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保险管理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社会保险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也更为关切。如何全面、有效地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从社会保险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以笔者所在国企为例提出了变革管理模式。
关键词:
人力资源;社会保险;分层分类;集中审核;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社会保险与养老和医疗等挂钩越发紧密。法律的约束,员工的关注,对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1.是促进公司依法治企的具体体现《社会保险法》的施行标志着国家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公平性、保障性的特点。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企业员工按实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因此,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是促进依法治企的具体体现。
2.是维护员工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险作为员工福利的一部分,它与员工的退休、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息息相关。可以说好的企业才有好的社会保险作为保障,因此员工对社会保险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员工维护自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作为企业应当重视员工的客观要求。
3.是减轻企业用工风险的切实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分摊机制,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服务,是国家向劳动者和企业提供的分摊相关风险的服务。社会保险从宏观层面,分摊了全社会企业职工的生育、工伤等费用,尤其是工伤事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和用工风险。
4.是促进队伍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员工社会保险管理的现状,一定程度反应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加强社会保险管理,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热情、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安全感、归属感,有利于吸引人才,稳定队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公司结构复杂,员工类型多一般的国有企业或集团公司,往往会有多家子分公司,公司员工有合同制职工,劳务派遣用工,临时用工,还有实习生等。公司结构复杂,员工类型繁多,容易造成管理链条松散,管理的覆盖面不全,给社会保险不当过失留下隐患。
2.保险种类较多,缴纳方式各异社会保险涵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各类保险分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缴纳方式和比例各不相同,且受地域和政策影响较大。此外,社会保险个人部分缴纳给地方社保,单位部分由当地地税部门托收。因此,社会保险本身计算和管理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3.管理水平偏低,专业能力薄弱目前,公司往往注重眼前利益而忘了长远利益,忽视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的管理缺乏专业人员负责,尤其是子分公司众多的集团公司,往往由其他工作人员兼任。因此,大部分人员缺乏社会保险意识和相关工作知识技能,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针对社保实际情况提出的解决方案
1.根据实际情况,理清公司社会保险现状社会保险受地区、政策、历史等原因影响,会有较大差异。各公司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梳理子分公司每位员工的缴纳情况,对特殊人员进行标记存档。同时公司也要掌握保险缴停转的各项操作,建立起必要的保险岗位工作说明书。
2.梳理管理流程,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力度梳理目前公司的社会保险管理流程,加强人员分类和多层次的复检工作,做好社会保险管理的前端监控工作。管理流程的优化,使得管理链条更加紧密,分层分类监控更有利于相互监督,减少社会保险迟缴漏缴错缴的发生。
3.增加绩效指标,加大社会保险考核力度将社会保险的工作指标和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对社会保险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价考核。对工作中存在的疏忽和错误,进行追责,考核到个人,对工作中取得成绩,进行肯定和奖励。通过绩效考核的杠杠,推动保险管理工作的进步。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保险管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秀的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加强培训力度,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有条件的可以聘用专业的保险管理人才,可以开展专项培训,建立虚拟学习平台。从内部挖潜,外部输入等多个途径,切实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四、相关社会保险专业管理的实践概述
以笔者所在企业萧山区供电公司为例,按照“依法从严治企、提升管理层级、规范支付流程、分类审核监控”的原则,对社会保险管理进行改革。
1.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各子分公司配合,开展社保调研,摸清人员参保情况,建立台账,明确各子分公司专业负责人,为加强管理奠定基础。
2.根据公司层级和人员建立分层分类监控和集中审核支付模式。各层级对上一层级负责,并同时做好对下一层级社保审核工作,集中审核通过才能由财务支付相关费用。管理流程在SAP系统的支持下,强化多层次的前端管控,充分发挥集约效应,有效促进了保险管控能力的提高。
3.在社会保险的专业化管理上,公司从各类保险缴纳的及时性、准确性、缴纳基数、参保情况、退休申报等出发,设立多个考核指标,纳入公司绩效考核体系,按月度对各子分公司进行专项考核。
4.在优化资源配置上,公司一方面通过专项培训,“微信课堂”,以及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对在岗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另一方面,还需挑选优秀人才,进行专业培养,作为储备人才。
五、总结
社会保险的推出,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改革措施。社会保险工作是关系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好事,可以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充分意识到社会保险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方式和力度,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巧娟.试论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师,2014,(4):239-240.
一、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概述
1.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理论依据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首先是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的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之间是有互动性的,这两者之间不仅会互相影响,而且也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这两者之间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这是一个社会完善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象征。其次是政府职能转变和购买服务理论,这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认为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转变能够有效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而且购买服务会提升社会保险在市场中的地位,促进社会医疗保险的普及和推广,总之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并不是无根据的。
2.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比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高效开展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被弱化,而市场的职能能被加强,市场具有自动的调节功能,对市场上存在的资源根据供求相平衡的机制进行分配,当市场失灵时需要政府发挥其手动的调节作用,对于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来说政府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公共政策和制度,约束市场上各种资源的来源和去向,以达到控制和调节市场的目的,但是市场却不同,市场主要是通过根据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控制产品价格来达到资源配置的目的,总的来说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此不论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都应该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更加合理、高效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
1.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机制是决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性的关键,一方面需要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融合,比如可以以保险合同约定的形式参与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的约定,这样不仅可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中的缺憾,而且促进了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就是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职责明确,也即两者的职责划分需要明确,商业保险公司的最终目的是盈利,而社会医疗保险是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方便和服务,只有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只有在这一点上达到共识,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机制。
2.有效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研究
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是为了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更好地融合。个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制定:首先应该以一定的措施激励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管理,提升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政府部门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税收标准等措施达到此目的。其次是政府和医疗结构还可以通过改进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来更好地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因为治疗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进程。最后是有必要优化医疗服务的供给机构,医疗体系和医疗机构结构的完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总的来说,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配套政策的研究是我们国家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融合的关键。
3.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之间的融合,而且也是为了提升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管理效率,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估原则,一般包括客观性、公平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四个基本原则,绩效评估体系是为了帮助监督和管理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过程,但是关于这个体系的构建目前我们国家还没有非常完善的政策和制度,这是未来我们国家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重点和关键。
关键词:社会保险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应用;措施
社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国家为了预防和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保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为加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应当制定完善的管理系统,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予以有效监督,以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构建科学而健全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社会保险管理效益最大化。
