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18:2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交政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s
例句1:
China's core interests include state sovereignty, national security,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national reunification,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established by the Constitution, overall social stability and others.
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国家安全、和国家的重新统一,以及根据《宪法》规定建立的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整体稳定等。
例句2:
No development path should be chosen at the expense of major national interests, core interests in particular.
选择任何发展道路都不能牺牲国家的主要利益,尤其是核心利益。
2.海外利益overseas interests
例句1:
Overseas interests are overseas extens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s,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utside the country's border.
海外利益是一国国家利益在境外的体现,是国家利益的海外延伸。
例句2:
It is a dut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to protect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
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是中国人民的职责。
3.海外安全overseas security
例句1:
China has established an overseas security mechanism involving the governments at central and local levels, Chinese embassies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中国大使馆和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安全机制。
例句2:
China's "overseas security" efforts still need to further keep up with its "Going Global" pace.
中国的“海外安全”努力仍须跟上其“走出去”的步伐。
4.非传统安全挑战unconven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例句1:
There are many unconven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to be tackled. Examples are natural disaster, transnational crime, cyber security, energy security and food security.
许多非传统安全挑战亟待解决,包括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网络安全、能源和食品安全等。
例句2: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re becoming more vulnerable in facing unconven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世界许多地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5.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
例句1:
China has always committed to expanding the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cluding providing assistance to the best of its ability to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help recipient countries consolidate their self-developing capacity.
中国始终致力于扩大南南合作,包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例句2:
关键词:新南非;外交政策;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D8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7-01
一、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检验国家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否
在约瑟夫・布拉特尔的领导下,南非发现国际足联更愿意南非举办主要赛事来实现发展目标。因此南非在申办文件中开始强调国家改革和发展目标之间的协调。不无夸大南非在举办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限制,还有其它因素使得南非举办世界杯受阻。首先尽管国际足联所观察到的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了南非的基础发展,但是世界杯足球赛毕竟还是注重利益,因此许多目标都是向着利益看齐,赞助权都交给了企业,甚至最后场地的赞助都由企业所有。国际足联想要对南非赛事的策划和举办都要有掌控权。
相比于2005年南非组委会对世界杯举办的干涉和插手,世界足联的干涉明显要多,在国际足联的干涉下世界杯的举办城市从原来提案中的13个减少到了9个。主要体育赛事主办方的经验表明这些赛事中隐藏的政治经济,尤其是企业和赞助商需要的商业利益,是决定这些赛事举办方式和举办规则的重要影响因素。媒体报道给体育赛事带来的直接的资本产出以及公众和传媒公司高水准的投资使得赛事的举办越来越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传媒公司意在追求更多的观众使得公司的利益最大化。重大体育赛事除了能够为国家带来名气以外,赛事的赞助商根本不关心那些“弱势”组织,比如说社区的权力和许可。考虑到这一点,可以说南非在早期的申办过程中几乎没有机会发展其国家建设目标和外交目标,尽管南非做了多方面的打算。
南非的另一个受限是南非的发展受到国际足联的约束,如果南非基础设施的发展不符合国际足联的具体要求,或者未能满足举办赛事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那么国际足联有权对其能力进行评估。许多举办城市一开始都是雄心勃勃,可以说都是一掷千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者进行其他发展,在这一阶段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进行赛事场馆的建设和翻修,以及其它相关的一系列的项目。从国家层面角度来讲,在2007年南非中央政府从财政上拨款90亿兰特(12亿美元)来支持2010年重大体育活动的国家建设。尽管国家投入这么大,但是还是有人要问这样重大的赛事究竟能否带来长久的效益。在学者对体育赛事的影响的评价中,康普顿的观点似乎比较能够得到认同,该观点认为重大体育赛事中,对政治的高期望来自国家政治的压力是否能够满足体育赛事中经济需要已经成为衡量申办目标的基本标准。
二、盘点与展望:新南非体育外交政策发展刍议
南非将体育重大事件作为外交政策工具的同时使得某些特定的国内目标得以实现,展示了多种选择方式所带来的成果,在这些方式中发展中国家利用了全球政治经济带来的机会。南非在参与国际重大赛事中有效地实现了在国内外建设国家形象的目标,当国际赛事作为一种国际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南非可以展示自己的强项,参与到其它没有涉足过的国际事务中,发展新的外交关系,巩固已有的外交关系。这些策略既带来了积极成效,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就2010年举办世界杯足球赛而言,不难看出南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满足国内人民的期望,还要满足那些曾经为南非申办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提供支持的国际参与者的期望。南非将面临的主要外交难题是解决非洲大陆的外交困境,满足支持者的期望以及达到国际足联的要求和条件。
尽管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在南非举行,但是南非希望更多的非洲国家能够参与进来,将这些国家作为训练基地。显而易见的是这一举措能够吸引参与国的投资,例如莫桑比克已经开始建设三个新的体育场馆以及翻新现存的基础设施,国家财政给予了3000万兰特的拨款。这些投资如果好好规划,将会产生很好的回报,不仅仅是赛事的成功举办,还能促进南非长远的经济发展。这样说来,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又潜在地给南非未来的外交提供了一系列的挑战。最后,有必要回顾围绕重大体育赛事所制定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相互映衬的实质问题。南非通过举办重大赛事来实现外交政策目标,因此举办重大赛事同样也能带来国内政治变化。虽然在不同政党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分歧,但是对于南非举办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的态度上各个政党都还是呈现出统一战线,各个政党都很关心体育赛事带来的利益以及关注度。从这个角度来讲,世界杯不仅仅只是足球比赛了。
参考文献:
[1]黄璐.NBA停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1):1-5.
[2]黄璐.博斯曼法案的国际政治经济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5):392-395.
[3]周小英.论国际奥委会的法律地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1):20-22.
[4]黄璐.《体育政治经济学》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5):22-24.
