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儿德育的核心

幼儿德育的核心

时间:2023-06-28 17:3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幼儿德育的核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幼儿德育的核心

第1篇

【关键词】各领域教学渗透德育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核心,因为它关系到个体良好品质的形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发展方向的定位。一个人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久远漫长、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着连续性和渗透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教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俗话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希望教有所获,学有所成,关键要抓好幼儿时期的德育教育,而通过各领域的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则是实施幼儿德育的重中之重。

一、在社会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属于社会范畴的教学活动,教材内容本身就具有思想品德的内容,可直接向幼儿进行德育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指南》中指出:“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它游戏规则。”[1]在《文明小乘客》中,教师引导幼儿在经验讲述和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对比发现正确乘车和错误乘车的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及带来的不同后果,又通过在画册上“找对错”,让幼儿形成文明乘车的规则意识,在之后的游戏“坐汽车”中,幼儿进行了有趣的虚拟乘车,这样,将刚才认知的乘车规则自然而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在语言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言领域中的故事是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它是最能够也是最容易吸引幼儿,并让幼儿受之广泛影响的文学载体。如在《小花籽找快乐》中,在激发兴趣和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目的地提问:小花籽在寻找快乐的路上遇到了谁?它们是怎么说的?它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通过讨论,幼儿得知:因为太阳、小鸟、蜜蜂、青蛙为大家做了好事,大家喜欢它们,所以它们感到很快乐。在后面的感知欣赏和角色表演中,幼儿不仅身临其境般地进行了感受、体验,再次印证了为大家做好事自己会得到快乐的道理,而且还发展了幼儿大胆的与他人交往、交流的能力。

三、在艺术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美妙的音乐是幼儿最爱听的声音,它会令幼儿为之激动,为之兴奋,亦能令幼儿为之平静,为之沉醉,音乐活动让幼儿欣赏美、体验美的同时,其产生的德育功能也不容小视。幼儿舞蹈通过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动作的有机结合,塑造出美好的舞蹈形象。幼儿在学习、训练、表演的过程中,会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进而陶冶幼儿情操。舞蹈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幼儿自己参与、自己感受、自己体验的形式来实现的,真正体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自我教育的教育原则,极为符合幼儿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美术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涂、画、剪、帖、塑等能力,也能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如在粘贴活动《国旗真美丽》中,先让幼儿观察国旗,再进行复习式的提问:国旗是什么形状?国旗上有几颗小星星?几颗大星星?每颗星星有几个角?幼儿从中既巩固了计算的有关知识,又在动手粘贴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国旗的认识,让他们懂得了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细心做事和坚持到底的精神。

四、在健康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健康领域的教学中,有一年一度的“学操”活动。幼儿体操教学是一种集训练、排练、表演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具有严格的统一性、规范性、强制性。如在中班的“球拍操”教学中,球拍什么时候扛肩上,什么时候摆头上,什么时候放膝上,什么时候握胸前,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屈腿、弯腰、侧身、平举也有一定的角度;下蹲、转身、迈步、跳跃更有一定的约束,这一系列严格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意识,形成集体荣誉的观念,进而拥有现代社会必备的团队精神。

五、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领域的内容,虽然本身是自然科学知识,但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幼儿爱护动植物,亲近大自然等情感。另外,科学领域中的计算活动可训练幼儿动手动脑、交流探索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学习掌握计算方面的知识内容并进行正确思索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确立和发展道德认知的过程。如在《藏着什么》中,先以幼儿感兴趣的动画形式训练其目测点数1——6,并出示6只小蝌蚪多种不同形式的排列方式,让幼儿明白同个数量不受物体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的影响,再以“帮一帮”为理由,请幼儿把画册上点数是6的部位涂上相同的颜色,找出图中藏着什么,那么很显然,幼儿认真点数、细心涂色的过程,也是他们一心助人的过程。

在各领域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环节的选择和利用,同时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善于通过幼儿的面部表情、行为动作,判断其内心波动,洞悉其情感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渗透。还要具有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鼓舞力、说服力、感染力强,能打开幼儿的心灵之窗,打动幼儿的内心情愫,以便让幼儿快速地掌握各种知识,并深刻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

总之,教师要从本领域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学的重要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把幼儿培养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新世纪儿童!

参考文献: 

第2篇

幼儿园文化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德育功能是多重的。因此,提高幼儿德育效果,要重视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一、善于在营造有归属感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德育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既是幼儿园教学教养活动的场所,又是幼儿园独有文化特征的体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刺激和影响是具体而又直接的,幼儿从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加强幼儿园文化建设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教育意义的有归属感的文化环境对孩子德性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营造美好舒适的物质文化氛围,使幼儿、家长、教职工有归属感,使师生都感到幼儿园就是自己的“家”,在幼儿园门厅、教室、活动室、走廊、甚至洗手间等设施的布置上都应渗透射出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花圃边附上《花儿好看我不摘》的诗歌;在草地边附上“草儿青青,脚步轻轻”的小标语;在盥洗室附上幼儿自制的节约用水标志等等。这种渗透德育元素的环境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幼儿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幼儿的道德品质,激发幼儿自觉追求美的道德情感,实现德育主体的外在对象性和内在对象性的结合和互动。

二、重视在贯彻办园理念中突出品德教育

办园理念是一所幼儿园长期办园经验的积累和提炼,它承载着幼儿园的教育观念文化。从办园理念中能透视出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促进幼儿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好的办园理念能深刻影响幼儿的发展方向。幼儿园理念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如同空气和阳光一样如影随形,在幼儿园内外形成一种无形的氛围和张力,影响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因此,要把德育内容放在幼儿园办学方向的重要位置,围绕提高德育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实现幼儿德育效果的逐步提升。

三、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加强师德及幼儿品德教育

幼儿园制度文化既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幼儿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师德教育是搞好幼儿园文化软件建设,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园教师、保育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幼儿德育的实施主体,他们的人格力量和魅力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他们是否重视幼儿德育,能否合理运用规章制度,对幼儿的德育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幼儿园一方面要以教师为本,既要在制定与教师有关的制度时充分体现民主和面向全体的原则,放权给教师,赋予教师各种权利,又要加强德育文化培训和教育,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开展幼儿德育成为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自觉行为,在日常教育和管理活动中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更新教师的德育理念,改变 “重认知,轻实践;重意识、规范的灌输,轻行为、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的传统做法,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幼儿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让德育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教师不但要依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要发动幼儿参与制定,尊重幼儿的意见,使规章制度得到幼儿的认同而乐于遵守。在良好的制度文化背景下,使德育取得实效。

四、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我们应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德育载体的作用,提升德育效果。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榜样就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而学习的“行为模式”。可模仿的行为模式可以是行动类的,也可以是态度类的。幼儿模仿的榜样除了教师、家长、同伴之外,也可以是电视、图书、故事中的虚构形象。因此要围绕德育目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塑造和突出德育典型,结合典型带动和幼儿模仿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家长的配合等,让体现德育文化的典型人物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行为模式,提高幼儿德育效果。通过丰富的幼儿园活动,形成孩子主体的全面而积极的参与,建立起开放的、活动的、民主的、对话的德育模式,使品德教育植根于生活世界。

