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时间:2023-06-28 17:3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1篇

一、高校教师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已成为世界的共识。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质量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为此加强高校教师能力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1.高校教师的能力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教育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教育质量的发展,这是教育质量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教书育人的是其重要的功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能力尤其是专业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高校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因此,开发高校教师能力,建立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体制,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2.高校教师的能力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源泉,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科技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的前沿,必须加强高校教师能力建设,从根本上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曾经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并指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桥梁。当今发达国家,无一不拥有这样的大学,如美国有哈佛、日本东京大学、英国牛津等。这些大学直接推动本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从江总书记的要求中,我们应切实加强教师能力建设,这样才能实现科教兴国的重要任务。

3.高校教师的能力是影响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有效因素。高校具有社会性、教育性、服务性、开放性四大本质特征。教育性说明了高校是为什么而存在,服务性说明了高校是为什么而存在。高校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可根据为:高校培养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高校以科研服务于科技,促进社会高速发展;高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影响并形成社区文化氛围;高校成为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高校教师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1.高校教师能力建设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要求。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每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因为终身学习不仅是人们生存求发展的工具,而且是人们的终极目的。终身教育背景下,教师发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教师作为常人的发展;另一是教师作为从事教育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尤其要注意工作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终身教育固然要培养个体对工作职业的适应性,但最高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发展首先要满足个体发展。

2.高校教师能力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兴起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在两个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首先,要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综合性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侧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要从一次性的学校教育转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应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具备获取、应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具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3.高校教师能力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和信息的激增,尤其是全球数字化网络体系的形成,使人类真正身处于知识的海洋之中。(2)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发展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也要勇于实践、勇于尝试和勇于探索,在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的知识。(3)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以信息化为特征,以全球化为趋势,以新知识为本质。竞争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获得先声夺人或取得胜利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下个体竞争,更多表现为个体的学习精神和能力。(4)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力量。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同时知识运行的载体。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这种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形态,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性质,而且日益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它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能力建设。

第2篇

摘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与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除应具备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求外,还应具备教学研究和创新、信息素养及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等能力。针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缺陷,高校采取适宜的改善措施是提高其在新环境下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规模扩张方面,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地深人,但这个期间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不大。究其原因,虽然与教师队伍迅速扩张所导致的高校教师平均教学技能下降有关(新增加教师的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更重要的、也是对未来教学质量影响更大的一点在于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完全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明确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采取正确的方式予以培养是未来提高中国教育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既应具备一般的能力,又应具备与职业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构成。

(一)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其次,要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另外,高校教学的内容既应具有实用性,又应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的遴选上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具有对人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而充分发挥这种交流、沟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师要从内心关心学生及他们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师有效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它反映了高校教师课堂传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它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知识及内容、借助适当的教学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它也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

德国柏林大学(1809年)的创建标志着中世纪以来仅仅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场所的大学开始成为社会知识更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场所。柏林大学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反映了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学研究能够带来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学能力,它依赖于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此外,高校教师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动力。因此,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不矛盾,但需要高校教师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将两者有效地结合。

二、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高校也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人,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

(二)信息素养与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膨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视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改善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灌输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可是最新的,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这些知识需要适度地更新才能发挥作用,而他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受的培养使他们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变旧有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简单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变革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途径

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继续改善,特别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张以来,大量新任及年轻教师的加人使这方面的任务也更为紧迫。此外,各层次教师都存在发展和提高教育变革条件下教学能力新要素的问题。

(一)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教学及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高校,这两个方面往往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教学研究及创新的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学自新世纪在各高校推广以来,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在整个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学校实现了完全的教室多媒体化。但与此相对应,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较不足,设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现象是仅仅将屏幕作为黑板的代用品。改进的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使高校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影像等课件。

第3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02-01

1976年,劳伦斯·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指出教师、学生是内部生态系统的构成要件,且教师是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前提,在教学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高校英语教学从微观层面可以被看成是主要由教学理论、教师、学生、教学手段等各生态因素所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各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推进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专业素质,关系到高校英语教学的成败。本文将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来探讨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

1.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自身学习能力等是历来学者研究的方向。Shulman作为研究教师知识结构非常有影响力的专家,认为知识结构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的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以及课程教学规律,教育对象的特点知识等多个方面,学科知识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影响着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一方面影响着老师教学方法的选择。Richards指出二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知识结构是:教学技能、教学理论以及专业知识、交流沟通技巧,课堂教学以及决策推理能力,强调教学环境知识以及上述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我国教学学者更多的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专注。戴曼纯提出高校英语老师需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扎实的语言知识、娴熟的教学实践能力、超前的科研意识。隋铭才则指出,英语老师一定要具备精深的英语知识,高超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巧,必须通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充分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准备。

2.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现状

2.1 高校英语教师师资队伍有待提高。根据诸多学者的调查分析,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存在以下问题: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过于单一,跨学科知识不够全面,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高校英语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相对薄弱,没有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科学理论;高校英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许多年轻英语教师缺乏外语教学中所应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无法应对课堂所发生的种种情况。

2.2 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偏低。通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高等学校英语老师的科研能力不高,的总量不多,且发表的核心期刊则更少。主要原因一是由于英语老师缺乏跨学科知识和一定的科研精神、科研意识;二是由于英语老师的课时都比较多,上课、备课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研。

