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

时间:2023-06-28 17:3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商用户运营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商用户运营策略

第1篇

与台上常小兵的看似平静相比,在掌声欢腾的台下,联通员工的脸色大都已经兴奋潮红。作为最成熟的3G技术,WCDMA早被联通员工视作3G时代赶超中移动与电信的一手好牌,他们所等待的正是这一刻的牌局开始。

问题是,此时距电信重组大幕揭开已近一年,中移动和电信早已先后出发,踏上3G征途,三地上市、拥有50万庞大员工规模的联通能否后来居上?

55城市试商用

路要一步一步走,市场要一步一步打。这是过去一年来,常小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最常说的几句话之一。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联通3G战略的一种注解。在TD、天翼竞相放号的这半年来,手握WCDMA的联通,对于3G,一直近乎偏执地保持着小心翼翼。

从电信重组到启动试商用,360天的时间跨度里,与其他运营商在媒体上的频繁亮相不同,常小兵一直深居简出,联通自上到下也紧守“封口令”。甚至直到一周前,联通的3G策略仍然是证券分析师和媒体多方打探猜测的焦点。

联通人士透露,在“5・17”前,联通已完成首批试商用55个城市的工程建设、网络调试、业务验证等准备活动。但不同于其它运营商的3G直接放号,联通仅将5月17日开始的3G拓市定性为“试商用”。

在此期间,联通采取了多重手段,限制用户大量快速进入。

据也内人士透露,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首批用户预计在1万人左右,其他城市则为3000至5000人,在网络条件优化后,再逐渐增加。

“联通希望先通过批量用户的试商用,来发现我们不尽完善的地方,让我们在未来的时间内加速完善网络,加快完善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完善支撑平台建设,把网络功能建设得更加丰富。”5月17日,常小兵在试商用启动仪式的现场表示。

联通的谨慎还体现在资费政策上。

“我们的3G语音资费套餐,其实一共包括了从98元/月到1686元/月的10个档次,但在试商用期间,仅推出186元/月以上的7档套餐。”联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而且在营销过程中,3G试商用仅对普通用户推出后付费业务,同时仅开通186号段,并仅对选择3G基本入网的用户开放。”

联通个人客户部总经理谢国庆表示,按照这些套餐,联通的3G资费比2G资费优惠了31%到54%。不过。在外界看来,186元/月的套餐仍然是一个较高的用户门槛。

“这是典型的3G市场策略。”Frost&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认为,设立较高的进入门槛,在初期限制用户大量进入同时,也能树立高端的品牌形象。

尽管与业界此前期待的规模放号相比,联通在“5・17”启动的试商用显得比较谨慎,但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这种策略其实也体现出联通对WCDMA有着不一般的期待。

“联通将以5・17为起点,在品牌、业务、包装、资费、终端政策和服务标准方面做到六个统一,立足差异化竞争优势,树立全新的3G品牌形象。”谢国庆说。

根据联通的规划,在此次首批55个城市试商用的基础上,联通将根据网络、业务与支撑情况,逐步扩大试商用规模,预计到9月底时扩大到284个城市,年内覆盖全国284座城市、786个县城、2296个乡镇,以及重要交通干线和旅游景区,届时全国基站建设规模达到7.86万。

据透露,年初至今,联通已投入数百亿元用于3G网络建设、2G网络优化以及宽带提速等工作,全年安排投资约1100亿元。

打包收费

谨慎并不足以改变外界对联通3G的所有疑虑。直到现在,业界对联通看法仍然存在分歧:支持者坚信联通能借WCDMA翻身,悲观者则认为联通3G定位过高,可能重蹈当年CDMA覆辙。

对此。联通此前在一则形象广告中回答说:“成功,是因为失败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最后推出3G的运营商,联通虽然在时间上失去先机,但在市场策略上则有更多的借鉴和创新机会。

比如中移动最先推出“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的“三不”政策,电信和联通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来绕过阻碍2G用户向3G迁移的最大门槛。

而在资费政策上,联通更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推出了更多的变革来吸引用户。

“联通率先在国内引入全新的3G上网计费模式。”谢国庆透露,联通的3G无线上网卡引入了套餐自动升级模式,在用户业务量增多到一定比例时,会自动升级为更高流量的套餐,以降低用户费用。

“以用户选择150元套餐为例,如果用户上网流量达到4.5G,套餐会自动升级到200元,在传统模式下,这需要用户支出300元上网费;如果用户使用流量达到10个G,自动套餐升级后只需要300元,而传统模式要800元。”谢国庆举例说。

另一方面,中国运营商一直是业务使用费+流量费的增值业务计费方式,用户手机上网时,不但要为下载音乐、所观看的内容付费,同时还要支付流量费。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往往因为搞不清楚流量费、业务费而放弃使用增值业务。

不过,由于没有找到更好的模式,直到现在,中移动和电信仍在延用这一计费方式。

“联通3G手机上网引入了M/T内容计费模式,让用户更明白消费。”谢国庆说,联通在手机音乐、电视和门户业务中,都按照新的计费模式,取消了流量费和信息费的差别,统一使用M/T的度量单位明码标价,M是Media的缩写,是多媒体内容的计价单位,T则是Text的缩写,是文本内容的计价单位。

“比如用户下载一段2个M的视频,花费的费用是2个M即2元,文本计价单位则是T,1个T代表0.2元。”谢国庆说,“这让用户感觉像在超市购物一样明码消费。”资深电信分析人士付亮认为,传统的增值业务模式中,运营商不仅要对下载电影、收发邮件等应用收取业务费,还要收取高额流量费,所以很难被消费者认可,而联通将流量费和业务费用打包,综合考虑流量成本和内容成本制定合理价格,井统一计费模式,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当然,他同时也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支撑,新的计费模式难以产生很好效果,因此,联通3G手机门户内的内容必须尽快丰富,否则可能使这种计费模式成为“方式复杂却内容种类少”的鸡肋。

此外,联通3G业务中也取消了国内的市话、漫游和长途区别。联通内部人士透露,联通曾于2007年前后开始推出长途、市话、漫游三价合一的商务资费套餐,并成功发展大量用户,如今联通显然也希望将这种经验移植到3G业务中。

角色之变

对用户来说,3G的体验首当其冲的表现就是终端。而与目前仍然是产业瓶颈的TD终端,以及参与者和产品线较少的CDMA终端相比,WCDMA终端无论是稳定性还是丰富性都有明显优势。

终端无疑是联通手中的一张王牌。一个例子是,一度与中移动传出绯闻的苹果,最终在iPhone(手机上网)入华上倾向了联通,目前正与联通展开实质谈判。

5月17日,联通表示,目前已完成了3l款终端的测试,这些终端即将上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其它遭遇终端瓶颈的运营商花费巨大精力进行终端定制、集中采购,甚至联合研发相比,不愁终端供应的联通,大胆地将WCDMA终端交给了市场。

第2篇

【关键词】TD-LTE;核心网;EPC;组网

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智能手机、3G手机已经非常普及,而这些终端对移动通信数据业务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我国的移动通信数据网络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传统 3GPP网络核心网分组域网络业务支撑能力较弱,网络层次较多,数据路由转发效率较低等,且中国移动TD-SCDMA表现不佳,在3G竞争力处于绝对劣势,故中国移动采用激进跨越的TD-LTE 演进结线路。TD-LTE是一种新兴的数据网络形式,有很多优点,例如引进了核心网EPC,利用融合组网以优化和升级了整个移动网络系统。上述因素将信号传输的流程大大简化了,网络运行的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相对于传统的数据网络,TD-LTE的运营成本更低,由此可见,这种网络制式对移动网络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网络演化的必由之路。

一、 TD-LTE系统

LTE是由3GPP组织制定的一种全球通用标准,这个标准是基于OFDMA技术的,用于非成对频谱和成对频谱的分别是TDD和FDD两种模式。LTE-TDD,国内也称TD-LTE,即 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这种网络是全球的各大运营商以及企业共同制定的,这些企业和运营商都归属于3GPP组织,实际上,TDD和FDD两种模式本质相同,相似度在90%以上,可以说存在的差异是极小的。 TDD即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频分双工相对应。TD-LTE是3GPP组织由3G系统向4G系统的分时长期演进,可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并对系统中的分组数据进行优化升级。TD-LTE 核心网架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以顺应时展的需要,保持3GPP 在3G网络环境下的优势地位,也可以适当缩小3G网络与4G网络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3G网络向4G网络的平滑转变。

二、 EPC的特征和技术架构

EPC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移动网络管理设备(MME)、服务网关(S-GW)、分组数据网网关(P-GW),下图1为EPC技术架构示意图。1)移动网络管理设备(MME):负责信号的处理以及移动性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对区域数据的跟踪管理、对NAS信令的安全保护、对网络架构的选择、信令的监听等。2)服务网关(S-GW):在eNodeB切换无线网络时,可以依据每个PDN、QCI和UE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费用进行计算,也可以将服务网关作为本地锚点,以帮助系统共同实现重新排序的作用。

三、 EPC核心网的引入策略

我们首先需要针对TD-LTE进行业务定位,才能分析EPC核心网的引入策略。我们以ChinaMobile(中国移动)为例子,其TD-LTE业务发展是需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即商用初期和规模化商用阶段。在商用初期,包括使用新数据卡的用户、漫游、业务和切换,都将采用新IMSI号码段和新的USIM卡,使用终端也变为多模单待类型的;TD-LTE在商用初期的业务内容主要是短信业务和高速数据服务,而切换和漫游则是2G、3G和TD-LTE网络之间的切换、漫游和支持TD-LTE模式的国内漫游。对于TD-LTE的规模化商用阶段,则只有业务和用户,在这个时期,还会有使用TD-LTE终端的新用户,除了上述业务之外,还有语音业务包括在内。

由于地区不同,在建设TD-LTE无线网络时有一定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也有两种不同的引入EPC核心网的方法。1)新建核心网络,也就是将LTE业务、2G和3G直接融合起来,改造、升级现有的GPRS核心网络设备,这种方式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这种方式是较为复杂的,由于需要同时升级、改造现有的网络设备和新建融合设备,现有的2G、3G网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2)新建核心网元,这种方式初期不接入3G和2G用户,而是首先接入LTE无线网络,待其发展成熟,然后再将3G和2G用户接入进来,在前期,我们只需要将GPRS核心网络作为基础,通过简单的升级和改造现有功能,达到和EPC网元联通的目的,在网络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在根据需求进行恰当的升级。

四、 EPC核心网的组网方案

(一)融合组网整体原则:1)对现网影响最小原则;2)初期网络简单化原则;3)长期维护成本尽量最低,保护现有投资原则;4)确保LTE网络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 组网方案:我们以常见的两种组网方案为例展开分析。

