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国金融体系当中,中小商业银行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线商业银行的出现,使得原有的垄断的局面,发生了改变,也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形式。促进了金融业向买方市场的发展和转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开放性的不断扩大,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我国,同时随着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小银行应基于发展现状,明确发展问题,尽快摸索出新的发展对策,从而得到良好的生存与可持续的发展。
中小商业银行的概述
中小商业银行的含义、范畴。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是根据资产额为标准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中小商业银行主要包括了城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区域性的商业银行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设立、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意义。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建立和发展,非常的关键和重要。在完善和健全银行体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促进银行同业竞争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行适应,对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收缩带来的市场空白进行填补。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现状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分析。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6年末,在所有的中小商业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110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同比产生了30%以上的增长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因而其盈利能力不但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资银行或大型国有银行的冲击和影响,因而盈利能力稳定性稍显不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分析。以2016年为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市场份额,达到了85%以上的比例,而在中小商业银行当中,仅占有了不足15%的市场份额。在其它方面的市场份额当中,贷款占比、资产占比、净利润占比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为84.51%、84.36%、85.77%,均高于中小商业银行的15.49%、15.64%、14.2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分析。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约拥有950亿元以上的不良资余额,和同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达到了85%以下的不良贷款占比,同期相比,也产生了一定的降低。资产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方面,已经上市的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由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可能超过国有商业银行。从整体竞争力方面来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更高,但是,其只具有比较分散的竞争力水平。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题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利率市场化迫使存贷利差收入空间变窄;人才制度不够完善,高端人才储蓄不足;发展程度严重失衡,受外力因素政策影响较大;具有比较集中的经营区域,在金融服务方面,覆盖面还不是很广;在理财产品、盈利模式上,只具有单一的形式,没有产生较高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内部结构方面,缺乏完善性,政府的意愿,往往会对贷款造成影响;在市场定位上,存在着不恰当的问题,可能会进行盲目性的投资,没有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风险处置有待深化。
地方政策干预。在很多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会受到地方政府及政策的较大干预。地方政府,可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进行控股,所以能够控制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处于相对较为劣势的地位,因而对地方政府和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地方政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干预更加容易,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难以与市场实际情况相匹配。
高素质人才欠缺。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中,由于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大型国有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中小商业银行的很多关键位置和关键领域上,都欠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不能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帮助,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会产生阻碍及影响。
市场定位不准确。当前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都是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采用的经营方式仍是过去较为陈旧的方式,对于自身的灵活性特点,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现。在市场定位方面,无法摆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观念,没有进行很好的创新。对于自身在传统业务、资金实力方面与其它银行的优劣势,没能进行很好的认识,仍然希望以传统业务带动银行发展,市场定位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客户群选择范围小。我国当前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往往会进行比较狭窄的客户群的选择范围,存在着质量不足的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实力较为有限,对于一些大型工程或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很难顺利获取,因而主要的客户群体仍然集中在中小企业身上。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缺乏稳定性,提供有限的资产的能力,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缺乏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因而容易破产,造成中小商业银行的坏账。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当中,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该建立提高定价能力;积极引进人才,优化管理层,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兼并和重组扩大自身的规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业务创新;细分市场,努力做到精而细;加强内控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合理的政府政策支持,加强产品创新,突出特色,明确定位,提高资产的质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行跨区域发展。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大力推动跨区域发展,追求规模经济,区域风险规避。中小商业银行一旦实现规模的扩大,收入提升,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和利润规模都能够得到扩大。通过跨区域发展,使自身品牌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金融业市场竞争中,取得更为理想的生存与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跨区域网点往往偏少。因此,如果仍然坚持传统的金融服务、地理位置、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将带来更大的限制。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网络业务,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银行,实现个性化、低成本、宽空间的网络业务服务,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优势也会体现在发展和竞争上。
对中间业务进行开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较低的中间业务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风险和巨大的利润空间,因此应当受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充分重视。与金融体系的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为客户提供更高效和方便的服务,能够战斗和留住更多的客户。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汇票业务,收费业务、保险业务,代表工资业务、信用卡业务,储蓄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发展,从而吸收大量的低成本存款。
加强对中小企业服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改革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现状
(1)从金融监管的视角看,“宽进严管”的趋势愈发明显,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已经设立,新资本协议等一系列分类或差别监管的政策正逐步出台,管理更为严格。
(2)从金融市场的视角来看,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存款保险等一系列改革深化措施稳步推进,市场导向、风险定价、发现定价的价格机制必将加速形成。
(3)从金融业态的视角来看,同业和跨界的竞争与合作更加明显,银行系统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银行资产占比趋于下降。从同业竞争的视角来看,差异化竞争正在形成,如微众银行在互联网银行、招行在零售金融、民生在小微金融、兴业在同业金融、平安在综合金融等领域已经开始差异化的探索。
(4)从金融风险的视角来看,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的是风险在不同行业以及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呈现差异化趋势;从客户的视角来看,客户对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整体渴望“惰性金融服务”,对便捷金融、“一站式”金融需求愈发强烈。
总体来说,银行业即将步入经营分化、内涵增长、差异化竞争的新局面。
二、中小商业银行应对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战略
众所周知,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国中小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资本实力,还是在客户基础、网点机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在客户定位、市场定位、业务机构等方面,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程度也非常明显。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目标转向中小客户,扩大客户范围,优化客户结构,增加利息与非利息收入,以此来缓解当前所面临的资本约束。具体而言,可以把扩大客户群体、优化客户结构的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简化中小企业信贷流程,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的效率,不断创新担保的方式和中小企业的银行产品,开拓发展中小企业的特色金融服务。
第二,基于决策层少、业务相对集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按客户对象专门以个人或家庭提供分散零星的小额银行产品和服务优先发展零售业务,大力扩展信贷消费领域,不仅涉足住房、汽车领域,还可涉及到个人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个人助学贷款、旅游贷款、婚嫁贷款等诸多业务领域,通过综合设计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零售业务产品和服务,拓宽零售业务范围,发展理财业务、保险业务、长期储蓄业务等不属于风险资本范畴的零售业务。
第三,以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理财业务、资金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新兴支付结算业务、非银行产品销售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为代表的不占用或少占用经济资本的、智能型的新兴金融业务为发展重点,积极与投资银行、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起长久的合作机制,努力实现与证券、期货、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性合作,为其金融产品的销售提供窗口服务,真正实现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
第四,以增强银行服务的亲和力、拉近客户与银行之间的距离、让客户在日常生活的任意时段任意地点都能享受到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为宗旨,将电子银行业务广泛运用到零售业务,借助电子信息系统建立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的流程,使客户在贷款时申请的速度更快、权益更明晰;将占用柜面大量资源的传统业务尽可能多的纳入到所开发的电子银行产品系列中,实现人工服务与自助服务的创造性结合;通过电子银行业务整合业务流程,以节省出更多人力资源用来营销客户、推销新产品、增加盈利能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转型背景下的风险管理
基于现有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这些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提供帮助。
(一)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宣传风险管理文化
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营造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想要稳定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虽然风险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科学的降低风险,保护银行不受损失。所以中小商业银行要建立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培养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行为习惯和健康完善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要把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灌输到各个部门,为了使每位员工都有风险敏感性,使他们能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中口常业务工作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大范围的风险教育。
(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风险管理模式
部门经理负责该部门口常工作和沟通,与其他部门进行信息交流沟通,并向上级领导部门报告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和目标后,得到指示的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就去通知卜级按照风险管理的需求所要做的一些做法程序以及相关的业务,在客户的选择上进行风险识别,帮助有关部门贷款的审查和批准和其他相关工作。在部门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在各个业务工作中进行风险预测识别、控制、监督反馈等初级工作。
(三)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我们要根据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学习并进行改进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理念。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需要,通过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探究其方法,逐步摆脱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技术,实现风险管理的创新,让银行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问题及应对方法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1984年,商业银行在中国出现,自此便开始为民众办理金钱储蓄业务,并逐渐发展成为贷款业务。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且逐渐走出大陆,向着台湾、香港地区发展,对沿海城市也涉及到诸多金融服务。并且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商业银行将自身分企发展至全球范围,以便直接为各国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中国商业银行也早已开始发展网上电子服务平台,并且利用手机的普及性对电子网上银行进行推广。在国际上,商业银行已经有1400多家合作伙伴,将商业银行进一步推向高峰。此次通过分析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背景,从其它分行发展经验和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总结了我国主要四大银行的优劣势,如以下表格所示:
表 四大银行种类比较
二、商业银行在市场发展中的存在在问题
