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质量

高校教育质量

时间:2023-06-27 17:59: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育质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育质量

第1篇

(一)调查范围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面向企业、机关、医院、学校等用人单位,通过向人力资源部门或企业主要负责

人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对象所处区域包括浙江、山东、上海、福建、江苏、江西、吉林、河南、天津、河北、湖南、湖北、云南、四川、重庆、辽宁、山西等17个省(市)区。

(二)调查问卷设计根据调查目标,在前期对部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笔者编写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内容上,问卷从五个方面设计了9个封闭式问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还征求了有关专家的意见,并作了多次调整和修改。

1.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所需的教育质量信息类型:设计“专业素养”、“学习成绩”、“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协作能力”、“责任感”及“其他”等7个选项,让用人单位自由选择(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下同),根据回收有效问卷的选择频率,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信息类型及其重要性程度。

2.用人单位当前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来源:设计“笔试”、“面试”、“求职材料”、“向校方了解”、“实习考察”、“试用期考察”和“其他”等7个选项,让用人单位自由选择,根据回收有效问卷的选择频率,了解被调查对象当前信息的主要来源及其重要性程度。

3.用人单位的教育质量信息需求障碍:设计“信息渠道少”、“信息隐藏”、“信息失真”、“信息获取成本高”、“招聘人员能力限制”、“单位精力有限”和“其他”等7个选项,让被调查对象自由选择,以了解考生家庭的信息需求障碍及其严重程度。

4.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供给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类型:设计“课程成绩”、“学习绩点排名”、“评优评奖”、“综合素质考评”、“专业素养”、“实习成绩”、“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责任心”、“协作能力”等10个选项,让被调查对象自由选择,以了解在用人单位看来,当前高校供给信息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对程度。

5.用人单位对当前高校教育质量信息供给的评价:从“需求针对性”、“信息可理解性”、“校际可比性”、“决策助益性”和“供给意识”5个方面分别设置5个子问题,并设计了相应的选项,供用人单位自由选择,以了解其对当前高校供给信息状况的总体评价,发现高校信息供给存在的不足。

(三)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确定之后,在合理控制用人单位的类型和区域分布基础上,发邮件样本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结果回收问卷328份,除去无效问卷和部分重复问卷,有效问卷共计315份。从区域分布看,来自东部省区有效问卷(即有效调查单位)203份,占全部有效问卷数的64.4%,中部省区的有效问卷75份,占23.8%,西部省区有效问卷37份,占11.8%,因而,样本单位具有良好的区域广泛性、代表性。同时,从类型上看,样本用人单位中,企业有281家,其中大型企业31家,中等规模企业118家,小型企业102家,事业单位54家,政府机关12家,医院、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42家,这说明样本具有良好的类型分布性质。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一)用人单位招聘决策的信息需求特征

1.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所需的信息类型。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时关注度最高的教育质量信息有三项,按选择频率高低依次是“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和“专业素养”,其选择频率分别达到88.3%、85.4%、82.5%,都超过了80%,而“责任感”、“协作能力”的选择频率也达到了75.2%和71.1%,“学习成绩”以及“其他”信息的选择频率分别只有46.3%和32.4%。这说明,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招聘时更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和“专业素养”等信息,而不太看重学生“学习成绩”。

2.用人单位当前所获教育质量信息的来源。从调查数据看,当前用人单位的教育质量信息主要有四个来源,分别是“面试”、“试用期考察”、“笔试”和“实习考察”(选择频率分别为99.4%、99%、87%和81.6%)。说明这四项是当前用人单位获得大学生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只有62.6%的用人单位认为“求职材料”是其招聘决策所需信息的来源,而“向校方了解”则只为少数用人单位(16.8%)所运用。

3.用人单位的教育质量信息需求障碍。从调查结果看,信息隐藏、信息失真、信息渠道少和信息获取成本高四个因素的选择频率分别为86.6%、85.7%、83.5%和81.3%,都超过了80%。这说明,用人单位招聘决策时的信息需求存在三种主要障碍,一是源于应聘方或人才培养方的信息隐藏或失真障碍,二是主要源自人才培养方的信息渠道障碍,三是源自招聘方的信息成本障碍。同时,“单位精力有限”的选择频率达到了76.2%,说明精力限制也是用人单位信息获取时所面对的不可忽视的阻碍因素。而“招聘人员能力限制”和“其他”并不构成需求障碍(选择率仅32.4%和18.7%)。

(二)用人单位对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评价

1.用人单位认为的当前高校供给信息类型。调查数据显示,“课程成绩”、“学习绩点排名”、“评优评奖”、“综合素质考评”、“实习成绩”五项的选择率分别为98.4%、98.1%、97.8%、94.6%和93.7%,都超过了90%,这说明,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看来,当前高校供给的教育质量信息主要集中在与成绩相关的“硬实力”方面。而用人单位较关注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责任心”,“协作能力”等选项的频率均很低,平均选择率只有28.8%,这说明当前高校对成绩之外的大学生个体“软实力”信息供给严重不足。

2.用人单位对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当前高校教育质量信息供给存在明显不足:有9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需求针对性“差”,有83.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质量信息供给的意识“薄弱”,有82.5%的单位认为当前供给信息对招聘决策的助益性“差”,有80.6%的单位认为当前供给信息的校际可比性“差”。同时,有超过半数(63.2%)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供给信息的可理解性程度是“弱”的。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本文调查分析的主要结论是:

