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教学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 键 词】探究式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21-03
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具有实践精神、科学素养和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教育致力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传统教学,建立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成为时代的需要,并日渐成为社会的共识。较之传统教学,探究式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几方面。
一、师生关系
探究式教学要求平等、互信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探究式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是基于儒家伦理思想建立的,强调等级次序,强调教师的威严和学生的顺从。
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放下身段”,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让师生在知识、人格、心理、道德等多层面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民主、平等的伦理关系和至爱、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它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1. 真诚相见――师生诚实相待,不欺诈,不敌对。
2. 相互尊重――这种尊重是双方都能清晰无误感觉到的。
3. 相互独立――彼此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依赖、依附关系。
4. 相互包容――彼此接纳对方独特的个性。
5. 共同发展――一方的进步和需求不以牺牲另一方的进步和需求为代价。
只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才可能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才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1]
二、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强调认知目标,即知识的系统学习,忽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和人格培养、情感需求。传统教学由于放弃了教学中的非智力教育因素(如兴趣、热情、毅力等)和教育契机,教学趋向形式化和教条化,抑制了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探究式教学通过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方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简言之,是养成学生学习的能力,包括:
1. 学习态度。培养树立“爱”学习的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习的自为、自然状态,为自在、自觉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学习习惯。不用任何外力约束,而能持之以恒地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
3. 学习观念。读书不唯书,尊师不唯师,不局限于课堂,不迷信权威,主动求知,主动探索,具备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
4. 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会利用各种现代化学习工具,重视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勤读、勤听、勤问、多思,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善于融会贯通,总结经验教训,懂得调整思路和策略;善于借鉴他人学习经验和发现学习规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必须指出,探究式教学不是反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强调使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变成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和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三、教学模式
(一)“问题”是核心
传统教学是“接受性教学”,其特点是:一是被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对学习缺乏自。教师由学校安排,学生所学知识内容是国家规定的材,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是教师确定的,学习结果是教师按统一标准评价的,学习时间、场所、形式等都是学校决定的。对于这一切,学生不能作主,既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机会。二是依赖性。学生的学习活动依赖教师,学习内容靠老师提供,学习情境靠老师创设,学习过程靠老师设计,学习的重难点靠老师点拨,练习的作业靠老师布置,学习成绩靠老师评价。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缺乏独立性。三是封闭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局限在书本之中,学习的场地局限在课堂。在这种封闭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失去了对未知世界探究的兴趣、动机和机会。
探究式教学则是“问题式教学”,它要求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
1. 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主动提出问题,教师由此出发组织教学。这是“问题教学法”的第一步,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由学生提出,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发现问题的喜悦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欲望的强大动力。
2. 讨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重新设计,并搜集、编制适合学生讨论的相关材料。问题设计旨在赋予问题的挑战性和答案的多样性,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从问题中发现新问题,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为学生思维的自由发挥拓展新的空间。
3. 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对探究的成果和不足加以总结和分析,肯定成绩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维持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和探究中去,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
(二)学生唱主角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部教学活动由教师决定,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所谓的“讲授式”,注重个人努力,很少或完全不考虑师生、同学之间的集体合作。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单向性的讲授式教学,不可能激发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学习的自,鼓励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自由交流,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更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教学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教学不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学生学习和研究过程的演进往往无法预料,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方法上的支持,还要帮助学生随时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即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学”为“导学”。而教学顺序则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2]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自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而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的疑难问题,真正体现“以学为本,因学导教”的教育思想。成功自主性学习的主要标志是: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能自觉自主地选择和控制。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发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己确定的,学习时间是自己安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评判。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相应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三)开放的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个占有资料和推演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性工作必须借助于课外实践才能完成,探究能力也必须借助于课外实践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因此,探究式教学必然拓展、延伸到课外,即课堂是开放性的。传统教学的课堂结构大都是封闭式的,课堂有固定程序,重视总结,以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为评价标准,这样的教学思想既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阻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讲求课内和课外的衔接,课堂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探究活动则是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课内、课外探究活动共同构成整个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课外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主体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强化学生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培养其创造精神;另一方面,课外探究活动必然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探究活动的问题反馈会充实和促进课堂教学。
