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在教学中一直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所以,凡是小学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只有课程设置节次的多少之别,并无正副课之分。只要是学校分配的课程,都得无条件的完成任务。
总之,音乐教育不仅具有辅助、强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还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独具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方面,结合我校音乐课教学设备和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上现阶段我们主要以歌唱课为主。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指导学生熟读歌词。
在进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导学生用比较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朗诵歌词,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确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圆。同时根据歌词的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三、读谱训练。
在识谱时先给学生标准音,即歌曲的调号。当学生按标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难时可进行音阶训练。由于学生音域窄,确实难以达到标准音时可以适当降调,并鼓励学生要经常练习音阶,达到拓宽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词。
这一步是前四步的综合训练。首先教师应泛唱二至三遍让学生视听,对于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乐句可以先分小节教唱在连接起来唱,以至圆满完成全部教唱。在学生对本歌曲没有完全学会之前不能让学生练唱,因为学生自己识谱能力有限,一旦个别乐句唱错,则难以纠正。
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所掌握方法的区别,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教学效果显着。
1、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每节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多年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造成学生音乐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质量不高的原因各种各样,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音乐课堂导学的引领策略不明确 较之以往的音乐课堂,音乐老师的导学往往比较单一,没有科学合理的导学设计与思考,它的弊端是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要做什么,又应该如何展示音乐学习的成效,这样的课堂导学只能算是学生应付式的接受形式,没有实效可言。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学习的动机不明确,应付性地完成任务,对自学成果不主动分析,反思学习习惯差等因素都是造成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
3.没有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课堂自学行为和成果要如何评定?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套与之配套的、行之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二、设计“导学单”,以“导”定“学”
【材料呈现】以人教版教材第九册《雨中》一课为例。
《雨中》导学单
1.收集生活中有关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会出现的声音,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你能根据声音想象出怎样的画面呢?
2.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乐器,模仿这些声音。
我用( )模仿( )的声音……
3.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或遇到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我们推行音乐课堂导学的引领策略的教学实践,要求音乐老师根据教材每一课时,设计“导学单”,导学内容包括:①基础性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②尝试性动手操作的音乐内容;③音乐综合性应用与拓展等几方面。学生必须完成第一部分内容,选择性完成第二部分内容,优生可以尝试完成第三部分内容。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对导学内容进行修改、调整,最后形成音乐课堂可用的学案。
【反思】音乐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考虑到了任务的层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存在的学习问题,设计这样的导学任务,引领学生进行课前学习。
⒈挖掘学生身边的音乐素材,让音乐充满孩子的生活 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之前,他们已从生活中、身边了解,掌握一些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也能时刻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说明他们时时都能接触到音乐,或多或少都有自己音乐活动经验。
2.有效生成学生的音乐素养,让问题不再是难题 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将自己的课前音乐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小组互动活动中多数音乐问题就能解决。
通过学生的亲手制作、动手演奏、反思行为,学生对“雨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充分了,感触也多了,自然学习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了,而学习遇到的问题也自然不再是问题了。
三、设置“评价单”,以“评”促“学”
【材料呈现】
音乐课前导学评价单
综合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请在相应的等级打上)
【我们的做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是指学习者通过一定的线索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只有当学习者从他们的学习结果中得到反馈时,评价才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每节的音乐课教学前几分钟,都会引领四人小组对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成果和行为进行小组交流,并记录在案。再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小组互评,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心得,并将学生的学习成效与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音乐成长记录袋”中,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要求与反思。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统一的评价机制。
【反思】由于基础不同,程度不一,学生在完成音乐课前学习、活动过程中,有相同的任务,也有选择性的任务,有时即便是同一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如何才能让学生全方位地展示学习收获,再现精彩?如何才能更好地以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生成,改进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呢?
1.通过评价,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与活动的潜能是无限的,表现也各异。给他们搭建一个互相交流、评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学生的音乐活动经验得到充分肯定,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音乐知识得到丰富与补充。学生在这样环境中,去互相交流音乐活动成果,交流存在的问题,互相对小组内成员的音乐学习行为作出评价,能更深入地挖掘学生音乐学习的潜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1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轻视学生主动参与。在许多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往往还使用单一的授课模式,死板的课堂、结构沉闷的音乐课堂气氛、师生缺乏互动。教师虽然认真备课,并把教学程序背得很熟练,但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案“照本宣科”,这样表面上看教学环节紧凑、连贯,但实际上学生整堂课都由音乐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是呆呆的跟着教师一遍遍重复乏味的唱谱、唱词,学生根本感受不到音乐的美,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对音乐的表现与鉴赏则非常轻视,没有认识到音乐本质上对人们情感的积极作用。1.2课堂结构不合理,课堂氛围沉闷。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分为唱歌教学、欣赏教学、以及活动课,每一部分都有它合理的课堂结构。例如唱歌教学的课堂结构至少要是两段体的结构,动静结合,在音乐课上不仅要有静态的学习,更要营造动态的氛围,但有的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分段式的课堂结构,学生被动的学习歌曲,无法从情感上体验歌曲,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2改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
