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

时间:2023-06-27 17:5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知识入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

第1篇

2000余年以来,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及诊疗思维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自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中医“伪科学”、“废除中医”的言论便不绝于耳,给中医的发展和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辨证论治思想、整体观念等中医基本思维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也很难确立,成为中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障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中国哲学知识的匮乏。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医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熏陶,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贯穿中西医的比较,以达到正本清源。

1弥补中国古代哲学知识的匮乏突破入门难的瓶颈

要准确理解一门学科的真正内涵,必须具备必要的上源知识。所谓上源知识,指一门学科的学术思想产生、形成的知识源头,是学习、研究、应用该学科前提。中医学的上源知识体系包括古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体系。在古代,自然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存在于哲学体系之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药物的性味归经理论、方剂的配伍理论等,无不是建立在哲学体系之下的。离开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学就失去了根本和精髓,就只是一堆松散的原始经验[1]。因此,中国哲学正是认知中医的上源知识,是认知中医的法门,也是中医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的。而在目前的中医研究、教学过程中,非但不重视反而排斥哲学,甚至将其视为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古之习医者,多先研习释、道、儒等流派的经典著作,然后再研习医学专著。具备了良好的上源知识基础后,“迁移”更快,入门容易,对中医的理解、掌握更为准确和迅速,大大地提高了成材率,缩短了成长周期。北宋时期的名相赵普有句名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民间亦有“秀才学医,笼里捉鸡”、“秀才习医生,只用一五更”之说,讲的都是这一道理。因此学习中医学,中国哲学是必修的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2]。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曾言:“医者诚能深于哲学,其诊病之际,直如饮上池之水,能洞鉴病源,毫无差谬。”[3]可见,中国哲学不仅是中医学入门之砖,更是晋阶之法。今之教育,从幼儿开始,已难觅古典哲学教育的踪影,中学阶段又多以数理化为重点,到了大学阶段学,分析—还原的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学生对阴阳、五行、经络等概念是异常陌生的,接受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等思维非常困难,整体思维、辩证论治思想很难确立,更遑论牢固。到毕业之时,相当一部分还在中医门槛之外。及至硕博士研究生阶段,不但未及时补上中国哲学知识的空白,反而普遍用西医的手段来研究中医,与传统中医方向渐行渐远。难怪一些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不无感慨地讲道,现在中医院校的硕博士教育实际上是培养了一批“中医的掘墓人”。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哲学基础知识的熏陶,普遍存在源头知识的欠缺。解决这种“入门难”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改革中医教育模式,及时补上中国哲学这一课。

2注重古典哲学的熏陶首重道家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包括道、儒、释三家。起源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道家文化。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象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4],敏锐地洞察到中华文明以道家为根基的实质。道家对中国哲学、政治思想、科学、艺术以及医学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医的产生、形成以及发展,植根于以道家文化为根基的土壤之上[5]。比如以道家的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直觉思维、气化理论等哲学思想为基础,《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则正是基于道家“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的思想而建立的;根据“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治疗疾病应根据病邪的性质特点、停留部位、病势的发展以及正气驱邪的趋向等因素,顺应其势,从最近的途径以驱邪外出,达到最短时间内治愈疾病,以免扰乱更多脏腑[6]。在治则方面又提出了“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治疗原则。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因此,王礼贤指出:道家哲学乃中医之根。中医理论不仅以道家哲学为根基,其代表著作《黄帝内经》本身更可作为一部道家学术之发挥的著作来读[7]。因此,要读懂中医学的基本内涵,具备一定的道学基础知识是必须的。例如,和法是方剂学“八法”中难理解的治法。道学中的“和”有4层含义:一是从事物规律上讲,“中”即为“正道”,为自然必由之路;二是从事物变化上讲,“和”即为度;三是从空间上讲,“中和”含有“生化”之义;四是从时机上讲,强调“不得己”而为之。据此,可将“和法”分为狭义和广义、相对和法三种。狭义和法指的是和解少阳;广义和法则包括表多种治法的组合的“生化”过程;而相对和法则指和法使用的度[8]。因此,在入门之前,粗读一些诸如《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著作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亦可有意识地将一些道家基本思想贯穿进来。学习的目的不求至精至深,但求得其大旨,目的是帮助理解中医有关问题的基本内涵和来龙去脉。

3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中西医的比较

以前的两千余年,中国的医学体系中,中医独存独盛;而后,中西并存,以中医为主;及至今日,西医渐占上风,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一些学者(主要指西医学者,也包括部分非正统中医学者)常以西医的观点来评判中医的观点、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得出不能准确反映中医本来面貌甚至歪曲中医中药的说法,更有甚者提出“废除中医”的极端论断。如此大环境下,中医的生存、发展空间逐渐受到挤压,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医者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是不容逃避的现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的吕炳奎就曾针对当时中医现状沉痛表示:“现在的中医院,除少数坚持以中医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经名不副实了,名义上还是中医医院,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只是在门诊上用点中药,病房已经完全西化或半西化了。”60年后的今天,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更盛。反映到中医学教育的问题上,绝大部分学生入校前对中医缺乏了解,入校后缺乏兴趣和动力,毕业后就业困难。这种恶性循环对未来中医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摆在中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是要让他们认清中西医各自的思维特点,各自的长短处所在,并从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医学体系格局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刘泰逢教授曾撰文指出“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异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9]。因此,应该站在历史和未来的角度,从哲学高度进行中西医的比较,并将其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不同环节,循序渐进地实施,强调长时间的熏陶,力图扭转认识上的漩涡。

从哲学源头来看,西医源于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力图通过明确的范畴和思维掌握各个事物间的细微规律;而中医学起源于东方哲学,主要发源于中国,属于大陆性文明,强调无区别,注意寻求普遍真理,寻找事物的总规律[10]。二者在研究对象的层面、研究的方法、方向等各个方面都迥然不同。西医支持生命的物质层面,认为生命由组织结构和物质元素组成,其规律系实体之间的规律,具有稳定性,需要用分析—还原的方法获得。认知过程中,借助现代化技术和方法,依次从个体水平、脏器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逐步展开。中医则支持生命运行的自然整体层面,认为生命的规律系自然的整体运动关系的规律,具有变易性和包容性,需要依靠体察和领悟,用综合的方法来认识和获得。

西医对人体的研究注重部分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强调定量分析。虽然对人体的结构—功能—物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由于不关心整体,所以忽略了人体疾病的心理—环境—社会的广泛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之间是广泛联系而密不可分的,脱离整体的部分是毫无意义的,人体发病以及疾病的预防和心理—环境—社会等外界环境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由于这种联系不能完全量化,故而注重定性分析。其缺点是不能从更细微的层面反映生命的本质。因此,二者各具优缺点。西医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取代中医的,中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独立性。当西医发展碰到瓶颈时,中医的思维方法可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比如,化学药物虽然结构、代谢、作用靶点等清楚明了,但随着化学成分越分越细,毒性也越来越大,运用中医方剂“和”的思想,运用药物之间“毒力共振”的思想[11],也许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医和西医都会遇到发展的瓶颈问题。鉴于这一点,有人提出了“系统医学”的观点。这种观点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把人体看做有机整体,深入研究环境信息和基因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发病机理,建立系统分析和预测疾病的发生和转归[12]。其实质是整合二者的优缺点,从更深的层次实现了中西医的沟通,实现二者的互补,可能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从以上的分析看来,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角度,中医的存在和发展,都具备自身的合理性。通过中西医的哲学比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纠正“中医衰亡论”的悲观情绪,在一定范围内纠正学生中的“西医依附观”,为中医的薪火相传留下“火种”。

第2篇

    一、目前中医院校学生西医诊断思维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⒈由于中西医诊断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医院校学生学习西医内科时多存在“入门难”的问题。

