房价或降低工程质量标准的行为。
(三)保障性住房规划、选点方面的问题
审计调查中发现,某些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过于偏僻,周围没有可供就业的产业,尤其是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就业的相关产业,由于缺少相关的公套设施,导致出行困难,出行成本高,也造成了就业的障碍。
(四)对申请人群的资格审查问题
按照政策规定,保障性住房只能出租给中低收入的家庭,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保障性住房被高收入家庭或已有一套或多套住房的家庭所挤占。而且在核定低收入家庭方面,没有出台详细的明文规定。因此,在关于核定收入上,瞒报、少报、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规范资金的筹措和使用
由于我国保障性住房缺乏持续有效的金融资金支持,很多政策都流于形式而难以落实,资金成为制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因素。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大银行信贷对保障性住房的倾斜,吸引大量企业参与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地方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确保资金来源。
在规范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应充分发挥审计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措及使用过程中的监督职能;以专款专用为原则,监督资金使用过程中授权审批及付款的职能分工与相互制约防止出现个人及单位套取、挪用保障性住房资金的情况。
(二)纳入政府考核项目,建立保障性住房绩效评价审计
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考核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项目中,将提高地方政府对公租房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权利制约和监督,促进公共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起到激励作用。
(三)建立责任监督制度,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
在选点布局上充分考虑保障对象家庭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情况,尽可能规划在近期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中区域和公共交通便利的区域,并严格按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实施监管;二是按照政府组织协调、市场运作的原则,可通过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具一定资金实力和良好社会责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项目建设,择优选择项目施工、设计、监理等参建单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个行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暴露出来,急需得到解决。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电力企业急需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本文就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词:
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途径
新时期,经济迅猛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基础行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电力企业也开始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融入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的加强迫在眉睫,作为重要一环的财务预算管理对电力企业的平稳和顺利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就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电力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概念及作用分析
1.1预算管理的内涵
预算管理是指:“从企业的发展目标出发,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实施有效监督,并且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照,分析预算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执行不到位的原因,并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与改善,最终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各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电力企业也是如此,它的管理方式、运营机制、销售渠道、价格模式等都有其独特之处,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就有其特点。
1.2电力企业中预算管理的作用
1.2.1可以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财务预算是对企业未来会计区间内资金使用的合理规划,预算管理是监督规划的执行过程,从而保证企业资金运转正常,它的结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财务管理和公司决策造成影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需要开展各种活动来吸引顾客,这种活动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财务预算管理是保障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活力的重要保障。
1.2.2具有很好的协调作用
一个企业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都需要财务预算管理来作为支撑。财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财务预算管理,它能很好的协调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内容,确保财务运转正常。
1.2.3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企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资金的顺利流转,财务预算管理能够科学合理的规划资金使用,能够合理调配资金和资源,确保资金能够合理分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收益。
2电力企业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必要性探讨
2.1财务预算管理是实现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资料管理向电算化趋势发展,能够在信息录入之后自动生成不同的财务报表,对资金使用情况形成直观的印象,同时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障资金和项目的支持运行。
2.2财务预算管理能够强化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的全方位管理效率
电力企业在业务开展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资料收集、前期营销、项目成本、资金管理)进行财务估算,这就涉及其他项目的资金使用,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有极强的相关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3会计管理能够弱化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一般而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都会涉及财务风险的识别内容,对风险预估和避免等都有重要作用,会计管理为了较好的应对财务管理风险建立了识别的标准和规避办法,并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情况,作出灵活应对的机制。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估算之前会对项目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对各个项目的风险、收益情况进行计算和评判,最后确定风险收益比最为合理的项目,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
3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企业管理与财务预算管理的分离