(1)被调查用人单位招聘更看重大学生的“敬业精神”、“抗挫折能力”和“专业素养”等教育质量信息,而不太看重“学习成绩”。

(2)“面试”、“试用期考察”、“笔试”和“实习考察”是当前用人单位获得大学生教育质量信息的主要渠道。

(3)用人单位招聘决策的信息需求存在信息隐藏或失真障碍、信息渠道障碍和信息成本障碍等三种主要障碍。

(4)用人单位认为,当前高校供给的教育质量信息主要是与成绩相关的“硬实力”信息,而成绩之外的大学生个体“软实力”信息供给严重不足。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建立教学管理体制的目的为立脚点,谈到在教学管理中实行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从而增强质量意识,进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对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进行探讨。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也是必要任务,而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措施。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健全整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秩序,确保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最终的检验标准是要看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要看他们的社会使用价值。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从社会实用性出发,把教学工作的目标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为此,教学管理重点要抓建设、抓改革、抓制度,并由此形成一个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习风气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切实搞好学风建设。新世纪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会学”和“学会”,教学目的不仅是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而更是关注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就能对付知识爆炸的时代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正符合21世纪的人才观。因此,大学讲台主要是讲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方法、观点,讲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实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一)解决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的问题。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

(二)解决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的问题。目前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较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的问题。目前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

(四)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反馈信息缺乏决断。例如,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在其晋级的考核中,并未作为重要参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削减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也削减了监控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五)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守旧的问题。这些年来,教学内容的改革没有大的突破,大多教师仍抱着陈年讲稿到课堂上填鸭式的念一遍,且教学手段一成不变,枯燥单调。

三、健全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增强领导的质量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起关键作用。领导统一认识,真正确立起教学的中心地位,将质量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工作才会有力度,才会有显著效果。

(二)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教师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抓师德教育,树立良好教风,使其明确从严要求,认真把关,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抓责任感教育,强调不管质量的教学是对学生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其明确教学质量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影响,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能否创造社会价值;三是抓教师工作规范教育,使其明白规范的内涵就是严谨科学,就是讲求质量;四是抓竞争意识教育,使其懂得无质量就无法竞争;无法参与竞争就无法进步。

(三)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学生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因为教学质量体现在他们身上。要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必须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人生观,争取优质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抓质量管理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真正领悟严管出质量,严抓质量出人才的道理,从而积极配合教师和教务处开展质量监控工作;三是抓切身利益教育,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从而理解狠抓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他们成才,为他们走向社会好找工作,是为他们增加日后竞争的本钱而着想;四是抓严格考核,约束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当前,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要克服悲观和畏难情绪,扫除“混”字风气。针对思想实际,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要确保保质保量教育出合格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各式人才。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始终把握主流是好的,分析实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增强信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学校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有其独立性。事在人为,关键是内部管理。只要各层级达成共识,有主人翁精神,有科学的态度,有真抓实干的作风,质量管理就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结果。从而,扫除思想障碍,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开创质量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白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思考[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育质量 影响因素 对策

论文摘要:成人高校教育质量始终是困扰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大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的生存、发展和利益。如何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完善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则是保持成人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成人教育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目的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部分大专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部分本科大学生就业后因工作所学与专业不符,而必须进修新的专业的必修途径,但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简单的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忽视了办好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2.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自1958年成人高校建立以来,其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只是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其目标依然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均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

3.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人们普遍认为,成人高校要比普通高校档次低,因此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质量上把关不严,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除此之外,又因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4.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成人高校也因设备陈旧,资金有限,导致不能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正常发展。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教育,但由于成人教育大多数生源都是在职职工,依然采用这种教育形式就显得形式单一,不利于成人教育的继续发展。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1.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珠规律,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因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大部分学员来自基层,企业性质有民营、国营、私营,对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有些人根本不能按时来上课,这势必会造成成人教育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一特殊规律,建议在成人教育的体制中,增加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确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2.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除继续承担部分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外,还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和新的课程,做到按需施教。成人教育不能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一种补充,而是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更要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工作后接受新知识的另一种必然途径。

3.调整对成人教育的投资,适度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教育领导机构除要适当考虑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鼓励成人高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新兴科技产业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也应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目前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有的课程体系,使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除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使学员所学知识能跟上行业发展的现状。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行业的建设中来。

6.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利用电脑网络等工具,有效的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有指导、有面授、有辅导答疑、有实验实习、有作业、有考试考查、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总之,我们应不断研究成人教育的现状,不断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能合理的融入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之中,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应有的服务。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路径选择

1.教师师资队伍专业素质的提升已是理所应当的趋势和要求

关于本科高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工程是我国教育部和财政部于“十一五”期间正式启动的。它的目标旨在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借改革对人才模式的培养达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从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良性机制。2012年3月23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规划纲要应该得到全面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深入推进,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顺利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使这一会议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深入贯彻,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对该项“质量工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予以推进。把培养高校教师以及队伍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的创新作为该项工程始终坚持贯彻的主要目标之一,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高校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在“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中,将教育质量工程中始终贯彻不断全面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有一批高校靠自身发展、提升、合并等方式由原来的专科层次院校升格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城市学院也是通过此种方式升格为现在的本科院校。虽然它也与其他本科院校一样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突出特点,但其自身还存在新升本科院校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1)在加强自身专业发展上,教师的意识淡薄,主动发展能力不强。在升本的院校中,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上普遍存在着意识不强的状况,也因此,在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上未做出及时的调整,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缺乏重新符合升本后院校要求的合理规划与管理。而在教学上,依旧延续以单向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把握上积极主动性缺乏,在运用上也就更加缺乏实践 性;而在所教授的大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偏重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度;在教学工作上表现为研究深度不够,将教学工作视为简单的搬运工作。对教师的科研工作重视度不高,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不深入,科研上满足于数量的简单增加,成果上完成规定的数量即止。而对于社会服务活动,由于受到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社会服务性活动参与积极主动性低。

