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3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院 管理 经营 模式研究
职业院校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借鉴市场机制?不少院校管理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得到的结论是,院校不仅需要管理,还需要经营,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引进面向市场经营的观念、运行机制、操作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经营的涵义
当前“经营”一词使用极为广泛,除了企业组织普遍使用之外,非企业组织使用经营概念的频率也在逐年上升。院校经营的涵义是院校经营理论的核心,国内学者理论界认为,现阶段“经营应有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既包含商品经营,又包含资产经营;不仅是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经营,也应是对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经营;不仅包括对物质资源的经营,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的经营”。
二、院校经营概念的界定
(一)院校经营的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靳希斌教授明确提出院校是可以“经营”,而且第一个提出了“院校经营”的定义。他认为“院校经营(schooloperating)是指院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院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院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院校经营环境分析、院校经营思想确立、院校经营目标确定、院校经营策略选择以及院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二)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的比较分析
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之间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具有特殊性。
在经营理论上说,院校组织是非企业组织,其经营行为与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相比呈现出四个明显不同的特征――多公众性、多目标性、专供服务性、公众监督性。
1.多公众性。院校必须以未来学生、现有学生、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当地企业、当地政府等公众为目标,来开展其经营活动。
2.多目标性。院校经营一般多倾向于追求多种目标,而不是像企业主要以利润为目标。
3.专供服务性。院校组织从事的主要是服务(是非有形产品)产品的生产供应,院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
4.公众监督性。院校组织要受到公众的严格监督,其经营活动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
(三) 院校管理与院校经营的比较分析
对院校实行经营性运作必定会考虑院校管理问题,不可否认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是,院校经营与院校管理还是存在不同。
1.“重效率”与“求效益”之别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指向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经营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的是院校的生存发展。
2.“着眼内部”与“内外兼顾”之别
管理院校,着眼于院校内部,办学是封闭的,学校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自行确定院校服务的对象、区域和层次。经营院校,办学是开放的,实行的是“内外兼顾”,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院校在市场中找准位置,办出特色。
3.“僵化被动”与“灵活主动”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照章办事,习惯于贯彻、落实、执行,遇到困难找上级主管部门,寻求上级支持,这是被动的“等、靠、要”。经营院校,学校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市场商机,这是主动地谋求发展。
4.“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向上负责,让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满意;经营院校,学校还要向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满意。院校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三、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及分类
(一)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
院校经营发展模式,就是指在院校经营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有共同投资和管理特征的院校经营方式。
(二)院校经营模式的分类
院校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院校产品经营、院校资本经营、院校资产经营三个层面。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院校经营的有机整体,每一层面都有若干具体运作模式。
1.院校产品经营
院校产品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院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院校产品经营,是指院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院校产品经营的主要形式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院校品牌开发三种。院校品牌也是院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2.院校资产的经营
院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指院校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够满足院校产出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院校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五大类。
院校资产经营,是指院校以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院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院校经营活动。
现代院校的资产经营,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主要形式。
3.院校资本的经营
[关键词] 财务经营 商品经营 货币经营 资本经营
企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利组织,追逐利润是其本质属性,企业的财务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需要在企业存续期间的财务经营、财务管理、财务治理等活动中渐进地、累积地实现。经营,指的是企业适应并利用其环境的活动,从外界获得资源并为之提供经济品。管理,指的是企业利用已有的资源使之达到高效利用的状态的活动,使企业的存量资源服从并服务于企业的整体目标。治理,指的是对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予以协调的活动,对企业的收益及为之付出的代价在各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维持企业的存续。三者对财务目标的实现缺一不可。目前,财务理论的研究限于财务管理、财务治理,而财务经营甚少。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理财的领域不断扩大,现代企业的理财领域已从企业内部与商品经营活动相结合的理财扩大到企业外部与产权交易和金融资产投资相结合的理财,企业的盈利也由内部经营的盈利和对外投资的盈利两大部分构成。企业财务部门的任务由此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服务于企业商品经营活动开展各种财务运作,即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进行管理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独立地进入金融、产权市场,组织各种财务经营,即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参与市场交易,以谋取经济效益。
财务经营理论可以提供一种新理念。财务经营是财务活动的扩展,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方式和技巧,对企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有现实意义。何谓财务经营?现将企业财务经营及其模式分析如下:
一、财务经营概念
财务经营的概念在我国财务学界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或权威的定论。笔者认为,财务经营是指企业以实物商品、金融资产、产权为对象,利用特定的财务手段,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这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财务经营首先是财务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过程、技巧。树立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运作的效益的观念,通过财务经营环境分析、财务经营目标确定、财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财务经营操作方式的确定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第二,财务经营的层次性,它不仅包括投资于企业内部商品经营活动所开展的财务运作,而且包括在金融市场上开展得对金融资产的买卖和在产权市场上进行的产权营运。
第三,财务经营更注重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它不仅要注重资金周转环节上的纵向分布和结构,更注重资本在不同经营方向上的横向分布与结构,以及在此相关的风险、时间、空间分布与结构。
二、财务经营对象
企业财务经营的对象按照其经营的场所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商品经营。在企业内部以控制的各种实物资产为经营对象。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商品经营活动,通过计划、预算,对企业资金运动的速度、方向、规模和结构进行控制,在保证商品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货币经营。在金融市场上以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又称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它主要以各种有价证券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有价证券可以分为化身证券(包括各种短期票据,如国库券、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及可转让定期存单)、资本证券(包括各种债券、股票)和衍生证券(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等)三大类。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资产按期限长短,又可分为短期金融资产和中长期金融资产;按其职能作用,还可以分为基本的投资筹资性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和衍生的保值投机性金融资产(如期货、期权、互换)等。
3.资本经营。在产权市场以产权为经营对象。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对其交易,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其结果是企业产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及由此而引起的企业资产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提高企业资本增值的目的。
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三者相互渗透。资本经营是商品经营的强大推动力。资本经营会为商品经营提供良好的前提,为商品经营提供规模效益、协同效益,使无用、无效和低效资产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后,为商品经营产生更大效益提供条件。同时资本经营通过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重新组配,最终也必须落实到商品经营上,组配是手段,使商品经营取得更大的利润是目的。另一方面,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不断实现增值。资产重组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商品经营中也包含资产重组的内容,企业为了更加充分的使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必然会对一些具体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组合。
货币经营侧重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资本经营则侧重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可控权利的扩大,两方面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当一家企业投资于另一家企业的股票,在一定额度获得的只是股票分红和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但当该企业所持有的股票达到足以影响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从而从对其的控制权和影响权来获得额外利益时,这就成为了资本经营。
