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常用方法

中医常用方法

时间:2023-06-27 17:5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常用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常用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抗衰老;养生;内经

Abstract: Antiageing is a research topic that both the “Western”and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re keen of.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Chinese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gle)on the reasons of antiageing, specifically presen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or antiageing Chinese medical approach. And in particular,described in details the specific antiageing’ effect and principles in areas such as:spirit, diet, sleep, envronment, change of seasons, exercise, Chinese herbs, acupuncture etc.

Key words: resist senescence; keep fit; Internal Classic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天年篇》亦云“人之寿百岁而死”;我国古代医家、学者对人类“天年”的限度定在100~120岁之间。现代科学家对人类自然寿命的各项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自然寿命应当在120~150岁之间。然而,如今世界各国的平均寿命仍然未能超过百岁大关,因此,抗衰老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医疗和科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就中医抗衰老的一些原则和方法谈点看法。

1 中医学病因观

先天不足:体质虚弱,容易衰老。后天失调:饮食失节(过饥过饱及偏食)、饮酒过多、劳逸失常、房劳过度、情绪失调、自身疾病、滥用药物、锻炼因素、环境因素等。脏腑功能失调:五脏虚衰、肝郁、痰阻、血瘀。

2 原则与方法

2.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从广义来说,中医学所有的养生防老的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的。人的生命过程有生、壮、老、已几个阶段,养老防衰应当从青中年期就开始实行。

2.2 生活有节、怡情修志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法于阴阳,和于数术”,“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劳作,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抗衰老强调饮食有节、起居适宜、心神舒畅、睡眠安稳,顺应四时的养生方法。

2.2.1 精神养生 《黄帝内经》中主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并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切忌过激,心神内守,少贪节欲,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思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遵生八笺》中还提倡鉴赏书画、文房四宝、各种花卉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精神,实为当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观点的理论之源,至今仍给我们以方法论的启迪。

2.2.2 饮食养生 《汉书·郦食其传》说:“民以食为天”,这说明饮食是保证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而饮食养生要遵循几个原则,(1)饮食有节:一是饮食要适量,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是饮食应定时。“不时,不食”,这是孔子的饮食习惯,即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2)五味调和: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桔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2.2.3 睡眠养生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科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黄帝内经》提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23~1点)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这个时候称为“合阴”,所谓“日入阳尽,而阴受气,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日合阴。”所以夜半应长眠、深眠(在子时之前入睡为宜),因为阳尽阴重之故。

2.2.4 环境养生 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黄帝内经》);阴虚之人适合向北、背日、海边、河边、湖边、树多处居住,阳虚之人适合向南、向日光、向东方处居住;此外,社会环境同样和人们的身体状况紧密关联。如《黄帝内经》里就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始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非常明确地阐明了诊治疾病要注意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2.5 四时养生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四时养生必须遵循的原则:(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贼风”,是泛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来致病因素,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因为这六种邪气皆能致病,故须及时地躲避它。(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夏天养阳主要体现在:“夜卧早起”,秋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早起”,冬天养阴主要体现在:“早卧晚起”。(3)要注意“五脏应五时”中医学认为,在养生上要有侧重点,即春天要注意养肝,夏天要注意养心,长夏要注意养脾,秋天要注意养肺,冬天要注意养肾。

2.3 锻炼按摩、持之以恒

2.3.1 气功 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2.3.2 按摩 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可以由他人按摩,也可以自我按摩。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具体方法有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

2.4 药食相兼、针灸相配

2.4.1 药养 药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来养身益寿、美容润肤。历代许多中医药书籍记载有各种抗衰老方药。中药抗衰老的常用方药如下:①乌须黑发常用药物如何首乌、地黄、女贞子、桑椹等。常用成方有二至丸、扶桑丸、桑椹膏等。②聪耳明目固齿常用药物如枸杞子、甘、羊肝、补骨脂等。常用成方有杞菊地黄丸、羊肝丸、明目地黄丸等。③安神益志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莲蕊、龙眼肉、夜交藤等。常用成方有定志丸等。④保养心肺常用药物有丹参、人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等。常用成方如丹参饮、生脉散、三才丸、固本丸等。⑤健脾和胃常用药物有苍朮、白朮、陈皮、谷芽、麦芽等。常用成方有四君子汤、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白朮丸等。⑥调补气血补气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太子参、炙甘草等。常用成方如四君子汤、保元汤等。补血常用药物有阿胶、地黄、当归、川芎、红枣等。常用成方如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⑦调和阴阳常用药物有地黄、龟板桂枝、附子、鹿茸、仙灵脾等,常用成方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肾气丸等。⑧填精补髓常用药物有黄精、肉苁蓉、菟丝子、巴戟肉、紫河车、鹿茸、紫石英、阳起石等。常用成方如二精丸、黄精丸、补髓丹、二至丸等。

2.4.2 针灸保健 针刺保健的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保健灸法也是中医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具体灸法有艾炷灸、艾卷灸、温针灸。

3 小结

中医抗衰老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现代生活节奏压力下,不少人因为不懂得如何科学的保健而早衰甚至“过劳死”,如果懂得科学预防来维护健康,那我们的寿命无疑会延长。中医在抗衰老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必将在人类挑战衰老、防治老年性疾病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立峰主编.抗衰老饮食与保健[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364.

[2] Robert Goldman Ronald Klatz.抗衰老革命[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5:1011.

[3] 金国梁,傅惠英.抗衰老中药复方的研究情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30(6):457.

第2篇

【关键词】抗衰老;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演变的过程,是时间变化长期积累的结果,每一个人的衰老快慢也不一样,老化的快慢与个人养生密切相关。中医对养生、延缓衰老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先秦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提到养生,并倡导“导行、吐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就有120种是抗衰老的药物。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强调抗衰老应以补法、食疗为主。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藏了延年益寿药物253种,延年益寿方89首,其中有些方剂至今仍被用作老年保健品。古人为现代抗衰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深入研究抗衰老复方药物,必将有利于我国“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实现。

1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衰老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1肾肾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气肾气决定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医学正传》中指出“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指出肾中精气盛衰与否,与人体的衰老密切相关。

1.2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在人体活动中起着升降枢纽的作用,肾中的先天精气依赖于脾胃化生的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谓脾胃是化生元气的本源,脾胃损伤必然导致元气不足,产生各种病变,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等观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脾胃功能强盛则身体健康而长寿,脾胃虚衰则百病丛生而早衰[1]。

1.3血瘀《素问》谓:“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瘀血产生后,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得不到正常濡养,气化功能受损;同时代谢产物不能排泄,堆积体内,毒害机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衰老[2]。

1.4痰阻痰浊是水液代谢异常所生的病理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生理功能逐渐减退,肾、脾、肺日渐衰弱,导致津液聚而形成痰浊。痰浊是诱发老年病的重要因素,与瘀血共为导致衰老的主要“实邪”。

2衰老的表现

3治疗方法

3.1内治

3.1.1补益肝肾补肝肾是根本,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衰少则易于衰老,故抗衰老以补肾为主。不少延年益寿的成方,是由补肾药物组成的,补肾的中药大多能益精养肝,肝肾得养,则须发转黑,耳目聪明,筋骨坚强。现代医学表明补肾中药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内分泌,增加性激素水平,延缓和抑制大脑组织衰老等。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常用药物有羊藿、仙茅、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鹿茸等。

3.1.2健脾胃健脾胃是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较差,不论药补,还是食补,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健脾法延缓衰老不仅能改善疲劳、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而且还能改善老年人物质代谢低下及其他衰老症状。常用方剂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丸、归脾丸等,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

3.1.3疏肝理气疏肝理气抗衰法是针对老年肝郁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随着老年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患的日益增多,临床上从疏肝着手,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调和气血的治疗十分广泛,并与其他治疗方法并用。常用方剂有逍遥散、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砂仁、陈皮、厚朴等。

3.1.4活血化瘀血瘀是加速衰老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出现的老年斑、皮肤粗糙、肢体疼痛,即是血瘀的表现。现代医学表明老年人具有黏、浓、凝、聚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形成血瘀的基础,提示血瘀是参与衰老的重要因素。用药多辅以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之法。常用代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山楂、川芎、赤芍、水蛭等。

3.1.5降浊化痰痰浊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由于痰浊无处不到,致病广泛,与许多老年病(如中风、老年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在抗衰老时,在注意培补五脏阴血津液的同时,降浊化痰。常用方剂有二陈汤、温胆汤、涤痰汤等,常用药物有厚朴、枳实、半夏、陈皮、胆星、竹茹、海藻等。

3.2外治

3.2.1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就是用手在人体皮肤、肌肉、穴位上施行各种手法,达到保健、美容、治病的目的。其推拿按摩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具体方法有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形式。

3.2.2针灸针灸抗衰老的机制,主要有调整内分泌功能,调节免疫功能,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清除自由基,补充微量元素,调整脂质代谢,改善血液流变性,调控衰老基因,促进物质代谢及强壮作用[3]。针刺主要穴位:神阙、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命门、肾俞、足三里等。灸法以灸足三里为主。足三里是防病保健、强身壮体的要穴。唐代孙思邈是一位用灸法防治疾病的大家,他以足三里为主穴,对健康人“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来防止感染“瘴疠温疟毒气”。宋代张季明在《医说》中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其意是说,要想安康无恙,就必须经常灸足三里。《针灸真髓》曰:三里养先后天之气,灸三里可使元气不衰,故称长寿之灸。日本的《灸法医学研究》书中记载了日本一个三代长寿的满平家族,人平均寿命为一百七八十岁,其长寿的秘诀在于艾灸足三里[4]。

3.2.3气功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5]。

【参考文献】

1赵荣.中医衰老学说及抗衰老研究概况.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6):384-385.

