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06-27 17:5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1篇

本刊记者:随着建设银行香港成功上市,建设银行正阔步走上世界,并已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面对外资银行的步步紧逼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设银行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愿景。围绕这一目标愿景,建行广西区分行建设性地提出了创建“市场首选银行”的问题。袁行长,请您谈谈什么是“市场首选银行”?如何来衡量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

袁明:市场首选银行是结合客户满意度理论和银行竞争力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理论上看,我们认为市场首选银行是在有效平衡客户、股东、组织和员工价值关系基础上,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客户首选、员工首选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推动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和战术实施能力,推动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能力,实现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从实践分析,我们认为市场首选银行就是银行在目标市场上提供的服务在目标客户中占据首选位置的银行。市场首选银行从外在客户角度来看就是目标客户需要银行服务时最先想到并且主动接受其服务的银行,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就是银行具有核心能力,且核心能力达到和谐默契配合,能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首选银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首选的服务,只有能提供最好服务的银行才有可能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衡量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首选服务最直观的标准,要看服务水准是否处于同行业最好水平。我们要实现首选银行的目标,就要把服务做到全行业最好。制度本身有时会制约效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制度、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找到风险控制与效益平衡的最佳结合点,弄清楚同业怎么做,我们是否可以比同业做得更好一些,做到知己知彼。要深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流程别人能发展。我们要有进取心,要立足现实,不断进取,大力宣传我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中后台管理部门对制定的制度要有不断完善的进取心,市场在变化,形势在发展,没有哪个制度一经制定就是一劳永逸的,要向全行员工广泛征求对流程优化的合理化建议,在制度流程设计上把握风险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银行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行为规范的塑造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离“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本刊记者:通过您的介绍使我们对市场首选银行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袁行长,您认为一个银行成为市场首选银行还必须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袁明:如何来评价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指标分析。

一是股东价值。当前对于已经公开上市的建设银行而言,股东价值从其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二是客户满意度。股份制改造后,要想成为客户首选银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即客户满意度最高。如果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我们就能够成为客户首选银行。因此,衡量我们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建设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说到底。要看我们能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

三是员工满意度。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的总裁曾提出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关爱。“客户”是企业的外部客户,“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只有兼顾内外,不顾此失彼,企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如果员工对企业满意度高,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以企业为家。员工对企业如果不满意,结果一是离职,一是继续留在企业但是已经失去了积极工作的意愿,这两种结果都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一个追求成功的银行应当成为员工的首选银行,特别是优秀员工的首选银行。

四是组织发展。通常员工会采取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而组织不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组织发展就是组织超越于员工个人聪明才智之外的组织整体进步。组织发展也是组织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银行作为一个组织,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组织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组织发展必须确保组织整体产出大于各部分的产出之和;组织的整体成就要比任何个人的努力和行为更加持久;组织的整体成就要领先于个人业绩。

本刊记者:袁行长,从广西区分行的具体情况来看,您认为应如何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从客户满意度分析,还存在哪些差距?

袁明:如何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关键是在重塑广西分行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超过其它银行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客户需要,同时能使银行比竞争对手具备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得到目标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广西分行的认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今年广西分行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来,广西分行的核心竞争力离区域内首选银行的要求尚有差距,具体体现在对优质客户群体的培育和服务手段不够,市场反映不够灵敏,营销手段和产品及特色品牌业务的创新不够丰富,价值最大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尚未在全体员工中真正树立起来等方面,还需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

本刊记者:实现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袁行长,请您谈谈广西分行是怎样打造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的?

袁明:将我行打造成为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面工程。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一一三”工程的落实和深化工作,对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目标至关重要。所谓“一一三”工程,即树立一个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在三年内将广西分行打造成为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各项经营管理达到全国建行中上游水平的目标;抓住“三项重点”――一是构建持续提高价值创造力的经营管理体制;二是传统业务不落后,创新业务要争先;三是消化历史包袱,有效控制风险。

一、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是强化服务理念的认知和认同,发动全行员工提出改进服务的合理化建议。二是着力推动解决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市场和客户,重点对那些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相匹配、严重制约和影响服务质量及效率的“瓶颈”问题,按照职责分工,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加以整改,并建立督办落实制度。进一步完善中高端客户服务,在服务硬件建设、客户经理配备、内部资源联动、服务渠道拓展等方面,为中高端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服务应急处理机制、服务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和以“客户满意度”、“一线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文化评估标准及考核办法。四是积极倡导、激励服务创新。积极倡导和激励基层机构进行服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有市场前景、适应客户需求、独特高效、区别于其它竞争者,且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服务创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设置“优质服务专项奖励基金”,对服务创新取得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快推进“打造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广西分行2005年至2007年业务发展规划》要求,全行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管理、安全、质量、效益”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增强风险控制为前提,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立足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全面提升广西分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各项业务高质量持续发展,着力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广西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建行中上游水平,并成为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

三、紧密结合广西分行改革发展工作的实际,力争在“三项重点”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一是构建持续提高价值创造力的经营管理体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支柱”的原则,建立各经营部门在客户营销与产品营销之间互为激励、互为牵动的整体营销关系;要坚持突出主业,协调高效的原则,在问题控制的前提下确保经营部门系统构架的完整,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汇报路线,优化部门及层级间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要坚持部门业绩可考量原则,在各层级的组织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各部门属性及特质性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量化指标为主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便于部门权责的清晰界定和业绩的可考量。要坚持控制风险与增强业务发展能力并重的原则,压缩管理层级,逐步建设业务单元,缩短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周期,增强经营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抢占市场先机,强化垂直管理,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

第2篇

“金融鸿沟”恶化投资环境

记者近日发现,在沿海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鸿沟”现象犹为突出:

一是资金流动调拨困难。许多外商反映,他们的资金进来容易出去难,制约很多,无法在国际间市场灵活而及时地调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说,由于我国对资本项目与资金调拨的管制,许多总部设在我国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无法做到从境内向境外投资,总部也无法实现资金在各子公司之间的自由流动,外商呼声很大。这已成为我国吸引较大型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的主要障碍。

二是金融服务体系落后,服务方式及品种单一,服务水平低下。国内对外资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几乎为“盲点”。东莞有一家台资企业反映,他们公司把钱存到国内某银行里,在提取大额款项时却要银行领导特批。台商对此表示异议:“这钱是我的,为何取自己的钱还要别人批准?”