2.1密切师生关系,指导音乐技巧。小学音乐教师要善于优化师生关系,与小学生成为好朋友,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真正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教师还要加强对小学生音乐技巧的指导,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当讲到比较枯燥的音乐知识时,小学生容易感到厌烦,如果音乐教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仍然继续我行我素的讲课,很可能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能够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改变课堂枯燥的氛围,注重与小学生的情感交流,就可以让小学生对音乐有新的认识,对音乐课堂有新的感悟。2.2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习兴趣。音乐教材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材料,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善于挖掘教材,找到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环节,帮助小学生快速建立起学习音乐的信心,调动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吃透教材,加强音乐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教学。比如在讲《小动物唱歌》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的教育性、趣味性特点,依次播放课件中各种动物的图片,让小学生模仿它们的叫声,然后再播放动物真实的叫声,以验证小学生模仿的准确性。紧接着让小学生听教师的弹唱:“谁唱歌呀,叽叽叽。”这时小学生会跟着伴奏唱出:“小鸡唱歌,叽叽叽”之后利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唱出小狗、小羊、小猫等动物。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效果良好。2.3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充课堂容量,给小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讲解《新年好》,这是一首英国儿童歌曲,曲调优美、流畅,表现了人们在新年到来之际欢乐歌舞、互相祝贺的愉快心情。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过年的热闹景象,让小学生对音乐课有所期待,然后提问:“过年的时候你们高兴吗?为什么?过新年好不好?”并播放歌曲《新年好》的录音,这样他们都认真地听着,不时地打着节拍,通过教师的范唱,引导小学生用高兴的心情去演唱和学习。2.4构建教学情境,突出重点知识。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深入掌握学情,选择具有童趣的教学内容,构建生活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小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非常积极地投入,因而小学音乐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实现以美感人的目的。比如在讲《我和星星打电话》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当太阳慢慢落下,夜晚来临,你们在美丽的夜空都会看到什么自然现象呢?”然后让学生把教室门窗的窗帘拉上,通过大屏幕播放星空的画面,这时一种美的意境油然而生,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进行唱歌教学恰到好处,小学生不仅掌握了领唱、齐唱这一演唱形式,还初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结语
总之,音乐是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师生沟通,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许萍.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4):174-175.
[2]张蕾.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6(04):106-107.
[3]张毓.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10):55-56.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细节;课堂提问;教学手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细节越来越关注。在音乐教学中,细节如深夜的流星,一闪而逝;又如暴风雨中的闪电,耀眼夺目,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音乐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成功的音乐课堂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提高音乐课堂教学实效也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思考。
一、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问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音乐课轻松、愉悦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有疑就问,有问必答。这样,音乐课堂上就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也都乐于畅所欲言。
二、在课前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细节的设计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关注细节,就要考虑方案预设中的细节,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在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中,教师发现这课的人文线是激发学生喜爱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知识技能线是掌握歌曲中的几种节奏型,表演蒙古舞基本动作,并能很好的演唱歌曲。所以教师事先设计“呼伦贝尔草原小学二年级小朋友,邀请我们去做客,并参加他们的那达慕大会”这一环节作为两条的结合点,既欣赏了蒙古族的民族风情,又通过参与其中,亲身实践,掌握技能。
三、在课中把握教学细节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对教学充分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把握音乐课中的教学细节,以实现有效生成,展现细节之美。
1.课中教学语言的把握
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对音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有重要影响。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练,带有某种诱导力,这是让学生跟随老师“走”的关键。而欣赏课的教学时,我们要用自己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2.课中提问的关注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它既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音乐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作为教师,切不可被自己的“问题”捆住手脚,更不能捆住学生的手脚。这种提问,一定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性及其水平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叙述寻求办法解决难点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3.课中“意外”的捕捉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尽心设计预案,往往会被学生的一些节外生枝所干扰。如在教学歌曲《卖报歌》时,要求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可是有一个学生座位上自言自语着:“报童生活这么悲惨,还能用活泼的声音演唱,真是笑话。”当时,我并没有忽略这个问题,而是把他的这个问题提出来,“为什么不用悲伤的语调唱?”让学生通过复听、朗读歌词,并分组展开讨论等形式,最后集体得出最佳定论:“报童生活虽悲惨,但他乐观向上,向往光明,所以应唱出活泼向上的情绪。”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疑惑,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深处,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这些“意外”的捕捉也成了整堂课的精彩之处。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学爿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问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师就耍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钟表占”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他们对钟表的表象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在欣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对“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认识就不容易了,因为有的学生町能头脑中没有傣家村寨风光的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楼的模样,也没有看见孔雀开屏怎么美,也就很难通过联想体会音乐之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图画、幺J灯、录音、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课后注重教学反思细节
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以后,由于教材选择的面更广,教学方法更活,教学设计更难,组织教学的手段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反思。
首先记录自己的闪光点,不断积累供以后教学借鉴。音乐课堂教学常会出现一些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亮点”,这些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 这时如果我们从关注学生心灵的角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常能记下很多成功点。
其次,记录自己失败的地方,认真寻找原因,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从而使这些教学反思成为音乐教学的成功之母。最后记下课堂上意想不到的问题,避免今后课堂上出现类似尴尬局面,以提高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课堂;对策
一、当前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单一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只是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成了整个课堂的主角,这种局面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从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一堂课下来给人感觉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而且他们跟老师的互动也非常少,这样的教学成果不得不让人们反思。小学生的上课纪律本来就不好控制,学生年龄小,如果在教学中不能以很好的教学方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有反感,长此以往,其他课堂纪律也会被吸染。
(二)课堂内容缺乏新颖性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很多学校也配置了相关的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只是单独选择一首歌唱一节课,音乐老师很少搜集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一首简单的歌曲,完全可以制作成一个生动的、多样化的教学课件,内容应包括相关的图片,美丽的教学背景以及相应的背景音乐。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不怎么备课,更不去仔细研究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很多小学生也不配合老师的音乐教学。这样的音乐教学既乏味又没有知识底蕴。
