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教育

时间:2022-02-14 02:2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责任感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责任感教育

第1篇

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公民意识,也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一、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人手,逐步渗透责任意识

首先,教师在工作中应身体力行,渗透责任意识。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用自己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方式来影响学生,这样可以逐渐渗透责任意识。例如要求学生遵守时间,教师必须按时上下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教师必须认真查阅并记载,这体现出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更体现出对职业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潜移默化,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逐渐形成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集体乃至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在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渗透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从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人手,严格校纪校规,帮学生养成律己习惯,培养责任意识,做到对自己行为负责,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从而达到培养责任感教育的目的。

二、从教学内容人手,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

1.利用法律常识的规范作用,唤起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是公民的责任底线,可以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法律常识教学,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尊重和维护隐私权”一课时,首先使学生明白:国家通过法律形式确定隐私权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其义务也就是我们应承担对他人的责任。从个人角度讲,只有享有此权利,才能使私人生活安宁,自由参与社会活动,发掘潜能,发展智慧,增长才干,成为一名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从他人角度讲,尊重他人的隐私既履行了法定义务承担了法定责任,又是对他人负责的行为,承担了社会责任,这同样也维护了自己的信誉、社会的和谐。

2.利用时事热点,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生活是体现责任意识的主阵地。在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责任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例如,我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后,我结合教学使学生明白“辽宁舰”与“歼15”成功对接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体现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我们应该向“歼15”的总设计师罗阳学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社会,借以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引领他们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可以发挥榜样人物的激励作用,唤起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感同身受中体验道德责任意识。例如,我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如背起妈妈去上班的老师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受到全社会的嘉奖或褒扬。

三、从教学方法人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中教师科学深入挖掘教材,据此帮助学生形成在其位就要尽其责的意识,使他们认准自己的角色位置,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如在讲授初一年级“珍惜新起点”一课时,通过设计活动漫谈初中生活新特点,使学生明白初中学习生活困难重重,要想很好地完成学业,需要同学相互合作互相帮助,更需要创造一个好的班集体。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建好的优秀班集体?请学生们出谋划策。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作为班级一员,只有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才能创建优秀班集体的道理。课后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班级的奋斗目标,增强学生对新集体产生认同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解生活中激发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教师要深刻领悟课改新理念,勇于创新。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培养责任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国家形势以及各种热门话题分析书本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这样既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的理解,使其在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激发出生活责任感,从而引导他们做负责任的人。

3.优化课堂设计,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落实责任行为。有了责任意识进而形成责任感,还需责任行为来证明。因此,教师要从优化课堂教学人手,有意设置一些问题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方式下完成,来落实责任行为。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珍惜新起点”时,我组织了一个“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班徽”,每组派代表讲述班徽的寓意。活动中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讨论并将构思草图达成一致,然后群策群力完成任务。活动小结时,请学生分享合作设计班徽的感受,学生都谈到了组内成员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是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个过程使学生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负责任的行为。学生在责任意识的指引下,自觉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使得整体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合作成功的体验,也体会到了有责任感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必要性 基本策略

Abstruct The reason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responsibility, on the on h,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important, it is the kernel of moral, it is the most general scale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ed person, on the other h, the reason is the los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odern society; human always put personal interests on the social interests, put personal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ut personal ideal on the social ideal. To conduc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ing into ac four factors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personal, collaboration to promote four factors, rather than from a single aspect.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strategy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家将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未来教育的战略主题,将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社会责任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为此,有必要对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个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一个人光做好人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做一个有用的好人。所谓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就是他能生活得像一个社会成员,在和别人的共同生活中,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他所得到的好处能保持平衡。然而,有些人无法抵挡金钱、物质的诱惑,把追逐个人财富、名利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第二,在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上,从社会整体发展转向个人发展。目前,考研、考公务员热在大学校园里悄然流行起来,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规划、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大部分人考研考公务员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和前途,而没有真正考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哪些方面的人才。

第三,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上,从社会理想转向个人理想。 如今的社会,由于受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青年人大谈个人理想,而很少谈及如何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问题。以前所宣扬的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而奋斗的精神越来越少。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受到不良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部分国人的责任感出现缺失和淡化现象,一部分人偏重个人主义,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社会方面关心的较少。过去,人们把以爱国主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追求标准。然而,现在却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倾向于把实现个人利益看得比其他利益更为重要,在面临选择时更加偏重实利主义。

第二,学校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其教育方式主要以教师的传授说教为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非常少,而没有亲身实践的经历则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造成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意识不强这样的问题。

第三,家庭原因。我国已经进入了独生子女的时代,现在的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对他们是关爱有加、过分溺爱,从而导致现在的孩子就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出现了问题,不知承担义务,养成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恶习。这些孩子进入社会后,难以树立健康的社会道德意识,很难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很难用社会规范来约束其行为。也难以形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

第四,个人自身原因。如今的一代青年人基本上都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经历过真正的挫折,也很少接受挫折教育,导致抗挫能力很弱。另外,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意志力薄弱等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更无从谈及认识到历史和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问题。

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责任感是道德的内核。任何道德都是相应责任的具体体现:师德是教师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的内在反映,医德是医生的社会责任在道德领域中的内在反映,家庭责任在道德领域中表现为家庭美德……。有责任感的人,会自觉的遵守法律,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会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反,缺乏责任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言行极不负责,甚至不顾基本的道德规范,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社会责任感是道德评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社会责任感是对每一个人共同的社会要求。当代的“活雷锋”郭明义之所以成为我们当今时代道德的楷模,主要是因为他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样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使我们相信,人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道德大厦的基石,离开了社会责任感,道德教育就无从谈起。

第三,社会责任感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学校里走出的毕业生他们将扮演着一个新的角色,那就是职场新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他身上的责任感融入到他所从事的职业之中。反之,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工作也不会很出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21世纪的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通行证则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并指出,没有第三张通行证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没有意义。这“第三张通行证”就是讲人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责任感对人生的发展,对能力的发挥以及对纪律的遵守都具有特殊的影响。

三、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基本策略

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四方面因素共同发挥的作用。因此,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必须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自身四个方面同时进行,而不能仅仅依靠某一单一的渠道:

第一,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有利于责任感培育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而这种道德氛围的形成主要有赖于政府的价值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建立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的措施与政策,为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学校要加强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责任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责任感,可以从完成作业情况、讲安全、讲卫生、遵守班级纪律等点滴小事做起。也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负责任的良好责任感,要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目标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同时要让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共同努力。

第三,重视家庭教育,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责任感培养。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堂,家长或监护人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的人。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做一个诚实、文明、守信用的人,将来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兄弟姐妹、邻居朋友和谐相处、互相帮助,逐步形成努力与人合作的责任意识。

第四,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体性,增强其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起点是个体对责任对象的主动关注,拉近与对象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把个体融入到相关事物的关联之中,这是社会责任感建构的关键。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支配其言行的主要动力却来自于主体本身,所以,学生自身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深化自己对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让自己更多的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在切身参与其中时,学生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才能内化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履行责任的意识水平,进而更好地去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3] 宋加木,王娟,巩其亮.西方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省团校学报.2008(2):18-19.

