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时间:2023-06-27 17:5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体企业经营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打造措施

新经济时代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需求也与之提升,要求跟随时代步伐,加强与国际接轨,使其财务管理走向国际舞台。在此形势下,就要求现代化企业要充分分析当前财务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打造出适应市场经济行情,适应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便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如何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当前各企业所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经济形势的要求

近几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才不断培养,我国众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仍有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准确划分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将财务作为企业会计的附属并不重视财务管理体制的存在意义,在工作内容上也只局限于成本控制。而在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强烈要求现代化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并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潮流。

(二)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

在整个企业活动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其基础,这也意味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进行企业资金活动、价值形态等方面的管理时,往往是以资金成本为主要核心,并在有效的价值形态管理基础上,实现对实物形态的管理。所以,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尤其重要,更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一)理念陈旧,内控不足

现代化企业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资产使用都掌握在经营者的手里,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更是集中于家族中,缺乏对人才的信任,很少会让更有才能的人来进行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更好发展。大多数的个体企业及私营企业大都是靠自己投资,慢慢累积经验才得以发展起来,对于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认知并不大懂得,也不够重视,部分经营者甚至认为设置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反而会阻碍企业经济收益,致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流于形式化。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种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显然弊端愈发明显,难以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独立化。此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过于重视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极为忽视,在财会方面很少从企业的整体性和经营性来进行综合考虑。部分企业对于内部务审核不够重视,虽然有的企业有加强审核制度,但也没有依据实际规范进行,缺乏有效完整的审核制度。缺乏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会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的制度等等,都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难以正常运行。

(二)规章制度不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大多数的企业缺乏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也相对不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很难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企业在资金投资分配上没有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资金投资回报率无法提高。同时,大多数企业只将眼光局限于科研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却极为忽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相对落后,理财知识尤为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财务核心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三)风险意识不高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风险也愈来愈高。在实际的投资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项目很少单一化,大都是趋于多个项目共同经营,但却缺乏统筹兼顾,没有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考量和分析,只是盲目的添加设备设施,对于资金成本投入、实际运作效率的控制,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财务风险皆缺乏重视。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时代,产品更新速度快,企业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风险也逐渐增加。

三、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措施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市场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的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打造。

(一)强化内控制度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础就是建立起科学、系统、严谨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效保障了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法律性,所以说,加强财务内控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鉴定财务内控的关键点,保障内控措施的合理进行,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职务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使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合法,财务人员素质切实提高,且经济活动稳序进行,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为此,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还必须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打造科学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组织机构对于打造企业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有其积极性作用,对于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要切实重视,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横向间联系,坚持制衡原则,以便形成企业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对财务人员工作的监督,保障企业资产安全、经营合法;二是对于财务内控制度要不断细化,对于管理权限要不断量化。细化内控制度主要是以企业的总体实施要求原则为主,辅之以操作指引的基本思路,与此同时构建起以“内控制度――内控办法――相关内控细则”的基本实施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管理状况,在财务会计相关法律准则的要求下进行财务控制岗位、流程及其稽核监督的设立。在实际内控过程中,有效的对人员控制管理权限进行量化,以便内控制度措施更好的实施操作。

(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

财务管理中的各项价值指标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以加强企业经营收益,节省支出,推动企业各个部门的增产节约对于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对于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应当逐步加强投资管理体制的建设;其次,在存货管理上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合理的存储备;再次,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完善往来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最后,企业还应进行定期检查财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独立的审计制度。通过上述的几个管理制度,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活动都能有效的进行,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而提供有效依据,更使资金使用率得以有效提升,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创建。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人员也有着相对较高的标准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加强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熟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积极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屏除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方式,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财务管理的财务框架,而是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使其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在保障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有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为此,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财务人员培养,定期组织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或是聘请外部专业人士开办讲座,在不影响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的前提下,开阔员工的视野,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企业应当逐渐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以此来带动财务人员,使其由纯粹的业务核算型不断朝着业务管理型和风险防范型发展。

四、结语

打造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体制是企业稳序发展、有效规范财务行为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当积极转变建设理念,摒除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提出科学决策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率,逐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使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朝着制度化和规范法前进。

参考文献:

[1]尚素萍,基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11).

[2]丁蕊,浅谈如何构建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J].进出口经理人,2014(08).

[3]杨建华,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J].中国市场,2013(01).

[4]孟祥虎.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4).

第2篇

关键词:工业经济;工业企业;个体企业

规模以下工业是指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和全部个体工业单位,虽然单体规模较小,但它是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有生后备力量。为了深入了解庆阳市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运行情况,近日,我们组织对部分乡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1.部分企业比较优势明显

从调查情况来看,部分企业在多年的经营和扩张中,逐渐提升了自身的经营意识,一些企业主开始重视质量控制、品牌宣传等生产,使本企业在市场认知和美誉度上有别于同类产品,获得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走访的庆城县旺源再生塑料厂中,该企业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20万元,纯利润在40万元,原料是收购的废弃塑料编织袋,生产的半成品塑料颗粒,由于企业宣传到位,质量好。因此,生产的产品经销商上门收购,该老板对企业生产信心足。

2.经营效益明显好转

据调查,调查的24户目录企业中,有16户企业产品销售是以本地市场为主,有6户企业以本市以外本省内作为主要销售地,2户企业停产。调查走访的合水电子村砖厂、环县木钵镇殷家桥砖厂,企业生产状况良好,企业每年4月开工,用工40人左右,年均主营业务收入在140万元,纯利润在50万元;合水何家畔土特产公司,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在400万元,纯利润在120万元,主要加工土特产,生产苹果套袋,这些企业都以内销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突出。