3.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优化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

教育生态学环境是以教育教学为研究中心,研究这个生态环境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存在、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及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高校英语老师需使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保持一定的生态平衡,更新外语教学理论、提高语用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英语教学,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

3.1 提升专业能力,平衡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从外语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这一角度出发, 英语教师必须在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基础上, 力求掌握相关学科或跨学科知识, 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 除语言本身外, 还含有丰富的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特殊使用规律的知识。作为教师的文化素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英语教师不可或缺的条件知识, 对有效进行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因此, 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能够在教学中注意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因素的和谐作用与发展, 正确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 卓有成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针对ESP教学,全面创新、扩展自身知识结构。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高等学校教学中英语教学的方向需要进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也应该从通用英语方面转变成ESP专门用途英语,特别是学术英语方向的转变。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机会参与有关ESP课程的培训;主动与专业教师进行合作,在专业教师的协助下,分析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可以缩短备课时间、避免盲目学习;还可以通过互联网、ESP 学术交流会与同行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新动向。

3.3 现代化教育教学知识素养的提高。从生态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可以看作是一个微观的系统,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都是这个环境中的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新型的教学工具逐渐在教学中开出美丽之花。随着大学英语课堂与多媒体教学的深度整合,现在的英语教学更需要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老师的备课资料、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课件的发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新形势下,老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新技术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春芳.网络生态学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建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09)

[2] 柴春丽,辛春雷.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7)

[3] 徐晓梅 李娅琳.高校英语教师多元化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07)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个人素质;自我意识;提升路径

高校应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通过构建科学的辅导员培训与考评体系,创设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和成长环境,来有效提升辅导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完善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辅导员服务人才培养的本领。

一、现阶段我国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非专业化程度偏高

辅导员岗位配备到位的基础上,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但忽视了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或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忽略了应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专业知识不够广博,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引导和帮助。

(二)辅导员工作涵盖面过广,工作量太大

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管理者;既要从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等。还要面临种种指标的考核,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

(三)专业研究能力欠缺,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本质

随着日常事务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貌似无可厚非,但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势必会影响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和掌握,深陷于疲于应付的泥潭之中,脱离辅导员应该前行的轨迹。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素质的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及其对自己的态度。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明确自我意识培养对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加强自我意识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我修养。其次,高校辅导员应掌握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了解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再次,高校辅导员应保持身心健康,注意自我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自我意识。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循序渐进地从表率、情感、进取、服务等几个方面培养和锻炼自我意识。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断适应各种新的情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联系,从而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应注重自身的学习

高校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过硬的本领。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现状也改变了,这些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刻苦的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等相关知识,才能提升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业务水平,最终达到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

面对社会、学校、大学生等多方面问题带来的困难与挑战,高校辅导员应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任务的情况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校辅导员不仅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还应该是拥有各种知识的通才,因此,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具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工程等多方面新技术。

(三)高校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实践

高校辅导员应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并重的观念,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学习并牢固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掌握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本院校的工作实际合理地开展工作。此外,高校辅导员还应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可行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从而更高效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加强外部条件建设,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

(一)为高校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来切实解决高校辅导员的职称评聘问题。各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的比例设置高校辅导员的职务岗位;应依据高校辅导员的任职条件、基本职责等相关要求,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高校辅导员职务的评聘条件。

另外,高等院校还应根据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高校辅导员的评聘标准与实施细则,从而实现评聘指标、评聘序列、资格评审的相对独立。高等院校可以将具有高级职称的高校辅导员的比例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在高校辅导员职称评聘中应始终坚持工作业绩与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注重绩效考察的同时也应侧重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的考察。

(二)优化辅导员管理体制

处理好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关系,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意识。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各高校都在制定不同的考核机制,如何有效地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如实反映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考核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既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是日常管理工作者,对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是作为一名教育者,要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自身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作为一名管理者,要从管理学生的实效评价其工作。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即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另外同时处理好显态与潜态的关系,辅导员的显态工作表现在完成行政工作、出勤、发表文章等,潜态工作表现为对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品德教育、情操陶冶等。

结语

辅导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能力直接影响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辅导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要拥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为发展本领,推动整体队伍的提高,才能促使高校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Promotion Strategy

MENG Bin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re widel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eachers' ability to use the ability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bility to promot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played a decisive rol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apacity at this stage, pointing out at this stage the impac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e propose a syste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eacher training, teaching resources supporting sound university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ed educ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other strategies to enhance long-term mechanism to mor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technical capac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strategy

1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教师的教育技术关键内容包含教师对和教学技术有相关的知识、技巧以及方式的学习、使用和总结评价的整体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对于教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关键体现在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体现在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内涵、思想、相关责任的认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需要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体系为依据,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解决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教师教学技术素养不仅仅包含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设计能力,还应该包含教师教育技术的思想认识、知识理论体系、信息技术运用以及课程教学的实际应用等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不仅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其相应的科研成果也有一定的要求,很多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也包含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这种模式有自身的特点,能够使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而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推进高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那么,对于教师教学技术能力提升来说,不单单要从教学一个方面入手,也要兼顾科研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就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教学设计技能,同时也要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学术资源检索与掌握前沿学术知识的素养。

