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时间:2023-06-28 17:3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资产负债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保险业;资产负债;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

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第2篇

关键词:保险业;资产负债;对策建议

资产负债匹配风险,主要指由于利率波动和通货膨胀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程度不同,造成资产负债在总额和时间结构上存在缺口,导致保险业清偿能力不足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管理则是针对保险业存在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同时结合资产风险、定价风险及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在参考整个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下进行综合分析,并达到预测和控制企业整体风险的目的,为企业总体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其结构与一般企业是相同的,都是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但其资产与负债方的具体构成却有别于一般的企业,其中的各种准备金尤其是各种责任准备金成为保险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这是由保险业经营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保险业所承担的保险责任决定了其在将来必须做出偿付,因此当前所收取的保费并不能成为其已实现的收益,而是必须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准备金以备赔付之用。责任准备金的计提通常是按照赔付和保费收入等价原则,在给定的预定利率和出险概率的前提下得出的,因此责任准备金通常是确定的,并且各种责任准备金也成为了保险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保险事故的发生是随机的,虽然可以估算其概率分布,可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利率的不断变化和投保人投资意向的变化,以责任准备金维持未来偿付的平衡关系可能被打破。保险业实际发生的偿付资金流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必定影响资产方的资金流向。因此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资产负债的静态平衡来衡量保险企业某个时点上的财务状况,而是要动态地观察和研究保险企业资产负债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从外部环境来分析

(1)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弱对接。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从而导致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缺乏充分的市场基础,无法实现全面的风险分散。目前的投资结构也使得我国保险业的投资收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在已经全面开放的国内保险市场上,投资收益的弱势让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保险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业这种传统保守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反而加剧了保险资金的利率风险。

(2)投资环境受到限制,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环境的限制与资金运用渠道的狭窄,导致保险业存在严重的资产负债匹配风险。我国目前保险业的资金大部分都流向了银行业和国债市场。虽然这两年,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得到不断地扩展,并且可以直接进入A股市场进行股票交易。但监管部门同时也对保险业进入这些投资渠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保险业不能投资在过去12个月内涨幅超过100%的股票。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就发育得不完善,提供的金融产品的质量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了我国的保险资金在这些投资渠道找不到合适其资产负债特色的投资组合。

(3)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缺乏应用的数据基础。由于我国对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论技术也还只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目前国际上常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有免疫技术,投资组合技术,风险价值技术,情景分析等技术。这些科学有效的技术给国外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成效,但在我国,它们却因水土不服只能做做书面上的摆设。因为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长期有效的数据收集和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基础之上的。我国保险业在近两年的高速发展中,虽然硬件设施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在数据收集方面还远远达不到研究的要求。2.从内部机制来分析

(1)公司目前的组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管理部门还是保险公司的内设部门,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还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对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实质上还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缺乏综合统一的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测算标准,使得保险业务的市场部门、产品设计部门、精算部门以及投资部门缺乏共同语言来实现有效的沟通。同时,由于没有专门的风险研究部门,最高决策层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随着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的发展变化,竞争的加剧,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对公司的组织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人才匮乏。人才是金融业的核心,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不充分,是目前制约我国保险业资产管理水平的最大障碍。由于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一直是以公司的内设部门的形式而存在,目前从事资产负债管理的人员大部分也是从以前的其他部门抽调过去的,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缺乏实战经验。同时国内缺乏对精算,财务和投资都很精通的保险人才,从而使得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很难兼顾资金运用,进行资金运用时也很难周密地考虑到产品既资金来源的特色。加上我国保险业对资产负债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一直缺乏针对资产负债管理而建立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国外优秀的专业投资人才。因此人才问题将成为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发展的瓶颈。

二、提高我国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途径

1.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利率风险的规避技术。利率风险作为一种系统风险,不仅直接影响着资产和负债的收益和价值的变动方向,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以及企业本身的信用水平。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最初就是从规避和解决险开始的。对利率风险的度量是对其进行规避的前提条件,国际上常见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有到期期限,基本点价格值,持期和凸度。根据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最有效的度量方法为持期理论。该理论从直观上描述,可以理解为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寿命,从技术上看,持期为到期期限的加权平均时间,权重为现金流的相对现值。在利率风险的规避上,免疫技术是最为合适的工具。

(2)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常用工具,它主要通过对投资组合的收益曲线与风险曲线的综合分析,找寻出最佳的投资组合点,使得投资组合达到整体最优。投资组合理论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保险公司既定的经营目标下,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思想,确定负债方保险产品和投资方投资产品的优化组合结构,实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总体组合的最优。与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只对资产方进行单方面考虑不同,在保险业的投资组合理论中,是将资产与负债同时作为模型中的元素加以研究,以获得保险产品以及资产投资的优化结构。因此,我们在建立模型中要引入更多的参数,计算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3)风险价值技术。保险业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始终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但两方面变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自有资本(所有者权益)发生正向或负向的变化。从保险企业的角度看,持有足够的自有资本是十分必要的,自有资本是企业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保险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确定保险企业至少应保留的自有资本,即测算保险公司的风险资本要求,对保证企业的偿付能力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对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采用的风险价值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在规定的置信度和时间范围内企业所持有的资产数量大于负债市值,以保证资产盈余大于零。

2.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1)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积极完善股票市场,加快债券市场的建设。目前,我国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保险资金远未达到保监会许可的限额。导致保险资金对于直接投资A股市场较为保守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内股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严重,只有真正改善国内股市,才能刺激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优化资产的结构。同时我国债券市场上债券的发行规模、种类、期限结构都不尽人意。短期和超长期的债券发行都非常有限,整个市场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局面,尤其是长期债券缺乏,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因此应当积极改进债券发行,开发出更多的长期债券。

(2)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外汇资金运用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随着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积累的外汇资金已初具规模,利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优化资产的期限结构成为必然的要求。2005年,保监会颁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提供了具备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以平安为代表的少数保险公司已积极展开外汇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期限长,资金规模大,收益稳定的特点,对保险公司改善资产结构非常有利。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等不动产领域十分普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于2003年3月21日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保险业投资实业领域进入操作阶段。因此国内各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刘彪:资产负债管理与我国银行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3,(11).

第3篇

保监会以风险为导向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以下简称“偿二代”),对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7号:市场风险最低资本》指出:“本规则所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权益价格、房地产价格、汇率等不利变动,导致保险公司遭受非预期损失的风险”。明确了市场风险的风险计量范围。人身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分析自身资产负债组合,优化公司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最低资本的配比,从而降低公司整体最低资本。《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2号:流动性风险》指出:“加强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匹配管理,根据公司业务特点和负债特点,确定投资资产结构,从期限、币种等方面合理匹配资产与负债”。规范了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低监管要求。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是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资产配置、负债配置和资产负债匹配等众多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技术上的偿付能力缺失以及保证技术偿付能力。由于寿险业经营产品的长期性,利率变动对其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冲击,市场利率的变动很容易造成保险公司一段时期内的利差损,从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与持续经营。因此,在偿二代体系下,如何更好的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建立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于寿险公司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多层规划模型由Bracken和McGill在1973年首次提出,这一方法常被用于研究多层管理系统的优化问题,并且通常情况上下层之间存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资产负债管理具有整体管理和全面分析的特性,其所要实现的管理目标众多,而且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具有典型的多层决策属性。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过程通常是由产品设计定价到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再对产品设计定价进行修正的循环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被二层规划问题所模拟,二层规划下层规划的可行域可对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风险程度进行约束。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掌握的文献中,都没有通过多层规划来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将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看成多层次决策问题,而在传统的研究中并没有考虑到诸目标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多层次属性,更无法得到最优的决策结果。本文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多层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基于保险产品配置和投资策略的寿险公司多层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多层次目标和各种风险同时纳入到决策过程,提升保险公司管理决策的层次,增强保险公司防范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 文献综述

