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3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解剖学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兴趣教学;CAI;解剖学教学
解剖学是最古老和最经典的医学基础课之一,是基础医学科学中的支柱学科,是医学生的必修课,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不可动摇的基石,医学中大量名词、术语均来源于解剖学[1]。正因为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抽象复杂,解剖学概念多,使教与学都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中医院校的解剖学教学已通过普及多媒体技术,结合图谱、标本和模型等方法以弥补理论知识的枯燥、抽象等不足。
尽管如此,在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因没有医学基础和临床经验,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将来可能遇到的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进而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和他们后续课程的学习。因此,将兴趣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uction,CAI)两种方法结合,发挥互补优势,才能更好地提高解剖教学的课堂效果。
1兴趣教学
主动地、有兴趣的汲取知识才是学习的本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一位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解剖学教学,得出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1注重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在解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李明秋等老师[2]将解剖学知识与生活中相关的理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比如将眼球与相机的成像原理联系起来,利用学生都很喜欢数码产品,当讲到眼球时,可从相机成像开始,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眼球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多查阅相关资料,将多学科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融合,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的不同,注重课堂导入,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打好基础。
1.2 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鼓励学生发展自我学习的能力、评判思维的能力。近年来,该方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有广泛的研究,如神经解剖学教学[3]、心血管系统教学[4]等等。结果显示,采用PBL教学法或将PBL与传统教学法结合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启发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3结合临床培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就一些与自己或周围人相关的疾病来请教,说明学生对临床知识有强烈的兴趣。解剖学教学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的基本都是基础学科,并无机会将解剖课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临床特点,把基础知识有针对性地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如讲解运动系统骨学部分可以联系临床常见的骨折病例,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分析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学习门静脉时可以和临床肝硬化联系起来,学生也可以根据门静脉收纳范围、走行来推论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这样在讲解枯燥无味的解剖学基础知识时,学生会认为学习解剖学对临床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6]。
1.4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课是学生最能直观、深刻认识到人体形态结构的机会。目前,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都采取示教标本的形式,也就是在制作好的标本上给学生讲解结构,学生刚接触时,出于好奇,比较感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加之甲醛气味的刺激性,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提倡多观察多动手,促进自主学习,减少老师在实验课仍然不断重复理论知识,避免部分同学认为听完老师的讲解任务也就完成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在部分实验课中引入融合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激发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使人体解剖学标本陈列室的作用,提高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实验教学提供完善、形象的直观教具。标本陈列室的建设和使用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看稀奇到看门道,使学生能更准确、形象地掌握人体解剖学基本结构。
2 CAI
CAI已经全面应用于大学课堂中,教师在使用中发现其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在解剖学教学中,运用CAI引入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动画等,使解剖学教学课件更加丰富,与教学内容进一步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认识人体结构、理解相关功能。但在CAI使用日益普及的过程中,有研究者也发现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多媒体课件养成教师惰性、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注重实用性、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日益淡化等等[7]。因此,要合理地将其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使之成为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不单单在课堂上对学生"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更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喜爱人体解剖学。将兴趣教学与CAI相结合,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合理地设计和使用课件,并将传统教学与之交互使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2]李明秋,王莹,杨春壮,等.兴趣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1005-1006.
[3]杨玲,张力华,罗向东.寓创造性思维于中医院校神经解剖教学[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2-24.
[4]张志军,金国华,吕广明,等.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心血管系统解剖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9):1094~1097.
[5]连辉,方方.病例教学法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4):535-536.
1着重阐释桡骨骨折部位的解剖特点———从解剖学角度整体把握该病特征
解剖学是认识和学习中医骨伤科学的基础,没有坚实的解剖学基础,诊断、治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因此,在讲授桡骨远端骨折具体知识之前,应将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进行重点讲解,以利于学生对该病的理解和掌握。桡骨远端骨折指的是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部位骨折,这个位置是松质骨和密质骨的交界处,属于解剖学薄弱处,遭受外力后容易骨折,而其中最容易被破坏的解剖学关系是腕关节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掌倾角是指桡骨远端与腕骨形成的关节面,其背侧边缘长于掌侧,故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尺偏角是指桡骨远端的外侧茎突较其内侧长1.0~1.5cm,故其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这两个角度在骨折时常被破坏,因此整复时应尽可能恢复其正常解剖结构。从桡骨远端解剖学角度理解桡骨远端骨折,实际上是在向学生传授中医骨伤科学的学习方法,即从解剖学角度出发把握全篇。提示学生在学习中医骨伤科学各个疾病时,注意理解和掌握每个解剖学部位不同层面的解剖结构,尤其是解剖学关系的薄弱之处。通过结合解剖学结构来理解和记忆,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病因病机、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为讲授主线———重点突出,启发为主
中医骨伤学教材中“上肢骨折”章节包含12种疾病,每种疾病均有各自的主症、病机、移位方式和治疗方式等。除了要理解重点疾病病因病机外,还要掌握临床症状和中医特色疗法,其中包括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未曾涉及的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枯燥、抽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桡骨远端骨折的疾病病因病机、移位方向以及中医特色疗法讲授中,要注意突出重点,即重点讲授学生较少涉及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熟悉或较易理解的知识,以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骨折损伤的具体情况为主线,进行病因病机、移位方式、中医特色整复和固定的教学。桡骨远端骨折的病因病机、移位方式、中医特色整复和固定中,病因病机比较容易理解,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可在课下自学。《黄帝内经》中指出有“骨折的病因堕坠”“击仆”“用力举重“”五劳所伤”等。就本病而言,主要的病因有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两个方面,其中以间接暴力为主。直接暴力多造成粉碎性骨折。间接暴力是指患者跌倒时由于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从病机上来看,人体受外因作用或内因影响而发生伤病,局部皮肉、筋骨组织的损害,均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功能失调,一系列症状随之发生。正如《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指出局部与整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故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病理变化的因果关系。本课比较难理解的内容是骨折的移位方式,以及根据不同移位方式进行的整复和固定方法。因此,课堂上应重点介绍伸直型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移位方向及治疗方式。讲授时,应从移位方向入手,介绍相应的整复和固定手法,兼顾疾病自身特点,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患者腕背伸位跌倒,手掌着地后,感觉腕部剧痛,不敢活动,局部肿胀明显,有时可见皮下淤血,手指处于半屈曲休息位,不敢握拳,需要健手托扶患手方能减轻疼痛。如近侧断端压迫正中神经,则有手指麻木等正中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其典型体征有“银叉”状畸形,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背侧移位,近端有凹陷;“枪刺状”畸形,骨折远端连同手部向桡侧移位,中指轴线与桡骨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直尺试验,正常时,将直尺放于腕尺侧,尺骨茎突距直尺在1cm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时,尺骨茎突可与直尺接触;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直线关系,桡骨远端骨折后,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几乎在同一直线上,而正常情况下桡骨茎突比尺骨茎突向远侧多出1.0~1.5cm[1]。不同移位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整复和固定方法。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整复方法:患者坐位,老年人则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把持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其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min,待重叠移位完全矫正后,将远端旋前,并利用牵引力,骤然猛抖,同时迅速尺偏掌屈,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复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段尺偏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对位。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方法:先在骨折远端桡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置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近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远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整复方法:由两助手拔伸牵引,术者可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远段骨折片向背侧推挤,同时用示、中、环三指将近端由背侧向掌侧挤压,然后术者捏住骨折部,牵引手指的助手徐徐将腕关节背伸、尺偏,使屈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片移位。屈曲型骨折的固定方法: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远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3条布,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儿童固定3周左右[2]。课堂上除了详细讲授移位方式和整复固定方法外,还可以通过课堂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如设计一个病例,让学生结合病例中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进行骨折分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记忆。总之,以病因病机、移位方式和中医特色治疗为主线进行教学,不仅能避免学生单纯凭借记忆进行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临床治疗思路,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3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因人施治