目前,很多高校都逐渐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理论不足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多教师不能更深入掌握如何将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还是仅仅处于生硬使用阶段,没有将其与实际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实践与应用仍较简单,比较生硬。有些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没有建立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促进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技能。在高校教师中,对于自身的认识有偏差,不能看到自身教学技术能力存在的不足,往往会高估自身的能力,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有必要对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方法加以研究,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2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坚持的阶段,还要受到高校、社会环境、信息技术改革、相关政策等很多条件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要以培训为主要手段,支持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高校在整个过程中要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制定激励体制等方式,促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以更好、更快的提升。

2.1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制

2.1.1 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训体制

很多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大部分的学校都只重视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对在校学生教育技术知识的培养,所以应在高校设立教育技术相关课程,以实现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对于很多非师范院校来说,很多学生未来不从事教师职业,如果盲目地全体开展教育技术课程,可能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对于非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设立教育技术选修课程或者公开课程,这样就能有选择地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教育技术的培养,既不会浪费教育资源,也能达到职前培训的目的。

2.1.2 建立健全教师职后培训体制

通过对高校教师的职后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够非常有效地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同时也成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时,应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与模式,让培训能够分层次地、逐层递进地、连贯性地进行。不要将职后培训演化为纯粹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更不能演变为流于表面的、娱乐性质的培训。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培训流于表面,内容枯燥、重复,使得很多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理解变得更加模糊,甚至很多教师对于培训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情绪,使得培训效果不明显。

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方案。因为对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不仅涉及到教师本人工作问题,还要涉及到教师的家庭以及时间的规划等。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将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内容以及被培训者的适合范围等通知给各个教师,以便教师结合自身的情况合理安排所要参与的培训课程,这样能够使教师对于培训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又能让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培训,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在合理安排培训过程的同时,对于培训所设计的知识及内容也要科学编排。不要过分偏向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或者信息技术能力的内容,要重视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融合与运用能力的培训。培训还要明确目的。首先,要使教师对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知识有所掌握。其次,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有所提升。最后,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术能力来解决教学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同时,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还需要设立科学的方式与评价制度。因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几乎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果采用简单的讲解式教育方式,会严重影响到职后培训的效果。所以,要根据高校教师的特点,在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支架式、案例式等手段进行培训教学。还有必要给接受培训的教师制定相应的任务,以激发教师对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教师的过程评价。

2.2 健全高校的配套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决定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保障与条件。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配套的教学资源建设必不可少。

2.2.1 增加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

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过程中,高校必须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校园网络等相关的硬件设施。在完善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各类硬件设施之间的互相联系,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此外,对于以上硬件设施的后期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促进设备正常工作,还能促进硬件设施进一步地发挥潜在作用。

2.2.2 建立健全高校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

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软件体系是高校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在各项硬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的软件体系,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建立健全数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的形式与方法。不仅可以出资购买成熟的资源库,还应当加快学校自主开发的进程,建立自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

2.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

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的过程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只是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初步评价。因为教师真正的教育技术能力是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应当完善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情况加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全面地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加以评价,起到更加有效的督促与激励作用。在对教师进行教学教育能力的评价中,可以借助于学校建立的网络系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的记录来跟踪评价教师的课前准备、课程讲授、课后作业等信息。这样不仅仅对教师教育技术的评价实现了过程评价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热情,使高校教师真正地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

2.4 设置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有必要设立网上教育技术能力交流社区,同时由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作为社区的管理者与负责者,高校教师可以就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问题咨询专业的教育技术老师,也能够在社区内进行问题的讨论与经验的交流沟通。另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互听活动,让高校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定期开展关于教育技术能力的研讨,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进行不定期的联系,让高校教师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长期的提升。

3 结语

第6篇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自清华大学1998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来,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间,我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为了响应我国出台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号召,2001年省内少数大学开始关注并研究创业教育问题,2004年开始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正是立项研究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问题,自此,吉林省各大高校开始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创业教育课程。调查发现,2013年吉林省的毕业生大约有16.8万人,就业率82.77%,自主创业的比例在0.5%左右,明显比全国高校自主创业比例2%低。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各大高校也开展了一些教育实践活动,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模拟基地等,高校创业教育采取的形式主要有组织讲座、创业实践、开展创业课程、进行设计大赛等。①虽然高校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但是从整体来看,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较慢、发展也不平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构建和完善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思想观念落后,对创业认识不足

虽然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十几年的时间,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高校学生依然存在着对创业的认识不足,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的现象。第一、大学生在毕业后首要考虑的一般是到政府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去就业,创业一般是作为这些单位的“备胎”存在的,越来越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涌入了有限的职位中,竞争越来越大。第二、高校学生认为创业仅仅是自己办公司、当老板,对于创业还处于比较片面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到边远地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边远地区的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也是一种创业。第三、高校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创业,并没有达到创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等要求。

(二)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存在缺陷

高校在开展一门课程时,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而且还要有联系实际的能力。②一方面,吉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一般是以选修课或者创业培训班的形式,创业课程的内容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存在不足。③另一方面,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高校创业教育的教材仅仅是对涉及到的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创业教育的开展。