    由于在开设西医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若干中医课程,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中医诊断思维模式,在学习西医课程时不可避免地会沿用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但中西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是有差异的,中医侧重证候分析,注重舌脉等大体表象,诊断多是证候诊断,如“咳嗽”、“喘证”,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侧重疾病分析,注重微观指标,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等,在“症”的基础上得出“病”的诊断,如“肺炎”“心力衰竭”,讲究因病论治。可见套用中医的诊断思维模式来学习西医必定会导致头绪混乱、难以入门的情况。事实上也是如此,中医院校内初学西医内科学的学生往往把症状描述的非常全面,但是他们往往不能从描述中看到是哪种“病”,缺乏相应的逻辑归纳能力。

    ⒉中医院校西医课时有限,内容学习多不够深入、全面。

    中医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五年期间,要学习中医和西医两大理论体系,课程设置几乎是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各半,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课程较西医院校明显压缩,比如西医院校系统讲授西医内科学需要两个学期约550学时[3],而中医院校仅仅安排100学时左右。同样因为学时限制,中医院校的临床见习不可能和西医院校一样细化、全面,比如西医的见习是按病见习,中医只能按系统见习。西医基础课程如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亦是如此。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诊断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对西医课程不够重视,学习西医内科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学生已经认识到学习西医内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医学生在和西医在同样的学制情况下既要学好中医,又要学习西医课程,相对任务紧、课业重,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只好选择求“中”摒“西”,把大部分精力用于中医学习,而在西医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及精力很少。

    4. 临床资源限制

    中医院校在实践教育条件方面和同级西医院校相比普遍薄弱,病源相对较少,加上近年的扩大招生,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机会少,其临床思维能力自然也不容易提高。

    中西医思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临床资源改善非一时之举,中医学生在学制五年首先要学好中医,西医课程时间亦不可能过多提高。所以我们认为要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西医诊断思维水平重点要抓住西医内科学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西医内科学习效率。西医诊断思维的培养首先要从改善西医内科教学模式入手。

    二、西医内科学教学模式探讨

    ⒈针对中医学生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化难为简,重点突出的学习指导至关重要。我们教研室结合我院的特点和教学大纲及执业医师要求,制定了内科学常见病诊断训练与量化考核指导,把临床上常见的一些疾病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按条目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反复发作,主要症状为:咳,痰,喘,炎。体征:早期可无异常体征及呼吸音增粗,合并感染时有干、湿罗音,哮鸣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痰检、X线、肺功能。学生结合指导便于更好地正向记忆和理解教材中疾病的内容。同时针对疾病的 临床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我们也按条目进行了归纳总结,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诊归纳为十个方面,便于学生更快的建立逆向思维的思路,做到识特点而知疾病。西医病历书写也重点强调突出疾病特点,达到“看主诉知疾病”的标准。指导能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的自学,学生通过自学,也更好的推动了各种教学互动模式的进行,促进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及临床见习阶段,采用PBL教学模式、情境教学等多种互动模式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o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创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既往研究表明,PBL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我教研室从症状入手,分基础诊断阶段、临床诊断和治疗阶段、临床见习3个阶段进行PBL教学研究,显示PBL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诊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我们体会PBL教学实践的优点: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②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④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全面消化[2]。

    情景模拟是一种设置一定的情景,组织学生扮演事件的角色,生动再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而展开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方法[5]。我们主要讲这种模拟训练用于临床问诊和病案分析中,学生分别模拟病人和临床医师,看似简单地一问一答,学生事先要对疾病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断思路有了更切身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的教学手段[6]。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帮助我们把平时临床的典型病源整理出来,弥补学生当堂课堂见习病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创设临床情景,拉近理论讲授与临床的距离,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枯燥为生动,从而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也有不错的效果。

    3.全面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评估和终结式评估结合[7],以考促学,促进学生平时对课堂学习、见习和实习的重视。

    在课堂教学及见习阶段,即采取平时考核和终末考核结合的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平时的病历书写、病案分析均纳入考核范围,占15%左右;期末考核占80%,期末考核除了基础知识,也注重临床分析能力,其中病例分析占期末成绩比值的10-15%。

第3篇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体系中,预科教育迅速发展,教材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研发一批能够满足预科教育目标和教学效率的教材,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在十年的预科教育发展历程中,各预科院校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预科教育目标,编写了一批实用性强、好学易教的教材。

1、预科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教材是影响教育培养质量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基础。“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是教学管理主要体现之一,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赵金铭提出:一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必定与某种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以经过验证的现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为依据,而教材不过是保证了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措施之一。教材必须有针对性,为谁而编,为什么样的目的而编,要明有所指,要符合学习者的自身情况与需求。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预科教育与正常的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为国家外交战略服务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实现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跨文化衔接的介入环节,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介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特殊教学类型。它是一种综合强化型教育模式。据《教育部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预科教育培养总体目标为“使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公费留学生预科教育培养目标和生源的复杂情况决定了预科教育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包括基础通用汉语、基础专用汉语、基础专业知识、中国文化等多个方面。预科学制为1年,实际教学时间仅为8-9个月,具有短期性特点。目标、生源状况、学制三个因素结合,决定了预科教育必然是非常态的强化教育模式。因此,针对预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需要有一套目标明确、行之有效的专门汉语教材才能顺利完成预科教学。预科教育初期,虽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材众多,但适应奖学金生汉语预科教学的教材却少之又少。市面上现有的汉语教材多是分技能编写,各科目间的横向联系不够紧密,缺少系统性。另外,这些汉语教材也缺少针对性,没有针对预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需求,将通用汉语学习、专用汉语学习与基础专业知识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了达到预科教学目标,就需要有实用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功能性的教材,使留学生能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外国中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之间的过渡,顺利进入本科专业学习阶段。一本实用性强的、好学易教的教材能在满足学习者目标需求和效率需求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效能。这样的好教材上到编写理念,下到课文语料的编写与采样、词汇和语法要素的筛选以及练习题型模式的选择,都要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2、各预科院校在教材研发方面的成果及教材简介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各预科院校集中力量,分类编写了一批适用于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的教材。

2.1 基础汉语教材。南京师范大学本着汉语综合技能教学与听说技能教学相结合,在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汉语能力的同时突出听说技能的培养。编写并于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汉语初级强化教程》,该教程是北大版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规划教材语言技能类的基础强化教材,适合汉语预科生集中强化教学一学年使用。《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分综合课本和听说课本两个系列,各4册。既可配套使用,也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注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以结构为主线,辅以交际功能。穿插文化背景介绍。将听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同步强化,避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相互牵扯的弊端。高等教育出版社基于对已开展预科教育院校的调研总结归纳,始终贯彻将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的方式,为完成预科教学目标编写并于2010年出版了《留学中国》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目前由《留学中国――汉语综合教程》(1、2)、《留学中国――汉语综合教程练习册》(1、2)、《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2)等构成,以《汉语综合教程》的语法点和词汇量为基础,在《汉语科普阅读教程》等其他教材中复现和延伸,实现各教材间的横向联系更紧密,相互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又更加深入,尽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根据HSK大纲和样题设计HSK练习题及模拟题,让学生逐步适应新HSK考试。华中师范大学牢牢把握适用对象为初学者,在充分细致地分析学习者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特点、目标需求和心理需求、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的基础上, 同时,根据《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四级》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难度与层级,编写并于201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 在课文的编写与选择、语法项目及注释的编排、练习的设计上都突出以学习者为主的编写理念。该教材的教学内容、话题、活动场景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交际,做到即学即用,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交际及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教材的趣味性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两方面都有体现。这部教材分为《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读写入门》和《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读写入门》练习丰富,题型多样。每课练习训练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先训练学生对汉字的认读,然后重点训练学生对句子、语段的阅读能力,最后拓展练习以充分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为了配合预科生的HSK考试,练习题型结合新HSK4级的考试题型,由易到难,形式丰富。《飞跃汉语速成系列教材:汉语听说入门》力求全面把握学习者的兴趣取向,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尽力使学习者对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兴趣,使学习者真正感到学习内容“有用”、“有趣”,做到生动活泼、寓学于乐。教材编写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规律,语言规范,注释科学。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更有效提高预科教育质量,2012年开始计划编写一套更适合预科教学的基础汉语教材。该系列教材共8册,其中读写(综合)4册,听力2册,口语2册。读写为主干教材,听力配合读写,听力第1册配合读写1-2册,听力第2册配合读写第3册。口语教材相对独立,注意与读写教材的大致配合。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讨论修改,其中5册已经完成初稿。该教材紧扣奖学金生预科教育培养目标,从词汇、语法、课文、到练习题型均以新HSK四级考试大纲为蓝本,紧密结合预科生生活需要和学习需要,选择实用、有趣的话题。目前编写工作仍在进行中。