(2)整体的教师队伍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性不足。当前形势下,升本的院校在对人才的积极吸纳、引进,师资队伍地建设培训等方面的重视度是显而易见的,努力也是卓有成效的,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上基本达到了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但由于升本之前办学思想等先天存在的弊病,升本院校的师资队伍科研能力不强,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思想等落后,学术视野狭窄。很大一部分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比例虽然达到了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但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极低。特别是高学历教师所学习的专业与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相匹配的程度较低,例如,有的教师在攻读硕士、博士时学习专业与所讲授的课程没什么关联,甚至有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博士所学专业均不相同。

(3)完善的教师培训体制缺乏,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单一。就当前现状来看,在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上,国内外主要采取教师交流计划、学术休假、参加学术共同体、岗前培训、资深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听课观摩等途径。与有着深厚办学历史的高校相比,升本院校整体水平偏低是不言而喻的,知名、有威望的专家、学者、名师更是凤毛麟角,这都在客观上使得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实现缺乏应有的环境支持,也难以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现有的教师在职培训体制更多地表现出形式性、功利性倾向明显,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要求与需求的问题,实际效果不明显。

(4) 健全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管理性评价是当前升本院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即以设定好的目标和指标体系为依据,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表现为考查内容,以此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体制的弊端在于只看重教师的最终结果性评价,而忽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 较为单一,也多以奖罚为主要体现手段。这不仅对教师的发展起不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还会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负担加重,降低他们工作的积极和热情。

3.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背景下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体制上的完善是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要以制度化的方式赋予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较大的学术和专业自,为教师参与高校决策提供更多的机会,激发教师的职业动力,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建立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特有的操守、责任和追求;其次高校教师还要具备扎实深入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良好的学术能力以及教育方面的基本技能。鉴于此,基于高等教育管理的需要和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标准非常迫切。通过推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标准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带动升本科院校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学术能力、教育学知识以及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全面提高。

(3)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组织新入职教师的师德养成和教学技能培训并编写入职导航,通过“师道”工程开展师德、授课技巧、教学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课程制作和课程网站建设等多种课程,为新入职教师提供系统的职前培训。其次,开展在职培训。“教师发展中心”将为在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专项培训。最后,“教师发展中心”将选派教师赴国(境)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研修与社会实践,同时,检查考核教师在校外研修和企业实践的方案和效果。

(4)关注教师素质测评,引导教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开展教师综合素质测评。如通过对教师能力、知识、个性匹配测评,形成教学能力综合适应性评测报告等;另一方面,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活动。“教师发展中心”的活动形式将包括职业规划工作室、青年教师研习营、名师工作坊、专家讲坛、文化沙龙、心理导航室等。

参考文献:

[1]顾永安,陆正林.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02).

[2]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02).

[3]林.新升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08(11).

第5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始终是困扰成人高等教育的要害问题。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事业的生存、发展和效益。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教育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质量是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根本,也是成人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应当看到,尽管近年来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加快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质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高校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影响高校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成人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后教育质量是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目标。现实中有些人认为“成人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对成人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把成人教育当作学校的基本任务来看待。有的学校把成人教育简单地作为学校创收、教师增收的途径,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忽视了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效益。在高校成人教育中还有着一些“成人高等教育等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看法。许多高校对成人教育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目标。

2.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承担者,教师的状况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当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总体上来说是在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一些学校没有把教师的成人教学计人教学工作量,没有与评职称、岗位津贴等挂钩,等等,这样很难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二是部分教师缺乏工作责任心。有的教师由于同时要应对普通全日制、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的教学,工作压力大,有的是由于情面或增加额外收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再加上成人教育的对象比较复杂,相互之间文化底子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难免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热情。此外,当前部分成人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和敬业意识。

3.成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级各类学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校普遍只把精力投人到全日制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上,而把成人教育作为改善学校条件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副业来抓,造成成人教育投人不足、重视不够。在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时无论在师资还是在教学场地的利用上都是优先考虑普通高等教育。当前成教学生规模的扩大,教室、实验室、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的教学设施短缺,相当一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在这种情况下,校园文化氛围、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这些影响教学质量的环境因素也就无从谈起。

4.成人教育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匾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除正常课堂活动外,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人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还是以“粉笔+黑板”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

6.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教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线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普通高教计划、大纲的浓缩和再版。教材除了公共课用统编教材外,其他不少的教材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样一来,任课教师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对这种教材进行取舍和补充,不少学员反映“学了的没用,有用的没学”。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发展对策

1.把握高校成人教育的特珠规律。高校成人教育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有共性更有其特殊性。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其学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基层,其涉及的社会层面广泛、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同、水平差异明显,他们对专业技术知识都有一定的要求,希望获得相应的专门知识,这就要求成人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打破框框,面向社会办教育,适应需求育人才,直接与市场经济对接。

2.办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特色。要树立“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即时调整办学方针。高校成人教育的层次、规格应该多样化,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要求。尤其要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就基础理论来说,一般以够用为度;就专业基础而言,以应用为本;对专业知识来说,以求新实用为原则,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应转变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有效参与者。