(三)创业实践教育发展缓慢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在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单一,大多是开展各类创业竞赛、组织一些创业大赛,而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的机会则比较少,学生的知识过于书本化,无法积累创业经验。其次,创业实践教育的实施效果不理想,很多创业实践没有有效的发展途径,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造成创业实践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最后,创业活动流于形式,一些高校为了发展创业教育也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创业竞赛,但是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参与比赛,并没有真正的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

三、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造成高校学生创业观念落后,对创业的认识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高校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是传统的就业观念造成高校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不大。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及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创业并不是就业,仅仅是副业存在的,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学生自身也认识不到创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不到创业的重要性,也是由于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并不注重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缺乏创业目标体系,高校学生并不具有创业的基本素质,造成高校学生没有足够的创业意识,并不具有创业的能力和必备的知识。

(二)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

造成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单一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吉林省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满足开展一门课程所需要的理论兼实践、循序渐进开展课程的要求,使得很多高校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吉林省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创业教育的内容也脱离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

(三)尚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实践是检验创业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对课程建设的延伸和完善。吉林省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倾向于创业理论教育,忽略了创业实践教育,导致创业实践教育发展缓慢。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具备足够的实践经验,吉林省的高校创业教育跟企业的联系不足,造成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与有效性。另外,高校为了开展创业教育,组织的创业竞赛等活动,因没有提供完善的赛后帮助机制,造成大学生的创业计划因没有明确的方向而搁浅,进一步阻碍了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

四、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然而由于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发展的限制,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省内大学生创业的发展,为了使高校创业教育的目的得以实现,必须加强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首先应明确开展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牢牢把握住这个主要任务,积极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才能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方向。完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集中表现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品质是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创业活动效率,保障创业实践顺利进行的必备心理条件,是影响和制约创业实践活动最直接的因素。创业知识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素养,决定着创业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④这四个方面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共同构成完整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展开。

(二)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创业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通过课程加以落实的。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创业课程体系设置规范化。根据创业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程度不同,创业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素质课程、能力培养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让学生具备创业意识的基础上,了解基本的创业知识,充分发挥创业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目标。能力培养课程主要是将基本素质课程中学到的创业知识转化成创业能力。实践教育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参加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创业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的结合。⑤

2.健全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创业教育教材的选择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吉林省各个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针对自身不同的情况,采用适合自身创业教育发展的教材,选择不仅吸收优秀的国外创业教育的先进理论,而且结合社会成功人士经验的教材,对这些教材进行规划,合理应用,最终形成适合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兼具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

(三)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分为两个方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课堂将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教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创业基本素质的目的,而实践教学则是教学生如何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了达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统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1.创建模拟创业公司。通过学生在众多行业中寻找商机,制定创业计划,组件创业公司,进行创业管理等过程模拟公司运营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创建创业公司的实际情况,积累创业经验。通过自己创建模拟创业公司,学生真实地感受公司运营活动,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教学,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创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课堂知识的传授,还需要课外配套设施的配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是其不可缺少的手段。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需要政府机关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建设过程中,给予高校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实现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和企业吸收培养的大学生的共赢,达到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目的。

注 释

①卢伟峰.《浅谈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形势》.载于《高校讲坛》,2013年第3期。

②段华洽,金俊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载于《群文天下》,2012年第10期下。

③刘国凤,卢婧.《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23期。

第7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322-03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的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研究,在内容上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这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一般多限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相关研究。然而,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机制更新。高校教师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性、全局性的概念。正如潘懋元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人类必将进入终身学习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一员,必须要结合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阶段,因为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认识的差异,它甚至可能仅仅指新教师培训。”[1]

林杰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中指出:“大学教师发展是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以使其能胜任教学、辅导、研究、行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教师发展的重心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转移到终生的职业生涯。”[2]

因为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对于公办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独特性,综合上述观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民办高校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科研素养等专业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最大限度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与有效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以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即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发展什么”的问题,即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高校教师不仅符合教师发展多种专业属性要求,更强调专业规范、专业自主和专业评价。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与精神。教学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学术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发表、欣赏及批判能力。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服务理念与精神、社会文化特性与知识、社会批判理念与精神[3]。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公办高校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知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将更丰富、更全面。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个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理论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任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建立在对教学经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民办高校教师不能只依赖经验或者凭借较高的教学技能而忽视反思,都应不断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形成自己教学工作的体验与感受,不断开展对教学合理性与目的性的追求。

2.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种类与结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2)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的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5)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6)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8)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能力[4]。

3.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就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或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保证。健全的专业情意,是对教师信仰价值的要求,能够使教师对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责任意识、高尚的师德。

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师德。民办高校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辐射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4.教育科研素养。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研究型教师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应该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民办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两个方面。专业学术研究是民办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其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术研究中,通过科学研究接触和发现学科前沿问题,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5]。民办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研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改进教学效果。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中,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高校教龄、不同性别的教师,总体上,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科研对其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6]

二、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培训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体现,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1.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类型和办学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特征,制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教师培训方案,并制定具体的培训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2.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5]。民办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应适应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改变低效状态。

3.民办高校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在职培训进修是学校除薪水以外给教师的最大福利[7]。教师的在职培训与人员优化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开展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提高待遇是挽留人才,使民办高校教师能够全心投入工作的必要的条件。提高待遇也代表了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尊重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可。民办高校人才流动频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收入方面的。因为经济收入的高低,不仅意味着生活条件能否改善,在心理层面也常常使教师产生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认可的失落感。设想一位教师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却没有归属感、成就感,即使他没有离职,也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谈不上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了。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确实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教师待遇提高可以帮助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继而树立比较牢固的职业信念,提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动力,同时也使教师从教师这份职业中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强烈职业信念的教师才能够实现自主的专业发展并将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真正结合起来。