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是动态的统一,这种动态统一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资本经营的规模要与不断发展的商品经营的规模相适应,要适时适度。随着商品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本经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商品经营发展过程展现了企业发展的轨迹,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相互适应过程,就集中表现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不断发展的动态统一过程。
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握好资本经营、货币经营和商品经营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不能顾此失彼。要进行财务经营,其核心就是要加强成本、风险和效益观念,要精于计算成本和风险,把降低成本和风险作为重目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机会成本,通过选择和比较,进行择优。财务经营的关键在于本金的不断增值,应始终把增值放在首要地位,只要是有利于本金的流动和增值,并不拘泥于经营的具体形式。
三、财务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科斯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
财务管理的三个基本观念:一个是绩效观,一个是分配观,一个是经营大于管理。即管理必须对绩效负责,没有产生绩效的一切行为都不是管理的行为,其次,作为管理一定要不断地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最后,财务管理本质上是服务,是对财务经营的服务,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本项目建立自身的影响,从而获取利润;管理是对内而言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盈利得以实现。
财务经营与财务管理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管理是经营的基础、保证,经营是管理的前提和目标。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营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必然发展为财务经营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企业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经营行为是不同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还比较弱小,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还在完善之中,企业的产品、市场都还在培育之中,这一阶段的企业抓的是产品质量,是节能降耗,因此强调的是商品经营。随着生产的扩大,能否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满足生产扩大的需要,能否保证资金流转顺利进行、资金的补偿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财务工作的焦点问题,更要强调企业货币经营的能力。当企业的产品形象、财务形象等在市场中树立起来,这时,积极地捕捉恰当的机会进行资本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此时应综合运用商品经营、货币经营、资本经营,不可片面强调资本经营的作用。
另外,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经营强调的程度也不同。中小企业本身实力较弱,且抗风险的能力较小,更应强调企业的立业之本、强调商品经营;而大中型企业由于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实力,应该注重使用企业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帮陈瑶:财务经营的理论依据[J],财经科学,1996.4
[2]王跃武:财务经营、管理与治理财务职能的重新解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
[3]张士怀:企业财务经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4]葛永波:企业资本经营:理论与实践[J], 经济经纬,2OO6.5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 资金管理 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关键词:负债经营;管理;杠杆优势
虽然企业筹资有多种渠道,但负债筹资有其相对的优势,多为企业所采用。以特定的偿付责任为保证,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负债经营,已被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作为重要的理财策略。
1 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除明显具有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好的优点外,还有下列优点。
(1)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缓解企业资金紧张。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在拥有一定股权资本的基础上,以借贷和租赁等方式吸引资金或实物资产投入本企业之中,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提高企业的以经济效益。负债实质上是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通过负债一方面使社会闲散资金得以充分利用,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补足企业的资金短缺,使企业得以正常营运和持续发展。
(2)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负债经营是一种动力、压力并存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的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运用更多的资金力量,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和竞争能力,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无偿地使用资金,使用资金要付出代价,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这就能企业经营管理和资金运用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也是促使经营者不断改善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负债经营的负债利息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从税前支付可减少缴纳所得税的数额,获得一定的减税利益,相应地降低了资金成本,尤其是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形成的负债,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企业不放弃折扣,就没有资金成本,所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增加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4)有助于企业更加注重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增加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经营者由于有还本付息的外部压力,可促使其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克服在运用资金时“宽打窄用”所造成的浪费现象。
(5)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负债可以使企业得到出于货币贬值而产生的购买力变化的利益。这是由于企业采用负债方式超前使用资金,使用等额资金能发更大的作用。
(6)负债经营可实现财务杠杆利益。由于提供资金的债权人只能按固定利率获得利息,不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若企业运用资金产生的投资报酬率高于负债利率,则负债经营所获得收益在支付利息后,剩余的净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报酬率。
2 负债经营的弊端
(1)按期还本负息的责任风险。企业必须根据借款合同规定定期支付利息,安息额较大的利息支出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借款到期,企业又必须偿还本金,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若企业不能如期支付利息,甚至拖延还款,不仅会因此产生罚息加重企业财务负担,而且还会引起信用危机,造成再举债的困境。
(2)利率波动的影响。利率的波动即使负债经营有盈利的机会,同时,也存在可能赔本的风险。利率下降,资金成本降低,营业利润增加;当利润提高时,资金成本增加直接导致营业利润减少,而当营业利润减少到不足以支付负债利息时,企业就会出现赔本经营的局面。
(3)限制条款多。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中,一般都有一些限制打款,如定期限报送有关报表,不准改变借款用途等,这些条款可能会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3 负债经营的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量举债,负债率急剧上升。一些企业还因本身经营不善,造成财务困难,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为此,对负债经营应进行规范管理。如何利用财务杠杆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充分考虑筹资风险,恰当选择负债比率。企业在抉择筹资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有关影响因素,权衡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的关系,运用适用方法确定最佳资金结构,这是企业筹资的核心。资金结构实际上就是负债资金的比例,即负债在企业全部资金里所占有比例和份额。确定企业的资金结构,关键在于正确预测息税前资本金利润率和负债成本率之间的双重关系。这种关系是辩证的,不能片面的不加以分析地得出结论。负债低,财务风险就小,如果息税前资本金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过低的负债率就会使企业丧失获利的机会;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就大,息税前资本金利润率如果小于负债成本率,企业不但不能增加效益,反而会因债务过重而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另外,在确定资本结构时,还需要结合分析企业的偿付能力。短期负债能力的衡量指标通常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等。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偿债能力越强,但过高的流动比率将导致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高,造成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和获利能力降低。因此,企业应尽可能将流动比率维持在不使货币资金闲置的水平。一般认为流动比率为2:1比较适当;速动比率一般为1时比较安全。;因为速动比率小于1,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大于1将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现金比率最能直接反映企业偿付流动负债能力,企业不可能也不需要保留过多的现金类资产,这一指标也应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不能过高,否则,被认为流动负债未能得到合理地运用。
从国内与国际的角度来看,在银行、保险及证券业的发展中,先进的数据处理和电信设备以及政府对金融行业管制的放松将会创造新的统一金融服务业,这加剧了金融各个行业间与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保险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逐渐被资产规模巨大、资本雄厚、经营领域宽泛又不失竞争力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服务集团所掌握,这些保险集团作为“金融超级市场”经营各类金融产品与服务,既包括寿险、非寿险、再保险等保险业务,也包括资产管理、信用卡、证券承销和经纪等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而这一切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保险经营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既是保险公司在困境中进行企业再造的有力手段,也是保险公司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资本经营是通过产权的变更与交易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最终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增加所有者权益。通过资本经营如何调整现有不合理的资本配置,启动存量资本,吸纳闲散资本,激活呆滞资本,聚集优势资本,甚至引进外来资本,在增加资本的同时,扩大保险业的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的制度基础是较为完善的公司制与发达的资本市场。公司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使产权的变更与交易成为可能。资本市场是企业为进行资本经营而筹集资本和进行投资的场所,一个结构完善、竞争有序、规范严密的资本市场,可以促进资本经营的顺利进行,可以发挥市场对资本的配套功能,资本市场的不发育和不完善,将是资本经营的制约因素。
资本经营的对象是所有者权益,以及由所有者权益所产生的一系列权利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从根本上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正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凯斯教授所认为的,不存在最佳的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应根据环境的变化与行业的特点,及时调整公司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而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新设计,则属于资本经营的范畴。资本经营的突出特点是资产的扩张,保险业通过资产扩张,可以实现效率和竞争力的提高。