2孙睦,高普.自组织理论与中医抗衰老研究.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5.

3蒋文波,徐献强,查丽,等.针灸对机体衰老的预防和延缓作用综述.吉林中医药,2006,26(7):58-59.

第3篇

关键词:SPOC;中医翻译;混合式教学

近些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与MOOC相比,SPOC更加强调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通过限定学生规模和课程的准入条件,避免了MOOC的高辍学率和低完成率情况。因此,SPOC是将MOOC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MOOC的继承、完善与超越[1-3]。中医英语翻译是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是连接学生中医药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桥梁,是培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解决中医英语翻译传统课堂课时不够、学生课堂参与机会少、翻译练习枯燥等问题,是中医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重点。本研究将探讨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中医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于江西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没有平行班,且学生只有30余人,所以本教学研究需跨学期展开。2019年9月选取2017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对照组,2020年9月选取2018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实验组,2组各35人。在实验开始前,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参加中医翻译测试,测试的题量、题型、难易度基本保持一致,分别得到实验组平均成绩68.23分,对照组平均成绩67.43分。2组平均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任课老师按照中医英语翻译教学大纲要求,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主讲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进行翻译训练。1.2.2实验组开展基于SPOC平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分为线上学生自主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两大教学模块。下文将以“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的翻译”为例,详细介绍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实施过程。1.2.2.1线上教学过程教师提前2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5人一组,共7组,在上课前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登录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英语翻译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翻译的视频和课件学习,完成相应内容的线上小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情况;(2)针对教师线上提供的中医经典汉英资料,收集其中修辞手法的翻译并分组讨论翻译方法;(3)完成线上作业,找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适当翻译;(4)线上互动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教师全程监控学生的线上学习过程,学生线上单元小测试成绩、视频和课件观看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互动讨论次数等学习记录均计入线上学习成绩。1.2.2.2线下教学过程在线下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以下学习过程: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总结,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1)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各小组派代表以PPT的形式汇报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翻译的线上视频、课件的学习成果。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组共同评分,成绩计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通过学生的成果汇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翻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2)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并总结汇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线上提供的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翻译的双语资料,学生分组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翻译案例中常用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作出总结,最后根据学生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打分,成绩计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在这个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医古文汉语资料逐步建立中医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英文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医古文不同修辞手法的翻译策略和方法。(3)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找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适当翻译”的线上作业,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汇报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表现进行打分,成绩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在该环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查阅文献理解《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常用修辞手法的内涵,拓展其医古文知识面,而且还能在自主翻译过程中逐步提升探究、创新等能力。

1.3评价指标

(1)课程结束后,组织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参加中医翻译测试,测试的题量、题型、难易度基本保持一致,分别测得2组平均成绩。(2)课题组对实验组学生发放问卷,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基于SPOC平台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反馈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翻译测试结果

课程结束后,实验组测成绩平均分77.2353高于对照组平均分64.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课题组对实验组学生发放了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问卷结果表明:有31人选择非常喜欢和喜欢基于SPOC平台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教学模式。在多选题“你最喜爱的翻转课堂活动是什么”的回答中,29人认为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环节可以帮助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30人觉得自己在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并总结汇报环节更愿意主动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31人认为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不仅有助于自己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探究、创新等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基于SPOC平台的中医英语翻译翻转课堂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是培养学生中医翻译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3讨论

3.1基于SPOC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3.1.1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基于SPOC的线上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点学习,在线下翻转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中医英语翻译课堂课时不够的问题[4]。同时,教师通过翻转课堂中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线上视频、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总结,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等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3.1.2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传统的中医英语翻译教学仍采用教师主讲中医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进行翻译训练的模式,这种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不佳。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完成学习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次实施的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以“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的翻译”为例,在线上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医古文常用修辞手法翻译的视频和课件学习,完成相应内容的线上小测试,检测自主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教师提供的中医经典汉英资料,收集修辞手法的翻译,并分组讨论翻译方法;学生完成线上作业“找出《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修辞手法并给出适当翻译”并讨论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发现。在线下翻转课堂环节,要求学生完成课件学习成果PPT汇报、线上学习资料小组讨论结果总结、线上作业问题探讨和经验分享等学习任务。通过这些学习任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中医翻译的学习兴趣。

3.2基于SPOC的中医英语翻译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2个方面虽然基于SPOC的中医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效果显著,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1)在线上教学方面,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线上教学视频的形式、内容,以及线上测试、作业的数量和内容[5]。(2)在翻转课堂环节,应合理安排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任务的组织形式。不建议中医英语翻译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比如中医翻译原则、中医翻译技巧等需要理解和应用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翻转教学,中医翻译的过程、中医翻译的单位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则不适用。

参考文献

[1]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9.

[2]梅雪,孙颖,曹珊,等.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微生物学各论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36-38.

[3]曾明星,李桂平,周清平,等.从MOOC到SPOC: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28-34,53.

[4]孙淼,魏巍.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在眼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18-20.

第4篇

【关键词】 高脂血症;用药规律;中成药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7.106

血脂异常指血浆中脂质的量和质的异常, 也是一种脂肪代谢异常导致的高脂血症。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14年)》报道,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本病可直接或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肾脏病变等, 防治血脂异常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故作者借助九九中医资讯网提供的“中成药数据库”[1]进行检索, 筛选近现代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首选和常用药物、最佳和常用药对, 为进一步研究高脂血症的治疗提供重要的资料。

1 数据来源与整理

借助 “九九中医资讯网”, 在中成药数据库中, 以“高脂血症”、“血脂过高”、“血脂胆固醇过高症”、“高血脂症”、“血清胆固醇增高症”、“胆固醇过高”、“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甘油三酯”、“?-脂蛋白”、“降脂”、“降低血脂”为关键词, 得中成药上市品种共计80种, 共涉及所用药物211种。为进一步分析数据, 揭示构成规律, 避免数据偏差过大, 选择配伍频率(配伍频次/共用方剂数×100%)>5%的药物或药对作为统计分析对象。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前期有学者以头痛及相关病证的用药情况为例, 用建立药物组合使用率的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方法, 以确定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2]。依据相同方式, 考察药物功能主治, 成功获得了白术[3]已遗失的功能, 并通过后续动物实验得以证实[4]。充分验证了该思路与方法用于药物使用情况判断的可行性。

利用同样的方法, 对其余药物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山楂与丹参、何首乌、决明子、三七、荷叶、大黄、黄芪配伍率差异不大, 不能认为两者的配伍频率不同。而山楂与人参配伍率差异显著, 可认为两药配伍率不同[5]。人参与枸杞子、葛根、川芎、羊藿、淀粉、糊精、刺五加、、当归、黄精、绞股蓝、杜仲、蔗糖、地黄、制何首乌、虎杖、五味子、桑寄生的配伍率差异不显著, 不能认为两者的配伍频率不同。所以作者认为山楂、泽泻、丹参、何首乌、决明子、三七、荷叶、大黄、黄芪为治疗高脂血症的首选药物;山楂+决明子、泽泻+何首乌、何首乌+丹参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最佳药对;人参、枸杞子、葛根、川芎、羊藿、淀粉、糊精、刺五加、、当归、黄精、绞股蓝、杜仲、蔗糖、地黄、制何首乌、虎杖、五味子、桑寄生为常用药物。

3 讨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清阳为天, 浊阴为地...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 浊阴归六腑。”在正常生理情况下, 此血中“浊阴”乃津液之属, 其生成、代谢、布散与津液相同, 当嗜食肥甘厚味或脏腑功能失调, 脂质不能正常输布全身, 或多余脂肪排泄不及时, 形成过剩之“浊阴”, 为“浊邪”、“脂浊”。所以, 高脂血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的“浊邪”、“脂浊”范畴[6]。

从本文研究的结果来看, 山楂不仅可消肉食油腻之积, 还有活血化瘀之效;丹参、三七可活血散瘀, 从而体现了消食化积、活血化瘀、泻下降浊、利水祛湿、补益气血等为高脂血症的治疗理念。综合多种结果分析, 可以印证高脂血症多为本虚标实, 本虚是指气血亏虚, 标实是湿浊血瘀。目前已经研究发现山楂提取物、决明子提取物、大黄提取物、泽泻、何首乌可使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降低, 其中决明子和山楂提取物配伍有协同作用[7-11];荷叶碱可减少内脏脂肪沉积[12];黄芪多糖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但对甘油三酯无影响[13];也有学者认为单独应用山楂提取物对胆固醇代谢无直接作用, 但对丹参提取物有协同作用[14]。所以上述药物的药理学研究亦从侧面证明了其治疗高脂血症确有奇效。在临床工作中高脂血症的患者往往上述症候相互参杂, 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做到在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 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借助九九中医资讯网“中成药数据库”系统, 对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进行探讨, 得到比较肯定的认识。由此可见, 通过统计学分析的方法让作者对高脂血症的用药情况和潜在的适应证有了全面的认识。但由于本文统计的数据有限, 许多经验方药尚未公开, 所以统计结果可能会有偏差。故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 为治疗高脂血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徐要君, 王春丽. 浅谈高脂血症用药规律. 中医药学报, 1998(1):38-39.

