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时间:2023-06-27 17:5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德育导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24-04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较快且达到一定规模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以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较为自主的教育教学风格,成为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种延展和补充。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类民营性高等院校,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以及办学理念上,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规模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较小,办学理念上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不同于普通高校在专业学术理论上对学生的更多要求。独立学院更强调对学生在“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等方面的培养,强调自身办学的专业特色和民营高校自主性较大的管理风格。因此,在独立院校这一片“教育特区”,在大学生教育及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相较于普通高校来说,更需要行之有效、完善成熟的教育教学制度。

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的一种教育教学措施,这一制度不仅解决了教师授课与对学生管理的脱节问题,更发挥了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培养、人文情怀涵养等方面的导师的重要作用。德育导师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过程,是一支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

一、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与必要

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在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特殊性,这一“教育特区”内教师队伍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成为容易被忽略的一块地方。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建设一支优秀德育导师队伍的过程是培养独立学院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过程,更是提升这些教师职业素质、德育品质、人文涵养水平的过程。因此,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德育导师制度更是实现独立学院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保证从这一“教育特区”走向社会的青年学生的德育、人文、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重要举措。

1.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德育导师制度不同于普通高校实行的学业导师制度。德育导师制度既继承了西方早期教育发展中的导师制,也发展了我国普通高校学业导师的优秀因素。德育导师制度不仅是对大学生本科阶段教育的一种全过程关注、帮扶、督促、教育和管理,而且是对青年大学生在数年大学生活中的德育素养、人文涵养、思想政治理论的养成与提升。如果说独立学院侧重于职业技能、专业能力方面对学生的培养,那么德育导师制度则在这一类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保证这些学生的“德才兼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育为先”是实现教育本义、保证教育方向正确性的必然与必要。德育导师制度成为独立学院为大学生本科阶段教育量身打造的一种培养机制,是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自身的必然与必要。

2.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思想理论定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对于青年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对于独立学院树立的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德育导师制度是保证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职业伦理道德和品性的重要措施。德育导师制度是实现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体现独立学院培养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君子之风”,这是德育导师制度的重要使命。德育导师制度对德育导师的要求,不单单是对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课后辅导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德育导师,不仅要具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指导学生德育、人文、思想品德等“软实力”方面的素养以及联系、组织、管理学生的各种应变能力。德育导师不是代替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更不是重复宿舍管理员的职责,而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后,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在思想道德修养、理性思维、人文知识的情怀和品性涵养上,与学生深刻、广泛地探讨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读书思考习惯,培养独立创新的思维,顺利并高质量地完成大学学业。一支专业水平过硬、思想政治理论觉悟高、德育人文修养深厚的高校教师队伍,是德育导师制度成功的关键。

3.独立学院德育导师制度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独立学院在办学与管理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有着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它们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向与水平的体现,更是这一“教育特区”思想政治稳定、教育教学优质的保证。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是德育导师制度建立、建设的关键。因为德育导师的质量是德育导师制度有效性与完善程度的关键。德育导师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担任。这是因为德育导师不是学业导师,不仅要对大学生的学业、学生生活进行指导与管理,还要关注青年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培养、人文素质涵养、人格品行提升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高校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是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中,与学生在德育、思想政治理论、人文知识等领域的交流最多,对学生的状态最了解。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学工作,也使他们成为担任大学生德育导师的最佳人选。

建立、建设德育导师制度,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育教学职业水平直接延伸到课堂之外,与青年学生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加强了在课后课外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德育素质、人文涵养的指导和管理,解决了课堂与课外“两张皮”问题。在德育导师工作中,这些教师不仅巩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研究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而且加强了自身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人文情怀,为独立学院优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德育导师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是德育导师制度建立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必要途径。认定德育导师资格,建立建设德育导师制度规范与实践内容,实施德育导师考核机制等,是德育导师制度的基本内容。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德育导师资格认定。德育导师必须由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来担任。这种任职资格确定的理由是,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全校所有学生,在自己所担任的课程任务内,接触、熟悉、指导、管理学生的时机最多,条件最便利,影响最大。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哲学类课程教师的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对学生影响深远。大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养深度,是青年学生衡量一所大学优劣的标尺之一。德育导师关注学生的思想理论动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这些职责内涵要求德育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最合适的人选。

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在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德育导师制度成为必备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措施,德育导师由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所有中青年教师担任,并且将德育导师工作考核与教育教学考核相结合,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只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水平、授课能力、职业素养、品性涵养等达到德育导师资格认定的要求,才能担任德育导师。因此,德育导师队伍的建立与建设过程,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与水平提升的过程。这些思想政治稳定、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过硬的教师,成为独立学院师资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在教育教学与管理中的影响极其深刻。