三是资本市场对外商基本封闭。据东莞市台办经济科科长邓惠林介绍,外资企业在国内贷款很少有成功案例。他说,国内鼓励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形式进入我国,许多企业的厂房是租赁的,没有自有房产作抵押,即使他们是银行评定的优质客户,但按国内政策他们却无法贷到急需的发展资金。

“金融鸿沟”负面效应日益突出

一些实际工作者认为,“金融鸿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传统保护作用”不断减弱,负面效应却日益突出、放大:

一是我国金融业几乎处于“副业”阶段。东莞市市长黎桂康说,在发达国家,金融产值占据很高的比例。相比之下,2001年广东省东莞市金融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3%,与发达国家15%的比重相差甚远。

二是金融运行质量有待提高,对国民经济还没充分发挥应有的原动力。东莞市南城区区委书记陈健枝说,与外商在国内融资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银行里大量资金却贷不出去。

三是风险防范手段和工具落后,妨碍金融业做大做强。东莞市南城区区委书记陈健枝说,如果按国际惯例,只要企业有设备作抵押,有信用,有偿还能力,即使房产证不属其公司,也可以放贷,但在国内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国金融界过于强调“陈规旧条”,导致无数本应是“双赢”的金融业务“泡了汤”。

四是直接危及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和发展后劲,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隐患。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底稿重要意义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marketeconomyunceasingdevelopment,theinternalauditgovernedtheroleintheorganizationwhichactedtoreceivetheattentiondaybyday,theacademiccirclesandthepracticalrealmallhopedthechallengewhichsolvedthecompanythroughtheinternalauditfunctionoptimizationtogovernwhich,theriskmanagement,theinternalcontroldomainappearedthequestionandfaces,andpromotedtheentireorganizationsimprovementbythis.Undersuchbigbackground,strengthens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toappearessentialespeciallyandimportant.Thisarticlehadexpoundedinternalauditintheeconomicentitythenecessity,simultaneouslytostrengthenedinternalauditqualitythevitalsignificancetocarryontheindication,regardingdisplayedinternalauditeffectivelyintheeconomicsubjectfunction,hadtheverystrongconstructivenature,theguidanceandpointed.

Keywords:UnderinternalauditQualitycontrolWorksheetVital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是指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1.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和其他活动一样,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包括属性标准和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涉及制定计划、开展业务、报告结果、监测进程等具体环节。《职业道德规范》中的行为规则,为内部审计师适任本职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能够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科学化,能够更快、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从而将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的审计客户的审计标准建立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如果把内部审计师形象地比喻为足球赛场的裁判员,董事会和被审计单位代表两支球队,其他组织人员代表观众,相关的评价标准代表比赛规则,那么裁判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平竞争理念,其次应熟悉比赛规则,最后在比赛中准确、熟练、审慎、公正地运用比赛规则,才能使双方队员信服,使观众满意,同时,也使自己的知名度和出场机会得以提高。

p;1.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内部审计的顾客就是它的服务对象。最优服务就是从质量即利润的观念出发,以最小的成本帮助组织实现最大利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以高质量的保证活动和咨询服务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揭示风险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跟踪纠正措施的落实,从而使组织得到最大利润,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1.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1.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1.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2.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并不只是活动终了时的审核,而是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内部审计具有上述职能,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第4篇

一、建立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必要性

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各部门、人员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制约的一系列政策、制度、措施、程序和办法的总称,是人民银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证内部安全的一种管理系统。而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内容、程序、效果等进行鉴别、评价和测试,以检查监督所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合规性,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完善。

第一,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的需要。近年来,“内控先行、内控优先”的概念逐步为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基层人民银行的内部控制也在不断建立健全。但要确保这些内控制度得以贯彻执行,必须对各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如果不加以评价,无法确定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内控目标能否实现,也无法发现控制上存在的弊端和薄弱环节。因此,实施内控评价,有助于增强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基层央行依法、公证、高效履行职责。

第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有效提高内审工作质量的需要。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质量的重要标志,要减少审计风险,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必须依照内部控制评价操作表,对照内部控制的各个目标和措施,寻找“风险点”,确定重点审计范围,使审计目标更具有针对性;从风险所对应控制目标,寻找“控制风险”使内审风险更具有把握性;从堵塞和控制“内审风险”入手,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使审计目标更具有实用性,从而提高内审工作效率,保证内审质量。

二、建立便于基层人民银行操作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第一,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主要内容。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要结合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实际,建立一套内容详细的主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决策类评价、货币信贷管理类评价、调查统计类评价、财务管理类评价、会计核算类评价、国库业务类评价、电子联行业务类评价,货币发行类评价、事后监督类评价、安全保卫类评价、科技专业类评价、人事教育类评价、外汇管理类评价、办公文秘类评价等一系列评价内容业务流程图、内部控制调查表及内控评价操作表。这样,能较充分地、全面地体现风险控制内容、控制环节、控制措施,为内审人员客观评价内控制度及业务活动提供评价标准。

第二,以创新推进和规范评价程序及评价方式。一是创新内控评价机制,基层人民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程序规范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逐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二是规范评价程序,创新评价方式,内审部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内审操作程序》规范评价程序,通过准备、实施、报告完成和处理整改四个阶段,完善评价程序,健全评价内容。在实践中,应尝试多种评价方式,既开展全面评审,也可实施专项评审;既采取非现场评审与现场评审相结合,也可与内审项目结合同时进行,甚至在必要时可以突击评审。

三、开展内部控制评价面临的主要难点

第一,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一是基层行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标准,在应用一些评价细则和评价分值时并不能客观反映评价事项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二是评价标准操作性不强,在进行证实、测试、评价或者量化操作时有难度。

第二,评价方式滞后,影响评价质量。基层人民银行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在非现场评价方面,有的行开发运用内控评价信息系统;在现场评价审计方面,各行还是要手工操作完成,造成内审人员工作量大,加之时间紧,任务多,不可避免地影响评价质量。

第三,缺乏专业知识及专业人才。内控评价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要求内审人员懂管理、懂审计,还要懂法律、懂电脑,既要有检查水平,又要有独立分析评价的能力。但目前内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很少,没有机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控评价质量和发展。

四、实施内控评价工作的建议

第一,建议出台统一的人民银行内控评价标准。建议人民银行上级行结合基层行成功试点经验,以前瞻性和务实性为指导,统一制定人民银行内控评价标准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地规范引导和推进基层人民银行内控评价工作。

第二,建议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内控评价有效性。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内控问卷、内控调查、询问、核对、测试等非定性手段,采取定量分析、量化评价的定量手段,并定期开展内控综合分析工作;另一方面利用开发内控评价系统,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内控评价的有效性。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第6篇

