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时间:2023-06-27 17:5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第1篇

一、前言

公允价值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既适应了我国日益成熟的金融资本的发展,又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客观需要,为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逐步完善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日渐提高,公允价值将会在金融资产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所确定的价格,或者是无关联的双方买卖一项资产可以成交的价格。公允价值也称为公允价格、公允市价。确定公允价值的方式有:一、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本文由收集整理负债公允价值的确定有三种情况,在估值日有市场报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市场报价来进行公允价值的确定。在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之后经济环境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最近交易的市场报价来确定公允价值。如果估值日没有市场报价,并且最近交易日之之后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可以依据重大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适当调整市场报价以确定公允价值。二、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考相类似的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报价,或者参考买卖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最近交易中所使用的价格。三、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并且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确定,可以采用具有可靠性的被以往交易的市场价格验证过且得到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价值,在企业清偿债务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给企业带来需要转移的价值。确立公允价值的前提是公平交易,换言之,是自由的买卖双方在不受各方任何关系的影响,且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商定形成的价格。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应用

(一)对金融资产的确认

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的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终止确认,即金融资产的入账时间。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库存现金、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股权投资以及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等。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是指在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其中一方时,应当对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进行确认,比如,企业签订的合同、赊销的商品以及商品发出后是否符合收入确认的原则等。应当对一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银行在获取本金利息的条件下向企业发放贷款,接收贷款的企业就应当被确认为金融短期或长期负债,将发放的贷款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向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则相应地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是指符合《金融资产转移》中规定的终止确认金融资产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或者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力终止。

(二)对金融资产的计量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计量是指选定的尺度能真实反映出计量对象的内在特征,并将计量对象的内在特征数量化的过程,包括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在金融资产相关利得或损失处理中的应用,也就是入账价值。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对金融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并且交易的费用计入到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之中。金融资产的分类与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紧密相

关。以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因公允价值的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与套期保值有关。比如:资产负债表日,当账面余额低于用于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借记本科目),贷记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当账面余额高于公允价值时做与之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的优越性

公允价值能够依据金融资产的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调整以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具有时效强的特点能够及时、适时地反映出企业的金融资产中潜在的利益和风险,能帮助企业对金融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公允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状况,为管理者做出高质量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符合决策的有用观。

(四)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但是其运用的经济环境不够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干预较多。公允价值使用的前提条件没有得到详细解释,没有统一稳定的评价尺度,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效果也受到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制约。对于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出台相关具体的公允价值实施细节,完善市场环境,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公允价值在金融资产的应用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 优点 缺点

相关概念释义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1.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根据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分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为了更好理解“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我们举例说明:

例一,光华公司于2011年11月1日,以305万元的价格购入柳林公司于2010年1月1日发行的股票30万股,发行时每股价格8元。支付的款项中包含交易费用5万元。购买时的公允价值为10元每股。价款全部由银行存款支付。到2010年12月31日,光华公司仍然持有该股票,其公允价值为12元每股。则我们的会计分录应该为:

在上述分录中,股票的发行价为每股8元,企业以305万元购入30万股,包括交易费用5万元,那么企业购入股票时股票的公允价值应该为每股10元,计入成本。体现了“以公允价值计量”。到12月31日,其公允价值为12元每股,高出成本的60万元计入“公允价值变动”。体现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2.特征。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流动性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是企业多余现金的一种暂时存放形式,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因而也被企业乐于接受;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名称就可以看出,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具有典型的“投机性需求”,企业取得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并不是打算长期持有,其目的很明确:进行交易,赚取差价。所以,只要形势对自身有利,企业就会马上出售。

3.常见的可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金融工具。常见的可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金融工具有:债券、股票、基金等等。

(二)公允价值

1.定义。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特征。公开性。公允价值对于交易双方来说,信息是完全公开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自愿性。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是交易双方完全自愿的;公平性。公允价值对于交易的双方来说,是公平的。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利与弊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一)优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紧跟市场变动的前沿,和市场价值最为接近,能够更好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的谨慎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的一笔资产,在编制报表的时候要在企业的报表中体现出来。在编制报表的时候,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不能够及时的反应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可能高估或者低估其价值,进而高估或者低估企业的资产。

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通俗的讲就是“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如果我们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不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很容易高估公司的资产,从而违背企业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例二说明:光华公司于2010年11月1日购入柳林公司股票1000万股,购买时每股10元,没有交易费用,价款以银行存款支付。由于柳林公司经营不善,到2010年12月31日,柳林公司股票跌为每股3元。光华公司到2010年12月31日仍然持有该股票,光华公司采用历史成本法核算。

那么,在12月31日,光华公司确认的自己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仍然为1亿元,但是实际上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仅仅为3000万元,光华公司就虚增资产7000万元,严重的违背了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2.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有利于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会计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与预测。

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本身价值最为接近其市场价值,这样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使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更有利于广大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以上述例二来说,如果光华公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在年末企业反应出的资产与企业的实际资产相差达到7000万元之多,这样,就很容易误导广大的投资者。但是如果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话,期末反应出来的企业资产和公司的实际资产一致,有利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

3.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投资收益和营业利润。企业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易,那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企业衡量其投资收益、营业利润等就更为有利,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出企业的投资收益和营业利润。

4.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对于按历史成本计量,更能够保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易,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营一个企业都要维持其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必须以某种方式把其耗费的生产能力补偿回来。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今天的物价与明天的物价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可能上涨也可能下跌,如果遇到通货膨胀导致物价大幅的上涨,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如果我们采取历史成本计量,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同样单位的资本将不能够购买到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但如果我们采取公允价值计量的话,企业就能够及时的补充消耗的生产能力,保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为了便于理解,举例三说明:假设甲公司与2010年1月1日购入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购买价格为100万。到2010年3月1日,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到120万元。同期,企业消耗的生产能力为100万元,为了补偿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决定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企业消耗的生产能力是100万元,通过出售100万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补偿。但是此时,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100万元补偿的生产能力实际上是小于消耗掉的100万元的生产能力。但是如果我们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消耗掉的100万元的生产能力在这个时候的价值是120万元,因此我们出售全部120万元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补偿。这样,就保持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5.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余海宗教授主编的《初级会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关于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表述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觉得有用的信息”。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和相关性,更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6.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符合哲学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观点。