3.切实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除增加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资金投人外,还应通过兴办学校科技产业,转化科研成果,开展教育及科技咨询服务,争取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集资捐助等途径,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应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多地用在改善办学条件上,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进一步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要整体规划成人教育发展目标,对办学规模偏小、条件较差、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以及无法满足未来教育发展要求的函授站(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或停止办学。改革以往以面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各种远程教育,包括运用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布局,拓宽专业范围,发展面向未来的急需而短缺的专业。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与灵活性,真正做到“以函授学员为本”。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表明,要加强专业课、适度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压缩基础课。从课程体系现状的层次结构来看,除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序列,更新过时不适用的课程内容,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以利于学员在知识专业化的基础上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对教师的职业地位和角色身份决定了成人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热爱成人教育事业,有无私奉献精神,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学校本部上课,还是在函授站(点)授课,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6篇

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品牌、树立声誉的需要,为此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正面地阐述:

(一)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作为教育机构,这些国家的大学开始面临一种困境: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在质量要求方面的不相容。马丁・特罗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概念,明确提出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不只是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大学与工业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显然,不能只顾数量不顾质量,也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质量代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

我国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发国家。目前截至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将突破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将超过22%,己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生师比过高、生源质量低、教学管理差和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达到25%左右。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将从数量规模超前逐渐转移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质量方面,发展的基调是积极稳妥的,重在提高质量效益和改善内部结构。积极稳步发展是符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与反映市场的变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内功的需要。为此在高校构建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对影响教育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有效的预警,防范教育质量出现危机,从而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

对于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提高教育质量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永恒的主题,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只有数量的增长才叫发展。于是,几乎所有教育规划的浓墨重彩均落在增加学生人数、校园和建筑面积,增建学院、学系和专业等可数的指标上,但这只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数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使高等教育的“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里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八个字就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立足点。进一步说,结构合理的数量(规模)和讲究效益的质量,是连续运作、向前迈进的两条腿。规范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必须要有有效手段加以预防控制,为此,在高校构建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很有必要。

(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学校打造品牌、树立形象、争创一流的需要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学校个体来讲,质量是学校声誉的基石,声誉是学校存亡的命脉。品牌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们在市场上识别商品的标志,具体表现为商标。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代表该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在高等教育领域,“品牌”也是一个客观存在。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这些名牌大学,无疑皆可称为世界级“品牌”。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学术成就对社会作出高质量的贡献,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并且赢得了社会认同的学术声誉。这对我国高校建设是有启发意义的。“创品牌”、“建声誉”不只是口号,它要通过切实加强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乃至重建管理过程,去迈开实际行动的第一步。可以说,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声誉的竞争、质量的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学校必须对教育质量进行管理。教育质量一旦演变成质量危机,不仅对学校的声誉带来影响,更严重的是将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重大损失,将影响一代国民的素质发展。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对于可能出现的质量危机,预防更能占据主动。“危机的预测与防御要比危机产生后的处理更为有效”。等到教育质量问题很严重时,学校就有可能处于一种“措手不及”的状态,来不及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是预防和对付危机的关键,也是学校保证教育质量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缺乏现实的可行性,那么,它的必要性再大,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是成为了不现实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笔者在研究国内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危机管理理论中的预警机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所以接下来笔者要对建立高校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一)高等教育界已经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为研究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转变过程中,加紧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确保高等教育质量不致滑坡的关键所在。经过众多学者、专家的共同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已从无到有,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在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由单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的集权化控制管理走向以政府评估为主导,高校教育质量监控为主体,社会机构积极参加的新格局。1993年6月,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发表了以目标评价、定量评价为核心的《中国大学评价-1991年研究与发展》大学排名榜,从某些方面对国内大学进行了排名,标志着独立研究机构开始参与到高等教育评估中来。这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研究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打下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宏观的体制层面和微观的院校层面。宏观的体制层面也称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国家建立,微观的院校层面也叫院校自我约束体系,由各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构建是为了加强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实时监控”,完善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预警机制在其他领域的有效运用

预警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警示机制已在金融、安全、社会政治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里主要列举预警机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在经济领域,预警包含宏观经

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方面,经济预警主要是西方经济统计学界对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的监测研究。经济预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预警机制具有金融管理及经营状况诊断双重作用,其意义在于依据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选定一组变量,并建立一套预警函数、指针或基准值,运用预警模式后,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或逾越等戒范围的状况,即显示出警讯,给监管机构提供及早采取金融监管的措施,并要求金融机构限期改善其风险,以保证稳健经营,它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有人将预警机制引入现代学校管理中,甚至运用到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韶关学院近年出台《本(专)科学生学业预警制度的暂行办法》,该办法由该校教务处负责对该学年所修读总学分二分之一的同学提出警示,而警示分为期初预警、期末预警两个阶段。期初预警,即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各学院应将上一学期不及格课程门数、学分数达三分之一(含以上)的学生名单通知其班主任、导师及任课老师,班主任、导师及任课教师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辅导。期末预警就是每学期期末考试后,学院应及时将本学期成绩通知学生家长;学校对本学期不及格课程或学分累计超过所修读课程(或学分)二分之一的学生向家长提出期末预警,并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功课和学业。高校不仅出现对大学生学业进行预警管理,还出现在对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预警的管理。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率先建立民办高校办学预警机制,对民办学校实行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将民办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特别是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条件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告。在此基础上,建立民办高校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对管理不善、生源萎缩的民办高校,实行黄牌警告,直至出示红牌,责令退出办学领域。预警机制已经在学校管理中得到有效运用,

综上所述可知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品牌、树立声誉的需要,为此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笔者在研究国内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危机管理理论中的预警机制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故在高校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是可行的,而且高等教育界己经有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也为研究教育质量预警机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预警机制在其他领域的有效运用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都预示着建立教育质量预警机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1):13.

