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6-27 17:5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盘活存量资产存在的问题

第1篇

Abstract: At present, as the newspaper system reform deepens continuously and network new media develops rapidly, media marke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traditional newspaper is facing new developing dilemma. How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is the common topic of newspaper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China's newspaper group system reform process, studies the newspape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effective ways of newspape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关键词: 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增量; 盘活存量

Key words: newspaper group;reform development;modern enterprise system;enlarging increment;revitalizing the stock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156-02

0 引言

我国报业集团发展已走过10年历程,在经营结构、发行策略、广告开发、资本运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相当一些报业集团在组建集团之后,盈利水平低,有规模而没有产生明显的规模效益。究其原因,除了外部经济形势变化,更主要的是报业集团自身市场意识薄弱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动荡起伏,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传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传统报业市场份额面临逐步被切分的危险。传统报业如何走出瓶颈、摆脱发展困境,推进报业集团又好又快发展,做大做强以应对当前以及未来的挑战,关键是解放思想、适应市场、不断变革。理性对待,稳健操作不失为当前经营管理较好的策略,实际操作上就是[1]扩大增量、盘活存量。

1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及报业集团的增量和存量的内容

增量和存量的概念是在中国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中,提到的词语。在经济学范畴“增量”[2]是指要增加的固定投资,就是增加的资金流量;“存量”[2]是指原来就形成生产能力的、或原来就有的固定资产。具体到报媒行业的增量和存量,内容更广泛。存量除了集团固定资产和货币外,广义概念还应包括集团所拥有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影响力以及社会资源。报业增量就是在存量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整合、运用集团资源,挖掘潜力和开拓新领域所进行的重点投资获取新增加的资产和经济效益。存量和增量是企业发展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

2 制约报业集团发展的几个主要表现

当前,一些报业集团在前进的道路上,经营管理遇到了若干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制约。

2.1 缺乏强烈的市场意识,没有明确的长远发展思路及理念 虽然报业集团改制很多年,但在很多人眼里只是换换牌子,思想上仍停留在等靠要的行政事业思维,观念陈旧,固步自封,满足于按部就班,行动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对报业是生产报纸这一特殊商品的企业性质认识不清,缺乏强烈的市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科学地企业发展规划、思路和经营理念。

2.2 企业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彻底转变,成为制约集团发展的瓶颈 报业集团的建立是规模经济和报业产业化的需要,同其它企业集团一样都是企业。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企业内部设置、生产和营销必须符合企业经营规律和市场规律。当前,一些报业集团根据上级要求和行政手段,[3]虽然拥有了几家、十几家报纸,总量扩大、规模扩张了,但还是行政事业的设置和经营管理模式,造成机构臃肿、管理混乱、资源浪费、投资无序等状况。

2.3 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没有灵活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薪酬机制 中国报业走向市场是一种必然选择,具有现代企业意识和经营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经营人才是报业集团发展的保证。一些报业集团在人员安排上制度僵化落后、走过场,不是以市场需要和工作出发,还存在着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情况,这严重阻碍了集团发展活力和动力。

2.4 资金有限,融资能力较弱,投资回报率低,且缺乏科学性 一些报业集团资金有限、投融资能力差,阻碍了企业发展。不开源节流,在投资上缺乏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严谨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好大喜功,重短期利益,投资方向难以把握,不管资金回报,乱投资,缺乏资金风险意识、安全意识,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低,甚至资金损失和浪费,使集团发展面临困境。

3 当前背景下,如何“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升报业集团运营效率

3.1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 进一步明确报业集团的企业性质,加强集团全体职工的企业意识、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教育。转换思维,改变作风,凝心聚力,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盘活资产、资金运用、用人机制、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上下功夫。认真谋划企业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整合、盘活报业集团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集团资产保值增值。积极科学地开拓新领域,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扩大集团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

3.2 建立健全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彻底改革报业集团行政事业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产权代表责任制度,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4]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集团同旗下子报及各经营单位全面理清产权关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在人员聘用、薪酬机制、管理制度、营销模式、办报经营、资金运用、融资模式上给与子公司更多自主经营权,鼓励、支持子公司发展壮大。

3.3 优化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形成科学的产业链

对现有资源有保有压,集中整合报业集团优势资源,对盈利能力强、前景广阔、重要的项目进行开发、利用,逐步形成报业集团以品牌效应、广告经营和报纸发行为主导,多元化相关产业扩张的产业结构。

报业集团的品牌资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设备、闲置房产通过与其他领域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及民间资金的融资,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客户差异战略、成本优势战略和目标集中战略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关停、合并受众人群少、经济效益差的夕阳报纸;开办以市场为导向,贴近生活、读者群需求大、现代时尚的报刊;细分报纸市场的层级结构,避免集团内部报纸同质化竞争。

3.4 积极开展资本运营 报业集团开展资本运营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是集团化发展的需要。通过资本运营不仅可以获得大量资金,同时也促进传媒资本在更大范围的重组,增强传媒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目前主要有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租赁、上市等方式,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可促进报业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是报业经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宇.“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传递金融调控三大信号.新华网,2013年06月21日.

[2]网络百度.

第2篇

近日,上海住建委表示,自1月6日起,上海市住建委会同相关部门对商办项目进行集中清理核查,在此期间暂停此类项目的网上签约。所谓商办项目,是在商业办公用地上建设、可分割出售、原本为商旅人士提供的装修式公寓,俗称“酒店式公寓”或“商住房”。目前,由于这类物业将商办用途的单元(上海规定单元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层高大于4.5米)横竖分隔成小单间,接通天然气,设置阳台、卫生间、空调外挂架等生活设施,事实上改变土地和房屋用途而成为“类住宅”。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相继启动旧城改造,“类住宅”的种类也在增加,比如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趋势下,个体创业者基于办公居住空间融合的要求,在工业用地上建设可分割出售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创意园区用房。这类“类住宅”在上海深圳正在大量涌现,手握工业用地,不愿支付转住宅的高额补缴地价、不愿补足配套的国企和园区最积极。再如,为盘活存量低效商业用地,培育租赁市场,2016年“国务院39号文”提出鼓励商业用地改造为租赁住房,开发商打着租赁的旗号,政策红利和漏洞尽享,开展“以租代售”业务,表面是机构化租赁,实则是“类住宅”的另类开发和销售。

目前,大城市各区都要发展第三产业、都有产业升级转型的量化考核,需要建设商办综合体等地标,于是出让了很多商办用地。但是,城市商办项目“去化”和招商困难,为提高开发商投资热情,京沪穗深等城市允许商办项目开发部分“类住宅”。更多“类住宅”的出现,则是2010年热点城市实施住宅“限购”以来。特别是,2016年房价快速上涨,“类住宅”价格(包括租金)仅为同类商品住房的60%,加上其不限购的优势,成为“刚需”、外来购房人群和房产投资等需求的“出口”。特别是,“类住宅”“宜商宜住”的特点,适合办公和租赁,投资需求非常青睐。

以深圳为例,2004年“类住宅”在商品房成交中仅占比4.5%,2015年上升到11.5%,2016年上升到17.8%,近10年销售价格年均涨幅达到16.1%;北京“类住宅”市场更火爆,2016年全年成交商住房6.8万套,比2015年增长了196%,接近全年普通住宅成交的1倍,占商品房成交总数的60.1%,成交均价达到2.9万元,比2015年上涨了14%;2012-2016年,上海共出让691块经营性用地,“类住宅”地块达359块,占比52%。2016年,上海商住房成交27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45%,商住房销售均价达到2.57万元,同比增长23%,目前在售楼盘消化周期仅5.3个月。