一般而言,电力企业要改善企业管理会从生产出发,对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希望的是开源节流,从而忽视对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这样导致内部管理的不全面和不合理,没有最大限度的挖掘预算管理的作用,忽视了预算管理应有的作用。预算管理作用的忽视,导致决策存在偏颇,脱离了企业的实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2缺少健全的预算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方案是建立在企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情况包括企业的方方面面:资金运转情况、员工流转情况、设备运行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市场经济情况等等。在现代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都缺乏制度保障,难以确保其落实情况,这就造成预算管理的随意性。而且,在预算方案确定之初,也缺乏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来对预算方案进行把关和审核,预算会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或缺失某些方面或盲目拔高,这本身就是对预算的严肃性的忽视,对财务管理工作极为不利,会对下一个会计区间的财务情况带来隐患。
3.3忽视了必要的动态管理
在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中,预算管理方案的编制的方法种类十分繁多,,但电力企业采用的方法是较为传统的编制方法,一般而言就是固定预算法和定期预算法,而这两者编制方法并不完全符合电力企业的现状,对电力企业预算管理造成障碍。静态的预算管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与之相比而言,动态的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的实际管理增加效益。
3.4财务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电力企业的迅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增加,其中预算管理人员的需求也增加,但是在实际发展中,预算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新形势下,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财务预算管理也在逐渐从手动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新时代下,财务预算管理不仅需要高素质的财务预算管理人员,也需要电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因为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和落实离不开企业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实行ERP管理系统,但是系统操作就会存在因为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或者因员工违规操作谋取私利的行为。所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这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企业要定期组织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确保软件更新与人员素质的匹配。
4电力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4.1健全财务预算管理的内控制度
对企业经营和发展而言,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它能确保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正常运转。财务预算管理要与企业的整体管理方向保持一致,这样二者才能共同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这样预算管理才能兼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及时进行解决,预防风险,从而保障企业经营运作的正常,确保企业经营状况的良好。
4.2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财务管理活动要能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以预算管理的高效执行力度为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企业预算方案也需要在执行过程中确认其是否合理。在实际发展中,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这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实际执行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电力企业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宣贯工作,以预算方案的正确性为基础,加强对落实和执行情况的考核,保障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对资金的走向和效果进行严格把控,确保资金流动符合既定方向。
4.3编制正确合理的预算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方案编制方案的方法是种类繁多的,这就需要企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编制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选择正确、科学的编制方法,及时的改变和创新固有的编制模式。当前,最为使用广泛的编制方法就是滚动预算编制法,这种编制方法的实效性是很强的,能够完整和客观的反映市场情况,编制人员能以事实为依据,编制最为合理的预算方案,这样预算管理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目标也就与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较为一致。
4.4积极储备和培养财务管理人才
企业的正常运营过程,往往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确保目标的达成。而在我国电力企业当中,高级财务预算管理人才是极为缺乏的,能够精通财务管理知识且理解电力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邀请有专业经验的人才加盟或者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人员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未来时代是信息科技的时代,手工业务会逐渐缩小甚至被取代,这就需要财务预算管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和会操作ERP等财务软件系统。除此之外,软件本身存在的系统bug,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有效进行解决,并完成预算管理工作。此外,根据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表现要能给予晋升渠道和激励机制。
4.5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主动性
财务预算管理,顾名思义是在实际费用发生之前的工作,这也就表明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超前性,具有的管理工作就要积极主动的开展,主动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及时发现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解决问题,避免财务决策的失当,才能保障企业正常运转。
5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对各个方面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电力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也要突破固有的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的重要性的凸显,对其编制和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增加都需要对财务预算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执行的监管和把控,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关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企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庹明玉.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精细化预算管理的应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09):108~109.
[2]崔梦晓.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精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J].中外企业家,2016(18):91.
[3]吴铭.浅析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外企业家,2016(10):138.
[4]万宗天.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强化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234.