一、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建设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改革中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展需求,十分有必要。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打造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为社会保险工作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管理效率,还有利于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可推动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在运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遵循实用性原则,所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要符合实际工作需求,按照要求来制定;二是要遵循可靠性原则,指的是保障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确保数据不遭受破坏,具有数据恢复能力;三是遵循安全性原则,要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现安全漏洞。
二、当前社会保险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会保险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所使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还未全面覆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已经得到相应的完善,但是仍然还存在不足之处,信息资源库还可继续完善,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需进一步规范;二是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方面,业务流程较为复杂,可予以简化,避免出现重复性工作。就目前而言,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应当重视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从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着手。
三、在社会保险管理中有效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措施
(一)实现一体化,创建信息资源库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时候,应当注意社会保险中涵盖了五大内容,即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管理系统中需要将这五项保险内容统一起来,实现一体化管理,应当涉及到每一项业务的办理,以此来提升社会保险管理效率,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既要管理社保基金收入部分,又要管理社保基金支出部分,以两条支线形式来进行精细化管理。可通过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来掌握参保企业数量和参保人员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及时下达社保征缴相关文件,做好五项社保基金待遇的核算工作。在社会保险信息管理中,还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解决,如一开始在社会保险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时,无法实现异地就医,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异地就医已经可用。可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险管理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设计信息管理方案,并贯彻落实,以实现信息化管理目标。除此之外,还应当在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建立数据库,提高社会保险管理信息质量,体现出社会保险管理的运行价值。相关部门应当予以支持,组织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全面收集有关于社会保险的各类信息,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及时处理不实的信息数据,以为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奠定扎实基础。要基于国家政策,完善社会会保安信息资源库的数据,统一标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让各地区、各系统之间能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实现社会保险的全国联网管理。应当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加强数据库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
(二)规范流程,加强人才培育在开发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应当基于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发,需优化处理各环节的信息,规范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提供便捷。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社会保险管理模式,避免出现重叠性工作,简化管理流程;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管理程序,保证各管理环节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贯彻落实管理政策,做好监督工作。还要加强对管理系统的维护,设定管理权限,加强信息化管理宣传,提升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另外,要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人才培育工作。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的实施依赖于人的作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好人才培训工作,让社会保险管理人员顺应时展潮流,明确当前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新认识现代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职责,适应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不断地学习新的社会保障知识和管理技术,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培养社会保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其能够快速胜任社会保险信息管理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已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
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险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要点。
一、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由部、省、市、县四级组成。信息来源于基层单位、劳动者个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系统及社会经济各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依托,实行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
(一)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
建立比较完备高效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相衔接的国家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适用、及时的数字和文字信息为基础,以客观科学的分析为手段,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提供信息服务。
1.以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子系统为重点,带动医疗保险等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努力提高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覆盖面和整体管理水平。
2.在中心城市建立各种模式的资源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扫描”方式的信息采集。
3.完善宏观决策系统,建立多渠道的信息采集制度,实现包括统计分析、预测分析、监测预警、政策模拟和政策评价在内的多层次的宏观决策支持。
(二)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1.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确保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够满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前提下,确定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度和各项工作目标。
2.将“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作为贯穿于系统建设各环节的基本原则。
3.坚持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积极组织系统开发,保证各开发系统为将来形成统一的整体留有良好的接口和充分的余地。
4.坚持开发、推广一起抓的方针。从基础建设和规范基层数据入手,条件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推广一个,并在推广中形成完备的运行机制,保证系统的开发效益。
5.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按照经济实用、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原则,确定系统建设的规模和软硬件档次。
6.遵循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保证系统具有广泛的扩充空间。
二、系统主要构成及相互关系
(一)系统的主要构成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可分为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和部办公管理系统四部分,见图一。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总图见图二。
1.宏观决策系统
宏观决策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和整理统计数字信息,经过汇总、交换和分析,对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对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测。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系统
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部办公系统
统计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政策法规系统
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管理系统
养老保险管理系统
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管理系统
工伤保险管理系统
工资收入管理系统
劳动关系管理系统
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系统
查询系统
运转系统
外部信息接入系统
对外信息交换系统
图一系统构成图
宏观决策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常规统计报表制度采集的信息。
二是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采集的信息。
三是国家统计部门、国家信息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信息。
四是通过对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分布式资源数据库进行“扫描”得到统计信息。这种方式可支持高频度、高灵活度的信息采集,信息质量可靠且信息量大。随着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这种方式将成为宏观决策系统信息采集新的重要渠道。但该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
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这四种数据来源将长期并存。
2.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干部分。管理的内容涉及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其他劳动组织和微观信息。业务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直接面向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管理、服务和指导的事务处理部分(简称“前台”),及对业务管理系统中拥有的微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各级宏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部分(简称“后台”)。业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功能详见附件一。一般说来,由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的资源数据库主要建在中心城市。宏观决策系统对资源数据库的“扫描”可有三种方式,详见附件二。
3.基层单位管理平台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是企事业基层单位用于人事、工资、岗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管理,并与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相衔接的系统软件。其指标体系要求科学完整,在满足各单位自身管理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数据采集的需要。特别要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的需要。
4.部办公系统
部办公系统包括办公管理系统、查询系统、运转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见图三)。这些系统就信息内容而言相对独立,各系统软件开发也相对独立。该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机关有关厅司事务管理提供辅助支持手段。系统开发、运行建立在部机关统一的网络上,发挥系统效用,实现信息共享。
(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决策系统、各业务管理系统及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在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见图四。
