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8: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05年10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丽水地区为全国生态示范区,遂昌县作为其中九县(市、区)之一,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目标,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打造“金山林海,仙县遂昌”。 遂昌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九龙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3个,共有各类生态公益林面积195.1万亩。2010年,遂昌县启动原生态农产品培育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做强做大区域生态、有机品牌,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特色化有机农产品区域化发展之路。2010年,全县创建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4个、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核心基地30个,形成了农作物种植面积8000多亩、山油茶种植面积26000多亩、库区有机鱼养殖面积8500亩、牲畜养殖3200多头、家禽养殖近7000多羽的规模,实现产值3600多万元。目前,遂昌累计获国家级有机食品标识9个,国家级绿色食品标识2个,省级绿色农产品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5个,其中“龙谷丽人”茶和石练菊米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双认证,遂昌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菊米之乡”、“中国竹炭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
2发展现状
遂昌耕地面积约15万亩,2010年,遂昌县共获得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林)产品认证的企业及合作社共30家36个产品,其中有机食(产)品11个、绿色食品5个、无公害农产品2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产)地25个。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北界镇美国红提,种植面积1600亩,核心区面积400亩,按有机方式种植,每亩纯收入达12000元;高坪乡高山蔬菜,全乡种植面积3433亩,亩产值在万元以上;金竹镇山油茶面积2.7万亩,年产山油茶500t,其中有机山茶油基地2000亩,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建洋村有机水稻100亩,亩产值5600~8400元;湖山乡原生态五谷杂粮基地1030亩,品种包括山谷、山西瓜、黄大豆、高梁、黑土豆、黑玉米、黑花生等,效益较好;石练镇菊米种植面积上万亩,产值1500万元以上,在浙江石练菊米有限公司的倾力打造下,“石练”牌菊米作为菊米行业的龙头,2003年就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绿色食品双认证;大柘镇茶叶种植面积19000多亩,产值达8058万元,其中精诚茶叶于2010年申报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目前共有711亩茶园取得了有机茶认证。
3有机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3.1有机茶叶市场前景分析
有机茶是我国第一个颁证出口的有机食品。1997年以来,我国茶叶主产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出口企业和茶农热情高,有机茶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0年,全国有机茶园达7.5万亩,产量约3000t;到2005年增加到24万亩和10000t;到2007年,面积扩大到了85万亩,按亩产40kg算,产量可达3400t,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2.9%。当今,随着人们日益增强的健康保健意识,有机茶市场每年的增长率为10%~20%。我国有机茶主要销往欧盟、美国、日本和一些南亚国家。欧盟有机茶最大的市场在英国,年销量可达1000~1500t,主要通过传统销售渠道销售。其次是德国,年销量达600~800t,名优有机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按德国茶叶协会统计,2007年德国有机茶消费685t,占德国茶叶年消费量的3.9%,主要通过有机商店和健康食品店销售,也有部分有机茶通过高档特种茶叶店销售。其他欧洲国家有机茶年销售量约100t,主要包括意大利、法国和瑞士。
3.2有机林果业市场前景分析
近十年来,世界有机水果生产发展迅速,国际贸易活跃。国内方面,相对于其他有机产品开发而言,有机水果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只有少数几个小面积的有机水果生产基地,如安徽省岳西县的有机猕猴桃基地,湖南沅江市赤山岛的有机柑橘基地,天津蓟县个营镇的有机苹果基地等。但随着有机食品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内市场的启动,有机水果的生产与需求正在迅速增加,一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开始涉足有机水果开发,有机水果基地逐渐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如从2002年10月开始,北京华邦公司相继在全国建成了6个有机水果基地:河南西峡有机(野生)猕猴桃农场;河北兴隆有机(野生)山楂农场;四川蓬安有机甜橙农场;北京延庆有机葡萄农场;北京平谷有机大桃农场,总面积达7万多亩,规模堪称全国第一。尽管有机水果的价格是常规水果的2~3倍,但销售额却可占超市水果销售总额的10%~15%。在上海,青浦草莓研究所生产的有机草莓在超市供不应求,台湾的“燕巢有机水果”也正在进驻上海超市。总之,随着我国有机食品市场的发展,有机水果将是倍受消费者关注的有机产品,有机水果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3.3有机中药材市场前景分析
通过有机中药材的栽培和有机中药加工产品的开发,可以保证中药材原料的质量,增加生产者和加工者的质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促进中药产品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国际形象,适应人们“回归自然和绿色”的需要,从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抗拒贸易壁垒对我国中药产品的阻挠。因此,有机中药材产品的开发必将迎来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4发展思路
4.1近期目标
2013年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油茶3000亩,蔬菜3000亩,菊米2000亩,茶叶2000亩,红提1000亩,板栗1000亩,水稻、烤薯、杂粮、竹笋、水(干)果、中药材各500亩,初步形成一套生产管理、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建立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模式。
4.2中期目标
2015年通过有机认证的面积达到3万亩,其中油茶8000亩,蔬菜5000亩,茶叶5000亩,菊米3000亩,红提2000亩,板栗、水稻、烤薯、杂粮、竹笋、水(干)果、中药材各1000亩,完善有机农业开发能力建设,有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5实施措施
5.1重点抓好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有机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开发概念,首先应该抓好示范基地和精品园的建设,针对每一特色品种先建立一定规模的有机生产示范基地,并以集中连片的茶园、林地、田块为基础,以知名品牌为依托,一方面能使有机与原产地的品牌有机整合,形成精品基地,另一方面可确保有机食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使其上升为名牌产品。示范基地要从组织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品牌建设、产品营销诸方面做好示范工作,做好有机生产的成本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分析,形成一系列有机食品的开发模式,制定系列的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操作规程,作为在全县较大范围内开发有机食品的典型。
5.2建立有效的有机食品开发的组织形式
有机认证要求较高,一家一户分散操作的方式进行有机生产难度较大。建立示范基地首先要确定基地的组织方式(如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租赁等)、生产规模,制定技术方案,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从全国的经验看,公司租赁经营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是比较成熟的,因此要扶持、鼓励有机食品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在缺乏龙头企业的乡镇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组织好当地的有机生产示范,建立有机食品开发公司,推动有机食品的发展。
5.3建立有机种植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有机食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全国尤其是浙江农业、林业、园艺和植保相关的研究所和高校及农林技术推广机构等当地的科技力量,将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适合遂昌有机生产的技术体系,包括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土壤培肥技术和轮作套种技术。有机农业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是有机生产的难点,但要把握一个总体原则,就是要以农艺措施防治为主要手段,避免大面积的单一种植,建立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平衡的农林生态体系,实现健康栽培,再辅之以恰当的生物、物理措施。从选种、选苗开始加强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预防病虫害发生,将其抑制在萌芽状态,以达到病虫草对作物不构成危害和减产的后果。土壤培肥方面,要提倡和积极推广目前比较成熟的果园与豆科作物及绿肥如苜蓿的间作、覆盖技术,种养结合技术等,利用间作作物、覆盖物、畜禽粪便培肥果园。在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大的区域,要集中畜牧养殖业,提供足够的有机肥源,满足有机食品基地肥料的需要。
农业投资计划书随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居民大量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给我国的农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项目试图通过生态、高效农业同农村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探索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
一、项目介绍
本项目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合理布局水产、林地和经济作物;以民俗文化为先导,加强项目的文化、教育功能;以休闲设施、农家乐为核心,吸引城市居民到项目中进行体验式消费。打造一个集农业生产、农村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旅游业庄园,成为扎根,辐射半岛的城市居民假日短途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市场调研和分析
本项目涉及的产业有高效生态农业、农家乐、现实版“开心农场”以及户外运动。
现在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气候,尤其在城市的大型超市中,有机蔬菜和绿色肉蛋奶受到市民的欢迎,随着市民消费水平和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效生态农业的前景势必更加广阔。
农家乐作为市民假日近途旅游的目的地,今年来一直非常火爆。但这一市场目前还比较混乱,经营者更新比较快,很难见到规模大、服务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经营者。这一市场还留给像本项目这样的后来者很大的空间。
现实版“开心农场”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事物,主要有“自理式”和“托管式”两种经营方式,在**、**等北方大中城市的**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在**区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现实版“开心农场”起初本是城市居民为了放松身心、体验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在通货膨胀预期加大的情况下,又有了降低生活成本的因素,它的发展应该是“方兴未艾”!
