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

时间:2023-06-27 17:59: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经营业务

第1篇

EVA是银行业绩管理的重要工具,它所具有的四大功能:评价指标、激励机制、思想理念和管理体系,使整个银行的业绩管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引入EVA价值管理体系,使管理者科学评价银行的真实经营业绩,并针对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1.进一步推广 EVA 战略理念

价值最大化既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终极目标,也是衡量经营业绩的根本标准,而EVA的提升与实现价值最大化之间是高度一致的。因而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建立和完善EVA的思想理念和战略管理,使其真正的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指南针,转变银行原来的财务管理理念。这就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加深对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对商业银行EVA战略理念的推广。

2.充分发挥 EVA 的功能

EVA 所具有的功能不仅在于真实地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且它还是一种薪酬激励机制和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在引入EVA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发挥它的系统功能,通过从根本上提升EVA值,进而提高整个银行的经营业绩。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EVA管理体系,使其涵盖银行所有战略规划、年度计划、资本分配和日常运作等方面,以帮助商业银行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经营战略,优化银行各种资源的配置,在保证调动全行所有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实现风险的约束机制,将所有经营活动的目标统一于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

二、改善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使得银行在内部业绩考核方面,通过引入EVA指标,大大提高了业绩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促进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

1.逐步完善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

由于经济资本在本质上是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金,在数量上就等于非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反映的是损失的波动性,是银行预期损失之外的部分,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在计算经济资本时,银行只需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关于这三种风险的计量,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效数据积累不够、数据准确性检验还不成熟,银行系统还不具备这种信息基础和认知基础,因而对于这三种风险的计量,只能采用最简单的系数法,导致计算的结果不够准确,不能很好的衡量银行实际的非预期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级预警系统,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量化各种风险的经济资本,以使经济资本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从而为商业银行运用 EVA 指标进行业绩评价提供客观、充分的依据。

2.科学分配经济资本,提高其配置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了解银行各种风险的概率分布,并对各种风险敞口的额度及其相关性做出估计,据以判定银行对各种风险的容忍程度。除此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还需要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全面衡量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这些风险加以防范,以使银行的非预期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关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不仅能够在单笔交易的层面上进行,还能对一个组合作整体的度量。目前,针对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系数法计算经济资本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总量配置法对经济资本额度进行分配,同时还需要与经济资本的计量相对应,并不断加大业务结构调整的力度。

3.合理控制经济资本总量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在全行账面实际资本和筹资计划的基础之上,根据年度资本的增长计划,确定当年全行以及各分、支行的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事先确定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来确定各项风险资产总量的控制目标。因此要准确把握和计量风险,从而确定合理的经济资本总量。在确定经济资本总量时,要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资本筹集计划和资本增长计划,既要避免出现因经济资本总量目标设置的过低而限制银行业务发展,同时又要避免为满足银行业务的超速发展而放松对风险控制,设置了较高经济资本总量目标,使风险远远超过资本的承受能力。

三、发展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于EVA的计算还不够准确,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无法提供计算EVA所需要的强大数据资源。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更加真实的反映银行的经营业绩奠定基础。

1.建立高效的初始业务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高效的初始业务系统,并统一全行核心业务软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业务流程、数据标准的统一。与此同时,初始业务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全行数据库,为风险的测算、成本分析以及经济资本的分配、计量提供数据支持,从而为获得科学、准确的业绩评价结果奠定基础。

2.建立覆盖全行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财务管理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行业逐步开放,商业银行经营范围逐步扩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使得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经营城乡存贷款业务,并从中获取营业利润。农村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盈利空间不断地减小,经营业务范围受到地域限制,业务渠道狭窄,资产规模较小,以中小额贷款为主,其主要任务是为当地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的,在经营上既体现现代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又发挥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为农村经济服务,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商业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市场定位,体现经营特色,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城乡、依托信息化,辐射周边,打破地域限制,细分城乡市场,综合运用低成本战略与差异化战略,创新金融产品,扩大业务品种,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扶持新兴产业以及投入新农村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需求,运用优质服务体系和广泛的服务渠道,发挥农村金融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内容,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应发挥财务管理在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参谋与助手作用,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主要包括资金融通、资产和负债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管理内容和外部经济资金的组织、规划、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应将日常经营活动与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细致地分析资金需求的种类及变化趋势,来选择资金融通方式,密切注意资本结构和存贷款比例变化。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理念,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活动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商业银行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基层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必须增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树立全员管理观念。明确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还需要银行全体员工的配合,上到银行领导下到基层职工都应当明确各自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所承担的的责任与义务,熟悉和了解银行各项业务,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意识贯穿于业务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促进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和财务管理活动相互融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将财务管理理念与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理念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每一位员工的自主意识和财务危机意识,激发每个人的动力。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明确市场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转换角色,立足本地,服务三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者,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群体的需求。树立风险观念。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控制系统,有效地识别各种风险,及时规避风险。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不断发展,银行之间竞争更为激烈,竞争对手日益增多,金融风险与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活动协调稳定发展,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兼具计划、控制、激励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学管理制度,是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农村商业银行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预测和筹划,是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提高银行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一项全员参与、上下配合、全程控制的管理活动,预算管理活动渗透到编制、执行、控制、分析和考核的每个环节,使得银行经营行为不会发生偏离,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把银行经济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计划,项目的收支预算细分到季度和月度,明确经营管理中的责权利,将成本与收益量化细分,合理分解各个营业部门的责任目标,营业指标层层分解下达至相关责任人,把各职能部门、责任人的工作目标同银行总体目标结合起来,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始终围绕预算目标进行,把各个部门岗位目标与预算管理目标挂钩,调动银行各个层面员工的积极性。制定预算计划,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和控制,将预算计划和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及时提出纠正预算偏差的对策,建立业绩考核体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评与激励。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加强经营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投资和筹资等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目标而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既是经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和保证。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增加,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不仅有银行贷款回收不畅导致的资产周转压力大而产生的信用风险,还有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不足、经营效率下降引发的财务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银行存贷款额变化以及回收贷款情况等相关指标,重视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控体系。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财务人员作为防范财务风险的主体,要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准确识别和规避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预警机制对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做到事前监督制定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事中监督监控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情况,及时发现和规避风险,事后监督审核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正措施,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问题进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识别、防范与管控的水平和能力,争取以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大的银行经济收益。

四、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缺乏既懂财务管理又懂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专业性人才,并且财务管理的工作量较大且较为复杂,手工做账耗时费力,必须积极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平台与技术支持,是保证财务管理科学化与高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财务人员使用财务软件可以不断地优化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节约财务日常管理的时间,减少因手工操作造成的错误率,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财务人员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组企业流程,挖掘财务信息资源,处理财务关系,调动财务人力资源潜能,组织财务活动,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整合银行资源,发挥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优势,挖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优化各种财务活动。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把客户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内部服务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系统内部信息传递速度,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提供迅速、高效、准确的决策意见。根据财务管理需求,建立信息数据库,便于各种业务核算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和输出,不断满足财务管理日益增多的数据信息需求,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农村商业银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方面,贯穿于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加强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是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以及经营活动最优化的重要保证,也是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规避财务风险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不断拓展经营业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汪敏: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3(19).

[2] 张清华: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1).

[3] 陈思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J].才智,2013(27).

第3篇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上市商业银行 经营绩效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银行绩效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运用传统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实际上,传统方法一般很难直观地给出一个具体的评判标准,不能客观地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业绩。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推进、治理结构的日趋完善,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已经很难为银行的价值创造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EVA评价方法的产生虽只有短短十几年,但其已经被学术界、企业界普遍接受,如IBM、索尼、西门子、沃尔玛、新加坡航空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始使用EVA管理体系。因此本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引入EVA评价体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对其经营业绩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以及相关利益者提供新的业绩评价理念。

二、经济增加值(EVA)基本原理

(一)EVA的概念

EVA的全称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它是测量企业在一定时段内经营业绩的指标(即企业在业绩评价期内增加的价值),由Stern Stewart在1990年基于经济利润和剩余收益概念提出,其本质是考虑了资本的机会成本的经济利润概念,而不是单纯的会计利润概念,是一个评价经营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的综合型指数。

(二)EVA相关理论及计算方法

EVA在剩余收益概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是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剩余收益。当EVA大于0时,意味着企业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当EVA小于0时,表明企业不但没有创造出真正满足股东所需的利润,反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当EVA等于0时,企业仅仅只是创造出了满足投资者所需的最低风险报酬,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损害多余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EVA与企业市场价值和股东价值呈正相关,持续增长的EVA能够解释企业市场价值和股东价值不断提升的现象,同时,持续增长的EVA也能基本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