(三)教师缺乏专业的音乐知识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占据着主导的位置,其素质能力、教学能力都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学情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想要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从自身抓起,相关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当前很多学校的小学音乐教师,很少花出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学习。我们知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拥有渊博的知识以及娴熟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学校需要完善小学音乐课的设备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为了使音乐课健康而有序的进行,音乐课的设备尤为重要。希望各学校都能够有专业的音乐教室,以及一些基本的乐器、教材和教具。比如,专业音乐教室、钢琴、音乐书籍、音响设备、电子五线谱黑板、多媒体这些硬件设施都应该具备。音乐课的正常开展必须使用一些乐器,就拿多媒体来说,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设计与制作中插入一些幻灯片和视频,即会满足学生欣赏的需求,又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音乐课堂就会在多媒体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一些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也会被吸引,音乐教学也能够顺利进行。电子五线谱黑板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五线谱不熟悉,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入一些乐理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是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教学设施,也就导致教师对其忽视。所以教学设备的投入是开展音乐教学的前提,作为音乐老师纵使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如没有教学设备也不会有施展的平台。
(二)利用新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好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应该利用音乐学科优势并结合多媒体的运用,将课堂导入做好。其次,音乐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法、联想教学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还可以保证学习效果。音乐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编入到各种小游戏中,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知识。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表演划船的动作,通过曲子的速度和节奏来规定划桨动作的速度和节奏,从而让学生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型特点。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可以运用联想教学法,应该对课堂设计进行创新,例如在《牧歌》中,音乐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同W们想象大草原的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草原的辽阔,体会作品宛转悠扬的音乐特点。因此,选择新颖的课堂设计,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教学内容,而且需要学校对于教师教学创新的支持与理解。
(三)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只依靠传统音乐学科一陈不变的沟通交流渠道是无法完成的。新课改对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要求,呼唤音乐教师团队的共同成长。教师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率先垂范、以身教人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生唱歌欣赏音乐而已,同时也应该在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上起到一定的作用。系统的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逻辑性的思维塑造,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有计划的学习。音乐老师在使用系统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这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组织音乐教师参加社会上开展的音乐教学法培训的系列课程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到教学中。在基于“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音乐教师,将能通过课堂向学生准确传递音乐学科思维与行动的精髓,以自身的专业可持续成长,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品质,带给学生充满情感、乐感与美感的音乐感染力,最终使学生获得可受益终身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在音乐中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逐步规范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健全的人格熏陶下成长。这种美学教育,一旦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都会具有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对音乐教学引起重视,使学生接受正面的教育,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刘瑞英.小学音乐素质教育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1994(05).
[2]常清清.浅谈小学音乐创新教学[J].中华少年,2016(28).
关键词:小学;音乐;参与;情感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现状点击
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
然而随着近几年本人对“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后发现,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现象,使学生在音乐课上还未能真正做到时时参与,人人参与。
现象:有活动没有音乐体验。
一位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活动:跟着《劳动最光荣》的音乐表演一下平时自己劳动的样子。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孩子们有些确实在模仿扫地、擦桌子等劳动场景,但更多的孩子开始讨论起劳动的种类来。你一言,我一语,全然忘却了这是一次音乐活动。
反思:活动是适合小学低年级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许多教师在音乐课上都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在这节课中,学生一会儿忙活这,一会儿忙活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却称之为“动中学”。这种“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
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音乐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运用不合理,以至于学生参与面不广,不能主动参与质疑问难、释疑解难,学生未能成为课堂音乐活动的主角,不能很好地获得音乐的体验。
因此,通过音乐教师运用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践
在小学音乐教育环境下,基于对音乐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研究,开展参与模式的教学,努力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1.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只有当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才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和了解,进而深入地探究它。
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在音乐教学活动别注意营造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集中全部感官参与音乐活动。首先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采用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的多媒体,
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当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时,学生就会轻松地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妙的音乐。
2.倡导积极的竞争与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音乐
活动
在音乐教学改革中,开展竞争能使学生自尊心大大激活,精神振奋。但是,学生个体间存在着音乐素养的差异,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及创造条件和机会,比如音乐合作小组的形式,以此来发挥优生的影响力,促进其他学生的进步,并以团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学生看到了自己成功的希望,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产生成功的喜悦,以成倍的热情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尝试参与式教学模式之后的三点体会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音乐教学中,并不能按部就班、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以及课程内容,来制订合适的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环境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音乐教学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但在现有条件下,音乐教师可以积极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2.选择好让学生“参与”的形式
要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起来并不难,难的在于要通过好的形式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参与音乐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兴趣,通过一些学生喜爱的、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音乐的学习依赖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从内心去寻找音乐中所存在的美,并在音乐的自主学习参与过程中,得到最大的熏陶,从而获得美的体验。作为音乐教学者,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并在课堂上能有五光十色的感受来与大家分享,这是新时代的美育所呼唤的。
参考文献:
[1]吴斌,金亚文.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科学出版社,2004-05.