(二)缺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人为主观因素较重,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使得企业利润的客观性受损。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欠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在技术上很难准确的计算出来。在现实的交易中,公允价值只是基于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达成的一种妥协性。具有很强的人为主观因素。这样一来,企业可以人为的放大或者缩小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利润的客观性受损。

2.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保护商业秘密来说,是一种挑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交易双方基于对对方的了解而就交易事项达成的某种协议。那么要相互的了解对方,就必须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不仅仅限于已经披露出来的情况,更多的还想了解对方企业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这些信息才能具有重要性。这样,对于商业秘密的保全,是一种挑战。

3.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为企业造假提供新的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具有较强的人为主观因素,正是因为如此,而类似于折现率等系数,很多时候都是基于经营者的职业判断来定。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措施

提高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使其确实公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个开放、统一、活跃、竞争而具有法制性的市场环境,使公允价值计量在一个规范的轨道里运行。要打破垄断,允许小额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提供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干预,使交易双方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参考网络。以此推动信息的公开、透明、真实;谨慎使用公允价值,对于还没有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暂时不计入当期损益。

可以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下分别设置“未实现利得”、“已实现利得”、“未实现损失”、“已实现损失”四个二级账户。未实现的利得或者损失暂计入“未实现利得”、“未实现损失”账户,在最终出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在逐笔转入“已实现利得”、“已实现损失”账户。

参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法,绕开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参考此方法,这样一来,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就绕开了利润表,进入了资产负债表。

结论

公允价值计量摆脱了历史成本计量的束缚,作为一种新的计量标准,对于类似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这样的价值变动频繁的资产来说,不失为一种较为客观可靠的依据。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和相关性原则,更有利于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保全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虽然其也具有一些弊端,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完善,这些弊端将会逐渐被克服,公允价值计量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将会进一步的体现出来,将会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斌.中级财务会计.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郑亚光,饶翠华.公司财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余海宗.初级会计学(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3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3-9031(2009)10-0063-04

一、引言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全球会计准则体系受到了重大冲击。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57)提及的“公允价值”,在华尔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银行家、金融业人士和国会议员认为第157号会计准则要求金融产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在市场大跌和市场定价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核减资本金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之中,对加重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但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是否确如其所说应该在这场危机中负主要责任,并终止其执行呢。本文将从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基本内涵、产生发展及其对第157号会计准则争论背后的利益冲突来论述金融危机与会计攻击价值计量之间的关系,并预测公允价值计量的走向。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文献

会计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因经济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近30多年来,世界经济处于激烈变革时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使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公允价值会计的产生就是源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虚拟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1]

二战以后,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建立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1972年12月与1973年2月的两次美元危机使美元被迫贬值,固定汇率制终被瓦解,由浮动汇率制所代替。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由竞争和金融自由化为基调的金融革命席卷了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其纷纷放宽或取消对利率的管制。[2]汇率和利率双放开后,客观上促成了第二代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性质是一种尚未履行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不是已发生的交易,其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主要面向过去,计量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根本无法胜任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

与历史成本不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面向现在和未来。于是,人们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能让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早地获知金融机构所面临的财务困境,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呼声越来越高。基于此,1990年9月,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并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之后,经SEC、FASB(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协商,决定由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这方面的准则。[3]

然而,30多年来,公允价值的运用无论是在会计理论界与金融实务界之间,还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者与相关监管机构之间,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尽管公允价值会计的推行得到了主导国际会计准则方向的主要准则制定机构,如国际准则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的大力支持。但是,世界各国在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上一直保持谨慎的态度。

而在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公允价值的计量争议最大。在SFAS157颁布之前,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以下简称GAAP)中存在着关于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同时,在GAAP中应用公允价值定义的指南相当有限并且散布于多个不同的会计公告中。指南之间的差异产生了应用上的不一致性,并且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难度。如何能尽量客观地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就成了公允价值会计中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SFAS157应运而生。

三、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按照SFAS157的规定,金融产品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根据活跃市场报价确定;第二层为交易不活跃市场情形下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参考同类产品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者采用有可客观参考支持的价值模型确定;第三层为没有交易市场的金融产品,其公允价值需要管理层根据主观判断和市场假设建立估值模型确定。同时,它规定金融产品“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优先级原则,即首先看是否适用第一层的标准,不适用的情况下再逐级向第二层、第三层判断。

自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由房屋贷款衍生出来的资产抵押类证券如美国抵押支持债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以下简称MBS)、债务抵押证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以下简称CDO)的价格持续下跌,导致金融机构不得不对其计提减值准备。据惠誉(Fitch Ratings)统计,截至2007年底,欧美数家大型银行平均来说,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达到总资产的一半。

实际上,此次危机中,一些种类的资产已没有市场价格可以作为计量参考。如花旗(Citigroup)、瑞银(UBS)等投行之前发售的标售利率型证券(Auction Rate Securities,下称ARS),ARS市场在2008年2月之前的总市值约为3300亿美元。而2008年2月至今这个市场已根本不具备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抵押类证券从157号准则适用的第一层直跌到第三层而在第三层的估值中,是没有什么价值能得到公认的。在谨慎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坚持下,金融机构只能“采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作为手中持有次贷资产的价值,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而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持有次贷产品的金融机构股票的狂潮。

而资产规模巨大的金融机构破产牵连广泛,它所引发的互不信任乃至信贷紧缩立即牵连一连串美国大型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其后更席卷欧洲和全球金融业。在这种情况下,众多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全面冰封,“以市值计价”甚至已经没有市场可言,故只有将资产价值降至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危机全面爆发后,公允价值,尤其是以市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其在金融危机中严重影响公司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得金融业人士向政府施压,要求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改回成本计价法,以稳定人心。