[5]黄璐.国际公平竞争委员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0):1-4.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定位;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8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3-0039-03
作者简介:郭鹏程(1972-),男,辽宁鞍山人,助理研究员;张明霞(1982-),女,辽宁沈阳人,国际关系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不断调整,新的国际格局正在形成。面对如此形势,苏联解体后其主要“遗产”的继承者――俄罗斯不得不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所带来的各种危机和困扰。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成为世界政治中强大的一极,关系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俄罗斯如何进行国家定位以及如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外交政策,也成为它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所必须考虑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冷战后俄罗斯国家定位难题
一国如何对自身的国际地位进行定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是指一国对于自身性质、实力、地位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等属性的一种总体概括和认同[1]。从历史上看,每当俄罗斯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并使原有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断时,其国家定位的问题便凸现出来。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后,俄罗斯进入转型时期,关于俄国家定位的争论也不绝于耳。总体来说,争论主要是围绕着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在转型中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做什么样的国家这两个问题而展开。
(一)俄罗斯是欧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
俄罗斯究竟是欧洲国家还是欧亚国家,这可谓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从地缘环境上看,俄罗斯横跨欧亚两大洲,既属于欧洲,又属于亚洲,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欧亚国家;但如果要从国家的社会意识、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等方面来看,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则应划为欧洲国家。在俄罗斯社会中,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的思想一直是主流观点,在俄罗斯的历史和现实中基本处于统治或半统治地位。亲西方派学者雷诺夫曾明确表示:“如果我们不奉行向北约、欧盟和整个西方战略接近的政策,如果我们不以西方和欧洲大西洋的价值观为基准,俄罗斯就会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但问题是,俄罗斯不能完全融入西方世界,从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我们也看到了俄罗斯在欧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俄罗斯著名的亲西方自由派经济学家亚辛就此指出:“俄罗斯想奉行与西方实现一体化的政策,但是我们作为西方的敌人却不够危险,作为朋友他们却不需要,我们敲西方的门,他们却要我们走开。”不能完全意义上地融入欧洲,是俄在现阶段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欧洲国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中作用的逐步提高,俄作为欧亚国家的分量正在逐渐加重,俄社会的主流意识也逐渐改变着对俄归属问题的看法,即由目前的欧洲国家向欧亚国家转变,并且在对外战略中开始更多地与亚洲国家展开接触与合作。因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意识到只有通过发展与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平等交往和合作,才能谋取和维护俄自身最大的战略利益。
(二)做大国、强国是俄罗斯的自我定位
长期以来俄罗斯人的大国观念根深蒂固,从彼得大帝时期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到苏联时期两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俄罗斯人始终将自己的国家置于独一无二的地位,无论在欧洲还是在世界事务中都要发挥主导作用。独立之初,维护苏联时期的大国强国地位依旧是俄罗斯的外交核心。因此在对外战略上,俄罗斯仍以世界大国、强国自居,在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上多方插手、积极主动介入,常常处于同西方尖锐对立中。但这一时期俄罗斯政策中的大国主义情结与现实中的国际地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差距,因此常常力不从心。正如俄罗斯后来有人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所指出的,“俄罗斯的失败部分是由于对外部世界理解不准确造成的,是不恰当地确定重点、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造成的。"
普京主政后,开始注意修正叶利钦时期的错误, 着手对俄外交政策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在国家国际定位的问题上更加务实,逐步摈弃昔日世界强国的冲动。在2000年7月的国情咨文报告中,普京又对俄罗斯的未来做了明确定位:“俄罗斯惟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确立牢固和权威的地位,这种地位应在最大程度上符合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大国、当今世界的一个势力中心的利益。”所谓“权威地位”和“一个势力中心”的含义,就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这种定位使俄罗斯放弃了恢复苏联式超级大国地位的幻想,更加切合现阶段国内外的新形势,这也为俄罗斯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俄罗斯外交走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交一再发生重大调整,从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到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俄罗斯一直在探索着适合本国国家发展的对外战略以求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却走了不少弯路。
(一)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
大西洋主义也称西方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就是要“回归欧洲、回归西方”,倡导的是西方的文明和价值观。对于大西洋主义者而言,他们更加认同俄罗斯属于欧洲国家的国家定位,认为俄罗斯“从来不曾属于东方,东方的历史与我们的历史毫无共同之处”[2]。因此俄罗斯应该全面仿效和融入西方。俄罗斯独立后,叶利钦为了快速恢复国家经济,使俄尽早融入西方社会,奉行大西洋主义的外交政策。他认为:“俄罗斯要想在国际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只能加入最充分发展的民主国家行列,这样才能占有历史和地理给自己确定的在这些国家中应有的地位。” 正是凭借这样的认识,这一时期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外交思想,将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并且致力于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制定如此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能够从西方国家谋求到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同时,既加入西方大国俱乐部,又保持自己的大国地位。但是事与愿违,俄罗斯在外交政策上的步步退让却没有得到所期许的回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视俄罗斯为异己,采取防范、削弱、限制、融合的政策。在援助俄罗斯的问题上,更是不肯轻易解囊:西方国家首脑会议1992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宣布向俄罗斯提供240亿美元和434亿美元的援助,但这些援助,或都附有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或利息太高,俄罗斯真正得到的援助屈指可数。
实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往往是别有用心的,其最终目的只是削弱俄罗斯,遏制其恢复强国地位。美国人始终认为,“帝国的冲动在俄罗斯始终存在,美国根本就不把俄罗斯看作是一个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强国,在美国人的眼中,掐头去尾的俄罗斯已下降到贫穷的和依赖别人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地位。”[3]