二、“类住宅”与大城市用地政策存在冲突

此次上海严格控制商住房,不排除像北京一样启动商住房限购的可能。另外,京沪深等大城市“类住宅”泛滥,与大城市空间需求转向存量用地盘活有关。从2017年开始,我国大城市供地政策出现新的变化,一是供地要与人口流动在空间上匹配,即人口流入多的城市要增加供地,这与过去大城市“一刀切”地缩减供地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工具完全相反;二是增加住宅用地比例,以契合人口净流入、就业率高的第三产业大发展的趋势,这意味着要减少工业、商办等非住宅用地;三是盘活存量用地,即新增用地减少,空间需求转向存量二次开发。

比如,近期国家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显示,上海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从原来的3226平方公里调减到3185平方公里。近年来,国家划定大城市边界,限制大城市新增供地、城市外扩张,并非是抑制大城市空间需求,而是倒逼主政者转向存量盘活,释放低效产业和商办用地。但是,基于短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税收贡献的考虑,大城市每年产业和商办用地供应均占60%以上的新增份额。此外,政绩考核“上下其手”,城市各区政府也有招商引资、发展工商业、建设区域商业办公地标建筑的内在激励,从而造成工商业项目遍地开花。

问题是,产业讲究上下游的积聚效应,更依赖人口聚集,商业则讲求商圈气氛培育,背后则是购买力在支撑。即便建起了高楼、园区,但招商、商家入驻往往都非常不理想。笔者所在的深圳,每一个旧改片区都要配套商办,即便中心区的商办综合体,二楼以上不乏大量空置,区域商业办公空置已成常态。因此,以有效回笼资金来提振开发商积极性,捆绑建设部分可销售的“类住宅”(酒店式公寓、商住房、创新型产业用房等)已成普遍现象、不得已的选择。

上海此次叫停的146个类住宅项目,多位于嘉定、松江、浦江、浦东等城市。2016年5月已启动“商住房”限购,全面叫停新批商住项目的北京通州,更是占据全市商住房销售30%的份额。2011年以后,大城市启动住房限购政策,房价地价快速上涨,“类住宅”成为突破限购,分流需求的出口。规划设计上,原本规定不低于150平方米、不高于4.5米高的商办单元,由于不得已的妥协,被横竖分割成50-60平方米的小单元,天然气禁止接入、公共卫生间而非独立卫生间、不能设置阳台、空调外挂架等设计规范也被突破,以迎合需求并大规模向市场推出和销售。

国家允许京沪深等大城市增加供地,但并非是新增供地,而是存量盘活。也就是,向存量要空间是未来大城市空间扩展的唯一路径。近年来,京沪深等城市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但45%左右的存量建设用地仍旧为工业用地。从地均产值和人口密度看,工业用地有必要向第三产业、住宅倾斜。但是,掌握工业用地的国企、园区,希望尽享土地开发红利,不愿缴纳功能转换的巨额出让金(土地是划拨的),无力做住宅片区的公共配套,结果是存量盘活局限在原用途,政府也有以土地换取对低效国企长期补贴的想法,这也是“类住宅”异军突起的原因。

笔者调研发现,上海很多老牌国企动辄占据数平方公里土地,都成立旗下开发公司或联合开发商成立置业公司;深圳工业用地和园区改造,也在向房地产转移。起初,大家一窝蜂地开发创意园区、写字楼。商业办公过剩后,便转向打球的“类住宅”。“类住宅”反映市场对住房需求旺盛的态势。如前所述,买这类住宅的多为刚需、被限购者或投资客。问题是,这些区域本身规划为商业办公,居住氛围差,缺乏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需求过旺必然是无效供应和资产泡沫衍生。

三、“类住宅”本质和突出的问题

首先,“类住宅”违反了土地用途管制、城市分区规划,造成城市生活和生产功能区混杂穿插,用地效率较低、“城市病”突出;其次,“类住宅”大行其道,擅自改变房屋内部结构的空间分割愈演愈烈,消防和安全形势严峻;再次,缺乏配套的“类住宅”盛行,导致住房投资氛围恶化,人口管理失控;最后,“类住宅”游离于住房统计,或导致未来住房供应过剩和风险爆发。2015年5月,北京启动通州商住限购,意图在于,通州是疏导首都功能的行政副中心,而非泡沫集中地或又一个“睡城”。

本质上,“类住宅”迎合了住宅需求旺盛,特别是刚需购房和租房、投资性购房,也反映大城市住宅供地不足,更是土地用途管制下,市场绕过监管获取“管制外收益”的结果。监管在规划、设计、审批上固然要有所诟病,但区域发展“房地产化”、短期政绩考核、产业人口不积聚才是根本。大城市遍地开花、多布局于的“类住宅”,尽管作为租赁市场成为中低收入者“落脚”城市的选择,但造成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混乱,倒逼公共配套高成本四处铺开、城市病积重难返。

四、以土地制度革新解决“类住宅”难题

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人多地少,保障与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还远没有结束,长期的发展需要土地来做支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保证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而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40%,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

2. 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我国又是人口大国,人均下来,就变成了资源相对贫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均耕地将会更少,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会越来越突出。

2.1 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用地问题突出

粗放利用土地用地还很突出。部分城市在编制规划时,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确定城市发展规模过大,缺少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土地财政问题突出,城市的税收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缺少考虑投资强度、用地定额、容积率、土地利用率等限制指标,粗放供地,造成城市规划区内存在大量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土地严重浪费。

2.2 土地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毁坏耕地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矿山、电厂、公路等的尾矿库、弃渣场、取土场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很大一部分尾矿库、弃渣场的防护能力较差,给周边土地造成危害。如轰动全国的紫金矿业尾矿库污染事件,另外,工业的废水排放等得不到有效治理,每年约9000万亩的耕地受到毁坏。

2.3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是与土地的供给正相关,经济发展越快,对土地的需求也越大。近几年,全国建设用地的需求每年都在12000--15000万亩左右,而实际供给只有600--680万亩。“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土地需求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将更高,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和长期存在。

2.4 违规违法用地问题仍很突出

2008年通过对全国172个大中城市的监测,违法用地比2007年虽然下降了约14%。但全国违法用地仍占到总用地的14.4%,其中有16个城市违法用地超过了15%。

3. 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3.1 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人员技术优势,编制适合当地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既要符合发展要求,也要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科学细化分区土地用途,合理用地布局,要从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转变。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功能,做好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有计划的安排用地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定效力,强化规划法定刚性,防止随意修改规划,保证规划期内的稳定。

3.2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挥土地最大效能

从我国现在土地利用现状看,走土地扩张发展的路已经不符合实际,应把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放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多年来,由于新增用地价格比盘活存量土地价格低得多,因此,我们的发展大多依赖新增建设用地,而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做的工作有限。当前,我国城市中有较大50-60年的低矮建筑,容积很低,二次开发的空间大,盘活该部分建设用地,既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又能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盘活存量土地要形成制度,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激励地方政府限制开发新增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3.3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配置、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解决土地供给中存在的总量失控、资产流失问题。形成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确保土地供应的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多头供地、越权批地等现象的发生,有效调控土地市场供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土地市场。实行土地储备制度,也是土地交易市场推行招拍挂等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政府要根据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情况,确定土地的投放量,科学安排用地。确实发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作用,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效遏制圈地、囤地、倒卖土地和私下交易土地的行为。逐步限制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最大限度的实行招拍挂出让土地,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保证,实现土地取得的公平和公正性。