1.HLR/HSS。①商用初期的用户基本上都是数据卡用户,我们不进行登记或者换号处理而是运用新建的HSS/HLR融入方式。为了避免对3G网络的影响,初期只负责TD-LTE用户,网络稳定后,再对其他3G用户负责。尤其是在商用的初期,很多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的操作流程还需要进一步修改,所以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意。②网络进入商用模式之后,可以采用两种方案:一是开发业务城市的 HLR 全面升级网络系统配置;二是支持业务城市新建HSS/HLR网络,逐步更换现网。

2.MME/SGSN。融合MME/SGN部署时应该考虑以下两个阶段。①商用初期,为避免对3G网络造成影响,应该将新建设备融合,接入原有 TD-LTE无线网络,网络稳定之后,再利用设备率慢慢接入3G网络。②商用阶段,我们应尽量将设备的利用率提升至最高,在升级和改造系统设备的同时,在3G和LTE网络中接入融合设备,通过进行同步业务处理,尽量减少3G和LTE网络之间的RA更新。在商用的正式阶段,说明整个的模式在初期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进入商用阶段,也是TD-LTE核心网EPC 引入策略的重要发展。不论是对现有的经济建设,还是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 结束语

对于TD-LTE,引入了核心网EPC之后,与2G/3G相比变化很大。为适应这种变化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各类4G业务,就必须采用融合组网的方式建设部署TD-LTE的核心网EPC,这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引起中国移动等相关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只要不断努力,我国TD-LTE核心网EPC引入策略及组网方案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鸿雁.LTE核心网EPC融合演进解决方案[J].电信信息化,2012

第3篇

对于运营商来说,单纯的VoLTE网络和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像VoLTE+VoWiFi、VoLTE+RCS这样的融合业务组网架构来实现多种通话模式和更加丰富的应用。在VoLTE网络基础上实现多种通话模式、原生态的多媒体业务以及丰富的融合通信业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能够促进运营商实现营收用户双增长。

在VoLTE网络的商用过程中,良好的网络运营依靠于快速故障定位和KPI的提升,VoLTE网络涉及到终端、无线、承载网以及核心网,复杂的网络状况导致定位定界难度增大,运营商很可能会面临问题定位困难、网络评价困难、语音质量保障难、用户体验评价难等VoLTE运维痛点,因而如何实现端到端的、全网的快速故障定位和性能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随着VoLTE业务的普及、用户快速的增长以及用户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如何进行快速业务部署和上线,如何降低运营商的采购和运维成本、如何实现ICT能力全面开放以更好服务企业行业应用等,将是运营商和设备厂商的共同关注点。

作为全球领先的IMS/VoLTE/VoWiFi/云化产品解决方案供应商,中兴通讯目前推出了基于LTE的多媒体业务可运营解决方案eVoLTE,该方案涵盖了网络质量提升、多业务融合、实现网络演进等方面,可以全面解决运营商在VoLTE网络规划、部署、商用以及后续运维过程中的各种业务、功能、运维需求。

针对关键KQI端到端优化,提升用户感知

针对于用户可感知的关键KQI,中兴通讯提供端到端的、全网性的优化技术和手段,从无线侧到核心网进行全方位的网络质量KPI提升,帮助运营商在提升用户感知的同时实现最佳运营,此外中兴通讯还为运营商提供72X信令风暴抵御手段以及业界首创的秒级恢复容灾方案,以此提升网络安全性。

无线站点用户数提升50%,站点数减少20%,小区覆盖半径增加50%。通过头压缩和延时调度等技术,吞吐量可以提升60%左右,在大容量的场景下,可将语音用户数提升50%;通过覆盖提升系列功能以及头压缩技术,小区覆盖半径可以增加50%,相应站点数经过链路预算的仿真经验值减少20%左右。

1秒接通呼叫,MOS>4.2,接通率>99%,掉话率

抵御72X信令风暴,秒级恢复容灾方案。鉴于IMS核心网的接入无关性,终端异常、异常终端、黑客攻击等行为均会导致信令风暴,对核心网产生巨大冲击。针对VoLTE网络中可能存在的信令风暴,中兴通讯SBC主要采取了基于黑白灰名单和过载控制等策略,实现降低灰名单生成速率、降低非信任用户的信令负荷、降低白名单的信令流量、避免终端短时间反复注册、避免终端短时间重新发送呼叫和减少未注册用户的信令六大方面防护。中兴通讯SBC多维度信令风暴防护,实测可抵御72X信令风暴。此外,中兴通讯ZXUN B200支持BFD双UP模式,容灾设备上实时同步用户注册呼叫数据和媒体通道数据,主备倒换时间单位为秒级,可以实现呼叫不断话,用户无感知。

统一多业务融合体验,增强竞争力

中兴通讯多业务融合解决方案,基于IMS接入无关性,同时允许LTE、WiFi和固网用户的接入,实现了VoLTE、VoWiFi、RCS、WebRTC以及FMC等多业务的融合,提供给客户统一的多媒体业务体验,增强了运营商在与OTT抗衡中的竞争力,同时实现了面向Pre-5G架构的业务架构转型。目前业界主流运营商比较青睐VoLTE+VoWiFi、VoLTE+RCS等业务融合方式。国内运营商中国移动以VoLTE+RCS架构为基础,通过升级终端上原有的通话、短/彩信和通讯录三大通信入口,为用户打造“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的三新业务。此架构保护了用户原有通信习惯,继承运营商基础通信业务全球可达性和电信级服务质量,提供了功能完善、体验优良的基础通信服务。

端到端简化运维,提高运维效率

VoLTE网络涉及到终端、无线、承载网以及核心网,当发生故障或KPI指数劣化时,复杂的网络状况导致定位定界难度增大。

中兴通讯eVoLTE方案提供端到端的运维手段,通过多网络信令抓取、信令媒体数据关联、历史信令回放、Bit级精确分析多网络信令数据等措施,结合vMAX、CTS、CHR等分析工具,快速全面地定位故障和KPI指标劣化的具体原因,进行改进和优化。除此之外,eVoLTE方案还提供智能语音质量评估和分析以及KPI监测等功能,帮助运营商简化运维,提高运维效率。

全网元实现虚拟化,面向未来演进

中兴通讯eVoLTE方案IMS和EPC全网元已实现虚拟化。采用先进的NFV云计算架构,使得业务与硬件解耦,实现业务网络的自动部署和弹性伸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证系统响应速度,缩减业务的部署周期及扩容周期,帮助运营商降低TCO,并保障系统的平滑演进。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云化开放平台,推动网络演进:积极参与虚拟化平台的标准、测试和商用部署工作,为运营商打造一个更快、更开放、更高性价比的核心网络;分布式DC部署解决方案:电信服务组件化,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部署于各级DC,与电信网络无缝融合;ICT能力全面开放,更好服务企业行业应用:各类业务能力全方位开放,并通过能力集成&开放平台,整合CT、IT业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行业应用需要。

第4篇

近年来,一些电信运营商遭遇大面积断网,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2012年7月,法国某运营商因核心网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设备故障导致整网停运12小时,影响法国3500万用户的电信业务。

无独有偶,距法国故障仅一周,同样由于HLR设备故障,英国某运营商断网,导致数百万用户无法使用电话、短信、数据等业务,故障持续超过24小时,引发用户的强烈不满。祸不单行,仅仅过了3个月,该英国运营商的HLR设备再次故障超过8小时,用户纷纷退网。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在于核心网HLR发生故障,这说明传统核心网HLR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患,已成为电信运营商可持续性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重要挑战。

HLR设备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用户级别,是典型的“大容量、少局所”设置。HLR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自身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网络中的安全性极其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则将引起大范围故障甚至是全网性瘫痪。

传统HLR设备的系统架构存在很多安全性、可靠性方面的缺陷,比如通常支持仅1+1主备或负荷分担方式的容灾,但不支持布式容灾,数据实时同步能力弱,可靠性偏低,应对突发性高话务处理能力差。这是电信运营商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多数在网运行的HLR设备难以融合4G EPC HSS功能和VoLTE所需的IMS HSS功能。在2G、3G、4G多网络并存情况下,存在多个用户数据管理点,相似网元和数据增多,增加了设备投资和故障隐患节点。

用户业务应用种类越来越多,用户数据急剧增加,在传统HLR中逐渐累积,易形成数据孤岛,不便于数据管理、数据价值发掘。

面向融合创新的高可靠性SDM方案

中兴通讯核心网SDM方案,在充分保障用户数据的可靠性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数据融合,同时具备良好的开放性,面向4G以及未来向5G网络的融合演进,满足物联网海量应用的业务需求,完美解决电信运营商在用户数据库方面所面临的难题。

多级可靠性保障,打造无忧网络

中兴通讯SDM产品内存/磁阵/本地硬盘提供多层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分布式部署组网提供N+K多站点地理容灾,最多允许K个节点宕机。比传统的1+1容灾,可靠性提升高达K倍。这种组合的安全机制为运营商提供超过99.9999%的高可靠性。

这些节点在日常以负荷分担方式运行,每个节点都可根据需要承担业务,节点间自动同步数据,校验数据一致性,压缩存储数据,在不影响用户的业务体验的基础上平滑扩容。

多业务融合简化部署,降低TCO

中兴通讯SDM的一个物理单板支持多个不同应用,包括2G HLR,3G HLR,CDMA HLR,4G EPC HSS,IMS HSS,EIR,MNP,AUC,AAA,M2M HLR等16种网元的融合,充分体现多业务种类的融合。在业务层面,支持用户在多种不同制式网络中的接入和移动性管理,支持VoLTE及VoWiFi,支持多号码、多卡多号,支持MVNO分权分域。在信令层面,支持Diameter和SS7信令融合。

中兴通讯SDM采用全分布式架构,实现了业务和数据分离,减少业务和数据的耦合性,提升节点容量,基于原子量级的融合设计理念,减少网元数量,降低组网复杂度,有助于简化网络的部署,降低对接的复杂程度,降低TCO,充分满足网络未来演进和发展需求。

数据融合开放业务能力,便于业务创新

在整体架构上,中兴通讯SDM方案致力于构造开放的VNF生态系统,适应电信行业的虚拟化云化趋势。应用和底层框架松耦合,具备很强的平台可移植性,可便捷切换平台。底层框架具备开放性,可对顺从标准规范的应用实现托管。云化架构,利于系统自组织,打造新型、高效网络。

在结构设计上,用户数据的组织采用树形结构,增加新的应用只需在原树形数据结构中增加新的业务子树,简化了数据结构,也为今后的持续升级带来了便利,利于更多的应用接入,运营商可根据市场需要快速推出新业务。这种数据融合的设计理念,不但融合多种网元,便于网络演进,也为业务创新提供了保障。