EVA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即EVA=NOPAT-TC×WACC,其中NOPAT是税后净营业利润,TC是资本总额,WACC是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从公式中可以看出,EVA是由三个变量组成,EVA作为经济利润的概念,为了避免对会计数据的扭曲,就要求我们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适当调整,利用调整后的财务数据运用EVA更好地评价企业的业绩。但与此同时,运用EVA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分析时,应注意到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然后对EVA的计算公式应该进行相应调整,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EVA=NOPAT-WACC×TC

第一,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的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税后利润总额+呆账贷款准备的本年变化数+坏账准备的本年变化数+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本年变化数(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税率×营业外支出+税率×营业外收入。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银行业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时必须结合其行业特殊性进行调整:存款利息支出是作为银行业的营业成本,而不是财务费用,所以利息支出部分不必加回;相较于一般企业,银行对于一些研发成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可不作调整。因为这些费用通常由总行承担,分行对于这些费用的支出相对较少,影响不大。

第二,资本总额(TC)的计算。资本总额(TC)=权益资本+年末呆账贷款准备+年末坏账准备+年末其他资产减值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累计营业外支出-累计营业外收入

资本总额由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组成,由于银行吸收存款的主要业务而形成银行存在高负债经营的特点,银行的负债应作为营业费用,因此在计算银行的EVA时主要考虑权益资本。

第三,WACC的计算。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β系数×(市场风险溢价)

无风险收益率的定义为无违约风险证券或者证券组合的收益率,从理论上讲,无风险利率的最佳估算是β系数为零的组合,然而这种组合的难度较大,很难在估算无风险收益率的时候使用。在美国,证券分析师通常都会采用三到五个月政府债券的年收益率平均值作为无风险收益率,因为它能够比较好地表示无风险利率指标的特征。在我国,绝大多数学者在计算无风险收益率时也会倾向于采用这种方法,将上海证券交易所中最长期的国债年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并且我国银行系统多年累积的不良债务,我们认为采用银行的三个月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作为最低无风险利率值的替代比国债利率更符合CAPM模型中无风险最低回报的机会成本概念。因此,结合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以样本银行三个月整存整取的平均年利率2.82%为无风险收益率。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商业银行的β系数从未公开过。鉴于这种情况,本文采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简化计算。金颖(2014)以近几年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交易日的日收益率和沪深300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对银行业β系数进行测算,得出我国银行业加权平均β系数为0.7955,市场风险溢价为6%,由此计算出资本成本率为7.593%

三、基于EVA的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研究

(一)数据来源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 家在上交所上市的商业银行。本文选取了其中8家银行作为样本(其中兴业、浦发、平安、招商等8家银行相关数据披露不完整,因此未纳入样本银行中来),这8家样本银行分别为5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及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分别对该8家样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进行严格的会计分析并收集所需的有关数据(本文所列示银行的年报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

(二)数据计算及分析

运用本文调整以后得出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样本银行的EVA,但是因为经济增加值的总量指标只是说明了银行的EVA的绝对数量,并没有排除银行资产规模的影响,也就不能反映出其创造财富的效率。所以根据公式计算了银行的EVA回报率,来反映单位资本投入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8家商业银行当中,EVA最高即经营业绩最高的是4家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交通银行不及其他4家国有商业银行,但是这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EVA数值远远大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在我国银行业中占主导地位。尽管EVA值衡量的是银行总体水平上的经营绩效并没有排除银行规模对银行业绩的影响,但是从EVA总量就能看到银行业发展不均的状况。由于国有银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规模大于其他商业银行,以其庞大的分支机构优势占据了市场,所以其资源对需求中间业务的客户的配置较为充分,而股份制银行在市场中的市场份额较小,且股份制银行网点较少,这一劣势促使其中间业务的侧重点并不在传统业务上,而多集中于创新业务。所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EVA总量远远大于股份制银行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创新业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资本市场的大力发展,商业银行应适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发展零售等业务,充分发掘潜在的客户,以此获得稳定的价值增长和持续的经营能力。此外,EAV总体上随着年数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也不排除个别银行受业绩的影响波动较大。由于国有银行信誉良好,背后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所以它们的EVA一直呈上升状态,但是这也反映出面对资本市场的竞争,各家银行更应该制定正确的战略,为自身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价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就必须要明确银行单位资本所创造价值的多少,从而排除银行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那么EVA回报率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各个银行的规模不一,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规模不同,从规模看来,规模大的银行EVA总量高也并不奇怪,所以利用EVA回报率能够将银行规模排除在外,以单位资本创造的价值量来衡量银行的经营绩效更能让人清楚地判断银行经营的业绩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

结合图1与8家商业银行2013~2015年的EVA总量情况,可以发现EVA总量值较高的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EVA回报率并没有远远高于另外3家股份制银行,甚至出现个别国有商业银行低于股份制银行的情况,可见这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业绩并不是很好,但是也从另外的角度看到了银行真实的经营情况。

从图1中我们发现,各家银行REVA波动很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以其强大的实力、过硬的资产规模连续3年位居榜首;股份制银行中,民生银行3年来稳扎稳打,在2015年位于榜首,甚至超过了工商银行,这和2015年上半年股市疯涨息息相关。2015年,民生银行开始加大网络支付业务布局,积极开展产品创新,丰富支付手段和应用前景;联合中国银联应用HCE技术推出了手机银行“云闪付”,携手美国苹果公司上市Apply Pay。此外,还创新推出了“民生付”,涵盖移动端和PC端,支持本行及他行账户,为电子商户提供一次接入标准接口、货款回笼快、银行级安全保障、手续费优惠等一系列实惠服务。截止2015年末,民生银行累计归集资金约5000亿元,基金销售监督业务年累计交易量为业内第一。正是因为民生银行2015年运行绩效良好,在银行界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使得民生银行在2015年REVA上赶超了各大银行。

四、上市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绩效的建议分析

EVA 作为一项重要的绩效指标,可以应用到上市商业银行的价值管理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整体情况下的EVA 水平,那么就要求银行管理层从公司现状出发,找出影响银行EVA水平的关键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个因素的可控性。比如,从银行金融产品研发的角度出发,银行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适合自身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从经营的角度看,银行管理层要权衡主要业务的利弊、重视银行推出的金融商品的质量等。

(一)商业银行以EVA为导向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银行规模不同,在市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不同,那么就要求银行业应适时改变经营战略,积极发展零售业等业务,充分发掘潜在的客户,以此获得稳定的价值增长和持续的经营能力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那么银行业就可以实施基于EVA 模式的上市商业银行价值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构建以EVA 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EVA管理体系在日常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经营战略的同时又能协调银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它能够涵盖银行的战略规划和日常运作的各个方面,从而约束风险,将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提高商业银行收入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还是存贷款利差收入,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利差收入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资产质量,压缩不良资产,银行必须加大控制不良资产的力度。由于EVA的计算要减去资本成本,而传统的贷款业务在创造每一单位利润的同时就要减去一定比例的资本成本,导致创造的EVA也就减少了。中间业务则不同,创造每一单位利润就全部计楦眯械EVA,从而逐步改变我国银行业务收费低、技术含量小、产品差异度小、利润相对偏低的现状。

(作者单位为浙江新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蔡海英(1971―),女,浙江绍兴人,中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 黄亦楠,张魁冬.浅析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业绩评价财务指标[J].经济师,2009(8):20-22.

[2] 苏植庭.浅谈经济增加值EVA在我国企业的运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47-49.

[3] 柳栋.浅析利用EVA指标评价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J].现代商业,2013

(29):238-239.

[4] 王布衣. EVA(经济增加值)――一种新型的业绩评价指标[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8):9-10.

[5] 许辞寒. EVA业绩评价指标的缺陷与改进[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1):20-21.

[6] 向静.新会计准则下EVA业绩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7):69-70.