3.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庆阳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大多机器设备已经年久老化。多数面粉机,榨油机都是6年前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常常出现故障,并且生产成本大。企业设备、技术状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尚属空白。

4.外地客商承包经营者多

庆阳市多乐饮料厂,宁县郭铺面粉厂、镇原临泾面粉厂,这三户企业都是外地人承包经营,饮料厂每年主营业务收入在150万元,纯利润在45万元。两个面粉厂由于管理上的漏洞,经营情况很差,加之机器成旧,造成企业不景气。

二、存在问题

1.银行融资比较困难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仍然是“融资”难。多数企业认为目前银行贷款门槛偏高,手续多且额度小,因此,大多企业在急需资金流动时,迫不得已只好向民间借贷,高利息加重了企业的负担,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

规模以下工业多是家族式企业,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给管理人才、技术人员提供不了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平台,加之待遇较低,因此很难留住人才。创新和开拓市场能力较差,短期行为较严重,盈利水平较低。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规模以下企业多以劳动性密集型、资源初加工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多为家族式管理或简单加工生产,业主对开发新产品投入不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改造意识较为淡薄,品牌意识欠缺。

4.产品市场竞争乏力。由于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售后服务水平低等,制约了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影响了竞争力提升,也影响了企业的后续发展。关停企业较多与企业经济总量较快扩张现象共存。被调查企业中,2家停产,2户土特产企业还未开工。

5.企业招工困难。被调查的工业企业平均每户从业人员17人,其中最多的88人,最少的只有2人。调研中,大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主要原因是:一是员工的流动性大;二是小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比不上大型企业,工人普遍年纪较大,素质较低;三是工资和待遇条件差,难以挽留和吸引人才。

6.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个体工业的业主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现代的管理经验和发展眼光,基本延续着“家族式”、“夫妻店”的发展模式,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规范系统的技能训练,技术人员缺乏。

三、几点建议

1.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当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否再继续成长壮大,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发展意识,更取决于企业管理与人才队伍状况,我市一些企业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历程表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产品研发人才,开掘新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是壮大企业实力,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这也是企业的需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培植必要的中介组织,并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一方面可以有计划的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组织企业管理者考察学习,提高业主素质;另一方面,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

2.改进金融服务,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扶持作用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进一步研究和采取措施,在加大“银企”对接的力度的同时,要更多地针对小企业的特点,通过实施更为便捷的小额贷款等方式,有效缓解制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的资金困难。

3.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实现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的改造与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政策激励措施,引导和扶持部分实力强的小企业,大力吸纳科技人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提升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4.深入挖掘特色产业,培育规模以下工业增长点

规模以下工业发展还应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着眼,应当看到规模以下工业是活跃县域经济的生力军。在国家加大支农倾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潮中,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因此,要把规模以下工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品牌化之路,走特色产业之路,实现我市规模以下工业经济由点到面地全面发展。

5.要健全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要严格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劳动监察部门要扩大监察范围,对规模以下工业用工情况加强管理,及时纠正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工资发放监管,切实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将工资发放情况作为企业、个体工业户信用等级的重要依据之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知识及法律的宣传,使企业了解自身的义务,让职工明白自己的权益;做好流动人员保险关系接续工作,防止参保人员流失;通过合理的法规约束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职工实施养老、医疗保险,将规模以下工业劳动力依法纳入保障体系。

6.提升改造传统企业,推进规模以下工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关注,但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困难的处境,资金无法得到满足。

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取得贷款。实际情况中,国有银行给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数额逐年减少,私营中小企业以及个体企业获得的贷款比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和规模扩张。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融通的机会明显不及大企业。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成本高,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誉较低,在融资过程中支付的筹资费用相对较高。二是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严格的限制,整体融资模式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而且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三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不发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相关的机构,但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各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提出了过高的条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目前,我国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外部融资方式

企业外部融资渠道有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信用社贷款等。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政策性银行贷款偏向于政府扶持性项目和国有大企业,信用社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贷款所提供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然而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渠道也并不十分通畅,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管理繁琐,运作费用高,因此,中小企业在外部融资方面并不顺畅。

企业外部融资渠道还包括发行债券和股票,但是由于国家对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约束十分严格,中小企业要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是相当困难的。

(二)内部融资方式

企业内部融资渠道有两种,分别是权益性资本筹集和债务性资本筹集。

权益性资本筹集主要是发行权益性金融证券或者企业内部融资。但我国相关体制还不健全,对中小企业限制较多,能够通过发行权益性金融证券来解决资金问题的企业比重较少。

内源性债务融资是指和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企业主、股东、合伙人或业主的亲友向企业提供债务性质的借款。这种融资方式比较灵活可靠,利率水平灵活性大,借款人和企业之间几乎没有或较少有引起融资困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融资难不只是我国特有的难题,而是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局面是由企业自身素质、我国金融体系、国家宏观政策等多层次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主要问题

1.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经营风险高是造成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产规模小、实力弱,经营风险比较大,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和频率较高,导致银行信贷面临较大的风险。

2.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尚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国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却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另外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3.抵押市场不发达。我国目前的要素市场不够发达,中小企业缺乏适宜的可抵押资产,作为抵押标的物的资产,很难通过抵押贷款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二)政策建议

1.提升中小企业总体实力。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管理者应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运用现代金融知识结合自身条件,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其次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产品市场饱和之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的发展,延长企业生命周期;还要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意识,注重树立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形象等。

2.充分发挥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机构职能。一是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二是指导中小企业改革发展;三是组织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四是促进和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中小企业的管理机构充分履行职能,协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第4篇

