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师的角色

语文教师的角色

时间:2023-06-27 17:59: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师的角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师的角色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8-0172-02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新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从理念到目标、从实施到评价都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因此,如何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1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的主持者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2 教师应是感染学生的艺术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3 语文教师应是高品位的教学语言的创造者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课堂上运用准确周密、简洁生动、幽默诙谐、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立论有据、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收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礼、言之有情”之语言美的享受。

为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可学习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具有较高的知识层面时,面对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授课时才能点石成金,游刃有余,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教材有所突破和创新,使学生置身课堂,如沐春风,耳濡目染,渐入佳境,给学生以启迪,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人回味无穷。由此,从教学语言方面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也不能平等,教师绝对是占主导地位,是“牧羊人”的角色。

4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阅读殿堂大门的开启者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首先,要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其次,做好阅读指导,比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第三,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5 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的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一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6 语文教师应是高质量下水作文的创作者

第2篇

语文教师心中要有大爱。爱自然、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爱生活、爱生命、爱教师这个职业。如此才能进一步去爱语文、爱学生。大爱才能无私,无私才能无畏。爱一切才能承受一切。有人把语文教学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语文教学最吃工夫、最难见效。教语文,备课难、写教案难、上课难。语文课好像谁都可以听,谁都可以说三道四,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即使很优秀的课堂教学,听者也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所以语文教师要学会承受,而承受力就来自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对语文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二 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父母的组合体

父母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其实,比起家长,教师更渴望自己的学生成才。这一点,不当教师,一辈子都不会理解。现在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方面,除了教师,其他人(包括家长)是做不到的。一个语文教师,既要像父亲一样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像母亲一样用心呵护学生。

三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演说家

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达到等级要求,说话讲课还要口齿伶俐、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打官腔,不带口头语,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甚至要达到艺术的水准。让学生不仅想听,还特别喜欢听。要让学生听教师讲话是一种享受。所以,语文教师还应像戏曲演员一样天天早起练声,还要像相声演员一样练一些绕口令,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齿表达能力。

四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作家

中学语文教师多是大学中文系毕业,具有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几篇文章不在话下。如果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学生会“高山仰止”,将其看得很神圣。此外,语文教师平时需要指导学生写作,如果语文教师自己不喜欢写文章,不能写文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呢?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教师要写“下水作文”,教师拿出自己的文章与学生交流,与学生谈写作的体会,比单纯要求要强百倍。何况新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互动,只让学生写学生动,而教师不写不动,这也不符合互动的要求。

五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书画家

《语文课程标准》对1~6年级的学生提出了“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要求,对7~9年级的学生提出了“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的要求,并且要求学生能“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这其实也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要求。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语文教师写得一手好字,自然能带动学生把字写好。学生还会因为教师的字写得好而对教师倍加崇拜,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语文教师要像书法家一样写出一手好字。另外,如果语文教师能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对语文教学也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多古诗文都是可以入画的,如果教师边讲边画,效果也会更好。例如,笔者在教授蒲松龄的《狼》的时候,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连环画,学生看着画,竟然当堂把课文背了出来。学生也学会了“画画”的记忆方法。

六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好导演和出色的演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这里,教师就扮演了导演的角色。教师如何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设对话的桥梁,学生如何较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科学的规划。同时,讲台又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课堂是教师“表演”的场所,一堂课就是一出戏,教师要把这出戏演好。因此,教师还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

七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思想家

语文教师不应只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不能只是传递知识的教书匠,还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对人生的态度,对事件的思考和见解不人云亦云。语文教师有了这种个性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方式传递给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习惯。

八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人的灵魂。学生可塑性极强,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巨大,所以要塑造高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高明的技艺高超的雕塑家。

九 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学者和永远的学生

语文教师应是学者型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纵横八万里。语文教师对各方面知识都要懂一点。但仅仅有知识还不够,还要能在某个领域展开研究,向知识的深度进军。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尤其是电脑网络,已经把世界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就呈现在人们眼前。语文教师依靠吃老本显然不能满足世界发展变化的需要,所以还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用心学习,及时跟进,这样才能将教学的“一桶水”永远变成活水。