3.4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红线

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必须确立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方针。做到这一点,就要保护好耕地,守住耕地的红线。保护耕地,首先要将耕地占补平衡落到实处,不但要实现数量上的“占一补一”,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占补平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强化验收工作,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保护耕地还应重视表土地剥离工作,通过建立表土储存场,成立表土保护专项资金等形式,确实将表土剥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保护好耕地的后备资源,禁止土地的无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垦草场和破坏湿地等行为。

3.5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节约集约用地,重要的是形成制度,要将监督检查落实到土地利用的始终。首先是做好审批核查,项目审批时要根据行业性质、投资规模和符合土地利用地总体规划情况,认真核定建筑系数、容积率、投资强度等用地指标,根据核定情况提供相应土地。二是对建设过程全程监督。供地后要督促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对不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的要马上责令整改,不按规定整改的要下达停建通知书;对达不到规定建设标准的,要进行综合分析,确实无法达要的,要对剩余土地进行收回,防止土地闲置。三是加大卫片执法监察力度和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违法用地不但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杜绝违法行为。

4. 结语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企业往往通过合并形式实现资产重组。重组和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并购都是成功的。由于企业并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且其所涉及的财务活动较为复杂,资产风险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做到有效控制资产风险,重视财务整合工作,合理选择支付方式,才能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在重组和并购中面临的风险和损失。

一、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的含义

(一)资产重组概念

资产重组就是通过兼并、合并、收购、出售等方式,实现资本主体的重新选择和组合,优化企业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的总体质量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最终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更富有竞争力的资产组织体系。

(二)并购的基本含义

并购指的是兼并和收购,企业并购指的是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即企业的法人在双方自愿并且支付一定资金的基础上,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企业并购也是企业在进行经营以及资产运作的一种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并购要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将两个或多个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

(三)企业资产重组和并购的原则

第一,提高国有经济整体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因而,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进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的首要原则;第二,盘活存量与引入增量相结合的原则,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过程中,如果通过不多的增量注入,能够成为盘活大量存量资产的启动点,这种增量的注入就是必要的,例如,企业间收购、兼并,需要有恰当的融资渠道和相应的资金支持,由此可见,增量注入必须服从、服务于存量的盘活,从而提高增量注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要以有限的增量带动存量;第三,市场主导与政府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作为资源再配置机制的资产重组也必须强调市场的主导和基础性作用,资产重组的规模、范围的选择以及成功与否的评价等都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企业在决定并购前,必须要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但是在进行评估时会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不够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使得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信息的不对称会使财务报表和信息质量存在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出现是因为目标企业存在道德问题,其在并购的过程中对并购企业刻意隐瞒信息或编写错误信息,从而导致并购企业的评估出现问题。

(二)重组并购中的融资问题重组与并购

在重组并购过程中,融资方面的财务问题关系着企业的重组并购能否顺利进行。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通过企业自身盈利、自身投资解决的内部融资和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的外部融资两种。外部融资又分为经过商业银行的直接融资和不经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内部融资风险较小,成本比较低,但是数额有限,对企业的限制很大。外部融资虽然提供的数额较高,但是金融中介对于企业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许多将要被并购的企业往往不能满足金融中介的要求,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在重组并购的过程中,还要解决被并购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的财务问题。

(三)重组并购中的支付风险

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支付,支付的形式十分丰富,例如现金、股权、混合、杠杆等几种支付形式,其中存在的经济风险也不容忽视。第一,现金支付的方式最为简单、方便,但是企业并购涉及的资金数量庞大,大量的现金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尤其对于跨国企业而言,现金转账还存在汇率风险;第二,股权支付摆脱了获现能力的约束,但是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较为分散,严重损害了股东的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财务风险也提高了;第三,混合支付主要是多种支付方式的综合,例如股票和现金联合支付等;第四,杠杆支付是平衡企业债务的支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I的并购能力。

(四)重组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

目标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构架、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方面都与并购企业存在不同之处,这会导致企业在整合期出现摩擦,如果并购企业无法及时、妥善的处理问题,不仅会导致并购企业无法顺利完成并购,还会给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企业完成并购开始运营后,还会面临因资金负债整合不合理、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等导致的财务整合风险。

三、我国企业资产重组与并购对策

(一)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

企业在计划、决定并购前,需要聘请专业的、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防止因并购企业不够了解目标企业而产生财务风险。中介机构需要包括资金评估事务所、经济人、律师事务所、CPA事务所等。中介机构需要在进行并购前,全面、详细的审查与评估目标企业,尽可能的扩大取证的范围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中介机构需要正确地评估资产,给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提供一个合理的并购价格基础。除此之外,投资银行也可以给并购企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投资银行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战略对企业的并购进行全面的策划,还可以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情况,例如其经营能力、产业环境、财务状况。

(二)统筹安排资金

实践证明,并购活动耗资巨大,单纯依靠公司自有资产显然是不行的。然而,我国目前公司并购外部资金筹集渠道很少,我国必须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其一,随着股市市值的加大,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并购的可行性,为并购企业提供适量贷款;其二,简化企业债券发行审批程序,允许企业为并购发行债券。此外,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决定了支付方式的选择,而支付方式的选择又与资金的筹集方式以及数额有关。因此,并购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了解自身税收、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等方面的信息,合理选择支付方式,从而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

(三)完善法律保护

法律是保障经济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要签订正规的法律协议,从而确保并购双方的利益。由于在并购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目标企业可以隐瞒或篡改信息的情况,给并购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实际的考察,尤其是深入审查财务管理窗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减少经营管理漏洞,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但是由于对目标企业的调查无法深入到每个细节,为了避免给并购企业带来风险,与目标企业签订法律协议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旦出现问题,并购企业可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四)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应有意识的将我国企业进行集中,培养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引导我国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转移,尤其是对我国的优势产业,政府的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T要积极主动的对企业的重组并购工作进行政策上的指导。政府部门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企业降低防范重组并购中的资产风险。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重组和并购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资产风险,因此,企业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和投资银行,全方位了解目标企业的各项情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并做好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促进企业长远、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莲.重组与并购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模式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第5篇

一、把握发展机遇,狠抓资产收购和开发,

不断夯实联社可持续发展基础

2008年,经过两次改制以后,松江区联社的存量资产已经不多,而与之相反的是银行欠债有4000万元,加上欠息共达7000多万元,再加上管理中心下岗职工等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基础已十分脆弱,因此许多人确有“联社这面旗帜还能够撑多久”的担忧。怎样尽快走出经济困境?联社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这是摆在新的党政班子面前的一道坎。党政班子发动干部群众展开“如何加快发展、寻找出路”大讨论,组织引导职工共同参与,大家积极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团体拼搏的精神。

发展是联社经济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五年来,党政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共同做好发展这篇文章。

一是妥善地解决了银行抵押贷款历史债务。多年以来,银行债务是困扰松江区联社(工业总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扫除这个障碍联社历任领导曾进行了艰苦探索和努力,市联社也为我们联社解决历史债务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帮助,但终因自身缺乏经济实力而没有实质性结果。2010年初,在松江区供销社的大力帮助下,由供销社一次性出资4200万元,彻底解决了历史债务,为联社(工业总公司)新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把握机遇,大胆决策,成功收购了益庆公司和华美厂两块资产。益庆公司座落于松江玉树路商业风貌区中心地段,土地面积5586平方米(折合8.4亩),建筑面积9653平方米,区位优势突出。2008年上半年,联社党政班子牢牢抓住该地块资产出让的难得机遇,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由联社一次性投资3000万元,终于实现成功收购。在进行资产收购的同时,广泛收集市场信息,择优选准承租客商,找准市场定位和经营项目,迅速形成了集菜场、宾馆、网吧、电玩城、KTV等功能完善、人员集聚的商业中心。