近年来,民营资本不断进入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已经成为新疆旅游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新疆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动力。然而,民营旅游景区由于固有的投资利益,出现了掠夺式开发,旅游设施陈旧,景区工作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以阿瓦提多浪部落为个案,研究了新疆民营旅游景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对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疆;民营景区;多浪部落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1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旅游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降低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服务业的门槛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旅游服务业。新疆民营企业进入景区最早以“农家乐”旅游形式出现,开发了一批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园等小型旅游景点。近年来,新疆民营旅游企业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民营景区的发展,研究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1新疆民营景区现状

据2015年统计,新疆共有A级以上景区260家,除了5家5A级的政府国营景区,其余的255家中,A级以上民营景区共69家,占新疆A级以上景区比例26.54%,4A级及以下的景区均有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如,4A级的库车龟兹生态园所属库车饭店有限责任公司;3A级的巴州莲花湖旅游区也有民间资本的参与。另外,新疆星级农家乐共有143家,绝大部分都是民营旅游企业。民营景区在新疆旅游景区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作了很大贡献。

从表1可以看出新疆民营景区主要集中在2A和A这个等级,且所占比重较大,而在4A和3A旅游景区中所占比例较小,提升景区整体竞争力,有待提高景区质量、扩大规模。

2新疆民营景区存在的问题

2.1掠夺式开发

目前,新疆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实行国家所有、企业化经营。民营资本进入旅游景区后,不可避免的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取,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忽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呈现出掠夺式开发的局面。例如,在新疆很多县市的胡杨林公园开发中,民营景区经常只顾招揽游客,很少投入资金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于本身实力有限,新疆民营旅游企业在对景区进行建设时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选择方便、省事的建设方法,景区内各项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旅游的需求。旅游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不及时,使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的落后现象。如,新疆民营旅游企业大多不愿意投资修建景区道路和区外交通;景区内的游乐设施在初期投资后往往超过使用年限运营;住宿设施和餐饮服务设施普遍陈旧等等。

2.3员工管理问题

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管理理念落后,特别是景区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绝大多数民营旅游景区人力资源规划与景区发展战略脱节,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景区长远发展。新疆旅游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淡旺季明显,每年5月至10月为旅游旺季,11月至次年4月底为旅游淡季。旅游旺季来临时,很多民营旅游景区大量招聘临时工作人员,这些临时招聘的员工基本没有接受专门的旅游服务训练,根本不具备基本的旅游服务技能;旅游淡季来临时,民营旅游景区往往解聘大多数员工,部分景区甚至关门停业,等待来年旅游旺季再继续招聘大量临时员工。这种用人方式不断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疆民营旅游企业的服务接待水平和能力,往往造成民营旅游企业对员工缺乏约束性,员工对景区也缺乏归属感,工作状态懒惰散漫。

3阿瓦提多浪部落景区个案研究

阿瓦提县多浪部景区落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208国道旁,距离阿瓦提县城18公里,距离阿克苏市50公里。景区占地面积8000亩。主要有特色餐厅、刀郎民俗展馆、水上娱乐、沙滩浴场、斗鸡斗羊、攀岩等旅游项目。2008年,阿瓦提县多浪部落景区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截止2011年,共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

阿瓦提多浪部落景区近年来成为阿克苏地区的热点旅游景区。然而,由于该景区主要由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在资源保护、旅游设施安全和旅游人才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3.1胡杨林的保护问题

阿瓦提多浪部落的胡杨公园开发基本上出于对胡杨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忽视了对胡杨林的保护工作。放任不管的经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游客及景区人员对胡杨林的造成了肆意的破坏,让阿瓦提多浪部落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对胡杨的肆意砍伐,对胡杨林植被的毁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光秃的地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阿瓦提多浪部落景区的自然景观,违背了胡杨林的生态系统平衡和大面积胡杨树的非正常死亡。这一现象不仅造成了景区的财产损失,而且给胡杨林的后期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加大的未来时间段里对胡杨林等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修复难度。不顾后果的掠夺式开发,必然严重威胁着胡杨林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2部分旅游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阿瓦提多浪部落的部分旅游项目存在安全隐患,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严重威胁着游客的人身安全。如,在攀岩项目中,防护措施和攀岩装备不完善,难以保证游客在攀岩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在水上娱乐项目中,除游艇外,缺少救生艇,部分不会游泳的游客在游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落水的情况,有溺水的危险。在高空转轮项目中,地面完全没有保护措施,难以避免出现游客摔伤的情况。

3.3缺乏旅游专业人才

阿瓦提多浪部落80%的员工都没有接受过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由于缺乏基本的旅游服务知识,使得员工在日常接待服务工作中感受压力较大,造成离职率较高。同时,刀郎部落景区主要以原始胡杨林和刀郎人的狩猎生产为主题,招收了大量的当地少数民族员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这些员工汉语水平达不到基本的语言沟通和旅游接待服务,给游客的游览和娱乐活动造成很多不便。使得游客对该景区整体评价较低,重游率较低,不利于阿瓦提多浪部落的品牌传播和可持续发展。

4对策及建议

4.1加大监管力度,遏制掠夺式开发

对于民营旅游景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实现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专业管理和可持续经营。在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过程中,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掌握主导权,组织专家团队对景区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民营企业作为投资方应在规划文件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和经营。建议采取景区管委会的模式对民营旅游景区进行经营管理。从而提升民营旅游景区经营的规范性和管理的科学性。景区经营管理的重大事件必须执行备案管理制度,从而形成政府引导监控,民营企业投资科学,景区管理规范的良好局面。

4.2完善接待设施

民营旅游企业在开发建设景区时,在住宿设施方面,应尽量建设符合当地民俗文化气息的旅游接待设施,以当地传统民居为旅游住宿设施,让旅游者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生活氛围;在游览项目方面,应以传统民居生活为主题,打造独特的民族文化部落;在景区建设中,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为设施,全力打造原始生态和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同时,应加强旅游项目的安全性,如在攀岩、高空项目和水上项目中,要设置完整的应急救援设施和装备。

4.3打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人力资源是旅游景区有效运作的关键。因此,根据景区自身人力资源的需求和市场状况,在每年年初每年制定用人计划,注意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满足不同层面的知识需要。民营旅游景区要充分认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验。新疆民营旅游景区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建立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加大的员工的培养力度,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使员工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浅析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3).