尽管如此,俄罗斯人心底的强国意识却丝毫没有因为国力的急剧削弱而受到影响,反而更为强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不能满足俄的要求,甚至不顾俄的国家利益,同时俄倒向西方的政策又使其疏远了与传统盟友的关系,进一步缩小了俄的国际影响力。至此,叶利钦所奉行的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终于激起了俄罗斯上下的强烈不满。这就迫使叶利钦不能不对外交政策作出一定的调整。
(二)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抉择
实际上,从苏联一解体,俄罗斯国内对于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的外交政策就有不同意见。1992年3月, 叶利钦的高级顾问谢尔盖・斯坦克维奇就曾经撰文,要求重新考虑俄罗斯的外交政策。他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必须特别注意加强在东方的阵地,优先考虑同东方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俄罗斯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西塔良院士也指出,“ 俄罗斯在发展同西方合作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关注亚洲方面(包括印度和中国)及近东各国”。从1992年末起,俄罗斯从地缘政治利益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其对外政策, 将目标转向东方,在外交上既注视西方,也注视东方以保持东西方平衡。即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1993年4月30日,叶利钦正式批准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其中确立了“俄罗斯要实行欧亚平衡外交的方针,欧亚平衡外交原则是强调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保证俄罗斯在世界影响力的平衡中,在调节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多方面进程中,起着与其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作用。其实质是以其惟一与美国抗衡的核威慑力量和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地缘政治中的优势为后盾,对其国家利益和安全利益重新认识和进行战略定位,以东方外交促进西方外交,积极与西方抗争,发挥与欧亚大国相称的作用,努力使其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同时,俄罗斯在外交实践中也开始进行调整: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叶利钦相继访问了中国、印度,重新定位了与这些国家的关系;1993年1月,俄副外长访问了朝鲜并与之进行磋商,延长《苏朝友好互助条约》;1993年2月,俄与蒙古签订了《俄蒙友好关系合作条约》及《俄蒙军事合作协定》,与越南续签了《使用金兰湾基地的协议》,与古巴签署了《确定双方发展互利关系的备忘录》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俄正在奉行东西兼顾的双头鹰式外交战略,开始重新重视对东方国家的外交。
综上所述,尽管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由亲西方的大西洋主义调整为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战略,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外交的中心就会在东方。俄罗斯人深知要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并恢复其大国地位,首要的是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支持,并且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实力雄厚的欧美国家的帮助。正如评论指出的:“从总体上看,俄罗斯此时依然将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放在首要位置,加强与传统盟友及中国的关系,也仅是其对外政策的策略性调整, 主要目的不过是增加与西方国家谈判的筹码,同时也是对西方国家感到失望的一种本能反应。”[4]
2000年3月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开始承认俄罗斯只是地区大国的现实,并从这种认知出发,采取了务实、灵活的新外交政策。这种新外交政策是对国家利益进行重新审视和认知的结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永远都是最大程度地实现当前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的国家利益。2000年出台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已经把维护国家利益中的经济利益放到了外交的首位。在外交实践中,普京既改变了叶利钦执政早期俄罗斯所奉行的 “一边倒” 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也舍弃了其执政后期为显示大国地位而不顾国力广泛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做法,确保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独联体的合作,团结独联体各成员国。俄开展东西方平衡外交,在东方加强与中国、朝鲜、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战略协作;在西方增强与欧洲的联系,突破俄美关系僵局,确立了与美国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而在北约东扩、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等自身无能为力的问题上,采取较为温和的低调处理方法。 但是在关系到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利益的重要方面,如在车臣问题上俄却毫不让步,并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军.全球化背景下的俄罗斯国家定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恰达耶夫.哲学书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197.
2002年11月,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以后,土耳其对自身重新定位,推行“东西并重”的外交战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同中国的文化关系,也加强与中国在安全、反恐领域内的合作。新疆“七五事件”后,土耳其反应过激,粗涉中国内政,中土关系一度出现障碍,但土耳其很快改变对中国的态度,积极增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努力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本论文将重点介绍正发党上台后土对华政策调整的背景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土中之间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正义与发展党;土耳其;对华政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的政治行为和公共政策,受到国内结构与国际体系双重互动的塑造。[白云真《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经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解读》,载国际展望2010年第1期37页]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须研究其政策产生的原因与背景。
1当前土耳其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背景
1.1国际背景
土耳其和中国相距较远,一直以来,双方在彼此的对外关系中无足轻重。中国的外交重点是周边和大国,土耳其优先考虑的也是美、俄、欧以及中东国家。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两国自身地位的变化,中土两国都越来越看重对方,双边关系也日趋紧密。中国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高,一些具有战略视野的土耳其观察家在思考中土两国的双边关系时,意识到崛起的中国在各个方面对土耳其的重要性。对土耳其的国家利益来说,当前与中国发展一种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2国内背景
土耳其拥有突厥语言文化和世俗伊斯兰主义优势,经济相对发达,政治比较稳定,军事势力较强,与美国等西方盟国关系紧密。
1.2.1土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土耳其经济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土耳其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工业投资推动的,而是由借贷刺激的私人消费和房地产投资推动的,这会导致土耳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脆弱性增强。不稳定的货币体系、日益上涨的物价和失业率使得土耳其的经济问题雪上加霜。有土耳其评论员指出,“土耳其现在应当重视中国、俄罗斯和其他亚洲伙伴。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外交政策一直忽略了西方,仅仅关注欧洲和美国。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对土耳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的盟国需要多元化。我很高兴我们的政府现在意识到了这点。”
