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时间:2023-06-27 17:59: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保险精细化管理

第1篇

一、业务经营情况

1、承保情况: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实现签单生效保费***万元,同比***。其中种植险保费收入***万元,同比***;养殖险保费收入***万元,同比***。

2、理赔情况: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已决赔款***万元,同比***,未决赔款***,同比***,简单赔付率***。

3、应收情况:截至5月31日,全市应收保费***,当年新增应收保费***万元。

二、主要工作

(一)目标明确,周密部署,全面加强预算管理

一是召开会议,全面安排。年初组织召开了2021年全市系统农业保险专题工作会议,会议为今年农险业务发展指明了方向,就全年工作目标及具体事项进行了全方位部署,同时将全年重点工作立项目列清单,分配到各支公司,层层分解压实责任,做到项项工作有着落。二是合理调度,精准规划。对于农险全年保费按机构、险种细分到月度,安排专人进行负责,月初下达通知,月末进行跟踪指导,次月开展回溯通报。对于赔款实施监控理赔,在保证业务正常的运转情况下,坚持按月调度,严抓理赔进度,做到管理有数据,监控有清单,考核有依据。三是科学分配,高效统筹。以利润目标为导向科学计划全年农险固定费用,工作经费以及市场费用的使用,合理调控报账。

(二)强化考核,重在落实,不断提升内控管理

一是岗位分工,严格考核。中支农险部进行了岗位分工,填写岗位说明书,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强化了风险管控;二是规范标准,制度管人。下发了《*****》(***),为农险服务队伍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三是月度梳理,重抓落实。下发了***,每月月末下发下月重点工作安排,各机构农险条线人员进行认领,每月月初进行工作检视和通报,狠抓执行力,有效地促进工作精细化管理

(三)合规管理持续深化

一是提前谋划绩效评价。农险部自上一年度就开始谋划绩效评价工作,今年以来更是对绩效评价各事项布置和要求,在省财政厅对***的绩效考评中,我司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整体结果较好。二是持续加强自查整改。中支公司先后下发了《******、《*****》文件,成立了自查工作小组,针对各机构的问题限时整改,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问责通报。并下发了*******,进行流程梳理和管控,对农险业务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执行力度不够

上级公司各项业务规定、政策精神,从上到下存在不同程度信息递减,尤其是很多支公司不看OA,不会调取报表,不会分析,不清楚上级公司相关文件精神。尤其在执行环节,流程“走了样”,规矩“变了形”,标准层层降低,落地操作存在偏差,资料讲困难、出承诺函较多,后补质量难以保障。

第2篇

“e农险”是太平洋产险和中国农科院联合,基于互联网思维、聚焦农险客户需求、整合各项新技术应用打造的运营管理体系。自去年在河南漯河率先亮相后,目前已在中原大地全面铺开。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e农险的运用有助于降低农险服务成本,改善服务体验。其主要是为了解决农险承保理赔过程中保险公司风险管理难度大,业务操作效率低,合规经营压力大,保险服务成本高;参保农户投保理赔手续繁杂,赔款到位周期长,客户服务体验度低;政府部门服务规范落实难,惠农政策到位难等问题。

作为新技术的应用,e农险为农业保险的经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可实现农业保险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有四个核心内容:搭建移动平台,与IT系统实现对接;开发各类APP应用,符合移动应用属性;设备辅助,开发应用载体;业务流程再造,固化标准操作流程。

针对太平洋保险农险经营中最急迫的困难,首期所开发的应用主要用于农险承保、理赔现场影像资料的采集,利用移动网络传输至影像系统,实现影像资料的自动归档;采集承保标的、出险标的所属区域的空间位置,并生成标有位置信息的图件;部分地区将采用电子芯片(电子标签)或二维码对养殖标的进行唯一身份标识,标的出险时,查勘人员借助e农险移动终端和扫描设备(二维码不需要扫描设备)获取标的编码,并与核心出险数据库比对,检验是否重复出险。

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业务人员介绍说,e农险的应用操作特别简单。打开e农险,用关键字找出投保单,点击影像采集,选择影像类别,拍摄后选择上传就完成了。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快速完成承包、理赔,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对于养殖业保险,可以在理赔上实行零单证和闪赔。

2016年,河南分公司将借助e农险项目在河南全部推广运用的契机,力争通过e农险上线使用,应用无人机对受灾地区进行现场航拍查勘,快速完成种植业大面积受灾时的定损工作。

无人机属于一种辅助的外设,其主要用作大面积承保和理赔上,如要验证、了解小麦的生长状况,了解小麦受灾地块的面积和边界,常规手段很难做到,而无人机则可以。另外,无人机不光用于常规的承保理赔,还将会用于农险服务升级,比如喷洒农药、化肥等防灾防损作业。

太平洋产险河南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说,首期成果只是e农险的开端,要全面建成“互联网+全新的农险运营管理体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e农险下一步重点要在农险一键承保、自助理赔、数据实时共享上大做文章。

第3篇

农险作用凸显但面临多重挑战

今年,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共赢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不少农田遭受水灾,但最终收入损失不太多,因为社里2800多亩地中有1900多亩都买了保险。“特别是绝收的那400亩地都在保险内,社员心里松了一口气。”理事长吴叶胜说,保险公司已经查勘了,会补回一部分损失。今年收入肯定会少一些,但不影响明年生产,“争取明年所有农田都上保险”。

像吴叶胜一样在大灾之年从农业保险受益的农户不是个案。在今年南方洪水灾区,安徽、湖南、江西等地农业保险成了政府和农民之间救灾减损的重要屏障,遇灾找保险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农险救灾减损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在于覆盖面逐渐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在东北一些县市,一亩水稻的最高保障已达1000元,基本达到生产成本,南方部分省份的小麦保险保障也在逐步提高。此外,在农业保险发挥作用过程中,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凸显。以黑龙江为例,201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在这里投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约2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60亿元左右,财政补贴资金放大效应32倍。今年省财政还专门拿出1亿元,为28个贫困县开展巨灾指数保险。

不仅黑龙江,在发展政策性农险过程中,安徽、江西等地的财政杠杆作用也愈加凸显。近年来,安徽农业保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补贴险种已经从最初的不足10余种增加到近60种。江西省财政已经连续10年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保费补贴预算从最初的1000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2.4亿元。