[3]王英奎.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4]腾守尧.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01.
摘 要: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音乐课堂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可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就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上来对课堂中的:音乐课没有充分体现音乐性,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过于繁琐,音乐课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音乐课堂;音乐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但是,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的音乐教师对新理念、新课标的把握、理解不准确,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五花八门、花枝招展。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我们的音乐课堂呼吁真正的音乐课,学生期盼减负了的音乐课堂。在这里,我提出目前几种音乐课堂出现的问题。
一、音乐课势必体现音乐性
新课程提出了音乐不是独立的学科,它与思品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音乐学科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但是该怎样整合,要整合到什么样的程度?很多音乐老师心里没底。我曾听过这样的一堂课:教师执教人教版歌曲《踏雪寻梅》,课堂上反复朗读儿歌与古诗,不断地提问、讲解、品读诗中的含意,学生在老师事先预设好的教学中进行了画画、跳舞和朗诵,忙得不亦乐乎,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而学生真正唱歌曲、参与音乐作品表现的时间却很少。有关音乐作品内容的学习,教师一带而过,见不到老师指导学生怎样把歌唱准,怎样把歌曲情绪表达出来,一堂课下来没有听到期望中悦耳的歌声。这就是教师以学科整合为重,忽视了音乐教学学科性质的结果。其实,音乐课中知识整合要注重音乐性,应该以音乐为主线展开教学,抛弃那些没有音乐性,为整合而整合的教学手段,用各种紧扣教材,突出音乐的方法去整合,让音乐课在具有音乐性的知识整合中变得更厚实。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过于烦琐
教学过程是信息运动的过程,是信息传递、识辨、储存、再生的过程。而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学语言的运用是否恰到好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于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就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往往故事的讲述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音乐课成了故事课、语文课,课堂中的音乐也就自然少了。如,一位教师执教欣赏《龟兔赛跑》一课时,可能原意是要用童话故事来贯穿始终的,但是没一次进行故事描述的语音过于繁琐,导致听音乐的时间一再压缩,到下课了,一遍完整的音乐还没有聆听完整。就这样的课而言,整堂课教师可谓是费尽心机和“口舌”,学生似乎学得兴致勃勃,然而不管从教学目标落实还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都是无效的。诚然,用童话做主线,把音乐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串联成一堂生动有趣的课,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和教学模式,但是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里教师的语言讲述所占的时间多了,学生音乐活动的时间就相对少了。所以,教师良好精炼的语言表达,就像美妙的音乐作品一样,会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它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有效且充满情感,使语言美和音乐美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音乐课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需的,这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而在目前,有些音乐教师有淡化双基的倾向,课堂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只以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为主,忽视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在我们现在听的许多课上,即没有听音、视唱、发声、识谱、合唱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常规练习,也没有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娱乐性、整合性,长此以往,音乐教学有何意义和价值呢?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出现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不够深和对新课标理解有偏差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新课程的实施是极为关键的。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和改变我们音乐教师现在的误区,即:音乐课堂突出音乐性,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主,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这也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音乐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一味地生搬硬套,追求时髦,多一些踏实的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将永远会是最美的!
(作者单位 新疆石河子一四一团第一小学)
关键词:音乐味 音乐性 课堂教学
综观课程改革以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新气象。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教师们上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而在体现音乐本质特征方面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离音乐有点远了。所以,我觉得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回归到音乐的本身(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让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为主体,而不是过多的形式。
一、教学目标要关注音乐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是教育系统的杆件组成部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音乐的本身,才能在紧扣教学内容重心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抵达音乐教学的本质。
如,我在制定《草原放牧》教学目标时,起初定为:
(1)走进大草原,欣赏草原风光,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聆听《草原赞歌》,能为歌曲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3)能准确地的听辨两个主题并体验其不同的音乐情绪和场景。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3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虽然这节课里,孩子们观赏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学跳了蒙古族的筷子舞,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鲜明特点,看上去很丰富,也完整。但是对于《草原放牧》这首乐曲的聆听和理解是却是很肤浅的。经过思考, 我改为: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知道蒙古族音乐长、短调。
(2)分别聆听两个主题,对比其不同音乐的特点和音乐情绪。
(3)能哼唱第一个主题的旋律,并为其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比聆听音乐与哼唱两个主题旋律上。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会更关注音乐,感受到两个主题音乐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上的区别。其实第1个目标的制定,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两个主题分别是短、长调。第3个目标的制定是在熟悉了音乐后去记忆主题,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音乐,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2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落实中,我还制作了一张表格,引导孩子们从音乐的本身特点出发,去学会如何有效地聆听音乐和表达音乐。
二、教学内容要凸显音乐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简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凸显它的音乐性。过多与音乐无关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我们课堂变得臃肿,缺乏音乐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内容是欣赏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课件做的丰富而多彩,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歌剧,从起源说到发展,从国外谈到国内。然后又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创作的来源。教师洋洋洒洒地讲述着,孩子们的聆听都是被动式的,最后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让孩子们匆匆聆听完歌曲就下课了。这样的课能说是具有音乐性吗?音乐的内容并没有被挖掘,教学内容中过多的知识性介绍,过多的画面的冲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去了,冲淡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没有了教师悠扬的钢琴声,也没有了教师优美的歌声。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
(1) 聆听江苏《茉莉花》旋律走进教室。
(2) 聆听《东边升起月亮》找出旋律特点,再点出《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3)引出歌剧《图兰朵特》说故事情节,再简单介绍有关歌剧的一些概念。