1.2.2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上台
2001年5月,军方以宗教意识浓厚、挑战世俗原则为由取缔了宗教政党“土耳其美德党”,埃尔多安在此之前宣布退党,并于同年8月另组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并任主席。正义与发展党上台后,全力推动入盟进程,主张“零问题外交”和多元务实外交,在外交舞台上日益活跃,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李智育《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政权的外交政策及成因分析》,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9月第5期第57页]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正义与发展党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对土耳其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力。
1.2.3 土中之间关系源远流长
现在的土耳其人是从中国西迁突厥中的一支塞儿柱突厥和小亚西亚半岛的土著居民混血的民族,而现在的维族就是当时把突厥灭掉的回鹘人的直接后裔,也包括突厥灭亡后融合和同化入回鹘的突厥人。历史上的突厥、回纥都是一个民族,他们的语言,信仰都一样,祖先也一样,只有名字有区别,属于不同的部落。他们之间曾发生过战争,回纥人灭掉突厥后,回纥人控制了整个当时的突厥领地,建立了回纥汗国。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族跟土耳其人在语言、文化方面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对一个维吾尔族来说土耳其语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一种语言,有很多共同的词汇,语法规则都一样。中国新疆的维吾尔民众出国留学或出国旅游的第一选择就是土耳其,新疆民众在土耳其居住的甚多,土耳其和中国新疆联系紧密。但是,土耳其一直都在期待和西方接轨,它推进了其国内政策和国际安全政策的西方化,将自己从东伊斯兰中孤立开来。[宋健生《土耳其对外政策的特点及对华政策的影响》,载《社科纵横》2010年12月总第25卷第94页]土耳其将自己作为西方国家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耳其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也影响了其对中国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耳其忽视了东方,推迟了土中两国关系的进步。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入人心,土耳其也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发展,再加上土耳其国内的维吾尔组织活动等因素都令土耳其不得为应对中国做出决策。
2当前土耳其政府对华政策的特点
土耳其对华政策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它的两面性,也就是说土耳其对华友好合作是主流,但是也夹杂着两国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土耳其对华政策发展到当前是受到两国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利益诉求的改变、国际环境变化以及综合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土耳其根据不同时期国家利益的变化逐步改变着对中国的态度。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上台以来,土耳其和中国的关系基本是友好合作状态,但是,土耳其和中国新疆的特殊关系、经贸方面的一些不平衡问题以及土耳其自身对其他大国和国际组织的期待等因素导致土耳其对中国的态度偶尔模糊不清。一方面土耳其积极表现想利用中国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身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想借助中国的地位加入上合组织,但是它本身又是北约成员国,又想积极的向美国靠拢。土耳其一直徘徊在对中国的态度上,“七五事件”后,土耳其立马跳出来向中国叫嚣,谴责中国,可是很快便又改变态度主动同中国缓和关系。土耳其的对华态度说明土耳其在追求国家利益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的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考虑越多,需求越多,在某些问题上导致自身矛盾至极。因此它的对华政策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两面性。
当前中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经贸不平衡问题,涉疆问题以及部分问题上有一定的分歧。中国与土耳其利益的分歧是在中亚地区能否稳定获得能源资源。土耳其试图以其经济优势,一举占领中亚市场,形成以土耳其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权。但是中国的目的也是在积极寻求中亚地区稳定的能源供应。而且,土耳其在叙利亚问题和乌克兰问题上同中国也有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说,未来的十几年正是土耳其对华战略的形成期,其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并将随着中国实力的消长而变化。
土耳其对中国政治的不同方面,如中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以及军事现代化都越来越感兴趣。土中两国关系复杂,对两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有深远意义。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两国政府的行动与反应,也取决于其他利益相关国,特别是欧盟与美国的行动与反应。因此,土耳其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努力的方面还很多,在国家交往问题上还应该进一步明晰自身的态度和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秉忠《土耳其“宝贵孤独”外交及其走向》,载《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3期。
2、肖宪《土耳其对外政策与外交关系:变化与演进》,载《西亚非洲》,2011年第9期。
3、周术情《试论军人政治与民主化进程― ― ― 以土耳其 1980年为例》 ,载 《西亚非洲》,2008年第8期。
4、刘云《全球化背景与当代土耳其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基础》,载 《西亚非洲》 ,2006年第2期。
5、王林聪,《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在1991年之前,由于冷战原因,双方关系没有更多开展。但是之后中国与东盟国家都调整了外交政策,以适应全球格局多极化的变化。
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与邻国的关系非常重要。睦邻关系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必要选项。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符合东盟国家的利益,对于东盟国家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
从1991年开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当时,中国外长钱其琛出席东盟第24届外长会议开幕式,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对话机制的建立。在此之前双方关系已初步建立,此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进双方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合作。到2015年,双方外贸额度增长了60倍,中国已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011年|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在东盟整个外部投资中,中国的投资比已经占了30%多。
我们一直觉得,中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是中国整体外交政策的缩影。东盟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天然资源,这对中国的发展大为有益。在各个大国与东盟关系之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系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东南亚可以作为中国通往国际市场的跳板。而且,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远。俄日印等大国也希望更多地与东盟发展关系,但是1991年之后,俄罗斯在东盟的影响力在不断地下滑,东盟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中国和日本竞争的地方。中国一直希望捍卫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国如果能够在东南亚建立强有力的影响,对于亚太地区的格局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对于东南亚是非常重要的,而东南亚对于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双方保持和发展平等的政治和经贸联系,对于双方都是大为有利的。
