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私人银行行业前景

私人银行行业前景

时间:2023-06-28 17:3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私人银行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私人银行行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展望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全球富裕人群的数量和财富总额均大幅减少。与全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富裕人群数量却在逆势增长。未来数年,中国的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金融危机为其带来了短期的机会窗口,未来两年是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私人银行业概览

私人银行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其会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其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等服务。比较常见的私人银行服务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

二、全球私人银行市场分析

私人银行市场规模的计算主要是测算高资产净值人士(HNWI,也称富裕人群)的数量及其财富总额。所谓高资产净值人士,在国际上一般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士,在中国一般是超过1000万人民币。这里的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的金融资产(现金、股票、银行理财产品等) 和投资性房产,不包括自住房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及耐用消费品等资产。

根据凯捷顾问公司与美林集团联合的《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最富裕群体人数和财富总额均大幅减少,富豪人数的缩减创1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2008年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约为860万人,比2007年减少14.9%。他们的财富总额降至32.8万亿美元,比2007年40.7万亿美元减少约19.5%。名下"净值"至少3000万美元的"超高资产净值人士"受挫更重,这种超级富豪2008年人数比2007年减少24.6%降至7.8万人,他们的财富总额减少约23.9%。报告显示,这场空前的经济衰退抹去了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把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财富总额均拉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

从国别人数分布排行榜上看,美国、日本、德国依然依次占据前三名位置,而中国内地继07年超越法国后08年进一步超过英国,首次名列第四为36.4万人,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相对来说,亚太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于欧美,未来市场也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十年中,亚太区富裕人群的整体财富将以年均8.8%的速度攀升,高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国的财富成长率增速每年约12%,高于亚太区的平均水平。

IBM全球咨询部曾经根据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富于人群的专业化财富管理水平对主要国家的私人银行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金融市场成熟度的评定是根据世界银行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序,富裕人群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则指通过专业化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占总净值财富的比例。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的高资产净值人士分布处于全球前列的地位,但是其金融市场成熟度和运用私人银行服务的比例还较低,拥有巨大的潜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事实上,从2008年起,许多全球财富管理公司已经纷纷入驻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的富裕人士相对年轻,47%介于46~55岁,只有4%中国富裕人士的财富是继承而得。这些特性导致中国富豪在追求最大回报率同时具备相对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具有惊人的成长潜力。

三、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分析

在国内,贝恩咨询公司也对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进行过类似的分析,其运用贝恩公司的模型计算出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千万人民币的富裕人群数量。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富裕人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已经从2006年的18.1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30.2万人,预计2009年将增长到32.1万人。

按照地域分布,2008年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富裕人群超过2万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富裕人群数量处于1-2万人之间的有6个省市,包括河南、福建、山东、河北、辽宁、四川;其余省市的富裕人群数量少于1万人。广东省的富裕人群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此外,在贝恩公司针对富裕人群的调研中还发现了如下的市场特征:

第一,中国富裕人群中约80%投资态度趋向保守或中等风险;

第二,中国富裕人群中约60%选择由自己或家人进行日常理财,约20%采用商业银行的普通理财服务,仅有5%左右选择使用私人银行业务;

第三,职业和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是针对中国富裕人群细分时最有用的指标;

第四,中国富裕人群选择私人银行的重要标准包括:客户经理的服务和私人关系、品牌和信任度、理财顾问的专业性。

四、中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力比较分析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众多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从2007年中国银行建立第一家私人银行开始,在过去的两年中相继有近20家中外资银行陆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明显地形成了中资和外资两大阵营,两者的竞争力也大不相同。

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土化服务及客户关系、在岸产品市场、政策监管、网点覆盖、金融危机对中资品牌的提升。

在本土化服务及客户关系方面,中资行强调本土化服务的细致,能够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外资银行的服务尚未完全本土化,令众多中国客户感觉疏远。

在岸产品方面,中资行凭借对本土客户的多年服务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外资行由于无法全面展开人民币业务产品设计的优势难以体现。

在政策监管方面,银监会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规范虽然尚未出台,但预计对外资行的限制会大于中资行。

