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服务业经营范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
关键词:大力推进;濮阳市;服务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濮阳市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内部结构和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在扩大就业中发挥的主渠道作用也日益明显。
虽然濮阳市服务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和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优等问题。2010年濮阳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2.45亿,同比增长10.1%,低于全省1.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十四位;服务业只占全市GDP的19.7%,比全省的28.6%低8.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是13.9,66.5,19.7。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构成服务业的主体,2010年濮阳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合计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36.6%。代表知识性、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只占18.7%,比重明显偏低。这些都制约着濮阳市服务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濮阳服务业,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大力发展濮阳服务业,必须按照其内在要求,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深化,奠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雄厚市场基础。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特别是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二是通过现代技术运用及服务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技术基础。三是通过产业区位集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基础。在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四是通过网络化架构,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依赖网络化优势,服务企业要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五是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濮阳服务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下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改善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突破体制,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宽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宽经营管制,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实行按质论价、差别化价格等市场定价方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化进程。要突破自我增强的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在全面提升经济服务化的基础上,寻求向整个经济系统渗透的发散型发展,特别是在第二、三产业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如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和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公共业,如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以及其他工业服务等。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三是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在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四是注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重点在于改善服务模式,增强人性化、便利化、信誉化的服务特色。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业,更需重点强调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制定。五是对服务业的发展采取适当的政策扶持。特别是一些原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需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加快推进转型过程。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七是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条件和专门人才。努力打造发达的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人员。
作者简介:王伊涛(1974-),男,河南濮阳人,学历:本科,职称:中级,研究方向:社会统计,从事的工作:统计。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山市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总量继续增大,传统第三产业仍占主导
2008年,中山市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中山市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批零贸易、餐饮、房地产业等占全社会第三产业的50%以上。
(二)房产市场供应旺盛,销售下降。
2008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51.4亿元,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销售面积分别为1839.4万平方米,增长17.2%,商品房销售面积320.43万平方米,下降37.7%,商品房销售额下降31.5%.
(三)旅游业平稳发展。
2008年全市旅游收入97.23亿元,同比增长13%,全年共接待过夜旅客528.13万人次,增长3.5%。一批投入大、档次高的酒店相继在中山投资发展,其中不少项目投资超亿元,有力推动中山市高端酒店业的发展。
(四)金融运行形势良好。
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23.11亿元,比年初增长16.8%。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447.69和1080.43亿元,分别增长7.4%和19.8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844.27亿元,增长18.1%。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长6.2%和17.2%。现金投放量继续上升,全年现金净投放204.69亿元,比上年同期净增29.61亿元。
一、中山市第三产业发展优势和机遇
1. 领导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合作的规划,到2020年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2. 需求增加。随着中山市工业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人口集聚、财富积累、消费升级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按照国际标准,判断一个地区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的依据是人均GDP达到4800美元。对照这个标准,中山已步入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发展第三产业的大气候趋好,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已经具备。
3. 措施得力。各有关部门在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服务业发展。对符合中山市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项目,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再投资资格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打破行业垄断和部门垄断,对民间投资主体实施平等的准入条件。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领域,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
二、制约因素
1. 规模偏小。2008年中山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513.56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与国际平均水平和国内先进城市比较,中山市服务业总量明显偏小,比重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
2. 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2008年,中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6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1957元,仅近似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欠旺。居民的消费能力、结构和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在中山市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超过50%,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和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相对薄弱,中山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明显失衡。
4. 竞争力不强。中山市服务业企业“小、散、弱”情况比较突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滞后,服务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适应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5. 对外开放力度不够。中山市服务业利用外资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现代物流、旅游、商务中介、科技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很少,甚至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在CEPA和WTO框架下,我国服务业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形势不相一致。
三、对策与建议
1. 统一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针对重点行业的发展,重点领域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服务业统计体系建设等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性文件。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紧跟世界服务业发展潮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一思想,上下齐心,形成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总体上对第三产业进行规划,特别是重点行业要制定较为详尽、可行的发展规划,包括短、中、长期总体规划以及各镇区、各行业规划,使第三产业发展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
2.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活力。切实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消除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尽快对中山市现行有关服务业管理的文件和规定进行清理,废止或修改不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管理规定,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力度,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把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工作提到与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服务理念、服务技术和管理方法,鼓励服务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4.拉动内需,进一步促进消费。消费增长不足,服务性消费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受到限制。中山市2008年储蓄存款余额达1823.11亿元,比去年增加16.8%,已超过中山市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建议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教育体系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做好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创造较为宽松的劳动就业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零税率应税服务享受退(免)税的范围与条件
37号文件附件4《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第一条和第二条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称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往返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以下称港澳台运输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国际运输服务的范围与适用条件 国际运输服务主要包括: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出境,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入境和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者货物三类情况。其条件是:以水路运输的应有《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以陆路运输应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且《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应当包括“国际运输”;以航空运输应有《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且其经营范围应当包括“国际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但要注意,根据37号文件附件4第七条第(六)项要求,如果只在国际运输服务范围内而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应税服务,不能实行退(免)税只享受免税政策。例如,某上海国际物流运输公司长期为国外客户运输货物到东南亚国家,该公司办理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并且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运输”。按照政策规定,该公司的国际运输服务可以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国际运输服务而无审批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及“国际运输”经营范围的,应当实行免税政策。
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的范围 研发服务主要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材料及其系统进行研究与试验开发的业务。设计服务主要包括:工业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机械设计、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创意策划、文印晒图等,但不包括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设计服务。 在上述范围内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享受退(免)税政策。