[7] 池国华,王志,杨金. EVA考核提升了企业价值吗?――来自中国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3(11):60-66.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综合化经营 有效途径

一、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

1.从物质积累方面上分析

当今情势下,商业银行为了使自身得到较好的发展,积极采用综合化经营模式。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综合化决定了其业务的综合化,这也就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所以整体来说处于上升发展趋势,无论是物质积累方面还是性质改变方面都是有很大进步的。

2.从银行的经营覆盖范围来分析

因为商业银行业务起步比较晚,所以发展不是特别迅速,加之我国严格控制金融业的发展,实行综合化经营管理,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所追求的创新产品比较多,而相对覆盖的范围就比较狭隘了,只是集中于简单的操作和没有什么科技含量或者支付较低的委托型业务。

3.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很久之前,我国就颁布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范围,不可以越界也不可以擅自发展私有业务,如此一来,那些涉嫌违反到条例的新产品就得不到发展和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也就面临着业务停滞不前且保守陈旧的局面了。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经营范围局限,且经营业务品种单一

在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范围非常广,且品种繁多,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本身就起步晚,实行的还是分业管理的体制,这就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依旧是原有的传统型业务,经营范围比较小,业务品种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意识,不足以吸引客户和投资者。

2.经营业务比重小,且利润率较低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重视开拓存贷业务,而其他业务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相对滞后。一味地将其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手段而忽略了它本身具备推进银行自身发展的战略性意义。很多商业银行将业务创新与发展变成资产债务的一个回扣,将其视作吸引新客户的手段,所以,在办理相关业务的时候,为获取较大金额的低成本的存款,收费相当低廉。更有一些商业银行,为了能在竞争市场上独占先机,采用免手续等一系列不成熟的做法,为争取业务的资格不惜一切代价。这样的做法非但不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壮大其业务市场,反倒致使其业务利润下降,比重降低,且与同行业拉开了较大差距。

3.业务发展过程中缺乏管理机制不够统一规范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对业务管理机制的统一和规范。有些收账、付账的业务是靠和别的部门储备干部兼任的;还有利用其它部门兼办信息评估、信用卡业务以及贷款等业务的。因为这些都没有专门的机构兼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去规范管理,使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创新得到了严重影响。

4.业务产品没有针对意识,过于空泛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都是大众类型的营销,没有很好的针对意识,过于空泛。商业银行一经策划并得出的产品首先是看是否符合普通大众的需求,将产品标准统一。这样的话,必然需要作大量宣传,成本较大。同时,由于这类普通的产品是很容易被其他的银行比对效仿的,因此不具备特殊性。加之,我国商业银行是受总分行制的限制,业务产品的推出比较统一,没有什么自主决定权,这样大部分推出的产品可能就不能适应同一个地区的市场发展需求,没有针对意识,与多样化的市场竞争现状不吻合,必将被淘汰。

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科学的服务理念尚未成形

由于多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与创新得不到较好的重视,这就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产品相对比较单一,且覆盖范围很小。许多商业银行口头上本着“客户的理念就是宗旨”,但真正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从未真正考虑过客户的需求,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采用陈旧的传统观念,致使在客户当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商业银行业务的整体创新与发展。

2.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比较少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在商业运行的机制中没有以市场为向导,从根本上缺乏创新发展的意识。且真正具备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加之商业银行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所以未能激发人才的努力推新。相应的,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方面是存在片面性的,所以这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还十分不到位,各个机构都是各自处理自行的事物,没有协调,没有合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管理和制约。这样的状况,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而且增加了经营的风险,给商业银行整体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4.新技术不过关,应有不到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在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新技术方面依旧不过关,且应用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所具备的市场优势,技术水平较低,差异性较大,这都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创新得不到均匀的发展。

四、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1.合理性地制定经营战略,拓宽服务品种

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以及发展方式都是由其经营战略所决定的。因此,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战略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战略普遍相对落后,因为都是在支持其他业务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发展的,这与客观环境所要求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要求不相符,是会滞后商业银行经济的运行的。因此,合理制定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缘由,巧妙运用基于,创造有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产品,是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和焦点。

2.产品需根据客户需求设计推出

当前,多元化经营步伐的推进,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包括客户、区域以及渠道等各个领域,从中分清自身优势,通过相应的营销策略,将营销队伍分成客户经理的营销和团队的营销两个部分,这样便可提高业务的份额。同时,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客户提出的不同要求,采用个性化的理念,针对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分析,从而为客户量身定做一样适合的产品。当然,商业银行所开发的新业务也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数据的分析比对,预测客户行为,这样对市场的开拓有帮助,也在客户心里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综合化经营就得健全其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对商业银行内部的机构进行一次职能分配的重新安置,建立起垂直的管理体系,打破以贷款为中心的原有框架,根据银行自身的总体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明确业务发展的目标,并且定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其次,将较为简单的普通业务交给基层网点来办理,对于那种难度系数较高的则派由专门的业务部门进行管理。

4.跟上时代的脚步,加大电子化建设

学会利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这既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又是其与其他银行竞争的核心。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大电化建设,增加对其投资的力度,建立一个属于商业银行内部的先进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同时,任用相对最好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提高业务的技术含量,这为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五、总结:

综上所述,建立合理的经营战略、提供客户真正需要的业务产品、健全业务的管理机制以及加大银行电子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整体的发展与创新,更为商业银行内部经济发展以及竞争市场的有效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晓芳,张荣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7(3)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59-03

近几年来,伴随着传统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和业务创新活动呈现出逐步加强的趋势,特别是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甚至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作为提升银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成为银行监管部门的工作重点。事实表明,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业几十年来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当前我国银行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我国银行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商业银行制度层面的综合化经营创新

“金融创新”也成为银行从传统经营模式转型,更新经营理念和银行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综合化经营、设立和收购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成为各商业银行的重要制度创新模式。而“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经营体制将实现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的巨大转型。在实践中,我国商业银行也一直在进行综合经营探索,在一些领域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界限,从传统的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模式逐渐转变。

目前,商业银行以综合化经营为目标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形成跨行业的战略联盟,以在分业的环境下实现综合业务的广泛渗透。二是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三是创建投资银行部。四是收购或直接成立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这四种方式,商业银行形成了业务上和机构布局上的综合经营,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收入的多元化和业务的多元化及业务创新和经营创新。但综合化经营也面临着战略选择问题,需要慎重选择。

1.综合化经营的路径选择。一般来说,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德国、瑞士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另一种是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全能银行是指在同一法人内部分设不同的金融部门,分别从事银行、证券等金融服务,概括地说就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又称为“一级法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到底是选择全能银行还是金融控股公司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全面的综合化还是部分综合化。在综合化经营的体制创新中,我国商业银行很容易陷入多点开花、不分重点、以期在短期内形成综合化经营的总格局。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体制创新也应该围绕着从完善银行功能入手,从最需要的业务领域入手,立足于在某些业务领域做透、做精、做出特色,逐步实现部分业务的综合化和部分机构的综合化,不应该也不可能实现全面的综合化。

3.综合化创新要与商业银行的特色化相结合。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特色化,同样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也是特色化。商业银行在进行综合化体制创新时要充分结合商业银行的特色化发展战略,要有利于商业银行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综合经营的特色。切忌“一哄而上”和为综合化而综合化,为创新而创新。

4.综合化创新要充分考虑风险控制能力和“防火墙”的建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还不尽严密,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现代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工具、方法的使用还不尽如人意,综合化经营创新的过程中,要首先建立“防火墙”制度,有效预防风险的积聚和放大,避免风险的极大累加。在银行、证券、保险等母子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建立严格的“防火墙”制度,有效隔离风险,对各业务内部和各业务之间构建独立、权威性的风险监督、评价管理体系,以在综合化经营时有效控制风险。

二、商业银行体制方面的专业化经营管理创新

商业银行积极推进部分业务的经营体制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化,通过探索银行的专业化经营,实现内部的公司化运作,对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重新专业化整合。另外,商业银行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构建了新的内部经营管理体系,加快了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

1.通过专业化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通过某些业务新的组织结构运行中心实现业务专业化运行和管理,如银行卡中心、票据中心、放款中心、个人贷款中心、自助银行中心、押汇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提高业务的专业化处理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化人才。[1]

2.组织结构的再造,形成风险控制和利润实现的专业化机制。根据专业化的要求,总行将成为经营决策中心、分行成为利润中心、支行成为产品服务中心,按照这一要求和组织结构特点,对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进行重新构造。(1)决策指挥系统。银行董事会的发展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决策;行长及执行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2)业务拓展系统。职责是拓展市场、服务和维护老客户,吸引新客户,营销银行产品,实现银行利润。由市场营销、前台处理和后台处理组成的业务流程运行体系,通过市场细分,形成相对独立的业务运行系统。(3)风险控制系统。包括信贷管理、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审计、法律事务等部门。(4)支持保障系统。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公共关系、财务管理等部门。