[关键词]农民工 转型期 社会保障
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中国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而社会保障的缺失成为社会风险中一个主要的风险。其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显得尤为严重。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较低的医疗保障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具有城镇户口的工人已经逐步建立了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但农民工却没有平等的享受这项待遇。对于在城镇中打工的农民工来说,最大的困扰就是疾病问题。虽然农民工中大多是青壮年,但由于缺乏医疗保障,在疾病发生时常因不能及时就医而导致病情被拖延。一旦农民工出现工伤医疗事故,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伤医疗保险,他们的生活通常会变得异常艰难。
(二)很少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不符合享有城市福利和救济的有关原则。广大农民工的社会救助状况让人担忧,农民工兄弟的住房条件、社区服务、补贴、进修、在职培训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到目前为止,城市“低保”网还没有向向农民工打开,少数制定了地方性救助措施的省市也只是将保障覆盖到少数有工作的农民工身上,一旦他们失业,保障也就随之消失。
(三)较高的失业率
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交往与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生活地域狭窄、封闭,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除了少数人懂得抓住机遇,凭借自身的优势去发展外,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加上政府服务系统和社会信息机制的落后,农民工有的时侯待业时间很可能比就业时间还长,大量无业农民工闲留在城中,无事可做,成为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
二、不断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对策
在我国,农民工所享受的待遇和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严重不符,社会经济转型期,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就要为农民工建立有效的保障,实现农民工与市民的平等,积极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实现农民工的“城市梦”。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对我国社会转型也有重大意义。
(一)转变观念,加快制度创新
应该着重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看,各级政府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够重视,没有意识到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同等重要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样,不仅是生产要素,也是消费主体,他们不但有生理、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政治上的需要。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规划措施的时候,都应当把农民工考虑进去,切实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转变政府的管理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具有重大意义。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要加快建立并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要针对我国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层次低、空白区域大的现状,对已有的社会保障立法进行修订,并出台《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其中应对农民工应享受的各项社会保障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加强立法的可操作性。
其次,要意识到执法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法律以后不能把法律当成摆设,法律是执法的依据,应当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农民工权利的行为应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三)广开财源,扩大资金来源
财政对于我国社会保障的支持,是我国建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各级财政需要转变其职能,调整各级预算支出,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进行投入。但由于政府能够拨出的资金有限,不可能一下满足农民工各方面的社会保障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把资金用在农民工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地方。其中,农民工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农民工的工伤保障制度,应尽快得到确立。另外,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也不容忽视,同时,社区也应该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扩大内需和城镇化的战略重点。户籍制度改革要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前我国中小城市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发展不足,加快中小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另外,由于农民工多流向于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推进中西部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皆有利于调节人口流向,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是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手段。
(五)建立适合农民工自身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需要,不可能一步到位。重点注意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缴费工作,对农民工缴费进行指导,使有保障意识的农民工有地方缴费。另一方面,加快我国社保制度改革,尽快出台适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随后,采取多种政策性措施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定与当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农民工救助标准,同时,鼓励各级政府积极发展福利事业,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三、总结
近几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渐引起群众的关注,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各阶层对农民工问题的认识也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发展到理性,不断改革创新,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有利于保证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全民保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京书安.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损益预估[J].中国社会保障,2010,(3).
[关键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平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44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其背景是由于国企改制和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出现了大量城市下岗职工,他们受到失业等因素的影响,成为城市的贫困群体。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出台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种新的救助形式,通过政府的再分配调节,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
应该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台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辅助方式。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得好,就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1 关注城镇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公平性的意义
1.1 影响城镇居民的基本生存权益保障
以1999年相关制度法规为标志,中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灵活走向机制化,已经从一种从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慈善和道义行为转变为一种法律行为,“在制度上实现了从弹性救济到制度化的转变。对政府而言,以往的社会救济是弹性的,完全可以从政府的财力甚至意愿出发,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立后,这种弹性救济便走向了制度化,政府必须接受法制的刚性约束。”这是中国在面临由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造成的新的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自此,传统的救助形式逐渐减弱,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城镇低收入群体获得救助的主要渠道。
社会救助行为一旦上升至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制度,就需要考虑救助对象及其他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制度反应。在此,城镇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本身的公平性就体现在社会再分配过程中主要兼顾公平的原则。出于种种原因,城镇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无法保障其正常的生活,是政府出台该制度的原因,因此,在制度落实过程中确保横向公平是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存权益的基本前提。