第3篇

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在课堂改革的舞台上,打造语文教师的新形象。

一、 以“三维目标”框定角色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被排在首位,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语文课改并非是反传统的,也不是“创新理念”,它是在前人实践与探索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应搞明白新课标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注重学生基础学历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性。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一个学习主题有着多方面的价值,重要的是高品质的学习过程。强调这一点的用意是要特别提醒教师主动参与课程的开发,更多地“因地制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只有这样,学生对学习才真正有内在的兴趣。

课程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探索本身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和成长的渴望。教师既是学生探究知识、产生新知识的合作者,又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灵魂塑造者。

二、课堂对话中的“首席”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结合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但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堂上教师迷失了自我,该讲的不讲,该批评指正的免了,怕打击学生积极性,甚至有些教师连讲台也不敢站了,似乎一“站”上讲台,那就是“满堂灌式”的老陈旧了。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语文课改的导向就是上讨论课,只要能展开轰轰烈烈的讨论,只要几个学生能答出几个不同的答案,提出几个标新立异的问题,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廉价的表扬声中热热闹闹地结局,致使语文课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提倡民主开放的课堂,反对走主宰的教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时,既要尊重学生权利,又要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要积极引导,又要沟通交流,这一切依赖于良好的课堂纪律和自觉的教学秩序。由此可见,教师是课堂对话交流中的“首席”,应具有“控制”意识。

三、课堂教学的“服务生”和“执导”

新课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因为采取探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会使课堂中出现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中很难把握时间的分配,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内容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甚至一些跨学科的问题,语文教师无法解释或判断,出现了不可控制,甚至放任自流的局面。

怎样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控制局面和表面上热闹、实则空洞、获之甚少的问题呢?我想语文教师既要做“服务生”,又要做“执导”,教师要把握好预设与非预设之间的“度”。要立足于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要预设(一)教学目标,(二)探究问题,(三)课堂情景。其中第三点就是要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意识、直接经验、生活环境等,也就是传统的“备学生”。其中第二点是要教师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所预设的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要及时使学生发散的思维迅速集中,控制局面,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堂教学的“决策者”

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表现为老师有更大的自主性,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长官,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主导而存在。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班级气氛,创作新的学习环境,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老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好。开放的课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课是最具有魅力的课程,语文教师的教学决策,应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由此可以说,语文课的每一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角色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教师的知识处于权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即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就我自身的教学感受,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应扮演的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导演。

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场戏剧,在自主式学习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导演。他要能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地控制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使学生在精神自由的学习环境下,不知不觉地按照老师的意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课堂的大舞台上演绎出自己的精彩。

要做好导演的角色,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熟悉剧本。2.不能抢主角的戏。在教学教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老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和点拨。3.要让每一个演员在表演时都展现出自己最大的魅力,使每一处都尽可能地达到完美。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也要有这个能力,既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场所。

二、语文教师应是一名出色的领航员。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时,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教师便要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既获得知识又培养能力的轨道上。

要想在教学中做一名出色的领航员,语文教师必须注意:1.一定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2.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3.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

三、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学习。我们经常组织学生郊游参观,采访走进生活,订阅报刊杂志,办起图书角,指导学生到图书室阅读,组织“春之声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作文、日记展览”这样打开了学生自觉阅读的大门,给学习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首先要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了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方面都可以读。再要做好阅读指导,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最后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其二,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主观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

五、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条美丽的彩虹。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思考、走向想象,走向文本所指向的美好的精神领域,此外,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与教材交流的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收益、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定位已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呢?下面就让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角色”本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称。韩愈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所推崇,为教师的角色定位起到了典范作用。