此外,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对于教材的态度上,往往根据教学需要,或增或删或改,使其更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方式也是开放性的,“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变为“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同样具有开放性,对学生的评价由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变为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多种方式的结合。评价角度也不再是局限于考试成绩,同时注重学习态度、质疑精神、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素养。
必须说明的是,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在不断增强,这必然造成师生主体地位的此消彼长。而探究性教学模式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性探究,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帮助学生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实际上是被引导到结论上来,教师充当指导者。第二阶段是开放性探究,教师充当辅助者,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帮助学生形成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承担更多责任,对老师的依赖性降低。第三阶段是个别化探究或自由探究,由学生自己形成探究意愿,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鼓励。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再到独立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研究有所独创;教师的介入程度逐渐减弱,由保姆式、师傅式,到导师式,直至完全退出。[3]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探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达到“不教之境”。
注释:
[1]朱晓红.重新理解师生关系――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视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 科学探究 特征 策略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 科学探究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课主要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科学的本质特征可以看作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其过程性特征,即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共性;另一方面是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的特征,以无生命的世界为主要研究领域,力图确认世界最基本的原理,追求内在的统一性。科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寻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科学教学首先要体现的。科学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科学探究关注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2 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
科学课程难教又难学,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差异,这是科学教育领域面临的共同难题,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许多研究者关于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将科学科的探究本质与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科学教学的本质特征。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出发,积极参与寻找解释和答案的过程,真正成为探索科学世界的主体。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以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这个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科学。
3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探究的基本特征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围绕教学内容提出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问题要与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相联系,并能引发他们进行实验研究、收集数据和利用数据对科学现象做出解释。根据确定的探究课题,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与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探究方案,利用观察、实验和其他的方法与技术,收集数据、资料和信息。
学生相互交流信息对构建个体和群体的理解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别人就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解释。在讨论中往往引发新的问题,导致进一步的求证活动和最终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共识。科学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科学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图像(包括应用计算机进行设计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尽可能使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较为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4 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
4.1 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探究性教学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
4.2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
[关键词]高中政治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在我国的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能否有效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在这里就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征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较为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探究式课堂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师生关系,为相互平等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问题情境特征。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政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政治问题情境中自主参与、主动探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思维开放特征。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3、实践探索特征。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判断和决策、交往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
4、学生主体特征。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
5、能力培养特征。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政治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是读书能力,还包括社会实践设计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交往能力等等。
二、政治课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意义
(一)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探究过程完全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分析推理形成结论,并能应用提高,符合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二)有助于学生科学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对实际的体验,培养学生求真实证的精神。通过对材料分析筛选,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有助于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它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学会透过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深入学习探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施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使整堂课充满新意,以激起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内化。
(一)激活探究。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师可利用一些教学素材,通过精心加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与欲望。在激活这一环节,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把教学的基点放在发展思维和能力培养上,教师创设的问题一定是源于学生生活的,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必须与教学的难点重点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以便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新课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教师设置疑景,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主动性。