中医在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有一套有效并且简便的疗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独具特色,夹板材料多种多样,取材方便[3]。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笔者认为应当因人施治。如对于无移位的骨折不需要整复,仅用掌、背两侧夹板固定2~3周即可,有移位的骨折则必须整复;对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和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采用整复的方式进行治疗,之后在维持牵引下进行小夹板固定,固定期间可以进行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等功能锻炼。仅仅进行骨折复位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结合中医内服汤药治疗调理。中医内治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体遭受创伤,经脉受损,气机失调,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离经之血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故需疏通气血。《血证论》《伤科补要》均认为“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骨伤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一般按照三期辨证进行治疗:损伤早期(伤后两周内)宜采用“攻”法,治血与理气兼顾;损伤中期(伤后2~6周)宜采用“和”法,注重和营生新、续筋接骨;损伤后期(伤后6周)应采用“补”“温”法,以温通经络为主。三期辨证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旧、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是中医骨伤科学的精髓之一[2]。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必须进行X线检查,以明确诊断、了解骨折整复后的恢复情况。若中医整复失败或小夹板固定不能较好地维持,或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说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应因人施治,用西医的方式明确骨折情况,用中医辨证论治调理全身情况,同时运用小夹板和整复方式进行治疗,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
4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由于中医骨伤科学属于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往往枯燥无味,学生不愿意听讲,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教学的需要。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逐步转变为形象生动的理解、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学习方式,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密相关。教师除了进行具体知识的教授,还应运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和现场演示以及深入浅出的阐释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掌握骨伤科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针对骨折后肿胀、畸形、瘀斑,骨折复位手法及夹板外固定操作程序等,可利用图片或视频进行详细阐述,简短的视频配合适当的讲解就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识要点。又如在学习诊断依据时,可以根据X线、CT片等影像学资料对骨折进行直观阐释,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得。在学习整复手法时,应用视频向学生讲授整复方法和注意事项。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BB平台)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一套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和评价的网络教学平台[5]。教师可以将上课时应用的课件、图片、视频上传至BB平台,学生可随时预习及复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BB平台,引导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可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6]。
5结语
笔者在桡骨远端骨折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方法,使学生较快理解、掌握和应用中医骨伤科理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注重授课的针对性,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医骨伤科学知识。
作者:李春根 叶超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1、首先,学习基础知识。除了学习推拿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对人体解剖学、中医理论和生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针灸学当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要详细了解。可以不记那么多,记常用的就行了。
2、熟悉掌握经络穴位,经络和穴位是中医认识人体的特定系统,它们是点、线、面的结合,推拿很据经络和穴位寻找刺激线和点。开始一下子可能比较难记住,刚刚也说过是点、线、面的结合,所以不用着急,一点一点的记。可以根据经络的走向在自身或他人身上进行找穴,边找边记,记其位置和功能。
3、熟练掌握操作手法,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米袋或沙袋都行,进行手法操作训练,每天没事的时候都可以练练,推荐几种常用手法,像法、揉法、推法、按法、点法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机械照搬西医临床专业基础医学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在大一、大二阶段分别讲授。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系统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在教师方面,各课程通常各自为阵,基于本课程的特点进行教学,难以完成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无法给学生勾画出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体系。各课程教师为便于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都必须做承前启后的铺垫,这又导致了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另一方面是课时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学生方面,由于缺乏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整体了解,在单个课程中学习某个知识点时,态度消极、被动,对所学基础医学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对后续临床各学科的学习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易于局限在某个专业范围内,对医学整体知识掌握不足,导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教学内容的无序重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效果,学习耗时长、效率低。有鉴于此,必须对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基础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服务。
2改革的对策
2.1变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改变原有按医学科目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采用以系统为主线、形态和功能阐述相结合的新的横向教学模式。即将分属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按系统进行整合,构建新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横向教学。新模式不再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安排教学,而是以系统为轴线,各科目教师穿插授课,着力为学生勾勒出基础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让学生提前对临床知识有直观的了解。以泌尿系统为例,在以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里,我们首先让学生明了肾脏的位置、形态,这部分知识由解剖学教师讲授;继而由组织学教师和生理学教师阐述肾脏的生理功能,包括肾小球的过滤、尿液的产生过程;最后由病理学教师讲解肾脏的常见病变,如尿毒症形成的机理等。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当我们完成泌尿系统中肾脏的讲授时,学生对肾脏这一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生理以及常见的病理表现都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从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课程横向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临床相关联的知识,而且便于各课程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防止了重要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也避免了授课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减少了课时数,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讨论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2整合教学内容参考国外教育界倡导的融合性学习(blendedlearning)模式,从宏观的角度综合考察课程体系,站在整体的高度整合基础医学各学科知识,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组织学等各课程内容按照结构-功能-病变的主线进行横向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块,即基础医学教程。新模块分为理论与实验课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上)及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下);实验课包括基础医学形态实验与基础医学机能实验。通过整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实现形态与机能、宏观与微观、正常与异常、生理与病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新的教学模块强调整体意识即完整知识结构的构建,淡化了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群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重组与综合,对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与改革,避免了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中常见的内容重复及相关联知识点衔接不充分等弊端,实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这种整合体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也强化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缩短了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讲授法为主的同时,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设计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参观解剖形态陈列室,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完成各种实验等。这种采用多专题和重讨论,将演示、参观、实验等方法有机融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式的沉闷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能主动围绕专题积极讨论,活跃思维,深化思考,提高了学习效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网络化学习相结合,即将视听媒体、计算机辅助的学习方式与运用粉笔的传统学习方式相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地观看结构图,并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网站拓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在我们自己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辅导与答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这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又大大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优化了教学效果。
3教学效果评估
3.1授课对象及教学模式授课对象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级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精诚
