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7:59: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未来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2014年年初,随着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领域政策的放开,银行业改革开始进入 “深水区”,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将迎来一位新朋友――民营银行。
所谓民营银行,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主流的观点包括产权结构论、资产结构论和治理结构论。产权结构论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就是民营银行;资产结构论认为民营银行是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治理结构论则认为凡是采用市场化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三种主流观点都认为私有资本进入银行业是民营银行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对民营银行的定义将采用产权结构论的观点,即民营银行是指民营资本占银行总资本控股权的银行。
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竞相进入银行业领域将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进一步加剧银行业间的竞争程度。此外,从已经公布的民营银行运营牌照权限可以知道,农信社与民营银行在资本规模和经营领域均具有较大相似性,因此,民营银行对农信社未来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需要农信社予以高度关注。
二、农信社的竞争短板
与民营银行相比,农信社在市场竞争中存在以下短处:
(一)民营银行在具体业务上更精细
由于银监会颁发的民营银行牌照是有限经营范围,因此,民营银行可以在优势领域与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展开项目竞争。例如,在已经颁发的民营银行牌照中,阿里巴巴申请“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模式,腾讯申请“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模式,民营银行发起人利用各自在某些行业取得的成功经验和人脉优势,在特定细分市场开展特色经营。而这是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目前做不到的。
民营银行实施差异化、专业化经营将会形成极具特色、颇有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群体,满足特定细分金融市场客户需求,从而,牢牢握有忠实客户群。因此,民营银行在细分市场上的精细化经营优势也是农信社的一个竞争短板。
(二)民营银行在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上更灵活
新成立的民营银行可以借鉴它们的发起人在实体经济经营中积累的管理经验,采用科学的组织架构和经营机制,迅速将管理优势转化成经营效益。民营银行可以利用其便捷的业务流程,为目标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迅速地占领细分市场。而这一点是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短板。
三、农信社的竞争优势
(一)资金实力强
民营银行的发起人虽然都是成功的民企集团,但金融业不同于其他一般行业,整个金融业是反映国家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培养一个成功的经营团队和制定一个完美的经营策略均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与孕育过程,这些都会使民营银行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也会大大削减民营银行的前期竞争力。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资金实力,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农信社相对于民营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社会信用认可度高
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背后都有国家信用作为其最后的背书保证。而民营银行则从申请时开始,就被要求制定好 “生前遗嘱”,民营银行偿债能力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运营能力,并且是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广大储户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并不高,民营银行要在根本上同传统金融机构竞争,必须要在客户的信任度上展开一项长期维护拓展宣传工作。从这方面来说,农信社具有社会信用认可度优势。
(三)软实力扎实
民营银行虽然背后依托着传统行业巨头的资金支撑,但这些企业对于银行业经营并没有实际经验,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在长期经营中早已熟练掌握了该行业的运营规律和技巧,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能够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金融市场需求。从这方面来说,农信社的经营软实力更扎实,这也是农信社的一项竞争优势。
四、农信社的应对策略
民营银行从设立到布局,都是沿着社区、小微的经营方向,而这些领域也是农信社的主要服务领域,因此,农信社应当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一)坚持服务“三农”主体地位
鉴于民营银行的资本规模和经营领域与农信社有较大相似性,因此,农信社需要标新立异,形成自身鲜明的品牌特色,在目标客户群中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农信社应当继续坚持服务于“三农”的市场定位,将人口基数大的农村市场作为自己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市场,组织专门的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开发和推广适合于该目标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高效满足该细分市场客户的特定金融需求,尽可能充分渗透和占领该细分市场,不给竞争对手留下任何可趁之机。
(二)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
农信社应当抛开传统经营思维限制,打破原有业务流程局限,从现代企业管理视角,重新审视和设计自身业务流程,坚持“小、快、简、整”的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科学培训员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始终与市场变化同步,牢牢稳住老客户,并持续开发和增加新客户。
(三)持续加大创新力度
鉴于金融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规律,农信社应当从现在开始,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形成内部产品创新奖励长效机制。通过外部吸纳和内部培养的方式,构建自身产品创新研发队伍,并通过创新型文化导入,形成全员参与产品创新开发的氛围。高效、持续的产品创新能力能帮助农信社获得竞争优势。
目标客户群体壮大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汇总权威数据而组建的高净值人群测算模型,在过去5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包括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总体规模从2006年的36.1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6.7万亿元,增长幅度为105.8%,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5.5%。
根据模型测算与样本验证,在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也得以迅猛增长:由2006年的36.1万增长到2010年的100.3万,且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相对高速增长,年均增速为17%,预计在2011年达到118.5万,到2015年达到219.3万人 。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从2006年的10.4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万亿元,年均增速30.3%;未来5年增速将为20.8%,预计在201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量将达到77.2万亿。
需要强调的是,2006年至2010年间,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规模及可投资资产规模的增长高度受益于投资性房产净值的增长。在可投资资产规模1000万~2000万人群中,投资性房地产净值占其可投资资产比例高达70%以上。而这一突出因素在未来将呈缓慢递减之势,因为投资性房产占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比例将因房地产调控等多种因素而逐步下降。
财富日趋集中
财富有着其天生的滚雪球效应,相对于中等收入群体,高净值人群掌握的财富基数大,较一般民众更易受益于过去5年间的房地产、信托、PE创投、黄金、民间借贷及艺术品等投资领域,故其投资回报率高。财富的集中体现为人群集中和区域集中。
从高净值人群掌握的可投资资产来看,在2006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的0.028%,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28.7%;到了2010年,高净值人群占总人数比例为0.078%,人数增长了近3倍, 持有的可投资资产占比也增长到了34.5%。
从全民范围来看,在全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中。攀升的基尼系数反映了收入不均等的状况,也说明了财富的日趋集中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不平衡的区域和城乡发展,造成财富的区域集中性:半数以上的高净值人群集中在6个主要地区,即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课题组测算的高净值人群占全国的比例,北京为最高占到18%,广东、上海、浙江其后占到16%、14%、13%,江苏、福建各7%、4%,其他地区占28%。
多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
在中国创富版图上,财富持有阳光化、透明化、证券化的趋势正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而不断凸显。2010年全球资本市场融资额中近四成来自中国市场,创业投资催生了众多财富新贵。一、二级资本市场将成为中国富人的创富主场,财富积累愈加阳光、透明。同时,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也在逐渐显现其积极作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文化传媒、医药生物等国家鼓励发展行业的迅速崛起打破了地产、能源等主导的传统创富行业格局。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的联合调查(深入调查1158个符合高净值人群定义的样本,其中有效样本1104个),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主体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30~49岁人群,平均年龄远低于发达国家,且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其中有超过半数为中国“”之后第一代大学生――以“60后”与“70后”为主。年轻的心态,良好的专业素质,经济飞速发展的历史机遇,使其成为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成为中国私人财富市场的中坚力量。