港澳台运输服务的范围及适用条件 主要范围包括:往返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其条件是:以陆路运输方式应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并具有持《道路运输证》的直通港澳运输车辆;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的,应当取得《台湾海峡两岸间水路运输许可证》并具有持《台湾海峡两岸间船舶营运证》的船舶;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香港、澳门的,应当具有获得港澳线路运营许可的船舶;以航空运输方式提供上述交通运输服务的,应当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且其经营范围应当包括“国际、国内(含港澳)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否则,根据37号文件附件4第七条第(七)项要求,只在服务项目范围内而无上述执行许可条件的只能享受免税。
应税服务免征增值税的范围
除上述国际运输和港澳台运输服务两种不具备条件的应税服务按免税政策以外,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以下应税服务也免征增值税。一是工程、矿产资源在境外的工程勘察勘探服务;二是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三是存储地点在境外的仓储服务;四是标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五是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发行、播映服务;六是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中的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软件服务、电路设计及测试服务、信息系统服务、业务流程管理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物流辅助服务(仓储服务除外)、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咨询服务、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制作服务、期租服务、程租服务、湿租服务。但不包括:合同标的物在境内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对境内货物或不动产的认证服务、鉴证服务和咨询服务以及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
退(免)税与免税申报要求
一是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生产企业应按月向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增值税免抵退税或免税手续,并于收入之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免抵退税。外贸企业参照一般贸易的申报方式在申报期内收齐单证办理免退税。其零税率应税服务的退税税率为国际运输11%,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为6%。如某A国际运输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路运输,具有《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应税服务适用零税率实行免抵退税办法。2013年8月,该公司取得国际运输收入2000000元(换算为人民币价格),国内运输收入6000000元,以上均在当月计入内外销销售收入。购进一艘小型货船(固定资产)5000000元,进项税额850000元,其当期的免抵退额为:
(1)当期国际运输收入免抵退税额=当期零税率应税服务免抵退税计税价格×外汇人民币牌价×零税率应税服务退税率=2000000×11%=22(万元);
(2)当期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予抵扣税额)=6000000×11%-(5000000×17%-0)=-19(万元);
(3)由于期末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期末留抵税额=19(万元),当期免抵税额=22-19=3(万元)。
[关键词]攀枝花 生产业 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D4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74-02
所谓生产业,意即为了满足企业和组织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产生的中间需求所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而不是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行业,是具有较高的知识、技术与人力资本含量的服务,主要涵盖了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五类行业。在世界各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生产业作为当今产业国际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它源于制造业生产体系中间投入服务的外部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性地位。
根据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将倾力将攀枝花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用生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经验,结合攀枝花的具体情况,提出攀枝花发展生产业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一、攀枝花市生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攀枝花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攀枝花经济的发展。攀枝花生产业的增加值由2003年的21.1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9.50亿元,十年间增长了近三倍,年均增长15%。
2013年,受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及调息、企业发展促进信贷需求旺盛等因素的积极影响,金融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755亿元,同比增长19.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9%。其增加值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主要行业中排名第三;增速为主要行业第一,连续保持了四个季度的快速发展。2013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8.01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6.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24%。与国家紧缩楼市调控政策的持续密切相关,最后三个月房地产业虽有所发展,但总体仍延续了前三个季度低迷的发展形势,其增加值、增速以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主要行业中排名靠后,发展情况不太乐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13年实现增加值6.163亿元;同比增长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3%。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影响,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有所回落。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0.569亿元,同比增长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46%。
二、攀枝花市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攀枝花市的生产业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未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业的发展要求,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产业经济总量低
攀枝花生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小。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生产业占服务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保持在60%以上,国内发达城市生产业占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50%以上,如上海达到53%,而攀枝花2012年生产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37.6%,可见攀枝花生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
(二)生产业的结构层次低
从世界范围看,生产业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结构也在不断升级,附加值高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导了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创造了更多的产出。与此相比,2012年攀枝花的科研与综合技术服务这两大知识型服务部门占当年GDP的比例未超过3%,而运输与邮政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生产业的比重则相对较高。
(三)高技术专门人才缺失
生产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规划、整合、控制、评估等工作,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度。因此,生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创造条件,指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及优惠政策,引进高端的专业人才,并有目的的培养专门技能的服务人员。通过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积累、日益专业化与迂回生产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经济。服务业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金融、物流、信息等高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目前,攀枝花市的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还相对不足,特别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数量更不能满足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服务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
(四)发展结构不尽合理
服务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传统行业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我市作为一座工业城市,工业发展需要生产作为保障,但目前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和咨询服务等生产业规模较小,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尤为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三、攀枝花市生产业发展对策
为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轮驱动”、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四化带动,以渗透、延伸和拓展各生产环节为突破口,推进生产快速、高效、优质地发展,实现和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与联动发展,构筑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生产业体系
(一)重视生产业规划
进一步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不同层次、不同种类规划组成的发展规划体系,重视规划的相互衔接协调,增添工作措施,有力、有序、有效地将规划逐步落到实处,缩短规划与实施的时间距离。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不断升级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物流配送、制、多式联运,使原有的流通业、运输业、邮政业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成渝经济区已有设施的等级,尽快打通区域对内对外通道,建立高效畅通的水陆联运渠道;同时,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共享,拓展中转、配送、转口贸易等功能,提升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将攀枝花定位为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攀西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政府的职能在于支持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信贷业务,拓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鼓励金融保险业务的创新,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咨询、数据库等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生产业,是政府今后积极支持的重点行业。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以居民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打造一批精品住宅小区,推进住宅产业化;另一方面,开发配套设施齐全的商务写字楼,形成具备规模的中央商务区。充分利用区域土地价格成本低、政策优惠、环境良好的条件,吸引房地产企业来渝投资开发房地产。
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健全和完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典当、拍卖、评估、租赁、职介、资质认证、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科技服务、广告等各类中介组织,健全市场与政府间的桥梁。
(二)推动生产业对内对外开放
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凡向外资开放的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服务业同一行业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费、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依法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生产企业、跨国公司来攀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等,经认定后实行审批、办证全程代办绿色通道制度。建立支持生产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扶持出口导向型服务企业发展,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规模。
(三)放宽生产业行业准入
凡新办生产企业,注册资本按法定最低注册标准执行。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和单位一律不得设置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经营的行业、项目外,企业可根据需要自主调整经营范围和方式,工商部门依法予以核准登记。
(四)加大对生产业的税收扶持
切实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扶持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产业、涉农服务业、金融业和新办服务业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税法允许范围内,实行鼓励生产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生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扶持政策。