3.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大增强市场营销的全面化功能。营销的全面化并不排斥专业化,相反,营销的全面化需要支持与协调。(1)营销支持的专业化和营销业务的一体化。前台的业务部门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专业化设置,对外展开营销的业务是一体化全方位的。(2)营销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在全部营销人员中由某一业务类别的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组成专业化营销小组,量身定做业务产品和营销方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组合,有针对性地满足该类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3)柜台业务服务的标准化。同一个客户在该行所有的分支机构的柜台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服务,避免标准的不同造成服务质量的不一致。(4)营销的垂直化。对系统客户通过垂直营销和营销管理,实现从总行到支行的整个业务板块运行模式,既提高运行速度又增强营销力度。通过建立以客户为主体的营销管理体制,通过客户关系管理,将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进而向客户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实现银行与客户的点对点、面对面接触,提高银行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反应的敏捷度。

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上集中化创新

一个合理、高效、严谨的组织结构架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事业部制。据报道,建设银行在2005年启动事业部制。工行整体改革方案中的管理架构的改革方向――事业部制,包括个人银行、公司银行、投资银行等大块,各块之间相互独立。而事实上,各商业银行都在加紧建设事业部或进行试点,包括工行、招行、中信在内的许多商业银行,都不约而同地对信用卡业务采取特殊政策,组建独立于传统构架之外的信用卡中心,即“信用卡事业部”,并规划在条件成熟时转化为子公司。2003年和2004年,民生银行和上海浦东银行,将个人银行业务单独核算。2007年民生银行还实行了事业部制。[2]

1.营销组织体系的集约化。营销集约化是指围绕全行统一营销策略,建立相对集中、统一协调、总分行联动、高效运转的新的营销体制和方式。营销集约化主要分为营销产品的集约化和营销力量的集约化。营销产品的集约化是指产品、技术、服务一体化,全方位服务客户的营销方式。实行品牌、产品、服务、理念综合营销。营销力量的集约化是建立新的总分行两级营销机制,实行客户经理、营业机构和客服中心“三位一体”,以总分行为营销工作中心的新的营销方式。

2.单证处理集中化。单证处理是商业银行的最基础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和防范的重点。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以金融诈骗为特征的资金风险,大部分都与单证处理控制不力有关。单证处理的集中是指商业银行的单证处理集中在分行,成立单证处理中心,集中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人员,全面负责辖内各支行发生的单证业务,既有利于提高效率,改进工作,又有利于控制风险。

3.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的集中化。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的集中化不仅仅是银行改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也是商业银行保持竞争优势、维持业务发展、增加利润的战略手段,更是商业银行使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开拓新业务的工具。清算系统是支持整个经济社会的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核算系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基础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以上三个系统的运行、应用和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数据的集中。数据集中化有两种方式:一是多中心方式,在全国设立几个分中心,通过分中心的联网,实现数据的集中;二是直接进行系统数据大集中。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

4.理顺中后台与前台之间的关系,保证业务部门更好地对外营销并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在专业化的大背景下,前台业务部门的设置一定是全面化和综合化,要求较强的综合能力和服务技能;而中后台是为前台提供服务的,中后台的岗位设置和技术要求的专业化,前台分工越全面、综合,后台分工越细、越专业。这种关系能保证前台更好地对外营销,提高内部部门之间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上的零售化创新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定位基本上是完全趋同的,业务战略上也一直面临批发与零售的两难选择。近几年来,在商业银行战略转轨和创新中,各商业银行的转型纷纷采取了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招行把零售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中信银行紧跟着设立了零售银行业务总部;民生银行制定了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决策,开始改革零售业务;浦发银行组建两个核心业务总部――公司业务总部和零售银行总部;交通银行将个人金融部分拆成四个独立部门――产品部、营销部、制度部和内控部,各部门总经理直接向副行长汇报;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也纷纷提出向零售银行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提高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和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关系;二是零售银行业务的创新要有助于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避免重新导致银行业务的同质化。

提高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和向零售银行转型是两个概念。所谓的零售银行,并不是指商业银行仅仅从事零售银行业务,而是指在整个银行的业务构成和利润构成中,零售银行业务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国际银行业衡量零售银行的标准是:零售业务的收入贡献和利润贡献应占到整个银行收入和利润的40%以上。因此,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做的仅仅是提高零售业务占比的工作,距离真正向零售银行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零售业务创新时要把握好目标和目前定位的关系,审慎地确定创新目标,以确保创新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欧阳洁.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加快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N].人民日报,2008-03-10.

第6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问题建议

绩效考核体系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经营理念和管理成效的综合体现。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银行依据绩效考核结果对所属营业机构、部门、员工、产品进行评价考核,并据以进行资源分配和内部奖惩,引导银行实施发展战略、实现经营目标。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依然存在着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绩效考核理论,初步建立起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和资产回报对经营管理的要求,建立起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有效地执行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各级营业机构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运用各种业务指标进行收益和风险考核;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注重对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总体上,绩效考核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水平,使其具备了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偏重于财务指标考核,忽视非财务指标考核

由于财务指标比较容易取得、直观、考核结果清晰,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全口径存款、各项贷款、经济增加值、考核利润等财务指标对各分支机构进行考核,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对银行经营管理、价值创造产生的潜在却不可低估的影响。如内部运营指标、产品创新程度、服务质量、员工发展指标、企业文化等都对银行提升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过于看重经营业绩,忽视内控管理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中效益类指标、发展类指标过多,而内控管理方面指标很少,过于笼统没有细化,弱化了在风险管理、内控建设、合规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导向。直接造成银行盲足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的

(三)绩效考核偏重于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目前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办法中简单地将考核结果与被考核机构的经营费用、被考核员工的工资奖金报酬收入直接挂钩,短期激励过度,容易造成基层机构、员工盲目扩张的短期经营行为,如为提高效益,将贷款大量投放于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给银行经营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同时忽视了对员工长远利益、个人发展方面的激励,缺乏对员工业务技能的培养,缺乏给员工提供透明、高效的晋升渠道,不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也造成人才不正常流失的后果,如部分信贷业务经理领取年终奖后就带着客户资源跳槽。

(四)绩效考核缺乏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缺乏沟通反馈

目前商业银行由计划财务部门对二级分行、县支行、营业网点统一进行绩效考核,缺乏各级机构员工的共同参与。各级行员工对绩效考核办法知之甚少,仅简单认为绩效考核对工资、奖金、职务晋升有影响,造成消极应付绩效考核的态度,难以起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主动性的作用。绩效考核缺乏考核绩效辅导和反馈环节,仅以当前效益对员工机械地奖惩,缺失对影响员工绩效的原因分析,缺乏与员工平等广泛的业务探索与交流,不能对营业机构及员工的工作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这使绩效考核失去激励、奖惩、培训的重要功能,不能促进提高银行的长远绩效与员工工作能力。

(五)绩效考核缺乏准确的数据支持

绩效考核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定量指标及定性指标,定量考核指标数据散落于众多的业务系统中,指标无法全部从业务系统自动提取。考核计算方法调整频繁,银行目前依然以“人拉肩扛”的工作方式来推动绩效考核体系的运行。银行缺乏一个完整、功能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既不能准确、完整地提供绩效考核数据,也加大了绩效考核的工作量。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首先应增大非财务类考核指标的比重,运用平衡计分卡原理,梳理出能全面、科学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体系,涵盖内部运营指标、客户指标、员工发展指标、财务指标四类内容并进行细化,丰富绩效考核内容,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经营业绩与内部管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平衡;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核心考核指标,把握绩效考核的方向和内容,避免绩效考核指标的随意调整,使不同年度的绩效考核具有延续性、可比性。

(二)强化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考核力度

商业银行应将内部控制、合规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增加其分值和权重,建立起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以此为契机,对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形成“倒逼”机制,使银行的业务发展建立在完善内控制度、杜绝操作风险的前提下,将银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纠正银行经营过程中的过度短期激励,引进长期激励的绩效考核方式,促进银行的稳健、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建设

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准确地反映全行的经营业绩、管理成效,必须得到全行员工的广泛、深入参与,银行应成立绩效考核小组,应按照一定比例吸纳行领导、业务管理部门、基层网点负责人、普通员工参加绩效考核全过程;应制定完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发动各级行员工充分讨论,广泛征求并吸纳员工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确保绩效考核的科学、合理,使考核工作更加透明,考核结果能得到全体员工的普遍认同。

(四)加大绩效考核的反馈力度

在考核过程中加强与员工的双向沟通、交流,增加其对绩效考核的理解,领会绩效考核的实质。考核中密切关注考核机制对基层机构及员工经营行为的影响,帮助员工找到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明确职业规划和晋升渠道。认真听取员工的反馈意见、建议,对绩效考核与实际经营结果的偏差,也要做到及时分析原因,通过调整指标设置和得分权重,进一步改进绩效考核办法,提高绩效考核和经营管理成果的契合度。