1.市场营销理念不成熟。(1)市场营销的理念缺乏。虽然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已逐步开展,且借助市场营销活动加入了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可是相当多的银行依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商业银行中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仍然没有把市场营销提升到银行经营管制所应具备的战略水平。
(2)将营销视为推销。截止至今,我国中小型银行未曾构建独立部门专管市场调查与定位工作,把营销当作服务职能部门的附属职能,未曾对营销人员进行专业性规范,银行的各项工作应围绕销售进行,运用各种推销方案及促销工具对其进行指导管理。
(3)把营销视为产品研发或商品促销。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管理者未能把营销管理提升至整体业务经营水平角度,把各项银行营销工作交由相关业务机构和行政职能机构进行,存贷部门、会计部门、计划机构以及中间业务部门等相互协调工作有所欠缺。某些银行将精力重点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及推广上,而产品的研发层次又仅限在银行固有的存贷业务上。
2.市场目标不明确。不能够明确目标市场。策划相似、客户定位相似、产品相似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目标市场选择时的基本特点。首先,围绕策划相似方面进行分析:“注重大中型城市、吸纳优秀顾客、拓展国际化业务、服务质量有所突破”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营销策略;始终坚持“一个方面(城市化、国际化和全能化方向)、两个市场(国内外市场同时举办)、三个领域(公司业务、营销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四个重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产品)”是商业银行的营销战略;顾客销售策划(重要行业、重大顾客)、对顾客进行区分的策略(大顾客和中小顾客、官方顾客和个人顾客)、地区规划战术(首先注重对大中城市的发展,将资源转移到大中型城市,强调大中城市行在全行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建设银行的销售策略,将“优秀顾客和优秀产业”作为发展理念是中国农业银行的销售策略。
3.员工能力不够。(1)由于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实施偏行政的职位管理体系,因此,对许多岗位是否胜任不能给出明确答案,缺乏市场科学化的岗位分析能力,产生人员安排和岗位要求不符现象。规范意识较差的职位管理方式很难完成对员工职业意识的培养,也不能很好的理解职位具体工作内容。
(2)如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分配制度中对于责任和权利方面的规定比较明确,而且具有较为完善的分工和授权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岗位工作责任模糊,出现职责重复和虚设情况,许多人不但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而且还忽视了一些规章制度,常常逾越自己的权限。
(3)金融企业中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银行也一样。留住人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工资,因此,本人对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普通员工工资进行了调查。在网络上有很多信息直指银行待遇不如以前,另外工作压力、体制问题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同工同酬制度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银行要发展就是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力量,而对银行工作人员的待遇也是提高银行服务、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三、应对问题的发展措施
1.发展新型业务。网上银行的应用较为普遍,因为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操作简单、交易快捷、成本低廉的优点,受到了广大客户欢迎。网上银行是银行营业柜台的延伸,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不受柜台服务时间限制,也不受银行业务量限制,还可根据客户需求制定更加细致的服务,设计出能满足更多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电脑上一对一服务满足了客户不少需求,网上银行的运营也大大节省了成本,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盈利额。
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先进技术被引入国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但是,企业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范围不断扩张。人民币业务的放开使网上交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外资银行采用电子化的个人理财服务,力图克服所占网点较少的位置缺陷。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更更加重视网上银行的发展,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与外资银行抗衡。
2.市场营销策略设计。(1)产品组合策略。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业务产品不断创新,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及时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发现市场需求,改善自身产品结构,为更多的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选择,并结合潜在客户的业务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业务产品。采取跟随策略,跟踪市场变化,密切关注业内动向,加快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在银行产品同质化的市场环境下,时刻关注业界出现的新型业务,并迅速对其进行研究借鉴,及时分析所在企业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以便金融产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2)定价策略。价格的制定是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定价成功则能使银行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赢得更多的利润。定价工作主要包括:利率、汇率、费率三个方面,由于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款利差收入,因此把贷款价格作为主要问题讨论。
(3)分销渠道策略。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的营销渠道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由大客户形成的集中营销队伍;另一方面是由辖区内各支行构成的分销渠道。二者各有优势,在营销与服务上相互补充,共同支撑起公司整体业务,并在以往工作中取得佳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领域的工作模式和管理需要优化。
3.部门员工管理模式的改进。(1)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组织结构是根据客户类型和需求特点进行组织的“扁平化”“集中化”结构。一级分行由内部监管中心和业务中心通过管理和经营组成,二级分行应逐步转变为区域业务和产品销售部门。事业部组织机构的管理通过客户要求和市场变化决定,目的是为了制约支行行长的“内部约束”。分析在银行组织中的党委的职业要求,作为党委不能直接干涉银行的经营管理,应建立直接负责于董事会的独立性风险管理机构。
(2)作为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员工而言也有专门的行为准则约束。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短期业绩目标是最佳的管理措施,采取适当业绩激励和控制方法,建立切实可行的问责制度,为促进银行员工具有良好个人行为习惯,应养成诚实守信规范,对于违反规则制度或者隐瞒实情的员工严惩不贷,并实行员工举报有奖策略。
(3)管理部门明确指出特定岗位的专业水平要求,而且该水平转化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求在胜任水平和成本之间估量高低。在我国,银行业被要求深入分解每一项经营和管理任务,在对职位分析的同时,各项工作也要进行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描述,不论是普通岗位还是核心岗位,其工作职责和目标都要给出明确规定,只有通过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才能胜任工作。
四、结论
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若只有美好的蓝图规划,却落实不到实际运作中,再美好的规划也是空谈。因此,为了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不仅需要保障银行在改革方面的创新,也要注意及时引进新技术和人才,为适应残酷的市场动态环境,不断对自身管理形式、生产模式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任娟.东营职业学院.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选择研究的意义及其研究现状[J].2010(09).
关键词: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8-0052-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8.14
一、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作的记录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活动。商业银行提供的咨询顾问服务分为日常咨询服务和专项顾问服务两大类。
1.日常咨询服务。即基本服务,按年度收取一定的顾问年费。主要包括以下服务内容:一是宏观经济研究。商业银行利用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为企业生产、资本运营提供相关的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动态、法律法规方面的研究服务,帮助企业正确理解与运用。二是行业信息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利用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提业发展、行业竞争的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分析报告等相关产品。三是金融市场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利用信息资源和研发成果,提供金融产品、资本市场、投资机会等,并为企业所需办理的金融业务提供咨询建议服务。
2.专项顾问服务。即选择,是在日常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客户需要,利用商业银行专业优势,就特定项目所提供的深入财务顾问服务。主要包括以下服务内容:一是投融资咨询。当企业进行项目投资与重大资金运用时,或者企业直接融资时机成熟以及产生间接融资需求时,商业银行提供基本的投融资咨询建议服务。二是企业战略咨询。针对企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现状,商业银行利用行内信息资源在不违反商业银行为其他客户应有的保密义务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区域内、国内乃至全球的竞争对手的企业信息和分析建议,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战略规划和管理咨询;协助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三是财务咨询。为企业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降低财务成本,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的税务策划、融资安排、财务诊断、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四是投资理财咨询。为企业项目投资提供方案策划、项目评价和相关中介服务;帮助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投资理财,实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联动收益。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定价原则
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普遍存在营业网点少、成立时间短、客户认知度不高等问题,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服务方面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改善网点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方面,在业务定价竞争方面应采取跟随策略,即大量的、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收费范围不超过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收费价格也不高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咨询顾问业务定价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中小商业银行在实力、声誉上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比,在开展咨询顾问业务方面要主动出击,在初期业务较少情况下要适当降低收费,拓展客户量,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考虑提高收费。
2.中小商业银行开展咨询顾问业务的根本目的是要盈利,定价下限是成本,包括资金成本、技术成本、人力成本等;定价上限是客户的可承受价格,由双方协商确定。
3.以质定价,即咨询顾问业务以向客户提供实质、为客户带来实质性收益或给客户提升实质性效率为前提,做到质价相符、客户满意[1]。
三、中小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定价方法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业务价格分为两类: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实行政府指导价的服务价格由国家发改委会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制定,主要是银行基本结算类业务;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服务价格,由商业银行自行制定和调整,除基本结算类业务以外的其他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从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特点和内容来看,开展这类业务要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发展需求等紧密结合,应采取歧视定价法,即同一种产品向不同客户收取不同的价格。原因如下:
1.银行提供的咨询顾问业务是针对特定企业制定的专属方案,不适用于其他企业(通用的行业分析或经济形势分析除外),产品不可转售,不能采用统一标准进行收费。
2.银行提供咨询顾问业务的对象可以按业务规模分为大、中、小、微型企业,也可按行业划为实体行业和金融行业,很容易将客户分为不同群体。银行可根据企业需求和承受能力制定价格上限。
3.不同客户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即使同一行业、同一规模的企业由于需求或提供服务不同,收费也很难相互比较,因此对咨询顾问业务可采用一级歧视定价,即对每一个客户提供服务的价格都不一样。
四、中小型商业银行咨询顾问业务的定价风险及防范
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盲目追求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造成乱收费现象,甚至发生了与信贷业务挂勾、强行收取咨询顾问费用问题,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监管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业规范服务收费,组织了多个检查小组赴全国各地进行现场检查。在此背景下,银行咨询顾问业务作为一项自主定价项目,是以银行员工智力为主的服务,如何达到监管部门要求的“质价相符”确实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
1.顺势调整业务发展思路。尽管咨询顾问业务的开展、管理和定价存在诸多问题,且面临着较大的监管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内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银行业传统的利差空间势必要大大压缩,银行要发展、要保持盈利,就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要发展咨询顾问业务,借银行在人力、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切实提升自身研究能力,为企业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咨询成果,拓展收入来源,密切与客户的合作。
2.培养高素质的业务人才。咨询顾问业务技术性、专业性较强,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实务培训和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既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规范操作,又要重视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之拥有一批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精通企业运作和行业特点、具备开拓创新精神、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及时满足咨询顾问业务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咨询顾问业务的发展。
3.建立完善的业务管理和定价体系。为了保证咨询顾问业务连续、稳定、规范、有效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咨询顾问业务管理体系,指定专门机构组织、推动、协调和管理咨询顾问业务,规范咨询顾问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为客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有行业竞争力的咨询成果。同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业务定价体系,及时、准确核算咨询顾问业务相应的人员成本、资金成本、技术成本、风险成本等,妥善保管业务定价相关资料,以便为监管部门提供翔实的定价依据。
4.选择合适的客户开展业务。按照《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要求,严格限制银行对小微型企业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开展顾问咨询业务时要严格划分客户对象的范围,避免政策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保理业务;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贸易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8-0031-05
一、保理概述
(一)保理的概念