第3篇

一、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内涵

认识这一问题之前,必须强调幼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这不仅是因为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前提,而且没有对这一必要性的科学认识或者根本上认为幼儿德育没有必要,那么在思想上就不会有幼儿德育应有的地位,从而实践上也就不会有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德育也就是人完整道德教育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个很特殊的时期,这一点从心理学研究即可证明。对道德教育来说,这也是个很重要的时期。幼儿时期心灵纯净,各种思想观点还没有形成,不论受到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还是不好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都会在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就不乏仁人志士尤其是教育家十分重视儿童早期的道德教育,从古罗马的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普鲁塔克(Ploutarkos)到近代大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从中国古代的颜之推到近代鲁迅等,他们都是早期道德教育的倡导者,其有关思想也早已成为德育思想史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思想难免会带有与各自时代、社会结构相一致的印痕。然而,对历史的批判和继承正是现代德育重建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德育现代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德育给予现代德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其思想内容和方式方法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在部分教育者的观念里还余迹犹存。比如,以讲究“使为则为,使止则止”(《颜氏家训·教子》)为核心特征的重命令轻理喻、重权威轻个性、重控制轻选择、重规训轻德性、重服从轻体验等道德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家庭和幼儿教育里还大量存在,道德教育内容有教(习俗教化)无德(道德)现象仍较普遍等。应该说,这些都与德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相一致。现代社会已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凭借现代科技的强力推进,正大步朝向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道德教育在帮助人完成现代化并进而促进社会现代化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道德教育本身要尽快完成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性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道德教育同其它各级各类道德教育一样,增强自身现代性是当前的首要使命,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基础性作用。

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性而言的,从存在方式或表现形式上看,它体现于道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功能、价值、内容、过程、方法、手段、途径等方方面面,而从存在特性上看,道德教育现代性则是现代德育(相对于传统德育)综合特征的表征,含有科学性、民主性、终身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全民性、世界性等特性,其核心特性是主体性与发展性。“现代德育以促进人的德性现代化为中心,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德性发展为根本。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1]幼儿德育现代性就是坚持以幼儿为德育主体,在发展性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启发、引导与幼儿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促进幼儿德性健康发展。德育现代性要求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走出以往片面主知、主情或主行的德育模式,走向知情行协调发展的德育模式。在现代性的吁求下,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使自身工作更贴近幼儿心理特点,而且要不辱使命,认真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背景下幼儿德育的发展理路及其功能价值。因此,幼儿教育者就要从理论上来充实幼儿德育的现代性基础,即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视角观照道德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道德总是哲学在思考伦理价值时的首要选择。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引领一个时代道德发展的航标。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曾说:“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教育的两个基本领域,道德心理学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发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我们为道德教育找到一个合理的基础之前,必须把心理学上的‘是’和哲学上的‘应该’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2]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道德实践领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两者的联姻,不仅如此,教育者的观点和行为也较少明确从道德教育哲学和道德教育心理学出发。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包括幼教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非常明显,直接表现则是道德教育的人为痕迹随处可见。“如果说人们对道德哲学家很少直接就道德教育问题发表言论还只是感到遗憾的话,那么教育工作者不能或很少自觉利用道德哲学的成果,则可称之为教育的不幸了。”[3]实际情况正是这样,教育工作者还缺乏对道德教育价值深刻的反思,对当前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和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也缺乏主动寻求道德教育研究成果的意识。一百多年来,道德教育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已取得丰硕成果,它们对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以及推进道德教育现代化进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正如著名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G·F·Kneller)所言:“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因此,与所有教育工作者一样,幼儿教育工作者首先也应是一位道德哲学家,对幼儿道德发展应有自己的且符合时代要求的思考,从而使人的德性在生命的幼年就能得到深深的培植。

现代化和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对人已从多方面提出了要求,而最根本的是要求人从唯知是求、唯知是德的“知性人”困境中解脱出来,将人的发展融入社会、自然及环境和谐发展之中,建构起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德性人。自然,要完成人自身这一伟大转变的任务就要从幼儿抓起,要让幼儿德育走出传统重智轻德、重护轻养(修养)、重教轻育等诸多一重一轻的怪圈,真正使幼儿德育建基于现代性之上。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当前幼儿德育要认真反思并处理好以下若干重要问题:

一是道德教育与习俗教育的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道德与习俗同属社会规范,但习俗是非道德性社会规范,道德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而习俗则是特定社会的一致性认同或权威的规定。对幼儿道德教育来说,如何看待道德与习俗的关系,涉及到对幼儿德性价值的不同认识。有些幼儿教育工作者倾向于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睡眠时期,对幼儿谈道德不切实际,有“小题大作”之嫌,他们往往以习俗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认为幼儿需要的只是遵守。显然,“单纯服从并不是道德,道德不只是盲目地接受习俗和传统”。[5]

二是道德、社会准则与个人选择的关系。幼儿是否需要自己的道德选择?不少人认为幼儿太小,还不懂得选择,其实这是对幼儿作为道德主体这一事实的极大漠视。无视幼儿的道德选择,道德教育就只能是成人的意志,是成人的随意干预和强迫控制,所培养的也只是一种“听话”道德。作为道德哲学的一个公设,“‘道德的’不仅指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和规则的行为,而且指个人在面临各种不同原则和行为时所作的选择行动”。[6]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William·K·Frankena)也说:“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7]与这一现代德育思想相映照,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关于此点还可见下文道德心理学的进一步分析)

三是纪律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教育者习惯将纪律诠释为对外在强加的各种社会准则的服从,是控制孩子的一种手段。这种纪律观值得认真反思。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结果,而不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作为一种教育的结果,其目标状态表征为“自觉纪律”(即不论有无监督,主体能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8]比较上述两种不同的纪律观,可以发现包含于其中的各自不同的道德主张和明显不同的道德教育取向,在前者纪律是一种工具,有很强的成人取向,而在后者纪律则成为发展的目的,是一种儿童取向,纪律不再是束缚儿童自身的一种手段,而成为有益于儿童发展的发展性纪律,即实现了纪律教育由外在控制到内在自我调节的恰当转换。

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道德哲学要求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建设路向、德性培养等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和判断。