计划实验班、普通中医班,精诚计划班35人,普通班41人。精诚计划班依据整合后的教学模块“基础医学教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横向教学;普通班采用传统的以课程为单位的一般教学模式。以泌尿系统为例,传统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27,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组织学、标本实习、大体形态,9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6课时)、尿液的生成与排出实验(3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9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所用课时数为18,教学内容包括: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3课时),由解剖组织学教研室承担;尿液的生成与排出(9课时),由生理学教研室负责;泌尿系统病理(6课时),由病理学教研室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按学科安排教学,上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负责的教学内容分别在各自的学科中横跨2-4个学期完成;而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强调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因此上述教学内容横向整合在同一个学期中完成。 3.2测试方法在完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组织该系统的病案讨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在该系统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两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选择该系统最重要的知识点作为测试内容,学生采用口头表述或者书面作答的形式完成测试。3.3测试结果以泌尿系统为例,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泌尿系统各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如下。
3.3.1肾的形态结构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3人,未达标7人,达标率80%;普通中医班:达标9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1.228,P>0.05。两种模式下肾的形态结构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2肾小球的滤过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7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总人数41人,达标5人,基本达标26人,未达标10人,达标率76%。经χ2检验,χ2=0.905,P>0.05。两种模式下肾小球的滤过过程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3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2人,未达标8人,达标率77%;普通中医班:达标5人,基本达标25人,未达标11人,达标率73%。经χ2检验,χ2=0.193,P>0.05。两种模式下尿液的排出过程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
3.3.4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测试结果精诚计划实验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19人,未达标12人,达标率66%;普通中医班:达标4人,基本达标20人,未达标17人,达标率59%。经χ2检验,χ2=0.417,P>0.05。两种模式下尿毒症的病因病机等成绩达标率无显着差异。两个班级的达标率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但采用改革后新模式教学的精诚计划实验班总体成绩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普通中医班。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章节的测试结果亦如此。
4新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尚待完善之处
中医推拿师岗位职责
1、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收集病史和一般患者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的信息;
2、做好相关疗前准备和预防措施;
3、运用点、技、捏、滚、叩、捋、顺、散、切、揉等推拿按摩手法,配合中药等药物,整体治疗人体软件组织疾患、骨骼疾患及其他疾病;
4、进行人体保健及运动后恢复推事件按摩;
5、指导或实施人体运动系统疾患的预防、预后护理,耐心解答客人的疑惑;
6、做好针灸工具的清洁和保存;
7、做好治疗资料的整理和保存。
中医推拿师岗位要求
1、中医学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2、具有中医推拿师职业资格证书;
3、熟悉中医按摩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熟悉推拿按摩手法操作,能对临床病例进行辨证论治。
4、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5、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6、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
中医推拿师关键技能
专业能力推拿按摩手法康复知识中医把脉
个人能力耐心细致沟通能力认真负责
中医推拿师升职空间
助理中医推拿师 中医推拿师 高级中医推拿师
中医推拿师薪情概况
应届毕业生¥3300.00
1年经验¥3400.00
2年经验¥3800.00
3年经验¥5100.00
中医推拿师工作内容
1、在中医科主任指导下,负责完成按程序、个体化的推拿按摩等技术操作;
2、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推拿按摩的各种方法,为患者解除病痛;
3、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根据患者疾病确定推拿按摩等种类及疗程;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药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5-02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次引入医学教育领域[1],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欧美及澳洲等国家80%以上的医学院都不同程度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3]。该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被引入我国,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化学、微生物免疫学、和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采用此法,并已取得不少进步,为此,就其应用现状进行概述。
1 PBL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1 优点
①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去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小组讨论可使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③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④PBL教学法问题提出和解决是逐层深入的,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科研思维的培养。
1.2 缺点
①学生学习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②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完善和系统;③学生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④病例编写没有现成的体例,只能依据各位老师自身的理解,差异较大;⑤由于PBL教学每组仅6-10人,大班化教学如开展,教师工作量会成倍增加;⑥评价体系尚未有确切的标准等。
2 PBL教学法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目前解剖学和组织学都存在知识点多而散、不便记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解剖学和组织学各个章节看似零散,实则相互关联,表面上是介绍形态学,实质上是为理解相关的功能打基础。在采用PBL教学法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形态学特点为中心,以其生理功能甚至临床表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及课堂讨论时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强调了具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特点,又不过度关注临床疾病。
李联祥等[4]探讨了解剖学教学方法,在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中尝试PBL教学和传统教学,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潘学兵等[5]在神经系统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该法就学生单纯机械记忆方面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思考推理、分析问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2 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的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基础。但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难以理解,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法,效果并不理想,并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的相左。为此,潘丽等[6]在生理学教学实施PBL教学,并认为该法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李建华等[7]应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理学PBL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核心思想。
2.3 化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并在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李志红等[8]认为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但引导学生思考不足,而采用基于 PBL 模式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余文静等[9]认为PBL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基本功更扎实,学习技能更强的医学人才的目的。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化学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机化学课程“杂、乱、多”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有限的现实使师生们深感烦恼。采用PBL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10]。李琴[11]认为医学化学教学中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但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不能大范围的实行PBL教学法。
2.4 微生物和免疫学
微生物和免疫学教学内容繁多,缺乏整体性,知识点零散,容易混淆,对临床实际问题缺乏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现代化医学素质教育的需要。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它强调以生主动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涛等[12]在微生物学采用PBL教学法后,发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和奋发进取,拓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张洁等[13]对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采用PBL教学,发现该法可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一个可行的教学手段。杨继文等[14]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心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改进,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的教学中,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值得进一步探索。
2.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齐妍等[15]将PBL和双语教学法结合,并探讨其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将病理学基础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性及实验性学科。其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机制、功能代谢变化以及有效防治原则和措施,为今后顺利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仅仅将实验教学定位为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辅助工具。这种定位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验证已有知识有余而探索未知领域不足,学生主动获取不足,旧实验新技术引进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明显违背当今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6]。
2.6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强调理论基础,更注重医学应用。其概念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复杂多样,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加上当前课程改革中基础课时受到不同程度压缩,其教学的时效矛盾较为突出。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理解中记忆,从而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的能力[17]。胡冬梅等[18]认为PBL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前瞻性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而值得提倡。
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因其自身优势,已逐渐被应用于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化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中,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相信,随着对该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PBL教学法及其理念将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1998,8(1):1.
