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育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引言
高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环节或者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资金活动。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实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细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系统的评估体系构建和边际效应分析,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可行途径。
一、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它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动性和社会性有密切关系。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生物性,在经济活动中受个人思想意识支配,因此,这个指标体系的参照作用是相对的。从评估内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其中,教职工人数以及任职教师构成情况、教师学历构成层次以及职称情况、专兼职比例等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主要是指建立在参数比较基础上的构成比,如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总数之比、专职教师总数与专职管理人数之比、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以及高职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规定教师人数与现有教师人数之比、规定师生数与实际师生数之比。在评估体系中,这项比率称为人力资源利用率,当利用率低于1时,则说明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可加大利用力度。当比率高于1时,则表明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指标主要有教学质量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以及人均科研成果指标,其中教学质量指标等于学生数、合格毕业率以及就业率的乘积与专职教师数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能。
二、财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存在,涉及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每个层面,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校园基建以及教育项目建设,其中的教育项目建设包括教育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及教育公用经费。财力资源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对比性的指标为主,包括经费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人均指标及基建投资占事业费指标以及经费结构率、教师科研经费平均数与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等。其中,经费增长率表现为本年度经费总额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差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间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经费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学生增长率相结合,可以评估校方财力状况,为建设投资提供参考;经费结构率具化为职工经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比率以及设备费用比率等,经费支出合理性评估以此为依据;科研经费平均数是反映校方科研经费总额与教师总人数之间比率的指标,是评估高校教育中科研能力的指标;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是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指标。
三、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高校物力资源是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高校资源,包括校舍建筑以及土地、运动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各种仪器、易耗品以及日常用品等,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资,都属于物力资源范畴。在高校物资管理中,常见的物力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利用不全面或者物力资源配置不当。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包括固定资产学生人均占有额度、人均占有公共资源量、人均住宿指数以及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相对于学生人均占有物力资源量的指标,利用率指标更能体现出物力资源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其指标体系可以细化为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易耗品利用率、材料利用率,以及校舍利用率、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设施利用率等等,其指标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物力资源实际使用量与总量之间的比率,当比率数值接近1时,可评估该项物力资源在教育经济活动中使用率较高;小于1则说明利用不够,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短缺,不能满足正常活动所需。
四、信息化效益指标评估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新态势,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因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量化体系分析,信息化效益评估在水平评估之后,倾向于绩效评估方式;而结合了定量、定性全面性原则的评估体系,采用的方法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和加权几何平均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等。具体指标涉及信息基建和技术应用以及相关资源和战略化管理效能等,同时还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监测、应用效果统计两个指标维度。具体的信息化效益评估主要针对信息化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其中的投入指标以信息化过程中的基建性投入、科研性投入、管理性投入为主体,各又涵盖多个二级指标,如基建投入涉及到电脑、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和各相关硬件、设备投资等;科研投入则是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资源存储、处理和信息化渠道建设投资;管理投入主要涉及各类硬件、软件和环境的维护、保养和更新费用等。产出指标分为内部、外部和信息化产出效能三大块,各二级指标详细反映各个环节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内部效益包括教学效益、科研效益以及管理效益;外部效益包括投资和成本管理的效益指标;信息化效能则具体表现为反应机制和匹配性。投入产出指标相结合,可评估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效能。
一、印度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改革的动因
印度是当今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扩展教育规模的同时,正不断意识到高等教育对科技发展和全球知识经济的重要性。面对逐渐扩展的高等教育系统,为保证高质量教育供给,力争通过评估制度的顶层设计来形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日渐增长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
印度与我国高等教育同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均面临着质量、扩张和公平的重大难题。作为世界上的两个人口大国,入学人数的快速增长,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尤其在大众化阶段逐年递增,这让其他国家难以企及,但两国的发展方式却有所不同。相比我国以公立大学为主的院校数量和招生规模扩大不同,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增长以隶属于大学的本科学院为主(据统计,2014年多达36671所学院,大学仅712所,见图1,2)。“尽管其中的极少数学院已通过立法来许可高质量的学院与其所附属的大学分离,并且给予它们以自主授予学位的权力,但这些学院之间仍没有什么差别。” [1]绝大多数学生就读于邦立学院或私立学院,而近十年新兴私立院校的建立是随着工程、商业、医学等专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增长的。这些院校一方面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软硬件配套措施跟不上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自身内部管理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共识,导致办学声誉备受争议。
(二)政府与高校之间利益矛盾的角力助推
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大对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教育浪费、失业、人才外流和质量下降等问题。1951年,印度教育部起草的《大学标准管理议案》赋予了中央政府管理和控制高等教育的较大权力,但却遭到印度社会和各大学的强烈反对。为了缓和中央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冲突,印度政府随后成立了大学拨款委员会 (UGC),负责“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和协调大学教育,确定并维持大学中教学、考试和研究的标准,调查各大学的经费需要并向各大学分配政府的拨款” [2]。但UGC在发挥其协调和维持高等教育标准的首要职能方面,成效不尽如人意。因为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多样化和低权力重心的特点,建立和推动统一和兼容的质量标准常常遇到很多阻力。到了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国家与邦政府、地方高校的博弈过程中,印度国家评估与认证委员会(NAAC) 应运而生,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内部质量保障机构(IQAC),而且在整个评估或认证过程中享有的权利逐步扩大。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印度开始寻找如何在大学自治、市场竞争、政府介入三方利益中进行调适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可行道路。
?比较教育?政府与高校教育评估治理关系的印度经验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国际竞争压力日趋严峻
印度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机构,但是综合大学的实力在国际上并不强,这突出地表现在大学的国际排名和留学生的吸引力上。据高等教育英国高校信息咨询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的金砖五国大学排行榜显示(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见图3),中国在该排行榜前100名中基本保持占据40%的比例,而印度只占15%左右,不足中国的一半,相比其他金砖国家成员也略显逊色,这也说明了印度和中国在高等教育上所取得成就的鲜明对比。“绝大多数印度大学生都就读于办学质量差强人意的私立或邦立学院,这些学院既没有研究设施,也没有可靠的师资力量。尽管印度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法律上属非盈利性机构,但事实上它们追求商业化和利益最大化。” [3]此外,大部分邦立大学存在“地方性资金不足,政治干扰,经常在学术任命、有时在入学和考试方面的严重腐败现象,还有设施的不足以及管理不善” [4]等诸多问题,本国生源流向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状况也让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雪上加霜,再加上监管附属学院的沉重负担也大大削弱了绝大多数大学的精力和创造力,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后劲乏力。
二、印度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中政府与高校治理关系的调适举措
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与落实,都会损及原有受益者,有利于新制度的潜在受益者,从而形成利益博弈。高校在高等教育评估领域中拥有话语权,它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合作,分担政府的高等教育评估管理权力和责任。由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创立者,未必完全与旧制度受益者立场一致,这就导致治理关系调适的成效完全取决于政府、高校之间均衡的联解。
(一)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主体的多元分权体系逐步形成
(二)院校评估内容的实证信息获取与适度公开并重
从印度的经验来看,国家可以主导高等教育评估,但逐步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社会为主体,让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估,吸纳同行专家、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评估活动中,加强了新方案的适应性和可信度,保证了质量评估的公正和科学性。虽然我国教育部已经开始每年定期公布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但只有特定账号才能登陆系统了解质量状况,受众范围及数据信息非常有限。“本来高等教育服务的无形性、非标准性和差异性,就已经使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过程与质量的高低以及消费者所获效用的大小难以测度和准确评价,再加上高校在学校建设和学生培养的目标制定上朦胧,高校师生出于自身利益保护也不会主动披露对学校不利的信息。” [7]我国可依照相关指标开放这些收集来的质量数据,弥补大学内外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缺陷,同时把民间组织大学排行榜事宜纳入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管理范畴,把民间组织大学排行榜导向社会监督高等教育机构的轨道上来。
(三)院校自评行为与政府外部审核机制的协同推进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变迁是转型性的整体改革,不是延续点状式革新或各种单项改革措施叠加的习惯思路。印度高等教育评估将评估责任重新还给院校,回归到大学自我管理上。而我国大学的自我管理并未真正落实,因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使得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设难以打破业已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导致当前高教评估的制度供给明显滞后和不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主体责任在大学。因此,必须调动大学的积极性,才能充分激发其内生动力与建设活力。这就要求在改革评估制度的过程中,激活高校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动力,在渐进性的制度变迁中实现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和有效执行。为了整体把握院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基本状况,可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淡化高校应付评估的行政性倾向,形成高等教育机构在内部自觉评估基础上的外部审核体系,保证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风险预警与客观评价。