[4] 熊良华.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1990(2):20-23.

[5] 于浩华.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73-76.

[6] 廖安辉.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5,(6):27-29.

[7] 刘飞,刘义.责任感问题的理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3):155-157.

[8] 刘兴翠.从培育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学,2002,(11):52-53.

[9]《学习―内在的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1996.

[10] 孔伟红.论当代青少年责任感的缺失与培养[J].湖湘论坛,2008,(5):112-113.

[11] 韦琼芬.浅谈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9,(5):5-6.社.1996.

[12] 刘铁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建构与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2):26-30.

作者简介:

孙莹, 女,汉族, (1989― ) , 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生。

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体制改革

2013年山东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引得社会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与运营方式产生了普遍的舆论指责,石油生产与运输等国有企业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企业应本着服务国家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来开展工作。国内近几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不良所导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发频发。如何增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力量,职工的工作责任感决定着国有企业各个工作层面的质量水平。因此,提高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结合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分析影响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因素,并探讨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企业职工责任感的重要性

职工对所属企业的工作责任感是其对所承担责任、义务的高度自觉,表现为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所有的经济组织形式中,人起着最重要、最具主动性的作用。现代国际竞争压力的逐渐加大,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道德责任对于职工的激励作用是长久且深远的,如何摆脱企业对职工的被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职工只有将企业的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才能树立起对企业的深层责任感。企业要激发职工的责任感,就需要正确的处理职工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如果职工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便无法真正的认同自己的责任。发挥职工责任感的积极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并提供创造性的工作改进方式,使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职工向心理力和凝聚力,反之,则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衰败。

二、影响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主要因素

(一)年龄因素

调查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可接受程度与年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表现为25岁以下的员工的职工责任感更强一些,老员工的存在着普遍的安逸心理,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较低。青年职工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工作挑战具有较高的灵敏感知,更愿意参与到企业建设与发展之中。

(二)受教育程度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尤其是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责任感,明显受到职工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职工的民主管理责任感与所受教育程度成负关系,职工的经营责任感与职工所受教育程度成正关系。

(三)工作性质

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受职工工作性质影响的表现为:企业科室和基层站库和决策层的职工责任感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职工。

(四)企业转轨情况

企业的转轨情况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的影响非常显著,已上市股份制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未上市企业,未上市企业职工经营责任感明显高于基本未变企业。表明企业转制大大提高了职工参与经营的责任感。

(五)企业效益

结果表明,企业效益对职工的责任感影响非常显著。企业效益越好,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参与经营的责任感越强; 反之则越弱。

三、加强国有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职工责任感教育首先要结合企业职工责任感的实际特点,加强对职工责任感的正确引导。第一、鼓励职工突破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固有思维定势,使其明确在新的国家发展形势下,职工要充当国家的主人、企业的主人,使职工深刻意识到职工只有将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第二、正确处理部分职工存在的个人主义思想,引导并教育职工将自身的利益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其自觉履行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中主导力量的历史使命。

(二)为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经营提供更多的机会

职工的责任感教育顺利开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正确处理职工在企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国有企业经营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正视工人阶级的决定性力量。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不断的提高职工的实际政治和经济地位,为职工提供更多的参与到国有企业政治和经济实践的机会。要正确处理好企业领导层与广大职工的关系,不能限制普通职工的个人发展空间,帮助其在企业建设中实现自己的奋斗理想。

(三)充分发挥职工责任感,不断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力度

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责任感。从深层次分析,一方面,改革使职工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有责可负”; 另一方面,改革加大了职工发挥自身作用的压力,使他们更为主动地“找责来负”。发达地区和较发达地区的企业,改制比较彻底的国有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和未改制企业,更为这一结论提供了直接的印证。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加大改革的力度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这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参考文献

[1] 张雪峰.良好的职业素养从哪里来――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深交所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深交所,2007(09).

第4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免费师范生;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仍然令人堪忧。

通过走访陕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笔者了解到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目前农村的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虽然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改观,但相比于城镇的中小学校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是农村教育的现实困难。此外,地理环境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与外界交流少,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方面因素。通过对陕西兴平博爱小学200多位学生以及兴平城区100多位学生的调查发现,位于农村的博爱小学只有10%的学生懂得如何使用电脑,而兴平城区的大约占85%的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

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民办教师成为代课老师

据笔者了解,在民办小学,一个符合正规编制老师的工资待遇抵得上六个民办教师。因此,乡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当地政府也无法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而民办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深远发展。其次,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许多任课教师不得不教授多门课,有的老师甚至一天能上九个课时,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地的代课教师年龄偏大,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意识的需求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家长对教育不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难题

从对陕西兴平博爱小学的学生调查发现,当地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占到了60%以上。儿童停留在温饱阶段,教育程度低,发展更无从谈起。还有些农村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早到社会去挣钱。由于父母思想认识的错误以及平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难题。

自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并且已走上工作岗位,教师的责任感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无疑是促进当代青年增强责任感、服务教育事业的一剂动力。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无论是作为今天的免费师范生,还是将来的教育家,责任感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呢?笔者就该问题结合当今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信念。农村的基础教育,苦一些累一点,但是一个锻炼自身、回馈社会的大舞台,能在基础教育一线做出成绩,是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最好回报。

2.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充满爱心。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作为免费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阶段,即使在艰苦的农村教育一线,任然满怀热情的去工作,不抱怨、不松懈,将农村的学生教育成才,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责任感。

3.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回信中发出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学校和社会也给免费师范生提供很多实习岗位,让学生在从教前对于社会现状具有深入了解。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免费师范生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从而提高免费师范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

总之,要使免费师范生政策真正起到作用,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就需要师范生们不断增强责任感,心怀天下、扎实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暑期社会实践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2007-5-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授权.2010-7-29.