(二)引导探究。通过激活诱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教师应承接激活环节,决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完整的告诉学生。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为学生创造获得正确结论的条件,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内涵与结构,如讲《哲学生活》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时,结合课本知识提出如下问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什么?孟母三迁说明了什么?如何看待马加爵杀人事件?应用本课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诱导引出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要采取师生互动的合作方式解疑点拔,归纳总结。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人际间交流,互相启迪、丰富知识,促使交际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设置认知过程中的障碍。
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政治课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的问题。开展探究要选择好探究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形式,一些陈述性知识,如体现名称、事实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接受阅读等方式就能较好掌握。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学习准备情况或知识掌握深度限制,不宜进行探究教学。如:同是对“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选择“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开展探究就十分困难,而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则相对来讲学生容易进行探究。选择适宜的探究内容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形式的载体,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离。活动“走过场”、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讲“热闹”,都是不可取的。
(二)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问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目标,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学会收集并分析资料,学会解难释疑方法,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的导向问题。教师要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提供合作讨论互相交流的机会,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探究。教师提供探索的线索,提供充分探索的时空,应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保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政治课。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学生在知识、经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与我们教学的目标方向相背离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方向,起好主导作用。如当学生为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所迷惑时,当学生不能把握好合作与竞争的“度”而出现不和谐时,教师的及时、有效引导成为必需。
(四)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性能否被充分调动的问题。探究教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利,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一定成功,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方式、分析能力等等造成学生个体的差异,问题情景设置时,要贴近学生的现实,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要对探究教学进行“粗线条设计”,留出“弹性区间”。新课程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也强调这些东西不再是灌输,而是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
(五)活动的时间长短问题。这里讲的活动时间的长短包括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进行调查的时间,到具体活动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因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课程还有其他的任务,同时,学生所学科目多达十科左右,许多的科目都有综合探究活动,这就注定了每一个科目的活动时间不能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从长远看也不利于本学科的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这要求教师要有全局观,要求从活动设计过程就预计好时间安排。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自主、探究、合作三者的核心与关键是探究,探究统领着自主与合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使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2]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该模式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个体自学教师根据该课堂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好自学提纲,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性自学。该环节中,教师要对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再编制,使教材内容变薄,并将教材上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以平易化,同时将精简后的教材内容设置成问题情境,进行有目的的探究。
(2)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对相关内容、概念、规律进行辨析,对自学提纲中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初探。对小组内已解决和还不能解决的自学思考题分类标出,以备在全班交流。教师在这个环节里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并有意识地参与学习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倾听和交流中发现学生新知识时“瓶颈”之处,以便在全班交流后的精讲点拨时能一语中的。
(3)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之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交流探究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交流发言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学生交流之后,应组织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提炼和画龙点睛的小结,并达成一致意见,对于重点关键处,进行规范得体的板书。
(4)自主测评在全班交流、教师或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关键点进行自主性测评。教师将课前针对自学提纲、教材内容而精心编制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练习卷发给学生进行课堂检测,教师对完成好的、目标达成高的学习小组给予表扬或肯定,对部分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促其获得成功。
二、“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要领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把握以下几点策略:
1.质量标准要把握效度
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人们往往习惯地用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其质量的优劣,这显然是片面的。由于初中物理新课教学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为了在这么短教学时间内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创设好问题情景,借助先进的教学媒体,用情意的手段打通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通道,形成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教师必须遵守教育法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以最佳教学效益为标准,努力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和体能的有效消耗。因此,低消耗是一种手段,高效益才是追求的目标。
2.知识拓宽要把握广度
物理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扩大其知识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力求放得开,收得拢。
所谓“放得开”,是指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广泛迁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再生。“收得拢”是指适时地把拓展了的知识进行归纳和综合,回落到具体的知识结构中去。
3.思维起点要把握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力求做到深得进去、浅得出来。
讲深要以讲浅为基础,以浅显的物理情景引起学生深思熟虑,对学生思维起点的“深度”要进行把握,积极有效实施以浅引深策略。
4.施教过程要把握速度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进行必须依据教与学同步的规律,对教学速度进行适当调控,必须注意入境宜缓、取快。这里,入境宜缓是手段,促使教学的迅速到来,取快是目的,以较慢的速度入境换取快速的思维。
5.难点设置要把握坡度
课堂教学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难点化解做到有坡度无难度。通过坡度的设计,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难点,教学内容上要先易后难,进度上先慢后快,方法上要先死后活,这样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内容。
6.课堂提问要把握时度
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过程中大脑兴奋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对某一知识点的讲授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需要对时间进行有效控制。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把握两个重要的等待时间,一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二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判断正误,然后才能评价学生的回答或提出另一个问题,以提高中、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比率。但教师提问的时间要短,学生回答的时间也要短,对稍微复杂的问题可分步设问,以便缩短回答时间,确保学生正确作答。