(一)当前经济形势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金融决定于经济,金融又服务于经济,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处于“三期叠加”状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基本特征主要为:第一,经济增速由长期高速增长向中速平稳增长过渡;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追求发展质量转型;第三,增长驱动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型;第四,经济管理方式将会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由传统治理体系向现代化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转型,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业,经营与发展情况必将受到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且此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高质量大中型客户的融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依赖度减弱,网络金融的发展又使部分中小客户流失,此外利率市场化的逼近,使商业银行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更加狭小;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上升压力巨大,对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只有尽快转变经营模式,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应对,自觉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方面积极研发新产品,争取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给信贷风险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快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较好的发展。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信用风险状况浅析2015年以来,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宏观上GDP增速放缓至7.5%左右的中速新常态,微观上部分企业经营情况未见好转,尤其是与经济景气周期正相关的企业经营愈加艰难,应收账款账期延长、开工率不足、资金普遍偏紧、经营效益下降,经营状况恶化。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就是信用风险不断上升,进入集中暴露期,信用风险管控难度加大。根据已上市的8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披露的相关数据,从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资产减值损失、关注与逾期贷款具体指标的分析,即可了解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情况。1、不良贷款情况。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金额增加明显,2015年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1959.97亿,下图为股份行不良贷款合计趋势图,不良贷款合计今年有加速上扬的趋势。2、不良贷款率。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合计在2011年3季度末达到圆弧底(0.55%)后,沿圆弧底小幅回升,近一年来有开始加速上升的迹象。目前合计不良率(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为1.36%。2015年2季度单季度增长了0.14%。3、资产减值损失。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于2015年2季度末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218.12亿元,同比增加79.78%。4、关注类贷款和逾期贷款情况。2015年2季度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金额、关注类贷款占比、逾期贷款金额和逾期贷款占比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巨大,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亟需提高。

(三)平行作业可有效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1、平行作业的源起。二十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审贷分离”模式逐渐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花旗银行开始在业务单元内实行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平行作业”,作为“审贷分离”的进一步完善。参照花旗银行“平行作业模式”,2007年初建设银行正式在大中型企业信贷业务中推行平行作业,之后在全部企业信贷业务中实行平行作业,成为国内首家推行信贷业务平行作业的商业银行。2、平行作业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取得的成效。有研究者根据银行的经营数据,对国内银行进行了公司价值前50强排名,从定量及定性两方面,主要考查银行的盈利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相关的定量指标和发展定位、主营业务模式、公司治理水平相关的定性指标。经评价,入选中国前50强的银行包括23家全国性发展银行和27家区域性发展银行,其中建设银行在2014年和2015年两个年度连续排名第一。2015年度建设银行以公司价值得分99分位列第一,且多项指标排名靠前,其中资产利润率第一,利润总额第二。近年经济处于下行期,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增加,是导致经营下滑的主要原因。建设银行能够在公司价值综合排名中连续两年稳居第一,主要得益于其较强的资本回报率和稳健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也是建设银行在推行信贷业务平行作业的主要成果。实践证明,推行平行作业模式是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向的。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平行作业模式和作用

目前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落实的主要形式为由经营条线的客户经理对授信申请人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制订授信方案,可无权决定是否给予申请人授信额度;授信申请人的授信额度审批权由风险条线的审查审批人履行。信贷业务平行作业,是指在上述环节中增加平行作业风险经理角色,在授信业务流程中,以客户为对象,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通过岗位制约与团队合作来平衡风险与回报的授信业务运作机制。一方面可在调查阶段降低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可在审查阶段为审批人提供更客观、丰富的信息,提高审批效率。平行作业可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三个关键环节发挥如下作用:

(一)贷前调查阶段,充分识别客户风险,降低客户信息不对称性平行作业模式下,风险经理参与现场调查、客户信用评级和项目评估。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从各自独立的角度,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关键风险点进行识别;风险经理更要从专业人员的角度,对客户所在行业、区域等系统性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和揭示,并参与授信方案的设计,提出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平行作业可使调查阶段的风险识别和揭示更加充分、客观,授信方案更合理、完善,提高授信申报资料质量和审批效率。

(二)贷中审查阶段,确定合适授信条件,确保贷前条件有效落实在贷中审查环节,风险经理一方面与审查审批人充分沟通,确定有效、可行的授信条件,确保风险控制措施到位;另一方面审核授信审批贷前条件的落实情况,确保贷前条件有效落实,同时防范操作风险。

(三)贷后检查阶段,落实贷后条件,做好风险监测,有效提高贷后管理能力重贷轻管、贷后管理较薄弱是银行经营中的难题。平行作业模式下,风险经理可督促贷后条件的有效落实,并对客户风险状况的变动进行持续跟踪,对贷前、贷中环节在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发现并调整完善授信方案,必要时及时启动风险预警,对风险早发现、早应对,切实提高贷后管理能力此外,平行作业还有助于统一落实总行风险偏好,风险经理作为风险条线专业人员熟知总行风险偏好、风险政策,平行作业中风险经理直接参与到信贷业务前端,对客户及业务的风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可将总行信贷政策与客户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易于与客户经理达成共识;对不符合信贷政策、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信贷项目能够及时中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使风险偏好得到有效统一。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平行作业有效运行要点

(一)明职确责,协同制约平行作业主要是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的协同作业,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对各自职责的认识直接影响平行作业的效果。风险经理的职责应该定位为:与客户经理同步协作,独立对客户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及风险应对措施出具专业性意见,同时对客户授信方案、产品配置、综合服务提出建设性建议;审核贷前授信条件的落实;督促贷后授信条件的落实,加强贷后客户风险状况变动的跟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风险经理应树立风险管理为业务发展服务的理念,既要注重与客户经理团结协作,又要严守风险底线,保持工作的独立性。具体业务中要综合考虑发展与风险,合理平衡,既要防止单纯从发展角度出发而造成的“盲目发展、风险失控”,也要防止单纯从风险角度出发而造成的“不敢发展,控制过度”,从而达到“发展有效、控制适当”的目标。

(二)突出专业、合理分工平行作业风险经理的定位应是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经验是风险经理的价值所在。为提高风险经理的专业水平,建议风险经理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在内部分工上建议按行业、区域、同类客户群体等有相似或相近特点的口径配置平行作业风险经理,不建议以经营单位为配置风险经理的标准,从而使平行作业风险经理能够深入、持续研究所服务的领域,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快速、有效提升专业水平。