[3]温总理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4]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5]王智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4).

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支教活动;责任感教育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通过多渠道做出各种积极有意义的尝试,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广泛渗透,在“95后”大学生中出现只关心个人私事,集体观念淡薄,重视自我发展需求,对社会及国家不关注,社会责任感不强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结合“95后”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和网络行为习惯,搭建基于“互联网+”支教活动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效,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与“95”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互联网+”就是指“互联网+各传统行业”,其核心内涵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平台,将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领域进行有效融合,创造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互联网+”的d起,不仅给工业、金融、电子商务带来了发展,也给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支教活动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在支教地点安置电脑、投影及语音设备,依托网络在线教育系统对偏远地区儿童开展非面授形式的网络实时教学活动[1]。

长久以来,大学生奔赴偏远地区开展义务支教的传统支教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为支教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受到了当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赞誉。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支教活动也陆续体现出一些不足,如支教活动只能在假期开展,支教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延续性较低,不能常态开展;也存在着支教成本高、支教安全性低、团队建设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依托互联网技术,大学生开展网上支教活动开创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新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支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网络支教采用远程教学的模式,克服了时空的局限,可随时开展授课活动,很好地解决了距离和交通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安排,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循环,实现支教活动的常态化,进而提升支教活动的实效。支教活动开展依靠互联网,双方在当地即可通过远程传输实现支教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支教成本,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和支教地学生在人身安全、生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保障。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已高达6.88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2%[2]。据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上网使用的是网络聊天、游戏等娱乐功能,进行学习行为的占比较低。同时对于“95后”的大学生,他们处于社会快速发展前进的特殊时期,其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与以往学生所不同的特征,主要展现出热衷新鲜事物、学习接受能力较强,个人主义浓厚,加之网络已深深扎根于“95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现实交流互动能力较弱。针对当下“95后”的网络行为特征,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支教活动,通过这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积极拓展了大学生实践平台,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提升了网上引导的有效性,减少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娱乐的现状。通过网络支教活动,让互联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深度融合。

二、“互联网+”支教活动契合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内涵

大学生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了大学生个体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3]。“互联网+”支教活动不同于简单的公益活动,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建设,对于大学生主体,社会责任感不仅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把责任情感落实到社会实践活动中[4]。因此有效的开展网络支教活动,促使大学生产生自我成长需要被满足同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感受,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义务支教情感态度。大学生开展支教活动,不仅能够弘扬积极的社会风尚,同时还能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进步需求,具有更深层次的实践意义,这一点就基于网络支教的内涵建设。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夯实大学生责任感认识。责任认识是责任感的前提,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的认识,主要包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承担这些义务的原因与现实价值[5]。基于实践认识论,通过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偏远地区教育的真实情况,面对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当地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与深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建立有效推动关系。在进行网络支教活动的同时,大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支教责任的重要性,这使得大学生在以后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保持对农村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懂得大学生对于社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情感。责任情感是责任感的基础,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履行责任情况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与愿望,它根植于个体的内心道德坚守和对利益的现实需要[6]。大学生在网络支教情境中所受到的情感感染与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通过与支教地学生、老师深入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贫困落后地方学生的生活困难、求学历程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渴望等客观现状后,更加激发了大学生助人情感,更加唤醒“95后”大学生冷漠的心理。支教大学生与受教学生不断的进行感情交流互动,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支教大学生在得到当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与鼓励后,进一步激发了责任情感,进而树立理想信念和增强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互联网+”义务支教活动有助于塑造大学生责任感意志。责任意志是责任感的关键,是大学生个体从思想认识到现实实践这一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行为。通过网络支教的形式,使得大学生了解到偏远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学生学习成绩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相对城市教育严重滞后,甚至普通话普及的都不够,这就需要大学生富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惧困难,积极与支教学校的老师沟通,认真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厌其烦反复教导学生。定期与支教学校学生交流,与支教团队成员交流,探讨教学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教学方案,这个过程,也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性互动,支教团队成员彼此帮扶,彼此鼓励,从而促进大学生坚定责任感意志。

“互联网+”支教活动有助于改造大学生责任感行为。责任行为是责任感的实践体现,是大学生个体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具体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在开展网络授课期间,需要做大量统筹协调的具体工作,如招募志愿者,前期培训、观摩学习、网络试讲、教学内容制定、与扶持学校联系协商、对外宣传、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实践活动。通过进行现实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主动把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使大学生主体和社会客体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个体提升和发展的需求得到实现;同时,在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的促进下,当地的人文生态、教育水平等均得到提升,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做的贡献对当地带来的实质性回报,进而更加激发参与社会实践的志向。

三、“互联网+”支教活动拓宽了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有效实现路径

社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热衷的互联网络开展公益活动,迎合了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转化。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进行深度融合,创新了义务支教模式,因此对于日常化运作的网络支教活动,应根据其运作内容和自身开展的特点进行规范培训和管理,搭建完善技术支撑平台和配套适当的激励机制,在保障网络支教活动顺利开展基础上,要兼顾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教育共赢的心理诉求,进而充分发挥大学生网络支教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加强技能训练,为支教活动提供后续保障。与传统支教活动不同,网络支教主要依靠互联网的手段进行在线教育。这种全新的支教模式吸引“95后”大学生高度参与,同时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就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因此需要对支教大学生进行严格把关。很多大学生可能因为一时兴起才参与网络支教活动,但毕竟网络支教是一项教书育人的重大公益活动,要求大学生既要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通过严格规范人员的筛选,在保证支教成员较好素质基础上,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在网络教学中所需要的能力,尽量避免出现教学经验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考虑到受支教地多是地处偏远贫困地区,当地学生会存在自卑、自尊心强的心理,为了提升网络支教科学性,避免授课过程中出现言论不当现象,应对支教的大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学相关讲座[7]。

