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的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与管理的交叉专业,对学校资源和能力的要求较高;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同时,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也使得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不得不转换教育理念,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符合就业形势、符合专业发展的革新。本文认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变革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程管理;市场需求;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168-02
1998年,工程管理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距今只有14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内的一本、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时间就更为短暂。我国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在原有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工程技术类课程上的力量都显得相对薄弱。2012年,西南大学育才学院以抽样调查的形式对重庆地区部分国有和民营房地产建筑公司、装修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三年内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得出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三年,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工地施工、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材料实验员、建筑合同管理、建筑设计等岗位。同时,对近三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显示其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预算员、房地产销售人员、资料或合同管理员等岗位,其中做施工现场工作的占到整个被调查男生的54%,做预算工作的占到被调查女生的32%。在此现实情况下,本文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从独立院校的实际出发来构建和优化,体现“求实,求是”的特色。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由上述,本文认为,独立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应用型能力结构、管理―工程型专业知识结构、内向型服务范围”为主体的培养目标。首先,作为独立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较为薄弱,科研能力普遍较低,所以在学生能力机构的培养上应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其次,独立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依托发展而来,所以在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应该发挥优势,建立管理―工程型结构,即以经济管理类知识为主,兼顾土木工程类知识;最后,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主要的服务范围一般是面对地区、面对国内,应建立内向型的服务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
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三、应进一步强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条件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实践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性,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独立院校的基本情况,课程实践的形式应主要包括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实践、实习基地的现场观摩与操作、课堂教学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各种形式。而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建立有针对性的、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验课程;二是拓展实习基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岗位,以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总之,秉持以需求为导向,“求实、求是”的原则有利于我国独立院校科学、系统、合理的构建和优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提高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
参考文献:
[1]傅兰英,柳佳,付强.独立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9月.
[2]徐仂.独立院校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4]魏红.浅议民办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13).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建设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建设项目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涉及各行各业。当前,我国建设项目总体来说投资效益低、投资失控、工程质量问题严重,工程管理水平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2]。建设项目是否成功不在于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或造价绝对值较低,而是项目全寿命周期总费用与收益相比是否合理,是否实现了项目价值的最大化。工程管理水平高低体现于工程管理者是否为用户创造了较高的项目价值。各类建设项目均具有全寿命周期(LC,也称“全生命周期”)的特征,一个完整的建设项目寿命周期包括了项目从构思、设计、招投标、施工、营运直到项目报废拆除的全过程[3]。项目价值需要置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才能衡量,要求工程管理者具有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掌握全寿命周期基本能力。实施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LCPM)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4],建设行业亟需掌握全寿命周期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掌握全寿命周期能力是行业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多数工作于建设项目的某个阶段,如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但其必须具备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视角和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整体认识,才能提高其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2.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既懂土木工程技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与一般工程类专业和一般管理类专业相比均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5]。按照“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从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把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建设工程管理相关的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或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3.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要求。知识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点,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贯穿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管理、设计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及使用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应让学生参与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以获得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实践经验,这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近年来CDIO工程教育模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的潮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让学生参与从工程构思(Conceive)、工程设计(Design)、工程实施(Implement)和工程运作(Operate)的全过程,从而获得对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全面认识,在毕业后能更快融入社会,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6]。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CDIO的教育思想,可以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以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为主线,系统地学习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基本能力,从而实现本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全寿命周期实践能力构成见图1,各阶段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有不同的能力要求。
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全寿命周期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该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组成。为了使学生在工程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得到系统训练,应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照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核心专业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结构模式,制定基于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见图2),该课程体系体现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2.以LCPM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本专业核心专业课,见图3。各核心专业课以全寿命周期活动为主线形成各课程间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LCPM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根据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要求设置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史哲等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课和基础课的设置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思想。考虑本专业人才毕业后大多服务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某一阶段,如项目策划阶段、设计阶段、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营运阶段等,应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突出有关建设项目、施工项目、监理项目、咨询项目管理能力的训练,按照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项目管理等方向设置了专业方向课,从而体现人才个性发展的理念。专业方向课主要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拓展课程,如工程项目管理方向课包括质量安全管理、地基与基础、道路与桥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工程管理实务等,房地产管理方向课包括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金融与保险、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法律等。3.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忽视实践教学和缺少实践环节是造成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缺乏实践教学目标与体系,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从学生LCPM能力培养出发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继而构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其目的是让让本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关于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的系统训练。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按能力类别,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分为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管理能力;按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分为项目决策管理能力、设计管理能力、招投标管理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项目营运(物业管理)能力构成;按能力的重要程度,分为一般能力与核心能力;按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类别,分为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能力、造价管理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等。本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按实施场合,由理论课课内实践环节、专项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环节构成;按实践形式,包括实习、实验、实训和上机等多种形式。以强化课内实践环节、突出专项实践环节、开发课外实践环节为原则,构建基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能力培养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应用