2.德育导师制度规范与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德育导师规范,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对德育导师这一职责做到名副其实的重要方式。德育导师制度的规范要求德育导师必须做到:第一,是承担学校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的教师,且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在这些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中,德育导师必须承担至少一门大学一年级新生课程,力求让大学新生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能直接接触德育教育和人文情怀的培养。第二,德育导师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与教学理论提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德育导师的工作既是独立学院管理学生的一种有效制度,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德育导师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相对自主的教学管理氛围,利用课后辅导、座谈、讲座、各类竞赛活动、博客、微信群、QQ群等现代网络条件与技术,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道德品行的塑造与涵养,将课堂与课外“两张皮”贴在一起。第三,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德育导师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将大一新生的个人信息、入学知识状况与德育导师课堂学习状态、德育活动状况、个人发展(尤其是入学后有入党、考研打算的学生)需求等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重点辅导、督促青年学生。再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导师每学年重点辅导的学生数不得少于所授课程班级人数的20%。在实施了两年多的德育导师制度后,该学校的德育课程建设和学生德育状态成果显著。

德育导师的职责不仅是针对大学新生,他们对学生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课外的德育培养、人文素质训练等工作也是伴随大学生的全部大学生活的。德育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是大学生评优、入党、申请学位等的重要依据之一。德育课程不过关,学生不论专业成就怎样优秀,都不能完成学业。因此,德育导师的评价和德育课程成绩,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此,德育导师职责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工作的细致、严谨与公正,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道德、品性、素养的要求,必然是严格而高标准的。只有这支队伍的建设成功了,德育导师制度的质量才有保证,独立学院的德育教育与管理才能成为学生教育质量的保证。

3.德育导师考核机制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标尺之一。独立学院对德育导师的考核不仅是德育导师制度有效实施和监管的保证,而且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德育导师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而且在专业科研领域也要取得相应成果。德育导师的舞台不仅锤炼了这些中青年教师管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将专业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德育导师队伍的建设,带动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热情,推动他们更严格地要求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德育导师工作成为这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独立学院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不仅丰富了对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理论研究,而且扩大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的视野,为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范例,成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培养并储备优质教育人才的重要渠道。

1.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青年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德育导师制度是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独立学院这一类高校中,青年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培养与人文情怀涵养,主要集中在德育政治思想理论课程的设置与人文学科培养方案中。担任德育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的德育导师,是实现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与道德人文素养训练的最主要力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建立和建设,不仅极大地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而且极其深刻地影响了青年学生德育素养的内涵与水平。高校教育,尤其是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德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正确性和进步性的保证。德育导师制度不仅坚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保证了独立学院这一“教育特区”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稳定与方向的正确,而且活跃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对青年大学生实行导师督导,更加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实用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

2.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意义。德育导师制度的建设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德育导师资格认定、导师职责履行、德育导师工作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内容。德育导师制度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力量聚集起来,并且将这一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政治方向、思想觉悟和素养内涵直接定位在高标准的坐标中。实践的效力远远超过了枯燥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政治说教,中青年教师在德育导师的工作中必然成长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必然在自己的教学、教育实践中成为青年学生的示范与引导者。一支优秀的德育导师队伍也必然是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德育导师制度保证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稳定性和方向正确性,更保证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素质和水平,为中青年教师锻炼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3.德育导师制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意义。德育导师制度的建立与建设,为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空间。德育导师制度的制定、导师队伍的建设、导师工作实践与经验教训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论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打开一个新的理论研究窗口,是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校级管理的一个新的理论范例。

4.德育导师制度建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思路的探索。德育导师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独立学院相对独立的办学管理模式,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难度;独立学院学生层次的问题,也成为德育导师工作有效性的严峻挑战;德育导师职责贯穿学生4年大学生活的连续性与时效性,其具体实践的难度问题;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导师工作的工作量矛盾等问题。任何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都存在一定的经验不足,只有在不断解决问题与完善制度中,才能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成效。

德育导师制度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养、职业水平、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提出了严格要求,进一步加强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研究的深度,拓宽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向。德育导师制度是独立学院教育理念和思想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研究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研究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一,“周记一,威烈王二十三年”[M].中华书局,1956.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讨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意见》,明确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切切实实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真正确立育人为本的思路,真正确立为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和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研究小学生的思想[fly][/fly]品德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情况,以科研工作为先导,以培育民族精神,加强道德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养成教育,以班主任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坚持德育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提升德育工作的育人质量。

二、工作重点:

1、一个特色: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开放型德育新体制。

2、两个目标:

(1)让每个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终生受益。

(2)小处入手,爱为核心,德育工作求新成效。

3、三大工程:

(1) 以师德工作为重点,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2) 是抓好德育课题的研究,推动德育队伍建设。

(3) 认真抓好扶贫助学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更新理念,理顺思路,明确目标。

新思想、新课程,德育工作必须找准基点,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意见》落实到位,使德育处于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以创造“以人为本”为德育理念,整合学校一切德育力量,以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载体,以一个特色,两个目标,三大工程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我校德育工作目标。

(二) 优化德育主阵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以师德建设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德育科学化的保证,为此我校以“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理念,围绕“严格管理,全面育人,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想,重点抓好教师群体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使每一个教师成为活动的德育效能单元。

首先,坚持正面引导,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挖掘本校先进教师的典型事例,引导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素养,努力使教师在工作中树立良好的学者形象,在学校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师范形象,在社会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所有教师都要树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提高到师德师风的高度来认识,在严格抓学习、纪律、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大力提倡情感教育,防止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

其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高质量的班主任工作沙龙,架构班主任工作交流平台;组织高水平的班主任工作讲座,提高班主任群体的工作修养;组织“我的德育故事”素材交流会,并进行评比。