2.2 专业汉语教材。汉语教学体系的系统发展、预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使专业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专业汉语是预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带有专业倾向性的汉语,在进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内容的教学,将汉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寓于专业材料中,以专业材料为呈现语言结构、语言点、句型结构的方式,依据专业特点训练汉语专项技能。专业汉语教材是学生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通向专业学习道路的必要工具,是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的重要一环。

为了满足奖学金生预科教育对于专业汉语教材的需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了“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该丛书适用于来华学习理工、西医、经贸、中医及相关专业,汉语水平为初级的外国留学生,旨在培养留学生学习理工、西医、经贸、中医及相关专业所急需的听说读写技能,掌握专业汉语基本词汇、构词法、表达句式,使之顺利地入系接受本科专业教育。

1、科技汉语。为实现奖学金生预科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天津大学非常重视教材建设。2005年,天津大学自编教材,积极推出了“科技汉语阅读课”。2006年第一次修订《科技汉语读写教程》,增加了三分之一内容,以适应科技汉语课增加的课时。2008年第二次修订,调整了部分内容,更正了部分错误,增加了部分练习。2009年5月成立了预科部科技汉语攻关组,对科技汉语课程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拟定出科技汉语词汇词频统计方案,建立初中、高中、大学数理化科技汉语语料库。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合作策划了适用于理工类预科生的系列教材编写方案,并组织编写。致力于研发编写符合理工科预科生使用的科技汉语教材,并努力将教材打造成精品。2012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科技汉语听说教程》两部中国政府奖项金生预科教育专用教材。《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科技汉语系列”语言类主干教材,是为理工类来华留学生在预科阶段学习而编写的专门汉语教材,是普通汉语课程和数理化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读为主、以写为辅,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数、理、化、计算机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为其学习数、理、化、计算机等专业课消除语言障碍,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该教材词汇以书面语通用词汇和半科技词汇为重点,语法主要包括科技语体的常用语法格式、常用句式和科技语体常用意念范畴。汉字以科技词汇中所含的能产性强的根字为主。内容顺序安排根据专业知识内容的难度从低到高;根据汉语表述的难度从低到高;根据专业汉语意念功能项目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专业意念功能为主,专业知识为次,汉语表述为前两者服务。7《科技汉语听说教程》与《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相配合,其练习的内容以听为主、以说为辅,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数、理、化、计算机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汉语听说能力。本教程在细节上突出人性化设计,如特别增加了Mp3目录,便于学生检索和自学,提高学习效率;“听力文本及参考答案”册附有手写体录音文本,并区分三个连写程度不同的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入系后对手写板书的认读效率;生词、语音练习均配有录音,并按生词、练习题切分文件,方便学生反复模仿发音,加快知识的语码转换。为加强学生科技写作能力,2009年卢娅编写出《科技汉语读写教程》第二册,根据进入专业以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在练习形式上更加注重写和记两方面技能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句、语段、短文的写作能力;用文字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大意的概括能力;整理读书笔记、简答问题的书写能力;边听边记录关键词语和中心思想的记录能力以及上网或以其他方式查找相关资料的学习能力等等,为学生入系以后听课和完成作业打下基础。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留学中国》系列教材中《汉语科普阅读教程》选文主题覆盖了工、理、医、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讲解基础专业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增长专业词汇量,实现预科阶段汉语水平与专业知识的双重提升。《汉语科普阅读教程》分为1、2两册。一方面配合《汉语综合教程》,注重词汇与语言点的重现,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另一方面用简易平实的语言讲述科学知识,其内容覆盖了文、理、工、医、经济、管理等各个学科,把预科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2、经贸汉语。随着国内预科教育的逐步发展,预科经贸汉语阅读教材的研究与编写工作逐渐受到语言教学界的重视。由于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预科生专业主要为经济贸易管理,在留学基金委的统一安排下,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生专业汉语系列教材《经贸汉语》的编写工作,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经贸汉语阅读教程》为“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经贸汉语系列”语言类主干教材,是为将要学习经贸类专业知识的预科生编写的专门汉语教材。本教程主要目标是,培养预科留学生在经贸方面所需的基本汉语知识和基础汉语技能,为学生学习经贸类专业知识消除语言障碍,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语言支撑。本教程是以经贸专业高频词汇学习为重心,以汉语言语技能训练为纲要,以任务型教学法和专业内容教学相结合为原则来编写的专业汉语教材。

3、医学汉语。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了让医学专业的预科教育达到汉语与医学基础知识衔接这一目标,组织编写了《西医汉语读写教程》和《西医汉语听说教程》,该教程于2013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医汉语》分为《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在对医学主题语料库进行词频统计的基础上筛选出词频最高的947个医学基础词汇,实现教材对医学基础词汇的最大化覆盖。针对预科特点提供人性化设计,如每一课都设计了“专项学习”板块,帮助学生梳理专业常用构词法和表达方法。《读写教程》与《听说教程》内容一一呼应,同一主题的课文、生词互相补充,注重复现率,保证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医学领域的汉语综合技能。教材通过不同层面,充分体现医学汉语的专业语言教学特点。为学生下一步的医学专业学习打下汉语基础和专业基础。中医是来华留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学科,但与之相配套的专业教材和辅助工具书一直十分匮乏。为此,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推出了“来华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丛书q中医汉语系列”,旨在为培养留学生学习中医专业所急需的听说读写技能,掌握中医专业基础字词、构词法、表达句式等,使之顺利入系接受本科专业教育。《中医汉语综合教程》是“中医汉语系列”的语言类主干教材。该教材编排设计兼顾中医学与专业汉语教学的需求特点,选材既注重中医文献的严谨性,又兼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殊性,特别注意整理归纳常用中医词汇、句式、知识,使没有中医知识基础的留学生能由浅入深地学习使用。

第4篇

名古屋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理论性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这基础上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制定了“培养富有科学理论性•伦理性•人性的、具有丰富创造力,独创性和使命感的,推动医学研究及医疗的人”的教育目标。本着此教育目标,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将本科课程体系分为全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

1.1全学教育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开设以教养教育为根本的普通课程及实习课程。全学教育课程由理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研讨会(小组为单位的文献资料检索及讨论)、文科教养课程和理科教养课程、语言文化课程构成。与全学教育并进医学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了医学入门课程。该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英文版《人体医学生物学》(SylviaSMader,2002)为教材,学习医学生物学基础知识(23学时);(2)以临终医疗及心理关怀、医学伦理学等为内容,开设特别讲座,目的是让学生为将来作为医生做思想准备(16学时);(3)为了使学生早接触医学、体验医疗,利用残障者设施、老人公寓及附属医院,开设有临床看护实习课和体验医生一天工作的影子体验课(shadowing,10学时)。全学教育课程安排于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上半年,医学入门课程由医学部施教外,其他课程由大学的教养部施教。