由高净值人群的职业构成来看,私营企业主占比为71.6%,家族继承人比重为1.42%,这充分表明目前我国私人银行客户多为“第一代”或“一代半”富人。一方面,其创富路径高度个性化,需求特征不甚具体,有待进一步发掘;另一方面,财产的继承和发展成为第一代富裕阶层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营、私营企业管理层所拥有的企业所有权和股权成为财富市场的主体,管理阶层也因此成为高净值人群的第二大聚集地。值得一提的是,本课题组调查发现,政府官员并未以“显性身份”出现在高净值人群的范畴,这与其政治身份相关,也间接证明以往高净值人群规模存在被低估的状况。
寻找新投资渠道
超过半数,即63.49%的受调查客户家庭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而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依赖度。
在不同资产规模下,高净值人群对其资产的配置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整体来看,高净值人群以中等风险投资为主,追求收益和风险的平衡。但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对中等风险的投资倾向略有分流,一方面注重调节低风险资产配置,以保值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可投资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应提升,表现为对高风险资产配置的偏好,但同时有“高收益追求、低风险偏好”的矛盾心态。
随着高净值人群的投资观念日趋成熟,以及风险偏好在“牛熊更迭”考验下愈加稳健,其投资目标集中在“资产的稳健成长”,而不是激进的“资产迅速增长”和保守的“避免财产损失”。中国私人银行客户对风险的认知和财富的追求在逐步成熟、理性、深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国内保理业务发展较快,银行在开办国际保理业务的同时,也大量开办国内保理业务。由于保理业务是一项新的银行业务,银行内控制度和外部法规不健全,因此,保理业务目前存在问题较多。
一、保理业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销货方将其向购货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质上是针对企业未收回货款而发放的贷款,还款来源是企业在未来将要收回的货款。
二、保理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加大了银行风险。一方面,银监会于2003年取消了对内资商业银行开办国内保理业务的审批程序,但尚未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银行对不了解的销售商和购货商开展保理业务,风险很大。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该行作为保理商对卖方在天津、买方在河北的两家公司办理了数笔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由于买方濒临破产、卖方没有发货,虽然该保理纠纷诉讼时间长达3年,但因为没有具体法规,法院至今未裁决,银行3000多万元保理融资形成巨大风险。
(二)银行利用保理业务调整存款、手续费指标。如,某银行分行向企业办理保理融资2亿元,保理贷款利率3%、手续费为1%。银行和企业将保理融资的2亿元当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得到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如此操作,企业取得了与贷款利率接近的2亿元资金,银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2亿元和1%手续费。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无贸易背景的国内保理融资大量存在。目前,保理业务没有统一的法规,银行内部缺乏相关制度。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相当于流动资金贷款,但有的银行没有按贷款管理,造成大量保理融资没有贸易背景。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查出该行无贸易背景的保理业务占比50%以上。其中,有两家企业采取先开出复印给银行之后再作废或冲销的没有贸易背景的增值税发票1100多份、金额11亿多元,从该行保理融资20多次,累计融资金额9亿多元。
三、审计要点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审查。一要审查保理业务是否按贷款管理,业务操作是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二要审查银行对买断型保理和双保理中的出口保理商选择有无严格规定,对应收账款的确认标准有无相关规定。三要审查保理合同和买卖协议是否设立专职的法规岗位、对因合同瑕疵带来的法律风险是否有严格的控制制度。
(二)注重对银行评级授信资料的审查。一要审查银行是否严格按评级授信程序确定企业保理授信额度,有无随意调整保理授信额度情况,对有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保理业务等综合授信的相关资料进行重点审计。二要通过对企业报表中的应收账款,销售收入、保理融资科目复核分析,审查“授信调查表”、“客户情况调查反馈表”等资料的真实性。
(三)加强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一要调查了解银行开展保理业务的背景,根据不同时期的业务量和上级行下达的指标进行复核分析,判断银行是否存在大量无贸易背景的保理融资。二要加强对买卖合同的审查。重点审查合同标的物名称、数量和金额与企业规模、报表中相关数据是否相符;审查保理档案中的发货日期、公路运单日期、提货单日期、合同签订日期、发票日期是否存在矛盾。三要严格审查增值税发票。延伸审查国税局的增值税发票系统,审查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发票是否为先开后作废或先开后冲以及集团公司内部子公司互开的无贸易背景的发票。四要审查卖方融资的去向。主要审查保理融资是否用于企业经营,有无流入房地产、股市或转入买方账户用于归还银行上期保理。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体制改革 发展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和改革重要性
(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阶段、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依托政策优势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发展成就,并始终在银行体系中保持着主导地位。但应认识到,因改革的不充分、不彻底,再加之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水平不断下降,诸如资本充足率下降等消极现象不断出现,这不仅伤害到国有商业的未来发展,也对其市场生存予以了强力挑战。
(二)改革重要性
(1)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负着巨大历史责任和经济责任。但以往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滞后性、僵硬性严重,致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被不断削弱,其市场引导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削弱国有商业银行对政府浓重的依赖性,强化自主经营理念,推动其发展改革步伐,就极具市场竞争价值。为转变国有商业银行以往滞后的经营理念,为更好推动我国商业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和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2)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要想获得充分、有利的市场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地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银行机构,其发展基础较为良好,但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是由国家所控制的,这也导致这些商业银行的创新性、自主性等存在感模糊。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调动和开发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能动性,能有效提高其市场竞争意识。转变以往的产权制度,为解决市场发展缺陷和拓展经营渠道奠定良好基础。
(3)有助于提升运行管理效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以往传统的、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对其自身内部管理造成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并导致其面临重大管理危机。强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能极其有效地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各职能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运行管理意识。强化银行的管理实效,彻底排除内部存在的管理滞后问题,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以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两个国有商业均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改革问题:
(一)管理体制僵硬
这里所谈的僵硬,主要指在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改革中存在严重的管理体制滞后性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为业务处理和内部账户管理,但往往对用户投入的关注度不够充分。两家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法上也存在不容小觑的消极因素,诸如其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体系依旧延续着以往的僵硬模式,再如两者的运营部门经营责任制缺失了配套完善的发展环境。此外,由于两家商业银行均是通过国家改组简称,政府强力的管理和扶持直接导致两家银行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非常明显,其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滞后性突出,导致其改革发展举步维艰。
(二)业务品种不丰富
两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业务品种上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其单一单调的业务类型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伴随着中小型企业数量呈现井喷态势,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同时对其他类型银行的发展而言也是一种良性契机,市场为它们倾斜了更多资本、资源注入。但与此同时,这两家商业银行由于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相对薄弱,其服务种类明显跟不上市场发展状况,这也导致其发展困境理所当然存在着。