1.2 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中国政府保障城镇贫困低收入群体基本生存权益的重要举措,是以政府为后盾,处理中国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资本集中、收入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这种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基本生活保障实际上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这一制度本身公平性的重要性在于主动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收入调节,使城镇贫困群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低于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活的最低水平线。收入的再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公平的关照。因为在一次分配中已经将效率置于优先的地位,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既包括时代背景和国家改革的时代特殊性,也包括每个人能力的差别),基于效率而产生的收入分配很难自然导致分配的公平性。这就使一部分城镇居民不能享受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甚至造成基本生活的困难。保证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生活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对人权的基本尊重和保障,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政府才是有公信力的。
1.3 影响制度实施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在于能够保障城镇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至少在经济上给予补助和支持。其可持续性则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筹措的可持续性,目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已经从各地方政府承担,转变为中央财政给予大额度的补贴,从根本上来说,是将国家的财政收入拿出来补助困难群众;另一方面是制度本身具有可持续的空间和动力。
国家财政收入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也就是说,每个纳税人都是资金的来源者,而根据目前中国的纳税比例额度,纳税较多的个人一般都不会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受益对象。因而,如果给付标准高,就会打击其他居民的工作积极性,如果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在该项制度上的财政拨款金额就势必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这项制度的可持续性。为此,公平性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只有做到公平才能保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纵向的公平性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对于该项制度的反应,进而影响制度实施的可持续性。
2 影响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践公平性的因素
2.1 低保对象难以核定
低保对象核定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原因是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在政策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使一些城镇居民为了拿到政府的低保尽钻制度落实中的空子。这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低保家庭的隐性收入缺乏科学的审核;二是有些企业为职工申请低保待遇出具虚假证明,蒙骗审核人员;三是一些地区人户分离现象比较突出,难以进行调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就是修正在初次分配及一般性收入分配调节中造成的分配差异而产生的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公平问题,是调节结果公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低保对象的科学准确核定是该项制度落实的前提,也是保证每一笔补助资金都能发放到确实存在生活困难,不能满足城镇基本生活的居民手中的基础。低保对象核定如果缺乏科学性就会使一些应该被纳入到该项制度救助中的居民没有得到最低生活保障,而蒙骗救助的群体占有补助名额,从而造成社会收入分配最后一道安全网依然不能完全实现结果上的相对公平,对该项制度实践的公平性造成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许多企业将其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针对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措施与方法,以提高财务分析水平。
关键词 财务分析 经济管理 重要性 局限性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济组织其过去和现在有关的筹资、投资、经营、分配等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额经济管理活动。
财务分析的本质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技术。是一门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的过去、现状以及对企业未来的预测做出正确决策而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二、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一)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
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现状、财务情况等有关资金周转的情况有一个直观的判断,通过财务分析的数据和报告,可以及时的了解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的解决,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依据分析,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财务分析可以有效的揭示出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财务问题,并通过计算分析各项数据,总结出企业生产的资金状况或是盈利状况。通过这些,对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预测,可以更好的指导企业经营者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正确的进行投资或是扩大生产规模。
(三)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
在经济管理中,财务分析并不是仅仅只限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效的解决。对于企业中良好的项目或是生产管理方式进行保留和沿承,对于企业可以投资或是经验的项目可以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使得企业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发挥,帮助企业获得更高效益。
三、做好财务分析的措施与方法
财务分析对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以及财务分析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的局限性,导致企业需要对内部的财务分析活动进行创新与改革,以便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一)提高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据调查显示,我国有将近65%的企业是基本上不做财务分析的,有50%的企业也仅仅是每年做一次简单的财务分析。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对与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将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发展手段来看。大力支持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工作,协调好各个部门积极的配合财务分析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
1、建立专业财务分析部门
在企业中,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部门,培养和引进专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人员。对于企业的经营情况,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研究,对于其中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保障企业的经营活动正确有效的进行。
2、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出于不同的目的,一般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因此,财务分析的内容也要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或是专题信息。对此,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财务分析要求工作人员要通过分析收入与支出的比值、公司员工的人均支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等涉及企业各方面的数据,有效的整理出企业现今的经济能力、内部资金的运行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债务危机等情况。特别是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以便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第二,对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对与预算执行能力的分析,特别是与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则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从中找到问题所在,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第三,对企业的筹资情况进行分析。筹资对于企业来说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指征力量,没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因此,企业的筹资能力也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对与企业筹资能力的分析,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在各个渠道进行引资的金额占总资产金额的比率来确定。
3、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预警机制
企业要对财务分析安排专家级人员组成财务分析风险预警小组。对日常的财务分析工作进行监督,明确责任目标,保证财务分析日常工作的落实。同时对财务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以消除财务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威胁。
(三)改善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分析方法做保障。在一般的企业财务分析中比较分析法(定期动态比率、环比动态比率、会计报表比较、会计报表项目构成比较)、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等。财务分析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分析法进行,对于不完善、不科学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改善与健全,保证财务分析的科学性,以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要不断加强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科学精细的分析,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钟玉明,刘倩.财务分析在单位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大学时代.2006(10):117-119.