不过,随着农民参保意识增强,农险业务量逐渐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地方财力不足、经办公司承载能力弱等不利因素成为农险继续提标扩面的新挑战。

地方财力不足无力配套

笔者在各地调查中发现,保险赔付金额偏低成为受访农户反映的主要问题,持此观点的占73.3%。而另一方面,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地方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广东省信宜市东镇镇英地坡村村民吴盛龙已经养了8年猪,今年养了200多头,其中母猪30多头。前段时间被大水冲走了110多头猪,近200平方米的猪舍全被冲垮了。这次损失20万元左右,但保险公司只赔付了两万元,赔的比例还是太少。“重建猪舍每平方米要花费350元,现在正发愁。”

农业保险需求大的地区,往往财政较为薄弱,县级补贴负担过重的问题较为突出。笔者在东北一些粮食主产县市采访了解到,有的县市财政收入才两亿元,想要继续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配套“有心无力”。江西等地一些干部介绍,由于农险品种大幅增加,基层政府特别是农业大市、大县的财政配套压力也随之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保险的积极性。

地方政府因配套压力缺少积极性。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厚武等介绍,包括蔬菜保险在内的一些新险种大都没有国家财政支持,由省级、县级财政配套,对于不少农业大县来说,财政压力很大。地方财力有限,不少县市连传统保险都配套不齐,更无力配套价格保险,“都是吃饭财政,粥还没喝饱,咋能想着吃馒头”!

当前,由于财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拖欠保险公司保费。东北一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有的县甚至连续拖欠好几年,严重影响保险公司积极性。广东一家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拖欠该公司保费的情况比较常见,往往是年初应交的保费拖到年底给,下半年应交的保费拖到第二年给。

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在检查中发现,一个基层县支公司往往最多只有十几个人,面对动辄100多万亩农作物的承保理赔任务,实现精细化管理是不现实的。

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安乡支公司经理王世刚说,公司在湖南省安乡县有10多个人,其中从事农业保险的只有5个人,“下几天暴雨就有人报灾,支公司这几个人根本看不过来,我们去只能看大户,散户由乡镇村协保员去做,勘灾要实现即时、全覆盖,至少需要200人”。

在江西、广东、黑龙江等地,基层承接能力不足问题普遍存在,潜在的风险和隐患不容忽视。黑龙江省一家农业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3S技术应用和影像系统上线,基层农险人员验标、地号标注、影像资料留存工作量大,与目前的人员配备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地方的农险承保户次绝对数量大,人手不足,业务管理不到位,甚至存在合规风险隐患。

江西省南昌市农业局粮油处处长杨闲冬说,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保险经办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与农业保险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难以称职地履行承办主体职责。虚假土地流转协议、清单等资料屡见不鲜,保险腐败有了可乘之机。

市场需求条块分割制约保险公司经营

有保险公司反映,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的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负责人说,保险经办机构进行适度竞争,有利于促M经办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这已成为共识。但太多也不利,特别是在农险发展初期,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利于风险分散。黑龙江省某保险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农险业务已连续多年亏损,重要原因就是覆盖规模不够“吃不饱”。

如何通过合理、有序竞争促进农险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广东一家保险公司负责人说,广东能繁母猪保险基本只有一家公司能做,这是2007年国家开始试点能繁母猪保险时,有关部门专门发文确定的,至今未废除,其他保险公司很难参与进去。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负责人说,公司从2007年开办能繁母猪保险,总体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目前已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加以应对,争取达到盈亏平衡。广东能繁母猪总量有限,多家保险主体一起参与可能导致无序竞争,更不利于风险控制,会加剧经营亏损,最终把这个市场做砸了,不利于能繁母猪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

针对当前农业保险领域存在的三大矛盾和挑战,部分地方干群建议,要针对不同性质农产品增强各级财政补贴的针对性,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承接能力,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引入竞争,促进农业保险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不同农产品属性区别对待,逐步提高战略性和地方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层级。部分基层干部建议,可对农产品进行分类,例如粮食、油料、糖料列入家战略农产品类别,保费补贴由国家财政承担大部分,省级财政承担小部分,免除市县政府的财政配套。对大宗作物保险,各级财政都加大补贴力度,做到应保尽保。

进一步完善保费补贴制度。人保财险黑龙江分公司农村保险事业部副总经理沈国良等人介绍,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财政弱省,省内大部分县(市、区)属于“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或无法承担过多县级财政保费补贴,这是制约农业保险发展主要瓶颈。为此,他建议提高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县(市、区)和农民自付保费承担比例,以调动县(市、区)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投保积极性,放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效应。

二是提高保险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准入门槛,健全农险市场体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有关人士建议,将基层网络体系作为经营农业保险的基础性条件,引导保险公司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服务瓶颈,逐步提高保险公司的内控管理能力,包括人力物力投入。

三是完善基层保险协办员制度,确保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完备。一些地方干部建议,在明确单位农田内保险公司经办人员数量和承办能力同时,完善基层协办员备案制度。并明确资金待遇和责任要求,权责统一,确保遇到灾情查勘理赔时,协办员能够认真辅助开展保险业务。出现问题严厉追责。

四是在充分论证和精算基础上,推进农业保险市场化竞争。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监管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刘银刚等专家建议,在市场有需求、管理跟得上、风险可防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引进市场主体,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效率。探索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分险种、分区域引入多家经营主体,使农业保险主体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第4篇

关键词:5G区块链;大数据;智慧农业

引言

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成为了超级商业的载体,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区块链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维护着数据的安全、传递数据的价值、建立诚信的机制,还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技术支撑,全面认识区块链并发掘优势加以利用是发展智慧农业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趋势。

1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1.1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传统的农业大量的投入资源、投入化肥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所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力,大数据作为新型资源以及生产要素和互联网相结合,像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加速了发展,人工智能也可以进一步改善生产力,所以发展智慧农业是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农业深入的融合,是国家创新驱动的需求。

1.2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国家“十三五”的规划曾明确提出发展智慧农业,2016年也曾有文件提出要大力的推进“互联网+”模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去推动农业改造升级,发展智慧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