在网点覆盖方面,中资行通过多年的经营覆盖了大量的城市,而外资行所能够覆盖的城市极其有限。

在金融危机对品牌的影响上,外资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糟糕表现令人失望,有70%中国客户表示对外资品牌的选择将更为谨慎,这对中资行的发展提供了阶段性的优势。

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投资建议的专业度、私人银行领域的品牌、离岸产品市场、银行资源整合能力。

在投资建议的专业度方面,外资银行的投资顾问经验和背景强大,享有声誉,客户经理的专业性也高于中资行。

在私人银行领域的品牌方面,外资行依靠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悠久历史享有更高的私人银行品牌知名度,中资行在此处于劣势。

在离岸产品市场方面,外资行在境外的经验明显多于中资行,产品也比中资行丰富。

在银行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受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影响,外资行更加容易进行跨部门合作。例如,多数外资行有自己的投资银行部门,当客户对自己的企业有资本市场融资需求时,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会联系投资银行部门,帮助客户思考私募或是上市策略。这种跨部门合作不但为两个部门都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而且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中国私人银行业的未来展望

对于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本文有如下观点:

第一,基于潜力巨大的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正如市场分析部分所述,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的发展造就了大量的富余人群,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由于私人银行的概念在中国尚未普及,私人银行服务在富裕人群中的市场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咨询驱动的业务模式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私人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特征在于其以客户为中心、高度细分的差异化服务,以咨询驱动的业务模式正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国际经验也表明,咨询驱动的私人银行的业务模式要高于中介等其他模式。

第三,金融危机为本土银行带来了短期的机会窗口,未来两年是中资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发展的关键时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外资金融机构屡屡破产或濒危的报道让本土的富裕阶层对外资银行的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很多中国的富裕人群相信中资行破产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政策监管与支持等方面相对于外资行存在一定优势。但是长期而言,外资行在专业、品牌、离岸投资等领域仍然有众多的竞争优势,并且不会放弃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资行的发展“窗口期”会在最近两年,需要抓紧时间、把握机会,积极占领并稳固市场。

参考文献:

[1]Capgemini & 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Jun,2009.

[2]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09.July,2009.

[3]Wyman.The Future of Private Banking: A Wealth of Opportunity March,2008.

[4]招商银行&贝恩公司 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私人银行业:坐看风起云涌,2009.

[5]招商银行&贝恩公司 高资产净值人士调研分析,2009.

[6]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咨询驱动的本土私人银行,2007.

[7]鲁彦,王晓鹏.对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6).

[8]延红梅.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访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J].中国金融,2008,(1).

[9]连建辉,余小林.私人银行业务:国际经验及现实启示[J].中国金融,2008,(1).

[10]王元龙,罗军等.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07,(11).

[11]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施继元,杨月娟.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08,(12).

[13]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第2篇

“2012年6月末,私人银行客户突破2.4万户,管理资产0.46万亿,完成硅谷天堂专项并购基金主理银行项目等跨境股权融资项目;积极与卡塔尔投资局、泰国证券交易所等机构进行业务交流。”

这并不是工行第一次与PE合作,早在2008年,其就已经涉足PE,与优势资本合作成立Pre-IPO基金。

5年之后,有迹象表明,工行与PE机构的合作更加深入。

那么,A股最盈利的公司缘何会放下身段,与PE公司展开合作?

一切要从头说起。

工行的华丽转身

作为四大行的“老大”,工行2012年的半年报可谓靓丽耀眼:

8月30日,工行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实现净利润1232.41亿元,同比增长12.5%。基本每股收益0.35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0.04元;每股净资产2.91 元,比2011年末增加0.17元。截至上半年末,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5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38%,分别比2011年末提升了0.39和0.31个百分点

然而,靓丽的年报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让其行长杨凯生不得安眠。

“在高速增长多年以后,银行业普遍面临增速下降的问题,同时,其净利润也明显不高,而逐年增高的不良贷款余额也让银行同时面临压力。”某出身银行业的PE合伙人告诉《融资中国》记者。以工行为例,根据其半年报,工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为12.5%,远远低于前些年平均30%以上的水平。

对此,工行行长杨凯生公开表示,工行净利润增速下滑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宏观经济低迷;其二,工行主动调整收入、信贷结构。