(三)互联网金融冲击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金融,也为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更多难题。互联网金融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功能,能针对客户的实际资金需求,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资金服务,这也让两家商业银行的客户出现大量流失,进而压缩器利润空间。置于此种形势下,两家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和重视,引入互联网思维,转变经营思维,加强技术创新,规避各类不利发展因素,从而保障自身长期平稳、健康地发展。
三、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建议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管理实效
为了根本上转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在所处的不利经营状况,其必须首先明确自身的产权主体,科学定位自身经营目标,来巩固市场地位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后备支援。应实施政企分离的管理模式,为国有商业银行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时间受制于政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很多经营决策即便出台也难以落实,从而导致其长时间处于被动发展局面中。基于此,在合乎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基础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和推进自身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银行股份制经营,确保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层次、多元化。要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基础支撑。
(二)拓阔业务经营范围,优化服务质量
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基础无比优越,其市场影响力及市场形象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类型银行更为突出。国有商业银行应借助自身坚实的发展基础,不断拓展自身业务经营范围,强化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依托于客户实际需求来认真整理、分析、评估客户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开展产品的创新和优化。要依据新金融市场的波动状况和波动频率,及时对自身业务经营范围和类型进行调整,促使其服务质量地提升,从而强化其市场竞争力。
(三)重视互联网金融,战略金融优势高地
互联网金融是新金融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也是金融市场的未来重要发展趋势,其具备服务精准、结算迅速等特点,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和喜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对互联网金融的运营,借助互联网思想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整体经营能力地提升。相较于其他互联网金融企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基础更为庞大,其市场形象也更为优秀。基于此,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除应加强引入互联网设备外,也应开展经营观念和思维的转变,借鉴成熟发展经验,切实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
总之,置于全新的金融市场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十分严峻,其必须主动、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拓展和创新自身的经营业务,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强化自身整体市场竞争力,保障长期健康平稳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荣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 毕功兵,吴党育.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及途径选择[J].经济问题,2001(06):53-54.
【关键词】 融资困境 对策 直接融资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在整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中我国企业也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在我国企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企业勉励的融资难困境也引起了各界广泛的重视。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的业务遭受严重挫折,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造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
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资金积累以及银行信贷等间接途径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且,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现状造成企业直接融资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门槛都比较高,大多数企业都很难有效利用资本市场以及其他途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筹措资金。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国际经济环境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的获利能力急剧下降,大多数企业依靠自身资金积累来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被大幅度削弱。同时,当前我国银行信贷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很难通过银行借贷的途径来筹集企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资金,而且即使能够从银行筹集债务资本,仍要面对着银行借贷较高的融资成本。当前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的相对单一,使得新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困境。
二、我国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1、企业融资风险高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我国企业的出口业务遭受重大损失,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经济环境造成我国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幅度降低。我国企业通过自身资金的积累来为企业未来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难度陡然增大。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也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幅度增加,企业从市场筹措资金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另外,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出口型企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企业财务制度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造成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风险很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限制,造成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风险。较高的融资风险使得市场对企业的融资需求不能有效地满足,企业面临较恶劣的融资环境。
2、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信贷是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融资的最主要途径。而我国现行金融体制造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导致企业开展银行信贷活动的难度较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思想以及政府的影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信贷都集中到了国有企业以及大型企业中。对于其余的大多数企业,银行往往要求其必须为银行信贷提供相对较高的信用担保,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筹措资金面临银行设置的较高的信贷门槛,很难及时、有效地筹措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而且,当前不健全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不能为企业提供理性的信用担保评估服务,造成即使企业拥有较强的实力、良好的信用以及较好的发展潜力,也不能通过当前的信用担保体系获取充分的信用担保支撑,通过银行信贷筹措资金。
3、资本市场不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筹资的门槛依旧十分高。一方面,企业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门槛很高。虽然当前我国以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为主体的证券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其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局限。证券市场对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严格的限制条件及其定价机制,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证券市场发行股票都面临较高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高。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使得大多数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为企业未来发展筹措充足的资金。
4、政府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国家已经逐步加大了对企业融资的政策扶持力度,但这并没能从根本上将我国企业融资难问题予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政府不健全的融资服务体系,造成国家制定的为企业融资提供扶持的信贷政策不能得到高效的落实执行。而且,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状况,导致国家将大量信贷都用于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融资困境并未能获取国家信贷政策的有效支持。另外,我国企业通过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时,还必须面对去政府部门登记、进行评估等复杂的环节,还得为各环节支付高额的手续费,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融资困境进一步加剧。而我国以政府主导的不完善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企业通过信用担保手段筹措发展资金也十分困难。不健全的政府融资服务体系,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已经滞后于企业融资需求的发展状况。