收购益庆公司优质资产是松江联社历史上单笔收购资金投入数额最大、效益最为明显和群众参与度最广的一次资产收购实践活动,它不但为资产收购和开发积累了经验,更提振了联社干部职工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继成功收购益庆公司资产后不久,我们又抓住了原下属改制企业华美工艺品厂因银行欠债无力偿还而被法院强制拍卖的机会,大胆参与竞拍,花了350万元又成功拍得华美厂位于化工路区域的5114平方米(折合7.6亩)土地和建筑面积3796平方米厂房的全部资产,再次为吸收优良资产添上精彩一笔。两处资产的成功收购不仅增加了联社资产储备,扩大了联社资产规模,同时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50多万元,年投资回报率均达到10%以上。

三是狠抓项目开发,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美厂河东地块土地面积约13亩,闲置已达10多年时间。开发精美厂闲置地块建设标准厂房是我们松江联社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愿望,曾经先后三次申请立项,终因银行抵押历史债务而作罢。2010年初,在区供销社的支持帮助下彻底解决了历史欠债,甩掉了历史包袱,为精美厂开发项目扫除了障碍。抵押解套以后,我们抓住机遇,立即精心规划,抓紧立项报批,经过艰苦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2011年11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建设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自筹,经过投资单位和建设各方的共同努力,终于2012年12月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我们坚持边建设边招商招租,早在开工建设前已落实了合适的租赁单位,签订了厂房整体出租意向合同。精美厂一期工程项目的建设是松江区联社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既每年增加100万元租金收入,更为实现联社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立足联社实际,盘活存量资产,

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收益

五年来,我们松江区联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联社实际,全力狠抓存量资产盘活,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资产市场化运作,实现了资产租赁收入保持稳步快速增长。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快盘活存量资产。五年来,我们坚持把盘活存量资产作租金挖潜增长的突破口来抓。每年都制定了盘活存量资产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部门和责任人。联社的资产管理部门、经济小区和管理中心等都按照各自的目标任务,形成招商招租工作合力。我们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信息平台和中介机构、人脉关系积极推介,经过不懈努力,使闲置厂房招商招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仅2012年全年共新招16户企业入驻,盘活闲置厂房3880平方米。2013年上半年,又有新招租11户企业落户,出租闲置厂房4200平方米。据统计,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中累计盘活闲置厂房达1.8万平方米,为实现联社资产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采取腾龙换鸟措施,调整企业结构布局,增加税收和资金收入。我们联社土地和厂房资源有限,在招商招租中我们十分注重单位面积的租金和税收产出。五年来,我们对落户企业设置门槛,并采取腾龙换鸟的措施,调整企业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我们对上海大山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上海丰远木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经营不正常、有环保问题和严重安全隐患的企业采取必要措施,促其搬离,腾出厂房再招商,吸引优势企业入驻,提升了落户企业档次,消除了环保问题和安全隐患,实现了租金和税收新的增长。

三是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全力推进危旧厂房改造前期工作。袜子弄18号区域是市、区联社共同拥有的一块资产,土地9300平方米(折合14亩),厂房建筑面积8863平方米。除一幢五层大楼外,其余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厂房,破旧不堪,且存在安全隐患。2011年底和2012年初,市联社领导二次提出了该区域改造构想,松江区联社认真按照市联社的工作要求,加强市、区联社紧密合作,积极推进袜子弄18号改造及企业搬迁工作,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至今已召开了20多次工作协调会议,研究讨论承租企业搬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对策措施,深入调研全面掌握承租户的各类信息资料,制定积极、稳妥推进承租户搬离的工作原则和奖励办法,工作组成员加强了宣传舆论攻势,并开展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绝大部分承租户扭转了思想予以配合。同时,积极为搬离企业提供房源信息,并想尽一切办法首先利用本联社各分区厂房进行安置,为搬离企业尽快恢复生产创造条件。经过各方的艰苦努力,现19户租赁户中已有17户全部搬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另有2户企业业主仍不肯搬离,并提出种种既不合法、又不合情理的补偿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大思想工作力度的基础上,也已做好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联社合法权益的有关准备。全部企业搬离和区域整体改造后,将成为联社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将彻底改善区域环境,全面提升联社的新形象。

四是加大维修资金投入,改善厂房设施,提升了资产质量。我们松江区联社现拥有的资产,除了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和新建的精美厂一期标准厂房以外,其余分布在精美厂分区、化工路分区等区域的资产质量较差,厂房大都年代久远,较为破旧,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五年来,我们不惜人力、财力,不断加大维修资金投入,整修改造厂房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2008年至2012年,五年维修资金投入达300多万元。2013年以来,按照厂房设施维修计划,我们已经进行了部分厂房屋面翻新和防水处理、公厕及粪化池改造、围墙和下水道整修、道路及路灯改造、宣传画廊及花坛整修等大小48项维修工程,花去维修资金75万元。通过不断加大维修投入,使联社的存量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改善了区域环境,为企业创造了安全、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为提高租金收入创造了条件。

三、经济小区克难攻坚抓招商,

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租金和扶持资金收入是联社(工业总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两大经济支柱。五年来,成功经济小区努力克服招商资源匮乏、招商基础薄弱的困难,转变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模式、强化管理服务,实现了招商、税收和扶持资金收入稳中有增。一是树立和坚持“招商为先”的理念。狠抓内部招商,实行内部招商责任制,分解和落实经济小区各部门和人员的招商指标和奋斗指标,贯彻和落实了招商奖惩措施,激励员工的招商积极性和责任性。二是实施社会招商的策略。为进一步拓宽招商信息渠道,引进招商专业人才,经济小区除了巩固和发挥上海办事处的作用以外,还通过以商招商和招商等多种形式,先后与上海和松江多家单位建立招商合作关系,借用和联合社会力量招商,使小区的招商渠道进一步拓宽、招商形势有明显改观。三是树立诚信经营、创优服务的品牌。经济小区坚持“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理念,为注册落户企业提供一揽子、保姆式服务。对发展初期的科技成长型企业和发展中有暂时困难的企业,小区及时伸出援手帮助解决。特别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小区深入开展了“关爱企业、真情服务、共克时艰”服务年活动,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多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实质性帮助,受到了企业的交口称赞。小区经常走访客户,广交朋友、增进与客户的感情交流和联络,每年组织纳税大户“回娘家”活动,积极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使成功经济小区成为民营企业创业发展的温馨之家。

从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间,成功经济小区税收和扶持资金保持逐年稳定增长,五年累计创税收25750万元,实现扶持资金465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联社(工业总公司)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快速增长

五年来,我们注重在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上下功夫。一是改革传统财务管理机制。针对联社、工业总公司及下属单位、部门财务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管理分散及财务指标体系与实际经营状况不符的情况,大胆改革,完成了联社及下属的经济小区、会计服务所、管理中心等7家单位的财务集中管理和财务报表一体化,建立了新的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内控制度,从而实现了财务统一管理和资金统一运作。同时加强了预算执行控制力,使联社及各部门各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为经济运行平稳有序起到了保障作用。二是狠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结合资产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先后制订完善了《资产网格化、全覆盖、动态化管理实施意见》、《资产租赁评审工作实施方案》、《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各级安全员管理职责》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并加强履职考核。同时针对资产管理和物业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采取了由资产管理科进行垂直管理的横式,理顺了管理关系。坚持严格执行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资产租赁、租金收缴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彻底扭转了过去在租金定价、租金收缴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三是不断创新经营管理举措,不断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益。五年来,我们针对资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狠抓管理创新,积极挖掘增长因素,努力消化不利因素,实现了租金收入逐年跨越式增长,2008年全年租金收入为290万元,2012年达到740万元,比2008年增长2.55倍,2013年有望超过900万元,实现租金收入新的突破。