这里的户外运动主要的是素质拓展训练,是现在各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中专院校和户外俱乐部非常流行的培训方式。
本项目涉及的行业都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我们是后来者;但是将这几个产业整合在一起的项目少之又少,我们又成为了这个细分交叉市场的先到者,拥有比较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生产和营运计划
我们在辛兴镇西公村考察了一块项目拟用地,此地由三位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20年,这三位承包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有着极大地热情和兴趣,此地有几个大小不等的池塘和两条由水库引出的水渠,土地部分已经种植了数目可观的白杨树,树龄大多在五年以下,池塘中野生泥鳅比较多,但是此地交通略显不便,只有便道与外界沟通,不适合大型汽车和机械的进出。
以此地为例,我们的营运计划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建设以道路整修为主要内容,使项目拟用地与外界有比较畅通的联系。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主要发展水产养殖业。科学布局水产养殖格局,主要发展甲鱼、泥鳅养殖业,同时开展垂钓业务,吸引垂钓爱好者前来垂钓,初步发展以特色餐饮为重点的农家乐。这一阶段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积累资本进行第二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摸索经营经验。第二阶段,在积累充足资金后,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道路、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现在农家乐项目无法做大规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的要求。因此,此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结合当地实际。考虑到本项目的主要客户是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餐饮和住宿设施的建设和营运参照快捷酒店为宜。同时,增加户外运动项目,比如素质拓展训练设施和真人CS设施等。在生态高效农业方面加大投入,建设精品菜基地,生态养鸡、养猪,不仅做到食品原材料的自给自足,而且可以支撑产品的对外销售。当然,其中预留一部分土地给现实版“快乐农场”所用。本项目的长期规划甚至可以引进沼气技术,农场内部各部分间互相联系,互为支撑,形成一个闭合循环、和谐有序的统一整体。
四、营销计划
根据项目的营运计划,我们的营销计划也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初步创建品牌,严把产品质量关,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养殖,努力将产品引进**和乃至整个**的大型超市,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和大型餐饮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打开产品销路,是产品获得良好的美誉度。第二步,伴随第二阶段的营运,严把产品质量关,餐饮、住宿服务关。大力进行品牌的建设和运营,运用平面和网络媒体,建设强势的新农业品牌。更为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品牌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起源地,又拥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这些都为品牌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五、管理团队
根据项目营运和营销计划,我们需要的人才大体需要以下几种:
(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经济作物种植、家畜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酒店餐饮营运等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支撑项目的酒店住宿以及户外运动项目的运营。
(三)营销人才。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有市场企业才有发展,营销人才必不可少。
六、财务计划
第一阶段,工程投资20万元,购置相关配套设施及寻求相关技术支持,实验经营期限两年,到20xx年实现年总产值20万;
第二阶段,总投资1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品牌营销,建设现代化的集农业生产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庄园。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球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建设起来的,既促进生态保护又依赖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农经生产经营体系。生态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所谓绿色农业,是指按照规定有限度地使用化肥、农药、植物保护剂等化学合成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的是有助于公众健康的无污染产品。有机农业则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采用转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前者是要求有所放宽的生态农业,而后者是要求更为严格的生态农业。
痛定思痛,“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被看好
20世纪50年代以来,石油农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致使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不仅诱发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还导致粮食、蔬果、畜牧产品等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就实质而言,这是一场人、社会与自然环境间关系失调的严重危机。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起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需求,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到了30至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等地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后,各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主旨的替代农业思潮开始出现。法国、德国、荷兰、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积极开展有机农业运动,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把重点放在减少农田盐碱化和农业面源污染上。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确立了可持续农业的重要地位。至此,建设生态农业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农业的共同选择。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生产。
生态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经济体系转型的必然产物。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由单一向综合,由粗放向集约,由高碳向低碳,由污染向环保,由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综合“质量效益”转型。在必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景广阔,全球生态产品年销售额已达62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农业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从发展规模来看,全球共有162个国家发展生态农业。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统计,截至2009年,全球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预计到2020年,全球生态农业生产面积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比例最高将达到35%。
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国家是澳大利亚,其生态农业种植面积600万公顷,占世界总面积19%;中国生态农业总面积约450万公顷,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西班牙生态农业种植总面积180万公顷,居世界第三、欧盟第一。
全球生态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625亿美元,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等国消费量较大,产品种类涵盖农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目前,欧盟自产生态农业产品供不应求,有近60%的缺口需要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其中阿根廷和中国是其主要供应国。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可谓越来越广阔。
与常规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具有5个特点:一是综合性,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优化结构,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实现强农兴粮富民和环境优化;二是多样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经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多种优势,促进多样化发展;三是高效性,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质量效益;四是安全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向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的食品;五是持续性,把农业生产经营和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政策扶持,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成功必不可少
生态农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和主要潮流。新世纪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被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评为“全球可持续农业发展20个最成功模式之一”。然而,与部分发达国家相较,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存在很大差距,各国先进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对生态农业采取积极支持政策,是发挥长效作用的措施。各国大都制定了专门政策,支持生态农业发展: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国家财政预算,实施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对生态农业先进者给予奖励等。在德国,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限额交易支付和直接交易支付等。德国实施补偿方式,大多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农场主提供资金支持,并多与相应环保措施挂钩。
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是增强生态农业发展动力的关键。很多国家非常注重以现代科技为依据,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推广。也有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自2002年起,美国政府就实施有机农业研究和推广计划,2003年以来的10年间共提供经费9300万美元,资助重点包括有机农业环境及效果、有机农场生产与社会经济状况、利用田间试验方法鉴别有机产品特点等。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以下简称CSA)是一种在农场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形式,鼓励消费当地生产当季的高质量农产品,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并且承诺在农场的整个生长季节给予支持。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健康的食物。
二、柳州CSA的发展条件
(一)自然条件
柳州市郊区土地资源丰富,地质较好,且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雨热充沛的特点,为蔬菜等的种植提供了天然依据。此外,柳州山林环绕,在蔬菜瓜果等田地里套养家禽,既可以保障农作物免受虫害,同时提供了绿色的养殖场地,种植业、养殖业可以达到协调发展。据调查:目前,柳州市已有多个小型蔬菜种植基地,柳州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无疑为CSA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劳动力条件
由于柳州山地居多,不适宜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所以大部分劳动力被牵制在家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调查显示:在农村,每家平均有2-3个成年人在家务农且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来源。但是由于其种植成本大,收益不高,使得他们迫切希望转型,开始一种新的种养殖模式,这将为CSA的供给市场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三、柳州CSA的市场状况
(一)供给分析
(1)成本。CSA模式要求种植原生态食物,无需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只要人工种植、护理,减少了相应的成本。本地经济作物甘蔗的种植成本:4年换一次种:每次一亩地需种子4吨,每吨500元;打地每亩30元;标地每亩60元;每年施两次化肥,每亩地200斤,每斤1元;需要雇人收割,每吨90元(每个人一天大概砍1-2吨)亩产5-7吨;由此可见,甘蔗的种植成本为1460元/亩。CSA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合作,无需中间商,减少相应成本。