[2]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 史俊岩,王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开展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 (11):873-875.
[4] 李联祥,董振龄,韦立顺,等.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93-95,105.
[5] 潘学兵 涂腊根 林小珊,等.P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2010,5(18):88,50.
[6] 潘丽,涂腊根,阳小雅,等. 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5):996-999
[7] 李建华,刘国辉,涂永,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理学PBL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19-120,142.
[8] 李志红,肖方祥,肖 莉,等.基于 PBL 模式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94-995,1009.
[9] 余文静,肖斌,邵军,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2011 ,27 (15):2391-2392.
[10] 刘艳菊,杨怀霞,王霞.PBL教学法在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10(15): 79,58.
[11] 李琴.PBL 教学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2010,(19 ):560
[12] 张涛,陈艺林,徐萍萍.PBL 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2 ,14 (1): 3-6.
[13] 张洁,汪晓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12(8):770-771.
[14] 杨继文,赵勇,杨宗琪.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试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9):141-142.
[15] 齐妍,赵瑾,曹玉文,等. PBL-双语教学法在本科病理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66-367,406.
[16] 王爽,高捷,苏兴利,等. PBL法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4):1880
[17] 邢海燕,王建华,谈荣梅,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SWOT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7)124,135.
[18] 胡冬梅,马英,马月丹,等. PBL 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中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46,48.
作者简介:
宋莹莹,女,硕士,教学研究实习员
刘品见,男,中西临11级6班
也许有同学会问,医学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如果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还真是很难的,这里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点经历、感悟与心得,至于你的大学生活,当然是你的青春你做主了!
七年之旅,始于执着
从我高中毕业说起吧。和大多数80后一样,在上大学之前,我的生活可以说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没有重大的坎坷经历。生活的单调乏味或是安逸,滋生出思想上的懒惰,尽管我在学业上是班级公认的勤奋,但必须承认那时的我对生活实在太缺乏思考与体验,眼界的狭窄也让自己显得有些幼稚与可笑,缺乏应有的自信。那时的我对未来没有具体规划,有的只是随波逐流的一些期许。高考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反而让我对未来职业有了坚定执着的追求。在我看来,任何职业都比不上医生这份工作的意义来得伟大而神圣,仅仅就是为了这个理由,即使在家人并不支持甚至反对的情况下,我还是选择了医科大学临床本硕连读专业,开始了七年医学之旅。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业方面,除了必修课,还有很多可以自主选择的选修课。医学院校的专业有很多,报考本科专业时一般会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影像、麻醉、检验、流行病、护理,等等,各个学校会略有不同。对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来说,还有更为细化的专业划分,不过要到研究生阶段才会分出来。学制上也有不同,有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本硕连读,有些学校还有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是五年制,优秀一点的学校会兼有七年制,唯有一些顶尖高校才有八年制,三种学制需要的高考分数是递增的。不过,八年制临床医学很多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经验成熟的只有北京协和医学院。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课程的学习一般要经历学习基础知识和实习两个大的阶段,根据学校和学制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划分并没有那么固定。
先是基础知识积累的阶段,在大学的头几年,主要学学基础课如数理化、英语、政治等课程,同时接触基础医学专业课,包括解剖(含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药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专业英语等课程。之后进入临床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阶段,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神经病学、皮肤病、医学影像学、中医、精神病学等,这期间会穿插少量见习时间。所谓见习一般就是到相应的临床科室,在带教老师(就是指带领新生尽快进入角色的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接触实际的临床工作,主要是以感性认识为主,老师也会结合课本知识对临床病例做一些讲解,但学生一般不会参与到临床工作中。
作为医学生,我们的学习生活常常令其他专业的学生觉得非常神秘。大家最好奇的就是我们的解剖课,解剖楼也是学校里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地方,但真实的情况可能会令好奇的同学有些失望。解剖学是一门最基础的医学专业课,由于记忆内容特别多,其实学起来还是有些枯燥的。而上实验课的过程中,当你站在标本面前时,不出十分钟,就会“泪流满面”――因为这些标本是经过福尔马林等药品处理过的,会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连上几节实验课,大家就要连受几个小时的“风流涕淌”,加上手脑并用和始终站立,很挑战体力,下课后常常觉得非常疲惫。不过庆幸的是,大家的心理素质都很过硬,解剖课不但没有影响食欲,还会因为疲惫而食欲大增,可以边讨论刚刚的实验,边享受美食。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我们这些医学生很强悍,胆子也很大,但我觉得,当你拥有一颗对医学知识渴求的心,用最专业、严谨的态度对待这门科学时,就会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专注于理论知识与实验标本相结合的学习中,珍惜难得的实验机会。如果说实验时会有一丝忐忑的话,也是因为当我们了解到那些遗体捐献者的故事,感受到他们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时,心中会充满敬意,也会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唯恐辜负他们的期望。我们唯有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这门课程,刻苦钻研,才能回报他们为医学事业的这份付出。
完成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在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年,学校会安排大家到临床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一般都是进入科室设置较完善的大的教学医院中,内、外、妇、儿、影像、眼、耳鼻喉、神经等各科和急诊都不会落下,而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还会有更为细致的三级专业分科,像内科系统的心内、呼吸、消化、肾内、内分泌、感染免疫、血液科等,外科系统的骨科、普外、泌尿外科、心外、胸外科等,不同医院会根据情况安排大家实习其中的一些科室,每个科室2~4周不等。
在实习阶段,大家会真正进入到医生的角色,与带教老师一同参与到每天的临床工作中,一同查房、接诊病人,学习如何开展诊疗工作,从下医嘱、开化验单、病历书写等最为基础的学起,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临床技能及基本操作的学习,比如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导尿、下胃管、静脉穿刺、腹穿、骨穿、外科换药等。外科实习时也会进入手术室,主要是作为手术助手做些拉钩、吸引、缝合的简单工作。所以,只要用心,在实习中还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但毕竟时间有限,实习的内容又很多,实习结束后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掌握这些具体专业的内容。
尽管如此,通过实习,我们对临床各科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临床工作如何开展有了具体认识。无论哪个专业科室,学会问病史、查体、病历书写这些基本功及诊疗思维的培养在这一学习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对临床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毕业后并没有明确具体的专业发展方向,只有真正到了医院中的某个工作岗位,才能确定专业方向。如果有意向继续深造,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就要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然后成为某科的研究生,这时你就要在某个分支的学科进一步深入学习,掌握此学科疾病的诊疗并做一些课题研究。所以,培养一名医学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大学毕业也并不是学习的完结,在工作后仍要进行规范化的医师培训,还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技术或理念,才能最终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大学的学习,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书本上讲了什么、考试考了什么并不会直接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但学习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却是一生受用的。同时,大学也给我们提供了实习的机会,特别是医学生的实习是必须的。这是我们迈入社会前的一次预实验,走上真正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彩排。虽然只是实习生,但如果能把自己看作就是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真正融入到工作中,就会有更多收获。同时,这也是真正接触社会、深入了解特定工作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很多良好的职业素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所以,千万不要因为是实习而怠慢,良好的实习可能会是开启今后辉煌职业生涯的一扇大门。