宏观决策系统
各业务管理系统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
图四系统基本关系示意图
#131.系统内部的关系
宏观决策系统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各项政策决策者。该系统将从各业务管理系统资源数据库“扫描”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经济模型等分析手段,提供政策监控信息和决策建议。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紧密,为宏观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是宏观决策系统的支柱。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是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微观数据采集的基础。
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相互关联,要求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之间,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以及部?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之间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要保持顺利、良好的信息疏通,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宏观决策系统建设一个网络并对宏观决策所需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2.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人口、教育、工商、银行、税务、卫生等系统关系密切。待条件成熟时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统一标准和接口,在全社会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三、系统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建设的现状
原劳动部信息中心结合劳动部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劳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经部党组批准,从1989年开始实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目前,已有15个省市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信息中心,其余的省区市明确了信息工作综合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了一支信息技术队伍。同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开发规范。
2.系统的开发建设
(1)宏观决策系统完成了统计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处理过程,支持了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等信息采集方式。
(2)在业务管理系统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系统已有用于不同平台的职业介绍系统统一版本软件在各地应用,现正进一步制定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系统发展规划纲要。
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模式已趋于成熟,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进展程度不一,尚无统一版本的软件。
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工资收入、劳动关系和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因业务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或需求分析不明确,未做具体规划。
(3)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主体软件“劳资人事管理系统”,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
(4)部办公系统中办公管理软件已在部机关局域网上运行。部分软件需按照新的工作流程进行修改。
(5)部机关局域网实现了对处一级的支持,进行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内联网的规划,建设了部机关的内联网中心站,已具备和中国互联网及国际互联网相联通的能力和条件。开通了部??省计算机远程风和电子邮件系统、部机关??劳科院微波通信网。
一些有条件的省市也建立了省(市)??地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远程通信网或厅(局)的局域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
1.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系统建设的要求;
2.宏观决策需要不明确,业务流程不规范且稳定性很差;
3.标准规范不统一,影响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4.应用软件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6.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
7.思想认识不统一,对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四、重点工作安排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三二一”工作目标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今后四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期工程(1998.10?2000.12):重点做好系统的规划标准制定、业务系统软件开发、宏观决策数据库建设及网络建设等工作。
1.制定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的标准,包括软硬件基本要求、数据交换标准、主要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进行IC卡的调研与统一规划。
2.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级和省级宏观决策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
3.完成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前台统一软件的开发。在中心城市进行市内网与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4.在总结各地系统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纲要。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的开发工作。
5.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作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体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6.完成集人事、工资、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管理及财务、生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版基层单位管理平台软件,并在全国推广。
7.根据部新的业务流程修改办公管理软件,对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加强培训,在1999年底使我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8.完善部机关局域网,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体系,加强上网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加快省级网络中心的局域网建设,1999年建成部??省级内部互联网。
二期工程(2001.01?2002.06):重点做好建设资源数据库、实现“扫描”方式的信息采集和构建全国信息网等工作。
1.继续进行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与推广工作。
2.构建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全国信息网络。
3.进行中心城市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建设,以“扫描”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进度表详见附件三。
五、支撑条件
为了实现系统建设目标,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1.加强对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系统建设迫切性、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有正确的认识。
一、德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监管模式
1、保险管理公司内部监督。在德国,保险管理公司对保险基金的管理必须经过管理机构中的两方代表人员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后做出预算。在保险公司内部,任何一笔钱的使用必须有两个人签字才能支出。如果要转帐或者去银行办理手续,也必须有两个人签字才能转出。资金流动情况每天结算一次,资金的支出和使用必须合理合法,由总经理安排专管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对比。同时,在保险管理公司内部,一年要有两次随机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交总经理存档。如果发现有贪污挪用等违法违规现象,责任人将会受到刑罚处罚,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2、行业内部工会监督。德国行业内部工会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由各行业内部工人工会、职工工会、公务员联合会等代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董事会谈判,共同协商决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缴费比例和社会保险未来的待遇水平等,并且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有效地保障了行业内部职工的合法权益。3、政府监督。为了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保险管理公司是否依法依规运行,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保险公司的银行帐户、帐单等所有运营的业务和财务情况。
二、德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继续完善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德国各项社保基金的支出程序严密,基金支出必须有两个人签字把关,每天有审核,每段有检查,每年还有随机抽查。此外,德国社保基金还实现了高度的计算机管理,只有完成计算机设定的所有程序,才能通过审核。这些规范的工作流程和严格的内控机制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我国社保经办机构内部虽然也制定有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确禁止挤占、挪用社保基金,但没有建立明确的监督机制与制约机制,使得实际运行中总有违法违规操作的事件发生。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上还不够严密,存在漏洞,缺乏监督与制约机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有规定的刚性不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一些个人和单位钻法律的空子,损害广大投保人的利益。因此,我国必须要进一步细化社保基金管理的程序性规则,使制度更加完善、严密,让违法犯罪分子无隙可钻。此外,还要强化对社保基金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通过综合治理,建立起一整套严谨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多方参与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社保基金的管理以行业为基础,强调行业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平衡,因此,社会保险基金与政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近年来,欧洲发生了多起围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风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各个行业开始不断地调整本行业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因此增加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而政府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只能向强大的行业工会让步,由政府出资来弥补社会保险基金的缺口,从而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从建立之初就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制度的设计、实施、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政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无疑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就要避免这种状况,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合理分配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责任。对于个人,相关机构要进行大力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实现社会保险的广覆盖目标;对于政府,则应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保障的水平,最低实现保基本的目标;对于企业,既要加强它们的投保意识,又不能使它们负担过重,挫伤它们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保障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体制德国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实行自治管理,董事会和行政管理委员负责其具体工作,同时通过强化雇员的权利,调动其积极性,加深雇员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参与程度,促使其监督社保基金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保人员的利益不受非法损害。