以LCPM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此为基础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予以贯彻实施,逐步形成基于LCPM的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1)明确每门课程的作用。每门课程必与其他课程组成某一课程群,在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时,除了说明其先修课外,还需说明其能够影响的后修课程。(2)突出核心专业课的地位。各核心专业课除系统地介绍理论知识外,特别注重实践环节的开展,突出学生LCPM能力的培养。各核心专业课除安排一定课时的课内实践环节外,一般都配备专项实践环节,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2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2周)、工程计价训练(2周)、施工组织设计(2周)、招投标文件编制训练(1周)。各专项实践活动针对同一工程项目进行,可以形成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系列成果,使各项实践活动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LCPM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得到更好的结合。(3)利用各类实习培养学生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意识和理念,在实习中尽量接触项目业主、监理、施工、设计等各参与方,熟悉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容和方法。(4)毕业设计选题涵盖项目全寿命周期,学生可以组建毕业设计团队,该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LCPM实践能力,并增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我校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基本涉及了项目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内容,如2012届毕业设计部分选题见表1,选题一般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5)信息化是LCPM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程教学特别是核心专业课教学中应增加计算机应用软件建模环节。根据LCPM各阶段的先后关系,可以使前一阶段所建模型成为后一阶段所建模型的依据,即在一个软件中完成的模型可以在另一个软件中直接利用。该做法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建设项目全寿命的理解,有效提高LCPM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必将较大程度改善实践教学效果。(6)以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项目全寿命周期能力提高。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内实践学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近年来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产学合作活动、学生科技竞赛、参加科研项目等形式。第二课堂活动往往借助企业的力量,能够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学生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接触了社会,积累了专业工作经验,对提高LCPM实践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结语
LCPM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的核心能力。从当前建设行业对本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和实施基于LCPM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基于LCPM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对工程管理教育者来说,围绕LCPM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以提高LCPM实践能力为目标,学习目的清楚,有利于系统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和扎实掌握实践能力,形成有别于其他工程类及管理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了就业面。
作者:颜朝日 单位:五邑大学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电力行业;教学改革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CHEN Zhi-hui SHAO Xiao-shuang LIU Wei-xing ZHANG You-j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Teaching reform
20世o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 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不足
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停留在自身可以解决的层面 。通常,实践教学环节只包括测量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而这些实习环节,往往是自编自演,由教师给出实习题目,学生按照设定的背景进行演练,学生认识不深刻,积极性不高,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环节中,学生虽然可以进入生产现场,参观学习,但往往由于安全及时间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全面了解实际的生产情况,因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1.2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由于生产企业自身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从而导致大多数学校每年的实习场所经常变动,有时甚至存在没有实习场所的情况,仅有的校内实习场所,也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学生不了解实际,因而只能纸上谈兵,就业前景必然受到限制,工作之后的适应阶段必然延长。
1.3 实践教师缺乏
工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特征。而对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存在两类观点,学科定位不同导致其培养体系、研究方向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一类是面向特定行业,另一类则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2]。而我校依托电力行业背景,学生就业后应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因此,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典型的面向特定行业进行培养。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其国内面向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有指导与评估的职能,该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2]。借鉴这样一种培养定位,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环节就需要教师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要了解电力行业的相关知识,而这样的人才是相当匮乏的。
1.4 理论课程的构成体系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依照国家的指导规定,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没有依照电力行业的背景优势,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因而对实践环节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因而,必须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水平。
2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紧紧依托电力行业背景,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2.1 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电力行业需求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必须首先了解电力行业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定期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电力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工程实际,从而掌握现场实际情况,用于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为此,我校特地制定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工程实际,接受实际锻炼,这既解决了对电力行业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实践教师缺乏的问题。这一良好做法,应加以坚持,同时接受锻炼的教师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2.2 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践环节构成不足问题
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环节设计,解决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环节,尤其是在假期,应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实习机会,深入工作现场,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工程实际情况。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轨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增加了未来的就业机会。学生通过与实习单位的长期接触,通过平时的工作表现,为实习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为自己未来就业占得了先机。
2.3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通各校友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场地,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4 调节理论课程体系构成,服务电力行业需求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整合和设计,将一些属于一体的课程进行整合,将一些企业需要而现有教学过程中缺乏的课程进行补充,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
3 结语
工程管理的飞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面向电力行业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截至2003年底,我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本专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以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工程管理一直隶属于土木工程专业大类,1998年专业调整后,改属管理大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由建设部代管。而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亦由教育部牵头负责。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创立于1997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经济与管理专家刘长滨教授携手原土木工程系管理教研室主任著名工程项目管理专家丛培经教授共同创立,在吸纳了原土木工程系管理教研室教师的基础上稳步发展。从1997年开始招收管理工程专业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专业调整更名为工程管理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生,2004年开始招收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
二、对工程管理的理解
1.工程的理解
人们对“工程”一词的理解有泛化的趋势,比如211工程、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希望工程等。归结起来,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将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以造福人类的活动;第二种含义是上述活动的结果,例如长江大桥、青藏铁路等;第三种含义是从上述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吸收有关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学科———工程学科。中国工程院目前包含的工程种类有17种:机械工程、运载工程、信息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农业工程、轻纺工程、环境工程、医药工程、卫生工程。
2.管理的理解
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只有共同劳动才能产生生产力,而共同劳动是一种多人之间的协作行为,多人之间的共同劳动就可以进行分工,从而发挥各个个体的比较优势,这种多人之间的群体协作需要协调与指挥———即是管理,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多人的共同劳动就具备了单个个体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共同劳动的效率与效益取决于管理,管理是多人多种生产要素能否具备规模经济的关键。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强化和发展。分工的细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生产各环节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这些都要求更高水平和更大强度的管理。管理是个多维的复合体,管理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人们对管理的认识经历了经验管理与管理理论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异常活跃,众多的学者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研究管理问题,各树一帜,建立了许多管理理论学派,形成了管理理论研究的分散化。美国管理学者孔茨和奥唐奈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热带的丛林”。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主要包括以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或称管理程序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理学派、交流中心学派等。在实践领域中,企业文化反映了企业领导层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而不同的企业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管理实践的不同认识。比如海尔响亮地打出“海尔,中国造”的口号,联想提出“世界的联想”,TCL要做“世界级的企业”,而诺基亚则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见,人们对管理的认识和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3.工程管理的理解