[2]宋惠平,秦承斌.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整合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2008,(5).

[3]黄河.关于民营企业介入风景区旅游开发的思考――以“碧峰峡模式”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04,(25):859.

第5篇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建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为破解当下“三农”问题提供一条了新思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机遇、新途径,极大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然而,现实中的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是经济问题,又属于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亟待解决,并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但学术界研究还不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难这一课题,还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

一、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现状及特征

(一)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1、返乡创业者以中年男性为主且具有一定的生产技能

据安徽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组对3026位回乡创业者的调查,回乡创业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年龄在30岁至45岁之间的占了63.9%。据调查,回乡创业者中,男性占90.9% ,妇性只占9.1%。仅看这组数据,不足以发现女性在回乡创业中的作用。根据对配偶在创业中作用的调查, 共同创业的占38.8% ,协助创业的占35%。这些回乡创业者平均累计外出务工5.8年,他们在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外出前,仅有28.5%的劳动力接受过技术培训,经过外出打工的锻炼后,几乎所有的回乡创业者都掌握了1-2门专业技能,还有的积累了丰富的财会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8]创业者的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他们在打工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返乡创业者多数从事非农产业,企业形式以个体和私营为主,规模较小

从产业构成看,农民工回乡后在很多领域进行创业,如,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工业、小型工矿业、餐饮服务业、运输业、农村旅游业等。据安徽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资料显示,从总体上看,农民回乡创业在一、二、三产业的总体分析情况是:第一产业占28.3% ,第二产业占30.7% ,第三产业占32.1% ,其他8.9%。虽然创业者大多从事非农产业,但根据调查发现,98.5%的创业者所在家庭还有承包耕地,他们和农业之间的天然联系仍然存在。根据对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回乡创业主要的经营形式是个体经营,所占比例为68% ,其次是私营企业,所占比例为20.2% ,股份制为6.5% (主要是在第二产业,分别有12.2%的工业企业和13.5%的建筑业企业采取股份制的方式运营) 。另外有4.6%的承包、租赁经营,主要属于商品农业开发。从企业规模看,以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为主。企业初次投资规模在5万元以下的占近7成。年产值在10万元以下的约占五成。从规模上说,可把企业分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就业谋生型的企业。例如,有42.1%的农民工创业主要是解决个人和家庭就业问题。第二类是成长谋利型的企业。第三类型是能达到沿海先进企业水平的现代企业。

3、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农村或附近的集镇

安徽省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回乡创业者选择在农村创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6% ,其中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选择在农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1.1% ,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48.9%。这说明大部分回乡农民工所选择的创业和居住地点是离家较近的村庄或(集)镇。据调查,已获得城镇户口的占13.5%,在未取得城镇户口的人中,约三分之一还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回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仍然没有实现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4、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创业方式和力量

一是一部分年轻农民开始成为农村经纪人或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部分农民在外打工大多从事市场营销、企业公关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市场。他们利用亦工亦农亦商的特点,积极参加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通过农产品的生产资料购销、传播信息以及开展技术承包,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业发展服务。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白领”。二是一部分农民工开始竞选担任村干部,改变落后的村面貌,创业开始出现政治化倾向。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号召下,一部分在外创业有成,拥有一定资本的成功农民怀着报效家乡的思想,回到家乡创办实业,担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另外,国家通过考试从村支书中选拔乡镇公务员,这使一些年轻的具有高中文凭甚至一些大学文凭的农民工开始竞选村干部来锻炼自己,以便走上仕途之路。三是一些在城市难以就业的或者想回农村发展的农家大学生开始回村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创业力量。

(二)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特征

从调查的情况看, 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投资创业的行业

大多与务工时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联系他们多是依托本地产业和资源优势, 发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做得好的还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养殖种植业、矿业开发及冶炼、运输业、餐饮业、服务业、商贸业、农产品加工、果品营销、药材经销、印刷、汽车和机械家电修理、建材业、建筑业、小型制造业、旅游业、畜牧业、教育、娱乐等行业。

2、投资创业的基础

有一定自有资金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者以第一、二代农民工为主,他们在外打工平均5 年以上, 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通过实践学到了专业技术和初步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掌握了一些市场信息, 为回乡创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投资创业的地域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近半数集中在集镇或县城这种规模化发展方式, 带动了资本、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向小城镇集聚, 既增加了集镇和县城的实际人口, 又增加了经济总量, 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4、投资创业的规模

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以家庭作坊式或小型企业为主。根据相关的调查, 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70%以上是中小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 他们或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是雇佣少量的当地剩余劳动力, 虽然单个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是很明显, 但经营形式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较强, 相对效益也比较好。

二、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落后,创业热情低

返乡农民工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怕冒险、不敢干等思想,很多人对创业没有信心,感觉打工赚点小钱比较稳妥,总是觉得创业比登天还难,甚至认为自己不是创业当老板的这块料,更不愿意去冒风险,缺乏长远规划,创业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动力不足。

(二)文化素质不高

总的来说,安徽省返乡农民工接受的教育普遍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大部分只有中学甚至小学文化。文化水平与农民工返乡的创业能力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越高,创业能力越强。总体文化水平偏低,限制了农民工创业的范围,比如农民工创业不太可能选择高科技项目。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视野和思维方式不够开阔,使得返乡农民工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创业信心不足,通常只是简单模仿别人成功创业的做法,短期行为多,创业缺乏长远眼光,对具体创业项目缺乏独到见解,缺乏战略思维,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抵御风险能力差