完善激励机制,为大学生支教活动提供持续动力。大学生开展网上义务支教活动,对于偏远山区的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虽然支教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之间是自愿并主动参与的,但由于网络支教需要授课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准备,同时也要消耗一定的物力和财力,若不能构建配套激励制度,大学生在长期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会渐渐消磨自己的支教激情,无法全身心投入网络支教活动,影响支教效果。因此,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把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支教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付出给与充分认可,是确保支教活动常态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规范志愿者服务时长考核机制,将志愿服务与评奖评优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个人,进行奖励和广泛宣传,通过多举措来激发大学生的热情,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优化团队建设,提升大学生支教团队执行力。目前,在校大学生所建立的各种支教团队,多是以社团的名义存在,学校在此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且,由于支教组织的换届周期短,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支教活动“无头无尾”的现象,从而产生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的问题。为了保证支教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化程度,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通过筛选一批能吃苦耐劳、热衷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同学,来加强支教团队建设。对于团队建设,应进一步加强交流,通过开展学生参与度高的活动,来增强成员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进而提高支教团队的凝聚力,形成网络支教公益社团特有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团队成员的归属感,保持团队人员构成的稳定性,保障支教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加大对网络支教活动的宣传,为支教活动的顺利开展招募优秀的支教老师和争取良好的社会资源。通过校园宣讲、支教分享会、微视频、支教现场图展览、新媒体平台等途径,第一时间将网络支教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向周边高校学生进行展示,提升网络支教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扩大宣传范围,让没有支教经历的学生了解网络支教活动,充分认识到网络支教活动的现实意义,进而主动加入到网络支教团队中来。同时将网络支教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感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前沿的公益理念,营造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弘扬社会正能量。

开展实地调研,提升网络支教的实效。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的时间,组织支教团成员前往网络支教学校开展实地调研工作。了解当地学校学生受教育程度、生活情况、社会需求、家庭组成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便于在前期制定教学大纲时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同时,考虑到网络授课的先进教学模式,应提前针对支教地学生开展网络课堂讲解、互动及演练,防止该教学模式不能被支教地学生接受,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在实地调研时,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对接,争取当地教育资源,为网络授课提供良好的教学设备。网络支教大学生需要频繁的与支教地区的学校进行线下沟通,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支教学校的情况,与当地老师面对面交流学生具体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支教效果,与支教学校的儿童开展面对面的互动活动,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进而提升网络授课的互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支教地负责人建立畅通有效的联系机制,建立网络教学反馈机制,从常态开展网络支教的角度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实现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形成高质量的网络课程。

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支教活动,创新了大学生义务支教的形式,拓展了支教活动的内涵,促使支教活动能够常态化、常效化开展。在大学生高度使用和依赖网络的今天,将互联网与传统支教活动结合,顺应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和需求,同时促使大学生从繁杂的互联网中认识到依托网络可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网络支教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社会责任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网络支教活动,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转化为具体实践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事业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培养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卢宁. 网络教育背景下的新型义务支教模式探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8):123-12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6-25].?

[3]w琼,王学风,张吉玉.广东省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青年探索,2010(1):89-92.

[4]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8):46-49.

[5]毕丽娜,李忠华.志愿者活动在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4(1):169-171.

第6篇

一、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1.责任感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学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合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责任感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

2.责任感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中学德育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就涉及到了关于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的文明习惯,遵纪守法……。”在德育内容要求上,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中学德育大纲》都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培养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3.责任感培养是造就人才的必然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二十一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的精神,有与人协作的能力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责任心。某大学团委调研部的一项调查表明,80%以上的大学生普遍关注“责任感”,对责任感重要意义的认同率也超过了80%。同样一项调查也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责任感,将它列在团队协作精神、事业心和自信心之前。某企业一位人事主管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充满责任感,才会自觉地努力工作,为他本身,也为本单位而工作。没有责任感,怎么会把工作做好呢?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早日适应社会需要,适应人才竞争和接受国际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责任感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保证和落脚点

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就学生而言,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和学习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动,以及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在学科教学中均得到渗透和调控,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之一――对自我的责任感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责任感,才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自主地参与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充分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科学对待结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同时,学科教育过程还是一个学习、互补与协作提高的过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责任感,才能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基本的素质,学会分享,发展团队精神,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进一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方法

1.培养求真务实的思想态度,要善于引导学生讲真话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并非时时刻刻都是阳光明媚。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加之中学阶段特殊的心理特点,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多思多疑,对于自己往往过于自信甚至自傲,好夸夸其谈,对他人忽视以至轻蔑,却又“独善其身”,这些都是不负责的态度。因此,教师就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思想态度,要给每个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创设健康、平等和融洽的氛围,可以通过写周记等形式,引导他们不以个人好恶,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客观评价任何人和事,正确引导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学生真正做到了肯讲真话,养成了讲真话的习惯,那么可以这样说,他的责任感已经在确立起来了。

2.创设自主和谐的发展空间,要给予学生锻炼的舞台

具有责任感才可能成为群体的核心力量。责任感是一种粘合力,是维系一个团队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荣誉感,鼓励学生承担任务,充当一些有意义的、必要的角色。例如,担当某个职位的班干部或小组干部,主持某些班级、团队类活动,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如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实验演示等),担任某个内容的组织者、演示者或总结者等,这样就能明确学生各自的责任,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责可分,体会“承担责任”的甜酸苦辣。教师要善于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如班级活动、文艺演出,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服务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的影响,从而感到自己对集体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到:社会是分工协作的整体,无论是在班级或是社会中,都要既鼓励个人的创造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又要强调集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班级的荣誉负责,对社会、国家负责。

3.鼓励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要教育学生履行诺言

自由是建立在责任的基础上的,责任体现了他人对你的信任。只有敢于并有能力承担责任,才有可能获得自由的空间。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言而有信,自己答应了别人,许下的诺言就要全力以赴尽可能做好,即使有些事自己不愿意,也必须这样去做。对于自己独立行为的结果,应该敢做敢当,不要逃避责任,要勇于承担后果甚至惩罚。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往往不敢承担责任,承认错误,因此教师要在了解了学生为什么要推卸责任不承认错误的想法后,要做好耐心细致强有力的说服教育工作,用恰当事例感化学生,使他们懂得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具体表现。

4.培养对是非的规则意识,要帮助学生确立界限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某些规则、权威的怀疑、蔑视直至挑战,因此,他们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更多的反叛心理,不听教师的劝阻,做一些违反规章和法纪的事情。排除心理因素,我认