到目前为止,双方都非常关注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且致力于保持地区的和平和稳定。但是双边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风险,可能会对双边关系造成不小的挑战。双方之间的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会对双方合作带来影响。中国不断在上申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希望双方能够建立很好的交流机制来维持本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东南亚国家也与其他大国实行相关合作,对于与中国的合作进行平衡。这使东盟可以在地区合作以及地区机制设立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现在中国与东盟之间已经有了高层的对话,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当中,在经贸投资方面能有更多的合作,这应该是我们未来关系的一个基石,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有效落实双方2016年到2020年行动计划,并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更好运作,来满足我们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还有最近审议通过的“南海行为准则”框架,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证明我们都希望有很好的双边合作关系,并且保持本地区的和平和稳定。
我们认为,必须进一步强化地区互联互通,并且更多地加入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去。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希望中国也能一如既往地支持东盟,推动彼此互信及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像“一带一路”这样非常重要的发展机制,希望也能够让东盟更多地加入其中,这样也可以给予东盟更多的机遇能够与中国进行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外交是维护一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国际舞台既是国家之间进行斗争的场所,也是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场所。斗争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合作也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良好稳定的合作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善意和客观存在的利益机会就能实现。一国特别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方式,受到国际实力对比、该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仅仅对众多技术性细节保持高度关注,仅仅坚持内涵有些模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并不足以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不滑向简单的机会主义。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国外交需要一种哲学做支撑。同时,对于支持大国外交的这种哲学也需要经常性地进行反思,以在动态变化的国际环境下把握外交中某些根本和一贯的内涵,从而在大的时段意义上在外交上有所追求、有所营造、有所成就。
一、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
具体到中国外交,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这一战略背后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在做支撑?这一理念基于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社会的哪些基本预设?它们与当前国际体系的特点、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是否适应?如果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调整或完善的话,有什么样值得注意的努力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当我们使用“外交哲学”这个说法时,并不试图谈论某种特别高深的东西,我们讨论的不是本体论、知识论、认识论等经院哲学问题,而是试图触及中国外交的一些基本问题。我们谈论“外交哲学”时,讨论的是一种最终必然可以被转化为具体外交政策的“哲学”或基本理念。这里说的理念是一种与政策互为表里的东西。
过去20年中国执行的外交战略,用不太准确的话来说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这两句话之间有一个微妙平衡,即“韬光养晦”的同时要有一定的作为,同时这个作为不是锋芒毕露的作为,而是符合“韬光养晦”的作为。“有所作为”要求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建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发出应有的声音,特别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韬光养晦”则要求我们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不要承担太大的责任,我们的建树不能或不宜太大,在现阶段不要有太根本性的建树。这为中国的国际行为方式限定了一个大致的行动范围。当与很多具体国际问题相联系时,它要求我们不要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减小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冲击,不要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从而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在现有秩序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或动摇的情况下,实现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
从具体的政策层面来说,中国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改善与他国关系的积极的政策举措。自90年代初以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这些政策举措大致包括以下一些方面:1. 积极解决领土边界问题,减少中国周边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解决了除中印边界外的所有其他陆地边界的划分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划界问题,则采取“搁置争议”的做法,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加以解决。2. 扩大经贸合作,以合作共赢、功能性合作等方式,推动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各种合作关系的加深。为了推进经贸合作的发展,有时采取在合作中适度让利的做法。3. 广泛参与国际制度,以这种方式约束自身的政策选择范围,传递出中国不试图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信号;中国没有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对美国进行“软制衡”,没有利用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力量过度伸展的机会给美国制造麻烦,在金融危机中也没有对美国落井下石。4. 全面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实行睦邻外交政策,并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跟尽可能多的国家寻找利益交汇点,增大合作的吸引力。5. 不挑战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性大国美国,避免成为美国的主要打击目标,同时在许多领域寻求与美国合作。6. 当某些国家给中国找麻烦时,不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针锋相对的反应策略,不使矛盾扩大化,而是态度上稍微多忍耐一点,耐心地做对方的工作,寻找转圜之机,减小问题和麻烦对双边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作用。7. 安全上,不给周边邻国以很大的压力,避免用强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对周边邻国形成太大的刺激,试图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缓解他们在安全领域的担忧。
中国外交哲学、中国外交战略是一个十分宏大和复杂的事物,不可能在很短的篇幅内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在此,我们重点探讨对于中国外交哲学较为重要的某些关系和观念。
