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22-03-28 00:5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战略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战略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发展战略;SWOT分析法;申东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144-02

1 引言

木材是国家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人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商品。随着上海的木材市场改革开放深入,国有木材企业所谓的“主渠道”地位已经丧失,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存在的机制、体制等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模式的蓬勃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极大地挑战。

上海申东木材有限公司改制前是上海市木材总公司沪东公司,成立于1952年5月,是从事木材和木制品的经销,兼营锯木生产加工和钢模板租赁业务的物资流通企业。上海申东木材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木材总公司沪东公司的改制平台,于1998年1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万元,成立时正值上海市木材总公司沪东公司最困难的时期。目前注册资本180万元,由四个企业股东(上海森联木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61万元,占注册资本33.89%;上海市木材总公司沪东公司复兴岛仓储部,出资37万元,占注册资本20.56%;上海市木材总公司沪东公司,出资18万元,占注册资本10%;上海长阳木材厂,出资15万元,占注册资本8.33%),共出资131万元,占注册资本72.78%;自然人股东出资49万元,占注册资本27.22%。2003年7月起,出资160万元分别受让上海市木材总公司沪东公司,上海长阳木材厂对外投资股权。

2 公司发展战略环境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的一种分析方法。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则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所带来的机会和威胁有可能完全不同。

下面是行业背景下申东木材有限公司SWOT比较分析:

3 公司发展战略内容

3.1 经营业务发展

(1)利用生产加工优势,做大规模,做出品牌,依托森远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预防国际市场经营风险。

(2)木业贸易的发展主要是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发挥网络优势与资源整体价值最大化,打造木业贸易的供应链,塑造服务品牌,开发和建设区域性木材市场。

(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制造业贸易的第三利润源。公司木业要发挥区位优势,把握产业与市场地位,提升和整合物流与营销资源,构建木业物流、营销、市场一体化的木业商务网络。

(4)经济的发展进步使得市场以制造商与产品为中心转向了以顾客为导向和用品牌来驱动,从强调产品功能性价值转向强调可持续的品牌心理价值。事实表明,竞争对手能很快模仿产品的功能特性,但要建立起一个品牌的心理价值却是不容易的。以品牌统率公司发展,塑造品牌的无形价值和竞争力,这是公司未来发展必须把握的重要方向之一。

(5)完善高效的客户服务体现现代企业营销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公司与客户互动的基础。整合营销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构造优质、高效、有竞争力的客户服务体系。

3.2 资源整合

(1)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实施的智力基础和前提,在对人力资源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目标需要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2)财务与融资整合是公司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通过财务与融资整合,严格财务制度,根据发展目标需要,有效配置资金与资产管理,发挥财务管理的投融资决策支持功能,提高公司资金与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低效利用,投资失误方面的风险。

(3)公司内部控制整合的主要内容是在组织结构调整与人员调整的基础上,提高公司决策执行力。公司内部控制整合是公司资源整合的组织保障,是提高公司决策力的保证。通过组织、人员、战略调整来提升公司执行力。

4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措施

4.1 强化人力资源开发

(1)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申东木材有限公司是老企业转制的,由于种种原因,吸收和保留了一批老职工,其中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踏上工作岗位的,这部分员工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因此要竭力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素质,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申东公司持续发展的促进者。

(2)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随着申东木材有限公司发展需要,要求全体员工根据不同层次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创新能力。首先,一线操作人员需要更新知识;其次,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更新知识;最后,各级管理人员尤其需要更新知识。

(3)促进公司员工队伍全面发展。引进新的培育人、使用人的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经验,转变观念,把对职工的培训视作是一种成本负担转变为是一种投资。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根据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岗位培训计划,输送各层次人员参加文化、技术、业务等培训,从而提高职工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注重实效,使素质工程落到实处,促进公司员工队伍全面发展。

4.2 建设企业文化

(1)着力于倡导、培育经营理念。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处理企业与市场、员工与企业关系上形成的思想观念。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公司在效益滑坡、负债沉重、连年亏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团结一致,同甘共苦,形成了公司的企业精神:“真诚服务,拓展市场”;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谋企业发展”和经营理念:“重信誉,追求更好”。

(2)着力于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员工的文化、科学、技能素质一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司需将学习知识与学习“科学学习”的方法相结合,将灌输知识与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相结合,将组织学习与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相结合,将一般的培训与建立终身学习的机制相结合。

(3)着力于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以产品和服务满意为重点,将申东木材有限公司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融为一体,推进质量管理体系。2004年11月,公司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证书,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着力于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和企业文化功能实现的主要措施与保障手段,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理念的氛围平台,决定着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思想、方式和手段。因而,

4.3 提升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

申东木材有限公司得以持续发展,还必须要以优异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作保证。

(1)树立公司的质量意识。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使公司的全体员工树立起高度的质量意识。因为产品质量是一个好品牌、好企业得以立足的根本,也是一个企业维护其良好公共形象的最大资本。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企业损失的就不仅仅是钱了,它所损失的乃是无量“钱”程。因此,申东木材有限公司必须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即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谋求公司的发展。

(2)加强公司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意识的树立只是理念上的,必须在具体的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所以公司还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公司提供了质量操作规范,它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为通过实施严格、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能稳步提高公司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为顾客带来满足,公司也会随之从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

4.4 改革内部分配激励机制

(1)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薪酬管理。

①薪酬管理以四个公平为目标。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个人公平和机会公平。

②薪酬管理以四项原则为准则。即按劳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随效益增长提高薪酬原则和平等协商原则。

③坚持薪酬制度透明化。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高的人有其高的道理,低的人也自有其低的原因,欢迎所有员工监督其公正性。

④推行以岗位为主与业绩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结合申东木材有限公司实际,对后勤人员以岗位工资作为其主要收入,并根据其责任性强弱给予一定的效益工资,实行上下浮动;对一线生产操作人员依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般操作人员在确保底薪的情况下,还可按照产量、质量等指标确定考核工资或对有条件的部门实行计件制,对生产骨干还可采用相当于年薪的方法给予荣誉工资或红利;对销售人员实行提成制,一部分为固定的岗位工资,一部分为效益工资,与销售成果挂钩;对管理人员依据岗位、层次不同在确保岗位工资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利润及各项指针的完成情况考核发放效益工资,上层管理人员在年底根据贡献大小还可奖以红利薪金。