(三)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一般源于四个主要目的: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奖惩机制;完善师资管理制度。目前中国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民办高校应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1.民办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评价过程,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同。终结性评价是结论性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是一种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能体现出民主与人文精神,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性,根据专业性质、课程特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由标准的绝对统一转向相对统一。在教学评价中,要改变评价主体由学生单方面组成的局限性,由学生“单维度评价”转向由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及教师本人参与的“多维度评价”,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以排除教师在坚持质量标准的态度上产生顾虑。同时也要讲究评价方法,由注重“量化评价”转向注重“质性评价”,以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种由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共同参与的方式达成的评价共识,教师会更乐于接受和主动改进 [8]。

3.关于评价结果的运用,在对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行政职务任免和进行教学科研业绩考核时,要科学合理运用这两种评价结果。

(四)民办高校教师要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受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和研究界普遍关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民办高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没有在改革中得到发展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应改变观念,树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民办高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主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达到何种程度等一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情感与能动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应表现出实施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自我专业发展,并善于合作。教师在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中,不断实现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进而重新塑造自我,并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信心。

(五)民办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三大任务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在以教学为主的民办高校,教学更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学和科研应是统一的。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放弃教学,也不能因为教学而忽视科研。

教师要积极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不断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或提炼出教学问题,并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提出假说,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说,直至问题解决。在这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教师的创造个性与教学学术能力就能得以发展,并始终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处于动态、开放、发展的状态。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反思的过程。研究的品质是新时期的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若失去了研究与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包括实践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有效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化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民办高校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实质意义。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内容,在民办高校的政策、环境、制度、氛围等外在因素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推动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将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将能满足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更好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6.

[2]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7.

[3]陈碧祥.中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163-208.

[4]王萍.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及其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120-122.

[5]张宏玉.论中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87-97

[6]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7-88.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特殊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近年来,国外很多教育学家已经对高校特殊音乐与普通音乐教学做了区分,并且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制定了完善的教育措施。目前,国内部分高校教学设计中已经意识到此类教育因素的重要性,但是还无法足够有效的对高校特殊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提升,使其不能得以有效发展。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对待二者之间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特殊音乐与普通音乐之间的差异

(一)教育教学目标的差异

特殊音乐教育就是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结合体,其整体结构融合了特殊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内容,使其与普通音乐教育之间存在较多相同之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教育教学的差异性。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特殊音乐教育受到了忽视,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教学目标,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还对高校的教学水平造成不利影响。在此过程中,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培养出技能较高的人才。对于音乐教育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使其能够从事教育工作。然而,特殊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得到音乐知识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发特殊学生的智力,弥补不足之处,并且突出特殊学生的特长,例如:视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可以突出其听觉特长[1]。

(二)能力培养的差异性

高校特殊音乐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培养对象为特殊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就是教授其一种或几种音乐知识,使其得以有效的肢体或是形态的训练,进而提升训练效率,例如:存在听力障碍的学生,可以对其实施舞蹈方面的训练,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动作领悟能力。在知识点技能教学的同时挖掘其音乐领域的特长,如:节奏、音乐感知能力,通过适宜的手段表现。

高等学校普通音乐教育能力培养就是要求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运用方式,使其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提升实践能力,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三)教育内容的差异

高校普通音乐教育在入学之前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内容进行拓展,从教学内容来看,纵横发展的都是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主要教学内容。而高效特殊音乐教育,其内容分为两方面,第一就是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根据音乐特殊教育的特点,教授其主要音乐知识。第二,对于一般的特殊学生,教师会根据其不足之处而设定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课程内容,以便于发挥特殊学生的优势。

二、高校特殊音乐的改革方式

(一)健全音乐机构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较多责任,学校应该设置专业的教育机构,并且对其进行严密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实施社会实践活动,面对我国高校特殊教育而言,音乐教学还存在较大的空白,很多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特殊音乐教育机构。因此,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特殊音乐机构的建立[3]。

(二)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高校特殊音乐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目前,国家只有几所高校的特殊音乐教师具有专业的师资,其他学校的特殊音乐教师只具有普通音乐教学能力,无法有效实施特殊音乐教育工作,这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在此种情况下,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特殊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建立特殊音乐教育人才队伍,使其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与先进教育技能培养特殊学生音乐素质,进而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将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作用于常规课堂教学或者活动设计中,摆脱教育定式观念,发展教育教学新常态。

(三)对特殊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特殊音乐的专业课程模式对于特殊学生的发展而言是较为重要的,教师要想更好的实施工作,就要有效的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参照普通音乐教学的教育方式,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大纲以及培养计划,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以有效增强。

三、结语

目前, 在高校特殊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国外优质的音乐理念运用到课堂实践中转开教学。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特殊学生的不足之处,根据普通音乐的教学引荐,不断的优化特殊音乐教育方式,引进先进教学技术,对特殊学生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业的教学机构,以便于特殊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使其可以在发展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音乐知识,然后在某个音乐因素上,增强自身的音乐技能。通过学习到的相关音乐理念和技巧,学会设计和组织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1]钱雪莲.基于高校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差异的教育改革[J].教育探索, 2013(04):150-152.