三、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的心理学基础

正如柯尔伯格所言,道德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幼儿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这一问题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幼儿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幼儿有灵有情也有智,他(她)不是行为主义者手中操纵的机器,也不是认知主义者所解读的那样冰冷的理性,甚至也不可以当作等待解读的“文本”。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不是成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幼儿生活的发展一起发展,随幼儿的成长一道成长的。幼儿生命的鲜活性使得他对生活有着无比的热爱,对人类道德有着不尽的探索兴趣,他对道德有着一份天然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善。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会构成他对道德理解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道德自我建构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教育者有责任呵护并珍视幼儿对待世界的这份情感,并使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能很好地适应其自身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作为道德心理学领域的旗帜性人物,皮亚杰(JeanPiaget)和柯尔伯格已于上个世纪先后研究了儿童以道德认知为核心的道德发展规律,从总体上揭示出了道德发展遵从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路向。而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启示,道德心理学领域关注的问题更为转向儿童自身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这使得传统单向度的社会决定论道德教育彻底走向它的尽头。突出的表现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体验、移情与社会行为,二是关于选择、建构与道德发展。这两个方面的理论及其应用对于提高幼儿德育现代性水平,增强其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当代道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之一是确立道德品格自我建构的普遍范式。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9]的观点,人的道德品格就不再是一些固定不变或与情景无关的特质,正如“人们并不像拥有一定的眼睛颜色和身高那样,拥有人格特质和道德德行”,[10]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应该说对幼儿道德教育富有指导意义。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做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到9岁时这种判断基本取代了客观判断(李伯黍,1981)。既然幼儿时期已有初步自律道德的意识(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一种自律的道德),那么发展幼儿自律道德就要尊重其自我选择的权利。其实,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A·L·Gesell)早已提出“2岁危机期”这一概念,埃里克森(E·H·Erickson)对此解释说是幼儿向父母寻求自我选择的反抗,在他的理论中,主动性与自主性被视为幼儿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次,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这种特点的体验方式连同成人对他的处置方式一起共同决定了幼儿是一个“愉快的生活者”还是一个成人眼中的“侵犯的快乐者”。心理学家吉尔·诺姆(GilNoam,1993)的研究很好说明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一些儿童早期不良的经验会导致一种‘不良意愿’模式的建构,而长期的伤害和同伴的拒绝则会扭曲儿童道德互惠的建构,以至于这样的孩子感到‘有权力’以攻击和剥削的方式对待别人”。[11]显然,对教育者来说,防止幼儿建构“不良意愿”模式并代之以“良好意愿”模式是件极为重要的事,否则当幼儿将这种不良模式整合到道德自我建构中时,就会在以后生活中,尤其是解读社会道德情景时形成个人偏见。

最后是移情(empathy),一种替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禁止性道德行为则同负疚、羞愧以及厌恶感联系在一起。这说明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种研究喻示了幼儿道德教育新的方向,并成为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道德心理基础。

总之,发展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幼儿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转变观念、改革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增强道德教育对幼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注: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2][美]柯尔伯格著,魏贤超、柯森译:《道德教育的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3][6]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4]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5][7][美]威廉·弗兰克纳,黄伟合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8]于钦波、刘民:《外国德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第4篇

一、“娃娃道德讲堂”社会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

常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工作是长期的工作。制定德育工作计划要将长远的教育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教育阶段中。经过研究分析,我园提出了以下教育目标:

1.不断扩大讲堂建设的品牌效应,彰显道德力量,进一步突出讲堂主题,丰富讲堂内涵,优化讲堂形式,拓展讲堂功能,放大讲堂实效。

2.进一步加强教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

3.依托信息技术,着力推进以“幼儿礼仪规范”和“孝文化”为主题的幼儿道德讲堂建设。

4.通过家园大手拉小手,努力实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的道德建设目标。

二、“娃娃道德讲堂”社会教育模式的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就是幼儿园德育目标的细化、具体化,是实现幼儿园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根据“娃娃道德讲堂”社会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我园选择了以下教育内容:

1.我们仔细研究《幼儿园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反复推敲提炼出了十六字的核心目标“尊老爱幼、诚实明理、团结守纪、勤劳勇敢”作为本园娃娃道德讲堂核心目标加以实施。

2. 加强幼儿礼仪文化熏陶。依照《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要求,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有序启动和开展幼儿道德讲堂建设。增强幼儿在仪表、餐饮、言谈、待人、行走、观赏、游览、仪式等方面的文明礼仪规范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3. 开展“四德”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一个好职员;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三、“娃娃道德讲堂”社会教育模式的教育方式

教育方法总是为一定的目的而服务,幼儿园德育教育方法是为完成幼儿园“娃娃道德讲堂”社会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标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它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实现教育目标。考虑到幼儿接受社会教育的认知规律和我园的社会教育目标,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以下教育方法。

一是设立班级讲堂。结合升旗仪式、节庆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每班每月开展一次,在氛围布置上,采取灵活、简便方式,利用教室的投影、电视等多媒体电教设施,同时利用文字、图片、音乐等营造浓厚氛围。

二是明确宣讲重点。一是讲道德规范。围绕核心目标“尊老爱幼、诚实明理、团结守纪、勤劳勇敢”普及道德规范,增强幼儿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二是讲道德模范。借助道德讲堂,向幼儿大力宣传身边好人的善行义举和先进事迹,触动幼儿心灵。三是讲道德文化。从《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道德经》等中华传统国学中,精心挑选出引导人们省心修身、崇德向善、待人接物的经典句段,让学生吟诵熟记,使他们充分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的恒久魅力,进一步涵养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

三是制定活动流程。我们制定了“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想、送一份吉祥”“五个一”的规定流程。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借助视频、网络、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演绎故事,视听结合,使幼儿在轻松、典雅的环境下洗心静心、提升修养。

四是开展道德实践。注重知行合一是我园“娃娃道德讲堂”的一大特点。由幼儿园、班级统一组织,鼓励幼儿开展学雷锋道德实践活动、植树护绿美化校园实践活动、敬老节感恩实践活动、公益宣传等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共同争做道德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娃娃道德讲堂”社会教育模式的教育效果

通过开展讲堂活动,取得以下效果

(一)注入了品牌活力

我们以传统节日和教育课程,凭借信息技术采用情景化、游戏化、幼儿易于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组织活动,向市文明办、教育局、辖市区幼教系统开放,成效显著,作为全市娃娃讲堂范例加以推广。

(二)汇集了正向能量

讲堂活动受益面广。授课对象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幼儿为主体;二是幼儿与家长共同参加的亲子活动;三是既有幼儿,又有家长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目标指向不仅是幼儿,也引领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真正达到教育一代人,引导两代人,影响三代人。

(三)赢得了荣誉信心

讲堂活动增强了教师的社会教育能力,幼儿园以“争创省文明单位”为主线,以锤炼师德铸师魂为重点,以“道德讲堂”为契机 ,全面提升了道德文化建设。我园荣获了江苏省文明单位、局创建先进多项荣誉。通过家长问卷调查、教师互评、园务会议讨论、社会网络票选等方式,从百余名教师中评选出20名最美教师和微笑园丁,22名教师评为师德标兵,3名教师被评为市“十佳母亲”,1名被评为市公安局“十佳警属”。毛婉清、张沐暄等二十位小朋友获“常州市机关幼儿园教育集团礼仪之星”,刘毅哲、刘丁铎友等29位小朋友获“常州市机关幼儿园教育集团礼仪宝宝”。刘畅、谢雨桐等18位小朋友获“常州市机关幼儿园班级礼仪之星”,孙米果、吴思睿等十二位小朋友获“常州市中央花园幼儿园班级礼仪之星”。展现了机幼教师和幼儿的风采。