在净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工行主动调整收入结果,以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增加整个公司的收入,同时,减少其信贷比的收入,增加其他业务收入。

以股本融资和并购重组业务带动产业转型,这就是工行为自身设计的转型路径。

“PE主理银行”

工行追求的股本融资,简单来说,就是“PE”投资。

种种迹象显示,工行最近越来越放下身段,主动展开了各大PE机构的接触,继续完善其当年“PE主理银行”的设计。

“我们去年一个月就曾发行6只基金。”工行私人银行部某员工曾私下里告诉《融资中国》记者,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加大在这一业务领域的投入,不过,由于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他们对PE基金的审核比较严格。

这直接体现在工行2012年的年报中,“受资本市场震荡调整影响,基金销售及托管、第三方存管等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报告期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部分个人理财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减少。”

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重金布局此业务的工行,显然不会善罢甘休。

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工行投行部就已经设定了“PE主理银行”的规划,决定以财务顾问的角色深入私募股权领域(PE)。

对此,工行还为此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师团队,同时,还举行投行部的全员大培训,培养和储备合格的资金管理人(GP),形成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

此后,工行陆续展开了与鄱阳湖产业基金、优势资本等机构的合作。

“2010年,仅在房地产基金领域,工行就募集了4只基金。”某参与此项目的律师告诉记者,工行近年在PE领域的布局颇为勇敢,但同时也埋藏了隐患。

据了解,工行私人银行投资PE的方式包括项目制和组合制两种。项目制是指,所投资的PE可能只有一个Pre-ipo项目,集中风险比较高,好处是项目看得很清楚。组合制则把资金投给某个团队,投资于多个项目。

“银行和PE的机构合作模式比较普遍,而因外资行没有监管许可,只能向客户推荐PE,让他们直接去投资,但资金和银行无关。如此,客户经理就会招揽私活,直接介绍客户给PE。”一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如此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因此,无论是项目制还是组合制,均给不入银行名单的PE基金留下了机会。“现在,市场上保守估计有四、五千家PE基金,即使银行挨个审查,但是他们的能力依然有限,而且银行了解一些PE机构的途径还是一些机构的排名,作为商业机构,这些排名的客观性值得商榷。”一位PE基金的LP告诉《融资中国》记者,在当前市场上,无论是第三方理财还是私人银行都号称专业,然而,真正的理财师在全国约一百多名,这让各大机构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并购大赢家

除了PE业务之外,工行青睐的投行业务,还有并购重组。

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工行就已经完成数十个境内外并购项目,在充分利用并购贷款等固有融资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运用股权私募、产业基金、信托融资等方式设计并购资金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打造一支200人的并购业务团队,既有较高专业能力,又有一定市场影响力。”2012年,工行投行顾问专家段文卫曾对《融资中国》记者表示,2012年,预期工行涉及的并购交易规模将达到500亿,并购贷款达到200亿。

如果情况属实,工行将成为2012年名副其实的并购大赢家。

然而,这并不是工行的终点。

“力争三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在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在亚洲名列前茅的重组并购服务机构。”段文卫表示说。

第3篇

市场条件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由资本供求关系决定,受市场供求波动影响。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给银行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收益带来预期变化。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决定,资本交易的规模和价格直接反应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其完成的标志是,金融机构拥有利率的自主定价权。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一)改革模式的选择:渐进式或激进式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理论上讲,当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市场监管非常有效时才有可能实现迅速的利率市场化,例如,企业能很快调整财务政策和经营理念,政府行政手段高效快速等,否则则需要一个长期的条件形成过程。而这一条件的细节要求则会相当的苛刻。事实上,即使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在利率改革时也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因为,激进的方式虽然可在短期内消除利率管制的诸多不利影响,但极易造成宏观经济大幅震荡,这种损伤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恢复。拉美三国(智力、阿根廷、乌拉圭)都在短短两三年内放开了利率管制,本意是促进金融业竞争,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改革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管制可以短时间放开,但是制度建设却需要时间。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渐进方式,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而且遵循了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原则,通过2004和2012年两次调整,才达到今天的放开程度。另外,选择改革突破口也很关键,比如,美国以CD为突破口,而日本则国债发行利率为起始。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首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利率。同时,日本在1985年实施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这种在存贷款利率上,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同样值得我们在后续改革中加以借鉴。