农民工返乡创业通常都是个人或家庭式的创业模式,就单个农民工来说,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在决策过程中不能很好识别风险大。加上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没有抱团形成合力,不能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关系。现实中的这种单枪匹马、势单力薄的创业模式,不能有效分担风险,结果只能是抵御抗风险能力差。

(四)创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

返乡农民工虽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只是极少部分人。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面临流动资金不足、融资难的问题。面对资金短缺,他们一般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来筹钱,并约定归还期限,通过这种方式筹措的资金常常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部分返乡农民工更是不愿意去银行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贷款手续十分繁琐,且需要抵押物,由于创业初期缺少抵押物,因此贷不到款;二是担心贷款利息过重而增加投资风险。有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返乡创业最缺的是资金 。在返乡农民创业过程中,融资难这一问题非常突出。

(五)信息闭塞

在大城市感觉是处处充满商机,但一到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就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突然灵感就没有了,接受的信息少了,思维也迟钝了。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与外界交流不够多,信息把握不够准,闭塞的信息束缚了返乡农民工的思维。此外,在农村由于信息闭塞,有着创业想法的人,很少能聚到一起交流,这就减少了创业思想的碰撞,从而使先前的一些创业灵感很难孕育出丰硕的成果。

(六)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

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是农村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手工作坊普遍存在的经营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资本、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人脉关系,但在以往工作经历中,能够走上管理岗位,担任管理工作的只是少数人。因此,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且缺乏权力约束机制,通常都是靠个人权威和经验来进行决策,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成了农民工创业成功的又一障碍。

三、扶持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要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

政府部门可成立相应的机构,免费为返乡农民工介绍当前的经济形势, 以及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介绍和推介创业项目、讲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积极鼓励农民工创业,通过推介创业典型来激发返乡农民的创业热情。同时,政府应加强引导,帮助返乡农民工转变小富即安的思想,帮助他们着手长远规划,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创业知识和经营知识,善于把握创业机遇,争做创业模范。

(二)政府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提高创业本领

安徽省多数返乡农民工创业前都没有接受系统的创业培训,因此,在创业过程中,呈现出创新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不高。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不高,通过对他们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训,可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要通过培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创业本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需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使他们能够转变观念、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善于创业、敢于创新,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政府要合理整合资源,增强农民工抵御风险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返乡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进行互相担保、取长补短、充分整合资源等来分担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比如通过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来弥补知识结构不合理,通过充分整合资源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政府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

在农村金融市场经营主体方面,央行应该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以形成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有力支持。一是鼓励现有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为农村地区提供服务,为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提供符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二是鼓励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应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社区性中小银行;三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组织、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四是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五是规范民间金融,使其尽快浮出水面,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后备支持。

(五)政府要搭建农村创业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创业信息网络,定期免费创业项目、创业资讯,来弥补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不足。返乡农民也可以定期对创业项目进行交流,畅谈个人想法,在交流中深化对创业项目的认识。还可以聘请专家对创业项目进行认证,提高创业项目成功的概率。在创业时,政府可组织专家提供技术、管理方面的指导,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成功创业。

(六)政府要制定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安徽省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主要措施有:实行灵活的户籍管理办法;改进人事服务工作;制定向基层倾斜的工资政策;提供生活补贴;探索建立代偿助学贷款制度;建立成长激励机制;完善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做好工龄接续工作等。大学生是属于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的群体,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农民工创业者可以把眼光放远一点,大胆启用大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管理才能,利用他们所学的管理知识,弥补自身管理知识的不足。通过他们带来的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模式,实现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 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N]. 人民日报, 2009―02―05.

[2] 韩俊,崔传义. 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8,3―8.

[3] 费杰.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 行政与法, 2008(9):48―50.

[4] 李静.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0:9―11.

第6篇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目标统领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4221”工程相关目标,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升运行质态,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总体目标

1、全市净增私营企业2860户、个体企业2万户,净增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注册资本金52亿元。

2、乡镇工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6%,增加值增长18%,利税增长20%;其中,规模乡镇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24%,入库税金增长16%。

3、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以上。

4、加强节能减排,全市列统乡镇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电耗下降4%。

5、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服务中心10个,培育市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10个,建立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重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8个,组织参加各类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6条、《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法规文件精神,掀起新一轮学习宣传热潮,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参与开展全民创业调研服务暨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切实帮助小企业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树立和推广创业及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的各类典型。

二是加快集中区建设。全力实施“313”工程,即: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平均每个集中区投入300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平均每个集中区建成1万平方米;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以上,30个市级重点集中区平均每个投入5000万元,其余集中区平均每个投入2000万元。各地要积极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集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采取主攻招商引资和推动全民创业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断加快集中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认真抓好集中区的规划和考核工作。

三是培育产业集群。集中精力抓好楚州教学具产业集群、针纺织产业集群、金湖机电产业集群、盱眙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淮阴木业及木业加工产业集群、洪泽盐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引导和帮助各地做好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计划地扶持一批上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低水平产能过剩的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努力培育一批影响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群体。力争到年底,6个产业集群共实现销售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四是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尽可能多的上项目、上大项目。完善协调机制,加大对列入考核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努力帮助解决用地、技术、人才等要素问题。积极引导企业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项目投入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多方位传递有关招商引资信息,多形式帮助牵线搭桥洽谈项目,全过程帮办项目实施,努力提高项目成功率。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完成固定资产投入达80亿元。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开发新产品。到年底,全市开发省级专利新产品6个,申报确定省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4家。认真做好*年度项目库建设工作,努力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有关资金和项目支持。