为,学生欠缺的是对规则的界限概念的理解。一位学生随父母从新加坡旅游归来后感叹当地环境的优美整洁。我也曾经举这个例子给学生听,而后告诉他们:新加坡对破坏环境者,例如随地吐痰者将处以数百元的重罚,甚至还要罚他参加公益劳动,学生一下子就懂得了什么是规则和界限。我还举过一个例子:曾任外经部副部长的龙永图在瑞士的一个公园散步时,曾应一位母亲要求去男厕所看看他的儿子,因为这个七岁左右的男孩很长时间都没出来,而且厕所里一直在叮叮咚咚地发出声响。原来,是那个厕所的抽水马桶坏了,冲不出水,男孩急坏了,一定要把水冲出来。因为他知道,上完厕所必须用水冲洗,否则无法向后面的人交代。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规则和界限意识,是建立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也更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除了必要的宣传和教育以外,还应该有一些必要的奖惩:当学生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时,一定的奖励不仅可以使其体会到奋斗与创造的喜悦,而且可以体会到尊重规则和界限的重要;而对于那些适当的、有原则的“处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违反规则和越过界限的危害,树立起明确清醒的责任态度,今后以理智来纠正情感的偏差。

三、学生责任感培养应注意的方面

1.要使学生具有责任感,教师首先要具有坚定的责任感意识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努力身体力行,关注事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教师的高度职业道德感和敬业精神以及诚实守信、遵守规则、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都会影响感染学生。

2.要循序渐进,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分配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从小事做起,及时肯定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逐步体会到自己努力后的喜悦,不断树立其承担责任的自信心。过分的保护和过多的批评都是不利于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的。

第7篇

一、学校科技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结合的行动研究

科技活动是学生喜爱的学校活动,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如果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者注重设计科技活动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使创新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责任心。

小学教育应关注社会发展中公民必备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结合,从学校科技活动的设计、开展和实践,探讨研究科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以丰富科技教育的高度和层次。

(一)活动设计的方向和方法

1. 关注社会生活,把当前发生的违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创新事件放入科技教育宣传活动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借助创新案例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分析,引起学生对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关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责任知识,清楚公民应承担哪些(创新者)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例如:塑料袋这一创新产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成为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瘦肉精、美味剂等创新成果虽然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却成为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等。案例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公民社会责任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科技创新与人类生活科普活动”等,宣传普及社会责任知识,使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公民社会责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2. 对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人们健康的科技创新案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针对社会不法分子造假商品危险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了解讨论,进行科学调查活动,撰写科学小论文。

如苏丹红事件,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食品添加剂是否都是有毒的,在选择食物时有什么标准;到超市查看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对销售人员和顾客进行访谈,了解人们对食物添加剂的认识;对学校同学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同学对零食中添加剂的知晓状况;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成果,把科学研究过程、数据、图表、结论、建议制作成展板,展示在学校校园广而告之。学生有了深刻认知,自觉形成不危害社会的思想观念,社会责任心自然形成。

3. 关注网络的有关信息,把未经证实的说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做流言终结者,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轻易散播流言的社会责任心。

网络时代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涉及生活内容非常多,传播速度快,最受到人们关注。但这些信息五花八门、很多都未经验证,还有人别有用心散播流言。如果养成不经验证就轻信并继续散播的习惯,就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流言“转基因黄豆不能发芽,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四年级科学生命单元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全年级同学使用同一批转基因黄豆种子,控制同样的生长环境。实验结果是大部分都发芽了,验证了这一流言。流言“WIFI信号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对人体有害”。学生对照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在严格控制WIFI条件下对比多组实验对象,结论是,WIFI对植物种子萌发没有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也懂得不轻易散步流言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二)开展团队科技活动

举行团体科技活动,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邀请家长参与,在科技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解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他人不够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成立“科技创新”、“爱迪生小发明”、“创意机器人”、“观鸟社”、“观植物活动”、“创意电脑小板报”、“电脑动画”、“模型”、“科普剧团”等科技活动社团。学生在社团主题活动中获得团队交流、建立关心他人、团队协作的精神,增进社会责任感形成。

二、学校科技教育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的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协和小学科技教育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跟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发现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具有全面发展、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的特征。

学生在观鸟活动中懂得保护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能自觉遵守社会公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谴责。如2015年4月,观鸟社师生对流花湖公园花工破坏黑水鸡巢,偷鸟蛋的行为与公园管理处交涉,和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信息时报记者一起声讨,呼吁社会公众对保护鸟类,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6月,和流花湖公园管理处联合举办了公园爱鸟护鸟宣传活动,学生精心准备了印有爱鸟标语的扇子给现场游客小朋友涂色并赠送,现场讲解鸟类知识,用望远镜观察和欣赏鸟类形态和活动,受到游客欢迎。2016年5月,流花湖公园艺术展馆展出师生家长的观鸟文章和摄影作品,供游客欣赏和宣传保护鸟类。

涂益佳同学参加广州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获二等奖,展示的项目《论协和校园的生态环境和鸟类生存状况研究》和发明作品《方便寻找的近视眼镜》,研究来自对鸟类的喜爱与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对高度近视的妈妈经常取下眼镜找不到的关心。

郁凌峰同学以学校开展的“流言终结者”科学探究活动中关注的《卧室里有杀手吗?――WIFI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三等奖。

第8篇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日常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教学活动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了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使被评价教师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和强化被评价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在我国高等学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已经较为广泛地开展,评价结果已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重要依据。但是,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

有些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以奖惩为目的,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关注的是总结性的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常常将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教师的人事管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往往令教师觉得自己是在被动地接受检查,加之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方面的某些缺陷,容易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和防卫心理,使评价难以收到促进和激励的效果。

2.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缺乏规范性。

多数学校都建立了一套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如干部教师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但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中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由评价人员根据评价指标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情况而做出的判断,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对评价指标的理解程度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评价结果,而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评价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是属于主观范畴,不同的评价人员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的。

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缺乏合理性。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较多采用固定化、程式化的指标来衡量本是充满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指标虽然具有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容易比较的优点,但是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同时,制定一个统一的指标让大家去遵循,其结果只能是使大家机械地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限制了教师2009/12总第335期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再加上评价人员来自各个专业,可能会出现在对非专业的教学进行评价时,仅凭感觉和印象打分的现象,从而使评价的可信度降低,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时,应反复论证,筛选出教学工作中具有共性的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使各专业既能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而又不会抹杀其专业特点。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缺乏广泛参与性。