(二)关注利率风险

利率管制放开以后,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协议定价,利率水平不在恒定不变,各个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形成差异,一旦企业为了改变整体效益而忽略对利率水平的控制能力,或者市场利率水平发生较大波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时,就形成利率风险。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尤其要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来吸纳存款,同时为了为了盈利水平,又可能降低风险管理标准,盲目向高风险企业放贷。美国在上世界80年生银行业危机就是很好作证。出于内在盈利的冲动,在外在管制缺乏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快速向高风险资产流动,特别是银行业,资本成本的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小银行风险应对能力较弱,率先倒闭,形成行业危机。

从众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危机应对时,有两条经验可供借鉴。第一,放开管制不等于没有管制,银行业道德风险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约束银行行为有利于规避危机;第二,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解决好金融机构和存款人之间的损失分担问题,即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条件

在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不再是唯一的筹融资渠道,人们可以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在利率市场放开后,风险和冲击将被更好的摊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够发达的。我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金融体系仍然是不够健全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基础,实际上,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本国金融市场体系又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比较美、日成功的经验,反观拉美三国失败的教训,较为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建议

(一)存贷利差下降,资本成本压力增加

市场的主体并非理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维持生存。高成本的存款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然后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比如小微企业的贷款。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业危机”正是这种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结果。通过调高存款利率来抢夺市场份额的行为,在增加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成本的压力,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收益。

由此,中国的银行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的痛苦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恰恰体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理念,走差异化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利润点,不仅要以存贷款价格吸引客户,更要体现优质的服务,以及运用高质量风险管理的优势,来占领市场。存款利率短期会有上升,但是长期将会稳定,而且贷款利率也不会持续下降。市场并非理性,但也不是盲目的,风险厌恶将使资本向更加稳健,收益更加稳定的领域流动。

(二)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如何应对利率风险给预期收益带来的下行压力,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那样,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到能够熟练的识别,预测,计量和控制利率风险。

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一直没有放开,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危机意识不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缺口管理、敏感性分析等定性阶段。中国银行业要提高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重新定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信贷组合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利率的波动将迫使商业银行考虑风险资产,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企业优质资产,“三农”和消费信贷等新领域客户。第二、优化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有一整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有效传递信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必要时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量化管理模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很好的识别、计量、分析、预测利率风险。VaR计量模型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较为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其衡量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某项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呈现出不断波动的趋势,给定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时间区间,可以用VaR模型预测最大损失。

金融危机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态度表现的更为审慎,巴塞尔协议对利率风险有着全面的解释,虽然并未将利率风险作为第一支柱风险,但是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期的我国,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自我转型以及整个改革的效果。

(三)专注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利差收窄逼迫银行业由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向依靠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间业务迅猛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9%提高到43%。国际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加快了银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又带来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例如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等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点。

比较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仍然较低,2011年对14家上市银行的调查显示,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0.3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73%,建设银行发展最快,为21.91%。主要归咎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基层网点认识偏差,无法理解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扭转;最后,中间业务收入单一,收费偏低,中间业务收入仍然依靠结算类、代收代付等等,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卡、资金托管业务收费偏低,价格竞争激烈。

如何有针对性的发展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从长期来看,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加大产品创新,细分市场,对个人客户,要着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和分析业务,贵金属业务等;对公司客户,要依托企业网银、企业年金、现金管理平台等产品。其次,加强营销理念,加快服务创新,对中低端客户要通过理财顾问、交叉营销来满足顾客,对于优质高端客户,要通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来锁定客户。

(四)直接融资渠道竞争的压迫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银行极大地承担着社会融资的中介作用,但是其繁琐的贷款审批程序和高额的资金成本也是众所周知的。改革以后,整个金融市场将通过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为资本定价,资金需求企业,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例如放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或者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融资。直接融资对投资人来说收益高,对筹资人来说成本低,相比间接融资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直接融资市场带给银行业的压力是直观的,如果企业能够绕过资本成本较高的银行借贷,而采用效益更高的直接融资方式,银行必须考虑自身的利润来源作何调整。这又涉及到上面一个问题,银行业为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的问题上来。总而言之,“金融脱媒”的压力已经形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倒逼银行业改革,金融创新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改变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支付;第三方支付;银行支付脱媒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9-0086-04