第5篇

关键词 幼儿 道德发展 品德形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Moral Education of Infants and Solutions

WU Yuhan

(Kang Bashi No.6 Kindergarten, Erdos, Inner Mongolia 017000)

Abstract Morality refers to a certain moral code of conduct based on the actions of individuals to form and demonstrated some solid features. Preschool children preschool teacher moral is the planned, purposeful moral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nurture them good moral character, civilized habits. At present, China's children still have many moral issues, we should form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character and culture a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ild care reform and moral guidance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our times, train health personne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Key words infants;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formation

1 我国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品德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幼儿期是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幼儿德育中似乎很少提到幼儿自我价值的发展,强调伦理对个体的制约,而且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已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目前我国的幼儿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阻碍。

(1)在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或认识不深刻。虽然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都明白要尊重幼儿的天性,但是在对幼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对幼儿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反而会使幼儿唯唯诺诺,唯命是从,胆小怕事,从而使幼儿的德育教育陷入僵局。现在的幼儿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调皮捣蛋,纪律性差,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会严格纪律,这样就会使幼儿的自由受到了束缚,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这样,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

(2)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庇护孩子、认为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懂事,他们持一种任其发展的、养而不教或重养轻教的态度。有的家长重智轻德,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致使幼儿从学习的萌芽期就对学习文化知识产生了厌烦和抵触的情绪。有的家庭家教态度不一致,特别是在核心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家教态度不一致,让幼儿无所适从,这种家庭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可能会使幼儿对道德准则的认识感到困惑。在不规范的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成长的儿童,又如何在未来的社会中成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呢?

(3)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下的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家长的价值观也在改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也在改变,如:不恰当地使用金钱奖励,有些家长直接告诉幼儿如果做得好,就拿金钱去奖励孩子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心中的道德观念就被歪曲,认为金钱就是一切。

在幼儿园,各种读写算、技能技巧的培训班每年都在大张旗鼓地设立,家长也对此给予积极配合。很多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要求,不得不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把幼儿园办成小学的“模拟课堂”。至于幼儿思想道德问题不能够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幼儿德育工作的承担者概念模糊不清,幼儿德育被淡化。

2 针对以上问题要采取的措施

做人,立德是立身之本。为了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以德育为主线,带动幼儿教育中各项活动顺利展开。面对以上在幼儿德育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正确引导我们的孩子,去培养他们的品德。

2.1 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儿童观,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我们要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尊重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同时利用孩子们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和爱心。“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何况是人,我们幼儿老师更要视每一个孩子为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性格,去关心他们,因材施教,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2.2 要注重教师自身形象,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多设计一些活动,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去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中就会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同时树立“榜样”并用此来教育和影响幼儿。即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幼儿的一种方法,它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重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幼儿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作用比语言提示来得更快、更大、使幼儿易于信服和模仿。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好,幼儿老师就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去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例如,每天早晨,幼儿老师在校园门口迎接小朋友,对他们说:“小朋友们,早上好。”小朋友们,就会微笑地对老师说:“老师,早上好”,渐渐地就会培养孩子们懂礼貌的好习惯。

2.4 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小,思维局限,品德教育就要直观、形象,才会方便幼儿的理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拔萝卜”的游戏,来教会他们团结友爱的重要性。通过在活动中,设定一下规则,来教会孩子们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活动中很好地引导每一个孩子的行为。

2.5 促进幼儿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幼儿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幼儿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幼儿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区域,我们要多给幼儿自由,让他们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从而促进幼儿自然的发展。

2.6 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幼儿的教育,要注重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进行,父母是幼儿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品德都处处影响了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对幼儿品德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师应与家长同步做好德育工作,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3 总结

幼儿对人、对事、对物和对自己的许多态度和品德不是预先有计划的教学的结果,而是在家庭、邻里、同伴以及媒体的影响下自发形成的。即使幼儿入学以后,家庭和社会对他们态度与品德的影响也可能超过学校有计划的教学的影响。为此全社会都应该深刻理解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培养幼儿道德品质和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 绿色幼儿园 生态德育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如今“绿色”是城市人所追求的自然色,是追求理想的人们“返璞归真”的想法。近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对“环境环保,生态平衡”加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倡导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我开始。为了更好的促使我们的下一代保持着正确的观点,就要从我们幼儿园的学前教育抓起。

“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成为了各大幼儿园一大任务。在实现基础的保教基础上,幼儿园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一日生活常规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教育措施,充分利用园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幼环境素养的幼儿园。

1在生态德育中怎样以得育人

1.1以身作则,“绿色教育”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小班的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对于“绿色环保”的概念不存在,但是会单纯的去模仿老师的一系列行为,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和习惯。在教育中教师应采取榜样示范法来进行,以身作则的直接告诉幼儿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在教学中,通过具体形象化、直接观看图片等直观的形式实施生态德育教育,把绿色环保的行为以及知识,贯穿于幼儿的正常教学中,进而使幼儿渐渐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简单而正确的环保认知轮廓。如:小班环保教学活动《不乱扔垃圾》中,小猴子随手丢的香蕉皮把小兔子弄摔倒了,直接问幼儿,这样做好不好?让幼儿多体谅小兔子的心情,通过活动让幼儿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懂得不乱扔垃圾。

1.2给孩子创造绿色生态环境的实践机会

中班的幼儿已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知道去判断正确和错误的行为,但不是很准确,很难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及时给以提示、引导,再进行巩固、强化,这样才能让幼儿的环保意识形成一种是非的标准,从而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出基本的对错判断。孩子能明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正确性,并能正确认识到该怎么做,久而久之,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渐渐养成了。在活动后,每天班上都会选出一名“环保小卫士”,让幼儿互相督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幼儿在绿色创建的活动中进行实践。

1.3遵循生态的基本原则不动摇

处于大班阶段的幼儿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已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年龄的增长让他们开始各抒己见,每个幼儿都有着个体上的差异。老师的教学就要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了。有的幼儿思维很开阔,说脏了就倒掉再直接从水龙头里接出来,不要立马否决他,应采取正面指出的方法,让他了解水资源的知识,在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相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点的幼儿,没有主见,总是符合别人的意思,对待这种幼儿最可行的教育就是采用榜样示范法,要求全班小朋友都谈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强化了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

针对于幼儿园小中大班的小朋友的教育方法不同,仅仅是根据本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特点所决定了。遵循的基本原则将是不会变化,教师的多种教育方法,为的也是一个核心――生态德育。

2生态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活动

在幼儿园的分区活动中设有自然角,此处的目的是促进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绿色意识,更好的让绿色生态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实施幼儿园的生态德育的主要途径也就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渗透是幼儿园生态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方式,即渗透在幼儿教学、游戏、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一日生活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品德培养提供锻炼的好机会。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幼儿犹如一张白纸,我们要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扩大幼儿的道德认识,培养丰富健康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让这张白纸上渲染出美丽的色彩,并让这美丽的色彩继续进行渲染,传扬这高尚的情操。

3团结合作,共建家园绿色桥梁

各类情况的教育都必须有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孩子对绿色环保的认识,要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孩子小时候加强生态环保德育教育,就能让孩子更加懂得关心他人、关心周围事物,就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

一所环境清洁优美、环境教育成果丰硕、对环境负责任、倡导先进环境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幼儿园才能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幼儿园生态德育教育。“绿色幼儿园”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号,而将是一个烙印,深深刻在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韩惠丽.生态教育与德育教育[J].杨陵区西大寨中学实践报告,2009(12).