(4)哼唱《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再与《茉莉花》旋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环节要挖掘音乐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自主学习,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如果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的花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那么这些环节设置的目标性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该挖掘音乐的本身特点,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让他们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更好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至始至终蕴含着音乐味。如:《哦,苏珊娜》一课中,为了解决弱起这个知识点,我起初设置了这一些环节。
(1)师生合作读创编的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2)把前面的语气词去掉再读歌词,让孩子们感受弱起的特点。
(3)男女生角色互换合作,再读歌词,掌握弱起的节奏。
在实施这些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参与。但是,最后出来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弱起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没读准确。
在朗读中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了后面的歌曲学唱教学。可见这些环节的设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但重难点得不到解决,反而增加了难度。反思后,重新设置了教学环节,我加大了对歌曲聆听的力度,并且在聆听中强化重拍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印象,自然弱起的特点就通过明显的对比显露出来的。其实这种方式,挖掘了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音乐知识,更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很自然地解决了难点,从而证实了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身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1)初听歌曲,跟老师一起击掌打节奏。
(2)再听歌曲,找重拍,感受并讲解弱起。
(3)跟琴哼唱旋律,唱出重拍效果,掌握弱起。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音乐性
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擅长的讲授法,其地位也应该相应地减弱些了。用音乐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才能让音乐课堂更具有音乐味。往往在课堂中,音乐教师自己说得太多,孩子们听得太少,让学生并非得到的更多,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用一句精简的语言、一段悠扬的琴声、一曲动听的范唱和一个自然的指挥手势,去传递给学生你想诠释的音乐信息。音乐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更有“音乐味”。
综上所述,可见回归了音乐本身的音乐课堂,没有了形式上的热闹气氛,但显现出一种真实;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件,但内容却是那么充实;没有了教师的刻意“作秀”,但透露出了一股平实。 就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关注音乐、抓住了音乐的本身,让音乐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更为扎实了!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摘 要】新课改的理念和实践,促使教研员真正转变观念调整角色。教研员不仅仅是新课改的“研究者”和“促进者”,更应该是新课改的“实践者”和“带头人”。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和课堂教学实际探索音乐教学教研的新路子,构建音乐教学教研的新模式。在课堂改革、教研创新中,实现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进步,教学教研质量的共同提高。
在中学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音乐教研工作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科课程建设的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课改的新形势、新任务,音乐教研员要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切实做到转变观念,调整角色,研教结合,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切实提高自我教研水平,推动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明确职能,转变角色
随着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教研员应当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
1.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转变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研究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因此,教研员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研究教材教法、课程改革、教师成长等等。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五勤:①腿勤。这就要求教研员沉在基层,不能浮在上面。这样才能发现问题,产生教研的灵感。②耳勤。这就要求教研员多深入基层听课评课,多同一线教师交往座谈,多收集教育信息。③脑勤。教研要有问题意识,教研员在同教师的交往中要善于捕捉问题,及时解决问题。④口勤。一方面要善问,另一方面要能讲,要讲出导向,讲出水平。⑤手勤。教研员要多记,多总结,以写促学,以写促思,以写促研。
2.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将教研工作方式由自上而下的鉴定方式转变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长和教学特色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限制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鼓励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
教研员是新课程的“研究者”,是贯彻新课程的“促进者”,更应该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和“带头人”,与一线教师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切磋,共同进步,互动发展。彻底摒弃“居高临下”的、“唯我”的管理和指导方式,切切实实地实现教研工作行为的转变,以“研究”的成果提高“指导”的水平,以“促改”的策略提高“管理”的成效,使教研工作“研之有效、行之高效”。课堂实践是我们获取课改经验的坚实土壤。教研员到学校蹲点,定期上课,不仅避免造成指导和实践之间的脱节,而且能获取课改的亲自体验与一线教师形成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进步。实践证明,“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3.教研员要从繁琐的事务者、一般教研活动的主持者转变为教研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服务者、帮助者。教研员与教师应成为合作伙伴,一起进行研讨,共同促成专业发展。毫无疑问,教研员仍具有教学管理的职能,只是管理方式和方法有了变化,交流、沟通、评价本身既是一种服务、指导,也是一种管理。如何正确处理研究、服务、指导、管理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学习研究,提升水平
教研员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师。教研员比起教师来,其优势不过是接受外来信息的机遇多一些,学习的时间宽裕一些。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只靠吃老本过日子,其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对于教研员,教育理论是非常上位的,是影响我们一系列教育行为的重大问题。如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育理论不放,以一种被动应付的心态对待课改,即使是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材,实施起来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南辕北辙。因此,转变观念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首先,教研员必须熟悉通识性培训内容,逐步加深对课改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抓紧对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的研究。最后,教研员还要加强对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纠正学科本位的教研倾向。教研员要在教师教学行为和专家理论之间架起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把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帮助教师尽快地、较好地把新的音乐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构建起新的课程观。
同时我们要加强反思,提升自我教研水平。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同理,教研工作的反思,是教研员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能使教研活动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能梳理教研工作的思路,反思能发现教研工作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改进完善教研工作。
三、多元互动,改革完善常规教研工作
新课程呼唤新的教研模式,音乐教研员要用开放的思想、开放的氛围、开放的方法开展好教研常规工作。
1.开展校本教研。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音乐教研员应从调研入手,深入学校,有针对性的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通过随堂听课,与教师一起研究、讨论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定点联系不同层次的学校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要参与校本教研的开展,发挥专业引领,服务的作用;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骨干教师。