(2)建立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模式。

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是实施有效薪酬激励的基础。因此,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公司实现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

①实施绩效管理的唯一目的是帮助员工个人、部门及公司提高绩效,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真诚合作,是为了更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批评和指责员工。

②依据战略变化,改进公司绩效考评。由于战略是变化的,公司应该随着经营战略的调整,不断调整考核标准和方法;依据顾客需求变化,改进公司的考核方式。公司的考核指标着眼于顾客指标,以此来要求员工;依据业绩调整考核重点。

③考核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围绕公司的战略方向,包括长远的战略和优先考虑的目标,来实施对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核;另一个考核的标准是业绩,包括顾客关系、员工关系和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力。要以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工作,使其成为联系紧密的合作伙伴。

④要改变上级对下级直接进行业绩考核,探索和实行360度全方位考核,使公司的考核工作由团队完成,而不是由个人来完成。

5 结束语

公司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公司面对变化无动于衷。为防止战略失误,提高战略水平,公司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预测和防范,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海.战略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继承.绩效考核操作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杨晓峰.试论企业战略管理及其发展趋势[J].经济师,2001,(07).

[4]赵国杰.中、美、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比较[J].管理工程学报,1997,(04).

第2篇

关键词:优力干燥设备公司;SWOT分析;公司发展战略

本文通过对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进行SWOT分析,系统、科学地评价各项业务目前的战略地位,以及存在的、或在计划期内将发生的主要环境机会和威胁;检查在新的业务环境下推行现行被选战略的可行性以及推行现行战略的结果,将检查结果和目标对照,对既定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并调整或者修改战略方案。

一、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运营现状分析

(一)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程研究

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占地13.6亩,拥有员工150人,拥有两个厂区。该公司始建于1995年,初始生产能力为200台/每年。从1980年至今,经过四次技改,截止目前,公司年生产能力为1万台/每年。

(二)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SWOT分析

1、企业优势分析(Strengths)。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经营准则。注重员工的技能培养,采用的是以岗定人的用人机制,灵活、合理的组织原则造就了优力团队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企业劣势分析(Weaknesses)。品牌:目前公司的产品还不具有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需要优力团队进一步做好从研究、开发到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处理,在实现产品价值之时同时建立良好的口碑和提升一定的知名度。

3、市场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资源优势: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常州市生产资源丰富,诸如钢铁,锅炉等原料采买较为容易,而且相对于其他企业采买原料,具有较高的价格优势和比较优势。渠道优势: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市场主要是以常州市城为主,辐射周边区县。单就公司产品在市场的占有率和渗透率来说,它的产品销售在常州市场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供销状态,甚至出现提货商排队等提货现象。这是公司长期坚持“质量优先”的经营理念的结果,也在无形中给其他企业进驻常州市场设置了较大的障碍。目前,该公司已经与常州等周边区县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商达成初步合作协议。地理优势:由于常州市处于常州市边缘地带,交通不便制约了公司的扩张和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他干燥设备企业要进入常州发展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运输成本等一系列物流成本较高等。

4、市场威胁分析(Threats)。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高污染及资源、能源短缺形势,国家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之路的国策方针。作为高污染、高耗能、耗资源大户的干燥设备工业,国家对其实施了调控政策,更是对中小干燥设备企业亮起了红灯。

二、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一)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小企业,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优势和内部条件的优势加大市场占有率的扩张力度,争取在年内让新投资的生产线动工,用以满足常州干燥设备市场的需求和在其他市场的上开拓做好准备。同时,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经营理念,牢牢控制住在常州的市场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区县。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生产能力明确目标市场,必须在控制成本上下狠功夫,最大限度的节约企业运营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二)竞争战略——目标集中战略(专一化战略)

由于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在技改项目上,资金在周转上不是很流畅,因此现阶段公司应该把目标市场定位在常州。一是可以进一步扩大在产品在常州市场上的占有率,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公司可以通过自身技改这个缓冲时间段,进一步整合企业的资源优势,提升企业管理决策能力,积极协调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上继续扩张,已达到扩大企业规模的战略目标。

(三)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1、改进操作规范和流程。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典型的由地方企业转变为私企的小企业,制度不完善,工人操作不规范,设备管理疏漏,停机待料的现象时有出现。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制度不完善。由于管理水平不高,至今他们仍在沿用建厂时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随着技改的推行很多制度都已经不适用了。新的公司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说明书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员工出现误操作的频率。

2、设备管理。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对设备管理几乎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管理方法,这使得企业的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强设备管理力度,严防机器出现“跑、冒、滴、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公司降低维修成本,节约生产成本。例如要求员工每天在上岗前仔细检查机器运行情况、破损情况等详细情况,并做相关好记录。设备出现问题,能及时排查故障并追究相关责任。

3、采购管理。采购在干燥设备制造企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购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一般要占到最终产品销售价值的40%—60%。这意味着,在获得物料方面所做的点滴成本节约对利润产生的影响,要大于企业其它成本—销售领域内相同数量的节约给利润带来的影响。同时,如果由于材料采购不合理而导致生产停顿、机器停工待料也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

优力干燥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材料采购管理较为疏松,有时候物料在堆料区堆不下,直接堆到了生产车间附件。过多采购物料大量的占用了企业资金,不利于企业的资金流转,同时,将物料堆积到生产车间附近也对员工造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万一出现突发状况,这对员工的逃生或者救援埋下了不小的隐患,同时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其实,停工待料的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采购管理来避免的。(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崔新健,王巾美.集团公司战略管理精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亨格.战略管理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复出版社,1997.