(五)拓宽生产业投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生产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生产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大政府引导投入力度,财政在服务业引导资金原有规模基础上,逐年适当增加投入,重点引导支持生产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培育、项目示范以及重大活动等。各县(区)政府也要安排服务业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
(六)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物流业、旅游业、电子商务和消费业,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引进服务行业的名牌、名品、名店和知名企业,提高项目引进的成功率;强化服务业项目的收集、包装、布局等统筹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加快推进格里坪铁路物流园区、密地商贸物流园区、汉风物流仓储中心、米易青杠物流园区等在建续建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使在建续建项目尽快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
(七)加强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生产业人才培训体系、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和创业型人才。设立生产业人才特别贡献奖,并选派一定数量的生产业优秀人才,纳入每年的高层次人才出国培训资助计划。
参考文献:
[1] 胡晓鹏,李庆科.生产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 33~46
[2] 陆小成.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研究.情报杂志, 2009(2):117~121
[3] 程大中.中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经济研究, 2008(1):76~88
[4] 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 经济研究参考, 2007(41): 22~26
[5] 李善同,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 李江帆,朱胜勇. “金砖四国”生产业的水平、结构与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2008(9): 3~10
[7] 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国际商务研究, 2006(1): 6~12
[8] 马风华,李江帆.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评述. 经济管理, 2008,30(17):92~97
论文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济南;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升级
当代经济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济南市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面对国际服务业转移的大背景,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抢占先机,全面提升济南现代服务业水平,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
(一)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总体说来,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由需求拉动和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一方面,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需求必然发生相应变化,需求的变化必然带来投资和生产的变化,从而拉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呈现出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本质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现代服务业,就没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逐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可以与现代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从而强力拉动经济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没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与营销、研发、人力资源开发、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竞争效益的主导因素。
(三)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新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尤其是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普遍超出了服务业的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外包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发展中国家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世界办公室”,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逐步形成“总部经济”效应。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服务外包的市场规模以每年20%一30%的幅度急剧扩张,全美2600多万企业中,采用项目外包的超过2/3。特别是在IT产业,2006年全球外包服务总量3465亿元。近年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出口的急剧增长正是得益于此。
二、济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济南省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完善城市功能、构建济南都市圈的迫切需要。随着区域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山东省“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继续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明确要“重点发展济南都市圈”,并制定了涉及济南、淄博、泰安等7个地级市的《济南都市圈规划》。济南作为都市圈内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中心,担负着为济南都市圈内其它城市提供生产服务和发展机会、带动都市圈整合发展的任务,担负着积极承担济南都市圈吸引外部经济要素、对外辐射经济功能的窗口和枢纽职能。《济南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要把济南建设成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主导,以机械装备与交通设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两大产业链为内核的制造业发达的综合性省会城市”。未来一段时间,现代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济南和整个都市圈经济的增长速度。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优化济南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国际经验表明,如果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上去,传统服务业也难以实现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中长期的基本战略来考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济南工业兴市战略的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济南经济发展的主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现代服务业作支撑,在更高层次上为推动济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保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可以使企业提升研发、营销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有利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新型工业化为发展提供“硬件”,而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软件”,两者同步发展,有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济南市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就业问题既有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和国有资产布局优化所造成的结构性劳动力转移问题,又有“三农”带来的农村劳动力出路问题。这种双重转变造成的就业难题,将是济南面临的主要就业压力。
近年来,随着济南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前几年因高校扩招而延缓至今的就业高峰问题,济南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立足济南实际,加快发展具有济南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必将有力地缓解济南的就业压力。
三、济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济南市服务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与发达地区和现代化一流中心城区的要求相比,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反映在速度、结构、规模、数量、品牌等几个方面。
一是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运而生的,目前济南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这与二次产业总量不高有很大关系。除市中、历下两个区外,其他县市区现代服务业不仅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而且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上,信息咨询、金融、教育培训、综合技术服务、会计、法律服务、文化娱乐等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仍然处于低层次结构水平。
二是从产业内企业规模看,济南现代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现有现代服务业中,除金融和软件业的浪潮、中创外,其他类型的小规模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龙头企业比较少,中等规模企业的实力不足,还不足以成为发展的中坚力量。以物流企业为例,虽然以盖家沟、黄点、零点等十大物流中心汇聚了宝供物流、华宇物流、海尔物流等知名企业,但物流中心更多的还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不乏那些只有“一台车、三个人”的个体物流企业。
三是从经济结构上看,济南现代服务业总量偏少。济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总量上仍显偏少。据统计,2006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比重为47.5%,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而现代服务业仅占第三产业的43.2%,现代服务业完成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25%,对GDP的拉动作用不足4%,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距离建设都市圈中心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是从发展程度看,济南现代服务业知名品牌、支柱企业屈指可数。品牌战略是提升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无论济南引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还是济南本土企业当中,知名品牌企业屈指可数。
四、加快发展济南现代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后发优势,构建清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都市发展的助推器,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全局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从根源上破除忽视服务业发展的旧有思维,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产业。首先,创新发展思路,以“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能级、突出特色”为原则,尽快出台未来段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具体措施。统筹发展和着力解决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突出重点、提前布局,增加投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其次,突出济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特点,加强产业规划,选准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等为主的生产业,加快发展以会展、房地产、新型旅游等为主的城市功能业,加快发展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文化知识业,形成符合济南都市圈中心城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第三,发挥省城优势,明确发展目标。最近出台的《山东省“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山东省服务业要按照“一圈”、“一群”、“一带”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以济南为核心的都市服务业聚集圈、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城市服务业聚集群、鲁西南服务业聚集带,并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5%的具体目标。作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龙头,济南应进一步明确下步发展的具体增长目标和发展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为下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市场化改革。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建设,构建完善规范的现代服务市场体系。第一,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推进经济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第二,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多层面扶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团。第三,引导和创造服务需求。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推进企事业单位的服务改革、充分吸收国际服务业外包等,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第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扩展公共服务领域,打造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重视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相关制度规则等的软件建设,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多更好的衍生产品。第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有效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专业服务镇、专业服务街,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服务业水平差距。