(五)加大绩效考核业务系统的建设力度

要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度,必须进一步开发出功能强大的绩效考核系统,通过梳理、整合核算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的指标数据,制定出科学的内部定价方法和资金内部转移成本分析,通过对部门、机构、员工、产品、渠道的多维度分析,为衡量和评价员工绩效成果提供准确的依据,减轻绩效考核人员的工作强度。

(六)开展岗位定量与定性分析,为绩效考核夯实基础

商业银行的内设部门分为经营部门和非经营部门,经营部门直接面对客户,非经营部门为经营部门提供信息、后勤保障等服务,部门间的工作岗位要求和特点各不相同。通过对岗位分析,核定工作岗位的价值和绩效考核指标,才能建立岗位和绩效的合理关联,科学、合理评价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林新奇.绩效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成因 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07-01

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活动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周雁(2008)认为银行风险通常包括信贷风险、结算风险、票据风险、贴现风险、投资风险等,指的是由于对未来发生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继而导致经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最基本的业务,信贷资产所占的比重巨大,又由于商业银行主要是依靠负债进行经营,倘若贷款不能及时收回,便会对银行造成短期资金紧缺,甚至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倒闭。因此,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找到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形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众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宏观经济、微观企业和银行自身。

(一)宏观经济的不利因素形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作为宏观经济主体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的日常经济活动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

1.利率风险。利率不仅体现了资金的使用成本,还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我国利率正逐步向市场化转变,再加上中国人民银行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将利率作为调控手段之一,因此,利率的变化再所难免。利率的频繁变化会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成本,也会使得银行的经营业绩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经济活动期间,也会发生国际业务,而国际业务的发生便会面临汇率波动问题。人民币汇率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国际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汇率的大幅升水或贴水,使得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中面临的风险较大,尤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国际业务风险管理经验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贷款面临的损失较大。

(二)微观企业的经营不力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持有的资金不可能完全来自于自有资本,而都是采用一定的财务杠杆,通过借款来满足资金的需求,其中一部分便是银行贷款。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

1.企业的主观短期行为。企业责与权的不对等,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从而造成银行贷款被不合理占用,资产无法正常流动,继而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企业的客观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前,需要对企业的相关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才能发放贷款。但是,贷款发放前后,某些因素会发生变化,如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等,从而使得产品滞销,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继而影响贷款安全。

(三)银行自身的管理不善形成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由于长期的机制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对防范贷款风险的意识不强,“重贷还轻”的思想仍然存在。同时,银行可能会超过自身实力发放贷款,或者贷款对象集中在几个企业,这些企业一旦发生危机,银行贷款的风险将加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力度

宏观经济的变化加大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此,培养专业的经济人才,时刻跟踪、关注宏观经济变量,及时反馈相关的信息,依据此信息,采取及时的措施手段,较少甚至化解信贷危机。

(二)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已发放贷款的追踪力度

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需要定期到企业检查其生产经营情况及贷款的用途。

商业银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查阅企业的购销合同,继而判断该笔贷款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盈利。如果借款人不按合同约定使用借款,如将借款用作他处等,银行将收回剩余贷款,甚至全部贷款额,减少由于企业不能按期还款带来的损失。

(三)商业银行应该完善担保制度

银行为减少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通常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物或者抵押物。凡经银行发放的贷款应依法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物,办理信用担保手续或者财产抵押手续,当借款人不能按时还贷时,银行有权处理该担保物。

(四)商业银行应该健全银行约束机制,杜绝违规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条件,违反规定发放关系人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单位,直接负责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11).

第8篇

一、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的现状

(一)业绩评价体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缺乏对实现发展战略的有效支撑。商业银行业绩评价目标定位的偏差主要体现在片面看待业绩评价的目标上,将业绩评价目标定位于确定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使得业绩评价目标的定位过于狭窄,不利于充分发挥业绩评价的作用,也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指标设置不够合理,缺少能够预测未来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对银行整体经营状况缺乏系统性的评价。一方面,商业银行多以业务或部门为基础设立不同的指标,指标数量较多,且各项指标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尤其是很多业绩评价指标与发展战略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业绩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指标的考评,虽然在财务指标之外引入了质量、战略等项目,但是指标设计上较注重规模,而对驱动未来业绩增长的非财务动因,如关键内部流程以及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无形资产对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程度关注不够,缺少对战略动因指标的评价,不能全面评价银行业绩,同时也不利于对未来绩效的预测。

(三)缺乏多维度的业绩评价。以层级分支机构的业绩评价为主,缺乏部门、个人、客户等多维度的业绩评价。商业银行目前仍然实行总分行制的层级组织架构,各经营部门的经营管理职能相对弱化。在这种组织管理模式下,业绩评价的客体也主要以各层级分行为主。由于各经营部门并非真正的经营主体,难以有效开展以部门为责任中心的责任核算,也就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各经营部门的经营业绩。同时,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基础较为薄弱,对个人、客户和产品等多维度的业绩评价也未深入开展。

(四)业绩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商业银行现行的业绩评价以财务指标为主,主要通过计划预算比较进行业绩评价,由于缺乏客户角度、内部业务流程角度及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非财务指标的评价,相应的经验和数据积累不足,业绩评价标准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五)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控制、评价结果反馈和绩效改进,战略执行缺乏有效支撑。一方面,商业银行业绩评价工作只注重计划和考核,而对过程控制、评价结果反馈和沟通、绩效辅导、培训和改进等很多促进员工提高绩效、支持全行战略实施的重要工作的开展重视不够,业绩评价工作仍处于结果评价的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员的绩效管理体系。目前,还无法运用有效的管理工具将全行战略目标分解到员工个人,员工不了解全行的战略目标。对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与战略目标脱节,战略目标没有与员工个人的行动充分结合起来,战略执行缺乏有效支撑。

二、建立全新的业绩评价体系

(一)明确业绩评价的目标定位,建立具有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的定位实质就是通过业绩评价工作确定管理目标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业绩评价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业绩评价的实施,定位的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上的差异。随着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银行开放,外资银行可以在国内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全资子银行,不再受人民币和地域限制,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已展开面对面的激烈竞争。外资银行的加入,使得本已激烈的同业竞争更趋于白热化。商业银行均加强了战略管理,希望通过强化战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面临新的形势,需要明确业绩评价体系的目标定位,建立具有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其支持、服务于战略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涵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单纯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己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这种仅靠评价财务指标的方法难以满足战略发展的需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具有良好的互补性,非财务指标的主要优势在于面向未来,能指导管理者从长远发展的观点着手,克服短期的、历史性财务评价体系的弊病,更好地反映银行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需要改革创新,可以引入先进的业绩评价方法,如平衡计分卡,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涵盖财务指标和客户、内部管理和控制、员工素质和满意度等多角度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综合地评价经营业绩。

(三)将业绩评价变为绩效管理。在建立了具有战略导向的业绩评价体系之后,还需要将业绩评价与绩效管理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评价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目标设定与分解机制、制度化的辅导和沟通机制、规范化的考核和反馈机制、系统化的奖励和改进机制等科学管理机制,将业绩评价、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融为一体,以保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9篇

(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逐步树立,差别化服务有一定的推进。在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科学发展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逐步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纷纷从本市的经济结构和客户结构出发,制订实施“分层面、分区域、分价格”的积极营销策略,细分客户群体,着力推进差别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如各银行选择技能好、素质较高的人员分别配置到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等岗位;开辟VIP贵宾服务窗口,简化业务流程,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增值服务等。

(二)资源配置向重点区域倾斜。诸暨市是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第27位,比2003年前进了5位。区域内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增长稳定、健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经营业绩均稳居全省同系统“十强”行列,已成为上级行各项政策重点倾斜支持的支行。因此,在信贷审批权限、信贷规模及网点建设等方面享有优待。一是一些行获得一定的信贷审批权限。为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时间,一些行的上级行对经济发达地区分支机构,在落实全抵押的情况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如诸暨工行、建行对500万元以下全抵押的小企业贷款有自行审批权;二是取消信贷规模限制。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着重强调风险和效益平衡管理,淡化存款立行的思想和信贷规模的限制,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加大,存贷比大幅提高。去年一季度,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13.3亿元,同比多增加4.64亿元,季末贷款余额达134.9亿元,余额平均存贷比达75.81%,比股改初期的2002年一季度提高11.39个百分点。三是网点建设投入有所增加。股改后,部分商业银行在固定资产购置、网点装潢等方面资金投入有所增加。如建行2005年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营业场所和对4处网点进行装潢,这在前几年是难以想象的。