1.3实现农业精细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

发展智慧农业可形成通过科技技术对农业生产对象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助于农作物高效、绿色生长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保持生态环境。例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更加详细地掌握天气环境变化、市场供需信息、高新农业技术等,进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农作物整体种植计划,同时对由客观因素造成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进行有效预防与规避,提升整体种植效益。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化设备来进行时间、地域的规划,起到减少劳动资源消耗、提升土地使用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种植户自身的竞争力与种植效率,进而实现农业高效化发展。另一方面,结合智慧农业的高效与精细特点,可施行绿色种植方案,将生态保护与健康发展相融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施放农药等,提高农业废物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产品绿色发展[1]。

25G时代对改善智慧农业发展现状的帮助

2.1使农业互联网更加智能化

很多做农业的人都了解智能农业物联网并且从中获得利益,例如: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设置蔬菜大棚,对大棚的种植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态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判断出施肥时间、除虫时间然后实施相应的措施,5G时代的到来可以降低物联网建设的成本,并且由于5G的速度很快可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使得农业互联网更加科学、准确、智能化。

2.2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农业管理是农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与5G相结合将给使用者带来加便捷、高效、智能的使用体验。例如,建设智慧农业大棚,对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可进行视频实时监控,并通过5G网络实现实时进行云平台智能上传、备份、分析后,快速给出最终分析结果并进行种植预测,同时还可连接大棚的通风系统、灌溉系统等,实行完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所以5G时代使农业管理更加智能化。

2.3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依据5G更加快速、精准的特性,可对更加宽广的区域进行高精度管理,并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技术。不仅仅可以将不同区域的土壤、日照、降水、种植等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反馈,高速处理这些信息实时为种植户进行预测与计划,还可以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种植技术针对性升级与更新,使种植户掌握的高端种植技术更加适宜于自身的种植区域。另外,消费者也可通过5G网络实时对种植过程进行参观,也可让种植户方便借鉴相关经验,使种植技术更加智能化。

2.4使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

我国社会是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同样在农业劳动人员中老龄人务农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为不足,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因此,智慧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帮助改变这一现状,例如,通过5G技术,实现智能人工进行日常农作劳动,种植人员进行实时远程操控、提前制定种植计划,再通过智能设备进行自动灌溉等,实现更大面积的管理并提高效率,使得劳动管理更加智能化[2]。

35G区块链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3.15G区块链+农业大数据

区块链是由数据区块通过签名密码、时间戳等机制进行区块链条式组合,进而构成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因此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5G区块链,扩大区块链容量,同时利用区块链特有的不可篡改、全历史、强背书的数据存储性质,而使得数据特工这的合法权益与私密性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改善传统数据的数据复杂、结构复杂、周期长等特性,将5G区块链与农业大数据联合应用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3.2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物联网

将5G区块链大数据与农业互联网相融合,会让物联网需求更加多样化,远比目前更加低功耗、快速、准确的小型化农用传感器将随着整体5G发展而广泛运用,物联网的信息量与设备应用率将会更高,为整体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3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金融

在金融领域中区块链的应用已经较为深入,因此,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金融中可借鉴金融行业成功经验,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适宜调整,来达到提升信誉与工作效率的目的,同时提升了整体工作效率。例如,传统农业金融领域中申请农业贷款,需要银行、中介机构等进行核实信息、提交信用证明等工作,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而应用5G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农业贷款机构直接通过调取区块链中的真实数据信息,即可进行相关业务的开展。

3.45G区块链大数据+农业保险

由于我国土地广袤,涵盖较多的自然环境类型,同时还是农业经济大国,因此种植户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一旦出现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对于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将造成巨大、直接的损失。因此,建立农业保险制度至关重要。将5G区块链大数据应用于农业保险之中利用区块链特点,保证保险相关的数据真实性,再综合大数据中所记录的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更加准确的灾损评估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种植人员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实现农业保险评估、调查、定损、理赔等程序的公正与合理。

3.55G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

目前的云计算依旧具有一定的中心化特征,因此将5G区块链技术与之有效结合,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将过去的云计算模式转化为云分布计算模式,让农业领域中大量的碎片数据与资源得到一定的保护与优化,提升农业分散数据的高效利用。同时,这种技术还可合理保护数据上传与利用、进行交易等过程中参与者的利益与权益,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65G区块链大数据+质量追溯

将质量追溯体系与5G区块链技术结合,利用区块链的特点可有力保证食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安全可靠;应用人工智能设备,对于食品的产供销三大环节进行机械采集,避免产生选择性提供问题;高度透明化的产供销环节可以提升消费者、生产者与监管部门对食品质量的完全信任,整体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还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群体性事件与网络暴力蔓延的发生。

第5篇

第一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把*“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工业、综合服务业和现代效益农业协调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中心港口城市产业体系。

第二条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产业聚集和优化布局;坚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主动承接先进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适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自然生态协调。

第三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带动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高密度印制线路板设计和制造、软件等产业,形成信息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现代中药、新型疫苗等以及医疗器材制造业;光机电一体化重点配套装备制造业、包装印刷;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材料,轻型建材;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发电机组。

2、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促进*大工业项目的引进培育。抓住*被规划为全省五大石化基地之一的契机,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以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全省重要能源电力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石化、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等战略性产业。实施大项目和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华能海门电厂等大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聚苯乙烯、*石化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积极培育催生年产值超50亿元的工业龙头企业。争取在配电设备、精密机械、大型石化设备、重型建筑机械等领域实现突破。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生产服务业促进工业制造业发展,以工业制造业带动生产服务业,大力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现代交通及物流、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等服务中心。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发展工艺玩具、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电子元器件、化妆品、食品等批发市场。办好工艺玩具博览会、食品博览会、塑料博览会等特色专业展会,培育发展会展经济。发挥港口和区域通枢纽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提升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保险、法律咨询、会计、信息、科技、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区域辐射功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加有效信贷资金供给。积极培育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提升资本集聚运营能力。

积极发展生活服务业。以提升商贸流通业为突破口,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实现消费转型升级。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构建以*为粤东旅游服务中心的区域性旅游网络,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和区域合作,发展具有潮汕文化内涵的滨海旅游业。推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启动北山湾片区、南滨片区开发建设,建成融旅游度假、高尚住宅、会展商贸、文体产业为一体的新城区。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积极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公房和普通商品住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4、发展壮大现代效益农业和海洋产业。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五大优势农业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骨干基地建设,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效益农业。大力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行良种良法和设施农业建设。继续发展禽畜养殖业和优质高效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强农业对外合作,争取设立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海门国家中心渔港、抓紧规划申报云澳国家中心渔港,推进达濠渔港建设,发展现代渔港经济。重点扶持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把我市建设成为南方外向型水产品养殖、加工基地和科研中心。抓紧生态公益林建设,提高森林林分质量。