消除数据孤岛,提升网络价值

中兴通讯SDM的设计思路基于多种数据融合,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提供输出格式灵活的分析结论和建议,以用户为单位进行数据组织,消除数据孤岛,为运营商的发展提供有效建议。SDM作为统一策略中心,提供灵活敏捷统一的策略管理方式,服务运营,极大的提升网络价值。

海量数据存储,满足物联网要求

在容量设计上,中兴通讯SDM方案提供千万至亿用户级别的接入管理,在越南为6000万用户提供接入,在巴基斯坦接管现网HLR设备并提供1亿用户容量接入,全部经受住了严格的商用考验。

基于无障碍扩展的设计理念,中兴通讯SDM方案不仅在M2M物联网领域,为油料监控、水电煤气智能抄表、车辆管理、畜牧养殖等提供广阔的应用,而且还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提供了海量的数据管理平台。

统一业务发放,简化业务开通

中兴通讯SDM提供统一开户指令,能够自动分发开通指令,简化业务开通,同时具备自动检测4G/VoLTE/VoWifi/M2M等不同应用终端的能力。

可靠高效服务助网络变革

中兴通讯SDM解决方案不仅为超过1亿的中国三大运营商用户提供服务,而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部署,密切推广新型技术合作,把中兴通讯核心网的先进技术方案拓展到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网络。截至目前,中兴通讯SDM方案已服务于全球86个国家的155个运营商,为超过15亿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成就令人瞩目。

第5篇

截至2009年末,三大运营商总共投资1609亿元,发展用户1100万――这当然并非一份满意的答卷,但幸好,它更不是最后的答卷,在“3G元年”365天的博弈中,三大运营商神通互显,其中精彩自有EF为你评说。

努力总有回报

自2009年1月7日获得3G牌照以来,三大运营商全力建设3G网络和发展3G用户,一年多的3G网络架设成绩已彰示其上,累计完成3G网络投资1609亿元。

中国移动800亿元的使命与责任

TD―SCMDA承载着中国电信业多年来的希望,相对而言,TD―SCDMA的产业发展最不成熟,中国移动作为一家成熟的上市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运营商,TD是它不愿承担的却不得不承担的重任。5亿的用户资源和充沛的资金是中国移动最大的本钱,而TD―SCDMA也中移动带来了诸多政策上的倾斜。2009年,中国移动成功发展500万TD用户,同时打破终端的瓶颈,与RIM和诺基亚达成合作协议,在稳步发展TD的同时,中国移动也已启动上海世博会TD,LTE试验网建设,提前布局4G市场。

截止2009年底,中国移动对TD―SCDMA累计投入约800亿元,通过与各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拉动TD―SCDMA产业总投入3000亿元,带动10万人实现就业。同时,TD,5CDMA网络三期工程顺利完工。全国70%以上地市实现TD―SCDMA网络优质覆盖:TD―SCDMA客户数突破50a万户,月均发展用户数比去年2月份正式商用前增长近14倍,客户发展明显加快,现在,我们看到TD―SCDMA网络在全国的用户已突破500]5,TD―SCDMA终端总数已达266款,并且,中移动在TD―SCDMA网络上实现了对所有2G业务的迁移,业务数量超过150项,同时,开发出可视电话、多媒体彩铃、手机视频、手机阅读器等多项TD―SCDMA业务。

中国联通坐享其成言之过早

中国联通手握两张大牌――WCDMA和iPhone,WCDMA的市场成熟度是CDMA2000和TD―SCDMA所望尘莫及的,而以iPhone为代表的明星手机也让另两家运营商羡慕不已(至少看起来是这样),但中国联通在2009年里过于倚重这两项优势,缺少业务支撑限制了W网优势的发挥,而水土不服且姗姗来迟的iPhone仅仅成了联通“沃”的又一个代言人,收获的实绩目前还寥寥无几,5.17试商用、10月正式商用,联通的3G起步晚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WCDMA的优势有时限,能否后发制人2010年将相当关键。

经过一年的营造,WCDMA网络已经覆盖了我国335个大中城市以及交通干线和重点旅游景区,并与217个国家和地区的365家运营商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与64个国家和地区的126家运营商开通了3G漫游业务,从获得3G牌照到现在,中国联通WCOMA网络的建设速度、网络规模已双双创下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WCDMA商用网,同时,WCDMA正式商用以来,中国联通推出了手机上网、手机电视、手机音乐、视频通话、手机邮箱、手机报、无线上网卡等3G业务,同时,联通3G资费实行“长途、市话、漫游一体”的资费体系,取消了国内手机漫游费和长途通话费,合理的资费为中国联通也赢得了众多3G用户。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国联通3G用户总数已达到182.2万,预计全年3G用户将达200多万户,且都是真正的3G用户,使用3G典型功能和数据业务。此外,联通3G手机在成熟性,机型数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联通于2009年1 0月30日率先在国内市场引入苹果iphone智能手机,这是目前全球最好的3G手机,为WCDMA终端阵营添加了重要力量,而第一款低于千元的3G手机也是联通推出的。目前,联通已开始打造其它WCMDA制式的3G明星手机。

中国电信3G品牌深入营销

不同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收购联通CDMA网络从而获得CDMA2000牌照,完成的是从无到有的晋升,既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没有WCDMA成熟的产业链,拥有最少移动用户的中国电信在3G元年更多的是内功的修炼,吸收消化原联通C网资源、并进一步调整企业构架,同时结合自身固网的优势,以互联网手机为概念重塑企业品牌形象,以业务捆绑的方式发展用户,中国电信并没有过度强调3G的概念,但却步步为营提升移动用户基数。2009年中国电信将旗下移动用户数量翻了一番是最好的证明,同时,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09年11月数据,中国电信在全国3G用户总数中也成功地占有最高份额。

不可否认,中国电信在36网络覆盖方面进展最快,早在2009年8月份,中国电信3G网络已覆盖全国各地,普及到县。此外,中国电信已经在全国主要高校完成了无线局域网覆盖,目前,中国电信的3G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00余个城市、20S5个县市和6000余个发达乡镇,是我国覆盖最广,质量晟好的3G网络,同时,中国电信是最早宣布3G网络正式商用放号的。2009年3月23日,江苏电信、北京电信等中国电信省公司率先在全国3G正式放号,4月份,中国电信各省公司基本上开始全面3G放号。

而中国电信3G手机运营也非常成功,在中国电信不断推动下,中国电信3G终端产业链日渐成熟,截至目前,CDMA手机已达500余款,数百款3G手机将陆续上市,尤其是大批千元级的3G手机和部分3G明星手机将登场。

周岁之后,才算踏上征途

数据是冰冷的,可难挡投身其中的参与者的狂热,虽然算是一个混沌的开局,但3G的演义还只是刚刚拉开架势,我们期待中的征徒这才迈出了第一步,好戏?在后头。

用户为王

国内3G网络用户数与网络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最后要如何解决?对此,EF认为,中国拥有有全世界最强大、质量最好、技术水平最高、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2G通话网络一只要再把手持终端的无线宽带 (Wapi与Wi-Fi)发展起来,就可以满足降低资费和提升上网体验这两大用户最看重的需求。

但是,除了3G网络用户数量和服务质量之间的矛盾之外,相对于2G而言,3G网络还没有形成可堪立足的“刚性需求”,在目前三大运营商用户数合计不到千万的背景下,3G在中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3G不具备完全替代2G的可能,因为2G已经满足了用户通话的刚性需求,3G优于2G的视频、娱乐等附加功能无法形成用户刚性需求”。问题显然出在”刚性需求”四个字上,的确,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今摆在三大运营商,以及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兴等终端商面前的难题是,怎么样尽快把多种多样的互联网应用与用户潜在的需求进行“无缝对接”,使3G市场可以立足于多个“刚性需求”之上。

智能手机的两大强者苹果和RIM已经为这一思路作出了先期示范,它们的娱乐和商务应用已经成功地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这种成功案例也给国内运营商带来了不少启发。

“孕育期”还将延续

早在2009年初,EF就曾强调,“这一年的3G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应用开发有一个摸索的过程,爆炸式增长在两三年内才能出现。”果然,2009年内上网本、上网卡、智能手机轮番上阵,让人眼花缭乱,但到年末,3G业务仍没有出现规模性爆发,而日本的实例或许能帮助解释这一现象:2001年,NTT DoCoMo在全球率先推出3G业务,原计划在2002年3月份达到15万用户的目标,但直到2003年第二季度才开始出现真正的快速发展,随后两年内迅速增长到千万规模,如果我们把2003年第二季度看成其3G业务的一个拐点,恰好在这个拐点前夕,WCDMA网络覆盖了日本97%以上的人口区,这绝非巧合。

“从国际经验来看,3G从建网到普及至少需要18~36个月,中国到现在为止才有多长时间呢?”这―发问据称来自中国移动副总裁鲁向东。另有数据显示,在3G正式商用8年之后,全球3G用户数才进入快速发展期;日本的36市场培育期在16个月左右,韩国从2002年的3G商用到2008年的3G用户爆发,经历了6年的时间,而我国的3G业务正式运营还不足一年。

由于3G的主流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需要一些条件成熟,如:网络覆盖的完善、内部运营的高效、用户需求的激发等,目前看这些条件还没有形成。乐观估计,运营商完成网络部署、内部资源的进一步聚合,并通过有效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应用需求等,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而安信证券在《2010年通信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也称,2010年3G在中国不会爆发,仍将处于导入期。因此,对运营商而言,整个行业在2010年缺乏整体性的机会;跟3G相关的移动增值业务也很难有实质性的表现,而中信建投则在《通信服务行业2010年策略报告》中醒目地宣告:2010年将成为3G高速发展年,3G业务和收入有望在下半年进入高速增长通道,用户数有望超过5000万户;预计联通、电信、移动各占40%、35%、25%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2010年仍可能是3G“孕育期”还将延续的一年,但在“时刻准备着”的状态中,在扩大用户规模的进程中,机会正在浮现。

2010,我们等待真正触及3G

送走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搞建设的3G元年,2010年3G将带给用户怎样的惊喜?其实,从各大运营商和相关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的动向来看,普及部分3G应用将成为3G在2010年的大主题。

3G应用新热点

说到3G应用,高速无线上网在2009年成为“3G是什么”的第一个虽佳答案。当零售渠道3G手机的款式可以忽略不计,3G在很多用户脑海中还只是个“概念”时,移动互联的最好表现――无线宽带便给了大众一个不小的惊喜――于是,在2009年,视频通话、高速上网、手机地图这三项应用被高频次地提出。