第3篇

【关键词】冷链物流 顺丰速运 PEST 分析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一、顺丰的发展之路

自1993 年顺丰速运成立至今,集团规模巨大,拥有近34万名员工,1.6万多台运输车辆,18架自有全货机及遍布中国大陆、海外的12,000多个营业网点。经过多年发展,顺丰创建自己的科研团队,致力于先进信息技术设备开发,同时也通过“引进来”加强技术实力,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服务标准,培养人才队伍。

顺丰集团坚持以自建网点的形式拓展业务,确保对运营网络的控制,从而保证快递产品流转过程中的作业标准化和信息透明化。2012年,顺丰推出“顺丰优选”时心中就已勾勒出一幅宏大蓝图,意在为将来布局冷链物流打下基础。之后一年,顺丰又成立了食品供应链事业部,逐渐推出“仓干配销”一体化的行业解决方案。“顺丰冷运”品牌于2014年9月25日诞生,为生鲜食品行业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从原料供应商到加工销售商全程服务。

二、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由食品冷链扩展而来的。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需要通过低温流通才能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天然食品原有的新鲜程度、色泽、风味及营养,食品冷链物流应运而生。

三、 顺丰发展冷链物流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政府出台一系列冷链物流产业的规划及扶持政策,如2010年发改委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 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2.经济环境

现我国人均GDP已接近7000美元,购买力大大提高,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视,对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加,“互联网+”的浪潮推动电商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需求增长等利好因素都将助推冷链物流行业的繁荣。但冷链物流设备技术造价高,成本高,消费市场还有待扩张。

3.社会环境

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视,生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前途一片光明。但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运行机制,行业标准,信息共享,产业政策和技术设备等还不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二) SWOT分析

1.优势

(1)快速服务。冷链物流由于运输产品的时鲜性,需要快速的从田间送到老百姓的餐桌上。快递企业若想要在冷链物流领域分一杯羹,须把速度服务放在首位。顺丰拥有自营的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在2010年创建了自己的航空公司,且自有专机和400余条航线的强大航空资源以及庞大的地面运输网络,保障其速度的领先优势。

(2)顺丰线下店迅速扩张,服务网点覆盖范围广,经营灵活。顺丰嘿客门店,基本覆盖了全国大多数的一、二、三线城市,现已有3000多家。嘿客选址时首选靠近居民小区、商务区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店面并且为顺丰优选提供终端配送服务,解决快递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5年顺丰又在深圳和上海分别设立一家顺丰家,称其为是嘿客的升级版。顺丰线下店的全面铺开,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平台,使顺丰离顾客的距离更近。

2.劣势

(1)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资金需求大。冷链物流一度被称为“贵族物流”,可见其成本之高昂。由于运输商品的特殊性,对商品的控制管理难度大,且对物流配送设备的要求高,需要建造冷库、配套制冷控制系统,仓储条件要求苛刻,成本高。

(2)冷链物流人才缺乏。冷链物流相比普通物流,流程更复杂,操作更繁琐,技术知识更丰富,所以对从业人员要求更高。顺丰从事冷链物流的专业性人才缺乏,对其现在及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威胁

(1)行业竞争加剧。

(2)冷链物流成本高,网购生鲜市场较小。

(三) SWOT分析图定位

由图可以看出,顺丰应该采取SO策略即增长型战略,充分自用自身优势以及外部有利机会,加大冷链物流业务的发展,扬长避短,抓住机遇。

四、顺丰发展策略

1.创造机会与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合作。近年来UPS,FedEx等国际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物流业,其拥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技术设备先进,配套服务完善,在冷链运输方案制定和实施方面周到全面。与其合作,顺丰将会受益匪浅。

2.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顺丰可以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培养冷链物流人才的高校签订人才协议,保证企业后续发展有充足的人才储备。

3.促进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的形成,对物流规划、设备设施和整体服务水平有个统一的规划。

4.管理团队要加强公司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运作效率。

5.继续增加先进的设施设备。

参考文献:

[1]李锋.南京A物流园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第4篇

【摘 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渗透、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是媒体抢占新的舆论阵地和市场的必要手段。推进传统广

>>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 传统广播与视听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思考 地级广播电视媒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探究 试论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战应用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浅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新时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研究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广播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 传统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地级市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初探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旅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战略与系统研究 平台经济视角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析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嘉宾观点集锦 以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怎么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 试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龚立堂.旧媒体,新媒体,全媒体――兼谈传统广播如何融合新型媒体来源[J/OL]. .

[3]郭峰.浅论广播音视频共做对新媒体新业态的启示[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38(5).

[4]谢耘耕,丁瑜融.合和转型末来广播的生存之道[J].中国传媒科技.2009(7).

[5]刘同顺,张晓英.“微”时代的广播突围路径[J].中国记者.2011(10).

[6]窦钢洪.新媒体时代广播与网络融合之传播分析――以北京广播网为例[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6).

第5篇

一、快递市场发展背景

世界各国的快递业发展并不平衡。总的来讲,发达国家的几家快递企业发展水平较高,控制了世界快递服务市场,如DHL、FedEx、UPS、TNT等,他们的制度比较完备、公司规模大、网络健全、人员素质高、业务发达;而发展中国家的快递公司发展比较缓慢、制度不够完备、公司多数规模较小、服务网点较少、人员缺乏培训、以本国业务为主、市场竞争能力较差。

在我国,快递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发展面临很多的机遇,而在国际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二、SWOT分析

(一)面临的机会。民营速递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推动因素:

1、国家政策。我国对快递这个新兴行业的政策越来越宽,从原来的排斥到现在的鼓励,这给快递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政策保证。

2、行业特点。快递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在我国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大环境的发展趋势为民营快递业的未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3、国外快递企业的涌入。为了降低加入我国市场的成本,国外快递企业必定将一些物流功能进行外包,这就给我国一些快递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为了参与竞争,也使得民营快递不得不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竞争力,从而增加其生命活力。

(二)面临的威胁

1、国际的竞争。目前,我国国际快递市场上的快递业务基本上是由国际快递公司经营着。以UPS、FedEx、DHL、TNT等为首的国际快递公司凭借本身先进的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占据了我国国际快递业务80%的市场份额。国内快递企业要想在我国国际快递业务中与他们分一杯羹,不是易事,他们是我国快递企业最大的威胁条件。

2、中国邮政的压力。中国邮政经过多年的经营,拥有了一个非常庞大的邮路网络、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大的硬件设备,并推出了“次晨达”、“次日递”和“限时达”等业务,中国邮政强大的发展势头也给民营快递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3、同行业的发展。在我国快递市场巨大潜力的驱动下,国内相继成立的不同模式的快递公司,其主要代表包括民航快递(CAE)、中铁快运(CRE)和大通快递(EAS)。这些同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必给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民营速递业的优势