一、保险资本经营的形式和目的
资本经营是对所有者权益的经营和管理。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企业所有者权益依其组织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独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资本主权益”,合伙组织所有者权益称为“合伙人权益”,公司组织的所有者权益称为“股东权益”。对于国有独资公司而言,所有者权益被称为“政府权益”。保险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及其人依据出资者的所有权经营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以实现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目标。
在“资本称王”的,保险业资本经营是优化资本结构,解决资本金短缺的重要途径。资本经营不仅满足产权主体和监管政策的需要,同时为跨业经营与收购活动提供重要的战略手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保险业 2 600多家公司中有70多家破产,尤其是排名在前25名的加利福尼亚执行保险和共同受益保险的破产,动摇了客户对整个保险业的信心。投保人的需求已转向对利率敏感型的保险产品,同时金融业内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趋势导致了对更具有竞争力的经营方式的研究。1992年,美国的保险公司如安塔那、旅行者保险公司和公平人寿采用直接从外界输入资本或出售部分资产的方式,使保险业的困境得以扭转。1990年前后,美国保险业由于“垃圾债券”市场与不动产市场的暴跌,引起了政府和公众对其的信任危机。为了提高投保人的信心,10大保险公司都分别从其控股公司接受资本注入,改变股权结构,以防止评级机构发表的信用级别滑坡和提高投保人和人的信心。这里美国保险业所倚重的主要就是资本经营的方式。
保险的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在的发展过程中,保险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现代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股份制和相互制是最常见的两种商业保险所有制形式。此外还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劳合社等形式。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与保险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按照解释经营组织方式和管理人员行为方式的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企业是其所有制形式有利于其压缩总成本至最低限度的企业。通过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进行融资,使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不仅实现了资本的增加,降低成本,为未来生产经营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可以重塑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二种方式是兼并与收购。并购是产权流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企业并购的实质是一种产权转让或交易行为,由此引起企业对可控制与支配资产权力的转移。保险行业的特点以及大多数保险产品和其他金融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使保险业与其他金融服务业之间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使并购成为现代保险业扩张业务领域的重要手段。生产经营、投资经营是企业实现内部成长逐步扩大规模的途径与手段,而并购是企业实现外部成长的主要途径。
转变所有制形式和兼并与收购,都是保险业依托资本市场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与手段,进行扩张经营领域,增强企业财务基础,适应金融混业趋势,组建金融服务集团的手段。组建多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是保险公司资本经营的最终目的。对保险业而言,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具备市场竞争力。根据美国A.M.Best对美国以资产计最大的200家保险公司连续4年的调查研究表明,保险公司的规模与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这200家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只占美国保险公司的13%左右,但保费收入所占比例却高达88%,资产占比更高达93%,税后利润占比为86%。在 1998年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保险公司共有52家,超过企业总数的10%,其中寿险公司多达34家,拥有绝对优势。因此,资本经营是保险公司最终实现资产扩张、集团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二、保险资本经营产生的必然性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可以分为专业公司模式与集团公司模式。保险资本经营实际上是保险集团化在企业经营手段方面的表现,而集团化是保险公司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前20家保险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集团公司的形式。
单一经营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是保险业发展初期,在分业监管、精算与投资技术落后的背景下产生的,可分为专业分设模式与专业控股模式。在专业分设模式下,保险公司只经营保险业务,在绝大程度上侧重于生产经营,投资经营不是重点,投资方式与策略也非常简单。在专业控股模式下,保险公司开始重视投资经营,并投资设立提险产品与其他金融服务的子公司,母公司在经营保险业务的同时对子公司进行资产管理。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彼此业务严格分开且对外独立承担责任。但其突出的特点是经营主体规模小,所能提供的服务单一,导致提供同样的产品成本高,竞争力弱,偿付能力低,经营风险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放松对分业的监管情况下,随着金融领域各个行业间与内部竞争的加剧,集团化成为保险公司必然的选择。
在集团公司的模式下,集团公司通过控股对专门进行生产经营的保险子公司与产险子公司以及专门进行投资经营的投资子公司进行管理,由集团公司对重大对策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各个子公司经营与保险相关的业务范围给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开拓了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多种收入来源,并通过资产多元化,使保险公司具有更大的整体稳定性。由于提高了竞争力,集团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所采用。
资本经营实现公司的集团化,使保险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的服务,既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建立更为密切的企业与投保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化的经营环境中,保险公司在利润目标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有强烈的扩张资产规模的愿望,这需要通过跨国经营、规模经营、多元经营等方式来实现,而其中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资本经营。
三、保险资本经营的作用
资本经营是企业与行业在过程中,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保险业而言,通过资本经营可以增强保险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迅速扩张保险业在国民中的作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存量资本的流动,实现保险业内部企业间与其他行业企业间优势的互补,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效应。
1.有利于资源在保险业的优化配置
不同的保险公司各有优势。例如,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与适应市场需求的险种,有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品牌优势。在某一方面优势的培养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公司将丧失掉很多成长的机会。通过资本经营,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优势互补,并购前公司所具有的技术、管理经验、知识等生产要素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传播与嫁接,劣势公司被优势公司所接管,优势公司得以扩张,使生产经营、投资经营形成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
2.解决保险公司所有制形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
转变所有制形式与组织架构,是企业在当今经济环境发生迅速变化时期所采用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保险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形式与组织架构比较多样化,这就需要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所有制形式。在美国,限制金融业跨行业经营的Glass-Steagall Act已经被废止,在1999年底,经克林顿签署通过的金融化方案的推动,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成为可能。1996年,日本进行的“金融改革”开始促进银行、证券与保险的相互兼营。这使得组建以保险公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可能。
3.可以解决保险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
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在新市场上开业的保险公司其开业的前5、6年之内难以盈利。同时,在竞争性投资收益上升的情况下,保险公司难以吸引到新的投资。因此,保险业以较快速度发展时,存在增量资本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保险业在扩大增量时,缺乏资金;另一方面,保险业中存在着大量没有被有效利用的存量,用存量来弥补增量不足的基本方式就是并购。
4.是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
经营战略是企业在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做出的长远规划,资本经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其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为指导。在企业选择进取型发展战略时,可采用兼并、收购、改制、控股等形式,形成资产规模的扩张与资本收益的增加。当企业选择转变或退却型战略时,可以采取拍卖等产权转让的形式,缩小企业规模或进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对某一类业务进行转让,从而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资产经营的效率。
资本经营可以打破行业间、市场间的壁垒,实现经营重点的转移。保险公司要实现跨国家、部门、行业间的进入,利用资本经营打破壁垒比直接投资进入更为迅速和有效得多。
5.有利于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负债管理的性
金融业的各相关行业的不同特性,归根到底是由其负债的不同特性所决定的,而负债的不同特性又决定了其不同的资产匹配属性和风险控制,进而决定了该行业的经营特性。当保险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向金融行业的其他领域拓展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特性负债的属性,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实现科学的配置,从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科学性。
关键词:负债经营;资金成本;财务风险;财务杠杆系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5日
一、负债经营的内涵
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将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所谓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以已有的自有资金作为基础,为了维系企业的正常运营、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发生现金流量不足,通过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和发行债券等形式吸收资金,并运用这笔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资产不断得到补偿、增值和更新的一种现代企业筹资的经营方式。具体含义是:①资金来源是以举债的方式。如通过贷款、拆借、发行债券、内部融资等方式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自然人等吸收的资金,其资金所有权属于债权人,债务人仅有规定期限内的使用权,并承担按期归还的义务;②负债具有货币时间价值。到期时债务人除归还债权人本金外,还应支付一定利息和相关费用;③举债是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用于生产经营,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目的,而不能将资金挪作他用,更不能随意浪费。
二、负债经营的前提条件