[关键词]绩效评估 高校思政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倪胜巧(1982- ),男,浙江金华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61006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51-02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的内涵
1.绩效评估的科学内涵。绩效评估又叫绩效考评或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概念,是指评估的主体根据一定的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取某种评估手段,来评定员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以及员工的发展情况等,并将评估结果酌情反馈的活动。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必须具备明确的评估目标和标准、合理的评估方法以及全面完整的评估信息,进而构建某种企业评估机制,形成绩效评估体系,为企业和员工的长期发展而服务。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绩效评估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观念和思路的创新。以往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价环节时,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认识和评价的过程叫“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延续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原则,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体系的一系列要素,包括主客体、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综合的认识评估和科学反馈,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的现实问题,以求影响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客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和价值的实现。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从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现状来看,评估活动的确在进行,但是实际效果有限,有的流于形式,有的缺乏科学的标准。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评估”而“缺机制”,没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认知和反馈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行有效管理的关键,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机制的构建、创新和优化工作,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发展和实际效能的发挥。
1.在学术上,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反馈,可以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的进一步认识,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能够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评估机制,而目前评估机制的松散和低效,迫切需要评估标准、观念、方法的一系列创新,补充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创新,能够持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不断对理论和实际进行新的判断、选择和矫正,推动学科体系的完善。
2.在实践上,有利于进一步调整工作决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活动能够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究竟进行的好与坏,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长足发展。随着国际国内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体系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推进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环境和载体、教育评估的改革。如果教育活动能够创新而评估体系不随之创新,那么持续性的教学活动效能就会大打折扣,事倍功半。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的创新
1.原则和标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创新,能够带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在以往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的以学生的道德操守和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有的以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为标准,不一而足。我们认为评价标准应该是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兼顾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连续统一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循环往复的。总结起来就是让学生知识上“真懂”,实践上“真用”,思想信念上“真信”。创新常常需要颠覆传统,需要思想的解放,但创新又不是随意的、无根据的遐想,也不应是旧观念的沉渣泛起,更不应该是对已有成果改头换面的重复。所以,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机制的创新时要坚持一些原则,帮助我们把握工作的性质和方向。一是历史的、具体的原则: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国情、校情和学情,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不仅要密切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也要根据社会大环境以及时代特征进行宏观的把握,我们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具体的、特殊的历史条件中去考量,从而找到规律,避免用割裂历史的、静止的、绝对的观点看问题。二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判断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改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动力,进而更切实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最高标准,高校必须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以学生为本,这样就可以在创新的自由空间中找到方向和工作重点。
2.评估观念的更新。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对主体的评估、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对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估,其中主体评估还可以分为对教育者的评估和对受教育者的评估。这种划分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更要着眼这几个部分的相互联结关系和彼此之间的互动作用,因为“机制”不同于“体系”,机制是更加动态的,更加着眼于事物的发展和未来的,我们要通过改革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另外,我们要避免思想认识中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在观念层面只要突出了评估机制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实践中的形式主义、走过场、应付领导检查的现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通过他评和自评相结合,找到工作中的疏漏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
3.评估主体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无疑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两课”教师,同时还有高校辅导员、行政管理服务人员等。这些主体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的主体,这就导致了“自己评估自己”的怪现象,使得评估没有约束力和说服力。所以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不仅要发展“多元主体”,还要实现“主体交叉”。从层次性上考量,评估应该是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结合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分层的方法确定评估的主体。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着,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评估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教师和管理人员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客观状况,同时进行自我考评和反思。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主体层次也可以逆向发展,学生评价教师的思想工作做得如何,教师评估学校的思想工作有没有做到正确的领导,高校也可以对教育部门的宏观定位和教育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循环。
4.评估方法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的评估手段、途径都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突破以往的传统模式,继承和发扬具有实效性的评估方法,探索新的评估方法。例如评估活动不仅要像“考试”一样对实际工作起到检验作用,也应该像“实验”一样吸引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不仅仅是上级评估下级,还可以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教师自己反省自身,通过信息时代的多元信息手段,采用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显性与隐性、自评与他评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充分、客观地反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绩效成果。
5.评估内容的整合。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多元化、层次化,并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的发展呈现一种动态的、不断更新的体系,我们的评估内容也应该推陈出新并且有效整合。例如我们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中包括这几个部分:知识目标――的基本原理、我国的基本历史和国情、道德和法律常识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势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学生领会理论的地位和价值;在意志品质上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有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行为层面上能够控制情绪、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并将道德观、信仰、政治理念付诸行动。这种知、情、意、行的目标体系就是整合评估内容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评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做得如何,就是要检验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没有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在情感上是否热爱、认同自己的国家民族,在意志品质上是否有道德和信仰,在行为上能不能践行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内容是丰富多元的,但是评估机制又必须是系统化的、精简有效的。
6.评估环境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工作不仅需要主客体的一致努力,也需要评估环境的有效保障。不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软环境还是硬环境、学术环境和管理环境、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要相互影响和作用,都要进入我们评估工作的考虑范围。首先,相关的领导机构和管理人员要时刻把育人工作摆在高校职能的首要位置,不要等出了问题才责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其次,各个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部门和成员要相互配合、发挥合力,形成良好的校内评估环境,评估要做到有良性机制、有权威、有章法、有效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理顺和调整国际国内大环境,尤其是社会风尚对校园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避免理论和实际“两张皮”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及时把握时展的新趋势,使教育更加可信。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存在形式化、过于笼统的问题,但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相关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问题愈发地重视。可以预见,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应该是朝着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将量化考评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实际工作的检验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韦青松.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创新[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
[3]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乔永忠.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绩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7(5).