[2] 刘艳芬, 梁茂新. 古代病证首选和常用药对综合分析方法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2, 14(3):1705-1708.

[3] 安然, 梁茂新. 白术失传和潜在功能的文献考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1):14-16.

[4] 安然, 梁茂新. 白术镇咳祛痰、镇痛和止血潜在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医杂志, 2010, 51(12):1125-1127.

[5] 刘明芝. 中医药统计学与软件应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32.

[6] 唐爱华, 李双蕾. 内分泌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5:317-318.

[7] 黎海彬, 方昆阳, 吕翠婷, 等. 决明子、山楂提取物不同配比降血脂作用的研究.中药材, 2007, 30(5):573-575.

[8] 查兵兵, 李益明, 焦东海, 等.大黄提取片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大鼠脂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10):585-588.

[9] 贺小琼, 张丽芬, 陈平, 等. 三七提取物防治大鼠高脂血症作用研究.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4, 25(1):32-33.

[10] 何雄伟. 泽泻对健康受试者血脂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4(3):376-378.

[11] 宋士军, 李芳芳, 尹智玮, 等. 何首乌对实验性高脂血症作用的研究.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03, 18(4):27-28.

[12] 张丽静, 艾耀伟, 王政强. 荷叶碱防治小鼠高脂血症作用及其机制. 医药导报, 2015, 34(4):440-444.

第5篇

【摘要】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后对居民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两年来收治的100例接受中医疗法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经治疗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者89例,总有效率高达93%,收到良好效果。结论 适宜的中医技术具有简单易行、高效价廉的特点,其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使用对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 适宜技术 社区卫生服务 应用

社区卫生服务是集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等于一体的医疗卫生体系。具有方便、快捷、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作用显著,特别是对慢性劳损性、创伤性、办公室病的防治,作用尤为显著。而传统的中医疗法亦具有简单易行、高效廉价等特点,一般认为中医技术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可使其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为探究中医适宜疗法(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后对居民产生的影响,我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了两年来通过上述疗法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57例(占57.0%),女性43例(占43.0%);年龄12~73岁,平均年龄48.7岁;已婚76例(占76.0%),未婚24例(占24.0%);采用疗法:针灸(20例,占20.0%),推拿(18例,占18.0%),刮痧(19例,占19.0%)拔罐(9例,占9.0%)耳穴(11例,占11.0%),综合治疗(23例,占23.0%)。其中综合疗法即是指采用上述治疗方法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治疗。就诊原因:该组患者中以腰腿疼就诊者居多,占总患者的57%,以中老年患者最为常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占32%;颈椎骨质增生患者18例,占18%。最短疗程7天,最长疗程2年

1.2 方法 对本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各种中医疗法的疗效。

2 结果

100例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及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见表1

由表1可看出各种中医疗法治疗疾病时均有较高疗效,其中,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时有效率最高,为95.7%。由此可知,中医疗法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效果,适宜推广使用。

3 讨论

中医历史悠久,是我国的瑰宝,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化学合成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以自然疗法和天然药物为主的中医学。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论”[1]。反映了预防、健康教育、保健的内容,可有效指导医疗、康复措施。这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2](预防、保健、康复、医疗、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的综合服务要求相似。另外,针灸、推拿等技术可以解决人群中广泛存在的亚健康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医诊断建立的基础是患者自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机体症状。

中医技术中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主要有针灸、推拿、刮痧、火罐、耳穴等。这些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优点[3],方法简单,适合在人群中进行普及。以下是对各种方法的详细讲述:⑴针灸 是以不同手法用毫针针刺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需熟练掌握人体十二经络、腧穴及中医基础知识。其治疗范围很广,常用手法有捻转法、提插法、弹法、摇法、颤法、飞法、循法等[3]。通过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疼痛阈值,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对各种疼痛的治疗均有良好效果。⑵推拿 是一种物理疗法,是实施者运用特定手法刺激相关部位,产生舒筋活血、调整关节、内脏,扶正祛邪的作用,因而可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常用的手法有揉法、按法、滚法、点法、拍法、一指禅推法等。推拿过程中要做到手法有力、持久、均匀、柔和等。⑶拔罐 拔罐是中医常用的拔罐医疗器具,因内部为负压,可吸附于体表,通过增加局部血液充盈治疗疾病的方法。常在后背及四肢实施,一般后背需要5~10分钟,四肢需要3~5分钟。⑷刮痧 是以手指的边缘或借助其他物体在患者体表反复进行刮、提、捏、刺、挑等手法以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实施时皮肤出现痧痕为度。⑸耳穴 位于耳廓根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体的生理状态。中医疗法中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达到调衡阴阳、疏通筋络、活血化瘀的目的,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具有良好效果。综上所述,基本的中医技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中疗效显著,适宜在社区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永秀,中医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C],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2] 六福伶,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体会[B],2006,4(8):62-63.

[3] 李永梅,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9,24(10):2005-2006.

作者单位 831100 新疆昌吉市公园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6篇

[关键词] 数据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名老中医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是联系传统和实现中医发展的灵魂,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传承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中医药学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培养造就新一代名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总结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对中医药的薪火相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数据库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非平凡过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研究,可以全面解析其中的规律,分析名老中医个体化诊疗信息特征,提炼出临证经验中蕴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实现名医经验的有效总结与传承。自从基于信息和数据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提出以来,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进行分析的研究报道与日俱增,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1-3]。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数据挖掘研究的经验与体会,并借鉴国内同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希冀为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

1.1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association rules)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发现项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并寻找给定的数据集中项之间的有趣联系的一种算法。常用的关联规则算法包括Apriori算法、FP-树频集算法等 [4-6]。吴荣等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治疗冠心病处方中最常用的中药是丹参、瓜蒌、川芎,最常用的方剂是瓜蒌薤白类方、活血通脉剂及生脉散[7]。刘晓怡等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对李佃贵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得出李佃贵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用的药物是茵陈、黄连[8]。田琳等采用关联规则算法对名老中医诊疗眩晕病辨证思维模式进行数据挖掘,得出眩晕病的证候多为风阳上扰、肝肾阴虚、痰浊上蒙、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等,病因病机多为虚、风、痰、瘀等,发病与肝、肾、脾三脏关系密切[9-10]。笔者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对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得出颜正华教授在治疗胃脘痛过程中常用药物为陈皮、佛手、香附、白芍、煅瓦楞子、赤芍、当归、丹参等,使用频率前3位的药对是佛手、陈皮,陈皮、香附,佛手、香附[11-12]。作为在名老中医处方规律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数据挖掘算法,关联规则具有明显的优点,如它可以产生清晰有用的结果,支持间接数据挖掘,可以处理变长的数据等。但是,关联规则也有其不足,如计算量增长相当严重,难以决定正确的数据,容易忽略稀有的数据等。

1.2 贝叶斯网络的应用 贝叶斯网络(Bayesian network)是一种以贝叶斯公式为基础的概率网络,是一个有向无环图,由代表变量结点及连接这些结点的有向边构成。贝叶斯网络可以将具体问题中复杂的变量关系在一个网络结构表示,通过网络模型反映问题领域中变量的依赖关系[13]。吴荣等利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对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辨证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提取出名老中医诊疗冠心病、心绞痛的8个证候要素[14]。须义贞等采用贝叶斯网络和方剂智能分析软件对沈仲理教授诊疗子宫肌瘤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得出沈仲理教授诊疗子宫肌瘤善用活血化瘀、清热软坚法,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三棱、莪术、丹参、半枝莲、蚤休等[15]。贝叶斯网络具有分类、聚类、因果分析等功能,面对大规模数据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包括:①学习机制高效灵活,可发现潜在的有用的模式或者联系,实现对数据实例的分类、聚类、预测;②语义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③有效避免对数据的过度拟合;④贝叶斯网络可将先验知识、样本,主观、客观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反映数据对象内在的联系和本质[16-17]。