2.创新教研培训。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要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教研内容与培训活动,这样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其专业成长。如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的需求是音乐课堂的常规组织、教学基本技能和管理等,而有经验的教师是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学习,专家型教师则是教学的创造性、艺术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等,要区别对待。
新课程催生新问题,针对音乐课改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培训。如中小学音乐课参与式学习的培训;中小学音乐课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培训;音乐课中体验性学习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培训;高中音乐鉴赏课曲目的取舍及课程顺序如何编排培训;学生音乐学习活动的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培训。
3.发挥音乐中心教研组作用。由于学校音乐教师人少力单,教研难度大,效果差。我们建立市、区两级中心教研组,给音乐教师搭建大的交流、合作、研讨平台。
音乐中心教研组是在教研员的指导下,以音乐教研为核心,对学校的课程建设、学科评估开展研究、指导与服务的交流展示平台。中心教研组成员是各县市区骨干教师的优秀代表、是音乐学科的智囊团、是课改理念的先行者、是音乐教研的研究者、是课改经验成果的辐射者。
4.构建区域性教研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研员必须将传统教研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努力创设数字化的教研环境,实施全天候教研引领。如开设博客,促进一线教师广开言路,积极参与教研研讨,教研员要能主动写博客和教育叙事。要积极关注教师的博客,适当适时跟贴,加强互动。另外,要充分利用“音乐资源网”做好日常音乐教研管理与资源管理。
四、抓好区域课改,坚持教研创新
教研工作不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需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究。抓常规保证音乐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抓改革寻求音乐教学的突破创新和打造本地区的品牌和特色。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以教研室制定课改操作模式“整体规划——启迪思维——放手操作——反思重建”为指导,结合音乐学科特点和我市实际情况进行了有学科特色的工作设计。
1.专项视导,以“导”推“行”。我们把视导的重点落在学生音乐兴趣培养、课堂教学状态和年级备课组教研上。调研情况和促改意见的反馈是推进全市课改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采取文件通报、开会等形式及时通报课改动态,推广成功经验和个案,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后续阶段工作的设想和建议等,力求各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有效地推进和发展。
2.课题驱动,以“研”促“行”。搞好课改的根本出路在于“研究”和“尝试”,课改实验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同步进行。课改实验之初,我们就推出了音乐新课程实验的科研课题“质疑探究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和尝试”,学校参照课题指引,做好选题、申报、立项。为不断激发和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我们还针对课改过程中发现的影响或制约课改的具体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从而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3.试点牵动,以“点”带“面”。我们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10个课改实验点中各选出一个作为试点检测校。这三个试点检测校中挑出一批教师担任学区教研组成员。从而组织和培养了一支开展和推进课改实验的骨干教师队伍。作为试点检测校,要为全市提供课改实验研讨和观摩现场,展示新课程下的课堂新貌与变化,为各点提供启迪思维的条件,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并要定期组织开放日,充分发挥课改实验校和中心校教研组,学区教研组的示范辐射作用。
4.重视经验总结,推广课改成果。我们要求各点在实验的过程中多认真开展阶段性总结。通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座谈会等形式组织交流、推广经验;通过编写《音乐乡土资源》、《实践音乐新课程》等活页书,展示我市课改实验的成果。并要求各点积累校本经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成果。
音乐课程改革实验给广大音乐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也为音乐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擅长教改实践研究的优势,加强对教师的指导与引领,研究带有规律性影响区域性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形成有效的策略,教研员要与课改同行,与教师共同成长!让教研托起区域性课改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地方民族音乐、校本课程、鄂温克民歌
地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凸显出它的优势,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鄂温克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鄂温克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等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中,使学生在原有音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解、领会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整理校本教材:
(1)、传统的鄂温克民族民间音乐
1)歌曲――“扎恩达勒格”、“鲁克该勒” 、鄂温克民歌
2)器乐方面――鹿哨
3)舞蹈――篝火舞、阿很拜
(2)、现代创编的鄂温克民族音乐
(3)、创作歌曲(原生态)
以哪种音乐形式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让学生最易接受呢?几经思虑,我选择了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这是一首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歌曲,2/4拍,欢快、活泼的,主要表现了鄂温克人快乐的劳动,快乐的生活。也是作为鄂温克本土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音乐作品,我想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
环节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歌曲教
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很多反映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资料,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呢,多媒体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等等,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等等。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鄂温克歌曲。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多熟悉《鄂呼兰德呼兰》其旋律,我为学生安排三次聆听,每次聆听都带着问题听,听后按照旋律节奏读歌词,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表现歌曲
有了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演唱歌曲、欣赏富有鄂温克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能从中感受浓郁的鄂温克民歌风格,尽管学生对鄂温克族了解的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环节三:特色创编,加深理解
通过创编歌词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进行演唱,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歌曲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实践中直接触摸到歌曲的思想,感受到鄂温克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升华,学生对作品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地理性认识。而且我们这儿的孩子虽然少数民族孩子居多,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说民族语言了,用鄂温克语演唱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就没试着让学生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
【反思与感悟】
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的教学任务圆满的落幕,然而对于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从实践――反思――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心理变化伴随着的是课堂在改进与修饰中的升华。而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样的升华中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鄂温克民族歌曲
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选择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鄂温克民歌作为补充教学。
我校选择的鄂温克民歌曲目
《喜鹊》、《歌唱海兰察》、《阿拉日德给》、《鄂温克祝酒歌》、《驯鹿》、《彩虹》、《勇敢坚强的鄂温克》、《我们是山林里的人》、《猎乡――敖鲁古雅》、《鄂呼兰德呼兰》、《毛敖吉坎》、《大雁湖》、《太阳姑娘》、《鄂温克牧民的家乡》、《家乡美》、《鄂温克人》等。
二、明确教学目的
民歌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之情。所以,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部分地区的民歌特点,并尽可能有“味道”地演唱歌曲。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只要能够演唱出民歌的风味就可以了。