狭义的工程管理主要是指建设工程管理,而建设工程的业务主要是以项目的方式展开的,所以有的专家和学者建议工程管理专业改称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包括建设前的项目策划等前期的管理和建设实施过程中对设计、招投标和施工等管理以及建成后对工程实体的维护运营等的物业或设施管理。建设工程管理是指建设工程全寿命的管理,包括前期的策划与管理、实施期的管理和使用期的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管理使项目增值,包括为工程建设增值和为工程使用增值。建设工程管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设工程的实践活动一般是一次性的活动,它需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多种学科多个领域的专门知识,涉及众多人的利益,现代建设工程项目正在向高、大、精、深方向发展。
4.工程管理教育的理解
工程管理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既掌握工程技术又具有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程管理教育不是简单的工程教育加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教学内容是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有了工科教育背景,再单独学一些管理学课程并不等于工程管理教育。只有将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才能发挥1+1>2的效应。工程管理人员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比,要同时具备实施工程技术项目和进行专业化管理的能力,并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投资与造价管理方向、国际工程管理方向和物业管理方向等五个方向。从单个工程项目的实践来看,工程实践可以分为核心的形成工程产品的过程,为核心过程提供服务的辅工作过程以及在前两者之上的管理过程。作为工程管理者要取得1+1+1+1>4的效果,必须将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不仅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更应该要求教师有广阔的视野,要求教师首先融会贯通以上四个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囿于自己的狭窄领域。
三、对工程管理专业的SWOT分析
1.SWOT分析框架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可以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2.SW分析
从上述[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培养结构体系可见,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strength)在于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知识领域宽广,视野广。工程管理专业的劣势(weakness)在于博而不精,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我校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三年级还不知道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总觉得工程管理专业不如土木工程、给水排水等专业目标明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有工程技术作为依托,背靠建设类的专门院校,各个工程技术专业我校基本齐全,有可以利用的工程技术资源。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还为北京市建设领域培育了成千上万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目前正活跃于北京市建设领域,也为我校人才的培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关系资本,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和平台。但是,资源只是潜在的优势,潜在的资源能否转化为效益,主要依靠能力的发挥,资源需要通过能力去实现增值,能力只有通过使用资源创造价值才能体现。
3.OT分析
由于我国还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在我国工程实践活动中,企业对工程管理人员需求旺盛,尤其是中高层工程管理人员在企业中极为匮乏。根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结果,认为我国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组成结构失衡和专业失衡同时存在。组成结构失衡表现在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而掌握先进知识、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水平人才相对缺乏。专业结构失衡则表现在当前工程管理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某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相对充足,而另一些行业领域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基本建设行业的工程管理人才属于较为充足的行业。尽管在项目管理组织中,工程技术、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工程合同与合同管理、计算机应用和工程法律法规等领域的工作都是由相关的专业人员承担,如工程技术、估价师、律师、合同工程师等,但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各种技术工作、管理工作和职能工作之间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交叉,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分工和协作关系。所以,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交叉和多样化,即项目管理者必须对各种职能工作有很深的了解,而各职能人员或参与项目的各种技术人员也必须了解项目管理,不能“隔行如隔山”。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知识上互相参透,能力上互相补充的管理群体。这就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四、实践教学不足及其对策
1.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足
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突出的问题。学生在未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入学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各门课程的大作业、毕业论文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从教学实践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之间确实脱节,对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缺乏。
2.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
对实践教学不足的对策,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创立和总结的教学经验。沈阳建筑大学齐宝库教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创立了“三明治”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认为,实际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成败的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基于这种认识,以齐宝库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大胆尝试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教学资源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五个学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之后,到工程项目工地实践一个学期,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其余专业课和做毕业设计(论文)。“三明治”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以项目经理助理或工程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加工程管理工作。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回学校学习,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使学生在就业前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高等工科院校是培养工程师的,“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工程制图、工程设计、施工测量、工程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受到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就业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
(2)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学生们作为企业的临时雇员,既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又要参与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这样学生们得到了锻炼,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工程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3)充分发挥了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实行“三明治”教学模式后,学生有机会深入到有关企业。这些企业能够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使企业认识到培养人才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样就调动了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了社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能,弥补了学校办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作为对“三明治”教学模式的改进,笔者认为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配备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其实习加以指导。
五、新型工业化对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要求
1.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由于IT技术的迅速发展,IT技术在发达国家和我国都已经形成相应的产业,目前IT技术正在深刻地改造发达国家的传统行业。由于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目前又面临信息化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可以通过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建筑业和基本建设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其主要反映在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观念上,也反映在有关知识管理以及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由于建筑业的特性,目前建筑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较差,使建筑业相对其他产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2.建设工程信息化的要求
建设工程信息化是指建设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建设工程信息化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信息化,为建筑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建设工程信息化包括软件、硬件、组织件和教育件四个要素,其中软件和硬件由信息产业提供,组织件涉及政府和企业的互动,而教育件作用的发挥则依靠教育部门。
(1)建设工程信息化要求人才具备信息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教授认为,人的因素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认为“充分理解信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信息和物资、能源一样当做重要的资源来看待,这种认识和自觉性可以称为信息意识。现代化的人必须具备信息意识,它是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乌家培教授认为“管理可以说是一种信息再生过程,它从管理主体收集信息开始,经过对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和传递,产生信息的决策信息,施效于管理客体,又得到反馈信息而汇集于另一轮收集的信息中,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可见,管理和信息化密切相关。
(2)建设工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转变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和项目管理软件的商品化,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IT装备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干不了的专业学习上,比如项目系统分析、工程活动逻辑关系安排、实施方案的拟定、比较和评价、管理程序的制定、报告系统和文档系统的建立、工作过程中的协调、沟通和激励等。可见,IT技术推动的信息化要求教学模式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思想、应用的能力上。同时,信息化通过网络连接为任何实践、任何地点、任何人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途径。信息化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特别是交互式动化演示以及虚拟现实的功能,可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效率。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实时与异步式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信息化鼓励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信息化建设使得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后可按照自己的安排、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点播课件、开展虚拟实验,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复习。通过IT技术可以将工程实践的现场连接到课堂,也可以将其他高校的教学连接到本课堂;可以将各种研讨会、各种资料和网址连接进入课堂。信息化建设为教学提供了直接交流的良好空间和条件。教师与同行的交流,可不断的更新知识和开阔视野;通过教师答疑、作业管理、在线测评等交互学习环节实现答疑解惑、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了师生沟通;学生之间通过专题小组、聊天广场等进行讨论交流,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开展合作化的协作学习。网络为师生的互动提供了条件,信息化技术也为情景化教学的创设提供了条件,为创设仿真的实验室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建设;社会竞争力