(三)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在股份制改革的影响下,各家行先后推行经济资本管理,业务经营突出精细化,由原来单纯的信贷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为主转向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者并举,业务发展着眼长远、未来。效益增长方式由原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收入转向贷款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两者并举。突出表现在近年来辖内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国际结算、网上银行、业务、银行卡等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战略性业务和利润增长点。2005年四家行累计签发银行承兑汇票76.32亿元,同比增长85%,累计开具信用证16.62亿元,同比增长43.68%。四家行中间业务收入达5403万元,同比增长61.04%,中间业务收入对经营效益的贡献度比2004年提高2.32个百分点。

(四)信贷结构调整明显,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尽管经营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但贷款利息收入仍居银行经营收益的主导地位,因此调整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贷结构优化,资产质量明显好转。至去年3月末,诸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仅为1.29%,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均控制在1%以内。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稳固和提升大企业贷款。大企业实力强、成本低、回报高,仍然是各商业银行积极支持的对象。二是重点培育中小企业特别是优质微小企业。在大客户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效益、有市场、有信誉的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积极营销的对象,培育和扶持微小企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纷纷推出适合小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如工行的“三包一挂”、建行的“速贷通”“、成长之路”等都是专门为小型企业设计的信贷品种。三是大力拓展个人贷款业务。各商业银行将个人信贷业务作为重点拓展的领域。除传统的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外,积极推出个人助业、个人理财、个人额度循环等业务品种。工行、建行相继成立个人贷款中心,实行限时服务。

(五)内部管理加强,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各商业银行加强内控管理,确立“内控优先”的经营发展思路,通过健全制度、教育培训、完善机制、强化考核等一系列措施,来构筑内控防火墙,防范重大差错和案件事故的发生。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各商业银行先后推进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经营绩效考评机制和投入产出分析评价机制,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风险与效益相平衡。对员工设立技术岗位系列,建立正常的职位晋升通道,论资排辈逐渐远去,岗位、绩效成为影响个人收入的主要因素。值得关注的困难与问题

(一)要求高与权限小、流程长的矛盾制约着基层商业银行发展。股份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意愿变得十分迫切,并将经济资本约束贯穿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经济资本配置约束、经济资本回报率以及经济增加值等内容来考核基层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在此要求下,负债业务既要大力组织存款,又要控制资金成本;资产业务不但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盈利水平,同时又要控制风险度,强调抵押、回报等,对基层行的业务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行深感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但另一方面基层行权限缩小,财务权、信贷审批权、利率定价权、人事权集中上收,经营上缺乏自主性,责权不对等。如财务方面,有的基层行没有一分钱的审批权,而且上级行对用途也要作严格的审查。而信贷方面受到的制约则更为突出,有的行除少数全抵押的小企业贷款外,其他信贷业务全部由上级行审批,对新担保业务的开拓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门槛高。以诸暨市中行为例,该行2002-2004年,每年新增贷款占全市的比重均在18%以上,存贷比也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自2005年实行高度集中后,审批时间拉长,贷款业务出现负增长,2005年比年初减少2.82亿元,位列全市之末。

(二)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影响了基层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股改中的商业银行把风险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对资产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对不良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如某商业银行对基层支行列出了200多条内控管理要求,并实行记分扣点制,扣分达到12分后,管理者应自动离职。几乎所有银行都规定如果信贷投放中出现不良,要对管理者、经办员追究严厉的责任,这在基层行基本无授信及审批权的情况下形成严重的权责不对等。过分强调风险与责任追究,使基层行开展业务如履薄冰,特别是一些其他地区的支行案件发生后,监管部门与上级行更是对基层行实行轰炸式检查,使基层行疲于应付,严重影响着基层行业务的开展。部分基层商业银行甚至出现了“宁可少放贷款,但求不出风险”的不良心态。

(三)基层支行无开发新产品自,金融产品同质化,不规范竞争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虽纷纷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来争夺市场和客户,但基层行无创新自,由总行统一设计推出的产品一方面不一定适合各基层行所处的经济状况和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类同产品居多,特别是中间业务的竞争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银行卡、信用证等产品,具有自身特色、形成品牌效应、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因此同业竞争仍主要依靠价格手段。在产品、目标市场同质化的情况下,不规范竞争苗头逐渐出现。竞相降低利率、免收中间业务手续费等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也助长了客户“待价而沽”的心理,对银行的要价越来越高。不规范竞争不仅损害了银行自身的利益,同时损害了银行业的对外形象,阻碍了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基层商业银行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改革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新业务的推出,对基层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的员工现状与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跟不上要求。受年龄、知识结构和人事管制等影响,管理型、专业型、实用型人才缺乏。基层行原有员工基本上是从社会上招工,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年龄偏大,对新业务、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强。新招收的部分合同工又缺乏专业技能知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二是极大部分基层行的客户经理综合业务素质较低,对银行产品知识、业务流程掌握不够。部分客户经理的服务观念仍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签发票据等方面,如何利用自身产品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创造更多价值的服务能力较低,“等客上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营销能力亟待提高。三是对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理解不清,精细化经营无所适从。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和信贷审批程序,调动基层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股改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更是为了借助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理念来提高中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借助国外银行先进的服务手段来提高中资银行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不能因为股改而影响基层行业务的开展,而应该通过改革来激发基层行的创业热情,充分调动基层开拓业务的积极性。而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对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协调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和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至关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适合业务发展、有利于价值创造的组织架构,切实有效地解决基层支行业务发展中的各种桎梏。进一步推行信贷扁平化管理,压缩中间管理层次,缩短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要在健全风险管理体制、深化风险管理理念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水平及基层支行经营管理实绩,按照责权利对等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信贷、财务、人事等审批权限,扩大基层支行的经营自,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二)风险管理与发展并重,以规范发展来降低风险。金融是高风险行业,不可能是零风险。现在一些行要求的信贷零风险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也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长此下去只会影响银行业自身的发展与效益的增长。各家行实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中应该已经考虑风险成本,因此抗风险的实力也在增强。建议商业银行内部通过制定严密的制度及通过严格的监督制约将风险降到最低。对出现的信贷风险区分不同的情况作出处理而不搞一刀切,这样做更有利于保护基层支行的积极性及促进业务的平稳增长,真正做到风险与效益相平衡。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薪酬结构;薪酬激励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金融业也必将一体化。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目前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已完全对外开放,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也给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使得银行的经营环境恶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还面对着各大外资银行的竞争和压力。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而在金融业,人力资源同样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我国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而薪酬激励机制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谋求长期、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实行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二、薪酬激励的基本概念

薪酬激励机制是指企业运用薪酬的刺激,使得员工个体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努力实现某个目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做法。它能够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各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好的激励员工是企业人才管理策略中最困难和复杂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结构及薪酬水平的整体特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由固定薪酬、可变薪酬、福利性收入等构成。

基本薪酬是指员工得到的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各种补贴以及岗位津贴。

绩效工资是指员工的业绩报酬和增收节支报酬,主要是根据工作完成量和业务开展的状况即绩效来决定的,其中年终奖大概是最广为大众所知的绩效工资了。不同的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基本上都是由三类指标构成的,即风险控制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绩效考核结果也不再只是商业银行发放薪酬的依据,现在还成为了员工个人奖惩、培训和晋升的重要参考。

除了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福利性收入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员工薪酬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帮职工交的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还有法定带薪休假等其他福利。

(二)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水平的整体特点

1.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收入水平总体相差较大

我国五大国有银行,虽然营业网点的数量远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但国有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远远高于股份制银行,但是员工平均薪酬却远远低于股份制银行。

2.不同银行的高管收入差距较大

我国国有银行高管的薪酬明显低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的薪酬,深圳发展银行的行长2011年的年薪为869万,而交通银行行长的年薪只有96万,大约只是深圳发展银行行长年薪的九分之一。中国银行行长的年薪为97万,建设银行为100万,工商银行为103万,农业银行为106万,均远远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的年薪。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也同样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浦发银行高管薪酬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排名最末,董事长和行长的年薪都是150万(数据来源:新浪财经),比排名第一的深圳发展银行分别低了595万和719万。而排名第二的招商银行行长的年薪比第一名低了334万,可见差距之大。

3.普通员工薪酬与高管薪酬差距较大

随着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银行业的分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等级工资制的实行以及收入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使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并呈扩大趋势,这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2011年深圳发展银行行长的年薪是869万,是员工人均年薪的23倍。这种差距,是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所承担的风险与付出的贡献不同的体现。虽然行长与董事长的薪酬远远高于普通员工,但他们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会比普通员工大很多。但这种差距过大也有可能会给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四、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银监会2010年颁布《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后,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对薪酬管理制度进行了规范,积极贯彻落实《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中的规定,推动了绩效考核等激励模式在促进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各商业银行在如何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薪酬水平的确定方式不够科学