三、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
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我们学校课题组深入扎实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课题研究成果。
1、教学上的收获
(1)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和了解了呼伦贝尔鄂温克地区、鄂温克民族的音乐特色,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欣赏水平;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学唱2首鄂温克歌曲,通过制作手抄报、民歌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鄂温克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和树立了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思想感情。
(2)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鄂温克民族歌曲教学公开展示课活动。
同时,每位音乐教师平时自己抽时间进行业务学习,提倡学习并记录。并要求每位老师学唱鄂温克民族歌曲、学习鄂温克民族舞蹈。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学习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浓厚的研修氛围。为了大力推进鄂温克歌曲在校内传唱,在2009年10月开展了师生的三少民族歌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来鼓励学生。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9年5月我校的课题实验教师单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五样热情的歌》一课,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创新课例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2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涂秀梅老师撰写的论文《鄂温克音乐走进课堂》获呼伦贝尔市教育学会一等奖、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年11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苏亚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猎乡――敖鲁古雅》一课,在呼伦贝尔市音乐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整理鄂温克民族典型的歌曲, 通过整理、改编成为我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了我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根据教材设计、编写教案。总之,通过让学生在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的寻找鄂温克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浓浓的乡情。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使鄂温克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鄂温克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对鄂温克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让学生学好鄂温克民族歌曲,使鄂温克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将是我们课题实验教师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但是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喜欢音乐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我个人认为,在学习中能享受到乐趣那么它会是一种快乐;如果能够快乐的学习,那更是一种享受。新课改提出以后,有效性教学也成为了众家探讨的问题,是各门学科课堂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我开始深深的思考后总结了几点。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教学既有“教”的活动,也有“学”的活动,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的训练途径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要实现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引人入胜的课堂情景。
曾有位心理学家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实现良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会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堂导入形式,如:动画片引入、游戏导入、场景导入、音乐游戏、故事导入等。不同的情景的导入形式都会使我的课堂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设计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第三册第七课《音乐会》一课时,我首先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边出示一些相关乐器的相关图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对歌曲旋律、歌词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我用范唱、模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终达到学习歌曲的目标。最后,鼓励学生来一个现场表演《音乐会》,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演演奏自己喜欢的乐器,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角色的表现,这样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了歌曲的演唱,并加入了歌表演及对乐器的初步了解。因些,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玩得开心、快乐。
二、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的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那就是“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实,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尤其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应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朋友、合作伙伴的关系,拥有有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堂之中,增强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音乐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以及旋律的美感。
对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它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现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意义,远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完善人格。
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喜欢上音乐教师,喜欢上音乐课,对他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批评。教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话语,都能深深地打动学生,感触学生,瞬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充满爱的空间里学习,他们的情感思维才能得到释放,他们才能更好地放松自己,到知识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作为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知识的爱这样的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积极的热情。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拓展音乐教学渠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小学音乐教育要与现在的信息网络时代接轨,及时学习、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现代教学手段来武装自己,不断的拓展音乐教学的途径和渠道。
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正所谓“以境动情,情境交融,美在其中”,在人教版的五年级的音乐教学的《丰收》的课时,我选择了亲自弹奏《快乐农夫》的钢琴曲,让学生在聆听乐曲下来做这个游戏,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以包容的心去正确的引导学生。
三、 充分利用课堂评价以及教学反馈
要注重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断的总结经验,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弥补缺陷,音乐教学中也要做好合适的评价与教学反馈。