1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学科属性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在高校是在1989年开始设置的。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进行了调整,把原来属于管理学门类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工商管理学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一些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还有一些高校并入了工商管理学科。宁夏大学于2006年设置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本科专业,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设在工程管理系。2004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纳入土建大类门下,成为二级学科。
2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培养目标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土建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基础知识、能在国内房地产领域从事项目投资决策分析和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及房地产全程营销与策划、符合房地产企业职业岗群要求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是:
(1)熟悉土建工程技术基本知识,能够识别建筑工程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掌握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标底的能力。
(2)掌握房地产投资分析基本知识,能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初步可行性论证。
(3)熟悉工程管理基本知识,具备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阶段的全过程管理能力。
(4)掌握房地产评估、房地产营销策划、物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运作能力,能够从事物业管理及房地产、估价和中介服务等岗位工作。
(5)掌握国家有关土地、房地产、城市规划等相关政策法规。
(6)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房地产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从培养计划的要求来看,对于“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政策法规”四个平台的课程中,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对其政策法规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为掌握,而对土建工程技术知识模块课程的要求仅仅是熟悉。可见,本专业以培养具备房地产经营管理、物业管理和房地产营销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满足定位的人才目标市场(房地产产业)及服务面向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同时还要求熟悉土建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完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建设阶段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
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对我校2010级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的调查了解,本专业的相对需求量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估价事物所、物业等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储备要求也侧重于工商管理模块。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房地产经营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及管理和建筑法规等知识,能完成主要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认为,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适应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3 专业方向的设置
根据2013年和2014年招生计划,目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4个专业方向:房地产开发与租售、物业管理、住宅区规划建设与工程管理、房屋建筑工程造价与估价。其中,房地产开发与营销方向最能体现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培养要求。物业管理属房地产类专业目录中的一个独立专业,物业管理专业适合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饭店、商厦、写字楼物业经营管理工作、企事业单位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等职业岗位群。住宅区规划建设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作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一部分,设置为房地产类的一个方向也顺理成章。房屋建筑工程造价审计与估价系房地产开发环节中的重要程序,设置为一个专业方向是合理的。
4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竞争力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社会影响力的竞争。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因为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阶段,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均派出本企业人员组成项目部,实施对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和工程投资控制,这是土建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做的工作,房地产行业每年都大量招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是证明。所以,房地产专业毕业生比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更加具有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保持长久发展的关键所在。
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要特别突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具有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管理能力见长;房地产专业学生则以工商管理和工程管理知识及综合素质见长。但是,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能有效的将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就会失去优势,所以我们要在房地产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和教材适用性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房地产专业设置有两种倾斜:一种是偏向于工程管理专业或建筑工程方向;另一种偏向于工商管理方向。我们认为,这两种偏向都不可取,前者失去了房地产专业的独特性,无法形成专业特色;后者不能适应房地产开发和在房屋建造阶段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学生就业面比较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除了房地产营销、估价、物业管理外,还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及工程管理业务,如果没有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就难以胜任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就是不懂技术何以管理。但是房地产专业需要具有的土建工程技术知识素养,并不意味着在课程设置上向建筑工程专业看齐。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别人难以模仿的独到之处,比如建筑工程定额与概预算课程,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工程造价编制、审核以及对预算软件的使用,毕业生到单位就能很快胜任工作,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目前建筑工程专业虽然也有工程概预算课程,但在预算软件使用方面难以熟练和深入。
我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按照企业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校企紧密结合,聘请企业的经理进行专业建设指导,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突出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岗位技能,具体做法为:
(1)在专业设置上突出特色。借助我院土建类学科优势,强化毕业生对工程造价核心技能的掌握并具备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管理等综合性素质。
(2)在培养目标上突出职业技能特色。我们认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就业岗位群为导向,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计划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毕业生具有几项专业技能,是将来顺利就业的可靠保证。结合我们专业特点,要具体强化四大核心技能的培养:房地产投资开发项目标底编制的能力;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能力;计算机的专业应用能力。我们要依托我校先进的计算机实验室,强化学生的概预算软件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租售网上推销、物业管理网上推销等课程的情景式模拟实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别的院校相比就拥有更宽的就业面。
5 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
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所开设的课程设计工商管理和土建工程两大学科,需要设置的课程门数较多。如果每一门课程都按工商管理类和土建课程要求进行设置,那么总的课时数必然要超标。解决的方法是精减课程内容。但是哪些课程内容是可以缩减,哪些课程是能够缩减,需要教研室认真地讨论,特别是对于土建类课程的开设,要开一些房地产专业急需的课程,比如《建筑工程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等,拓宽学生专业基础,这样既解决了课时量限制相矛盾,也解决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要求的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按排最有价值的课程。大的原则是不论采取何种方案,课程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于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来说,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不能够相配套。我们采用的教材均为外地高校使用的教材,没有本土气息,不能贴近本地区的房地产实际,而且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为此,应该着手自编教材的建设。另外,要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建设的优化和整合,做好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授课内容精练,每门课程都应该明确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以及学时分配的合理性。
【关键词】 石油高校 工程管理 专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11BZ52)、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培育研究”(项目编号SGH10146)前期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须密切结合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要求,遵循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勇于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价值。新形势下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及实践问题将是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长期研究的课题。[1]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整个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许多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凸现工程活动的重要地位和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工程时代。[2]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迫切需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一学科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科本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3]。然而,我国的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却不相适应,与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进程不相适应。
首先,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应当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培养的毕业生数量上讲,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同步,适度超前;从质量上讲,不但知识结构,而且能力素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结构上讲,切实解决近年来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中反映出来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均衡(现场工程管理型人才供不应求,研究型人才供过于求),学科专业间不均衡(石油主干专业与其他专业),学校(石油高校与其他院校)间差距等结构性矛盾。
其次,应当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目前,还普遍存在专业口径过窄,毕业生适应性较差。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能优化配置,办学水平较低,办学效益不高。