五是引导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提升产业层次,在与大企业配套时发展循环经济,在加强节能减排上提高经济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项目引进和设计以及产品开发的源头抓起,实施污染物的防治,积极开展创建环保模范企业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到年底,确保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中小企业达12家。引导有条件的重点乡镇,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以种植业为龙头,发展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再发展养殖、加工的大产业循环链,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形成大循环经济格局。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是实施百佳民企工程。挑选确定100户成长型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实行政策聚焦,分类扶持。指导和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搜集、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联合重组,走低成本扩张之路。重点帮助百户成长型企业向上争取有关扶持项目和资金。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组织层次,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加速提升管理层次。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争创名牌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建立骨干企业监测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努力构建以骨干企业为“点”,条线汇总为“线”,整合工商、统计、税务等部门信息资料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民营经济信息采集体系,探索全市小企业信息收集分析的新渠道、新方法,逐步建立规模乡镇工业开票销售和入库税金体系。改善信息传递手段,建立健全财务和统计报表制度,提高数据信息质量,坚持定期分析,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第7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组织创新;对策选择

近年来,作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民营经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数企业已经迈入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轨道。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始探索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试图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及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宜的管控模式,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但是,显著的企业组织模式演进趋势并不代表企业个体组织创新的成功,现阶段,某些民营企业的组织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民营企业组织创新的意义及现状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外部竞争环境日益严峻,企业要在激烈的变革时代谋求生存和发展,组织创新的开展和运用现已成为获得持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通过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的创新,可以让企业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传统模式决裂,使企业组织不断向精干高效的目标迈进。(2)通过虚拟组织、竞合理念、战略联盟等组织设计思想的应用,能创新企业间的组织联系,提高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的不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适时进行组织创新,能使企业组织更好的适应变化发展中的客观条件,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4)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变革的要求,而组织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变革的核心,有效及时地进行企业组织创新,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民营经济作为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多数企业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组织创新,即从家庭工业到股份合作制,进而发展到无区域的现代企业。

以这两次组织创新为界限,就其企业组织形式看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家庭企业(家庭作坊)、股份合作企业和现代企业。

家庭企业是某些民营企业的原发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市场活动多数是行商类型,即由销售人员外出寻求市场,以市场需求牵引企业的发展。企业以生产资料的家庭或个人占有为基础,依靠家庭自身的劳动力辅之以少量帮工,并利用住宅为生产场所进行生产。市场机制强有力的作用与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密切结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资本迅速得到积累,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现阶段,这种组织模式的企业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流。股份合作企业的组织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家庭企业的发展对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自然回应,也是对家族工业组织的提升和扩展,极大地提高了外部资金和人力资源的集聚程度。股份合作企业的组织模式,使家庭企业从前店后厂式的组织模式发展到家庭之间的合作,基本上完成了对家庭经济形式上的超越。股份合作企业兼有家庭企业与现代企业的组织特点,这种组织模式鼎盛时期是在1993年前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温台地区的民营企业进人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的轨道。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始探索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及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宜的管控模式,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开始健全,企业的生产、研发、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内的分工协作体系初见端倪,产业集群现象日益显著。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对组织创新的探索实践仍在深入。但是,区域内企业组织模式演进趋势的显著并不代表个体企业组织创新的成功。现阶段,温台地区乃至全国民营企业组织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二、民营企业组织创新的难点及症因

(一)创新难点

1 组织行为惯性与路径锁定的突破

组织结构一旦形成,组织行为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强化和巩固,就会相对稳定地保持和维护下去,从而产生组织行为惯性与路径锁定的状态。一方面,组织行为的“从众效应”、组织的权力和控制系统,会鼓励盲目服从和随大流,妨碍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成熟,阻碍创新思想的提出与被认可;另一方面,内部沟通系统的固化会漠视组织内产生的新问题,无法有效地解决上下级之间特别是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内部交流沟通和创新思想受到压制、阻隔和畸变,从而降低组织效率。而组织创新首先就要突破这种现状,即冲破诸多来自不同方面的阻力。但是,这种变革的阻力对于新生事物来说却是十分强大和稳固的。

2 创新与企业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的匹配

在尼尔森和温特看来,企业是一个历史性的实体。经济学也认为,企业制度的变迁,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企业的历史性特征决定着任何企业的组织形式创新,都不可能是脱离既有条件,而必须是一个依条件而不断演进发展的历史过程。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家庭企业可作为民营企业起步阶段的代表,股份合作企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组织模式可被视为发展阶段的缩影,现代企业则是民营企业组织模式趋于成熟的标志。可见,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客观条件,也有着不同的组织任务。这就要求组织创新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战略精确匹配,如果企业的组织创新背离了社会历史背景与企业客观实际,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3 结构、流程、能力创新的集成整合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包括五种情况: (1)创造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20世纪30年代,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至今,仍被视为是对创新的经典性论述。其主要原因就是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具有“集成”意义的表述。企业组织创新是一项难度大的变革工作,其系统性强,片面的创新很难取得成效,这就要求企业组织创新要全面解决职能结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横向协调、业务流程、运行机制、员工素质与跨企业联系等问题。过分依靠某种或某些组织要素的创新的企业,很难获得较快的发展速度和持久的竞争优势。

4 创新绩效与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是根据确定的目的来判定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计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有效地组织创新绩效评价,能够对企业组织创新行为进行准确的衡量,对组织创新的状况及发展均势进行理性的判断和预测,从而相机采取创新行为将组织创新导向预定目标。但是,企业的组织创新风险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由于企业组织创新主要是一种内涵式创新,即创新内容广泛、创新机理复杂、创新模式多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又因为人们对组织创新评价的角度和视域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异,常用的系统分析等方法又多是定性的高度概括,模糊且抽象,所以,建立组织创新的绩效与风险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企业要想对组织创新进行管理与控制,就必须在建立组织创新绩效与风险评价体系方面有所突破。