德国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还体现在政府不能对社保基金进行干预,其财务状况和组织结构都是独立的,具有公法人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保基金管理机构缺乏统一性和独立性,导致其权利和责任不清晰,社保基金的管理较为混乱,使得一些单位和个人有隙可乘,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利益。我们认为,各级政府应当重视我国社保基金管理“碎片化”的现象,不断提高统筹层次,统一缴费与待遇支付标准,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减少行政权对社保基金管理的不当干预,严禁“批条子”挤占挪用社保基金的现象发生,为未来政府统一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扫清障碍,确保社保基金管理沿着法治化轨道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四)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完善的立法作为保障。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德国就通过《保险控制法》等社会立法来规范社保基金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并在此后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立法还不完善,属于法律位阶的立法仅有2010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一部,实施至今也只有不到四年的时间,在许多方面的规定还比较简单、笼统和原则,实际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还应当继续加强,要紧跟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程和时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尽快出台涉及城乡养老保险统一、弹性延迟退休年龄等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细则和规范,为社保基金管理的具体实施操作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为了使社会保险管理能够有法可依,我国还应当通过立法,对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和权限进一步予以明确,减少和防止在社保基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推诿和懈怠等问题。
作者:冯锦彩李艺婷刘帅京单位: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社保;信息化;精益;管理
一、社会保险精益化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的总体战略部署,为重点抓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重要标志就是建立统一管理的社保体系。加快建设省公司统一管理的社保体系,精益化管理创新就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强社保集约化管理以及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简化办事流程和节省资源及时间,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主持和自主开发了“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开发完全符合“三集五大”建设要求,完全符合信息化、集约化建设需要,完全符合精益化管理的实际和客观的需求,是保证社会保险资金统一管理和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创新。各类社会保险管理分属不同主管部门,各自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各自形成独立运行体系,无法统一管理,不能互通、切换,查询不便、统计繁杂、变更困难,难以适应公司发展和中心管理需要。针对这一实际,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国没有管理先例、没有借鉴模式情况下,创新提出统一管理理念,设计并建成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以员工个人为单元、关联各类保险数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彻底打破各类保险壁垒,首创建立了统一社保管理体系。
二、社会保险信息化平台建设
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自下而上的集约化方式强化社保信息化管理,以个人数据信息为基础,对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进行综合、统一管理。该系统主要实现各单位的人员管理、各项保险业务管理、社保基金的预算计提、缴纳、资金流向管理、综合查询等功能,实现财务软件与业务系统无缝衔接,完成省公司各项社会保险年终决算工作。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账户核查、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报表管理和缴费管理等五大功能。实现了两统一:统一的账号管理,管理职工的社会保险,实现六险两金的统一管理;统一门户管理,实现单点登陆网络化无纸化办公,使用浏览器登陆业务系统可以操作业务,减少对其他保险系统的资金投入。做到了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有效整合,减少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了自动制单,财务实时对账,达到日清月结,报表管理使操作人员摆脱以往的手工记录,数据自动统计功能。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标志着社会保险管理网络信息化的来临,标志着社会保险正在向更高水平的精益化管理发展。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各级社保管理人员在繁忙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解脱出来。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规避社会保险管理过程中社保资金风险。该系统平台的建成使用为统一管理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保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使用提升了平台承载能力,可以完成多业务应用集成,全面支撑多业务整合发展,是集约柔性的一体化网络信息平台,基本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涵盖社保八项业务应用的企业级网络信息系统,切实做到了平台集中、业务融合、决策智能、安全实用。
三、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成效
3.1创新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统一管理
基于这一管理平台,省公司以个人数据信息为基础,对个人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险信息进行综合核算、统一管理,并完善各项流程、制度,实现了“四统一”(即各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在管理信息系统上统一提取、统一申报、统一缴纳和统一核算)、“两规范”(即将社保资金财务核算纳入系统统一管理,规范了财务核算制度,规范了账户管理方式,提高了资金归集率),实现了社会保险资金核算、管理、监督全过程信息化管理。针对个别单位社保工作没有财务核算或八项社会保险未在中心财务进行核算管理的情况,利用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财务核算纳入系统进行统一核算管理,同时结合省公司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出台《综合服务中心会计核算办法》,加快推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实现财务统一管理。在全系统首次利用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决算上报工作。实现各单位在网络上上报报表,中心审核确定通过并进行决算报表的汇总,
3.2利用信息系统平台统一管理
通过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全面提升了社保精益化管理能力,实现了全系统各项保险的归集和支取工作。在社保资金管控方面实行并采取分提统交的方式,重点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提取比例、资金收缴、待遇支付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避免了社保资金沉淀,杜绝了社保资金风险,同时,利用社保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缴费数据,上报财务部后实现了资金集中支付。
3.3发挥信息系统功能完成预决算
运用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功能,通过在线操作全面完成2013年度“六险”、“二金”决算工作,即省公司统筹管理的社会保险三项,属地化管理的社会保险五项的决算工作,形成了2013年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报告。
3.4利用信息系统完成稽核审计工作
按照公司领导要求,对社保资金收缴、结存情况进行稽核。经稽核未发现资金管理存在问题,资金账实相符。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对机关本部及省公司二级单位2013年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工作。针对个别单位在社会保险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事务所进行沟通,完成整改工作。
3.5利用社保信息系统平成调整工作
依据黑龙江省人保厅确定的2013年度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及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通过社会保险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全省及本部职工2013年度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属地险、公积金缴费基数的调整工作。
关键词:商业保险公司;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
Abstract: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medical insurance is a development plan which is related with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welfare and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the target of universal medical insurance has been basically realized.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ies’participating in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s for the next phase. Meanwhile,his development model is faced with some predicament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ies’participating in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management,management model of 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ies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 in typical areas,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omotion measures.
Key Words:commercial insurance companies,social medical insurance,management model
中图分类号:F840.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1-0076-04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审计科学与技术预研究课题(YSXKKT1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苏教社政[2010]9号)资助。
作者简介:张杰(1984-),湖南湘潭人,助理研究员,经济学硕士,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与金融创新。
一、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险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发展计划,对于保障我国居民的生活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开始进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有关实践,就现阶段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4种具有代表性的保险运作形式,包括湛江模式、新乡模式、江阴模式以及厦门模式。
(一)湛江模式
为了提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率,2008年7月,湛江市政府文件,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合并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该种运作体系中,由政府与人保健康同时参与运作,这就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公务员的统一参保,覆盖人群已经超过湛江市人口的85%。湛江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施的是一种“个人缴费联合政府补贴”的形式,其保险基金包括家庭账户和统筹账户两个部分,统筹账户中部分支付业务由人保健康进行管理。其缴费的30%用于直接购买大额医疗补助保险,其余的70%则用于购买基本医疗保险。考虑到商业保险机制具有风险控制的特征,因此,其保险限额也提升至2万元。根据湛江市参保档次进行计算,居民每年只需要缴纳20—50元的费用,社保局就可以提取其中的6—15元来购买人保健康的补充医疗保险。湛江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公共服务和行政效率水平,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基本实现公司、社保部门、定点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湛江模式也是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成功典范。
(二)新乡模式