1.2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按学科组织了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等。专业课程主要开始于第二学年,大多课程在第四学年结束。具体课程安排如下,第二学年下半年和第三年上半年开设基础医学课程;第三学年下半年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也称基础医学研讨会);第四学年开设社会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第五学年主要是临床实习和临床病理学实习课;第六学年则为选择性临床实习和毕业考试。

其中,基础医学将课程改革前的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目统编成人体器官的构造、生物体功能、人体与药物、免疫与机体防御等科目,加强了基础科目之间相关知识点的结合。为培养本科生医学科研能力,开设了为期半年的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学生离开课堂实践实验为主的科研活动。社会医学课程包括环境劳动卫生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国际保健医疗学、医疗行政学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主要目的是为本科生国外临床研修奠定语言基础、提供相关信息。临床医学课程包括脑外科学、老年科学、小儿科等19门临床科目。临床医学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型教学模式结合以问题为主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除以上的必修课课程以外,学生需要完成2~3单位的选修科目课程。选修课程以特别讲座的方式开设,以当下医学前沿、学生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开设34次特别讲座,分成A-I为标记的9类话题小组,话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如2013年开设的特别讲座题目有:心血管外科中人工脏器的应用;救命救急医疗的最新前沿;死亡教育;多种职业协同作用的地区医疗等)。学生需要在9个不同的话题分组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6次讲座,满出勤获2单位学分;选9次讲座并满出勤,获得3单位学分。

2特点与启示

2.1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名古屋大学医学教育注重通识教育,非常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医学教育中的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多种综合能力。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入人文社科教养课程和理工科教养等通识课程,增强了医学本科生人文社会基本素养,培养沟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基础研讨会课前指定讨论题目,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图书馆查找、获取信息,学习处理和总结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特别是医学入门课程,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感受病人、感受医生、感受医院、感受社区医疗现状,促使学生树立将来作一个好医生的追求目标,加强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专业性极强的行业,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高。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部制定了以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解决一定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医学教育目标[2],力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名古屋大学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开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全学教育课程的做法值得借鉴。

2.2实施多样化教育模式

日本医学教育方式多样,努力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临床课程,教学授课方式多样化,内容灵活,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专题讨论会或与讲授相结合的PBL教学法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主动摄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检索文献、逻辑推理、总结陈述、分析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名古屋大学医学部开设多角度的特别讲座,以获取学分吸引和鼓励学生聆听讲座,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医疗现状及最新发展,理解社会医疗中医生的作用和职责,触及临床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这些专题讲座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而与日本学生相比,国内医学本科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的单一,使我们的医学本科生在考进医学院校后容易孤立地看待各门课程。往往是备考阶段死记硬背,强行记忆理论知识,而考试结束就忘记多半,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钩。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3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日本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第三学年下半年停止所有其他课程,仅开设基础医学科研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导师及研究室,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发表与答辩。该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看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发现问题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不注重最终实验结果。另外,让笔者深有感触的是,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并细致的科研习惯,如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严格要求实验记录等。

近年来,我国也在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因多种原因,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学校并不多,提供给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很少[3]。多年的“探索性机能实验教学”中笔者体会到,多数本科生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活动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建议我国就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革,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教学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条件,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利用和巩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利于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2.4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建立开放性管理平台

名古屋大学医学部独立设置专门的教育教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普通授课教师和学生组成,是在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听取学生意见的重要场所。委员会鼓励学生经常思考医学课程如何能学得更好,根据提出意见,委员会做到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课程体系。另外,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面向学生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导读和课程安排介绍,并公开在学校网页,六学年中的课程安排及要求一目了然。其中,课程导读概括介绍了学生六年间每学年的课程、学分及升学年的必备条件。而课程安排介绍则更为详细,条目清晰地介绍每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和安排的特别讲座。课程安排介绍明确提出了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成绩评定方法、教科书及参考书籍或材料、负责教师、教学日历等。

从让学生充分了解、参与课程安排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难看出,日本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有准备的学习。

第5篇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挑战杯”竞赛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在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指导体系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我们建立了三级指导体系.一是在班级层面指导体系中,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班级中组建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以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教师研究范围内的课题,供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做,既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和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与一般的教学实验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入门科研.二是在学院层面组织专家对选题和立意进行筛选点评,对立意新颖可行性强的选题立项资助,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导,并对项目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初步计划书,评估预期成果,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和研究进展.三是在学校层面对于优秀作品,组织跨学科专家论证,指导参赛团队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

2从“挑战杯”竞赛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从“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纵观历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成绩我校乃至中医药院校成绩整体平平,显示出我们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2.1中医药院校创新能力的先天劣势明显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相互交融和贯通.重要项目的科技攻关经常需要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组成团队一起共同协作.中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团队合作方面有着先天的短板.一是专业设置局限,竞赛团队组建困难.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医药而构建.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院或者同一专业的参赛团队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也很难推动竞赛作品更深入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不强,竞赛起步较晚.第一届“挑战杯”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而我校在2004年才参与进来.中医药高等院校整体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着一部优秀的“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完成,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就“挑战杯”竞赛而言,一是激励机制方面,“挑战杯”竞赛对竞赛作品要求严格,竞赛作品本身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指导教师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理所当然的需要花费巨大的心思.然而指导教师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不是很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其创新能力中对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大于创新过程,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引导机制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特别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然而,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上往往忽略专业学习与专业创新,甚至有部分同学为了参加比赛导致专业学习落后不能完成正常学业.这就失去了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意义.三是反馈与跟踪机制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挑战杯”竞赛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反馈和跟踪,往往是以教师的指导性代替学生的创新性;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和延续,往往是为了比赛而参赛,对于没有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再研究的机会,对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对于有特殊培养潜力的学生缺少破格深造的平台.

3以“挑战杯”竞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搭建竞赛选手交流平台,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中医类院校应该多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学校合作,相互交流挑战杯的竞赛经验.鼓励校内的跨学科相互合作,同时鼓励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应该为竞赛选手搭建平台,与兄弟院校举办联谊等活动,让本校的参赛选手与其它学校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扩展参赛者的思维,鼓励其相互合作,提升竞赛作品的竞争力.

3.2营造全校师生的科研氛围,夯实竞赛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类院校应该将“挑战杯”竞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参与科研的氛围,从而为挑战杯竞赛夯实群众基础.学校应该要求参加课堂教学的老师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问题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研究,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可以给予辅导并且鼓励其参加“挑战杯”竞赛.授课老师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去寻找相应学科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相关问题的好坏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挑战杯竞赛的选拔过程中来.更多的同学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开发了思维.

3.3完善竞赛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学校应该健全挑战杯竞赛的奖励机制,让挑战杯的比赛成绩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升迁、奖金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小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对那些付出较多,竞赛成绩较好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且给予资金奖励.对没有获奖的老师和学生也可获得奖励,以激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

3.4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提升普通学生对竞赛的认识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多管齐下的去宣传“挑战杯”竞赛.可以印刷一些“挑战杯”竞赛的宣传册子,利用学生会卫检的机会发放到每个宿舍.可以为“挑战杯”竞赛开设专业讲座,不仅介绍“挑战杯”竞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们的科研思维.也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主要介绍科研创作的大概流程,同时为“挑战杯”竞赛做宣传.

