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方法论

工程管理方法论

时间:2023-06-28 17:3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方法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方法论

第1篇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程内涵的扩大、工程管理内容的扩充及相关理论方法的融合,工程管理进入了一个科学发展阶段,呈现多元创新的学科交叉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工程管理在理论方面的发展远落后于其在实践方面的发展。长期以来,团队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法不科学、管控目标不明确等都是工程管理中相当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经随着工程管理实践的发展逐渐凸显。从建设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责任落实不到位,团队执行力欠缺;管理目标性不强,管理科学性欠缺;全过程控制认识不足,系统管理意识欠缺。从设计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设计施工衔接不紧凑,可施工性考虑不周全;各专业沟通协调不够充分,设计冲突造成返工或变更较多;“过于保守”或“过于开放”,对限额设计关注度不足。

从施工方来看,主要问题包括:施工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偏低;管理制度表面化严重;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亟待新的工程管理等相关理论指导。路甬祥指出:学科交叉往往能够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和前沿,甚至产生重大突破[1]。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如马庆国把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工程管理中,提出了神经工程管理学[2]。薛晋等依据物理-事理-人理理论,提出工程管理三维认知结构模型[3]。王卓甫等将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分为:投资决策管理理论、交易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并分析了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及其发展维度,给出了工程管理知识创新模式和结构模式[4-5]。本文将“零缺陷”思想应用到工程管理中,贯彻“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理念,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系统思考,探析其理论体系架构,以实现工程管理的零缺陷。因此,本文提出的零缺陷工程管理和文献[2-3]提出的神经工程管理学均属于文献[4-5]中提到的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中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科范式交叉创新中方法的借鉴渗透思想。

1零缺陷管理概述

1.1零缺陷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1961年国际质量专家菲利浦·克劳士比首次提出“零缺陷”。其思想核心是“一次将事情做对”,即“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它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并上升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管理哲学。零缺陷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改进活动,也是一种目标管理方法,是目标管理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零缺陷管理哲学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备受推崇,以克劳士比工作为核心的理论与应用演变历程经历了: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零缺陷理念自提出就被美国马丁马里塔公司、日本电气股份公司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相继开展应用,又称为“零缺陷运动”。20世纪90年代,该思想又被进一步拓展到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工商业所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零缺陷”受到国人的关注,昌河飞机制造等航空航天企业、荣事达、青岛四方、联想、海尔等国内一些代表现代管理思想的企业纷纷开始推行“零缺陷”管理理念。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零缺陷理念及其量化方法在航天、汽车和银行等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6-8]。迄今,零缺陷理念在质量管理中应用十分广泛[9-10]。本文将零缺陷理念应用于工程管理领域,构建零缺陷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以期对发展零缺陷理论与应用和丰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2零缺陷管理的思想体系

零缺陷管理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需要、四项原则、五个步骤。“一个中心”通常指的是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第一次”指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了,成本肯定比多做几次低;“正确的事情”指企业战略;“做正确”指执行。“两个基本点”是指有用的和可信赖的。“有用的”是指能够实现资产的增值和满足顾客要求。如果客户不满意就意味着没有需求的来源,企业就不可能生存,对客户而言,这就是不可信赖的。因此,零缺陷管理重点关注创建有用和可信赖的组织,保证有用和可信赖的工作过程,追求有用和可信赖的结果,让过程的终端客户得到有用和可信赖的产品。“三个需要”指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需要。这三个需要自然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价值链。首先,企业要满足客户需要;其次,企业还应该兼顾员工的需要和供应商的需要;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四项原则”分别指质量符合要求,预防的系统产生质量,质量的工作标准是零缺陷,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五个步骤”分别为:组建高效率的零缺陷管理团队,分析质量成本构成及成因,推行零缺陷管理活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激励、反馈机制,强调质量改进方案是永无止境的。