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确认监管机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金融业巨头也游说政府,希望采取类似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国际会计准则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四、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未来走向

(一)关于SFAS157的近期动态

2008年9月30日,SEC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了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然坚持第157号准则的原则,并没有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但是,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包括合理的主观判断来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

SEC强调,不能简单依赖不活跃市场情况下的交易价格,公司需要更多地通过对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判断,并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说明第157号准则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宽了,同时也反映出SEC和FASB并没有完全屈从金融界的压力,抵制了完全停止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的压力。

面对越来越大的对公允价值质疑的声音,美国参众两院在2008年10月4日表决通过救援法案,赋予了SEC暂停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权利,并要求SEC在未来90天内就公允价值对金融业的影响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

2008年10月7日,SEC再次发表声明,指将根据救市法案的要求,联同联储局和财政部就“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报告将于2009年1月2日前完成。SEC的意向是报告完成之前继续执行该会计准则,主观上并不倾向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但在欧洲联合救市方案已经决定停止执行“以市值计价”以后,SEC承受的压力巨大。美国在政府入股金融机构方面是追随欧洲的,如果在“以市值计价”上不跟随,美国企业将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走向的理论分析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内核具有科学性,有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仍有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基础。但面对金融危机中非公允的市场报价,有必要建立起适应非活跃、非理性市场的公允价值会计操作框架,并考虑如何实现金融危机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1.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由财务报表目标决定。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下,现代会计目标基本以决策有用为主导,兼顾反映受托责任。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等,还反映管理层对交托他的资源的经营管理成果受托责任”。根据决策有用观来看,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的特性,提高相关性意味着增强了决策的把握性,因此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会计既提供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还表现为未来的信息,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等)并存,尤其推崇按市场报价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是因为在活跃市场中,市场报价是地位平等的市场主体自主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能反映交易主体的真实意思,具有客观性、易获取等特点,也容易得到投资者认可,具有权威性。[4]

只要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仍然得到认可,公允价值会计的基础就难以削弱。所以,因金融危机而生的公允价值会计是否会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被否定,仍然取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决策需求。从这个方面讲,无论采取对金融资产重分类以避免使用公允价值,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停止公允价值会计的措施都缺乏合理性,一旦危机得到缓解,投资者要求重新采取公允价值会计呼声必然再次高涨。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

2.会计公允价值计量操作性值得关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对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案进行了排序:第一层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第二层是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得报价,应采取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些估值技术包括:参照几乎同样的另一种金融工具当前的市场价值、现金流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以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能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符合公允价值的经济实质,也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市场发生突变时,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信心丧失,出现恐慌性“贱卖”资产的时候,市场报价是否仍是确定公允价值的最优选择值得思考。2008年的这次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机构被迫以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确定公允价值,不得不计提大量资产减值,并在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寻求融资或贱卖资产,这些未实现的“账面损失”进一步粉碎了投资者信心。[5]

在金融危机中,陷于困境的资产卖方处于“甩卖”境况和非理性状态,其交易地位很难与交易对手保持平等,市场报价也类似于资产快速变现时的“清算价格”,不符合“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前提。[6]而且,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出现市场流动性突然消失现象,许多证券品种交易量大幅萎缩,甚至根本没有买家,这种情况下的市场是不是活跃市场也值得探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号指出,公允价值是有序交易(an orderly transaction)中,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卖出资产收到(或清偿债务支付)的价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强调,公允价值是“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金额”。

也就是说,无论根据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排序方案,还是依据公允价值的经济内涵,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充分考虑市场是否活跃、正常、有秩序。[7]但由于全面实行公允价值会计的时间尚短,没有遭遇市场报价“非公允”的经历,而且缺乏权威机构对市场状态的统一判断,因“安然事件”导致审慎会计原则得到空前强调,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金融机构被普遍要求采取螺旋下降的市场报价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8]所以,美国证券委员会9月30日针对美国财务报告准则157号的指导意见,与其说改变了公允价值会计,倒不如说重新解释了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明确了市场报价非公允时,应通过考虑价格下滑时间长短、跌幅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因素,借助内部估值模型和假设条件来确定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也说明,当前会计准则对金融危机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不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经济内涵和运用基础出现了问题,而是对公允价值会计的操作出现了问题。因此,在极端、非正常市场状况下,需要建立起准则制定机构或相关部门指导审计师正确操作公允价值会计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葛家澎.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l).

[2]陈美华.价值理论与公允价值[J].经济问题,2004,(12).

[3]陈美华.论产权与公允价值计量[J].五邑大学学报,2004,(11).

[4]葛家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比较与综评[J].会计研究,2004,(6).

[5]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郭道扬.论产权会计观与产权会计革命[J].会计研究,2004,(2).

第4篇

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简述

(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涵义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损益类科目,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账面价值便是其在该时点上的公允价值,与前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即公允价值变动金额需要计入当期损益,”也即利润表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的填列依据。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体现的收益观

资产负债观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收益即某一期间内资产增加的净额。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该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无论期末是否处置出售,都将其变动计入本年利润。所以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整个账务处理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

二、现行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

例.2014年5月4日,龙湖实业有限公司按每股7.50元的价格从二级市场购入淮河有限公司每股面值1元的股票3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支付交易费用1500元。2014年10月31日,该股票收盘价为12元;(单位:元)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在同一年度

2014年11月5日龙湖实业有限公司将淮河公司股票30000股全部出售,每股售价为15元,余款存入银行,账务处理如下:

2014.5.4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投资收益 1500

贷:银行存款 226500

2014.10.31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2014.11.5 借:银行存款 45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投资收益 90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投资收益 135000

2014.12.31 借:投资收益 225000

贷:本年利润 225000

借:本年利润 22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25000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确认与处置不在同一年度

2015年2月8日龙湖实业有限公司将淮河有限公司股票30000股全部出售,每股售价为16元,余款存入银行,账务处理如下:

2014.5.4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投资收益 1500

贷:银行存款 226500

2014.10.31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2014.12.31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本年利润 135000