(2)收益。原生态食物的价格比普通食物的价格高,利润空间更大,据调查显示:有35%的消费者认为“在确保绿色蔬菜质量的情况下,他们愿意以正常蔬菜价格的2-3倍来购买”,40%的消费者认为可以尝试,只有25%的消费者不愿意这么做。可见原生态食物的价格将会是普通食物价格的2-3倍,而且消费市场前景广阔,利润空间很大。人们在食用健康食物的前提下,得到身体健康,这是无价的。
(3)风险。CSA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风险共担,减少了生产者的亏损风险;CSA有固定的消费者,不存在担心滞销的风险。据调查显示:有65%的农户不愿种植蔬菜是因为种植蔬菜受销路不固定的影响使得收益不稳定,而CSA模式因有固定的消费者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种植蔬菜的风险。
(二)需求分析
(1)消费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可知,柳州市家庭人均收入在0-2000元的占被调查者比例的18.6%,2000-4000元的占31.7%,4000-6000元的占31.6%,6000元以上的占18.1%。柳州市人均月收入大部分处在2000-6000之间,同时,我们又通过查询相关信息得到柳州市个人月收入在3000到4500之间的居多,这个收入水平的人群有能力也会有意愿去消费有机食品。
(2)消费动机。影响居民去消费有机食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质量安全有保证、味道好、生活有档次等等。通过调查我们可知,消费者最注重的是质量安全有保证,所占的比例为48.61%,其次到味道好,所占比例为14.8%。因此,营养和安全是基础,人们更加重视预防疾病、增进营养、保证健康。有机产品应运而生并大受欢迎,消费者更加愿意去消费有机食品。
(3)认知程度。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人们对有机食品的关注程度占了半,非常关注和比较关注总共占了68.75%,而完全不了解只占了4.69%。说明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是比较高的。
(4)购买因素。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人们没有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因素是价格高、没有接触过、市场选择少、不信任有机食品的质量和购买不方便等。其中价格高和市场选择少等是主要因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4%和19.58%;没有接触过有机食品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为13.4%,说明应该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宣传程度。
四、柳州发展CSA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及风险。CSA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农户生产出农产品后出售的惯例,在农产品未种植前就为产品找好了“买家”,在农户与消费者签订的合同限制下,保证农产品顺利销售,同时也避免了农户扎堆种植导致滞销的情况,降低了种植农产品的机会成本。此外,种植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导致产品低产时,损失由农户与消费者共同承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农户生产的一种鼓励。
(2)保证了食品的安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取得各方面全面进步的局面下,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缺陷,突出表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方面,造成了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饮食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参与CSA模式的农业经营活动,不仅能够购买到安全、新鲜、健康的绿色农产品,还可以直接参与农场的经营活动以及重大决策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和改善农作物种植计划,实现农业经营的互惠互利。
(3)产品特征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对消费者而言,加入CSA可以保证他们获得新鲜健康的农产品供应,并能参与农场的经营决策,根据自身需求对种植计划提出调整建议。CSA模式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亲近土地的便利条件,消费者可以带领亲朋好友到农场体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不但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还增进了对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带动整个社会向追求食品安全的方向进步。
(二)劣势
(1)产品的生命周期短,售价高。有机蔬菜的种植强调因地因时因物制宜的耕作原则,采用环境友好的农作方式,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因而种植有机蔬菜需要更多劳力和技术。因此,有机蔬菜价格相比普通蔬菜高出30%―80%。在CSA模式中由于省略了流通环节,使农户供应的蔬菜价格低于市场上的有机蔬菜价格,但由于有机蔬菜种植成本高,其价格仍高于普通蔬菜30%―50%,这对于收入中等偏下的家庭来说是无力承受的。
(2)产品的配送时间和品种有限。根据多方面的调查,现在大多数农场内采用7天配送1次蔬菜,蔬菜保鲜期短,1 次送很多保鲜就成为问题,消费者很难接受这种模式。但站在生产者的角度上,如果采用多次少量的配送方式,配送的成本又很高,农场承担不了。农产品的生长是有周期的,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每次能提供的蔬菜的品种和数量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消费者希望得到更多的品种的有机菜,农场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改善种植方法,这对于农场主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3)农户与消费者配对的效率低。目前柳州的农产品交易仍延续自由市场买卖的传统,而CSA模式要求农户与消费者配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双方搜索信息、谈判议价及签订合同等多个环节,因而农户与消费者双方自行配对的效率很低,如果没有规范的机构充当双方的中介,则CSA模式无法得到推广。
(三)机会
(1)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CSA 模式立足于社区,通过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直接联系,使城市与乡村在经济上对接起来。是建立在城市与农村、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平等交换的基础之上, 省去的中间环节利润归消费者与生产者双方共同所有。
(2)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CSA模式采用有机和生物动力的生产方式,农户在土地上精耕细作,注重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同时,做好耕地保护工作。CSA采用产品直供模式,倡导食在当季,减少了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多重环节中资源的浪费,带动健康,节约的新型消费观念发展。
(3)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CSA是一种正在发展的可持续农业体系,建立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互信的基础之上。消费者尊重生产者,使生产者的生活得到保障,这样他们才能安心进行有机食品的生产,消费者才不会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农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四)威胁
(1)缺少小规模有机农产品认证渠道,产品难以获得市场认可。有机产品的生产要求不能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添加剂,而且对周围环境也有要求,不能有大型的企业,要达到农场内的生态平衡,建立一定的生物链,要找到大的农业种植地比较困难。现在农村里的农民早就习惯了种植中施用农药,让他们再来种植无农药的产品,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并且,有机农业涉及物理、生物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比较多,农民在学习和外界的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2)市场竞争。在柳州市场,不仅存在着土生良品的餐厅,还有各式各样的土菜馆。它们给消费者提供的食材也是来自无机食品,而且餐馆或菜馆的价格只是比普通的餐馆贵点,是大家可以接受的。随着人们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做饭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到餐馆吃饭,可以节约了做饭的时间。所以,这些餐馆将会成为CSA的竞争对手。
(3)消费者观念难以改变。在柳州,消费者承担风险的意识尚未形成,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关系不容易建立。CSA在消费形式上是预付费消费,而且要求一次性支付不小的农产品费用,这种消费形式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消费心理。由于有机产品价格高,有机产品比一般农产品价格高出2-3倍,大多数的人不会花好几倍的钱去买同样的商品。因此,CSA在柳州的消费群体小,对CSA农场运营者来说有风险。
五、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在柳州发展CSA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并在,然而对于CSA这种新型的城乡发展模式在柳州市具备潜在的发展条件,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充分发挥柳州市发展CSA的优势,大力发展CSA。最后,本文对柳州市发展CSA提几点建议:
(一)利用媒体,引起关注,加强宣传教育
媒体对于引导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提升为国民问题,宣传CSA这种健康安全的农业新模式的报道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能扩大大众对其的认识,刷新人们的观念,使这种新的消费观念易于被接受,增加潜在消费者。
(二)加强消费者信任,完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
农场可以采取签订条款给消费者,承诺农产品的配送份额,减少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生产过程中,邀请消费者亲身参与,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农产品的份额,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充分了解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通过交流,逐步形成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要制定并执行统一的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有机农产品认证部门应适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针对CSA生产者的有机认证流程和制度,给予此类生产者一定的优惠和便利,降低认证成本。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因地制宜、补贴农民”的思路,对农民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进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使用优良品种,加快优质良种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力争今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2.5万吨以上,力争达到2.6万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今年,对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依据相关规定,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实行补贴。
(二)坚持品种择优的原则。主导品种的筛选由区农业部门负责,在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
(三)坚持公开推介的原则。主导品种确定后,由区农委通过**区农业信息网公开向社会。
(四)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品质优先、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积极鼓励农民选择使用推介的良种,不得采取强制手段干预农民自愿选种。
四、实施规模及补贴标准
(一)补贴范围: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
(二)补贴对象: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
(三)补贴标准:**年良种补贴的执行标准为早稻、小麦、玉米10元/亩;中晚稻、棉花15元/亩。
五、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严格落实种植面积。按照整体覆盖、逐级推进的原则,首先由农户据实向村委会申报耕地上的种植面积和品种。由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汇总审核后,将本辖区种植面积和品种上报区农业、财政部门。区农业、财政部门将全区补贴面积和品种汇总审核后上报市农委、财政局。
(二)严格补贴资金发放程序,据实拔付补助资金。各乡镇政府负责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数据收集和录入,以清册报区农委、区财政局,经区政府审批后,通过区财政“一卡通”直接支付补贴对象兑现补贴资金。
(三)健全良种补贴档案。各乡镇、村要加强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良种补贴明细档案,做到乡镇有汇总表和分村到户清册,村级有分组到户清册。乡镇级面积汇总表一式三份,分别由乡镇政府和区财政、农业部门保管。发放补贴清册一式两份,用于行政公示和补贴资金发放时农民签字确认。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良种补贴项目,切实把该项目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补贴资金预算、拨付工作。
(二)强化项目公示。实行良种补贴村级公示制,公示内容包括农户良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各乡镇、农业部门设立良种补贴监督电话,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乡镇良种补贴监督电话请于7月10日前报区农委和财政局。