资产负债管理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历经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等理论模式的变迁,确定性模型、随机规划模型、随机控制模型等模型工具的进步,以及现金流匹配、缺口管理等静态管理技术以及免疫策略、动态规划等动态管理技术的发展,最终成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

在静态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方面,Clifford(1981)将缺口定义为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之间的差额,以及固定利率资产与固定利率负债之间的差额;J.A.Attwood(1983)系统阐述了区隔技术对公司资产负债现金流管理、保险产品和投资策略的意义。在动态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方面,M.Rubinstein(1981)提出的投资组合保险方法是指在设定投资损失阈值的同时,从市场的有利变动中获利;Leibowitz,Krasker和Nozari(1989)等将利差管理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并结合期权和久期提出进一步的扩展。

近年来,随着数学工具的不断深入发展,更多复杂的和接近现实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被提出并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在基于随机控制理论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方面,Kusy和Ziemba(1986)将随机优化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结合,得到了含有不确定性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随机优化思想在保险公司的大规模应用是Carino(1994)建立了Russell-Yasuda-Kasai模型,利用该模型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并综合各种实际限制条件做出准确的决策;Consigli和DemPster(2000)利用动态随机优化进行动态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多期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方面,MW.Brandt(2007)考虑了时变性投资机会下确定给付制养老金的资产配置决策问题,分析了预防性风险约束与惩罚性风险约束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在多目标资产负债管理研究方面,解强、李秀芳(2009a,b)首先将多目标规划应用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李秀芳、王丽珍(2012)采用多目标规划解决保险公司的资本管理决策;景??(2014)建立了随机的保险公司多目标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将多目标、资产与负债随机变化等特征同时纳入到资产负债的决策过程中。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已经从单期单个目标的静态决策发展为多阶段多目标的动态决策,逐渐演变为以最优控制为代表的动态决策模型,从而实现资产和负债的统一有效管理。而实际上,资产负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多阶段多目标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分步骤的优化问题,因此,上述模型仍然具有很大的限制性。

多层规划理论是优化理论和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建立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可以解决多个层次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由于受到Stackelberg模型的影响,多层规划方法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关于多层规划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是由Bracken和McGill于1973年在《Multilevel Programming》中最先提出。在此之后,Vincente和Calamai(1994),Dempe(2003)等人先后发表了关于二层规划问题的综述。Falk(1973)深入研究了线性Min-Max问题,它是两层规划的特殊形式,该问题的讨论为两层线性规划几何性质的研究和算法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Bacrken(1978)和Choi(1988)用多层规划对竞争环境下有多目标的生产和市场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多头垄断市场的决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建模、求解,结果表明,多层规划建模优于传统的建模方法。国内关于多层规划的算法研究方面,王谦、汪寿阳、尹红霞等(1994)采用Kuhn-Tucker条件及对偶理论分析了线性―二次双层规划问题,并给出了一些二层规划问题的算法。阮国桢、杨丰梅、汪寿阳(1996)在对多层线性规划问题可行解的充要条件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种单纯型法对该问题进行求解。王广民,万仲平等(2005)在提出可行度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下层以最优解返回上层的二层线性规划问题的遗传算法。

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为实现这些目标公司可以利用现金流匹配、久期匹配等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将资产与负债进行匹配管理。本文将多层规划方法与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相结合,刻画资产负债管理中由产品设计定价到相应投资策略的制定,再对产品重新设计修正的循环过程,以解决传统方法可能存在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研究意义。

三、 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1. 二层规划模型。在过去20多年中,多层规划的理论、方法及应用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以二层规划最为常见。二层规划是二层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是一种具有二层递阶结构的系统优化问题,上层问题和下层问题都有各自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上层问题的最优解不仅与上层决策变量有关,还依赖于下层问题的最优解,而下层问题的最优解又受到上层决策变量的影响。

2. 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利率期限结构平整且利率波动服从正态分布。

②寿险产品开发与资金投资具有一定相关性,非相互独立。

③保险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意味着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可以完全被销售。

⑤寿险公司具有风险中性特点。

⑥保险公司在初始点处为保持技术偿付能力需要使总负债等于总资产,即TL=TA,

现在考虑建立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通过保险产品和投资项目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化利润以及最小化风险的公司层面管理目标。第一,分析如何通过分配投资项目,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约束上追求最大化投资收益。第二,在一定的投资策略上,考虑如何分配保险产品以达到最大化公司利润水平的目的。第三,结合两个子模型建立二层规划模型。

(2)投资项目配置。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一般要求必须具备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大原则。其中,由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大量资金都是以各种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其经营负债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保险资金运用时安全性是其首要原则,收益性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于寿险公司的各种准备金而言,其久期通常较长,受到利率风险影响更为巨大,因此寿险公司的投资部门应当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具有足够的认识。

(3)保险产品分配。寿险公司作为商业保险公司的一种,盈利通常是其经营的直接目的。一般来说,资产负债久期之比越高,企业承担流动性风险越大,但企业的利润水平越高。因此,模型考虑采用资产负债久期之比作为上层规划的目标函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下最大化预期利润

其中,DA和DL分别表示寿险公司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的久期。

(4)免疫模型的约束条件。免疫模型是目前资产负债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建立在利率期限结构平整的假设之上。由于保险公司采用资产主导型资产负债管理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因此如何将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的配置成为了寿险公司的经营决策重点。

3. 构建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结合上面的分析,考虑将具有直接关系的两个子模型结合在一起,描述寿险公司持续经营的过程,保费收入的分配政策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保险产品的分配过程决定投资项目的配置。资产组合配置获得的投资收入有助于公司利润的最大化,投资配置的结果会反馈到保险产品的分配,因此两个决策步骤互相决定,影响彼此的目标。

将上述两个子模型以及免疫模型的约束条件结合在一起,得到基于二层规划的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四、 实证研究

1. 模型数据与假设。

(1)投资资产。假设寿险公司投资的金融产品为债券(Ai,i=1,2,3,4,5),债券数据如表1所示。

(2)保险产品。假设寿险公司发售如下寿险产品(Li,i=1,2,3,4,5),具体信息如表2所示。

2. 模型求解与分析。我们采用MATLAB编程,对上述二层规划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寿险公司的最优产品分配和投资组合策略为:投资组合权重(0.101 7,0.213 2,0.139 5,0.492 5,0.053 1),产品分配权重(0.021 6,0.033 1,0.102 0,0.597 2,0.246 2)。相应的最优资产负债久期之比=0.983 77。

从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第一,就整体而言,模型的解是保险产品分配和投资项目配置两个子模型互相影响作用的结果,领导者和追随者分别做出各自的最优决策。

第二,跟据双层规划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求解结果可知,保险公司成功实现了预期利润最大化和投资风险最小化的目标。与此同时,该模型将投资管理中的免疫策略――久期和凸性以及VaR约束考虑在内,从而达到了资产负债合理配置的要求。