3.5构建师生的沟通桥梁,加强对竞赛选手的引导

学校应该创建沟通小组,这个沟通小组由学校有经验的优秀老师组成.该小组要定期了解“挑战杯”竞赛参赛选手的情况和信息.必要时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对竞赛选手进行引导.也可以选派专门的教师为参赛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其处理好学习和竞赛的关系.如果发现少数选手确实无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劝其果断退出,以免耽误了学习,舍本求末.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医学;健康知识

一、引言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国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医学健康常识是平时生活的基本常识,生物课堂作为获得医学健康常识的重要途径,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实际上,只要细心挖掘,就会发现生物课中渗透着各种各样的医学健康常识。

二、高中生物知识与医学健康的联系

生物学研究生物的普遍规律,医学研究的是人类和疾病以及与其相关的生物,生物学的研究范围比医学更广,而医学则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更紧密。在高中生物中,既有大量的生物基础知识,又有与医学健康直接相关的部分,从这两者出发,都能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十分有用的医学健康常识,比如细胞学说、基因工程等等。反过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通过理解生物课本中渗透的实用性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将生物知识融会贯通。

三、高中生物中渗透的“医学健康常识”

生物知识丰富多彩,这里选择几个典型的方面进行举例探究。

(一)细胞分子组成的W习――合理膳食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划分人体层次,由大到小依次为: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健康则人体健康,细胞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自然引起人体的不适,从根本上来说,治病也好,养生也好,其本质在于改善细胞的状态,进而改善整个人体的状态。通过学习细胞分子组成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各种营养物质是保持细胞健康的最基本的要素,而要为细胞提供充足并合适的营养素,最好的方法便是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并坚决执行。

关于合理膳食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即营养的补充一定要充足且合适,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要求,营养摄入不当的例子太多,过渡肥胖是最常见的一个。经常看到广告上说饱和脂肪酸不利于健康,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健康,可其中原理到底是什么呢?原来饱和脂肪酸没有不饱和键,性质稳定不易被氧化,呈固态堆积在血液中就容易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而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氧化,被细胞吸收后用于保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其液体状态又可以疏通血管,还是吸收脂溶性维生素所必需的物质,两者相比,高下立见。同时,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在烧烤中的食物中存在较少,这也是要少吃烧烤的原因之一。

(二)细胞癌变的学习――防癌抗癌

由生物学知识可知,细胞的生长受基因控制,当这种控制失效时,细胞就会出现异常增生与分化,形成肿瘤。这种异常的生长会破坏其他正常细胞,影响人体功能,肿瘤分良性与恶性,恶性肿瘤便是癌症。癌症的成因尚未完全被了解,常见的诱发因素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前三者为外因,后三者为内因,无论防癌还是抗癌,都可以从上述六个方面入手。我们常说吸烟有害健康,吸烟是引发肺癌的首要外因,科学家将平均每天吸烟支数与吸烟年数的乘积称为吸烟指数(一天10支,30年吸烟指数即为300),吸烟指数超过400的人为肺癌的“高危人群”,据统计50-59岁得肺癌的人最多,超过40岁的烟民得肺癌的几率将持续上升,烟民们可以自己算一算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听了这个例子,还会犹豫要不要戒烟吗?

(三)激素调节的学习――合理用药

激素是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具有集体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通过激素作用于特定部位从而间接调节身体机能称为激素调节。激素本质上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摄入外部药物,也能达到与体内部自身激素调节相似的效果。这一方法既可以用于正面的药物治疗,比如经过甲状腺切除手术后的病人需要通过药物补充甲状腺以维持身体正常机能;但也有不恰当的使用方法,比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历年奥运会对兴奋剂都是严抓严打,今年也不例外。首先,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兴奋剂是违背体育道德的;其次,兴奋剂会对身体产生副作用,其危害不容小觑,一些兴奋中含有人体生长激素和促性腺素,长期摄入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使人心力衰竭,人格改变。

(四)基因工程的学习――防治遗传病

自人类发现染色体以来,基因便被称为一座研究的宝库,探索基因,就是探索人类最深层的秘密。简单来说,现在的基因工程主要是指重组DNA技术,是将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与重组,然后转入受体内,使这种基因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遗传和表达。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设想中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是对遗传病的防治,通过改变基因来消除遗传病,仿佛“上帝造人”。据报道,在给药物致聋的实验小鼠注入医疗用病毒以给耳蜗细胞转入特殊基因的试验中,在注射医疗用病毒两个月后,小鼠耳朵的辨识能力提高了20分贝。在将来,类似的技术可能也用于人类

结论

在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我们就可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不仅知道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而不是盲人摸象般只见其表面。生物科学是医疗与健康的入门,在生物课程上打好基础,现在的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障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在将来,笔者希望能通过自己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提供更有效、更容易获得的改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红雷.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坛,2013,21:68-69.

第7篇

长期坐在电脑前面,平平觉得肩膀一天比一天酸痛,脖子越来越紧,就算在家躺上一天也缓不过来。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典型的办公室肩颈综合症,让她平时多做些运动,还开了一周的刮痧疗程。刮痧真能治病吗?平平看着脖子和肩膀上―道道的淤紫,将信将疑。

刮痧有理

刮痧,是中医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1)促进代谢,排出毒素 人体每天都在停地进行着新陈代谢的活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及时排泄出去。刮痧能够及时地将体内代谢的“垃圾”刮拭到体表,沉积到皮下的毛孔,使体内的血流畅通,恢复自然的代谢活力。

2)舒筋通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的困扰。是因为人体的“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筋膜、)受损伤时,肌肉会处于紧张、收缩甚至痉挛状态,出现疼痛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从而加重病情刮痧能够舒筋通络消除疼痛病灶,解除肌紧张,在明显减轻疼痛症状的同时,也有利于病灶的恢复。

3)调整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十分强调机体阴阳关系的平衡。

刮痧对人体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平衡。

刮痧小常识

Q 谢谢刮痧出来的淤点是不是皮下的淤血呢?

A 谢谢刮出来的淤点就是“痧”,实际上是渗出于血管之外含有代谢废物的血液。淤血多是由外伤引起的,而刮痧以后出现的痧,是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的。

Q 谢谢“出痧”会损害皮肤吗?红红的皮肤多久能恢复正常?

A 谢谢必太担心,正常的出痧对皮肤是没有损害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较重的病,“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如果病情较轻,“痧”出得少些,颜色也较浅。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加强了局部的血液循环,会使皮肤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

Q 谢谢刮痧是越疼越黑越好吗?

A 谢谢不管力道大小,刮痧并非愈痛才愈有效,也不是非要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有问题的部位刮痧才会较痛且很慢才出现红瘀,褪色速度也慢。而正常的部位红得陕褪色也快。正确的刮痧是无痛的,就像抓痒一样,感觉很舒服,出痧也很顺畅。如果感觉刮的地方很痛,心里烦躁抵触,那刮的地方肯定不对。

Q 谢谢刮痧难学吗?可以自己在家做吗?

A 谢谢痧入门是非常容易的,没有什么医学基础知识也照样可以学会。

Q 谢谢刮痧很简单,对什么人都适合是吗?

A 谢谢刮痧疗法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适用的。比如孕妇,血小板低或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不能刮;如果皮肤高度过敏或者有破损不能刮:身体虚弱或者过度疲劳,过渴、过饥、醉酒不能刮。

Q 谢谢刮痧对什么病比较有效?