电子支付是经济社会进入电子化、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支付体系中最活跃、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支付方式的出现和电子支付服务的兴起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商业银行的服务方式,而且对商业银行的核心支付功能将带来挑战。依据Xavier Freixas and Jean Charles Rocher(1997)梳理当代银行理论后划分的四类银行核心功能标准,支付服务正是商业银行四大核心功能之一。19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工具的丰富完善,商业银行作为借贷中介(资产转换)呈现“脱媒”之势,而今,随着电子支付方式演进和第三方支付组织出现,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也面临“支付脱媒”的挑战。

一、电子支付的方式、产品和组织创新

(一)电子支付的方式

从电子支付的起源来看,美国早在1918年就建立了专用的资金传送网;1967年在伦敦,世界上第一台自助柜员机(ATM)投放使用;1970年在美国出现了电子资金转账(EFT)技术;到1985年世界上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并在电子支付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第23号公告《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的定义,“电子支付是指单位、个人(以下简称客户)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和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以网络应用协议规定的格式发出支付指令。电子支付包括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等类型。业内把电子支付按照发起终端、网络应用协议、支付工具、交易模式等细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以支付指令转输渠道分类,可分为卡基支付(银行专有网络)、网上支付(互联网)、移动支付(移动通信网)和电话支付(固定电话网络)等。见图1-1所示。

据人民银行支付报告,2007年我国卡基支付办理的支付业务达136.1亿笔,金额111.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7%和57.9%。就网上支付而言,根据艾瑞咨询的《2007~2008年中国网上银行行业发展报告》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额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达245.8万亿元,环比增幅高达163.1%,据其预测,2011年我国网上银行交易额将达1136.2万亿元。见图1-2所示。

从全球来看,支付系统供应商ACI与金融分析公司Global Insight研究电子支付的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电子支付年交易量达到2100亿美元,2010年将翻1倍,复合增长率是各地区GDP增长率的4倍。2004年至2009年,全球各种类型电子支付交易复合增长率达到12.9%,而同期报告数据所覆盖的79个国家的平均GDP增长率则为3.2%。

(二)电子支付产品创新

近年电子支付产品和工具不断创新。一是对于传统卡基支付工具的创新和替代。在韩国已推出USB信用卡,代替传统的银行卡支付工具,这样可利用成千上万具有USB接口的上网计算机,也解决了传统银行卡收单机成本较高的问题。二是移动支付工具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期,移动支付在美国出现,近年迅速发展。在韩国,移动支付吸引了大量手机用户,每个月有超过30万韩国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信息加密。在日本,Keitai(日本手持设备流行称谓)往往具有多种功能,比如取现、信用卡、公交卡以及身份识别信息等等。日本手机支付最有力的推动者NTFDoCoMo和电子产品巨头SONY共同推行“钱包手机”,内嵌Felica芯片,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娱乐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手机支付的发展已开始改变日本的传统消费习惯。三是网上银行的功能和服务创新。招商银行的个人网银在支付功能基础上附加支付报告等理财功能,工商银行企业网上银行各功能达260多项,能满足各种类型企业需求,一些银行还在网上银行推出VIP贵宾服务。四是固定电话支付创新,一些银行把卡基支付和普通电话相结合,推出转账电话,以替代成本较高的POS机具,使一些小商店都可能利用转账电话进行刷卡支付。中国电信与银联合作在部分省市推行家庭转账电话,方便家庭支付。David S.Evans and Richard Schmalensee (2005)在《银行卡时代――消费支付数字化时代革命》一书中指出:电子支付将出现更多的方式和工具,如生物识别、带芯片的智能卡、非接触无线技术、账户到账户的A2A支付等。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支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更安全、更快速、更数字化。