第三,完善班主任工作评估考核体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班主任工作的考核,本学期德育处将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进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工作,出台有关条例,进一步拓展班主任工作优化渠道。

2、畅通德育渠道,优化德育管理网络

能否将德育领导小组的思想灌输至每一个德育终端,畅通渠道,优化网络成为关键,为此,我校将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调整德育管理结构。在原有的德育管理结构的基础上,成立校德育处,主要职能部门,构建少先队、团支部、班主任群体,家委会、学生自我管理小组为主的基本德育管理网络。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班主任 队伍建设

班主任在一个班集体里扮演着复杂的角色,他既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又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学生德育的指导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新课改背景下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先,提倡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学校要把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许多学校奋斗的目标。其中以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班主任对学生课堂上的教育,德育方面的指导都对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习惯,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指导者,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正确管理,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不断完善对班主任的激励制度

完善班主任激励制度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根本。不断改善班主任的薪资待遇,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建立表彰制度,对表现优秀的班主任给予相应的物质鼓励及精神表扬,提升班主任的成就感。完善年度考核制度,不断向班主任倾斜,年度考核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比70%是班主任,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培养管理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的不断变革,班主任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利用网络的无限资源,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教学方法,改进管理班级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接受品德教育的培养。

(三)班主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

班主任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实践者,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素质,不断吸收政治理论的学习,才能为学生树立好榜样。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

结束语:班主任队伍建设对于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及健康的心理奠定基础。

第4篇

一、重点工作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包括班主任和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任课教师。德育队伍建设的内容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落实德育导师制。德育队伍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性格气质多元、素质全面的班主任队伍。

(1)校德育工作会议:11月份召开,传达落实常州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由中层以上干部、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全体班主任、副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参加。通过学习,德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实效性从思想上形成统一认识。

(2)校德育沙龙:研究学校德育的现状、成因及其对策,开拓思路、创新内容、寻找手段,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意见建议。

(3)校德育科研:本学期学校将继续抓好《重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自我发展的研究》课题,作为德育科研的突破口。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和外出参观学习,扭转以往重点不突出、实践不深入等问题。各试验班,各学科实验组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必须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学习,围绕课题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以期取得显著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

(4)年级组建议: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协调作用,健全年级组例会制度。各年级要定期情况通报,着重反映班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

(5)班主任队伍的指导:我校的班主任主要由长期在我校工作的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外地引进的优秀班主任、有一定教学管理经验的新班主任组成。客观存在着管理思想、管理经验的差异,需要一定的培训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学校将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另附)

(6)副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我校的副班主任主要由新教师、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曾担任过班主任现不担任但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三部分人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各有特点,新教师有冲劲有热情更易与学生沟通但缺乏经验;未做过班主任的教师已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管理方法只是对班级管理事务不够熟悉。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既要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又要从现任班主任处学习;加强副班主任队伍建设就是要不断完善副班主任制度,加强对副班主任工作的管理与考核,并考虑相应的副班主任津贴和期末考核奖。

2、强化常规管理。常规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的文明素质的前提。学校将过去时一步从制度、手段等方面强化常规管理。

(1)校德育工作研讨会:适当时间召开,研讨《校文明班级考核细则》以及《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的修改完善,由校德育领导小组成员、部分班主任参加。

(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贯彻执行:本学期学校将通过严格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完善考核内容、改进评价体系来加强常规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由教导处、团委、班主任、学生会指导值周班级来完成,值周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及值周执行情况由学生会直接考核,教导处抽查,学校校长助理组织部分学生成立监督会,对学生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对学生会的检查结果予以审核、汇总,每天向班主任通报。原“校团徽佩戴”一项检查内容修改为“校牌佩戴”。

(3)推进优良班集体建设:各班应在开学初填报《文明班级争创计划》,从德智体美劳(特别是德)方面确立本学期的治班思想、奋斗目标、行动计划;期中后召开年级组会议、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文明班级的争创情况;期末各班根据争创情况填报《文明班级申报表》,由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进行考核,校德育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二、常规工作

1、各类教育活动的开展:

由班主任将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整合到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学期将邀请校外心理辅导的专家作1—2次心理健康讲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疏导,新高一及高三毕业班尤其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着重辅导学生如何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稳定的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健康的自我发展,达到开发学生心智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高效学习的目的。形势法制教育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法律法规、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省常中学生应备的素质。

2、各类学生会议

8月30日晚6:00召开高二、高三寄宿生会议、晚7:00召开高一寄宿生会议、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的学生大会、9月中旬召开新学期学生表彰大会、10月中旬进行期中质量动员会、11月中下旬开展期中部分学生座谈会、期中质量分析会、2月份召开期末休业式、期中表彰大会。

3、各类家长会议:

9月上旬召开新学期学生家长会、11月中下旬召开期中后家长会、期中后部分家长座谈会、12月上旬召开第二十届家长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

4、各类校际传统活动:

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好“教师节庆祝活动”、“国庆系列活动”、“校庆系列活动”、“元旦文艺演出”。

5、各类社团活动:

进一步完善各类社团的组织机构,修改和设立社团章程,定人员、定计划、定课时、定内容、定地点。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考核,教导处将加强组织检查和活动质量考评。

6、各类表彰奖励和补助:

9月份做好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工作;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通知精神,做好优秀学生表彰奖励的申报工作和贫困学生助学金的申请工作。

7、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中课改中的功能:

加强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了解各门学科的课改动向,主动为师生服务。

第5篇

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多是独生子女的“80”“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和自由,既要求进步,又抵制不住各种不良风气的诱惑,意志薄弱,他们基本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又缺乏控制力。同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思想更加前卫、复杂,而且变化较快,思想动态难以捕捉和预测,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同时,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方面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

二、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三位一体”性的理论架构

(一)领导层。领导层在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中应做到两点,其一从思想上重视;其二是从制度上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校长负有组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注领导层也应包括院(系、部)党委(党总支)成员)。

(二)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际上就是指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指专职从事教育管理的人员,包括“两课”教师,宣传、学工、团委系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专职辅导员等。这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应该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实现专业化建设、统一化管理。

(三)全员。全员主要强调的是全员育人。全员育人的基本要求是全校的教职工担负起教书、管理、服务的工作责任。这些工作除有效地对学生传授知识、日常管理、服务生活之外,还具有德育功能。主要从教职工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中表现出来。

三、高校思政队伍“三位一体”性的建设

高校思政队伍“三位一体”性存在缺失的现象,高校的思政队伍就应有针对性的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强、改进和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一)从领导层出发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把思想政治工作看成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转变将“教学”和“管理”分割开来的错误观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从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二)兼职的思政队伍建设。专、兼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加强其建设对于高校的思政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充实和加强队伍数量。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50―120: 1来配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同时,化队伍年龄结构。依据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年龄相对偏大的实际情况,应优化队伍的年龄结构。增强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三)从全员的角度出发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从全员的角度出发加强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主要是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树立全过程育人意识、树立齐抓共管的意识,从而形成全员育人的新的工作格局。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认清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德育职能,真正成为全员德育的核心力量。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三师型”素质教师 德育与职业导师

“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内涵,不少学者提出“双师+职业指导师”,有的对制造类专业提出“双师+技师”,有的提出“双师+虚拟课软件开发师”等等。这些都没有突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德育为先”的首要地位和“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我们认为“三师型”素质教师,首先应是大学生的德育与职业导师,教师应以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教育感染大学生,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然后才是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讲师、教授和专业技能实务指导的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

“三师型”素质教师的“三”,首先是相对于“双师型”的“双”而言的,同时还应当包括“多”的意识。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个体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多师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向“多师型”素质与科学合理的结构方向前进。

1.“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扩招的新生质量普遍下降(录取分数已经降至200分以下),各校都出现了大(合)班上课的局面。由于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单靠一个专职辅导员来管理200个左右的学生,是很难管理好的。旧的学生管理模式必须尽快改革。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方面已经实施改革创新,如焦作大学在全校推行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兼任一个小班(40人左右)的德育导师制度多年;近年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也开始实施专业课教师兼任一个小班学生的导师制。有的高校叫“双辅导员制度”或“专业课教师兼职班主任制度”。这样做完全符合国家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德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文件的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经济,是超越于工业经济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其核心是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通过加强“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地实现大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三位一体的统一,从而让他们能够找到适合发挥自己特长和技能的最佳位置,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贡献他们的力量。

高职院校的规模迅猛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必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而“三师型”素质教师概念提出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就是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职业选择与发展的需要,“三师型”素质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就业前景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不仅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而且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层面而言,这无疑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顺利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

办好学校、办好教育,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其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关键。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高职院校的一般性教师是不行的,还必须具有高端人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显然如果一所高职院校仅仅有几个少量的“三师型”素质教师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需要,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而言,各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培养“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实现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职院校应十分重视在保证教师个体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群体效应,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高职院校加强 “三师型” 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

3.“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需要

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强弱,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是看所具备的实训、实习条件及各种设施;“软件”主要是看师资队伍建设。从当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德育指导、职业指导、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指导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指导还不够,使学生的人生与职业发展规划浮于表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行业第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标在于有效地培养人才的职业素质,缩短上岗适应期,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而“三师型”素质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德育与职业指导、专业学习与技能培养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容易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容易具有行业一线高端技能,从而容易促使高职院校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4.“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完善职业教育功能的需要

高职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实用人才,此种需要暗含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端技能型实用人才跨越在科学研究型人才和直接操作型人才之间,既需要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又需要面向生产和管理的一线,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职能是将科学研究、技术提升贯穿、转化为现实产品和具体的应用。二是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可以增加青年学生的受教育年限,将就业时间延长,客观上减少了进入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就业的压力。

要让高职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首先需要对学生加强德育与职业指导,其次需要对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三师型”素质教师这个概念就是为了完善高职教育这两大功能而提出的,“三师型”素质教师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延长学生的就业时间和空间,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高职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行业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它的办学方向决定了其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一方面,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灵活地调整专业结构;另一方面,瞄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具有职业性和综合性的特质,他们最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环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能及时洞察预测行业的发展变化,捕捉行业人才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他们能使教学改革和专业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三师型”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光永.制造类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8期