三、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对策
1、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发展路径; 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74 -02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资产质量大幅提高,作为排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后的第三梯队,城商行已日益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银监会网站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银行147家,总资产78526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8.2%,各项贷款余额36222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
二、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外部经济形势十分复杂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后危机时代的重要转折时期,既要保持经济运行的稳定,又要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还要防止通货膨胀。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合理处置调控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增大带来的政策风险,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审慎面对的首要挑战。
(二)风险抵御和控制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自 2009 年以来,尽管2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配售、定向增发、次级债、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手段增强了资本实力,但随着信贷规模的激增和跨区域步伐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导致资本消耗过快,加之2011年银监会对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系统性资本短缺问题凸显,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三) 经营区域过于集中
目前,除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部分城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外,其他城商行都是在单一城市经营,极大地限制了城商行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单一城市经营势必使城商行的业务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区域扩张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空间布局提供金融服务。显然,单一城市经营不利于城商行异地授信,不利于城商行管理在异地投资的资产,更不利于城商行开展结算、信用卡等依赖于银行网络的业务。
(四)产品创新上不足
目前,通过为广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顾问等中间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呈上升趋势。有一项国外研究表明,所有银行不分规模大小,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占比都有增长趋势,尤其是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银行呈现显著增长,达到全部收入的40%。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却对中间业务认识不足,没有把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中间业务收入当作新的利润增长点,再加上客观上受经营区域单一、经营网络过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只能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求生存。
三、城商行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城商行要克服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业务创新能力,在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总体而言,147家城商行除少数可能被并购而退出市场外,绝大多数将通过差异化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城商行的未来发展路径有四个选择,即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特色银行和社区银行。当然,后三个方向将是大多数城商行的选择。具体如下:
(一)全国性银行
极少数规模较大、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率先实现跨区域发展的特大型城商行,通过机构扩张,扩大网点布局,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做大作强,将发展成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经营地域覆盖全国的综合性、全国性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兴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兴业银行从一家位于福建的地方性银行成长为全国性银行。从地方性城商行发展为全国性银行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跨区域发展
通过跨区域发展,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延伸网络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全国各省份和主要城市的经营网络。
2、收购兼并
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其他城商行或农村金融机构,快速拓展经营地域,作为加快跨区域发展的另一种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兼并或参股投资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打造综合化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缩小与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
3、建立资本补充机制
致力于成为全国性城商行,应在目前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内部积累等资本补充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资本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尤其是要努力实现上市,建立起市场化、长期、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为未来发展提供保障。
4、完善服务功能
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在提升传统业务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大对理财、投资银行等新兴业务的资源投入,提高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水平,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量,努力实现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的齐全。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区域性银行
部分在某一区域内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城商行,可利用联合重组、优化网络布局、扩大市场份额等方式成为区域性银行,具体如下:
1、联合重组
某一区域(如某一省份)内的城商行通过合并重组,整合为一家城商行,进而打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在该区域内的跨区域经营,并通过进一步的机构布局,拓展服务网络,发展成为主要在该区域开展业务的区域性银行。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上购物支付、网上投资理财等交易方式被广泛应用,成为企业和个人消费、投资及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由于兼具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业的特点,互联网金融本身便具有特殊的属性。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入手,详细阐述其对实体金融业的冲击,并根据其优势及潜在风险,探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实体金融业;网上银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和金融业不断的融合,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不断催生出新型的业务模式,从而产生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阶段。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实体金融的区别不仅在于媒介不同,更重要的是前者凭借其便捷性、创新性和高传播能力,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变得透明度更强、成本更低、参与群体更广,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成为了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新模式。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性和创新风险等问题也随之受到广泛的关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地弱化潜在风险,成为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关键。
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和支付,充当信息中介,将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平台相结合,是一种区别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新兴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多样,不仅包括第三方支付,理财产品销售和金融中介,还包含信用评价审核、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等。