有些学校认为只有学生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其教学成效最深切的感受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因此视学生为唯一的评价者。但过分强调学生评价所占比例是不恰当的,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负责任的随便填写评价表格或打分,有些学生易于以自己的喜好或需要来评价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其评价行为明显缺乏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而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性。

5.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缺乏反馈和沟通。

通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准确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有效地保障并提高课堂教师教学质量。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双向沟通,只是评价者向被评价者通报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只是一个分数,每个教师从结果中只能了解自己打了多少分,排队处于什么位置,至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教师无法了解,从而降低了评价的有效性。

二、改进和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为了克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不尽合理之处,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和反馈的机制,使教学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1.正确认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评价目的是受一定评价价值取向影响的,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对评价目的的不同认识。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向教师过去,关注教师已经取得的工作绩效。随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深入开展,应该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使传统的鉴定性、奖惩性的评价转变为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后者指向的是教师的未来,以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和教育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机构。

各校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叫督导委员会,有的叫督导室、督导组,或督导处,多是隶属于教务处,个别也有的是自行独立部门。督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督导评价工作方案和文件,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师教学质量及其他教学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把评教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教学改革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规范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能否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全面,是指凡是影响和决定教师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凡是反映和表征其教师教学质量的因素,都要纳入评价的范围;所谓科学,是指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要尽可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的客观对应关系及其程度,反映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内在比例关系。

要建立全面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就应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能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带有共性的本质因素作为评价指标,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学科特点,制定出既符合实际又相对灵活的评价体系。

4.改革创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模式。

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将师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结合起来,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结合起来,在校生评价与毕业生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个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集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为全员参与、良性互动的网络系统,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

第9篇

1.在初、高中学段的教育目标不明确

《中学德育大纲》把中学的德育目标划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都未明确提到社会责任感教育。各中学在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不能很好地划分初、高中学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因而存在不同的问题。初中阶段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德育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缺少深入的理解。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高中生的理解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知识面广,他们对社会问题更加关注。高中时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生成的关键期,这时候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而不能为高考的压力所迫而忽视这个德育目标。

2.学科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难以落实

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初中的大纲中九年级第一课安排了责任感教育的内容;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也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感知识和行为进行全面教育的责任。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纸上谈兵,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其它学科往往由于本身的教学任务,而容易忽略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渗透。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德育的义务,都可以利用该学科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蕴含着很好的责任感教育的资源,例如,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师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中学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德育的发展。社会责任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它基于个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需要相应的教育激发,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与价值。然而,在“中考”、“高考”指挥棒下,教师绝大部分精力需要投入到学生的智育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是偶尔联想到了,才会穿插教育。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等越来越多,所有文件的最终“目的地”都是学校。这种过多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分散了教师的精力,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投入更少。

二、主要对策

1.确立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体系

(1)总体目标

新的时代背景中,常德市第二中学对校训“为时养器”进行了重新解读,明确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体系:以自我责任意识为起始点,以公民责任意识为支撑点,以对人类社会发展负责为制高点。

自我责任意识: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自我规划;爱惜自己的生命与尊严。

公民责任意识:具备民主、自由、公义和法治的观念;自觉履行社会公德;能够担负起力所能及的家庭责任、集体责任、国家责任。

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友好地对待自然,爱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分年级的培养目标

2.依托学科课程,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如果教师能经常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那么“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拥有了最实在的载体、最广阔的天地。因此,挖掘、拓展和开发与学科教学相关联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素材就成了一件十分必要和相当紧急的事情。常德市第二中学组织了来自教学一线的17位教师对15门学科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17位教师在对本学科教材的多次精心研读后,找到可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着力点,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相关素材,大胆取舍、精心设计,经过反复实践,历时一年有余,汇编了《社会责任感教育》课程。具体操作如下。

(1)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常德市第二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学科责任感教育管理领导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责任感教育研究执行小组”。“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科社会责任感教育总体规划和实施程序;对各学科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将学科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教学效果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执行小组”负责:以教研组为单位,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找出学科教学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结合点,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科责任感教育目标体系;组织“学科责任感教育公开课、研究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根据各学科备课中所列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点,以各年级各学科为单位整理汇编《常德市第二中学学科责任感教育渗透纲要》,作为责任感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学科责任感教育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并能持久开展。

(2)具体策略

①课堂讲授中渗透。各科教学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深入分析;授课时应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教育于一体。

②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中渗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师在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

③利用课外辅导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责任感教育更具针对性。如,作业批改中教师可以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我责任意识。

(3)反馈机制

①评选“责任感教育渗透优秀教案”和“学科责任感教育渗透优秀论文”;

②研究和推广实施学科责任感教育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教学经验;

③设立专项评比,评选“学科责任感教育实施优秀教师”;

④将学科责任感教育的成效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与评优、晋级相结合。

(4)注意事项

①选择恰当的载体。学科责任感教育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在自然的教学中引申出责任感教育问题,做到不留痕迹,绝不能将与学科关系很远的道德问题强行拉扯到一节课的学科教学中。

②制定适宜的目标。学科责任感教育目标不宜过大,要尽可能按有限目标来设计。学科的属性决定其只可能与某些责任感问题联系在一起,在学科教学中责任感教育是辅助目标,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试图与所有责任感教育问题联系起来,往往会比较牵强,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③自然切入主题。这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一定要使“责任感教育”与学科教学做到“无缝隙接入”。比较好的切入点应当是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学生的社会经历相结合,体现出生活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与学生的经验和经历、知识和认知水平相结合、相适应的特点。

④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才能增强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⑤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责任感教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教师要真诚、热情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责任感教育的效果。

3.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在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教师起着双重的作用,一是教师自身责任感的表现,应成为学生的楷模,以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教师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与指导。因此,加强对教师的责任感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在责任感教育中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开展责任感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1)加强对教师“爱”的教育,强化教师的责任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被印在教师的备课本上,时刻提醒教师要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常德市第二中学每年都举行“最有爱心的教师”的评选,评选由全体学生投票产生,投票过程不受学校行政的影响和干预,颁奖典礼在学校艺术节的闭幕式上进行,获奖教师的颁奖词由学生撰写,奖杯由学生颁发,仪式盛大而隆重,以此加强教师对“爱”的体验。