(三)强化资金管理。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切实按照国家规定严格使用。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良种补贴面积,不得套取、挤占、挪用补贴资金。区财政部门将安排所需配套推广工作经费,保证补贴面积核实、补贴资金发放、补贴档案建立和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所必需的经费开支,严禁挤占挪用省财政下拨的补贴资金用于工作经费。
(四)强化监督检查。区农委和财政局将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通过实地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户,认真了解面积核实、公示、补贴资金发放等有关情况,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良种补贴政策不走样,农民实惠不减少。
有机棉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生产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机棉有94%的产量来自五个生产国:印度、叙利亚、土耳其、中国和坦桑尼亚。美国排在第六位。作为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环保棉花”的有机棉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种植全程无污染
有机棉的概念一般被定义为,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以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和自然耕作管理为主,不使用化学制品,从种子到果实全作业过程都无污染的棉花。同时也以WTO/FAO颁布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为衡量标准。根据该标准,一些有害物质,例如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必须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经过有关机构的认证,才能被称为“有机棉”。
在棉花的生产过程中,对农药的需求量是所有农产品中最多的和最频繁的,棉农种植成本有三成五花在这上面。以杀虫剂为例,蔬菜和水果每亩的需要量分别为0.6公斤和0.1公斤,小麦为0.04公斤,而棉花却达到了1.6公斤。更为严重的是,其中的杀虫剂有将近八成是被WHO确定为剧毒的危险物质。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了对土壤、水源、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会对人的健康和食物链中各级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对杀虫剂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美国花大力气研发了转基因的棉花种子。但有研究报告指责转基因棉花虽然大幅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然而同时也会杀死有益的其他昆虫。
在生长过程中,有机棉对各方面条件要求都非常高,它不仅需要自然方面的条件,例如阳光、温度、湿度、土质等,还对生长的土壤环境、空气洁净度、灌溉水质等有许多特殊的要求。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控制虫害,有机棉维持了虫害与它们天敌之间的平衡关系,不需要使用杀虫剂。正常情况下,一个农场从传统棉花种植转向有机棉种植需要 2~3 年时间。开始的几年单产很低,但4到5年之后,产量几乎可以达到传统棉的产量水平。目前,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有机棉生产国家,占世界有机棉产量的50%以上,但就印度国内来说,有机棉所占棉花总产量的比例仅仅为1.4%。“印度有机棉生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需求也在不断扩大,2008至2009年世界有机棉产量达到225吨。”印度棉花协会会长Mr Dhiren Sheth表示。另一方面,有印度纺织专员认为,随着有机棉用量的不断提高,喜欢有机棉的人不断增加,这将为印度国内棉花生产提供强大的机遇。
环保染色不可或缺
作为继彩棉之后第二个纯天然的环保棉产品,有机棉在出现之后掀起了一股追捧的热潮,并被业内人士视为“里程碑”式的产品。不可否认,有机棉的优势不可谓不多,然而它也有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颜色不够丰富,几乎所有的有机棉都只有一个颜色――白色。因此,有人评论说:“有机棉只要加上天然环保染色技术,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棉。”
有机棉的染色,如果使用化学染料,那么就违背了有机棉生产的初衷。只有采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自然染色,经过天然染色的有机棉可以具有更多的色彩,能满足更多的需要。有机棉的天然染色技术难度很高,其中有几个指标是必须达到的:甲醛必须未检出;十种生态纺织品标准规定检测的重金属离子含量未检出;偶氮染料中已列出的24种芳香胺物质未检出。对服装企业来说,如何善用有机棉,在不破坏其天然、健康、环保特性的同时,在坚守有机棉本质的基础上,又能让有机棉产品更加时尚、潮流,符合更多、更广人群的喜爱,是令大众消费者们期待的一个问题。
近日,有机棉染色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江苏常州一家纺织企业自主研发了一种纯天然植物染料技术,该技术在对有机棉进行染色的过程中摒弃了所有化学合成助剂,使用的是纯天然的植物染料。目前,该企业生产的有机棉和有机麻围巾已经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各项生态指标达到甚至超过生态纺织品标准。
对设计有独特要求
“有机棉从种子开始,生长过程、加工过程都要保证其天然环保健康,所以在设计上主要结合原料优点,避免胶印、印花之类的方式,须采用绣花等技术,或者使用天然色彩,或从欧洲进口有机染料,在款式、花形方面力求简洁、自然。”曾获广州服装设计师最高荣誉“金穗奖”的杨德辉认为,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有机棉产品才能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同时,让它的特色得到进一步的表现。目前,他正与山东蒙阴棉纺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蒙莱茵有机棉”床上用品和家居服装系列产品。
杨德辉对有机棉的前景非常乐观,他表示,有机棉是棉花中的贵族,天然、健康,这些正契合了现在人们追求环保的大趋势。家居服作为市场细分下的产品首先就要舒适,自己把有机棉运用到家居服上,算是走在了行业的前头。他说:“人们日常生活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在居家、睡眠中度过,这段时间需要100%的放松、健康、舒适和安全,我们现在把有机棉产品集中在床品、睡衣、休闲服等家居用品上,就是为了实现对人类的最大保护。目前开发‘蒙莱茵有机棉’床上用品和家居服装系列产品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产品包括有机棉毛巾、浴巾、拖鞋、桌布等。这类产品在欧美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前景十分广阔。”
杨德辉分析说,有机棉的原料价格是普通棉价的3到4倍,而有机棉产品价格则是普通产品的6到7倍,目前欧美市场已经打开,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将转向国内,国内接受有机棉产品预计要经过3到5年的时间。他表示:“我们最近通过香港的贸易商接到了一个意大利婴儿睡袋的订单,采用100%有机棉制作,斜挎在肩上,指定10万件。这不仅是一笔经济上的收益,也更坚定了我们的目标。接下来我们会将有机棉纳入国内高端产品营销计划。”
市场前景广阔
有机棉产品自从上世纪90年入市场以来,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目前市场消费稳步增长。2008年,全球有机棉服装和家纺产品的零售销售估计达到32亿美元,根据非营利组织有机棉交易所的2007―2008年有机棉市场报告,这比2007年底19亿美元上升了63%,预计2010年全球有机棉产品零售将从2009年的40亿美元攀升至53亿美元。
一、观光采摘果园建设定位
1.适宜对象
适合果农个人、果品生产大户、企业、社会人员等。要求经营者有一定资金实力、有果树经营基础、有土地资源或流转土地的能力。
2.环境要求
最适合的区域是环绕市、县、中心区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周围、旅游沿线、城镇周边等,行车时间在1小时之内。也可以按照沟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着力打造以1~2个主要果树树种为主、其他果树为辅的特色观光采摘园,吸引游客专程前往。
3.风险控制
选择树种品种时,一定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考虑产量、品质的同时,把品种的抗寒性、适生性作为先决条件。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应以发展水果为主,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块,以发展干果为主。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在认真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先建果园,后上设施,或由经营性果园转化为观光采摘果园,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4.实施建议
观光采摘园必须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要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建设方式可以是新建,更多是在原有果园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要突出品质和绿色有机的理念,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同时,在果品质量上下大功夫。经营方式要灵活多样: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经营,通过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自律,共同发展;政府主导经营,在统一规范下有序发展。
二、观光采摘果园建设方法
1.观光采摘果园的小区、道路设计和附属设施建设
(1)观光采摘果园的小区设计以方便、灵活、美观为原则,充分考虑不同树种、品种的成熟期、观赏效果以及地形、地势灵活设置。一般以将成熟期晚、观赏效果好、互动性强的树种和品种放在主要位置或园区的中心位置,其他树种、品种依次向外扩展。(2)道路设置。要有主路、支路(田间作业路)和通向各个观光采摘小区的步道。主路宽4米,直通园区服务区附近的停车场,以水泥、沥青路面为佳;支路随各个功能区设立,宽度2.5~3米,与主路垂直,用沙石硬化;采摘步道以方便游客为目的,直通各个功能区、采摘区,以木质栈道、石板小道、砖砌甬道、沙石小路为主,根据实地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材料建造。(3)附属设施。包括服务区、餐饮区、娱乐区、农耕(农事)体验区、停车场、观景台、厕所等。
2.树种品种选择及配置
重点突出果树景观,兼顾植物多样性,突出地方特色,以乡土树种为主。根据果园大小、所处地理位置、土壤、气候、坡度坡向等因素,选择1~2个为主栽树种,辅以其他不同成熟期的果树品种。在主栽品种中亦应考虑早、中、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供选择的主栽树种有:苹果、梨、桃、葡萄、大枣、山楂(鲜食品种)、草莓、核桃、板栗等;辅助树种有:杏、李、毛樱桃、桑葚、树莓、枸杞、海棠、沙果、槟子、扁杏、大榛子、蓝莓等。
栽植密度:观光采摘果园的生产目标不是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要考虑步行道路,方便游客,以生产高品质绿色无公害果品为目的,因此栽培密度不宜太大。一般情况主要树种栽培密度为:苹果:3米×5米、3米×4米,乔砧密植2米×4米,矮砧密植2米×3米或1.5米×4米。梨:3米×5米、3米×4米,最大密度2米×4米。杏、李、桃:一般3米×5米、3米×4米,密植密度2米×4米。桃树可为2米×3米、1.5米×3米或1米×3米。葡萄:根据选定架式和整形要求确定栽培密度,一般小棚架,架长5~6米,株距1米;篱臂架,行距4米,株距0.7米;双臂篱架独龙干整形的,为行间距4米,行内距0.5米,株距0.7米。大枣:一般密度3米×5米、3米×4米,密植枣园采取双行带状栽植,宽行2米或3米、窄行1米、株距0.5~1米。其他树种可以采用成片栽植、单株栽植、零星栽植,也可以与主栽树种套种栽植,但一定要乔木与灌木结合、深根与浅根结合、大冠型与小冠型结合,同时考虑树种对肥水的需求特点,有无共同病虫害发生等。
在植物配置方面,首先要考虑乔化果树、矮化果树、藤本果树和草本果树的有机结合。同时,配以四季花卉点缀其间,在乔化果树林下配置耐阴植物如蕨类植物、红豆杉、麦冬等,也可配置香花或香草类植物,以达到果园香化的效果,并提升休闲果园景观效果。在早熟果园,如樱桃园,应选择春花植物点缀;杏园宜选择夏花植物,对于晚熟果园,宜选择夏花和秋花植物点缀园中。除考虑生产果品外,还要配置赏、食兼用的观赏果树,如重瓣红石榴、美洲观赏海棠、红肉苹果等,力求果园在春夏秋季花果芬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环境和健康有害的植物不宜引种在果园。其次,随着果树新品种的大量涌现,主栽果树早、中、晚熟品种资源丰富,合理搭配,可以延长果实采收期,延长观光、采摘周期。
3.注意植物之间的生物关系
在园林建设中,如果能利用好果树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趋利避害,将对丰产丰收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葡萄种植在柏树旁边,果实很难成熟;苹果和樱桃种植一起,能结出更香更甜的果实;梨树林周围5000米内不能栽种桧柏,否则容易发生梨锈病造成减产;榆树或桑树栽在葡萄旁并作支架,葡萄长得格外茂盛,产量也很高。
三、观光采摘果园经营项目设置
1.观光采摘区
该区是实现观光采摘、土地认养并进行农事体验等功能的主要经营区域,在鲜果采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服务和景观设施,让游客自主采摘、领养果树,体验果农生活、享受乡土情趣以及“绿色之旅”的乐趣。为游客提供了解果业生产知识、学习果业生产技能、感受优美自然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园区的“绿色”主题。
(1)观光采摘:在果树种植上赏花与观果结合起来,并通过调整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来延长花期和果期,从而延长游览时间;在品种选择上除了要体现新、奇、特、优,还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当地特有的果树品种确定3~4个主栽品种,尤其针对“五一”、“十一”、春节等规划好果树产品为游客提供服务;在果树造型上,统一采用矮化种植,这样既方便采摘,也减少了管理难度;同时在园区设计游廊、棚架,为游客提供观果、摘果、尝果的游憩场所。
(2)果树认养:与传统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相比,现实版开心农场在市场定位、市场营销、消费群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一种新型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该区参照开心农场模式以农业体验、果树认领等参与性活动为主题,周边市民可以在此领养果树并通过自己的栽培管理,最后体验收获的喜悦,管理的过程中也体验了农事耕作的乐趣。领养的形式可以多样:以植成年树、摘成年果来庆贺青少年成年仪式。以植夫妻同心林、银婚纪念林、金婚纪念林、父母长寿林、友谊常青林、节日庆典林等纪念林活动来吸引游客参与,同时也增加园区的人气及淡季的客源量。以周边地区大中小学生、家庭游以及亲子游客户群为主体来拓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参与农事耕作的同时达到推广农业知识、普及农业教育、学习先进栽培技术的目的。可以开辟一块试验田,让游客即兴参与一些管理工作,如浇水、修剪、整枝等,为游客提供一个参与生产管理的场所。