(三)电子支付的新组织:第三方支付

1、第三方支付的兴起。据称,第三方支付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Independent Sales Organization,ISO),指收单机构和交易处理商委托ISO做中小商户拘发展、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一种机制。据社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潘辛平(2008)定义:第一方是消费者,第二方是商户,居中完成两方之间资金转移的应当就是第三方,即独立于电子商务商户和银行的,为商户和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可能是其他商户)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并举例说明:如贝宝(Paypal)、支付宝、银联电子支付(Chinapay)、财付通、快钱、环讯IPS、首信易支付、易宝支付、联动优势、捷银等等。在帅青红等(2006)定义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是指所用的支付网关或系统是由第三方机构建设的,而不是由银行或银行联合建设。换言之,网上服务支付是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而不是商业银行或传统支付系统的提供者。根据该定义,银联电子支付(Chinapay)应不列入第三方组织。

国内最早的第三方支付商之一是1999年3月创立的首信支付平台,随后第三方支付不断发展,2005年达到一个阶段――国内相继成立了50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由于同质化恶性竞争,不少实力偏弱的公司迅速消失或被并购,现存10来家较有代表性的公司在竞相发展。

在国外,较为著名的是1998年成立的PayPal,为一家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IT技术公司。它使有电子邮件的人可能通过E-mail实现支付,不但适合在线

竞价交易业务中个人或中小商户的收付款需求。而且减少人们使用信用卡收付款的风险。2002年PayPal被eBay收购,2007年底PayPal在世界上45个国家拥有1.4亿用户,交易额达474.7亿美元。

2、主要服务模式。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划分,第三方支付主要有5类服务模式,一是支付网关模式,这是支付产业发展最成熟的一种模式,以首信易支付和ChinaPay为典型代表。支付网关模式的主要价值在于集成了银行的支付功能,商户只要与一家支付网关相连便可支持绝大部分银行,使单独逐个谈判的m*n种关系简化成(m+n)种关系。二是移动支付模式,指使用移动设备,通过短信、WAP或NFC等无线方式完成支付行为的一种新颖支付方式,该模式有待3G网络发展成熟真正得到发展。三是信用增强型虚拟账户支付模式,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易趣的安付通为代表。其通过虚拟账户和信用中介担保增强了电子交易商务的信用,促成了电子交易的产生。作为拍卖网站的内部支付公司,支付宝和安付通属于非独立的信用增强型虚拟账户支付模式,主要服务对象为其母公司。四是虚拟账户型支付模式。此类以PayPal为代表,有独立的账户,支付时先为账户充值。用PayPal账户汇款,如果收款人没有PayPal账户,电子邮件就会提醒收款人注册一个PayPaI账户,有人也称这种销售模式为“邮件病毒式”的商业拓展方式,从而使得PayPal越滚越大,不断占有市场。PayPal支付能为商户带来新的客户和销售增长,所以较受欢迎。另外,PayPal在交易费用、争议成本管理、欺诈损失等方面确实比直接受理的维萨、万事达或美国运通卡更有效率。对消费者来说,PayPal支付最大优势是安全隐秘,支付时无需输入卡号和密码,只要输入邮件地址及对应密码:支付页面由PayPal提供,没有第三方能够接触到用户的信用卡、银行账户等个人资料。五是按需支付的综合性支付模式,以易宝支付为代表。航空分账系统和电话支付的应用,充分利用了现有电话银行的广阔市场基础,把在线和离线市场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二、银行服务边界的改变和支付脱媒挑战

从技术发展史上看,任何一场技术革命,包括蒸汽动力、铁路系统、电力系统、电报系统、电话系统、无线电广播系统、电视播送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和普及,在改变商业方式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电子支付的发展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边界,同时带来银行“支付脱媒”的挑战。

1、服务成本和方式的改变。大多数研究表明电子支付降低了银行经营成本,使银行业务扩张更加容易。但是电子支付服务方式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传统网点的面对面交易可获得更多的交叉销售和非利息收入。电子支付的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电子支付的发展使不同国家的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下降。电子支付技术的发展使得银行业务扩张除了依靠传统物理网点外,为提供“AAA服务”的虚拟网点开辟了巨大空间。研究表明,以电子支付为基础的电子银行基本替代银行物理网点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从银行业发展的历史看,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市场组织,物理网点为其显著的代表。虽然,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形的物理网点仍将是银行组织的基本形态,但是,随着现代技术革命推动银行服务标准化、远程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物理网点面对面的服务方式将逐步被虚拟的网站、呼叫中心、后援中心所替代,多数银行物理网点将转换成为办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富人俱乐部”。没有物理网点的银行可以保持较小规模,规模小可以使其具备传统银行难以比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经营灵活性。当网络依存的一代成为社会主流时,基于电子支付的电子银行将成为银行的基本组织模式。