借:本年利润 13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5000

2015.2.8 借:银行存款 48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225000

―公允价值变动 135000

投资收益 120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投资收益 135000

借:本年利润 13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借:投资收益 255000

贷:本年利润 255000

借:本年利润 12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000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处置是在同一年度,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期末无余额。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处置不在同一年度,则上年期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动仅是持有收益,将纸上富贵直接计入本年净利润中,未免有些不妥。首先,会误导利益相关者对本公司的正确价值判断,不符合会计上所强调的谨慎性原则;而且,可能导致利润的大幅波动,容易成为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对象;除此之外,需要调整利润总额与税法上规定的应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大大增加了当期计算应交所得税额的工作量。因而,笔者认为不应将持有收益直接在营业利润中列报,而是应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设置“考虑持有收益后的收益总额”项目进行反映。

四、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的建议

(一)改进参考意见

目前有学者建议,对未实现的利润不应确认为当期收益,而应计入净资产账面价值。而针对未实现的损失,基于谨慎性原则,应在当期确认。例如第二种情况下在进行上年期末账务处理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5000

贷:持有收益 135000

2015.2.8 借:持有收益 135000

贷:投资收益 135000

借:投资收益 255000

贷:本年利润 255000

借:本年利润 255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55000

第5篇

摘 要 现行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等准则中,要求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后续确认。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对相关财务指标产生一定影响,进而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研判。本文以案例财务指标值计算的形式,浅析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分类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关键词 金融资产分类 公允价值计量 财务指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持有的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性资产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运而生。2006年版会计准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强烈意愿,会计计量属性中增加了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体运用到了金融资产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的确认和后续计量中,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下文中,重点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二、分类标准及计量方法

根据准则的分类标准,主要为了近期内出售为目的而取得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方法不同。

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三、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案例看一下,两种分类对相关财务指标的影响。

A公司为一大型金融投资公司,于20X4年1月1日分别以每股2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甲公司股票1000万股, 20X4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市价涨至26元/股,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

(一)若A公司将甲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根据准则的规定,A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购入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增加20000万元,“银行存款”减少20000万元,20X4年12月31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6000万元,当期损益增加6000万元,最终反映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增加6000万元。

(二)若A公司将甲公司股票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准则的规定,A公司进行如下会计处理,购入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增加20000万元,“银行存款”减少20000万元,20X4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增加6000万元,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增加6000万元。

假设,20X4年其他业务产生净利润800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20X4年末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按甲公司股票的不同分类计算)部分项目数据摘录如下(单位元):

根据以上报表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20X4年末A公司的相关财务指标如下:

可以看出,A公司将购入的甲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市价上升时,表中短期偿债类指标值较期初有所增长,表中盈利性指标随着股价上升而上升;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表中短期偿债类指标较期初有所下降,表中盈利性指标值为其他业务净利润产生。

划分的种类不同, A公司的相关短期偿债类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值也均不相同,甲公司股票市价上升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指标值均高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指标值。

如果A公司根据经营情况需要筹资,将甲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跟容易吸引债权投资者或者股权投资者。

假如A公司持有的甲公司股票市价下降至14元,其他财务数据不变,同样可以计算出相关财务指标如下:

可以看出,A公司将购入的甲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市价下降时,表中短期偿债类指标值较期初有所下降,表中盈利性指标随着股价下降而下降;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表中短期偿债类指标较期初有所下降,表中盈利性指标值为其他业务净利润产生。

甲公司股票市价下降时,A公司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短期偿债类指标值高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指标值,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盈利类指标值低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指标值。这种情况下,一般认为,将甲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A公司更容易吸引债权投资者,而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更容易吸引股权投资者。

而事实上,不管A公司将甲公司的股票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司的实际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没有任何变化。

日常操作中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企业对于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使得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更加“美观”的分类。比如上例中的A公司,在需要进行债权筹资的情况下,购入甲公司股票更倾向于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特别是一些企业购入其关联企业股票时,对于股票的走势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则会根据相关的情况,做出有利于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表现的分类选择。

通过分析,我们还可以得知:

当购入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偿债比率不变,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时,偿债指标和盈利指标也会上升或下降(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虽然理论上,在盈利指标收益率大于100%的情况下与股价成反向变动,但现实中基本不存在该情况),易于理解。

当购入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短期偿债比率会下降,当其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时会造成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等盈利指标值下降或上升,成反向变动关系,容易造成误解,使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判。

当财务报表项目中含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报表使用者需更加仔细谨慎,充分获取相关信息,计算和使用相关财务指标时,要全面考虑相关影响因素。

作为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要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财务数据背后的真实经营状况。

另一方面,站在会计准则制定者或监管者的角度,需考虑如何解决会计准则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考虑如何更加规范金融资产的分类,避免由于人为选择分类造成相关财务指标差异化表现的情形出现。对于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制定相关的操作指南,使得财务指标的计量更具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比性。

四、结论

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类别时,对于相关短期偿债类和盈利性财务指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购入一项金融资产,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时,短期偿债比率不变;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短期偿债比率下降。

当公允价值上升时,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偿债类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值均上升;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短期偿债类指标不变,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性指标下降。

当公允价值下降时,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偿债类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值均下降;被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短期偿债类指标不变,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盈利性指标上升。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企业对于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造成不同公司间短期偿债类和盈利性指标等财务信息的不可比。

为避免由于人为选择分类造成相关财务指标差异化表现的情形出现,会计准则制定者或者监管者可更加细化、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种类划分标准,对于受公允价值变动影响的相关财务指标的计量提出相关的操作指南,以消除同一项金融资产的不同分类对财务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调整期末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可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账务处理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又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两类,核算时均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一)企业取得该类金融资产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应收股利/利息

投资收益(初始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

(二)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涨价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跌价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

(三)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银存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应收股利/利息

差额:投资收益

处置时要将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

借:公允价值变损益

贷:投资收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关会计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到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转为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债券投资为例)的会计处理如下:

(一)企业取得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面值)

-利息调整(差额)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

(二)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

借:可供-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

涨价调增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跌价调减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三)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处置时要将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累计产生的资本公积包括持有至到期投资金融资产转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产生的资本公积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资本公积。

借:银存

贷: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成本/利息调整调/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变

应收利息

差额: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的相关账务处理

如果投资性房地产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一是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则应采取公允模式计量与核算。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

(一)企业自用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公允)

累计折旧/摊销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余额)

差额:资本公积-其他(贷余)/公允价值变损益(借余)

(二)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损益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涨价调增投资性房地产,跌价调减投资性房地产。

(三)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时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

借:资本公积-其他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其他业务收入

处置时要将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形成的资本公积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收入”。

四、分析和比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三项资产在期末均要调整至公允价值,所不同的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调整的金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这样处理会带来怎样的差异,我们下面进行比较:

(一)当年处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见图1)

在取得投资当年就处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期末调整至公允价值而引起的损益变动会在处置资产的同时转入投资收益,最终计入当期损益。

(二)次年处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见图2)

在取得投资以后一直持有至次年才处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期末调整至公允价值而引起的损益变动的处理,首先在取得投资当年的年终会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当年的本年利润(见图2步骤①),然后在处置资产的同时仍然需要再次转入投资收益(见图2步骤②),年终由投资收益转入处置当年的本年利润(见图2步骤③),最后还需将处置时转入投资收益的部分冲减本年利润(见图2步骤④)。通过分析得出,在取得投资以后一直持有至次年才处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实质上仍然是计入了持有期间的当期损益。

(三)处置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见图3)

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变动会在处置当年由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处置当年的本年利润。

(四)当年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见图4)

由自有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连同期末调整至公允价值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处置时转入其他业务收入,年末转至本年利润。

(五)以后年度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见图5)

以后年度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因为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所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期末调整至公允价值而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首先在取得投资当年的年终会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当年的本年利润(见图5步骤①),在处置资产时需要和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所形成的资本公积(其他)一起转入其他业务收入(见图5步骤②),年终由其他业务收入转入处置当年的本年利润(见图5步骤③),最后还需将处置时转入其他业务收入的部分冲减本年利润(见图5步骤④)。通过分析得出,在投资年度以后才处置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实质上也仍然是计入了持有期间的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159-03

日常经营活动中对于金融资产业务发生比较频繁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所拥有的金融资产认真分析,加以分类,便以加强管理,防范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金融资产的内容与分类

(一)金融资产的范围

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垫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资产、股权投资等等。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会计上的金融资产分为以下四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它们在现实的金融市场当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分类,那么怎么把具体的金融资产归入会计上的类别呢?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管理的要求以及投资的策略等,但概括来讲,这四类的划分应该体现管理者的意图,根据管理者的意图对金融资产做出不同的分类。

如果管理者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是短期出售获利,则应当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果管理者的意图为持有到三年后再出售,则应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如果管理者持有意图不是很明确(即既不是短期出售,也不准备持有到期),则可以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此不能认为某项金融资产一定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必须看管理者的意图。

某项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不能再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互相重分类;而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三类金融资产之间,不得随意重分类。

当然归类时必须谨慎,因为一旦确定类别,不得随意变更。准则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调节利润,因为同一金融资产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企业的损益影响是不同的,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和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交易费用计入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交易费用也计入成本,可见它们对企业损益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金融资产的初始及后续计量对比

(一)初始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其初始入账金额以购买时的公允价值,也就是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不计入投资成本,而是计入投资收益。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都是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加上交易费用来确认,即作为其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

在这里应注意:(1)企业取得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证券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进行处理。(2)公允价值通常指交易价格(即所收到或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但是,如果收到或支付的对价的一部分并非针对该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根据估值技术进行估计。

(二)后续计量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2)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3)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三、不同类型金融资产具体的会计核算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

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等

2.持有期间的股利或利息

借:应收股利(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持股比例)

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

3.资产负债日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公允价值下降时着相反分录)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同时结转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贷:投资收益

应注意:最后一笔分录,目的是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以保证投资收益的完整性。虽然这笔分录的借贷方都是损益,但并不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损益。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

1.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日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贷方)

贷:银行存款等

注意:“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面值)”只反映面值;“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中不仅反映溢价与折价,还包括佣金、手续费等等。

2.资产负债日计算利息时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3.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银行存款等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注意: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与持有至到期投资处理类似。

1.应收票据:

(1)收到票据时:

借:应收票据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票据到期,收到款项时:

无息票据: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票据(面值)

带息票据:

借:银行存款(面值与利息之和)

贷:应收票据(面值+已经计算的利息)

财务费用

(3)持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

不符追索权: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带息票据也可能在贷方)

贷:应收票据

若附有追索权,实际属于质押贷款:

借: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贷:短期借款

注意:企业应当设置“应收票据备查簿”逐笔登记商业汇票的有关资料。商业票据到期结清票款或退票后,在备查簿中应予注销。

2.应收账款:

(1)发生应收账款时:

借:应收账款(代购货单位垫付的运杂费、包装费等也计入)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收回应收账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企业取得时:

(1)股票投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交易费用)

应收股利(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

贷:银行存款等

(2)债券投资(类似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理)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面值)

应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

贷:银行存款等

2.资产负债日计算利息(债券投资)

借:应收利息(分期付息债券 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票面利率*面值)

贷:投资收益(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3.资产负债日公允价值变动(类似于交易性金融资,但科目不同)

(1)公允价值上升: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公允价值下降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借:银行存款等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

同时: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贷:投资收益(这笔分录影响投资收益,也影响资产处置损益)

提示: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相比较:

相同点:两者在处置时,均存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转出的问题。

不同点:(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是变动计入了当期损益,所以是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了资本公积,因此应将资本公积转为投资收益。

四、金融资产相关利得或损失的处理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

在发生减值、摊销或终止确认时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等。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幅度较大或非暂时性时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

2.可供出售外币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4.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现金股利,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级会计实物201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

[2] 张秀梅.金融资产分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0,(11).