[2]静文佳.基于高校普通音乐教育与特殊音乐教育下的教育改革[J].音乐时空, 2013(13):115-115,114.

第9篇

论文摘要: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公办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内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主要有: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民办高校教师要实现专业自主发展、民办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的发展,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但国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已有研究,在内容上较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加强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这对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提升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一般多限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相关研究。然而,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机制更新。高校教师发展是终身的、持续的过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性、全局性的概念。正如潘懋元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可以是所有在职大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水平持续提高,不断完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人类必将进入终身学习社会,高校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一员,必须要结合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狭义上说,高校教师发展,更多地强调其作为教学者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特定阶段,因为教育发展水平以及认识的差异,它甚至可能仅仅指新教师培训。”[1]

林杰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中指出:“大学教师发展是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以使其能胜任教学、辅导、研究、行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教师发展的重心从学术研究、课堂教学转移到终生的职业生涯。”[2]

因为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对于公办高校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独特性,综合上述观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以民办高校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科研素养等专业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最大限度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需要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与有效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以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

(二)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即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发展应“发展什么”的问题,即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高校教师不仅符合教师发展多种专业属性要求,更强调专业规范、专业自主和专业评价。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与精神。教学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学术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发表、欣赏及批判能力。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服务理念与精神、社会文化特性与知识、社会批判理念与精神[3]。

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公办高校及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关注点,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知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文化视野;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阅读与写作的知识;人际沟通与交流的知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将更丰富、更全面。

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有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个方面。民办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理论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任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建立在对教学经验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民办高校教师不能只依赖经验或者凭借较高的教学技能而忽视反思,都应不断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形成自己教学工作的体验与感受,不断开展对教学合理性与目的性的追求。

2.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种类与结构,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教学的能力,即教师在综合考虑教材、学生、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教学目的、内容、程序、方法等进行整体构思的能力。(2)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板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演示的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如班级管理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外学习管理能力等。(4)教育教学交往能力,如理解他人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5)教育教学机智,即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6)反思能力,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状况正确评价的能力。(7)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即教师对学生、对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进行探索、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能力。(8)创新能力,如创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能力[4]。

3.专业情意。专业情意就是指教师的专业精神或信念,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它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保证。健全的专业情意,是对教师信仰价值的要求,能够使教师对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勤学进取、无私奉献、责任意识、高尚的师德。

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师德。民办高校教师,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辐射带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健康合格的大学生。

4.教育科研素养。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研究型教师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目标。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应该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民办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两个方面。专业学术研究是民办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基础,也是提高其学科专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学术研究中,通过科学研究接触和发现学科前沿问题,获得新的研究成果,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5]。民办高校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教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研究,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改进教学效果。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中,不同学科、不同职称、不同学历、不同高校教龄、不同性别的教师,总体上,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教师的科研对其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6]

二、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教师培训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终身教育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体现,也是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培训机制。

1.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类型和办学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特征,制定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教师培训方案,并制定具体的培训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2.完善民办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5]。民办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应适应教师培训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改变低效状态。

3.民办高校应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在职培训进修是学校除薪水以外给教师的最大福利[7]。教师的在职培训与人员优化是民办高校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开展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

提高待遇是挽留人才,使民办高校教师能够全心投入工作的必要的条件。提高待遇也代表了对民办高校教师的尊重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可。民办高校人才流动频繁,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济收入方面的。因为经济收入的高低,不仅意味着生活条件能否改善,在心理层面也常常使教师产生价值得不到真正体现、认可的失落感。设想一位教师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却没有归属感、成就感,即使他没有离职,也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谈不上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了。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确实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民办高校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教师待遇提高可以帮助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继而树立比较牢固的职业信念,提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动力,同时也使教师从教师这份职业中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有强烈职业信念的教师才能够实现自主的专业发展并将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真正结合起来。

(三)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一般源于四个主要目的: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奖惩机制;完善师资管理制度。目前中国民办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民办高校应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

1.民办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评价过程,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同。终结性评价是结论性的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是一种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方式。因此,民办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能体现出民主与人文精神,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客观差异性,根据专业性质、课程特点、不同成长阶段教师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由标准的绝对统一转向相对统一。在教学评价中,要改变评价主体由学生单方面组成的局限性,由学生“单维度评价”转向由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及教师本人参与的“多维度评价”,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以排除教师在坚持质量标准的态度上产生顾虑。同时也要讲究评价方法,由注重“量化评价”转向注重“质性评价”,以充分体现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种由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共同参与的方式达成的评价共识,教师会更乐于接受和主动改进 [8]。

3.关于评价结果的运用,在对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行政职务任免和进行教学科研业绩考核时,要科学合理运用这两种评价结果。

(四)民办高校教师要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受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和研究界普遍关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民办高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没有在改革中得到发展和提升。民办高校教师应改变观念,树立自主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民办高校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发展计划,主动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不仅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依据,而且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对专业发展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认同感,达到何种程度等一些因素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情感与能动作用。

民办高校教师应表现出实施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管理自我专业发展,并善于合作。教师在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中,不断实现自我又不断超越自我,进而重新塑造自我,并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信心。