第三,最优资产负债久期之比接近1,这与传统意义上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率接近1的事实相一致,这说明保险公司通过风险分散化实现了资产和负债的合理匹配。

第四,寿险公司的最优投资组合和产品分配比例具有较大的倾斜特点,这一方面和本文模型中投资标的和寿险产品的设定具有较大关联,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数据很难得到也造成了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五、 结论

第4篇

一、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状

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运用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还比较简单,大部分还是由独立的定价部门(负债)和投资部门(资产)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计量和风险监测等来实现风险控制。这套方法只是单纯的进行风险控制,但是不能够达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同时,目前我国有较少的保险公司在运用单一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管理其自身的资产和负债,具体的管理方法有麦考利久期和凸度等。但这两种方法在运用上相对保守和单一。

二、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资产负债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简称ALM)是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的工具,其源于西方商业银行,是指金融机构(包括保险企业)因市场利率变化对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而对资产/负债进行协调管理的行为,是以利率风险为研究对象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它是企业金融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以及战略业务管理的高度整合。一般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利率风险管理,因为利率的波动给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资产配置、准备金评估等诸多方面造成了相当不利的影响,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就要选择恰当的理论方法,对资产和负债组合的利率风险予以规避。

(一)雷丁顿免疫理论简介

90免疫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精算师雷丁顿于1952年提出的,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一定时间内,无论利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免疫的投资策略仍能实现预定的价值。雷丁顿免疫策略在保险实际中的运用非常有效,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近似免疫策略的方法。

用A(i)表示资产现金流现值,L(i)表示负债现金流现值,At表示资产现金流,Lt表示负债现金流,则

其中PVA、DA,CA分别表示资产的现值、久期和凸度,PVL、DL,CL分别表示负债的现值、久期和凸度。

(二)与目前运用方法的比较

1.与久期的比较

久期是用来衡量金融工具对利率变化敏感性的一种常见的方法,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债券、年金、保单,甚至股票期权等金融工具。只要某种金融工具能产生未来现金流,并按照某个利率计算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则久期必然适用于该金融工具。

久期最早是由麦考莱于1938年提出的,他对久期的定义是:根据债券的每次息票利息或本金支付时间的加权平均来计算的期限是债券的久期。久期的产生主要是用于计算债券的实际持有期限,分析和管理债券组合的利率风险特征。

由于久期表示的是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如果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相等,则利率变动将引起资产和负债价值的等量变动。这就是本文提出使用的久期免疫策略,也正是单纯使用久期的缺陷。同时虽然久期的计算比较简单方便,但实际应用却存在局限性,如用它来衡量利率风险的准确度受到利率变化幅度的影响,只适用于利率微小变化的情况:假设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当利率变动时,所有期限条件下的利率都发生相同的变动,这一点很不现实;另外它没有考虑债券隐含的期权性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久期通常只适合于无选择权的、固定收入的金融工具。然而,免疫理论则是一个比久期更全面的可行方法。

2.与凸度的比较

由于债券的价格――收益曲线是一条有凸度的曲线,而久期仅表示了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特征。因此,当利率发生大的变化时,久期对债券价格变化的估计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所以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利率风险,我们还需看债券价格一收益曲线的凸度,即债券价格对利率的二阶导数,如下式

其中k为年付息次数。

由式可知,若其他条件相同,则债券距到期日期限越长,凸度越大,这种情况类似于与久期的关系,即凸度随有效期限的增长而增大。当收益率与久期保持不变时,息票率越高,凸度越大。而当收益率下降时,凸度会增加,反之亦然。

债券价格对利率的一阶导数即久期表示的是现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同理,债券价格对利率的二阶导数即凸度表示的是久期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如果久期随利率下降而上升,这种性质称为正凸,如固定票息债券,这种性质对资产持有人是有利的;如果久期随利率下降而下降,这种性质称为负凸,如可赎回债券,这种性质对资产持有人是不利的。理想而言,资产应具有正的凸度,而负债应具有负的凸度,因为这样资产在利率下降时的获利大于利率上升时的损失,而负债在利率下降时的增长值小于利率上升时的减少值,则无论利率如何变化,保险公司的盈余都不会下降。

凸度弥补了久期的不足,反映了久期也会受利率变化影响的事实。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凸度对金融工具价格行为的影响比久期小,但市场利率变化幅度越大,杠杆作用越大,类似期权的性质越强,凸度则越重要。同时,在目前这种金融工具对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的时期,我们需要对风险进行完整和全面的免疫,因此凸度不如免疫理论。免疫理论强调,如果资产和负债的凸度相等,则二者的久期随利率变动的速率相等,于是动态上实现了资产和负债的匹配――这正是免疫理论的优势所在。

3.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目前,在中西方资产负债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具体的有动态偿付能力检测,退保期权定价,利率期限结构等。

DST有时被称为动态财务状况分析,即使用模拟模型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保险公司的现存业务和未来业务。通常分析假设资本大于负债,即承认资本和盈余,然后在多种利率假设和其它假设下预测未来的现金流。

退保期权定价是根据金融工程无套利理论,对保险投资人而言,投资一份寿险保单的收益率应该与购买一份与该保单具有相同信用等级和期限的定期债券收益率相同,即以下条件成立:

定期债券收益率=保单收益率+退保期权价值

退保期权价值=定期债券收益率-保单收益率

如果上式不成立,则一定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

利率期限结构是利率和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是金融工程理论的基础内容,涉及到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

上述方法在运行中需要进行新知识的完全更新,涉及到金融工程等方面,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目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水平。同时每种方法的针对性都较强,操作起来比较繁杂。然而免疫理论中,只要达到实现免疫的条件:S′(i)=0,S″(i)>=0并通过目前正在使用的久期和凸度就可以实现风险的最小规避,运用方便,不需要建立新的模型系统或是通过金融工程等理论的学习,也适合我国保险公司现有人员的学习和使用,既达到了风险控制的目标,也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

三、雷丁顿免疫理论在我国保险公司利率管理的应用

(一)我国保险公司现已具备的条件

1.环境引导

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保险市场逐步开放,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民族保险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但挑战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目前许多西方的知名保险公司已经使用了各种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并视其为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我国保险公司为迎接世界挑战,就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

2.理论基础

ALM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商业银行。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ALM模型。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开始关注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多数是介绍资产负债管理的概念、存在的问题、管理手段以及西方的管理经验。同时,又在不断创新,寻求适应我国发展国情的新方法,为我国保险公司实行资产负债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3.体制适应

体制适应分为两个方面:一,保险公司自身体制适应;二,我国保险公司资金投资体制适应。我国保险公司的公司体系为总公司―分公司―中支公司―营销服务部,其中只有总公司及分公司才具有独立的投资部门。因此,对于利率风险控制,资产负债管理的运用部门就较简单,运作人员较少,从经济角度和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更具有可行性。再加上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中的金融工具较少,金融工具相互交换较难,因此变换资产而使资产现金流发生改变的情况较少。另外,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最大的除了银行存款之外就是国债了,而免疫理论最适合用于对债券组合的管理。