[3] 李翠玉,刘晶晶,吴维峰.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对损益的影响分析[J].商业会计,2010,(2).

第8篇

一、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关联表现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本准则)对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存在差异,但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称之为“关联”。其“关联”主要表现在:一是两项“关联”资产都是以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二是两项“关联”金融资产都在二级金融市场进行交易,都属于金融资产。三是按管理目的将证券投资分为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代了过去按流动性标准把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因此,两项“关联”金融资产都是证券投资划分的不同结果,其结果取决于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投资决策、投资风险偏好以及投资目的等因素。

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一)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重新对金融资产的定义和核算做了明确规定。该准则第二章第九条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以公允价值?量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它所体现的是以交易投机为目的,主要包括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权证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①这项金融资产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属于衍生工具。透析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交易性金融资产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取得或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二是属于近期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三是属于衍生工具。

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②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没有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等。透析其定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下列特征:一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时间相对不确定。虽然其持有时间相对交易性金融资产长,并且超过一年,但又不像持有至到期投资一样明确长期持有。二是属于非衍生金融资产,不属于衍生工具。三是不包含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计量

要探析两项“关联”金融资产会计核算对企业利润的不同影响,明确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计量差异非常关键。一是初始投资时的计量差异。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确认为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要资本化,计入投资成本。二是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差异。通过新准则对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确认看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因随时在二级市场交易,以投机为目的,其公允价值变化随时都可以变现,属于当期已实现收益或损失,理应确认其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上升或下降引起的价值差异不属于当期损益,而属于未实现收益,若在当期确认损益是不合理的,只有等处置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才实现其变动收益或损失。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的变动引起的价值差异计入所有者权益中,从而不影响当期损益。三是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差异。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投机性强,属于流动性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不影响其账面价值,也不影响企业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计提减值准备,既影响其账面价值,又影响当期损益,从而影响企业利润。

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有着不同的会计核算,其核算结果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会计科目设置不同,引导着整个会计业务处理对利润有不同影响

为了准确核算两项“关联”金融资产以及满足企业实际管理需要,新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两项“关联”金融资产各自核算的特点要求分别设置不同的会计明细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设置成本和公允价值两个明细科目,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和公允价值变动四个明细科目。从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设置会计科目不同,势必引导整个会计核算不同,无论从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的取得、持有、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的变动,还是从处置资产等业务来看,都会对利润有着不同的影响。

(二)两项“关联”金融资产相关交易费用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计量成本,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两者的相同点是对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均记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冲减投资收益,影响企业当期利润;相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取得时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其成本,使资产价值增加,不影响企业利润。

(三)持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期间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确定的利息收入或被投资单位宣告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并确认投资收益,同时按票面利率确认为应收利息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差额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票面利率和实际利率不一致时,对利润的影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对利润的影响存在差异,即确认的投资收益不一致。

(四)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余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则与上述处理相反。二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应当作为“其他综合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不构成当期利润。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则与上述处理相反。因此,从上述对两项“关联”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处理来看,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损益类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有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当期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记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影响企业当期所有者权益和利润。当期末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还应当把“其他综合收益”转入投资收益,此时也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五)两项“关联”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业务处理对利润的影响

新准则明确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从而不影响当期企业利润。新准则也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期末账面价值大于公允价值时,应确认资产减值,计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相反,对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减值范围内冲回原计提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同时调整资产减值损失或所有者权益。因此,两项“关联”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不同,从而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也不相同。

(六)期末处置两项“关联”资产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即以交易所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改变了原投资准则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的做法。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应确认投资收益,将使企业当期利润增加。《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处置业务也影响当期利润。

(七)纳税调整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四条规定:“企业资产和负债都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存在差异的,都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第十七条规定:“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此时,所得税费用包括两个部分,即当期产生的应交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期产生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企业当期损益和利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初始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费用计入了投资收益,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交易费用计入其成本,不产生纳税调整事项;二是持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都会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一致,产生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同时,企业持有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期间取得利息或股利,符合免税条件的会产生永久性差异,需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三是处置两项“关联”金融资产时,税法与会计确认的处置收益不同,也会存在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需要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进行调整。

第9篇

一、两种金融资产的概述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

(2)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不包括被企业指定为有效套期关系中的套期工具)。

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通常是指该金融资产不满足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条件,但企业仍可在符合某些特定条件时将其按公允价值计量:

(1)该指定可以明显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计量上的不一致情况;

(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1)贷款和应收款项;

(2)持有至到期投资;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如企业购入的在活跃的市场上有报价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对于在活跃市场上有报价的金融资产,既可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该金融资产属于有固定到期日、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金融资产,则该金融资产还可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某项金融资产具体应分为哪一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

二、两种金融资产会计处理的对比解析

(一)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应按公允价值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相关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企业取得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时,应按公允价值与相关手续费之和确认为初始计量成本,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在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例]A公司2007年3月10日购买B公司发行的股票300万股,成交价为14.7元每股,另支付交易费用90万元,占B公司表决权的5%,确认为金融资产;2007年4月20日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1200万元;5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

假设A公司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利用闲置资金,准备在近期内出售,以获取经济利益(以下简称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3月10日购买B公司发行的股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44100000

投资收益 900000

贷:银行存款 45000000

2007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600000

贷:投资收益 600000

2007年5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会计处理略。

如果该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下简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3月10日购买B公司发行的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45000000

贷:银行存款 45000000

2007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

借:应收股利 600000

贷:投资收益 600000

2007年5月20日收到现金股利,会计处理略。

(二)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将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时调整其账面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调整其账面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例2]接上例,2007年6月30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13元,A公司预计股票价格下降是暂时的。

假设该金融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1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5100000

假设该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000000

(三)价值发生持续严重下跌时的会计处理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价值发生持续严重下跌时,会计处理与资产负债表日其价格波动的处理相同。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当为初始计量金额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累计损失,应予以转出。减值损失金额与转出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累计损失之间的差额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账面价值。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减值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而应当视为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变动处理。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利息收入应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时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