[2]课题组.高职“双师型”教师与“三师型”教师队伍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刘扬军. 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研究[J]. 职教论坛,2011年7期

第7篇

以年秋沙市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和谐、优质、发展”六字方针,以办学思想“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为统领,坚定生命即教育原点观,坚持“践行办学思想,打造书香学校”的发展主题,立足办学途径,弘扬“红星精神”(艰苦奋斗、合作探究、追求一流),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写字特色,全面、和谐、持续地提升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工作目标

长远目标:打造现代的“书香门第”,培养有文化底蕴的新人。

近期目标:争当课改排头兵,争做市区质量强校,争为社会公认特色学校,争创人民满意学校。

三、主要工作

(一)践行办学思想,营造“书香”学校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魂”。学校坚守“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思想,用这个思想统领支配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坚持立足办学途径,拓展办学途径,寻求和实施办学策略,不断营造“书香”学校。

1、解读办学思想,把握学校文化的本质

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是教师职业生命中永恒的三个问题。学校引导教师通过这“三个问题”的不断追问,强化学校及教师对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的继续追问,促使教师认同办学思想,共同打造“读书成风、求知若渴、外探内省、博学精思,启智扬善、追求创新”的书香文化,体验“知的渴求、爱的渴望、善的情怀、智的热爱,以及自我的超越和创造的激情”的生命价值。

2、立足办学途径,打造“书香”文化

办学途径是学校生命发展的通道。沿着办学途径,才能找到学校管理的要素----人和事,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实施有效管理。学校通过“营造书香校园,触摸真实生活,共建生命课堂,倡导校本教研,拓展墨趣空间”,不断开拓办学途径,实现人、财、物、事即办学思想、办学行为与办学绩效的整合,突现“书香”文化的特征。

3、完善学校规章,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学校走向人本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鸿沟。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硬件。学校围绕着“用办学思想引领学校制度创新”的目标,对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条例等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重建;通过职代会的审议和执行力的加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强,促进教师对新的规章制度的认同与自觉遵守;形成制度重建与落实的过程是办学思想物化的过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实施办学思想和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以“校本”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技术为目的,坚持“学习、工作、反思一体,强化反思;教师、专家互动,突出主体;课题为载体的演绎型科研、‘小现象真问题’为特征的归纳型教研互促,注重实效”的策略,整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即将教师队伍建设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触摸真实生活,体验生态德育

生命与生活一体两面,生命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是生命的展开与历程。教育因生命而特有,它应该根植于生活。学校致力于构建“触摸真实生活”的全新德育模式,通过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开放的校园生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等,让教育回归生活,指向生命,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熟悉的、生动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构建民主的班级生活

班级建设要以班级的民主管理为抓手,以班风建设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德育处在过程管理中,结合“五名”工程的实施,制定班级专项计划,开展书香班级评比活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在终结管理中,通过自评与他评为每个班级画像,形成特点。

2、构建开放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要以校门行为、楼道行为、操场行为的创优活动为抓手,以校风建设为目标,以快乐课间活动为重点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团的载体作用,促进校园生活建设。

3、构建真实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要以社校互动为抓手,以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为重点和目标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班级博客的作用,进行便捷的家教沟通。德育处要注重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引导与激励。

4、强化德育管理

强化德育管理要以德育管理条例的重建为契机,研究学校德育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建设学校德育的管理模式与特点。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第8篇

学校教育道德教育措施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应整合学校一切德育力量,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抓好规范,力求创新,构建校园文化,拓宽德育渠道,深化德育工作,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一、撑好一个支点,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方法独到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其中,班主任是队伍中的中坚骨干力量。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每月我们组织班主任例会,通过例会,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反馈班主任工作中的各种情况,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具体工作要求;通过例会,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陆续推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经验。

为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加速青年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我们将实施班主任青蓝工程,师徒签订帮扶协议。在工作中,徒弟们要虚心向师傅学习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并在期末上交学习心得。其次,我们还将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在校内每月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这一系列有力措施,会大大促进了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大队部充分利用每一周的大队部例会对所有的队干部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协调、并布置好各项任务。大队部部门设置要合理、分工明确、合作意识要强,能自主地完成各项常规工作。如校园卫生的检查、学生纪律、两操检查、文明礼仪的监督、课间巡视等各项情况的统计反馈等,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观作用,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管理。

二、抓好一条主线,坚持常规教育

班级的常规管理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主阵地,我们始终坚持一贯的班级常规管理操作程序:即坚持“领导――教师――学生”三级值周制度;设立学校文明礼仪监督岗,课间巡视监督岗;定期对各班常规工作考核,从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等方面加强班级管理量化评比;评比结果日反馈、周总结、月考核,颁发流动奖牌。班主任全天引导学生执行常规,做到“五个到位”,即早读指导到位、课间操引导到位、纪律督导到位、各种活动引领到位、卫生监察到位。

德育处定期与不定期地强化了对各班班队活动开展情况,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抽查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各班围绕每月一个主题严格按照队的仪式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实现较好地结合。班主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各项能力。