[2]马汝伟.论适度的规模扩量一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之一[J]_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42.[3]张铁明,肖理想_民办教育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一基于社会成本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4):36.

[4]李建军,等.高等教育质量运行与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5,(2):28-31.

第7篇

新形势高校党员教育质量不足方法近段时间来,鉴于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前进,高校党员已然成了党员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构成部分。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进行党员教育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教育思想落后及教育形式单一等不足,此类不足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党员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存在的不足研究

1.教育思想落后

当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党员教育依然停留于党员组织从上至下的学习模式当中,忽略了教育者和党员间的互动,党员于教学过程中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此种教育模式的存在对于党员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是特别不利的。与此同时,在此种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高校党员教育通常会无视党员的身心成长规律,将理论、路线及方针的理解看成出发点,缺少人文精神,在此类学习活动影响下,党员很难将人生价值及成长动机等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与社会现象及国家前进等热点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开较深层次的思考,如此高校党员的思维便会被束缚住,其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自然也无法得到较好地提升。

2.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未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的党员教育依然存在形式单一及内容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的现象。于社会经济高速前进的新局面下,高校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仍然停留于听报告及念文件的层次上;教育的内容与党员思想及学习实际联系不紧密,不具针对性及实效性;教育目的不明晰,教育不具科学性及系统性。诸如此类因素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校党员教育质量的顺利升高,也给党员综合素质的提升造成了特别大的阻碍。

3.教育团队教学水平良莠不齐

近段时间来,高校党员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从事党员教育工作的力量却相当薄弱。大部分高校党支部书记均由对党员教育工作了解不深的青年辅导员担任。因为缺少党务工作经验,且未接受过与党务相关的工作培训,所以许多人均处于精神悟不透,重心抓不牢的状态,如此其工作效率自然无法得到较好地提升。此外,部分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低下,无法为高校党员供给兼具创新性及说服力的信息,这对于高校党员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特别不利的。

二、新形势下促进高校党员教育质量提升的方法

1.掌握教育规律,革新教育思想

身为一项系统且繁杂的庞大工程,高校党员教育理应牢牢掌握教育规律,方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收获成效。就高校党员教育而言,若我们希望顺利完成教育目标,那么教育工作者应当做的第一件事件即把握高校党员的身心成长规律,综合他们身心成长规律的特性,挑选恰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教育效率的提升。实践证实,高校党员教育人员惟有充分了解各层次高校党员思想方面的新特征及新变化,透彻分析且掌握他们的思想规律及思想动态,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方可完成顺利开展的目标。

在全球经济及科学技术高速前进的当前,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理应革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如此其教学方可真正实现与时代同步前进。正因为这样,所以,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员教育工作绝不可局限于从上至下的精神传达模式,理应与高校党员的现实利益问题联系在一起,理应与高校党员的思想变化联系在一起,自党员的实际情况着手,把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归入教育内容当中,解答他们的疑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最终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强化高校党员教育团队建设,切实提高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

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党员教育质量的优劣具有决定性作用。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即实施高校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他们居于学校与党员联系的最前端,最熟悉党员的实际情况,高校党员的教育及培育均需要仰仗他们去具体落实,所以我们理应给予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充分的重视。故各高校理应自如下几方面着手,切实提高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其一,遵循高效及精干的原则,健全高校党员教育团队结构,挑选综合素质高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党员教育团队里;其二,应创建党员教育团队学习培训体系,优化高校党员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3.创建激励体系,给高校党员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党员教育系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理应有恰当、可行的工作体系打基础,所以各高校在现实工作中理应采取如下措施,给高校党员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其一,应尽可能地促进党委对自身党员教育事业重要性的认知,主动创建完备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二,应定期探讨安排党员教育工作及其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总结;其三,应创建党员教育人员定期培训体系及党员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其四,应创建恰当的约束及激励体制。于全校所有师生中公开党员的情况,拓展对党员的监督,让那些擅自放松对自己要求的高校党员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切实提高高校党员的先进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党员系中国党员队伍关键构成部分,强化其培育工作是促进党员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举措。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党员教育质量的提升,各高校理应从本校实际出发,结合党员的现实情况,选用革新教学思想、加强党员教育团队建设及创建激励体系等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自身党员团队的整体素质,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前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碧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03).

第8篇

论文摘要:航海类院校的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确保培养质量,加强授课的灵活性与实施弹性学制是可行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高质量的航海类人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航运事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对航海类人才的需求也急速增加。航海类高校的成人教育也成为培养航海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提高航海类高校成人教育的质量,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航海类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培养优秀的航海类人才的可行方法。

1,授课的员活性

航海类院校的成人教育,面向的大多数是海员,而海员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多半时间都会在船上。经常遇到的情形是,安排的正常授课时间,缺课的学生往往较多,因为很多学生作为船员,他们的时间不能自主安排,长年累月出海,无法正常上课。而他们有时间上课时,授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面对这种局面,又如何能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呢?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保持授课的灵活性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首先,尽量根据大多数海员的惯常工作时间来安排授课时间,虽然海员的作息时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还是有一定特点的,那就是休息的时间比较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安排授课时间应该注意尽量在海员集中休息的时间。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授课时间前作出充分的调查与研究。我校的具体作法是:在安排授课时间之前,先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表,调查海员能够上课的时间。然后根据这些调查表格,综合安排授课时间,确保大多数海员能够在授课时间前来接受培训,进而确保培养质量。