(三)激励有效、约束到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平行作业风险经理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取得较好的平行作业整体效果。平行作业的目的是发展有效、控制适当,反映到银行整体经营成果上就是公司价值较高,一方面能够持续保持合理的增量,另一方面资产质量优良、稳定,整体上能够保持较好的盈利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对于风险经理的考核就尤为重要,建议在风险经理考核指标中除了有风险控制指标外,加入一定的业务发展指标,在指标的设置和权重确定上合理设定。通过绩效考核与管理,实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的效果。

(四)重视培训、持续提升经济持续发展,企业需求不断变化,银行产品日趋丰富,对风险经理的个人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持续学习相关新知识、新产品,才能保持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胜任岗位要求。建议银行内部加强对风险经理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平行作业风险经理轮训,同时鼓励风险经理自觉参加外部的相关培训,在理念、理论、方法、技能等方面持续提高,从而在信贷业务中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支撑。

第7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新农村建设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它实质上是一种股份制的民营企业。自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并正式施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下文简称)以来,随着外资的不断进入,截至2008年2月末,银监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批准开业22家村镇银行。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正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成效

村镇银行是我国开始农村金融原创性实践的可喜起点,对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的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由于传统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单一的现象,信贷期限和品种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在贷款利率、决策链条、业务灵活度以及对市场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设立村镇银行,将大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并有效打破农信社以往的垄断地位,激活农村金融市场。

2.减少借贷壁垒,促使融资规范化。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如:影响了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扰乱社会秩序,抵御风险能力差而投机性强等。由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降低,原本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投资开办村镇银行被纳入规范的金融系统。可规范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减轻非正规金融设置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得一些相对低收入的农村家庭也可以贷到款项,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除了存、贷、汇“老三样”服务,村镇银行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积极开发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但由于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的新兵,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部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吉林东丰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07年6月25日,该行储蓄存款211万元,其中活期存款180万元,而同期贷款为1310万元。其他的如经营模式还不成熟,搞风险能力还很弱,业务产品和营销手段单一,高质量从业人员不足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成立村镇银行的政策思路不仅应着眼于完善涉农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改革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创新信贷技术,更应积极关注农村信贷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1.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村镇银行办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社区性银行。

2.合理设置村镇银行规模。在农村地区,必要的规模对于维持村镇银行信誉、防止挤兑、降低成本等方面均大有好处。根据国内外经验,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且应有1家以上(含1家)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并适度提高境内投资人入股农村地区村镇银行持股比例。最大限度防止新成立的村镇银行被单一的资金供给者所控制,鼓励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村镇银行未来的运作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3.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发展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使其向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而不能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组建村镇银行要杜绝政府参股和干预管理决策,为村镇银行提供一个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的发展环境。

4.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对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意识教育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既可考虑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从业人员。

5.建设村镇银行应因地制宜。农村金融业务具有较高的风险,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严重不均衡。因此,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产权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应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展望

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金融供给不足的条件下,投资农村这个巨大的金融市场的回报是十分客观的。村镇银行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规范和市场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其发展势头必然如雨后春笋。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铲除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弊端,发扬新银行机制,采用贷款额度与信用等级挂钩,创建健康、成熟的企业文化等有效方式,在原创性金融开发中获得新的金融能量,为中国贫困者提供贴心到位的金融服务与资金,为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渝阳:从小额信贷看村镇银行试点对“三农”的支持[J].四川省情,2007(11)

[2]石丹林: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与完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3)

第8篇

1.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著名的工程师和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是有关计划、设计、评估营业的财务和非财务的信息系统,用来指导组织的管理行为、激励行为、支持与创造必要的文化价值,以实现组织的战略、战术及营业目标。这是一个不断增值、不断完善的过程。

2.银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不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服务对象是银行所有者(投资者),核算依据是《会计法》《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制度,核算内容是以货币表现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管理会计是为进行决策的内部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涵盖事前财务预算、事中成本核算、事后盈利分析、综合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银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较,管理会计能更加灵活地提供不同对象、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维度的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反映、评价和引导,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战略。其服务对象一般是国有商业银行高层领导、决策层和各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人员,其核算依据一般为管理会计相关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没有统一的法规、制度和准则,它主要遵从管理者的需要,其核算内容范围包括成本控制、未来预测和经营决策等管理活动,充分运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等各种科学方法,对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进行核算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现状

1.逐步实施财务集中财务核算进一步规范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遍布全国,各个机构只属于一个整体,但由于规模太大,统一的财务核算实施困难重重,只能将财务核算权限分散到各个层级中,造成资源的浪费问题难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集中改革已经在多家商业银行开展,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家银行不同程度的完成了财务核算集中,进一步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节省了财务资源,为各机构业绩评价提供了数据信息。

2.内部资金计价体制完善科学进行内部资金结算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的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内部资金转移计价的基本考虑是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获取存款的责任中心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将存款卖给内部资金交易中心,贷款责任中心进行贷款发放时所需要的资金需要从资金交易中心购买,将市场机制引入银行内部,能提高经营者对资产、负债(也可以用成本、收入来衡量)的敏感度,提高经营效益,并强化此方面的考核指标,科学进行内部成本的结算。目前建行已经实现了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定期结算。

3.探索多维度管理会计体系提供多种评价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需要根据管理要求来建立会计核算的维度,目前大多数银行建立了管理会计维度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按照行政管理将机构由上而下进行分解,将最末端的机构为一个责任中心,该责任中心是创造利润、提供服务或产生成本费用的最小单元。横向维度是指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如某一类型的存款或贷款为考核对象,横向将同一层级的责任中心业绩状况汇总可以考察机构的业绩状况,纵向汇总同一业务条线的责任中心则可以得到部门的业绩状况,同时还可以实现分产品的业绩评价,目前各家银行横向评价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使用。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力推行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推行管理会计是当前提高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必须从资金、设备、人才、技术、营业网点布局以及业务品种等方面提高竞争能力。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银行原有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管理会计系统,构建全面的管理考核体系,不仅能提供内部考核需要的基础数据,用于考核各个节点的运行情况,而节点业务数据背后的支撑是客户数据,例如,每个客户的贡献度、客户整体结构,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分析赢得最佳商机。银行管理层的产品经营决策依赖收入、成本及利润的评估,那些条线、产品和客户能为银行赚钱,那些可能给银行带来亏损。