[5]刘刚,王英.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岱宗学刊,2012(1).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评估的契机,真正做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相互促进中达到馆藏建设和评估工作双赢的最佳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结构,提升文献资源的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迎评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部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开展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自然也在评估之列。面对评估,图书馆都会经历一个自我审视、改革发展的过程,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图书馆能否在评估中过关,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系着评估的最终结果,对学校办学声誉和发展前景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水平评估必然会促使学校各级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与关心,使其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是改善办馆条件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一方面积极准备迎评资料,另一方面以评估为契机,努力改善办馆条件,在迎评中找差距、求发展,不断完善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力度搞好硬件及软件建设,为学校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迎接国家教委的教学评估,各高校图书馆把增加藏书数量作为迎评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缺乏监督力度,一些高校采取各种办法在数量上大做文章,这些做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文献购置的不合理
为了迎接评估,文献购置行为容易演变成非常时期的救急行为。为了使藏书量达标,各高校都给图书馆增加了购书经费。但是,在短时间内买到大量适用图书十分困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源有限,因此,打破了图书馆制订的藏书发展规划和年度购书计划,采购原则和标准也无法执行。买处理书、低价书、剔旧书充数为了迎接评估,使藏书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评估指标要求,一些学校图书馆把增加册数作为最终目标。图书馆根据学校拨给的购书经费和藏书的缺口数量进行测算,一部分经费用于买新书,另一部分经费用于买处理图书。由于有限的经费无法买到足够的新书,一些图书馆将买处理图书作为应急手段。而处理图书普遍存在应用价值不高、印刷质量差等问题。
2.捐赠图书质量难把关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动员学校师生捐赠图书。但是,捐赠的大部分图书的质量不高,内容过时的书和复本数很多,小说和用过的教材所占比例比较大。图书馆面对这些使用价值不大的赠书,弃之可惜,留之无用。但是,为了迎接评估,增加藏书册数,又不得不花费人力进行处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停止藏书剔除
在高校教学评估把图书馆印刷本藏书的数量作为一项硬指标时,一些图书馆将长期坚持的藏书剔旧工作停了下来,知识老化、陈旧的图书占据大量的书库空间,且因与新书排列一起,影响了读者选书。
三、以评估为契机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1.以评估为契机建立多元化的文献资源格局
首先,图书馆文献资源包括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也就是说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和新型载体的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等。作为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的文献的网络资源可以是馆藏资源的一部分,作为纸质文献的馆藏资源也可以是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次,树立“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等新观念,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图书馆作为各种文献信息的采集、处理的中心,理应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网络资源;再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文献资源加工平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加工、存储、传递、利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2.以评估为契机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在制定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的是“大而全”或“小而全”,文献资源建设虽有数量的增加,但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面对文献量的激增和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在规划文献资源布局时,应逐步向按“需”收藏方向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更强调专业化、特色化,更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献资源建设应强调以“应用为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类型日益增多,这必将导致馆藏文献获取方式的多元化。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印刷型文献采集同时,加强了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的采集,注重馆藏资源文献收藏、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的采集,注重馆藏资源文献收藏与网上资源采集的均衡发展,尤其对相同文献信息的不同载体的文献要有选择地取舍。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质量评价已不能局限于本馆实际收藏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看其在网络上获得国际、国内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信息的需求者更注重的是图书馆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结构以及借还的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文献的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在量上“大而全”,在收藏策略上应该发挥各个院校的优势,向专业特色方向发展,要有自己的院校特色、学科特色、人文特色。
3.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
评估的关键在于“以评促建,重在建设”,提高藏书量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做到质量与数量并举。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教学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提高扩大文献收藏的范围、确定本校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范围。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做到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为完整、有一定水平的文献资源体系。
图书馆要抓住评估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要求学校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制定科学的藏书建设规划,不仅要从藏书的等级、学科结构、层次结构、语种结构、类型结构等方面满足本科教学及科研需求,而且要结合学院办学宗旨、教学及科研水平、师生人数、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和提高藏书质量,极大地丰富馆藏,促进图书馆建设,为提高科研水平及本科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抓住机遇,提高扩大文献收藏的范围、确定本校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范围。根据这几年学校学科的发展规划,重点学科的设立,硕、博士点的设立,做到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为完整、有一定水平的文献资源体系。要达到高质量的藏书体系,就应加强对重点图书文献、原版图书及核心期刊的采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环境下,要逐步加大电子文献的采集力度,不断调整馆藏的种类,保证读者对重点学科的文献使用。
四、在迎评工作中完善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真抓实干,把评估的责任落实到工作目标中去
将做好评估工作与实现学校的创建目标结合起来,将做好评估工作与狠抓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等、靠、要”的无所作为思想,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为了评估,一切服从评估。
(2)图书馆必须顺应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进取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参评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准备评估,对参评院校来讲,平时工作非常关键,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下功夫,不断积累文献资源,不断提升办馆水平。评估是一场硬仗,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在实际建设成果上,建立在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上。与最后的结果相比,建设的过程更为重要。
(3)处理好短期行为与长期建设的关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期投入,长期建设,以形成本校资源特色。切忌为了评估达标,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做法,造成资源的浪费。实际上,文献资源数量上的不足带有普遍性,应该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建设,注重内涵建设,使有限的评估经费落在实处。
(4)不仅要增加纸质文献的数量,还应加强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的采集
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系统地收集各种类型的藏书,经过科学的加工整理,合理地排列组织,成为有层次的多元化图书馆藏书体系,并作为评估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指标。
(5)以评估为契机,积极争取学校投入
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全面吃紧,教育经费短缺,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教学评估为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学校支持,补充、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事实证明,通过评估,图书馆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丰富和拓展了文献资源的同时,图书馆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与发展。
五、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乘教育水平评估的东风,高瞻远瞩,长远规划,整体部署,科学组织,建立健全水平评估的规章制度。对图书馆各项工作严格考核,全面落实评估指标内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自评自建与时俱进地贯穿图书馆建设的始终,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对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进行合理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珍.关于修订高校图书馆评估项目和指标的两点看法.晋图学刊.2004年第2期
[2]余鸣.以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图书馆建设.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年第4期
[3]陈光华.水平评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发展契机及负面影响.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2期
[4]李纪安.共同努力提高评建工作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评估;评估体系;高等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44-05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建设者的教育体系,高校则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践者,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讲话时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管理出质量,科学、规范、务实、创新的高校管理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保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对高校管理进行了三个方面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推动高校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以教学为中心,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严格教学评估,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二是组织实施“211”和“985”工程,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三是积极推动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三项政策的实施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用明显。就首轮高校教学评估而言,其最大的作用在于促进了高教战线和全社会质量意识的觉醒,明确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方向,促进了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强化了教学管理,确保了教学质量。正如某高校领导所言,评估使质量意识和抓质量工作至少提前五年,评估促进了我国高校由过去重视规模扩张向重视质量内涵发展转变,评估是质量战略的重要转折点。2011年,教育部正式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尽管教学评估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功不可没,但教学质量并非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部,教学尽管是高校重要的基础工作,但也只是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评估也还存在标准过于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学校区分度较弱,评估主体及范围受限,外部参与度不高,评估体系欠缺等问题。因此,构建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至关重要。
一、构建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依据
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高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观,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时展需要的人,就要把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广博的思想内涵、成熟的实践能力、充沛的创造激情和高远的人生追求的时代新人作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人的任务要靠教师完成,没有一流的教师,很难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因此,要充分发挥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挖掘教师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是知识的生产地、人才的孵化器和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同时还是探求真理者的聚集地。高校肩负着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科技创新的神圣使命,其发展并非暂时或一时的权宜之需。我国高等教育尽管已经迈入大众化时代,高校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多特色的多样化特征,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发展宗旨没有变,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责没有变,在多层次、多类别、多特色、多结构、多主体等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对高校的管理,提高高教质量统筹兼顾就是最根本、最切实、最正确的方法。