新乡模式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该种模式由新乡政府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市政府设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小组,负责辖区内部医疗的宣传、组织领导以及发动工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则负责基金的运营和管理,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清单的审核、医疗专用账卡的建立、支付手续的编审、补助的审核、基金的管理等,并为各个县、市、乡、镇提供补助支付窗口,为居民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险服务。其运行模式为:政府出资委托保险公司负责医疗基金管理和支付的业务,保险公司则负责案件审核、理赔和支付服务。这种直接利用保险公司管理平台和服务网点的模式降低了政府经营管理的成本,减轻了政府办公机构的压力,缩短了案件的审核时间,改善了结算工作流程,减轻了居民的负担。该种模式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认可,截止到2012年底,新乡市新农合参保率已经超过99%,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三)江阴模式
江阴模式最早源于2001年,在当时,江阴市政府就在全市范围内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了一种政府推动、保险机构运作、行政部门监控、覆盖城乡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承保方为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江阴分公司,制度实施当年,参保覆盖率已经超过85%。该种模式的运作思路为:商业保险公司与政府部门签订契约,其中,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医疗保险业务的运营,政府部门则负责整个医疗基金的征收,并对医疗制度各个当事者进行规范和监管。实际上,这种制度的本质就是新型农村医疗商业保险公司的一种受托管理模式。该种模式的基金实行的是一种两条线收支和管理的模式,保险公司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其专业优势,对补偿标准进行科学的测算,并成立业务管理中心,对整个基金的运作实施全面的领导。整个基金的运作模式实施的是一种“单独立户、封闭运作、专款专用”的形式,保险公司不享受基金收益,也不需要承担基金风险,其管理费用也主要由财政支付。
就现阶段来看,江阴模式参保对象已经扩大至外来务工人员,保障功能也由医疗保障全面扩大至健康保障,同时,保险公司也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实施门诊补偿和返还制度,完善了关于大病的补偿制度。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硬件设施和软件功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居民满意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厦门模式
厦门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实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结合的医疗保障模式的城市。早在1997年,厦门市政府就出台了《厦门市职工医疗保险试行规定》,商业保险部分由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承保。厦门模式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以一种“集体参保”的模式实行,超出的部分由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承担,保险公司则根据“社会化管理及商业化运作”的方式实施保障。具体的方式为: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负责商业补充保险部分,职工医疗保险中心为投保人,为居民参保,居民医疗花费在4万元以内,由专项资金负责,超过4万元以上则由商业保险公司支付90%、个人支付10%。实质上,厦门模式实行的是一种“征、管、监”三权分离的运作模式,保险资金由政府部门征收和筹集,在劳动部门、卫生局和社会保障局的监督下,保险公司为居民提供一种第三方的管理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保险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近年来全民医保工作的推进下,为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险公司也不断地加强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已经全面实行网上审核报销流程,理赔时间也大幅缩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几种典型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模式的比较
湛江模式、新乡模式、江阴模式以及厦门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这几种模式将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成本、提高基金安全性,也能够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下面就综合几种模式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一)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业务类别的划分
1. 商业保险参与城镇居民新农合医疗保险。在以上几种模式之中,厦门模式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而江阴模式与新乡模式的运作效果更加显著,这两种模式的差别不大,均为政府主导监督和检查,保险公司提供服务,在这两种模式下,保险公司并不需要承担亏损的风险。其实质就是由政府购买保险公司服务来实现为居民提供专业的一种过程,与传统的模式相比,这种新型模式具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优势。湛江模式即将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合并运行的模式,保险公司同时参与到整个运作过程中,这就实现了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公务员、城镇职工统一参保的目标。湛江模式是继厦门模式后又一个成功的运营模式。
2.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厦门模式与湛江模式是一种典型的通过基金管理进行运作的模式,两者相比而言有一些不同。在厦门模式中,商业保险公司承担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从1997年起,厦门市就在不同的居民中推广了这种保险模式,到2012年底,厦门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补充保险已经全部由平安保险厦门分公司承担。在湛江模式中,已经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大额医疗补助为辅的一种全民医疗保障体系,人保公司湛江分公司同时参与基本医疗和补充医疗保险的服务。
(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方式的划分
1. 基金管理型。基金管理型也称之为委托管理型,该种模式即政府将保险业务委托至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协议,由保险公司为居民提供服务。在基金管理模式下,保险公司不需要承担风险,只要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定进行报销、结算、审核即可,保险基金的透支风险和基金赤字均由政府承担。新乡模式、湛江模式均属于基金管理型。
2. 保险合同型。保险合同型也称之为社会再保险型,即政府使用筹集的资金为参保人投保的一种形式,在赔付比例、保险责任以及赔付限额协商完成后,政府与保险公司签订正式协议,保险公司即可按照协议规定为投保人提供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基金的透支风险需要由保险公司自行承担。江阴模式就是典型的保险合同型。
3. 混合型。混合型的方式是一种介于保险合同与基金管理方式之间的新型模式,保险公司负责保险基金的运作,并收取一些费用,在这种模式下,基金的风险由保险公司和政府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分摊,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基金的投资风险。厦门模式就是典型的混合型模式。
三、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机制的设计
结合国内外的经验可以得出,使用保险合同合作形式承办大病医疗补充保险,使用基金管理合作形式来承办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一种理想的保险机制。
(一)保险合同型承办大病医疗补充保险
1. 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首先,为了全面推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模式,政府必须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同时要完善保险公司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良好的竞争机制能够促进社会保险的发展,也能够提升保险公司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这样才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协商和沟通,明确好双方的责任以及保费的数额,并划分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具体保障范围。在范围的划分方面,可以借鉴湛江模式和厦门模式,但是具体的金额则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由政府部门和保险公司共同商定。在委托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地位,维护好参保的政策,保持好财政专户管理体制。
2. 政府要为保险公司的承保做好后续的宣传工作。如果保险公司只需要承担大病医疗保险,政府可以为其提供专项服务窗口和工作人员;如果保险公司医疗保险基金,政府可以为其提供统一的办公场所。同时,政府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帮助保险公司做好宣传工作,帮助保险公司拓展业务。此外,政府还要建立一种信息管理披露制度,将商业保险的账目公开,同时对医疗服务机构建立一种统一的测评标准,这样既可提升保险的透明度,也能够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
3. 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的责任。在与政府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保险公司需要派出专业的服务人员办理相关的业务,为居民答疑解惑,纠正医疗服务方的不法行为,同时也要发挥对医疗服务的定价权,选择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包括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几种,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不同的医疗机构签约,这样就可以为居民提供一种优质便捷、价格合理的服务。
(二)基金管理模式参与城乡医疗保险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典型的福利事业,因此,该种保险不适宜由保险公司来承保,加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保险公司也难以达到这种要求,将基金管理模式应用在其中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模式具体运行的注意事项包括:
1. 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在该种模式中,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和保险公司准入、退出机制。目前我国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险公司数量很少,考虑到以后的发展,政府必须鼓励更多的公司进入这一市场中,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居民。同时,政府也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拟定好管理费用。
2. 保险公司需要承担的责任。在基金管理模式中,保险公司仅需要负责支付和案件审核服务,在基金安全方面,保险公司需要进行详细的测算,定期为医疗机构报告基金的变动情况,这样就能够帮助政府及时地调整相关的政策。
四、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配套政策研究
(一)保险公司参与的积极性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但是我国相关的政策还不够完善,为此,在下一阶段可以制定如下的措施:
1. 采取税收激励政策。政府可以降低商业保险公司营业税的税率,对于承办的社会保险部分可以免征营业税,为了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医疗保险,可以对企业采取税费优惠的方式,提高企业主动参保的积极性,也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福利。
2. 改进医疗费用支付模式。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多数地区仍然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的形式,虽然这种方式较为简便,但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医疗费用支付的形式直接影响着合作模式下商业保险公司的收益,因此,在下一阶段,必须要寻找出一种适宜的医疗费用支付模式。
(二)加强监管与扶持
1. 加强政府监管,进行科学考核。在下一阶段,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实施一种绩效考核的方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指标进行监管,同时,根据指标数据对保险公司进行打分,根据考核的结果选择是否与保险公司继续合作。
2. 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扶持。为了促进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保险公司的服务能力。此外,政府要促进保险公司之间的良性竞争,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保险公司的保障水平。
3.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会导致社会保险制度产生一定的变化,对基金管理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为了分析这些影响,需要将这些指标进行量化处理,这样就能够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处理措施,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俊.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的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刘海兰,何胜红,张旭升,曾理斌.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SWOT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13,(6).