然而尽管如此,总还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上船的时间与授课时间冲突而无法接受培训,如何才能确保这一部分学生的培养质量呢?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应对的方式。

其次,让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选择跟随下一届的学生重修。根据以往的情况,很多船员由于没有在正常时间参加授课,无法通过课程考试,最后往往只会在毕业前参加补考,这样就很难确保培养的质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取消所有的补考,只要有课程不及格或者没有参加授课的学生,全部要求重修。并且要求授课老师严格记录考勤,确保学生的上课学时,不达到规定的学时,继续要求重修。最大程度地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

虽然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但仍然严格要求老师精心备课,确保授课的质量。很多教师在对成人教育的学生授课时,往往态度不够认真,授课的方式一般都比较随便,很难确保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并且严格要求老师按照规定授课,端正态度,明确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我们加大监督的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对老师的授课调查,对学生不满意的授课方式即时反馈给老师。保持师生之间沟通渠道的流畅,以便达到授课效果的最佳状态。

2弹性学制

航海高校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要确保培养的质量必须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一定的上课课时。然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自然就会延长学生学习的时间,这就必然要求采取适度弹性的学制。

然而我校深知成人高等教育的严肃性,任何一个决定都不能拍一脑袋就确定下来。首先必须研究弹性学制的可行性,然后再报送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首先,弹性学制有没有必要、可不可行。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才实学的海员,综合以往的情况,如果学制固定,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学业。然而航海类高校成人教育面临的往往是这种情况:很多学生因为是海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有繁重的任务需要完成,无法在规定的时间按时完成学业,最后经常的情况就是学校碍于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在毕业前安排未完成学业的学生参加统一补考,然后就发给毕业证书。结果是学生只是来学校混文凭,根本就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如果继续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航海类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也无法真正培养出有真才实学、能够为国家的航运事业作出贡献的优秀海员。鉴于这一点,实行弹性学制是完全有必要的。

其次,这种弹性学制可行不可行。在探讨弹性学制可不可行这一点上,我们也作了很多工作。综合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读成人教育主要的还要想学到能够在船上得到运用的实用知识的,当然拿一个文凭也是他们的目的之一,然而学到实用的应用知识才是大多数船员最主要的目的。因为在船上工作是要靠过硬的技术才能生存下去的,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只有文凭,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基于这一点,弹性学制还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学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获取真正的技能,延长学制会让他们学到真正的技能。有了学生的认可,弹性学制当然可以顺利的推行。

在作了充分的调查论证后,我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可行性报告,很快获得了上级的批准。

在推行弹性学制后,虽然一些学生需要延长毕业时间,但切实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也真正地学到了技能。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弹性学制是完全可行也是很有必要的。

3教学质量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很多院校只注重成人教育的规模发展,而较少关注质量的提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凭并不能代表一切,真才实学才是适应社会的唯一密码。因此成人教育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调整。在规模己经发展到极致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高。航海类高校的成人教育更应该朝这个方向发展—注重质量的提高。因为船上的工作关系到航运的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如果海员的质量不过硬,就会给航运的安全带来隐患、给国家的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教学质量对于航海类的高校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进一步提高成人类高校的教学质量呢?我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严格要求老师,另一方面严格管理学生。

在严格要求老师方面,我们对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注重每一个细节,给每一个步骤都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标准,并且要求老师必须按照这些标准进行授课,从实践来看,我校的质量体系考核标准,能够很好地规范老师的授课,让课堂教学信息量最大化。

对于航海类的学生,实习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因为只有通过实习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实际的技能、只有通过实习才能让学生了解船上工作的实际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实习对于海员来说比理论学习更为重要,通过实习,才能增加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且在实习中将所学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切实地提高自身的技能。

在严格管理学生方面,我们根据航海类高校成人教育的特点,严格上课的考勤,派专人对学生的上课进行随机考勤,并要求教师每次上课都进行考勤。对于考勤不达标的学生,严格地要求重修该门课程,直到重修合格为止。严格考勤不仅让成人教育缺课、旷课现象比较严重势头得到有效遏止,而且确保了授课的质量,净化了学生学习的环境。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 监控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167

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面对广大学生,从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使高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与培养目标相吻合。为此,长春理工大学初步构建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包括了以下四大系统:教学监督系统、教学奖励系统、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监督系统包括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督导制度、评教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等;教学奖励系统主要包括评选青年教师标兵、优秀课程、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质量优秀奖等等;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学生评估、学院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实习报告检查等等;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教学信息员制度、座谈会制度、教学例会制度等等。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育监控主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且完善的质量监控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来实现监控与评价。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必须使教学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因此,长春理工大学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内容,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使教学的全过程都能在有效监控的状态下进行,学校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实施办法》、《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教学检查实施办法》、《校、院两级督导实施办法》等。

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的相关政策,发挥其管理和监管作用。制定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听课与检查,了解全校各门课程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反馈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现状,形成了层次化、阶段化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系统。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

1 以质量为核心,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计划及实施、考试考核等要素。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主要内容。每学期初,校、院(部)、系要做好教学准备的监控,如开展开学前教学准备情况的检查、期初教学检查、组织各系集体备课等;教学过程中,校、院(部)、系开展多方位监控,如组织领导、督导、同行听课,召开期中教学总结会、师生座谈会、督导总结会、试卷抽查等;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包括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考试巡检、成绩评定等。