[例3]接上例,2007年12月31日,B公司因违反相关证券法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查处,受此影响B公司股票价格发生严重下跌。2007年12月31日收盘价格为每股市价为6元;2008年6月30日B公司整改完成,加之市场宏观面好转,股票收盘价格为10元。

假设该金融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12月31日,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900-300×6) 210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1000000

2008年6月30日,收盘价格为每股市价为10元。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300×10-300×6)

120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2000000

假设该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4500-300×6) 27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1000000

2008年6月30日,收盘价格为每股市价为10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20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00000

(四)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处置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时,其公允价值与初始投资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将取得的价款和该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同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对应处置部分的金额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例4]接上例,2008年7月3日将该股票以每股11元的价格出售。

假设该资产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33000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4100000

投资收益 111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441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4100000

假设该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3300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50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45000000

投资收益 3000000

第10篇

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因金融资产的分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按照第22号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金融资产应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某项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因素。

对金融资产分类的难点在于交易性、持有至到期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对这三类金融资产的划分是进行相关会计处理的第一步,对这三类金融资产的归类将导致后续计量的截然不同。对如某企业购买的随时可进行交易、尚未到期的3年期国债,可以进行三种归类:(1)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则要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将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2)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要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将其列示在资产负债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3)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在资产负债表日要计算本会计期间因持有该项投资而实现的利息收入。

二、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应将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转回。

[例1]某公司持有的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00万元,年终时该项资产公允价值增涨了20万元。此时会计分录为: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

假定该公司处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净现金流量为130万元,则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3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投资收益 3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方式基本相同,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并不计入当期收益,而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在处置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将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转回。与前几项金融资产不同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时公允价值的变动是从所有者权益科目转回的,对当期损益不构成影响,因此,由于该项转回,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额与对利润表的影响额是一致的。

假定前例中该项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公允价值变动时的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

处置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的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3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200000

投资收益 300000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却不会影响到持有至到期投资与损益核算的固有联系。在实际应用准则时,不应得出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与损益无关的结论,否则将影响到企业对金融资产初始分类的准确性。

三、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章第32条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以长期债券为例,为保证债券发行成功,企业往往采用溢价或折价发行方式。如果债券发行采用每年年终付息、到期还本的方式,则对债券的购买方而言,实际利率也即是其投资的盈亏平衡点。假定该实际利率为i,债券的发行期为n,则根据实际利率定义可以建立方程:“初始投资金额=年利息×(P/A,i,n)+债券面值×(P/F,i,n)”。由于n已知,通过查询年金现值系数表及复利现值系数表即可确定实际利率i。

[例2]某企业2006年年初以90万元购买了一项面值为110万元的5年期债券,票面利率为3.636%,利息于每年年终支付,到期还本。另支付交易成本5万元,企业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该项投资中,企业年初投资金额及摊余成本为95万元,每年利息收入为4万元(110×3.636%),由此可根据上述方程得出:95=4×(V/A,i,5)+110×(P/F,i,5)。通过查询年金现值系数表及复利现值系数表可确定实际利率i为6.96%。初始投资分录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本金 1100000

贷:银行存款 9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50000

2006年年末,投资企业按权责发生制计算且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的实际利息收入为6.61万元(95×6.96%),而在收付实现制下2006年度应收利息即年末的现金流人为4万元,二者差额2.61万元按复利原则滚入摊余成本,即“利滚利”。故2006年年末该项债券投资摊余成本为97.61万元(95+2.61),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 4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2610000

贷:投资收益 66100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应收利息 40000

上述债券投资实务是以折价发行为前提,在溢价发行情况下,企业投资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并计入当投资收益的实际利息收入会小于收付实现制下年末应收利息现金流入,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应按复利原则冲减摊余成本。

另外,上例中提到该5年期债券利息每年年终支付,如果该债券不是分期付息而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在收付实现制下投资企业2006年度应收利息即年末的现金流人为0,按权责发生制计算且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的实际利息收入6.61万元按复利原则全部滚人摊余成本。会计分录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40000

――利息调整 26100

贷:投资收益 66100

可见,在计提利息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则不能计提利息;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一项长期资产,可以计提利息,分别计入两个会计科目,即“应收利息”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四、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第11篇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模式的认定

(一)从定义的角度来认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出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1)贷款和应收款项;(2)持有至到期投资;(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通常包括在活跃市场有报价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等。从上述定义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活跃的市场报价,符合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的两个前提条件,理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

(二)从科目设置的角度来认定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等进行明细核算。而“公允价值变动”是专门用来调整期末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而设置的子目,目的是为了将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因此,从科目设置来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已经做好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前期准备。

(三)从期末计量的角度来认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计量可从以下几种情形分析:(1)公允价值上涨的情形。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涨,高于其账面价值,则根据二者的差额,一方面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另一方面将增加的潜在收益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此时后续计量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2)公允价值下降的情形。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低于其账面价值,则根据二者的差额,一方面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另一方面将潜在的损失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样,此时后续计量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3)公允价值大幅度持续下降的情形。新准则规定,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较大幅度下降,或在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后,预期这种下降趋势属于非暂时性的,可以认定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应当确认减值损失,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此种情形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采用了成本模式。(4)随后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又回升的情形。新准则规定,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投资,则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这样处理是对原先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符合相反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的可逆性思路。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投资,则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此时的账务处理也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市价上升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反映其价值的上升;在市价正常下降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反映其价值的下降;在市价大幅度持续下降时,却采用成本模式来记录其价值的下降;在随后会计期间市价回升时,又部分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显然,对于同一资产,由于市场价格的上下变动,会计政策的选择却截然不同,时而公允价值模式,时而成本模式,必然会违背资产信息质量的一贯性总原则,使得同一企业前后会计期间的资产信息不可比;不仅如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不同情形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后续计量模式,必然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财务影响,为企业的盈余操纵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财务影响