7.习题训练要把握精度
学习和巩固知识,必须要解答习题,才能实现认识上的第二飞跃。因此,习题训练应把握广度和精度。各种题目的类型要多,解题方法要多,题型变化的方式要多,但同一类型的题目和重复性的练习应少做。这样能使学生见多识广。
三、“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要领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具体操作时,必须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
1.以自主为核心,营造和睦氛围。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容许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见解,容许他们寻找各种资料去阐明他们所观察到的东西,甚至自学提纲也逐步由学生去构思。
教师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一种和睦的氛围,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确保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睦氛围是学生得以自主学习的前提,也是本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2.以合作为形式,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应遵循“同组异质”和“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同组异质”旨在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形成优势互补。“异组同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学习小组的起点基本一样,有利于合作竞争。这样可以保证组内旺盛的合作和组际间积极的竞争。
小组划分好后就向学生提出小组的合作任务,并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考核评价,并将个体成绩融入到集体成绩中,使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
3.以探究为过程,贯穿教学始终。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信息处理、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探究活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乃至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反思。
尽管探究发现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探究不应该是随心所欲、完全自由的。探究是否取得实效,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
四、“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艺术特征体现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的艺术特征:
1.创造性特征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要向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足够的密集度和足够的理解深度,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处理,为学生创设使其富于想象的问题情景。这种情景的创设既不过难,又不过浅;既不过多,又不过少;既适合学生的多数,更兼顾其中的个别。这里的艺术性全在于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仅如此,这些内容还应当经过审美性的艺术加工,并以适当方式表现出来。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创造性。因此创造性是“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最本质的内部特征。
2.表现性特征
教师通过知识内容、语言动作、姿态情感去获得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探究物理问题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捕捉师生最佳共鸣的一瞬间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这种机智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手势、板书等形式展示出来,体现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涵养。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情景中,将教师的口才、风度、动作、气质和机智一展无遗,充分表现出教师教学语言是否简洁优美、板书板画是否富有创意、手势表情是否协调得体、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有序、处理突发事件是否恰到好处、演示实验是否确保成功,以及师生共同探究的物理问题是否和谐共振。从这一意义上说,表现性是探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外显特征。
3.审美性特征
教学活动的探究合作、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美化整形、教学媒体的和谐运用、教学环境的情感培养等,既有科学美,又有艺术美,更有教学美。
课堂教学中,难点的化解是课堂教学艺术发挥的最好机会。教材中的难点常常出现在物理思想极为丰富或较为深刻的地方,出现在物理概念较为抽象、更为综合的地方。在物理教堂教学中,最富有挑战性的、最有实际意义的并不是若干结论、规律,而是发现这些结论、规律的过程,这就是探究。勇敢地面对物理思维最为丰富、最为深刻的地方,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充分的挖掘,正是“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最迷人、最精彩的一幕。
4.征服性特征
【关键词】 自主探究式学习;基本特征;基本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下面是我对探究式学习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探究式学习体现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考性为前提,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问题性.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去探究问题,而非简单地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 即使是一个不太确定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来加深理解. 因此,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
二是生活性. 探究式学习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特点,需要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 学生的学习应该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知识.
三是参与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最主要的特征.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策略
1.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是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培养知识迁移类推能力. 二是在教学中结合自身和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三是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提倡多样性算法,渗透优化思想. 四是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一是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情境插图、语言提示、说明和拓展性问题,这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独立探究,讨论交流.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 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学中要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去发现,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 独立探究后再讨论交流,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双向、多向交流,产生效应,共同进步.
三是实践应用,注重评价. 探究式学习应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把数学的学习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亲身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既动手做又动口说,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同时要注重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和表现,重视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及科学协作的精神. 不能以单纯的分数或单一的模式对待每一名学生.
3. 遵循原则,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一定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这样的问题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因此,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 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注意:一是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二是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而指导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尤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感是必不可少的. 小学常见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包括分类、符号化、集合对应、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化归、等价变换、统计等思想,解题常用顺推、倒推、枚举、归纳、类比、试探变更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等思考方法.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 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有趣乐学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万龙.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0(4).