1、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快件服务领域,民营速递业在国内推出了货件跟踪系统用于客户查询服务,通过该系统,客户每天24小时均可以通过跟踪查询,取得对货件的完全控制。

2、网络覆盖面较广。目前,国内的一些快递公司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城市或某几个城市进行快递服务,而是覆盖国内大多数城市,完整的网络建设为民营速递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民营速递业早就认识到,快递业务作为终端物流服务,快递人员要直接面对面地与客户打交道,快递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开拓新客户,巩固老客户无疑至关重要。

(四)民营速递业的劣势

1、物流经营的技术化程度较低。体现为仓库管理与作业自动化程度太低,运输工具陈旧,运力不足,物流作业程序缺乏现代组织技术和管理思想的指导,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供应链合理化和一体化要求。

2、固定基础设施落后。虽然快递行业的作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基层的作业环境还是比较落后的。

3、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尚属空白,物流信息不畅,缺乏总体规划。

三、民营速递业发展战略定位

(一)战略目标系统的构建

1、近期目标(1~5年):努力构筑完整的服务网络,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操作现代化、自动化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来稳固民营速递业在国内快递市场的领头羊的地位,同时为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2、远期目标(5~10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及制度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和服务网络,加速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体系建设,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在国际快递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二)近期战略目标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

1、完善的绩效评价系统。通过平衡计分卡的使用,对企业各个方面的绩效进行一个科学全面的评价,可以更好地把战略目标融合到管理中去,同时对战略目标也起到一个检验的作用,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然后加以改善,平衡计分卡的使用是民营速递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措施。

2、提高员工素质。实现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内部保障条件就是要有高素质的员工,包括管理层和实践层。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主要包括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3、引进先进的技术。除了人员外,企业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引进先进的技术,通过加强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

(三)远期战略目标系统实施的保障措施。根据远期战略目标的内容,它包括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网络建设;二是技术改革;三是人员素质提升;四是制度建设,具体实施步骤也根据这四个方面来展开。

1、网络建设。在国外建立网点的原则有:(1)选择与我国贸易往来比较密切的国家,以保障企业的业务发展;(2)应该选择小件物品比较多的地方,这样可以给我们的运输带来一定的便利;(3)开始建立时网点选择不宜太多,先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等技术以及其他方面成熟时,再大力发展全球网络。

2、技术改革。由于民营速递业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的是国际上更加激烈的竞争,要站住脚,就必须在技术上下功夫,除了近期目标的技术建设外,还应该多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

3、人员素质提升。(1)提高企业员工的外语素质,使员工能够与外国人顺利地沟通。可以对在岗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主要从业务用语开始;(2)多吸纳一些有跨国企业经营经验的员工,来指导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少走弯路;(3)建立物流操作示范区,培养技术骨干,并努力在物流方向建立人员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4、制度建设。由于加入国际市场,其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和国内的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针对这个情况,企业就应该用制度来体现这一差别,针对国内和国际制定各自不同的制度,使其分别适应其发展状况。

有了远期目标的指导,企业的发展才不会偏离方向。如果民营速递企业一步一步按照近期和远期战略目标来执行和推进,最终目标的达成将不是一个难题!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刘福建.民营企业的破冰之旅[J].市场观察,1999,20(2).

[2]谢泗薪,李荣.物流快递公司平衡记分卡的设计与战略思维[J].现代物流,2004,2(4).

[3]杨丽媪.解析民营快递[J].现代工商,2005,4(3).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第7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能源产业 集群发展战略 研究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必要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西部地区不仅面积广大,而且资源和能源储藏量都十分丰富,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西部地区中储量较为丰富的资源能源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有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这些丰富的资源能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保护着我国的能源安全。然而,由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开发较晚,经济发展较慢,对科学技术的运用不够好,因此没能够使资源能源产业在发展中形成集群,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资源能源浪费现象。本文将主要对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1 西部地区在我国能源建设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我国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的能源硅谷,有着十分丰富的能源资源储藏量。其中我国的云南、四川、青海、、贵州等地的水利资源储量高达27993.09千瓦,几乎占我国水利资源总储量的42%,占我国可开发水力资源总量的76.4%,水力资源十分可观;石油资源占我国石油资源总储量的30%;天然气资源储量大约有25036亿立方米,占我国天然气总储量的83.5%;风能资源占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我国西部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煤炭能源等[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在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因此,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也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甚至某些大型工业城市一度发生过能源危机,电荒、油荒、煤荒等能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不得不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能源危机。我国的西部地区资源能源储量丰富,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重视起对西部资源能源的利用,实行利用西部能源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做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3]。

2 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储量较为丰富的资源,经过我国西部大开发等各项政策的支持,我国的西部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能源的产业集群效果已经开始不断发展建立,如在我国的新疆、重庆等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天然气能源产业集群;在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已经初步形成了水力能源产业集群。然而,我国的西部能源产业集群却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产业集群的互补性与网络性等特征还很模糊,并且在能源产业集群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4]。

2.2 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在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产业一般是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主要为了解决我国东部地区发展的能源短缺问题,因此,这些能源产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向外运输。这就使得能源产业的一部分生产链条是位于区外的,造成了能源产业内部协作性较差的缺陷。再加上这些能源产业往往和区域内部的地方产业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不仅造成了大型产业的发展过于封闭,也致使区域内部的小型企业不能很好的发展,没有使地方企业与大型产业之间事项很好的良性互补效应,也没有实现较为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错失了地方合作网络提供的发展机遇。

3 加快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策略

3.1 制定科学的西部能源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在我国的云南、四川、重庆、等地地势差异大,具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并且目前水利资源在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区都已大规模开发,但水利开发的重点都放在那些在开发条件与指标好的资源点;部分资源仍处于浪费的未开发的状态;未根据区域发展需求综合开发。鉴于我国当前能源紧缺,而我国云南及四川等地的丰富水力资源多数还未被开发利用[5]。因此,必须提高云南、四川等水力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利用率,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将本地区能源产业的重点放在的水力持续发展上,提高对本地区未开发水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2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与工艺,做好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资源浪费现象,这严重制约着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与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6]。

4 结语

本文主要对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储量、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条能够有效提高我国西部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策略,以期能对建立起健全的西部能源产业集群起到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琳.西部产业集群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4):45-48.