第7篇

在做工作计划时要认真思考,好的工作计划应像目录树一样,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用完整的工作计划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会达到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2021校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制定模板3篇,来欣赏一下吧,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2021校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制定模板1

本学期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局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端正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作为一位教师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等。所以,我先从自己的思想入手。做到"端正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境界

1、加强自身学习:关心国家大事,认真抄写政治笔记。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时刻以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2、同事间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益的,因此,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良好校园工作环境。

3、在学生中树立榜样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要做到。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一身垂范,严格要求,以自身的道德素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三、家校联系,齐抓共管

除了平时在校请家长面对面互相交流外,互相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德育素质的养成,帮助家长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环境。

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和工人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工作成果也不一样。工人如果不认真生产,那么他们生产出的可能只是一个两个劣质产品,而教师如果不小心的话,培养出的学生不只可能是成绩不好的差生,还有可能是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社会败类。所以,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021校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制定模板2

一、指导思想

德是人才的灵魂,是人才的保证。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栋梁之才。因而,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特制定此计划,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纲要》的要求,结合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向幼儿渗透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我班幼儿的思想素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班级情况分析

1.一部分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

2.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不足,不会同情、体谅、帮助关心他人。

3.不爱惜劳动成果,吃饭掉饭粒,本子随意撕,自来水任其流等不尊重成人的劳动。

4.意志品质不够坚强,做事不认真,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5.文明行为习惯仍待提高。

三、具体目标

1.乐意与同伴交往,萌发幼儿的爱心,从爱周围人开始。

2.增进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讲文明、讲礼貌、尊敬长辈,主动向长辈问好,会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

2.继续学习常规的培养:上课专心听讲,坐姿端正。

3.主动帮助新朋友,让新朋友感到安全、高兴。

4.不拿别人的东西。拾到东西交给成人,知错就改。

5.增强集体意识。在活动中能相互合作。同伴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友好相处。

三月份:

1.“三八”节开展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

2.爱护花草树木,不攀折。

3.“3.12”植树节,向幼儿进行初步的环保教育。

4.养成爱护物品及节约勤俭的好品质。三个轻:起路轻、说话轻、放下东西也要轻。

5.尊敬长辈和客人,礼貌的与客人说话,不随便插嘴。

四月份:

1.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愿意为同伴和集体服务,做集体的小主人。

2.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习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有礼貌,坚持每天上幼儿园。

3.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习正确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

4.讲卫生、勤洗澡换衣,常剪指甲。

5.在活动中让幼儿学着解决同伴间的纠纷。

五月份:

1.爱幼儿园,爱老师、友爱同伴。

2.未经允许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捡到东西要交给成人。

3.爱父母,爱长辈,听他们的话,不任意的发脾气。

4.在集体面前态度大方,做事勇敢、性格开朗。

5.修补图书,整理图书。

六月份:

1.利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幼儿习得和巩固已有的良好习惯。

2.衣着朴素、大方,不挑穿戴。

3.在家人的帮助下做力所能及的事。

4.树立安全意识,不独自玩火、玩水、玩电。

总之我们应当把品德教育寓于幼儿各项实践活动中,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情绪上感染幼儿。同班的两位老师协调配合,对幼儿提出一致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努力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为把孩子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而努力奋斗!

2021校园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制定模板3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德育处将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以德育主题活动为依托,建设学生喜爱的德育平台,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引导、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继续以班级、年段为实施幸福德育的平台,推进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恩师长、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培养高素质、明礼仪、善感恩的人才。

二、工作目标

反思总结上一学年幸福德育开展情况,进一步推进幸福德育工作深入,积极推进德育校本课程——幸福读本实施,加强幸福德育科研工作,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地推进幸福德育的方法与制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育良好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结合教师节、拗九节、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推进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继续推进我校体育节、艺术节、元旦迎新、社团节等大型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本学期工作重点

1.增强幸福德育研究,推动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1)在总结我校去年幸福德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幸福德育科研工作。以科研项目的推进带动我校德育工作团队理论水平的提升。我处今年将着力推进省级两个新的课题:福建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以幸福德育为目标的高中班会课课程建设》、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课题——《普通高中的幸福德育的分层次研究》的研究工作,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将进一步提升我校德育队伍的理论研究水平。

(2)继续以班级、年段为平台,大力推进幸福德育的实施。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建设工作,营造愉悦和谐的人际关系,组织有向心力的班级活动,培育多元包容的班级文化、形成阳光向上的班级气质,让幸福班级建设成为年级、学校的基础,从而推进幸福德育工作在我校的深入开展。

(3)有效推进年段工作,培育、塑造年段德育工作特色

立足我校德育工作年段分层次推进的特色,德育处根据学生三年成长特点,结合我校德育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年段德育工作重点,加强年段工作研究,从高一、高二、高三年段学生特点出发,优化落实分层次德育目标,依托我校学生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成长历程,推进年段管理工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4)编印德育校本教材,打造三中德育特色品牌

编印《幸福读本》、《班主任工作指南》、《三中学生指南》、《高中班会课课程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校本德育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丰富学校德育资源。

2.加强高三毕业班管理工作,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使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年段、学校的要求上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表现出的不同思想状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提高备考效率。关注高三年段班主任、学生心理状态,营造良好毕业班氛围,组织适宜高三年级德育活动,密切家校联系,促使学生、家长、班级、年段、学校形成合力,增强团队意识,为明年高三取得更好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干部素质