此外,“寻找那些感动的瞬间”也是提升教师情感体验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常常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于是,学校就主动去收集那些教师在不经意中影响学生的故事,认真整理,编写了一本书名为《老师,你的责任有多重》的小册子,让教师们时刻深刻感受着自己对学生的责任。

(2)聘请优秀德育工作者和专家到学校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激发教师实践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热情

尽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爱,才有教育”,但是,教育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母亲般的爱心,更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聘请德育研究专家或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来校讲学,并邀请他们担任“责任主题班会比武课”的嘉宾。他们从“责任感主题班会”的理念定位、价值取向、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活动设计上都给予了宝贵的意见。

(3)举行以“社会责任感”为主题的教师论坛

学校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师论坛,邀请本校的教师或校外的专家就教育教学问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老师们从自身形象、教学工作、专业素养等不同层面来阐释自己对于教师责任感的理解。“读书人的担当情怀”、“做最好的自己”、“我的班主任工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等这些论坛主题,无不彰显了老师们的担当情怀。

(4)指导教师学习和撰写德育案例,鼓励教师开拓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探索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策略

建立起以师德为重点内容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每个学期举行一次“最有责任感的教师”的评选活动。将教师的师德与教学质量相结合,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绩效。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途径

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有无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繁荣,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推进。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积极探索有效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从江苏省连云港电大、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学院、淮海工学院、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八所院校大一到大四的专科生和本科生,专业涉及文、理、工科,随机抽取762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开展研究。

本课题组设计“实践对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证研究” 调查问卷,设有单选25题,多选8题,案例论述2题。共计发放问卷762份,有效问卷692份,问卷有效率为90.8%。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共包含两部分,分别是学生基本信息和主体内容。第一部分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性别、生源地、学校、专业及年级。依据学生基本信息的回答情况对所有样本的基本情况作统计,见附表1。第二部分问卷主体内容,包括在校大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参与度及对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原因和完善途径的看法等。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在回答“觉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时,选择“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渐取代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占29.2%;“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占26.3%;“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占22.5%。当前“90后”大学生个人意识日益增强,注重个人利益与前途,轻社会利益和社会理想。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以自身行为是否获益作为做事的出发点和成败标准。

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变,社会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社会上贫富悬殊、消极腐败、执法不公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冲击。他们由重社会责任转为重个人利益,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奋斗,实现自我,满足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多选)”进行统计发现,“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有537份问卷选择;“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实践”有413份问卷选择;“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有356份问卷选择,“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有326份问卷选择,见图1。以上数据可见,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

1.社会环境和他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影响最大

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人现实生存发展压力大、分配不公、假冒伪劣等,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取向功利化、注重自我价值、偏重物质利益,他们试图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

特别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从身边观察,最能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地方是什么?”时,“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有390人选择,占总数的56.36%;“不爱惜公共财物”有136人选择,“在公共场合有不文明的语言”有81人选择,“破坏环境卫生”有75人选择。可见,大学生自我责任感缺失主要表现为他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对现实漠不关心。许多大学生面对现实社会的困难,往往是消极逃避,虚度时光,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在虚拟世界的沟通能力已超过了现实,辨别是非能力明显弱化,不少“90后”对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当漠然,甚至伴有违法犯罪行为。

图1您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注:1.社会环境的影响,受他人影响;2.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单一化,缺乏实践;3.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4.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受教育程度的制约;5.心理反差,理想与现实反差;6.市场经济负面影响;7.思想文化冲击。

2.大学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形式主义

在回答“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中51.16%的学生选择“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其次20.38%的学生选择“其他社会性质的志愿者服务”;“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选择最少,只占4.77%。见图2。许多学校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推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德育与其他教育环节脱离开来。■

图2你最愿意参加以下哪些校园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1.学校组织参加的志愿者义务活动;2.通过座谈会或讲座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3.通过‘两课’的课堂教育;4.通过参加团组织民主生活会等班级活动;5.其他社会性质的志愿者服务。

思想政治课实质上是灌输教育,未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照本宣科,学生学习只为拿学分。学生对于课程上的10小时社会实践,也是通过班级集体到实践基地劳动1-2次,上交心得了事。思想政治老师在实践目的、开展和总结上并没有给予指导。可见,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思路要做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转变,要为现实服务。高校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特点,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强化教师素质,加强建立教学考核制度,使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中提高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第11篇

【关键词】责任感教育 学习积极性 家庭教育

当前,孩子的学习受到家长前所未有的重视,学习积极性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家长极为重视。虽然家长经常对孩子进行学习积极性教育,甚至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但孩子却把这些视为耳边风,依然故我。对此,许多家长很无奈,感叹孩子“少年不知愁滋味”。笔者认为,转变观念,进行责任感教育,是培养、提高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一、缺乏责任感导致缺乏学习积极性

责任感是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当学习者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生活道路要由自己脚踏实地地走,负责任地生活时,他(她)才会明确学习目的,树立个人理想,进而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许多孩子在家庭中过着一种缺乏责任感的生活,无论对家庭成员还是对自己,无论对现在还是对未来,都缺乏责任感,用“不劳而获”形容他们再恰当不过了,因为在家庭生活中,除了学习是孩子的社会责任外,他们几乎没有别的责任,养家糊口不需要他们,家务劳动也不需要他们,只要他们学习好了,家长就满足了。就是学习,许多孩子也体会不到太多的个人价值,因为他们学习与否、学习努力与否、学习好差与否,都没有事关当前生活的现实意义:冷了有衣穿,饿了有饭吃,没零花钱了家长就给,学习不努力、学习不好顶多挨家长的唠叨、训斥,习惯成自然,天长日久,家长的责骂也就无足轻重了。许多孩子,除了感受不到学习对当前生活的现实意义之外,也体会不到学习对自己未来的意义,很多孩子觉得,将来实在虚无缥缈,再说将来的个人生活已由家长负责安排了,住房由父母盖(买),结婚由父母出资,工作由家长来找,有了孩子父母还会帮着照看,父母死了自己还有遗产可以继承,何劳自己操心未来?某教师批评一个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时说:“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怎么生活啊?”学生振振有辞地回答:“俺爹给俺积攒的钱,俺一辈子也用不完。”教师竟哑口无言。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许多孩子过着“在家靠父母”而心安理得的日子,独立自主地生存与发展的意识淡薄。这种缺乏责任感的人生态度使他们缺乏理想,难以明确学习目的,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二、孩子缺乏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下面的观念对孩子责任感的缺乏不无影响。