一、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包括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会采取各种有趣的方式比如结合现实生活中与知识点相关的事物或故事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这就是“趣味性”特征;只有融合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这就是“主动性”特征;寻找并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应该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是“问题性”特征;探索结果能够直观反映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过程能够及时反映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进度,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因此探索性教学同样重视教学结果和过程,这就是“过程性”特征。
商务英语自主探究式教学则是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一个特例,它是将自主探究式教学与商务英语教学结合的方式。探索式教学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性的改革,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的特点开展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课堂互动活跃度,重视知识的积累过程以及知识储备的质量。如must的用法:Youmustgotobedbeforenine.在这句中,must是必须的意思,然而在这句“Hemustbeathief.”则表示一定的意思,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主体会和探究。
二、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的时候,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进行有效的辅助理解,让学生切身感受所学的内容,主动积极地探索交流,从而来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景教学法的优势显著,通常在情景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发生着明显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就是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这就意味着这种情景创设中,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中,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知识的强化。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的策略,不断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目标,是传统教学的一种改革和创新。在商务英语互动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身边的环境都在她们认知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能不断的促进学习和发展,通过互动,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应可以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和积极性,提高英语的“说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来作答,以此来形成一种互动的课堂关系。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商务相关的英语词语,来让学生进行翻译。WBG=TheWorldBank世界银行,IMF=TheWorld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ADB=TheAsianDevelopmentBank亚洲开发银行,ASEAN=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东南亚联盟,c.o.d=Cashondelivery货到付款,D/Adepositaccount存款帐户。
四、总结
总之,新时期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在教学中使用自主探究法,情景教学法以及互动式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地强化,为我国输送出更多外语高级人才。
作者:李凌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素质教育在当下的初中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改革需要在本质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学模式变得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发掘感受到化学学习的魅力,培养起对于化学学习兴趣,帮助打下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本文结合当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对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运用策略
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征,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化学学习上,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时会十分有效。探究性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发现一些关于化学的现象,并且用自己学习到的化学知识点进行现象的解释和问题的解决,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的教学仍然是困扰着教师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会在接下来的论述中进行问题的解决。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刚从小学的教学中进入初中学习,导致他们会保持着小学学习中的一些习惯,对于任何事物都会有非常大的求知欲,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的好奇心能够一直保持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进行探究性的教学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自己好奇心的激发下得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化学教学,而化学中的一些知识点在学生看来有一点匪夷所思,是他们在生活中会见到但是不能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望,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让学生的求知欲帮助更好的化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情境创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创建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近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陌生感,能够让学生更加的投入到化学的探究中,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并且能够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方式的改进上,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酒精的燃烧”这个实验时,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神奇的化学魔术,将一块湿毛巾点燃,并且在火熄灭之后向学生展示这块使用的毛巾,学生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毛巾并没有烧焦的痕迹,这也是学生在生活中会见到的酒精燃烧现象,他们会想知道为什么酒精燃烧不会对毛巾产生损害,这样一下子使得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起来,积极地参与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学生对于酒精燃烧的知识点都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在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化学知识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化学成绩的提升。
二、课堂中探究能力的激发
化学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导致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会包含大量的实验教学,但是在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会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或者教师自身一个人的实验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这样不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化学学习,同时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很难得到激发。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及时地转变自己错误的教学观念,把用于理论知识点教学的部分时间分配到实验教学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地培养。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然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教学事故。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知识点加深记忆和理解,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时,我会让学生进行二氧化碳的相关实验,将一只蜡烛放入到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中,学生会发现蜡烛熄灭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会积极地进行这个实验的探究,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取得了我预期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探究性教学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让学生打下更加坚实的化学学习基础,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当下的初中教学中变得越来越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化学化学同样适用。教师在之前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合作的重要性,只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这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教师需要重视小组合作的使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到问题时会需要一定的帮助,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加有效地沟通,并且在探究时能够相互帮助,使得探究的效果提升。小组合作式的探究不仅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同时也能让学生探究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培养,帮助学生养成更好地化学学习习惯,使得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更加轻松,不会产生掉队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小组合作式的探究。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需要重视探究性教学的使用。探究性教学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下阶段的化学学习。同时探究性教学的使用满足了当下初中生学习化学的需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罗红.在化学教学中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J].试教通讯,200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效率 探究性课堂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要求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借助教师引导性作用的正确发挥,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意识和数学探究思维,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对此,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的改进,结合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充分表达、思考、探究、质疑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知识归纳迁移能力的生成,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构建高中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的必要性
受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采取的都是单向、统一化的施教方式,“师传生受”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同时,随着高中数学教学效能低下上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高效的探究性课堂需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以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为主,能够独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内化为一种数学思维和能力。探究性课堂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尽快实现自身角色的积极转变,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充分尊重高中生认知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更具吸引力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高中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为学生的数学探究创造更多的问题情境,实现数学知识教学传授与学生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如在高中数学椭圆的概念与特征的教学中,教师会采取“一个定义,两项注意,三个例题”的传统教学方法,此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无法准确把握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准备细线、图钉、纸和铅笔等画椭圆的教具,然后传授画椭圆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想画出一个规则的椭圆,需要具备什么条件;②随着画椭圆中图钉支点的变化,椭圆的形状会怎样变化?③通过以上实验,可以总结出椭圆有怎样的特征?在几个探究问题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了学习与探究的兴趣点,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相应的进步与提高。对此,高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让每个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到例题:点 A,B的坐标分别是(-2,0),(2,0),直线 AN,BN 相交于点N,且直线 AN 斜率与直线 BN 的斜率的商是2,请指出点N的轨迹及其原因。对于此问题的答案比较简单,班级内的学生基本都可以解答,可以满足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的探究需求,但对于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而言,则可能丧失探究学习的好机会,这时教师可以根据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探究需求,再设计变式探究问题:当直线AN与BN斜率的斜率发生变化,是正数或复数时点N的轨迹会分别怎样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 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在高中数学上的探究需求。