(五)民办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的三大任务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在以教学为主的民办高校,教学更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学和科研应是统一的。教师不能因为科研而放弃教学,也不能因为教学而忽视科研。

教师要积极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不断地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或提炼出教学问题,并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提出假说,通过教学实践检验假说,直至问题解决。在这一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中,教师的创造个性与教学学术能力就能得以发展,并始终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处于动态、开放、发展的状态。可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就是积极的、坚持不懈的、有效的反思的过程。研究的品质是新时期的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要善于研究。教师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教师若失去了研究与思考的能力,也就失去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有效的研究活动,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也包括实践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有效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化为了教师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民办高校教师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具有实质意义。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才能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内容,在民办高校的政策、环境、制度、氛围等外在因素与民办高校教师自身内在因素的推动下,民办高校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将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将能满足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要求,更好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6.

[2]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57.

[3]陈碧祥.中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163-208.

[4]王萍.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及其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4):120-122.

[5]张宏玉.论中国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87-97

[6]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7-88.

第10篇

(一)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全面

美国大多数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研究课、讲授课、实验课、讨论课、独立学习、教师个别指导与研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方式丰富且较为灵活,很多高校都会结合自身历史和现状特点选择能够彰显自己的特色的教学方式,这类课程中多有实践课和实验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然而在河南省内的绝大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首先,以已有知识的固定传授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估也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其次,以教材和教师为基准。多数教学是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且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授方式上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而主动提问的情况很少,开展专题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基本没有,更不会出现提出不同的见解反驳教师情况。最后,教学方法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现阶段省内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依然是课堂讲授,调查研究、讨论、自学、实验、实践活动等方式都处于辅助地位。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省内各大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相应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基本上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期望,这就导致学生对有些课程不感兴趣,也导致学生选择这些课程的动机可能是课程简单易通过、易拿到学分和高分。河南省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以体育、人文、外语、马列和思想德育、艺术、计算机等为主,通识教育课程中马列和思想德育课程等必修课程过多,素质拓展类的课程所占比例偏小,且大多数高校素质拓展类课程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兴趣为特色的课程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尚不完善

美国的高校在选课方面基本上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一般只规定学生在几大类课程中自由选择,而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通识课程可免修,这就保证了学生选课的高效。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还不成熟,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现状处于国内中等偏下水平,高等院校的课程管理水平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设置的必修科目占的比重过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在公共选修课中,缺乏特色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认为选哪门课程所收获的成果相差不大,从而会选择比较容易获得学分或高分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塑造和发展。

(四)高校通识教育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在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发达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其主要表现是:第一,课堂上不鼓励学生提问,没有知识讨论的氛围,简单地以分数评价个人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求同从众,对求异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仍要求学生死读书本,死记硬背,不能达到知识活用和创新的目的;第四,教学方法死板匮乏,多年来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基本没有改变;第五,教学模式单一化,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第六,知识面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七,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五)高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

河南省高校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人数少,且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为:很多教师长期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本身就不具备通识的精神和能力;高校内真正理解和支持通识教育的教师并不多,年轻而阅历浅的老师和德高望重且研究成果显著的教授大多数不愿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更严重的是由于某些学科缺乏师资,只能因人设课甚至导致部分课程缺失,从而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已基本稳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在这种导向的影响下,人们的教育理念也会根据社会导向而变化,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现实社会利益中,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和贯彻通识教育核心理念,这是导致我省通识教育不能顺利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政府部门、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设置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明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高校课程设置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程,尤其是在河南省专业教育盛行的模式下,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具困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主旨,体现综合性和优越性。在设置的课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纵向的进展又要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应用,既要重视知识的结构完整又要重视知识发展更新的历史沿革,既要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前文对“通识”所包含内容的理解,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和学习能力;二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其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自然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此领域有一定的认知,进而激发他们对该学科的研究兴趣;三是人文知识领域的设置,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及艺术素养。

(三)变革通识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本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从河南省内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这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是传统上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记住”理论知识,但是不能达到很好地灵活贯通运用的效果,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要在全省的高等院校中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首先应提倡启发式教学,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使学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习惯。其次还应充分借助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国际时事与形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最后,应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通识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应该组织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制订方案、解决问题。

(四)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

河南省省内高校,包括综合性的郑州大学,都没有专门管理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独立机构,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管理处于松散、杂乱的状态。为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建议学校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规划、起草、实际执行、协调联络以及负责推动、审评、评价全校通识教育等事宜。另外,通识教育的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具体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而且和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并不能像专业教育那样在短时间内有较明显的效果或效益。因此,建议省内各高等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关的资金支持规则制度,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河南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是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的资金保障,则需增加教育投入,并建立各项资金支持制度,以保障资金来源的充足和资金使用的合理。