[2]李文清.中国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14(1):89-90.

[3]范卿泽,王小明.比较优势理论与重庆特色产业的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2007,11(9):154-158.

[4]李福龙,赵景柱.西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能源,2011,5(33):17-20.

第8篇

关键词:服装公司;发展战略;转型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62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牢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其微观层面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大多处于有利地位,而大多发展中国家则以牺牲自身资源、环境为代价在低端低附加值的业态中奋挣,企业尽管有转型升级的愿望,但对如何实施转型升级屡屡感到迷茫。S服装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东莞市一家民营企业,近几年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对外贸易环境劣化、能源约束增强,加之企业缺少自主品牌、研发设计能力弱等问题,该公司与许多实体企业一样,普遍陷于艰难尴尬的境地,因而,探讨变革与转型发展之路成为众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1 S服装公司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环境

(1)S服装公司发展现状。S服装公司从2005年成立至今拥有12年的服装行业基础,致力于为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一代提供款式新颖而又价格实在的服装。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个性化的需求,公司在原有品牌基础上又细分了十个子品牌。在多年的公司经营过程中,S服装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营销网络几乎覆盖全国,品牌服饰专卖店近2000家。S服装公司整体技术实力强。公司拥有超过百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每年公司都会出资安排优秀的设计师出国考察采风。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信誉度,从成立以来公司得到快速发展,受到社会和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和认可。随着近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S服装公司整体来说,净资产收益率是每况愈下,这表明了服装行业日益激烈的态势,虽然公司营业收入逐年增加,但由于近几年公司业务扩张使得成本大幅度增加,导致最终净利润在下降,利润率也在降低。公司现阶段正向电商领域进行探索,但由于缺乏相关电子商务人才和经验,具体今后发展如何还有待观察。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上,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信息管理系统大致能覆盖公司业务环节,但在物流配送、仓储管理、订货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而如何实现较好较快地发展,便成为S服装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2)S服装公司面临的基本环境。这几年国内服装行业总体运行发展态势“偏弱”。国内服装企业普遍存在高端服装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服装产品同质化严重,供过于求,导致高库存等问题。消费者需求疲软使得服装行业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降低,出口下降态势明显,企业调整升级需加快进行。总体看来,我国服装企业在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品牌开发能力、品牌保值能力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提升企业服装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品牌开发能力、品牌保值能力等是中国服装企业努力的方向[3]。李金良认为当下的服装行业:一地鸡毛,满地黄金[4]。服装企业如果固守既有的传统模式,依靠购买流量、打价格战等方式发展,其面对的就是一地鸡毛;想反,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很好的与互联网相结合,强化自身能力,吸引消费者主动上门,有品牌议价能力等,其面对的将是满地黄金。服装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节点,电子商务对中国服装产业的转型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显现。

(3)SWOT分析。SWOT分析工具是安索夫1956年提出来的,被许多企业用于战略分析中。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首字母缩写词。通过对S服装公司SWOT分析,可以让公司清楚的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可能存在的机遇和外部潜在的威胁。并在不同情形下制定相应的策略,让公司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补足自身的短板,及时抓住机遇,在面临威胁时能很好的避开,使得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S公司的SWOT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 S服装公司转型发展战略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S服装公司应一改过去粗放式经营的局面,尽快实施“品牌战略+价值链升级+电子商务手段的应用”三位一体的转型发展战略。

第9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非常快,尤其是移动支付、网上购物、云闪付等技术,与先前网上银行支付的传统金融模式大为不同,对我国传统金融业造成了相当大程度的冲击,金融与互联网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借鉴刘倩对金融本质剖析,是对复杂的环境下进行配置优化。而传统金融业资金配置较单一,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依靠资本市场进行“面对面”融资,像资本发展程度极高的国家都是如此,间接融资是借助中介(银行、民间借贷、P2P等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资金从供给方到达需求方的过程,供求双方并未形成直接的交易关系,而以此为主要融资方式的国家总是会形成较强的银行金融系统,降低风险对金融来说是重中之重,金融主体应做到大大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减少恶意拒付的道德问题,来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金融中介(第三方金融等)具有减少交易成本专业与规模优势的特点,对中小企业等其他个人融资更能降低成本,相比与“面对面”融资方式,有利于中小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两种方式,不同的金融主体需要的方式不一样,择适者而为之。

二、互联网金融定义及分类

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学者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并且权威的看法,本文采用吴晓求所给出的定义:对互联网金融看法,指的是具有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云数据整合为基础而构建的具有相应金融功能链的新金融业态,也称第三金融业态。

对互联网金融实用性进行分类,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分为以下四类:第一为第三方支付,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第二类为网络融资,主要包括平台贷款和小微贷款;第三类为网络投资,一是P2P等平台融资的资金提供者,二是网上货币市场基金。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选择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利用自身原有优势,制定适合大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顺利度过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银行支付结算体系

1、积极推进网络支付,传统商业银行应着重加强网上支付的建设,拓展相关技术,因为21世纪是处于快时代的,支付必须趋于便捷、安全、迅速的特点。商业银行想要占领移动支付的壁垒,必须实现零交易费,现有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尽管是第三方软件,但却无交易费用,也很方便快捷,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也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再加上自身良好的名誉,定会跻身移动支付前列。

2、重视移动支付业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也成为人们新的支付形式,商业银行必须创新,开拓新的支付方式,例如虹膜支付,2013年我国已经掌握了虹膜技术,由于虹膜的唯一性,将其作为支付验证的方式,最合适不过,吸引客户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移动支付,并且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大型商场、连锁店、高档酒店、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合作,鼓励客户选择移动支付,并给与适当的优惠,免去刷卡、现金支付的烦恼。还要重视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开发,保证客户资金安全是重中之重,确保每个步骤都按部就班的完成。