高管人员的薪酬水平与银行经营绩效联系不够密切,激励效果不明显。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基本相同,高管人员的流动性较小,不同银行的高管薪酬激励方式也大致相同。高管人员的年度奖金是与银行的经营业绩直接挂钩的,这就激励了高管人员把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高管人员的股权收入完全取决于银行当年实现的利润,这就鼓励了高管人员继续努力工作,为银行创造更多的收益,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银行高管的薪酬水平由银行的经营绩效决定,银行经营业绩的提升、收益的增加,同时也会导致高管人员收入的增多。另一方面,银行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又可以促进银行经营绩效的提升,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所以,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与银行经营绩效是呈双向的正相关关系的。但事实上这种关系并不是非常显著,以浦发银行为例,浦发银行从2010年到2012年,其资产总额、净利润、每股收益和不良贷款率都有较大的变动,而董事长和行长的年薪在这三年里却没有任何变动。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与银行经营绩效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

(二)激励方式较为单一,缺少长期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机制较为单一,采取的激励方式基本都是发放奖金以及一些福利政策等,虽然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只是在短期内比较有效,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中长期激励形式相对欠缺。国外的许多银行都十分重视长期激励的作用,他们的员工薪酬不仅包括具有短期激励效果的奖金,还有股票、期权等多种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奖励,这在他们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花旗集团的高管人员,他们每年的薪酬中有40%是以延期股份的形式支付的。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一般只有企业年金等长期激励手段,员工的薪酬普遍都不包括股票期权等股权激励。

(三)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绩效考核是各商业银行发放员工绩效工资的直接依据,但是目前大多数银行在绩效考核中过于重视经济效益指标,不太关注风险控制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有些银行在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上过于强调吸收存款的业务完成量,把吸收存款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而缺少对高管人员以及信贷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考察,对一些问题贷款的关注程度也不够,这样的考核方式只着眼于银行当期的经营业绩,却忽略了长期的利益,是不合理的。

(四)薪酬管理缺乏社会监督

银行业在我国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也是很多人向往的一个行业,但是目前非银行从业人员对银行内部的薪酬管理制度非常缺乏了解。大部分银行的年度报告中只有高管人员的薪酬总额,以及对员工支出的费用总额,但对于薪酬的构成、薪酬水平的确定标准、业绩考核体系、重要岗位的岗位职责与具体薪酬等都没有进行披露,薪酬制度缺乏透明度,缺少社会舆论监督。

五、如何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

(一)重视长期激励,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丰富薪酬激励的形式,尤其是国有控股银行,应广泛引入合理的股权激励机制,制定员工持股计划。在这种激励形式下,员工得到了银行的股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员工的身份不仅仅是被雇佣者,也是所有者。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长期激励机制使得员工不再只关注于眼前的利益,而是更重视长期的效应,能够激励员工为银行的长期发展做出贡献。

而对于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上的员工,除了股权激励,还应在其绩效薪酬中的引入长期激励机制,以加强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与银行经营绩效的联系。《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已对这方面做了相关规定,要求高管人员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采取延期支付的方式,且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其中主要高管人员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比例应高于50%,各银行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

(二)设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银行应合理确定各项考核指标,既要突出经济效益指标,也要提高风险控制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的比重,并层层落实到具体岗位。风险控制指标至少应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案件风险率、杠杆率等。针对与风险相关的岗位,要设立专门的风险考核体系。进一步丰富考核指标,还要增加一些有关客户满意度、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员工素质等的社会责任指标,建立起一套合理、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中的作用。

在对员工的业绩考核中,不再只注重吸收存款量,应严格杜绝员工“买存款”以提高绩效的行为。在发放绩效工资时应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同时结合本银行的员工构成及经营绩效等各方面因素来确定绩效工资的水平。绩效考核体系中还应加入反馈系统,将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员工,让员工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业务完成量和收入扣减情况。这样可以使员工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励员工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更好的完成各项业务指标。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是薪酬制度公正、合理的保障,也是薪酬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保障。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并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1.银行应主动披露其薪酬信息

商业银行的年度报告中应客观、全面、详细地披露薪酬管理的各项信息,包括年度薪酬总量、薪酬结构、薪酬延期支付情况、业绩衡量以及风险调整的标准、高管及对风险有重要影响岗位上的员工的具体薪酬信息、各项指标的考核状况等。

2.加强银行的内部监督

各银行内部设立的薪酬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内部监管,对整个薪酬管理过程实施监督,定期审核各项业绩考核指标是否合理,以及薪酬水平是否与岗位职责相匹配。

3.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网络,通过公众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等途径,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2].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1):31-32.

[3]张鹏,周莹.关于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J].经济问题,2011(12):96-100.

[4]邱鸿萍,赵丽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薪酬激励制度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157.

[5]乔海曙,王军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研究[J].金融论坛,2006,5:38-44.

[6]邹永成.我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实证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3):49-53.

[7]江英.我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4:176.

[8]李双杰,王娜.我国商业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7:044.

[9]李克文,郑录军.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J].南开学报,2005,1:71-76.

[10]林丽.中美大型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比较[J].区域金融研究,2011(1):68-70.

[11]张珂.浅谈如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薪酬激励乏力问题——A分行所辖二级分行管理人员薪酬激励乏力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

[12]罗明忠,张炳申.商业银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56-58.

[13]诸宇清.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2011(11):25-26.

[14]田明华.我国银行业薪酬激励机制设计构想[J].广西金融研究,2005,1:113.

[15]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2010.

[16]周立,赵玮,委托-、薪酬激励与商业银行治理[J].金融评论,2012(1):57-69.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激励与约束机制;期权收入制;绩效与收益挂钩

论文摘要:论文实证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中占绝大比重,在经济、金融、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银行经营者应按“权利与责任对称。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建立健全短期和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如绩效与收益挂钩、期权收入制、年薪制和补充养老制度等多种经济激励方式的不同组合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签署了wto议定书,加入了wto。中国加人wto五年以来,在业务范围方面中国对外资银行将先后开放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外币业务、中国企业和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在地域范围上每年开放一些城市五年内中国金融市场将全部开放。按照中国加人wto的承诺,中国银行将在2006年底前向境外全面开放。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全部金融业务的格局被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证券市场及不断涌人中国的外资银行所打破。在我国外资通过合资参股己经进人我国的18家商业银行,占我国银行体系总资本的15%。但1998 - 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大约仍占我国全部金融资产的63 %,并且占有全国60%左右的存贷款市场份额,可见国有商业银行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它们的任何行为都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甚至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在在经济、金融乃至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兴衰成败对我国整体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银行收人结构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利息收人、非利息收人和非营业收人。在早期银行收人绝大部分来自于其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人,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人结构和业务范围不断发生改变。利息收人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人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利息收人在总收人中还是占重要的部分:当前世界大银行的非利息收人可占到总收人的40%,利息收人占60%左右。所以信贷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营业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绝大部分来源于传统的信贷业务。由于我国信息不公开、法律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本市场不发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得我国经济仍然长期依赖于银行信贷。虽然我国的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2000年到2005年信贷资产持续保持绝对资产比重,并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虽然责任重大,承担了包贷包收、终生责任追究的高风险,但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收益,即在信贷运作过程中存在着“权利与责任不对称,收益与风险不对称”,信贷人员在信贷决策中没有多少决策权,但却要承担信贷损失的责任。现行的分配制度存在不少弊端,各银行分支机构对信贷人员的奖励一般都很少,薪金收人与其他岗位人员差别不大,有的甚至不如组织存款人员的收人。银行职工收人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份组成,虽然个人报酬与工作绩效联系了起来,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成比例。从国有商业银行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由于受宏观环境、观念障碍、制度环境欠缺、现行法律法规障碍、自身条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度,股票期权、职工持股等长期激励类的措施目前难以实施,但国有商业银行可借鉴期权激励理论的核心,结合信贷人员的实际情况,从信贷工作的风险性、复杂性等特点考虑,对信贷人员实行:基本工资+奖金+风险津贴三位一体的新型报酬体系。