A 谢谢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用刮痧都能有很好的效果。

在家动手刮痧保健

“未病先防”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刮痧不疼,也没有副作用,能恢复机体平衡状态,调整经络、脏腑气血,属于方便有效的家庭保健方式。

准备工作:

1 首先一定要有刮痧油。刮痧油有的作用,里面含有一些中药成分,可以活血化瘀。减轻刮痧过程中的疼痛、预防感染。

2 准备好刮痧板。刮痧板最好用水牛角板的专用痧板,它的特殊形状是为了适应身体各个解剖位置的需要,这样刮起来对经络和穴位的刺激作用会更到位,效果也会更好。

3 环境温度保持在25℃以上,无风。

刮痧DIY4步走

1 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

2 涂刮痧油,手托住要刮的部位,让肌肉放松。

3 用刮板从上向下,从里向外刮,刮板和身体基本上呈45度夹角,要有一定的压力。一直刮到出现红色或者紫色斑点。

4 刮痧完毕最好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并且几小时内不要洗冷水澡。

头部的刮痧保健

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等。

保健效果:“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刮痧能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使头脑清醒,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症。

面部的刮痧保健

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分别朝两侧刮拭。刮拭两颧部,顺下眼眶往两边刮。刮拭下颌部,从下巴正中往两边刮。

保健效果面部刮痧可以缓解眼部疲劳,促进皮肤更有弹性,有效减少皱纹,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而且有利于增强记忆力,又可抗衰老。

肩颈部的刮痧保健

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后脑中间的哑门穴刮到颈下大骨的大椎穴。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穴。

保健效果: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经常刮拭颈部,可以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并且对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也有很好的效果。

Tips:刮痧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如果家人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一定要马上停止。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头顶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手腕内关穴(重刮)、小腿足三里穴(重刮),脚心涌泉穴(重刮)。

刮痧小建议: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十几下,就会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治疗的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刮痧的时候要背着风,因为刮痧使毛孔张开后如果被风吹着容易中寒邪。

饥饿状态,运动后不宜刮痧。

刮痧油不能用红花油代替。因为红花油有很多辅药对皮肤有刺激,使皮肤变得粗糙、过敏。起疹子、出现黑斑。

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

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正常情况下,身体健康的年轻人,2~3小时痧痕就会褪去,大部分人最长一天内就消失了。即使年纪大、病重的人,也在2~3天内就能消失。

在家刮痧应该看被刮者体质强弱,一般体质虚弱、老人、儿童要轻刺激,体质强,青壮年可以用重刺激。

在家的保健刮痧最好坚持定期刮拭,这样才能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背部的刮痧保健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就是沿着脊柱以及与脊柱平行的方向,从上到下刮脊柱两侧1.5寸和3寸处的平行脊柱的两条线。

保健效果: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长期坚持刮拭可清除机体代谢产物,起到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使之保持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达到强身健体,缓解疲劳的功效。

胸腹部的刮痧保健

刮拭胸腹部正中线,以及胸腹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向刮拭。

保健效果:刮拭胸腹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代谢产物排除,对于女¨生可丰胸健乳,祛除赘肉,刮拭脐周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维持消化系统功能正常,起到减肥瘦身作用。

四肢的刮痧保健

第8篇

Abstract: Through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o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s and teachers of the highe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esearch cleared about the problems,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phases.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d study on the double tutorial teaching system, the research propose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asks and goals at each stage under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mode.

关键词:临床医学;双导师制;任务;目标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double tutorial system;task;objectiv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82-02

0 引言

“双导师制”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施双导师制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和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督促他们合理有效地利用双导师资源,顺利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

1 医学生培养目标分析

刘鹏等[1]曾提出,作为医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医学生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它设计了人才培养的蓝图,也为制订课程目标,进而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做了充分准备。并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医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了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利他主义者、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临床技能和尽职尽责的精神。谢瑜等[2]在对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中提出,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实践能力的措施,包括改善临床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带教质量、改革见习方式、优化实践内容等。

在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双导师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分别对云南省高等院校医学生和教师进行了一系列问卷和访谈调查。分别随机发放学生问卷350份,教师问卷300份。其中对学生所期望得到重点培养的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相应地,对学生和老师均认为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方面进行调查,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1和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除了交际能力比例稍低之外,多数学生和导师希望学生的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科研能力都能够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在访谈调查过程中,也能反映出多数老师和学生比较重视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12年5月颁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可见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就当今社会对综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而言,医学生仅仅具备学习、实践和科研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医学教育要求医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具备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将法律、伦理、医德、医疗规范知识融入教学,强调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3]。张锦英等[4]认为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培养是也医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必修课程,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科学的临床决策的前提,拥有科学的临床思维方式是每个医学生和临床工作者的首要目标之一。此外,近几年来我国医患关系颇为紧张,冲突事件频频发生。李斌等[5]认为医患沟通障碍是引起医患矛盾甚至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原因。而医患沟通属于人际沟通,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而且还有思想、观点、感情、态度等方面的交流。因此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也需要引起学生和导师的高度重视。

2 基于培养目标的学习任务

医学培养目标是医学教育的方向和导航。明确了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之后,医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明了。

2.1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基于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生源情况,大多数医学生在跨入大学校门之前对医学未能深入了解,有些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医学知识,而只是凭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向往考取了医学院校。据调查显示,医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科目繁多,任务繁重、过程艰苦,时间和精力消耗量大等特征。因此,对于医学生而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在入学阶段首要完成的任务。

2.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无论是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学习方法方面,大学与初高中都有很大的不同。医学新生需要充分意识到大学与初高中教学模式的区别,尽快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模式。因此需要导师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重点强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以助于学生尽快摆脱高中“满堂灌”式和监督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强化心理素质,牢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 对于医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对医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面对医用基础化学、医学伦理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医学概论等医学公共课和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等基础入门课,医学生可能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面对诸如人体系统解剖学等课程,学生可能还会产生恐惧感。因此就需要导师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在指导过程中需要导师多注重与学生心理方面的沟通、交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2.4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认知能力 大二阶段,医学生开始进入基础课程的学习。鉴于医学课程的独特性,对于未深入接触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否则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以至于产生厌学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生的心理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随着科目的增多和课程难度的增加,医学生可能会由于担心难以完成学业等问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那么就需要导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交流和开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以积极正确的心态进行学习。此外,导师还需要根据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参加临床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同时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还要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2.5 参加临床见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临床见习是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和必要环节。需要学生通过临床见习对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导师的讲解与指导下,了解医院管理与医疗工作基本流程,逐步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6 强化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大四、大五阶段,医学生完全进入临床专业课学习与临床实践教学阶段。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医学生能否掌握扎实的临床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接轨。因此,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此阶段,医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实现以下任务和目标:

①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及时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②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③掌握医院管理与诊疗工作基本流程,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④掌握临床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科学的决策能力。

3 基于医学教育目标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教育部根据医学教育实际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制定了涵盖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培养、各学科知识学习、综合技能培养等13个方面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操作技能,还要注重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根据教学培养计划,医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除了基础课、专业课和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之外,还进行了人文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学习。调查显示,多数高校人文教育培养方面相对较弱,大多学生不重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因此,在双导师制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改变错误的观念,重视思想教育和医学人文理念的培养,并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转变,侧重学生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均衡发展。

4 总结

本研究在明确医学生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师在各个阶段的职责和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双导师教学过程中医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实现的目标。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熟练地临床操作技能,还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文修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明确这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对医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对实现医学教育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精英型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鹏,赵建华,范伟力.医学生培养目标相关研究综述[J]. 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23-624.

[2]谢瑜,吴迪,谭琳.关于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122,124.

[3]何亚平,刘立萍.从中外医学教育标准的差异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8-70.

[4]张锦英,金鑫,沈途.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医学与哲学,2013,34(14):3-6.

[5]李斌,孙晓阳,王锦帆.医患沟通障碍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2009,26(5):302-304.

――――――――――――

第9篇

策划/橙子

执行/MONICA

如果你习惯了在城市中每日按照既定的工作路线行色匆匆,为什么不试试我们向你介绍的健走运动呢?让行走变成一种运动,对于那些抽不出时间去运动的OL一族实在具有太多的健康意义。

还等什么?快来和我们一起健走吧!