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学生是毫无“自我”的服从者。从教学开始到终结,都是教师根据预设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所形成的所谓的师道尊严,在今天仍随处可见。学生说:“苹果是方的。”老师说:“笑话,你见过方形的苹果吗?”学生说:“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春天。”老师说:“不符合实际,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水。”学生不太乐意记鲁迅的原名“周树人”,老师说:“这可不行,要考的。”可好的(也是可悲的)是,初中学生多为虔诚的信徒,老师讲的错不了,一切得听老师的。种高高在上、一切说了算的教学模式,极易培养出极富依赖性的、懒惰性的学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遭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大脑中的怀疑之门、创新之门就会紧闭起来,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大脑之门只能称为成装教师认为重要的知识(不管学生需要与否)的容器,这不能不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上的最大失败、最大的悲哀。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施行的背景下,在时代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需要进行历史性的转换。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共舞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突显语文“工具性”,追求固化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教轻学,信息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课程呈现出一条流水型的特点。这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将浑然一体的文本肢解为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另一方面,由教师把有血有肉的字词句撕扯下来,自己细细咀嚼,脱离语境而孤立地、片面地分析语文语法和逻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初中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变得单调乏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个性发展遭到扼杀,其创新精神被禁锢。

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再是一种工具,也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这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教育和被动的客体。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视界的真正融合中。”(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为此教师就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转换到“协奏者”角色,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语文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把对话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进行自由交流,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式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去体验感情真正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重和生活的美好。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族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意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弘扬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第二是人本意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求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语文教师该做学生创新精神的开路先锋。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应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新。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心灵的牧师。

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心田播洒“爱”的种子。冰心说:“有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一切美好情感的根基。语文教师应该去感动学生的感动,还应该有能力让学生感动自己的感动。语文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丛中,和学生一起双手合十,感谢自然美景,感谢温暖人情,感谢哲学艺术……在感动和感恩的心灵体操中,学生的心会慢慢变得丰盈、灵动。

心灵的牧师不仅要懂得播洒、引领、点亮,还要懂得按摩和疏浚。比如当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热爱黑暗,憎恶光明”的思想时我们是否该赞美他“独抒性灵”?我认为,心灵的牧师此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应引导学生“用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而不是用灰色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还应告诉学生,文学不应是人们渲泻思想糟粕的垃圾箱,而应是社会的一束光亮,要能给社会带去光明和温暖。作文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动笔作文前我们要对生活进行过滤,滤去毒素或无用品,留存真、善、美。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师角色;角色转换

一、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倾听者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当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协作关系,应当成为学生的倾听者,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良好和谐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自身的情感需求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满足,才能够以更大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要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平等和谐的关系,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有无形的距离。学生很难向教师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师对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状况也就很难有精准的把握。这样就会严重阻碍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学习,甚至还会使得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极大影响。所以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比如说,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阅读,继而鼓励学生将自身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应当对其进行记得表扬和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在这样平等以及和谐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自身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量的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是能够扮演好一个倾听者,那么学生就越能够感受到被尊重,继而也会极大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或者是见解,应当对这样的不同观点加以保护,同时还应当和学生一起动手查资料,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这样的共同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极大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更加欣赏教师、尊重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存在感,继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扮演学生的关注者与赏识者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波斯纳曾经说过,教师的成长是在经验与反思中进行的,所谓的反思主要就是指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必须要经过的道路,所以说,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教师应当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加以关注和尊重,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学生自身很小的优点和长处都应当值的教师进行表扬,要知道真正高素质的学生往往都是在鼓励和表扬中成长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加以赏识,同时还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努力加以赏识。比如说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的价值观等等,都值得教师加以赏识。

比如说,在新的学习开始的时候,教师及应当为班级中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自身成长建立一个记录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在上面标注上一些鼓励的或者是表扬的话语。总的来说,中学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学生都加以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性格、态度等等多方面加以关注,对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尤其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习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更是应当对其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激励。