1.3 神经网络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 是由大量处理单位(即神经元,neurons)广泛连接而成的网络,是人工建立的以有项图为拓扑结构的动态系统,通过对连续或断续的输入作状态响应而进行信息处理[18]。陈肇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名老中医中医方剂系统和中医方证医学诊疗系统,可在线根据患者症状自动进行处方[19]。白云静等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开展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研究,在充分辨识证候表征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证候与症状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函数[20]。陆萍等基于面诊的证素辨证建立面诊-证素辨证神经网络,对64个病例进行证型辨别,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构建的中医面诊系统能根据样本值对网络构造和训练,证型辨证结果准确率比较高,是可行的[21-23]。作为最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之一,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可映射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且学习规则简单,便于计算机实现,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记忆能力、非线性映射能力以及强大的自学习能力。

1.4 决策树算法的应用 决策树(decision tree)模型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预测模型,其基本运算原理属于分类规则,也就是说每个决策或者事件都能引出2个或者多个事件,继而产生不同的后果,这种决策分支的图像就像一棵树的枝干,称其为决策树。决策树以样本的根节点开始,如果样本在同一个类,则该结点为树叶,算法选择最有分类能力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当前结点,根据信息增益进行分裂,直到给定节点的所有样本属于同一类或没有剩余属性可供划分为止[24]。瞿海斌等采用决策树方法对血瘀证的诊断规则进行归纳,得到血瘀证决策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决策树提取的诊断规则与传统的医学统计方法相比,更为简单、方便,为从病例中自动归纳诊断规则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25]。谢雁鸣等从临床流行病学的角度用决策树等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基本证候进行研究,得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阴虚和阳虚诊断模型[26]。徐蕾等用信息熵的决策树方法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进行研究,构建以信息熵减少为特征的决策树分类模型[27]。

1.5 复杂系统熵方法的应用 2004 年,有学者发表了《“熵”在中医方证研究中的运用》一文,在总结熵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运用熵理论进行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的设想,并探讨了证、熵、方结合的原理与前景[28]。通过实践表明[29-30],该方法不仅可以应用证候与方剂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还可以研究证候与证候之间、证候与症状之间、方剂中药物与药物之间、配伍中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其后,有学者提出了复杂系统熵聚类的算法,并在疾病、证候、方剂的相关性研究中得到了应用[31]。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是一种非监督的模式发现算法,它能自组织地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信息量最大的组合,同时,此方法特别适用于高度离散性类型的数据。相比于经典的统计方法,它有以下几个优点。①不需要数据的一致性,对于各类数据都适合。特别针对具有随机性,模糊性,非平衡性,非遍历性,多维性特点的中医药数据。②它客观地反映数据的情况,聚出来的组合内元素的相关都特别大,是最优的组合,这些组合为新药发现中候选处方的筛选奠定了基础。③相关是不对称的,为定义贡献度奠定了基础。④算法收敛速度快,对于处理大量的数据有优势。此方法具有两方面的显著优势:一方面,不仅可以定性、还可以定量挖掘出药物之间、病-证-症-药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不仅可以挖掘出名医名家经验的核心组合,还可以挖掘出隐藏于方剂配伍之中的而没有被临床医家所重视的核心组合。笔者采用该方法对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失眠等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得出颜正华教授在治疗胃脘痛、失眠的潜在药物组合和新方,为深入研究和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11-12]。

2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展望

如上所述,关联规则、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决策树等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深入挖掘、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有力工具。然而,每种数据挖掘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不足,均有其适应范围,且对数据有一定的要求。中医药数据挖掘的对象是中医药领域中积累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的属性既有离散型的,又有连续型和混合型的特点,挖掘过程需要人机交互、多次反复,在中医药专业背景知识引导下,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挖掘方法。同时,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的过程,融合了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知识工程、面向对象方法、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最新技术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因此,数据挖掘具体方法需要有计算机、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人员才能熟练应用,不易被中医药临床人员和学术继承人等所掌握,这给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带来困难和挑战。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最终的目的是老专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总结和传播,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是有力的辅助手段,如何将相关挖掘方法进行集成并形成相应的软件,是数据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领域应用的重要方向。

中医药的传承经过了口传心授、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的过程,但是,尚不能有效满足传承的需要。中医传承包括丰富的内容,有多种传承模式,无论何种模式,收集整理临床医案是必不可缺的,因此,基于临床数据的循证传承是核心模式。中医药信息非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特点,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但同时也是中医药传承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重要瓶颈。数据的零散性与非标准性,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医药传承信息化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开发了中医传承辅助系统(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软件[32]。该软件在全面客观地对中医药传承模式及方法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个性化需求的自助式服务平台的构建思路进行系统架构,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为支撑,围绕临床诊疗和中医传承工作中的继承、发展、传播和创新4个方面的核心需求,分别构建面向临床数据的中医诊疗信息采集模块、面向中医药本体的知识管理和服务模块以及面向传承创新的隐性知识挖掘模块等几大功能模块,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保证了系统功能需求的有效实现。该软件是计算机科学和中医药学的有机结合,它以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支撑,遵循基于临床数据的循证传承理念,提出并镶嵌了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挖掘方法,围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和经验传承、中药新药处方筛选与处方发现等方面的信息处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33-34]。实现了“数据的录入-管理-查询-分析-网络可视化展示”等功能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在中医传承工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医传承的有力辅助工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致谢] 该论文撰写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杨洪军研究员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王映辉,姜在,刘保延,等.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

[2] 周春祥.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J]. 江苏中医药,2004,25(12):1.

[3] 唐仕欢,杨洪军. 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进展述评[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5):278.

[4] 曾孝文.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9:91.

[5] 吴嘉瑞,张冰.试论数据挖掘方法在药品不良反应评价领域的应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18(6):485.

[6] 曾孝文.关联规则数据挖掘与发展趋势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35: 4.

[7] 吴荣,王阶,周雪忠.基于关联规则的名老中医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6.

[8] 刘晓怡,唐晓亮.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的李佃贵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分析[J].中国外资,2012,264:258.

[9] 田琳,闫英杰,朱建贵,等.整理挖掘名老中医诊疗眩晕病辨证思维模式的思路与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618.

[10] 晏婷婷,吴丽,王旭东.基于数据挖掘的孟河医家治疗痹证的治法及用药规律研究[J].新中医,2012,44(9):98.

[11] 吴嘉瑞,张冰,杨冰.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1.

[12] 吴嘉瑞,张冰,杨冰,等.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的颜正华教授治疗失眠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1.

[13] Muirhead R J,Pu R D.A Bayesian classi cat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ata[J].Physica A,2004(336):503.

[14] 吴荣,聂晓燕,王阶,等.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辨证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5):98.

[15] 须义贞,姚静,赵莉.沈仲理治疗子宫肌瘤诊治规律的研究[J].陕西中医,2010,31(2):201.

[16] 李艳美,张卓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J].计算机仿真,2008,25(2):87.

[17] 刘晓洁. 基于PCA的贝叶斯网络分类器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09,9:86.

[18] 岳桂华.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大众科技,2012,14(156):165.

[19] 陈肇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证治模型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517.

[20]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医证候非线性建模研究[J].中国中药信息杂志,2007,14(7):3.

[21] 陆萍,林坤辉,周昌乐.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医面诊证素辨证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9):2655.

[22] 施明辉,周昌乐.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2.

[23] 岳沛平.BP神经网络识别在中医脉象信号辨识系统中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2005,26(11):4.

[24] 吴嘉瑞,张冰.试论数据挖掘决策树方法在药物警戒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2,9(1):29.

[25] 瞿海斌,毛利锋,王阶.基于决策树的血瘀证诊断规则自动归纳方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5,24(6):709.

[26] 谢雁鸣,朱芸茵,葛继荣,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基本证候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2):38.

[27] 贺宪民,孟虹,王忆勤,等.基于熵的决策树理论及其在中医证型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3(5):57.

[28] 杨洪军,赵亚丽,刘艳骄,等. “熵”在中医方证研究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9):16.

[29] 赵亚丽. 一类复杂系统的熵方法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30] 孙占全. 复杂系统建模――一类智能计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

[31] 陈建新. 中医证候的复杂系统建模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32] 卢朋,李健,唐仕欢,等.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1.

[33] 唐仕欢,陈建新,杨洪军,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堆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2):225.

[34] 申丹,唐仕欢,卢朋,等.含人参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2):2029.

Comment on applications of data mining used in studies of heritage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

WU Jia-rui1,TANG Shi-huan2,GUO Wei-xian1,ZHANG Xiao-meng1,ZHANG Bing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Data mining,as known as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is a non-trivial process of revealing the implied,previously unknown and potentially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the massive data. In recently years,the applications of data mining in the field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widespread.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the heritage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data mi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study,we would expound of the use of methods of data mining in the heritage of experiences of national medical masters,and analyz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such as association rules,Bayesian networks,neural networks,and decision trees.