2.生态展示区
(1)温室大棚展示区:种植一年四季生长的南方果树,具有观赏和采摘的不同品种相结合,通过高新技术改变果树的开花结果时间,收到“四季开花、四季结果、全年采摘”的效果。在设计上通过园林造景手法,在保持设施使用功能和使用效果的前提下,使各种生产保护设施、设备成为物化景观,赋予其文化艺术内涵。同时根据季节不同、种养模式不同和品种不同采用不同的设施和技术,与传统造园艺术结合建成多姿多彩的农业景观。
(2)果树盆景展示区:果树盆景作为一门微化的艺术,其素材来源、品种特性、追求目标都有别于制作技艺已经成熟的树木盆景,因此也受到广大业内人士关注,同时受到广大城乡消费者的青睐。果树盆景展示园,一方面展示果树盆景的特点及制作工艺,另一方面陶冶游客的情操,同时还可以作为装饰工艺品出售给游客,带动园区的经济发展。
3.果品加工区
为园区的储藏、果品加工体验基地,位于园区的北入口处,设施建筑有冷库、加工房、管理室等。游客在这里可以将自己采摘的水果参与体验自酿果汁、果酒,自制果脯的过程,制作的成品还可以带回家,延续加工过程的快乐。
4.果园整体生态模式
以套种生态牧草为纽带,建立以果―草―牧―菌―沼为主要循环体系的观光生态果园模式。不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绿肥培肥地力,提高果树产量与品质,而且利用牧草发展草食性动物,畜牧的排泄物用作沼气原料,沼渣和牧草栽培食用菌,菌渣和沼渣作有机肥促进果树生长。此外,果园种草改善果园小气候,牧草美化果园提高观光效果,促进生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在园区举办节日庆典活动,例如在腊八节、圣诞节、元旦和春节时策划别具一格的庆典活动,加大在周边地区的宣传力度,吸引客源。通过对园区景观节点的设计,考虑冬季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为游客提供可以休闲游乐的场所,促进消费。
水城县坚持以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优化特色农业推动生态建设的路径,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全力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升级版和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创新以村为主的组织发动机制
为充分发挥村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后续管护中的作用,水城县按照“严管理、放权力、强保障、增活力、促发展、优服务”的要求,将全县310个村合并成200个村,招考200名事业编制大学生到村担任文书,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基础工资+绩效奖励”的方式,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将每个村的办公经费从每年1.5万元提高到5万元,把村支书、村主任报酬提高到每月3000元,副支书、副主任报酬提高到每月2500元,其他村干部报酬提高到每月2000元。
同时,将乡镇管理向村级延伸,将乡镇“七站八所”能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到村,让村级组织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发挥村干部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中的作用。
创新农旅一体的融合发展机制
水城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切实把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绿化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让经果林成为绿化林,让产业带成为景观带。
同时,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好、绿化效果佳的绿化树品种,把园区做成景区,把农产品做成特色旅游商品,把特色产业做成特色旅游,以景区景点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丰富景区景点内涵和外延。
全县打造了32个各具特色的农旅示范点,推出了米箩、滴水岩、院坝、木城、补那、转山等一批精品景点,形成旅游与农业相互融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将全县“九大农业产业带”打造成为生态线、旅游线、观光线、转型线、致富线,同步提升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2015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84亿元。
创新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水城县委、县政府坚持用“三变”理论指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在六盘水市率先成立了“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8家县属平台公司为主体,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完善了“三变”合同,规范了“三变”股权结构,其中猕猴桃产业按农户占90%、公司占9%、村集体占1%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刺梨等其他特色产业按农户占75%、公司占15%、村集体占10%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乡镇引进企业推行“三变”模式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股权分配比例。
通过“三变”+特色产业模式,把公司、村级组织、农户打造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富的合作发展新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既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又为公司(企业、合作社)拓展了发展空间,更让农村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参股”变为“控股”,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2015年以来,全县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农业园区”“九大农业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格局,实现山地特色农业的“铺天盖地”和“翻天覆地”。
创新以商招商的众筹众创机制
水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推进开放带动战略,以水城经济开发区打造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拓宽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渠道。
采取“股权合作、注资招商”模式,县级国有投融资公司以股权合作、融资租赁的方式,主动引进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但缺乏资金、运转困难的企业到水城发展,帮助困难企业的同时也不断拓展了公司业务,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切实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推进产业生态化提档升级的有力抓手,通过注资招商,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主体的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民、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服务组织,努力把种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向组织化、园区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
目前,全县8个农业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4家,规模以上企业69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社员16437人。
创新以短养长的收入保障机制
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坚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强调可持续发展,又注重让农户快速稳步增收致富的发展理念,按照“能套则套、应套尽套”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以套种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为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后决定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实施、市场运作、公司保底的方式,由8家平台公司对农户套种的作物实行保底订单收购,所有风险由公司承担,农户当年套种经济作物收入不足400元时由公司补足,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目前,全县共完成辣椒、特色马铃薯、香草、生姜、花生、油牡丹、人参果、中药材、万寿菊等特色经济作物套种面积61.4万亩,成功探索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互补、长短相宜、种养结合、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地特色立体农业发展新路。
创新品牌为先的市场引导机制
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水城县始终坚持“产销结合”,一手抓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一手抓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确保特色产业种得好、管得好、收得好、卖得好。
一、当前基层国有购销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责任与效益的两难。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无论是过去的计划体制,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始终冲在最前列,积极发挥着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障售粮农民利益的主渠道作用。例如,现在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中储粮公司是执行主体,但98%以上的委托收储站点还是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他们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积极配合中储粮公司的领导,诚恳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切实维护售粮农民的利益,成为执行国家政策的主力军,是粮食收购政策直接执行者。但是另一方面,粮食是特殊商品,尽管面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基层企业还是能紧抓政策机遇,应对市场挑战,在日渐艰难的经营中,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然而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其是国家首要的调控对象。虽然一部分企业经营灵活,把握住了市场时机,手中掌握了一些粮源,但他们却不能左右国家的调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粮食经营成本过高,负担过重。粮食经营本大利小,收购需要大量的现金。过去是我收粮、你给钱,我保管、你补贴,粮食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利息也低。而走入市场经济的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贷款利息自己承担,粮食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导经营十分困难。2.市场竞争的激烈。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粮食流通市场已经放开,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粮源的争夺和掌控。一是各种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央企和外企凭借资金、规模的优势,各种资本、实体纷纷介入粮食市场,如中粮、中储粮等大型央企、益海嘉里等外资粮食企业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粮食购销市场,在粮源收购上对原本作为收购主体的基层购销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二是粮食经纪人凭借自身灵活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种粮农民直接到国有粮库售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基层企业掌控的粮源;三是近年来,各种涉粮加工企业为了降低运行成本,也通过合作经营、设点收购等多种形式介入收购市场,更加剧了粮源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3.企业竞争力不强。尽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县级以下基层国有购销企业市场依然存在竞争力明显低下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外在和先天不足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企业自身存在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穿旧鞋走老路”和“穿旧鞋走新路”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市场面前反应迟钝,心存幻想,对国家粮食流通体制的巨变无动于衷,运行模式落后、工作思路陈旧。企业负责人墨守成规,依然满足于粮食收购“一季定全年”,缺乏探索精神和发展欲望。另一种是推行改革但是治标不治本。在没有理清产权、没有妥善解决好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单一地寻求经营管理好机制、好途径,以现有的产权体制,盲目求新求变。短期内可能有所收获,但最终会因体制不适应、机制不灵活而惨遭市场淘汰。