2 高教质量的多维性奠定了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化的基础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动态的概念,它涉及一种教育模式所处的背景、机构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存在于一个系统、机构、项目或领域的特别的标准。显然,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层次性、发展性、情境化等理论品性和实践表征,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型或可以用数字进行表述的定量。因此,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估不足以考量高教质量的全部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高校的发展既要重视“硬实力”的建设,更要注重“软实力”的增强,尤其要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关键、师资队伍为核心、管理服务为重点、人文素养为根本的高校内涵建设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坚持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独特性与综合性结合,特殊性与整体性结合。把与质量相关的多维因子进行系统综合形成检测高教质量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
3 高校的多样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质量的多元化催生了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多样性特征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1)办学主体多样化。高校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政府办学的单一模式,发展“一主多元”的办学模式。(2)办学形式多样化。(3)培养目标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4)教学内容多样化。不同学科、专业均有不一样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5)培养方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既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衡量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也不能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质量。每所高校都应有各自的定位和性质,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的质量标准形成了不同的评估内容和评估形式。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有特色的大学。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没有社会影响力,更谈不上具有竞争优势。特色可以是办学理念特色,也可以是学科特色、科学研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拥有和培养了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坚持的理念特色是实行最优的本科教育、最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当然,大学绝非只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场,更非单纯被“就业率”指挥的职业培训所,而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塑造下一代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拥有高尚的品格、远大的理想和端正的操守,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不成功的教育何言质量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要求以及高校管理评估的复杂性,那种把单一教学评估作为检评高校管理和高教质量的做法是很不完善且存在着巨大缺陷的,为提高高教质量,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有必要构建一套差异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
二、构建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和提供创新的科研成果,就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实践者就是高校,因此,高校管理责任重大,具体细化到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还有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要做。做好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仅凭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高校管理层的热情与努力是不够的,人的惰性与生俱来,“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尽管勤奋不堕者有之,但我们偌大的高等教育事业不能仅寄希望于少数有志之士,而是需要建立一种外在的管理机制来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完善与各项预期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机制又不能把高校自身的工作过程管得过多过死,这样会泯灭了高校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会束缚高校工作的手脚,制约高校的健康发展。既不能管得过死,又不能放任自流,那就只能从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出发,结合高校的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需而异,建立一套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以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2 有利于校正高校发展中出现的偏差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高校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校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掩饰地说,高校的科研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高校每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0%以上。尽管成绩显著,但困难和问题也不少。比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德育工作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还相当艰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等:高校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三乱”现象得以根治,新的“三怪”现象却有所抬头。一怪:灵魂缺失。有些高校忙于“圈地”、“盖楼”、“抢大师”,曲解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重视有形的“大地”、“大楼”、“大师”,轻视无形的办学理念和高校文化建设。二怪:教授不“授”。表现之一是现在有些高校急于出科研成果,不安排教授上课,进行单一科研。表现之二是有些高校的院士、教授、博导成了“明星院士”、“明星教授”,整天忙于社会事务与人情应酬,无心学术,也没有时间给自己的学生授课。三怪:弄虚作假。一是师生个体作假,如有的教师无心学术,抄袭他人成果;有些学生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明码标价找“”帮忙。二是学校有组织的弄虚作假。如校方为应付上级检查,安排平时不讲课的老师在检查期间讲课,组织学生补做假试卷,补填假材料,补办假程序等等。某些高校的部分怪现象从侧面揭示了加强高校全面管理,提高高教质量和办学水平,建立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 积极促进高校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校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影响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力的强弱。总书记从国家战略意义的角度,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为高校管理指明了工作方向也是向高等教育工作者布置了艰巨任务。从人力资源角度看,高校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是国家利益最根本、最现实、最直接的反映。因此,高校为谁培养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政治问题。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战略规划和目标,就是对国家利益的最好维护与实现。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些年来,学校找准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苦练内功,在学校管理中实施“三评”计划,即(1)开展以增强师生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办学思想、理念大评论,目的就是号召全校师生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突出围绕为谁办学,怎样办学,办成怎样的学,怎样办好学等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彰显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2)开展以突出教学、管理、服务为重点的“三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评选工作,目的是提升教学、育人、服务的水准,开展工作竞赛。(3)开展以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为重点的“桂子山学者”评优活动,将学术成果多、科研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教师特聘为“桂子山学者”,并成为学科带头人。通过评优、聘优、奖优、学优等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各项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呈现出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学校的社会声誉高、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评价高、学校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效高的新气象。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就是要帮助高校把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融入学校的规划、管理与发展的全过程。
4 对推进各类学校高质量管理起着示范作用
高等教育在教育大家庭中是高层次教育,高校好比是大家庭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其行为和习惯很容易被“小弟弟”、“小妹妹”们接受并效仿。换言之,高校对其他各类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起到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梁启超先生在谈学风问题时曾说:“大学为全国最高之学府,大学学风足为全国学风之表率,是则鄙人所不能不以此责望于我大学生诸君,祈有以表率我全国之学风,而改善我全国之学风者也。”梁启超先生从学风的角度,指出了大学的表率作用。同样,今天的高校也可以把促进高校质量发展所取得的管理评估成功经验推广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或其他教育之中,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更好地为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教育管理评估体系及评价制度参考。
三、构建科学发展的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高校管理评估体系构建工作的始终
对高校管理的评估要树立科学评估的观点,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评估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要全面真实,要把当前的发展与今后的可持续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要把局部的发展和整体的发展结合起来;要把重点的发展与一般性的发展结合起来。增强评估科学性、准确性,减少主观性、随意性。
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评估主体特征
高校管理评估主要涉及高校的管理、科研、教学、服务、就业、校园文化等诸方面的内容。对各项内容的评估应充分考虑评估对象的主体特征,如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服务的主体是学校职工,管理的主体是专职行政人员和教师,校园文化的主体既包括师生又包括职工等等。根据不同的主体设计不同的目标及评估内容与方式,要寻找能够最佳实现和传达这种目标意图的评估指标,不可“一锅粥”或“一刀切”。
3 评估体系中应增加外部元素
对高校管理评估不只是教育部或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其有关联的上游和下游单位、组织或个人均可以作为外部元素参与进来。如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学生家长等等。同时要处理好相关成分结构的比例和组合关系,如直接相对人与间接相对人的组合,狭义相对人与广义相对人的组合,受益相对人与受损相对人的组合,现实相对人与潜在相对人的组合等。评估体系应做到在多样化和广泛性中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4 构建评估体系应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高校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评价指标的确认、测评要素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采纳、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估过程的增减、评估人员的组合、评估结果的公布等等都应体现上述原则。评估的目的是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优、评建结合、奖优激劣。如果违背上述原则而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为了评估而评估”,大搞形式主义,那就失去了评估的真正意义。
5 评估体系的构建应步入法制轨道
为保证高校管理评估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有必要将高校管理评估体系构建纳入法制化轨道,以规范评估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者可究,减少评估工作的随意性、主观性、投机性;增强评估工作的稳定性、客观性、权威性、准确性。让高校管理评估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发挥更大作用。
四、结语
高校统计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如何处理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三者关系的量化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反映高校办学现状,体现高校办学实力,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为高校评估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以说高校教育统计影响着高校评估,评估工作促进教育统计的发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地位