第7篇

根据人体气血阴阳津液的多少,可将人体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2]。平和质者体形肥瘦适当、匀称、健壮,头发盛长色黑,面色红润,肤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目光有神,精采内含,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口唇红润,肢体轻健有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性格平和开朗,因而体内气血阴阳平和是美容的内在依据。当体质偏颇时,就容易出现损美性疾病,不同的体质会出现一定的损美倾向。

气虚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较多见,也可见敏感性皮肤,易出现消瘦,面色萎黄,眼脸或肢体浮肿,黄褐斑等。阴虚质的常见美容向题:皮肤明显偏干,易生皱纹,肤色苍白或潮红,易出现失眠,黑眼眶,便秘,白发等。阳虚质的常见美容问题:中性皮肤多见,皮肤松弛,肤色发白,易脱发、肥胖等。痰湿质的常见美容问题:油性皮肤多见,面色多油腻,易出现肥胖、黄褐斑,黑眼眶等。湿热质的常见美容问题:油性皮肤多见,易出现体臭、口臭、痤疮、酒糟鼻、黄褐斑、脱发等。瘀血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多见,肤色较暗,面部或有雀斑,易出现黄褐斑,黑眼眶等。气郁质的常见美容问题:干性皮肤多见,毛发无光泽,易患失眠,抑郁症等。特禀质的常见美容问题:皮肤多为敏感性,易出现皮肤过敏,哮喘,鼻炎,荨麻疹等。

2

中医美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加以应用的。它是广义的美容,包括颜面、须发、躯体、四肢的美感及心理上、社会和环境适应上的全方位的美化[1]。根据中医学理论,不同人的体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人体体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辨证的中医药食美容,以达到最佳的中医美容效果。

3不同体质的药食美容原则及方法

中医美容多采用自然疗法,如中药、食疗、针灸等。通过内服、外治等手段,起到美容保健和治疗损美性疾病,以保证身体健康和外在之美[3]。对于常见的损美性疾病如肥胖、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酒糟鼻、斑秃、皮脂溢出、痤疮、多汗症、雀斑、黄褐斑、黑眼眶等。在治疗中若注重改善体质,常能事半而功倍[4]。

3.1气虚质的药食美容气虚质的美容原则是培补元气,健脾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四君子肠,补中益气汤。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大枣等中药。由于肾为气之根,因此,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等益肾填精。食疗举例:气虚质应多食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小麦、黄豆、扁豆、红薯、牛肉、莲子、大枣、桂圆、饴糖、蜂蜜等;美容药膳可食用人参粥、人参莲肉汤、黄芪炖母鸡、薯蓣粥、大枣粥、山药粥、薏苡仁粥、黄芪粥等。对气虚消瘦,面色无华,神情疲惫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3.2阳虚质的药食美容阳虚质的美容原则是温阳补肾,益火养颜。药物美容的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还少丹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由于阴阳双方互为根基,所以多酌加熟地、枸杞子等养阴助阳之品。食疗举例:阳虚质应多食温性食物,如高粱、牛肉、狗肉、羊乳、鳝鱼、带鱼、虾、韭菜、辣椒、葱、蒜、栗子、核桃等。美容药膳可食用韭菜粥、胡桃仁粥、苁蓉羊肉羹、壮阳狗肉汤、枸杞酒、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对阳虚体胖,浮肿便溏,怕冷倦怠等有改善作用。

3.3阴虚质的药食美容阴虚质的美容原则是滋补肾阴,壮水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女贞子、何首乌、菟丝子、龟版、阿胶等。但滋阴之剂应用时应防止过于滋腻。食疗举例:阴虚质应多食滋润养阴的食物,如梗米、猪肉、兔肉、牛乳、鸭肉、禽蛋、海蜇、龟鳌、海参、枇杷、杨梅、菠萝、香蕉、葡萄、荸荠、芝麻、百合等。美容药膳可服用枸杞子或石斛泡茶长期饮用,或食用山萸肉粥、天门冬粥、枸杞肉丝、雪羹汤、百合鸡子黄汤等。对阴虚质出现的皮肤干澡、失眠、消瘦、黄褐斑、便秘等有改善作用。3.4痰湿质的药食美容痰湿质的美容原则是健脾化痰,泻浊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三子养亲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砂仁、莲子肉、白芥子、冬瓜皮、荷叶等。痰湿质肥胖者,可加入海藻、昆布等。食疗举例:痰湿质饮食以清淡为宜,可多食化痰降脂食物,如海藻、海带、黄瓜、丝瓜、冬瓜、萝卜、芥茉、桂花等食物,并少食猪肉、猪油及一切滋腻的食物。美容药膳可服用山楂汤,荷叶薏仁梗米茶,橘皮粥,燕麦粥等。对痰湿质肥胖,浮肿,神疲等有改善作用。

3.5湿热质的药食美容湿热质的美容原则是分消湿浊,清热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枇杷饮、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枇杷叶、桑白皮、金银花、黄芩、茵陈、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因清热药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服用不宜过量。食疗举例:湿热质应多食凉性食物,并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之品。常食绿豆、冬瓜、苦瓜、黄瓜、蔬菜、荞麦、玉米、赤小豆、泥鳅、黄花菜、丝瓜、莴苣、菱白、竹笋等。美容药膳宜服用银花露、扁豆薏苡粥、绿豆车前子汤、薏苡仁汤、赤小豆鲫鱼汤。对湿热质出现的痤疮、口臭、浮肿、黄褐斑、酒糟鼻等有改善作用。

3.6瘀血质的药食美容瘀血质的美容原则是活血祛瘀、通络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当归、丹参、茜草、蒲黄、山楂等。食疗举例:瘀血质应多食具有活血作用的食物,如荞麦、黄花菜、蘑菇、木耳、紫菜、山楂、红酒、醋、玫瑰花、桂花、绿茶、咖啡等。美容药膳可服用丹参酒、红花酒、玫瑰花汤、鸡血藤首乌卤黑豆、茜草猪蹄汤、月季花茶等。对瘀血质出现皮肤干燥、黄褐斑、雀斑、黑眼眶等有改善作用。

3.7气郁质的药食美容气郁质的美容原则是疏肝行气,解郁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食疗举例:气郁质应多食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如小麦、黄花菜、芹菜、百合、佛手、金橘、橙、柚、榛子、玫瑰花、绿茶等食物。美容药膳可服用百合粥、小麦粥、酸枣仁粥、玫瑰花茶、百合鸡子黄汤。对气郁质出现的失眠、抑郁、黄褐斑等有改善作用。

3.8特禀质的药食美容特禀质的美容原则是益气固表、养血养颜。药物美容代表方为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蝉衣、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食疗举例:特禀质的美容疗法主要是针对过敏性损美疾病,饮食宜不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如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鲤鱼、带鱼、蛤蚌类、田螺、牡蛎肉、贝类、鲍鱼、虾、蟹、乌贼骨、海参、酒、辣椒等。美容药膳可服用如薏苡仁山药粥、黄芪红枣汤、玉屏风粥、人参黄芪粥。对特禀质出现的皮肤过敏、过敏性鼻炎等有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宏柱,陈筑君,等.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2.

[2]吴承玉.中医体质与辨证论治的相关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3

[3]王俊,陈冰,等.中医美容保健方法及临床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07,16(3):402-403.

[4]郑小伟,陈明显.药膳在中医美容学中的应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5,29(3):88.

第8篇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中医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流行病学数据[1]显示,2012年我国≥60岁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仅16.1%。尽管西医规范化用药方案有一定疗效,但单纯西药治疗仍存在血压达标后部分症状无法缓解、血压波动导致低血压、部分降压药物存在不良反应等。目前老年高血压尚无规范的中医辨治指南,本研究旨在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PubMed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2020年7月之前发表的文献。检索词为老年高血压(hypertensionintheelderly)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sys-tolichypertension),篇名、关键词、摘要含有中医、中药、中西医、中西药、方剂、复方。文献检索采用2人独立背靠背方法。

1.2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为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2,3]。纳入标准:(1)中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语种限中文和英文;(2)文献中诊断标准、入排标准明确,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3)中药处方完整,干预措施为口服。排除标准:(1)综述、述评、经验、指南、病例报告、系统评价、回顾性分析等。(2)实验研究。(3)不能获取完整数据的文献。

1.3数据规范与数据库建立

中药名称规范参考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功效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药学》教材。运用EndNoteX8.2剔除重复及不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筛选出文献187篇,中药处方167张。提取文献中基础方中药组成,建立Excel数据库。文献筛选、数据录入及核对均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如果有不一致则通过2~3位专家讨论解决,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完整性。1.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行频次分析。运用SPSSModelerSubscription1.0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定最小支持度(S)为14%,最小置信度(C)为70%,最大前项数为2,限定提升度(L)≥1[4]。应用SPSS25.0对频次≥30的18味高频用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度量标准采用Pearson相关性。