那么“2010年”哪一项3G应用将被大力推广?EF认为“能够充分证明3G将带给人们无处不在的便携生活的“手机支付”业务是最有可能的一项,虽然现在用手机购物听起来还有些生涩,但如果上半年这一功能在更多购物场所得以实现,使得交煤气水电费、外出吃饭、看电影,都能靠手机搞定,手机支付必将很快成为用户的习惯,其实,在上海我们已经可以通过刷手机购买世博会的门票了。同时,银联有计划向上海全市投入的大量新型POS机全都是带手机刷卡功能的,而同样在今年,各大运营商都会将手机支付作为年度大力推行的3G主流应用。

你用“XPhone”了吗?

iPhone、OPhone、GPhone,全球的3G市场上还将出现多少“X Phone”?这个答案尚不得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3G智能手机将继续领跑市场,促进3G的终端普及,2009年,智能手机获得了逆市中的高速增长,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统计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超过410075部,同比增长率为12.8%,大大超过手机市场整体增长速度,其中,苹果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17.1%。

智能“明星机”对3G普及的推广作用有多大,从各大运营商的态度就看得出来,先是中国联通引入苹果iPhone,后有中国移动采用开放平台的OPhone首销,之后,中国电信宣布将引入黑莓,另外采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CDMA 3G智能手机三星SCH―i899也将于今年初正式上市,3G应用,少不了终端的支持,用户在这些智能手机上了解到3G的强大。相信在2010年,智能3G手机仍将带给市场更多的惊喜,将在整体的手机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向3G普及迈出更大的步伐。

3G成为“换机族”的理由

去年年底,据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的预计,2010年三大运营商将建设3G基站28.5万个,3G用户将超过1000万户,另据业内人士预测,2008年、2009年是我国3G业务的导入期,而2010年将是3G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转换的关键一年,201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4亿元,是2009年的4倍。

第6篇

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和业务的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最主要特点和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移动通信市场处于高速发展之中;2)语音仍然是业务的主流;3)语音业务不会再有大的增长,今后的业务的增长主要来自数据。

移动通信毫无疑问是电信市场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领域,并且仍然在高速增长。2000年全球移动用户增长达52%,亚太地区的增长率最高。移动通信业务的收入也在越来越成为电信业的最主要收入。

然而,近几年被高度关往的移动数据业务至今没有启动的迹象。WAP遭到失败,只有日本的i-mode取得了成功。最近电信行业内正在重新评估语音业务,行业内近几年一直在期待移动数据产生新的所谓“杀手应用”,但是实际发展却令人失望,如今不少人醒悟过来,认为其实语音就是最好的“杀手应用”,在5月份举行的全球3G大会上,甚至出现了“语音就是上帝”的口号。

虽然语音仍然是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但其收入的增长率已出现下降,全球普遍出现移动用户的ARPU(每用户年业务收入)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价格的降低,而用户的业务量普遍又没有增加。因此,只有出现新的业务,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收入来源,而新的业务显然是数据业务。尽管数据业务的发展尚难预测,但毫无疑问如果有新的业务增长的话,则肯定在于数据业务。一般预测,到2003年数据业务所占的比例将达到40%。

以上的趋势在欧洲特别明显。目前欧洲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己达70%,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没有,进一步的业务发展只能是来自数据。因此欧洲是最为积极地推动数据业务发展的集团。所以,欧洲运营商的3G策略,包括业务应用、建设部署、运营策略等,基本上都是针对数据业务的。

但是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和发展有很大的特殊性,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全球的一般情况。中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移动电话用户仍在急速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移动语音业务仍在大幅度增长;到数据业务仍无启动迹象,前景更加难以预测。

中国2000年移动电话用户的增长接近100%,目前移动用户总数已超过1亿,而尽管如此,中国目前的移动电话普及率只有大约3%,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用户数将超过3亿。因此,移动电话市场在中国仍将有极大的发展。

移动语音业务仍在大幅度增长。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0年移动业务收入的增长约为50%,其中语音业务占绝大部分。因此,可以预计,近几年移动语音业务仍将高速发展,成为带动电信业务市场增长的主力。

数据业务方面,2000年中国电信的数据业务收入仅仅占总业务收入的5%,而移动数据业务的比例可想而知。目前最主要的移动数据业务是短讯业务,而WAP的用户数极少,业务量更是微乎其微,移动数据用户(即移动Modem用户)的数量更少。中国移动的GPRS投入运营后,其主要业务仍然是WAP(当然是基于分组的WAP)。目前还未有任何大的移动数据业务出现,因此近年内还难以期望移动数据业务会有大的启动和增长。

二、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市场策略根据以上对世界和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市场策略应该是:以话音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能力确保在高速发展中的话音业务市场上占有必需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能够提供先进的数据业务,并且能够升级到未来的3G型宽带数据业务。

三、3G是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机遇和挑战

移动通信当前已经处于业务和技术发展的转折点,在这个时候进入移动通信领域,显然应尽可能避免采用2G技术,特别是TDMA的GSM。为了适应业务和市场发展的变化,现有的GSM运营商已经不得不将网络改造演进为基于CDMA和包交换的3G网络(WCDMA),而新的移动运营商除非不得已,一般不应再考虑GSM。

如果采用3G,则无疑为未来的数据业务作好了准备。然而更为首要的问题是,所采用的3G技术能不能满足目前的电话业务的要求。中国新移动运营商对3G的首要要求应该是,它必须能够比GSM更为优越地提供话音业务。只要这个要求能够满足,那么以3G技术进入移动市场就将获得具有决定性的优势,既能在电话业务上比GSM更有竞争力,又能提供更多的先进业务,更加为未来的发展作好了准备。因此,对于中国新移动运营商,3G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发展机遇,只要策略正确,采用3G进入移动市场就能后来居上,一举超越对手,从此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反过来,如不采用3G技术,则有可能处于永远落后和被动的境地。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WCDMA的推迟,国内出现了“3G的推迟己成定局”这类的说法,这是非常片面的。首先,推迟的仅仅是WCDMA,而美国和韩国的cdma2000发展顺利并没有推迟,WCDMA并不是就代表了3G,因此不能只因为WCDMA的推迟就说3G推迟。其次,这类说法本身就暴露了目前在“3G”这个概念上产生的混乱和模糊,以及欧洲式的思维定向。对于WCDMA,过度的炒作和巨额的执照投资之后,宣传中的“3G型业务”的巨大市场并没有出现,以提供这种业务为目的的网络建设和商用化计划的推迟是在预料之中的。其实,3G除了采用的技术,还与业务的定位和策略有关,欧洲的问题并不等于就是3G发展的问题,除了欧洲方式的演进外,还有其他的演进方式,各个国家、各个运营商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和策略,每个运营商的3G都可能是不同的,所谓的3G并没有统一的含义,更加不能一概而论。

四、中国新移动运营商3G的特殊牲

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由于自身的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其3G更加具有特殊性,与国内外的其他运营商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

1、业务重点不同,业务重点是语音而不是数据

对于欧洲的运营商,由于移动电话已经达到饱和,以后的增长完全在于数据业务,而且由于现有的GSM不能满足数据业务的需要,因此其3G网络主要承担的是数据业务。在中国,移动电话业务仍在高速发展,而中国现有的移动运营商都已有2G网络可以承受电话业务发展的需要,他们发展3G同样主要是为了今后的数据业务。而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3G是自己唯一的移动网络,移动话音业务的市场是现实的、巨大的,必须全力进入,而数据业务市场则是未确定的,需要为它作好准备。因此,中国新移动运营商3G网络的业务重点是语音业务,这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是与已有的移动运营商不同的。

2、建设策略不同,必须是全面覆盖而不是局部覆盖

对于国内外的其他运营商,既然3G网络主要承载数据业务,那么根据数据业务市场发展的特点,选择孤岛式覆盖作为起步的建设策略是很自然的。然而中国新移动运营商没有2G网络,业务重点又是语音业务,因此必须尽可能以全面覆盖的策略进入移动市场。

3、没有2G网络

国内外其它3G运营商绝大多数都是原有的2G运营商,他们的3G技术体制选择基本上是由其2G网络的演进方式所确定的。而中国新移动运营商没有2G网络,因此一方面不存在、不关心2G演进的问题,在技术选择上不受限制,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3G网络同时要承担2G网络的任务,这对技术决策也是有重要影响的。

由于中国新移动运营商3G的这些不同,可以说中国新移动运营商对3G的关注和重视要超过国内其他的移动运营商,而由于自己的3G需求的与众不同,也就不得不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对各种技术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技术的怦估有与众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对建设、规划、运营策划、合作等方面,都要进行特殊的研究,所有这些,都加大了研究。评估和决策的难度。

五、技术制式的选择

根据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特点以及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特殊条件,在技术选择上必须坚持3个基本的原则:1)以话音业务为最主要的业务;2)先进性;3)保险性。

未来几年内移动电话业务仍然是主流的移动业务,电话业务的收入将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且,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将会急速增长。因此,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3G网络一定要以能够在移动电话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作为基本的定位,以电话业务作为最主要的业务。3G提供的电话业务必须能够在质量上和成本上与GSM竞争,并且因为能够比GSM提供更多的先进业务、同时具有向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空问而对用户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新用户和老用户,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至于先进性,就是必须保证网络具备提供3G型数据业务的能力,一旦市场出现这些数据业务的大量需求,网络能够满足提供业务的需要。网络必须符合技术和业务发展的趋势,能够满足未来业务的需要,向未来的发展演进。此外,网络在具备这些业务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其功能和性能必须是先进的,具有竞争力的。

保险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尽管数据业务代表了今后先进业务的发展方向,但是其市场发展却是难以预测的,具有极大的风险,例如现在2001年就仍然没有出现数据业务的实质性启动迹象,与曾经被广泛认同的预测不相符合。因此,既要要求网络能够很好地提供数据业务,又不能完全将发展的筹码压在数据业务上,这就要求网络必须具有必要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当万一数据业务需求未大量出现时,网络仍然是一个最好的话音业务系统(应该比GSM和cdma-one更加优越),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风险,时时掌握主动。

从迄今为止的发展来看,尚没有哪一种技术制式能够完全满足全部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各种技术制式进行认真研究和试验评估,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权衡得失,全面、综合地进行考虑。

下面从中国新移动运营商的角度,对几种3G主流制式的利弊作一些分析。

WCDMA

WCDMA目前最大的优势是在电信运营业得到最广泛的接受。除了GSM运营商选择WCDMA外,而其他的TDMA制式如日本NTT DoCoMo的PDC及北美的D-Amps也选择了WCDMA。因此,WCDMA的覆盖地区遍及全球。众多的运营商和制造商的接受和加入有利于技术上更加优化和成本的不断降低。同时,在实现主球漫游上也更为有利。