5、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加快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食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建立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研发和技术改造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规模水平和产业集中度。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大、质量差的落后生产设备、工艺和产品。强化对水资源、土地、海洋和海岛等的生态保护。加大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大生态林业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海域、岸线保护性开发和*湾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条产业发展区域布局

以*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壮大*制造业基地、*工业基地、综合服务业基地和现代效益农业基地,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构筑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力强的城市和产业发展载体,重点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环境三个基础,增强城市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1、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

⑴重点建设项目向“三条经济带”和高新区、保税区、科技工业园等特定区域集聚,促进区域产业带(片)的形成和功能开发;

⑵加强城镇(村)规划,按规划安排和改造村镇工业项目,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⑶新建项目根据其对环境影响情况(大气、水污染、噪声等),按环境分区要求及各片区的环境容量选址;

⑷严格控制新建污染型项目,通过易地改造,相对集中污染型企业,提高整治污染的效率和质量;

⑸严格控制沿海岸带和沿江河岸的新建、扩建项目。

2、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要点

金平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印刷包装、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积极发展新材料、环保产品等*产业,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起点规划、设计和高质量实施旧城区改造,加快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建成城市区域行政及商业中心。重点发展区域:广东省*金*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

龙湖区:以东部城市经济带为依托,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促进城市东延,建设新城区,尽快形成兼具国际贸易、招商、博览、技术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商务区,为建设*未来新城市中心与CBD奠定基础。重点发展区域:东部城市经济带、广东省*龙湖工业园区、国家光机电产业基地、省火炬计划输变电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以时代广场为中心的商贸会展区。

*区:依托工业经济带和广澳深水港,重点发展以资本密集、大运输量的能源、石化、船舶修造、新型材料为主体的*工业,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业和大型仓储基地及物流、配送、运输业;加快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海洋渔业、旅游观光、教育培训、商贸等产业。重点发展区域:工业经济带*石化园区、*化学工业区(规划)、南山湾工业区、大三联工业园区、广澳深水港区和北山湾教育、南滨片区会展文体等专业园区。

澄海区:重点发展工艺玩具、纺织服装、塑胶制品、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和*产业。发挥“中国玩具礼品城”、“中国工艺毛衫名城”品牌优势,建成国际知名的玩具礼品、工艺毛衫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以侨文化观光旅游作为发展主体,建成*市的城郊型休闲度假旅游地。重点发展区域:岭海工业园区、澄海凤翔玩具专业镇(国家星火技术产业密集区)、澄华工艺毛织服装专业镇(专业技术创新试点)、东里五金专业镇、莲下精细化工专业镇。

潮阳区:加强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经济带建设步伐。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音像制品、塑料制品、文具纸品包装、机电设备、食品加工和生态高效农业,加快莲花峰、灵山寺、旅游观光农业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音像制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区域:和*业区、潮阳经济开发试验区、海门能源基地、谷饶“中国针织内衣名镇”、贵屿循环经济国家示范园区和关埠运输枢纽。

潮*:加强城区和两英、陈店等中心镇的规划,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国道324线和陈沙公路为两大发展轴,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加工,配套建设物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红色旅游、特色旅游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区域: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区、潮南工业经济走廊,国道324线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塑料文具三大产业基地,峡山物流中心及两英纺织服装、陈店电子器件等特色轻工产品市场。

南澳海岛开发试验区:加快南澳岛开发试验区和国家一类口岸的综合功能开发。重点发展风能综合利用、船舶修造、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品(药品)开发等海洋产业,转口贸易及其配套的仓储、运输业;加快海岛旅游业发展及配套建设,积极拓展对台经济合作,努力建设生态岛。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力系统设备、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保税区: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第五条制订《*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

依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有关政策,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中选择部分更适合*市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的产业,形成《*市优先发展产业目录(送审稿)》(简称《目录》),作为*市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指导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审批产业投资项目和实施相关优惠措施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录》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市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适时修订,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

除《目录》列出得产业投资项目外,其他产业投资项目的管理仍执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划分的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含淘汰类),不属于优先发展类、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为允许类。

涉及外商投资的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年版)》执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新调整时,从其规定。

第六条实施《意见》及《目录》的原则要求

1、凡属优先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增加投资,加快发展,并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实施相应的扶持和服务措施,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先予以保证和扶持。市政府出台的各类扶持产业发展财政性资金,优先安排扶持优先发展类项目,适当扶持鼓励类项目,禁止用于其他发展类项目。对鼓励发展类投资项目的其他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2、凡属需要政府配置建设用地、使用海(江)岸线和水域等资源的投资项目,应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防止资源闲置、浪费。

第6篇

随着农业保险业务的扩大,精细化管理与工作时效性之间的矛盾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公司的数据精度不够,难以为实现“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提供技术支撑。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理赔领域。在传统的农业保险中,对于理赔资金的发放,由于保险公司的人力物力不足以及被保险人的信息缺失,加上赔款发放的手段缺陷,多采取现金发放的手段,且保险公司不能直接将赔款发放到被保险人的手中,而不得不采取将赔款发放到乡镇一级政府或政府下属机构手中,再由相关机构二次发放赔款,从而导致赔款发放效率低、场面混乱等情况,并产生被保险人拿不到赔款或赔款发放不足、赔款抵扣其他费用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户对农业保险减少农户因灾损失、恢复农业生产的信心,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再次,做好风险管控难。农业保险标的的自然特质决定了其更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在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等因素,使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在这种状况下,农业风险的风险管控就很困难。.后,做到农户满意难。近年来,农业保险快速发展,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扩大。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广泛的地区分布对农业保险服务建设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但一些经办公司基层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步伐,造成农户承保难和理赔难等问题。另外,我国农业保险存在标的分散、点多面广、技术难度大、用工量大、程序复杂等因素,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这种高成本客观上增加了做实和做精的难度,使得农户对粗放的业务模式更加不满。农险经办中遇到的难题但是,目前经办公司在推进农业保险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做实难、做精难、做好风险管控难、做到农户满意更难等难题。首先,做实难。在农业保险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涉及农户数量大,参保种类多,分布广,情况复杂,信息量大,管理困难等。