(二)建设智能网络银行

1、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必须将传统网点转型,传统网点由于其高昂的费用而降低银行的利润,不再是拓展业务最优势的方式,应加快将网点像智能化方向转型,减少服务人员,降低管理费用,推进智能化服务,通过自助服务,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民程度。

2、加强对直销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扩展自己的业务,不应把主要业务放在拓展网点,鼓励客户通过直销银行来进行操作,例如购买电子债券、国债、理财产品、基金等。银行利用互联网渠道为客户实时更新最新的产品,使客户使用起来更加快捷,还大大减少了银行因建立网点而产生的成本。国内已有不少商业银行成立直销银行,但由于产品单一化、同质化等原因,直销银行必须加大投资知识资本,达到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像平安银行客户增长量巨大,较年初达到833%,是一种先进的直销银行方式,值得借鉴。

(三)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营销能力业务

1、利用数据搜索提高银行精准营销能力,银行拥有特别巨大的客户资源,但是并没有很好的挖掘出来,使资源闲置,这大大影响营销的效率。现如今大数据时代到临,云技术、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亟需引进专业人才。人力资源在任何企业都是核心资源,商业银行与客户配对式系统需要高端人才维护,所以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引进各方各面的人才,为商业银行保驾护航。同时积极探索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服务提供商等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得客户更点对点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智能分析,提升商业银行智能化决策水平发展,引领大数据时代。

2、扩展资管业务,由于国家政策不断调整,银行业利率、存款准备金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必须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新的业务,使的流动资金更好的利用,节约资金占用度。而且可以吸引新的客户,扩大银行自身规模,提升理财市场占有率,实现财富最大化。鉴于目前,大多数银行的资管业务存在与自营业务项目模糊,产生风险。可以尝试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分拆为子公司的模式,以此来完善资管业务的转型,提高效率。

(四)实施综合经营策略

1、走多重发展道路,针对需求细分市场。日前我国金融理财已区分市场,针对不同投资者设立不同项目,比如针对大学生设立小额风险偏高的项目,贫困人群设立风险低的,中产阶级设立中风险收益可观的项目,准确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立适合的项目,细分市场,扩大银行发展道路。随着利率市场化制度推进,银行业利润不断下降,故而商业银行应推进混合经营发展道路,整合银行业资源,合并发展,建立该金融领军公司,使商业银行繁荣发展。

2、着重发展投行业务,互联网冲击巨大,商业银行资产增速放缓,信贷资产风险上升,商业银行发展遇到了挑战。互联网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网贷平台更应该优化服务、勇于创新,使银行业蓬勃发展。在我国资本市场现状下,建立投行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

四、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 集团化 动因 发展战略

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动因

(一)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马歇尔对规模经济的定义为“某一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现象”。在不同行业都有一个规律,也就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也相应不断扩大,而相应的经济报酬也将经历规模经济报酬递增、规模经济报酬不变、规模经济报酬递减这三个阶段,不同的是不同行业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期限差别较大。我国旅游行业的特征是小、弱、散、差,这表明我国旅游企业明显规模不足,即处于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阶段。因此,推动我国旅游企业改革,实现集团化,扩大企业规模,能够增加企业的规模报酬,同时也能增强企业的谈判能力、抗风险能力等,从而使优势企业的技术和人力不断向劣势企业转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增加我国旅游企业竞争力,使其在于国外巨头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

(二)降低交易费用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把原来的市场交易费用转化为内部行政管理费用从而获得成本的降低,这样容易形成企业纵向一体化。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但市场的开发却很有限,这一现状给旅游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在这种现状下,各旅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增多,相对应的交易费用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于旅行社而言,费用的增加尤其明显,他们不断地联系宾馆,联系旅游客车,联系各地的旅行社,而旅游行业又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行业,在旅游的旺季,如果由于合作方的原因造成旅游合同无法履行,不但会增加旅行社的运营成本,而且会损害旅行社的声誉,因而,组建旅游集团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旅游企业的交易费用。

(三)产生关联效应

关联效应是基于范围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同时生产几种产品时的支出比分别生产他们的总支出要少”。增进范围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当生产多个有关联的产品时,旅游企业可以充分调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旅游企业在生产不同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可以通过集团化共享某些资源,这样做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单位成本;旅游企业可以通过集团化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障碍

我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面临诸多的障碍,总结起来看,主要有产权障碍、资本障碍和管理障碍等三个方面:

(一)产权障碍

由于旅游集团是多个企业共同组成的大型组织,之间必然存在着产权问题,如国有资产和非国有资产区分不清、产权归属不明等问题。产生产权不明确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面临转型与变革,这期间资产产权发生变更,然而各利益主体却在此过程中有寻租行为,制约着市场化进程,同时相关理论支持又比较落后,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二是,目前在旅游行业中,国有资产条块分割严重,相互之间互不隶属,从而难以形成跨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的旅游集团。

(二)资本障碍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现状是旅游企业整合需要资本,但是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对于旅游行业的运作方式不了解,造成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使得这些旅游企业难以获得所需要的资产扩大规模进行集团化。另外,资本障碍对旅游产业来说的另一层意思是旅游集团的成长需要长期资金来支持,这些旅游集团是以战略联盟形式进行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本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也只有以强大的资本为基础,才能使旅游集团真正的成长起来成为联合体。

(三)管理障碍

总的来说,上面所阐述的产权和资本问题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的,然而当两者都具备的旅游企业是否能够真正顺利成为强大的集团呢?很显然,这样的公司还需要强大的管理团队作为保障,即从企业的内部建设来把握企业的整体发展。这样的管理团队的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可以囊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障碍,即首先要培养专业的人才,其次,要将人才组织好,发挥人才最大的效用,最后,要建立职业经济人制度,通过专业的人才保障制度,确保集团的有序发展;技术障碍,即硬的信息技术和软的管理制度;本土化障碍,即跨国旅游集团的本土化战略对于中国的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是一个有利的促进,不仅有利于我国自身旅游集团的发展,对于跨国集团来说,也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决定。