(三)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探究技能
为了确保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学生对探究方法和学习要领的掌握水平将是很好的试金石。很多教师通过“题海”战术,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解答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路数”,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能“切中要点”,这远比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重要。
(四)发掘生活化特征,增强探究效能
高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不是自发形成的,学生探究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效。高中生由于学习繁重,又面临着高考,所以内心的情感和学习的动机是相对复杂的,很多学生在脱离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忽略了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特征,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实际出发,将高中数学教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设计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这就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将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在高中概率、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情感,体会出学生数学的重要性。
三、结语
高中数学高效探究性课堂的构建,需要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总结新课改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加强对新课改思想与精神的理解,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将课堂教学成功演绎成学生对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究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进而实现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环环. 高中数学探究性兴趣小组研究――以静海一中为例[J]. 知识经济,2010(23).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理论基础 实施步骤 因素 对策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条途径是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式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另一条途径是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本文旨在帮助广大中学政治教师走进新课程,认识科学探究式教学,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落到实处。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一)探究式教学释义。
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呢?按照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可以对它下个定义,即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1]
(二)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
对探究式教学的特征的界定,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探究式教学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些特质。综观国内外学者的探讨,可以发现探究式教学具有如下被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
1.自主性。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要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它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整个探究过程都离不开学生自主自愿的参与。
2.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探究式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个性发展,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指导形式不受传统的原则与方法的束缚,其实施方式具有开放性;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合作性。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其中的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间合作等等,实质是教与学的合作、学与学的合作,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彼此交合。
4.探究式。“探究式”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言的,它能够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2]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重大改革,我们要研究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就必须对它的理论基础加以分析。当前能够对探究式教学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有很多,中学政治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古宁汉(D.J.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并不意味着学生应该孤立地学习。学习者会从陈述自己观点、反驳别人观点的机会中受益匪浅,而且通过这样的过程重构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自身观点不同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共同合作,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中相互交流。建构主义理论还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老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和传递者,而是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3]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出的许多新的解释,是学习和教学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思想基础上的又一次大综合和发展,是为改革传统教学而进行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并为我们当前的教学向探究教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之,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许多思想都为科学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向探究教学发展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
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就必须先设计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弄清科学探究式教学可采取的步骤。《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六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从教材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从政治学的角度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继而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去调查、研究、探索。
(二)搜集有关资料和事实。
学生根据探究计划,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媒体等渠道,搜集资料,比较、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与问题相关的、有利于证明结论的资料。
(三)提出猜想和假设。
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后,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经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想和假设,并对结果进行预测。
(四)对假设进行验证和推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确立明确的目标后,教师鼓励学生用搜集的资料验证之前的假设。
(五)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各种资料和已被论证的假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共同之处,进而找出相关知识之间的规律。
(六)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探究报告、尊重他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充分交流和讨论各种想法和观点,深刻理解探究过程中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运用探究式教学时要控制教师活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而学生的活动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这样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只是提供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变,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互相渗透,组合创新。
四、影响科学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因素
探究式教学这种具有全新理念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许多的不同之处,给教学造成了种种困难。主观的困难如由于教师和学生自身造成的困难,客观的困难如教学时间、材料以及评价方面的困难等。
(一)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
1.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开展探究式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教师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教师觉得太麻烦,尤其是课前准备太费事。
2.教师本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从目前状况看,政治教师尤其是农村的政治教师对各种科学教学方法无法掌握,因此自然也就难以开展探究式教学了。
(二)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1.学生的探究能力不高,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展。由于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很少有机会发展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往往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2.学生本身不愿意开展探究式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进行探究式学习,认为只要多做习题,考出好的分数就可以了,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另外,教学时间不够、教材难度、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价制度等客观因素也同样制约着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4]
五、落实探究式教学的对策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政治课实施探究式教学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绝对权威者,而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我国中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方式长期以记、背概念和原理为主,对社会实际问题至多是注解性的解释,而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问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4]
(三)教师必须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大课堂的容量,延展课堂的空间维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快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积极作用。
面对新课程理念,教育工作者对探究式教学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忽略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而应该使探究式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准确定位,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想政治教学,实现探究式教学与思想政治课程真正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
[2]程宿虹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辩证思考[DB/OL].http: / / cersp. net / userlog2/57788 / archives / 2008 / 968569. shtml,2008.07.26.