石油高校工程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趋势
工程管理是一个横跨技术与管理的学科,相比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与管理类专业,其最大的特征是复合型,其研究对象是探究专门技术(如土木、水利等)的管理规律。广义的工程管理(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指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的艺术与科学,并不面向特定行业;狭义的工程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则主要面向建设行业。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定义的工程管理包括四个方面: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包括规划、论证、勘设、施工、运行管理等);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中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但就目前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设置情况而言,主要是建设工程管理,是一种狭义的工程管理。[4]
国外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翻译成英文Engineering management、Project management、Construction management。工程管理专业所在院系主要是工程学院(Engineering)、设计与环境学院(Design and Environment)以及商学院(College of Business)等,其中大部分在工程学院。[5]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 发展现状与规划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93-01
前言
伴随经济管理系的发展,我们在见证成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流中,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一切已有的成绩都只能说明过去。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才是真正的成功者。因此,未来,既充满着希冀,又充满着挑战。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要继往开来,稳步发展,开拓创新,再铸辉煌。
一、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经济管理系现有经济学和会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分属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大学科。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办这两个学科的比比皆是。要在众多的学校和学科中脱颖而出,需要自我定位准确,选好目标市场,发挥自身优势,办出自己特色。应用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各相关领域的理论、运行规律与管理的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基本改变了大学本科人才紧缺的局面。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如果不能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就会影响学院声誉,堵塞自己的发展道路。
贸易经济和市场营销方向侧重于经济贸易、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面临新的经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贸易规则和惯例,并且能够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技术经济是以技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为基本对象,将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新学科。当今世界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而对融技术和经济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技术经济方向侧重于经济与技术的结合,要加强学生的工科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能胜任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能对项目进行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提出决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发展、结构、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学科。产业经济学对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体制、运行机制、运行规律、组织管理、经济效益的研究,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起了重要作用。选择产业经济学作为主攻方向, 还有利于经济学专业的深化和拓展。
经济管理是应用经济学专业的落脚点。经济管理涵盖广泛,既有经济分析与预测、社会经济调查、经济规划,又有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实际业务操作,需要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选择经济管理作为主攻方向,有利于人才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扬长避短的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能够使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把专业办出特色,锻炼和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梯队,同时为专业的进一步拓宽, 培育硕士点准备条件。会计学专业学科比较单一,定位简单,立足于培养“双师型”人才和中英文记账的“多面手”会计人才,并主要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师资,建立起学术梯队,争创硕士点方面下工夫。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从经济管理系的起点状况和目前的师资队伍结构及水平着眼,本科教育定位于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大类学科。按照国家教育部现行专业目录,经济学科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学学科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我院经济管理系是在贸易经济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方向拓展是水到渠成的事。经济管理系现有会计学专业,向财务管理专业拓展也具备了一定条件。经济管理系目前还办有市场营销专科专业,且积累了4年的专科专业的办学条件,申办本科专业的条件业已成熟。具备了以上办学条件,向工商管理方向拓展也是有条件的。经过几年的运作,经济管理系已经拓宽了本科专业发展的空间。根据上述条件, 我们初步设想,经济管理系未来十年本科专业发展的思路为:稳步发展,控制规模,质量先行,兼顾效益。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教育,经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各院校的努力取得巨大的成绩;包括指导委员会和各院校的工程管理教育者均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技术活动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现有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与社会需求,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国外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毕业生去企业需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改革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工程管理教育方法的改革重点是增加学生对工程技术活动中所面临的实际管理问题的感性认识,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
1、增加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现在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均是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的,对工程建设的实践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对工程建设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空对空的现象,结果是学习了大量的现代管理方法,但不知何时可以用得上以及如何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理想的办法是参与一个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探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这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和评价有关各方在工程建设中所面临问题的良好机会。
3、举办讲座。邀请工程管理专业专家参与高年级学生的研讨会,使学生有机会分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全面培养工程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近年来受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不景气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产生了怀疑。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方向指导,文章以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深入调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目前的发展状况,并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的结论可以为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毕业生调查;就业;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38;TU71-4文I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4907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新设置的本科专业,一部分高校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演变而来,其余一些高校则新开设了此专业。截至2014年,工程管理专业在校本科生14.6万人,有476所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已接近大土木专业中土木工程的人数①。重庆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具有财经特色的院校,其工程管理专业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给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提供就业方向指导,课题组成员深入调查了本校2003―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前景,旨在为本专业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指导建议,同时帮助大学生培养专业相关能力,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调查过程及方法
2014年12月到2015年6月,课题组开展了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制作、发放及数据回收、统计工作[1-2]。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到2011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课题组采取部分抽样调查方式,通过QQ、邮件等方式联系各届毕业生,邀请毕业生通过问卷网络平台参与网络问卷调查。重庆工商大学2003级、2004级工程管理学生各有1个班,平均每班40人,
2005到2011级学生每届2个班,平均每班40人。粗略统计,2003到2011级工程管理毕业生合计480人。本次抽样调查共抽取了每个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约240份,但由于部分毕业生联系方式变更,本次抽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169份,问卷回收率约70%。
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5个问题,分为基本信息(性别、毕业学校、毕业年份)、所在单位情况(生源地、单位所在地、所在单位性质)、就职情况(第一份工作来源、毕业到工作所用的时间、工作性质、职位、薪酬等)、建议与评价四部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男性约占69%,女性占31%。调查同时发现,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男女比例差距越来越小,甚至越来越接近,男生比例不再占绝对优势。这表明近年来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女生比例在增加。被调查者中工龄1~3年的毕业生达到26%,3~5年工龄的占50%,6~8年工龄的占24%。
1.毕业生性别与工作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从工作单位的性质来看,选择进入民营及私营企业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达到73%,而进入政府机关、国企和外企的男生比重均高于女生(图1)。此调查结果表明,民营及私营企业仍然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工作岗位来看,男生中从事“管理+技术类”岗位的比重约占70%,单纯的技术类所占比重最低,而女生从事技术类、“管理+技术类”岗位所占比重几乎持平。女生从事管理类岗位所占比重略低于男生,但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比例却远高于男生(图2)。调查表明,女生更倾向于进入私营或民营企业,而男生则更多进入国企或政府机关,从事管理岗位的也更多,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升职。
2.毕业生工作区域及工作单位性质
从工作区域来看,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约66%在重庆主城工作,约21%选择了在重庆区县工作,选择在乡镇工作的仅占1.78%,其余的则在外地或其他区域工作(11.8%),区域差别明显。虽然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在重庆市区及周边工作,但通过对毕业生的交叉对比发现,选择在重庆主城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下降的趋势,而在区县或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逐渐上升。这一现象与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由一线城市扩大到二三线城市的趋势吻合,同时也表明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逐渐走出重庆,服务于其他省市和地区。
3.毕业生在当前单位的工作年限