五、强化管理服务功能,

联社成为加快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加强对联社本部和下属成员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是联社的主要职能之一。五年来,联社不仅狠抓内部管理,还大力加强了对成员企业和落户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了联社对企业成长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

2008年收购的益庆公司是联社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年租金收益占比重大,地处松江玉树路商业中心地段,入驻企业众多、区域人员聚集。为了加强益庆公司区域的管理,建立了区域管理小组,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帮助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客商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确保了租金收益的稳定和可靠。

由于松江永丰街道对我化工路地块开发计划的不确定性,给该区域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和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稳定。2012年初,联社班子审时度势,果断作出全面恢复化工路区域常态化管理的决定,资产管理科制定了具体操作方案,对该区域的54份租赁合同作全面梳理分析,与每一户企业主进行了耐心沟通,进行了合同重签和续签,为企业的稳定和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恢复常态化管理以后,该地块租金收益大幅提升。

经济小区争创服务品牌,成为民营企业的孵化器。近年来,成功经济小区针对招商资源不足的弱势,以努力创优质服务的品牌来取胜,我们提出:经济小区的员工要人人争当“三大员”,即:树立“人人都是招商员”的理念,确立“人人当好服务员”的标准,恪守“人人争当监督员”的职守,努力营造成功小区成为投资者“家”的氛围,让每一位客户到小区办事都有“回家”的感觉,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帮助客户解决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困难,加强回访、沟通、协调,建立深厚感情。积极协助同译公司、积丰机械等一批企业分别争取获得了市科委和区经委的政策扶持和创业资金。经组织动员发展16户企业成为市联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的成员单位,纬尔视公司等一批企业首先获得了信用贷款。五年来,在联社的关心支持下,成员单位松江电讯器材厂(及旗下上海克拉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吉泰电阻器有限公司)、上海纬尔视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科技成长型企业正在不断做大做强。

2010年,在联社的指导和帮助下,松江电讯厂、供销公司等4户股份合作制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创立有限责任公司,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帮助上海茸城房地产经营开发公司解决并落实了困扰多年的滞留在企业中的事业编制退休人员的政策待遇问题。党总支指导企业党支部认真抓好换届选举和党员发展等工作。联社每年组织原改制企业的党政领导干部举行“回娘家”联谊活动,增强了联社的凝聚力。

2008~2012年,区联社系统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间,全联社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423310万元,实现创润19430万元,上交国家税收33388万元。五年招商引进落户企业854户,新增注册资金91700万元,增加联社系统企业收入579428万元。并为本系统下岗和社会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50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为推进政府就业工程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发挥联社功能、加强自身建设,

为联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五年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工业总公司首次创建为松江区文明单位,激励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经过努力,连续保持了区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企业面貌和职工队伍精神风貌有了明显改变和提升。着力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关心职工生活,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五年来,我们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给全体职工群众,建立和坚持了职工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保障和增长机制,每年对部分职工调整工资、增缴公积金和增设各类劳动保险等等,所有这一切,让联社干部职工看到了企业发展的希望和美好前景。

五年来,联社对维稳工作坚持常抓不懈,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和保证。管理中心发挥了维稳工作前哨阵地的作用,强化了对1000多名协保下岗职工和近3000名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不断推出帮困送温暖和优化服务的新措施,切实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努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较好地保持了联社的稳定。同时,加强了对离退休干部、企业干部的关心、管理和服务,及时落实各项政策待遇,生活困难得到及时帮助,使离退休干部安度晚年,干部思想稳定、生活安定。

第6篇

[关键词] 盘活 闲置资产 增效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出现部分国家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组织存在着大量闲置资产沉淀、积压,造成资源上的严重浪费,这一浪费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组建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加大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工作上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但从实质上讲,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解决,并以中央财政大量资金支出和放弃为代价,抵冲历史上政策性不良资产。而这一不良资产仍保存在地方,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客观上已成为许多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障碍。如何摆脱闲置资产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和推进企事业增效瓶颈的束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找出一条妥善处理闲置资产的新办法,一直是政府和国企头痛的难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国有改制企业和其他组织对闲置资产的处置渠道单一、信息不畅、处置率低、盘活资本周期长、处置成本高等现实问题所造成的。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思维观念,积极探寻处置闲置资产的思维创新方法。通过改组改造,重新整合,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改变传统经营理念;采取多种处置方式和渠道,充分盘活闲置资产;增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增强“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使闲置资产处置过程从“灰色地带”走出来;尽快甩掉包袱,拓宽信息渠道,盘活存量资产,提高闲置资产和报废物资变现率,降低处置成本,进而引领企业走出困境,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闲置资产从其性质上讲,是指没有丧失其价值,处于闲置状态的资产。它是产权所有者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暂时“休克”状态的统称。并不属于已丧失使用价值的报废物资。

闲置资产包括金融不良资产,其成因既有外在政策调整和非政策因素,又有内在管理疏漏和人为不良因素造成的。因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一些内部政企不分、产权不清、产品老化、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经国有企业改制,出现大量闲置资产。同时,又因国有企业大量向银行举债经营,盲目地以贷还贷,骗取贷款非法使用、损公肥己,借转换机制,破产、合并、分立后逃避银行债务,并有人为私利因素、违反法定程序而造成偿还借款能力逐渐丧失。这些主客观原因都造成大量闲置资产的产生,给国家资产带来巨大损失。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余额2.44万亿元,东北三省为3100亿,占12.7%;全国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为17.8%,东北三省为23%,其中黑龙江、吉林超过30%。而各企业闲置资产、产权、债权的数量更是惊人。巨额闲置资产已成为影响东北三省特别是吉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从已处置的状况来看:中央财政方面,中央财政每年计划核销全国不良贷款总额500亿元。实际上低于这一界限,只有一小部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得到核销。对于东北三省来说中央财政的核销,确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解困。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方面,从而2004年以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四大银行对不良贷款进行了二次剥离,部分的不良资产已转移到信达、东方、华融、长城4家资产管理公司。尽管将部分闲置资产打包销售或代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2006年末,四大资产公司宣布已完成政策不良资产1.6万亿的处置工作。但是,实际上大部分仍然滞留沉积于金融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而且这部分闲置资产并没有离开当地区域,同时还存在着法律诉讼和多次“流标”事件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处置。地方政府方面,以吉林省为例,2005年,吉林816户国有企业改制成功,涉及账面资产928亿元、负债761.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2.1%,其中金融债务为309.58亿元。改制成功的企业尚有180亿元债务没有化解。2005年5月,吉林省政府成立了化解改制企业金融债务的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国资委及九个地、市(州)搭建十个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改制企业债务处置的平台。吉林省财政专项拨付4.9亿元资本金。拟由各市(州)将企业债务逐一打包回购,实行整包出售,整包回购的方法。但资金缺口太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入驻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2006年在吉林省处置业绩平平,成效不大。

总的看来,闲置资产以四种存在方式而存在:一部分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打包处置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通过二次不良资产的剥离,目前取得较大成效,使不良资产的变现率达到20%左右,但大部分资产没有充分整合利用;一部分仍滞留在金融机构手中;一部分国有改制未做处置的闲置资产;还有一部分是国家行政机关拥有的闲置资产。这些闲置资产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具有二次利用的使用价值,并未全部进行商业化交易市场,造成产权拥有者与闲置资产利用者的脱离。尽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曾多次举办闲置资产推介会,促成闲置资产的产权交易,但以当地政府打包回购为主体,仍然造成这部分资产闲置,并没有完全融入经济循环领域,由于没有信息畅通的平台,加剧了闲置资产的积存。又因管理不完善使企业缺乏主动工作的积极性,闲置资产大多被当做不良资产而成为企业的“包权“,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和正常经营。阻滞了结构调整和资产优化重组。对国有闲置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也使一些企业利用对闲置资产的处置机会,为个人捞好处,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之一。