二、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对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方式是,把“无为”“有为”看做中国外交的两种不同的目标,这样,不同的目标就规定了中国外交不同的行为方式。另外一种更常见的理解是,中国外交从根本上说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有所建树,“无为”和“有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由于国家之间博弈的复杂性,有时急于在国际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上积极高调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9?11”事件后的一个时期,美国认为自身处于史无前例的实力优势地位,并自认为占有国际社会中的道义制高点。在这样一种乐观的形势判断下,执行了一种单边主义的强制色彩颇为明显的进攻性外交政策。这样一种战略在一个时期的执行,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美国的扩张性全球战略在不太长的时期内陷入难以持续的境地,在国内经济的制约下,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战略调整。
与此相比,中国在实力上升的过程中,总体上保持了比较高度的外交克制,没有以高强度的方式在周边地区强行推进中国的影响力,而是采取试图以经济合作推动政治安全合作的做法,推动中国与一些周边邻国关系的发展。这种做法一方面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使中国与许多亚太国家形成一种经济利益深度相互依赖的局面。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做法存在的某些不足也显示出来。这种不足体现在,当我们试图以“无为”的方式实现自身影响力的自发自然扩展,而某些其他国家包括体系中的霸主国家试图以“有为”的方式限制我们影响力的扩展,甚至试图推回我们的影响力时,在两种不同政策手段的碰撞过程中,“无为”的做法虽然有助于避免矛盾的激化,但要通过这样一种做法战胜“有为”的做法,不是一件易事。虽然从长期的角度看,“无为”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做法,但在国际环境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无为”的做法在客观上的效果,是要经常性地承受一些中短期的代价,这是难以回避的事实。
[关键词]加拿大;中等国家
一、传统中等国家研究的路径演变
1、战后初期对中等国家的内涵以及角色的研究。这方面主要以加拿大外交家霍尔姆斯以及丹麦学者霍尔布莱德为代表。作为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加拿大外交的亲历者,霍尔姆斯在《加拿大:一个中年国家》一书中对加拿大中等国家外交思想的由来、实践以及制约因素作了简要的阐述。而霍尔布莱德的专著《国际政治中的中等国家》则是以欧洲政治史为视角,追溯中等国家的历史渊源,提出经济实力(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是衡量国家实力的标准,并且对中等国家在不同权力结构下的情况做出假设。此外,加拿大学者戈登主编的论文集《加拿大的中等强国角色》集合了当时学者们对中等国家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开启了对中等国家这个领域研究的先河。
对战后初期加拿大实行功能主义外交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主要是联合国的创立)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德克斯特的《加拿大与和平的建立》、索瓦德和麦因尼斯合写的《加拿大与联合国》、霍尔姆斯的《塑造和平:加拿大与世界秩序的探索,1943-1957》、和查普尼克的《中等国家的工程:加拿大的实践与联合国的建立》等。
2、两极对抗时期
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和巩固,世界进入了两极高度对峙状态,和平下合作的幻想已经破灭,因此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中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在两级对抗导致的紧张局面下,中等国家可以利用其“中间人”角色进行斡旋和调停;另一方面,由于两极壁垒分明,这一时期的中等国家在安全上多寻求甚至依赖于美国的保护。这一结果使得部分学者对中等国家的独立性表示怀疑、甚至对中等国家的定位产生了迷茫的心态。主要代表作有麦克林的《转变中的加拿大国防政策,1957-1963:中等国家在联盟中的困境》以及格兰纳特斯泰因主编论文集的《1945年以来的加拿大外交政策:中等国家或卫星国?》等。
二、中等国家研究领域的扩大化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美苏两强相对实力的下降以及部分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国家间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时期,中等国家无论从主体还是活动领域方面都呈现扩大的趋势。从研究对象来讲,一方面由于英、法、德、日等二流国家在经济上的复兴,它们希望在外交上逐渐改变为美国马首是瞻的情况,走独立的道路,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另一方面,第三世界中的部分资源大国在经济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新兴经济体,它们在各自所处的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巴西、印度、中国、南非等。因此对中等国家的研究就从传统中等国家向西方成熟资本主义国家再到新兴经济体这个方向扩展。如奥特和格勒维合著的《崛起中的中等国家:德国外交政策的过渡,1989-1999》、梅勒主编的《印度:崛起中的中等国家》以及舍彻尔主编的《国际体系中的巴西:一个崛起的中等国家》等。
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也从传统对高级政治走向对低级政治的关注。由过去聚焦于如何在权力政治中生存逐渐开始关注为如何在经济或环保领域发挥其领导作用的做法,是中等国家真正走向功能主义外交的标志。主要的著作有英格里斯与赫尔摩主编的论文集《当代加拿大外交:对世界格局影响大吗?》对中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进行探讨、基廷的《加拿大与世界秩序:加拿大外交政策中的多边主义传统》对加拿大多边主义外交进行总结和分析、库珀、希格特和诺塞尔合著的《重新定位中等国家:世界秩序变革中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提出中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可以双重定位作为追随者和领导者的角色、卢瑟福、布瑞及马太合著的《新定议程:非政府组织与中等国家在国际安全政策领域合作的影响》提出了中等国家在国际安全领域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及科尔顿的著作《变革中的加拿大外交政策》归纳了学界对加拿大的中等国家定位的三种视角,并由此分析中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所持有的国家利益与国际作用。
总结来讲,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中等国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横向来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权力政治走向功能主义领域,开辟了新的视野;从纵向来看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对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首等传统中等国家的外交研究已经非常精细和透彻,学术成果不可胜数。但是,在这丰硕成果的背后依旧存在这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研究并没有跳出传统的研究框架,它们集中在体系层面,就外交环境来分析外交行为,淡化或者忽视了国内因素对中等国家外交行为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从国家层次来分析中等国家的外交倾向,将有可能为该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蒙古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地处蒙古高原,夹于中俄之间,处于各大势力环抱之中,自然资源丰富,百年来一直是各强国觊觎之地。新世纪以来,随着东亚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以及亚欧大陆桥优势逐渐显现,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再次引起世界与地区大国的关注。
基于地缘战略结构和历史经验,蒙古国仍将继续推行“多支点”外交战略:在优先保持同中、俄“等距离”友好关系的同时,大力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该战略的目的在于,引入并借重美日等“第三邻国”,平衡中俄地区影响力,使美、日、中、俄等国竞相提高竞争筹码,从而有效推进蒙古国国家利益,显著提高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实践中,“多支点”外交战略与大国围绕蒙古国的地缘博弈紧密联系、相互推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国围绕蒙古国自然资源及其运输通道展开激烈博弈,竭力争夺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地”。新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无限性与全球承载的增长极限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这在能源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和迫切。而同时,与世界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日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蒙古国自然资源蕴藏丰富,不仅拥有储量巨大的煤炭、石油、萤石及磷等资源,还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富藏稀土矿产的国家之一。这使大国纷纷加入争夺蒙古国资源及运输通道的行列,地缘博弈随之加剧。例如,2009年4月,蒙古国政府请求终止美国“千年挑战账户”提供的铁路现代化项目,并指出,由于俄国人掌握着蒙古国铁路50%的所有权,他们的不合作态度使情况失控。