2工程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通常认为,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通过高效配置各种资源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性状的有益于人类的集成和创新活动。它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产品的创造性的科学应用活动。它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其特点如下:第一,工程是人类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的一种活动;第二,工程需要人们集成科学和技术的智慧来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也包括人类自身创造的各种资源;第三,工程通常是指特定的过程;第四,工程的两个关键点是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工程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其预期目标,高效利用各种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11]。工程管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甚至还包括经济学。通常认为,工程管理是架构在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交叉基础上的学科。它也具有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的特征,是一种涵盖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集成管理。

3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模式与内容

3.1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首先,给出零缺陷工程管理(Zero-defectEngineeringManagement,ZDEM)的概念,即基于具体工程项目宗旨、使命和目标,以“第一次就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零缺陷思维为工作理念,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的各种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相关工程管理和技术手段,从项目构思、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管理活动。从管理过程来讲,ZDEM是指以满足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目标,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基于零缺陷理念对工程项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过程。ZDEM不是说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出现缺陷,而是从人的价值层面、精神领域入手,通过改变人们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心行一致”,将“要我做对”变为“我要做对”,并且“第一次就做对”,以使“缺陷”越来越少,最终实现“零缺陷”。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可将“零缺陷”具体归结为:“零偏差”“零变更”“零返工”“零逾期”“零超概”“零浪费”“零事故”“零故障”“零延时”“零等待”“零风险”“零污染”。因此,ZDEM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工程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零缺陷意识,项目组织是零缺陷团队;工程符合既定的战略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使工程管理目标达到零缺陷;工程管理中的所有环节都不得向下一个环节传递有缺陷的决策、信息、产品、技术或工艺,建设管理过程工作准则零缺陷;ZDEM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和并行工程等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系统思考预防工程管理中出现的缺陷,用成本度量零缺陷。

3.2零缺陷工程管理的模式

ZDEM的实施步骤,结合工程管理的特点,给出ZDEM实现模式。ZDEM模式的具体内涵包括:

(1)组建ZDEM团队。ZDEM团队由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通过对其进行ZDEM相关知识培训,建立工作规范,掌握ZDEM的实施办法,并进一步对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进行教育,包括零缺陷与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零缺陷系统给组织及每位员工所带来的价值、零缺陷管理的推行办法等,使员工理解、接受并积极投身于ZDEM。

(2)分析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需求。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人、建设单位、使用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设备厂商、中介组织、研究单位、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为了确保工程项目成功实施,应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作用、需求、沟通方式和管理特点,以便充分整合资源,调动管理积极性。这也是零缺陷管理模式中做正确的事情的范畴。因此,ZDEM团队从组建开始就要清楚地了解工程项目中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并将其合理转化为工程项目质量的不同特性,从而能够在团队内部有效传递。

(3)制定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基于ZDEM理念及工作使命,明确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如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安全工程和廉洁工程,并将战略目标分解,制定工程项目具体实施目标,并最终落实到个人。

(4)构建工程项目关键过程与指标。工程项目战略目标分解的必然结果就是确定工程的关键过程以及这些关键过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这些体现到工程项目中就是在工程进度、质量、投资、风险等方面均达到预定目标,实现零缺陷。

(5)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在实际工作中,ZDEM团队要求把零缺陷管理理念贯彻到项目组织中,并且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工程管理的实践。针对全员建立零缺陷的质量文化、价值观、习惯、思维方式、行动准则,树立质量的标准就是零缺陷,“质量免费”以及质量为组织带来未来价值等质量意识。根据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规律,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推进,全面控制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主体的工程项目质量与工作质量。

(6)评价、激励与反馈。根据前面确定好的工程关键过程与指标的标准,用财务数据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评价。同时,应明确团队的职责与权限,由团队成员进行自查及绩效评价,检验目标是否达到。团队成员对于不属于自己主观因素造成的错误,可指出错误原因,提出建议,改进方案,大家共同进行研究和解决处理。团队领导应该表彰零缺陷工作者,引导大家向零缺陷目标奋进,以增强团队成员消除缺点的信心和责任感。