兴趣支持,持之以恒
以上说的是具体的学习阶段,这里说说七年学下来,我的一些总的感想。
首先,学习方面,刚入校的医学生可能只是接触到一点点皮毛,因为大一除了系统解剖外,没有什么专业课,学习难度不是很大,要认真学习的话,还是能考得很不错的。所以对有志于临床医学的同学,我建议不用担心初步的学习问题,大一的课程比较轻松,不至于非要提前预习(当然最好还是提前预习一下)。尽管如此,上课时还是要认真做笔记(学医的这点很重要),下课有不懂的问题就马上去问,拿老师的课件回去研究,多去图书馆增长知识。如果你能保持这样的学习习惯,相信到了大二、大三甚至更后面的学习阶段,你学习起来仍然不会非常困难。学医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持之以恒的问题。
另外,学习临床医学,从我个人感觉,还是需要兴趣支持的。假如你对医学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那么我建议你慎重选择。其实客观来讲,临床医学的知识是有些复杂而枯燥的,没有兴趣支持的话,可能大一还能因为接触很多新鲜的事物(比如解剖课)而让你觉得还挺有意思,等到了大二、大三,当你们看到那一本本砖头似的内科、外科专业书的时候,可能就不那么容易提起兴趣了。我有一个同学就是对医学没有什么兴趣,学到最后说学得很痛苦,自己折磨自己。
1调整专业结构,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2006年,卫生部下发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助理医师,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再次发生变化。2007年明确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培养类型是“技师”[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医疗美容技能,从事临床医学美容技术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有理化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技术、减肥美体技术和整形手术后的护理等;要求掌握的技能有基本医学美容技能、熟练运用各种美容仪器设备及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学中始终紧扣实用性这一特点,突出教学与美容市场的结合[2]。
2调整教学计划,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2.1 为适应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根据高职高专特点,本着专业基础知识“必需”与“够用”的原则,适当的减少公共和基础医学课程的学时,对于具有重复性的课程可以消减掉,比如:《美容心理学》可以代替《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容伦理学》可以代替《医学伦理学》。而临床基础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向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倾斜,比如:制定系统解剖学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医疗美容专业特点将皮肤解剖结构作为重点讲述等。
2.2 根据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医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医疗美容技能的学习与锻炼;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标准。通过医学美学、素描及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具备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情趣及较高的审美能力;调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的学时比例,尤其应适当增加实训课学时,同时在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熟练地掌握各种医疗美容技能,提高其整体素质。
2.3目前各地医疗机构对于医疗美容技师没有统一的认识,重视程度也不够,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适当地调整与医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联系紧密的课程,有目的的向该类课程倾斜,同时注重实训课的教学,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保证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3配套实验、实训室建设
根据医疗美容专业的性质与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学校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训室或有附属的培训机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求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配备相应的实践场所与设施,尤其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皮肤美容学、形象设计、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学等,应配备相应的实训室及配套实训设备。比如:医学美容技术实训室应主要配备CO2脉冲激光仪、彩光仪、冷冻治疗仪、微晶磨削机、高频电治疗仪及文刺的相应治疗配套设施等;美容美体实训室应配有酵素减肥仪、淋巴排毒仪、美体太空舱、多功能美容仪和奥桑离子蒸面仪等仪器设备;另外还应设有中医美容实训室,形象设计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品化学实验室等,充分满足学生实验、实训需求。为了保证实践效果,应配备专业的实训员,并给予充足的实训学时,以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练的掌握医疗美容技能。
4加大教学方法的改革
4.1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现动态互动教学:多媒体能够有效的整合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影像、图片等,并能够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教学中能更好的便于学生理解,并形成良好的互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实训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实训课前授课教师均应进行集体备课,力争做到“三好”即“备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总结好一堂课”。对每次实训课都要进行精心设计,讲解时应做到正确、仪器设备操作熟练及讲解详细到位,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设定1~2个教学目标,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或非医疗美容机构去见习,以吸取最新的医学美容信息,充实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教育模式要秉承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及时的调整和完善教学体系与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医疗美容专业更具有生命活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 洋,谭佳男. 对高职学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8,11(2):22-23
关键词中医眼科学;教学手段;教学效果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临床学科之一,即使将来不一定从事专业眼科临床工作,但因眼与全身疾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眼病可由全身病症引起并影响全身,并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病亦常常有眼部的重要体现,甚至有时会提供特殊重要的诊断价值。因此无论毕业后从事何种专业,必须具备相关的眼科知识储备。21世纪新形势下的中医眼科学的教学内容,除中医基础理念指导下的传统眼科诊疗内容,扎实打好中医眼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基础外,为更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中医药人材的需求,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学、探究、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们的教学改革始终以此内容为基础,不断地深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去,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意识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教学理念上,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临床为依托,以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使我校的毕业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并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1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中医眼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且学时短、内容多,其中眼局部解剖作为基础知识,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宥于眼部解剖位置深在、学生可见视野小、不易直观等特点,加之多种临床操作抽象,难解,临症表现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致使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以往的教学模式单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大学生思想活跃,不喜欢呆板的教学[1]。