实际工作中,一般以村为单位统一投保,涉及的被保险人数量众多,被保险标的信息量大。而采用传统的纸质信息采集表形式制作投保清破解农险经办难题的路径为了破解上述“四难”问题,一方面要按照保监会的要求,规范承保和理赔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进行承保和理赔模式的创新,以新的业务模式破解难题。为此,在农业保险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的技术、人员、产品等优势,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实现三个“实”,破解做实难问皿一是承保工作实。在实际承保工作中,要认真采集参加保险农户的相关数据,重点做到被保险人信息采集真实;标的数量、位置、品种、权属真实;投保人本人签字真实。要组织关于农业保险承保、理赔业务规程及操作流程、“五公开、三到户”操作指引等内容的大规模业务培训,印制((承保单证填写规范手册》下发基层,使具体工作人员操作简便易学易懂,保证了承保工作的真实性。二是定损工作实。建立支公司、中心支公司、分公司、总公司“四级”核灾定损制度。全程聘请农民监督员参与核灾定损,让农民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保证定损理赔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还可以专门聘请在农业领域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对全辖进行年景评价,这样的年景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社会可信度,农户和政府都非常认可。三是赔款支付工作实。在兑现赔款环节上,先将理赔结果进行公示,再让农户本人签字认可,赔款全部以银行卡折方式零现金发放。赔款发放之后,公司再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三级回访和两级抽查核实情况,确保赔款真实到户。

实现三个“统一”,破解做精难问

一是实现墓础数据信息采集统一。经办公司在基础数据信息设计、采集、填写上,统一投保人信息、标的信息、地号图、代收保费收据、投保单、保险单、承保明细、转租地协议、投保公示表、收费业务发票、查勘定损单、测产单、索赔申请书、理赔计算书、理赔公示表、银行打卡对账单等20余项业务数据资料。在地号图中标出被保险人、作物种类、面积、位置,使信息更加直观、透明,方便验标、定损及检查工作。二是实现业务流程统一。不断完善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资金管理、保费收取等流程,并在统一的时间、统一的范围、统一的内容、统一的地点规范操作,保证业务质量。为规范代办业务,加强中介管理,公司可以统一为代办机构办理《保险业务兼业许可证》,与代办机构签订《保险业务委托合同》。三是实现业务标准统一。组织修订完善农业保险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做到事事有标准,环环有管控,使具体工作人员都能按照规程操作。公司还可以根据保监会和保监局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采取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业务质量检查,全面提升公司的业务质量。

实现三个“强化”,破解风险管控难问

一是强化再保险体系建设,企业建立巨灾准备金制度规避大灾风险。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要主动与国内外再保险公司洽谈,根据自身购买能力向国内外多家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同时公司要坚持提取巨灾准备金,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控制业务质量风险。通过建立制度、强化执行、加大检查、严肃处罚保证业务质量。要加强内控,通过现场检查和逐级电话回访,剔除不合规业务。三是强化防灾减损体系建设,控制灾损风险。防灾是保险经营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实施防灾防损,减少损失,既是提高保险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途径,又是强化社会风险管理和安全体系的必要措施。对于农业保险来说也是如此,但农业保险也有其特殊性,难度也更大。农业保险是个庞大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各个部门,包括财政部门、民政部门、气象部门、农业部门、畜牧部门、各级政府、村民委员会等,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合作是搞好农业保险防灾减损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农险经办公司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利用气象数据分析、预测年景,做好防灾、防损预报。同时加大防灾减灾方面的资金和设备投人,进一步完备防灾减灾体系。要通过防灾减损,实现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三个“到位”,破解农户满意难问

一是宣传到位。以“五公开、三到户”为出发点,通过认真宣传使农户做到“三个明白”,即:农民对农业保险政策明白、对保险责任明白、对赔偿方式明白。公司业务人员应逐村张贴宣传海报,逐户发放宣传单,集中讲解政策、条款。二是公开到位。从承保到理赔全过程公开、公示、阳光操作。承保阶段,要在每个村宣传栏公布投保政策、保险责任、除外责任,投保结束后再进行承保结果公示,并公布县支机构的承保投诉电话和办公地址,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农户可以随时拨打公司电话咨询。理赔阶段,统一公布索赔办法,理赔结果必须张贴公示7天,接受群众监督。理赔结果必须得到农户的本人签字认可,然后通过银行打卡折方式直接向农户发放理赔款。三是检查到位。目前,农业保险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不实风险。要在宣传投保过程、验标核保过程、出单后,狠抓三个阶段的现场检查。事前要对投保政策落实、数据真实性和业务质量进行检查,对不合规业务坚决查处整改;事中要对业务质量进行全面的合规检查,对虚假业务坚决予以退费或退保,对不合规的业务进行整改;事后要对已经核保出单的业务进行事后审计,对不合规业务严肃追究当事人责任,杜绝虚保、替保现象的发生。通过实现三个“实”、三个“统一”、三个“强化”、三个“到位”,可以实现农户受益、公司发展、基层政府满意的三方共赢效果。

作者:张天明

第7篇

一、在资金筹措保障上突出精准。

1.根据市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做好县本级财政资金筹集,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的原则,将各部门项目资金实行集中,使扶贫方式更加精准,扶贫方式更加显著。除县本级安排预算资金外,还整合交通、水利、教育、文广、卫生、就业、扶贫等方面资金共计6604万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2.积极主动与上级财政部门沟通对接,努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更多的财政扶贫政策和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挥基地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夯实我县扶贫攻坚基础。