(7)实现工程项目零缺陷目标,使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工程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实施ZDEM就是通过实现图2中的十三个零缺陷目标,最终使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最大限度地满意,从而使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3.3ZDEM的内容

工程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通常包括:项目组织协调、质量、进度与投资控制、合同、风险与信息管理、环境保护等。ZDEM是在系统论的指导思想下将“零缺陷”理念及方法贯彻到工程管理中,因此,系统工程方法论是ZDEM的理论基础,其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是建设工程项目。ZDEM主要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中,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价值工程是ZDEM的理论基础;零缺陷团队是实施ZDEM的主体,依托BIM平台进行可视化管理,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风险和绿色等方面的零缺陷目标。具体如下:

(1)通过对零缺陷管理的概念、发展和思想体系的有效梳理,总结工程管理的概念和特点,提出ZDEM的概念、特点和内容,构建ZDEM的模式。

(2)结合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阐述ZDEM实现的三大理论基础———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价值工程,并对其理论及应用进行研究。

(3)从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方法论出发,通过分析零缺陷团队的表征,提出如何构建零缺陷团队的方法,以此来保证工程项目的零缺陷。

(4)提出ZDEM的五个管理目标,分别为:基于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提出建设工程项目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的概念,从质量策划、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方面分别阐述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具体实现及其应用;零缺陷进度管理从进度计划编制和控制两个方面阐述工程项目零缺陷进度管理的实现,分析多项目管理中进度与资源的有效协调,以实现工程项目进度零逾期;零缺陷投资管理是基于零缺陷的投资管理与控制总体目标和各分项目标,提出投资管理与控制关键路径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事项,并就部分重要环节给出实施方法及步骤,对项目投资进行系统筹划和动态控制,达到工程项目的零超概;零缺陷风险管理将分析在高度不确定的工程项目环境下,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管理措施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快速决策、及时应对,从而降低风险,提高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达到工程项目零风险;绿色建造从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全过程各责任主体的联动关系阐述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施工,通过绿色建造技术的集成,推动绿色建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工程目标。

(5)提出BIM与ZDEM通过BIM参数模型集成工程项目各种信息,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与共享,为所有参建方提供协同并行工作的基础平台,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高效应对,最终实现ZDEM。

4结语

第2篇

1.1对木材运输管理监督不严格。一些木材货运部门只顾眼前利益,不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不支持林业部门对木材凭证运输的检查监督,助长了违法运输木材歪风,给木材运输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导致国家利益的损失。

1.2现在大多数林业局雇佣林区居民的货运汽车进行木材运输。由于车辆工作时间的不固定性,不便于对车辆进行统一管理。一旦汽车在木材运输过程中出现故障,管理者需要做大量的统筹协调工作,来调用其他货运汽车,这就有很大可能会耽误木材运输,影响整个生产作业进度。

1.3一些林业局使用多种木材运输方式,包括森林小火车运输、汽车运输、牲畜运输,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选择运输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1.4在木材运输过程中,由于工人操作方法不当造成木材损坏,降低了木材的质量等级。造成了木材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生产成本,使经营单位的经营利益降低。

1.5一些林业局木材运输的现有生产工艺、生产设施、作业状况和信息系统落后,生产效率普遍较低,技术及管理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缺乏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管理方法相对落后。

1.6木材运输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执法检查人员较少,且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木材巡查人员较少,面对大量的工作,只能忙里偷闲,木材流失时有发生。