其次,美日等“第三邻国”企图以蒙古国为力量延伸的“支点”,牵制中俄、影响中亚,争夺地区主导权。在上合组织2005年7月要求美国确定中亚军事基地撤离时间之后,美国更加重视具有独特地缘战略地位的蒙古国。同年10月和11月,美国防长和总统先后进行了历史上对蒙古国的首次访问,并承诺向蒙古国提供经济与军事援助。值得关注的是,为“在中俄间挤出一个军事伙伴”,美国非常重视借重北约与东亚双边同盟体系。相比之下,日本的做法是长期以经济援助换取蒙古国的自然资源与政治支持,并更加注重在蒙的“民心工程”和形象塑造。
其三,随着中俄两国在蒙力量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两国地缘竞争与矛盾加剧。蒙古国是中、俄两国的战略腹地,邻近两国重要城市、航天基地、军事重镇以及工业基地。如果蒙古国被中俄任何一方或第三国主导,中俄之一或两国的安全与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威胁与挑战。近年来,俄罗斯着力恢复和加强在蒙古国的传统特权,其在抵制“第三邻国”向蒙古国渗透的同时,也有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考虑。并且,俄罗斯还时常表现出联合西方大国与中国争夺在蒙利益的倾向,这将有损于中俄地缘战略协作。基于地缘战略结构,我国应该积极加强中俄涉蒙战略协作,努力推进包括三国在内的区域多边经济、政治及军事合作,削弱“第三邻国”延伸力量的地缘“支点”。
毫无疑问,“多支点”外交战略在给蒙古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其承受着无法避免的大国压力。2011年初,蒙古国调整了“多支点”战略的外交理念,将“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拓展为“爱好和平、开放、独立、多支点的外交政策”。对此,蒙古国外长指出,蒙古国国家外交政策将从“以巩固国家独立为主”转变为“以国家发展为目的”。从更深层次看,上述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缘经济因素正在逐渐增强,国际关系已开始进行深层次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地理环境逐渐与人类活动的更多因素相结合。随着大国力量在各领域的拓展与交互,地缘权力与区域体系的融合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有效途径。因而,为获取和维系权力,大国在灵活与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及文化等多种手段的同时,还需要借助区域机制和体系,扩大共识、协调立场,进而形成合力。
蒙古国在我地缘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地缘支撑,是构建和谐周边、化解崛起困境的重点之一。为争取围绕蒙古国战略博弈的主动权,维护我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应该充分发挥经济与地缘优势,推动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良性互动,通过合作营造和谐、实现发展、谋求主动。显然,这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某一政策,专注于某一领域,而应该基于地缘政治结构与大国博弈特点,从充实和深化中蒙战略伙伴关系、维护和推进中俄涉蒙战略协作、借重上合组织促进蒙古国发挥更积极的地区作用这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应对。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有效性 注重学生
唐代大诗人韩愈的《芍药歌》里有这样一句诗:"娇痴婢子无灵性,竟挽春衫来比并",其中的"灵性"是聪明的意思,整句诗是指:韩愈钟爱芍药,他认为丫环们没法同芍药花相媲美。我们要建立有"灵性"的历史课堂教学,我们把"灵性"用在历史课堂上,当然不能单单指聪明了,它应该是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既不是指背书的有效性,也不是指惟分数的有效性,更不是指教师讲课的有效程度,而是指历史课堂教学要从学生自主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关注和注重学生。教学有效性首先是针对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师教的是否有效,也不是看教师讲的多么漂亮,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了什么,是否能够保证学生有质量的学。历史教学最高的有效性绝不是讲出来的,是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和多种视角,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尤其是新课改推行后,随着课时的减少,历史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例如高一每周只有两节课,但教学任务丝毫没有减轻,如果我们教师还墨守陈规,根本就完不成教学任务,那将葬送无数学生的大好前程,因此作为基层的历史教师要迎难而上,在教学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来改革教学,莫要牢骚满腹,伤身啊!害人哪!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教授强调:教师的讲不能伤害到学生的学,因为讲就不知不觉的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但并不是说教师不能讲,离开教师的课堂那还能叫历史课吗?充其量只能称为自习。那教师到底怎样处理教材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知历史问题,在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进而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也是课改的目的所在。
现以人民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为例,对历史教学有效性进行粗浅探讨,敬请指正:
第一、 点清本节三维目标,使学生对教材有初步认识
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分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三个层次,并且层层递进;使学生了解过程的处理与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学会审视外交政策体现着国家利益,能体会出改革开放对中国外交的推动力,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 引导学生借助导言、图片及已有知识,在自学能力上有所突破
以前两节中国外交背景、外交成就、意义为基础,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内容的掌握。对于后两个目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因教材条理清晰,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自学。在学习这一部分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人民版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并由此对新旧中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地位的原因及影响加以探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本节内容的掌握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三、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体会,集中反映疑难问题,由教师协同组长解决
通过这种形式主要是使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自己究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稀里糊涂的没有掌握好或没有掌握住,与其他同学相比,自身有哪些优势或不足,进而充分调动自身的潜能,这比教师一天到晚强迫其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有些问题教师必须加以指点,有时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其实就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愚蠢做法。比如中国积极参与到联合国的外交活动,除了体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外,其核心因素是国家利益。再如历史上中俄两国刀兵相见有之,亲密无间有之,其分分合合原因何在?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指点,否则学生根本无法掌握。
第四、以课本为基础,适当添加时事材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厄瓜多尔,全称厄瓜多尔共和国,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之一,不隶属于谁,
位于南美洲西北部的国家,北与哥伦比亚相邻,南接秘鲁,西滨太平洋,与智利同为南美洲不与巴西相邻的国家,另辖有距厄瓜多尔本土1000公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首都基多位于皮钦查火山的山麓。