WCDMA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话音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二是产品化问题,特别是手机。从原理上讲,WCDMA技术支持话音业务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至今还没能够有事实证明WCDMA对于语音业务是一个优良的系统。因此,WCDMA到底能否有效地提供话音业务,还需要进行论证、评估和测试验证,不仅仅对技术,也包括产品化问题,如果技术上能够提供,但没有相应产品的实现计划,也同样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产品实现需要时间。

综上所述,对于WCDMA,中国新移动运营商需要做深入和广泛的试验和测试,还需要制造商的合作,尽快开发主要针对话音的手机产品。如果经验证实WCDMA能够很优化地支持话音业务,则能否在所需要的时间提供商用化的产品以及手机,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cdma20000

如前面所述,3G近期的发展发生了一些逆转,cdma2000近来发展顺利。cdma2000 1x自去年10月份开始在韩国小规模商用,目前已经由SKT、KTF以及LG-Telecom正式全面投入商用化,提供的话音业务比cdina-one质量更高,而系统容量提高近一倍,提供的数据业务速率可达144Kb,韩国和日本生产的1x手机也已经大量生产供应。美国Verizon和Sprint PCS两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将原有的cdma-One系统全面升级为cdma2000 1x,将在今年内全面商用化。1x EV DO和1x EV DV也取得较大进展。

cdma2000的最大优势是其优化的语音业务已经被证明并且已经商用化。cdma2000 1x将“高质量话音业务”作为主要开发目标之一,其成功的商用化已经证明cdma2000 1x能够满足以话音业务为主要业务、同时又能够提供先进的3G型数据业务的要求,并且在今后能够升级到1x EV,提供IMT2000所要求的宽带做据业务。万一3G数据业务的市场发展不理想时,cdma2000也还是最好的话音业务系统,没有大的风险,非常符合既有先进性又具有保险性的基本原则。

cdina2000最大的间题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欧洲运营商采用,这样,在全球漫游上cdma2000要比WCDMA困难。

TD-SCDMA

TDD技术不需要成对的频带,因此在频谱利用上更加灵活、有效和方便,并且特别适合于Internet的不对称型业务,具有一定的优点,加上中国是TD-SCDMA标准的主要发起人,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一个国际技术标准,TD-SCDMA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TD-SCDMA无疑应该在中国的3G应用中占有一席之地。

TD-SCDMA的主要问题是与其他两个主流标准相比,无论在标准化进展上还是在产品开发上都大力滞后,至今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标准,也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和测试,产品化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显。除此之外,由于TDD技术上的限制,TD-SCDMA的覆盖能力较差,终端高速移动时的业务性能也受到限制,因此TD-SCDMA不适宜独立全面组网,而是更适合作为WCDMA或cdma2000的辅助系统进行混合组网,用于室内低移动性场合以及用户密集地区的覆盖,以增加网络的容量。

对于WCDMA、Cdma2000和TD-SCDMA这3种制式,都需要开展全面而且深入的研究和试验、测试,以及策略方面的研究,进而在话音业务能力、先进性、保险性、全球漫游能力等诸方面认真评估、论证、权衡,最后作出最有利的选择。

六、建设策略

对于已有2G网络的移动运营商,其3G网络主要是为了满足数据业务的需要,因此其建设策略将与2G网络明显不同,大多数运营商计划在2003年左右数据业务开始全面商业化的时候,只是在大城市等业务密集地区提供覆盖,即以孤岛式覆盖起步,再逐渐扩大到最终的全面覆盖。

然而中国新移动运营商一是没有2G网络,二是必须以话音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与其他运营商相比有根本性的不同,因此也应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对于话音业务,必须在一开始就提供全面的覆盖,而对于数据业务,则在一开始只在大城市业务密集地区提供,以后逐渐扩大覆盖范围。大体说来,就是以类似2G网络的方式进行建设,即必须以大覆盖、小容量的方式起步,进行大规模全面覆盖的网络建设,先以全面的覆盖保证话音业务的能力,然后再根据用户数量增长以及业务种类和数据速率变化的情况,逐步加大网络的容量,调整网络的布局和结构,优化网络的性能,使网络性能和业务能力始终能够满足市场和业务发展的要求。

七、试验测试和有关的研究

由于中国新移动运营商在3G上的特殊性,除了行业内普遍关心的各种问题外,中国新移动运营商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加上对几种可能采用的制式都要进行试验,因此中国新移动运营商3G试验和测试的规模、范围和深度都会比较大,内容多,工作量大,必须很好地进行方案设计和计划制定,认真组织实施试验测试工作。

试验和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在大规模商用化环境下各种业务的能力和限制;

2、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各种业务和应用的功能和性能,包括话音业务、突发性数据业务、实时性数据业务及视频流等;

3、话音业务的性能、质量以及经济性;

4、各类终端设备的可用性;

5、网络的性能指标,如数据吞吐能力、各种业务的移动性性能、呼叫处理能力和性能、切换性能、延时、QoS能力等;

6、容量和覆盖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7篇

中国自主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推出之日起,其商业应用和产业布局就颇受外界关注,但对于专业运营北斗系统的神州天鸿公司来说,广州这单大生意并不是他们的兴奋点。

5月26日,在神州天鸿被限定的会客区域,副总经理王永亮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北斗商用依然停留在‘北斗一号’阶段,‘北斗二号’尚未完成组网,商用布局为时尚早。”

北斗目前的用户数量还不到10万。在王永亮看来,“北斗二号”即使实现单向无源定位,其商业应用也很难摆脱目前举步维艰的窘境,或许还会更糟。

北斗商用受限于保密需要

北斗系统的设计最大用户量为80万。第一代导航定位系统自2003年12月15日开通运行以来,累计用户数量仍徘徊在7-8万之间,还不到设计容量的十分之一。

除了军方用户外,目前北斗的用户以集团用户为主,渔政、水文测报、交通运输监控和森林防火、气象监测,防灾减灾等部门都是北斗的主要用户。在这些部门里,北斗系统的使用占到30%左右,累计提供定位服务2.5亿次,系统运行可靠性达到99.98%。

以渔政为例,北斗运营公司通过产业链的整合联动,提供基于定位导航的海、天、地一体的船联网、车联网等综合信息运营服务。目前,北斗系统已有近2万海洋渔业签约用户,在网用户和通信量占整个北斗民用市场的70%左右。

但总的来说,北斗商用市场的开发和商业推广并不理想。“在全球四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中,北斗系统急需破解商用困局。”总参测绘局局长袁树友少将此前表示,整体用户数量少是困扰北斗系统商业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情况是,“北斗一号”因用户数量少导致单机价格居高不下,高昂的单机价格反过来又影响用户扩展,两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成了解不开的死结。“单机价格在3万元左右,太贵,普通用户难以承受。”王永亮坦言,北斗系统终端价格昂贵,难以在民用用户中推广,产业化进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目前,在北斗系统的上下游产业链上,聚集了40余家研发和生产厂家、7家分理服务专业公司和国家级的卫星导航定位信息服务中心,以及数万名高端科技人才。“现有规模无法承担北斗4千亿市场的产业化任务,”在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申慧群看来,这远远不够。

北斗系统的主管部门是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隶属于总参作战部测绘局,对外则称中华测绘技术服务公司。对想获得北斗商业运营、生产资格的企业而言,只有从总参测绘局拿到北斗系统民用服务的分理许可证,取得该中心的授权,才能开始经营工作。

保密是该中心最为强调的一项资质,几乎所有涉足北斗系统的民营企业,都要经过漫长的保密审查才会获得入门资格。随后,一块“国家二级保密单位”的牌子会出现在每个企业的显眼位置。

而保密政策过于严格,则是制约北斗商用的一个大问题。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的ICD密码和接收技术向全世界公开,任何厂商随时可以制造GPS接收器,GPS不用投一分钱就可以迅速抢占市场。而出于保密需要,北斗的ICD码不对外公开,厂商要生产接收机,必须到有关部门申请。

但若是北斗公开ICD密码,国外厂家有可能率先研发北斗终端机芯片,这对刚刚起步的北斗系统民用开发厂商来说,又将是个不小的冲击。

运营商“静待政策,加速占位”

“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北斗的应用推广,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努力。

此前,就北斗系统的商业运作,虽然相关部门做了一些应用示范,但成效并不明显,总体上还没有拉动行业的规模化应用。目前形成的运营格局是,终端服务基本上是少数民营企业在做,而设备大都由军工企业研发和生产。

由于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标准的缺位,导致北斗运营商同行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了市场混乱。“运营公司、生产企业各自有一套客户通道,各行其是,集团用户就那么多,都在抢。”王永亮说,为了生存,同行的中标价有时低到不可思议。

譬如这次中标广州1万辆车载电子监控系统的海格通信集团,中标金额1658.89万元,单机价格仅1658.89元。这在王永亮看来,更愿意理解为是“出于竞争占位的需要”,因为这么低的价位根本无利可图。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对“北斗二号”的业务运营模式,至今也没有明确。“静待政策,加速占位”便成为北斗运营商的最佳选择。王永亮透露,业内很多运营商在北斗的同时,兼做美国GPS和俄罗斯GLONASS,出于占位需要,他们宁愿从其他创收渠道弥补北斗的亏损。

而在国际市场上,北斗系统要打破GPS的垄断,后来居上,殊非易事。在目前的全球导航市场上,GPS占据超过90%的份额,中国用户超过500万人,而且还在继续扩张。

“军方用户、集团用户可以实现强制性覆盖,但民用用户则是市场选择。”王永亮说,与GPS相比,北斗的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在应用领域,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手机使用北斗导航,汽车导航也基本上使用GPS。

北斗商用的初步目标是,系统全面建成后,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要占到70%以上。为达此目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庞之浩建议在商用的初始阶段,北斗与其跟GPS“抢”用户,不如走兼容路线更有效。

第8篇

关键词 下一代网络 软交换 存在问题

Abstract: It describes the state of soft switch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services provided by NGN based on soft switch , related organizations on soft switch study and problems on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 NGN Soft switch Problem

1 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 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 、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 WorLD TEL) 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 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 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 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 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 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 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 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

3 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 IETF的IP 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 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 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 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 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 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 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 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 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第9篇

奔流(RollingStream)是UTStarcom自主研发的IPTV系统,通过5年在IPTV领域的研发积累,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已经成为业界领先的、开放的、支持多业务、多服务终端的宽带多媒体业务平台,并得到世界范围的大规模商用。奔流(RollingStream解决方案是目前业界唯一超过百万用户商用规模的IPTV整体解决方案。其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系统优势