3.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实施精准扶贫。一是特色产业扶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提供小额贷款或财政贴息等扶贫政策,大力实施产业扶贫。从2015年起,对刺葡萄种植农户按每株种苗补助10元,搭建棚架费用4000元补助,面积5亩以上按1600元/亩补助。油茶产业,新建油茶按600元/亩,低改油茶按300元/亩补助。二是旅游带动扶贫,合理引导旅游发展区内农业户开办“农家乐”服务行业,每户实物扶持1万元。三是购买公共服务就业,通过政府购买城管、环卫、园林保安等政府公益性就业岗位,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难问题,贫困户劳动力在企业务工满1周年,县财政补助企业1200元。四是开展技能培训,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合格的扶贫对象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贫困户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参加职业教育学习,连续2年每年补助2000元。五是实施搬迁移民,对搬迁移民贫困户,享受土坯房改造补助政策,另搬迁移民补助资金4000元。六促进教育扶贫,贫困生学前教育资助标准为每人1000元/年,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生补助6000元/次等。七是完善保障措施,从2015年起,扶贫对象中的低保、五保供养对象由政府托底100元标准代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结合财政惠农信贷通、小额贷款等政策,为扶贫对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担保,并减免但保费用。重点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大力发展扶贫信贷,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从而带动和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生产,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在资金安排上突出精准。在资金分配时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投向国家、省、市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并优先安排贫困村较集中的乡镇;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重点投向群众可直接参与并能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以及茶油、刺葡萄等农业主导产业上。同时,财政资金安排着力突出一个“快”字,快审、快核、快拨,严格按要求将扶贫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切实提高拨付的速度和效率。

三、在资金使用上突出精准。在资金使用上突出一个“整”字,整合财政及其他各部门各项扶贫资金和培训资金,形成资金使用合力。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加强扶贫资金的绩效考核,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8篇

关键词 气象服务; 新形势; 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P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128-02

0 引言

传统的气象服务采用的服务形式是主动播报式,它不以盈利为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行业对气象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这就需要气象部门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气象服务也需要从气象变化、天气等不断拓展到空间气象、大气成分等领域,这就要求气象服务从单一服务发展成为专业、公众、决策性的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是根据行业需求为其提供针对;公众气象服务主要给人们提供基本日常气象;决策气象服务是对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气象依据。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对气象服务的方法、途径、内容和方式进行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气象服务行业,合理科学的配置气象服务资源,这样才能够使气象服务能够更好地挖掘潜在项目和市场,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1 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社会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有所加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于决策气象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这就推动了气象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气象服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气象服务的资金不足

传统气象服务采用的方式是免费服务的广播式,天气预报这种长期的公益性带给公众气象服务是免费的观念,即便收费也是象征意义的,这就导致气象服务的价值被低估,无法使投入和产出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气象部门应该重点突破,整顿服务市场,精细包装提供给用户的产品,提升气象服务的质量,并把交通、电力、保险、建筑、城建、消防等作为重点,创新发展此类气象服务。

1.2 气象服务的质量需要提升

随着各行各业对于气象服务的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尤其是一些特殊性行业,但是,气象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并不够理想,有些灾害性的预报并不准确,气象产品过于单一,并且产品的精细化程度有所欠缺,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同时,气象体系中人才和创新不平衡,这些都对提升气象服务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良影响。

1.3 市场拓展方式过于单一

气象信息服务对于防灾减灾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气象服务的拓展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拓展市场的方式多采用电话进行推广,有时候会在公众心中形成专业性不强的负面影响,这种方式与社会的发展已逐渐不适应,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就需要气象部门把气象产品进一步做好做细,通过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此外,也可以与客户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某一项目,带动服务,开拓市场。

2 气象服务的创新对策

2.1 气象服务手段的创新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服务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宽阔的载体,也为经济建设开创了快捷的掌握气象信息的通道,随着气象科技化水平的提高,气象服务手段也得到了改进与优化,由口头、纸质汇报上升为短信、电话和网络服务。尤其是手机短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就给气象服务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所以,气象服务部门应该根据多种途径、针对性的进行气象服务,让气象服务的手段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对于日常天气服务,采取短信或电台播报形式即可,对于灾害性或转折性天气变化,应该全面采用电话、电视、网络等覆盖面广、传播快速的方式,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周知性。当有大型气象灾害时,更应该采用多种手段,用最短的时间让最多的人获得相关信息,最大限度的降低气象灾害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

2.2 加强对灾害的临近预报

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气雷达广泛应用,尤其是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投入运行,气象部门可以跟踪监测到一些转折性、突发性的灾害天气,这就可以及时向公众进行手机短信预警服务,而且在此类服务中要做到定时、定量、定点播报,这样才能获得显著效果。天气雷达的应用对于监测局部地区雷电、冰雹、暴雨等天气效果显著,更能对短时间的天气变化进行准确预测,一旦确定暴雨中心,就可以直观准确的观察到暴雨系统的强度变化和移动方向。但是当前天气雷达只是监测降雨情况,而对天气雷达的基本谱宽、速度等应用甚少,因此,气象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服务,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责任意识。

2.3 重点服务于三农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一直是气象部门服务的重点领域,不断提升灾害气象监测水平,尤其应该加强农村的气象监督预警能力,使气象信息与农村经济信息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强化农村的气象业务能力,完善其农业灾害预警与气象预测技术,加强建设农业针对气候变化的应急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并对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与培训,让他们成为农村气象的宣传、维护和管理人员。此外,还要在农村加强对学生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教育,对一些不发达地方积极探索开发出传播气象信息的途径,从而使气象服务效益得以提高。

2.4 气象服务机制的创新

要想气象服务机制得到创新就必须依靠科学的保障,这就需要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并不断优化服务标准,用技能的提高促进服务的提高。服务标准应该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使得服务评价有理有据,奖惩制度才能明确实施,这对于发展气象服务具有关键作用。所以,气象部门应该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并对于气象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加大力度,对于老员工要定期培训和考核,主张持证上岗。对于业内的服务步骤和操作环节要进一步规范,并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合理布局、科学规范的优化气象服务水平,从而使气象服务部门的竞争力得到优化和提升。

3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对于气象服务有了更高、更好的要求,在当前形式下,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应该把气象服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认识出来,重点把握气象服务手段的创新、灾害的临近预报的加强、 重点服务于三农以及气象服务机制的创新四个方面,创新气象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够保障气象事业得到科学、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秋.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视角,2007(4).