以上情况,吉林省委书记王珉曾说过:“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需要金融业‘领跑’,而关键在于如何高效的处置不良资产。”为探索解决国有改制企业、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公司及企事业等相关单位在闲置资产处置上存在的各自为政、渠道单一、信息不畅、处置率低、盘活资本周期长、处置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在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创建了吉林省华辰闲置资产处置信息中心。为增强东北三省区域性闲置资产处置的信息畅通,尽快甩掉包袱,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变现率,降低处置成本,提供了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及专业化的信息交易平台。

加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提高闲置资产变现率,可通过成立大型中介机构,建立信息化交易平台采用市场直接推介处置和拍卖处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成立全国性的信息化畅通交易平台,着力加强闲置资产宣传影响,放大闲置资产对创建和谐、节约资源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使闲置资产处置工作突破区域界限、部门界限、制度界限、行业界限,达到市场商业化的目的。在市场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闲置资产市场直接处置与拍卖处置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工作的突破口:首先,是与资产评估部门建立强强联合体,利用资产评估部门优势资源与技术条件,给予闲置资产准确的评估价格,以供购买者参考;其次,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投资公司基金资本,进行对大型闲置资产项目进行联合处置经营,需要详尽的推介书将现存的闲置资产现状、产权关系、利用效果等进行策划分析,提供利用者以参考;再其次,将中小房地产中介组织联合起来,加大信息的互通有无,扩大销售网络渠道,通过网站、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达到信息快捷高速利用;最后,加强法制观念宣传教育,对产权部门中存在的“暗箱操作”进行严厉打击。通过闲置资产市场商业化处置,解决诸如“联手造假”、“内部交易”、“关联交易”、“随意评估”,以及“假招标、假拍卖”等方面违纪行为问题。

理论与实践证明,成立闲置资产处置信息平台有利于闲置资产的重新整合,促进产业、市场、信息、体制、制度管理等资源重新整合利用,保护资源造福子孙,才能实现创建和谐、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也只有把闲置资产的处置放在国民经济体系运行的框架内、放在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体系内、放在国内外大市场内统筹考虑、全面重整处置,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最大限度激活闲置资产的潜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从而达到经济良性循环目标。

参考文献:

[1][美]Joseph.C.Krallinger著《兼并与收购:交易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姜作培:《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成因剖析》,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1997年第6期

第7篇

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但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城镇化推进速度。现在通常认可的市场预期是,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65%—70%,届时将有大约10亿人生活在城市。与之相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融资需求依然较大。这也意味着:中国快速的城镇化必然需要一个大规模的资金跨时空匹配机制来支撑。

然而,在当前融资和财税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依然存在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地方政府缺少可持续的支柱税种和主体税源、公共服务责任和财力不匹配、地方债务负担压力较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等。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启动财政、土地和金融领域的改革。

财政改革:财权和事权的再平衡

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克服财权-事权不对称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未来财政的关键在于处理政府间的关系,改革的路径则存在3个可能:财权改革、事权改革和转移支付体系改革。从而重新界定各层政府间的税收关系,扩大较低层级政府征收税收的权利。事权改革的关键则是重新分配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责任,将责任从较低层级政府向较高层级政府转移。转移支付体系的改革则要求由较高层级政府向较低层级政府转移,以确保每一级政府拥有足够的收入以提供适当质量的基本服务。

:提升土地财政的使用效率

对于中国而言,房产税可以改变土地收入的时间流,是改变中国目前过度“土地财政”进行城镇化建设融资的可选方案。现有的土地出让方式其实是将土地以及土地可能带来的收益一次性全部获得,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房产税则是在房产建成以后无限期获得收入流,如果房产税收入用于城镇化建设,那么就匹配了两者的资金与收益的期限问题。此外,城市未来财产税收入的多少与城市化建设水平相关联,城镇化投入加大,市政建设水平提高,未来城市的土地和房屋价值将不断提升,与之相关的财产税就提高,城市建设未来的偿还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因此,从各成熟市场的发展规律来看,房产税是未来的必由之路。从目前的推进节奏看,下一阶段,可以在重庆、上海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使之逐步成为一个潜在的、可持续的地方收入来源。

金融改革:盘活存量、优化增量

中国需要改革金融业从而使之可以更可持续地为未来的城镇化提供资金。从目前的背景来看,中国未来的M2增速预计难以有持续显著的增长,在这个约束条件下,为了使金融部门继续支撑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考虑的选择方案是扩大社会融资总量,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提高直接融资的占比,使企业债券、市政债券、中票等融资工具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从国际经验看,市政债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融资模式,也将是中国未来最为有潜力的城镇化融资方式之一;二是客观评估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在当前基础设施融资中的作用,在可替代的长期直接融资途径可以发挥显著的作用之前,它们依然是未来中国城镇化融资的重要支撑;三是一定条件下,未来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ABS)、信托、资产支持票据(ABN)等金融创新工具都可以成为盘活资金存量、优化增量资金使用效率的更为市场化的选择方案。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69-02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各种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在高校的资产存量中,固定资产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2009年财政部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36号)颁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风险控制、注重绩效的原则[1],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范围、管理要求和监督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这个办法的颁布,显示了国家对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高校固定资产是国家所有、学校占有和使用的一种国有公共财产[2],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必须遵循《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为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浪费,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促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建设,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是学校加强资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开展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审计,发挥审计监督、评价、建设性的作用,是学校审计部门必须思考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学校对固定资产投资、购置、使用、处置、保管等环节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综合管理过程,使用管理是整个固定资产管理链条中重要环节之一,它包括学校自用、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内容[1]。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具有来源渠道多,管理不集中,使用分散,存量价值大,使用时间长,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并存等特点[3],决定了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管理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二)高校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高校使用固定资产具有无偿性的特点,使得学校和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缺乏重视;2、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机制,职能不清,责权不明;3、监督乏力,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是属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各类固定资产(图书、仪器、房产等)分别由不同的校领导主管、不同的管理部门集中管理,由于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不统一、不集中,客观上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的不同,增加了对固定资产监督管理的难度。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全部放在“两头”即购置阶段和报废处置阶段,而对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很少受到重视,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4、固定资产使用中的对外投资、出租、出借等环节缺乏控制,形成谁使用固定资产,谁就有任意对其占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出租出借的权利,缺乏科学论证和健全合规的审批手续;5、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比较低,个别固定资产存在长期闲置状态或丢失、转移等现象。

三、对高校固定资产使用实施内部审计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实际上,高校固定资产审计已经开展很多年了,但主要都是针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环节进行审计,对固定资产的使用环节进行审计开展的不多。

(一)一些管理者认为,学校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他们分别从固定资产的价值量和实物量角度对其配置、使用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那么再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不是多余哪?答案当然不是的。因为,学校内部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监督。1、审计监督是在其他监督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再监督;2、审计监督的对象比较多,不仅包括资产的使用单位,还包括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单位;3、审计监督内容比较全面,即包括固定资产的价值量和实物量的监督,也包括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以及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性的监督。所以审计监督是学校其他监督职能不能替代的,它是法律赋予的,是学校监督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通过审计监督来促进和规范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进一步摸清学校家底,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状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各部门加强管理;2、通过对资产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各部门的资产存量、使用状态以及资产的闲置和更新情况,为学校在盘活存量资产、合理优化和科学配置资源等方面提供可靠依据;3、通过审计监督,可以加强和促进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监督和检查制度执行情况,提高学校领导、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的重视;4、通过审计监督,可以规范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管理流程,防止固定资产在出租出借过程中“小金库”现象的产生,规避固定资产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管理的风险,避免资产的浪费。