二、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看,土地流转已经呈星火燎原之势。这些土地流转引发的土地规模经营激活了高效农业的发展,不少企业和土地受让业主一般都选择发展药材、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以及特种养殖等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以泰州为例,2011年在该市流转的农地中, 35.8%种植花卉苗木,35.5%种植设施蔬菜,17.1%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11.6%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流转后基本用于高效农业的发展。而流转后继续从事粮食生产的比例则非常低,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进而对粮食产量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国有粮食企业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建设生产基地,有利于确保耕地的“粮属”性质,对保持粮食产量规模、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2.有利于企业掌控粮源。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根本的都是对粮源的掌控,可以说,谁掌控了粮源,谁就占据了粮食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从历年夏粮收购的实际看,国有购销企业在购销环节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往往要依仗大量的经纪人提供粮源,甚而会走入收购依靠经纪人,销售同样依靠经纪人的“怪圈”,国有购销企业完全成了大大小小的经纪人的粮食“临时存放点”,对运行成本相对较高的粮食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对基层粮食企业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可能直接掌握第一手粮源,从而达到降低收购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为日后在经营中掌握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3.有利于服务三农。历朝历代,土地都是农民的根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也是普遍的共识。因此,中央连续多年出台文件,多次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和稳定粮食生产,维护农民利益,促进三农发展。但是从近年的夏粮收购实际来看,种粮农民并未能直接享受到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部分粮食经纪人利用农民法制意识的欠缺、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以及维护自身权益观念的淡薄,在收购过程中往往通过短斤少两、“打白条”、压质压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损害农民利益,直接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笔者认为,由国有粮食企业直接参与建设粮源生产基地,在直接掌握粮源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使国家的各种粮食惠农政策能直接落实到种粮农民手中。另一方面,国有购销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建立大型现代化农场,首先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农民实现身份上的转变,即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为家门口的农业产业工人;其次可以直接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口流动的社会压力;第三,大型现代化农场的建立,能形成一定的聚合效应,促进农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对加快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是积极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一是能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现象还很突出,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落后的种植模式,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未能得到很好的彰显,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高。二是能推动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显然不利于农业实施统一植保,不利于优质良种的大规模推广。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由于近年来小麦种子多达数十种,各种种子产量高低不一、品质优劣不一,直接动摇了该市优质红皮小麦产地的市场地位。三是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当前尽管出现了一些种田大户,但是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一些种粮大户还明显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态,满足于一两百亩的现状,缺乏一定的进取意识,从根本上看,不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质的飞跃。与此相反,国有购销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能相应推动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的出现,能更好地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根本性革命,极大地提高现代农业效益,推动传统的手工农业向现代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参与土地流转建设、粮源生产基地的可行性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党的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释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正是这些富余劳力的出现,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产生了千百年来依附土地生存的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现象,农村劳务经济因此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也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进而打破了的经营格局,使很多家庭再也无法继续耕种原有田地,由此造成了农村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土地抛荒或疏于管理,继而诱发了一部分土地逐渐向有能力经营者的手中聚集,这就是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农户间自发流转和转包现象。中央为了适应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规定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从无序走向规范,从零星走向规模,由此,农村土地流转开始加速。至今,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形势仍然方兴未艾。2.成本效益比较。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以小麦为例,最低收购价从2010年的每公斤1.72元上调到2013年的每公斤2.24元,上涨幅度达到30%,平均每年上涨10%。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企业收购成本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之基层国有购销企业大多“小、弱、散”,赢得起输不起,使得企业运转日益困难,即使是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本大利薄、效益有限。而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优势则显露无疑。以10000亩良田基地、亩产500公斤计算,国家最低收购价每公斤每提高0.02元,单销售小麦一项收入就可增加10万元,同时也就意味着相同数量小麦入库减少10万元的成本。同时由于是自种自收,粮食成本大为降低。如兴化戴南周某,2011年流转土地1209亩,办起新型农场,夏季的麦子加上秋季的稻谷,以及相关补贴,获利超过80万元。可见,粮食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无论是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是从转变企业经营方向、提高经济效益角度出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3.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在当前土地流转增多的大背景下,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的优势。没有市场的产品是不可能在市场中生存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一个企业而言关乎生死。而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国有粮食企业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销售网络,拥有着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销售渠道,也就是说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销售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比较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集中规模种植有利于按照市场的需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优质良种。
二是仓储的优势,对于种粮大户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仓储条件,往往生产的粮食不能长期储存,最直接的选择就是从田头到船头、车头,再到仓库,大多数要经过经纪人之手。而对国有粮食企业而言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兴化市而言,经过多年的投入,绝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仓储建设已经基本完善,每个单位均拥有现代化的装卸流水线和保粮装备、仪器,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储存与保管,这一点是普通的种粮大户以及其他主体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资金的优势,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从当前种粮大户的实际看,一般的种粮大户由于资金的缺乏,往往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上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而国有粮食企业相对于一些零散种粮大户而言,融资能力明显要强上许多,这对做大粮食生产基地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化市当前一些种粮大户租种的规模不过几百亩,相对于该市上百万亩农田的规模,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对实现和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作用不明显。而对国有粮食企业而言,其在资金上的优势和融资能力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大现代农业规模,建设上万亩的现代农场,进而带动区域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四、建设粮源生产基地的模式
1.种植业发展现状
沈阳沈北新区的水稻是新区种植业的特色名片之一,目前水稻种植面积为20万亩,主要有盐粳48、辽优7号等十几个种植品种。曾先后获得“沈北清水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和“北霸”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2]。除此之外,新区还发展其它特色种植业,合计占地面积0.33万公顷,包括花卉、蔬菜、五味子、其中五味子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种植基地。
2.畜禽养殖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业已逐渐成为新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沈北新区畜禽养殖业具有如下突出特征:一是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升高、养殖种类繁多。二是投资规模大、养殖面积广。四是建设标准高、辐射程度强。
3.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沈北新区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之一,目前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聚集在辽宁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现已拥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如中粮集团、百事可乐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辽宁禾丰牧业、雨润食品等——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果蔬(饮料)、(奶牛)乳品、生猪、肉鸡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2]。
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产业是沈阳沈北新区的新兴产业,目前沈北新区休闲观光农业具体项目包括:爱琴谷庄园,占地700亩,其致力于打造阳光度假、花卉果园、观赏采摘、休闲运动等多层次观光园区;万亩辽河花海,依托辽河七星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达6000亩,主要以种植油菜、芦苇、万寿菊、荷花等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带;薰衣草庄园,占地面积5000余亩,核心区域1600亩,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正式认定为沈阳市首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稻田艺术画,占地面积280亩,它是现如今中国拥有的最大的水稻田艺术画;水稻开心农场项目,占地面积300亩,是以绿色有机水稻为基础,集学习、观光、体验、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水稻观光项目。
二、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四象限法是由三个指标构成:(1)横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占有率;(2)纵坐标:生态农业发展市场增长率;(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即相对市场占有率同市场增长率形成一个四象限的矩阵图。其理想模式是要重点突出和发展明星类和金牛类的优势与机遇,引导问题类向明星类和金牛类方向发展,尽量规避瘦狗类中可能出现的劣势与威胁。通过波士顿矩阵图中的四象限法,将其延伸到生态农业发展的潜力研究中,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本区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四大突出产业的潜力情况做出如下具体分析:
1.劣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问题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长率高。可以看出,其市场前景广阔,处于成长阶段,只是发展优势尚未突显,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有望成为明星类也有可能退化成为瘦狗型市场。因此发展方向取决于对问题类的正确引导。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型发展战略来增强发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休闲观光产业属于问题类产品。休闲观光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也是该区现代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但由于此类产业刚刚兴起,在管理体制和发展理念上仍存在不成熟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及完善。因此针对此类情况,适合采用加强型战略逐步引导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成为明星类产品。
2.优势与机遇并存型
此象限是明星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拥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由于增长势头良好,为了继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强化其主导地位。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属于明星类产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是该区的主导产业,现已拥有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及数百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它在增长势头和赢利水平上都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采用稳定型增长战略和创新型战略逐步成为金牛型,成为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保持良好势头,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特点,利用发展机遇使沈北新区的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3.优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金牛类产品,其现状特点是,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市场增长率已经饱和,因其具有市场成长率低的劣势特征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及享有较好的规模经济优势特点,因此不必对其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该金牛类产品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突出支柱产业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才能不断保持其优势地位,逐渐提高其市场增长率。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属于金牛类产品。这两类产业是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发展规模,发展模式也日趋成熟,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市场增长率逐年趋于稳定,因此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型战略逐步向明星类转化,以提高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更好的发展本区的生态农业。
4.劣势与威胁并存型
此象限是瘦狗类产品,其发展特点是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很低,因此没有发展前景,但此类产品,并不是盲目地采取全部放弃战略,而是尽可能规避发展此类产品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对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仍要不断开拓发展机会。因此针对瘦狗类产品,要采取减少和剔除战略,结合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合理的选择避开威胁,消除劣势。
三、沈阳沈北新区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设计
1.生态型种植业发展战略
1.1发展壮大种植业优势产业战略。
优化水稻品质结构和生产布局,并从耕地保护,土壤改良等多方面着手,切实加强水稻生产综合能力,更在急需时,保障全区仍至全市的粮食供需平衡必要的生产能力;通过重点建设三大种植业基地,即集种植、展示、交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蔬菜花卉产业基地、以五味子、沙参等种植、加工、销售为主体的特色中草药种植基地、以果品采摘观光、特色种植观光、农家院休闲为主线的生态林果产业基地,挖掘特色种植业潜力,大力营造各具产业优势的生态型农产品生产区域。
1.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战略。
采用工厂化育秧、全程机械化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使农民更好的掌握优质良种及配套的种植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立农业推广区域站及发展农业科研培训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适应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生态化进程。
1.3创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战略。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一种高效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组合一体化的立体种养模式。技术上,通过在稻田中养鱼,水稻可以为鱼遮光蔽日,鱼可以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松土壤,提供养分。这种稻鱼共生模式,综合效益是单纯种稻的2~3倍。通过大力推广适合沈北新区的稻田养鱼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改变粗放型农业作业方式,以实现对各种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生态型种植业可持续发展[3]。
2.生态型畜禽养殖业发展战略
2.1提升政府职能战略。
在政策引导上,政府基于对畜禽养殖业市场的准确调控,需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养殖户的优惠政策;在政策落实上,要做到落实政策不打折,确保按时、足额发放良种补贴等各项财政扶持资金,提高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加强与招商局、国土局、农林局、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生态型畜禽养殖业项目选址、签约、落实和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2.2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战略。
按照沈北新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北部生猪养殖示范基地、中部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东部肉鸡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打造万亩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不断完善畜禽养殖的产业链条,实现全区畜禽养殖业的经济良性循环,提高畜禽养殖产业化水平,推动生态型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推行保障体系建设战略。
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测预警、检疫监督和应急体系;完善畜禽养殖业保障体系,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确实保障畜禽产品安全卫生。
3.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战略
3.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战略。
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在选址与布局方面,要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遵循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城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原则的同时,将旅游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发展。
3.2强农兴旅的发展战略。
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在强调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意义,增强参与互动意义。未来,沈北新区应立足“大旅游”战略,其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应重点按以下三种类型发展:即林果基地采摘型、农业生态观光型、休闲旅游度假型,全力打造东北最大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基地”。
3.3规范服务强化宣传战略。
相关管理部门应健全统一、全面的关于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标准,使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各行业间的行业协会等自律型行业监督组织,增强行业间各企业的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促进共同发展;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行业中各企业也要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农技知识、服务技能、诚信意识、生产及消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从而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与此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沈北新区生态型休闲观光农业的风采,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强农兴旅的战略意义。
4.生态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4.1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就沈北新区现有的中小型加工企业分析,大部分的发展现状较为分散且规模尚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至于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难以保持竞争优势。因此应通过中小型企业间的优化整合,加强分工与协作,最终实现产业间的集群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媒介的前提下,利用沈北新区现有的一大批知名度高、加工水平先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裂变扩张实力的优势龙头企业,通过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特定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环节分离出去,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生态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协作龙头企业做好相关衔接的质量、标准、管理等工作。可以说,企业集群效应不仅可以降低加工成本,还能增强企业间的整体竞争优势。
4.2自主创新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5年)》,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为出发点,按照“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因地制宜、补贴农民”的思路,对农民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进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使用优良品种,加快优质良种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力争今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总产保持在10000亿斤以上,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进一步改善;稳定棉花生产,力争棉花面积保持在85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750万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今年,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大豆补贴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项目覆盖区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全部补贴。
(二)坚持品种择优的原则。各地主导品种的筛选由省级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在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禁止选择未经审定、审定不通过或过期淘汰的品种。
(三)坚持公开推介的原则。主导品种确定后,省级农业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向社会,并将推介品种随实施方案上报农业部备案。严禁省级以下农业部门进行品种推介活动。
(四)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各地农业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品质优先、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积极引导农民选择使用推介的良种,不得采取强制手段干预农民自愿选种。
四、实施规模及补贴标准
(一)补贴范围: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在全国31个省(区、市)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大豆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