第9篇

通讯员 李 斌 程 林

就业创业与经济工作密不可分。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应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就业创业工作新特点,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为重点,深入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程,统筹做好各项工作。

2015年,谷城县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4500人,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1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00万元,扶持创业1000人,带动就业3500人;失业保险扩面1650人,征收失业保险费610万元。具体来讲,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冲刺全市争创全国创业型城市,抓实五大体系建设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健全争创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全民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各项工作制度,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政府促进创业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创业政策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切实改进行政管理和办事程序。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三是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质量,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四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发挥良好导向和典型作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联动工作机制。结合创业活动特点,围绕创业培训、项目选定、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信贷支持、政策落实、跟踪服务等七个主要环节,开展“创业七棒帮扶接力棒”活动,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健全工作考核体系。健全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将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指标纳入全县主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作为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实行月统计、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终考评,确保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围绕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新机制,深入落实更加积极就业政策

一是全面落实更加积极就业政策。不断适应经济转型需要,把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落实到位。二是全力服务企业用工。通过开展“返乡行动”“一建二进三访四送”等活动,完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统计制度,摸清全县人力资源状况和企业用工情况,广泛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服务。三是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组织实施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不断完善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推进就业援助制度化、精细化、长效化。四是扎实开展就业服务。组织好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服务月等专项活动,突出人岗对接,突出活动实效。健全完善就业信息四级同步和网上招聘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劳务品牌建设。

围绕全方位、多形式、重实效培训新格局,大力实施“就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

坚持就业导向,实行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就业培训坚持“六个围绕”,即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各企业新招聘员工开展就业前培训;围绕经济开发区和城中村扯迁改造开展失地农民技能就业培训;围绕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依托各乡镇人社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公益性岗位开发、落实社保补贴和稳岗补贴,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围绕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开展电工、电焊工、危化品等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围绕经济转型发展的用工需求,大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双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依托乡镇、社区(村)人社服务机构和职业学校,开展创业培训进乡镇、进社区(村)、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依托“农家乐”创业项目、小额担保贷款、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办特色创业培训班。

围绕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新要求,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深化省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和公共招聘网的应用,逐步将所有业务纳入管理系统。实施省级扶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项目,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省、市、县、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联通。二是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以全省社区党建观摩会在襄阳市举办为契机,根据示范乡镇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标准,做到辖区内服务平台建设标准统一、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统一、服务项目办理统一。畅通各项业务衔接,实现企业用工、个人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政策享受等业务办理向基层延伸,打造“十五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三是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以“忠诚、责任、干净,争做好干部”为主题的“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活动,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出重拳整治“”,持续不断地推进作风建设,努力塑造一支政治上合格、作风上过硬、品质上高尚、形象上良好、业绩上突出的干部队伍,为做好就业创业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10篇

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户对金融服务有了新的需求,发展农村银保合作,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不可控因素给农户造成的损失可以得到及时补偿以快速恢复生产,同时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进银保合作,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系统的监管潜在风险,对农民、银行和保险都有重要的意义。

1.银保合作对银行的意义

农民对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风险意识在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银行贷款的供给却没有相应的完善。因为农业生产效益较低,为防范风险银行对农业生产的贷款利率比较高,而且贷款程序复杂造成审批时间较长,使农户的交易成本及银行的管理成本增加。保险公司通过对同类风险在不同地区的承保,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散风险;降低贷款农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购买保险使贷款农户把自身的部分风险转移出去,通过银保合作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2.银保合作对保险业的意义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的保险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保险机构如果要在农村设立基层部门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农业保险的赔付率比较高,使保险机构进驻农村的收益低,很难持续发展,如果以农村金融机构为依托,利用银行各网点销售保险产品,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覆盖农村保险市场的目标。借助农户对银行的信任及银行的品牌优势,消除农户对保险的质疑进一步扩大保险产品的销售。

3.银保合作对农民的意义

通过银保合作,农户到银行就可以办理存贷款和相关的保险业务,实现了从存贷款到保险“一站式”的便捷服务,简化业务流程,节约业务办理时间,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银保合作的现状

1.农民对保险的认知误区

部分农民对保险有偏见,认为入了保险就会遭受损失;或者是有侥幸心理,对可能发生的意外灾害认识不足,把保险开支列入乱收费的项目;甚至把保险公司当成是救济机构,向其过度索赔造成保险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2.保险产品单一,适应性差

保险公司的保单最初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的需要而建立的,在开拓农村市场时对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缺乏系统的研究,对城乡居民采用一刀切的标准,不适用农户的需要,保险公司产品创新滞后,降低了农民购买保险的有效需求。

3.银保合作模式

银行提供销售渠道,通过销售保险公司的产品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模式的银保合作,使银行收益并不高,严重制约着银行发展银保合作的积极性。而且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的通常都是短期协议,不能保证稳定长久的保费收入。

4.监管力度不到位

现阶段银行和保险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银保合作就难免会造成两个监管机构的交叉监管,容易产生监管冲突,造成重复监管或者是无人监管,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混乱。

5.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保险产品专业性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员工专业素质低,缺乏所保险产品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保险公司对银保人员的培训要不断加强,从而完善银行从业人员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的双重知识结构,培养优秀的保险队伍。

三、发展农村银保合作的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保险意识

要打破农户对保险的片面认识,就要打破被动销售的局面,可以在金融网点通过设置驻村服务人员,主动把保险产品的宣传资料向农民介绍和普及,及时提供保险咨询服务,改变对保险的认识误区,提高其对保险产品的正确消费意识。同时把民众的需求及时反馈给保险公司,设计出更适合农户需要的保险产品。

2.创新农村银保合作的产品种类

现阶段保险公司对农村销售的保险产品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意外险,保险公司需要针对农民群体的消费行为特点和实际需要设计出真正满足农户现实需要的新保险产品,保险公司要积极向银行提供专业培训不断优化销售服务,提高银行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建立高效的监管机制不断纠正银保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深化农村银保的合作模式

银保双方要努力在客户信息、产品开发、销售服务和流程管理等方面建立对接机制,从考核和奖励制度方面进行优化整合。不断精细化管理流程,银保双方要以客户为中心开展银保业务,提高农户的忠诚度。为了持续的发展银保合作,保险公司可以对农村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建立资金补偿机制,降低其自身承担的风险。

4.培养复合型保险人才

保险公司要加强对银保员工的保险知识和营销技能培训,熟悉产品的专业知识和销售流程,提高产品销售技能和客户维护策略,不断完善银行的保险水平和售后服务,引发农户对保险产品的兴趣,对保险内容和理赔要点进行准确的解释,保证农户的留存率。