四、开展高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一)存在的问题

1、审计监督缺位。多年来高校只重视资产投入方面的审计工作,比如: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情况的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和竣工结算审计以及主要仪器设备的招投标审计等等,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缺乏审计监督力度,或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的审计工作。

第9篇

一、当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疏于管理,账实不符比较严重。

(二)重购轻管思想普遍,存在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岗位职责不明确,造成了管理脱节。

(四)财务制度有缺陷,影响了核算的准确性。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些领导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国税系统“家大业大”,没有必要精打细算,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管起家来马马虎虎,对家底心中无数。一些单位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缺乏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法律与政策滞后于资产管理的实际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核算程序不严密,账簿设置不齐全,账外固定资产大量存在,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资产损失现象严重。一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意识淡薄,业务素质难以适应新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的核算要求。特别是在单位负责人不重视的情况下,往往不愿负责,得过且过,工作失职。

(三)监督考核弱化。

一些单位没有将资产管理纳入到机关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资产管理工作显得无足轻重;固定资产在转让、出售、处置、变卖等活动中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管理部门审批,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而多半是协商交易,使固定资产产权变动脱离了有效监督。尤其是私自低价转让、出售、变卖和处置固定资产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固定资产产权被侵蚀。

三、加强国税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思想,把握重点。

如今资产种类越加庞杂,资产变动日益频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上,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内部管理,按规定建账设卡,定期进行清理盘点。要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完好程度作为考核单位负责人政绩、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确保国有资产的合理利用。

(二)明确职责,环节控管。

作为垂直管理机构,国税系统在固定资产管理要自觉接受地方财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上级国税机关应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所属单位资产存在、使用状况的基础上,根据下级国税机关承担的任务量合理调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

(三)加强核算,掌握实情。

针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时一次性列支的实际,增设“累计折旧”会计科目列于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科目下方,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科目,同时增设专栏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四)完善制度,严格清查。

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各单位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现行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第10篇

一、现行部队资产配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资预结合”改革推行以来,部局、各总队在制定资产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资产标准初步建立,为资产购置、预算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资产编配无标准,随意购置资产,重复购置资产以及资产闲置浪费等现象明显减少。

但是就目前而言,资产配备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资产配备不平衡,苦乐不均,有些总队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档次,不计成本,随意增加配备数量和提高配备档次,造成资产冗余浪费,有些总队则简单控制和压缩配备标准和配备数量,过份强调节约支出,导致资产不能满足部队正常工作需要;资产配备审批制度缺乏有效评估监督,配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有些总队片面追求与兄弟单位“齐头并进”,对一些尚能正常使用的资产提前报废更新,或者为了购置新设备,对一些正在使用的设备不进行正常的维护和保养,甚至人为地破坏,造成设备加速老化和提前报废,其中最典型的是计算机的配置;资产标准实用性不强,没有随着部队任务、经费财力可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变化而适时修订完善;资产标准体系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技术水平偏低,难以做到资产需求实时可知、资产存量实时可视、管理活动实时可控的科学管理。

二、强化资产配备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一) 把握资产配置原则

部队资产配备,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配置,综合平衡。这条原则有四层含义:第一,各总队在配备资产时,对有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当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配备;对没有配备标准的资产,应在满足部队需要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从严配备。第二,配备资产应当严格遵守部门预算的规定。部队资产配备所需经费是部门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需按照部门年度经费预算的要求,细化编制,在规定时间内报送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经批准后,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费及配备标准实施。第三,配备资产应当执行政府采购政策和基本建设程序。第四,配备资产严格按照部队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管理和会计核算。

2、立足财力,保障需求。建立部队资产标准,要立足于现有财力可能,在经费总量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经费承受能力。在此前提下,紧紧围绕部队职能任务和基本需要,合理预算、准确反映所必需的资产种类、数量与价值等,合理确定标准,切实保障资产编配的合理需求,确保消防部队各项任务的完成。

3、注重实效,厉行节约。资产配备应当做到科学合理,优化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根据工作需要和预算安排,紧贴部队实际,科学合理地编制配备计划,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作用,避免重复配备。在一个总队范围内,尽快建立不同单位以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调剂使用、共享共用机制,对临时需要且能够通过市场租用的资产,就不要配备。在质量、性能可靠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二) 建立健全资产配备标准

资产标准,是指预算单位根据职能任务、基本需要和财力可能,应当编配的资产定额,是确定资产购置、调剂、转让和安排经费预算的基本依据。建立健全资产标准体系,是当前部队资产管理改革深化与拓展的重要突破口。

1、上级部门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范围,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配备。部局对土地房屋建筑物、消防装备、设备器材、库存物资、其他资产等五大类资产应经制订标准的,就按标准执行。

2、上级虽有,但不完整的资产标准,各总队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如公用房屋建筑物和营具设施等,上级部门只规定了使用面积,而没有规定使用年限和价值标准,这就需要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完善。

3、上级没有制订或者明确标准的,需要各单位在各级党委、首长统一领导下,遵循“限量控制、按级负责、财务平衡、党委审批”的原则,按照职责权限和相关规章制度,由业务部门依据人员编制、财力可能和任务需要,拟定资产标准方案,由资产管理部门汇总、平衡,报单位党委审批。在制定过程中,各单位既要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要脚踏实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确保资产标准可能、可行、可操作。如大部分的办公设备就没有现行配备标准,因此要以“预资结合”改革为契机认真制定此类资产标准,可以参照公用经费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资产标准化管理框架,按照资产科目分类,制定单位标准、人员标准和其他标准,核定总额,包干使用,限额管理,确实使资产标准有据可依。

4、建立健全资产调剂使用制度。目前,部队资产在各单位之间与单位内部之间配备不平衡,资产闲置与紧缺并存。为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部队资源整合共享,促进一个总队范围内的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备,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益,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资产调剂使用制度。在现行体制下,这种调剂只能局限于一个总队范围内,按照“先申请、后审批”,“先公用、后调剂”,“先内部、后外部”的原则,调剂余缺,逐步改善总队内部不同部门与部门之间资产配备不平衡的现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产管理部门对要求配备的资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

(三)明确资产配置审批程序

1、购置有配备标准的资产需要报财政部门审批,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照下列程序报批:各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相关资料;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状况对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将资产购置项目纳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资料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未经批准,不得列入部门预算,也不得列入经费支出。

2、购置无配备标准或者配备标准不符合实际、约束力不强的资产,必须尽快根据部队实际情况制定资产标准或者重新制定。合理的资产配备标准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制定配备标准,应当按照“先大后小、先点后面”的步骤,在本单位存量资产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本地区经济水平、经费财力状况等诸多因素进行。所谓“先大后小”,就是先制定大项资产的配备标准,再逐步制定小类资产的配备标准;所谓“先点后面”,就是先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四)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相衔接

1、资产配备与部门预算相结合。标准预算时,各单位要以资产配备标准为依据,全盘考虑业务部门任务需要、财力可能,将资产配备纳入年度预算统一安排,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和程序,编制年度综合预算。审查年度综合预算,没有达到资产配备标准的不予安排,无经费来源的资产购置需求不予安排,未经批准就淘汰报废的资产重新购置不予安排,超库存及内部可调剂使用的,或者通过改建可达到预期使用性能的资产,原则上不得重新购置。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经费支出。