对各班的教室布置以及环境卫生进行不定时的检查,有效的促进班级的常规管理,期末将对各班的班务工作进行考核。

三、突出一个重点,强化养成教育

从小就开始并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全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我校一直以来都把培养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德育的主旋律。尤其是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即为孩子收获良好命运播下了一颗优良的种子。为了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化,树立汉丰二小学生的良好形象,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第一,各班充分运用学生人手一册《以礼相伴》德育校本教材,继续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人人懂守则,事事讲规范的良好氛围。第二,抓住养成教育主阵地――班会课、三礼教育课。德育处细化每周学生行为规范训练重点,提出了每周明确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的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实行了养成教育达标过关考核。

四、依托一个载体,拓展活动空间

我校德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拓宽教育的主渠道,搭建平台展示学生的才华,把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寓于丰富的活动之中。

1.每期认真组织收看“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组织学生收看了“开学第一课”,开展主题班队会,加强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促进健康的常态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挖掘节日内涵开展活动

每一个节日、纪念日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着爱国主义(如国庆节、清明等),传统美德(如中秋、重阳等),环境保护(如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珍惜生命(如世界无烟日、爱眼日等),感恩关爱(如三八,教师节等)。我们以贴近学生生活和兼顾学生年龄特点为前提,精选节日内容(春节、三八节、清明节、六一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中秋节),赋予节日主题(亲情•友情、感恩•关爱、爱国•进取、明理•诚信),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并外化为具体行动。

通过开展节日教育系列活动,使节日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享受、是活动,而是每个节日都有了活动主题,并且传承了节日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过上了有意义的节日生活。同时也使生活成了教育内容,实现了“让生活来滋养德性,最终学会生活”。拓宽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空间,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也为学校德育寻找到了一个有效载体。挖掘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使德育工作在流光溢彩的节日活动中凸显特色。

3.组织了红领巾艺术节系列活动

每年五月是我校红领巾艺术节,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是一年一度的校园十佳小歌手大赛,让孩子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书法、美术、舞蹈、语言类及体育各大项目先在全校进行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将直接晋级参加上一级的比赛,让学生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不断充实自我。

总之,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坚持常规教育,强化养成教育,拓展活动空间,凸显德育特色,形成家校共建和谐局面,可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校 系部发展 总体规划 框架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On Five-year Vocational School Department

Development Plan Framework

LU Dongming, LI Zhilian

(S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Five-yea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ive-year vocational school specializing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delegation supported the overall school career building. General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moral, conventional teach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kills competi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ive in One" is the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fundamentals, five aspects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Ministr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department 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thinking

总理强调,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中国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美国北弗吉尼亚社区学院副校长保罗・麦可维博士认为,职业教育是支撑一个国家产业、经济迅猛发展的秘密武器。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职教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近30年,专业系部组团式发展已然成为支撑学校整体事业发展大厦的柱石,基于系部发展经验教训的系统考量,系部发展顶层设计――系部发展总体规划的实践思考势在必行。

1 常规德育工作: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的灵魂工程

经济富裕,道德贫困,这是最严重的危机!德育工作是学校和社会的首要工作。①没有德育的学校不称其为学校,没有德育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活力持久的专业系部,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必须真正理解、接受、践行德育首位价值观,必须把常规德育工作作为系部发展的灵魂工程来抓、来做!

作为灵魂工程,常规德育工作保证系部整体事业发展是“真正育人事业”的发展。系部常规德育工作根本任务是为系部常规运行提供最基本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纪律保证及环境卫生保证,常规德育工作的服务角色、服务地位、服务功能并不伤害德育首位,反而以此为恰当表现方式。系部常规德育工作的重点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及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科学的班主任队伍建设发展观及科学的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展观,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与学生实际、系部专业发展实际及职教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使学生干部的日常工作不仅是管理和服务,更是职业锻炼。要积极融入系部其它各项工作,主动成为系部“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与系部常规教学密切配合,教育学生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精神、规范的行为参与常规教学的各个方面、环节;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发挥宣传动员、组织规范、沟通协调等作用,努力维护学生权益;要为技能大赛工作提供心理的、道德的、规范的乃至一般政治思想的辅导或指导。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及工作机制创新,要在新制度建立、旧制度调整完善或废止中赋予制度建设较强生命力、较高实效性,要在人文关怀、制度约束、载体建设、活动开展、效果评估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寻求工作机制创新突破,要有优化系部德育生态、构建系部德育文化的胸襟和气度。

2 常规教学工作: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的基础工程

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着严格组织性、严明纪律性的系统性、公益性、主流性的实体性教育行为。常规教学工作是学校事业实体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专业系部成为实体性教育单位或场所的的基础性条件,是专业系部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作为基础工程,常规教学工作保证系部整体事业发展以“学校事业样态”发展。专业系部常规教学工作首先意味着常态化的“备教改辅考”,要深入教师、学生、班级、年级及实习实训场所,实事求是,倡导师生喜闻乐见的符合职教事业发展规律的“备教改辅考”;要加强和改善系部师资队伍建设,要有较好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既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更保证师资队伍“职教素养”不断提升;要加强和改善日常管理工作,与招生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密切合作,保证生源及教学班比较稳定,保证毕业生就业、创业或升学、入伍等道路通畅;要努力倡导较强“职业倾向性”教学,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面向职业、面向企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善于处理“职教事务”,处理好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班级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场所教学的关系,处理好常规教学与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短期技能培训乃至一般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处理好常规教学中班主任对学生管理与科任教师、外聘教师及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管理的关系,保证系部常规教学工作健康和谐。