除了依托班主任例会,以会代训外,还要转换培养方式,加强班主任培训。本学年成立三中青年教师“读书会”,将继续通过为班主任定购教育书籍,引导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相关理论知识;观摩学习主题德育活动,不断学习兄弟学校、本校先进班主任工作先进经验;定期组织教育理论学习、读书沙龙活动,使班主任能够及时地接受到新思想,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定期聘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就常规管理、班集体建设、育人的成功案例等方面进行经验介绍等四种方式不断引导班主任们学习先进的管理、育人经验,不断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水平。鼓励班主任主动认真地开展工作,注重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作用,力争打造一只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4.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继续完善德育考核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针对近年来学生素质情况,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广大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扎实推进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1)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完善我校的德育考核细则,依托智慧校园平台,进一步推进值班领导、值班教师和值日学生的检查制度,增强常规管理工作,增强德育实效,做到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落实《福州三中德育考核细则》,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系列教育,强化训练,让学生明确在校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与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校园内对学生对行为规范养成的浑厚氛围。动员全教师,全员育人,引导学生讲文明礼貌,做时代新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4)依托校园数字化德育考评系统,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本年度,我们根据去年数字校园体系使用经验,修正,改进考核系统,并将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等考核工作相关电子表格引入到德育考评系统,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评比促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5)充分发挥年段力量,落实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以三个段长为主要负责人,以班级为基础,引导各班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交流,对于优秀班级在年段会上给予表彰、鼓励,对不良现象和不良行为及时总结有效经验,互补有无。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推进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人格品质,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道德修养,作为三中的学生应该具有这种人格特质或一种习惯,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够使人体验生活的幸福感,对环境与他人充满敬重、关切和珍爱,还会激励人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奋斗。本学年将做好以下工作

(1)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活动中,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学年开始,要求班主任在制定班级公约中就加入尊重老师,礼貌可人,团结,对人友善,每天微笑。不抱怨,不沮丧,找到快乐,有爱心,能付出,有责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不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做内心简单透明的人,多做自我批评,宽容他人等等内容。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本学年拟开展以下活动: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开好一次主题班会,组织一次以“感恩父母”为主题内容的演讲活动,举办“感动瞬间”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让师生用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师生中开展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师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6.进一步整合家、校、社会资源,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开展

完善家、校、社会网络,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家长资源,拓展德育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建设,加强家校联系,邀请家长到校做讲座;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校外实践和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与__市的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使社会实践、日常校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常态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7.增强学生法制教育、安全教育

加强与__市检察院的联系与合作,特别聘请林承杰检察官为我校法制辅导员,通过邀请__市检察院领导、专家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讲座,外出参加相关法制、安全教育活动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社会公德意识及安全防范意识,对违反校纪校规学生既要严肃处理,又要做好受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之明确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关怀、增强自信、树立正确人生目标、改正缺点。

8.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依托阳光小屋,认真研究我校学生心理变化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建立相关心理引导、疏导工作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当前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进行鉴别和辅导。通过个别心理咨询、传授有益的宣泄方法,从而帮助有心理障碍或是心理困扰的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深受情绪困扰的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此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班会课渗透、宣传建设等手段引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因素给他们健康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未来自我发展的潜能。

第8篇

【关键词】幼儿;道德;教育

【Abstract】Early childhood is a person'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formation of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hildren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should stimulate young children's love of the motherland:foster children in their daily lives the life of moral values:use of literary works, with their homes, giving children every possible way concern.

【Key words】Child care;and mor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10【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56-02

有位优秀的儿童教育家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贝多芬曾告诫后人:把“德性”教给你的孩子,比给他丰富的物质、房子、轿车和充足的金钱都好……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由此可见,幼儿期是一个人品德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国还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都说明幼儿时期品德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教育工作放到首位。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核心是爱,给孩子足够的爱,给孩子全方位的爱,不在于具体教给他们什么,而在于用人性的光辉描绘幼儿性灵的底色。这样,将来不论每个幼儿成长大小,具体技术水平高低,但至少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因为在一个爱的环境中,幼儿学会爱。在一个争吵和敌对的环境中,幼儿学会破坏和对立,可以说孩子是人类的幼年,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那么老师应该如何实施德育教育,为培养幼儿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呢?

一、从小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对幼儿来说,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爱,要从身边做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爱自己的妈妈,容易懂,容易做,而且还会为日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打下基础。

因此,家长要教育幼儿努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来欢乐;关心、体贴、照顾生病的家人;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父母和亲人吃。还可通过游览、参观、旅行使孩子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有着辽阔的领土,丰富的物产,悠久的文化……这些都能对幼儿进行爱的熏陶,能萌发他们对祖国的爱。

二、“生活德育观念”,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生活德育观念即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并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孩子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表扬鼓励,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家长应要求幼儿从小做到尊老爱幼,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不骂人,不讲脏话;大人讲话不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在别人家做客时不乱翻东西等等。

培养孩子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教育孩子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要使幼儿切实做到这些,最主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态度,如果对孩子的过错一味指责,是很难培养孩子这一品质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

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幼儿的勤劳品质可通过两方面的劳动来培养:(一)是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衣、洗脸、刷牙、吃饭、收拾床铺、玩具等。(二)是适当的家务劳动。可让孩子洗碗筷、打扫居室卫生、择菜、就近处买小物品等。适当的家务劳动能加强幼儿对家庭成员的关心爱护,同时,通过劳动使孩子明白长大后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家长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孩子友好相处。

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形象的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那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充分发挥艺术作品的效能。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用抽象的首先概念难以掌握,利用幼儿最喜爱的艺术形象教育孩子作用相当大。另外,父母、教师本身就是幼儿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的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的价值观,与人交往、待人处世的态度也会对幼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事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努力做好幼儿家长的工作,如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家长来访等,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向幼儿家长宣传和普及教育幼儿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端正教育观点,促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五、对孩子施以爱心 ,并教会他们继续传播爱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有时甚至不知道具体干了什么,但始终牢记,给孩子爱,给他们欢乐和自由。解放孩子的个性。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和温和的目光去鼓励孩子。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去创造;教师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开始,我们的目的是使幼儿在爱的环境中学会爱、学会创造、学会做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用教师崇高的爱去教育孩子,就可以把爱心传递下去。如果人人都从幼儿开始学会关爱他人,世界必将变得更加美好!

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错误思想下,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性,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定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播下良好品德的种子,使他们终身受益,从而整体提高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第9篇

古往今来,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新时期德育应该包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学会做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劳动,具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社会;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而针对天真烂漫的孩子,德育启蒙不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简单的走形式,更不能严厉地制止孩子不能这样或不能那样。那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

一、萌发爱的情感

一个有“爱心”的人处处都会被人喜爱。每一个人包括幼儿,爱自己是非常容易的,可是让他们去爱父母、爱长辈、爱同伴、爱朋友、爱同事就很难做到了,更不用谈及什么爱家乡、爱祖国、爱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

做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应有爱的情感,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引导他们一起活动。在活动中,细心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适当地介入并引导他们关心同伴、关心集体。要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要服从集体,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并养成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的行为习惯。例如:让幼儿分成两组,做《运积木盖房子》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有的幼儿负责运积木,有的幼儿负责搭积木,哪组幼儿的积木最先运完、房子最先搭好就获胜。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关心同伴,而且还学会了分工与合作。不管输赢,他们都付出了努力,都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学会了遵守规则,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同时,我们还可以请家长和社区配合,有意识地随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使他们产生爱的意识、萌发爱的情感。