保理业务是一项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保理公约》对保理的定义,是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与保理商(商业银行或专业保理公司)间存在的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卖方(供应商或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下列服务中的至少两项:贸易融资、资信调查、销售分户账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服务。
(二)保理业务的产品体系及特点
目前国际保理和国内保理主要产品体系见下图1:
保理业务主要针对赊销(O/A)或承兑交单(D/A)方式所产生的应收账款提供保理服务,和众多类似的传统结算及融资手段相比,是一种综合创新,符合市场需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如国际保理相对于信用证等传统结算工具而言,可帮助进出口商扩大营业额、控制风险、节约成本、简化手续和增加利润(详见表1、表2);再如出口保理与出口信用保险相比,则具有信用保障高、索赔手续简单、理赔时间短等优势(详见表3)。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各家银行之间保理业务发展不均衡。从表4可以看出,前三位和后三位银行的保理业务总量差距明显。二是各家银行保理业务发展侧重点各有不同。国际保理业务,招商银行一枝独秀;而国内保理业务,光大和浦发则优势明显。三是各家商业银行对保理业务的重视程度不一。具体表现在各个商业银行加入FCI的积极性上。1988年中国银行在我国率先推出国际保理业务,并于1993年成为我国首家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会员。随后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也纷纷开展国际保理业务,并先后成为FCI会员。而上海银行、深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以及华夏银行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的时间就相对晚得多,至今依然有很多商业银行未能加入,体现出不同银行对保理业务的不同态度。
(二)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理业务在发达国家已是一项非常成熟的业务,在国际结算中占有的比重大大的超过了其它的结算方式,但在我国还是一项新业务。虽然近几年我国的保理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无论是总量上还是质量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营范围狭窄、品种较少、规模很小,阻碍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 1 宏观政策方面。 一是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1988年5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通过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保理公约》,这个公约是截至目前,对国际保理业务最具权威的各国公认的最高法律框架文本。保理商组织也制定了一些系统的法律规则和文件,适用于组织成员及与成员进行保理交易的其他人,用以规范和保证保理服务的标准化和高质量,同时也明确和简化了成员从事保理业务时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文件法律程序,当保理交易发生争议时,组织也是依据这些法律规则和文件进行仲裁。这些法律文件中最重要的是GRIF(General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Factor-ing),由IFG和FCI共同制定,是当今全球通用的国际保理业务基本规则。尽管我国早在1992年就开展了国际保理业务,并接受了《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但由于这个公约和规则是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习惯和风俗等制定的,不能直接指导和监督我国保理业务的具体实施。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符合国情且操作性较强的保理业务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这样会出现一旦发生保理业务下合同纠纷时,监管和司法部门则较难区分作为保理商的银行和客户的责任并维护他们的利益,这种状况明显不利于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债权让与问题。从《民法通则》到《合同法》,我国债权让与制度虽然逐渐趋于科学合理,但是,关于保理商的从业资格问题、债权多次转让时的冲突问题等等,法律规定仍然是空白,出现了与保理业务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因此,我国当前急需建立指导保理业务顺利发展,并符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改变目前我国开展该项业务无法可依的现状。以此引导更多的企业开展保理业务。推进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
二是信用环境有待改善。在成熟的保理业务中,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应有较全面地了解,以防止企业把一些不合法的或根本无法收回的债权转卖给银行。而我国信用体系尚未形成。信用环境恶劣,企业欠债不还。逃废银行贷款,通过假票据欺诈银行的事件屡见不鲜。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事实上,国际保理业务是建立在买卖双方赊销或承兑交单方式基础上的结算和融资相结合的一种业务,所以尽管作为保理商的银行事先己对进口商的资信进行了调查与评估。并规定了信用额度,但银行保理商所承担的风险仍然很大。实际保理业务中,如果发生进口商以各种理由拒付货款,或进出口商串通一气欺诈银行,银行的风险就变得相当大,再加上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国外行较少,在世界各国分布也不均匀,所以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致使在办理保理业务时面临的风险更大。
三是监管制度过于审慎。我国商业银行在从事保理业务的时候,已经尽量减轻自己所承受的风险,尤其是银保合作以后,引入的保险公司进一步弱化保理银行的风险。特别是出口双保理业务,对出口保理商银行而言基本上已经是无风险操作了。但是,监管当局依然还是把保理业务视为一般贷款甚至是信用贷款进行风险资产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对风险资产足额计提拨备,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保理业务的积极性。
2 客户方面。
一是信用观念相对落后。对保理业务缺乏了解是保理客户面临的一大问题。一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汇款、信用证等传统结算模式的限制,我国出口企业还不能适应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保理业务,从交易观念上阻碍了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仍有大量的纺织品、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商品主观检测性强,容易引发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当买
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者买方挑剔产品质量时,保理商通常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得部分企业认为保理业务对卖方利益保护不够,进而影响了我国保理业务的交易量。
二是信用管理水平比较低。众所周知,在保理交易的具体操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应收账款的转让。在实务中,最需要加强管理的也是应收账款。但是,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美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坏账率是3%,而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平均坏账率则高达14%。
3 银行方面。
一是目标客户选择略有偏颇。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保理业务都是以大型企业为主,使得大型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处于优势地位,结果是银行的保理业务利润越来越低,而风险却越来越大。由于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财务管理能力较差,信誉不高。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保理的需要和依赖性更强。但目前我国一些银行一般规定只对重点客户也即统一授信为A级以上的企业提供保理服务,大多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如果银行把客户定位在中小企业。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得到贸易融资和信用担保,而融资渠道和手段则非常有限,若得到保理商的支持,将会如虎添翼,保持更快的发展态势。对商业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相对较弱,银行的利润回报较多,同时中小企业也能带动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国际保理业务是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一项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具有国际结算、融资、信用担保、现金流量管理等多种功能,且涉及到国际贸易、银行、法律、计算机等多个业务领域,因此要求从事国际保理业务的人员不仅具备熟练的英语、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较丰富的国际金融、法律知识,熟悉相关国际惯例、国际贸易交易规则和习惯等。目前,我国较大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开办了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相对比较专业。但大多数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开展并不普及,从业人员大都未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其对国际协定的不了解、业务经验不足、国际交流的缺乏、实务操作较少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迅速发展。
三是软硬件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国外商业银行大都是FCI的会员,统一使用FCI所启用的EDI通信系统,利用全球数据交换网络传递信息。我国虽然已有十几家银行加入了FCI,但电子设施等硬件设备落后,软件质量不高,降低了业务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保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在保理业务内容上,我国多为到期保理,当进口商到期未能付款时,保理商在到期后第90天才无条件付款给出口商,这有悖于国际上通行的融资保理做法。在保理业务范围上,我国基本限于出口保理业务。而这些都极大限制了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
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保理业务的几点思考
(一)宏观政策方面
1 建立健全保理业务立法。
国际保理业务作为一项金融服务,无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其微观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我们建议:一是与银行法律同步,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出一份全国统一的严格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进、出口保理业务协议》,从而有效保证国际保理业务的顺利发展;二是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据《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并加强对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风险监管,推动我国保理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2 进一步优化信用环境。 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国家可通过加强信用管理教育、培育信用管理机制、加大信用违规惩处力度来推动这项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征信数据使用规范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或授权建立资信数据统一检索平台。银行应对企业进行数据收集、信用评级。这既是调研和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又是对培育资信管理公司的扶持。同时要整顿市场,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加大新闻媒体对不法企业的曝光力度,为保理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3 不断完善监管环境。 一方面,监管当局不应该继续把保理业务作为和贷款一样的信用业务进行监管,给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保理业务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商业银行,政府应该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并鼓励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保理业务。促进市场竞争,提高保理机构的竞争能力。鼓励保险公司介入,进一步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推动我国保理业务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客户方面
要改变信用观念,提高对保理的认识,充分利用其优势,一方面,可以在一定时期提高自己的产品销售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充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誉度,通过长期稳定的业务,提高自己的信用评级,从而建立和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自身不断做大做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销售商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系统,对本企业的业务往来进行记录,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尽享保理业务的便利。
(三)商业银行方面
1 重新定位市场。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国有大中型企业客户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力度,使之成为中小银行未来最主要和坚实的合作伙伴。因为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实际出发,在银行网点设置和规模效应上,还是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有较大差距。所以,更应该把眼光放在成长潜力更大的中小企业身上,一方面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降低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开拓这个不可小觑的未来市场。
2 完善针对保理业务的授信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普遍实行集中统一授信机制,保理业务也被纳入统一授信的范围,或被要求资产、财产抵押,这一做法不仅和保理业务的国际惯例不符,也使得保理业务最大的优势――融资功能优势丧失殆尽,极大地阻碍了保理业务的拓展。对此,银行应采取额外授信,降低保证金比例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系统性的资信管理优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授信管理机制。 3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任何金融创新都应把防范经营风险放在第一位。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能否合理控制风险,是保理业务顺利开展并取得实际效益的基础。一般而言,银行在开展保理业务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买方或卖方客户信用风险、应收账款质量风险、买方保理商风险、业务操作风险、出口商f或销售商1履约瑕疵风险、进出口商关联关系所导致的追偿风险、强制追偿方面的风险、法律适用方面潜伏风险等。此外,个别银行还面临着由于未加人FCI而造成的与国外进口商、保理商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保理交易的具体操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应收账款的转让:实务中,出现法律问题最多的也是应收账款转让的有效性。所以在实务操作中,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转让的审核。首先。严格审查合同是否具备可转让性。其次。严格审查应付账款是否属于有效转让。再次,充分估计合同后续履行对转让的影响。 4 进一步加强业务创新。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不断丰富保理业务品种。加大产品创新,使之成为一个业务亮点,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如建设银行于09年8月开始试点中小企业集合保理业务,这项创新业务避免了银行与中小企业点对点开展保理业务的巨大成本耗费,集合保理的模式,增加了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能力。银行也可以批量发放贷款,促进了银企双赢。 5 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增强营销意识,加大国际保理业务的宣传和推介,扩大保理业务的影响力。要进一步加大对目标产业、目标客户的市场宣传和营销力度,通过开办企业培训班、上门宣传讲解、实施尝试期优惠费率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和商家了解保理业务、选择保理业务,并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只有采用更加方便的方式开展贸易才能占领并扩大市场,这样银行开办保理业务的基础才能坚实牢靠。此外,中小商业银行还可以积极尝试在国内贸易结算中开展保理业务,为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同时,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该重视品牌建设问题。如中行的“融”字系列保理产品,民生的“民生保理”,光大的“阳光保-。招行专为中小企业设计的“账权兑”等特色保理品牌等。
[关键词]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陕西省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中小企业单位数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陕西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的执行,陕西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小企业单位数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据统计,2006年陕西省公有制经济单位共67542个,占总数的41.9%,中小企业单位共93772个,占总数的58.1%,比2004年末上升了1.97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33438个和12347个,分别占全省单位总数的20.7%和7.7%,与2004年相比,在全部单位中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21个和1.45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中小企业的生产总量规模