三、教师应当成为实践资源的开发者与活动组织者

对于中学语文的教学来说,语文实践活动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又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新课标出台之后,已经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当成是一个独立的板块加以强调,在义务教育过程中,不管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语文实践活动都有相对具体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此之中所扮演的应当是整个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以及活动的引导者,比如说,有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民俗的,教师为了使得学生对民俗知识有更为深切的感受,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过程中来,真正到生活中去进行感受,使得学生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更加关注,不管是传统的节日还是新兴的节日,都会在学生的注意下变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学生从感受和体验中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学会关注生活以及关注语文,使得学生自身对语文的感悟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但是两者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所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语文实践活动做到统筹安排,继而制定出较为详尽的活动规划,在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依据当地实际以及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生自身的知识掌握状况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这样的过程无疑对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和学习有极大的裨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教学质量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新课标的出台,对我国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迎合时展状况,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顺应时展转变自身的角色,转变以往单一的知识灌输者的角色,教师应当树立起服务意识,应当扮演好学生的倾听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扮演好学生表现的赏识者等多种角色功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应当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平等相处的氛围,展现出自身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秀丽.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化[J],青春岁月,2012,(13)

第7篇

一 传统语文教师的角色

1.知识的灌输者角色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实施教学活动,以完成知识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性差异,语文教师扮演的是“决策者”的角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缺少个性和灵气。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例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授杜甫的《春望》这首古诗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觉得这首古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为……

师:你的答案是错的。标准答案应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同学们把这句的好处记下来,记在头脑里。

很显然,这位老师只是机械化地照搬“标准答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更谈不上对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在这里,这位老师扮演的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角色。

2.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和课程彼此分离,语文教师只是被动的语文课程实施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对教学大纲理解、领会不深入,课堂教学功能单一,教师缺乏课程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不能发挥,不能颠覆,不能创造,只是一味地“照搬执行”。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往往就是教参对课文的解读,而且教参的解读是唯一的、不容挑战的。长此以往,教师丧失课程的意识。

3.绝对权威的管理者角色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课堂的“管理者”、过程的“控制者”和效果的“检验者”。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先预设好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课堂的教学流程及其走向,然后按照预定的方案分层次、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久而久之,只能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

二 新课程形势下语文教师角色转化的现实意义

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学生能够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彻底消除了学生以往的心理障碍,能够逐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新的语文课堂中,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和谐课堂的主旋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充分探讨、踊跃发言。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和提倡的。

三 现代课堂下语文教师新角色的内容

1.做新课堂的配角

语文课程的实施是教师和学生探索、交流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承认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自己则是配角。把读书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课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如能令学生于课上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不能徒坐听教师讲话,即为改进教学之道。”

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要让学生与教材交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其中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课文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我背不下来,如果拿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学生表演得很出色。

之所以这位老师做得十分出色,是因为他并没有以教材为唯一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独特的创造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勇于创新。

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让学生意识到要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围绕老师的思路进行,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做新课程的主角

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要从事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

第8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语文教师营造的课堂有没有走出旧标准,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精神呢?回顾一些教学案例,让我们看看一线的语文教师是如何建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的。

教学案例1:《让学生都去“找”桃子》(高中语文选读课文《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学习第六自然段,请大家默读后思考,这一段体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生默读后发言)

生:忸怩不安!惶恐不安!怯生生的!

师:大家回家的时候,感觉是急切的,想快点回到温馨的家中,为什么“我”回家的心情是惶恐不安的?

生: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生:在“我”的心里,只有大堰河的家才是自己的家。

生:我认为“新客”这个词用得好、用得妙。

师:(佯装惊讶)请你说说好在哪里,妙在哪里?

生: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迷信的说法是“命克父母”,于是被送到大堰河家里抚养,五岁时被领回家中,但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因此,艾青被领回的是一个缺乏温暖,没有亲情的家。“新客”一词正表明了艾青的处境和心情。所以,我认为“新客”一词用得好。(全场一片掌声)

在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默读,增强了默读的效果,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诗句包含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新家的感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在学生默读并发言后,教师提出问题:“我认为诗句中的‘新客’一词用得不当,你是如何认为的呢?”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全篇文章,分析“新客”一词的使用是否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我”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为什么回到自己家里却说是做了“新客”?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文章,更深地体会到了“我”对新家的感受及“我”和父母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探求新知,去感受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独特的审美发现和认识,最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位教师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即做课堂的主导,重视学生的个体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做到这些,教师的角色已然发生了从教书匠、讲解员到主导者、促进者的转变,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