(二)症因索解

1 创新动力不足

组织创新的持续性和综合性要求企业组织创新要有持久且有力的动力源。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创新上,普遍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其原因在于:(1)组织运行惯性对创新的抵制。企业组织运行存在一种惯性,即路径依赖。企业组织的惯性通过一系列的惯例表现出来,这些惯例包括组织规则和行为方式。组织成员总是在这些规则和方式的控制下活动,行为的反复又会对组织惯性进行强化,组织总是按既有惯例运行,如出现偏离就会遭到组织惯性的抵制。(2)组织惰性对创新的遏制。企业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组织的盛年类似于人到中年,就会滋生惰性。组织惰性行为既包括消极型惰性行为,又包括积极型惰性行为。消极型惰性行为表现为组织成员得过且过,不求进取,遇事推诿,组织效率低下,组织成员的进取动机消退。积极型惰性行为表现为组织成员习惯于现有体制与模式并对其有明显的偏好,这会导致组织的进取心下降,组织的保守性增强。总之,组织惰性在思想上厌恶创新,在行为上遏制创新。(3)组织领导者追逐绝对权力对创新的制约。绝对权力是指不受外力约束而自由进行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垄断权力。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绝对权力的存在有效地集中了企业的资源,加强了对企业的控制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个体企业而言,绝对权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曾做出过历史性贡献。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与企业的逐渐成熟,绝对权力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例如,决策的随意性、不可控性和非理性;绝对权力对知识要素存在明显的排斥行为等。在这种情况下,组织领导者对绝对权力的追逐会扼杀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创新思想,从而加速企业组织老化与能力衰退。

2 创新导向模糊

通过归纳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组织创新有以下三种倾向:(1)模仿行业领先企业组织战略导致的组织创新。产生这种创新行为的企业,多是紧盯市场领先企业或处于竞争优势地位企业的组织战略,采取跟随创新的策略。这种模仿经常会脱离企业自身的实际,忽视企业规模、组织能力、业务差别对组织结构与流程创新的影响。(2)对经典案例的盲目应用产生的组织创新。20世纪初,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提出的“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事业部制,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主张更多的分权,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通用公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我国的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也开始探索按区域、产品划分事业部,但有的由于企业规模限制而成为仿事业部制,其本质仍是职能式结构。也有的由于管控体系不健全,加上对事业部的过分放权,出现管理失控,对组织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在企业发展对组织创新的被动需求驱动下产生的组织创新。这种企业实际上没有组织创新的导向与原则,当企业规模扩大、业务调整后,会产生原有组织功能与现有的业务、规模需要问的矛盾,这种矛盾会促使企业组织进行相应的变革,但这种被动的组织创新很难使企业走向卓越。综上所述,可见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创新导向不明确,组织创新缺乏可赖以遵循的原则,对组织创新的难度认识不足,当遇到挫折或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创新行为极易中断或改变,从而背离组织创新的初衷,导致组织创新失败。

3 创新方法单一

近年来,民营企业组织创新所涉及的内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在企业组织间关系创新上,主要表现为那些规模较大、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和大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发展。通过收购与兼并,使市场领先企业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但这种规模上的扩大不会必然导致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大企业间战略联盟的发展,使企业间建立了一种超越纯粹一体化关系和简单市场合同关系的新型组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竞争加剧、研发成本提高、市场范围扩大的市场环境。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结构的松散性,以及对个体利益的诉求,使这种关系难以保持必要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降低了企业效率。(2)在组织内部结构创新上,通过分设、合并部门适应企业发展战略与内外部环境仍是我国民营企业结构创新的主要手段。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的调整是以一定的时间为周期进行重复运动,即当组织业务增多时,会增设或分立出新的部门,随着业务量的增多,部门会相应的升级为中心、事业部、分公司,当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企业战略的调整而造成业务量减少时,部门会被降格或裁撤。这种呈周期性的结构调整,有悖于组织结构的分立化、柔性化、扁平化的发展趋势。(3)在我国民营企业组织流程的重构上,我国民营企业善于进行的对流程进行修补式调整,而这种调整由于漠视了横向协调的变革创新,漠视生产单元的重新划分对组织流程重构的重要作用,使企业组织难以实现高效运行。(4)在组织能力提升上,我国的民营企业十分注重人才引进与员工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组织能力的提升。但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力资源配置等也同样会对组织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而这方面的工作却显得非常薄弱。总之,创新方法的单一不能实现创新集成的协同效应。

4 创新评价滞后

企业组织创新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企业组织创新风险评价;(2)企业组织创新绩效评价。组织创新是一种风险行为,在实践中,尽管人们总是严谨的分析已知和假设未知,但不可能准确无误的预测未来,也不可能完全左右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就会使企业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与初始预期发生差异甚至迥然不同。这是因为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因机理十分复杂,创新过程具有动态不平衡性,创新后果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加上企业缺乏对创新风险的科学评价,会给面临组织变革创新的企业带来畏惧,从而阻碍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组织创新的绩效评价尺度缺失,使组织创新行为的绩效不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考量,组织创新行为的偏差得不到及时修正。而在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其应变能力,应变能力的重点是敏捷、灵活和快速。组织创新又是打破原有状态、建立或推动到新的状态、对变革后的状态进行强化和巩固的连续过程。在组织创新的实施过程中,对创新行为与绩效进行及时、科学的评价,就能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保证组织在创新过程中有序、稳定运行,使组织发展呈现螺旋型上升的 态势。但是,由于我国多数民营企业还不能及时对组织创新行为与绩效进行评价,致使两种后果经常发生:(1)在组织创新上踯躅不前;(2)在创新过程中反应迟钝,这些对企业组织创新来说,无疑是个严重的制约。