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指标。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且呈上升的趋势。在此增速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贡献率较高:“十五”期间,陕西省中小企业年均增长13.5%,高出全省同期生产总值平均增速的1.9个百分点;2003年以来,由于受能源、钢材、运输等价格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与最高年份的2002年相比,增速有所减缓,但比重一直保持在43%左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个百分点;2006年中小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4.4%。
3.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近年来,陕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断增加,2006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415.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2007年1月~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1369.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90%。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所有制类型分析,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1.78%上升到2005年的43.23%,这说明陕西省中小企业投资所占比重增速较高。
4.中小企业就业人口
从近3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陕西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要高于公有制经济。2006年末,全省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约712.9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的36.7%。从产业结构来看,陕西省中小企业在第一、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大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能够解决陕西省城镇失业群体和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困境
1.中小企业融资的现有路径依赖
从现实的角度来讲,中小企业的现有融资通过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渠道进行,具体包括: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外部企业或自然人入股、政府拨款、向亲友借款、向其他企业借款和其他。
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由于其资金需要量小、规模小等特点,其资金大多来源于民间融资,如向亲友借款、吸纳非正式的股权投资,只有某些国家扶持类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正规金融中的部分政府资金。但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直接性的借款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中小企业开始拓展其融资渠道,通过商业银行、地下钱庄等获取资金。陕西省中小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渠道仍然是民间金融,通过地下钱庄等特殊的融资方式获取资金,正规金融中的商业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所占比重较小。
2.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原因分析
如上所析,中小企业的现有融资路径依赖民间融资,而民间融资的局限性(资金规模小、贷款利率高等)无法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陕西省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困境,阻碍了中小企业乃至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这种融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资金少。在政府实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之后,各家银行机构的贷款结构有所调整,但中小企业从银行机构获取的贷款总额和比重仍远远低于公有制经济。
(2)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完善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陕西省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较少;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的资金规模小;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如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在陕西省设置的分支机构和网点数量较少,均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陕西省仅有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其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供给有限。
就资本市场融资情况来看,陕西省目前仅有27家上市公司,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和融资份额都较小;自2005年国家重新启动企业短期融资券工具以来,陕西省仅有三家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尚未涉足这一市场。因此,陕西省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目前仅限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
导致陕西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体制因素;二是微观主体行为因素,包括银行行为、金融市场行为和非公有制企业行为三个方面。
(1)体制因素。影响陕西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力的体制因素主要表现为制度约束,包括银行机构信贷制度约束、资本市场制度约束等。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国家通过财政注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利润核销等方式降低不良资产率。为了控制不良资产率,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银行开始关注风险管理,仅对大型企业集团发放信用贷款,而对于其他企业,则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中小企业具有成立时间短、资本金少、规模小、无信用记录等特点,不可能满足商业银行信用贷款的条件,但同时又无法提供抵押担保品,因此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大额贷款。商业银行的这种信贷制度的约束无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资本市场的制度约束主要体现为对中小企业上市门槛的设置,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主板市场还是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其上市条件都较严格,中小企业通过股票融资的数量有限。目前陕西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金额,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06年下半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新股发行重新启动,截至2007年2月,全国共有73家企业发行上市,融资约1200亿元。但同期陕西省只有两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了直接融资。
同时,陕西省涉足债券市场的非公有制企业过少,2006年全国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突破1000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超过100只,融资总额超过1200亿元,陕西省仅陕煤集团发行了企业债券、西电集团、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西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发行了短期融资券。资本市场对陕西省中小企业的支持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2)微观主体行为因素。首先,中小企业单位行为缺陷。为了缓解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纷纷成立中小担保机构,为贷款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加大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量。但梁冰(2005)在调查中发现,截止2003年9月末,陕西省非公有制企业81.4%从未申请过信用担保,15.5%向1家担保机构申请信用担保,2.5%向2家担保机构申请信用担保,这说明陕西省中小企业在融资行为中对于创新性的融资工具缺乏认识,未能利用金融创新工具扩大融资。其次,商业银行行为缺陷。陕西省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手段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商业银行对企业经营进行指导的信贷杠杆作用发挥不力。由于银行对风险经营进行了重新认识,但风险管理手段没有进行适时的改进,“关系贷款”“人情贷款”仍然存在,造成银行对企业经营活动被动介入,未能发挥银行利用金融信息指导企业运营的作用。
三、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从以上两个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陕西省中小企业在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体制因素和微观主体行为因素,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较弱,应该从各个方面完善并强化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正规金融
(1)完善银行体系,发挥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作用。完善的银行体系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小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通过正规金融进行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以获取发展所需资金。从以上几个部分的分析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成为中小企业的信贷主体,而在短期内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信贷资金的,应该是政策性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应在支持陕西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对中小企业有所倾斜。同时,应鼓励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陕西省成立分支机构和增加网点,扩大中小商业银行在陕西省的资金规模,从而满足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需要。
(2)规避资本市场制度约束,鼓励三板市场和海外上市融资。陕西省目前已经改制为股份公司的企业超过500家,这些企业可以在三板市场进行挂牌交易,据估算,到2010年陕西省挂牌企业可达到200家,募集资金60亿元。同时,国外某些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较低,陕西省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海外上市进行融资。因此,应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
(3)重视债券市场融资,大力推进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相对于企业长期债而言,短期融资券对发债主体的要求较低,实质上是为中小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从2005年5月国家重启企业短期融资券开始,仅半年时间融资规模达到了1353亿元,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工具。但就陕西省的情况来看,陕西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短期融资券的运用乏力,到目前为止,仅有3家企业发行了短期融资券,具备发行条件的大部分企业尚未涉足这一市场。因此,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进行融资。
(4)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政策性金融力度。由于陕西省处于西部地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缺乏优惠金融政策体系的支持,应争取政策性金融,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增加陕西省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等。同时,应加强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政策决策层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2.非正规金融
(1)发挥担保机构信用担保融资的作用,拓宽陕西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银行风险经营的理念决定了银行信贷模式,即向大企业集团和国有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向中小企业提供抵押担保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经营模式是为了控制风险,但中小企业无法提供商业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因此,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进行融资是中小企业最佳的选择。但梁冰(2005)的调查发现,陕西省中小企业很少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进行融资,其主要原因在于陕西省中小企业对金融创新工具认识不足。为了发挥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功能,应从制度上和操作规程方面对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加以支持,沥清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的矛盾隐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陕西省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作用。
(2)创建风险投资基金,为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多层次的融资途径。陕西省中小企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创建风险投资基金能够为非公经济提供多渠道的融资途径,强化对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Eric Girardin和Stephen Bazen,关于中国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微观金融制度瓶颈及其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1.7:53-59
[3]谈儒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当代财经》,2004.12 :42~47
[4]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金融研究》,2005.5:120~138
[5]罗丹阳殷兴山:民营中小企业非正规融资研究.《金融研究》,2006.4:142~150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经营范围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窄,有很多领域是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收付,信用证等产品,其他领域的所占额则不到40%,高品质,高服务水平的业务提供不足,商业银行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领域比较匮乏,比如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等,未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产品服务体系。对于很多发展层次低的业务领域,产品同质化明显,商业银行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够强,缺乏主动性,导致优质客户流失,盈利来源减少,最终影响经营业绩。