4.有一定的运作基础

目前我国有较少的保险公司在试着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其中运用较普遍的是久期和凸度,其中运用久期来衡量利率风险的准确度受到利率变化幅度的影响,但只适用于利率微小变化的情况,用凸度来反映债券的利率风险。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为我国保险公司使用免疫理论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二)结论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对于我国现状而言,针对利率市场化下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还不具备完全采用的条件,因此需要改进一些现状,使免疫理论得到更好的运用。其中包括:

1.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所谓资产负债管理,从最简单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将资产和负债协同起来管理,尤其是免疫理论,更是一套系统性的理论,这只有通过部门之间的沟通才能够得以实践,其中,又以定价部门(负债)和投资部门(资产)之间的沟通最为重要。我国保险公司应该改变定价部门和投资部门完全独立的局面,在产品设计和定价时就考虑到今后支持产品的资产投资问题,才能为公司ALM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基础。

2.建立适用的风险分析方法

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分析能够使公司比较清楚了解公司的状况,寻找最佳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公司没有很好的控制风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的风险分析基础。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分析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这些风险对于资产和负债可能引发的影响是建立免疫理论的第一步。

3.进一步放开保险业投资渠道

第5篇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趋缓,经济结构调整,银行业信用风险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同业竞争加剧,利率风险增大。在此大背景下,农商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将日益凸显,资产负债管理将越来越受重视。农商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的构建尚处于规划阶段,在经济新常态和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如何制定应对策略,如何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农商行进一步发展,是摆在农商行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安徽省A农商行为例,对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二、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发展面临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无论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调整盈利模式,还是防范风险,都将对农商行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不断适应经济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是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和完善的趋势。

(一)农商行过度依赖被动负债,主动负债份额较少,负债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剧

从表1中可以看出,样本银行负债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占总存款的大部分。近三年,样本银行存款占负债的比例高达90%以上,农商行被动负债过度依赖存款。同业负债、同业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占比较低。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商行的被动负债将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付息成本增加。利率上浮和存款定期化都将使得银行业存款成本上升,都将对银行的盈利带来潜在的威胁。二是储户容易受外界影响,出现挤兑现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居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敏感度上升,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政策波动,存款负债流动性增大和经营风险加剧。

(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较差,其中流动资金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小,固定资产贷款占贷款的比重偏大,资产分配不合理,资产的安全性较低,资产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重点还是放在存款、贷款和票据等业务上,不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真正将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农商行不良贷款总额波动性增长,2014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4%,与全国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比,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

(三)银行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营业收入增幅较小,盈利能力较差

图1和图2相比较可以看出,农商行资产总额不断增加,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增长速度在2011年下降,2012年之后增长速度又持续上升;但营业收入增长速度在2012-2013年仍然持续下降,2014-2015年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出现此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资产结构不合理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农商行信贷资产比重较大,非信贷资产比重较小;可能存在存款和贷款期限错配。

三、优化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一)负债进行精细化管理,负债结构合理调整

农商行在坚持存款业务作为主要负债来源的同时,适时开拓非传统业务来增加负债,平衡传统业务与非传统业务的发展。将存款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模式即“核心负债+主动负债”。储蓄存款作为存款业务的核心,为更好地发展储蓄业务,一方面要通过营销和增值服务的传统手段进行维护,也可以采取优化网点布局和提升服务水平的措施;另一方面,在强抓传统存款核心负债业务的同时,强力推进理财存款,配置非银行存款,强化主动负债理念,畅通主动负债渠道,创新负债工具,实施主动负债管理。从稳定负债构成、分散负债来源、强化主动负债、控制负债成本着手,通过实施资产匹配负债方式,真正提高负债的质量,合理调整负债结构。

(二)资产进行多样化布局,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农商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负债决定资产逐步转变为资产拉动负债,其重心将逐步向资产端迁移。要盘活存量资产,用好增量,积极研究资产投向,优化资产结构,形成以信贷业务为主,债券、同业投资、票据业务为辅,逐步由以信贷资产为主向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的转变,并不断提升非信贷资产的占比,理财资产为补充的多样化资产布局。具体包括:一是做实传统信贷业务。农商行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传统优势。二是做强债券投资业务。灵活进行债券配置和交易操作,提高债券业务综合收益率。三是做大理财业务。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满足理财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目标,搭建种类丰富、风格稳健的理财产品线。四是做活证券化资产。立足于“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成为减少资本约束压力、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和优化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

(三)优化利率定价,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业拥有利率自主定价权。我国农商行利率定价管理机制不成熟,管理体系不完善,存款定价能力比较薄弱,农商行迫于压力,可能会将存款利率上浮到顶,以达到增加和稳定存款的目的,银行潜在风险增加。这就要求农商行进行科学定价,精细的核算成本费用,较成熟的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进行管理。农商行应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高级管理层及其下属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全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利用FTP工具通过价格指导因素引导业务部门主动调整新增业务的期限结构。

第6篇

根据对保险资金运作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判断、归类和性质鉴别,保险资金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必须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1、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风险是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最大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对资产、负债的现金价值有不同的冲击,打破资产、负债间原已实现匹配的均衡状态,或使未来的资产、负债特征变得不对称,而给未来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风险。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期间、成本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双边对称、匹配,以控制风险,谋求收益最大化。持续期管理是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的有效方法。

2、总风险限额限制

总风险限额反映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最大资产损失的大小,一般由保险公司可承担投资风险资本乘以百分比确定,百分比的大小由保险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实力及经营管理状况确定。可根据一定评估周期,运用在险价值法对投资组合的在险价值进行计算、监控,并将之与公司规定的最高风险限额进行比较,对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给予调整,减少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投入,直到符合公司政策要求为止。

所谓在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

在险价值法(value-at-risk)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市场风险测量方法。该方法由j.p摩根公司首次提出,目前,该方法已被全球主要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广泛采用,许多金融机构、金融组织和法规制定者甚至将这种方法当作风险度量的一种标准来看待,在保险资金运作中同样也是度量风险的有效手段。

3、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

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投资管理“三权分立”。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部门与资产所有人、资产托管部门分设,投资部门的运作受资产所有人、托管部门的监控;投资前台与后台分开,后台对前台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监控,同时,投资部门接受稽核部门的监控;战略性资产管理、战术性资产管理、证券选择相互监督、制约;核算部门独立于投资运作部门之外,负责资产及汇报的记录和复核。

4、投资决策管理系统设计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核心。根据资产负债管理层级的不同,将投资决策划分为为三个层次,即战略性资产决策、战术性资产决策、证券选择。投资决策中,一般首先由保险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根据公司负债特点及可投资资产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对公司可投资性资产在各投资品种上做战略性资产分配,并制定中长期投资政策,设置最高投资风险限额;然后,再由投资管理职能部门的决策小组根据战略性资产分配政策,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制定中短期政策,战术性资产分配比例,及各投资品种仓位策略,并负责日常现金管理等,最后由投资品种部门根据战术性资产管理政策,进行市场研究,并选择具体证券实施投资。具体证券选择中,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被动式投资或主动式投资方式加以实施,良好的应用主动式投资策略可提高收益,但同时也加大风险。一般而言,主动式投资应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

当然,实施严格的投资决策流程管理,并不意味着实行投资决策层层审批制,因为这将导致更大的风险,僵化的层层审批制将极易贻误战机,最终影响投资绩效。一般情况下,在公司投资政策指导下,投资组合经理、品种经理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自主权范围内可自行决策,而且在其中部分决策层面,当遇有对投资业务正常运行有着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启动例外管理条款,提议召开特别决策会议加以处理,如果由于特别原因无法召开特别会议时,则相关负责经理可自动获得相应授权进行决策,操作后当天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