三、民营企业组织创新的对策

(一)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激励源和与创新相适应的组织文化是组织创新的诱因。激励从其来源看可以分为“主动激励”、“被动激励”。“主动激励”也可以称为“进攻型激励”,即其行为激励来源于要主动获取组织优势;“被动激励”也可以称为“防守型激励”,即其行为激励来源于要被动维护组织优势。在一个缺乏基本激励源的组织,必须建立激励源:(1)组织内要有鼓励尝试的制度。鼓励尝试就要容忍错误,对创新失败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这样,才能够减少组织内创新的阻力,激发组织内员工的创新变革精神。在一个不能容忍失败的企业,员工会倾向于“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样,创新就失去了基本的激励源。(2)组织内还要有促进竞争的机制。促进竞争不仅意味着要向外竞争,也要鼓励内部竞争、自我竞争。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晶体管的应用:由于害怕自我竞争,美国企业将自己的发明弃而不用,而日本抓住机会成就了消费电子的霸业。 (3)要塑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鼓励勇于尝试的行为和团队合作变革的方式、建立以组织的最终目标为根本标准的内部行为评价体系、对组织中乐于创新而又缺点明显的员工的包容甚至欣赏等。只有在适当的组织文化中,创新才能有效率地涌现,组织中异质的个体才能有效地协作。

(二)适度进行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是一个依条件演进发展的过程,是自身应对环境改变的自发性反应。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比其它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以及以此为基础以超额利润体现的更多的生产者剩余。资本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必然会在其基本制度下选择、创造最适宜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一选择、创造的过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过程。

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和创新,既不能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内外部环境的要求,也不能超越它们。从职能式结构到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再到子母公司的管控体制,从刚性组织到柔性组织,从高耸的层峰结构到扁平化结构,从家族式管理到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每一种组织结构的采用都与企业发展阶段、规模、战略与市场环境有关,如果企业在选择组织结构时背离内外部条件,就会造成组织结构的低效或组织资源的浪费。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组织结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走专业化道路,充分利用专业化社会协作体系,打造精干的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基本职能,突出关键职能,集中资源强化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能力。大型民营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创新,要注重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组织结构既要保持必要的统一性、可控性,又要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自主性,根据企业的规模与业务类型,合理确定集权与分权的程度,组织结构设计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不同的分公司、不同的业务模块,甚至可以分别采用职能制、事业部制或母子公司体制。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在组织结构创新上都要注重突出一线部门的作用和地位,注重基层的管理重心下移。机构设置要遵循“一贯管理”的原则,力求在管理方式上实现每个部门对其管理的物流或业务流,能够从头到尾、连续一贯的进行管理。要积极推行领导单职制,即企业高层领导尽量少设副职,中层和基层领导基本不设副职。副职人员过多,会引起机构臃肿,易出现管理上多头指挥,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的现象。

(三)积极进行组织流程创新

组织流程创新包括横向协调的变革与创新、生产单元的重新划分和企业流程的再造等内容,实际上是要解决组织高效运行的问题:(1)在横向协调的变革与创新上,要进行组织运行系统设计与优化,这是改善组织运行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横向协调要使各部门间既有分工、又能密切配合。现代组织设计提供了三大类的多种协调方式,即制度性协调方式、结构性协调方式和人际关系协调方式,在组织横向协调创新上要综合运用,要努力突破单纯依靠上级协调、权力服从,注重实行自我协调、工序服从制度。努力突破传统的责任制单纯强调划清责任的僵化倾向,注重实行主动协作、工作渗透的专业搭接制度,保证同一业务流程中的各个部门能够彼此衔接和协作。要突破经验主义的局限,改善不统一、不协调的落后管理状态,对大量常规性管理业务实行规范化的制度协调。(2)通过生产单元的重新划分与管理流程的再造,实现提高效率、缩短周期、降低成本的组织流程创新的目标。要注重把各个业务环节,按照管理工作的程序联结起来。传统的仅依靠“行政指挥链”来运转的管理方式,会割裂了市场与用户信息的传递,要努力建立组织的横向的“市场链”,确保市场与用户的需求等信息能够顺畅传递。传统的制度协调与管理,容易形成封闭的“管理孤岛”,使流程受阻、扯皮增多,要明确部门、岗位间相互协作要求和信息传递关系,使“管理孤岛”变成相互衔接、流程畅通的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原有流程中的冗余环节,复杂程序,要通过取消、合并、简化、调序、一体化、自动化等方法与手段,对其进行彻底地改造。

(四)勇于进行组织能力创新

组织能力创新是提升组织执行力的关键,是实现组织结构创新与组织流程创新目标的重要保障。学习新的做事方式会对旧有范例构成挑战,要有进行组织能力创新的勇气。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率先提出的“破坏性创新”,具备创造新的价值流的巨大潜能。这种创新要求人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对那些曾给公司带来成功的做事方式进行“非学习”,为组织能力的创新清除障碍。要注重建立学习型组织,即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提高组织持续学习的能力,使组织产生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组织能力持续提升的态势。另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知识是保持组织竞争力的源泉。组织必须把分散在员工头脑中的创造性知识、思想、经验等通过杠杆作用提高到组织层次上来。在组织层次上,因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并通过有力且高效地管理,更好的进行知识获取、知识挖掘以及知识重组等,这样,组织和个体就能围绕组织的不同功能在不同的层次上快速而有序地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实现组织能力的创新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