(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总收入要占到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分析其中间业务现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明显,2013年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中间业务增长迅猛。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增长率为123.07%,中国工商银行增长率为107.18%,中国建设银行增长率为116.99%,中间业务收入五年间成倍增加,2009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收入为2399.33亿元,平均收入达到149.96亿元,2013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达到5754.14亿元,平均收入达到359.63亿元,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增加3354.81亿元,增长率达140%,平均收入增加209.67亿元,增长率达140%,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少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虽是逐年增加,16家上市银行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8.46%,其中有仅八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20%,其中最高的也仅为25.85%,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早在1985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0%以上,此后一直到1995年,比重增长并维持在30%左右,之后到2010年,比重上升到40%左右,到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以上,并且仍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为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利润,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力,所以对比两国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低,盈利少,发展不充分,跟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单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步放开的金融环境,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根据社会科学院发表在2013年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到2012年底,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超过800种类型的业务,达到了200000亿元资金规模的流动。虽然品种在增多,但与目前拥有30000种中间业务种类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实在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共同基金类等高附加值的新领域业务涉猎不多,未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体系,经营范围狭窄,品种结构单一,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受到很多限制。可能会流失原有优质客户,也阻碍了金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不利于其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不够重视
我国中间业务起步晚,观念传统,没有对中间业务倾注心血,而是青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靠利息收入,这便从一开始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够重视,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新产品,新渠道的开发和扩展能力十分欠缺,而且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设置产品开发部门,很多产品和服务都是随大流,导致缺乏其自身的品牌效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以平均0.97个月的周期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而美国和欧盟的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周期平均为0.26个月,两者的差别高达273%。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和重视程度低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市场份额和较差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缺乏进步的动力。中间业务发展需要有着大量专业知识,并具有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不仅要精通银行业务,也要涉及证券,保险,信托,法律,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和创新等方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依然是稀缺人才。其次,发展中间业务尤必须依靠强大的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这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物质支持,必不可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是按照传统理念经营业务,缺乏对中间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从2015年银行最新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5%,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75%,利差竟达3.20%之高,使得银行会有很大的利润,从而养成了对利息收入的过分依赖,而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所以,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从观念上引起重视,才会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才会有对中间业务更多地投入、创新和发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巩固提升现有业务,发展新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收入占比。
(二)完善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在很多领域受到管制,所以可以根据我国目前市场情况适当逐步放开管制,使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得以扩大,由于客户种类多,需求不同,商业银行则应加快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完善产品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例如,在投融资领域、衍生品交易领域、共同基金领域等,使中间业务发展起来游刃有余,满足金融服务快节奏变化的需求,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和研发。在产品创新之前,商业银行应根据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市场方向,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定位和了解客户需求,进而根据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研究和开发产品并构造合适的产品组合。形成新的产品组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三)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包括代表信息化程度的电子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创新,加大对科技、人才、资源和技术等的投入力度,通过培训,专业科研等等来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银行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对于发展中间业务并提高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业务的知识面覆盖范围广,所以需要复合型人才,熟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银行、税收、财会、保险、基金、法律等等,并通过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发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管理方面可以设立员工考核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Anonymous,Intermediary Business Report of China Banking Industry 2007 to 2008[J], M2 Presswire,2008(6):30-36
[2]M.Kabir Hassan,Ahmad Khasawneh.The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in MENA Countries Commercial Banks Business[J] Review,2010(3):20-26
[3]陈柱.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2014,(7):4-9
一,中国社区银行的现存问题
(一)相关部门未能对社区银行进行有效监管
随着国际经济的融合和本土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银行开始布局社区银行战略,企图避开审批制度以达到扩张营业网点的目的。这就导致在营业过程中存在信用、操作、道德等底线被触碰的风险。虽然社区银行的设立的数量越来越多,但监管制度未能随之跟上,从而导致有效监管的强度被削弱、风险的可控性越来越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赵锡军副院长曾在一次采访种指出: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它不但为企业日常运转提供资金来源.还吸纳老百姓存款。因此他的运作不仅关乎着国家稳健的运行,还关乎民生问题。因此,银行的发展应把风险控制首当其冲,应该以合规为前提,稳健运行为主线的经营。根据银行的资金来源,90%的资金都出自于存款人,投资者只占10%,若不注意风险控制,存款人的资金安全出了问题,最终要靠国家买单,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后果不堪设想①。
(二)社区银行特点未能有效发挥
现阶段,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在这样的基础上衍生出的社区银行不能算是实际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其运行模式与传统的银行分支划分与运行相差无二,因此,只能称之为“准社区银行”或“社区银行的雏形”,相比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体系,我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去进步和很大的差距去弥补。而且某些商业银行开创社区银行的目的并非实现社区银行的内在价值,而是变相的通过社区银行来进行网点的扩张和另辟蹊径实现圈地的目的。因此,并未深层的考虑社区银行的本质特征和深究其在中国特色的市场上如何更好的经营和管理,社区银行的运用并没有突破信用贷款和私人理财等的现有模式,为银行在金融服务方面打开新局面。可以说,社区银行在我国虽然规模发展很快,各个银行都在竞相设立,但其发展还停滞在初阶段,在服务和产品上与传统银行模式相近,并未有所改进和突破同质化这一僵局,并不能提供给客户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实现其创立指出的价值意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银行的冲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忠实的客户群体,没有新颖的产品服务吸引新客户,那么社区银行极有可能成为银行的新负担,据不完全统计,A商业银行北京地区的社区银行67%都未能实现正盈利。
(三)不能够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顾名思义,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其独特的金融服务和特色的金融产品吸引社区客户。传统的银行根据“二八效应”,主要以服务于中高端客户,而社区银行的出现就是弥补银行在低端客户服务不足的短板,但现阶段国内的社区银行仍以争取高端客户为主,并未实现其创立的真实目的。而且我国的社区支行并非自成体系,独立经营运行,所以社区银行并没有在其所属的商业银行发展大战略中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同时,目前我国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并没有跟上社区银行的发展,用明确的法律法规去限定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服务对象、资金运用等,同时政府并未出台相应政策和优惠鼓励社区银行的发展。因此,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大方向的推进,相较之前银行的收入减少、成本增加、利差变小,就刚产生出雏形的社区银行而言,很难按照其经营宗旨运行经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公开指出:不同的银行机构应深入分析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支撑能力,在“全球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社区银行”中找准战略定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一)发展社区银行是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治本性措施
中小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不足500万元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当前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10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贡献了中国60%的GDP,50%的税收,创造了75%的新增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央银行的<Q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末,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8%,比上年末下降了3.9个百分点③。
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较大,因此重视不良率和以把控风险为主的商业银行不倾向于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最希望受到银行帮助即在需要资金的情况下,它们就更不愿意向其放贷。站在银行的视角来分析这一情况,向中小企业放贷主要存在以下阻力:第一,利率的管制。政策导向总是认为放贷低利率就是“扶贫”,从而导致银行不愿意做贷款给中小企业这种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第二,风险的控制。我国目前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为了降低信用带来的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更倾向于用担保贷款、质押贷款和抵押贷款来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降低不良率。
但社区银行与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一样,社区银行具有大银行所缺乏的决策灵活性、服务特色性、信息传递及时性等特点。这导致社区银行可以更好的与中小企业对接,以其灵活性和便利性与中小企业对接,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与中小企业相互促进。
(二)发展社区银行是完善我国银行体系的有效途径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至2016年12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约为城市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13.7倍。在商业银行中,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五大行在同业市场中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相比之下,中小商业银行各方面相对较弱,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寡头垄断性质比较突出,且出现失衡,这一不良结果降低了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和同业竞争力。表明我国仍以规模竞争为主要手段,距离成为成熟的市场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社区银行的服务体系可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大力鼓励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特质性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从而提高我国的金融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发展社区银行可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社区银行的目标群体就是中小企业,社区银行的出现可以更好的带动农村经济,针对农村的金融需求提供特有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建设提供其所学的资金需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缓解农村金融市场资金需求。而且社区银行可以更有效的为实体经济服务,其灵活性可以因地制宜,以农村现有情况,衍生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化。同时在不断开拓农村市场的同时,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开辟新渠道。
三,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准确定位,稳步发展
从目前情况来看,社区银行所拥有的资本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无法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因此寻找自己的市场定位是社区银行如何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生存的立身之本,面对大银行规模竞争和兼并压力,社区银行以积极发挥自己的灵活能动性和金融产品的异质性,将社区居民和中小型企业作为目标群体,而并与大银行目标一致,争取高端客户与大型企业。通过服务附近范围内社区中居住的群体和小企业,不断彰显自身的经营特色和扩大自己的品牌效益,与大银行形成互补,而非竞争。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且经济发展的“当地化”较为明显,社区银行可针对这一经济发展的特色,为不同的特色群体提供想对应得金融服务。
目前,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农村金融发展规划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缺乏指导性的思想就会不断放大主观性色彩和投资改革的盲目性,这就产生了显著的资金外流的“虹吸现象”,即资金流向经济法的区域而非需要该笔资金的区域。而制约“虹吸现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④。而社区银行的出现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现象的出现,且有针对想的投放资金可以提高资金的实用性和助力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突出特色,差异管理
我国银行的较为凸显的问题就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同质化。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其发展模式都几近一样,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产品开饭,又或是市场营销,都相对较为一致。但国家放开利率管理后,我国的利率逐渐市场化,银行的差异也逐渐显露,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对自己的市场竞争做一个SWOT分析,从而更加了解自己在市场中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准自己在市场中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走有特色的服务之路。社区银行的发展应以“社区”为基础,即将老百姓的生活服务与金融服务相贴合,为社区中的小型企业和居民提供大银行无法提供的特色。例如,中小企业的创立初期,不仅缺乏资金的支持,其财务管理人才也较为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这就要求社区银行提供给他们的服务就不能仅仅为资金,还应该在资金的供给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金融服务,例如为其提供资金理财,资金运用,风险咨询等深度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需求也逐渐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社区银行的业务类型应该涵盖日常所需的业务类型,如存取款、结售汇和家庭理财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金融服务。