[2]于之光,辛岩.财务分析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及对策.商业经济.2011(24):34-35.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本文基于完善退役运动员的保障机制,分析了目前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以人为本,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以人为本;退役运动员;完善保障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55-03
0 引言
人类体育运动的奥林匹克精神是指将人们的身心和精神相结合,从而使体育成为一种哲学思想,将体育和社会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奥林匹克精神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完善退役运动员的保障工作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体现.通常,退役运动员的保障机制包括社会保障、商业保障以及自我保障.只有构建一个全面的以人为本的保障体制,才能够保证退役运动员的幸福生活.
1 完善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退役后的运动员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国家和社会需要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其意义如下:
首先,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处于逐渐上升的发展阶段,如果部分运动员退役后出现生活困难等情况,则会导致一些公众对我国的体育事业提出质疑,从而削弱了大众参与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少数企业家也会误以为退役运动员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减少对体育事业的相关赞助,从而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建立一套以人为本的退役运动员保障机制,才能够极大地提高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增强相关赞助企业的信心,以促进我国的体育运动事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其次,运动员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体育竞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竞技运动作为一项高投入和高风险的行业,构建以人为本的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不仅能够充分地体现国家和社会对竞技运动的尊重,而且是运动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比赛运动的基础.运动员只有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国家和人民争光.一般来说,优秀的运动员往往都是从小就从事专业训练,其文化水平、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且不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和技术,因而竞争力有限[1].但是,如果国家相关部门能够为退役运动员提供一个完善的保障机制,则可以帮助退役运动员再次实现人生价值.
最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体现.国家和社会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完善的保障,有利于完善我国体育系统机制.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所覆盖的社会范围也有限[2].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完善的保障是体育行业内部对运动员负责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运动员社会保障的补充.因此,退役运动员的保障政策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体现.
2 现存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问题分析
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实践,我国运动员的保障体系已经日趋完善,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也对保障退役运动员基本权益的重要性达成一致的认识.虽然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建设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系过程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相关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法律作为强有力的后盾[3].退役运动员的保障政策也不例外.现阶段,运动员保障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较大问题是相关的法律机制不健全,部分结构设置也有待完善.
比如,作为规范体育事业的高层次法律《体育法》中关于运动员的保障问题只是涉及到运动员的就业和升学问题,而对退役运动员的医疗保险以及伤残保障等方面则未做出具体的说明和要求.同时,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相关政策的执行也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近年来,体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退役运动员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并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这些为解决退役运动员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法律监管和约束,使得一些规章制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各地政府部门对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也得不到落实.
2.2 退役运动员的权利保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退役运动员之前一直处在体校、运动队或俱乐部的长期训练中[4].这虽然对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忽视了对运动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从而导致运动员脱离社会,增加了退役后的再就业难度.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了特殊的规定,但是由于缺乏强制性,各级运动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一些退役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加上高强度的训练带来的伤病和体力过早透支,从而使得他们在退役后没有一技之长,容易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大部分的现役运动员的工资水平普遍不高,其参与社会保障的能力也有限,严重地影响了退役运动员的生活质量.