菜鸟入门

关于健走的基础知识

我们每天都会行走,但健走的定义远不是行走这么简单。

健走的定义:健走运动是以“走步”的方式在一定要求下进行的健康身心、锻炼体魄的一种健身运动。健走运动有着不同的级别,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健走是一种保持正确呼吸和正确步态并能达到有效运动时间与效果的健身运动。

健走有效消耗身体热量对照表

健走的益处

健走是一项非常温和的健身运动,它不仅仅能为你带来健康,还能为你带来苗条、曼妙的身材。

脑部:提神,使心情愉快。

健走时,应选择一条清静的路线,并在良好的环境中适当进行冥想,例如想象着自己走在梦寐以求的欧洲古堡花园,身边是玫瑰园和飞舞的蝴蝶……这样的冥想有助于放松身心。

肺部:增强肺部功能。

在健走时,应尽量选择植物较多的路线,并注意调整呼吸,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增加肺部通气量。

背部:强健背肌,巩固脊柱。

健走既增强了对背部肌肉的拉伸,又锻炼了脊柱的灵活性,还能改善因久坐而造成的腰部疼痛。

心脏:降低血压。

健走是一项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脏供血功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肠胃:帮助肠胃蠕动。

健走能够促进肠胃蠕动,但以饭后1小时进行健走运动为宜。

不同人群健走步数对照表

启动健走

对于健走带来的好处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至于如何开始进行正确的健走运动,你还需要掌握以下关于健走方面的知识。

健走经验与你分享

不要三步并作两步快走,那样会加重膝盖负担,容易造成疲劳甚至受伤。

匀速行走最节省体力,并且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而急一阵慢一阵的走路方式反而更累。

在混凝土路面、沥青地面、石板路面等硬地上健走比走在草地、湿地、河滩上更省劲、安全。

宁可绕远也不要走雪地和草坡,这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

为了使健走更轻松,请做以下准备

将自己打扮得既适合健走又漂亮,成为健走风景中的一个移动景观。

准备一个随身听,将音乐随身携带,以避免在健走时感到寂寞。

寻找一个伙伴,说服他同你一起进行健走。男朋友和男同事是最好的选择,这样有助于你们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与父母一同健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趁此机会多与父母亲近亲近。

制定探索式的健走方案,对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健走式勘察,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能获得最翔实的信息。

选择明星经常出入的地方健走,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跟心仪许久的明星撞个满怀。

制定合理的健走进度

4周构成一个单元,以第一周为基准,先从每天15分钟走起,一星期走5天,休息的2天可以穿插其中。以后每周递增5分钟,最终健走总目标从每周60~75分钟增至125~150分钟。

有氧五步走

专业的健走锻炼当然会让你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大步走:后腿用力蹬,前腿往上抬,两腿肌肉用力,是名副其实的有氧代谢运动。

减肥走步法:双手交叉枕在脑后,挺胸,脚跟着地,脚尖尽量向上抬,避免臀部翘起。刚开始脚跟也许会有刺痛感,这表明自己更需要做此运动。该方法在增进体内循环的同时,能够让你瘦得更美丽。

举手走:双手上举,略向两边展开,这个健走动作可有效锻炼颈部肌肉、缓解颈椎痛。

高抬腿走:每走一步,屈膝,大腿抬平,可锻炼腰肌,塑造臀部线条。

“弹”着走:十个脚趾用力,与地面接触的一只脚要有“抓地”动作,有像把自己弹起来的感觉就对了。这种方法可有效促进体内微循环。

挑选专业鞋

试穿鞋子时要多走一走,以试出一些细微不舒服处。一般来说,能给人被抓住脚感觉的鞋子就是最舒服的鞋子。

鞋外观:浅口、低帮。

鞋材质:鞋身轻、透气。

鞋底:支撑力佳、防滑、耐磨。

健走警示

当出现头痛、头昏;呼吸困难;想吐;出冷汗;强烈心悸;喉咙痛;脸色发白;意识不清;手臂痛;脚步乱;背痛、腰痛;脚抽筋或剧痛;胸口痛、有压迫感;心跳数超过年龄数+80……你就应该立刻停止健走,否则会危害身体健康。

坚持健走

养成良好的健走习惯是获得健康的有效途径,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健走并将它贯彻到生活之中。

健走口诀

1、勿贪久、贪快,注意定时定量。

2、多想想健走后的效果,以增强自己的信心。

3、应注意一日三餐的营养。

4、感觉身体不适时不要勉强。

5、为增加健走过程中的乐趣,可携带一个数码相机记录健走中的有趣画面。

6、以记步器记录战果,激励自己。

7、犒劳自己一个对健走有帮助的小物品,例如可测量血压的手表。

8、不时改变路线,尝试发现健走新大陆,回家后可尝试绘制健走地图。

9、向亲朋好友发誓一定要走下去,通过宣誓督促自己。

10、参加健走活动或体育比赛,以验证健走成果。

最好的步行时间和里程对照表

健走提高运动

握着哑铃健走:一般人以选择0.5~1kg的哑铃为宜,起初健走速度应放慢,适应后再逐渐提速。

背着书包健走:选择背包健走时,应注意背包中不应盛放有棱角的重物,总重量也以2~3kg为宜,肩带应宽而柔软。

水中健走:由于水有浮力,体重对腰部和膝盖造成的负担比在陆地时减轻了许多,同时水的阻力又能使健走时消耗的热量大幅增加。

绑着沙袋健走:由于脚踝处负重,增加了健走难度,从而可达到锻炼腿部肌肉耐力的目的。

BEAUTY:让我们走出误区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到底怎样走才是对的呢?难道我们一直都走错了吗?赶快自检走路方式和观念正确与否。

Q:健走和其他运动相比有哪些优势?

A:健走是一种装备最少、最简单的运动。

Q:在越坎坷的路面上健走,得到的锻炼越大吗?

A:健走时一定要考虑路面材质,长时间行走在坑洼不平或过硬的路面会导致双脚受力不均,久而久之引起小腿中下段骨头疼痛,严重的还会引发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Q:只要是健走就能带来好身材吗?

A:健走姿势不好也会导致腿部线条更加难看――压脚走:使腿肚肌肉越来越发达,出现讨厌的“萝卜腿”;内八字:长久下来会造成O形腿;外八字:X形腿,膝盖向外,让人感觉没气质;踮脚尖:脚尖过于用力,绷起腿肚上的肌肉,导致“萝卜腿”。

Q:是不是鞋跟越平越好?

A:平跟可不是最理想的鞋跟高度!人不穿鞋站立时,大部分的体重会压在脚跟上,这就超过了脚跟的承受范围;而当鞋跟超过5~6厘米时,脚掌又会承受过重的体重,容易造成脚趾骨变形。因此,最适合的鞋跟高度应该是3~5厘米,健走时小腿肌肉不会拉紧,既能防止由于健走而引起的肌肉韧带损伤,又能保持人体重心不偏移。

Q:倒着健走减肥效果会更好吗?

A:是的,倒着健走比正常走所消耗的热量要多31%,血糖中的乳酸含量也会偏高,是非常好的减肥方法!

第10篇

职涯续航老不老

职场上,人人渴望从新兵变精兵,没人愿意从精兵变老兵――工作新鲜感渐失,职位停滞不前,惶惶然不知何时沦为下一轮裁员对象。职业停滞,每个职场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有些人在迷茫中得过且过,成为企业里的“肠梗阻”;有些人不待扬鞭自奋蹄,充电优化提升职业续航能力,老兵逆袭成精兵。没有职业优化的过程,求不来职场上的现世安稳。只有最好的自己,才配得上最美的将来。

职涯不是周而复始转动的“齿轮”

职涯的英文“career”,原指汽车在圆形车道中不断绕行,即“兜圈子”,似乎暗示着职场人不过是大型机器上的小齿轮,随着机器周而复始转动。零件总会老化磨损,职场人难免倦怠消沉。

近来,英才网联进行了一次关于职场困惑的大调查。结果显示,86%的受访者自认处于职场困惑期,而困惑主要来源于职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转型三方面。导致职场困惑和不安全感的原因有三:一是缺乏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5年、10年计划;二是缺乏对工作的兴趣,对所属行业和工作并不熟悉,能力不够;三是工作压力所致,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也有来自同行、同事的压力。