(三)发挥优势,强化合作
优势互补的合作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合作的主要方式。例如现阶段银行积极与互联网公司进行线上合作,互联网公司借助银行的资金优势和信用优势争取客户,而银行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普及型导入新客户和进行业务推广,从而达到共赢。社区银行应加强多方合作,从而扩大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导入新客户、丰富金融服务类型。以兴业银行为例,该银行为开拓同业业务,扩大同业市场分行,搭建了银银平台,并在银银合作联盟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该行通过“柜面通”业务实现了与合作行互为,同时打起“科技输出”的策略,为中小合作银行建设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并提供数据托管和灾备等服务,平台合作向深度拓展。截止目前,参与合作的银行已增加至430多家。兴业银行的成功,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社区银行应以其网点数量的优势为基础,与规模较大的银行进行优势互补;以其决策的灵活性为基础,在国家大力发展三农的大趋势下,与政策性银行进行合作;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从而为社区客户提供更为快捷简单的金融服务。
注释
①毛冉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②向劲静.民生银行“梦想”破灭一社区银行探寻新路径.《中国商报》,2013.12。
③巴曙松.中国金融改革下一步重点一小微金融发展.《博鳌观察》,2013.01。
④蔡四平.制约“虹吸现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10。
参考文献
[1]祝元荣.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毛冉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本文转自WWw. dYLw .nEt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
[3]岳艳青岛市社区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4]周爽我国社区银行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5]周莹光大银行长沙分行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4.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作为商业银行来源的信贷业务,信贷质量决定了银行整体的经济效益。因此注重提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质量,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成为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近况入手,具体分析国际上成熟的信贷风险防范经验,提出一些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发展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引言
信贷风险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最大的金融风险,其对于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逐渐开始强化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以期能够更好的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体制。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近况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复杂化,信贷风险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其不仅影响了我国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妨碍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譬如不良贷款资产量过大等等。通过研究数据可以清楚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不良贷款率朝着不断攀升的方向发展。其中不良贷款率几乎分布在各个行业当中,给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
2. 构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
2.1商业银行自身的缺点
2.1.1资本充足率不高
在任何一家银行,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都要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总体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对借款企业的信用情况,以及还款确定性进行详细的了解。当然,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因为借款企业的财务情况只能说明该企业早期的企业经营情况,无法显示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只单单凭借企业的财务数据还无法充分的说明行业的发展现状,如果行业的发展环境出现变化,企业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资本充足率具体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其基本的作用在于考察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一旦遇到资产风险,资本充足率就会下降,那么就充分的表明商业银行的应对风险能力有限,相对的也会递增信贷风险水平。因此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必须进行进一步提升[2]。
2.1.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中,其银行风险和利益机制出现明显的不对称,进而让银行匮乏风险责任感,在防范贷款风险中缺少有力的对应手段和方法。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过分的注重对于贷款前期的调查,而缺乏对于贷款过程中以及贷款后的审查。对于贷款的制约体系匮乏硬性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加深了信贷风险程度[3]。
2.1.3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队伍中,因为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偏低,没有对企业的信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详细的研究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发展现状,最终导致出现错误的决定。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都是使用信用等级来考察借款对象的风险,同时在贷款对象的选择方面也制定了非常苛刻的标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复杂化,以及企业自身的因素影响,商业银行也会出现信用评估差错,有可能让商业银行自身背负巨大的贷款风险。
2.2外部环境的影响
2.2.1社会经济影响
首先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银行还是缺乏自主性。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干预程度非常强,其不但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为,让银行本身的安全可靠性以及其他方面属性很难得到确保;其次是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也加深了银行信贷风险程度;最后是市场的不稳定性,市场变化越大,信贷风险出现的几率就会加大。
2.2.2企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结构,导致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财务控制能力下降,从另外一个方面加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是企业自身的管理层的不协调稳定。这种因素会让企业和商业银行相互的关系出现明显的波动,也给银行的信贷风险蒙上了阴影。
3. 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信贷风险的经验
由于所处的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信贷方面具有更加成熟和先进的经验,其利用健全的组织机构减少信贷风险程度,提升总体的效率和经济回报。从国外商业银行的特点来分析,主要包括:首先是信贷风险的转移制度,国外很多商业银行都必须进行抵押或者是担保,同时都是需要向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其主要使用资产组合理论等有关方法进行充分地研究,利用不同形式把贷款进行转移。这样不但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于银行的信心,同时还将风险收益组合进行了最优化处理,提高了银行抗风险能力;其次是信贷风险的分散机制,利用贷款投向多样化以及其他一些措施和手段,借助订立贷款保险等不同的形式,把会出现的风险灵活的转移到第三人等上面;再其次是信贷风险的挽救机制,信贷部门在固定的期限内将所有贷款进行依次分类,挑选出风险程度大的贷款,将其交给风险挽救部门进行专门性的处理。这个部门可以按照贷款的具体风险大小,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科学的挽救手段和方法;最后是信贷风险内部补偿机制。也就是意味着通过资金补偿的方式,通过建立充足的储备基金模式,以期补充由于信贷资产周转问题而引发的信贷风险[4]。
4. 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的思考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构建了信贷风险管理体制,由于还是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所以从中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譬如信贷组织不完善,以及信贷管理技术滞后等等其他方面的缺陷。所以必须利用不同方式的改革手段来健全当前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
4.1构建完善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体系
4.1.1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当前,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系统中,基本上都是类似企业模式的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等等。然而实际上其根本没有产生切实可行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所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机制的健全必须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开展。所以必须重新的优化商业银行的结构,确立相关的权责,董事会必须全面的规划银行的未来经营战略,同时制定对应的风险管理战略。监事会负责监察董事和董事会的决策实施情况,以及银行风险应对能力等其他方面。银行的经理部门的人员必须在激励机制框架内,让银行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4.1.2构建合理的资金运作体系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运营风险中出现了较多的漏洞,对于正常的结算风险的控制手段非常滞后,对于银行账务处理方式也是不合理,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对资金交易以及结算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制定满足国际标准的财务报告体制,严格的规定银行资金交易的帐务处理程序,另外还要提升银行后台结算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4.1.3健全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一般情况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的目的,也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过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主要涵盖了信贷风险辨别系统,以及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等等。这些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贷风险程度。所以应该构建整体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实施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程序。
首先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之前,必须要充分的预判企业对贷款的需求程度,充分地调查企业贷款目的和还款能力。在确定企业确实需要贷款的情况之后,应该充分的做好对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量化工作,以期来评估企业未来是否拥有偿还贷款的能力,并且借此为参考量来确定贷款的发放情况。商业银行还应该构建合理的信贷风险计量模型,摒弃早期滞后不健全的信贷风险模式。通过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估,从而来预判借款企业的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程度。另外还必须对贷款方式,以及期限等其他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计算;其次强化内部监督制度的建设。确定贷款不同过程阶段的管理岗位责任制,坚持审贷分离原则。贷款前期的调查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以及其他不同方面的指标参数进行有效的评定。贷款审查过程中主要的任务在于对贷款早期的不同指标进行检验和确认,最大的限度的把贷款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之后,贷款检查人员必须要严格的监督所贷资金的质量变化,强化管理和清收处理,按期向相关部门上报贷款资产风险的具体情况;最后是提升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减少信贷风险程度具有很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一般情况下,必须要做到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提升当前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手段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拓展业务领域在整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信贷风险管理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因此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地位非常关键[5]。
4.2构建商业银行经营的良好外部环境
4.2.1强化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将经济工作重点转向到建设投资环境以及维市场秩序维护方面,支持和充分的配合商业银行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保障金融资产的顺利运行。另外还要不断的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最大限度的构建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4.2.2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因为经济体制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资本结构出现不合理的情况,所以必须坚持以存量调整为主,以增量为辅助,进而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企业在经过改造后,保障了银行的信托关系都是可以确立在市场原则前提之上,这对于企业和银行自身来都是非常有利的。
4.2.3强化法制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也相继的颁布了很多金融法律法规,但是其收效甚微,所以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健全。从我国目前颁布法律法规来看,很多法条的效力基本上没有产生有力的效果,而且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完全按照法律规章制度操作。所以必须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在商业银行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健全目前的法律规章制度,坚持做到有法可依。
4.2.4健全企业信用制度
企业必须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才有机会同银行维持平等地位,这样才会确保企业相互之间的公平竞争,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目前必须要着力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按照制定的规划对企业信用市场进行充分的建设。企业自身也必须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注重对于自身信用等级的提升。另外企业信用的建设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着力培养企业信用文化。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情况,总结了国际上先进的信贷风险防范经验,最终提出一些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发展的措施和手段,以期能够建立更加有效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 沈全芳.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4):15-22.
[2] 李安.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度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3,(5):14-20.
[3] 袁黎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5):12-22.
[4] 庞岩.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科技风,2013,10(25):10-13.