UT斯达康的奔流(RollingStream具有明显的系统优势。它是全球唯一超百万用户规模的商用解决方案,技术先进,产品成熟,系统稳定;它提供丰富的视听类和增值类互动业务,特别是业界首家创新推出的时移电视,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暂停、2-32倍速前进或后退真正解放了电视用户,使电视变成我的电视。它是真正开放平台,支持多CP和多SP的无缝接入,真正做到系统架构与编解码格式无关,解决了多运营商联合运营IPTV行业难题。它的开放的中间件系统,可方便与第三方系统对接及开发新业务和新功能。可提供性能卓越的系统侧中间件和成熟稳定的终端侧中间件。

奔流(RollingStream)技术领先,多项创新技术彻底解决大规模业务部署中存在的瓶颈,保证完美电视服务体验UT斯达康公司能提供包括mSwithMSTP/RPR、GEPON、IPDSLAM在内的IP承载网和整体解决方案,具有无与伦比的网络建设经验,帮助运营商快速启动IPTV业务。运营商可以通过UT斯达康特有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引入多种渠道的节目内容,能够有针对性TV展奖地进行用户管理、EPG管理、终端管理、网络管理、SP管理和经营分析等功能。解决了电信运营商同时管理多个内容渠道的复杂需求。

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为IPTV业务提供了端到端的业务解决方案,先进的系统架构对Codec完全透明,可透明支持AVS,如图1所示。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包括内容制作、内容存储/加密、内容分发、内容播放、终端显示的各个方面,都可提供基于电信级的解决方案。

奔流(RollingStream)采用模块化的组件架构的通用性设计,在内容、运维支撑和网络分发3个部分,与视频数据的具体编码格式是无关的,透明的。

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架构部署,整体分为内容服务平台、存储分发平台、运营支撑平台、网络分发平台、终端服务平台5大部分。其主要平台分类如图2所示。

关键技术

如何保证高品质的视频质量,提供完美的个人体验,取得最终用户的认可,是运营商在IPTV商业部署和服务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该领域的先驱,UT斯达康公司自2001年始便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技术创新,最终成为了该颠覆性技术的领导者,帮助运营商解除后顾之忧。

传统流媒体系统中一直存在流媒体服务器与内容存储设备之间的瓶颈问题,奔流(RollingStream)方案中将流媒体服务器与存储服务器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让运营商应对比传统PC流媒体业务更加高的IPTV业务并发率。

当大量的用户同时看同一部电视或电影,或每个用户看的都是不同的节目时,系统将面临承受极限的挑战,奔流(RollingStream)的动态负荷均衡和快速内容复制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奔流(RollingStream)拥有专利的宽带媒体分发技术(BMDP),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运营商定义的内容策略有效地在全网上分发内容,最大化地减少网络拥塞,提升系统命中率。

传统的文件交换包处理模式很难适应超大型媒体文件处理需求,造成节目频道切换时间长等不符合用户收看习惯的问题,严重影响观看效果。运用内容切片技术,完成对内容的高效交换和快速检索,彻底改变媒体交换技术,最大程度地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提供完美服务,使时移电视、多频道切换等成为可能。

特色设计

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不仅仅支持以LiveTV、Timeshift-TV、VOD、TVOD等为基础的各项功能,而且具有良好的功能上的可扩展性,在此平台上可以支持众多丰富多彩的增值互动业务。基于奔流(RollingStream)具有无限的业务增长空间,提供以最终观众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业务。

成熟稳定的内容运营平台是符合国内广播电视业务国情和IPTV现状的一套成熟系统。UT斯达康为内容运营商提供的内容运营平台可与各种电信运营商的运营平台进行完美对接,使得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可以实现联合运营,收入分成。这既符合内容运营商对内容监管的需要,也为电信运营商的宽带建设引入丰富多媒体内容,满足电信运营商提高自身ARPU,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需求。

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具备开放的中间件系统,可方便与第三方系统对接及开发新业务和新功能。系统侧中间件包括媒体管理中间件、OSS中间件、EPG中间件系统等。其开放性构架如图3所示。

奔流(RollingStream)机顶盒中间件用于屏蔽STB底层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开放的标准API,基于标准的API实现的应用程序可以运行在任何厂家机顶盒上,应用程序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

面向多个电信运营商的开放平台,支持多CP,多SP引入,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该平台引入多种渠道的节目内容,并对各个CP,SP进行方便地管理,满足运营商方便管理多个内容渠道内容的复杂需求。

功能超强的IPTV媒体运营平台IMSP(IPTVMediaServicePlatform)可为运营商提供内容及运营服务的功能强大的统一平台,可以分布式部署在各驻地,中央运营平台可与驻地第三方业务/内容运营平台无缝对接,可提供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媒体运营业务。支持运营商对EPG的Trailer进行配置、支持运营商对EPG上栏目的显示和屏蔽、EPG上的智能化搜索结果的排序、媒体资产管理GUI具备增强功能等。

以行业大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行业化方案,提供完善的酒店解决方案,满足酒店用户个性化需求;根据广电行业用户特点,定制系统,符合广电行业用户特殊需要,提供双模机顶盒,可以通过Cable和Ethernet接入节目,EPG具备混合编排多种节目源的能力并通过统一的EPG页面展现给用户;为各国营大厂、钢铁厂、化工厂、石化企业、部队用户等行业特殊用户提供方案和满足特殊需求;可为各种行业如银行、政府机关、学校、企业等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各种行业信息化需求。

运营支撑和网络管理

“客户成功,我们成功”是UT斯达康始终如一的服务宗旨。作为运营维护的重要决策依据,运营支撑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承担着重要的管理职能。UT斯达康基于对电信网络多年的研究,深刻理解电信运营商的运营需求和管理模式,自行研发了奔流(RollingStream)运营支撑系统OSS和网络管理系统NMS,协助运营商创造无限价值。它同时是奔流(RollingStream)的后台数据处理中心,向EPG,CSS以及计费系统提供相应的信息,提供数据库生成工具,内容提供防管理,SVOD管理,电视管理,分级管理,广告管理与功能。

奔流(RollingStream)NMS是为综合管理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而设计的一种先进的网元和网络管理系统,同时满足流媒体系统所需的独特的管理和维护要求,力求为运营商和终端用户提供功能更加完善的多元化服务,帮助运营商提供更为灵活优质的网络管理服务和业务,为运营商创造高效益、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承建上海电信IPTV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可以支持百万级别的用户规模,支持3级和多级部署架构。包括中心节点(CMS)、区域汇聚节点(HMS)以及边缘服务节点(EMS)。奔流(RollingStream)系统对于宽带IP网络的容忍度是很高的,可以支持各种网络承载形式,也可支持各种接入方式。如LAN接入、DSLAM接入、GEPON接入。对于IPTV系统,可建设专网,CMS和HMS、EMS直接相连,也可以旁挂在城域网上。另外,无论PPPoE还是DHCP上网方式都可以支持。

IPTV业务自在全球开展以来,受到了来自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以及宽带用户的极大欢迎,欧、美、亚各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UT斯达康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已经为各大洲超过十余家运营商提供了系统设备和终端产品,助其提供了完美的Tripleplay业务。

上海电信共有宽带用户220万,为发展IPTV业务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整体解决方案UT斯达康的奔流(RollingStream)解决方案凭借整体优势,从众多的竞争厂家(UT斯达康、西门子、阿尔卡特、华为、中兴参与竞标)中脱颖而出,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为上海15个区局中的8个区局提供IPTV系统。这进一步巩固了UT斯达康作为国内IPTV系统商用规模最大的厂商的领导地位,也进一步印证了UT斯达康奔流系统的成熟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彰显了UT斯达康在IPTV领域的强大的技术实力。

上海IPTV项目是国内首个采用H.264编码格式的大规模商用点。上海IPTV业务是上海电信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的新媒体服务,提供最适合用户的、与众不同的视听服务。

奔流(RollingStream)为上海IPTV项目提供:60个直播频道,5000小时的VOD点播节目,48小时时移,丰富的交互视频应用:NPVR、虚拟频道、电视书签,小康、时尚以及全能IPTV三种套餐包,丰富多彩的互动增值业务,成熟稳定的业务支持能力。

上海IPTV业务自2006年9月1日放号以来,发展十分迅速。截止10月7日,上海电信IPTV业务共计发展用户达2.2万。奔流(RollingStream)借助整体方案优势,在中国电信各IPTV项目建设中,力挫群雄,先后承建了上海、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安徽、海南等地的IPTV系统。

助力哈尔滨网通

哈尔滨通信公司2004年下半年开始建设IPTV项目,“IPTV-百视通”是哈尔滨市通信公司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共同打造的互动电视业务品牌,UTStarcom作为系统和终端提供商提供了全套系统。“IPTV-百视通”业务不仅包含比传统电视更丰富的频道,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电视的收看方式,实现了“想看就看,想停就停”的收视梦想,同时提供大量精品电影、电视节目点播。

系统一期提供10万并发的规模,采用三层部署架构,二期提供20万并发规模。

“百视通”第一阶段推出的内容包括:至少50个电视频道;时移电视功能;3000小时的在线点播库。同时“百视通”将不断扩充内容,电视频道将达到150-200个,在线点播库达到20000小时容量。截止2006年10月,哈尔滨IPTV用户达到8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IPTV商用网。

此外,奔流(RollingStream)借助整体方案优势,在中国网通各IPTV项目建设中,先后承建了黑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多省市的IPTV系统。

国际案例

Yahoo!BB是全球最大的IPTV业务提供商。Yahoo!BB是日本BB科技公司和yahoo!日本公司联合推出的宽带业务,使全日本最大的宽带服务运营商。Yahoo!BB从2002年9月开始在东京地区开展基于ADSL线路的TV业务试验和试运营。开始采用了系统集成的思路进行建设:视频服务器、机顶盒、DRM、中间件…均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提供实时电视(LiveTV)节目和VOD节目。

在经过了两年的业务试验和小规模商业运营后意识到了原有采用系统集成方式的局限,决心采用奔流(RollingStream)来建设其IPTV系统!