[3]于保荣,王涛,杨帆.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的原因分析:基于6区县的案例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1).
[4]冷明祥,胡大洋,张建军,万彬,程向前,陈蕾.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介入社会医疗保险的可行性以及模式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5]叶凌.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理论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
[6]张体华,徐怀祥.商业保险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研究[J].西南金融, 2010,(2).
论文摘要:企业关于职工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险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已经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和关注。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一些弊端。在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对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管理应采取的几点措施。
论文关键词:企业劳资分配社会保险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关于职工的劳动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1企业劳动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1员工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护
虽然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有的私营企业己与员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但多数是流于形式,企业主仍然认为自己老板,是合同的强势一方,可以随意解雇员工,员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护。有些民营企业领导只关心企业的盈利情况,一味地要求员工对企业多做贡献,对企业忠诚,而自己却不信守对员工做出的承诺,不关心员工的生活状况与职业发展情况。有的企业主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随意延长工时,而不按照有关劳动法给予加班费。近年来,克扣或拖欠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甚至完全不按照之前的承诺来付工人报酬。这些企业主的法律意识淡薄,引起企业的劳资纠纷频繁发生。现在虽然有《宪法》对劳动者的权利做出纲领性的规定,《劳动法》对社会保险设专章,但由于当时的认识局限,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和实际性。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更谈不上给自己的员工缴纳相关的社会保险和应有的社会福利。
1.2企业内部未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具体表现在:工资制度设计不合理,不是根据目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来发放工资。没有明确的工资发放标准,存在管理层和生产层工资收入标准不~致的矛盾;企业总会试图拖欠职工的工资,造成个人对企业的不信任,减少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未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统计职工除了工资收入外的其他收入,使得其透明性不高,更不能体现公平、公开、公正。
1.3对社会保险认识一知半解。缺乏基本保险知识
受封建社会和传统大一统思想影响,很多职工未能从旧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没有主人翁意识。特别是社会最下层的员工,为生活所迫,思想上存在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误区,缺乏必要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观念。又因为我国保险事业发展得较晚,对保险业的投入不够,人们对保险概念缺乏认识,使得保险覆盖面狭窄,受保险的人群较为单一。
1.4为员工缴纳保险费用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险设计缺乏弹性
有些企业为员工缴纳保险费用的制度不合理,存在缴纳费用比率偏低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不顾职工的利益,逃避为其缴纳费用的责任。这样的后果是,造成许多职工信赖感和安全感降低,对于企业的好感与热爱也随之减少,特别是一些重要岗位人才的心理伤害,造成人才的流动和缺失,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保险制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有的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充满竞争和突发事件的社会。
2企业对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管理采取的措施
2.1改革不合理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增强职工收入的透明度
要实现职工收入和保险发放的透明度,要寻求合理的企业与职工缴纳保险费用的比率,改革目前的不合理工资制度,前提就是要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一是分配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国家确定的工资总额范围内,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要以岗位的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劳动技能等要素的测评为基础,以实际劳动贡献为依据确定劳动报酬。二是正式员工的薪酬由基本工资(含工龄工资、学历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提成工资、奖金等组成。岗位工资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确定,不同岗位对应不同的岗位工资级别;工龄工资根据员工实际参加工作时间和员工在本公司工作的时间来确定;学历工资根据员工所具有的学历水平来确定;绩效工资根据公司对员工考评结果确定。
2.2确立以人为本的员工关系管理模式。建立工会和社会监督机制
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企业领导者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命令式管理方式,而应要树立人本观念,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把员工看作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看作影响一切战略、制度的重要因素;努力做到把员工装在心里,时时刻刻真正为他们着想;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提高企业效率。有关部门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中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强化工会维护工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发挥集体谈判的力量,以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减少、杜绝企业主对雇员社会保障职责的逃避和推诿,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保率和保障程度。对企业员工多一些关爱,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福利和未来发展空问,在关系员工切身利益分配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3强化激励机制
它是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的方法有: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公平对待员工;设定工作目标,增强人们获取所期待报酬的信心;设计有吸引力的工作其中薪资和福利就是主要手段。薪资是指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而得到的以基本工资、奖励和其他形式直接支付的货币报酬。它是用货币表示的一项工作的价值,也是员工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确认薪资水平时,应考虑的因素除了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外还应考虑相同行业、相同职位、当地薪资水平以及公司内薪资水平的合理差距福利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如健康、安全、保障这类常规的报酬方式。它是经济报偿,但通常并不直接用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福利占用公司的资金,而员工一般是间受益。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形式的福利计划可供采用。各种福利可以划归为:经济利、非经济利、保险福利。另外,要结合价格、住房和医疗制度改革,逐步调整工资收入结构,把一部分福利补贴纳入工资,强化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
2.4提高员工社会保险法律意识。承担起相应责任
要消除员工的思想误区,增强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要为职工提供社会保险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普及和宣传有关社会保险的知识,鼓励职工积极地为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改变处于社会底层就不能享受社会保险的思想误区,广大职工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企业关于社会保险的活动。
现阶段,保险和福利的高低已经作为衡量一个企业好坏的基本标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做到按照规定为自己的员工承担一些保险费用。企业按规定及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能够吸弓l和稳定各种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要明确职工是企业的主体,尊重员工,坚持以人为本,满足职工的基本需要是现代企业进行人才管理的关键。为职工承担保险责任,可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可以激发职工的劳动热情。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长期的经济利益,更是吸引更多人才的关键。
2.5继续推进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地位;影响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如果想要让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员工对企业社保制度上的意见,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将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调整社保基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供动力支持。
一、社会保险在人力管理中的作用
1.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加强社会保险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使他们能够更加专心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利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树立全面的社会保险意识。
2.对员工队伍的稳定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的首要动力就是人力资源,但是目前企业存在员工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为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员工更换工作较为频繁,或长期待业,则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保基数低,不利于员工社会保险的受益。
3.对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
社会保险体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利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员工福利息息相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适当增加为员工缴纳的社保基数,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能够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生产力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对社会保险的影响因素
1.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社会保险条例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是因为许多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没有依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较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这些制度的制定,只是简单地对其它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照搬,不同企业在管理上会有不同的差距,每个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样照搬的处理方法只会让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混乱。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规定理念,存在偏差。许多企业只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企业核心思想,在员工头脑中的重要影响地位。所以,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许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没有配备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人员或是部门,这也直接导致了社会保险条例无法有效展开。