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准备了大量彩图及影像资料,制成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界面美观的多媒体课件及简洁明了的手术录像视频文件,增强表达能力。以往口干舌燥讲述多时亦无法描绘清楚的重点、难点,通过几张图片,几段视频,几副动画,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懂,易学,易掌握,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大了信息量,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效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能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进度,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2],且同一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享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修改,反复提高,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2结合前沿知识,丰富临床教学
中医眼科学的五轮、八廓结合脏腑辩证是中医眼科独特的理论之—,从不同角度阐释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和与脏腑的关系,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基本理论,但有其自身应用局限性。另眼科学因其自身学科的特殊性,如仅凭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很难把临床上很多相似表现的病症区别开来。因此在教学中,除讲授中医眼科的传统优势诊疗特色,传承祖国优秀遗产外,为顺应时展需要,也适当增加传授现代化的眼科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适时把现代化的眼科检查,手术,通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各种生动、直观的形式穿插到相应的课堂教学当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内容,拓宽知识空间外延,提高学习效果,以期开阔学生视野,尽快适应临床。如眼科临床常见的器械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视野计,直接、间接眼底镜,眼压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等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如消渴目病,用荧光造影技术,可对病情的评估,诊断,治疗全程监控把握;圆翳内障,是我国失明的第一大主因,除了中医中药,现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结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以其手术切口小,术后反应轻,视力恢复快等优势已成为该病治疗的主要方式;绿风内障,是眼科常见的致盲眼病,作为临床急症之一,除了中医中药的传统优势,西医在病情的诊断,治疗上功不可没,在眼压急剧升高阶段,紧急用局部降眼压滴眼液,口服碳酸酸酐酶抑制等药物,静脉点滴20%甘露醇等综合措施挽救患者视力,待眼压下降后适时进行手术治疗;瞳神紧小,通过西药散瞳剂,可解除瞳孔粘连,防止并发症;能近怯远做为青少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困扰着众多人群。通过现代准分子激光切削技术,可迅速摘掉眼镜,解除戴镜苦恼,扩展择业途径。另在授课时也适时增加现代社会的一些眼科常见病如电光性眼炎,化学性眼烧伤等的诊断与治疗,在保持中医眼科传统特色基础上,不拘泥于中医,避免固步自封,把现代西医技术融入其中,中西结合,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临床思维
在中医专业中,中医眼科是与西医联系相当紧密的一个专科,属于外科的一个分支,特点是以解剖学为基础,以需要仪器检查的局部病变为主要内容[3]。中医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且人体本身有强烈的个体差异,因此,无论学生从理论上学习了多少知识,如果不通过临床实习环节的训练,不仅不能训练学生作为医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无法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感悟医学理论的精髓。从训练医生业务素质的角度看,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临床实习中要达到两个方面的教学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眼科学理论,了解理论与实际间的关联和区别;二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机能,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判断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眼科教研室非常重视学生临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定期开放眼科实训室,配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指导老师,重点练习眼科常用器械的使用及常见检查操作,强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如远近视力的检查,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眼压的测量,直接检眼镜的应用,视野计的操作等,由老师边讲解边示范,然后学生分组练习,相互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随堂解决。此外在科教科组织下学生定期分组在眼科门诊及病房见习,由临床带教老师指导,真正走进临床,进一步熟悉眼科检查器械及诊断治疗流程,从病史采集,临床检查,病因分析,到诊断,治疗,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熟悉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针眼(睑腺炎),胞生痰核(霰粒肿),睑弦赤烂(睑缘炎),暴风客热(急性结膜炎),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绿风内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络阻暴盲(视网膜静脉阻塞),能近怯远(近视)等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另外,充分利用数码影像系统以现场方式播放手术实况,向同学讲解手术,并实现同步提问与对讲,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4完善医德教育,加强素质培养
医德是根,医技是本。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大医精诚”,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学会与不同患者良好沟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心存敬畏,敬畏患者,敬畏生命,清醒认识自身职责之所在,多一分敬畏,少一分漠视,多一分认真,少一分浮躁,多一分规范,少一分疏忽,患者自然就多一分安全,少一分危险。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在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医德医风的好坏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打铁还须自身硬”,因此,教师的师德和教风、医德医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医德教育要随专业教育的展开而展开,随专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随医学教育阶段的转换而转换[4]。为了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两者的传授同等重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与培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专业技术能力才可尽情施展,医患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减少医患纠纷,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的医学职业人。中医眼科教学对于合格的眼科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全面推进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顺应时代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做了些许探索与尝试,注重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种丰富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训、见习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既能学到系统知识和技能,又在课外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两种教学形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外见习实践准备了知识,课外见习实践用到了课堂学来的知识,从而提高了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反过来又推动课堂教学。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辅,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辅,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医德医风素质教育,以使我们的学生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成功就业的目标,更好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冬莉.多媒体技术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60-61.
[2]王利民,何宇.浅谈多媒体与中医眼科教学[J].中医教育,2005,24(4):74-75.