5、交易流程控制

交易流程的有效控制,同样是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应严格遵循以下三原则:严格的授权;交易指令及时复核,交易结果及时反馈;交易操作及时存档记录。

第7篇

摘要: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行业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宽广的投资渠道,然而也出现了巨大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再加上受到了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开放的影响,因此导致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不稳定性和国际性,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进行管理。

关键词 :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

在新时期要想有效地改进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必须要由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相互协作,才能够确保我国保险资金投资市场的稳定,同时保险公司也要不断的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体系。面对越来越大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必须要对我国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工作。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在现阶段的风险分析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其主要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保险公司的合作企业或个人不能够对保险合约上的条款进行履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骗取保险公司的资金出现欺诈造假的行为,这样保险公司除了无法获得成本收益之外,还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最终会对保险公司的正常投资运作产生极大影响。

2.利率风险

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资产所面临的损失的风险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金额价值会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出现变化,就有可能导致保险企业的资产成本无法匹配负债金额,在短期内企业的资产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当然有可能使企业的收益增大,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损失。同时利率风险还会导致企业的财务面临着极为不稳定的情况,随着利率的上升或者下降,每个购买保险的客户的回报率也会相应的发生利差益或者利差损。

3.流动性风险

保险公司不顺畅的资金流动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无法及时地将资产变现,这样就无法在限期内支付保险受益者应得的赔偿。所以为了能够履行对客户的承诺,一些保险公司就会利用大量的成本变现资产,或者是利用借款的方式对支付资金进行筹集,这样也会导致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保险资金投资管理工作主要问题分析

1.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

企业不匹配的资产负债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匹配的负债期限结构,首先一些保险合同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要求和较长的保险期,保险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资金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储蓄、房地产以及国债等。其次,一些保险合同往往具有较短的保险期,而且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在进行部分短期投资的时候可以采用这一类型的资金,比如投资同业拆借和股票等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高回报的投资方式。然而中长期投资资金在企业的实际投资运作中经常出现不匹配长期资产负债的情况,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保险业往往对购买债券以及银行储蓄等方式比较看重,从而将股票和房地产等其他投资方式忽视了,这样企业的保险资金就会在市场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影响。

2.不完善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

目前在保险投资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的保险公司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也就是企业自身内部对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及对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委托。在实际的操作中,保险企业内部的投资管理部门往往并不具备管理保险资金的经验,而且其大部分的管理人员也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因此这种不完善的管理模式导致我国的保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保险资金投资风险。

3.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尽管我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金投资监管体系,然而由于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充实这一监管体系,因此还是有很多的漏洞存在于整个监管体系中,无法真正的落实监管工作。这个问题使得我国的保险资金市场的稳定和高速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这一问题。

三、改进保险投资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做好投资组合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

首先保险企业必须要将一个与自身资金特点和需求相符合的资产管理体系,就这样才能够使企业控制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得以提升,是企业资金运用的稳健性得到充分的保证。如果保险公司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可以将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明确下来,这样就能够对在选择投资时的盲目性和错误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可以采用财务动态分析、随机模型以及现金流测试的方式动态的监管企业的内部资产负债,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培训和招揽专业管理和监管人才的工作。

作为保险资金的投资主体,保险公司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管理手段优化不同投资的比例,在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率的情况下,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要将保险投资数学模型建立起来,这样就可以将最优化的资金投资比例得出来,从而保证保险公司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2.对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完善

完善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将投资风险、收益目标以及投资目的等多方面的帮助提供给保险公司,这样保险公司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做出资金管理决策。为此,首先,保险公司要将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准则确定下来,这是在投资保险资金之前必须要明确下来的指导原则。其次,保险公司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保险资金的使用政策法规为依据将资金运用的限制条款和范围明确下来,并且确定科学的投资组合策略。最后,保险公司必须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3.做好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工作

偿付能力比例监管是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方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在监管机构中被划分为三个级别,然后由监管机构分别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保险公司应该将动态偿付能力测试添加在每年报送的偿付能力报告中,然而监管当局并不能够将测试结果作为采取措施的依据。在这里可以对美国的风险资本法进行借鉴,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风险资本标准制定出来,从而有效地监管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业务。

综上,保险公司必须要对资产组合管理模式、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进行着重的改善,同时还要对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等进行逐步的完善,这样在进行企业保险资金投资风险管理的时候就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而监管机构必须要加大监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力度。总之,只有真正的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才有可能使我国的保险事业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窦乐,朱茉源.试分析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以新华保险沈阳分公司为例[J].中国商贸,2014(26).

[2]陈小萍.浅析电话营销在保险业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商贸,2014(26).

第8篇

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误区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理论上源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对信贷资金内在在联系中相互关联和制约的资产负债项目规定一定的比例,以此对整个信贷资金营运进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及其组合,把金融风险概率控制在最低程度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国际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趋势证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控制经营风险、强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保证。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最初是从商业银行的自觉自律性管理向前发展延伸的,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微观行为约束机制。其早期的准备金理论、真实票据理论、转换能力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及60年代后的负债风险管理理论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历史环境下对银行“风险――收益”组合的最优选择。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直到1929~1933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之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才作为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得到加强。

我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最初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的。在1979年至1993年间的十五年发展过程中,尽管无论是资金的供应体制还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分配体制都仍然带有不同程度的“大锅饭”色彩,但人民银行逐步形成、发展了对金融机构实行比例控制的思想,并对一些重要指标进行了控制。

在产权界定十分明晰的状态下,西方商业银行为了实现自身经营的“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管理孜孜以求,所以一直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其出发点是微观基础。而我国是从宏观管理角度出发,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而且进行严格的监管,致使主体易位。这样,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不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并形成强烈的“我要管”意识,而是为了应付中央银行的指令而增加的一项工作,形成了外部促使的“要我管”的观念,其积极性大受影响。

并且,在我国微观基础还未真正确立的条件下,宏观指标体系作为一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必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作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核心内容的比例指标体系本身的问题,如贷款质量指标中不良贷款的计算口径问题;拆出资金指标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指标统计困难,其口径与现行的会计、统计报表口径不匹配问题等。

2、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通过一定的比例指标体现出来。作为量化的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虽然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但要提高商业银行的“三性”并不是仅靠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能实现,还需要其他的手段和方法予以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只有与微观风险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各项比例指标的实现。

3、缺乏微观基础的宏观指标体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容易掺和进人为因素,发展成“唯数量而数量”,不能反映经济的真实运行状态。

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体制障碍

首先,由于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银行的信贷工作行政干预在所难免,而一个不能完全行使经营权的银行,是很难按照自身实际实施其经营计划、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时为了宏观经济目标需要,往往置商业银行的利益不顾,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受到损害。