1.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的诞生首次将互联网引入了千家万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1991年,互联网开始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作为企业的信息平台,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促进了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网络传媒、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1995年,互联网金融开始以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支付等形式进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对传统实体金融业务形成了直接冲击甚至具有替代作用。
2 互联网金融对实体金融的冲击
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引导资本,使资金不断追逐利润最大化,进而促进资金资源在各实体行业之间进行最优配置。在一个信息迅捷、资本流动通畅的市场里,以资本逐利的特点,市场上任何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机会都会因为大量的资本涌入而迅速回到平均利润水平。但现实生活中,常常因为信息的不及时、竞争的限制而产生大量的拥有高于平均利润水平的行业。当互联网以其便捷、无处不在的触角和竞争平等的特性出现在金融市场的面前时,两者立刻擦出花火,相互融合,进而产生了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世纪最大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对传统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1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二十一世纪的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较传统金融业更加的便捷,日新月异的创新能力,广泛的用户基础及其带来的高传播能力。
2.1.1便捷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所有的金融业务大都在现场办理,银行转账、证券公司买卖股票、购买各种投资品。自1995年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以来,全球银行业在电子化道路上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1996年我国也开始了网上银行的业务,自此,足不出户就可办理资金划转、投资理财等基础业务。正所谓“一朝Ukey在手,世界尽在掌握”。
2.1.2创新性
互联网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其创新的天性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的便利性导致所有的服务、效率都裸地摆在客户的面前,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以差异化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客户,才能够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下获取生存空间,一家互联网企业或者是一家拥有互联网服务的金融平台,如果离开了创新性,势必在竞争的道路上掉队。
相信大多数用户都有被多家银行的网上银行账户困扰的经历,多个账户之间的转账和归集颇费周折。针对该问题,招商银行推出一项“超级网银”的电子银行服务功能,可使用该功能将个人名下所有他行网银账户进行统一归集,使用户的网银便捷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1.3用户基础庞大、传播力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 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了 5.64 亿人,任何商业、企业绝不会忽视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
“余额宝”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联合公募基金公司“天弘基金”共同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于2013年6月上线。用户可以在支付宝网站通过购买余额宝而挂钩基金等理财产品。据统计,2013年3季度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规模已达556.53亿元,比2季度末增长12倍,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一跃超过行业龙头老大——华夏货币基金,成为行业第一,传播能力之强令人惊叹。
2.2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及实体业态的冲击
2.2.1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网上银行又称“3A银行”,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在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以任意方式(Anyway)向客户提供服务,具体是指银行利用网络技术,为客户提供查询、对帐、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服务,使客户可足不出户就能管理存款、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从某种程度上理解,网上银行是在Internet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1996年时,我国刚刚开展网银业务,当时只有一家银行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截至2012年底,包括五大行及各股份制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在互联网上设有官方网站。
2.2.2创新通讯系统捆绑手机银行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以将内容分享给好友或微信朋友圈。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2.2.3创新型个人投资工具
近期兴起的个人投资工具——“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联合公募基金公司“天弘基金”共同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于2013年6月上线。通过余额宝,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不仅可随时支取并进行消费支付,还能够得到超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且无手续费。据统计,截至11月末,余额宝开户用户超过1600万,货币基金累计申购超过1300亿。同时,只要下载支付宝端口就可以使用。大额度的让利刺激了消费者的投资心理,为之后的新品上市起到一定的营销作用。既满足了客户的赚钱心理,又达到了产品的营销目的。这种灵活性在营销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3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及未来发展趋势
3.1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
虽然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在业务范围不断壮大中蓬勃发展,但由于监管力度和广度尚有待完善,将消费、投融资等功能融为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仍存在潜在的风险。首先,互联网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如目前手机银行等业务需要开户人通过个人信息及密码进行登陆操作,但一旦手机丢失,新手机持有人可以以“手机号码验证”的方式轻松“找回密码”,并对原手机持有人(开户人)的账户进行操作。同时,网络平台支付环境的安全性也亟待加强。其次,目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监管力度不足。从实体金融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衍生品的种类繁多,其嵌套的交易品种也较为隐蔽,金融监管部门(如银监会等)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网络传播速度较实体金融更快,涉及范围更广泛,给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2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全球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会是直接和间接融资的结合。首先,在安全性更有保障的互联网平台之上,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更加简化实体金融业的功能,并从宏观角度将金融投资者和金融机构连通。例如将多个金融机构和个人通过网络联结在同一平台上,增加了金融产品的透明性的同时也给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和更低廉的交易成本。这种状态下,金融机构(金融中介)不再是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主导,高透明度和安全性使互联网金融平台成为一个公平、公开、诚信的资金融通方式,金融机构变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其次,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将更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和资金运用。目前我国的资金融通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主导,在为客户发放贷款时往往着重于前景广阔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状况并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可以集中众多投资者的资金,为中小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2012年,美国开始批准小企业通过“众筹”方式获得股权资本,这种融资方式的开放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开了空间,资金运用将更好地发挥效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最优化。
4 结语
互联网金融自应用于商业领域以来仅经历了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其便捷性、高传播性和较强的创新性使之在短时间内便对实体金融业产生了冲击。然而,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网络技术和监管力度尚有待提高,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特点,解决其潜在不足,为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仍需探讨和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德勤管理咨询金融行业总监张挺认为,小贷公司的业务选择和运作模式出现两类分化,即“类银行”信贷模式和小额信用贷款模式。能够得到类银行信贷模式授信的是资质较好、负债比例低、拥有一定优质资产的企业;而小额信用贷款模式的目标客户则包括信用有限、资产较少、缺乏合格抵押担保物的个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在业务运作上,类银行信贷模式类似于狮群等大型动物合作进行单次狩猎,偏好大型猎物;而小额信贷模式的运作则更类似于蚁群,通过分工进行批量狩猎,更需要内部运作的体系制度化。