2结果

2.1高频中药的用药频次

中药总频次为1762次,出现频次≥30次的高频用药共18味。详见表1。频数分析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常用药物有牛膝、黄芪、丹参、茯苓、天麻、当归、川芎、钩藤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活血化瘀药,其次是补益肝肾药以及健脾益气药。

2.2关联规则分析

按照支持度排序的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2。

2.3聚类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并参考中医理论将药物聚为6类(见图1),作为老年高血压中医辨治的核心处方:(1)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2)杜仲、桑寄生、牛膝、天麻、钩藤、丹参、葛根;(3)白芍、牡蛎;(4)枸杞子、、生地黄、决明子、女贞子;(5)赤芍、红花、当归、川芎、地龙;(6)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白术、党参、黄芪。

3讨论

3.1高频用药体现老年高血压的辨证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高血压常用药为活血化瘀、补益肝肾和健脾益气药。与共识[5]中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存在差异,这种辨治的差异则是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的体现。与中青年相比,老年患者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乏力,代谢废物排除缓慢,更易形成瘀血,故出现频率最高的活血化瘀药物贯穿治疗始终,并可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6]。补益肝肾和健脾益气药物出现频率次之,《素问生气通天论》提示肝肾亏虚是增龄的自然生理状态,先天之本不足累及后天,则脾气不运,湿浊内生,加重瘀血形成,伴随血压升高,常有多种并发症出现,由此可知脾肾亏虚是老年高血压病机之本。另外,健脾益气,培补肝肾在治疗老年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中也甚效[7]。

3.2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

第9篇

数据挖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医病证规律研究领域,其基本流程为针对所研究疾病或证候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搜集具备中医诊疗信息、处方信息的海量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相关算法及其程序系统进行数据分析[5],总结该病或该证候的核心理论、诊疗方法及特色方药,提炼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由于疾病及中医证候种类繁多,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信息检索平台,搜索关键词“数据挖掘”,查找并学习2010—2014年相关期刊文献,汇总中医病证诊疗方面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成果,旨在为内、外、妇、儿等常见学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1内科疾病在心血管疾病方面,杨静等对冠心病的证候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冠心病以气虚血瘀证多见,另有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丹参、黄芪、葛根等为核心用药。崔松等通过挖掘何立人治疗心悸的用药分析,总结其治疗心悸的基本方,归纳出以心悸为主重用淮小麦,以心律失常为主重用生黄芪等因症施药的特点。赵健等通过对严季澜辨治的109例高血压病患者用方数据进行挖掘,总结出严季澜自拟调肝理血汤的用方要点与学术思想。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王萍等挖掘整理了唐旭东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证型及用药规律。Liu等[10]应用支持向量机技术研究中医舌诊舌象在胆囊炎患者中的分类,为数字化辨病辨证提供了可靠依据。吴嘉瑞等[11]应用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探索颜正华治疗泄泻用药经验。杜斌等通过检索现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挖掘出常用灌肠方药及药对。在肾病及内分泌疾病方面,展俊平等[13]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证治方药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发现该病证候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核心治法以益气养阴、化湿利水为主。凌颖茹等挖掘了黄春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方药使用经验。霍保民等[总结了戴希文教授分期诊疗慢性肾脏病的辨证及用药规律。袁敏探析魏子孝教授诊治糖尿病善补气、活血的用药特点。方朝晖等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索糖尿病主要证型分类,以及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及药对,为临床辨证施治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在风湿免疫疾病方面,沈姗姗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病常见痰瘀痹阻、寒热错杂等5个证型,涉及肝、脾、肾等多个脏腑;并客观总结了其用药规律。李玲等探讨周仲瑛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挖掘名医用方用药特点。刘本勇等挖掘冯兴华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孙益等通过网络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文献,对痛风病程分期、证型、方药进行挖掘,结果发现,痛风可分为湿热蕴结型、痰湿阻滞型、瘀热阻滞型、肝肾阴虚型4种证型,用药侧重清热利湿、化痰通络、补益肝肾。在肿瘤方面,研究人员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医名家辨治肿瘤病机、治法、用药进行分析,为肺癌、胃癌、直肠癌等的中医学认识提供参考。其他疾病方面,如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癫痫、广泛性焦虑症等治疗的数据挖掘整理,对名医名家治疗慢性前列腺炎[28]的经验总结,探讨了疾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及用方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应用。

1.2妇科疾病马红丽等[29]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的现代文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出肾虚、痰湿、血瘀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并从邪正关系角度将其分为5个证型。宋亚南等[30]通过挖掘现代文献有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总结其用药频数最高的5个中药:菟丝子、茯苓、当归、仙灵脾和香附,并归纳出11组核心药物组合,为临床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方药认识提供了思路。为探索不孕症的古代医家用方用药特点,伏荣红搜集明清时期的种子方108首,经数据挖掘发现明清医家善用补益药物以补益肝脾肾,且药性以温通为主,并总结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以指导临床不孕症的治疗。秦莉花等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绝经综合征妇女的情志变化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进行了研究。张素等通过挖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药复方使用规律,发现该病用药涉及滋补、清热、温补、补气、安神、疏肝等多种治则,其中尤以滋补肝肾类药物最为常用。张焱等挖掘何立人治疗女性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总结出何立人使用频数最高的药物为天麻、丹参、枸杞子、知母、黄柏等,常用药对为何首乌配伍枸杞子、仙鹤草配伍十大功劳叶等,体现了何立人辨治围绝经期高血压善于调补肝肾阴阳,“以平为期,以和为贵”的学术特点。

1.3儿科疾病王继军等[35]通过对《小儿痘疹方论》中治疗小儿痘疹的78首复方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发现治疗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等中药为主,单味中药以甘草、人参、茯苓、当归、白术等药物为主,为现代临床辨证施治提供更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王进进等]通过对900余例小儿感冒的信息进行挖掘,总结出小儿感冒的常见病因、9种分类证型,以及使用频数最高的方剂和药物,为中医儿科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郑燕霞等为研究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证素特征,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病位证素主要在肺、表、脾,病性证素主要为风、痰、气虚。潘芳等运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孔光一教授诊治小儿外感咳嗽风热犯肺证医案进行了挖掘,提炼出宣肺、解毒为主的治法,并归纳出桑叶、金银花、连翘、黄芩为主的用药规律。郝宏文等通过信息挖掘技术对王素梅诊治的757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证候要素分析,通过对其常见证型、证素、病机的归纳,总结出王素梅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之健脾平肝、熄风通络的治则大法。

1.4外科、眼科及皮肤疾病脱疽多对应于西医学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周围血管病。谢宇霞等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脱疽医案的方药进行分析,分别总结出3类疾病的辨证分型及常用方药,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赵亚男等对文献涉及臁疮的四畔证型进行研究,经数据挖掘分析其常见证型及各证型的常见症状表现,丰富了臁疮的辨证内容。角膜炎属中医“翳”“翳膜”“凝脂翳”“聚星障”等范畴,朱晓林等通过对自公元3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文献的搜集汇总,经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发现角膜炎以“热、风、痰、瘀、湿”为常见病因。用药以祛邪扶正为主,祛邪以清热疏风等为法,扶正以明目、补肝肾为主。结合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的207个处方,仓田等总结出痤疮的病位在肝、胃、肺三经,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与活血化瘀并举,兼养阴、理气之法。宁江等通过对近30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医案的用药规律分析,挖掘出频数最高的中药及药对,支持众多医家“从血论治银屑病”的观点,以清热凉血法为治疗的根本大法。姜春燕等对2012年之前有关湿疹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挖掘湿疹的证型及用药规律,总结出以湿热证型为主的核心用药,为湿疹中医治疗的规范化提供客观依据。

1.5传染性疾病田景平等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中药以大青叶、地黄、板蓝根等清热解毒药使用频率最高,中成药以“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的运用最为广泛,另外发现临床上干扰素、利巴韦林等西药常与中成药联合应用。利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技术平台,胡铁骊等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进行数据挖掘,以期探索一条中医临床服务与科研需求相统一的新路径。唐仕欢等研究防治流感、肺痨的方剂组方及配伍规律,应用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隐藏于方剂配伍中的核心方药,提炼出有效方药,并融合多种数据挖掘工具应用到中药新药的研发工作中。妮等利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李发枝治疗艾滋病咳嗽的用药规律,总结李发枝从“肺脾气虚”论治的理论依据,以及治疗艾滋病咳嗽常用方药。

1.6散在中医证候数据挖掘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对于散在中医证候挖掘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有学者针对头痛进行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搜集古今医籍、名医经验中有关头痛的用药经验,总结治疗头痛的常见组方用药、药物性味归经规律;也有学者将传统中医病证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通过对燥证、盗汗、多汗证、眩晕、呕吐、失眠、肺胀、内风等传统中医病证的方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为临床病证用药提供参考。