教学案例2:《“碧透”还是“红透”》(高中语文必修一讲读课文《沁园春长沙》)

我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课的过程中,有同学当堂打断教学,提出疑问,想给诗句改字,我鼓励道:“嗨!果然气度非凡,请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向名人挑战的表现。这位同学质疑“漫江碧透”的“碧透”,我请他为大家详细分析了他的观点……最后,我为大家播放了多媒体教学录像,大家实际观看了“漫山红遍”下的“碧透”江水。

以上教学片断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对学生打断教学并大胆质疑的行为的包容,并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这样的做法符合新课标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到了平等对待,所以,能够包容学生在课堂的突发状况,进而保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激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最后获得了预期之外的成果,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结合以上教育案例,我们知道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一个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寻求角色转换的方式方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实现语文课程所承载的母语教学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伏荣超,《让学生都去“找”桃子》[J].语文建设,2004

3.傅道春、徐长江,《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孙春成,《“碧透”还是“红透”》[J].语文建设,2002

第9篇

一、 指路人

确定什么学习主题,采取何种组织形式,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这些,教师心里应有一盘棋,方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要根据年龄,科学安排。我们可以以《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为依据设计学习主题。如低年级的“月亮”、“我的家”,中年级的“诗与画”,高年级的“对联赏析”、“超市调查活动”、“编撰本班的优秀作文集”等。其实以上提到的主题有许多是可以跨年段使用的,只不过所采取的形式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而已。

二要体现综合,注意整合。包括语文学科内部各学习目标的综合,跨学科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涉及到天文、历史、数学、书法、美术、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学习方式包括阅读、写作、上网搜索、参观、讨论、竞赛等,并且如果学生真正投入到这一学习中去,他们可能用到的学习手段,激发出的创造潜能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教师的眼界越开阔,教师越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才华就会发挥得越淋漓尽致。

三要联系生活,加强实践。学习内容的确定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校邻近景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景区,写观后感;夏去秋来,不妨引领学生去“找秋天”;学生喜欢上网,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网络作文大赛”……把“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身边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学习的主题。

二、 导法者

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出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操作难度。尤其对于小学生,教师还要扶放结合。这个“扶”,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曾在六年级学生学习课文《井阳冈》后布置了综合性学习作业:

看一看:

看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把它与你读过的小说片断比较一下,你觉得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是否成功?在日记本上写下你的想法。

演一演:

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排一排这个课本剧,娱乐课上表演给大家看。

读一读:

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水浒传》的部分章节,也可以读一读评点《水浒传》的文章。

比一比:

把《景阳冈武松打虎》和《林冲棒打洪教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两个水浒故事比一比,这些英雄好汉的性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武打场面的描写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讲一讲: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水浒故事在我们班的“水浒故事群英会”上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生动、精彩。

写一写:

学习本文以对话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的方法,写一段人物对话,注意提示语中的用词要生动具体。

其中一、四两项属比较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尤其第四项,对于学生今后读懂小说很有裨益,因此,我将其确定为指导要点。在学习课文《嫦娥奔月》时,我开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分析后羿,嫦娥,逢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在课文中找词句说明,反复朗读体会。学到《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再使用这一方法,重点比较林冲和洪教头的性格,使学生能初步运用人物分析法读懂千余字的小说片段。在此基础上进行林冲、武松、鲁智深的比较研究,学生便饶有兴趣,不觉其难了。“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抓住难处,重点突破,潜移默化,重在领会,切忌面面俱到,这是“导法”要把握的“度”。

三、 设疑者

第10篇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由此可见,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