论文关键词 中小金融机构 瓶颈与问题 对策分析 模式选择
中小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和发展,是目前我国金融业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面临着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竞争,同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策略完善加以探讨。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分析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内涵界定中小金融机构因为所处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经济体制、历史沿革的差异,对其内涵的认识与界定也存在差异,衡量标准也存在相应的差异。
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是从其服务对象规模相对较小或者本身规模相对较小来界定,国外发达国家所认定的中小金融机构更多的指的是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如中小企业银行等。国内对中小金融机构也没有正式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如按照Westwood和Holland的银行划分方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大银行之列,其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中小金融机构,又如有学者认为,中小金融机构专指服务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城乡中小金融机构,而史晋川等人则把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界定为中小金融机构。
但笔者认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内涵界定必须既考虑其融资功能也考虑我国的经济体制沿革,金融体系变革情况,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包含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主体构成。
(二)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分析中小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虽然与大银行相比,它由于受资本金、地域、服务群体和分支网点的限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它却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中小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而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相比,具有信息优势,能有效缓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它决策效率高,服务成本低,个性化服务功能强等特殊优势。
2.它充当了地方政府和农户的资金融通中介。首先,它是完善地方市政建设,基础设施等的金融服务中介,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满足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其次,它是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引导资源向农村聚焦的重任都落在了中小金融机构身上。
3.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金融生态的重构与发展。在重构中国金融生态的历史重任中,中小金融机构也被赋予了相应责任。无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还是适度规模与金融结构竞争力关联度分析;都揭示了金融生态体系的重构与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中小金融机构今天的金融地位已经无可辩驳的改变了其传统的“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
二、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小金融机构多数是在80年代中期到1993年以前发展起来的,1993年以后则成为治理的对象,发展受到抑制。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通知,刺激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二次成长和发展。截止2010年底,我国共有223家农村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47家,85家农村商业银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但是却存在先天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所有权约束弱化,对经营者缺乏监督,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二是资本金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率应达到4%以上,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以上,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有大量不良贷款,使实际资本充足率难以达到标准。三是布局不合理。多数城市合作银行只设在中心城市,在一些中小城市难以找到合适的金融机构。
(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世界各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历史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和大银行相比,具有相对的劣势,主要表现有资本规模小,单位交易成本高,服务功能不齐全,竞争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在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除存在世界各国普遍性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严重制约了其经营发展的空间1.中小金融机构自身问题分析。中小金融机构能否突破“瓶颈”迅速发展取决于它能否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自身问题有:
(1)市场定位不准确,经营方式落后并且雷同。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初期不约而同的选择将服务对象定位于城市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利用其体制灵活,没有历史包袱,享有地方政策优惠等优势,迅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比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整合,其仅仅是“撮合”,实际上一盘散沙,许多分支机构及其经营管理人员并没有贯彻和执行整体协调发展战略,而是想利用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条件捞取更多的好处。
(2)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之初,并不具备真正的法人资格,改革以后,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也尚未发挥股份制的优越性,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科学高效、完整有效的内控机制,大多数仍是政府占主导,造成了其产权结构不清晰,内部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不规范的治理结构又导致了不规范的经营管理机制,且外部约束意识淡化。
(3)结算瓶颈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是“单独门户”,没有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结算网络体系,结算方式单一。没有系统内的联行,异地汇路不畅,客户结算困难,资金划汇速度缓慢,中间环节复杂,极大的制约了业务拓展,这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
2.外部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家在对于大型金融机构与国有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在政策上存在差别待遇。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扶持,且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歧视倾向。如在机构布局上,国有银行下伸力度较大,而中小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受到了很强的挤压,绝大部分被划定在县城范围内。国家在政策上的歧视待遇,成了制约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政府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过多。地方政府从发展地方经济,维护稳定出发,在规范性融资来源无法满足需求时,会倾向于干预地方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很难建立起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严重影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结构优化和快速发展。
3.法律监管存在的问题。我国实行的是“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由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在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由于没有一部完善的《金融监管法》,无法对其进行全面实时的监管,很多经营者利用法律的漏洞,违法违规操作,破坏金融秩序,现实的阻碍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合法健康发展。
三、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对策研究
要突破中小金融机构目前的发展“瓶颈”,实现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与对策。
1.必须树立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构成,在现在中国金融生态重构与建设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小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发展理念,必须应用到金融业,尤其是对于中小机构的发展,源于其性质的特殊性,更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其顺利健康发展,更好的长远发挥其作用。
2.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为了改善目前存在的不公平的政策环境的问题,国家应给予中小金融机构更多的必要的政策优惠,这也是中小金融机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和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服务的对象决定的。中小金融机构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其仍然存在着先天不足以及后天的发展缺陷,这都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支持,而不是政策上的歧视,为其营造一个公平的政策环境。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障金融机构在出现破产倒闭时,有保险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以提升社会公众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心以维护金融稳定。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防止中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而出现的挤兑风险和银行危机,以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以此提高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誉。
4.中小金融机构应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并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服务对象,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应尽量以地区内非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兼顾国有中小企业。从自身问题入手,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5.组建全国性的清算银行,为所有金融机构提供同等的资金清算服务。中小金融机构受种种因素限制,存在着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导致大批客户流失,严重制约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议以人民银行的结算体系为主,在剥离各家银行清算系统的基础上尽快组建全国性的清算银行,以便为所有的金融机构提供同等的资金清算业务。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建议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可以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资金问题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一个大难题,中国的中小企业同样面临着这样的一个难题。
1.企业自身存在的原因:(1)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设备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稳定性相对较差,导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心不足,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2)中小企业容易受市场环境的影响,风险变数大,经营状况不佳。一些中小企业初创,缺乏主导产品,更缺乏科技含量,大多从事高耗能、高污染、初加工、化工等投入多、产出少、成本高、利润低的产业。(3)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财务制度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状况,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等记录。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在财务决策方面缺少合理正确的分析,而且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并且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企业不守信用的行为,这样就很难取得银行对它的信任。
2.银行方面的原因:(1)服务方向的原因:银行追求贷款利润造成对中小企业“惜贷”的现象。目前,国内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都是以服务大企业,追求规模效益为宗旨,其市场定位往往多是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大量的信贷资金都集中投向了大企业。即使本应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的商业银行及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利益驱使,也经常表现出重大轻小,厚强薄弱的行为。(2)缺乏与中小企业匹配的银行机构: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建立起了以工农中建交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并存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但是还是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现阶段的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大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济实力有限,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3)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的成本相对大企业要高:银行贷款给中小企业与贷款给大企业的手续相同,而贷款的金额相比会相差不少,单位放贷的成本高,中小企业经营的不稳定性,放贷的风险相比大企业更大,导致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放贷。
3.政府方面的原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关注较少,扶持力度小。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相比大企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小,在一国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国家一般会优先将资金提供给大公司大企业。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就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来说,其制度及运行中的不足极为明显,业务量及资金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担保机构中来自政府的资金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和民间资本型的商业担保所占份额极低,不符合担保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市场原则。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实例分析——以宁波市华禾商贸有限公司融资为例
1.公司的基本情况。宁波市华禾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年,注册资本160万元,是一家销售美的电器的商贸类小企业。该企业为宁波市美的电器的总,凭着美的的品牌优势结合企业主的良好经营手法,近年来该企业发展较为稳定。但是在该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融资问题的考验和挑战。每年的夏季以及年底为企业的销售旺季,为配合各大商场的年末促销活动,需大量购入存货,这段时期,企业在业务运营过程中了流动资金较为紧张,又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资金回拢速度更加受到了影响,却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无法及时备货。
2.公司的融资背景及问题。企业融资需要有企业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来做抵押获得资金支持,而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更具有保障。企业考虑通过自有房产抵押,向银行进行流动资金融资。该公司先后与几家国有银行洽谈过贷款业务,但都没有成功。主要是由于洽谈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1)抵押额度未能达到企业的融资需求。(2)企业需要的是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经营收入回笼较快,贷款的需求期较短,所以更适合短期内可以灵活周转的额度产品。
3.融资问题的解决。华禾公司在与多家银行都洽谈未果后,通过宁波银行的贷易融和押余融两款产品就解决了贷款问题。(1)贷易融是向小企业提供的房地产抵押项下的公开授信额度。授信期限长,根据资金回拢的情况来安排融资期限和融资金额,最大程度地掌握了向银行融资的主动权,大大节省了财务开支。(2)押余融是针对已取得抵押授信的小企业,对应抵押差额部分发放的保证循环授信额度。
4.公司融资结果及分析。最后经过洽谈,该企业以其自有房产抵押获取了贷易融授信额度230万元,并以抵押品剩余价值申请押余融100万,这两个产品的配套使用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使企业走出了在销售旺季资金周转不灵的窘境,并为企业今后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从此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银行的融资方式灵活多变,银行可提供多种形式数量的融资方式。(2)银行应加大创新的力度,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3)银行在授信前对调研资料进行可行性的研究然后再做决策,可以更好的规避风险。
三、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建议