两者贷款余额相近,但最大的差异在于户均贷款金额相差近20倍。前者以抵押保证类贷款为主,后者以信用类贷款为主,不良贷款率高出前者近2个百分点。尽管后者总体成本更高,但综合盈利能力更强,ROE和ROA均高出前者5个百分点以上,且服务深度高于前者,对于草根经济的支持更为有力。
目前,“小贷公司不小贷”是令监管机构和业内人士较为担忧、在未来极有可能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德勤认为小额信用贷款模式更适合以灵活见长的小贷公司,而国内小额信贷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加之需求旺盛,实属蓝海市场。
张挺认为,目前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资金杠杆承接着一定压力。虽然在有些地区已经放宽,但监管政策的基本要求仍是0.5倍。未来的平衡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既能监管好风险,同时又能促整个市场的发展,这些问题仍有待考量。
第二,可以考虑让小贷公司利用多样化政策补充机制,包括吸引战略投资者、上市、发债,以及吸收大额存款等,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高税收是小贷公司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战,未来监管的方向仍无法判断。
目前小贷公司应为此做出充分准备,包括:
在战略规划上,明确中长期战略计划、设计分阶段目标及详细的战略举措并坚定执行;
常用股权估值方法主要有绝对估值法(折现现金流,即DCF)与相对估值法(如市价/盈利等)两种。
(一)绝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是一套很严谨的估值方法,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的价值等于其未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绝对估值法即通过选取适当的贴现率,折算出预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可能产生的全部净现金流之和,从而得出企业的价值。
想得出准确的折现现金流值,需要对公司未来发展情况有清晰的了解。得出DCF值的过程就是判断公司未来发展的过程,所以DCF估值的过程也很重要。就准确判断企业的未来发展来说,判断成熟稳定的公司相对容易一些,处于扩张期的企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较大,准确判断较为困难。再加上DCF值本身对参数的变动很敏感,使DCF值的可变性很大。但在得出DCF值的过程中,将反映分析人员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假设。有了DCF的估值过程和结果,以后如果假设有变动,即可通过修改参数得到新的估值。
常用的绝对估值法有红利折现、自由股权现金流折现以及最新出现的剩余收益折现模型等。
(二)相对估值法
相对估值法的含义简单且容易理解。就是:一家公司的价值确定与其他市场上同类型的公司的价值如何确定有关。在用相对估值法对一家在公开市场上上市的公司进行估值时,需经过以下步骤:
1.列出用于比较的公司的名单并且找出它们的市场价值,通常寻找同行业的公司。
2.根据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同,把其市值转化成可比较的倍数,例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盈率相对利润增长的比率(PE/G)、专门针对寿险公司的市价与内涵价值比率(P/EmbeddedValue,P/EV)以及专门针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市价与管理资产比率(P/AssetUnderManagement,P/AUM)。此外,由于传统估值方法主要依赖会计利润和账面价值。而保险公司的业绩具有显著的延迟性。
3.把要估值公司的倍数和用于比较的公司的倍数进行比较,判断需估值公司的价值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下面,对几种常用相对估值方法做一介绍。
(1)市盈率法。市盈率法(P/E)是简洁有效、也是国际上最流行的估值方法,其核心在于每股净收益的确定。P/E,即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从直观上看,如果公司未来若干年每股收益为恒定值,那么PE值代表了公司保持恒定盈利水平的存在年限。这有点像实业投资中回收期的概念,只是忽略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2)市净率法。市净率法(P/B)即当时的收购价格与最近一期同股净资产价格之比。在对股票分析师调查中,该方法是仅次于市盈率法的一种相对估值方法,并且,由于每年的盈利不总为正,且变动幅度相对净资产较大,因此,市净率法也有其优势。通常,国际上对银行、券商以及财产险公司采用市净率法进行估值。
(3)市价与内含价值法(P/EV)。通俗地说,内含价值是在没有考虑公司未来新业务销售能力的情况下现有公司的价值,可视为寿险公司进行清算转让时的价值。内含价值是对一个寿险公司的经济价值的估计,不包括未来新业务产生的价值,直接反映寿险公司当前的经营成果。它由有效业务的价值和调整后净价值两部分构成,反映在某个评估时点之前已经生效的业务的价值。调整后净值一般是指资产市值(可包括所有不良资产)扣除负债后的数额;而有效业务的价值则是反映了资本成本后,目前业务未来可作分配的折现现金流量。根据我国的定义,内含价值(EV)构成如下:内含价值=调整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其中,调整净资产=自由盈余+要求资本;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保单未来产生的股东现金流现值-持有要求资本的成本。)
(4)市价与管理资产比率。市价与管理资产比率(P/AUM)是国外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价格中最常用的参考指标,即基金公司股权价值与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之比。由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根据管理资产的一定百分比计提,因此,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的售价依照公司所管理资产的百分比来计算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做法。
上述几种相对估值法的适用性区别见表1。
(三)两种方法比较
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为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不同的估值方法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财务状况的公司,对于不同公司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谨慎择取不同估值方法。
此外,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运用两种方法分别估值之后,再对股权的价值进行判断。
(四)估值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1.分部加总法(sum-of-parts)。如果一个金融企业存在不同种类的业务,如券商的自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及下辖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板块,就需要针对每一个板块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估值,之后将其估值结果进行加和,这就是分部加总。
2.流动性溢价。通常,已上市公司的股权流动性更强,因此,在估值时要相对未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溢价。
3.战略投资者折价。经验表明,无论是技术、网点、品牌等拥有任何一项或多项优势资源的战略投资者,在入股谈判时,应当享受相对其他投资者的估值折价。
4.控制权溢价。经验同时表明,如果对目标企业进行收购,则将会产生控制权溢价。
二、不同类别金融企业的估值案例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按照金融企业的不同类别,分别介绍证券、商业银行以及基金公司的估值案例。由于绝对估值方法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在举例时,只用相对估值法进行比较。
(一)商业银行
表2列出了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上市前股权转让的市净率倍数(P/B),平均来看,这些商业银行的股权转让市净率为1.48倍。
因为中国经济将可能长期处于一个较快增长的阶段,资本市场通常会给上市的商业银行一个市净率溢价,且银行在上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时要给予其一定程度的折价,此外上市银行还具有流动性溢价,因此未上市银行平均市盈率要低于上市银行。
(二)保险公司
前面已经分析过,财险和人身险由于经营业务的时间不同,因此估值方法也不同。
1.财险公司
产险属于短期业务,资金流动快,可在较短年限内实现盈利,估值方法较寿险简单。目前美国、韩国、日本产险公司的平均PB分别为1.3倍、2.8倍、0.8倍。而我国已在香港上市的中国财产保险公司,其2008年8月29日(即公布中期报后一天)的P/B为2.44元。
2.人身险公司
在国内A股上市的人身险公司有中国人寿,但是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业务也为人身险,因此,我们列出这3家上市公司的P/EV值(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大型寿险公司平均隐含的P/EV为2.09
(三)证券公司
由于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对资本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通常在绝对估值法时,采用分部加总的方法对其进行估值。然而,这里只列出近期的券商转让价格案例,所以并没有对这一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表4列出了近两年发生过的部分券商股权转让价格及相应市盈率,平均来讲,这些未上市券商在转让时的市盈率为11.92倍。
由于2008年股市较2007年的最高点已大幅下挫,证券公司在2008年的平均市盈率已降低,这一方面说明了券商行业的周期性特点,同时也表明2008年证券业展开股权收购的成本较低。
(四)基金管理公司
由表5可以看出,近两年转让股权的基金管理公司平均资产规模为806.9亿元,平均转让价与管理资产比率为4.69%。
三、总结
本文第一部分对两种不同的估值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又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介绍了相对估值法的案例。其实,面对一个新的项目时,正如我们在证券公司案例中分析的一样,要充分把握相关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等的关系,而不能仅仅依靠历史数据的简均做出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洪涛,王国良.保险资金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王海艳.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3]许谨良.保险产品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美)弗兰克·C·埃文斯,大卫·M·毕晓普等,郭瑛英译.并购价值评估:非上市并购企业价值创造和计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5]陈亮.人寿保险公司价值评估研究.精算通讯,2004年第4期.
[6]魏迎宁.寿险公司内含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7]王小罡.净资产跌幅:国寿1%、平安12%、太保4%——保险行业2008年三季报前瞻,东方证券研究报告,2008年.