2总结与展望

数据挖掘技术主要应用于中医疾病及散在证候的四诊信息、辨证分型、核心方药等的研究中,对古籍或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治疗经验的整理与传承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以个体化诊疗为特色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技术瓶颈问题,引入了中医临床循证思想,从而推动中医药信息化的进程。然而目前中医病证规律研究领域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应规范中医药学名词信息,这是数据预处理的关键。由于中医药学的特殊性,中医药名词种类纷繁复杂,存在描述重复、歧义、不确定等问题,直接影响挖掘结果的质量。其次,中医药同一领域、同一类型的数据挖掘方法未形成统一,以致挖掘结果的可靠性及效用度尚有待考量。再者,大部分数据挖掘方法只是被单一采用,多重方法综合运用的分析研究尚不成熟,或许可以成为数据挖掘在今后中医药研究中被采用的模式。最后,数据挖掘的结果需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单纯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出的结果,不能完整反映名医名家的内在思维活动,仍然要结合个体以做出评估。

第10篇

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意义

中药炮制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炮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炮制学科的古老体现在其起源发展的历史悠久,它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药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炮制学科的年轻体现在其重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探讨其深奥的理论内涵、挖掘其丰富用药经验。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用药实践,火的发现对中药炮制的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而饮食文化的发展对中药炮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可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间往往又有密切的联系。现在介绍如下。

1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或消除所炮制中药的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药理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药性或者功效,满足不同的用药需求;

(4)改变药物的形状或者特质,便于贮存和制剂;

(5)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材纯净,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2中药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的方法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和用药目的。不同的药物可以用相同的炮制方法进行炮制,同时,相同的药物,因用药目的不同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药典分类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通则”采用净制、切制、炮制、水飞、制霜。中药炮制清代徐灵胎将传统的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临床最常用的炮制方法为加辅料炮制,而加辅料炮制又分为以下几种:

2.1加酒炮制

加酒炮制是中药炮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中医认为酒甘、辛、大热,具有散寒、矫味,能通血脉、行药势等功效;同时也为良好的有机溶媒,药物的多种成分皆易溶于酒中。因此,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增加疗效。取洗净晾干后黄连,用白酒拌匀、闷透,植锅内文火炒干,取出晾干即可使用。每100.0 g黄连,用酒12.5 g,张志梅等[1]认为酒制后黄连止吐效果更佳。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对大黄抑菌作用有重要影响。

2.2加醋炮制

中医临床常用米醋炙药,因醋中有机酸可与毒性物质结合而起解毒作用。不同药物加醋炮制的方法也不相同。白宗利等[2]研究显示柴胡醋制后柴胡皂苷a的含量在0.1428%~0.2550%之间,柴胡皂苷d的含量在0.9509%~1.4301%之间,说明经醋制后柴胡内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b含量明显降低。

2.3加盐炮制

中医认为食盐性味咸寒,具有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等作用,并能矫味。药物经盐水制后,能改变性能,增强作用。高慧等[3]研究结果表明知母盐制后降糖效果增加。中医临床中温肾阳的药物多以盐水制,是在味上的扶助,使气厚之药得到味的配合,而收到气味相扶的用药需要。

2.4加蜜炮制

不同药性的中药其蜜制方法也尽相同,临床常用的蜜制是经过加热炼熟的蜂蜜。中医认为蜂蜜甘平,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矫臭,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张泰等[4]研究发现中药蜜制中以蜜炙最为常用,其他蜜制方法已经比较少用。

2.5加姜炮制

用姜汁炮制药物是传统的炮制方法的一部分。1995年版《中国药典》1部收载姜制的药物计有7种,包括竹茹、厚朴、黄连、草果仁、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说明对姜制药物的方法是给予肯定的。姜制开始主要是制止药物的毒性,消除药物的副作用。这就是以半夏、厚朴为代表的一类药物的姜制。但药性有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补泻的不同,即所谓药有偏性。“姜制发散(温散)”是指调整药物偏性的经验总结,即对寒凉之性、沉降之性、攻泻之性等药物作用偏性的调节。这就是以竹茹、黄连、革果仁为代表一类药物的姜制。对人脾姜制,可解释为入脾的药物需要姜制或要引经入脾的药物需要姜制。其意是指姜制具有引经作用,能助长或协同药物的疗效,或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在这方面更好发挥。

2.6加豆腐炮制

将豆腐与有毒性中药一起蒸煮,因豆腐中所含蛋白质为两性化合物,可与生物碱、鞣质及重金属结合产生沉淀,从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豆腐经水煮制后形成多孔性凝固蛋白,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药物中的毒质,以解毒去毒。如中药藤黄、硫黄等就是用豆腐炮制的[5,6]。

2.7加明矾炮制

通过加辅料炮制后,有的药物与辅料能互相促进而增效,有的药物原来峻烈之性得以缓和,有的药物性能发生改变而扩大临床疗效。明矾为复盐,在水中可解离为Al离子,A1离子进一步生成为凝胶状的Al(OH)3,其本身带有电荷并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可吸附毒性生物碱及甙类等成分而达到解毒的目的。例如明矾制半夏、乌头、天南星等。明矾可使乌头碱在水溶液中发生沉淀而加快对毒性物质的消除。有人对不同炮制方法制半夏进行比较,结果生半夏毒性最强,对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以下毒性依次为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明矾制半夏。实验证明,明矾解除药物毒性的作用最强。

3中药炮制的质量要求

中药炮制的品质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和用药安全,因此中药炮制具有严格的质量要求。经炮制后的中药,除应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基本质量要求。

(1)净度:炮制品不应夹带泥砂、灰屑、杂质、霉烂品、虫蛀品,应去除非药用部位,以保证调配剂量的准确。

(2)片型及粉碎粒度:片型厚度应符合《药典》或《规范》的相关规定并且片型平整、均匀;粉粒均匀,无杂质。

(3)色泽:炮制品应显其固有的色泽,不应有明显的变异。

(4)具有固有的气 味外,还应带有所用辅料的气和味。

(5)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一般在8%以下。

(6)灰分:将干净而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高温灰化,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炮制品的灰分应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7)浸出物:浸出物分为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

(8)有效成分:炮制品有效成分能含量不能低于相关要求。

(9)有毒成分:建立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标,可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10)卫生学检查:对炮制品中可能含有的致病菌、大肠杆菌、细菌总数、霉菌总数及活螨等作必要的检查,并作限量要求。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临床作用,不同药性的重要,要根据其药性和治疗目的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增强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梅,马仲金.黄连炮制及应用[J].新中医,2004,36(7):72.

[2]白宗利,王岩,贾天柱. 柴胡不同醋制品皂苷类成分比较研究[J].中成药,2008,30(7):1021-1023.

[3]高慧,陈缤,贾天柱. 知母盐制前后的药效学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1):41-42.

[4]张泰,王学美. 中药蜜制法沿革述要[J].环球中医药,2009,2(3):220-222.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406-02

过敏性紫癜肾炎(简称“紫癜肾炎”),中医证属“葡萄疫”、“尿血”、“肌衄”等范畴。本病非典型过敏性血管炎一种,属于免疫性疾病范畴,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常迁延反复难愈,最终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现代医学尚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取得一定的疗效。本人在实习期间受益匪浅,现将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供同道商榷。

1对本病的认识

过敏性紫癜肾炎(简称紫癜肾炎)是一种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肾脏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基本病变为全身弥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中医认为本病病初以邪实为主,多见于外感风、热、湿、毒、瘀等,或食鱼、虾等腥腻之品,酿成湿热,或被毒虫叮咬、虫毒浸,以致热毒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病久则以虚证为主,多见于气阴两虚及脾肾亏虚;然本病多见于本虚标实证,本虚证以脾、肾脏功能虚损,气血阴阳亏虚,紫癜反复发作为主;标实证以感受风、热、湿、毒之邪以及瘀血内阻为主。临床所见内因常合并外邪而致,尤其患者久病不愈或是失治误治更可形成邪实未去、正气已虚之势[1]。继而形成瘀血、湿热、浊毒等内生之邪,内生之邪又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损伤脏腑,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2治疗体会

本病常以祛邪扶正为治疗大法,祛邪以消斑止血为主,配合解表散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扶正以补为主,常用益气健脾、补肾、补益气血、养阴等法。临证多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一法独用,可数法合用,随证加减。

2.1疏风清热法:常用于紫癜肾炎急性发作者。临床表现为:发病前常有发热、咳嗽、咽痛等外感症状,紫癜骤起,颜色鲜红,伴有颜面浮肿,皮肤瘙痒,或有腹痛、关节痛,口渴,大便干,尿血,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浮数,常用银翘散合过敏煎加白茅根,车前子,紫草,徐长卿加减;若肌肤突然红色紫斑,分布稠密,瘙痒不止,舌红绛,脉滑数,由毒热蕴结,迫血妄行所致者,常用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2];若血尿明显者加大小蓟、地榆炭;若瘙痒不止者,加地肤子、白鲜皮;腹痛加甘草、白芍;关节痛加木瓜、秦艽、牛膝;颜面水肿者加猪苓、茯苓。