高校教育统计是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晴雨表。是界定评估标准的一个重要依据,对评估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参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评估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控,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定期、定量检查监督,大力加强学校对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的实力。尤其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新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22项关键要素中,有12项与《高校基层统计报表》是对应的,且统计数据是一致的。评估重点考察内容主要参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这一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分析高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了依据,对维护正常教学、保证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利用统计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对现有的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等状况进行评估评价,从中发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评估中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评建工作,使学校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三是依据教育部办学指标标准,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对已搜集和整理的信息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来揭示隐藏在资料内部的客观规律,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做出全面评估和正确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使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扎实地推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根据统计信息,认真考察和评判学校办学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配置现状,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五是以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管理、监督和决策咨询功能,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和依据。
二、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
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校实现现代化管理和一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1.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高等学校为了加强自身建设,要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对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尤其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是用数据统计体现的,可见高校教育统计在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育统计以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估奠定了基础,也为专家评判提供了完善的参考依据。高校统计在数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以评估指标比率统计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2.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管理的手段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十分广阔,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高校管理和评估中大有作为。在高校人事管理方面,对教职工中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及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综合性评价,从而准确反映学校的人才资源配置情况;在教学管理方面,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数据,教育统计作为工具和方法,在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思路,从个性中看共性,从已知预测未知,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推动高校教育的改革,对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鉴定、诊断、监督的作用。
三、以高校教育统计促进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
高校教育统计通过对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分析,参照国家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全面掌握和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院校进行比较,全面评估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知识创新、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差异,有利于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这一动态变化,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详实的统计数据指标来展现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更新统计指标体系,以适应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的作用。高校必须执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针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难点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把数据、观点和对策融为一体。发挥统计分析的主动性、前瞻性,多写有分量、有水平且可操作性强的分析报告,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为高等教育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结果,和往年一样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可以说,“迎评促建”是高校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对于评估的必要性、评估体系如何能够更好地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高校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评估等问题,一直都是高校讨论的热点。
一、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情况
教育部于1985年开始组织专业评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种形式的评估逐渐开展起来,仅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就达二十多种,有体现政府意志和导向的重点项目评估,如重点学科评估,“211工程”评估等,有旨在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质量的评估,如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普通高校研究生院评估,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等,还有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的专项评估。与此同时,还有针对高校某些职业性特点较强的专业所开展的专业性评估等等。由于种类繁多、缺乏协调,为了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教育部于2003年决定建立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全面推进评估工作。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是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进行评判的一种形式。既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强化监督、规范管理的功能要求,真正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
可是随着本科教学评估的不断展开和深入,高校在迎接本科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存在的问题
本科教学评价是对教育工作是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标准及其达到的程度作出的价值判断。其目的在于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但实际上,在实践中,许多被评学校并未把工作重点放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上,而把通过评估或评估结论的高低作为一种荣耀或“标签”,使教学评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人力财力浪费严重。本来高校的资金就紧张,国家财政给予的比较少,加上有些学生困难而减免学费的部分,众多高校入不敷出,为了达到评估要求,靠贷款搞学校建设过日子,投入增长的速度远远滞后于学校规模扩大的速度。
2、材料造假严重。各个高校为了得到比较好的评估成绩,也不得不造假材料。生师比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有的学校就虚拟教师名单,有的临时凑,把退休的人员请回来,还有甚者建议把学校行政人员裁员,裁下来的不适合做行政的充实到教师队伍里面去,很有中国特色。如按照教育部的评估要求,把几年前的考试试卷重新整理打分,几年前毕业学生的丢失的试卷重新安排未毕业的学生给他们造一份等等。
3、产生了一些腐败,腐化了学术队伍。人们能听到某某学校给予评估专家组的人员的各种好处,为了评估,学校在评估期间给专家们以最优厚的待遇。例如,不说吃喝档次高,甚至有学校给每位专家配备一辆新车,一名司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当然,车会留下给领导们用,笔记本往往会被专家们带走。高校的学者们在造假的过程中备受煎熬,但也有人从此变了质,因为既然学校都造假,自己也没有必要坚守学者的操守,所以直接导致学术腐败的产生。
4、评估主体单一。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以及代表它的教育行政部门,人们对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评估意义认识不足,这就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社会基本上不参与评估,致使评估的主体过于单一,使得国家在评估中同时要面对全国所有本科院校;而评估队伍数量的有限性和评估过程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了评估的周期过长,难以保证同类学校在同一时限参与评估。
三、正确看待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由于建立了5年一轮的评估制度,所以对各个高校来说迎评促建是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对还没有评估过的学校更是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迎接评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有的学校很早就开始在专业设置、培养计划、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评估形成了压力,促使学校的本科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评估的积极作用。而有的学校平时不注意建设,一听说要评估,马上投入大量资金,搞装修,做包装,这个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对于真正想把本科教学提高一个层次的学校来说,评估是一件大好事,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1、评估是个“负担”,但更是一种促进。评估发现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去改进,在保持原有特色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尊重历史,继承好的传统,加强建设,盲目包装是不行的。学校要借助这个机会,满怀积极的心态,争取政策支持,增加投入,目标就是为了把人才培养质量搞上去。特别是行业特色明显的院校,更要保证强势学科即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学科质量上水平,为学生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评估可以促使高校确立并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2、对待评估要有一颗平常心,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高校应该利用评估的机会,建立一套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理顺办学思路,扎扎实实地把本科教学基础工作做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会导致高校品牌、特色和个性的竞争,学校如果想争取更多的生源,必须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这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同时,校领导功利心不能太重,没有达到优秀的标准非要争优,社会认可度也难以保证,学校要量力而行,抓住机会推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设是最核心的问题。
四、探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行政审批越来越少,各种评估越来越多,面对各种问题的不断涌现,不管是国家还是普通高校,探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对策已显得十分重要。
1、应更新观念,审势、顺势和造势。学校领导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如果把评估看成是负担,那是学校领导者目光短浅,高校评估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社会上所说的一些负面的东西。高校应该看清形势,顺应这个潮流,借东风来做学校要做的事情,这个契机学校绝对不能放过,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使学校上下形成共识,强调使命感,在评建过程中,积极制订今后发展的纲要,按照纲要把每项工作做好,使评估常态化,这才能使本科教学工作有质的突破。
2、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在迎接评估时,许多学校对硬件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软件建设的重视程度。硬件可以依靠财力在一夜间建起来,但软件的建设却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积累、长期努力的过程,如教师水平、校园文化、管理水平、特色项目等都是如此。因此,学校在平时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狠抓学校软件的建设,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3、争取政府支持教学工作评估。虽然近几年在教学评估过程中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不适当干预影响了评估工作的开展和专家的权威。但开展评估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各级政府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视,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因此,支持学校迎评促建工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高等学校自身应主动争取政府支持,尤其是增加对学校的投入。
4、建立并完善评估理论和评估制度。我国1990年10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目标、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的评估制度和理论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难以满足对高校教学体系的全面评价。所以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重点研究教育评估的体系,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促进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制度化,加快建立高等教育评估机制。
5、改进评估的技术和方法,评估方案多元化。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多采用指标体系及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在对被评客体进行某项评估时,仅把指标体系量化的做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应采取评估方案的多元化。比如在第一次评估时,对一些落后省份的学校和新建的本科院校,可以采取标准低些的方案,让他们先规范各种管理,找准定位,明确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了。然后教育部根据评估时掌握的这些学校的实际情况,督促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检查力度。等到第二轮评估时(5年一轮),再按全国统一的标准来严格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王致和.高等学校教育评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许茂祖,张桂花.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3、刘昌作.明确评估内涵,构建评建平台――对迎接“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4、王荣,崔亚军.我国高等学校本科评估刍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5、陈玉琨.评估:高校发展的契机质量有力的保证[J].中国教育报,2006.
6、赵莉华,柳小玲.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4(1).