墨西哥Telemax用奔流(RollingStream)方案提供IPTV服务。系统规模:开通60频道LiveTV,10频道PPV,Time-shiftedTV。

第10篇

在2014年,这家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用户接近8亿、员工超过50万人的超大型企业,进行了一场极为关键的战略突击: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推动4G商用。

截至2014年10月底,中国移动建设的TD-LTE基站总数已达57万个,4G用户总数也突破5000万。按照中国移动的新预期,到2014年底前,这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70万和7000万。

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将超额40%完成自己年初设定的4G发展指标。而在当时,它还被外界视作过于激进、难以完成的“”。

全力的冲刺,让中国移动成功抢到4G先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4G基站分别只建设了9万个和7万个,4G用户数也分别只有330万和99万,而一直到LTE FDD发牌,这个实力对比还会走向更加悬殊。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在严酷的产业环境下,中国移动如何坚守住4G突击的果实,依然需要经受考验。

4G发展冲刺

有业内人士感慨,即使放眼全世界,中国移动的4G建网速度都堪称奇迹。

正常情况下,从设计院选址、查勘、规划方案、审核、建设基础设施、设备安装、接电、布放光缆,到调试设备,一个普通基站的开通平均时间需要3个月以上(紧急站点可以缩短到数天),其中仅基础建设一项,就需要1个月甚至更久。但在中国移动建设TD-LTE基站过程中,建设的时间大大缩短。

据运营商人士估算,在过去10个月时间里,中国移动新建的TD-LTE基站超过了30万个,平均每天超过1000个。而要完成中国移动的新目标,在本年度最后两个月里,平均每天需要新建超过2000个。

以2014年10月底的57万个基站数计算,中国移动的TD-LTE基站已经相当于它过去近10年的基站建设总量。

而在海外,美国4G商用2年的建成基站总数,仅有20万个,而欧洲4G商用5年来,也只建成基站20万个。

所以,中国移动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4G网络,甚至仅它一家,就会占据全球4G基站总数的60%。

2014年初,TD-LTE还只是一个在极少数热点地区部署的概念示范网,而现在,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县级以上城市和发达乡镇,TD-LTE网络都已实现信号基本覆盖,足以支撑数以亿计的用户规模。

同样让人惊叹的是用户发展速度。在2G时代,中国移动积累5000万用户,所花的时间超过了5年,在3G时代,客户数突破5000万也用了3年,而现在,4G用户数突破5000万则只用了不到1年。

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预计,TD-LTE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预计年底将达到7000万,2015年达到1.5亿。

电信专家陈金桥甚至以“极速”来形容TD-LTE的网络建设。在运营商的世界,如此速度,确实前无古人。

“奇迹”难以复制

但这也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

几乎没有公司能够像中国移动一样,在短短一年内砸下如此巨资。按照中国移动的计划,2014年的整体投资规模将超过24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将用于推进4G建设。

除了资金,这样庞大的一个工程,也需要全员突破常规的强大执行力,才有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贯彻完成。

一位中国移动中层人士表示,在3G时代,受到TD-SCDMA的产业化弱势拖累,中国移动的业务发展和业绩利润都被竞争对手牢牢压制。士气一压就是5年,员工上下都憋了一股劲,作好了发展4G的各方面准备,最终牌照一发,立刻万马奔腾。

该人士透露,整个2014年,大多数中国移动员工都在不分昼夜的加班中度过,包括五一、国庆长假在内,有很多地方公司全员加班支撑网络建设。“我们数据部一位怀孕的女同事,甚至直到生孩子前几天,还在单位坚持工作。”一位四川移动员工说。

中国移动甚至将自己的意愿与压力,进一步传递给了产业链。

在TD-SCDMA时期,丑陋落后的终端直接降低了用户的观感和体验。所以在4G上,中国移动也不断以调整补贴的杠杆,操控手机厂商的战略重心从3G向4G转移,再从三模(TD-LTE/TD-SCDMA/GSM)向五模(TD-LTE/FDD LTE/TD-SCDMA/WCDMA/GSM)转移,从高成本的低端机向千元机和高档机转移。

为了进一步强化导向,中国移动甚至启动了自主品牌的手机研发,推出自己的千元五模4G智能手机,“我们做自主品牌终端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希望以此为标杆,推动4G手机尽快把价格降下来,尽快普及。”在该款手机时,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虽然这些政策一度引发产业链的反弹,但的确收效显著。统计数据显示,到今年10月,支持移动4G的终端已超过400款,其中700元以下的145款,700元到2000元的236款,2000元以上的55款。显然,这个初步成熟的终端体系,已经不再会桎梏TD-LTE的发展。

事实上,从业务品牌、功能应用、资费营销,一直到客户服务等中国移动的各个环节,类似的推进策略都已全线跟上。

最危险的时刻

对TD-LTE来说,商用一年最重要的战绩,是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

无论任何通信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的最初一段时间,都会经历最艰难的一道门槛。

小规模的实验测试变成海量用户的真实环境,各种问题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如果短期内无法改善,用户对新产品的印象固化定型,后期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与资源,也很难打消市场的负面观感――一旦这个结果导致产业链的信心受挫,进行战略收缩,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再好的技术也只能在市场上折戟。

一个惨痛的案例是TD-SCDMA。从商用开始,这个国产标准就遭遇了铺天盖地的各种差评,让孱弱的产业链无力回天。即使有政策扶持,中国移动也推出“三不”政策(不换号、不换卡、不登记,2G用户就可以直接升级3G),但大量的用户仍然并不满意。

从2009年至2013年,中国移动的用户与利润增长速度的放缓背后,3G业务被动正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移动在TD-SCDMA阶段的苦难经验也有了另一重价值:在发展TD-LTE时,很多原本可能致命的危机与陷阱,都得到了提前化解。

而在过去这一年,虽然也曾遭遇风险与质疑,但都没有真正影响用户规模和用户口碑的持续提升。如今,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业界、学界、政府及资本市场,都已经形成普遍结论:比起3G网络,中国的4G网络速度更快、质量更好,价格也更便宜,而前几年关于TD-LTE产业是否成熟的质疑也烟消云散。

这意味着,最危险的时间已经过去,TD-LTE大势已成。不需要运营商费尽心力引导,只需要网络完成覆盖,终端完成替代,用户就会在短短数年内顺利完成从2G和3G向4G的自然迁移。

LTE FDD悬念

当前,中国4G最大的悬念在于,政府将于何时发放LTE FDD牌照。从各种迹象来看,这个时点很可能在2014年12月。

一年之前,工信部于2013年12月4日向三家运营商颁发TD-LTE牌照,但与立刻集全集团之力发展TD-LTE的中国移动不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筹码更多押在另一个标准之上。

那就是LTE FDD。

为了确保中国主导的TD-LTE能够在本土市场占稳脚根,同时确保LTE FDD的商用顺利,中国并没有同时发放LTE FDD牌照,而是同期开始了LTE FDD和TD-LTE的混合组网实验,并分阶段不断扩大实验范围。

但显然,资金远不如中国移动雄厚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更希望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LTE FDD。直到2014年10月,中国电信建设的4G基站一共也只有9万个,中国联通更少,只有约7万个。

现在,随着TD-LTE商用逐渐成熟,LTE FDD的发牌时机渐行渐近。

11月5日,中国联通高调举办产业链峰会并了“双4G领先计划”,宣布将全面加快TD-LTE和LTE-FDD混合组网进程,计划2015年新增超过45万个基站,并将联合产业链各方在产品、渠道和体验方面布局提速,仅扶持终端补贴就达60亿元。

不过,无论LTE FDD何时发牌,对于中国移动来说,它都已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利用充裕的资金池和先发优势,中国移动已经做厚TD-LTE网络的深度覆盖,足以在网络性能上维持对其他两家运营商的比较优势。因为受限于资金与用户规模,即使是在LTE FDD发牌后,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4G基站建设仍将偏向稳健,难以撼动中国移动优势。

自我革命

在4G时代,中国移动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适应新的产业形势,完成自身的转型。

早在数年之前,转型就已成为事关三大运营商未来存亡的关键命题。核心业务从话音向数据的转移,也已成为大势所趋,但随着4G成熟,转移进一步加速,形势愈显紧迫。

2014年11月12日,腾讯低调上线了新业务“微信电话本”。虽然其模式实质冲击不大,但“免费电话”再一次刺激了运营商的敏感神经。短短2周之后,中国电信与网易的合资公司易信便于11月25日正式易信3.0,通过“会员免费时长”的方式,向用户提供不消耗流量的免费通话。随后,小米也推出类似的应用功能。但这并不是最致命的危险。

早在2009年,中国移动便已提出“流量经营”。近一年来,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更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运营商发展的“三条曲线”中,传统语音业务已经到顶,流量经营开始爆发,而应用内容经营则将是未来根基。

如今,中国用户的数据使用习惯已经成熟,流量使用量正爆炸式增长,并开始逐渐替代语音,成为运营商新的业绩基石。根据中国移动财报,在2014年前三季度,其数据流量同比增长了98.6%,其中,4G用户的DOU(平均用户流量)已经超过700M,是其他用户的10倍。

现在的问题是,要固守流量,彻底收缩下沉,转向公共基础设施化,这只是退路,并非中国移动的理想结果。而且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都已经分别推出“流量宝”和“流量银行”,未来流量的竞争格局依然激烈。

可要想彻底“去电信化”,进化为一家超级互联网公司,渗透用户工作生活,不仅中国移动,甚至全球运营商也至今未有真正成功案例。

除了流量“卖水”之外,中国移动将向何处去?

2014年11月25日,咪咕公司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这家注册资金104亿元的公司,已成为整合中国移动旗下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数字内容业务的唯一运营实体。

与此前中国移动先后成立的终端、物联网、政企、财务等众多子公司不同,中国移动更希望咪咕能真正做到跳出中国移动,在互联网市场中拼杀出一片新天地,独立生存。

第11篇

(中国B2B研究中心讯)

今年,快速建设3G网络成为我国三大运营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耕耘,运营商各自的3G网络在多个城市实现了良好覆盖,并在部分城市开始商用放号。至此,运营商不仅要继续加快步伐进行全国性的网络覆盖,还要重视3G的宣传以及应用开发工作,使广大消费者知道3G、了解3G、喜欢3G,进而成为3G用户。移动互联网将在3G的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使更多的消费者使用3G网络

不管3G网络建得有多快,覆盖有多好,技术有多先进,盈利才是硬道理。因此,吸引用户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运营商在3G宣传上都下了大工夫,人们在电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都可以看到“天翼”、“G3”和“沃”的身影,在出租车、公交车和大街上也可以看到3G的广告。一项由超过36万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经过运营商的大规模推广,目前国内网民对3G的认知度明显提升。然而,参与调查的大多数网民仍对3G持观望态度。这说明,仅让消费者知道3G是远远不够的,运营商需要用实实在在的3G应用来吸引用户。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猛,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接近3亿,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2.7亿,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去年我国手机网民数较上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17亿。无论是分享传统互联网的用户,还是开发6亿多的手机用户市场,移动互联网在吸引用户方面都极具潜力。