其次,一般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商业银行基于资金“三性”原则对资产负债的自觉自主的统筹管理。但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下,基层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经营行为较多地受到上级行考核管理方式的影响。由于上级行对下级行考核方式注重于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的效益,而对资产流动性、安全性的考核较少,导致商业银行轻视内部资产的集约化配置,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弱化了资产负债的风险管理,而偏重于负债规模的简单的增长以及由此推动的资产规模的扩张。商业银行这种粗放型经营方式,表明其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导致银行行为不能体现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是总量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贷款的规模管理,存在“有资金无规模”和“有规模无资金”的矛盾,无法根据资金来源自主支配资金运用。二是结构不对称。表现在商业银行长期负债过多用于短期资产,实际上违背“效益性”和“安全性”的均衡。三是负债结构单一,不甚合理。商业银行的负债绝大部分是一般性存款,其它负债如金融债券、拆入资金等所占比重较小。四是资产结构单一。商业银行各项贷款占比重过高,证券投资等其他资产比重极低,不符合资产分散化、多元化这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则。

最后,资金统一调度管理体制造成银行负债管理与资产管理脱节。银行“一级法人、分级经营”的商业管理体制,其设计的原来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系统调控,集中资金,灵活调度,以最低的营运资金实现最理想的规模经营,增强全系统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产生了始料未及的摩擦与碰撞。在总分银行一级法人体制下,商业银行总行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度资金。一方面,进行存款考核,片面强调“存款立行”,激励基层行加大吸储力度,同时通过系统内上存制度将相当一部分存款上划上级行,使基层行比较注重量的扩张而不考虑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实行授权授信制度,上收贷款审批权,将基层行的贷款规模或存贷比核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县支行基本没有或只有很小一点贷款权,这样,基层银行尤其是县支行根本就不存在资产和负债的综合管理问题。

三、WTO背景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机制的完善

1、完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制度基础。

我国商业银行在产权结构上仍属“国有独资”,这种产权安排很难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往往造成经营目标和政策目标的冲突,缺乏对经营者的激励奖惩和对其权利的有效制衡。同时,由于产权关系不明,银行一直缺乏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些都是导致银行资产和资本回报率偏低,不良贷款比率及不良资产占比重过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源。因此,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金融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制度基础。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采用平稳的“渐进”方式,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在方式上首先将银行总行改制成银行控股公司,省市分行改制为全资子公司,并允许资产质量好,经济效益好的地区分支行通过向社会增发新股的方式改制成上市公

司。这样国有控股公司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整按行政区划设制的分支机构网络,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其资产负债的期限及结构比例,按《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建立资本金的补充机制。

2、逐步实施混业经营,为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供运作空间。

从历史看,金融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混业――分业――再混业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后在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影响下,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继英、日之后,分业经营的创始和倡导国――美国也于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监管的历史。我国金融业将维护金融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了严格的分业经营与监管。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分业经营已大大束缚了银行业的发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限于贷款业务,且50%以上的贷款都投向企业。在企业效益未得到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业务的狭窄不仅使银行的利润无法得到保证,还使银行的呆账居高不下,资产风险权重不断加大。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制必将与国际金融业接轨,从事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将使我国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银行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来降低金融风险将严重削弱其自身的竞争力。因此,逐步拓宽经营领域,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实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将成为应对WTO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大举措。

3、完善监管手段,保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的实现。

第9篇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寿险;偿付能力;监管

截至2008年6月底,有12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个别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除年初以来的雪灾、地震和洪水灾害直接导致保险公司赔付增加,股票市场不断走低也影响了投资收益;而保费规模持续增加,部分公司发展模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实际资本减少,降低了偿付能力充足率;部分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短期经营行为突出,这都对监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偿付能力监管作为寿险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历来为国内外理论界所关注。李秀芳在《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指出,虽然中国没有出现寿险公司倒闭的现象,但不等于说中国的寿险公司没有危险。央行的连续降息使寿险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大量出售的传统保单给寿险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寿险公司的“不良行为”造成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不匹配。封进在《中国寿险经营的风险研究》中指出,从保险经营的实际盈利能力来看,虽然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从1998年以来不断拓宽,但总的投资收益率还取决于资金的运用率和投资回报率,而寿险经营费用的居高不下降低了可盈利资金的来源,同时资本市场较大的风险又影响到了投资收益率。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第二部分介绍国外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第三部分提出政策建议。

一、我国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

近几年来,保监会陆续了一系列资产、负债评估标准,偿付能力报告制度体系初步建成,并且加强了偿付能力季度分析,完善了偿付能力预警体系。监管部门继续遵循“疏堵并举”原则,既保持高压态势,严格偿付能力监管,又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偿付能力的遗留问题。虽然随着寿险行业的稳步发展,以及监管部门的严厉监管,寿险行业的偿付能力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利率波动造成的利差损。高利率时期遗留的大量高预定利率保单存在的利差损仍未完全化解,同时随着保险费率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入,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可能出现新的定价风险,以致新的利差损的出现。

1.投资风险有所加大。随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保险业正在逐步进入一些全新的领域,如直接投资股票市场、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由于保险公司在投资经验、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比较缺乏,在投资过程中风险较大。如果投资收益率低于保单销售的预定利率,则会产生利差损,对寿险公司及整个寿险行业的偿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资本注入不足。对寿险公司来说,一旦它获准在国内经营保险业务后,它就失去了不断向公司注入资本的动力。2008年底平安集团、太保集团分别召开董事会,通过了向各自控股子公司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增资200亿元和80亿元的议案。但是与较快的保费增长相比,两家寿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增量却减少。1~9月,平安寿险的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净额仅为291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6.8%。资产负债不匹配。寿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危机就是因为资不抵债,而导致资不抵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司的资产负债不匹配。寿险公司的资产期限远远小于负债期限,银行利率的短期波动,就会影响寿险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估计,进而影响寿险准备金的提取,造成寿险公司负债的剧烈波动,而寿险公司的资产由于期限较短,其市场价值变动不大或变动的性质与负债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变动不协调,使寿险公司的财务缺乏稳定性。

二、国外寿险偿付能力监管

发达国家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学习国外先进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和方法可以为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外两大典型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欧盟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属于这种模式的大多数是欧盟国家,是一种典型的比较宽松的监管模式,监管重点在第二层次,即偿付能力额度监管。保险监管机构主要监管保险公司的行为和经营成果,只对偿付能力额度做出规定,并不对经营的各个具体环节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其原理是:首先确定资产数,一方面采用保守方法对保险公司的各类资产进行价值评估;另一方面对各类资产占评估后总资产的比例规定最高的认可比例,经过对资产的二次调整,确定调整后的资产值。其次是确定负债数,主要基于保守的假设,确定各项准备金的数额以调整负债额。根据调整后的资产和负债,就可以确定公司调整后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即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再次是确定法定最低偿付准备金数额。对短期业务,主要考虑保费收入、未决赔款和分保比例等因素确定法定最低偿付准备金(即偿付能力额度)。对长期业务,主要考虑数理准备金和风险保额的因素,同时对长期投资连结保险、法定退保计划等业务的偿付准备金数均有不同的考虑。最后,根据调整后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和法定偿付准备金确定公司是否达到偿付能力监管的要求,并对未达到的公司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使其达到监管要求。第二类是北美型,属于这类的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等,偿付能力主要考察其最低资本充足率。其特点是政府实施两个层次全方位的偿付能力监管,政府既管条款、费率,又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以美国各洲的寿险监管为例,保险条款、费率大都采取事前市批制度,而对偿付能力的监管则通过分析各类监管报表以及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实现。