3 校企合作: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的特色工程

校企合作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基本特征,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是世界发达国家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成功经验。②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教事业发展的特色工程。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并抓好校企合作。

作为特色工程,校企合作保证系部整体事业发展是“职教事业”的发展。对校企合作要加强宣传发动、教育引导,使学生(家长)、班主任、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明确校企合作的本质含义、实际内容以及对职教事业发展的无可替代的价值意义。校企合作首先意味着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必然包含学生(家长)与学校、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应该是“三方合作、三方共赢”,要努力创建“三方合作共赢”机制,保证校企合作长效开展,保证职教事业特色化健康发展;系部校企合作要努力并善于利用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消化吸收其中最有利于系部合作项目开发的政策优惠,创造系部相对特色优势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系部校企合作要主动争取政策优惠,克服坐等心态,努力创造或改善主客观条件,抢抓发展机遇;系部校企合作要争取充分自,要敢于并善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充分考虑系部事业发展、企业利益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以“知错能改、知耻后勇”的精神推进工作;系部校企合作要成为系部广大师生及学生家长真心拥护的职教手段,要努力使校企合作效益惠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而不是少数人知道、少数人参与、少数人得益;系部校企合作要成为“学校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平台,要盘活存量资源、催生增量资源,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使校企合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提升。

4 技能大赛: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的亮点工程

技能大赛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技术技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与魅力,是扭转社会对职教事业偏见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所学校及其专业系部职教事业发达进步的亮点工程。

作为亮点工程,技能大赛保证系部整体事业发展具有较高的“内外美誉度”。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全面深刻的宣传教育,使系部师生员工认识到:技能大赛是世界各国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向技能化转变的一条教育通则,是促进中国劳动力由数量型向技能型转变的加速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所学校及其专业系部职教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要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健全系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系部大赛研究培训中心,谋划“争取社会工商界支持”合理机制,创新师生均等参与、共建共享机制,使技能大赛不仅是参赛选手向技能型转变的加速器,也是大多数师生向技能型转变的孵化器;要注重学习研究,明确技能大赛的性质、地位、对系部事业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价值,探索系部参加技能大赛、承办技能大赛、开发技能大赛项目、巩固技能大赛成果、扩大技能大赛影响的一般规律,保证系部技能大赛亮点工程建设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要特别珍惜、发挥技能大赛的窗口效应、示范效应、加速器效应和孵化器效应,不断增强系部技能大赛工作的亲和性,持续赢得系部事业发展的较高“内外美誉度”。

5 教科研工作:五年制高职校系部发展的品位工程

“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③教师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教学品位难以提高,学校系部科研薄弱,事业发展品位不好提升。科学发展的系部事业必须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真正把教科研工作当作系部发展的品位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作为品位工程,教科研工作保证系部整体事业发展具有较强“文化软实力”。要建立健全系部教科研工作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及具体工作任务,加强对系部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指导、督促、评估,使系部教科研工作脚踏实地向前进;要加强教科研工作的宣传、动员和组织,使系部教师明确教科研工作对于学校系部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对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现实意义,对于实现教育理想信念、提升自我品质素养的长远意义;④要结合系部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系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本教材建设研究,加强系部常规德育、常规教学、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工作机制创新研究,加强系部职能部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要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系部教科研工作,使教育的、教学的、专业的、校本的、实训的各个领域的科研成果极大丰富,使描述型的、经验型的、学术型的各个层次的科研成果竞相涌流。

总之,五年制高职教育近30年的实践发展,其专业系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共性中彰显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中。就总体规划而言,以上五个方面或是系部发展基本面,其它未提及工作或可归于这五个方面,或不是完全系部工作,需学校层面统筹兼顾。五个方面可以归结为“五位一体”,是“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发展不是齐头并进,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一切依各自的现实可能性而定。

注释

① 孟迎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② 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2.

第10篇

1、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方法灵活”的德育工作队伍。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也是各项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德育业务水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宗旨,努力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德育教师队伍。

(1)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教师的责任心。要引导教师依法施教,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及其他违规事件的发生,在学生、家长、社会面前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2)、加强理论学习,内修文化素质外练品格涵养,提高教师的德育业务修养。

(3)、开好班主任会,促进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

2、继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做好新学期班干部的选举工作。

(2)、做好班队干部的培养工作。

3、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

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保障。本学期将加大力度完善德育工作的各项制度,使德育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

(二)、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活动为载体,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1、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荣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快乐地成长,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继续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线,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加强日常行为的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开学初由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继续围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凌云小学文明礼仪规范》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班级活动。坚持从细节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加强训练,使学生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讲卫生、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做到仪表整洁,行为文明,保持秩序,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少先队以月主题教育为核心,适时开展学生活动,落实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以活动为载体,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德育实效

(1)、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正面诱导,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文明习惯。

(2)、大队部要巧抓时机,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及道德水平。大队部要加强对广播站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广播的效率和质量。