2工业工程基本理论与方法

2.1工业工程的定义工业工程(IE)的基础最早的起源来自于工作研究主要构成来自泰勒的时间研究与吉尔布雷斯的动作分析,之后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美国工业工程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IE)的定义“: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对该系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日本IE协会(JIIE)对工业工程(IE)的最新定义“:IE是对人、材料、设备所集成的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为了对系统的成果进行确定、预测和评价,在利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同时,还采用工程上的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工业工程的目标就是设计一个生产系统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不断改善优化设计,使设计系统更加趋于合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获得最佳综合效益。简单地说,IE是改善效率、成本、品质的方法科学。

2.2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工业工程(IE)是一门工程学科,是建立在大量的工程技术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但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工程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同时还包括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它是一门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相结合的交叉科学。IE是以整个生产系统作为主要活动对象,主要包括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其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IE的七大手法包:程序分析、动作分析、搬运分析、动作经济原则、作业测定、布置研究、生产线平衡。

3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3.1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工业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工业部门开始对工业工程有所认识,并逐步在各行业推广。迄今为止,我国已有许多企业在推行工业工程过程中得到利益。长春一汽变速箱厂在引进、消化、吸收“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经验,结合工厂具体实情创造了“准时化生产方式”,这一体现精益生产内涵的管理方式在应用到工作中降低了流动资金70%,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湖北二汽的“一个流”生产和厂际运输看板管理,都是中国式工业工程的杰出代表。在工作研究方面上海金陵无线电厂,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天津市电子局等都收到显著的效果。工业工程在国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成功应用,表明工业工程在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成本,使产品质量、企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将工业工程方法应用到木材运输管理中是一种极其有意义的探索。工业工程从其诞生以来就始终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作为其核心内容,因此将工业工程应用于木材运输管理中,利用工业工程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系统优化技术对林业局现有木材运输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优化,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改造现有管理系统,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工业工程在木材运输管理中的应用

3.2.1对木材运输车辆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应用排队方法论建立所有运输车辆的系统仿真模型,结合线性规划理论划对各运输车辆的运量分配更加合理,给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在工业工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改进现有木材运输管理方式,运用工业工程标准记录统计方法,使现代木材运输管理更加合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

3.2.2采用“7S”对生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进行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浪费、工作环境的安全性等。有利于对木材运输进行合理化地管理。3.2.3更加合理地设置岗位、配备人员。岗位设计评价是经典工业工程的基本内容,对木材运输管理整个生产系统采用系统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设计、评价以及薪酬设计的体系,并进行强化实施引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根据多项指标评价整个生产系统运行的效率,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以及对生产系统的改进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通过人员的合理配置,能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防止木材流失,切实保护企业利益,同时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

3.2.4实施零库存,降低生产成本。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它不是指仓库储存的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甚至可以为零。零库存是各大生产企业的追求,因为严格的零库存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通过现代工业工程管理技术,不断优化分析,使库存尽量降低到最小值。通过控制库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经验体会

中图分类号:K826.16

1.引言

一般,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专业多、技术复杂、难度大,它涉及土建、金结、机电等数百个子专业,要求多个专业并行交叉作业,技术协调十分复杂。这也导致项目管理系统庞大,包括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经营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而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大。但是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也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达。

2.建设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有许多内容、环节需要管理,对项目实施影响较大的有:

2.1合同管理

合同是约定项目参与各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合同管理的中心是选择合同类型,主要是价格类型,不同形式价格的合同体现了风险分配形式。合同管理一般按标准合同文本执行,可适当加以修正。

2.2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建设的实现要靠团队进行。从现代管理角度,人们开始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而不是作为工具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一词越来越多地为理论与实践所提及,虽然实际上离这个词的本意还有很远。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主要是利用组织结构图、责任分配图进行人员需求分析,落实责任,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参与人的积极性,保证项目实现。

2.3采购管理

项目建设中设备、材料的采购是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大量投资。采购的原则是既不影响建设,又不要造成积压浪费,影响资金流动。采购管理方法除了计划,主要以库存计算为依据,即根据进度、市场价格因素计算出合理库存量,按进度采购,满足建设需要。