(五)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

对于通识教育的评价,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变革评价的内容。舍弃以知识的获得为对象的片面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局限在学生个体本身,而应当进行综合的、完整的教育评价。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如教育的内容、目标、手段、课程、结果,甚至评价本身,都应该纳入到教育评价的范畴。不仅要有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指标,也要有能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况的指标,还要有反映大学生自身的价值、态度、行为和认知方式变化状况的指标。二是变革评价的过程。教育评价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这就决定了评价过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生的成长是多方位、全过程的,因此评价的过程也应当是多角度、全程性的。三是变革评价的方式。现实中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无法评判发展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个体,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化成为通识教育评价的必然趋势。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生成性的、长期的过程,评价体系也要以此为基础,有效、及时地捕捉其成长状态,同时评价其在不同阶段的水平,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六)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通识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甘阳教授提出了“助教制度”的方法,“助教制度”鼓励在读研究生来担任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助教,协助教师完成该课程。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加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实现,而且其本身也是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外大学也普遍采取此种手段。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但硕士生和博士生基本上都不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如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所有的在读研究生都必须承担相应工作量的本科教学(包括本科专业课和通识课)任务,这样既有利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有利于本科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Content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ZHAO Li

(Guangdong Vocational Norm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0)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for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is the core content to realize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s specialization, it structurally consists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se three components interrelated and interconnect in some fashion, jointly composed the structure and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for college counselors.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content structure

1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1.1 坚定的政治素质

政治性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坚定政治素质,否则无法承担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应具备的坚定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就是我们为着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它是实现共同理想的保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第二,坚持党性原则,忠诚党的事业的政治品质。辅导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要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自觉按照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办事。第三,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水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辅导员要做好党的助手,必须勤于学习党的政策、理解党的政策和执行党的政策。

1.2 较高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立身之本,如果一名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不高,被利欲所诱惑,就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教育对象,也就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包括: 正确的思想意识、严谨的思想作风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1.3 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应当遵守辅导员行业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简单来说,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要有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辅导员要有责任心、辅导员要有爱心和献身精神、辅导员要有务实之心。

2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是奠基石,对辅导员管理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论内容是一个丰富的科学体系,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尤其要学习中国化的理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高校辅导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论、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第三,人文学科知识。高校辅导员应当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学科知识,比如哲学、美学、历史学等与人的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辅助辅导员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掌握。

2.2 业务知识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高校辅导员要着重掌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的知识、学习辅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就业指导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处理突发与紧急事务的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等。

2.3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具体的本体性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解释的知识。条件性知识能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有助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过程。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有助于辅导员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具体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知识、所在班级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网络技能的知识等。

3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

3.1 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和评估计划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其自身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绩效,因此辅导员要在学期初就对本学期的工作有整体的计划,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充分调动和依靠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以致他们在日常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思想成熟度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不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不行的。同时学生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多个部门,相关学生事务处理过程中也要求辅导员能很好地与不同的管理主体进行沟通。

3.2 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与同事、学生及上级领导交往,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表达技巧。高校辅导员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三方面的能力要相得益彰。辅导员要说服学生,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就要善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鼓舞情绪、阐明道理、交流思想、协调认识的作用。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对其工作的经验、本质和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索的能力。由于辅导员工作系统且复杂,因此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握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强化自身的“知识型”、“学者型”定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科学标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理、方法和规律的研究能力。应用理论研究能力是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领域的研究。

3.4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辅导员的必备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普及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下的需求变化,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鉴别力已成为每一名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旧的思维模式,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变化规律,采取人性化和个性化工作方式,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3.5 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的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层次,从一般适应性问题到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辅导能力,掌握心理疾病的常见表现、成因及处理方法等一般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带领学生进行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对紧急情况进行干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能力,协助大学生选择职业,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注重解决大学生就职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协助个人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辅导员要着眼于个体的整个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为学生开展专业职业测评、举办有针对性的职业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4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的结构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所构成的系统。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素质要素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每个素质要素又由一些具体的要素组成。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实践和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也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各维度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存在交叉作用的。”①

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本质特征,也是素质系统的本质特征。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种素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具有整体效应,这是任何单项素质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作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的组成要素,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结构和方式。一般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关键。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结合方式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依据,规定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内容的性质、方向;专业知识是基础,处于最底层,知识是能力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专业知识是构成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知识是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生长的土壤,当知识成为高校辅导员运用的材料时,经过主体的能动作用,知识就转化为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作为一个系统,思想道德素质处在核心层,专业能力处在中间层,专业知识处在最外层。

总之,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要着眼于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整体,将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释

①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业;就业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084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不管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高校教育的发展仍然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改革应该适应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僵化,学生高校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秩序。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知识的时效性明显缩短,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速,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1万余篇,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交替更新。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的学校知识,已有60%变得陈旧。所以,今后的高校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重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掌握科学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自主更新,以确保信息化时代下,能够不被淘汰。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到10%能够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要转变人才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投身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刻地了解。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安排适当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能力和水平。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教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高校教育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逐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突破学科专业体制,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系框架

根据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近60%的用人单位对当前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尤其是有的高校教育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明确淡化了边缘交叉的学科知识,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过于边缘,在应聘工作上屡屡受挫,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学科教育的设置方面,与社会发展一致,高校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宣传高校专业的设置安排,让社会了解高校,使高校能够融入社会,实现两者的协调与互补。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速度应该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当前的社会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找到工作,大学生不得不降低要求争取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低学历的人群就业的机会会更难。因此,为了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拉动一部分人就业,实现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在高校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机会,有效解读资产创业的程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将高校教育改革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待,使高校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增砖添瓦,也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凤友,贺卫东.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杨雪梅.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

[3]陈焱.浅谈对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