企业必须具有偿付长短期到期本息的流动资产;进行负债生产经营所获得的营业利润率必须大于负债利率,或者即使个别债务利息过高,但企业整体仍有利可获;资产负债虽然高于同行业水平,但能控制权益资本不被债权人收购;举债生产经营是在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而不是为了借新债还旧债,造成企业财务状况的恶性循环。这样,负债经营才有利可图。为此,应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第一,通过合理分析,确定资金的需要量。认真确定投入产出比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步骤。企业在确定资金需要量时,不仅要注意产品的生产规模,而且要注意产品的销售趋势,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以防止盲目生产造成资金积压。
第二,要周密研究投资方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资金的使用范围和项目,应避免分散,应该投入到重点产品生产中去,还要认真考虑投入多少才能起到发展生产的作用,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能为公司赢得多少利润以及偿还能力等。
第三,企业在筹措资金时,要认真选择负债资金来源,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不同的资金来源,其资金成本不同。因此,在选择资金来源时,要考虑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方式,这是控制资金成本的保证。
三、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具有两面性,运用得当能使企业迅速获得经营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负支出,获得杠杆利益等。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讲,负债经营的优势是明显的。
(一)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财务杠杆效应。负债经营者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则会给企业所有者收益带来大幅度的波动,这种效应在财务管理中被称之为“财务杠杆效应”。负债对每股收益的杠杆作用程度可以通过计算财务杠杆系数来表示,财务杠杆系数(DEL)是每股收益变动百分比与税息前利润变动百分比的比率。杠杆系数可表示为:
DFL=(EPS/EPS)/(EBIT/EBIT)=EBIT/(EBIT-I)
其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每股收益变动量,EPS为每股收益,EBIT为税息前利润变化量,EBIT为税息前利润,I为支付的利息。
由于财务杠杆效应的存在,说明负债经营只要投资收益率大于利息率时,企业是可以赢利的,负债经营就能够为企业带来明显的财务杠杆效应。因此,企业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对于企业较快地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企业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有效降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金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成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WACC=(E/V)×Re+(D/V)×Rd×(1-Tc)
其中,Re为股本成本,Rd为债务成本,E为公司股本的市场价值,D为公司债务的市场价值,V=E+DE/V为股本占融资总额的百分比,D/V为债务占融资总额的百分比,Tc为企业税率。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资金市场的投资者来讲,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金方式筹集资金,一般要承担较大风险,但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债权性投资风险比股权性投资风险小,相应地所要求的报酬率也低。对于企业来讲,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就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负债经营可以从 “税收屏障”受益。由于负债筹资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使企业能获得减少纳税的好处,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在这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下,在资金总额一定时,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三)负债经营可以弥补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资金,而单靠企业内部积累的自有资金,不仅在时间上不允许,而且在数目上也难以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负债经营可以运用更大的资金力量扩大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一个企业不仅在资金不足时需要负债经营,就是在资金比较充裕时负债经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个企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再多,只靠自有资金的企业规模和运用资金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企业通过负债可以有效地取得和支配更多的资金量,合理地组织和协调资金比例关系,改善技术设备,改革工艺,引进先进技术,更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拓宽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四)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必然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
(五)有利于维持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中,如果企业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必定会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控制权,有利于维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四、负债经营的风险
负债经营能给公司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但同时又增大了经营风险。从负债经营的优势分析,负债经营能在保持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前提下带来股东财富的较快增长,因此资本市场上对于企业以及管理者是否有进取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即是其负债经营的程度。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负债经营又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负债经营本身所含有的风险因素。
(一)“杠杆效应”对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影响。财务杠杆效应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风险与收益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杠杆效应同样给企业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二)无力偿付债务风险。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三)再筹资风险。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四)利率变动风险。在资金市场,利率随着经济形势的景气和不景气以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利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如果利率降低,则能降低负债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如果利率提高,则负债企业增加负债资金成本,从而提高企业财务费用水平,当产品价格不变或价格提高幅度小于负债利率提高幅度时,企业因此蒙受经营利润减少的损失;当企业经营利润不足以抵偿贷款利息时,则负债经营赔本。
五、降低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它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反之,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对负债经营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必须采取防范负债经营风险的措施。
(一)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1、企业的负债规模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债务利率,负债经营就会增加企业的收益,从而使得权益资本收益率大于企业投资益率。企业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就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而负债规模通常是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表示的,其计算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一般来讲,在正杠杆率的情况下,企业举债越多,利润越大,资本利润率越高。这种结构对所有者来讲是理想的,因为企业用别人的钱经营,而增加了所有者的权益,但对债权人来讲,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债权人承担的贷款风险就越大,因此要设法收回自己的贷款,使贷款风险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企业争取贷款,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影响企业经营安全。因此,负债规模是受到限制的,这要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对于一般企业,普遍认为资产负债率30% 为安全,40%为合适,突破50%,资金周转将出现困难,债权人也将考虑不再增加贷款。
2、必须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用偿债能力指标表示,常用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周转资金越充裕,支付能力越强,流动比率是测定企业偿债能力的代表性指标,国际公认的标准为2∶1;速动比率,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一般标准为1∶1;应收账款周转率,一般来讲,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越好,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金流动性好,质量高,同时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小;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也是以高为好,表明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全部流动资金的质量,降低呆滞存货的损失。
(二)强化企业风险意识,并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就将内险机制引入企业,使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承担风险责任,行使其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力,并获得风险经营收益。对于风承担者,要求其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从法律与经济上明确其职责,引导经营者居安思危、认真筹划,不断改善企业财务运行状况;要给予风险承担者一定的投资决策权、资金筹措权、资金分配权,使决策者行使权力的同时,充分考虑日益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慎重考虑资金的筹措、使用、分配活动;要使风险承担者享受风险报酬,责、权、利分明,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风险机制,还要求企业区分风险的责任,确定企业补偿风险损失的渠道。
(三)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加强。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运营资金。企业应合理利用资金,调整企业的规模,不能盲目地扩张或缩减,一定要重视企业的营业利润。企业应该:①提高总资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并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减少企业负债,提高运营效率;②提高企业现金周转率,同时加强现金的利用效率,并使现金的周转速度越快越好,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对运营资金的管理,同时企业才可以长久发展。企业应制定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办法,例如制定一定的折扣率、折扣期限。企业应做到最基本的生产完工时间不延期,并注意产品质量。这是因为生产完工时间越久,应收账款的账龄时间越长,企业的利息费用越高,资金成本就相应的增加。
总之,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负债经营对于公司经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增加公司收益,较快提高每股收益水平和增加资本结构的弹性。而负债经营对于企业经营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具有财务风险、偿债风险等。如何发挥负债经营的优势,减少负债经营风险,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难题。从一般原理出发,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积极而进取的经营风格。但负债经营比例究竟应该多高,这是最佳资本结构确定中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没有普遍适用模式的难题。企业必须从自身的综合分析出发,进行全盘考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建青,罗雯.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经营[J].甘肃理论学刊,2010.