[3]佚名.简介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方法[DB/OL].http:/ /省略 / jiaoyu / 573 / jiaoyu_171225. html,2007. 4.13.
[4]高会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10.
[5]殷玉琴.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的科学探究式教学[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8.08.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 7.27,第2版.
一、积极营造实验的氛围,以培养学生探究的个性
老师和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引起探究兴趣的环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课恰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个性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基础。1.启发猜想。课堂上我们要利用“科学实验室”的实验仪器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猜想。如在做有关“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实验前,先启发学生猜想: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入容器中,容器中点燃的一高一低两只蜡烛谁先熄灭,为什么?这时,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告诉学生科学家的新发现也离不开猜想,这是培养自己探究能力、形成探索个性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启发学生猜想,使学生体会到重要感、主题感,实验后又增加了一份成功感。2.鼓励操作。学生动手实验最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通过动手掌握操作技巧,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情况设计一些实验,布置课外小实验,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实验现象,亲自归纳实验结论,通过实验不仅锻炼了操作技巧,而且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果,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3.做后思考。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记录数字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的熏陶,并认识到数字对研究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推理的方法。每次做完实验我们都应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步骤、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探讨怎样会更好,每个学生要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发明。这是一个人探究能力的表现,谁越能表现自己,谁的探究能力就发展的越快。
二、在观察比较、讨论探索中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1.在观察比较中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大都是学生常见的事物及现象。如日月星辰的变化,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都只了解其表面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事物内在联系,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学鱼鳔的作用时,可以在学生观察鱼的同时出示鱼鳔及潜水艇的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的同时,思考:(1)潜水艇是靠什么上浮下沉的;(2)鱼鳔和潜水艇的潜水舱在形状和作用方面有何相同之处;(3)鱼鳔的作用有哪些;(4)还有哪些现代工具、设施的设计运用了生物的某些特征、原理。通过以上的观察、比较、思考,学生认为制造潜水艇就是利用了鱼鳔的原理,而鱼鳔的作用和潜水舱的作用又相似,即控制物体的升降。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激发,想象的空间被打开,创造力被引发,探究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官,有意识的去认识客观事物与现象,并通过与其他相关事物进行比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进一步的探索,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2.在讨论探索中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行讨论探索是科学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科学教学的一个特色,它有助于学生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助于学生提出假设和预测、设计验证方案、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有助于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有助于探究能力的增强。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在教学有关“连通气球”的内容时,提出了“一大一小两个气球连通后,会发生什么现象?”的问题,并让学生大胆预测,在学生提出多种预测后,要求全班每个学生都要选择一种预测进行探究、讨论。孩子们经过自己亲身实践和探究、研讨,不仅对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讨论探索中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讨论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讨论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大胆地猜想、预测,通过讨论所学的内容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加深理解;通过探究可以掌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知道三个“W”,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并渴望作进一步的研究,这样探究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探究是一种认识世界很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只是皮毛,而真正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探究更多的奥秘,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得到增强,探索能力得到培养。
作者:过秦勇沈静单位:无锡市金海里小学无锡通江实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分析;圆柱
“圆柱和圆锥认识”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一些基本知识,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圆柱和圆锥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感知上,并没有对其深入的探索,当遇到与此相关的实际应用的时候很少能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也缺乏数学求证的严谨性。本文就以“圆柱和圆锥”教学为例,试谈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需求矛盾,让学生在数学中感知生活运用,在生活运用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本文通过圆柱和圆锥认识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一:“圆柱的认识”教学
1.游戏引入
基于学生对已认识到图形基础上,我设计如下游戏:把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和立体图形(长方形/体、正方形/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放进一个布袋子,然后让个学生任意摸一个袋子里的图形,并通过触摸说一说所摸到的图形的特征,让其他的学生根据这个学生的描述进行猜测此图形的名称,比比哪个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在竞争的游戏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问题。
分析:通过游戏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回忆和复习,也使学生对各种图形知识进行了一次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这也为接下来圆柱的认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特征”这一含义有了认知,为接下来的这个立体图形的特征认识做好引入。而这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感知二者的特征。
2.引入圆柱特征,通过展示、触摸感知
3.组织学生说一说、做一做,得出圆柱的特征
刚才已经让学生触摸并感知了圆柱的特征,接下来就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感知进行说一说,加强课堂交流。