美国州保险局实行的偿付能力监管由非现场财务分析和现场稽核组成。财务报表分析程序强调了几个重要的偿付能力问题:首先,要评估保险公司资产组合的质量和多样性,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资产的预期收益形成的准备金应该足够应付保险公司对保单持有人的到期义务。其次,资产必须足够应付对保单持有人的到期义务,这包括满足由利率变化引起的保单持有人的退保要求。现金流量测试是协助监管者评估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匹配的一个重要工具。再次,保险产品的合理定价问题,如果保险产品定价过低,即使是最好的投资策略也难扭亏为盈。最后,财务报表分析过程还检查保险公司准备金的充足性。但是财务报表分析程序主要放在检查保险公司资本和盈余(净值)的充足性上。保险公司的资本和盈余必须足够应付由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产品设计、乘保策略、营销策略和投资策略所造成的波动。

(二)国外寿险偿付能力监管给我国的启示

(1)现代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发展趋势是在弱化第一层次监管的同时加强第二层次的监管。弱化第一层次监管是市场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而加强第二层次的监管是在这种新形势下风险复杂化的需要。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应作何选择,还有待我们对我国的环境进行分析。(2)监管的法制化是监管得以成功的保证。从英美的经验来看,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各种监管制度的有效运行。(3)现代偿付能力监管侧重于协助保险企业,由多种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的监管工具共同完成。现代的偿付能力监管手段侧重于根据公司不同的风险状况设定相应的监管标准,这种具有个性化监管特色的偿付能力监管方式是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各公司风格迥异、经济环境变化不定的社会条件的需要。对于偿付能力监管,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考虑资本充足率,又要分析各项财务指标:既要考虑静态的偿付能力,又要考虑动态的偿付能力。

三、政策建议

(1)建立灵活有效的体现激励的监管体系。笔者认为,对于那些偿付能力连续三年充足的保险公司,应建立激励体系。采用比如登报宣传,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等。国家应建立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给这些公司评高分,增加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这对保险是很重要的。(2)引进国外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动态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从监管角度来说,以控制风险为着眼点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资产和负债匹配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找到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的连接点,从而减少发展的盲目性。以不同性质、不同成本的负债为依据点,确定投资组合不同比例的限制。(3)健全外部监管机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和审计。应尽快建立科学、准确的道德信用评级制度,将分散的反映保险公司的诚信状况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联网或整合,实现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为了确保保险监管发挥应有的功效,还应借助独立审计等中介部门的力量对保险机构的财务报表和会计记录进行检查,并籍此进一步分析保险公司的资产质量情况和风险状况,增强对违规违法事实认定的法律效力。(4)建立监管指标、信用评级与风险资本相结合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只考虑到监管指标,并未涉及到信用评级。可以借鉴世界上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水平及其充足性,资本金数量与所经营业务的风险程度等进行评级,使社会公众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是保证一个国家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正在逐步发育成熟的中国保险业来说,只有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系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结合中国市场特点,和保险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才能建成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险偿付能力管理体系。由于受到时间、精力、水平的限制,本文的研究还有许多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之处,如未能进行实证研究,而利用企业的经营数据,进行动态的财务分析对保险企业有着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笔者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10)

[2]卓志.人寿保险的经济分析引论(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

[3]孙祁祥,郑伟.市场、政府与道德从《保险法》的修订谈起.2002:11

[4]傅安平.论寿险业偿付能力监管[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南开大学保险学院.2001(3)

[5]李秀芳.《中国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魏巧琴.《保险企业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孟昭亿.《中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03年》.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秦香军.“美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及其借鉴”.《西南金融》[J].2003(2)

[11]叶明华.“偿付能力监管-我国保险监管新动向”.《经济观察》[J].2003(8)

[12]罗朝晖.“现阶段中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研究”.《上海保险》[J].2003

[13]陈文辉.“当前中国寿险业发展与监管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保险网.2003(11)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汇率风险;汇率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166-02

在世界金融动作极其活跃的今天,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这一尖端金融技术应运而生。金融工程所具有的高度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令其在金融领域备受注目。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在进行汇率制度改革,汇率逐渐市场化,这样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加大,传统的汇率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因此,使用各种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成为我国各经济主体的首选,而金融工程所具有的巧妙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特性恰恰极大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上述两者的关系,来说明我国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去应付难度较高的汇率风险的必要性。

1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开始启动。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同时加大了资本流动开放的力度。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对于有关经济主体的影响深远。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使各经济主体对汇率风险既缺少足够的了解和重视,也缺乏必要的外汇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技能,汇率制度改革使各经济主体开始真正面临汇率风险的考验,尽快适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对汇率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

2 传统的汇率风险管理办法

在金融工程方法出现之前,主要有三种汇率风险管理手段:一是资产负债管理;二是保险;三是证券组合投资。(1)资产负债管理法。从总体上来说,这种汇率风险管理方式要求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重新调整,使本币和外币资产负债相匹配。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弱点,表现为:①耗用的资金量大。调整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设置风险基金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都要耗用大量的资金。②交易成本高。为了达到资产负债风险暴露状况的匹配,需要在谈判协商、业务调整和具体实施上花费许多时间与金钱。③会带来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达到目标,在资产负债项目上要作频繁调整,这可能会从总体上带来企业的信用风险,丢失一部分客户。④调整有时间滞后。这种风险管理措施涉及具体业务的谈判、调整与实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不能紧随短期市场金融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当风险管理措施真正落实时,风险损失可能已经造成。所以,资产负债管理的成本较高,见效慢,价格适应性差,应用范围有限。

(2)保险。通过大多数法则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保险业风险事件概率的计算和风险的共担,成为一种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使得海上保险、财产保险相继迅速发展。但在汇率风险的处理上,保险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保险市场有效运行中一直存在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提高了损失发生的概率;不利选择由于投保人分布的偏向性而使保险公司赔付率超过预计水平,二者还相互作用,如道德风险会加重不利选择;另一方面,可投保的风险又具有较为苛刻的选择条件。可保风险必须是很多企业(或个人)都面临的,而这些企业(或个人)彼此之间的风险状况不是高度相关的,而且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确定的。所以,保险可保的是部分有形的风险,此类风险在本质上属于非系统性风险。伴随货币经济的发展,一个金融社会正在出现,有限的保险服务远远无法满足人们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

(3)证券组合投资。在传统金融市场上,投资基金的证券组合投资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式。证券组合投资理论认为:预期收益与风险成为证券投资优化的两个主要评估指标。对投资者而言,在最小风险与最大收益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必须在二者之间权衡取舍。投资者就要倾向于通过证券组合投资来获取适当收益。由于组合投资策略的投资风险小于任何单项的证券投资,预期收益介于各个单项证券投资收益的最大与最小值之间,所以被广泛采用。经济学家们也采用了各种模型来实现在具体操作中确定各种证券的投资比例系数以使风险减少到最低程度。最著名的模型要数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但单一的证券组合理论运用到国际证券投资领域,尤其是在汇率风险管理时就相形见拙了。原因一方面是模型本身有缺陷,如模型计算比较困难,数据难以获取等;另一方面则因为单一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来规避风险只能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对于系统性风险却无能为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波动往往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汇率风险中的系统性约占总风险的一半以上。

为了解决新经济形势下的风险管理问题,为了满足巨大的风险管理需求,为了弥补传统保险服务和投资基金证券组合投资手段的不足,金融工程这种新兴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就应运而生了。