(二)补贴对象: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
(三)补贴标准:2009年良种补贴的执行标准为早稻10元/亩;中晚稻、棉花15元/亩;小麦、玉米、大豆10元/亩。
五、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各地要按照整体覆盖、逐级推进的原则,首先由农户据实向村委会申报种植面积和品种。由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汇总审核后,将本辖区种植面积和品种上报县财政、农业部门。最后省级财政、农业部门将各县上报的补贴面积和品种汇总审核后上报财政部、农业部。
(二)科学选择补贴方式。良种补贴资金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售价折扣补贴方式。水稻、玉米良种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实行良种推介、自愿购种、直接发放。小麦、大豆、棉花良种补贴可以采取售价折扣补贴的方式补贴农民,也可以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各省(区、市)农业、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和作物品种特点从中选择确定补贴方式,并随实施方案上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三)严格补贴资金发放程序。采取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的,实行公开推介良种,落实种植面积,农民自愿购种。乡镇财政所直接向补贴对象兑付补贴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农民;采取售价折扣补贴方式的,省级财政、农业部门组织招标采购良种,中标单位实行统一供种,良种补贴实行售价折扣,购种农民按折扣价付款,供种单位登记销售折扣清册,购种农民签字确认。严禁省级以下财政或农业部门组织招标。
(四)据实拨付项目资金。各省财政、农业部门在本意见下达后15日内,组织编制良种补贴实施方案,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上报备案,申请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推介品种、补贴方式、补贴面积和补贴金额等有关内容,并附分县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金额表。对于全覆盖的补贴品种,中央财政实行预先拨付、年终据实结算的方式。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申请,预拨良种补贴资金。到年底,再根据当年实际面积进行结算,如果出现结余资金将结转下年使用。中央直属垦区直接向财政部、农业部申报。各省(区、市)垦区,由省农垦主管部门统一向省农业主管部门申报,也可按农场的隶属关系,由农垦主管部门统一向当地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申报,并由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报。实行招标采购统一供种方式的补贴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在开标后按招标确定的供种量预拨70%补贴资金,根据财政、农业部门逐级审核确定的供种清册和农业部门确认的无种子质量问题书面意见与供种单位结算其余30%的补贴资金。各省财政、农业部门年底前将当年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认真总结并上报财政部和农业部。
(五)健全良种补贴档案。各地要加强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良种补贴明细档案,实现县级有区域图、乡级有落实表,村级有到户清册。乡级面积落实表一式两份,分别由乡镇农技站和县农业局保管。实行统一供种的地区,村级分户清册要一式三份,由供种单位印刷,分别用于编制计划、行政公示和财政报账。采取直接发放补贴的地区,清册一式两份,用于行政公示和补贴资金发放时农民签字确认。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配合。各级要高度重视良种补贴项目,切实把该项目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补贴资金预算、拨付工作;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制定方案、良种推介、技术服务等工作。其他各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良种补贴项目搞好服务。
(二)强化项目公示。实行良种补贴村级公示制,公示内容要包括农户良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设立良种补贴监督电话,并在当地媒体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强化资金管理。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切实按照国家规定严格使用。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良种补贴面积,不得套取、挤占、挪用补贴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所需配套推广工作经费,保证补贴品种推介展示、补贴面积核实、补贴资金发放、补贴档案建立和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支出,严禁挤占挪用中央下拨的补贴资金用于工作经费。
(四)强化监督检查。省级农业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通过实地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户,认真了解项目区面积落实、种子质量和价格、补贴资金发放等有关情况,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良种补贴政策不走样,农民实惠不减少。
[关键词]依法治监监狱生产实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提出并经宪法确认的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监狱工作正从依靠行政手段和政策为主的传统治监模式向以法律为导向的治监模式转变,实行全面和系统的法治化。强化监管执法的规范化建设,使民警执法素质,执法水平适应需求,切实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监督体制完善,也使权力受制于法律,创造了司法公正的良好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监狱民警以及罪犯的权利义务课题得到较为深入地探讨,而在依法治监下的监狱生产问题却少有论及。
目前,监狱企业与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监企社合一,监狱办企业的社会压力较大,行刑方式与生产方式交合碰撞。从监狱生产作为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来看,认识比较一致。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如何处理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与监狱追求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来看,却在理论与实践上已成为热点和焦点问题。有观点认为,在依法治监条件下,监狱生产应单一化为劳动改造手段,以遏制监狱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违背其初衷利润化的倾向,保证改造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监狱生产退出市场,寻求政府包办是不可能的,监狱生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已具备多种职能。
一是罪犯劳动载体职能。劳动改造是改造罪犯的主要手段,其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它是改造罪犯不良思想、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习生产技能的有效方式。有罪犯劳动,就有监狱生产。监狱生产是罪犯劳动的载体,也是监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补充监狱经费职能。组织罪犯参加劳动是一种必要劳动,通过劳动既可以改造其思想,又不让他们坐吃闲饭,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监狱生产收入主要用于改善罪犯的生活,维持再生产和完善罪犯有关的集体生活设施。四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监狱生产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创造的经济效益很好地弥补监狱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监管改造工作。
三是维护监管安全职能。在具备安全防范条件下,组织罪犯进行生产劳动是维护监狱安全的重要手段。适量的劳动可以消耗罪犯大部分时间和体力,疏泄其过剩精力。紧张而有序的生产安排使罪犯在规定时间内一直从事劳动,严格作息制度,又使监狱行刑生活节律加快,整个行刑生活显得充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调适罪犯心理状态,促进罪犯安心改造。否则,罪犯整天无所事事,给监管安全留下隐患。因此,不搞生产,监狱就不能稳定。由此可见,现阶段搞好监狱生产,与依法治监的实现结下了不解之缘。笔者认为,依法治监下的监狱生产,应重视监狱工作的主要矛盾,融进时代的新鲜内容,围绕监狱的根本任务进行,要贯彻一个整体思路,即“抓改造、促生产、保安全、增效益”。几年来,笔者所在的南湖监狱监管改造秩序稳定,改造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无罪犯脱逃、无罪犯工伤死亡、无狱内重大案件和事故发生的良好成绩,使监管改造工作整体上了一个新的水平。经过省监狱管理局的考评验收,各项指标均达到三级监管安全的标准,批准为三级监管安全单位,成为全省首家被省局批准的监管安全三级达标的农场监狱。监管安全创建场以来最好时期;经济上从一个负债多年以农业为主的单位,实现了“三个转移”目标,发展成为以劳务加工为主体的监狱,亏损指标大幅度下降,监狱经济健康发展。
结合我监工作实践,笔者就依法治监下监狱生产的实现,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确立劳务经济的主导地位。监狱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劳动力上。虽然当今中国社会,劳动力资源严重过剩,但监狱劳动力优势却是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法比拟的。
一是整体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力集中、突击性强,技术全面、配置性强,训练有素、纪律性强;二是稳定优势,可以提供稳定的劳动力资源;三是价格优势,许多固有的开支,可不计入劳务成本;四是保障优势,不仅能够保证劳务的有效生产率,而且能够保证合作方有使用配套设施的权利。监狱应扬长避短,借市场经济无形之手,行劳务经济发展之舟。劳务经济既是监企矛盾,也是监企矛盾平衡的体现。改造效益和生产效益在劳务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劳务生产使罪犯由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劳动;由室外劳动转化室内劳动;由分散劳动转为集中劳动。虽然监管改造上的要求是广泛的,但“管得住”是最基本的,尽管劳务生产会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这都是在“管得住”前提下可逐步得到解决。改造与生产的双赢局面在劳务经济发展中得以实现。监管管理与经营管理在劳务生产过程中达到高度一致。劳务生产,使罪犯的劳动战线大大收缩,劳动现场相对集中;民警的经营活动大大减少,经营管理相对简单。基层工作民警集监管职能与经营职能于一身,工作责任心增强,效率提高。监企分离在劳务经济实践中已经部分实现。第一,劳务经济“两头在外”,传统的“供”、“销”已经分离出去。
第二,劳务经济主要是组织劳务生产,不需要有固定的产品,不用担心产品的市场,不负责产品的市场责任,企业的部分职能已分离出去。
“九五”期间,我监根据压时增效的要求,按照确保安全、效率优先、扶强扶优的原则,有侧重地弥补进了一批机械化程度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形成“缝纫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建立了玩具厂、服装厂和皮件厂。劳务加工总产值实现台阶式递增,劳务收入由94年的100万元,增加到
1999年的1580万元,20__年达到2200万元,突破20__万元大关,取得改造、生产效益的双丰收,证明了劳务经济在监狱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是监狱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监狱生产的稳步前进。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国有经济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笔者认为监狱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围绕品种、质量与效益,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水平;第二,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具体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情况,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调整,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而活。通过改组、联合、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剥离监狱附属功能,凸现监狱生产的改造效益,达到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增强监狱经济活力与竞争力,实现监狱安全发展。笔者所在的监狱以前以工业建材为重点。在“八五”期间,监狱党委根据当时市场的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对水泥厂进行扩建和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但“九五”期间,由于主导产品市场疲软,销路不畅,水泥厂生产经营形势逐渐恶化,营销陷入低谷。20__年,监狱经综合调研分析,将水泥生产线及相应资产所用权转让,并将效益不佳,扭亏无望的一分场砖瓦厂租赁经营,至此卸掉了沉重的包袱,盘活了固定资产。并在1998年建成投产高附加值产品稀土节能灯管,先后又进行了二期扩建改造,其美好市场前景,为监狱工业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市场门路提供了良好条件,扩张了监狱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作为一个农场性质的监狱,南湖监狱的经济发展经过茶园联合经营、土地承包权经营、水泥厂租赁经营和组建新世纪照明公司的战略重组和经济定位,监狱经济向更加完美的企业管理制度转变。监狱经济在放小后,将集中很大精力抓好对关键、重点企业的管理。具体可以概括为:由基础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重点抓成本、质量、资金管理;由日常管理为主向经营决策管理为主的转移。新世纪照明公司投产以来,产量、销量额持续增长,20__年年产值达到1000万余元,实现利润165万元。今年预计年产值1500万元,预计利润200万余元,成为监狱发展的有力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