2.险管理

项目风险来自各方面,市场价格变化、业主、供应商、分包商、项目所在地的经济环境等,项目越大,涉及相关人越多,项目风险越大。风险有业主的,也有承包商的。风险管理的原则是对风险作出正确的估计并采用适当措施予以规避或转移(如通过保险、合理磋商合同条款等)。风险管理以风险评估为依据,风险评估有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概率分析(决策树、蒙特卡洛模拟、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各自从不同视角对项目风险作出评价。

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体会

3.1注意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进行项目工程的优化设计必须要全面,综合,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这主要是因为工程建设投资是一项巨大的耗资工程,所设计到的东西比较复杂,因此必须进行总法规和考虑,不能仅仅为了节约资金投入而忽视了设计的优化作用。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

3.2与时代同步,时刻注重更新观念

建设企业的观念更新,关键是是领导层观念的更新,以及不同的管理层次对更新项目观念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高层管理者,应当树立起项目管理的哲学思想,高瞻远瞩地审视企业的战略目标,评估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的支持性以现代项目的思维理念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中层管理者,主要应注重管理流程和管理思维,注重从管理角度把握项目的组织、规划、协调和对组织目标的保障程度;对于操作层,应主要关注于技术、技能和操作技艺。

3.3重视建设项目管理的标准化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抑制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抑制网络平台项目管理的效率的主要因素。在发达国家,建设工程信息的标准化工作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例如德国的国家标准DIN273是建设工程费用结构的分解,它是德国最早颁布的国家标准。 现在不仅形成了国家标准,而且有几个国家统一的地区标准,如北美有统一的工程分项标准,并将更进一步地逐渐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如由ISO开发建设信息分类系统(CICS)的基准体系的UNICLASS系统。 而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连一些基础性的建设工程项目信息标准都没有,如建设工程费用分解结构、全国统一的建筑工程项目划分方法和编码标准都是没有的。

3.4按照计划确保工期的正常合理实施

工期管理是指计划、执行及定期检验更新土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各阶段的工期计划。工期管理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在既定资源条件下的工期计划,第二层次是探讨合理资源条件替代变更后的缩短工期计划。二个层次应循序渐进,都是工程管理追求的目标。工程管理最主要的目的为由全盘性的工期规划资料,探讨降低工期途径,以减少投资风险,灵活的资金调度,减轻借贷利息负担。控制并降低工期的另一个效益为建筑设施得以如期甚至提早使用,使资源充分利用,并可提供运营效益。良好的工期管理可以使人、机、料等资源得到合理、妥善的规划应用,避免盲目赶工,造成资源浪费。现行大多数工地工期管理方法,为工程负责人开工前,以人力制作简单的横道图或网状图,作业项目则以结构体施工为主,至于繁杂的装修工程都以一个作业项目,工期则为三个月或五个月等来涵盖。

3.5重视建立建设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

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项目管理模式的确定、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分解、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项目管理信息流程。在网络平台上的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还必须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企业和项目信息整合与标准化(如WBS、CBS、OBS编码的标准化)问题。 这套系统有效的运作是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而不仅仅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项目管理的应用软件。过于追求计算机、网络和项目管理应用软件的先进性,而不在项目管理系统上花时间和费用是无法实现项目管理现代化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目标的。

3.6加强培养优秀的项目管理队伍

项目管理队伍是由项目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职能管理者、项目经理和操作层人员等组成,之所以应当重视项目管理队伍,是因为管理层不仅是相应的项目管理执行者,同时也是这一层次的决策者,决策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更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功与失败。企业造就一支优秀的项目管理队伍的前提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项目的系统化思想更需要逐步建立并扎根于各级管理者的头脑中。企业应当建立培训规划,规划的重点是对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管理理念的培养,培养一支优秀项目管理队伍的过程也是一个“项目”,管理层的支持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着该“项目”的成败。