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

人的一生中,交往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公共场合成为焦点,有的人却独坐一旁无可奈何;有的人出门时非要找个同伴前行;有的人独来独往,事情照样办得井井有条;有的人怕在人多的地方露面,有的人却“自来熟”,人越多的地方,他越活跃。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交往能力不同。能否建立起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们适应环境,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幼儿多与同伴交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主、愉快的环境中游戏、交往、合作。

在日常生活和专门的德育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孩子学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等社会行为规范。

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比如,小朋友帮老师摆椅子,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小朋友为大家发勺子、发书,我会说一声“谢谢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着很自然地说“谢谢”。渐渐的我发现小朋友也会说“谢谢”了。哪个孩子尿裤子了,我帮他换好衣裤,他会说:“谢谢老师!”给孩子们讲完故事,他们会说:“谢谢老师!”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别人,老师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点滴印迹,这些印迹日复一日地积累,就会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潜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推动幼儿积极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往,有利于幼儿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师应密切观察孩子们的日常活动,对于幼儿的诚实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发现孩子的勇敢举动,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对于某种活动失去信心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地耐心指导,使他们提高自信心,独立完成活动任务。当孩子心情郁闷时,要帮助他们寻找原因,克服心理障碍,重现往日活泼开朗的阳光笑脸;当孩子自私任性时,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析现状,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教育他们要与同伴一起活动,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使他们懂得凡事不能只顾自己,要多想一想别人。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文学;课程思政

在幼儿文学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思政融课,可增强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符合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幼儿文学的教学目标。”[1]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广度如,绘本《小蓝和小黄》,讲述的是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蓝找了好久才找到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惊喜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结果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绿”回到小蓝家,小蓝的爸妈认不出来是小蓝了。去了小黄家亦是如此。“绿”很伤心,哭呀哭,最后全变成了蓝色眼泪和黄色眼泪,蓝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蓝,黄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先回到小蓝家,小蓝爸妈高兴地拥抱小蓝,又拥抱小黄,结果变成绿色,直到此时,爸妈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绘本的主题内涵是什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理解“包容与接纳”“距离产生美”等主题内涵。“有容乃大”是小蓝和小黄彼此接纳后的新高度。此绘本又可以解读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在“互联网+”背景下,“”“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从绘本中挖掘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就拓宽了绘本内涵的广度。如,作品《一只小鸟》的审美教育,目标设为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把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观贯穿教学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教和学都有更深广的内涵。

2.“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温度2017年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各大高校逐渐展开思政课程的教育,挖掘各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课能体现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多的。如,幼儿作品望安的《小太阳》,内容讲述的是孩子陪刚刚病愈的姥姥晒太阳,姥姥认为孩子剥桔子、陪老人晒太阳这一行为是体己的,把孩子比作是自己的小太阳,这就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减少了彼此面对面的互动,这使得人际关系产生了距离感。在幼儿文学审美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传承优良的传统美德,使教育内容变得更有温度,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能够强化师生的专业素养。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力度课程思政能为教师和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使教师在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科课程标准承载着教育的理念与理想、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规范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儿文学课程应先确立教学理念,在课程标准中渗入总的思政目标,再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章节。例如:在学习幼儿散文鉴赏一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幼儿散文作品诵读与赏析,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之美。再通过实际的幼儿散文阅读设计案例,掌握散文的阅读设计步骤,从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所需的教学能力。同时,能适时地在文学美育过程中融入有针对性的伦理道德观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如,案例作品《春雨的色彩》审美教育过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学习诵读幼儿散文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诵读幼儿散文应该做的准备,掌握诵读的技巧,争取做到诵读时能情景再现。以文学作品《金色的小船》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路径

1.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思政教育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课,具有融合幼儿与文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是提升幼儿教师职业修养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文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等理论,掌握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拓展阅读视野,增加作品积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要求,提高学生鉴赏、分析评价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推广、指导的能力,强化多学科交叉学习,提升实践综合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素质和思政目标是通过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并强化对文学和幼儿的热爱,提升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有致力践行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美好理想。将自主创新、小组合作探究、自强自立、树己树人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发挥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2.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中,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决定了幼儿阅读的走向。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知识经验水平和审美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下,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德育价值,选择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教育智慧的文学载体,进而探寻作品内容中与课程思政的映射点,挖掘故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梳理教学的思政目标,向幼儿传递具有正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素养。在学习幼儿散文的诵读方法和阅读方法时,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一些示范视频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幼儿散文诵读方法,并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诠释在诵读过程中。如,教师在讲授郑春华的《很大很大的爸爸》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先判断散文的类型属于抒情散文,再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读到将爸爸比作一座楼、一艘船,“我能装进他的口袋”时,是能体味文中传递的父子亲情,从而正确把握幼儿心中对爸爸的自豪感。教师在授课时,适时传递亲情的重要性、亲子沟通和亲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教育幼儿尊重父母亲,还能够使优良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3.做好幼儿文学课程的“互联网+”思政融课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主题的儿童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幼儿戏剧与影视文学项目中,嵌入的思政元素是时代的进步改变着文学的内容与样式。中国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创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与动力,作为幼儿师范学生要理解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影视作品的创作与选择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以积极明快、充满爱心为原则。如,创造性戏剧源于欧美,要引入中国就应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搜集经典优秀幼儿戏剧和影视表演视频,如,《小熊请客》《小红帽》《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并将其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为学生初步感知这些文学样式及其表现形式提供具体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剧本进行文学样式的分析,再利用测试题巩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剧本改编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剧本生动地演绎出来,录制后再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课后通过票选活动,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即使疫情期间仍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合作和交流。如,学生在线上合作戏剧作品《小熊请客》,小组成员一人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拍摄工具所带有的趣味AR功能,将学生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形象,省去了道具制作环节。虽然角色所在场所不同,但通过后期制作,也能让戏剧故事拥有画面感和舞台感,再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小狐狸、小公鸡、小熊等形象便跃然画面了。但是,由于道具的缺乏,导致创新形式不够丰富。

4.构建多元教学评价平台,强化师生思政价值观

第11篇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幼儿36名,其中6名为插班生。经过小班一年的学习,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活动已基本适应。在生活自理能力、行为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小班的时候相比较,他们会更自主,好奇心极强,喜欢参与探索性的活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有自我意识了,此时鼓励他们自己去想,去做,去尝试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能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通过两周的观察,我发现班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孩子倾听习惯比较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仍然会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等等。因此中班上学期也是最让老师和家长头疼的时期,孩子不像小的时候那么听话,道理又听不懂,什么都想知道可又缺乏耐心。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遵循新《纲要》的指导精神,本学期制定以下计划,促进幼儿提高。

二、班级工作重点

以新《纲要》为指导,以园务计划为依据,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机的开展教学活动,并进行园本化课程资料积累与成果展示。同时在初步尝试创设园本化教育环境有效途径时,进一步提升我园园本化课程的理论研究,为课题结题提供实践依据。