[3]朱淮灵.五官科教学策略思索[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788-789.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及往届毕业生和基层医师的现状分析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专科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1)本科课程压缩版。“三段式”教学,存在着重理论,轻实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倾向[1]。各学科课程相对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内容存在重复、脱节现象;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分离[2];(2)职业能力培养不足,教学重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实践技能训练不够。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课程安排不能早期接触临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较差[2];(3)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综合性课程,而医生面对患者的时候,需要的是从基础到临床的综合知识结构和以器官系统为主体的综合临床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将所学的原有各学科知识在头脑中重新整合[3]。此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不能实现集疾病治疗、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服务[4];(4)课程设置不能完全反映基层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与农村卫生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5]。
1.2毕业生调查结果分析
我校委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调查临床医学专业2008~2013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3届毕业生,结果显示:学习效率低、学习理解能力较薄弱,临床基本技能掌握较为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最认可案例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学习方式;最希望获得关于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说明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轻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6],而器官系统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7]。
1.3基层医生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研分析
本校于2010~2012年,对国内7个地区86个基层医疗机构1245名医生开展专业调研,结果显示:基层医生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常见疾病诊治、常见症状诊治、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社区急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居民建档、妇幼保健、老人保健、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8]。88.67%的医生曾因缺乏诊断、治疗技术转诊过病人,50.00%农村医生连最基本的诊断技术尚未能正确掌握,如测血压、看眼底等,无执业医师或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分别达84.18%、75.66%[9]。这说明有必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同时也提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至关重要,教学改革应结合国家医师资格考纲。
2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及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
2.1构建器官系统课程体系
本校在借鉴国内外器官系统教学改革经验基础上,通过对基层医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调查分析,并结合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归纳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医学综合知识和实践技能。建立了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体育、职业指导、形式与政策);基础课程(医学基础、病原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药理学总论);器官系统课程(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基本操作技能课程(手术基本技能、诊疗护理技术、急救技术、全科医师应诊技术、实用康复技术、实用中医技术、妇幼保健技术等);职业发展能力课程(遗传与优生、传染病、性病与皮肤病、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卫生法规、人际沟通、医学生人文修养、文献检索)。把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器官系统为主线的专业教育、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贯穿于3年教学中。
2.2院校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编写
组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及附属医院行业专家,以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为原则,整合、重建教学内容,制定器官系统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编写器官系统疾病教材8本,即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泌尿生殖、血液、神经精神、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并由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呼吸、消化、血液、神经、泌尿等专业的教授审定。分别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自编教材克服了传统教材理论性过强、知识面过于宽泛,内容过于庞杂的弊病,以够用、实用为出发点,并增加病例分析、临床问题导入、知识链接等内容,体现教材特色。
3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3.1强化组织保障能力
学校成立了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对教改工作的全面实施,在政策、管理、经费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下设专家工作组:负责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审定,师资队伍建设,器官系统教材的审定;每2周进行教学总结,及时对各系统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和调整。教学管理协调组:负责协调基础医学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的关系,下达教学任务,编排课表、教学进度表,以及组织教学检查、考试等,确保教改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
3.2组建院校合作、专兼结合、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
器官系统课程模式对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我们老师是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过来的,授课过程中基本上是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讲好本学科知识,很少注意研究与本学科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及其相互联系。现在要以器官系统的课程来授课,教师本身就有很多的不适应。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团队由10~14名成员组成,医院的行业专家5~7名,涉及专业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检验科等。学校专任教师5~7名,涉及学科包含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主讲教师选拔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从事临床和教学多年的高年资教师担任。
3.3实施器官系统教学方式
教学安排上,把某一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病生、药理、诊断、治疗及其疾病预防在一个学期讲完。例如,在消化系统讲“胃”这一器官时,先介绍胃的形态结构,接着是它的生理、病理,然后就是胃的常见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使学生对胃从正常到异常再到用药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10],减少重复,避免遗忘,印象深刻[11]。
3.4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导入、临床问题导入,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入点。教学场地多样化,在“课堂里设病区,病区中开课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加强实践教学,减少理论课,学生进校后以实验、实训、见习3个环节反复交替,每周集中安排半天时间在医院见习,进行床旁教学,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感受医生的工作及责任、医患沟通的重要性;这既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医德品质和医生素质的培养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12]。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临床思维能力[13]。
3.5调整考核内容
器官系统8门课程参照医师资格医学综合考试大纲,考核基础医学综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综合知识,题型采用A型和B型题,按照各学科在总论和各论中所占的学时数分配比例命题组卷,如消化系统,成绩按百分制考量,解剖学占8%、生理学占10%、病理学占12%、药理学占16%,疾病占54%;操作技能课程,基础知识50%,操作占50%。新的考核内容突出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了医学整体观和临床思维[14]。
3.6调整实习科室轮转
为实现实习科室与器官系统课程延续,达到有效的对接,第3年临床实习安排在三甲医院,实习时间共36周,必修科室32周:消化8周(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8周(呼吸内科、胸外科)、循环4周(心血管内科)、泌尿生殖8周(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4周;选修科室4周:急诊、血液、内分泌、神内、脑外、骨科。
3.7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
阶段性教学反馈信息表明,教师逐步适应了器官系统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2012级器官系统教学的学生与传统教学的学生在学习态度、专业热爱程度进行比较,主动学习、学习兴趣及课程兴趣优于普通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因此,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教学难度较大[15]。但改革的方案本身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只要针对问题,根据其产生原因,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就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分飞,陈海波,石刚刚,等.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03-104.
[2]王俊林,冯修猛,张春芳,等.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刍议[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673-676.
[3]马建辉,冯友梅.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课程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2011,31(4):193-195.
[4]舒放,郭伟.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9):145-148.
[5]杨美玲,哈学军,梁金香,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9):7-8.
[6]乔文达.论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创新[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4)23-26.
[7]张金波,周秀芳,李晓蕾.“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体系改革”在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61-62.
[8]何坪,姚安贵,邓宇,等.重庆市社区医生在职培训的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4):421-424.
[9]张冬青,何坪,邓宇.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3):3048-3054.
[10]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询证医学杂志,2013,13(5):548-552.
[11]高音,姚丽杰,张舂晶.浅谈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认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15):105.
[12]卢王英,刘晓静,季晓辉,等.医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6-27.
[13]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等.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4):86-89.
[14]李红玉,卢祖洵.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2):33-36.