2、存量资产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即进一步扩大纳入预算的资产范围,将现在还没有纳入的存量资产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需要整合现有存量资产,在年度预算明细表中增设“存量资产预算明细表”。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首先对本单位各部门存量资产的保有情况、行政消耗性支出限额和资产标准进行汇总审核,然后编制“存量资产预算明细表”,明确列出当年存量资产的增减数、结余数以及下年度存量资产的需要数,分别反映当年存量资产的来源、去向、构成以及下年度存量资产需求情况,切实做到预算收支平衡,力求存量资产纳入预算全额使用,不发生浪费、闲置、虚报冒领现象。

通过加强资产增量配备管理和存量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配备,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资产配备管理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职责明确,加强监督检查

一是明确责任。建立明晰的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和要求,明确标准和做法,明确奖励和处罚。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做到履行职责有规范、检查考核有奖惩、责任追究有依据。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每年安排定期或不定期的资产管理检查考核任务,重点检查配备标准执行、预算执行等情况,看标准是否准确、开支是否合理、手续是否齐全。三是整改落实。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有的放矢制定具体措施,落实整改。为确保整改效果,要建立回访制度,使措施得到落实,发现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资产管理得到科学规范,资产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二)改进管理方法,创新手段

一是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强化资产配备管理,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研究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编制管理系统、会计账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实现资产数据网络化、精确化管理。二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逐步应用条形码、自动识别、射频通信等数字化技术,减少手工作业量和重复劳动,提高资产信息管理水平。

第11篇

日前,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财务管理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基础管理上水平”目标任务,深入谋划2011年财务工作,明确2011年市局(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重点为扎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做精做细会计核算、提升财会队伍综合素质,推动大连烟草“卷烟上水平”。

进一步夯实预算管理软硬件基础,扎实推进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组织做好成本费用标准定额的制定和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通过重点控制易受外部价格因素影响、标准不确定、数量波动较大、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费用,将成本费用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做好预算执行分析与评价工作,切实落实预算管理责任,强化预算硬约束;积极实施预算管理软件,为预算管理上水平搭建先进的信息平台。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推动企业资产管理上水平。认真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切实做到依法依规操作,严格落实省级公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责;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资产使用管理效率;以行业资产管理软件实施为契机,切实强化资产动态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通过强化对多元化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积极参与多元化企业管理审计、落实多元化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多元化经营管理评价工作,加强对所属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监管,促进多元化企业规范运作、效益提升。

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财务监管工作水平。继续健全完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体系,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严格执行企业资金内控制度,积极实施行业资金监管软件,进一步提升资金监管水平。

做精做细会计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应有的财务信息支撑。继续在“细”上下功夫,从基础数据录入过程开始细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的多口径归集与汇总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财务信息查询、提取效率;从以往单纯使用财务软件完成日常核算的状况,向深入挖掘财务软件功能,加强数据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翔实的数据参考方向转变。

以提升综合素质为保证,提高财会队伍的履职水平。认真查找在基础管理、体制机制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抓好财务管理自身规范,提升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建议,提升财会人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业务交流,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继续深入开展财务知识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会队伍职业素养。

第12篇

一、油田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效益观念淡薄,管理粗放,导致资产利用率低下问题

资产管理主要集中于资产的后期管理和实物管理,对资产的前期配置、后期绩效评价以及对资产的价值管理等重大问题长期缺乏研究。个别单位领导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存在着 “重取得,轻流动,重占有,轻效益”的陈旧观念,缺乏资产运营意识、管理粗放,即使存在闲置、待报废固定资产,也不愿在油田内部各单位之间进行调剂利用。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资产形成后由单位和部门无偿占有使用,缺少对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评机制。

2.账实不符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固定资产往往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和账实不匹配的账实不符问题。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计划指标不愿意被浪费,往往项目未完工就先列资,形成固定资产虚列;二是投资计划的挪用与串项问题,利用购买甲固定资产的投资指标购买乙或丙固定资产,造成账实不匹配;三是在没有投资计划指标的情况下,利用其他资金渠道购建固定资产,形成有物无账的实物固定资产;四是会计差错,即已报废处置、盘亏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有账无物。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3.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问题

油田是一种高投入行业,多数投资项目金额巨大,从几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巨额损失。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负责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审批的部门,往往有时为了个别人或个别单位的局部利益,忽视整个油田的发展,随意核拨投资指标,结果造成重复购置或购入大量无效固定资产。盲目投资不仅严重阻碍了油田正常的生产经营发展,浪费了大量采购资金,而且极易形成闲置、低效或无效的固定资产。

4.固定资产现场管理问题

目前,油田企业普遍存在“重资产核算,轻现场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现场管理力度不够,对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技术状况不能准确把握,还只是停留在“现场保管员”的层面上。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二是因机构编制问题,没有配备必要的现场管理人员。另一方面,油田各基层单位的闲置、待报废固定资产均由各单位自行管理。受审批权限影响,报批处置的时间过长,极易发生被盗、遗失、遭拆卸、资产状况恶化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闲置、待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效益。

5.资产管理渠道不畅,各部门相互脱节

油田目前资产运营模式主要是:由规划计划部门负责投资计划的审批,由各业务部门负责资产的购建,由财务资产部门负责资产的在建核算与转资工作,各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调,各行其职,资产管理人员难以做到全方位管理。

6.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任何有利于考核之外的措施都缺乏约束力,资产管理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和有效的资产经营机制。

二、油田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有利于节约油田企业成本。

油田的资产管理能够有效的对资产进行处理,并对资产设备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效维护,减少资产设备的流失和折损。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对资产进行有效的效益分析,对资产的折旧和更新换代进行积极探讨,对于资产的处理也能够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这些都会给油田企业节约成本。同时通过资产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能够减少资产流失和耗损带来的成本,还能够通过资产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间接的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有效配置。

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够对资产的取得、修理、改良、报废和处置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确保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资产完整完善的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公司的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3.有利于减少财务风险。完整有效的资产管理能够确保企业的成本真实性,同时通过有效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

三、加强油田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对固定资产管理从源头抓起,完善资产投资论证体系,建立效益跟踪责任制,保证购建的资产具有较高的回报率

固定资产的投资论证包括效益论证和技术论证。做好购建资产的效益论证至关重要,它是资产投资项目的基础,是购建资产的基石。企业的目的是不断追求效益最大化,对油气资产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要做到依据充分、测算科学合理,不能盲目上项目,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最终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包袱。技术论证包括设备寿命、先进性、通用性和多功能性等。石油企业在购建资产时,技术上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如今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现在先进的技术,在几年后将会落后,而油气资产的建设期较长,如果油气资产形成以后,其技术被淘汰,这样将得不偿失。

资产投资项目论证至关重要,企业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效益都是通过一个个投资项目来实现的,要确保项目的效益,就必须做好投资的论证工作,项目可行就上,不可行就要坚决放弃。

2.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落实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责任,建立油气资产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一是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体系。二是要建立油气资产使用效果的分析评价体系,加强增量管理,做好存量分析。三是要严格资产分类,根据不同类别的资产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及时分析资产的使用效率及效果,细化资产管理,并且按其价值与重要程度的大小对资产划分等级,实行重点管理。四是要合理制定油气资产运营政策,对油气资产实行有偿使用,通过收取资产占用费、考核折旧及奖励成本指标等方式,使各单位的油气资产与其经济效益挂钩,并纳入各单位考核指标,遏制无效、低效及非经营性资产的膨胀,提高有效资产存量,降低资产使用费用。

3.搞好资产清查盘点,实现资产账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