[2]王僮.论企业负债经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
[3]翁占琴.企业负债经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形式特征
资产负债表是从一大堆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提炼出来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这些原始数据来自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这些事项或交易被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记录下来,并组织成对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恰当描述,构成一幅企业过去商业交易结果的财务图像,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静态状况的一张重要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在编制过程中必须按某些形式进行编制,以方便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使用资产负债表。
一、恒等式特征
资产负债表包括三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它们都是静态的、具有存量性质的会计要素,并且资产总额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用会计等式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种形式特征实质上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与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的权益关系。资产是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资产的状态反映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了经营者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效率和效果,是受托责任观的具体体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表示企业资产的资金来源,债权人和投资人因向企业出资而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因此,资产负债表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将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与债权人和投资人的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中介机构及政府都应该能够阅读和理解资产负债表,是决策有用观的具体体现。
二、流动性特征
资产负债表的另一个形式特征表现在表内项目的排列顺序上。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资产负债表基本是按照流动性,或者说资产占用期限架构、循环周期来编排的。
在资产项目中,库存现金排在最上面,然后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能够很快转化成现金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被消耗掉的资产。在这些相对流动较快的资产下面是可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长期发挥效用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强调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只有循环利用才可能增值,所以说流动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中,负债排在所有者权益的前面,这是因为,负债代表债权人的权益,是第一要求权,所有者权益是剩余要求权,负债的偿还应优先于所有者权益。在负债项目中,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进行排列,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偿还期限较短的负债排在前面,偿还期限较长的负债排在靠后的位置,然后是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永久性顺序排列,越具永久性越靠前。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表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规模,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展示了企业潜在的发展能力。这种排列顺序本质上隐含着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全负有重要责任。
三、结构性特征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特征是指资产负债表项目之间存有内在联系,表现为一定的比率关系。这些结构性性特征对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种结构特征是负债占资产的比例即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的资产有多少来源于企业对外的举债,有多少来源于企业所有者的投入,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企业制度提倡负债经营,但企业负债多少、各种负债的期限匹配问题成为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内容。
第二种结构特征是资产的内部结构,即货币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及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关系。资产的内部结构表明企业资产的存在状态,是衡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及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其本质特征企业生成经营的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安全。
第三种结构特征是负债的内部结构,即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结构关系。如果企业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结构不合理,会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财务负担和筹资困难。如有的企业进行短债长投,就会发生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的错配,支付大量的利息,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因此,短期负债必须由流动资产加以保护,长期负债由长期资产保护,使企业资产和负债期限搭配合理,保证负债的内部结构合理,企业经营才有保障。
第四种结构特征是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结构关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代表着投资者的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表明投资者的经营决心;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代表企业的积累能力,表明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特征的本质是企业经营既要兼顾投入与积累,又要兼顾发展与分配。
总之,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既要符合一定的形式要求,如衡等式特征、流动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又要方便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使用,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反映企业经营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金龙,李四能.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江勋.三大财务家审视资产负债表内在逻辑和九大方法[N].理财周报:2008-03-31
[3]张华伦.财务会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摘要: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维系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就是资金。而现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当中,企业资产中负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呈持续上涨的趋势,从而也使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的风险大大增加。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负债经营;相关问题;研究
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的资金筹集都采取负债的形式,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企业的经营是一把双刃剑的存在。企业负债借着财务杠杆的原理,在使企业的经济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经营企业的风险。
一、什么是企业负债经营
从会计学上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从内涵上分析,负债经营是企业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商业信用等形式来筹集资金。所以只有通过借入的方式取得的债务资金才构成负债经营的内涵。属于负债经营范畴的负债项目只有实际负债中的短期借款、短期债劵和各种负债的项目。西方的财务理论分析中往往将负债经营局限于偿还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债务,而将符合负债经营概念的借款性质短期负债排除在外,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负债经营概念。
首先,根据企业负债的根源,只有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债务,而在得到的债务资产中通过借贷的方式然后到指定的时间偿还本息才叫负债经营。其次,根据使用负债经营的目的出发,是为了使公司经营的规模有所扩大,能够使生产技术得到引进,使营运的能力得到强化,使竞争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使公司的效益最大化。然后,根据负债借入的数目来讲,形成负债经营的条件是在企业的负债当中当具备借款性质的债务总和跟所有资产的比例控制在一定比例之内。最后,根据负债的成本来讲,要尽可能的把资金的成本降到最大,争取在利益的收获上取得最大的回报。
根据以上对负债经营的描述和分析,可以看出,负债经营是一种很有效果的经营方式,它还是一种理财战略。因此,企业需要合理的进行资金的安排,使资金得到超额的回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增加,正确的使用负债经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因此,企业在经营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资金的规划,才能有效的利用企业负债,使公司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如果负债给企业造成一定的风险,不能够做到合理的投资,就会使企业的风险增大,严重的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出现危机,不利于企业的以后发展。
1.负债经营的优点
(1)能够有效地把资金短缺的问题解决。企业在经营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其正常运转,单凭企业自身所拥有的可流动性资金,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如果企业没有把握好市场机遇,不能够在有效时间内筹集资金,那么企业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负债经营,好好的利用资金,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使企业的计划得以实现。通过企业的负债经营不但能够使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解决,还能使企业的资金得到很好地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2)借着财务杠杆作用让企业受益。企业的经营者可以利用财务杠杆的原理,使公司得到经济上的收益。当投资的利润比同一时期债务的利息大的时候,由于企业所支付的债务利息是固定的,那么相对应的税前每一块钱的息税前的收益承担的债务利息会相对应的减少。所以,利用企业的财务杠杆原理,企业会增加税后的收益,能够给企业的经营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3)利用企业负债经营达到节税的效果。根据现阶段所实行的财政税务制度,财务的费用是能够在交税前得到扣除的,因此企业应该缴纳的税款就会得到相应的减少,从而产生节税的效果,而企业的权益成本往往比债务资本要高,所以,企业利用负债的经营方式,可以使资金的成本有所降低。
(4)稳固经营者的经营权和控制权。负债是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或者别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债务,是债权人向债务人在规定期限内要回本息的权利。企业的所有者掌握的是企业的控制权,但是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仅拥有的是求偿本息的债权权利,并不会在经营的决策中有所建议,也不会有控制企业的权利。所以只要合理的经营好企业的负债管理,而且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偿还付息,那么就不会使企业的经营权利和控制权利得到分散。
2.负债经营的缺点
(1)过高的负债比率会影响再融资能力。如果企业的债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偿还本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度,也会使企业的负债利息费用有所增加。所以,过高的企业负债比率将会使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受到不好的影响。
(2)负债经营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加大,影响资金的合理利用。企业运用负债的经营理念,就需要按照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偿还本息,否则,会使一定时期内的本息加大,从而增加企业的债务压力,造成资金的短期缺口,使资金的周转发生困难。尤其是股份制企业,这样的后果会使股民的信心有所丧失,使资金周转的局面越来越困难。