生1:圆柱上下粗细是一样的。
生2:圆柱的上下面都是由圆形构成的(通过这个学生的分析,教师适时的引出底面的概念)。
生3:圆柱容易滚动(通过此特点引出侧面概念,让学生分析下侧面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面)。
师:教师展示一张长方形的纸,通过弯曲变成一个柱形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进行验证,互相交流活动体会。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什么关系。
(2)圆柱的两个底面直径是否一样。
(3)圆柱的两个底面周长是否一样。
教师总结:只要两个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中的一个方面相等,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其他方面都相等,也就是完全相同。
分析:圆柱在生活中的存在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些生活化的材料是学生学习圆柱的良好素材,而对圆柱的认识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怎么样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圆柱,通过实际观察、动手,让学生用数学研究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通过教学活动提搞学生数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也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深入研究圆柱的特征
5.圆柱高的认识
分析: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发现圆锥的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探究,相应的也就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进行主动迁移,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去探究生后中的问题。
通过上述两则案例的分析,主要体现了“在体验中学习数学”,教学中能够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把数学迁移到生活中,如课堂中让个学生说一说、摸一摸等活动。在上述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探究,很大程度上辅助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生活素材,以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夏文成.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J].教学与管理, 2008(8).
一、探究式课堂的界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 。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类型
在学校环境下的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有非常丰富的类型。例如,(1)按照探究的任务和问题的性质分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探究,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探究性,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原理的探究,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等。 (2)按照探究环节的多少分:有比较完整的探究和局部的探究。 (3)按照探究的自主和开放程度分: 有自主探究性学习和指导探究性学习, 教师的讲授、启发、指导、演示等都可以根据需要融合其中。 (4)按照探究所依托的经验类型分有:概念理论探究、元素化合物型探究、方法策略技能型探究以及综合性探究等,这些既指探究活动所依赖的已有知识技能经验的类型,又指通过探究活动将要获得的新的知识技能经验的类型。 (5)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分: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等。 (6)按照探究开展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分:有课内探究、课外探究以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探究;单课时的探究、连堂课的探究以及单元的探究等。 (7)按照学生进行探究的组织形式分:有学生个体探究与小
组合作探究等 [3] 。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征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式课堂教学不象传统教学那样,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引导到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得出问题的结果,使他们感受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建立起对事物的新的认识,从而达到灵活掌握和使用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式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探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从问题的提出、制定问题探究的计划、到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得出结果验证结论都渗透了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 教师是指导者和帮助者,通过教学情境问题的创设来激起学生
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确方向,点明问题关键,疏通思维障碍,而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那样,尽量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避免在问题探索中走弯路。
(三)重视全体参与合作学习
探究式课堂教学提出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的各个活动进程。 教师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根据学生现有的探究能力水平和个性特点,制定合适的探究活动计划,实现个人的探究目标。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即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践和调查,共同讨论、争论和综合意见。
(四)重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评价对探究活动有很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探究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能及时了解自己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懂了哪些概念和原理,哪些还不清楚或不知道,这一思维过程中出现障碍时能否从相关的证据和材料中推论出合理的解释;学生在自我评价时,要分析自己学到了什么,应该学什么,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如何,同时学生之间还要相互评价。 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施的步骤
(一)提出问题
1. 课前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 ①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②提出的问题要联系实际情况;③提出的问题要有提纲;④提出的问题无须面面俱到,要留有空白。
2.课堂上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①提出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②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发散性;③提出的问题的数量要少;④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思考;⑤提出的问题的思路要清晰。
3.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①通过分子模型创设问题情景;②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景;③通过对比方法创设问题情景;④通过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题情景。
(二)收集资料和信息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掌握探究问题的背景材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三)形成假设
本阶段的任务是学生根据己有知识和证据, 依据科学概念和原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
(四)对假设进行推理和验证
假设提出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实证性材料去推翻或支持假设。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步骤。 因为学生要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创设诸多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