(三)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一是要增加科技投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流动组织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科技产业政策,形成符合现代服务业技术进步要求的新机制,有效整合济南都市圈内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现代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三是要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关键词:休闲业 旅游 业 旅游体系战略 上海
知识 经济 时代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 网络 化进程,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出台,使得休闲和旅游业的整合成为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政策研究上更为关注的视点。
本文以上海为例对城市休闲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为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与和谐城市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一、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1、休闲业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因此,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休闲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据预测,发达国家2015年将进入“休闲时代”。研究者认为,休闲业是围绕人的休闲生活和为满足休闲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 体育 产业、娱乐业、商业和 交通 业为主的产业群或产业链,是一种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21世纪休闲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休闲业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休闲化的临界点。2007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休闲产业也已经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2、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现代 休闲业基本围绕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展开,因此对环境的破坏小。早在50年前西方国家就试图通过发展休闲业诸如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 艺术 馆、体育馆、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来缓解旅游业带来的压力。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业经营范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因此,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是一种互相包容的关系,旅游要为休闲创造良好的条件,休闲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上海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业在上海的发展 历史 较长,休闲产品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别:观光、度假、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消遣、资讯、科教、工艺等。其中的商业休闲发展尤为迅速,如各色酒吧、咖啡馆、茶室、浴场、高尔夫、会所、度假村,F1运动、室内滑雪、攀岩、击剑、跆拳道、射击、购物、餐饮、健身、美容场所等层出不穷,休闲文化日趋多元。但是上海休闲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规划、人才素质、管理制度、市场条件和投资模式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上海旅游业目前的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已与国际接轨,可以为上海休闲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打造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可以极大地提高上海都市旅游的竞争力,以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求。
通过与休闲业的互动整合和与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把旅游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上海旅游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必须确立“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旅游体系战略”,以休闲产品结构创新为重点再造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和休闲业的整合、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使每一个服务产业链条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上海旅游业向高阶段过渡,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上海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休闲资源、旅行社客源、旅游中介、在线交易平台,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实现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和大旅游功能,完善市民日常休闲的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周末休闲的环城市游憩带、节假日休闲的观光度假产品体系、商务休闲的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加强对长三角旅游的统领,协调和整合,打造大上海全球旅游城市区。
三、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休闲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健全管理机构和组织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休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明确和巩固旅游业作为休闲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休闲旅游业的统计体系,准确衡量休闲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并为制定休闲产业标准和发展计划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具体有以下3点:
第一,明确休闲业行业管理组织。当前,最为可行的做法是强化上海旅游委的协调功能和领导权威,将与休闲密切相连的行业部门组织起来,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建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以形成综合的休闲旅游产业调控能力。
第二,成立“休闲旅游协会”和“休闲旅游学会”等研究机构,营造全社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第三,把休闲旅游发展作为优先产业放在规划中。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条例、法规,制定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保障休闲旅游业的有序经营和规范运作。
2、全方位开放市场,加快培育休闲旅游市场主体
上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目前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程度在 中国 经济大格局中并非处于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的流动、 企业 的所有制形式以及公平竞争等方面,旅游业还存在许多体制问题和程序性障碍。围绕着开办旅游企业的问题,形成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公私之间等多种利益关系,部分封闭的市场和约束性的竞争关系,是制约上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围绕休闲产业链,以旅游业为主导,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具体有以下4点:
第一,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 旅游 企业 参与上海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重组,催生一批休闲旅游品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促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休闲旅游企业集团。
相对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来说,香港生产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香港与内地文化的同根同源、语言相通、有在内地经营的丰富经验;相对于内地来说,香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国际化程度高、自我监管的制度完善、生产业的水平高等。这两方面的优势,既有助于香港开拓国内市场,也有助于香港在生产业领域充当地区营运中心,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亚太地区的服务中心,香港的生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服务业部门齐全,整体竞争力强
香港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以服务业为主。进入21世纪,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内所占的百分比均超过85%,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服务业比重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的91.16%(见表1)。香港服务业历史悠久,在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部门齐全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支援服务和专业服务四大方面29个行业。服务业经营范围很广,几乎囊括了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产处于主导地位,其中金融、保险、物流、法律、会计等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拥有成功的运作经验,整体竞争力强。拿金融业为例,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2004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二大国际金融中心,在亚洲排名第三。以外汇成交额计算,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外汇交易中心。同时香港还是亚洲第二大风险资本中心和第三大银团贷款中心。1989―1999年香港服务生产净值平均每年上升10%。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是香港的主要出口部门和香港GDP、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到20世纪末期,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服务性经济体系及全球第十大服务输出经济体系,在亚洲排名第一。
表1 香港主要经济数据
经济活动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GDP(亿港元) 12231.53 11918.07 12448.19 13328.30 14232.99
农业及渔业 10.02 8.24 8.86 8.47 8.49
占GDP(%) 0.08 0.07 0.07 0.06 0.06
工业①(亿港元) 1426.75 1282.69 1246.29 1241.09 1249.05
占GDP(%) 11.66 10.76 10.01 9.31 8.78
服务业②(亿港元) 10794.76 10627.14 11193.04 12078.73 12975.45
占GDP(%) 88.26 89.17 89.92 90.63 91.16
①工业包括采矿及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②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仓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楼宇业权。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刊2008
2. 服务业开放性强,运作模式高度国际化
香港是一个自由化程度高的国际都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平的竞争环境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服务中心和跨国公司的亚太营运中心。由于岛内市场和资源有限,香港一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以向中国内地和亚太地区提供融资、运输、通讯、咨询服务为主。服务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公司运作模式与国际接轨,国际服务贸易占据重要地位(见表2)。同时,岛内实行自由贸易、自由企业制度,资金进出不受限制,使香港成为全球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接收地。2005年,香港直接投资流入2615亿港元,直接投资流出2115亿港元,净流入500亿港元。香港是亚洲第二大外资提供者和中国内地最大的外资来源地,2006年,香港在内地的投资额达到1666亿港元。港内优越的投资环境也吸引了大量外商来港投资,其中内地的资金占很大比重。截至2003年7月底,内地有2000多家企业在香港经营业务,其中有242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大量资金投资在银行、运输、酒店、基建等服务部门。据特区统计处调查显示,香港的海外公司逐年上升,到2007年约有3890家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其中美国公司最多,达到了891家。
表2 香港服务贸易数据
单位:亿港元
主要服务组别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服务出口 3624.20 4295.84 4953.94 5650.54 6518.15
服务进口 2034.00 2425.07 2642.37 2879.00 3216.56
服务贸易总值 5658.20 6720.91 7596.31 8529.54 9734.71
服务贸易总值占GDP比重(%) 45.82 52.02 54.94 57.79 60.23
服务出口净值 1590.20 1870.77 2311.57 2771.54 3301.59
服务出口净值占GDP比重(%) 12.88 14.48 16.72 18.78 20.43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3.香港生产专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
以法律服务业为例,香港法律服务专业人员由律师及大律师两类专业人士组成。律师负责一般法律事务,而大律师则专司出庭及诉讼。香港设计业由多个专业组成,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及时装设计等。近年来,设计管理在香港也逐渐成为一门新的专业。建造业的工程师包括土木、结构、屋宇、电机、机械等多个专业。香港测量师包括产业测量师、工料测量师、建筑测量师、土地测量师和城市规划及发展测量师。香港管理咨询机构可按具体的业务范围细分为十大类: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商业管理咨询机构、海外商业顾问机构、市场开拓与销售咨询机构、公司与组织发展咨询机构、信息技术咨询机构、会计和金融顾问机构、产品和营运管理咨询机构、经济与商业环境咨询机构以及秘书服务咨询机构等。不同类型的生产机构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化服务,高度专业化的服务,确保了香港生产的质量。
4.香港从事生产业的机构数目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
香港从事生产业的机构众多。以法律服务业为例,目前全港有超过1500家律师事务所和大律师行,有约6000名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服务机构的雇员人数接近1.5万人。截至2004年3月,香港提供商业管理和顾问服务的机构为3750家,从业人员达到22217人。除了服务机构数目多以外,香港生产人员的素质也是全球最高的。香港建立了完善的建筑师、设计师、律师、工程师、测量师、规划师、园境师等专业资格的自我监管制度。以建筑师为例,香港所有执业人士均须在香港建筑师学会注册。截至2003年5月,该会共有1800名注册会员。在香港取得工程师资格的可获得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英国、美国及南非的承认。许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也拥有国际工程师资格。以经验及技术专长来说,香港的测量专业在亚太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不少香港测量师行与国际同业尤其是英国同业合作,竞投大型国际项目。