3.7采用4D模型技术进行管理创新

4D模型是在3D模型基础上,附加时间因素,将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3D方式表现出来。4D模型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领域,是以建筑物的3D模型为基础,以施工进度计划为时间因素,将工程的进展形象地展现出来,形成动态的建造过程模拟。4D模型不仅仅是一种可视的媒介,使用户可以看到建筑物施工过程的图形模拟,而且能对整个计划过程进行自动优化和控制。4D模型建立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各结构构件之间、施工工序与结构构件之间、结构与材料之间、施工工序与场地布置之间等诸多复杂的依存或继承关系,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施工效率或结构安全的影响,动态模拟相应的变化过程,最终实现优化控制和相应的资源管理。

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管理;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载体,科学管理代替以往粗放式盲目式建设势在必行。具体来说,要从思路调整、方案转换、工程施工等方面协力改善,要达到真正的改善目的,要做到统一协调,有效避免是测、失控等问题的出现。项目管理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便捷的一次性解决一整套问题,故此近几年一直在广泛普及。项目管理实际上是一系列简明有效的方案方法,而不只是所谓的抽象的理论和概念。

长期以来,我们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上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经验,知识体系也比较完备,植根于方法论的研究方式被证明是有效有益的,故此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总结完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⒈ 业主的项目管理(建设监理)

业主的项目管理是全过程的,包括项目决策和实施阶段的各个环节、也即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直至项目竣工验收、投产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⒉ 工程建设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管理

在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情况下,业主在项目决策之后,通过招标择优选定总承包单位全面负责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直至最终交付使用功能和质量标准符合合同文件规定的工程项目。由此可见,总承包单位的项目管理是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全面管理,既包括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也包括工程项目的施工安装阶段。总承包方为了实现其经济方针和目标,必须在合同约束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或实力,通过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地全面完成工程项目的承建任务。

⒊ 设计单位的项目管理

设计单位的项目管理是指设计单位受业主委托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后,根据设计合同所界定的工作目标及责任义务,对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工作所进行的自我管理。设计单位通过设计项目管理,对建设项目的实施在技术和经济上进行全面而详尽的安排,引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形成设计图纸和说明书,以便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和验收。由此可见,设计项目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工程设计阶段,而是延伸到了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

⒋ 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

施工单位通过投标获得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并以施工合同所界定的工程范围组织项目管理,简称为施工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包括工程施工质量、成本、工期、安全和现场标准化,简称目标体系。显然,这一目标体系既和整个工程项目目标相联系,又带有很强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自主性特征。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1.后期施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合问题,因此,务必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设置相关总包单位领导和分包单位负责人制度,除此以外,还要协调监理单位的工作。总之,要处理好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有效控制施工进度及质量,合理安排各个作业队伍的时间和人员调度,最大化的促进各单位之间互创条件,争取在齐心协力、全面协同合作的基础上保质保量按时交工。

2.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合理安排作业队伍的结构设置,科学分配人力物力资源,力争最高效办事。具体来说,应根据单个项目的规模、影响面等在合理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争取资源最大化利用。

3.管理人员要擅长分权,层层落实权利及相关责任,避免多手抓多手抓不牢的状况出现。管理人员要科学合理安排项目总体进度和施工项目细分,在细致明确的前提下,密切监督各部门的落实情况,及时协调各部门的进度。

(二)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与激励

土木工程建设的实施者是一线工人。从现状来看,施工队伍的个人技术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是有些施工单位存在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对施工人员的实际水平没有确实的考核,使得施工质量大打折扣,这就提示了我们要加强自身管理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经过自检、互检、交接检后,再报项目部,由项目质检员复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上现场之前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如墙体配筋图、模板施工图等。模板验收中主要检查板缝是否封堵严实、垂直度是否合格、测量模板安装是否满足房间开间要求等;钢筋验收则检查墙体的保护层厚度、箍筋间距、梯子筋以及暗柱暗梁的配筋是否符合要求等;抹灰装修则检查拉毛强度、面层平整度是否合格。