(3)导致企业没有取得预期的收益。企业在负债的生产和经营过程当中,第一要考虑的是投资收益,如果过高的债务利率大于收益,致使偿还能力降低,增加财务风险。
三、完善企业负债的举措
1.企业必须增强风险意识
现在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依靠资金的投入带动着企业的运转,导致企业没有自身的风险意识,对资金的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都不强。而一旦在资金的周转上发生困难,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2.规定正确的负债规模
就债权人来讲,过高的负债率会增大贷款风险,从而使企业的贷款受到不利的影响,使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给企业的安全经营带来一定的不好影响。
3.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企业之所以负债经营就是为了使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扩大,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更大的收获。
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也是提高企业收益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要充分的了解企业负债经营的利与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从而是企业的发展得到很好地促进。
参考文献:
[1]赵静.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
为推动我国国有保险公司的持续、稳健和快速,适时改革现有的国有独资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已成为国有保险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企业的表明,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制度基础是企业的法人资产制度。因此,应从法人资产制度的角度来和探讨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研究构建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制度基础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制度基础
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制度基础是法人资产制度。股份制企业的法人资产制度是指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组建股份制公司后,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依法拥有公司的全部财产,即所有股东投入的资本均成为企业法人资产。公司作为整体,其终极所有者为股东,而公司财产的主体则是企业法人,股东不能绕开法人代表机构直接支配公司资产的运营。也就是说,在法人资产制度下,股份公司的法人所有权不依赖于股东而独立存在,并由法人独立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法人成为公司自负盈亏的主体。在股份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获得公司法人所有权后,股东在按其出资比例获得相应的资本权益时,只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即企业在经营中形成的利润和资产增值,出资人有权按出资比例享受;而在企业破产时,出资人承担的最大损失为投入企业的资本金。企业法人拥有法人财产权并相应承担财产责任。
因此,法人资产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即独立的企业法人产权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在独立的企业法人产权和股东有限责任制的前提下,股东是股份公司的终极所有者和终极控制权拥有者。这里的股东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公司全体股东,而非单个股东,而且,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也是表现为对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所有和控制。这种所有和控制在实际中则具体地表现为,股东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从控制权的角度来看,单个股东是不可能也不愿意拥有企业的控制权的。因此,对于单个股东而言,拥有作为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公司的控制权就意味着拥有企业经营的决策权,也就要承担有可能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风险责任。但是,在有限责任制下,单个股东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其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是其所拥有的股票,并承担其所拥有的股票所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责任,而没有能力承担独立法人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和损失。另外,由于股东只对自身拥有的股票承担责任,而且,股票市场制度的股票自由转让和自由流通的特征,使其能够通过分散化的投资尽量减少其风险,也保证了单个股东能够在预期企业经营出现风险时随时抽回资本。因此,即使单个股东拥有承担独立法人企业整体经营风险的能力、也不愿意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这样,剩下的只是所有的股东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对独立法人企业的控制权。
二、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资产制度的一般条件
(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股份制企业法人资产制度的内部基础和前提
建立在企业法人资产制度基础之上的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典型特征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控制权的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表现形式是股东拥有企业的终极所有权,而企业的内部经营者拥有企业的日常经营控制权,成为事实上的企业控制权所有者。由于广大的被分散的股东不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在对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方面既缺乏相应的有效手段,也会因监督和控制中的搭便车行为而缺乏应有的积极性,而企业的经理人员在获得了企业的控制权之后,也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东的决策行为。加上股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的客观存在,这样,在企业的终极所有者——股东和日常经营控制权拥有者——经营者之间就产生了所谓的“委托问题”。
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建立在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股东与经营者之间在对企业的收益要求方面存在着利益冲突;(2)股东与企业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3)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在企业经营风险承担方面存在着责任的不对称。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者利用其拥有的公司控制权侵蚀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因此,要确保股份制企业法人资产制度下的企业产权的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就必须明确地界定经营者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合理有效的股东所有权约束机制,抑制两权分离下经营者侵蚀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经营者与企业关系的界定、股东所有权约束机制的发挥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实现的。
建立在法人资产制度基础之上的股份制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股票所有者——股东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作为公司股份资本的供给者,股东的股份收入是不确定的,在有限责任制下,股东按其所持股份等比例地获取企业的剩余收益。因此,股东是企业的剩余收益索取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剩余收益索取者的股东通过所持股票的投票权获取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在公开持股的股份公司中,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通过直接的内部控制和间接的法人控制市场两种途径来实施的。
内部控制是股东以其所拥有股票的投票权,通过投票选举公司董事会,由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将企业日常经营的决策管理权委托给经营管理者来实现的。股东通过董事会监督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如果经营管理者未能对股东尽法律上的义务,或者股东认为经营者因道德风险行为而未能使企业效率经营时,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更换企业经营管理者。
一般而言,股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股份所有的集中度;(2)股东的性质;(3)股东投票权限的强弱。股东投票权限涉及投票权的范围及程度。具体来讲,比如股东的投票权限是否仅仅只包括董事会成员选出权,或者还包括企业日常经营的评判权等;董事会的决定事项所需要的股东赞成比例是过半数还是需要达到三分之二等。当然,股东的投票权因各国公司法的规定而异。
但是,股东的内部控制本身存在内在的缺陷。这种内在缺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股东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股东自身存在着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会公司治理的效率。如,在股份所有集中度较高时,控股股东有可能出现过度操纵公司,剥夺董事会独立经营管理公司的权利、通过关联交易转移控股公司亏损等行为。(2)在股东内部控制中,股东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来对企业经营者实施控制的。正因为如此,董事会的监督本身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董事会是否真的具备监督经营者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董事会的会议议案的设定基本上是由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来完成的。因此,有关企业经营的诸多重大事项名义上是由董事会决定的,实际上,经理层可能会利用向董事会提供信息或提出议案的方式控制企业相关事项的决定。再者,尽管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是现实中,股东投票的依据大多是由企业的经理层向股东发送的股东大会议案书中的候补名单。因此,董事会董事的选举实质上是由经理层“任命”的。另一方面,即使董事会具备监督能力,如何才能使之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也就是说,还存在着谁来监督作为监督者的董事会的问题。
当股东因股权分散而不能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时,法人控制市场能有效地解决股东控制经营管理者的问题。法人控制市场主要通过合并、收购、敌意收购、杠杆收购等控制权转移方式来使企业达到效率经营的目的。股票的可转让性及其所有权特征构成了法人控制市场的基础。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经营不善、经营效率低下,或者股东无法有效地对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进行控制时,股东可以利用将股票转让给外部投资者,或收购股份等方式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转移给能为股东利益进行效率经营的经营管理者。而且,法人控制市场的存在本身,能给企业经营管理者以潜在的压力,使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能自觉地按股东利益要求,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指出的是,法人控制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条件是公司的股票必须公开发行,而且还必须能在市场自由买卖。在股权非公开、股权公开但为少数股东持有、并且不能自由买卖的情况下,法人控制市场也就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股份制股票的自由流通和转让、充分竞争且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以及必要的市场和约束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外部市场条件
股票的自由流通和转让是维护企业法人产权独立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法人资产制度下,企业法人产权的独立意味着投资者购买企业股票成为股东后,转归法人所有的公司资产就与股东个人的财产相分离,股东不能随意从公司抽回自己的股份。股东能够直接控制的是其所拥有的股票,并凭借其所拥有的股票份额获得红利收入和企业的剩余控制权,或者是通过股票的自由转让获得股票转让的利得或回避可能发生的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股东就会放弃对企业日常经营的控制权,将其委托给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确保企业法人产权的独立。但是,如果股东所拥有的股票不能自由转让和流通,股东就只能获得其相应份额的红利收入,既不能获得股票转让的利得收益,也不能回避股票价格下跌的风险,股东的财产就无法完全与法人所有的公司财产相分离,股东干预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意愿就会增强,公司法人产权的独立性就难以保证。