1.生命永生观

中国儒家文化将子女的生命视为自己生命的存续,这就是儒家的“永生”说。这种生命延续观在儒家的精致文化中不限于它的生物学意义,还十分重视作为文化的、社会的等生命的延续。因此,中国家长特别重视子女教育,以图通过子女的繁衍、教育而达到生命的“永生”,这是中国人的终极价值关怀和价值追求。[1]

在传统文化的生命永生观的影响下,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是以亲子之间的纵向关系为轴心的,亲子关系体现为界限的模糊(以父辈意志取代子辈意志)、感情的越界(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了过多的爱,消解甚至取代了夫妻间的爱)[2],于是“中国父母差不多半生都在为了孩子忙乎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到上学、工作,到生儿育女,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中国亲子关系的一种典型的共依存行为就是对孩子责任的替代(父母代劳),家长完全代替了由子女独自承担的责任,孩子过着一种无责任的生活。孩子在这种氛围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麻木不仁的生活。

2.以慈养孝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养儿育儿不单是为了孩子今生的生存与幸福,也是为了使儿女能够赡养父母,这种赡养既包括物质的供养,也包括精神的抚慰。子女将来能否尽孝养老既取决于子女的赡养能力,又取决于他们的孝道和赡养意愿。传统观念认为,实现养儿防老的手段是家长以慈养孝,即父母施慈更多地是为了激发子女尽孝的热情,增加子女更多的孝行,父母以慈养孝、儿女以孝报慈,父母老来有靠。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以慈养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往往导致家长们错误地解读“慈”及“以慈养孝”,认为“慈”就是父母承担家庭生活的一切责任,子女无事一身轻、无忧无虑、快快乐乐,“以慈养孝”就是前半生父母做牛做马、子女作威作福,后半生子女为父母做牛做马、父母安享晚年。这种错误观念会导致亲子之间界限不清,使子女过上缺乏责任感的生活。许多中国父母对他们在子女成年前与成年后所应负的责任范围往往是不加区分的,如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愿意继续承担成年后子女的教育责任,永远充当子女保护者的角色,父母责任心的“超重”容易造成子女责任心的“失重”,许多子女都将理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如自理生活等都诿之父母。

3.学习至上的价值观

学习至上的价值观由来已久。历史上,有学问的人、科举之士总是受到社会尊敬,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渗入到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之中,对“官”的向往与追求成为历史上中国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盛行,家长极为重视子女的读书、学习。在某些家长看来,“学而优则仕”的现代阐释是“读书—考大学—上名牌院系—读热门专业—挑好的职业、岗位”是人生最佳的奋斗路径。

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中学习至上的价值观使家长们把学习看成是孩子唯一的责任,把孩子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看得无足轻重,甚至视其为影响孩子学习的累赘。于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仅指望孩子学习好,至于其他事则由父母包办代替。由于孩子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没有受到良好的责任感教育,他们不懂得自己应该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缺乏对现在、对将来的责任心,于是学习责任也成了孩子的额外负担,成为限制其自由生活的羁绊。

第12篇

当前,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坚持公益、普惠,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0亿元,启动实施四大类八个项目的学前教育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河南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也是学前教育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的对象,2011年和2012年,中央已经给我省下拨了25亿元的扶持资金,占全国同期下拨资金总量的十分之一强,今年的资金也即将下拨,资金量可能还会增加。省财政这两年也已投入2.5亿元的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学前教育迎来了政府高度重视、财政大力支持、社会强烈关注的春天。

我省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加快学前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部署,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一手抓资源建设,一手抓科学保教,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11年底,全省各类幼儿园发展到10304所,较2010年增加2606所,增加了33.85%。2012年全省又完成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00所,开工在建的有1300多所。但是,由于我省基础条件薄弱,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人民群众强烈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各地工作进度不平衡,有的地方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有些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比例偏低;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还比较薄弱;科学保教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入普及等。这些问题与矛盾,总体上讲,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认真研究、有效解决。

第一,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注重安全适用。我省学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总体资源不足而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迫切,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抓住国家实施学前教育重大项目的良好机遇,把幼儿园先建起来。扩大资源必须首先做好规划,幼儿园的布点要坚持面向大众,扩大覆盖范围,满足基本需求,既要考虑方便儿童就近入园,还要适应我省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适应人口流动的趋势,防止幼儿园刚建好不久就出现闲置浪费的现象。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教育厅今年专门拿出一部分引导资金奖励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公办幼儿园项目。各地要坚持按标准建园,保证建设质量,确保建成一所,验收一所,合格一所,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建和扩建幼儿园,要保证改、扩建的幼儿园符合基本办园标准,能充分满足保教工作需要。要坚持城乡统筹,重点支持农村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注重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要坚持经济适用、勤俭节约,坚决不搞超标准、豪华建设,更不得用政府投入办豪华园、重点园、高收费园,人为拉大办园条件差距,导致出现新的择园现象。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他们需要特殊的关爱和特别的保护,因此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高。近来一些地方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更提醒我们,必须把好幼教从业者的从业资格关,决不能因为需要快速增加大量幼儿教师而忽视了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各地在新录用教师时,要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可以充分利用当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过培训后转入学前教育。要针对转岗教师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使他们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偏远地区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的作用,精心做好招聘、使用等组织工作。

第三,坚持科学保教,防止“小学化”倾向。确保孩子们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是发展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保证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最近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指南》的贯彻工作。要严格执行《科学保教十不准》,坚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在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进行技能强化训练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坚决抵制社会上以幼教为名进行的不科学甚至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等加大科学保教宣传,帮助幼儿园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不得乱编乱发幼儿教辅材料,防止增加幼儿学习负担、加重家长经济负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第四,强化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各地要按照《河南省幼儿园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要求,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完善和落实年检制度,切实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加强对幼儿园的收费、安全、质量管理,对无证办园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实行分类治理。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问题,新建幼儿园从选址、设计到施工、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根据幼教特点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不断巩固和完善安防设施。要充分利用教育部开发的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幼儿园资质、安全、收费等方面的情况,实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园务公开制度,明确对内对外公示内容、程序和形式,实现园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对收费项目标准、家庭困难幼儿资助等要予以公示,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严禁乱收费,防止虚报冒领现象发生。

总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争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

(责编 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