3.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一幢完整的建筑,其选址、设计、结构、材料、功能设置、施工管理、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都会对该建筑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而偷工减料、管理不到位是造成建筑物施工中的可怕隐患。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地震,最先倒下的建筑物基本上都存在质量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建筑施工施行有效监管这一义务,共同致力于建造出优质的百年建筑。

参考文献:

[1]赵林.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重要性问题创新 验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用新的治水思路指导水利工作,着力从依法规范项目法人职责、提高监理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施工图审查制度、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存在问题。保证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性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不断开发,水利工程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就需要比较先进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法,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可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也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运行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创新思路。

2、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多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经验,并参考相关的资料,总结了如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人员水平低

现如今,很多工程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雇佣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工程单位想的是使用普通的管理人员可以节约劳务成本,但是普通的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却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更严重的是耽误工期,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完成。

2.2 材料检验力度不够

材料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材料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非常关键,如果材料不过关,那么将导致严重的质量问题,所以要对施工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现如今,很多单位为了贪图节约价格,便采用质量差一些的材料,实则事倍功半。

2.3资金投入管理不妥

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对于其工程建设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很多单位对资金的投入管理都置若罔闻,没有严格的系统控制成本投入,造成了资金极大的浪费,也制约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2.4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不力

在我国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工作范围狭窄,对施工的实时监督较滞后,且质量分析专业人员匮乏、人力不足,监管职责不明晰,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相关项目的验收过程也不完善,很多企业被利益驱使,盲目追求过高的经济利益,忽视了成本的重要性,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水利工程寿命很短。

2.5验收工作不到位

在水利工程的后期,进行验收的时候,很多验收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按国家规定进行验收,验收力度不够,为水利工程项目以后的使用埋下了隐患,验收工作是一个很多的影响因素。

3、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创新思路

考虑到以上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必须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发掘更多的创新方法,为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造好的条件。以下为作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方法:

3.1 加强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选拔优秀的管理人员;2)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3)定期进行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

3.2 创新材料检验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材料检验,必须创新思路,做到以下几步:1)充分了解原材料单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所以要严格审查原材料的提供单位,购买单位的材料,必须要认清单位的合格证,要对单位进行各方面的调查,看是否是正规的厂家,该厂家的产品是否得到了认可。由此可见,对于原材料的供应单位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核实。2)要对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材料到单位后,质检人员要按照步骤合理的进行材料检验,对于材料的技术要求一条一条的进行核实,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返回原厂家,进行更换或者整改,务必一定要做到合格材料入厂。对于材料的合格证,质量检验证都必须齐全。做到万无一失。3)加强材料的管理工作。水利工程施工中材料的需求量很大,很大材料前期购买,到后期才能使用,为了能够在使用材料的时候,不会影响材料的质量,必须要按照材料要求合理的进行管理。每种材料按类型分类,合理有序的进行管理。

3.3 创新资金管理分配方法

创新资金管理分配方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严格管理建设成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成本,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资金的用途都要安排好,同时对于资金的管理,可以采用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比如资金管理系统,通过软件来进行管理,这样既科学又实效,大大提高了资金管理的水平,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支持。2)合理进行资金分配。资金的分配是水利建设管理的关键。劳务费用,材料费用等各类费用都要分配好,要进行前期的预算,并根据水利工程的实施,及时的调整资金分配,做到合理分配。

3.4 创新验收方法

验收单位必须在按照国家规定要求的前提下,制定验收文件,按照文件进行验收工作,验收工作要客观合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验收中要层层把关,保证施工单位的质量。对于验收中不合格的地方,要严格安装规定进行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3.5 整顿规范水利建筑市场

广泛融资建立有效的水利建设监督管理制衡机制,建立“同体”回避制度,同时规范工程分包管理;建立信用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项目法人监督力度;强化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严格管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检验进场材料、产品、设备,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健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3项制度标准;全面推进3项制度的实施。

4 结束语

总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必须要重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思路,监理与业主密切配合,措施扎实到位,施工单位积极响应配合,政府水利工程安全监督部门有效监督,在施工现场形成了一种对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迁,李江涛,盛昭瀚. 大型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论体系研究. 科学决策, 2009 .