二、粤港生产业合作的策略思考
1.必要性
两地生产业的合作是受广东方面的拉力和香港的推力作用形成的,是粤港两地经济关系向深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中央提出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方针的指引下,在“香港因素”的推动下,经济取得了快速持续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可持续发展正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任务。
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阶段,产业结构处于快速转变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正因为如此,2005年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意见》指出:“加快服务业发展,抢占战略制高点,对优化我省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服务业发展,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又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力量,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依托”。因此,广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策略之一。其中,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以及“围绕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而在广东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加快香港生产业到广东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的策略之一。“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强粤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合作,积极推进粤港在物流、旅游、金融、中介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环保和口岸通关等各领域的合作,引进吸收香港现代服务业”,最终达到提升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香港营商成本的持续高涨是导致生产业外移的主要推动力。昂贵的土地和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服务业成长的主要矛盾,香港又一次面临产业转移与扩散的任务。近年来,香港国际服务中心的地位正面临着新加坡等国家的严重挑战,香港服务产业链上迫切需要弥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市场,而这一点恰恰是广东服务业的优势。广东正在进行制造业升级和服务业体制改革,需要大批的资金、经验和人才,而香港恰好在这方面能够提供诸多的有利条件。生产业在服务业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通过粤港生产服务产业之间的合作,香港可以帮助广东应用金融、信息、中介等关键性的生产服务工具,将香港服务产业中具有优势的关键环节转移到广东,并在新的巨大市场上得到延伸。中国加入WTO后,内地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内地市场对香港生产的需求必定增加,香港凭借先进的商业基础设施、广泛的商业联系网络以及大量专业人才服务于内地市场,从而推动内地贸易及投资活动的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加入WTO后在开放服务业市场方面,将为港商提供大量的商机,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服务中心以及全球最侧重服务业的经济体系,应把握机遇,大展宏图,进一步凸显香港作为中国大陆贸易枢纽的作用。广东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将成为最先的受益者。
2.可行性
研究表明,加快香港生产业到广东发展具有深厚的客观基础:
(1)广东与香港地域相近、语言相通,改革开放以来粤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贸合作已经形成了良好基础,广东也是内地与香港经贸合作最密切的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香港一直是广东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广东是香港在内地投资最多的省区,这是两地生产业合作的深厚基础。
(2)大量香港的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在广东经营多年,粤港制造业合作为服务业合作提供了直接的需求。过去粤港经贸合作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形成了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前店后厂”的分工模式,遍布广东的大量港资生产加工企业,对高效优质服务的需求巨大,很多香港的服务企业原来在香港就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形成良好的客户关系,其进入广东后可以更加便利地为这些制造企业提高实在高效的服务。
(3)广东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广东的产业结构与香港的优势服务业形成巨大的互补,也形成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尽管广东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制造业在广东经济发展中起主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广东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其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迫切需要进行制造业升级;另一方面,广东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严重阻碍制造业及服务业本身的快速发展。研究表明,目前广东服务贸易的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其中,旅游、建筑只有微弱的比较优势,运输服务则完全没有比较优势,这与“珠三角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上几乎是占绝对优势的情况成强烈反差;而香港服务贸易的整体优势明显高于广东,最具竞争力的行业部门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密集的行业,特别是运输业、金融业、咨询服务、广告宣传服务及其他商业服务。因此,加快加强粤港生产业合作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
3.迫切性
香港部分服务企业在CEPA实施前后已通过各种变通方式进入内地开展业务。例如,有的香港服务业者借用内地亲友的名义注册成立公司;又如,香港部分律师事务所早已在广东开设了办事处,香港律师除了不出庭,其他的业务都在做;再如,有香港会计师为了服务其在内地的香港客户,在内地与人合作成立咨询公司,以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方式提供会计服务。
这种以“灰色”面目出现的香港服务企业,在经营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相当大的风险。如由于“名不正”,个人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或者担心客户被内地的合作者带走以及赚取的利润无法汇回香港等等。这些处于“灰色地带”的香港服务企业迫切希望能够利用正规途径解决这些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使其在内地运作的香港企业身份得以确认,以保障企业利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休闲渔业;问题;发展对策;广西昭平
中图分类号 F3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28-01
昭平县地处桂东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和物种资源优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县渔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水产养殖业进入全区内陆重点县行列。与此同时,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休闲渔业悄然兴起,增添了渔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结合和转移,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开辟了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 昭平县休闲渔业发展概况
昭平县大小河流200多条,绝大部分为桂江水系。桂江是昭平县最大的河流,境内河段103 km,有一级支流85条,二、三级支流112条。全县河流总长1 624 km,多年平均径流量173亿m3,地表水径流量29.94亿m3,可利用水量14.98亿m3,水域面积达1.13万hm2,适宜养殖面积1 000 hm2,可设置网箱40万m2。近年来,昭平县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依托,在保持水产养殖生产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政府重视、政策扶持、群众参与等措施,促进集养殖、饮食、娱乐、垂钓、观光、养生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县网箱养殖面积达9.8万m2,池塘养殖814 hm2,渔业总产值2.607亿元,有各类休闲渔庄80多家,综合经营收入5 660多万元,成为该县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 昭平县休闲渔业的基本形式
2.1 饮食服务型
依托圩镇、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以农家乐、生态渔馆和山庄园林为载体,发展休闲渔业,如昭平镇马圣村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创建了种草流水生态养殖、前店后塘田园风光式休闲渔业经营模式,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池塘边种植黑麦草、象草和蔬菜,解决草食性鱼类主要饵料问题,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建造标准鱼塘,保持水深1.5 m左右,适当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引河水入鱼塘,利用马圣河自然落差,不间断排灌流水,自然调节水质,使养殖水体保持良好,形成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条件,提升鱼的质量。四是实行生态养殖,不使用化学药品,尽量少用合成饲料,确保鱼产品生态、安全、天然美味。创新水产养殖模式后,依托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渔业生产的场地,拓展经营范围,整合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兴办集养殖、餐饮、观光、娱乐、养生等于一体的农家乐,形成生态养殖、市场流通、餐饮休闲的产业链,增加渔业效益,拉动乡村旅游,促进水产养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2 生产经营型
依托江河或库区网箱养殖基地,利用渔业自然环境和生产场地,整合山水景观与渔业文化,兴办集养殖、餐饮、垂钓、观光、娱乐、养生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渔业,这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主要集中在桂江沿岸乡镇。投资者结合网箱养鱼,增加垂钓、捕鱼和水上游玩等娱乐项目,依托百里桂江造船或在沿岸开办鱼餐馆,利用自然环境、网箱养殖和船舫式鱼馆发展休闲渔业的模式,让人们走进水产养殖场,在产地直接品尝生态鱼的鲜美佳味[1]。
2.3 休闲养生型
依托山塘水库,结合周边的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既有养殖、餐饮、住宿、垂钓、娱乐,又有观景、健身、度假、休闲、养生和乡村生活体验。这种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的休闲渔业形式,让游客观赏鱼水欢歌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灵动和生气,体会垂钓戏水的乐趣,品尝生态鱼的鲜美佳味,增进身心健康。
3 昭平县发展休闲渔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休闲渔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总体规划和有效管理。休闲渔业多数以民营企业和个体老板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合理。二是规模偏小、产品单一、服务功能不齐全。三是基础设施较落后,配套功能不完善。交通不便,缺乏旅宿和娱乐等服务设施,影响休闲渔业的持续发展。四是缺乏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无建设用地指标,难以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原有的一些休闲渔业企业也因缺乏政策支持而无法做大做强[2]。
4 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
发展休闲渔业是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调整优化发展思路,形成以县城和重点镇为中心,以桂江水系为纽带的休闲渔业经济圈,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要充分认识休闲渔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正确处理渔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强引导,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开发,把渔业生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民俗文化、旅游观光、公共服务等综合规划,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地域特点鲜明的休闲渔业项目。一是把渔业生产与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养生、科普教育等结合起来,形成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二是把休闲渔业与生态农业、健康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综合性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项目,构建绿色生态、特色高效、三业融合的现代渔业体系。三是把休闲渔业与城镇建设、景点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建设休闲渔业项目[3]。
4.2 提升层次,打造品牌
要规划建设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区域性的休闲渔业基地,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坚持品牌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健康、先进高效的养殖模式,着力打造桂江生态鱼品牌,用品牌开拓市场,引领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生态养殖、产品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休闲养生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多元化的绿色生态休闲渔业,拉动乡村旅游发展。
4.3 整合资源,引导发展
休闲渔业既涉及到产业联动,又涉及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增强发展后劲。组织职能部门制定休闲渔业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渔业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规划道路建设和景点开发,进一步完善休闲渔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建立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引进外资和群众自筹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推动休闲渔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合力[4]。
5 参考文献
[1] 柴寿升,张佳佳.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7-31.
[2] 陈思行.美国休闲渔业现状[J].北京水产,2005(1):4-7.