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三爱、四一、五心,努力完善各项教学任务,极大程度让孩子快乐、家长满意,

三、教学领域目标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制定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园课题为核心,选择合适的园本化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引导他们学习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逐步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索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

健康领域

喜欢幼儿园集体活动,乐意参加各项活动,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建立自我保护的观念。喜爱体育活动,会使用多种运动器械锻炼身体,动作协调。

语言领域

能互动、有礼貌地与别人交谈,能听懂精华的意思,能用较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对多种文学作品有兴趣,喜欢阅读图书,能讲述作品内容尝试仿编。

科学领域

好奇、好问,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途径,积极参加探索、操作活动,表达和交流自己的发现。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有兴趣,愿意亲近大自然,爱护动、植物,能爱护周围环境。

社会领域

能感受、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乐意与人交往,学习合作和分享,感受合作分享的快乐。理解并遵守与自己相关的行为规则。乐意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艺术领域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四、游戏活动

1、切实体现游戏化课程的特点,寓教育于各项游戏之中,注重游戏的过程。为幼儿创设形式多样化,多模式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游戏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

2、保证幼儿有每天2小时以上适合本年龄段的、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活动量适中,让孩子玩得开心,玩得尽心。同时,注重幼儿的桌面游戏,选择适当时间,动静交替,合理开展。

3、初步建立幼儿对区域游戏玩法和规则的掌握,逐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4、通过区域游戏,将教学主题深化在区域游戏之中,成为活动延伸,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培养幼儿交往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题研究

按照园务计划,本学期继续开展《以“船文化“为载体的园本课程》课题研究,在已有的课题成果上,深化研究,将已收获的理论研究,提升到新一层面,从环境创设、区角多渠道、方位,全息构筑具有嘉兴地方特色的宏幼品

牌园本化课程体系,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发展。

六、特色教育

本学期继续开展英语、笛子等特色教学,初步掌握简单的吹吸技能、玩法,学会看简谱。同时在游戏化的氛围中,初步培养幼儿对英语活动认识,拓展幼儿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七、保育工作

1、生活习惯培养:进一步巩固幼儿良好的进餐、午睡、入厕、盥洗等习惯,使他们能自理、自立地健康成长。自己能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2.幼儿安全管理与教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引导幼儿知道什么是危险,并知道如何躲避。教会幼儿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鼓励幼儿间相互提醒。请家长把发现的不安全隐患及时反馈给老师。

3.德育培养:以德育为核心,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式与同伴交往,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努力减弱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懂得集体生活所应遵循的规范,懂得谦让。爱护幼儿园物品,对幼儿进行节约教育。

八、家长工作

1、针对情况能主动及时地与家长面对面或通过网络沟通、联系,交流教育心得。办好家庭与班级的联系栏,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方法、争取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配合。

第12篇

关键词:幼儿;德育;管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6;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1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简言之,就是借助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不断渗透品德教育,让孩子在思想、行为上受到影响,逐渐培养起道德观念和社会意识,促进自身价值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在认知学习中,大多数行为的习得都是借助观察、模仿。在进行德育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环境与品德教育相适应,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实践。

(1)树立榜样。为了确保孩子受到良好的影响,要树立榜样,让其有可模仿的对象。通常,幼儿喜欢模仿老师,因为老师是他们尊敬的人。了解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好示范,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比如,有一次两位老师在教室门口遇见,一位老师看见另一位手上拿着很多东西,就主动帮忙拿一些并且放好,另一位老师连忙表示感谢,这位老师随即回应不用客气。这一幕正被孩子们看见,他们就记在了心里,“互助”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午睡起来后,小Y在穿衣服,扣子怎么也扣不上,小L看后马上过来帮助他,一下子就扣好了。小Y很高兴,马上表示感谢,如果是往常小L不会回应,可是今天他却很大方地回答:“不用客气”,让人觉得很有风度,可见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2)加强引导。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老师要抓住时机创设情境,让其有机会改正,以便在与人相处时更加得当。比如,每次中午放学时,孩子们都归心似箭,致使教室门口十分拥挤,有时还会发生吵闹。对此,老师就在某一个中午进行引导教育,设法让孩子们意识到“谦让”与“安全”的重要性。教师先站在门口,孩子们出来时被挡住了,见老师没有离去的意思,他们就尝试与老师对话:“老师能不能让一让?”“当然可以,不过在麻烦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说什么?”孩子马上意识到错误,说:“老师,能不能麻烦你让一下?”这时,他们以为能走了,蜂拥向前,老师露出“不满意”的表情,说:“你们这么多人一起出来,会把我推倒的,你们要想一个办法避免这个问题。”随即,一个男生站出来说:“咱们把队伍排好,一个一个出去,这样就不会撞倒老师了,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道:“好”。由此,放学拥挤的问题就得到顺利解决,不仅避免了安全事故,还让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有序。

二、关注一日活动

为了助力孩子成长,老师要引导孩子交流、认知,在不断地体验、感悟中提升能力和素质。对此,在实施德育时就要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一日活动,融入德育内容,让孩子接受无形的教育,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品德。

(1)德育智育结合。通常,每班每天都会开展主题活动,以此丰富孩子认知与体验,像“我最爱的家”“好朋友、手拉手”“我是小画家”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无形中的渗透更能加深其印象。比如,在国庆节后开展“爱祖国、爱家乡”主体班会活动,让孩子们讨论交流放假期间的所见所闻。谈及这个话题,孩子们兴致很高,开始回味、交流,有的说:“我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天安门,那里很美丽,广场上有五星红旗,我在那里拍了很多照片。”有的说:“我去了乡下奶奶家,很长时间没看到奶奶,我很想她,奶奶见我去了很高兴,做了很多好吃的。”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充分体会祖国、家乡的美丽以及家人团聚的快乐,由此迸发出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的情感,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2)培养良好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长辈的宝贝,在家里备受宠爱,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像不喜欢劳动、自己的事情不自己干等。对此,老师要借助一日活动引导纠正,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日常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情,像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服、叠被子等,从小事做起,逐步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坚持一段时间后,老师就会发现学生的变化,不仅变得勤劳了,能自己做事情,还会帮助别人,十分有礼貌。但有时也会发生个别孩子不好的行为,像小M就是每次玩完玩具都将玩具屋弄得一团糟,都是别的小朋友帮忙摆放好。为了改正她这个错误行为,老师就在某次活动后引导她:“小M,你今天穿的小裙子很好看哦!头发梳得也很整齐!”小M很开心:“谢谢老师!”然后,老师话锋一转:“但是你看,玩具屋现在一团糟,如果你是玩具屋,会不会难过?”小M马上走过去认真收拾,很快玩具屋就变得井井有条了。可见,孩子并不是不会做,只是缺乏合适的教育引导。

三、结束语

总之,德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为了落实这一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其认知发展特点,更要关注细节,做好榜样,精心设计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