横向对比来看,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以政府机关居多,工作年限在1~3年的主要集中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年限为3~5年及5年以上则以事业单位和国企居多。纵向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中,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往往工作年限较长,绝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了3~5年及5年以上,在民营及私营企业的毕业生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居多(表1)。事业单位和国企福利待遇相对较好,毕业生看重其稳定性。工作年限在1年内的民营企业最多,说明其人员流动性大,毕业生选择范围大。
4.单位性质对薪酬的影响
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中毕业生低薪所占比例较多,约一半的毕业生薪酬在3 000~5 000元,8 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0。在国企、外企或合资企业、民营或私营企业工作的毕业生薪酬集中在5 000~8 000元区间。月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高薪人群也集中在国企、外企、合资企业及民营企业,其中外企、合资企业的比例最多(图3)。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毕业生在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薪资虽然较低,但工作较为稳定,人员流动性不高,毕业生更看重其工作的稳定性,而在国企、外资或合资企业中的毕业生更看重其薪资待遇。
5.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在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中,只有外企或合资企业的用工签约率为100%,无未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他四类单位均有不签用工合同的情况,其中政府机关的比例最大。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来看,除政府机关外,其他性质的单位签订3年以上合同占绝大部分,且事业单位、国企、外企或合资、民营及私营签订5年以上合同多达一半以上(图4)。调查表明,政府机关对员工考察更为严格,签约更为慎重,企事业单位更注重人才的稳定性,从而更倾向于签订长期合同。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权衡不同性质单位的利弊,慎重选择工作单位,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6.毕业生工作来源及花费的时间
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获得第一份工作,少部分依靠亲友引荐。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已找到工作,次之为毕业后一个月内,毕业后3~6个月找工作较为困难(表2)。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本专业学生自主能力较强,市场接受程度较高。企业招聘大多在春秋季进行,冬季为招聘淡季。毕业生应看准招聘规律,抓住招聘时机,以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毕业生就职情况分析
1.毕业生目前工作与专业的关联
统计表明,s89%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余11%选择的是与本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此外,从毕业生目前就职的企业类型来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有70%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工作,其余10%的毕业生选择在咨询公司及估价/造价公司等中介行业工作,9%的毕业生在政府部门工作,选择“其他”的毕业生达到11%,主要从事金融工作,这和重庆工商大学的财经类特色优势密切相关(表3)。
2.毕业生职位分析
统计表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中大部分仍在基层岗位工作,接近70%,中层管理者约占26%,高层管理者仅占1%。交叉对比发现,中层管理者约70%,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其余30%工作年限在3~5年或5年以上,表明工程管理毕业生晋升快,晋升年限短。这一结果与毕业生就职以来的职位变化基本吻合,超过半数毕业生事业处于上升阶段,极少数人职位下降(表4)。
(三)毕业生工作性质、职位、薪酬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1.毕业生目前职位与专业的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共有150人从事专业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造价/估价公司和相关的咨询企业),19人从事与专业不直接相关的工作(集中在金融、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领域)。在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基层管理者占69.33%,中层管理者占27.33%,高层管理者几乎没有。而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19人中,基层管理者占73.68%,中层管理者占15.79%,高层管理者占5.62%。两者比较,基层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中层管理者的比例较高,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位居高层管理者的比例较低。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与专业直接相关行业晋升的难度更大(表5)。
2.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岗位的相关性分析
169名被访毕业生中,无论是管理类、技术类或“管理+技术类”岗位,基层员工都占绝对比重。其中,技术类岗位约占91%,远远超过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的比重。从事管理类、“管理+技术类”工作的毕业生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管理类毕业生位居高层的比重在三者中最多,占到7.14%。而技术类岗位毕业生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所占的比例几乎为0。由此可见,从事技术类岗位的毕业生职位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大多从事管理类和“管理+技术类”,其中高层管理者主要从事管理岗位。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管理才能以及“管理+技术”型的复合型人才更容易得到晋升机会。
3.毕业生目前薪酬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关联
为了解毕业生目前的薪酬与所从事工作及专业是否有关联,课题组成员将毕业生的薪酬与他们从事的工作进行了交叉分析。统计表明,收入在8 000以下的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和不相关工作的比重几乎持平。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每月收入8 000~10 000元的占10.67%,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11.33%;从事非本专业相关工作的人员中,收入在8 000~10 000的占0%,收入在10 000以上的占21.05%。两者比较,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在8 000~10 000元的更多,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更多。
由此可见,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与目前所在职位关系不大,不论什么类型的工作,综合能力是职位高低的决定因素。选择从事非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大多因为薪酬较高,本专业相关工作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相对较低。
4.毕业生目前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关联
(1)中、高层管理者大部分薪酬在5 000元以上,50%中层人员的薪酬达到8 000元以上,仅有20%的中层人员薪酬低于5 000元。基层员工薪酬在5 000元以下的近60%,极少数能达到8 000元以上的高薪(表6)。
(2)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p
图5毕业生薪酬与工作职位的卡方检验结果(3)职位与薪酬呈正比。毕业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职位升迁的同时创造更高的价值空间。
5.毕业生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变更情况
(1)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调查。通过对169名毕业生的调查发现,有6.51%的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现状非常满意,有68.05%的毕业生比较满意,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共计25.44%。
大多数毕业生对现状比较满意,少部分不太满意,处于非常满意、很不满意两种极端情况的为极少数,大多数毕业生目前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2)毕业生工作变更分析。参与调查的169名毕业生中,从未变更过工作的约占51.5%,变更过1~2次的约占36.1%,12.4%的毕业生变更工作3次以上。
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较为满意,极少数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中。大部分毕业生更换工作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以及升职机会,其次是由于兴趣爱好、特长及工作经历,极少部分因为他人原因更换工作。毕业生总体适应能力较强,职业追求基本围绕升职和加薪(表7)。
(3)毕业生目前职位与工作变更的关联。统计表明,高层管理者中,有50%的从未变更过工作,另50%则变更工作2次,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高层管理者的经验能力强,薪资待遇高,不会轻易更换工作;另一方面,一部分能力较强的毕业生通过跳槽获得了目前的高层管理者职位。而近一半的中层管理者变更过1~2次工作,变更3次以上的约为1/5。基层员工60%未变更工作,极少数变更3次以上(表8)。适当变更工作有利于积累经验与人脉,培养自身能力,但频繁跳槽会对升迁带来不利影响,变更工作应慎重。
其次,通过列联表分析,从卡方检验表中得知,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分布值为0.21%,说明工作变更对职位的影响显著。目前所在职位与毕业后变更工作次数通过线性间的联合检验(Linear-by-Linear Association),双尾检验p=0.01,说明目前职位与薪酬存在线性关系(图6)。
三、基于本调查结果的就业建议
(一)男女生在职业定位上要体现性别差异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的男生占大多数,且男生就业发展趋势更好。调查数据显示,女生基层员工的比例为80%,而男生为65%。中层管理者男生比重为30%,女生为13%,中层管理者中男生所占比重超过女生的两倍。男生为高层管理者的比例为1.69%,女生为0。
(2)性别在行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工程管理专业的男生相对较多,男性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女性由于自身的生理条件限制,加上社会上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从事工程管理类职业有一定局限性。被调查的毕业生中,女性较多从事管理类工作,说明女性的专业技术相对男性要差一些,而管理类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强。因此,对于在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女生而言,应该合理定位,规划好就职方向,在校期间应加强对经营和管理类知识的学习。毕业后,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内的管理类岗位。
(二)兼顾技术及管理知识
管理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奠基石。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主要偏向技术和管理兼具的人才,建议在校学生首先要学好管理相关的学科,其次要通过加入学生组织和社团,培养团队意识,积累团队经验,提高管理能力。
(1)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相关工作,毕业生要注重长期发展。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薪资逐年提升,工作年限超过5年,大部分毕业生能达到高薪水平。管理、技术对职位以及工资影响巨大,想要成为高层管理者,必须管理与技术水平兼具。
(2)不能重技术轻管理,技术与管理兼具才能更好地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加管理的学科,就业形势相对乐观。该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也较大,毕业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找到工作是不难的,前提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肯定。对企业而言,专业技术是基础,综合能力是提升职位的关键。对在校学生而言,学好专业知识是首位,除此之外,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校大学生应更多地了解专业相关工作内容,正确选择自己的工作类型,做好职业规划。
(三)重视在校期间的各类活动
被调查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或就业政策类知识竞赛、创业社团、大学生社团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或创业比赛等对就业有促进作用。大学生应注重全面发展,需要认识自我,进行自我规划(表9)。
(四)做好求职面试的准备
(1)及时搜集招聘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前期准备是关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来源于社会招聘网站和学校的招聘会,因此,搜集和关注招聘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招聘会前充分准备,对招聘单位进行了解,熟知招聘流程,会让求职者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2)求职中交际能力起主要作用,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能力也占较大比重。相貌、身高等外在条件影响甚微,因此具备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为重要(表10)。
(3)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就业。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毕业生应化压力为动力,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进入职场的最后准备。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一半以上在毕业前找到了工作。毕业生在就业时应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
(五)做好就业后的长期职业规划
(1)工程管理相关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职业周期长,短时间内不能晋升的毕业生需调整好心态,不能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终能得到升职机会。
(2)工作经验对薪酬的影响较大,在变更工作时要谨慎考虑。薪酬与工作经验成正比,一定的工作经验不仅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更能成为升职的关键因素。参考文献:
[1]范秀荣,苏继伟.统计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10.