需要注意的是,移动互联网并不是传统互联网的简单复制,它具有一些新特性,这些新特性可以带给业界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移动互联网更加个性化。与一般情况下多人共用一台电脑不同,手机等移动设备大多仅供一人使用。这就使运营商能更准确地了解用户的喜好,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用户群,更有效地推广服务以及投放广告。又例如,在支付方面,传统互联网给用户的感觉是免费的,然而移动互联网由于终端和网络更可控等原因,更容易对内容和服务计费,这显然更利于增加运营商在3G方面的收入。驱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三要素是:网络、终端和应用。目前,这三方面的工作均进展顺利。在网络方面,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追求快速建网的同时,网络优化等工作也得到高度重视,目前已商用的网络不论在上网速度还是在稳定性方面都表现良好,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提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端日益丰富,在运营商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合作下,移动互联网的终端更加多样化,功能不断改善,手机、上网卡、移动互联网设备MID、上网本和智能本等琳琅满目,特别是运营商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使3G终端更容易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应用方面,除了迁移传统互联网的应用之外,移动即时通讯、移动位置服务等新应用也应运而生,苹果公司、诺基亚公司等先后推出应用商店,促进了移动应用的创新,运营商也在谋划推出自己的应用商店。

随着今年我国3G网络的大规模覆盖,移动互联网必将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高人气,移动互联网能够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3G并接受3G。当然,移动互联网在给业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例如网络安全如何保障、计费策略如何制定等,这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配合,携手开创移动互联网的美好明天。(来源:IT168 作者:高辰)

第12篇

关键词:3G;运营商;发展策略;市场细分;竞争优势。

一、3G时代及核心应用

(一)3G时代

“3G”(英语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二)3G的核心应用。

1.宽带上网是3G手机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我们能在手机上收发语音邮件、写博客、聊天、搜索、下载图铃等。

2.手机办公、手机执法和手机商务。随着带宽的增加,手机办公越来越受到青睐。手机办公使得办公人员可以随时随地与单位的信息系统保持联系,完成办公功能;进行实时办公和处理业务,极大地提高了办公和执法的效率。

3.视频通话。手机的视频通话和语音信箱等新业务是主流,与远方的亲人、朋友“面对面”地聊天。

4.手机电视、音乐、网游。3G时代最多使用的手机电视软件,在视频影像的流畅和画面质量上不断提升,突破技术瓶颈,真正大规模被应用。

5.手机购物。高速3G可以让手机购物变得更实在,高质量的图片与视频会话能使商家与消费者的距离拉近,提高购物体验,让手机购物变为新潮流。

二、3G发展历程

国外在2007年就已经产生3G了,而中国也于2008年成功开发出中国3G,下行速度峰值理论可达3.6Mbit/s(一说2.8Mbit/s),上行速度峰值也可达384kbit/s。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

2008年5月24日,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网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国内电信运营商由6家变为3家;6月2日,中国联通向中国网通提出以协议安排方式对两家公司实施合并,每股中国网通股份将换取1.508股中国联通股份,每股中国网通美国存托股份换取3.016股中国联通美国存托股份。同时,中国电信将以总价1100亿元收购联通CDMA网络。7月29日,中国电信集团宣布未来三年投资800亿元发展CDMA业务,并提出在三年内把CDMA用户数由目前约4300万增至1亿,届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占有率将达15%。

2008年8月,工信部《关于同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展试商用工作的批复》,同意中国移动在全国建立TD网络并开展试商用。10月1日,中国电信开始与中国联通进行C网交割,并于60天内完成。10月15日,新联通公司正式成立,此次电信重组改革在资本市场层面的工作全部结束。

12月22日,中国电信移动业务品牌“天翼”,189号段在部分省市投入试商用,全面转型为全业务运营商。

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同意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

三、电信业务3G发展策略

(一)以细分用户市场为基础,打造差异化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

现有移动通信市场可以通过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来进行细分。

1.以战略市场细分为基础的差异化品牌策略

战略划分是在对整个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基础上把市场划分为具有鲜明发展方向的用户群体,从而有利于运营商进行用户品牌规划。从语音业务支出和数据业务支出两个角度将市场分为三大类战略用户市场,分别是语音用户、数据用户、高端用户。

(1)语音用户的品牌应摆脱低端形象,充分利用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感和亲切感,着力营造家庭、温暖、实惠和用心服务的品牌内涵。

(2)数据用户的品牌建设对于3G新入者(如中国电信、网通等)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除了要自身品牌定位精准之外,还要充分考虑与现有中国移动“动感地带”,中国联通“UP新势力”等既有数据用户品牌的差异性。

(3)高端用户的品牌建设属于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特别是3G新入者,是否确定以高端为主打市场和是否做高端用户品牌将首先取决于自身3G网络的建设情况,能否满足高端用户群体对于高质量的网络服务需求。

2.以战术市场细分为基础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战术细分是按用户需求特征的差异性把目标市场细分成个性鲜明的典型市场,有利于电信运营商在各战术细分市场上有针对性开展差异化营销,争夺3G用户。

(1)比如针对13—18岁中学生群体应更注重时尚性数据业务应用,提供诸如在线游戏、收看电视节目、电影点播、学习、图片下载等新业务,提供的手机终端应更为便宜、更炫,款式上要求要尽量活泼小巧,并结合家庭组合套餐、捆绑业务以及移动定位等。

(2)对大学生群体则以时尚性和个性化数据业务应用为主,提供如在线游戏、收看电视节目、电子邮箱、电影点播等数据业务,并广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合作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促销推广活动。

(3)对老年人群体应以接听包月、亲情号码、后付费等多种方式降低用户通信费用支出,并提供统一支付、捆绑套餐以及家庭护理、安全、医疗等多方面的数据增值服务,来吸引中老年群体的关注。

(4)对企业高管群体应充分的考虑到3G初期网络建设情况,新入者(如中国电信)应利用直销客户经理有针对性的发展高端用户,尽可能将用户限于低漫游需求群体,采取高质服务、低调推广的策略,并提供移动办公、移动商务以及移动娱乐等多种数据增值业务服务包。

(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3G业务规划

1.语音业务需求仍将是3G启动初期的市场立足点

从目前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语音业务需求仍将是3G启动初期的市场立足点。首先,3G在提供语音业务上的性价比相对2G有明显优势,且移动语音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间,06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仍然保持着平均每月净增用户429万户。其次,国内运营商数据业务收入比重逐年提高,但在短期内仍很难与语音业务收入相比。所以,语音业务仍将是电信运营商发展3G初期的市场立足点。以中国电信为例,应该在3G初期更注重两个方面:

(1)加快传统固话语音业务向3G的迁移。面临着固话用户和收入的加速流失,中国电信应从一味的“保存激增”的泥潭中走出来,主动向个人用户提供满足固定、移动无缝切换的FMC语音业务,类似于英国电信提供给个人用户的“Bluephone”业务。

(2)有效对现有小灵通用户向3G网络迁移。中国电信已经发展了近8000万的小灵通用户,尽管其中有相当部分都属于低端用户群体,但不乏有对3G业务需求的潜力用户群,而他们恰好能够成为3G业务的初期体验者和引导者。提供网内号码携带、发展融合语音业务、实行资费捆绑、定制终端补贴以及精确化营销都是有效迁移小灵通用户的方法。

2.3G数据业务的关键是市场细分、客户体验、引导潮流和合作伙伴的联动。

从长期而言,数据业务将成为3G的精髓和灵魂,并且只有通过与市场细分、客户体验、引导潮流和合作伙伴的联动,数据业务才能真正繁荣并实现其市场价值。

(1)3G通过大量丰富的数据业务应用来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作为运营商应加强对客户市场的有效细分,来满足重点用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推动3G数据业务的快速发展。

(2)其需求是基于体验的、高层次、高弹性的需求,而需求的核心正是良好的体验。运营商应通过与最终用户的互动,使用户逐渐养成习惯,并从中不断发掘新需求和拓展3G业务。

3.在3G发展初期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3G业务规划

3G发展初期,电信运营商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3G业务规划,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迁移“基本”语音业务—首先得确保满足客户在3G网络中的基本通信需求,对语音类、短信等小文本信息类业务迁移至3G网络中使用,确保服务质量不低于2G/2.5G。

(2)突出“增值”数据业务—让增值数据产品成为3G成长引擎。对音乐、上网、游戏以及多媒体短信等已有的2G和2.5G增值产品在迁移过程中,因网络承载的优化,可进行进一步挖掘,以改善用户体验。并突出互动多媒体的鲜明内容,将可视电话、视频流媒体等大文本多媒体服务视作3G的旗舰产品,以3G网络优势,全面提升用户感受,打造强势“手机媒体”。

(三)建立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3G精益运营模式

3G时代市场关注的将不再是业务和网络,而是更聚焦于内容、应用和体验效果。电信的体验经济即将来临!在此背景下,市场所迸发的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会扩展,传统规模、垄断、同质、统一的大市场将被分割成无数个基于体验、个性化需求的分散市场的集合。3G将孕育出大量的增值业务并提供了发展的温床,为符合长尾理论的许多市场呈现出新的契机。运营商在追求规模经济的同时,应紧抓住细分目标市场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

数据业务需求的高弹性和对运营的新要求使3G业务的运营风险加大,运营成功与否取决于精益运营三要素:开放/融合/智能的业务技术支撑平台、内容/应用/终端的广泛深度合作、全流程体验式营销服务。3G对于运营商而言,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也是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的革命,电信运营业面临重新洗牌。好的体验可促成深度需求和运营的成功;体验差,则可能颗粒无收。其核心可以总结为:对需求的深度理解以及把握潮流、制造流行、营造全面体验的虚拟环境。

(四)掌控优势内容资源,坚持合作共赢的商务模式

3G时代,电信运营商必须重整价值链,理顺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网络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提供商、SP/CP、系统集成商和终端制造商等)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合作关系,而电信运营商必须要占据整个价值链的核心地位。

3G时代价值链的末端出口,从2G时代以个人客户为主,辅以低层次的集团客户简单应用,转变为个人客户和真正意义上集团客户的复杂应用并重,正是因为这种使用“业务和服务价值”的原动力和需求发生的变化,才使得3G价值链发生质的改变。这也使得竞争范围从主要是运营商层面的市场竞争转变为价值创造联盟层面的集群竞争,促使得生态系统中价值创造联盟的参与各方形成互相依存、共生共荣的融合关系。运营商在继续遵循开放合作的原则,延续现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应加强合作。

结论:

3G时代的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无疑将会更加充分和激烈,作为电信运营商应该关注的也不仅限于市场细分、业务规划、精益运营以及价值链合作这几个方面。运营商所面临的考验是多方面的,竞争更是动态的。电信运营商应遵循开放合作的原则,才能获得共赢。(作者单位:四川射洪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3G时代电信全业务发展战策略研究》作者:陈斌200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