2 规范教学管理,促进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定期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课程、专业进行评估,包括办学地位、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管理、教风与学风、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每个评价指标都有观察点与评价标准,并对应不同的分值。通过对这些主要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教学管理部门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学校的现时教学工作状态,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3 构建校、院两级督导制度,全面监控学校教学工作

教学督导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校内部教学工作总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咨询、指导的质量监控活动,在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长春理工大学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教学管理经验的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组成校教学督导室,各基层教学单位也聘请退休教师和在职教师组成院(部)督导组,负责本单位教学的督导工作。校、院两级督导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督教(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个体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等)、督学(学习环境、学习风气、考风考纪等)、督管(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实现督导功能。

4 对收集到的教学信息进行客观分析,发挥监督和奖励的作用

根据本科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中的《课堂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评教工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评选优秀授课教师的重要依据。

5 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

建立教学信息员队伍,对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独特作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网络和保障体系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2年,长春理工大学制定了《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以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推荐的方式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教学信息员队伍,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核实工作,同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

引言

在新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正在逐步的升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下,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的施行对我国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正确确立就显得尤为关键。

1.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涵义

自教育改革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当下我国正是从应试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质量是高等教育与质量的上位概念,高等教育质量准确来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主要是缘于其内涵的复杂性,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就是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一个认识观,对于这种认识是比较的多样性的,故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是多样化的,在这一多样化的主体又有着多样化的质量以及质量的标准[1]。

2.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具体类别探究

从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存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有学术质量观、需求导向观、多样化质量观、目标适切观、绩效观等,下面就这几种教育质量观进行详细的阐述。

在当下的高校学术质量观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这一教育质量的观点就是高等学校要把学问研究作为重点,从而把学术的精英得以培养出来,要在这方面追求卓越,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到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比较传统的质量观,这种内适性的质量观是以学术机构而存在的,在这一学术为重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主要是依靠着师资的科研水平来决定的而不是学生的成绩表现。

在外适性质量观也就是需求导向观它所强调的是,高等教育要对市场的需求重要性要加强重视,对于这种教育质量观的衡量标准就是对外部社会的相关需求要得到满足,也就是要适销对路,只要是能够对社会的需求得以满足的人才就是高质量的人才,这一教育质量观所重点关注的是其教育的结果,只是为了能够实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进行的过度追求,对高等教育的主体价值没有得到重视[2]。

在进入工业社会发展以来,高等学校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了,并开始逐渐的进入了社会生活,在高等学校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上就日益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结构也开始以多层次的方式得以呈现了出来,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在对其数量的增长以及质量的提高方面都是采取了多样化的这样一种战略,这种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

在目标适切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方面它主要是起源于产业领域,这一质量观所重视的是在高校的办学期间在目标上的定位以及对于这一定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于目标的确立主要是有几个层次共同促进而成的,首先就是多种教育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对于要求的合格标准以及对于质量要求的个性化追求,还有的教育质量观与这一质量观比较的相近的,比如说全面素质教育观,它所强调的是要把高等学校的知识传授以及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紧密的得到结合,还有就是创新教育质量观,它所强调的是要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提高,把这些作为教育质量的一个衡量标准,另外就是产品质量观,它所强调的是要把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其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相结合,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教育质量好坏的衡量标准,这几种的教育质量观基本理念接近,故此,把其归入目标适切观之中[3]。

在当下高等教育质量观中,绩效观是在其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在当今的高校教育举办的资源愈来愈多,高校的投资也是有着其目的性的,高校也要对投资者作一回报,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于教育成本的收效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准。

3.高校教育质量观所遵循的原则分析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质量要坚持全面和分类指导以及发展的原则,要从科学的角度对高校教育质量观加以充分认识,在上文说阐述的各种教育质量观都从某一方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质量的本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但是都还有着其局限性,故此,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高校教育质量观还要进行全面的考虑,高校教育的质量观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能用一种质量观来进行指导,而要采取分门别类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对于研究型的高校就要用学术质量观,其它的则可用需求导向质量观,不管是使用哪种质量观高校都是在不断的发展的,故此,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4]。

4.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观对于高校的教育结构以及师资结构都有着影响,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只要的目标,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如此也能更好的对社会的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章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质量观的转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6):15―16.

[2]黄卫立.中国高等教育误区论――质量篇[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32―33.

第1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分类标准 人才类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0-02

一、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必要性

1 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及其标准的研究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首先从教育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来看,高等教育不仅在经济上具有服务性的“外在价值”或“工具价值”,而且在经济上也具有独立的“内在价值”。1959年,美国的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论述了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据国外教育经济学家分析,教育和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后期达到40%以上,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显然,这种贡献主要得益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相应地高等教育也选择了一条与之相适应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但由于对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准备不足,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教学管理缺乏有效途径和保障手段,造成了高等教育“数量规模,质量水平滑坡”的被动局面,高等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景令人堪忧。面对高等教育数量扩张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如何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当务之急是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分类标准来指导各级教育机构的管理。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多元的质量标准,正如潘懋元先生指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

2 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制定能为高校发展定位指明方向。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制定,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种反思,是对当前高等教育机构趋同现象的纠偏。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特色,积极采取错位发展战略,形成互补优势,为自己赢得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3 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有效措施。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健全与完善程度的标志,只有建立完善的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功能才能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挥。一个国家若想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就必须建设多样化的高校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互补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具体人才培养层次来看,要达到技能型高职高专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研究型大学衔接有序;从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来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以及创新型人才应错落有致、互为补充。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制定能够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好质量评估准备。