[2]黄应绘.统计学实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袁卫,庞浩,曾五一.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薛薇,陈欢歌.基于Excel的统计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
Affected by the depression of real estate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some university students, especially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doubt about their employment prospects. To provide career guidance to these students, taking graduates from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with graduates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graduated from 2007 to 2011 as object, to investigat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re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urvey can provide undergraduates some employment guidance advices and help to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related to employment, as well as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尤其以建筑业的发展最为显著。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房地产企业、建筑安装公司等。这些行业对建筑工程的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也对相关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融建筑工程与管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教学主要包括:土木工程、工程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有: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工程的投资与造价等,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很宽,学生们的就业范围也比较广,社会需求也很大。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对相关人员的责任要求比较高。所以从业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同时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获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管理能力的,能在相关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由此也可以看出,学校在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双重训练,使学生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体包括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通过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为主要导向,从分的利用学校和校外的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形式非常多样化,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进行一定的工作实践,也就是半工半读。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这种工作实践,应该是带有一定报酬的。
在我国,工学结合这种模式很早就已经产生,但是受到我国高校教学课程设置和企业用人理念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顺畅。但是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优势还是切实存在的。
2.1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从事职业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指导学生们更好的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社会实践,也能够有助于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证书。目前,技能考核的证书还是很多的,比如: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师、房产评估师等。这些证书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学生们敲开工作岗位大门的一块敲门砖。而工学结合的模式则会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获得相关执业证书。
另外,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会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会看到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合适的调整。
2.2 工学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锻炼自己,培养出与工作需要相适应的社交能力。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为明白的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从而选择理想的职位,单位也可以对学生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学生。这一过程促进了单位和学生的良性沟通,也建立起学生和企业的良好的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2.3 工学结合的模式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负担
学生们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企业还会支付一部分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解决了一些学生的经济问题。
2.4 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接触社会搭建了桥梁
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最终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多的价值。然而,学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条件,使得学生们能够提前感受到社会工作环境中的氛围,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好从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各种准备。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实践及效果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基本上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和专业建设。通过学校的理论集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比如:CAD制图、建筑力学、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测量与方法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能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为实训做指导。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对课堂上学习到的测量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实地运用,指导老师可以在现场给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这样子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就能进行实践,课堂氛围也比较轻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单一的在课堂内学习高的多,而且时间安排也非常灵活,老师们可以根据学习的难度、学习的内容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将较难的内容安排较长的时间进行实训。另外,许多学校还和一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的教师们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学生们在假期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工作实践的示范和规范化指导。
这样的实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在过程中也比较自觉,都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相关实训要求。由于是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所以学生们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巩固,学生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另外,在实训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作,也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结语
工学结合的模式将高等院校的教育、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改革当中,而学校也会更加了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更能够促进校内部实训基地的建设,达到了学校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也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
所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发展,应该更好的实行。
参考文献
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项目经理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是在金融危机和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下提出的,工程相关的上下游行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这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人才能力培养提出更大挑战。中国工程管理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偏重理论而学生缺少实践应用能力[1],反映到工作实践中就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偏弱,专业优势显现不出来,存在设计工程相关行业面广而技术不足的问题。这种内外环境导致学生在工程相关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下降,长期将会影响到专业就业和学科发展。究其原因,基于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的专业课程内容重复、关联性不强,学生无法从众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清晰、整体的认识。为解决这一问题,并充分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兼具土木工程技术及与项目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笔者从各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从毕业设计环节入手构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技能整合的实践指导模式。通过此种模式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好现有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实现本专业四项平台能力的整合,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模式的引导,加深对本专业、本行业乃至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的理解和掌控能力,以此适应复杂的工程项目建设环境,提高实际的工作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现状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只有对理论有了本质的认识,对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把握,才会有自己新的观点,这样写出来的毕业论文才会有个性。江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建筑工程、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上的新设专业,原有大土木工程学生数量众多,每年毕业生约在200名左右,以前的毕业设计选题[3]较为单一,主要以多层框架结构的建筑、结构设计为主。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偏重这种类型的选题,近几年来通过整合师资力量,有效拓宽了选题范围,规范毕业设计选题管理,建立了师生双向选择的选题管理模式。2011年江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仍然与土木工程的选题大致类似分为工程设计类(多层框架结构、小高层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与管理类(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可见,这种选题分类已经完全不适合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运用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的四大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更加无法体现本专业学生相关技能的融合程度、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缺乏能力的训练