厄瓜多尔实行总统制,总统为国家最高行政首脑。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厄瓜多尔以“香蕉之国”闻名于世,经济上实施美元化政策。主要旅游景点有基多老城、面包山女神石雕像、独立广场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在过去几年中,中菲关系出现很多障碍。杜特尔特担任总统后双边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菲关系不断回暖,杜特尔特总统也希望双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框架。但是双方关系仍然还有不确定因素,我们不清楚未来的走向如何,此外还存在一些外部干涉势力。
菲律宾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关系,现在需要考虑一下未来如何能够开诚布公地、更好地发展双方关系。对杜特尔特总统来说,在他的六年任期中,不仅仅要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菲美关系也会发生改变,东盟整个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菲律宾不希望与中国出现对抗,而希望以友好关系取而代之,这是良好的想法。对于杜特尔特总统来说,中菲之间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在政治经济方面更好地达成一致意见。菲律宾会继续秉持独立的外交政策。对菲律宾来说最重要的考量是国家,所以杜特尔特总统要改变依赖美国的政策,形成独立的对外政策。
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当然也是国内政策的延续。政府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以及突然要改变与美国的关系,很多菲律宾人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变化背后的逻辑。很多反对派并不支持总统的想法。在菲律宾,人们有获取信息和表达民意的权利,有言论自由,有自由反馈的权利,这也会影响菲律宾政府的决策。也就是说,政府会在人民的要求之下做出决策,做出的决策必须要与人民的声音和利益一致。还要看到西方的影响,尤其是很多政治家和官员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这也会影响我们的内政和外交。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菲律宾在国家安全、经济和政治方面无法真正取得,会受到外部国家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自主地x择与什么国家合作,尤其可以与中国和俄罗斯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割裂了与美国的联系,也不意味着政府不会再一意孤行地注重与某一个国家的关系。为什么我们更加重视中国?事实上这体现了我们在务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平衡。菲律宾宪法也明确规定不将战争作为长期的手段来使用,而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互利双赢的局面,满足我国及邻国的需求。
菲律宾承认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地区大国。以前的总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一带一路”对菲律宾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性,现在杜特尔特总统认为“一带一路”确实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在安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充分考量。“一带一路”会对整个地区带来积极影响,也会对菲律宾的政治和外交带来综合性的影响。现在中菲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菲律宾人民的观点都已发生了转变,大部分菲律宾人事实上还没有对与中国关系的升温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必须要向人民提供正确的信息,让菲律宾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另外也需要中菲在官方层面有持续的双边协调。
杜特尔特政府非常积极地推进与中国的关系,这个过程应被置于东盟的框架中。我们还必须关注不同的变量,或者不同的地区大国的因素。为了充分管理好这些多边关系,菲律宾和东盟必须秉持透明的原则,并且进行持续磋商以及双边对话。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相同的地方,基于这些共同的想法来寻找共同的出路,推动更好的合作。
《失败国家指数列表》(The Failed States Index)是由国际著名政治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与美国和平基金会(The Fund for Peace)在2005年开发、推出的全球国家排行评比。今年是连续第五年。《失败国家指数列表》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12项指标对国家进行打分,一个国家在列表排名越靠前,表明这个国家本年度在执政、经济、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就越差。2009年参与排名的国家总数包含192个联合国成员国中的177个国家。
评选标准和捧名方法
“失败国家”的排序自有一套评测方法,它不是按照主观评价,或者小范围调查取得数据,数据基本上来自公开信息与各国政府自己公开的文件。
排序方法是在过去10年间形成并经过检验的,它使用四步趋势线分析法:1,评估12项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指标;2,评价5个核心国家机构维护基本安全的能力;3,确定特殊因素和意外情况;4,把国家标注在冲突地图上,显示被分析国家的风险历史。就失败国家指数而言,美国和平基金会完全专注于第一步。这一步扼要体现了国家的脆弱程度和爆发暴力活动的风险。
评测机构的电脑排序软件浏览了大量文章和报道后完成指数化处理。全文数据通过电子方式收集,其来源为全世界的公共印刷物、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资源,包括国际和当地媒体报道和其他公共文件,如论文、采访调查和采样数据、政府文件、智库或非政府组织和大学的独立研究报告,甚至包括企业财务报表等等。每一指数使用的资料都是前一年的5~12月搜集的。该软件要计算12项指标的正面和负面“点数”。然后,国内外专家对这些评分乃至文章本身进行审查。核对评分并确保准确。按照该排名序列制定者的标准,前38个国家为危险级别,排名39~131的国家为警告级别,位列132~164的为平和国家,165~177被视为可持续国家。但在习惯上,总评分数排行在前60位的国家,被称为“失败国家”,并在排名世界地图上标明橙色或更深的颜色。国家划为“危险”级别的为红色,国家划为“警告”级别的为橙色,国家划为“平和”级别的为绿色,国家划为“可持续”级别的为蓝色。
“失败国家”的特征
根据《外交政策》的解释,走向失败的国家有几个特征。最常见的特征是国家的中央政府非常软弱无力,“政府对其领土缺乏有效管制、合法权力机构的集体决策能力遭到削弱、不受大部分人民承认为合法政府、没有为人民提供安全或基本公共服务、无法垄断武力的使用权”。国家失败的其他特征还包括“国家存在广泛的腐败和犯罪、政府滥用权力、无法征税或获取公众支持、有大量难民和非自愿流动人口、急剧的经济衰退、群体间的不平等、有组织的迫害或歧视行为、严重的人口压力、人才外流和环境恶化,以及使自身隔离于国际社会之外,不能作为国际社会的正式成员与其他国家交往”等等12个因素,这些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失败与否的“标准”。2009年度,排序第一的“最失败”国家是索马里,排序最后的、第177位国家是挪威。
《全球2009年失败国家指数》报告中排名靠前的几乎全是非洲国家,索马里继去年之后再度位居世界“失败国家”榜首,索马里被列为最糟国家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连年内战。政治混乱,中央政府连首都摩加迪沙都无法控制;人民安全缺乏保障,安全局势急剧恶化:超过130万人流离失所;海盗猖獗等。津巴布韦因为政治动荡、通货膨胀、经济崩溃、霍乱流行名列“失败国家”第二位。津巴布韦人口1140万,人均寿命只有45.8岁。大约100万人居无定所。苏丹已经连续4年位居“失败国家”排行榜前五名,今年排在第三。排在第四名和第五名的分别是乍得和刚果(金)。《外交政策》杂志称,2008年以来,乍得国内冲突愈演愈烈,盘踞在东部的武装分子多次西进,企图政府。刚果(金)的军事冲突已导致140万人居无定所。在第五名之后,前10名“失败国家”依次是伊拉克、阿富汗、中非、几内亚、巴基斯坦。2009年最不失败(最好)的国家是:挪威,芬兰、瑞典、瑞士、爱尔兰、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华人居住众多的加拿大排位于最好国家的第12位,即排名在倒数第12位。亚洲国家中最好的是日本(排倒数第十四位),紧随其后的亚洲国家为新加坡(排名倒数第十八)。
“失败国家”论折射英国强权主义
不可否认,名列排行榜上的一些“失败国家”的确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但仅仅一个排行榜就能将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完全不同的国家放在一起比较吗?“失败国家”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失败国家”由谁来确定?“失败国家”的事务由谁来干预?
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国民,受宗教精神的驱动,怀有强烈使命感和优越感的美国人一向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好恶界定与他国的关系,并力图将这种评判标准强加给国际社会。美国推出的“排行榜外交”即是一例。这种排行榜在扩大美国媒体的影响力方面也许十分有效,但却产生了不良的政治影响。显示出美国对外政策中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