[关键词] 南宁 现代物流 问题 对策
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作为多区域合作交汇城市、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圈核心城市,西南出海通道,南宁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南宁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1.缺乏物流管理机构
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还缺乏系统的组织和规划,物流的行业地位在相关经济管理部门还不明确。目前,尚未有专门机构对物流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在物流管理工作中,也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关系,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
2.物流发展政策不完善
发展物流业政策不明。2005年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提到“2005―2007年三年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发展物流业引导资金”,但政策未落实,资金也不到位。同时与物流发展相配套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等政策也不够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滞后。
3.地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与全国物流重镇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城市相比,作为物流业支撑的南宁经济基础薄弱。发达城市的物流发展迅速,一是得益于它们传统的商业氛围,二是得益于它们拥有的大量生产企业每天频繁的物资流动,营造了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比较而言,南宁既没有悠久的经商历史,也不是广西的工业重镇,辖区内大型企业较少,很难成为生产中心或销售中心。
4.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南宁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初级阶段,现有的物流企业大多是由运输公司或储运公司改名或改变部分业务发展而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网络分散,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营运场地面积不足,营运地点分布不合理,设备和配套的基础设施投人不足,与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准相去甚远,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严重地阻碍物流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5.物流人才匮乏
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拥有一批精通物流业务、善于使用信息手段的物流专门人才。目前,南宁市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由于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物流管理的观念、物流策划、物流管理、实际运作等方面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的实际运作模式,无法满足物流市场中、高端客户的需求,难以达到高效益、低成本的运作。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物流发展宏观指导
设立南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管理办公室,配备相应人员编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协调、管理。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现代物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对物流业发展动态进行跟踪研究,及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推动南宁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2.科学规划布局,统筹发展现代物流
一要根据新的要求做好物流规划工作。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等要求,尽快修改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使规划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相适应,并加快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二要整合和发展现有物流园区。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打破区划利益分割和物流园区无序发展的状态。三要打破行政区划,统筹发展。积极推动与北海、钦州和防城等沿海港口群建立物流联合区和联合体。
3.加快制造业发展,增加物流需求
我们知道“有物才有流”。要增加本地物流需求,必须加快制造业发展。推动区域内制造企业物流活动延伸至中间商务环节,促进南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物流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增强物流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通过交通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及其相互促进,加快产业之间的融合。
4.培育、壮大本土专业物流服务企业
培育、壮大本土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零售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在运输型、仓储型与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择优扶持,逐步培育一批市场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
5.加快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
加快南宁物流发展,必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化物流服务理念、懂得现代管理模式的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还必须采取鼓励措施,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通过短期培训、考察、跟班作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培养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6.优化物流发展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将物流服务作为招商引资的前置服务,在项目进驻前期为本地物流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与外商的合作,做好投资软环境工作。三是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按照《南宁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规定》对南宁市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税收的优惠。四是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
参考文献:
单位:万元
1、项目名称
大涧山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
2、资金类别
财政支农资金
3、项目属性
∨新建 扩建 改建
4、总 投 资
800万元
其中:申请财政补助
80万元
5、项目单位
名 称:
***正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 址:
***保税区天智大厦9楼
法人代表:
周宗智
法人代表电话:
0532-86959085
开户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
银行帐号:
69040154740001057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
·
项目与项目单位概况
该项目位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涧山,面积约3000亩。集种植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融合"生态与生产、观赏与休闲、民俗特色与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体现"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现代生态农业四大"循环经济"功能。园区现有各种特色果树300亩左右、蔬菜种植约10亩、200亩的水面用于水产等养殖、品种繁多,面积广阔的绿化树木形成一个天然氧吧。示范园将以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公司+科技+农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拓展出一条"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营造出一方"绿水环保、田园渔歌"的农牧生活。创造"健康、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模式;将农业生产、经营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结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农业。
***正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是以港口与航道、市政公用工程和土石方工程及基础工程为主的国家二级资质施工企业。集团公司拥有固定资产5亿元,下设10个全资公司,1个控股公司,1个参股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工程设计、施工、建材生产、房地产开发、矿业开发、国际贸易、生态旅游等多项领域,形成了以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为主导,集矿产资源型、社会服务型、生产制造型、外向型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
2
·
投资必要性分析
***开发区是一个旅游城市,历史人文景观和美丽市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八生态农业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不带为***开发区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业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通过示范园的建设,从而起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消费方式和直接参与等方面的示范样板基地的作用,带动***开发区和周边地区农村运用高新生物技术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的生态新路子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建设该示范园是示范必要的。
3
·
市场分析
创新蔬菜品种、发展蔬菜生产时国家种子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无公害、保健型的蔬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供不应求,深受人们的欢迎。
蔬菜生产有害物质污染已越来月严重,不少地方出现过使用污染蔬菜造成的急性中毒事件,特别是农药残留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开始认识到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未来的农业的优势决定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研究创新能力及相应研究成果的转化率,既要大幅提高土地生产率又要维护改善农业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是人们保证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需要。
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的需求量逐年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已成为人们必备的食品,但由于化肥、农药激素的无节制应用,使水果的农药残量超标,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水果成为市场的热销水果产品。
大涧山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果园,亦是***开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向。同时,监理生态果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开发区农村水果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水果,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4
·
生产
、
建设条件分析
大涧山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果园,亦是***开发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力方向。同时,监理生态果园,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开发区农村水果消费水平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水果消费将逐步上升,特别是符合世界健康潮流的有机水果,将进入世界水果市场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5
·
建设方案