(1)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设备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提高银行对企业融资的信心。(2)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3)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性,企业在生产活动中,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增强信用意识,信守合同,不无故拖欠借款。这样才能与金融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银行方面:(1)银行要转变经营观念,把中小企业作为新的业务的增长点。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发展,大客户的融资方式越发多样化,不在单一依靠银行融资,他们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取得低成本资金,而且银行在对大客户谈判中常处于不对等地位,议价能力不强,利润空间小。所以商业银行应将业务目标转向迅速发展的中小企业。(2)为中小企业建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小金额机构,并适当的允许民间资金进入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同时要发展贴现和票据等银行中间业务,最后可以借鉴美国及欧洲的先进经验,建立一些相关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3)银行应降低单位放贷的成本,简化放贷的手续。对于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大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保护措施来解决而不应是拒绝放贷。如提高贷款利率和加强管理,降低单笔放贷额度,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防范风险等措施。
政府方面:政府要更加重视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首先国家要意识到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更多大企业的诞生,进而更好的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对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多方面采取鼓励措施激励各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要在政策方面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如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方式来填补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这样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也可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头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元俊.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中国商贸.2011(15)
2008年底,中央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台了4万亿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中央政府只投资1.18万亿元,其余的2.82万亿元由地方政府配套实施。但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满足这部分的支出需要,为完成大量的资金配套任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随之应运而生,由开始的省级政府向市级、县级政府扩展,随着融资平台向市县级不断发展,平台债务规模也随之快速膨胀。
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体贷款规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口径,各方的统计结果都会有一定的出入。据中国人民银行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情况的专项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融资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末增长25%以上。融资规模方面,据审计署的报告显示,2008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仅为1.7万亿元,但到了2010年末,融资平台债务余额已达到10.7万亿元,增长了6倍有余,其中银行贷款为8.47万亿元,占全部债务余额的79%。2011年初,银监会开始严格控制新增的平台贷款数量,2012年更是明确提出全年平台贷款总量只减不增,因此尽管2010年以后没有平台贷款的确切数据,但是平台贷款在2010年达到高峰期后应该呈现下滑趋势,据有关媒体透露,截至2012年3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下降3.6%。不过,平台贷款余额的下降只是表面现象,地方平台公司的实际偿债压力并未得到实质性的缓解。2011年7月,审计署统计显示,2012年将有1.8万亿元的地方平台债务迎来偿债高峰期,占到全部地方平台债务的17.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迅猛,但其融资方式却相对单一,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融资,大量的负债都集中在商业银行。图1显示了2012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从图1中可以发现,截至2012年6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台贷款余额为1.96万亿元,占全部平台贷余额的24.8%,全部银行贷款占平台贷款的79%,可见银行信贷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融资方式,而且商业银行也将大比例的信贷资金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集中。
政府融资平台的内生逻辑
由于平台公司债务有地方财政做支撑,商业银行初期对其风险程度的警惕意识不够,导致商业银行的平台公司贷款不率逐渐上升,为应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商业银行加大了对平台公司贷款的监管力度,对其中赢利差、信用等级低的平台公司加大了审查力度。为了便于深入分析商业银行对赢利差、信用等级低的平台公司实行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我们引入如下假设:
(一)申请贷款的所有平台公司每笔贷款的数额为M(M为一常量),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成功概率P,可获得的项目运作净收益率(扣除贷款利息等相关成本后的收益率)为r,P服从[0,1]区间上的概率分布,并且f(P)和F(P)分别为概率P的密度函数和概率分布函数。
(二)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准确了解每个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具体风险程度,因此,假设银行知道给定贷款等级中所有平台公司具有相同的净收益均值X(X为一常量);根据假设(2),有如下关系成立:(1)式表明平台公司运作项目的成功概率P与项目运作净收益率成反比,这符合经济学所描述的“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的理论。此外,平台公司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因此,只有当r≥i,即存在一定的利润空间时,平台公司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当r≥i时,结合(1)式可得,只有当P≤P*,平台公司才会向银行申请贷款。
平台公司只有在取得贷款后,才有可能去运作项目。因此,平台公司能够申请到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记为P)应考虑[0,P*]区间的概率分布情况。由此可得:(3)式说明,平台公司能够申请到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仅仅是贷款利率的单调递减函数。即银行的贷款利率越高,平台公司能够获得贷款并顺利运作项目的平均成功概率就越低。也就是说,银行的贷款利率越高,获得贷款的平台公司的平均质量状况就越差,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就越大。下面,我们考察商业银行期望净收益的内在状况。商业银行的期望净收益不仅取决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而且取决于平台公司还款的概率。由概率理论可知,商业银行的期望收益等于平台公司没有发生违约时的利息收益与平台公司没有发生违约时的平均概率的乘积,即为:
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由于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信用等级不够高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以运作自身项目,所以商业银行建议构建以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平台担保,中小公司集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应对由于信贷配给造成的信用等级不够高的平台公司难以获得足够的贷款的现象,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根据图2所示,虚线框中是以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平台担保,中小公司集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为中小公司做一级担保(显性担保)。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效益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为融资平台做二级担保(隐性担保)。鉴于有两级担保,融资平台向商业银行提出融资要求,商业银行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融资平台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后,按项目规划将贷款分配到各中小施工公司。
各中小公司根据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分配的任务,最后将项目所得以现金流的方式回笼,向商业银行支付贷款本金和利息,余下资金根据项目任务的多少分配给各中小公司。由于融资平台往往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盈利性差的项目,很难有足额的现金流来支付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需要地方财政的补助。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担保风险、道德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性风险等六大类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作为债务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等盈利性差的项目,其自身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需要地方财政资金的补助来偿还贷款本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着过度融资的现象,其资产负债率较高。然而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总体放缓,地方财政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2012年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高峰期,所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二)担保风险
担保风险分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承担的一级担保风险和地方政府承担的二级担保风险,其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或龙头公司无法履行担保时所做出的承诺。大型国有集团公司作为一级担保方,往往利用其自身的信用为中小公司提供担保,然而受制于其自身的综合实力,当项目出现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难以按期偿还贷款时,它的担保就不能发挥作用。这时就需要地方政府的二级担保,然而地方政府的担保通常以政府承诺、财政担保等形式存在,并不具有法律效用,商业银行在追偿贷款时,处于不利的位置,其面临的担保风险也不可忽视。
(三)道德风险
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无法详细有效地了解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负债状况等,同时也无法了解平台的负债情况和还款能力,更难以对贷款用途进行有效的监控。当商业银行贷款给融资平台时,平台内公司往往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出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举措,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按期收回所贷款项。同时,地方政府出于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考虑,隐瞒平台内公司的真实状况,为融资平台做出地方政府财政还款的担保。鉴于地方政府和平台内公司的合力隐瞒,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
(四)流动性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具有资金需求量大,资金使用周期长的特点。由于有地方政府作担保,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往往比较淡薄,据统计,绝大部分的平台贷款都是长期贷款,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失衡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变大。
(五)市场风险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土地市场价格之间息息相关,大部分平台贷款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而土地市场价格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因此土地市场价格对平台贷款的还款影响巨大。同时房价和土地市场价格之间也有着很大的联系,如果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土地市场价格也将下跌,这将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降低,进一步打击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给商业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
(六)政策性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二级担保,因此具有较强的政府背景。商业银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贷款,面临着较大的政策性风险。由于所贷款项主要投资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较大。一旦宏观政策或地方政府发展思路变动,商业银行所贷款项将不可避免的遭受损失。而且商业银行贷款具有行业集中度高、期限长、款项数额大等特点,其面临的政策性风险极其突出。
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针对上述六类基于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需要从自身出发,通过发现风险、研究风险、规避(解决)风险的风险管理流程,不断提升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对此,本研究给出如下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识别能力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首先要明确平台贷款的主要业务和重点环节,从而识别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显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针对最主要的风险,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识别引起这一风险的关键诱因,并选择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指标来确定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二)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预警能力
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特点,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平台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历史经验及发展状况确定各风险指标的预警阀值,接着运用合理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各风险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等级,最后用信号灯来显示信贷风险的状态。根据上述预警体系,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应对所面临的平台风险。
(三)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处置能力
商业银行风险处置方式一般可分为资产置换、资产拍卖、市场操作和自身核销等四大类,其中资产置换和市场操作是主要方式。商业银行的资产置换以土地、现金、专项贷款和房地产等变现能力较强的实物资产置换为主要形式,市场操作是通过资本市场操作将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此外,资产拍卖和自身核销也是商业银行采取的常用方式。这些方式相互作用,共同为减小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发挥作用。
(四)建立贷款评审机制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基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评审机制。首先,逐步构建标准化、精细化的平台公司评级体系。通过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有机结合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平台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其中财务因素中运用现金流评估法估计平台公司还款的现金流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信用等级;非财务因素主要考虑平台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人事关系和信誉等。其次,有效建立基于评级体系的信贷授权与审批机制。根据平台公司经营特点和实际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将信用与风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基于评级体系的信贷授权与审批机制。最后,商业银行针对建立的贷款评审机制,采取从严从紧的原则,防止产生审核松懈等影响贷款评审机制运行效率的现象。
(五)建立银团贷款模式
银团贷款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贷款模式,已经被我国商业银行采用。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金额大、贷款期限长等特点,银团贷款模式不仅能满足其融资需求,节约交易成本,还能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对商业银行自身来说,银团贷款有利于识别信用风险,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信贷结构,减少银行间的恶性竞争。针对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形成银团贷款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和缺少成熟的市场参与主体等的现状,商业银行应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加强银团贷款的风险管理,建立银团贷款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尽快完善银团贷款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银团贷款二级市场。
(六)推行商业银行平台类贷款资产的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金融创新。针对融资平台自身负债率过高、担保承诺有名无实、对土地升值依赖过大、偿债责任主体不明确、多头借贷、违规挪用等现象,资产证券化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商业银行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密切关注基础资产,加强动态管理。2.筛选优质单项资产,巧妙进行多项重组。3.发展专业担保机构,综合运用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
(七)建立银保协作机制
构建适合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银保协作机制是解决商业银行平台贷款风险的重要措施。这里银保协作机制的“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而是政策性担保公司。政策性担保公司区别于一般商业性担保公司,它有政府作为强大的后援,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生违约情况时,由于银保协作机制的构建,商业银行自身受到的损失将大大减小,而政策性担保公司凭借强大的政府援助,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危机。
(八)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的监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