许多公司中的公司信息档案管理基础性事务,都无法得到良好的保障,所以企业应该在运行过程中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以及体制并真正把这些条例落实到实处,注重对员工在制度上的制约力以及控制力,让员工的头脑中拥有社会保险上的认同意识,是当前企业应该着重进行处理的任务。
2.激励机制
国家的文件运行激励机制的建立,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激励机制的构建也会对社会保险作用的发挥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绩效考核制度也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在内容上,社会保险制度是激励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有效地发挥,才能让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保障,在实行过程中,公司不能讲求平均主义或是论资排辈。因为这些都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激励机制进行内容上的完善,才能让每个人的优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的建议
1.更新管理观念
企业想要未来发展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就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地将社会保险制度进行完善,积极发挥社会保险制度的作用,并将制度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员工们的头脑中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认识进行转变,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还应该借鉴成熟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让人们员工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激发员工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能让员工们的意见得到良好的抒发。广泛采集意见不仅利于企业的运行发展,也可以让员工们的能力得到增长上的处理。
采集员工对企业运行发展的建议时,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到员工们的实际需求,管理层应该积极完善管理上的制度,让员工们的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适当的调节社会保障基金上的数量,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员工鼓足干劲为公司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让企业得到了更多的活力,也让员工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2.加强社会保险管理
企业想要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事物能够得到有效的展开,就必须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并安排专属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过程中还要相应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了保证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展开,企业的管理层还要依据岗位上的工作责任进行考核制度上的建立,加强对在岗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保险工作的开展得到有效的机制规范。
3.增强社保管理的透明度
企业可以借助多种传播方式,定期将缴纳的社会保险情况向员工公布,自觉接受工会和广大员工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险办理部门的监督检查,接受员工对社保缴费记录的查询,并向员工提供专业指导,如果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及时核查解决并告知员工。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了解到,激烈的市鼍赫,让企业的未来发展得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企业想要在竞争过程中维持一个有利的位置,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社会保险制度管理,让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够得到制度上的保障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蔡彪.浅析社会保险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意义[J].中华民居,2013,25(8):246-247.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收不抵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84-02
一、肥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
肥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于1994年4月,是山东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较早的县级市之一。截至2012年底,肥城市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共有235个,参保人员18 879人,参保率100%,离退休人员7 907人,社会发放率为100%。基金的征缴实行单基数征缴,统缴统拨的方式进行。目前在职人员缴费比例为39%,其中单位承担37%,个人承担2%,缴费基数为人社局审批的工资标准(不含住房补贴),在职参保人员与供养退休人员比例2.39∶1。2012年征缴养老保险基金25 006万元,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7 964万元,当年超支2 958万元,超支部分财政兜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不抵支及其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肥城市已数次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综合分析出现收不抵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职参保人员与供养退休人员比例逐年降低。通过对2005―2012年八年间的在职参保人员和退休人员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从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职参保人员与供养退休人员比例由2005年的3.75∶1降低到2012年的2.39∶1,逐年降低的趋势十分明显(见表1)。
2.在职人员缴费比例无法再提高。以前解决收不抵支都是依靠提高在职人员征缴比例填补支付差额,从2002年23%一直提高到2012年的39%,再加上医疗保险10%、工伤保险1%、失业保险3%,这几险的缴费比例已达53%,尤其对于部分效益差的自收自支和差额事业单位,已经无法承担,再提高比例的空间已基本没有(见下页表2)。
3.离退休人员待遇逐年提高。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关政策方针,严格落实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自2000年实行了社会化发放,确保“一天不拖,一分不欠”,切实维护了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权益。离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待遇由2005年的14 118元提高到2012年的35 366元。
4.扩面资源已经枯竭,缴费基数无浮动空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率已是100%,已经没有扩面资源。新增人员主要是按计划招考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由于受编制约束,人员十分有限。同时,征缴基数以人社局审批的档案工资为准,无浮动空间。
(二)缺乏统一政策和法规
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但是在贯彻落实上不到位。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还只是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试行办法,真正由国家、省出台的专门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强制性法律、文件仍是空白,这就导致了各地出现了政策上的多样性、随意性、不配套性,使工作中遇到问题无所适从,从泰安市看,基本上一县一政策,一地一规定,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与事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
(三)管理体制不统一,业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职能、资源整合等改革目标至今尚未实现。泰安市和有的县市区机关保险机构单列,而肥城市未曾单列,经办机构尚未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控制机制、反馈机制、导向机制不够完善,管理基础不牢,管理手段不新。
(四)网络程序不适应
2010年4月,肥城机关养老保险从单独开发的网络应用程序并入“金保工程”核心平台二版程序后,实现了基金征缴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在网络程序上办结。但由于核心平台二版主要是针对企业养老保险设计的,有很多与机关保险业务不适应不配套的地方,影响了业务的办理。2012年4月份虽然升级核心平台三版程序,但运行中发现新程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功能无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组成。由此可见,应尽快以建立个人账户为核心,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度增加个人、财政负担比例。同时提高统筹层次,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省级或全国统筹,增强养老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二)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是管理主体,表现在社会保险管理上,主要是通过单位管理 “单位人”;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险管理的是“社会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从而减轻参保单位的事务性负担。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如果不创新管理体制,管理就会遇到体制,而且难以提升。要遵循“机构职责明确、权限分配适度、制约配合平衡、控制调度及时”的原则。形成 “服务、管理、监督”三级管理模式框架,将纵向分工的管理体制调整为横向分工的管理体制。原来纵向分工的管理体制,明显存在工作协调难和业务经办权限过于集中两个弊端,这对提高服务质量和职工综合素质不利。而横向分工的管理体制既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也能提高办事效率。
(三)完善相关政策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提前到来,养老保险正面临严峻挑战,应尽早统一规划相关政策。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从目前日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有部分条款已不符合工作实际,有的问题文件中未有相应规定,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新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险规定,应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完善相关政策,避免一地一策,有利于管理和人才流动。
关键词:煤炭企业;社会保险;意义;管理方法
社保制度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强制保障制度,对各个行业有着较深的影响,是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时获得必要生活保障的制度架构和运行机制。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立足企业实际,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员工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凝聚力,而配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企业保险措施。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已经步入正规,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管理模式。对于从事煤矿企业者来说,社会保险对他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从业者的经济生活的安定、身心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保制度不但是一种社会制度,同时也是一种保障体系,所涉及的面广,包含了公民的生、老、病、死、残及就业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公民这些方面的损失依据法律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偿。企业社保的普及对保障社会安全、全面提升社保基金、促进社保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在民生、公正等方面不断作出努力的有利证明。一套的完善的健康的社保体系可以平衡权利和义务,有利于社会和谐、国家经济政治健康发展和公民公平享有权利。
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的开采利用必定要经历开发、兴盛、衰竭、报废、关闭的过程。对于矿井的开发兴盛期,煤矿的经济效益正处于鼎盛阶段,此时的工作人员系统正处于旺盛期,退休人员少,相对的支出少,负担也不重;而到了矿井的报废阶段,随着开采资源的不断减少,成本也随之增大,而同时退休的人员也越来越多,退休费用开支也随之增多,背负的包裹也越来越重。据统计.有的企业每两个职工要负担一个离退休人员。由此可见,大量的退休费用对于资源枯竭、地质赋存条件差、市场环境不好的煤矿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这些衰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它们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培养、锻炼和输送了大批的有用之才。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平等竞争机制的建立成为了一种必然,企业对员工的退休费用必须要做到科学合理;同时,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对企业以及员工相互间的关系也有了一些新的要求。实行全行业社会保险统筹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措施。煤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险的支持与保障,它要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而随之发展,不断提高经办能力,层层有把关,件件有落实。企业社保制度在职工养老金的投保、扩面、基金收缴及审核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在职员工的医保在住院治疗、大笔结算、医院窗口服务等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失业保险转岗培训、工伤保险的赔付等具体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应用的贡献。