在地势较平坦处建设蔬菜大棚及实验室、员工食堂等附属设施。蔬菜生产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和砖混网结构式,明顶或单体式明顶、大棚内采用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相结合,设喷、滴灌系统、大棚明顶采用弧形,最大面积接受光照,有条件可设置太阳能装置,解决升温的所需的能源。
利用地形规划种植各种水果,使春、夏、秋都有果花观赏、果实采摘,利用部分果蔬间隔地间种种草药、绿肥,既有原始山村风格,又可按生态要求还原自然。群落式生态果园按规划布置,让观光的游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果园中除草、修枝、采摘、品尝,使游人在劳动中回归大自然,置身田园中。
道路设计:主要道路东西穿过,各组团均有石子铺就的次干道。主干道采用石子路面,5米宽,为主要运输进出路线。次道路路宽3米,联系各分区,便于组织人流、运输、观光。支道路为原土路,宽1米左右,用于步行到各生产点。
给排水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给水工程分为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均为井水。灌溉用水来自塘、库。水质没有污染,可供生产用水。排水工程设计:各示范基地就近与水塘贯通,形成排水系统、近期采用雨污合流制、通过排水沟形成排水体系,雨水就近排入沟或水塘,再排出。生活污水处理后用于浇灌农田或排入水沟。
电力工程主要为示范基地就近介入各用电场所,采用地下套管式输送。
绿化各基地开发后要注重植被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采用生态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种植养殖形势,自然平衡生态链、现实生态农业美景。各基地的绿化安排应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形成丰富层次的观赏景观。
6
·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1、蔬菜大棚及实验室的建设;
2、果林基础建设及果树品种的引进;
3、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原生态山体、植被等的保护。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单位:万元
7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项目资金来源
金额
一、申请财政补助
80万元
二、项目单位投入
720万元
三、银行贷款
无
四、其他投入
无
合计
800万元
投资构成
金额
其中财政补助
蔬菜园区
50万元
10万元
果树园区
200万元
20万元
园区硬件设施(水、电、路等、)
300万元
30万元
旅游休闲
250万元
20万元
合计
800万元
80万元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8
·
主要财务指标
销售
收入
销售
利润
税金
投资
利润
率
9
·
社会效益分析
示范
带动
作用
通过本项目的带动可以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起到优化调整的作用。
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高***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的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促进
农民
增收
示范园将以加快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走"公司+科技+农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增加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公共
服务
覆盖
范围
本项目建成后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预计每年可提供5万个就业工日,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提供无公害、绿色优质保健农副产品,丰富城镇居民的餐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产品质量上档次,补充淡季供应的缺品,本项目实施后,可以推动项目区经济发展。
本项目建成后,每年上缴税收,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以示范作用辐射周边地区,促进该区域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
环境
影响
本项采用生态农业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果树为主的生态模式。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的具体数据,达到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实施生态农业产生的效益,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
10
·
结论
建设生态农业科普示范园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项目区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的综合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保证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示范园的建设可带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在调整生态生产模式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供应***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各项相关指标均高于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
11
·
结论
项目单位(盖章): 法人代表(签字):
【关键词】 营业税; 增值税; “营改增”; 税收征管
一、试点一年半,形势良好
“营改增”试点是我国税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上海市作为第一个试点,在过去的一年里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试点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加快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征管手段,优化纳税服务,持续跟踪试点情况,认真分析试点效应,确保了试点的平稳推进、有序运行。
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有15.9万户企业经确认后纳入试点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5.6万户,占35.2%;小规模纳税人10.3万户,占64.8%。2012年共新增试点纳税人4.1万户,其中,鉴证咨询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占比最高,分别为28.4%、27.6%和17.9%。上海市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纳税人均已顺利完成纳税申报。
二、“营改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改革工作的逐步展开,这次改革在企业税负、税收征管等方面渐渐显示出了不足之处。
(一)企业税负“不减反增”
“营改增”的首要目的就是统一货物劳务税收制度,将服务业纳入增值税抵扣链条,解决货物与服务不能互相抵扣的重复征税问题,减轻税收负担。然而,随着上海市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的纳税人完成纳税人身份的转变和纳税申报,“营改增”试点对交通运输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税负的影响却并未完全符合改革之前的预期——降低税负,相反,部分企业还出现了税负增加的情况。
“营改增”导致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原因分析如下:
1.税率与进项税额
“营改增”之后,试点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与之前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不同时,企业税负就会发生变化。如果纳税人现在适用的税率高于营业税的税率,企业税负就会增加。同时,如果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不能抵销由于税率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税负增加的部分,那么企业的最终税负将会增加;反之,如果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能够抵销由于税率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税负增加的部分,则企业的最终税负就会降低。
下面以交通运输业为例进行简要说明。“营改增”之前,交通运输业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改革后,交通运输业小规模纳税人按3%的征收率简易征收,相比改革前的营业税税率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计算增值税的税基小于计算营业税的税基,加之可能存在可抵扣的进项税额,所以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是降低的。而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改革后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相比改革前税率上涨了8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存在,当前11%的增值税税率相当于改革前9.91%的营业税税率,改革后税负增加幅度并不小,为6.91%。所以,交通运输企业需取得相当于总收入6.91%的可抵扣进项税额,企业的最终税负才不会增加。例如:某交通运输企业营业收入1 000万元,“营改增”前应交营业税30万元,“营改增”后销项税额为99.1万元(1 000/1.11 11%),两者相差69.1万元。所以,需取得69.1万元的进项税额,企业的最终税负才不会增加,即购进原料或设备406.47万元(69.1/0.17)。如果企业购进原材料或设备的金额高于406.47万元,企业的税负会降低;反之,税负会增加。然而,对于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更新速度慢,理论上可以抵扣的燃油费和修理费也因加油站、汽修点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加油或维修后不能取得增值税抵扣的合法凭证,而占交通运输企业费用总额55%以上的过路过桥费、保险费以及人工成本等均不可抵扣。因此,交通运输企业的增值税可抵扣项目极少,其“营改增”之后的税负极有可能增加。
2.上下游抵扣链条断裂
比如上文提到的加油站、汽修点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得交通运输企业在汽车加油或维修后不能取得增值税抵扣的合法凭证,不能进行合理抵扣。另外,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中税率由3%的营业税税率改为11%的增值税税率,其施工所需的砖、瓦、石等材料,很多都是由农民和个体经营户经营的,他们大多要求现金交易,不可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建筑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涉及很多小规模纳税人,采用3%的征收率简易征收,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可见,建筑企业的很多购买行为都不能取得增值税抵扣的合法凭证,没有足够的增值税进项税发票来抵扣销项税,必然导致建筑业企业税负增加。
3.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较大
一般来说,人力成本是税法规定的不可抵扣项目,这对人力密集型企业是不利的。下面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假设某会计师事务所年营业收入1 000万元,“营改增”之前适用5%的营业税税率,则应交营业税为50万元;“营改增”之后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则增值税销项税额为56.6万元(即1 000/1.06 0.06)。至于事务所最终交纳的增值税,则取决于其取得的进项税额。如果要保证事务所在改革前后的税负保持不变,则事务所要购进38.82万元的设备或原料。然而,一家正常的事务所,不可能购买机器设备,也不可能购进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而且有些可抵扣的进项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使得事务所的税负在“营改增”之后必定增加。
4.“营改增”试点范围有限
一是地区局限。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其大多具有跨省市经营的特点,实行“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企业购买外省市物流辅助服务时,因兄弟省市未纳入试点范围,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行业局限。目前,纳入上海“营改增”试点的行业仅涉及原营业税九大类行业中的“1.5个行业”。当试点企业从非试点企业购买服务或者购买的服务尚未被纳入试点范围时,则不能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例如房屋租金、物业管理费不能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使得文化创意服务业、鉴证咨询服务业的一些企业税负增加。
(二)税率设定和定义理解存在误区
某些一般纳税人企业在经营范围内特意添加“技术咨询”经营内容,方便17%和6%税率的选择,尤其当销售对象为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学校、医院、研究所等非生产性单位时,将原包含在设备款内的维护费用独立为技术服务费,按6%税率缴纳税款,达到少缴增值税的目的。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时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因而,只要是向客户销售设备时收取的咨询费,应按17%的税率计征增值税。一般来讲,设备制造商出售的设备价格已包括了“三包”费用,不存在售后单独收取技术咨询费的合理性,故也须合并计入设备价款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三)税收征管困难