在法人资产制度下,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将股份制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理人,经理人拥有企业日常经营的决策控制权,但不拥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也不承担企业财产的风险,他们只承担自身人力资本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法人资产的运营效率就依赖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烈约束机制。一个充分竞争且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存在是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前提。在这样的市场上,从股东利益出发,追求企业长期、努力经营且取得成功的经理人,其努力经营的成果将会通过市场上人力资本价格的上升而得到承认和反映,并由此获得地位提升、名誉等非金钱的效用;相反,从事道德风险行为侵害股东利益、经营不善或失败的经理人就会受到市场上人力资本价格下降、社会地位降低、名誉丧失等市场的惩罚。
此外,股份制企业的法人资产制度还必须受到必要的市场和法律约束的保护。所谓市场约束是指股份制企业以外的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够随意通过行政或市场垄断来干预股份制企业的合法经营行为,股份制企业也应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市场竞争中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法律约束是指股份制企业运作必须在相应的法律规范下进行,当企业经营失败,不得不破产时,应按相关的法律程序进行破产清算,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应受到法律的追究,股东也应承担公司经营失败所导致的财产损失的风险。
三、国有保险公司构建股份制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资产制度是国有保险公司构建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基础
国有保险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后组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其股权结构无论是实行国有控股,还是实行多元化的所有者主体结构,都必须确保股份制企业法人产权的独立性,即无论是国有股东还是其他性质的股东,所有股东的财产都必须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法人财产相分离。在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控制权方面,所有股东,尤其是国有股股东应放弃对企业法人日常经营的控制权,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控制权通过股东大会选举的董事会完全委托给企业的经理层。股东只能够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公司法人产权独立的前提下,为确保拥有企业日常经营决策权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层的行为符合所有股东利益最大化,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首先,必须建立职能明确的董事会和监督能力较强的监事会。董事会是股份制企业的决策机构,负责企业法人资产的运营,并体现公司的意志。作为企业法人的代表机构,董事会在对公司资产进行经营和运作时,应确保公司资产的运作符合股东资产增值和资本收益增加的愿望。因此,它的所有决定都必须以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贯彻股东的个人意志。要使董事会的决策体现所有股东的意志,董事会成员的选拔必须充分体现股东享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的“一股一票”原则,而不能由某一个或几个股东任命。另外,还必须建立对董事会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即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以确保董事会有关企业经营的各种决定不侵犯股东的利益。
其次,董事会应建立有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只有董事会才享有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权,单个股东不具有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权。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选聘必须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经理人员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具体执行公司的业务和公司资产的运营。董事会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包含薪金、奖金、股票期权计划、退休金计划等在内的经理人报酬计划,将经理人员的收入、升迁、声誉等与公司资产的运营效率和资产增值状况相联系,以达到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的目的。同时,董事会应严格对经理人员的监督机制,所有的经理人员的行为必须接受董事会的监督。在董事会成员兼任公司高层经理职责时,为避免经理层与董事合谋从事侵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应有一定比例的外部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外部独立董事对经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监督职能。
(二)改制后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整体上市和公司所有股权的可自由流通和转让是构建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前提
要确保国有保险公司改制后所形成的股份制企业具备股份制企业的独立法人产权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特征,在国有保险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就必须使其股权上市交易,让公司不同类型股权所有者的股权享有同等的自由流通和转让的权利。只有在公司所有股东平等地享有股权自由流通和交易权利的前提下,股东才能够通过股权的交易实现企业资产价值增加和市场股票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也能够有效地回避企业资产价值下降和股票价格下跌所导致的潜在风险,从而使其主动放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控制权,仅以其所持股份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国有保险公司在其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进行股权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改制中的股权结构设计一定要满足改制后企业股权上市交易的要求。特别应吸取其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让国有股股东与其他所有股东一样,享有同样的股权流通的权利,以避免国有股不能流通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的出现。
(三)完善外部市场环境,为建立稳定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法人资产制度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首先,应积极发展和培育各类保险经理人市场,充分发挥保险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国有保险公司在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建立在法人资产制度之上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各级经理人员的选任和聘用体现的是保险经理人市场上充分、公平竞争的结果。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充分发达的保险经理人市场,为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大量的符合需要的经理人才,并约束在职经理人员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迫使在职经理人员努力经营。同时,在充分竞争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经理人的存在是有利于股份制保险公司的成长和长期发展的。在法人资产制度下,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经理人员尽管不是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财产风险的承担者,但他们是自身人力资本的风险承担者,为了在竞争的经理人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其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经理人员会超越资产所有者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界限,在实现自身金钱和非金钱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大,从而使企业资产不断增值,企业也因此而得到长期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79. 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3
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是企业基于资源可获得性、产品投产性及市场拓展性等自身比较优势,在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及扩大出口贸易目的下,加强经济技术对外交流,以期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石油企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现阶段,我国石油可采储量不足以及石油增产速度明显下降,这主要受制于我国油田开采寿命及我国石油开采的强度,从长远角度看,为保证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急需从国外获得更多的石油份额。为充分实现我国石油企业迈向现代化与国际化,加强国内外石油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是目前较好的选择,而盲目的对外开放会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明确影响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因素的权重,梯度化影响因素关注程度,有针对性的规划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发展路径,以促进我国石油企业安全发展。
一、研究方法介绍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或多方案决策法被称之为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决策:
1.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在内的层次结构模型。
2.搭建某层某因素相对于其他因素影响程度的比较矩阵。例如:假设某层有n个因素,该矩阵共有n层,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则称为成对比较矩阵。(成对比较矩阵A满足:)
我们将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为10个等级,从1至10 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从相同上升为绝对地强,也就是说比较尺度级数越高,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影响越强。
3.检验单排序权向量的一致性。n阶互反阵A的最大特征根,当且仅当时,A为一致阵。因而可以用的数值的大小来衡量A的不一致程度。
由于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相比易引起判断误差,因此我们一般用相对指标一致性比率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当时,我们认为A的一致性检验通过,用其归一化特征向量作为权向量,反之,则要对A加以调整。
4、检验总排序权向量的一致性。假设C层对上层(B层)中的因素的层次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CIj,随机一致性指标为RIj,则层次总排序为一致性比率为:,同样,当时,我们认为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通过。
二、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指标体系
基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综合动力场论”,我们知道中国国家宏观政策、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石油企业自身比较优势、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是影响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据此“综合动力场论”主要因影响素建立准则层,并确立指标层17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三、数据处理分析及结论
本文严格依照层次分析法步骤,建立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三级有效指标,并用AHP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处理结果:
1.准则层判断结果分析
由表2看出,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是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最重要因素,影响权重达0.384,其次是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影响权重达0.301,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和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导向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影响相对较小。
2.指标层判断矩阵
(1)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3显示,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导向指标层中,政治政策导向影响率高达0.341,经济政策导向影响率为0.286,,这说明,在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策导向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0.123的贡献中,政治政策导向和经济政策导向是关键因素。