7月13日,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银行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7月14日,多数银行股都出现了反弹,但反弹的力度明显不足。近期中国银行A股上市后高开低走的格局,令人对浦发银行等银行股未来的走势难以乐观,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银行板块的走势。
中国银行震荡回落的走势可能影响银行板块的走势,但不会对该板块未来走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银行股近日回调属于技术性回调,从基本面、技术面、资金面综合分析,银行股中线上涨潜力很大,短线可能反复震荡,但不会连续下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龙头品种后市随时可能重抬升势,其它银行股也将出现探底回升的走势。
银行股业绩连年增长难能可贵
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半年来多数银行股部出现了恢复性上涨。这有技术面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基本面逐步转好。首先,浦发银行等多数银行2004年业绩相当不错,净利润均大幅增长20%,以上,更为可贵的是2005年多数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再次人幅增长20%以上;其次,金融混业经营已经逐渐成为各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金融业也陆续出现混业经营的雏形。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拓宽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将增加银行业的收入来源。2006年银行经营范围将逐步扩大,盈利渠道将继续拓宽,未来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3大因素诱发银行股探底回升
近期银行股反复震荡,一方面是技术上有回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有些主力可能卖出其他银行股,而等待买入价格偏低的中国银行股票;也有些主力刻意打压,为的是收集廉价筹码。即便如此,银行板块近期仍有可能成为比较活跃的品种之一,主要有3方面的因素:第一,一旦中国银行止跌反弹,将成为引领银行板块上涨的重要力量;第二,银行板块前期有主力资金大举建仓,近期银行股的回调属于技术性回调,适度回调后,银行股将继续维持盘升的格局;第三,招商银行是目前银行板块具有号召力的龙头品种,该股明显有大主力资金进驻,未来中线上涨潜力很大,一旦该股走强,有望引领银行股整体走强。
银行股依然具备投资价值
多数银行股市盈率不高,除深发展以外,其余银行股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民生银行市盈率只有11.5倍。中国银行在香港发行的市盈率为2l倍,相比而言,境内的银行股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目前银行股的估值水平符合中国市场环境,与国际比较也没有高估,绝对股价下跌的空间较小,未来上涨空间较大。另外,场外规模资金已经战略性布局银行股,银行板块符合机构大资金的选股思路,多家基金已经重仓银行股。投资者可关注一些业绩良好、底部放量的银行股,其中招商银行可重点关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业;银行;转型
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金融领域不断发生着变革,尤其是金融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使得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对于传统的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和业绩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顺应而生了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借贷宝等结合了支付、理财、借贷等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的平台,对银行业务的开展和业绩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体系现状
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面来看,大数据、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云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和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大兴起,因此,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导火线。而在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判断中,许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物联网金融将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颠覆性的改革,将产生新的发展模式,还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发展方式产生了变化。尽管观点大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和银行也的业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从银行角度对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进行融合与合作进行思考,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1]。
1.传统银行接受互联网经济的必要性。
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说,以接受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转型升级,将会是商业银行在新常态背景下进行变革的成长的必经之路[2]。十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与新型模式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传统金融业势必将面临挑战,如利润大幅降低、存款业绩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对传统银行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严重的影响,对银行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条件下,传统金融业和银行业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转型,以应对随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第一,银行业进行自我创新、转型和改革是符合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要求。就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经济整体运行趋势正处于中高速换挡期,各个领域的经济增速在这一时期会相应的放慢速度,对于处在变化了的金融环境中的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发展态势的变化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在经济整体运行压力大的情况下,各大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银行的利润也随之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则是面对一些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破产后,贷款难以收回,增大银行的亏损程度。信贷业务办理日渐减少,对于传统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严峻的经济条件下,银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已刻不容缓。
2.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在市场包容度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受众,因此,在市场接受度方面还有待提高。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是经济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于投资者和百姓而言,传统的客户更倾向于传统的交易模式,不仅是由于自身习惯问题,更是注重安全的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开始之初人们大多持观望和实验的态度,对于网上金融服务等载体,总是不太信任。这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还不够普及,对多数人而言,还没有形成使用网络金融服务的习惯,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推广增大了难度。在我国,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教晚,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还不够,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用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不确定性,导致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趣较低,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是大部分用户不习惯使用网络金融产品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当下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一系列高科技的骗局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网络金融服务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往往银行的安全性能和防范意识不够,造成用户的资金被转移,使用户对网络产品的安全产生质疑,这就对银行的安全技术和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强调服务品质的今天,能否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关系到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及传统银行转型
1.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近年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部分业务可以通过手机办理,各个银行推出的APP应用帮助用户完成简单的交易和操作,在移动客户端,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几项操作完成查询、转账、还款等业务,方便快捷,“掌上银行”的提出和实行,是银行实行创新的一小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度发展的将来,在用户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务被满足之后,则会对银行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将会使得各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那么,传统的银行网点发展发到现代网上银行,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快速便捷的网络支付。使得银行的服务渠道日益变宽,服务模式不管扩展,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还使得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次时间表明,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发展,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因此,银行应秉持“客户至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不断坚持创新和学习,做到真正服务顾客,才能使自己获得发展。
2.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与时俱进的表现。在这一标准下,互联网金融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市场营销。在互联网金融推进市场营销时,首先应该进行明确的定位,针对特定顾客,进行有效的推广,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既有模式。因为顾客本身具有的理财、存储习惯,对新生事物具有排斥性,因此,作为接触顾客最广的银行业可以承担向用户普及和宣传互联网金融的工作。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普及后,对顾客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用户的接受情况并总结经验,以备推出更好的、更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达到顾客真正的接受并使用互联网的目的。(2)切实提高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性。在对顾客的访问和调查中,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是顾客所提问和顾虑最多的一项。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安全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不仅需要信息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而且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部门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以及金融业自身的努力。网络安全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环节,银行应该在网络性能和移动客户端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加强和资质审核,保证互联网金融的运行安全。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还应该不管的加强学习以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保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再者,政府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把握。(3)模拟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由于其自身具有广泛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首先应注意的就是客户的体验感,客户的满意度的互联网金融所追求的,良好的客户体验感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所提倡的。假如客户端或者银行网页的操作过于繁琐、程序过于复杂,那这些都将是限制互联网金融取得良好发展的限制。良好的体验就要求银行在进行业务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客户体验感,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程序,保证良好的体验感。要达到良好的体验感,还需要技术开发人员和业务开发人员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模拟客户体验,切实掌握真实的操作程序,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能够便捷的完成客户所需要的线上业务。通过定时的客户调研,针对客户所提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研发,能够不断的提高产品的性能,满足顾客的要求。
3.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相结合。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结合是在经济全球化之后,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中国金融与世界结合越紧密,交流也越频繁,那么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也越大。新兴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开发出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影响着消费,消费者的偏好开始发生变化。顾客在满足了基本的储蓄业务之后,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为现代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要求更有品质的服务和更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和银行业的成功转型。
4.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员工素质的提高。
在技术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期,金融业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银行转型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基本市场的运营,相关业务的增多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员工不仅要能清晰把握市场脉络,还能够在产品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建议,并能进行风险管理。对于员工的高要求就需要银行能够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足够的重视,在理论和业务实践方面进行定期培训。改变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优秀员工提供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和发展平台,为商业银行更好适应改革环境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3]。
三、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银行也的发展也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从自身方面寻找创新点,并不断形成新符合时代的理念和产品,力求满足新时期用户的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传统金融业以及银行的转型,不仅是管理者的考验更是对金融工作者的考验。在固有的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在竞争的同时也在引导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和创新,新的金融模式和银行发展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6,1:12.