第一、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人说,文史哲不分家。实际上,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是个杂家,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于漪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文”,语文教师也缺少“文”,这个“文”就是文化底蕴。我们一方面要给青少年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许多语文教师不读书,不写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老师的文章比不过学生的习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上的突击学历,弄虚作假,世人已是见怪不怪了。有人尖锐地抨击大学生是“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而硕士不硕,博士不博,也似乎不足为怪。实际上,教师队伍也在逐渐被人称为“没文化”族,而高级不“高”,优秀不“优”,也不是什么嫉妒之语了,而是事实。所以,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应扎扎实实地做到一个“真”:真读、真写、真提高。

第二、语文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纯熟的教学技巧。现在许多语文教师还墨守着几十年不变的教学模式,陈腐落后,课堂效率极低。教师教得疲倦,怨天尤人;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看眼前的“近视”。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料,关键是肯不肯学,善不善学的问题。

第三、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真”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性情中人,不伪饰,不做作,不矫情,不欺骗,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早已刮进了校园,有的教师已沾染许多市侩之气,弄虚作假,道貌岸然,确实愧对“灵魂”。自己的灵魂都没洗净,怎么去当“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语文教师的人品要正,师德要高。“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这样才能底气十足。再有,语文教师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如课件制作、网上阅读、筛选信息等技能都很重要。

第11篇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笔者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⑴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书籍都可以读。⑵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如下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要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我们培养好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才是语文老师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747199甘肃省夏河县九甲小学)

第12篇

中国的传统教育,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东西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泽,恰恰是我们应当加以弘扬和光大的。但我国传统的语文也存在许多教学不足之处,包括语文教师受一些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对自身角色定位的错误。对教材上文章的理解应当是多元的,但为了少犯错,语文教师们收起与众不同的见解,尽可能以教参为准;预先设计好完备的教案,带领学生走进统一的答案。许多语文教师滔滔不绝地说着别人的话,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离开了教参不知开口讲什么。从角色定位上分析,传统语文教师往往沦为两个角色: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知识的小贩;教师是课堂的霸主,是课程管理者。

以上两个方面,是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错误的突出表现,而在今天,还在有形无形地影响着语文教学。传统的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更是呼唤对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

二、新课程理念呼唤语文教师角色重新思考

1.语文课程目标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新了教育观念,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为其个性化的审美鉴赏开放充分的精神空间。

3.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既然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维度、方法等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即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关注语文知识系统和价值观三方面并重,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兼顾,以及从繁琐化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等,这就自然要求语文教师评价观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三、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语文课程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修养”;有现代化建设工程需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天然纽带。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储蕴了丰富的内涵,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过重要作用,即使在今天乃至未来,其积极的内涵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致力于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李白的诗歌中,教师要学生感受到中华诗词的豪放飘逸;在杜甫的诗歌中感受他那“沉郁顿挫”的诗风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感受到士大夫寄情山水的高尚情怀。让孩子们时刻浸染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培养人文主义精神。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一个讲演者,满足于传授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激发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精神”。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教师的活动必须服从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示范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阅读,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但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应放手让学生去感知、领悟、体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对语言作品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和障碍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帮助他们解决难题,从而实现顺利阅读。教师在学生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充当知识构建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3.语文教师应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激励者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教师是课程知识唯一和总结性的裁判者。而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特征完全被抹杀,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统一的标准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入手,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使教师由学生成绩评价的裁判角色转向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认真思索的独特判断,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应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考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种种别出心裁的课文解读,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在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对学生细微的进步要及时发现并呵护鼓励。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理解深度上的参差不齐,并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价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4.语文教师应变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语文课程资源意识,努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语文教师应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抓住、挖掘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课程资源。如开发利用民俗风情、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5.新课程标准决定了语文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深厚的理论修养能使教师更准确、更灵活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还应将它们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做一个终身研究者。语文教师的研究活动,其实是很有条件的,“课堂即实验室”。因此,成熟的语文教师应是专家型的教师,不仅有有效的经验行为,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育实践,以使自己的见解不断得到交流。语文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仅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还要体现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

语文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促进者,其本身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语文教学的研究者。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进行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最佳途径。传统的“教书匠”已经不能胜任现代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