(2)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4说明,在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指标层中,石油企业竞争实力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率最高,达0.266,其次是资产利用效率,权重达0.237,这表明在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战略指标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0.384的影响贡献中,企业竞争实力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对这一准则层的影响较重要。
(3)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5表明,在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指标层,企业资产与融资优势影响权重高达0.364,其次是企业内部一体化优势,影响度为0.306,这表明在中国石油企业比较优势指标对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0.192的贡献中,企业资产与融资优势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4)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指标层判断结果分析
表6显示,在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指标层中,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对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贡献率最高,达0.413。可见,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对石油东道国区位优势指标层较重要,决定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
3.层次总排序分析
我们在准则层、各指标层一致性检验均顺利通过的基础上,成功搭建层次总排序(见图1)。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结果为CR=0.050(其中,定义一致性指标为0.047,随机一致性指标为0.934)。
由图1知,纵观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指标,石油|道国资源要素禀赋优势(0.124)、增强中国石油企业竞争实力(0.102)、石油东道国国际合作机制初具规模(0.098)、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资产效率(0.091)处于影响权重第一梯度。石油东道国能源外交成效显著(0.078)、中国石油企业资产与融资优势(0.070)、中国石油企业内部一体化优势(0.070)、降低中国石油企业生产成本(0.054)、精选中国石油企业运作模式(0.054)处于第二梯度。扩展中国石油企业核心业务(0.045)、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政治政策导向(0.042)、优化中国石油企业资产结构(0.040)、中国石油企业科技实力优势(0.038)处于第三梯度。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经济政策导向(0.035)、中国石油企业实力与品牌优势(0.026)、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社会文化政策导向(0.025)、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技术政策导向(0.021)处于第四梯度。
四、思考建议
针对上述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影响权重梯度分析,我认为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应该以国家力量和政府能源外交为后盾,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与资源,抓住海外能源合作的有力时机,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石油企业,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国家能源外交环境,完善国际能源共同安全机制。我国应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基础上,扩大我国在世界能源规则中的话语权及影响力,积极与国外石油公司开展竞争与合作,保障中国海外能源投资贸易对象国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2.加深国际合作机制,规避跨国经营风险。我国石油企业应在未来发展中通过主动与油气资源富集地区的区域组织或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安排,加强对主要油气输出国之间相互投资,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开展深入合作,彼此依赖,相互扶持,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
3.建立战略联盟,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积极推进善于沟通与协调的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在协调与沟通中整合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合力打造现代能源跨国集团,以提升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加大国内资源勘探,保障我国能源独立。基于我国拥有众多人口而引发的庞大的国内需求,能源需求单单依靠进口是十分危险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强基固本,加强本国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化水平,推进深度开发,挖掘新兴能源,争取实现我国的能源自给自足,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5.关注政局变动,规避投资风险。我国在跨国经营中应加强对中东、北非等地区的政局变化监控,积极扩展与局势稳定地区国家油气资源的合作,在投资合作中规避有风险的项目,保障自身利益。
6.中国石油企业要处理好遵循国际惯例、市场规律、获取利润与国有身份、社会责任的关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开拓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商务印书馆,2004.
[2]李连仲,李连第.发展我国大型石油跨国公司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0(2).
[3]黄琨.基于SWOT模型的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战略[J].社会科学,2011(11).
[4]董秀成,曹文红.经典跨国经营理论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综合动力场论”[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5]李元卿.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意义及对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4).
[6]王桂荣,王晴.石油跨国经营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2001(2).
[7]王秀岩.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识别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6).
[8]杨静.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06(6).
[9]齐春芝.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资金管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
[10]倪秀红.试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11]宋鲁.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改革,1997(6).
【关键词】财务危机 财务风险 预警分析
1 从微观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危机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2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3 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3.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弥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一、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现状
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
一是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或金融集团,持有多个金融机构股权,达到综合经营。如中信、光大、平安集团,它们分别持有相对控股与绝对控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
二是各类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共用平台,或者成立专门机构实现销售功能上的综合经营。如银行销售基金、保险产品。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共同竞争同一类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如银行的理财业务,证券公司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与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投资联结保险等等。虽然业务名称各不相同,具体操作上因各监管部门监管方式不一而导致业务方式不一,但这些都属于“信托”范围,实现的都是“代客理财”。从这点上看,各类金融机构实现了综合经营。
二、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当前从我国金融综合经营现状中可以看出综合经营风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资产管理市场严重混乱状况有所收敛,但未根本扭转。当前,我国各类金融机构均已开展形式各异的资产管理业务,鉴于近几年实践中的惨痛教训,一些监管部门在监管理念与政策上已有所调整,正在逐步统一,但从总体上看,各监管部门在资产管理业务上,在法律依据、监管政策上仍协调不够,不尽相同,存在着很多严重的风险隐患。
2、金融机构关联交易增多,出现严重的风险传递现象。综合经营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风险是如何防范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引发的风险传递。目前,由于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防范风险的防火墙制度尚未系统建立,随着金融机构之间业务联系的密切,关联交易自然增多,风险传递问题日益严重;利用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联交易,形成银行融资、购并、上市的资金循环和利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关系,套取银行的资金或挪用客户资金解决关联企业资金需求的现象也使大量存在。
3、当前我国金融业尚不发达,实行的是严格分业经营的基本法律框架现实。1993年之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就是混业经营。在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监管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确实导致信贷资金过多的流入股市、期市,助长了投机行为和泡沫经济的泛滥与发生。当前,我国现实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银行资金若大量流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或货币市场,可能引发严重的泡沫经济现象,一旦泡沫破裂,银行将亏损严重,将引发金融市场的稳定。
4、外资金融集团对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影响。目前,有部分综合性的海外金融集团已通过各种渠道分别进入我国的保险、证券、银行等金融领域,甚至实业投资领域,对我国分业经营政策带来冲击。例如:汇丰集团拥有上海银行8%的股权,拥有福建亚洲商业银行27%的股份,拥有交通银行19.9%的股权。拥有平安保险19.9%的股权,拥有北京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24.9%的股权。汇丰与山西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股33%。几乎所有的持股比例分别看,都已达到我国对外资股东持股比例的高限,合计看已超过我国的有关规定。中资各类金融机构普遍反映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但在华的外资金融机构背后大多是金融集团,他们拥有人才、数据及部分业务实质性的综合经营。
三、我国综合经营模式选择
四个指标对比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效率最高,全能银行经营效率最差。
其次,目前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点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出现了很多业务合作;二是成立了多种形式的金融控股集团。
所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当前金融综合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但是,在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中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1.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主,多种模式并存
我国在有关金融综合经营立法中,除采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外,还应准许金融机构选择母子公司制或受限制的综合银行制,允许多种模式并存。但从防范风险的角度,以下两种情况必须强制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制,一是金融机构达到一定资本或资产规模标准之上者,二是同一关系人实质控制两个以上金融子公司者。
2.认识到金融控股公司是一把“双刃剑”
选择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综合经营,最大的益处是可实现交叉销售、节约成本和有效利用资本等。但另一方面,申请者要充分认识到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后,将会面临金融监管部门更严格的监管,必须具备熟悉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高素质专业管理队伍,需要承受较高的组建与整合成本,以及准备对有问题的子公司承担“救助”义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