2.2滋阴清热法:适应于紫癜肾炎属阴虚内热患者。症见:皮肤紫癜反复出现,颜色鲜红,头晕耳鸣,盗汗,口燥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尿血,大便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常用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口燥咽干者加玄参、沙参、蝉蜕;血尿重者加茜草、地榆炭、大小蓟;若大便干加重生地剂量;若尿蛋白多者,可加水陆二仙丹以固涩精微;若兼有气虚者给予参芪地黄汤加减;若头晕耳鸣、午后低热、手足心热者加知母、地骨皮滋阴清热;若体虚气劫,面白倦怠,汗多,易感冒者加玉屏风散益气解表固卫。

2.3健脾益气法:适应于紫癜肾炎属脾不统血患者。症见:下肢皮肤散在紫癜,颜色较淡,时起时伏,遇劳加重,头晕心悸,神疲乏力,面色白,纳呆腹胀,或见肢体水肿,按之凹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常用归脾汤合防风、紫草、徐长卿加减。若血尿重者加仙鹤草、炒蒲黄;若睡眠差者加酸枣仁、远志;若水肿加猪苓[3]、大腹皮;若脾虚湿困者加胃苓汤;若脾气亏虚日久,不能运化水谷,遂成内湿,湿邪郁久化热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合小蓟饮子加减;若尿蛋白经久不消者,加黄芪、芡实、金樱子;若伴有腰膝酸软等肾气虚表现者,加怀牛膝、杜仲、川断。

2.4温补肾阳法:适用于紫癜肾炎病史长,迁延不愈,紫斑兼有水肿者,症见:紫癜反复发作,小便频数带血,颜色较淡,头晕乏力,面色白,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纳呆便溏,或全身水肿,尤以下肢浮肿为主,舌质淡胖,苔白,有齿痕,脉沉迟无力,给予无比山药丸合黄芪、党参加减[4]。若肾阳虚甚,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者,用四神丸以温补肾阳;若伴水肿严重,胸闷、心悸、气短者加真武汤治疗;若伴腹部水肿难消者加导水茯苓汤行气利水。

2.5活血化瘀法:适应于紫癜肾炎淤血阻滞者。症见紫斑反复发作,色泽紫暗,以下肢为多,面色晦暗,苔白,脉弦细,舌质有紫暗或瘀斑,或见紫斑明显而采用其他方法不效者;清•何梦瑶说:“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常用桃红四物汤散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偏于气虚者配黄芪、党参、茯苓以益气行血。若病变后期,出现肾功能不全,伴恶心、呕吐,小便不利,肾功提示肌酐、尿素氮异常者,常用导师自拟方:扶正泄浊保肾汤加减:黄连、竹茹、陈皮、姜半夏、土茯苓、黄芪、党参、大黄、枳实、水蛭[5]、当归、车前子、苍术、熟地、怀山药、怀牛膝、丹参。

3典型病例

钱某,女,16岁,以紫癜反复发作2年,加重7天来我科门诊,症见:紫癜反复发作,尿血,颜色较淡,神疲乏力,面色白,腰膝冷痛,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黄稍腻脉沉细滑;血压120/75mmHg,尿常规:蛋白2+,隐血2+;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中医诊断为:紫癜(脾肾阳虚,湿热阻滞)治疗给予健脾温肾,清热化湿;方选:无比山药丸及四妙散加减:黄芪40g党参15g熟地黄15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巴戟天15g,肉苁蓉12g,白茅根30g,紫草15g刘长卿30g,二仙丹各15g,黄柏10g,苍术12g,薏苡仁15g,怀牛膝15g十四付水煎400ml,日一剂配合雷公藤多甙片20mg日三次;二诊患者紫癜明显减轻,乏力改善,纳差改善,稍怕冷,尿常规:蛋白1+,隐血2+;上方去泽泻加茜草15g十四付日一剂;三诊患者诉不怕冷,紫癜消失,纳差明显改善,血压120/70mmHg,上方去巴戟天、肉苁蓉加二至丸各15g;十四付日一剂;四诊患者诉无明显不适,饮食可,血压120/70mmHg;尿常规:蛋白-,隐血±;给予参芪地黄汤加减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沈庆法.当代中医肾脏病临床经验精粹.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47-556.

[2]邹方鹏,吴俊荣.过敏性紫癜肾炎的中医药治疗.四川中医,2010,28(10):26-27.

[3]刘立萍,李然.浅析猪苓在《伤寒论》方剂中的应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34-35.

第12篇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三年间腰椎间盘突出方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目前我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类型,以及根据不同病患具体情况实施组织的方案,探讨相应方法治疗效果。

结果:目前我院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常用办法包括腹针治疗、辨经取穴治疗、电针治疗、火针结合刺针治疗、夹脊穴透刺治疗、三维正脊仪治疗以及针刀治疗方法、传统的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以及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等。

结论:当前腰椎间盘突出最常用的仍旧为西医传统的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方法,但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中医治疗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89-02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典型的椎间盘变性病,其主要病因是退行性病变、妊娠、遗传、损伤等,其作用机制是病患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突出,由此导致了神经根等神经部位遭受了刺激或者是压迫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腰痛、慢性持续性腰痛、反复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腹部侧痛以及间歇性跛行等,主要症状部位为腰、骶间隙等,病患主要年龄分布为20-3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相对于女性来说,发病的可能性更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病患共246例,为我院近三年病例,年龄为1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2±1.1岁,其中男性155例,女性91例。

1.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三年间腰椎间盘突出方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目前我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类型,以及根据不同病患具体情况实施组织的方案,探讨相应方法治疗效果。

1.3临床观察。当前腰椎间盘突出常用治疗办法、相应方法的临床效果以及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2结果

目前我院主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常用办法包括腹针治疗、辨经取穴治疗、电针治疗、火针结合刺针治疗、夹脊穴透刺治疗、三维正脊仪治疗以及针刀治疗方法、传统的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以及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传统的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例数为87例,显效以上73例,其治疗有效率为83.91%,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66例,显效以上5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4.85%,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24例,显效以上22例,治疗有效率为91.67%,其余66例包括腹针、辨经取穴、电针、火针结合刺针、夹脊穴透刺、三维正脊仪以及针刀等治疗方法。

3结论

一方面西医治疗的方法仍然占据了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的半壁江山,最为常见的是传统的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该方法主要采取开窗法、全椎板以及半推板进行治疗,其主要思路是咬除部分或者全部的椎板,将黄韧带以及髓核等,并且实施彻底的止血措施,该治疗方法相对简单,有效率也高,因此应用最为广泛,但是不可避免的西医治疗主要缺点,主要原因是在切除椎板之后,很多病患发生继发性椎管狭窄,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并且由于手术造成病患的腰椎不是很稳定,因此病情甚至更加严重,手术也比较适合症状较为严重的情况。而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以及微创椎间盘摘除手术主要是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上的不断完善,它们治疗十分有效。

另一方面是中医治疗方法的逐渐流行,近年来,伴随中医治疗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热潮,我院对于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也逐渐加深,主要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腹针治疗、辨经取穴治疗、电针治疗、火针结合刺针治疗、夹脊穴透刺治疗、三维正脊仪治疗以及针刀治疗方法,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主要是以关元、气海以及水分三大主穴为主,从病患腹部进针,通过该方法,促进病患的机体内部产生吗啡样物质,达到镇痛效果,加速吸收组织炎性渗出物,有效的抑制病患的炎症反应;辨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主要是结合了取穴以及经脉定位的方法,实施针刺加直接灸,通过这种治疗方法,能够使得穴位使有的放矢,显著提高疗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毫针的基础上,在针柄处联接电极,通过电刺激以及针的刺激,加强刺激作用,能显著提高镇痛的效果;火针结合刺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主要是选准穴位,消毒并且取钨锰合金针,烧红快速插入穴位,干棉球按压,该治疗方法有效降低了炎症的发生;夹脊穴透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主要通过结合局部的解剖,刺激脊神经后支,作用于神经节,改善病患循环系统,减轻病患的水肿状况,改变肌肉劳损的状况;三维正脊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在多种力的作用下,使得出椎间盘突出发生向内移位,从而解除病患神经根机械的卡压,缓解神经根张力,使得微循环得到改善,并且有效的预防炎症的发生;最后是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法,主要是结合了手术刀以及针灸针,可谓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好针刀刀刃以及病灶之间的距离,一旦突破触发点的筋膜,就要立马回收,以达到推毁病灶的目的,实施的过程主要注意针点的数目、刀法、出针处理以及疗程的数目等。

通过对当前腰椎间盘突出常用治疗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尽管是最为有效的,但是其有其一定的风险性,而非手术治疗主要是目前的中医治疗方法正在逐渐得到重视以及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是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