二、创新煤矿企业社会保险管理的方法
1.积极创新社保工作思路,推进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煤矿企业的社保工作要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来进行,其宗旨是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保障职工的生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如何有效开展社保工作?一、在具体工作中开阔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培养工作人员竭诚为参保单位及个人提供贴心的服务工作理念,全心全意把惠民政策落实到具体。二、要对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学会运用各种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去解决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从而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工作水平。三、加快干部队伍的建设步伐,端正干部的思想,积极培育社保文化,努力弘扬社保精神。四、建立全面的协调机制,积极与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以营造社保工作健康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2.做好宣传工作,为社保工作的开展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保制度的确立及不断完善需要广大群众的有力支持,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好全面的宣传工作,只有不断的宣传才能获得公众的理解。在推行企业社保制度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做好宣传工作,对《社会保险法》要详细地讲解其意义、目标及原则,致力于建立城乡全面覆盖的社保体系,对社保的保障范围、投保单位及在职员工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利用变化多样的宣传形式,可以考虑采用漫画、标语、多媒体等形式进行,把一些专业性加强的、较难理解的内容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让投保员工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各项利益及相应的义务,把社保送到生产第一线去,不断提升工作对于社保的参与热情、认知度及拥护度,使民众从心底认同社保制度,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被动接受,为企业社保的不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平台,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社保工作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保业务经办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社会保障厅对煤炭企业社保处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紧跟国家“金宝工程”的步伐,对设备部门的综合信息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建立起安全高效、同一标准的社保计算机系统;对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尽快实现社保日常事务全程信息化;对业务办理、社保基金的全程家督、公共服务等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作理念,要把能“换位思考”这样做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社保所面对的是处于社会劣势的全体,对这一全体的服务要做到表真心、有耐心、多细心、包放心。坚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全面提升其业务素质,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对社保的相关知识要进行大力宣传。进行社保工作“三个文明”的建设,即规范文明、工作用语文明、文明窗口;针对服务工作应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工作人员的着装、服务规范、工作效率等进行监督。并把这些指标纳入优秀员工的考核中区,使社保工作人员形成人人争先创优、诚实守信、团结进取、服务为民的优良工作作风。
4.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及工作质量。一个企业或者单位要想获得具备强大的发展能力,其员工就必须要有很好的综合素质,社保单位也不例外。社保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社保无小事,带着感情干社保”的工作理念。制定一整套完善且确实可行的社保服务体系,细化到使用文明用语,建立文明窗,甚至设立服务带,统一职工着装,持牌上岗等重要指标,促使企业的社保系统管理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
总之,社会保险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新形势下不断积极探索,真正站在保护职工利益的角度来开展工作,才能推动煤矿企业社保制度的推行,从而起到减轻煤炭企业负担、解除煤矿员工的后顾之忧的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平.加强煤炭行业社保工作的新思路[J].科学之友,2010(06).
[2]孙书然.新形势下对企业社保工作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07).
[3]李明泽.浅议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社保工作[J].管理科学,2010(08).
前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隶属于“三农”问题,我国政府从2002年开始普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截止到目前已经明确的指出了要在农村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全民参保,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法定人员全覆盖。但是,在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水平依然很低,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混乱,农民参保意思不强等等,阻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概述
农村养老保险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是指在农村由于丧失劳动力或者由于年老而不具备劳动力,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政府通过一些特定的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来提供一些物质保障;第二种是指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法,依据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来保证农村居民老年生活的基本保障制度。当前,主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泛指第二种,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普遍性、公平公正性,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制度可以缓解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其次,由于以前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将会造成一对夫妻要赡养4位老人的问题,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减轻农村赡养老人的压力,也可以保证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与安定。最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通过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更快的促进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步伐,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立法落后,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大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推广多年,但是政府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针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使得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立法相对滞后,层次低并且体系不健全,这严重的阻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另外,就是政府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入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对于参保的积极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数由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在农村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当集体补助比例较小时候,个人的交纳的份额就会增加,影响到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需要有很??的技术性,目前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没有一个专业的管理方法,农村居民参保的方式为村级、乡级、县级一一申报,不仅工作周期长,效率低下,还会增加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超额。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制度也很欠缺,比如对于基金的管理存在漏洞有非法占用、挪用基金、基金的增值保值问题等等。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保政策衔接性不足
当前,在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到城市中工作,在城市工作中大部分单位为务工者参保城市居民社会保险,由于这两种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得农民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的积极性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中,需要连续缴费15年才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福利,这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能进行一个综合累计年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年为单位缴纳,城镇的是按月缴费的,并且城镇的社保福利政策大于农村。
四、农村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1.加强立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我国政府要加强出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比如在出台城镇社会保险相关文件时,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文件。另外,加强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力度的投入,提升体积补助比例,减轻农民个人交纳负担,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进行分层次、分档次参保,参保农民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个人缴费的档次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政府要做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不盲目的最求参保率,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益性、公平性充分发挥出来,惠及广大农村居民。
2.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制上,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系统软件和网络管理系统,提升企业办理效率,有原来的手工办理,转变为网络信息传输,使得全国的管理模式相协调一致。另外,加强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比如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政府统筹的,可以借鉴城镇养老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的模式,有当地地税部门征收统筹基金,然后基金由财政部门负责,当基金出现收不低支时候,有财政基金支持。
3.加强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其他社保之间的衔接机制研究
在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之间的衔接机制不完善,使得参保者的利益不能得到维护,造成农村参保者积极性降低。因此,要加强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之间衔接机制的研究,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城乡统筹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必然趋势。例如可以借鉴部分省份城乡养老保险衔接机制,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折算加入到城镇社会保险中,不足15年的,可以使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