关键词: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经费获取;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校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一)国外大学治理模式
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大学治理模式,大多是政府间接管理和高校自治相结合。政府对高校不进行直接管理,只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决定大学董事会成员等方式影响大学的决策和行为,通过教育经费的拨放对大学进行间接调控和管理;高校自治是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其模式一般由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大学治理体系、校长为中心的大学行政管理体系和学术委员会的学术管理体系组成,其目标是建立一套治理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并兼顾各方利益(见图1)。
大学董事会是高校治理结构的最高权力机构,包括不同利益相关者,负责制定高校长远发展规划并实施和监督,负责校长任命等;校务委员会是大学治理机构,负责财务、投资和资产管理等行政事务;学术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术发展战略、科学研究、学位授予等学术研究活动。
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差异,各国高等教育结构、治理结构、管理模式等都存在差异(见表1)。
(二)对我国构建大学治理模式的启示
我国当前高校的治理模式正逐步由政府直接管理向高校自治与政府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过渡。在政府智能的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以专业设置为例:当前专业的设立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好地和市场接轨,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但由于缺少统一管理和调控,不同院校专业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高校治理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以下几点要素:(1)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高校自治。政府是高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对高校的管理应是间接调控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直接干预。(2)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的权责机制,明确划分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和职责。校务委员会负责掌管行政事务,学术委员则应负责掌管学术事务。(3)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政府、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都有其利益诉求,高校需建立一套治理机制,兼顾各方利益。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大学治理结构,董事会的成员由各利益相关者代表构成,让他们参与决策,共同确定高校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战略。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比较分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发展,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日益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实施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政府主导的大陆模式、非官方中介组织认证的美国模式和英国的自我管理模式。
1.政府主导的大陆模式
政府主导的大陆模式,由政府严格控制高等教育评估过程,质量保障是由政府从高等教育系统外部推行,带有强烈政府意志和价值取向,如瑞典、法国等。
瑞典政府于1995年成立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署,负责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等,代表政府负责实施校外评估,并对高校后续评估过程中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和复查。评估指标,涉及教学各个方面,如教师质量和数量、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学习环境、学生规模、教学目标的实现等。考虑到办校特色,没制定统一指标体系。为保证高校质量评估结果更为有效和公平,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几套方案同时进行;充分重视与高校交换意见;吸收别国高教评估经验,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规定评估专家组中必须有外国专家参与。
法国于1984年成立国家评估委员会,负责对法国高等教育进行综合性整体评估和教育专题研究。国家评估委员会独立于教育部和高等学校,直接对总统负责。成员由总统任命,由17名来自科学团体、经济界、行政法院、审计法院的人士组成。
综上所述,政府主导的大陆模式,其共同特点是国家通过立法、拨款资助等方式,成立独立的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方式、要求,组织专家对学校、专业和课程进行外部评估,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并且,评估机构制定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以及评估结果一般不受政府干预,以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性。
2.非官方中介组织认证的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不直接管理高校,高校管理权限集中在州政府,高校具有独立性。各州对高校管理和控制不等,为确保质量,逐步形成非官方中介组织的认证机构。认证成为衡量高校质量的重要尺度。教育部开展对认证的认可,由教育部赋予达到资格要求的机构认证权力。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认证制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起到了监控仪、风向标和助推器的作用。高校为获得和保持认证,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政府与社会各界通过认证结果,能够更客观地评价高校质量水平,促进对高校的管理。
3.英国的自我管理模式
英国高校有源远流长的大学自治传统。1992年,英国政府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经费与教学质量挂钩,开始通过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下设的质量评估委员会对大学进行质量评估;同时,英国大学校长协会主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对大学内部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进行检查和评议,从而形成政府与民间两套机构并存的双轨制评估体系。1997年,两套结构合并,组成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直接接受大学校长委员会指导,负责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工作。
在教育经费减少、学生人数增加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开始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经费,如与企业合作、转让科研成果、收取学费等,资金获取来源趋于多元化。在此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开始关注大学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逐渐衍生出英国所特有的保障制度――问责制。
高校问责制是指高校对绩效的回应能力,即向高等教育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汇报、证明及回答资源如何使用,并达到什么效果。问责制是利益相关者为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监督高校资源使用情况和效果、避免紧缺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见图2)。
(二)对我国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启示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还是属于政府主导的大陆模式,教育质量的保障结构主要包括政府的定期评估和高校的内部自评。评估次数繁多,但评估效果确实差强人意。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现状,可以借鉴世界各国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成功经验,这样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质量保障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清楚认识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建立,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2)需要界定好政府在高等教育评估过程中的权责,平衡好评估过程中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并且要重视政府主导下,高校内部的自我检查和评价。(3)高等教育评估要尽可能在评价指标、标准、形式和方法上体现多元化,建立多极评价体系,统一化的评估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4)建立健全各种教育法规,对高校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促进高校质量评估体系顺利发展,走上法制化的道路。并在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中间团体,以保障评估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同时还要加强评估的后续工作,督促其改进,促进其发展。
三、高校资金获取模式比较分析
(一)高校资金获取模式
高校建立和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作为支撑。随着高校相互竞争的逐步加剧,学生人数和经费开支的激增,迫使高校获取资金的模式趋于多样化。一般来说,当今高校获取资金的来源包括4个渠道:学生学费、政府资助、社会或私人捐赠、学校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高校获取资金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政府控制模式、市场调节模式和自主办学模式。政府控制模式强调政治功能,市场调节模式侧重经济功能,自主办学模式突出学术自由。
1.政府控制模式
政府控制模式指资金绝大多数来源政府,高校必须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发展,为国家和政府服务。该模式下高校发展依赖政府资助,很少受政府以外经济需求影响,且随着高等教育政治经济功能加强,学生人数和经费开支的激增,高校对政府依赖越来越强。
政府控制模式包括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由政府直接决定高等教育经费定额、配置方向,如德国;间接控制由政府委托特定机构代为管理经费,如英国的大学拨款委员会。
政府控制模式下的高校,其发展方向和重点由政府支配,政府将国家意图融入高等教育的运行。该模式控制下的教育规划具有远景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特征。然而受政府意识形态影响过大,忽略市场作用,缺乏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不利于高校和社会联系,阻碍资源优化配置。
2.市场调节模式
市场调节模式指依据市场运行法则,通过提品或服务,获取资金。包括向学生提供教学及向企业或政府提供科研成果。该模式下高校设置、培养模式等,完全由社会需求决定。
市场调节模式是政府控制模式的有力补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逐步加强,学生人数激增,政府支持减少,高校市场化步伐加快。如日本私立高等院校、德国非学术性高等院校以及美国私立大学和短期院校等。它们的产生、壮大、消失,均受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模式下,高校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由市场支配,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状况,保持与社会联系。该模式加强了高校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和整体办学效益,推进高校多样化进程,减轻政府负担;然而该模式,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不注重基础教育,专业设置过于功利。教育投资时滞性,容易引起教育重复设置,导致资源浪费。
3.自主办学模式
自主办学模式指高校拥有独立经费来源,自主负担教学和研究费用。传统自主模式是院校接受君主或社会捐赠土地或其它资本,本身雄厚财力维持自主办学;现代自主模式下院校拥有独立于教学和科研的企业、医院等,依靠自身财力自主办学。自主办学模式在英国有着悠久的渊源,当今在美国、法国的私立大学中也可找到自主办学模式。其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由高校自行决策,拥有充分学术自由,能按自己理想模式办学。然而这种模式任意性太大,世外桃源的研究方式可能与社会需求脱钩。
(二)对我国构建大学资金获取模式的启示
在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构建我国高校资金获取模式时,应从以下方面出发:(1)政府应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确保教育经费的充足;同时,国家教育部门还应加强对高校发展的指导作用;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避免行政的划分,更多的根据教育绩效进行奖励和支持。(2)逐步完善奖学金制度和贷款助学制度,并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的捐赠力度,可以持续开展“圆梦计划”、设置个人奖学金等;同时还应逐步进行大学生兼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让更多的学生增强自食其力的能力。(3)支持职业院校的有序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公众对教育消费的需求,缓解精英类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但同时也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指导和监控,保护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且避免过大的任意性导致的资源浪费。(4)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一方面通过两者的科研合作,提高高校的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快地直接转化为实际的应用产品,满足社会工业化的需要,为高校的科研成果创造最大的效益和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望成,熊志翔.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1):77-82.
[2]陈昀,樊桂清.瑞典高校质量保障的特点及其运作[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54-56.
[3]夏智伦.认证――美国高校质量的监控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6,(7):35-36.
[4]高耀丽.英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103-107.
[5]贾志敏.全面质量管理在美英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1):133-138.
[6]燕云捷.高等教育消费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4,(27):79-80.
[7]米红,肖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1,(3):14-17.