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规模化战略

第11篇

关键词:山西省;转型发展;战略措施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素有“煤炭之乡”的称号,煤炭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山西省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但是从前高强度、大规模的粗放生产模式使山西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同时,面临着资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山西省一个长期的战略要务。近几十年,我国煤炭企业加速战略转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大同市和孝义市两大煤炭产地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山西省进入了一个全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的新阶段。

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山西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74.6万,辖11个地级市,119县市区。从山西能源生产结构看,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原煤、焦炭、电力的产能位居全国前列,长期承担着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的任务,但随着各种矛盾的不断突出,实行资源型经济的转型优化,成为解决资源环境矛盾、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促进经济综合发展的迫切需要。

(1)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潜能不足。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山西的产业发展都是以煤炭为主开展的,导致产业结构极其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迅猛,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城乡差异明显,二元结构明显。由于资源产业枯竭,且产业结构单一,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产品的科技含量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山西省的煤炭技术装备落后,发展速度放缓,利润率下降,无法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而不利的区位因素又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转型难度大。煤炭企业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成本,转型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的再分配,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也都需要大量资金。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严重缺乏资金,地方财政短缺。政府资金支持不到位,无法给产业转型提供后盾,导致产业转型困难重重。

(3)资源长期粗放开采,资源枯竭不断加剧。煤炭资源一直以来是山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由于长期的不科学开采,使得资源枯竭速度加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资源的枯竭不可逆转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瓶颈问题。同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严重,资源回收率极低,经济价值极高的伴生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回收,如煤层气等。山西的煤炭生产基地将在十几年内资源枯竭。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煤尘污染造成大气环境恶劣,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质受到重度污染;采空区塌陷引发的地质灾害不断,造成耕地破坏和植被受损。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开采中出现的大量废水废气等有害物质得不到妥善处理,长期以来对大气土壤以及地下水系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管理者在开发过程中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没有把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没有把资金投入到改进生产技术,实现绿色生产。不仅如此,在环境遭到破坏后找不到责任主体,没有法律作保障,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企业在破坏生态环境时无所顾虑,造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以及尾矿、矸石带来的土地和林地破坏也十分突出,随之产生的地质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5)煤炭市场不景气,社会问题严重。今年以来,煤炭行业延续下行态势。数据显示,全社会煤炭库存已连续34个月超过3亿吨,其中煤矿库存1.1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1~8月,全行业利润同比下降46%,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接近70%。煤炭市场仍旧延续自去年开始的“寒冬”:国内外经济形势导致国内煤炭需求不旺,进口煤冲击愈演愈烈,过剩的产能还有待进一步消化。在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煤价下跌、煤企效益下降的状况在并未好转,煤炭行业悲观情绪蔓延。从历史来看,山西的煤炭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而且规模都十分庞大,随着转型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可避免的会精简人员。但是煤炭企业曾经承载了大量的劳动力,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无法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再分配,而且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其他技能,导致再就业困难,不仅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负担,而且不利于社会安定。山西省长期对人才的不重视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非常不利于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二、山西省转型期应该遵循的几点原则

山西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需要做长远的规划,不仅要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要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实际出发,吸取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创新为导向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山西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一直把煤炭相关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知识、人才、管理、体制方面重视不够,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应该实现三类产业协调发展,尤其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推广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等附加值大的替代产业,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为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综合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是实现传统型资源城市转型的重要目标,在完善工业循环体系建设的同时,与农业循环体系和社会生活循环体系密切相连,通过三环体系的交叉组合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最终完成煤炭城市的彻底转型。

(3)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原则。山西省城乡之间差异明显,从前只重视第二产业导致农业发展十分缓慢,农民收入低下,收入来源少,针对山西省主要煤炭城市城乡交错、市矿伴生的实际情况,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市矿联动、统筹乡村、矿村、城市发展,改善乡镇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为转型发展提供动力。

(4)坚持政府引导尊重市场的原则。在转型期的重要时刻,政府应该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促进产业向多样化、可持续、高收益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企业的改革,同时政府也应该充分尊重市场选择,完成市场的优胜劣汰,为市场提供较宽松的发展环境。

三、煤炭城市工业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对策

(1)延伸产业链,发挥传统优势。山西省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提高选煤洗煤技术,努力实现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利用重点企业,核心产业带动整体发展。实行煤炭深加工,大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电厂、焦煤厂、水泥厂、砖厂等,促进资源的深度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煤炭产业化链条做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新型生产道路。依托煤电资源优势,重点延伸电――工业硅――硅橡胶,电――硅铁――金属镁――镁合金,电――预焙阳极――超高功率电极等几个产业链,建立镁产品深加工基地、煤质活性炭、高岭土加工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山西焦煤集团与山西焦炭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原化肥厂、潞安集团与天脊煤化工集团、阳煤集团与太化集团的实质性联合重组,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等煤炭液化、煤炭气化工程项目。

(2)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山西省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必须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和鼓励外资企业进入,为外资企业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关于高新技术、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方面的企业。同时积极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重组,积极利用外资,实现政府之间、企业之间、政企之间的合作。2014年,山西省围绕“综改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前5个月,全省新批外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同比增长五成以上,吸引外资势头强劲。从外商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看,包括机械制造、电力燃气供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等,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比高达80%以上,外资结构明显改善。从投资方式看,合资企业10个,独资企业6个,合作企业3个。其中,仅5月份新批外资企业13个,投资总额3.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7亿美元。

(3)发展新型产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发展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并且有利于实现与国际能源格局接轨,探索出一条国际化、生态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新能源技术储备、新能源城市建设、金融资本资源相结合。近日,国内首个煤层气、过境天然气和瓦斯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山西省国新能源寿阳县煤层气天然气综合利用示范园区正式投产运行。这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治理环境污染现状、带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晋。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形成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山西省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山西省应该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三大类产品为主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4)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建设美丽山西。山西省必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区域的综合治理,对供水、供热、供电管网进行改造,优化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防护绿地、城市内部公共绿地的比重来改善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对采空区,塌陷区进行综合治理。今后,山西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山西。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和生态试点省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实施绿色生态工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实施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造林绿化工程,