健全的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非常重要。银行激励机制改革—矫正工资、奖金收人的平均化分配体制,量化员工的工作业绩,将个人的收人与努力程度和银行业绩的贡献挂钩,强化监管、严禁虚报利润行为等措施都属于短期激励机制范畴。这些对于激发基层员工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克服银行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则作用不大。所有者关心的是银行未来长期时间内的现金流量,而经营者关注的只是其在任期内现金流量和经营业绩,于是就产生了不利于所有者和银行长期发展的视野偏差问题。银行的各级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经常会碰到各种有长期影响的贷款决策,这些决策的效用有时滞性,延后的时间常常长于经营者的任期。如果银行的薪酬结构完全由工资和年度奖金组成,那么经营者出于个人私利的考虑,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而增大对高风险贷款项目的贷款。经营者倾向于采取短期效用显著的贷款决策,放弃那些短期内没有多大效用或短期内会给银行不利影响,但是有利于银行长期发展的计划的贷款项目。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责任制,银行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各分行的行长在银行贷款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强化对他们的长期激励对银行信贷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探索实行期权收人制、年薪制和补充养老金制度等多种经济激励方式的不同组合。强调收人状况与绩效和贡献大小相挂钩,拉大收人差距,解决矩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矛盾。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04-03

在金融国际化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风险、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收入最大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监督、评价的约束机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委员会的分类,商业银行主要面临八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市场风险、战略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声誉风险等。

考虑到我国的实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还不严谨,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完善;三是由于商业银行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企业财务信息而产生的信贷风险;四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过分强调经营效益而增加了金融风险;五是国家的审计部门未能明确其预防金融风险的职责。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通过在运营过程的各环节中具体地发挥作用的,针对各种风险因素制定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识别,依据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与规范,最后客观地评价其效果。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在单一层面上的管理。在部门设置层面上的单一性,因而忽略了每个层面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特点之一。从而,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充分地获取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要素,最终导致未能对经营风险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二是主要集中在事后的风险管理与风险控制。在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一般是先审查以前期间的业务并且加以分析,得出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营风险,并将各风险分类别地进行评价。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的滞后性,导致不能及时地管控正在发生的经营业务,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也很差。而且,仅仅是在事后对风险作出评价,降低了银行管控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对风险进行跟踪处理的能力较差。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对相关风险责任部门的处罚较轻,通常只采取通报批评和罚款两种方式,对风险的持续追踪和测试的能力较差,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根据中国内审协会的定义,“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相对于内部审计是不可缺少的。

根据国际注册内审师协会的描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并且,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应该就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可见,国际先进内审理念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并且,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层面上。

(二)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归纳地描述了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时的重要性:“内部审计部门应监督、评价组织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活动应协助组织识别和评估重大风险问题,并帮助组织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治理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内部审计的重要地位,占据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手段,目标则为价值增值和防范风险。内部控制作为内审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也就成为风险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可以归纳为:

1.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内部审计对环境诸因素的确认和评价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石。从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角度考虑,内审部门致力于对经营环境发展及变化趋势的把握,以构建、完善其风险应对机制。从微观的银行经营理念和风险文化的角度来看,内审部门致力于对内部环境蕴含的各要素的分析和评价,并加以科学、合理地量化考核,以保障组织运营的安全性。

2.内审部门对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干预和监控,包括从银行的目标设定开始到监控操作的诸多环节,而这正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之所在。

3.内审部门对风险因素作出的判断及其应对策略,是风险管理体系的最终落脚点。根据组织经营管理的特点,内审部门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决策,从而在企业的可执行的范围内实现剩余风险最小化、成本效益最大化,而这也正是风险管理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内部审计现状

1.监管体系没有权威且不完全独立。保证监管体系的完全独立和权威,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最重要的两项原则。保持独立的目的在于保证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及审计结果均不受外界环境变换的影响,应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客观性、不偏不倚。只有在内部审计部门被赋予较高的行业地位,拥有相对的独立职权时,才能更好地将独立性与权威性结合起来,发挥最佳的监管作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作出真实和合理的评价。然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至高地位”阶段。在大多数商业银行中,内部审计部门并不是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相对混乱的组织关系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出现“多头领导”的现象,致使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受到诸多的限制,因而难以从客观的角度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和评价,使得内审工作没有实质作用。

2.未能充分重视金融风险,风险防范区域十分有限。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欠缺相关的经验,具体的表现有三点:其一,部分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也十分有限,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效率整体性不高。其二,部分商业银行将内部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凭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信贷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上。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比较小,使得内审监督机制难以发挥防范风险的作用。其三,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延伸和拓展,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相对应的内部审计工作却严重地滞后,无法及时地适应业务增加的需求,未能为商业银行业务的运营管理提供机制保障。

3.内部审计的实施方法与技术比较落后。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仍集中在对原始凭证的审查上,且大部分采取事后审查和重点业务审计的方法,这与国外商业银行致力于降低风险的内部审计效果相差较大。单一的内部审计方法和落后的内部审计技术,使得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耗时较长、成本较高、效率低下,致使内部审计的风险累计性地增加。同时,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观性判断相对较多,而科学性较差。此外,随着商业银行操作系统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趋于复杂化,而综合操作系统的上线使得审计对象趋于虚拟化。由于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仍然较多地依赖传统的操作方法,使得综合操作系统操作中存在的虚拟化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没能得到发挥。

4.对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督缺位。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试图寻找各种利润点,中间业务则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经济学理论指出,高收益必然引起高风险。目前,对于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尚处于探索性的阶段,商业银行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对潜在的风险因素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纵观商业银行的历史发展经验,考虑中间业务自身的特点,快速发展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运营中的一个风险点。因此,在对中间业务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中间业务的风险因素和薄弱环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现状的原因分析

1.对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理念相对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即以控制为基础的审计阶段及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阶段,审计工作以合规性审计为主,涉及到风险管理的内容较少,对内部审计的模式及参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影响到对在商业银行中实施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接受程度和开展程度。这也是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不能有效地深入发展的根本原因。

2.内部审计目标不明确。就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风险导向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阶段,从而难以评价银行经营活动的风险因素和测定风险管理实施的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其他职能如评价、咨询、鉴证等尚未得到合理的应用,内审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作为向导。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胜任。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在操作上要求很高,因此对审计人员的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是审计人员必须能准确、全面地把握银行的经营风险,其二是审计人员必须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以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比较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中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以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现状来看,高学历人才较少,对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的专业问题缺乏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相对单一。会计、审计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管理、法律、金融等其他专业人员的比例很小,人员比例的失调,必然导致商业银行内审环节无法有效地对多样化风险进行识别,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造成风险隐患。

四、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体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点是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风险的规避和应对是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前提,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体系,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必然趋势和紧迫任务。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审计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主要针对的是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方面的规定十分有限,因此应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以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部审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法规层次的界定,还不足以解决实现经营活动中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构建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实际实施过程中,应以所处的具体经营环境为依据,吸取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的精华,总结我国内部审计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完善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准则体系。

(二)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明确内部审计目标

COSO的ERM框架中新的“风险组合观”中要求对于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用风险组合的理念去识别和管理。商业银行不同部门的员工都应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而且需要在商业银行金融活动的不同环节中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彻其中,因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经营信念和态度的重要体现,是商业银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分析、评价和完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过程,旨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银行的价值和改善银行的运营效益。因此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价值,而这一目标是与风险管理的目标相一致的。

(三)拓展内部审计职能,全面参与风险管理

由于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因而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树立服务理念,才能更好地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成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董事会或者设置有审计委员会等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全面加入内部审计,能够更全面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在内部审计全面融入风险管理中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各自的权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要想得到充分发挥,必须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商业银行本身的内部审计能力。提升内部审计队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第一,结(下转第107页)(上接第105页)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审计管理办法;第二,通过提供内部审计人员高薪酬及较为完善的福利,激励调动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通过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增强胜任能力;第四,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业务业绩考核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职业操守的内部审计队伍。

五、结束语

在复杂的经营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参与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内部审计将成为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重要管理环节。在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再监督的职能,以增强银行各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全面地参与到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订过程中,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体系,这样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效用才能够发挥的最大,商业银行的战略经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COSO著.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 高香.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 胡春元著.风险基础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何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

[5] 李立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6] 李相志.基于内部审计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8(11)

[7] 刘源.从审计理论与实践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12)

[8] 马贤明,郑朝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9] 马亚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10] 聂明.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 彭兰香.谈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J].财会月刊,2008(12)

[12] 王光远,林朝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银行风险管理审计[J].财会通讯,2008(1)

[13] 王会金著.风险导向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14] 王允平,李晓梅.商业银行会计(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15] 杨书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2005(11)

[16] 尹文倩.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架构思索[J].中国金融家.2009(1)

[17] 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8] IIA.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 Engagement [EB/OL].the , 2004

[19]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Draft,July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