3 金融工程

3.1 金融工程的涵义

(1)芬纳蒂。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JohnFinnerty)在1998年发表的《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综述》一文中,将金融工程的概念定义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2)格利茨。1994年英国金融学者洛伦兹・格利茨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一书中提出一个“统一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3)马歇尔和班塞尔。马歇尔和班塞尔在其《金融工程》一书中,肯定了芬纳蒂对金融工程的定义。更进一步,二人还认为金融工程不只限于应用在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层面,近年来,许多富有创造性金融创新都是面向零售层面,有时也称为消费者层面。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金融工程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司理财、金融交易、投资等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其中风险管理被认为是金融工程最重要的内容。

3.2 金融工程在汇率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三种控制汇率风险的方法仅是表内控制法(指公司在资产负债表具体项目基础上,通过调整公司基础业务中的资产与负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消除市场金融风险)。与之相比,

金融工程对风险管理采用的是表外控制法即是利用金融市场上各种套期保值工具来达到风险规避的目的,由于此类交易不涉及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项目,不改变基础业务资产负债的平衡,一般也不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故称为表外业务。金融工程与传统汇率风险管理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更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衍生工具避险的一个重要内在机理就是我们在定义中所言明的衍生性,其价格受制于基础工具的变动,而且这种变动趋势有明显的规律性。成熟衍生市场的流动性(一些创新的衍生产品除外)可以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灵活反应,并随基础交易头寸的变动而随时调整,较好地解决了传统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风险时的时滞问题。

(2)更大的灵活性。场内的衍生交易头寸可以方便地由交易者随时根据需要抛补,期权购买者更获得了履约与否的权利。场外交易则多是为投资者“量身订造”的。而且,以金融工程工具为素材,投资银行家可随时根据客户需要创设金融产品,这种灵活性是传统金融工具无法相比的。

综上所述,我国汇率逐渐放开,进行市场化,金融工程在控制汇率风险有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应用金融工程控制汇率风险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建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争论、发展趋势及其经济绩效比较[J].金融研究,2003,(3).

第12篇

1.收窄息差、压缩利润

存款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最大挑战无疑就是存款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息差收窄,进而压缩银行利润空间。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争夺优质存款,稳定资金来源,势必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同时,为争夺优质贷款项目,又必须降低贷款利率,一升一降,最终导致银行利差缩小,利润降低。这在国外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也得到了验证。上世纪70年代,美国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过程中,就曾出现过几千家银行因利润缩水而倒闭的现象。中国银监会的定量测算也表明,如果今后十年内放开存款利率,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收入可能下降60-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这对于习惯靠息差生存的我国银行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2.风险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利率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利率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对利率的预测也更加容易出现偏差,这自然会加大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银行而言,我国银行业无论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上、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都比较落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较少,创新不足,管理人才也相对匮乏。其次,操作风险加大。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经营自提高,为了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银行的产品创新将加大,计息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对员工的利率定价和日常账户管理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不当操作和违规操作,引发操作风险。再次,银行自身道德风险增加。存款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存款利率,导致银行资金来源成本增加。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匹配性原则以及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诱使银行在高息揽储后,冒险去从事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从而扩大了违约风险,甚至导致银行破产,损坏客户利益。所以,如何降低存款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弱银行在资金运用中的冲动性,保护存款客户利益,这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3.加剧银行业竞争,加快银行业分化

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提高市场占有率,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银行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银行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会增加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提高收益率,通过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变相加大对存款的争夺,而这最终结果则是带来了银行利润的进一步缩小。利润的缩小直接刺激各家银行去尝试更激进、更冒险的竞争方式和手段,尤其是一些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中小银行,为了生存,甚至会不择手段。这样一来,竞争加剧导致利润缩小,利润缩小反过来又刺激竞争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和疏导,极易爆发恶性竞争,滋生金融腐败,以至于影响银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4.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员工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主动负债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难度加大。其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将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率定价管理将更加复杂。这会导致银行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容易造成银行收入损失和资产风险,增加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再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催生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出现,这需要银行更新观念,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从而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后新形势的需要。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管理难度加大,对银行员工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目前,我国银行专业人才普遍缺乏,一些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队伍整体老化,观念陈旧,进取意识不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弱。要想尽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新局面,必须多方面大力提高我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否则,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预期目标将很难实现。

二、银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应对措施

1.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模式

为了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形势,银行业必须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既要用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又要用优质、高效、周到的服务来赢得客户的认可。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银行业要提高竞争意识,通过差异化经营,努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银行要改变以往“坐等客户”的工作方式,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和挖掘客户,始终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高质量的金融产品、技术、网络、团队为基础,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的转变必然要求经营模式的转换。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经营发展模式要由过去粗放式转换为内涵集约式。即改变过去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入,靠规模取胜的外延粗放式经营发展模式,实行银行精细化资本管理,调整经营策略,大力发展低资本占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业务,降低存贷款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增加非利息收入,努力实现以最小的资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营收益。此外,在管理模式上,要通过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改进绩效考核、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定价能力、优化资源整合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银行业稳健发展。

2.加快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不断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顾客,提升定价的话语权。一方面,银行要通过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和双盈,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银行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广泛的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综合经营能力,努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银行要积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弥补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息差收窄,利润压缩的不良影响。为此,银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业务是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三大业务之一。近年来,中间业务在国外发展迅猛,而我国银行目前从事的中间业务并不多,有的也只是一些代收代付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中间业务。未来,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我国银行业要积极开拓多元化的中间业务,如理财、保险、证券等高附加值的业务品种,扩大非利息收入,提升盈利水平。

3.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步骤。银行要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识别系统、计量系统、处理系统和评价系统,建立风险数量模型,不断提高风险量化技术,创新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次,加强风险信息系统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尽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它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等,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各项业务交易数据进行多渠道采集和批量处理,为银行风险的及时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最后,大力培养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专业性较强,需要高水平的相关人才,而人才匮乏正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短板”。银行要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高度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管理难度的增加。

4.转变监管方式,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首先,要正确处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因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相对利率的频繁波动,现行非现场检查体系较为滞后,难以发挥对银行业利率波动和风险苗头的及时预警、检测作用。其次,加大对中小银行的差别化监管和保护性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些银行由于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竞争实力不强,很容易产生经营困难,甚至引发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要区别对待不同银行,对中小银行不仅要监督,更要帮助扶持,促进银行业协调发展。再次,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存款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业金融创新,对综合经营,表外业务以及出现的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将成为银行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5.完善配套改革,加强制度建设

存款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人民币汇率改革,资本账户开放、银行业务限制放开等相关改革的配合。除了这些配套改革和配套措施外,相关的制度建设也迫在眉睫: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最关键,也是最惊险的一步,必须先设立一个法律框架,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有序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其次,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有竞争就有胜负,竞争失败则就意味着可能破产倒闭,如何处置在竞争中倒闭的银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我国目前由政府信用提供的隐性存款担保,既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也难以在实践中实现。因此,有必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以有效地保护存款人利益,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不久前透露,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相关方案,目前条件已基本成熟,可以考虑抓紧出台。再次,还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条例》。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安全、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和破产法律制度,使一些经营管理不善,创新意识不强,无法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新形势的银行有序退出,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加速银行业健康发展。存款利率市场化将打破银行业原有的利益和竞争格局,短期内,可能会引起改革阵痛,导致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加大,利润空间缩小。但是,只要各家银行未雨绸缪,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正确定位,最终,从长远来看,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进而提高银行业竞争实力,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