2.推行管理会计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能有效地控制企业人的行为,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控制提供科学的标准,并且有助于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从而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带来更高的经营效益。商业银行国内和国外机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和自身竞争力都占有较大优势,但是在内部管理、创新营销等方面并没有十分的突出,特别是需要加强财务资源的管理和客户的管理,一是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必然要求科学先进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开展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对某一产品是否提供、提供数量乃至盈亏临界点等进行分析判断;二是基于管理数据的精准营销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营销成功,做大客户才能做强银行。

四、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设的建议和设想

1.从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为管理会计建设打好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过多地带有传统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痕迹。在商业银行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只有高层决策者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要作用,管理会计才能达到有效地运用,才能真正重视管理会计的发展,包括部门的建立、专职人员的配备及业务素质的提高等等。从企业文化层面出发,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分析各方的经营决策等信息需求,本着重视管理会计建设的思想,建立和运行高效的银行企业运行机制,建立适应银行发展的企业文化,包括管理思想、价值观、内控制度,乃至员工晋升渠道等等,建立管理会计适合生存发展的企业文化,最终形成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统一目标。

2.探索条线管理为管理会计建设提供保障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多为总、分、支三级管理机构,只能提供机构核算的数据信息,很难按照各业务条线、各产品条线实施精细考核和业绩评价。建议尽快打破层级管理,尝试按业务和产品设立职能部门,对银行客户、产品、条线和经营主体4个维度利润贡献度分别计量,强化不同维度的考核,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向更专业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有效结合,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3.整合各会计系统为管理会计建设提供高质量信息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来看,提供的会计信息涉及财务方面的多,涉及管理方面的少;从管理方式上看,成本管理系统虽已建立,但不能提供科学的成本信息;从管理过程上看,可以进行事前成本规划,但规划过于粗糙,基础工作不够细致。建议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数据集中系统为基础,一方面抽取现有核心账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系统的交易数据,另一方面整合各系统不符合管理会计要求的数据,有实力的银行可以将各个条线的信贷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核心数据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预警监测系统有效连接整合,用系统自动抽取相关信息代替人工补录信息,为更好地推行管理会计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4.实施全面成本管理让管理会计工作精准化

成本核算是实施管理会计的第一步,也是实施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起分部门、分产品、分条线、分客户的成本核算体系,实施全面成本管理,成本项目的外延要宽,要涵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还要涵盖财务成本、风险成本等相关成本。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根据金融产品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差别,选择不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将成本费用管理与预算、考核紧密结合,管理会计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创新管理会计工作方法,让管理会计为使用者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

五、结语

第9篇

关键词:基层央行 内审转型 对策

近年来,基层人民银行通过“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活动,在强化内部控制、规范业务操作、防范内部风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转型探索,在转型目标上由传统的财务、业务合规审计向风险审计、内控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在内容上由单纯关注制度执行的合规性审计向更多关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源配置和目标实现转变,在手段上由单纯账务核对向分析审计重在评估审计、手工方式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在评价上由简单的对与错向更多关注控制强弱、风险高低、危害大小、效率效果转变,在功能上由简单的查错纠弊向更多发挥顾问咨询用用更具增加价值作用转变,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基层人民银行对照上级行内审转型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于通过内审转型实践,转变审计观念,完善审计,探索提高转型效果。

1.审计转型遇到的难点

难点一:思维方式和观念难转变。目前,基层行部分内审人员思维方式和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合规性审计层面,局限在低水平、低效能、低层次的水平上,习惯于“用制度比照,拿尺子丈量”,还没有形成风险导向的意识,更谈不上“好”与“不好”,怎么样更好的绩效理念,对绩效审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诚然,合规性审计是我们必须认真抓好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履职环境、业务快速发展的态势,如果仅仅满足于合规审计,内审工作将落后于人民银行事业发展的整体形势。

难点二:审计风险分析评估难应对。随着人民银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各类风险事项构成复杂,风险管控难度加大,风险识别和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业务发展,风险全面识别、准确评估和有效管理的模式尚未成型,总体层次不高,由于国家尚未出台绩效审计具体准则,在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站在绩效审计的角度对审计环节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难。

难点三:内审转型质量难提高。从转型工作成效来看,由于内审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内审人员确有可能陷入没有标准、没有先例、没有规范参照的困境,目前基层行开展的内审转型审计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转型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质量不高、程度不深、效果不显等问题,亟待重视并予以积极改进。客观地说,项目质量和工作成效面临难提高的挑战。

难点四:内审人员素质难提升。在“学准则、找差距、促转型”的过程中,部分内审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对内审转型缺乏全面、系统、深刻的认知,普遍存在转型缺思路、落实少办法、不善于寻找突破口等问题,制约了内审转型工作层次的提高和内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

2.对策及建议

对策一:从思想上解决思维定律问题。以打造“软实力”、发展“硬功夫”为立足点,增强内审竞争力、掌握转型主动权。内审人员要坚持打破传统合规性审计的思维定势,在常规项目中灌入绩效和风险导向的理念,不但要拿尺子丈量对不对,还要评估好与不好,更要会判断剩余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这样才真正有益于内审工作的“深化、规范、发展”,才真正有利于发挥我们内部审计的揭示、防御和建设性作用。

对策二:通过转型审计实践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作为承担风险管理推进者职责的内审部门,在转型审计实践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开拓思维、拓宽视野,从组织架构、治理层面深入研究、探索风险管控能力;要按照上级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通过风险、内控、绩效审计,对审计各环节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内审人员要重点分析风险的表现形式,风险级别及发生概率、风险对审计结果的影响、风险控制措施等,不但要善于识别、查找风险,更要顺应形势发展变化,将风险管理与基层行实际相融合,协助组织各层面建立防控风险的有效机制。要结合风险评估工作,逐步推动基层行各部门识别市场、信用、流动性、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持续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根据审计结果,对风险大小进行分析,向被审计部门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有效防范现场操作风险、沟通交流风险、评价分析风险、以解决风险管控薄弱的问题。

第10篇

上海财经大学王庆仁认为,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银行超额储备过多,具有很强的放款能力。

虽然流动性过剩没有权威的准确定义,但全球流动性过剩现象已经是有目共睹。我们自身在经济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流动性带来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基于新兴国家的快速增长,印度、俄罗斯、中国香港(间接投资中国内地)的金融和股票市场也是相当活跃的。可以说,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在全球资产市场中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一个全面覆盖的过程。由此可以大致得出一个判断,任何一个具有投资吸引力的经济体以及和这个经济体相关的资产市场,都可能无一例外地经历着一次资产价格上升的过程。这足以证明,我国是具有这种特征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体。