二、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可行性

1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提供了政策依据。《高等教育法》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定。《高等教育法》第4条和第5条是任何层次的高校都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第4条规定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规定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十六条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其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其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其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无论是学术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是专科教育,都应该达到培养的基本标准。这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提供了政策依据。

2 高等教育评估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提供了现实基础。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自我调节、改进、完善的有效途径。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我国开展的高教评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不同质量要求,这为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利的现实基础。

3 高校多年积累的办学经验为制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提供了参考依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所积累的相关文献资料比较系统、完整,有利于教育管理机构通过系统分析,找出内在规律性,为确定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研究的现状

21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普遍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美国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制订了明确的高校分类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提出了不同的质量要求;英国建立了新的国家教学专业标准,并设立了新的评估组织――教学质量学会,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达成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框架,一致同意建立一个独立的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署,对院校进行质量审计;欧洲大学协会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欧洲高等学校质量文化调查”项目,其主要目标是推动高校有助于发展内部质量文化的措施与组织体系的建立。

我国目前存在多种关于高校类型的划分方法,比较重要或影响较大的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层次划分法等。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以及国际上通行高校类型划分标准,潘懋元先生主张的三分法占了主流地位。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潘懋元先生在《200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一文中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前者是指高等教育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义素质和科学素质相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四、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的选择与设计

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研究的前提是必须确定分类的维度,然后才有可能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较高的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

1 高等教育质量分类维度的设计。一是按利益主体设计维度。本研究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取向等四个方面的维度进行设计,设计每个维度的教育质量标准,然后整合成部门级或国家级教育质量标准。二是按人才类型设计维度。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等四类人才”的要求作为教育质量维度设计的指导思想。三是质量价值取向维度――人才分类维度组合设计。将前述两种维度进行组合设计模式,形成4×4的矩阵,这就形成了理论上的高等教育16种质量标准。就一所具体院校的教育质量而言,必须确立自己的教育质量观以建立自己的教学质量标准。

2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形成关于教学地位与质量的共识,建设高校教育的质量文化。二是高校内不同专业教学的目标与使命的确立。自我定位与质量共识形成之后,建立起人才培养模式。三是高等教育质量投入保障机制。包括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设施的建设等。四是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五是高等教育质量跟踪调查,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情感价值观进行调查,以此建立起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生源质量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17-01

随着我国高考招生录取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门槛已逐渐降低,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原因,如学校知名度不高、教师队伍水平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在吸引生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如何理清思路,正确处理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发展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涵义及影响因素

(一)生源质量

生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考生来源的意思,是指来自某个地区的考生,常用学生入学时分数的高低或素质的好坏来表示生源质量。生源质量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括学生的来源地区、学生群体素质分布、个体成长性差异,以及录取分数等。

生源是高校办学的基础,生源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综合实力、地理位置、学校招生政策、就业状况等。

(二)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大学的教育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教学质量;三是大学为人才培养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满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需要程度是评价大学教育质量的优劣的最好标准。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高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的占有与使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生源质量、就业情况等。

二、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当高等教育市场化,高校参与到市场竞争时,不同层次的高校生源质量已经发生两极分化。优质生源会凭借自身素质优势进入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重点高等院校,而相对较差的生源会选择教育质量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一)生源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基础

生源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充足的办学资源,良好的教学环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较好的生源质量,有竞争力的就业前景共同铸就了良好的教育质量。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生源质量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是内因,而其它因素都是外因。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最终决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方向。而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来发挥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源质量的好坏。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录取率的升高,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大不如前,不少学生由于其高中基础较差,在大学四年内学习质量提升十分有限,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步。生源质量不高还会带来一系列教学管理上的问题,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使教师很难对授课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因材施教。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使得不良的学习风气在学校漫延,浮躁、厌学现象在校内司空见惯,这些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育质量是生源质量的保障

教育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决定了学生的未来。良好的教育质量是获取好的生源质量的保障,高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质量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才能吸引到优秀生源。

在对大学新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高校的综合实力排名是他们报考大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占九成以上学生把学校知名度列为首先考虑的因素。好的知名度会为学校带来大量的教育资源和国家政策支持,同时还会为毕业生带来良好的就业前景。

由于高等教育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所以地方本科院校要认清自身形势,主动适应市场规律,树立品牌意识。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这样才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政府政策支持。通过学校品牌建设,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生源,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

(三)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招生是高校获得学生的主要手段。如何吸引高质量的学生报考,这不仅取决于招生政策,更多的取决于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很高,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这会给其母校带来积极的社会影响,提高其母校的社会地位。一所高校在社会上的地位越高,对生源的吸引力就越大,报考人数也就越多,招到好的生源的可能性越高。反过来,好的生源质量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步入良性的循环。通过研究应该看到尽管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互为因果,但二者又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的。如前文所述,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各自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一方而言,另一方不过是诸多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而已。

三、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的建议

当前,地方院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弱,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对于生源质量,地方本科院校短期内只能从招生入手,通过招生政策、扩大宣传力度来吸引生源。长期上应该依靠提升自身知名度来吸引生源,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学校的知名度的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方面,这样地方本科院校实际面对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生源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生源特点和本学校的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不要互相攀比,而应该有自身的特色。除去部分较好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提高师资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提升教师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措施:首先应引进急需人才,以缓解学校教学压力;其次,要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最后要在学校内建立起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三)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

借鉴重点大学成功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大胆变革。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鼓励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应用。

(四)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由于扩招造成生源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亚丽.扩招后体育院校生源质量与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03.

[2]彭开智.地方高校生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