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的两大税种,营业税属于地方税,是地方税务局的主要税收来源,而增值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分配比例为75:25,是我国最重要的税种之一,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营改增”改革之后,新纳入改革范围的这部分增值税由谁来征收呢?如果继续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进行分配,地方收入会大大减少,甚至引发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另外,我国东西部发展存在差距,各地的财政收入不均衡,如果“营改增”之后以前营业税的部分由中央征收并按原有的增值税分配比例分配,那么原本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地方财政就会更加吃紧。因此,地方税务体系该如何变革、中央与地方税收该如何重新分配等是“营改增”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政策对形式和实质缺乏指导性意见
比如,按照政策要求,会展服务被纳入“营改增”范围,但是目前部分酒店、农庄等仅提供会议场地服务,主营餐饮类型的单位也通过增添会展服务经营内容实现税率由营业税5%到小规模纳税人3%的转变,且形成“羊群效应”。笔者认为,以上服务仅是场地租赁服务,不存在组织会展服务,不适用“营改增”政策。
三、对“营改增”的改进意见
(一)统筹考虑,调整税率
税率设定过高以及多档税率的存在等缺陷,同时伴随着无票抵扣或进项税抵扣不完全的现实,使得部分行业税负上升。这些难点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税率制度设计,对每个行业做细致研究,针对某个地区或某一行业测算,算出试点企业的进项到底有多少,然后按照就低原则,向下整体调整整个增值税各档税率。另外,我国可以借鉴欧洲经验,设定一个基本税率和一个低税率。
(二)以大行业为单位进行划转,增强政策的指导性
“营改增”政策要增强对改革形式和实质的指导性。在后续改革过程中,应以大行业为单位进行划转,尽可能统一行业内税率。如果仅仅对某一行业的部分项目进行“营改增”,就会造成税率不同且划分不清的状况,使得同一纳税人在“营改增”前后的税收负担不同,这种不同只存在于个别企业,而不是整个行业,这是不公平的。
(三)区域、行业双扩容,完善抵扣链条
加快“营改增”扩围,消除地区、行业之间的政策性差异,有利于完善抵扣链条,减少试点企业与非试点企业因发票抵扣问题产生的纠纷。“扩围”推向全国后,只要上下游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就可以抵扣,不会再出现非试点地区的同行业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导致试点企业不能抵扣进项税额的情况。
(四)调整国地税分成比例,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
2013年4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研究合理调整增值税分成比例,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目前试点期间,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全部归属试点地区,但这仅是一项过渡性计划。随着“营改增”扩围进程的加快,要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研究合理调整增值税分成比例,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尤其要保证原地方财政薄弱地区的财力,促进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共赢。
(五)企业充分利用税收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1.企业分立,延长抵扣链条
许多企业的生产环节和产品众多,而且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存在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行为。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生产环节以及不同产品进行分散经营,对混合销售行为进行合理拆分经营,对兼营项目分别独立核算。这样,将原企业拆分为若干独立核算的子公司、分公司等组织形式,使企业在最大限度地适用税法现行规定的前提下改变原有的纳税人身份,延长抵扣链条,增加进项税额的抵扣。
2.分解收入,降低税基
假设某一集团公司集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及财税咨询有限公司等于一体。试点前,会计师事务所年应税服务收入为420万元,新成立的税务师事务所年应税收入为80万元;试点后,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年应税服务收入为600万元,税务师事务所预测年应税服务收入为100万元。集团公司可以进行纳税筹划,将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咨询服务业务的200万元收入全部转入税务师事务所。这样一来,两所的应税服务年销售额均低于500万元,均可享受3%简易计税方法。因此,就流转环节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新办企业或关联企业的运作,分解收入,降低税基,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3.调整定价,转嫁税负
增值税具有上下游抵扣的特点,这给企业通过定价体系转嫁税负提供了空间。如果下游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其购买试点服务产生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所以当上游企业提高价格向下游企业转嫁税负时,下游企业因抵扣增加而不会增加成本,实现“双赢”。
多种方式促进进项税抵扣。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多少是关系企业增值税税负轻重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可抵扣的进项税,如尽可能多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从高选用抵扣率、完善抵扣链条等。
四、结论
“营改增”已经进入了“攻坚期”,改革的“阵痛”逐渐显现,但这并不能否定“营改增”的必要性。我们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营改增”的最终成功,需要政府更多的智慧进行制度创新,更大的决心推广政策,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准备、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 林娜.营业税改增值税影响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国际商务财会,2012(3).
作者简介:方忠权,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与规划。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珠江三角洲会展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编号:10YJA790047)。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会展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进行研究,有利于优化会展业功能,有利于提高会展业竞争力。以珠三角会展企业名录为数据基础,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GIS空间密度指标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珠三角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研究发现:①珠三角会展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和动态性,空间的集聚程度并没有因为空间范围的扩展而降低,而是在扩散中集聚――在向新区扩散的同时,老区的集聚在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的变动呈现出由“单中心格局”到“双中心格局”再到“多中心格局”的演变特征;③影响珠三角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的基础;市场需求是会展企业在珠三角迅速扩散的动力;政府政策及会展设施等构成的软硬环境对会展企业产生差异化吸引作用和集聚效应。
关键词会展企业;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14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23
会展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我国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明确提出要将会展业作为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行重点发展。然而,目前会展业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客观上要求优化空间格局以获取更多产业竞争优势。对珠三角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展开研究,对于明晰珠三角城市政府的作用和有所作为的公共政策领域,强化会展业功能,优化会展业空间格局,提高会展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国外会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会展的经济影响、会展地点的选择、会展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和会展目的地的营销等几个方面[1-9]。中国会展业发展相对较晚,研究主要集中在会展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会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会展业竞争力评价和会展教育等方面[10-14] 。近年来,会展业空间布局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学界关注。叶洪涛论证了中国会展产业总体布局的基本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会展业布局的措施[15]。鞠航等基于不平衡发展理论和产业布局原理,论述了影响现代会展业布局的新因素,提出了会展业未来发展布局的创新模式[16]。王云龙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例,论述了会展经济的空间运动形式,认为会展业的空间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会展场馆的空间聚集与扩散,饭店、公司、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等会展经济的生产要素依此聚散[17]。朱海森分析了国际会展产业空间布局的特点,以德国和香港会展业布局的经验为例,分析了会展业布局的条件和要求[18]。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看,从空间视角对会展业进行的研究较少,而且所涉及到的会展业空间研究的角度过于宏观,本文主要采用企业数据,研究中国经济发达区域内部会展企业的空间格局变动过程、变动特征,并探讨影响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
参照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会议与展览服务”(L7491)做出的界定,考虑会展业的现有统计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所研究的会展企业主要包括会展主办企业、会展场馆企业和会展服务企业等三个会展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l) 由广州市统计局数据中心和广州市工商管理局信息中心提供的会展企业名录,包括企业名称、地址、邮编、性质、成立年份、经营范围、营业收入、企业规模等特征数据,经过筛选,选定2 116家会展企业进行分析;(2)实地调查获得数据。主要是对会展企业集中分布地段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必要的空间数据。
本文将每个企业看作空间上的一个点,利用地址信息并借助Google Earth对每个企业进行空间化处理,并与珠三角电子地图匹配,再根据企业的成立时间,得到1991年、2002年及2011年三个时间节点的珠三角会展企业空间分布图。
方忠权等:珠江三角洲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1.2研究方法
1.2.1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是一种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研究数据分布特征的方法,适合于用可视化方法表示空间点模式,该方法通过考察规则区域中的点密度的空间变化来研究点的分布特征[19],其结果可以用来平滑地识别并表示样本在研究区域内的集聚与分散情况[20]。本研究采用由Silverman提出的KDF (kernel density function)密度分析法[21],借助ArcGIS9.2实现对珠三角会展企业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
1.2.2空间密度指标分析
将所有会展企业抽象成点状要素,按其准确的空间位置标注在底图上,用ArcView系统中的栅格网表示空间面积单元,然后利用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出各空间面积单元的会展企业数目,其数值就是空间密度数值,即有n家企业落在一个栅格上,其所属的空间面积单元的空间数量密度值就为n。本文运用企业数量密度平均数和密度标准差两个指标(简称为平均数和标准差),对会展企业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分析。
2变动过程
为了探讨珠三角会展企业的空间分布与演变,根据珠三角会展业的发展历程,考虑到1992年以来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下珠三角会展业在探索展览专业化、促进服务功能现代化等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及2003年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投入使用给珠三角会展业带来的巨大影响,文章选择1991、2002及2011三个时间节点来考察珠三角会展企业空间格局变动。
首先采用核密度估计对会展企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珠三角会展企业的空间格局变动大致呈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