一、中国流动性过剩现状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现象,由于视域和计算方法的不同,学者们对中国“流动性过剩”程度的判断相差很大。比较激进的学者计算认为,中国流动过剩的资金是30万亿元;相对保守的学者则计算出了3.6万亿元左右的结果;较乐观的学者则认为,中国流动过剩的资金只有1.1万亿元~1.2万亿元。

虽然结论各异,但“流动性过剩”的事实已得到公认。目前,中国的货币存量是美国的60.6%,GDP总值仅是美国的20.2%,如果换算成同等经济规模,中国目前的货币存量是美国的3倍。更重要的是,政府、企业和居民所持有的大量存款,正通过证券、房地产投资等方式进入各类资产市场,直接导致流动性过剩从银行体系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

从当前中国的情况看,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度,既表现为近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快,也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相对实体经济较多。

(二)银行体系资金过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距日趋扩大。2000年~2006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这表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二、中国流动性过剩原因

(一)直接原因是外汇占款增长迅猛。中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局面,在中国现有的汇率水平制度下,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2006年10月末,全球的外汇储备已达到4.81万亿美元,比2005年末增长了15%,增速高于以往。其中,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增加了2,473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全球外汇储备增长的三分之一。外汇储备的疯狂增长,造成基础货币匮乏,货币发行量被动增加,市场流动性过剩。

(二)根本原因是投资驱动型发展战略造成的经济结构性失衡。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消费投资比例失衡和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落后于前两者的增速。中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等现象都可以归结于此。这种结构性失衡归根到底是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即中国的投资驱动型国家发展战略。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实行投资驱动型的国家发展战略,希望能通过政府主导,以高投资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劳动力外,各种资源和要素都相对稀缺,缺乏投资高速增长的必须要素。为实现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战略,政府运用其行政权力,低成本地控制了资源型产品(水、电、石油等)以及生产要素(资本、土地、技术)的价格。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但是要素市场以及资源型产品市场的定价过程中行政干预的问题依然突出,远未达到市场化。由于要素价格偏低,再加上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投资需求旺盛、投资增长过快,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与此同时,消费的增长远远落后于投资。各种原因综合,造成了中国资金市场流动性过剩。

(三)中国流动性过剩来自于资本流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美国的财政赤字快速膨胀,使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很大变数,美国两大赤字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过剩的资本正在全球寻找机会,中国无疑已经卷入了这一轮货币过剩的漩涡。

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外部,来自美国贸易逆差的增加,特别是2004年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加剧了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来自全球非贸易性资本无孔不入的渗透,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人民币低估的幻觉。在日本贷款利率3%、全球资金过剩的情况下,“日元全球套利”现象严重,外资很容易在周边国家融资,转而进入其他各国“套利”。也就是说,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会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三、实证分析

在货币银行学理论中,货币供应量是与货币需求量相对应的,是指银行系统在货币乘数增减作用下,在某一时点(年、季、月末)所供应的货币量,又叫“货币存量”。计算公式为:M=K×B,其中,M表示货币供应量;K表示货币乘数;B表示基础货币。而且,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为:1、基础货币(B);2、活期存款准备率与定期存款准备率;3、超额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比率,非个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6、选择性短期资产与活期存款比率。

但作为一项专业经济统计,笔者更注重从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经济因素来考虑问题,分析各个社会经济因素对货

币供应量的影响到底有多少。

笔者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没有找到相关资金过剩量的数据。但考虑到货币供应量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因此本文选择了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货币供应量(亿元)(M2)的月度数据作为因变量Y,同时选择了同时期的外汇储备(亿美元)作为自变量X1;股票发行额(万股)作为自变量X2,构造了一个时间序列模型。具体数据见表1。(表1)

用Eviews计量分析软件,对方程:Y=?茁0+?茁1X1+?茁2X2+ut,运用OLS(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的结果如下:

s.e.=(4718.707)(0.426224) (0.000535)

t= (38.67299)(34.61839)(1.063905)

R2=0.99D.W.=0.53

从R2=0.99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的效果比较好,但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X2未通过t检验,因为考虑的是两个变量对Y的影响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但D.W.=0.53偏小,模型可能存在正自相关。

检验相关性(通过残差序列检查):

首先,作出残差图:(图1)

然后,作出残差序列各阶自相关的值:(表2)

可以看出,1阶的自相关系数超出了正常范围,说明存在1阶序列相关。用Eviews消除序列相关,即增加AR(1),再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得出结果为:

s.e.=(26491.10)(1.967395)(0.000256)

t=(7.752535)(6.574574)(0.505162)

D.W.=2.082904F=908.0610

AR(1)的回归系数为:0.815352

标准差(s.e.)为:0.176157

t检验为:4.628545

从结果可以看出,F统计量显著,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且D.W.值为2,即不存在序列相关,同时R2=0.99,说明方程拟合的很好;从T检验可以看出,变量X1对Y的影响更显著。

由于是时间序列模型,可以用单位根检验,检查Y序列和X1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用ADF检验方法检验Y序列和X1序列,结果如下:

Y序列的结果如表3:(表3)

X1序列的结果如表4: (表4)

从表3、表4可以看出,Y和X1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汇储备的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比较大,即外汇储备每增加1%,货币供应量增加12.93%,而股票发行额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太小,只有0.000129%。

那么,外汇储备(X1)和股票发行额(X2)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呢?笔者对这两个因素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X1和X2是负向相关关系,但是关系不大,即股票发行额变动量只引起外汇储备很微小的负向变动。因此,可以说明,两者的相关性很小。因此,外汇储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项重要经济因素。

外汇储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可以用一个关系链表示:国际收支顺差―国外净资产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可见,外汇储备确实对货币供应量有一定的影响,相应地影响货币在各个领域的投放量,从而造成流动性过剩。同时,在股票市场的资金太多,股市消化不了,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四、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给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过快。2007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万亿元,同比增长23.7%。作为国民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的推动力量,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大了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风险。

其次,居民消费价格提高,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7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逐月提高。第一季度各月,分别上涨2.2%、2.7%和3.3%,平均为2.7%,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现象逐渐显现,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运行中的复杂局势。

第三,股票市场成交额及股指屡创新高,股市泡沫风险开始显现。流动性过剩为股票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供应。

五、建议

针对中国的流动性过剩现象,笔者仅从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外汇储备和股票发行额角度,阐述一点建议:

首先,适时放大汇率浮动空间,通过人民币适度升值来实现货币政策的收缩,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同时,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空间,鼓励中国内地居民多渠道地投资与使用外汇,实现从“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的转变。