[2]张伟.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当代经济,2016,4:51.
[3]柴雯斐.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85.
农行上市影响几何
在目前境内外股市整体下挫、震荡小断的大势下,农行IPO的启动短期内将会刘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但是,从长期看,并不会改变市场整体的运行趋势。
农行将以A+H模式上市,新股发行规模巨大,其中A股约100亿美元。作为“工农中建”中最后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内如此大规模的上市融资将会造成资本市场资金的分流,势必对本已十分低迷的市场带来更加负面的影响。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仅仅体现在心理层面。因为,作为优质蓝筹股,农行上市是符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只是发行上市处于目前市场低迷之时,且是作为最后一家上市的国有银行,农行上市自然就成了市场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此外,农行上市过程中拟采取的绿鞋机制,有利于增强参与一级市场认购投资者的信心,以及自身股价从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平稳过渡,减少了上市初期股价的波动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A股市场的冲击。
长期来看,农行上市后作为大盘蓝筹股,对市场本身来说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稳定作用,并不会改变市场整体的运行趋势。农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行在服务“三农”、城乡联动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在经历了多次从农村“驻扎”与“撤离”之后,农行已经成为服务三农的旗手和县域金融枢纽,后市发展空间巨大。农行上市后将会一如既往地服务“三农”,其城乡联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农村地区经济的巨大发展空间决定了,农行上市后将会创造非常巨大的价值,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价值回报。
但是,农行上市也要确定恰当的市场时机,因为在不恰当的情况下发行,估值结论和定价结果难以体现真正的价值,既可能影响发行人的利益,也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短期内,农行如何选择有利的时机,根据公司内在价值、成长性、路演的情况、市场供求关系以及资本市场整体状况等确定发行价格,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业务是亮点
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行自身定位比较特殊,加之机构众多、队伍庞大、包袱沉重等,农行上市一直不被市场看好,但是,笔者认为农行多年服务“三农”的经验和其广泛的网络分布、庞大的零售客户基础,以及在中国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农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非常好的投资价值,而“三农”定位正是其有别于其他上市银行的优势所在。
首先,市场形势的严峻导致农村是未来各大银行竞争的焦点。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所依赖的具有垄断性的高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减,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促使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萎缩,出现了所谓的脱媒现象;加之现在各大银行在大城市的竞争几近白热化程度,各家银行都在寻思着转变本行的业务重点,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虽然“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经营成本比较大,信贷风险比较高,但是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些正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应该主动拓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其次,农行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农行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易与其他银行形成错位竞争。第一,农行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点,保证了其业务的覆盖范围。第二,农行的资金筹集成本低廉。农行的存款付息率最低,但是其储蓄存款占比却最高。储蓄存款占比一般是衡量存款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农行具有比其它银行更大的利润空间。第三,农行“城乡联动”的发展方向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农行多年服务“三农”的丰富经验将助推农行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最后,农行的“三农”业务比较符合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定位和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建设力度的关键所在。因此,国家在政策上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这将为农行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综上可以看出,农行上市并不会削弱其服务“三农”的功能与作用,也不会给投资者带来较低的投资回报和较高的投资风险。只要农行继续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的经营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上市后就能顺应政策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较好的投资空间。因此,农行的“三农”业务并不是农行上市的绊脚石,更不是农行未来发展的沉重包袱,而是农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行未来竞争的力量源泉。
提升服务能力是宗旨
农行上市将会进一步提升其“三农”服务能力,这也是农行上市的宗旨。随着农行的成功上市,农行发展历史可谓翻开了新的一页。农行将是继工、中、建之后,又一成功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顺利登陆A股和H股,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农行之所以积极准备上市,是因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开展财务上的合作,更重要是可以给其公司治理、产品开发、服务升级带来全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农行通过上市可以充分提升营运素质与内部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另外,农行上市不仅对其自身发展、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还对整个金融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行上市将会增强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活跃性,有助于其稳健发展和运行。作为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中最后一家上市的银行,其上市对于这些年来持续推进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从2003年开始的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入了“收官”阶段,意味着历时多年的股份制改革最终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宣告了大型银行改革的胜利结束和我国金融业新的发展开端。换言之,只有在农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整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才能说是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另外,农行上市也标志整个中国金融的国际化道路迈开了较大一步,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农行上市将有助于其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和资本金的长效补
充机制,提升其“三农”服务能力。另外,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县域经济的巨大发展空间、农行横跨城市和农村的金融服务定位以及农行服务‘三农’和非‘三农’板块的长远规划,都表明农行未来将搭乘上市快车,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平衡服务“三农”和商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真正提高农行整体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如何平衡是关键
当我国经济走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十六字方针无疑是农行改革的必然定位。商业化运作是农行改革的最终目标,而农村金融多年来却是一项政策性业务。如何在服务新农村与商业化运作之间找到平衡点,农行如何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即一方面尽早上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和资本金的长效补充机制,另一方面继续探索服务“三农”与商业可持续的边界,是摆在农行面前的重大课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农行一直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些年,尽管其业务在大中城市取得了较大的拓展,但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仍是其业务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行在农村金融业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储备了一批基层人才。可以说,农行在农村金融业务上所具备的优势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此外,中国仍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农村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农行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发展农村金融业存在一些现实的不利因素。例如,农村金融资源贫乏,成本更高,效率较低,风险较高,而在城市金融领域,农行也在许多方面仍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