1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作用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课程整合是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发展趋势的具体方式之一,也是学科结构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符合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在我校非医学类专业如管理、营销、英语等专业开设现代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其工作大多都与医疗密切相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因此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求学生具有本专业的知识与才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医疗知识。《现代基础医学概论》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这五门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重组,使之成为一门全新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编排上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整合课程。可以相应减少授课时数,提高教学效益,同时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本课程按器官、系统进行编排,将人体大体结构、微细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基础医学概论涵盖了基础医学的各门学科,涉及的知识复杂,涵盖的教学内容繁多,再加上有限的学时数,加大了教师的授课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的效果都不甚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将繁杂的教学内容以系统进行精简、整理和归纳,重点、难点突出,该删除的内容就删除,该简单讲解就简单,涉及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时,也尽量将其简化。比如讲解肾脏这一器官,先介绍其位置形态,再引出其组织微细结构即肾小球及滤过膜、肾小管、集合管,这样将知识点顺着一条线一一介绍给学生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建立在结构基础上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以及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生理功能;深一层的“尿液的生成和调节的机制”就作为熟悉内容。进一步的病理改变就作为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能认识到特定的形态结构决定了相应的生理功能,而稳定的生理功能作用需要神经、体液及自身调节。当自身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及机体的调节功能异常时,就打破机体的稳态,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有必要的认识,也使内容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
2.2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初学者来说,基础医学是一门枯燥、深奥的科学,再加上所开设的都是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普遍重视不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认识和兴趣,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专业实用性,所讲解的医学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剖知识是枯燥而繁杂的,但却是我们自身结构的精确再现,不要依照书本一一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身的结构融入到书本中,将知识点融入到他的身体结构中,这样他就会认识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他身体的构成,自然而然就会有学习兴趣。关于机体的生理功能,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但说不出其所以然,就要抓住这样一个切入点,使其明确自身这一功能是以一定的形态结构作为基础,通过明确而复杂的作用机制体现出来,才使他可以正常的生活学习。讲解相关疾病时,可以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亲属所患该病的经历,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叙述对这一疾病的生理基础、病理改变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感觉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去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心中燃起学习的热情。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发展史中经典故事、临床上的生动事例以及国内外最新的文献报道,对知识的由来以及新进展做一简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带着问题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自身学习的能力。
2.3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概论时,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客观上讲,基础医学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繁多、抽象。对于微观组织学的内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病理机制,学生又难以理解。在主观上,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的教学方式和进度不适应,而以往的学习方法又不能完全适用,因而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太注意一些局部的细节,而忽视对整体的把握,致使学到的知识零乱,没有办法串联到一起,这样时间一长特别容易忘记;有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活学活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内容太难理解和记忆而放弃学习。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应用生动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问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对知识连贯性和联系性的总体认识;引导学生把握本门课的重点、难点,适应大学的教学进度;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书籍、网站,开阔学生思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使其尽快地适应这门课程的学习。
3结语
针对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基础医学概论课程,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作为一门整合课程,由于教学内容上的复杂性、特殊性,授课对象的特定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对于教学过程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整合改革现状
1.1国外医学模式现状早在19世纪末,西方就有学者认为,在人为割裂的学科和知识结构中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对医学保健的需求,开始对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探索。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2],按照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医学院实施的“新途径”综合课程计划更是将医学与人文之间、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以知识集约的形式将医学有关理论及必要的知识重新组成课程集群[3-4]。1993年在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倡议医学院校应全面推进综合型课程模式[5],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organ-systemorientedintegratedprogram,OSOIP)及“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learning,PBL)两种模式。这标志着全世界众多医学院校均开始摆脱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一个全新的整合模式。在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2001年6月确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中,提出了“课程计划应该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整合”,并强调“学科整合包括课程组成部分的横向整合”。1.2国内医学模式现状通过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改革经验,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等陆续开展了课程整合改革的研究。部分院校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6]。但实际上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综合模式教学的医学院仍少之又少(如表1所示)。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整合改革主要是基础学科间的水平综合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垂直综合,在临床学科间开展横向综合相对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也较有限。1.3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八年制医学课程整合情况目前,器官系统教学模式正以不同的形式和深度在国内外展开,各医学院校正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实践,课程整合存在多种模式[7-10]。1.3.1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医学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医学部开展八年制课程整合的原则是:基础医学形态与机能课程的分别融合、临床课程自身融合,并使基础科学、临床科学与学术研究紧密交织[7]。整合课程包括:①形态学课程;②机能课程;③临床医学课程整合;④早期接触科研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此外,北大医学部还成立了医学人文研究院,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1.3.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课程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照美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方案,自2003年起在教改班中采用新的课程模式[11]。在入学后的前三学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生命科学课程及基础医学总论;后四学年包括进行四个阶段的革新性课程,包括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开设综合性的整合课程;内、外、妇、儿课程;临床通科实习和社区医疗服务以及临床二级学科强化培训。1.3.3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课程整合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教研室也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基础学科重组、临床学科重组,大大节省了理论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自我空间、课堂讨论和实践教学的机会,目的就是在于强调“理论联系实践”[12]。将原来的内科学、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论、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及肾脏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8大系统、9门课程,以床边教学、边见习边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强调自学和PBL学习,加强器官系统间的联系。
2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横向整合方式
2.1基础学科的重组基础学科的各个部分按照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理论进行各学科之间的横向整合,形成从生理到病理再到病理生理机制,最终归结到治疗药物的课程主线,使得学生学习解剖学时,又能系统地掌握生理功能,将结构和功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13],随后的课程进入病理、药理的学习,充分让学生系统的认识到正常-异常-用药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去思考。例如:学习泌尿系统,泌尿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的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结构时有什么功能(生理)异常结构是什么(病理)这样的异常结构是什么导致的(病因)异常后该怎么办(药理)[9]。因此,在基础课中只学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编写《人体形态结构》、《人体代谢与调节》、《致病微生物与寄生虫》、《免疫学总论》、《病理学总论》、《遗传学总论》、《药理学总论》。各论部分按照上述流程进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代谢与内分泌》、《皮肤与结缔组织》、《神经系统》,等。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整合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和,而是依据各自特点重新整合,形成符合认知规律,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功能模块,使得内容更为连贯,大幅度减少授课学时,剔除重复内容,加入最新的系统前沿进展[14]。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理论体系。课时的减少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也为理论课与PBL教学的完美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教学流程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成具体的临床诊治能力。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15]。2.2临床学科之间的重组临床学科的学习主要为内科学(包括物理诊断学)与外科学,同时还涉及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学”。对于每一个系统的疾病,甚至同一系统的不同疾病,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当按照具体的疾病进行新增、删减、重组[16]。删除外科中与内科重复的基础各论,内科主要教授疾病总论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部分,外科主要讲述疾病的外科治疗,之后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性安排影像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内容,进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17]。让学生能够通过之前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思考泌尿系统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需要做什么检查和检验,怎么去诊断和鉴别诊断,怎么去预防。随着医学的发展,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康复等方面提倡打破学科的概念,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并逐步成立由多学科组成的诊治中心[18-19]。
3总结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课程整合,顺应了八年制医学生教育的要求,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分段式学习模式,做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和渗透,临床桥梁学科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有机整合,临床内外科的重组,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解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的学习贯穿于从入学至实习之前的5年中,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已经对各系统疾病有了连续性的认识,学生有扎实的基础,能够更轻松地完成自学及对临床问题的深入理解,真正达到临床实习中PBL教学的目的。当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相信随着配套教材的出版,教师理念的转变和不断的探索实践,国内医学院校的课程整合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作者:林寒 徐茂锦 陈剑伟 许晓倩 徐晓璐 王洛伟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科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