2.3 保障资金缺乏、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有效的方式和来源,以确保社会保障实施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资金.然而,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资金运营不足,资金的筹集和渠道过于简单,且管理方面存在诸多漏洞[5].一些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中来,大部分资金依旧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同时,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一些运动员在退役后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尤其是一些来自农村的退役运动员,当地的社会保障水平极低,因而难以保证运动员的正常生活.
2.4 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仍旧突出
目前,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主要包括组织安置、自我择业以及退役后进入高校学习等.但是,这些安置渠道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
比如,在自主择业方面:退役运动员的经济补偿标准普遍偏低.这与运动员在役期间长期从事高强度的训练和大量的比赛任务之间的风险不相适应.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价水平也在逐渐升高,一些退役运动员在自主择业的过程中缺乏固定的补偿标准,从而造成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实际所得收入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同时,一些退役运动员在自主择业后的社会保障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少数退役运动员在自主择业方面缺乏一定的引导性鼓励政策,从而出现盲目择业或择业困难的现象.
3 以人为本,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完善保障机制的策略研究
构建以人为本的保障机制,对改善退役运动员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以确保运动员退役后的正常生活.
3.1 完善以人为本的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
实现保障体系的法制化是实现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的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为了保障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制进行改革.
具体说来,相关部门必须将现有的法规条例中的内容进行筛选,将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条例删除,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退役运动员的保障原则、保准以及内容等细节问题做出详细地说明,从而让大众和运动员自身都能够清楚运动员的法律地位和身份.同时,政府和国家部门需要将法律保障落到实处,将法律法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其它相应的政策融合,改变多头分散的状态,将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举措引入法制化的道路上.
3.2 提高退役运动员的权利保障意识
不论是退役运动员还是现役运动员,都应该充分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运动员教育的重视,为运动员制定符合训练要求又不影响文化学习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让退役运动员更好地适应社会,可以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以顺利地实现再就业.
同时,退役运动员应该投入大量的精力学习相关课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退役运动员要加强自我的生涯规划意识,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并找出自身的优势所在.如,退役运动员可以通过选择进修或者参加就业培训,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基础.
3.3 保证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
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的顺利运转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因此,各地区的政府部门需要根据当地财政收支情况合理安排政府投入比重,适当加大对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支出,提高现役运动员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以及伤残保险等,采用多角度的资金筹集方式,以促进运动员福利的延续性.
比如,为了增加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可以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体育彩票的形式进行筹资.对于大众来说,体育彩票具有购买形式简单、容易被接受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以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同时,在现有筹资方式的基础上,相关人员还要继续研究新的筹资方式,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市场经济,让退役运动员得到最优的待遇,最终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3.4 适时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问题
退役运动员曾经在运动场上为国家做出贡献,退役后依旧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树立退役运动员依旧是重要人才资源的理念,将退役运动员纳入到人才资源体系中,并建立专门的退役运动员人才信息库,包括退役人员的安置数量、结构比例、知识层次等信息.同时,相关部门要重视对退役运动员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帮助退役运动员尽快地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比如: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可以申请到高校或者体校当老师,成为教练或者体育经纪人等.不仅使其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挥,还能够让他们参与到市场经济建设中.同时,政府和相关单位也要鼓励企业接收退役运动员,以缓解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压力.退役运动员也要增强自我创业意识,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就业途径.比如跳水冠军田亮退役后挺进娱乐圈,有些运动员退役后下海经商,还有的运动员退役后从事体育记者行业,有的退役运动员甚至成为了国家教练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以人为本的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是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现阶段我国在体育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大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可以相信,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改革,我国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体系将会更加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凡强,冯火红,崔颖波.我国退役运动员再就业保障的制度缺陷与对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何平.试论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8(03).
〔3〕许寒雷,张俊峰.后义务教育阶段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指导[J].搏击(体育论坛),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