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这就是课程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同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堂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在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你最棒!”。我认为,评价应该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参与状态等方面进行,对学生的每句评价不应该是随意的,更不应该是单一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动物说话》一课时,我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使学生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我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各种小动物的一家。认真的练习后分小组到台前表演,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只要孩子说的有点道理,我会以一个微笑面对孩子,给他们信心。最后,我这样给予点评:“看得出孩子们平时观察的很细致!”大家表演的真像,仿佛把我们带到一个农家院,孩子们一听,可乐了,参与的欲望更强了。在一个班级中还有些坐不住的孩子,好奇心比较重,在课堂上爱搞小动作,这时,我会以表扬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激励他们,并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但要是面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就要有所改变,不能像鼓励小孩子一样的话语他们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地引导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上,我们都应该要用心去维护他们的自由,保持他们的乐趣,孩子的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该利用好音乐学科所具有的情感特点去激发、培养学生。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爱上音乐课,乐于表现,音乐教师能使原来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喜欢上音乐,我想,那应该是我们音乐教育教学的最大成功。比如:有的孩子虽然不爱张开嘴唱歌,并不代表她不会唱歌,可能这里会有一些原因(比如:没有信心、怕唱错),当歌曲起伏时用舞蹈的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情感,可以用些亲切的话语鼓励他,激励他大声的唱出来;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她可能更喜欢聆听后表达歌曲或乐曲的意境、内容。俗话讲:“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小学音乐教学往往是由音乐知识、学唱歌曲,音乐游戏中,唱游表演,乐曲等若干环节优化组合而成,不管你用了多少种方法,你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训他们的对音乐的兴趣,树立聆听表现音乐情感的习惯,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极大的乐趣。让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能力都有所发挥,比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些让她来领唱,有的则舞蹈好些让她来伴舞,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关注学生的表现,时刻的挖掘他们的优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与评价。
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也付诸于实践,真正走入了音乐课堂,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以及相关的文化等方面给与了充分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上我们经常看到这些方面的活动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在这些课上,学生们说呀、讨论呀、发表看法呀、敲击乐器呀、表演舞蹈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可是这些活动大大的多余音乐本身,一堂课下来不禁令人茫然:这是音乐课吗?在此之余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音乐课的真实性少了,知识技能几乎看不到了,华而不实的的东西多了,音乐课的音乐本性相形见绌了。
首先是音乐课的越位综合与无边的拓展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音乐课的综合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采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看到的现象:一节音乐课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还是音乐课,还是地理课,简直是非牛非马的大拼盘。偏离音乐而在音乐的问题上做文章。例证《两只小鸟》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师却用了二十分钟让学生了解各种小鸟的生活习性,真让人犯糊涂:这是音乐课还是自然课?再一《走进》教师把学生注意力引向了探讨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布达拉宫……整节课把这些作为主体,后边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学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这类课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索性把音乐本质给丢了!音乐课要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同时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感受、体验、本课音乐来服务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课的综合不能喧宾夺主,背离音乐的本质教学。
无端地参与、过多的表演、失去了音乐之美
主动参与教学模式,更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的方式更多为游戏式,其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要求在参与的过程中既重视过程,也重结果。可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将过程和结果割裂开来,总以为学上参与了,师生互动了,就达到目的了。可实际上参与的有效性寥寥无几。偏离了教学目标的参与,是无效的参与。在课堂上听得最多的是老师充满柔情的鼓励话语: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咋听起来似乎很注重学生的自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老师如果不给予指导,一味地任由学生自由地发展,那学生就不会进步。虽然学生在乱舞乱画中锝到一定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飘渺的,无意义的。例证《动物说话》中一个环节:当学生学完歌曲,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什么动物就表演什么动物,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你推我、我拥你乱作一团,始终没听出一句学生的歌声……学生在这样的环节里有什么收获?这种自由的、没有正确引导的活动、表演,只是流于形式。是啊“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形式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表演往往具有兴趣而缺少相应的操作方法,这是他们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表演,看上去热热闹闹程序化的有条不紊,殊不知学生只是“身动”的参与,而没有“心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教学效果甚微。音乐是那种需要爱身心去领会的东西,只有当学生“身动”与“心动”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融为一体,去领悟、去体验时,对音乐才能真正地去了解与把握。老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的同时,一定给予适度的指导,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有效地参与,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行之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
再如一节聆听的欣赏课,从一开始学生就用手拍着节拍来伴奏欣赏,紧接是敲击种种打击乐器的伴奏欣赏、再下来是用肢体的动作、舞蹈来表现音乐,学生一直手脚不停,言而无暇,忙得不亦乐乎,在如此地忙碌、频繁的活动中,如此这般,学生们能深入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的美吗?……配合音乐课的各种活动,都只是辅助手段,其前提是服从和服务于音乐之美的需要。
不需要创新的创新,
音乐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这种创造是一种艺术感觉的发展,不拘形式,不中结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为了体现创新而创新,不管什么形式的歌曲,就安排编歌词等类似的环节,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似乎音乐课的创新只有通过创编歌词才叫创新。更甚者一些公开课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效果,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把深思熟虑的“创作”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表演、去展示。这样的创新还有意义吗,这样只会给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自己应该有良好的艺术感觉,要深深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方法,根据音乐的需要,学生的能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为合作而合作的小组组合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他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互相依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如讨论、合奏、创作、游戏等。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却看到不管问题合不合适搞合作分组,就硬实分组搞合作,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有些小组的学生虽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有的甚者打闹在一起。如一节二年级的唱歌课上,歌曲的学习还没到位,学生还没完全学会歌曲,老师就急于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首先是学生一窝蜂似地抢乐器,接下来教室里的敲打声没法听,然后为歌曲的伴奏是乱七八糟,没有乐器的学生在大声喊叫……这哪里是合作?这哪里是音乐课?面对低年级的学生,其主体性受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学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否则小组合作学习永远是为了组合而组合的形而上学,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音乐课上的合作学习同样也是为音乐而服务的,在教学中不能失去音乐课的“音乐性”这个标准,否则就导致偏离音乐轨道失去方向。
新课程的实施,其实一路都是“风景”我们看过、听过、做过、想过,发现风景中的“败笔”引发我们的深思。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位音乐教师来说,又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只有深入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反思、探究、不断改进,才能把握好我们音乐教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