其次,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理清外汇储备的形成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连带关系。流动性过剩可使我们改变“投资创造财富”的基本路径,走“财富创造财富”之路。为此,必须改变大量的短期金融工具去追逐长期金融工具的状况,加大高质量资产的供给。

第三,加快新建和扩张各种金融市场,创造容纳流动性的新产品池,这是管理层应对之策的重点。特别是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直接股权投资市场。

第四,扩大股市规模。虽然当前股价高涨,但中国股市的市场价值仅占GDP的50%左右,而巴西、印度、墨西哥、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的比重都在100%以上。除了努力增加境内高质量企业上市融资规模以外,更要鼓励境外高质量的公司在境内上市,无论它的主体业务在不在境内。吸引外国企业来境内上市,本质上就是让中国过剩的储蓄走出去。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 反洗钱 可疑交易报告质量

当前世界各国的反洗钱制度几乎都以可疑交易或者可疑行为(统称可疑交易行为)报告制度为中心,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要求金融机构报送有洗钱迹象和可能的交易行为的有关信息。正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也建立了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200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和《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正式施行,并于同年3月1日实施《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规定4种大额交易和48种可疑交易要向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上报。自此,我国反洗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目前,可疑交易报告是我国反洗钱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情报来源基础,一份高质量的可疑交易报告,不仅反映了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力和态度,同时也是人民银行评估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情况的重要依据。但从近几年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有效性分析,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的成效并不明显,上报监测中心的报告份数居高不下,报告质量普遍较低,有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花费的人力物力却不少。如何有效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成为困扰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难点。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机构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这些客观标准在反洗钱开展的初期阶段对指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筛选识别和报告可疑交易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理想。多数金融机构报送可疑交易报告过程中还存在主动分析识别的动力不足、过度依赖客观标准和反洗钱监测系统提取等问题,使得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不高,可疑交易分析有效性低,不利于发现和挖掘真正的可疑交易和洗钱线索,不仅无法帮助反洗钱情报分析部门提高情报分析效率,反而可能妨碍反洗钱情报分析部门甄别涉嫌犯罪和洗钱活动的能力。根据日常工作实践和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交流,笔者对可疑交易报告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当前金融机构可疑交易报告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防卫性报告”的工作思路仍未完全转变,金融机构简单地使用“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

反洗钱工作初期,监管思路主要以“规则为本”,金融机构总部为防止分支机构在履行可疑交易报告义务时出现“不报告、漏报告”等违规问题,投入了巨大的开发与维护成本,构建了各自的“可疑交易监测系统”,按照可疑交易报告“客观标准”从核算系统中提取可疑交易的待排查数据。本意是为发现、分析和报告可疑交易提供一个基础框架,为人工分析识别提供数据支撑。金融机构为了避免受到处罚而采取了“怕漏报就多报,多报告总没错”的防卫性报送的做法,虽然央行的反洗钱监管思路已逐渐向“以风险为本”转变,但金融机构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合规即免责”的错误观念,彻底扭转“防卫性”报送思路尚需一段时间。

(二)金融机构成为可疑交易报告的“中转站”,缺乏主动性

目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基础工作处理多是由基层金融机构承担,大部分基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领导组织机构还局限在设立这一层面,除按要求在形式上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外,没有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反洗钱岗位人员均为兼职,他们承担着业务量考核指标和客户服务的双重压力,还要利用休息时间去处理反洗钱工作。金融机构和反洗钱组织机构体系的缺陷,这些已经成为制约反洗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的瓶颈,工作人员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反洗钱监测上报工作,甚至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反洗钱职责,也就很少主动去开展反洗钱工作。虽然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人员尽力开展人工识别,但每日产生的众多“可疑交易”,麻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将本来应由报告机构承担的可疑交易分析、识别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而报告机构却成了“可疑交易报告”的中转站,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情报中心只能陷入“可疑交易报告”的大海。反洗钱监测中心每天收到海量的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报告数据的利用价值究竟如何,投入与效率能否科学,都有待商榷。

(三)分析识别流于形式,难以适应金融创新的变化

洗钱活动是一种高智商的违法犯罪活动,其洗钱的手段也在日益更新和变化,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往往滞后于千变万化的洗钱手法。随着金融创新力度的加大,新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洗钱犯罪手法已经突破了传统金融业洗钱的范畴,不仅可以通过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而且可以通过房地产珠宝等特定非金融行业。同时,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交易方式不断推出,资金交易活动更加具有隐蔽性与快捷性。科技系统难以恰当掌握和有效识别难以量化的可疑交易,金融机构如果再按一成不变的“客观标准”去制定数据模型,让系统以固定模式去搜集数据,势必影响可疑报告质量。可疑交易监测系统按照“客观标准”机械、简单地从交易数据中提取了大量的可疑交易数据,并通过系统落地到交易发生的营业网点,由营业网点的岗位人员进行分析、识别和排查。但由于营业网点可疑交易数据较多(几乎每天发生),银行网点本来业务就忙碌,根本没有精力进行深入分析与识别,只能是简单地排查或上报。各金融机构总部的反洗钱牵头部门每天面对辖内网点上报的大量可疑交易报告,也没有精力去做深入的分析与识别。

(四)报告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影响了报告的价值

由于只要相关数据和行为符合可疑交易标准,反洗钱监测系统就会给出预警并抓取生成可疑数据报告,进行报送,随着报告数量的增多,报告的边际信息价值递减。各网点机构的岗位人员只能依赖监测系统对可疑交易报告机械、简单地进行判断,其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大量低价值的可疑交易报告。根据大连中支统计数据,2011年,大连市金融机构报告人民币可疑交易2639万份、外汇可疑交易报告101万份,但同期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仅为9份,重点可疑交易报告份数仅占可疑交易报告份数的00033%,重点可疑交易报告普遍存在“零报告”现象。可见,上报监测中心的“可疑交易报告”绝大部分是无价值可言的普通支付交易数据。

二、提高金融机构反洗钱可疑交易报告质量的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见,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与当前执行的可疑交易报告客观标准密切相关的。制定可疑交易客观标准,当初是基于我国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时间较短,识别可疑交易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有限而考虑的,是希望通过制定“客观标准”来指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开展可疑交易报告工作,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现在,我国全面推行风险为本的工作思路,并且通过多年的反洗钱工作积累,金融机构无论在风险意识上,还是业务技能上大都具备了自主识别的能力和条件,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金融机构根据人民银行可疑交易报告原则性规定,实施自主识别报告制度,使金融机构将有限的人员力量投入到主动分析识别中来,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质量。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开展客户尽职调查的基础上,将可疑交易监测工作贯穿于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筛选数据、事后监督、一线临柜、客户经理等信息资源,发挥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发现可疑交易,报告有质量的可疑交易,通过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自主识别判断,使其真正主动承担起可疑交易的识别和报告职责。