2、服务边界的扩展。一是建立在旧有技术基础之上的服务壁垒的消除。原先以各大银行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服务壁垒由于支付技术条件和金融政策的推动而逐步消除,行际合作成为可能。如已经推行的不同银行客户在各银行间的通存通取业务;基于人民银行大额系统的网上银行跨行转账从以前的落地业务成为实时转账等等。二是业务运行在更广泛和功能更强大的全球化支付服务体系之上,提高服务效率。借助于全球支付组织如VISA、MASTERCARD、SWIFT等,全球的实时转账支付成为可能,使金融行业给客户带来便捷服务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厚的手续费收入。三是借助于某一独特的支付产品,中外银行合作更深人。如深受企业集团客户欢迎的现金管理系统。可打破行际隔离实现资金归集。中资银行在借助自身支付平台做好对国内集团企业服务的同时,通过与国际银行合作联通先进现金管理系统,对集团企业的服务从国内分支机构扩展到国外。

3、支付服务竞争与银行“支付脱媒”。

(1)银行支付服务的扩展和补充。第三方支付组织的出现,大部分体现的是对银行支付服务功能的延伸和补充,与银行呈现合作关系。其一方面连接银行,处理资金结算、客户服务、差错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另一方面又连接着众多的客户,使客户的支付交易能顺利接入。第三方支付的一站式接入服务使银行与商家双方都避免了一对一接入的高昂成本,一些组织还为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一个信用担保机构,既可以约束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保证交易过程中资金流和物流的正常双向流动,增加网上交易的可信度。同时还可以为交易提供技术支持和其他增值服务,进行了商业银行不能做和不愿意做的服务创新。

(2)独立支付第三方组织对银行支付功能带来挑战。有自己独立交易体系和账户的第三方组织,已经出现对银行核心支付功能的挑战和部分业务的替代。如PayPaI有自己的账户,支付时要对账户先充值,已独立地存在于银行支付体系之外。对于发卡机构及银行来说,PayPaI的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paypal虚拟账户的存储功能截流了储户的银行存款,PavPal甚至还发行PayPal借记卡,这些对银行都形成较大威胁。二是PayPal推广账户余额支付,对信用卡和签名借记卡的交易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3)虚拟货币带来的银行支付脱媒。除第三方支付组织外,伴随电子支付出现的虚拟货币也给银行带来“支付脱媒”的挑战。建立在虚拟货币基础上的支付,是与现有银行支付系统并存的支付系统,且其支付的规模、范围还没有被现有的金融体系所统计。但对真实的服务和商品交易的完成承担着实际的支付功能,可以说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替代了银行的支付系统。如腾讯的Q币,以预付款方式与QQ号绑定在一起,存储和支付的账户即QQ号,用户通过腾讯的网络系统即可实现支付转移,已具备一定规模的但功能有一定局限的与银行支付系统相当的“支付系统”。此外,一些购物超市发行的内部购物IC卡也在局部系统替代了银行支付功能。

商业银行所独具的支付功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挑战和威胁,随着除商业银行之外的新机构和新支付服务功能的被逐渐认同,商业银行的社会支付功能将会逐渐被替代,传统的中间业务领地将不断萎缩。

三、政策建议

1、电子支付在降低银行服务成本的同时,也使IT和电子商务企业以及具备内部发达网络系统的机构进入支付服务领域成为可能,支付服务市场将面临更多机构的抢食。一方面,商业银行支付服务手续费收入将会减少,业务转型更显迫切,要不断开辟新的创造价值的中间业务来弥补支付业务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有关管理部门要规范支付市场,强化管理,促进支付市场的安全、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电子支付的工具和产品,分流银行柜面交易性业务人工服务的压力,解放中后台的生产力,促进银行服务和网点的转型,为客户提供更多的理财服务。同时借助网上支付,创新新的业务种类,如逐笔定价保单业务,可给银行和保险带来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