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大幅度持续下降的情形下,理应根据一贯性原则,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即将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新准则对情形却采用了成本模式来计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将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科目。两种模式下,前者将期末市价下跌给企业造成的潜在亏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是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的名目来反映期末资产的隐亏,严格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后者将期末市价下跌给企业造成的潜在亏损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期末资产隐亏却直接影响当期损益,显然是违背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合法的空间。

[例]2005年4月20日,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7.40元的价格从二级市场购入A公司的股票80万股,并支付交易费用2.5万元。华联实业将该股票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5年12月31日的A股票每股市价为6.20元,2006年12月31日,A股票每股市价为6.60元。由于某因素使得华联实业持有的80万股A股票市价持续下跌,至2007年12月31日,每股市价已跌至3.50元,2008年12月31日,该因素的影响消失,A股票市价回升至每股5.20元。2009年2月21日,华联实业将持有的80万股A公司股票全部售出,实际收到价款408万元。

(1)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会计处理如下:

2005年4月20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945000

贷:银行存款

5945000

2005年12月31日,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

985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85000

2006年12月31日,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2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20000

2007年12月31日,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48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480000

2008年12月31日,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6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60000

2009年2月21日,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408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785000

投资收益

1865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785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945000

(2)若采用混和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会计处理如下:

2005年4月20日,购入股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945000

贷:银行存款

5945000

2005年12月31日,调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85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985000

2006年12月31日,调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32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20000

2007年12月31日,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3145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65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480000

2008年12月31日,恢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6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60000

2009年2月21日,出售股票

借:银行存款

408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785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36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5945000

投资收益

1280000

上述两种计量模式,虽然最终都是导致华联实业累计亏损186.5万元,但是形成累计亏损186.5万元的过程大不相同,对华联实业年度财务影响也不同。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核算的思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掌握。待企业将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时候,才实现真正的亏损186.5万元,当期损益相应确认186.5万元,此种模式严格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处理原则。而且,此时的亏损现金净流量完全吻合。采用混合后续计量模式,时而公允价值模式,特定情形下成本模式,加上对市价非暂时性持续下跌的判断因人而异,使得核算的思路不明晰,不便于理解掌握,而且在2007年末,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新准则规定需采用成本模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相应记入当期损益314.5万元,实际上,此时该企业还在继续持有该股票,并没有实现任何的亏损,待市价上涨时,这种亏损就会越来越小,甚至扭亏为盈。此时的计量模式没有如实的记录交易的实质,为企业管理当局人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合法的屏障。另外,虽然会计上确认了314.5万元的亏损,却没有任何的资金流出,当期现金流与当期损益不符,减低了会计信息的核算质量,也不利于广大投资者对该公司现金流、利润质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正确的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三是贷款和应收款项;四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但在实务工作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容易产生混淆,本文在此就两者的在会计实务中应特别注意的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正确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内容是相同的,主要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那么在会计实务中如何将其正确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呢?首先,要正确理解分类方式;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是直接的,即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通常是以赚取价差取得收益为目的,如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基金等。而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不是直接定义的,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对于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才可以将其直接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其次特别要根据管理层持有的目的和时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还在于管理层对两者的不同持有目的和时间。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为了出售而购入的,管理层的持有目的不是长期持有,更谈不上持有至到期,而在于尽快出售,赚取交易收益,周转速度较快,持有时间一般为3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相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不明确,短期内不准备积极地进行交易,持有时间通常超过1年。综上所述,能确定其公允价值持有时间短的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应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能确定其公允价值长期持有但不到期的债券投资和能确定其公允价值长期持有但对被投资企业无重大影响的股票投资应划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后,还要注意其在资产负债表的归属类别和列报方式。由于我国资产负债表采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列报方式,交易性金融资产变现能力较强,周转速度较快,应归属流动资产,列报位于货币资金之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和周转速度正好相反,则归属于非流动资产,其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报排序在非流动资产的最前列。

二、正确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属性相同的,都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确认和计量这两类金融资产的关键。以公允价值作为这两类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主要是为了反应该类金融资产相关市场变量变化对其价值的影响,把该类金融资产和市场紧密的结合。在取得金融资产的时候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单独通过应收项目来核算。如果初始取得价款中包含有已到付息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或股息,都要将这部分利息或股息单独通过“应收利息”或“应收股利”来反映。但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完全不同。初始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通过“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发生的交易费用则是计入了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当然,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资产形式不同,计入的账户不同,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的,交易费用可直接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债券的,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面值计量,所以交易费用应记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均构成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

三、正确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未计量

(一)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的会计处理

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该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和还是当期损益,关键是要看金融资产所属的分类,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企业拥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发生变化时,应将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时,就形成企业的当期收益;反之,则形成企业当期的一项损失。企业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幅度较小或暂时性变化时,企业应当认为该项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在正常范围的变动,应将其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将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由此产生的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也不相同,这也是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显著的差别之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直接作为当期利润处理。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在资产负债表日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作为“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处理,因而不影响当期利润总额。在财务报表的列报方面,“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是作为利润表中的利得项目进行列报的,包含在企业净利润中,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

(二)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

企业在持有这两类金融资产期间取得的利息或现金股利收入应当计入投资收益,但这两类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仍有区别。就企业拥有的权益类金融资产来看,无论是交易性金融资产还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应当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利时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但企业拥有的债券类金融资产在计息日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债券的票面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同时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收益;但企业拥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来确认企业当期的投资收益。

(三)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的发生减值的会计处理

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仅对其公允价值变动进行调整,不进行减值测试。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并要求单独计算减值额,具体作法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予以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

四、正确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转销

企业应按照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收入与该项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企业的投资收益,此外为了正确的核算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还应当结转相应的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要注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两部分价值—成本和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并将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转作当期“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时要注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四部分价值—成本、未摊完的折溢价余额、应计未收的利息和公允价值变动金额,并将原先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作为“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挂账余额,同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价值组成的“公允价值变动”余额相抵销,其差额作为当期“投资收益”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