关键词: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理论价值;公信力;构建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不断深入,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在教育质量、管理监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审视高校办学现状,高效配置办学资源,已成为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选择。因此,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结果,全面提升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对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的理论价值
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是由除学校、政府的第三方社会机构对高校管理进行评估,通过发挥第三方评估客观性、全面性和独立性等优势,为高校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和合理化建议,对促进高校治理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形成管理质量评价由社会主导的新理念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实现了从学校内部评价、政府评价向社会评价的积极转化,确立了由社会主导高校管理质量评价的全新理念。学校内部评价主要由学校自我评价管理效果,评估结论的“独立性”不足、“可信度”不够。政府评价主要由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估主体过于单一,评估结论“专业度”不强。合理引入第三方评估模式,将评价高校管理质量的主动权“交给”社会评价机构,推动高校管理质量评估从“内部思维”向“社会思维”转变,适应了高校“开门办学”的全新要求。
(二)实现教育评估与教育治理的衔接联动以“第三方评估”为理论基础,由独立、专业的评估机构对高校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形成了高校教育评估与教育治理的衔接联动。首先,外部评估与内部治理不是对立关系。外部评估是以发现内部教育治理问题为前提,以推动内部教育治理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内部治理是外部评估的对象,两者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完善循环。其次,外部评估与内部治理不是包含关系。评估与治理是高校管理的不同环节,旨在为了提高育人质量,改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因此,从该理论关系看,高校应以开放、支持的心态配合外部评估,尽可能对高校治理现状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最后,外部评估与内部治理是有机衔接、互联互动的关系。内部治理是外部评估的对象,外部评估是提升内部治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二者具有天然的联动性,将两者相衔接,推动联动发展,既符合高校教育治理实际,也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持。
(三)完善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体系正按照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具体要求,面向纵深不断改革,坚持推进、持续深化。围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已成为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传统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的内部评价、政府评价显然不适应新的教育环境。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推进高校管理向治理转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从理论本质上看,引入第三方对高校管理进行评估,使高校管理评价因素从学校、教师和学生拓宽至全社会,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智慧指引。第二,从评估特征看,第三方评估强调评估理念的客观性、真实性,重在发现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为高校治理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理论视角。第三,从理论创新看,对高校管理进行第三方评估是基于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选择,既契合高校治理的内在要求,也重新构建了高校治理结构,实现了高校治理体系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与治理内容的全面延伸。
二、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将第三方评估引入高校管理是全面推进高校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路径,通过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专业监督和质量评价作用,营造推动高校教育良性发展环境。但我国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起步较晚,国内缺少有绝对权威、较高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影响了第三方评估的社会认可度和实际效用。
(一)独立性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缺少评估保障就目前我国已形成的评估组织看,大多为依附于相关机构的“半官方”组织,内部缺少畅通、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以及独立开展评估所需要的资金、法律和人才等保障。一方面,缺少畅通的运行机制。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通常有授权式、委托式两种评估模式。在实际开展第三方评估过程中,存在对评估内容、权重指标和结果进行干预的现象,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此外,由于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是基于发现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政策性”活动,加上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估市场,多数评估机构很难独立生存,只能依靠政府、高校等相关机构生存。另一方面,目前第三方评估缺少完善的保障机制。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保障,目前尚未针对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出台系统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少完善的资金支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运行、薪酬等经费几乎全部依赖挂靠机构拨付,影响了评估机构的独立运行。缺少专业团队建设。多数第三方组织在选聘与任命管理人员时,没有决定权,在评估业务人员选聘和培养上,多数评估组织采用“兼职”和“返聘”的办法聘用评估人员,影响了评估活动的专业水准。
(二)专业度不够:重视数据指标,忽略管理实际目前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偏重数据指标考核,忽略了实际管理状况的有效关注,影响了评估结果的专业性。第一,偏重数据指标,评估方式不科学。高校管理涉及多个方面,评估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管理进行评估时,偏重数据指标,且评估指标设置随意性较强,缺少科学、完善的论证过程。部分高校为应付第三方评估,存在修改数据现象。第二,缺少必要创新,评估理论滞后、方法缺乏创新。为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在高校管理评价中的作用,需要第三方评估组织掌握最新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利用最新技术对高校管理给予客观评估。但第三方评估存在盲目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缺少有效创新。第三,缺少与高校管理实际的充分融合,未能构建完整的评估体系。当前高校第三方评估过程中,大多第三方评估组织未能深入实际,对高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核心要素缺乏充分了解,未能形成与高校管理实际相匹配的评估体系。
(三)权威性不强:科学性欠缺,结果采用率低想要确保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需要评估数据真实有效、评估过程科学高效、评估结果产生实效,但目前高校第三方评估权威性并不强。首先,评估欠缺科学性,影响结论的精准度。目前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时,存在采集数据精准度不够、评估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影响了评估结果。在评估方法上,仍然以单一的定性评估为主,缺少定量分析的有效应用,多数评估模型及算法缺少对高校管理实际的差异化调整,影响了评估活动的科学性。其次,大众理解参与不足,影响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影响力。引入第三方评估,需要营造全良好的社会环境。但目前多数高校第三方评估普遍未将社会大众引入评估活动,评估组织缺乏完善的社会监督,第三方评估过程不够公开、结果透明度不足,使大众对评估结论存在较大质疑。最后,重视评估过程,缺少对评估结论的充分应用。目前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结果透明度差,公布不及时,大多评估活动停留在结论表面,高校对评估结果的采用程度较低。
三、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公信力的构建途径
将第三方评估引入高校管理是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专业性等优势,形成权威性评估结论,客观反映高校管理问题,为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供科学建议。针对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公信力不足的客观问题,要注重创造良好的评估环境,把握评估活动关键,完善评估机制,切实提升第三方评估公信力,推动高校管理良性发展。
(一)完善基础,确保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独立是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公信力的基础,也是确保评估结论客观性、真实性的前提。在开展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活动时,要首先确保第三方评估组织的独立性。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第三方评估组织的法律地位、职责权利,为第三方评估组织提供法律保障,并对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评估行为和评估工作给予法律约束,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要完善市场建设,推动第三方评估组织走向市场。通过采用高校管理评估公开招标的方式,增强评估组织的市场主体性,降低第三方组织对高校、政府等机构的依附性。要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运行状况进行动态考核,制定相应退出机制。要拓宽第三方评估组织的资金来源,完善评估队伍建设,吸引专业人才参与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
(二)把握核心,提高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专业是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公信力的核心,也是确保评估结论及建议有效服务高校管理的保障。要完善专业评估力量,提高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水准。通过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认证工作,加大评估资格审核,明确评估标准,确保规范、、科学评估。要明确评估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创新评估方法、更新评估理论,提高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系统,确保数据收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要注重构建可操作性强、符合高校管理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对高校管理状况进行客观评价与量化研究,提高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水准。要注重开展动态性、规律性的评估活动,融入高校育人规律,使第三方评估结论符合实际。
(三)优化应用,彰显第三方评估的权威性权威是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公信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在长期评估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社会信任和科学经验。因此,要在确保第三方评估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第三方评估结论的实用性,持续积累第三方评估的社会影响力。要将传统的“终结式评估”升级为“诊断性评估”,通过实施长期、动态的评估活动,持续发挥第三方评估的积极作用。要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公示第三方评估指南、标准和投诉办法等内容,督促第三方评估机构、专家和高校提高自律精神,减少第三方评估中的“舞弊”现象,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要提高第三方评估结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一方面,要注重激发第三方评估组织之间的竞争积极性,持续提高第三方评估水平。另一方面,要形成常态化的评估结果公示制度,提高社会大众对高校管理第三方评估的认知度和了解度。要将第三方评估结果与高校治理相结合,将评估结果转化为高校治理的具体方案。要提高第三方评估组织的服务精神,强化服务高校的价值理念,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高校提供科学高效、精准客观的评估服务,使高校以开放姿态迎接评估,实现外部评估与内部治理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高校 创业教育 评价体系 柯氏四级评估法
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一直是高校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难点。从我国开展创业教育以来,高校始终未能建立一套适用性较强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因此,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探讨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创业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和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逐渐重视,创业教育正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全国迅速发展,并逐渐在教育领域中普及开来。目前,高校创业教育项目激增,却评价匮乏。
(一)高校创业教育项目激增
我国的创业教育主要由政府部门和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牵头。从2004年开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大学等研究机构先后引进了多种创业教育或培训项目。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纷纷开展多样性的创业大赛。从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引入MIT创业计划竞赛模式至今,参与创业大赛的参赛高校和参赛作品数逐届增加,参与高校的种类以及区域分布也呈现多元化趋势。此外,各地纷纷建立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园。
(二)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匮乏
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由于缺少科学完备的配套措施,因此在创业教育的评估与监督体系方面存在空白。2007年KAB项目测评中心和推广办公室正式成立,2008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用“学校是否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估”等6项问题选取了31所高校进行了课程质量监督和效果评估[1]。调查显示,在建立和健全“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方面很多高校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理论和实践严重滞后。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教学和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创业教育教学过程脱离实践操作和体验过程。第二,创业教评估具有复杂性。这主要是指创业教育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同时影响创业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第三,缺乏衡量创业教育质量的较全面的指标。
二、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主体
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应由学生、管理者、督导、教师和社会五方面构成。各主体的评价内容各不相同:
1.学生评价。学生是创业教育的直接参与和接受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和授课内容的适用性、教学和实验条件的完备性以及授课效果等方面最有评价权。
2.管理者评价。管理者可以对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评价。
3.督导评价。督导是创业教育教学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者,对教学单位和创业教育教师的教学安排、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评价、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4.教师评价。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实施者,可以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效果、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5.社会评价。社会是教育的受益者,起着监督和导向的作用,通过毕业生创业能力的表现状况,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学生创业素质等进行评价,也可以称为创业教育的影响力评价。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内容
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引用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提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内容由四方面构成,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国际著名学者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于1959年提出的柯氏四级评估法,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培训评估工具,在培训评估领域具有难以撼动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
1.反应评估:评估被培训者的满意程度。即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印象如何,包括对讲师和课程内容、培训条件、培训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的看法。反应层评估主要是在培训项目结束时,可以作为改进培训的建议或综合评估的参考。
2.学习评估:测定被培训者的学习获得程度。学习评估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常用到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测量受训人员在参与培训后学到了什么?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笔试、实地操作和工作模拟等方法来考查。
3.行为评估:考察被培训者的知识运用程度。行为评估是分析培训是否带来了参训学员行为上的改变。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工作能力,而能力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评价培训的效果就要看参训人员在工作行为上发生的可观察变化及培训前后的变化程度。主要通过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受训人员的上级、同事、下属或者客户观察他们的行为在培训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在工作中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
4.成果评估:计算培训创出的经济效益。培训的最终评价应以组织的工作绩效为标准,即工作行为的改变带来的是工作绩效的提高。因此,成果评估可以直接对接受培训之后的该员工工作绩效,以及所在工作部门的集体工作绩效进行测量、对比、分析和判断,确定培训的效果。
借鉴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内容可以设计为:
(三)高校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指标
1.反应层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对课堂教育的评价指标,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第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应有机的容纳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教学(财务、创业策略、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特定产业研究等课程)和创业实践教学(模拟创业公司、市场调研、大赛参与等),两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衔接。
第二,创业教育师资。创业教育对师资素质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深厚、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有一定的创业经历最好。因此,积极引入创业成功人士做兼职教师,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三,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创业教育颠覆传统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商业实战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创业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有:邀请成功企业家做创业演讲;指导学生编写创业计划书;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商业模拟练习;训练学生商业谈判技能;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发现创业机会;开发企业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课程。
创业教育反应层评价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2.学习层评价指标。学习层主要考查学生对创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及创业技能评价。
第一,创业课程考评:由于创业教育实战性强,因此对创业课程的考评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程,主要以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
第二,学生创业技能评价:主要包括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及活动竞赛。企业实习指由学校牵头,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或参加生产实习的创业学习和培养方法。社会实践指包括各种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在内的一系列参与社会的工作和交流活动。活动竞赛,指由学校、社会或企业主办的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等。
创业教育学习层评价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3.行为层评价指标。行为层主要考核为树立学生创业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学校应提供的创业实践条件,包括软硬环境。
创业教育的软环境是指由政策和措施营造出来的创业氛围、创业校园文化。推崇创业、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热情。这一影响因素可用以下指标衡量:创业社团数量、专题研讨会数量、开展创业比赛的数量、校企合作的项目数;校园内研究机构数。
创业教育的硬环境是指学校提供的创业基础设施、经费和各种保障措施,是创业行为的开展、创业文化形成、创业精神传播的基础。百森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仁斯里尔理工学院等创业教育的知名院校都设立了创业中心来开展创业教育、转化师生的科研成果、接收成功创业者的赞助等。
创业教育行为层评价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4.结果层评价指标(影响力评价)。结果层指标主要侧重对创业教育影响力的评价,包括学生创业率、成果应用、学校影响力、校友共享和媒体评价。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创业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的评估实践还未有很多先例可以借鉴,因此本文借鉴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所构建的体系还有待于今后评估实践的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玉海、张月.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及其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
[2]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影响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11.3.
[3]丁学森.高校创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4]吕贵兴.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0.2.
[5]王楠.应用型高校经管专业创业教育评价分析[J].北方经贸,2008.11.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
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评估
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
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
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
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
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
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
高校自律不能单独存在。对于教育的评估,仅依靠高校自律是不能实现的。学校行政的决策权、执行权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且缺少监督,若仅通过高校自律来保证一个学校的培养质量,很有可能助长了高校商业贿赂风气,导致从吸收生源起,就不能保证其质量。既然教育评估中高校自律不能单独实现,那么最有效的还是通过结合强有力并且适当的外部机制来实现。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来看,政府、社会评估机构、高校作为体现不同利益的评估主体,如何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使之能够协调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逐步成为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国家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根据国家法律的明确授权范畴,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通过政策调节、财政援助、法规规范、指导服务和评估等途径,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控制高等学校办学行为,而不能像以往那样较多地通过直接的行政指令传达行政信息。所以,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评估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政府行使其行政职能的重要途径。
1.2社会评估是重要组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建立了一种“具有中介化发展趋势的外部质量保障机构。”社会评估的介入可以使政府从繁琐、具体的事物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社会中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与监督,以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通过课题合作、共同研发技术等手段注入资金,为提高学生教育质量做好物质保障,且在保障学生培养质量中,发挥了政府和高校无法取代的作用。
1.3高校自我评估是基础
高校的自我评估是一切外部评估的基础。在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等学校通过自我评估能够对照标准发现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信息化时代下我国教育评估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1存在问题
2.1.1教育评估体系尚不健全研究生教育指标体系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我国目前的学科评估主要是对学科点的整体水平评估,不同学科间指标体系的差异并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虽然不少高校教师授课效果评定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制度较为完善,但二者基本上还属于事后评定,缺乏形成性和整合力,系统检测综合评价少。
2.1.2教育评估过程缺乏科学规范一,授课的质量评定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全面规范,多数“指标”较为笼统、抽象。二,不同的教师由不同的评定者来评定,其评定标准的统一性难以保证,评定结果必然缺乏可比性。三,教师的教学状态要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成绩考核同样存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度和权威性。
2.1.3教育评估主体单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是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规章制度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具有极强的政策导向性,导致评估主体单一化,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不同需求;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评估行为出现某种垄断性和随意性。由于评价者和被评者处于一种特殊的管理和被管理地位,评价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有行政管理色彩。
2.2解决方法
2.2.1评估体系要灵活化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指标体系应在现实的基础上开始侧重于信息化的办学投入,例如信息传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等。同时,根据各学科门类在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和学科发展上的不同特点,其确定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有所不同,比如,对授予哲学博士的学科,主要采取同行评估的方式;而对授予具有明确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的学科,则采用同行评估和社会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在制定学生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2.2.2评估过程规范化教育评估是一项极其严肃的工作,要求评估结果应当建立在真实的评估数据基础上,这样才能使评估结果具有真正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进而达到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目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评估信息的采集、存储和检索等,可以起到公开公平公正的效果,从而规范教育评估。同时,建立健全评估法规,建立评估机构的资格认可制度,扩大评估机构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评估体系,使评估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2.3评估主体多样化在评估的主体上,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正确处理好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虽然对学科的评估实施宏观调控,但对各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不做统一规定,允许各评估机构根据各自特点和需求自行设定具体的指标和权重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2.2.4社会评估机构要能独立社会评估机构最好能独立于政府和学校之外,不受控于政府和学校,但是与政府和学校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美国的CORPA(高等教育评估认可委员会)、CHEA(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等,它们都是独立于政府之外,具有非官方性质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机构的组织规范,其评估结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信性,能得到广泛认可,其评估结果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学校的拨款。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