陈先生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互联网公司一做就是五年,薪水虽有所上涨,但升职几乎无望。于是他跳槽到一家外企,但仍未能如愿。三年后,他再次跳槽到目前的IT公司,虽然入职之初公司应允他会有晋升机会,但工作多年,领导却丝毫没有往上挪挪他的意思,反而提拔了一位刚过而立、资历尚浅的新人当总经理。苦熬八年,年纪奔四,职业生涯却如一潭死水,曾经信誓旦旦要在岗位上大干一场的他,如今心灰意冷、得过且过。每逢同学聚会被问及工作,陈先生总觉得脸上无光,避而不谈。“每天就那点事,按部就班,没什么意思,也没有成就感,真怕一生都这样浪费下去。”陈先生心里的不甘可想而知。

和陈先生一样原地踏步的职场老人并不少见。殊不知,越是消极对待工作,越难挖掘自身优势,越难获得成长机会。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职涯不是周而复始转动的齿轮,当一些危险信号频频闪现时,职场人就该适时地清理“内存”,为自己进行“系统优化”处理了:

――一个行业做太久,越来越没意思

“干一行爱一行”实属不易,但作为职场人,至少要保持能力与组织需要的协调,不拖组织的后腿。当同事都在大步前进时,你却停滞不前,这就意味着“贬值”。利用充电优化自己、提升自身“含金量”已势在必行。

――你们在说什么?我怎么听不懂

一觉醒来,竟然听不懂别人在谈什么。昨天掌握的资讯今天已经过时;今天的朝阳行业明天已成夕阳。在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不一路小跑势必被时代抛弃,“吃老本”已不能保证工作上的安逸。选择只有一个:要么不休息,要么永远休息。

――天天做同样的事,想突破一下咋这么难

职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当机械重复多于突破创新,说明职业生涯已到停滞期,再不充电就晚了。

――想跳槽,可是自己没能力、没实力

底气不足预示着资本不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关键在于,你是人才吗?如果不是,赶紧实施技能储备,把自己武装起来。

曾经风靡全球的柯达被佳能、尼康“KO”,诺基亚被苹果、三星“PK”掉……无数事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在职场,不进则退。无论年龄、资历、行业,职场人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奋起直追。

为老兵注入“职人”精神

工作多年以后,完全失去了刚入职时的干劲和才华,生机活力不复存在。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普遍。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认为,只有缺乏想象力的人,才会长期在一家公司工作。因为长期“偏安”,会让人渐渐失去干劲和才华,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尽管新的理念认为,职场人应忠于行业而不是公司,但是,这并不代表忠诚于企业的老员工就毫无价值。对于他们来说,除了按部就班的职场升迁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升自身职涯续航能力,仍是他们在企业中长期存在的资本。

日本将拥有精湛技艺的传统手工艺者称为“职人”,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职人”精神具有两个显著文化特点:一是“一生悬命”,即一旦开始某项工作,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做好,直到满意为止;另一个叫“一筋”,即专注于一道、一艺,从一而终,绝无变心的可能。“日本第一寿司职人”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0岁高龄,他的寿司店开在东京地铁边上的一间狭窄地下室里,没有菜单,没有独立洗手间,只有10个座位,却被《米其林美食指南》评为三颗星的美食店,世界各地的饕客争相慕名而来。小野二郎的成功秘诀就是:“要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一旦决定要做某一项工作,就要沉浸其中,要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用来磨炼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抱怨。”

对那些职场“老兵”而言,他们经历了职场上的摔摔打打,技能过硬,经验丰富,很多人都成了职场的中坚力量。若他们在勤奋、踏实工作的同时,再对专业怀着敬畏之心,多几分“职人”精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刘小姐在一家公司负责人力资源工作,除招聘外,还要管理员工福利、社会保险、绩效核算等模块。7年来,她每天早起晚睡,像个全能高手,虽不至于样样精通,但对人力资源诸多业务已了然于胸。苦熬7年后,终于被一家德国公司高薪厚职挖走。如此看来,花在工作上的时光都不是浪费。

研究表明,职业危机主要出现在初级职务的白领身上,很少出现在管理层或者专业人士身上。对于职场人而言,如果不能把“资历”演变为经验,不能在专业上上升为专家,徒增的年轮根本就不是优势。因此,职场老兵要未雨绸缪,提前为自己找到一个好位置或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一是提升职业档次,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升职业层次。

这就需要职场老兵将自身打造成独具“匠心”的“职人”,使自己的贡献与薪酬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复制自己的成功,给公司带来更大的价值。

老兵回归精兵的逆袭之路

职场老兵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回答是“NO”。同样的工作,换个视角、换个方法来做,效果也会出人意料。琐碎的工作不是不能创新,也不是不能有成就感,而在于是否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是否结合自身优势去创造,抑或是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促进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获得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

个人职业优化是一种自我更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治愈”秘笈,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技术飞速更新,如果做市场却不懂社会化媒体运营,做计算机却不懂云计算,那就只能被新生代毫不留情地取代。大势所趋,“充电”已不是遇到瓶颈时的被迫之举,职场老兵要随时进入“充电模式”,为自己的职涯寻找“满血复活”的对策。

从能力到能量的跨越,充电不只是报班上课

近几年来,随着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各传统领域也发生细分,职场人充电也出现因行业而异的趋势,“get”新技能不再是到培训班听课或者考取资格证,而是将学习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王小姐在一家企业从事品牌打造工作,如何将时尚的生活方式传达给消费者,是她不断研究的方向。作为中层管理者,工作强度和压力都非常大,想要进行系统性学习已较难实现。比起考证或读EMBA,王小姐更喜欢把时间化整为零,学一些自己感兴趣、令自己放松和愉悦的东西。同时,她认为,职场充电也需要一种推动力,比如学一些工作上急需用到的技能,会让工作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强烈的兴趣和明确的需求是王小姐选择充电学习最主要的出发点。“这种抛弃了社交、证书、职称的目标性充电,是纯粹的基于内心的真实选择。”王小姐说。

通过圈子学习,比参加培训班更实用

天际网的《中国职场人充电指数》揭示了职场人充电与时俱进的新趋势:人们更倾向于依托新媒体,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例如:利用手机APP背单词、看看短视频,三分钟内搞定一个知识点。

张先生在互联网行业供职多年,跳槽却选择了互联网金融业。对金融一窍不通的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入门。刚开始,他在网上找一些社会培训班上课,但学习起来非常吃力,而且学到的东西不能立即用于工作,收效甚微。后来,张先生在业内前辈的推荐下,找到了金融圈子里举办的一些培训班。培训讲师都是各大金融公司的一线工作者,不仅语言通俗易懂,知识点还很落地,很多内容能立刻用上。而且,学习者多是一线从业者,大家聚集到一起,可以就某个话题进行分享和交流。张先生收获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实用的工作方法。

现在,职场人越来越多地聚集到网上论坛、QQ群、微信群里,通过“圈子”进行信息交流,最新行业动态等信息。同时,圈子里也经常探讨一些专业话题。尤其是微信群,活跃度高,交流机会多,形形的高人暗藏其中,职场老兵可以顺藤摸瓜,加入行业圈,向高人请教。

“修心”成为职业优化新境界

对于资历较老的职场人来说,其专业技能已到达一定水平。这时拼的更多的是思维的高度和战略眼光。站在“众人”的肩膀上实现自己升华思想的目的,这已成为不少职场老兵的新需求。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变,离不开学习、观摩和思考,而这正是很多久居职场的人所欠缺的。

调查显示,对于开始进入企业中层和初级管理层的职场老人来说,充电需求排行“三甲”的是:国学、佛学、中医、养生等传统文化常识,占48%;MBA、EMBA学位教育占19%;鉴表、品酒、艺术品投资收藏等生活品质进阶之道占17%。这些曾被看作是“不务正业”的内容,在职场中坚力量身上得到十分明显的体现。事实上,由于职场老兵已具备极强的业务能力,充电主要是弥补知识体系上的不足,而企业对于他们的要求也更看重其阅历、能力和升值空间,而这些能力指标是仅凭学历无法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