一是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的可疑交易。金融机构根据客观的可疑交易标准报告的可疑交易,只是反映了某笔资金交易在客观表现上不同于或有别于一般的正常交易,实际上属于异常交易;而真正的可疑交易应当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在这些异常交易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经过充分的主观分析判断后发现的涉嫌洗钱的资金交易活动,实践中称为“重点可疑交易报告”。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识别发掘出“重点可疑交易”,即真正的高质量的可疑交易。

二是构筑反洗钱管理立体防线,为可疑报告质量提供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要按照风险为本原则重新梳理反洗钱内控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以“风险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反洗钱工作体系。将反洗钱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具体化为“看得见、够得着、抓得住”的标准,使每个部门和岗位人员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为达标,并将其渗透到日常业务运行的主要环节和全部过程,延伸到日常管理的每个角落,形成以业务及岗位规范化管理为主线,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为补充,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为保障的反洗钱管理长效机制。

三是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为识别可疑交易提供数据支撑。目前,人民银行已在工商银行试行金融机构自建异常交易筛选指标。当人民银行取消可疑交易报告的客观标准后,金融机构应继续有效利用反洗钱监测系统,千万不能因取消客观标准而弃用以往的监测系统,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认识到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数据支撑作用,有的放矢地利用系统提取的异常交易数据,做好人工分析识别,高效挖掘有价值的可疑交易线索。参照人民银行可疑交易报告原则性规定,按照自身业务特点和规模,继续完善反洗钱监测系统,将新的洗钱交易特征、黑名单客户、高风险客户、洗钱特殊地区等信息进行补充,将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以及异常交易特征植入系统,并根据业务发展不断更新与维护,更好地为反洗钱工作服务。

四是加强一线反洗钱从业人员的选配和培训。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尤其是反洗钱报告员等一线反洗钱从业人员是可疑交易识别的主体,但由于临柜人员普遍年轻从业年限短,在反洗钱工作前沿的反洗钱从业人员往往从业经验不丰富,他们虽然学习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却识别分析经验不足。因此,应尽量选派经验丰富的员工从事反洗钱报告工作,并加大对一线反洗钱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配置反洗钱骨干队伍,保持人员的稳定性,做好传帮带。制订由浅入深的系列培训计划,从反洗钱基础知识、反洗钱法律法规再到反洗钱案例剖析,通过讲座、业务指导、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和充实一线反洗钱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可疑交易的甄别能力。

五是注重案例分析。当前我国反洗钱工作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反洗钱工作处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任务重,要求高。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可疑交易报告质量,从实践中我们感到,反洗钱从业人员最需要的是贴近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南,最好能更贴近实际业务。金融机构应结合人民银行举办的培训内容以及通报的风险提示和洗钱案例,整理典型案例,剖析主要洗钱犯罪活动的资金交易特点,总结相应的识别分析技巧,开展案例分析培训,并定期搜集新近破获涉及“洗钱”交易的案例,及时将新的洗钱手法、资金交易模式、掩饰伪装手段进行讲解,提高识别洗钱活动的技能。

第12篇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随着自身的迅速发展,IPO已经成为继续上升的必经之路。一次成功的IPO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却屡遭挑战,管理者该如何应对?近日,美国独立IPO咨询公司Solebury Capital Group LL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lan Sheriff与《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张昊分享了他对企业IPO的看法。

C=CBNweekly

S=Alan Sheriff

C: 在您看来,一个优秀的企业成功IPO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您对计划IPO的公司有什么建议?

S: 第一,这家公司在产业内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根据产业的不同,这个速度可以是10%,也可以是40%;第二,需要有高质量的管理和运行良好的董事会;第三,公司聘请的承销商要具备出色的销售能力并配备得力的分析员;第四,还需要优秀的路演。对于计划IPO的公司来说,做好IPO准备首先意味着优秀的董事会已经到位,有信心能够应对各种质疑。其次,确认公司有一个很好的财务模型和战略模型。另外,仔细考虑清楚如何使市场了解公司的上市故事。因为一旦故事被市场知晓,你就必须坚持走你上市故事里的路。显而易见,拥有出色的CFO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们从不建议客户为上市而上市,上市应该是有原因的,因为市场需要知道公司为何上市。还有,尽量提早和投行多接触,了解它们的团队,在选投行时就拥有越多的自。

C: 像近期新东方这样的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市场屡次遭受质疑,这导致相应公司股价大幅波动,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S: 新东方的例子非常典型。不仅仅是美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投资者听到关于一家公司出现重大问题的传言时都会很惊恐,甚至迅速抛出股票。他们都希望成为第一个抛售者,因为最后抛出的人会面对最糟糕的价格。最大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事情会使得其他公司股价受挫,拖累其他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表现?在我看来,现在美国市场已经不完全相信自己对于中国公司的尽职调查,因为市场对于公司的治理问题、VIE(可变利益实体)问题以及同股价密切相关的其他问题感到恐慌。这一点是不对的,投资者应该做更多的功课以区分那些实际存在问题的和并没有问题的公司。

C: 不仅仅是欧债问题,目前各种经济环境恶化也导致全球IPO市场低迷。您对目前全球经济形式的看法和判断是?

S: IPO是股权资本市场最为脆弱的部分,一旦出现退出波动,人们就会退却,投资者也会退却,这就是在过去半年间我们在美国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海外IPO市场上的现状。IPO市场并未完全关闭,少数公司进行了IPO,但本来数量应该更多。其实我很担心欧洲的状况,我认为美国的投资者也很担心欧洲目前的状况。因为欧洲现在面临的不仅是债务危机,更是信用危机。欧洲的银行握有大量的债务,我对于欧洲国家危机表示担忧,同时也对欧洲银行的财务危机表示担忧。我不认为欧盟能拯救所有(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因为出现问题的这些国家一个比一个大。美国投资者非常担心欧洲债务问题如果持续愈演愈烈下去,伤及欧洲银行,也将伤及美国银行。就亚洲及中国而言,围绕中国经济放缓有着很多担忧,我认为市场还是看好中国的。可能看到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了,我们有一点点小担忧,但其实还是一个很可观的成长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