5.完善银保合作监管

第11篇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真正进入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相对较少。成都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始终把服务“三农”、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网点遍布城乡、覆盖所有乡镇的优势,大力开展业务创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信贷资金。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还需进一步坚持以客户满意和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经营理念,不断加大金融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助推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保持全市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完善信贷服务体系,为城乡统筹提供更多更大的金融支撑。首先,完善信用贷款方式,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覆盖面。同时,对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在评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正常、产品有市场、财务状况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要给予贷款支持。其次,不断创新担保方式,大力推行最高额担保贷款,有效拓展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对基地农户、专业大户和开发业主,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订单、保险单、承包经营权、经济林权质押、房产抵押和多方合作担保的贷款方式;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积极探索贸易订单、仓单、银行承兑汇票、收费权、出口退税质押,土地、动产抵押,以及上游企业担保、买方担保贷款方式。

加快信贷支农机制建设,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支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社不仅要创新信贷产品和贷款方式,还要创新支农机制,不断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一要创新信贷营销机制。要搭建信贷快速服务平台,推行客户经理制,畅通信贷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农村网点要设立“农贷专柜”,客户经理要包村、挂组、联户,努力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城区要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和“个人客户信贷服务中心”,不断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全面服务能力。二要构建多方合作机制。要积极倡导、参与由政府牵头组成的多方合作,形成政府引导、农村信用社贷款支持、涉农部门提供技术保障、商业保险进行农业风险补偿、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提供贷款担保、农村各类市场主体诚信发展生产经营的良性互动运作机制,共同开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三要完善利率定价机制。要按照风险和成本覆盖原则,根据客户信用等级、贷款方式、用途、期限、市场风险、综合回报率以及区域内同业利率水平等因素,制定统一的贷款利率定价办法,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合理的差别贷款利率,充分发挥利率杠杆导向作用。四要利用遍布全市城乡的庞大农村金融网络,帮助农民形成理财意识,并提供更多理财产品服务农民,使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享受到城市居民才能享有的金融服务。

加大内设机构调整力度,形成支持城乡统筹的强大合力。为适应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早在2005年底,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就设立了公司业务处、零售业务处、综合业务处,从而更加精细化管理和拓展公司类业务、个人业务,以及抵贷资产的规范管理。新都信用联社还为城乡统筹专设了“农业信贷部”和“重点项目科”,分别为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民新村等城乡统筹重点项目服务。为使机构运行的效率更高、服务更优,我们要在已经探索出的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全市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营业网点,该撤的要撤,该并的要并,要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要加快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票据业务中心、资金清算中心的筹建步伐,进一步解决全市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金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成都市作为国务院规划建设的西部金融中心,经济、金融总量较大,金融机构较多,金融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机制不同于其他地区。但可以肯定地说,在成都市被批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作者系成都市农村信用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第12篇

一、创新扶持方式,推动资金管理改革。

1、完善扶持政策、整合扶持资金。会同各部门真梳理、对比省市和本级扶持政策,结合“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转型重点,针对我区产业特点、企业特色,以及现有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2014年扶持政策支持方向、方式、着力点进行调整,由过去的直接、无偿投入向股份化、资本化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变。按照“无偿拨款为辅,股份化、资本化投入为主”的要求,调整财政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方式。根据项目所处阶段给予资助、贴息、股权等多种形式的投资。从科技、人才项目资金入手,控制一般性项目资助,加大有偿性项目扶持,重点支持科技金融、新兴产业,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向“三新”项目集聚。整合扶持资金,增加有偿使用资金额度,取消、调整引导作用不大的扶持政策,提高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政策资金的聚焦度。总体原则:减政策不减资金规模,取消的项目资助资金全部纳入基金化管理,做大基金化资金盘子。

2、突出金融创新、转变扶持方式。转变财政资助方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进入,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和联动效应。通过“扶改投、扶改贷、扶改保”等方式,把贴息、信贷、参股、担保等多元资助应用到更多的项目扶持中。加大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力度,撬动信贷资本共同扶持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引进创司、风司、金融服务公司、网贷平台等机构落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小微企业参与企业私募集合债发行。修改企业上市有关扶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境内外上市或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支持企业进入“新三板”融资。

3、加强各级沟通,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产业的调研,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进一步巩固联合会商制度,会同各级部门加强对扶持项目的研判,加强与各级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4、建立评价机制,注重成果运用。建立主管部门年度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加强对评审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绩效评价。注重绩效评价成果运用,引导资金向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高的企业集聚。

二、加强地方金融企业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1、加强地方金融企业监管,激发金融机构积极性。贯彻落实《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做好金融企业财务登记和财务监管工作,定期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及资产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组织开展好金融企业季度财务快报、年度财务决算和绩效评价等工作。支持地方金融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政策、资金支持,引导地方金融企业加大改革力度、完善经营机制、扩大股本。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继续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的覆盖面,加强资金池运行情况的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工作。

2、加强农业保险资金监管,促进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积极创新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措施,提高服务效率。研究探索高效农业参保的新模式,不断拓宽农业保险的深度和广度,为高效农业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科学做好农险核损理赔,确保定损公平合理,理赔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业保险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农户参保、受灾、查勘、定损、赔款等信息统一规范管理,做到信息公开,政策透明,为老百姓办成事、办实事,办好事。

三、夯实国资监管基础,推进资产资本化。

1、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盘活闲置资产。组织对企业国有资产、企业改制剥离资产进行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国有资产分布状况。根据清查的结果,分类落实企业产权管理主体和责任,明确管理、盘活目标。由区政府办牵头,住建、国土、规划等部门积极配合,出台区国有资产办理“两证”的相关办法,尽快办理房产、土地两证,突破资产处置瓶颈,为资产资本化提供保障。

2、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开展财务审计。做好全区国有企业产权登记工作,规范企业固定资产登记、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债权债务管理;建立人员实行预算管理的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办法,探索实体化运作的国有企业绩效薪酬分配办法;出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办法,明确监督管理的程序及职责权限,建立从国有资产产权确认到配置划拨、处置收益的立体防线。全面开展对国有企业年度财务审计。

3、加大镇级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镇级国有资产的管理,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形成国有资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组织对镇级国有资产的检查,逐步形成对镇级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4、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管理的意识,落实专门人员维护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定期进行信息比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财政定期组织检查,确保实现动态管理和动态平衡、实现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