(3)、各中队要合理利用班队会时间,认真上好班队会。

(4)、“六一”举办一次大型学生文艺演出活动。由德育处和校办室联合组织。

(5)、进一步完善升旗仪式。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的教育载体作用。

(三)、以星级班级评比为依托,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在激励性评价中促进班级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

(四)、密切家校联系,结合社会实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德育网。

1、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坚持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家长座谈会。及时与家长沟通。

2、拓宽家校联系方式,通过家访、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密切家校交流与沟通。

第11篇

一、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实现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1、探索和建立全员德育的工作机制,完善各项德育制度,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加强德育岗位培训和培训,以提高德育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转变观念,开拓视野,努力提高管理班级的科学水平。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面旗帜,是一班之魂,是学校工作得以贯彻的中枢神经,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鼓励班主任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撰写德育案例、论文,积极参加各级评比。

3、全面构建全员德育网络,创设并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德育工作大环境,切实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规划、组织实施全校的德育工作,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德育工作体系。学校领导、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二、重视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

1、师德师风建设是以德治校、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本学期我校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抓好此项工作:

(1)建立约束机制,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交民主评议行风、学生问卷等制度,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监督,促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习惯,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

(2)组织学习德育相关文件和学校德育各项制度职责,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更新育人观念,积极参与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

2、推进德育阵地建设,提高德育渗透能力

(1)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强化德育的学科渗透。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2)精心组织每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活动传统。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狠抓养成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首先体现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养成上。一学期来,学校继续狠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工作,采用激励措施调动各班积极性;每周进行“文明班”评比,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表彰。

三、以活动为载体,注重体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1、开展法制安全教育。继续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班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期,常抓不懈,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进行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

2、通过多种形式载体,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学生严格恪守“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无私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第12篇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学生日常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赖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建立起科学的辅导员管理长效机制,可以保证个人的全面发展,又使学校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

一、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长效机制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统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探索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长效机制、专业化建设的科学体制,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进行了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是指通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长期对辅导员这一职业保持好相对的稳定性,从而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教育专家和学生事务管理专家[3]。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1.工作负荷过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整天劳累,身心疲惫”这句顺口溜已成为时下许多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形象写照。高校辅导员除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以外还要负责其他方面的教育,辅导员像“保姆”一样,对学生的工作可以说是事事俱到。

2.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少高校辅导员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及现代科普知识的系统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缺乏,有时候学生比老师学得更快、更多,面对这些都让辅导员感到压力倍增。

3.角色身份模糊。辅导员虽然辛苦,但工作却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同,不少大学生反映,他们更期盼良师益友型辅导员,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认可度不高。

4.个体心理调控能力不强。学生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辅导员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辅导员没经验,从而在学生工作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发展通道不畅,因辅导员职业无职称可评,在职业生涯中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有可行的上升通道。

三、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

1.建立辅导员队伍的培训机制。要坚持校内外培训想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努力造就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能够终身从事思想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从而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促使辅导员工作长效机制能更好的建立。

2.建立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在建设辅导员队伍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发展机制建设。就是说为辅导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以确保辅导员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开展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深化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认识,构建以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各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专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统筹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一系列的培养体系、考核标准、激励措施,发挥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科学考评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须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实际、可操作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坚持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领导考核与学生评议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样就可以使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具体,工作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其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整体队伍战斗力也会不断加强。

5.健全激励机制。高校应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在职称评定、入党评优、后备干部选拔、津贴、奖金等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这种强化辅导员工作业绩的因素可挖掘辅导员工作潜力,提高其工作成效性,有利于激发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益。“好的环境、待遇才能留住人才”。给辅导员好的待遇、好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留住那些有工作经验的,对学生思想工作有独特见解的辅导员。保障条件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动力支撑,要逐步建立起“创造条件,优化环境;长远规划,促进发展”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使他们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5]。制定一套科学的短期和中长期培训计划,让辅导员不断充实,不断提高;建立健全辅导员激励和发展机制,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路

建立辅导员工作的长效机制,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是新时期推进辅导员队伍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在明确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在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内涵和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与专业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组建专业培训组织机构、完善考评与管理系统、建立辅导员职业协会组织等方式,切实推进辅导员的职业长效化发展和专业化培养。

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需要具备多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如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律等专业知识以及领导、组织、宣传、咨询等技能。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树立专业意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担负起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知心朋友[5]。

要明确归口和管理,避免出现多头使用,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建立有效的辅导员的运行体制。根据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用其所长,各得其所的原则,妥善做好专职辅导员的分流工作,可以考虑专职辅导员工作一定年限后往学校党政输送干部、往教学输送专业教师、或创造条件为省、市、县输送优秀人才,从而保持队伍的动态稳定,不断增强其生机和活力,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总之,辅导员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机制。建立辅导员工作长效机制是势在必行的。落实规范的管理制度是发挥好专职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关键。构建完善的运行体制是发挥好专职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基石。要根据中央文件的指导思想,在遏制现在辅导员队伍中的叫苦喊累以及跳槽现象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建立辅导员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良,工作作风正,有知识有能力,年轻化的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 纳学梅,王芬,余红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与保障体系[J].高校教育工程,2010,(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