从以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可见,毕业设计的内容上过多地重视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而忽视了毕业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关技能融合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及其未来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三)指导模式单一化
在江苏大学已有的毕业设计教学中,教学双方所采用的依然是一个指导教师对几个学生的定期指导形式。工程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成立的,师资极度缺乏,学校中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些年轻教师要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繁重,而传统的学生毕业设计时间过于集中,这势必会造成教师在毕业设计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和学生互动不够,这种指导模式必然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对此,文中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群体”指导模式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三、“群体”指导模式的提出
(一)“群体”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群体”指导模式是指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校内外相结合三种方式为一体的模式,课题组采用的方法是以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为目标,不同专业指导教师分阶段介入的“群体”指导模式,具体做法是: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日常指导工作和管理工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某些问题涉及相关专业辅助教师的研究领域时,专业辅助教师就有义务解答学生的问题,负责的指导教师还要在毕业设计初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关信息,课题组还会在毕业设计的初期和末期开展对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研讨,讨论会的内容由相应的指导教师负责。应该说,这样的“群体”指导方式改变了原先教师“个体”指导的模式,构建了以指导教师为主、联合课题其他专业教师为辅的“群体”指导模式,学生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可以涉足本专业中较多的领域,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讨论,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其团队精神。
(二)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校内外结合模式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应贯穿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毕业设计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叉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强调工程管理(造价方向)的全过程,涵盖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及施工阶段,一直到最后竣工及后评估阶段。相应地,毕业设计的内容将设计多学科和多专业的交叉,可以在一个具体工程实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选题提出不同具体要求。在设计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在工地熟悉一周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在实施设计时可参考学习施工单位编制的类似工程施工方案和工程实例。现已建立较为典型、毕业设计效果较好的工程形成毕业设计选题库,并拟今后继续收集,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如表1所示,工程管理(造价方向)专业将毕业设计选题定位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能力整合,也就是将学生分组,不同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侧重于项目建设不同阶段的能力培训,并按照项目建设全过程对不同阶段的小组成员进行项目建设过程模拟及能力整合的培训。(1)项目决策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侧重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习特点,主要是项目经济评价和投资估算。(2)项目设计、造价阶段,毕业论文选题侧重招标和投标过程模拟。考虑到招投标的政策性较强,这一阶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的能力。(3)招投标内容较广,一般可以结合最新的法规政策,编制施工项目招投标。要求学生应掌握招投标的主要内容、程序步骤、评标办法、投标技巧等。可以综合运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FIDIC合同条款编制工程项目招标文件的编制,包括国内标和国际标,相应地,工程项目投标文件也分为国内工程和国际工程投标文件的编制。(4)项目施工阶段,使学生能够根据一整套实际工程项目的施工图纸、合同文本、现场地质勘查报告、招标文件以及相应的国标规范和标准图集等资料,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上述几方面的设计内容几乎涵盖了大学4年所学的全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将工程计价、工程招投标、施工组织、合同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相应能力模块训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管理;培养方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刘惠敏(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09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同济大学英才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23-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二、工程师培养中的问题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已经达到320多所。但大多数院校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母体”专业基础上设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导致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出现诸多缺陷。
1.专业培养目标水土不服
就目前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是在工程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技术人员,在从事多年的专业技术工作之后,积累和沉淀了一定的管理经验,走上了管理岗位。即使少部分从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管理岗位人员,在工作初期基本上都是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开始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多样化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和冲突。
2.课程体系的“模块拼盘”现象
工程建设管理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复杂性。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平台课程要包括经济平台、管理平台、法律平台和技术平台四大类平台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着条块分割、知识融合度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每门课程内部的教学内容各成体系,但在不同模块下的课程之间或存在大量的知识重叠,或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3.实践课多于实习平台
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在经济管理实践课、工程管理实践课、暑期“第三学期”实践学习等环节,仍延续“授课”和“软件培训”等方式,而实践基地建设的常态化维护、实习环节的设置和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工程”实践之间存在“雾里看花”的屏障。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创新
1.培养目标
在“卓越计划”的导向下,为适应工程教育发展方向,多个高校在培养各行业工程师的专业设置上,均进行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多所大学均采取了“4+2+3”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国内外建筑工程及其他工程领域和房地产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方案
“4+2+3”计划的总学制为9年,其中1~4年为本科阶段,完成工程管理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第5~6年为硕士学习阶段,其中课程学习1~1.5学年,学位论文工作1年以上(含1年),完成硕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工程硕士学位;第7~9年为博士学习阶段,其中课程1年,学位论文工作2~3年,完成博士学位的培养计划,可授予工程博士学位。其中,参加“4+2”计划的学生,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免修硕士学位阶段的“英语”和“专业外语”课程;可以申请免修硕士学位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可以在第四学年提前选修硕士学位阶段的课程。研究生第一学年结束后,满足以下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自愿申请和复试考核的方式选拔,合格后加入“4+2+3”培养计划,并选报导师。其中,按照工程管理专业自身情况,优秀的硕士生可以直接通过选拔进入博士阶段学习,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熟练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研究型人才。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技术背景主要为建筑与土木工程技术,毕业生应达到下列具体要求:一是掌握人文、自然、专业方面的丰富知识;二是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三是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四是具有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五是具有现场工作能力。通过“卓越计划”,实现“面向行业、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工程经验的全面通才师资队伍。
3.校企合作
工程管理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将工程技术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整合大学、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源,构筑开放、高效的系统,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锻造“顶天立地”的工程管理者和实践者,是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大型建设工程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作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合作伙伴,建立校企合作企业库。
二是挑选合适的学生进入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学生在完成本科基础课阶段学习后,可以报名参加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学院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按照该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完成本科学业。成绩优秀者和经与企业协商具有继续联合培养潜力的学生,可以直接攻读工程硕士继续实行工程管理卓越工程师计划,联合培养企业还可以协议资助特别优秀者继续攻读工程博士。
三是通过参与企业工程项目,联合培养和指导工程管理工程师。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采用毕业设计或课题研究的形式,有计划地安排工程管理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参与项目运作。企业安排资深工程师作为企业指导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指导工程管理工程师的项目工作。
(2)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专业素养。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道路、桥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大土木专业背景,熟悉行业政策法规。
二是适配能力。能够承担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开发、设计、采购、施工、设施使用等各阶段管理;能够从事包括投资方、开发方、设计方、施工方、供货方、设施方等工程项目不同参与方的管理。
三是行业定位。能够胜任工程的技术管理、商务管理、法律管理、社会及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职能;能够满足从工程项目、工程企业到工程行业等多层次的管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