四、结束语

山西省实现转型发展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必须制定科学的,详尽的计划,以产业的转型为发展动力,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城市的发展,营造生态绿色城市。借鉴其他省份发展的经验结合本省自身特点,发挥已有的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吸引外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借助国家发展中部地区的大好时机,积极提升自己,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美丽山西。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宝鸡;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017-02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就应当与“硬实力”一同受到重视,对文化软实力建设同样应进行前期规划、战略制定、战术分析、监督检查、绩效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宝鸡因为较好的工业基础,所以长期以来将发展的主要视角集中于工业方面,而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2009年初,宝鸡市政府决定在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这标志着宝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开始重大战略调整。有鉴于此,文化软实力发展对宝鸡来说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科学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寻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合理路径,这些对宝鸡来讲迫在眉睫。文章以下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优势

1.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宝鸡是公认的炎帝故里,对中华炎黄子孙来说,炎帝始祖文化是具有永久影响力的文化因子。宝鸡每年举办的全球华人公祭炎帝始祖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华人的一种身份认同,另~方面很好的宣传了宝鸡文化。以北首岭为代表的原始社会遗址文化说明宝鸡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以周原为中心的周秦文化,更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纪元。佛都法门寺因珍藏佛祖真身舍利而成为世界佛教徒的圣地,随着新一轮寺区开发的完成,法门寺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历史所赋予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元素在现代营销技术的运营下,会变成重要的地区综合实力的成分。宝鸡拥有的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是宝鸡文化软实力开发建设的财富,如果运用恰当,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2.优良的城市环境

经过多年发展,宝鸡已经具备了优良的城市环境。宝鸡城市拥有明显的自然山水背景,在城市发展中,通过山水形象的塑造,这种感知更为强烈。城市山水化符合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山水城市的总体格局是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而宝鸡很好的利用了渭河及南北山地,通过科学治理,宝鸡拥有了难得的山水城市意象。宝鸡城市生态和卫生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多次获得国家不同部门的表彰。通过城市化建设,宝鸡交通发达,社会安定,生态优良,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在同类地区中处于前列。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的宝鸡城市精神同样是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元素,是城市理想的软环境。

3.敢为人先的创新氛围

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处于难得的机遇期,这主要表现在现在的创新氛围。宝鸡一改以往工业立市的战略,从2009年初就制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政府主导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广开门路,成立专门管理委员会,招聘专门人才,聘请高层次专家制定发展规划,政府高层亲自挂帅,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可谓是千载难逢。同工业相比,文化产业发展对宝鸡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对于此,宝鸡相关部门逐步形成了敢于突破、勇为人先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创新氛围。

4.“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使命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又一个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区成立,对陕西和甘肃,特别是经济区涵盖的区域来说,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宝鸡地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中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将经济区打造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宝鸡应当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已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一贯的工业立市战略让政府多年来无暇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的文化资源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止步不前。可以说,宝鸡错过了一个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时期。宝鸡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政府主导意识不强

文化软实力发展需要政策制度保障,需要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需要挑战传统产业发展思维,面对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政府主导才能解决。因此,政府应在文化软实力发展中扮演好主导地位的角色。宝鸡各级政府发展规划虽然有对文化产业的一些内容。但政府主导的意识明显不够。

2.产业定位不明确

文化产业发展应当要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产业定位,而产业发展过程应当是紧密围绕产业定位的一个动态过程。宝鸡“十一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内容过于粗浅,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从走访调查发现,政府部门对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定位不明确,没有抓住宝鸡地方特色,没有形成合力。

3.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薄弱

文化软实力发展主要表现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提升,而宝鸡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宝鸡市、县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只能徘徊于初级状态,很多文化型公司规模小,效益低,结构不合理,这主要是因为整体文化产业发展不够,带动性不明显所致。

三、宝鸡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

1.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宝鸡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中,一定要利用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要利用好“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和“佛都圣地”等几块金宇招牌,深入探讨历史资源与现代文化消费的契合点,将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通过一系列诸如宣传营销、会议营销、实物展示、广告等有形措施,将无形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使之成为宝鸡地方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努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宝鸡城市在文化软实力发展过程中,应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展开全面的软实力构建活动。增强文化号召力,利用底蕴丰厚的城市文化,激荡起市民的文化自豪感:能够包容、吸纳多元文化,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构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提供文化事业大发展的足够空间:注重文化产业(产品)的数量与品质,形成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利用城市凝聚力,强化市民对宝鸡城市的归属感、认同与热爱,增强对外部民众的吸引力。提升形象传播力,构造和推介城市整体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赓。重视政府执政力,政府能够民主、科学、依法、高效、廉洁执政,具备对负面因素和危机事件的处理和预防能力。形成社会和谐力,让市民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激发市民的宽厚包容和亲情爱心;关注自然生态,使城市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增强教育发展力,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完备教育体系,能培养大量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和市民的现代文明素养。提高商务吸引力,形成成熟的法治环境、务实诚信的商业体系、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重视科技创新力。形成全面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浓郁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依靠科技人才不断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提升区域影响力,增强宝鸡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信息推动力,提升信息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

3.形成多渠道的投资体制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多渠道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投资体制能够保证其健康发展。政府投资大多是前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项目。而具体的经营操作应当是市场化的,政府的角色要淡化。宝鸡目前处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前期阶段,投资主体主要依靠政府,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尚未形成。下一步随着基础建设和基本项且的完成,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扩大,产业效益吸引力增强,应当广开门路,吸收不同渠道的投资,健全市场机制,从而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4.旅游突破发展

面对宝鸡文化软实力提升困境,我们必须寻找到发展的出路。作为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宝鸡可以将发展旅游作为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时至今日,旅游发展的巨大带动力早已深入人心,旅游发展对文化软实力塑造的深刻影响也是广为人知,各地政府都制订了旅游发展的有关政策。宝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却是旅游开发明显不足。有鉴于此,宝鸡旅游开发应当是政府主导下的跨越式、突破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旅游发展的辐射带动效应,为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一面旗帜。

文化软实力是重要的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指标,其发展状况备受各界关注。面对新的历史性发展期,宝鸡应抓住机遇,借鉴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总结自身发展优势,正视存在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彦儒.宝鸡旅游文化[H],陕西:三秦出版社。1997.

[2]周旗.宝鸡旅游形象定位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3]赵建昌.宝鸡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