第6篇

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BIM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讲解BIM的七层应用。第二部分结合案例讲解了4个议题:BIM的设计应用体系,如何实现BIM在设计、施工、运营中的协同作用,BIM的二维、三维协同设计,BIM的文件库管理和云计算(硬件计算的问题)等,这是黄总在长年摸索中总结的BIM应用难点(实际也是现在柏慕的4个服务方向),并且提出BIM的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柏慕是中国涉足BIM领域较早的。总体印象是经过8年BIM咨询、推广和培训服务的历练,它在BIM应用上比较注重体系。既注意形成一套应用的小体系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又比较注意将小体系纳入全行业的大链条、大体系中去考虑,比较重视方法论,这大概就是黄总会上多次提到的所谓“刀法”吧,他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值得关注。概念的方法论

1、概念的描述

在讨论应用之首,黄总很重视BIM的概念。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概念的正确解读可以引领应用的正确万向。

第一,作为中国BIM的早期探索者之一,他亲历了BIM进入中国后,从“BuiIding Information Modej”到“Builcding InformatiQR ModeIing”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与国外类似,同时也为该词的中文误译的原因提供了佐证,参见本刊今年第4、6期中的文章中的相关讨论),它是认识上的一次很深刻的变化。他解释说,BIM变为动词的意义在于一是强调建模的“过程”,即利用数字化模型进行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而且进一步强调建模的过程是“协同的过程”。二是强调“时间”的概念,因为BIM模型是4D、5D甚至nD(多维)的概念揉在一起的,添加其他多种信息而生成的,要把它们关联起来就要通过“时间”串联,加“ing”就是表示建模加入时间因素。

第二,BIM模型有别于其他模型之处是因为它更关注建模的“方法”和“流程”。他认为,建筑信息化模型比其它的模型有更深刻、更广阔的意义。BIM模型是由一个个的对象组成的,建模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也就是说系统图、命名、构造层的设置、体系、构件表、明细图不按方法来建,你就没法得到你要的东西,或只能得到你想要的局部图纸、甚至有些人连图纸都画不出来,因为你没有去正确定义这些信息,所以,“方法”和“流程”很关键。

第三,BIM是建筑生命全过程设计、施工、运营的整个过程的整合和综合运用。

第四,BIM建立的虚拟模型可以对建筑任何真实需要做模拟。他说:“现在的技术手段已经达到对BIM模型进行任何详细的分析,从而达到优化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现场问题的作用。”

第五,BIM模型整合了以往所有相关信息的表达方式。他说:“以前通过渲染图、CAD、Word、Excel等来表达建筑信息,形成一个个与CAD无关联的图纸、文档、表格或信息,BIM可以把这些信息归拢到一个模型上。通过文档的链接、超链接或直接添加到模型参数里实现,把所有4D、5D、加工信息等都揉合到BIM模型里。”

2、BIM应用的概念

BIM的范围很广,黄总援引何关培先生关于“BIM应用给建筑业带来的变化”的理论,把BIM应用归纳成七个层次相应的应用内容(见表1),表述如下。

(1)回归3D

企业、项目中最大的成本是沟通交流。有了可视化的BIM模型就有了最好的依据。它是真实建筑的虚拟模型。如果有疑问,先回到三维,可视化才可以拿到有力的数据支撑。3D可视化是贯穿整个七层应用的关键因素,BIM应用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

(2)协调综合

就是刚才讲的协同作业。企业、团队用BIM不会是一个人,设计有建筑、结构、水、暖、电,还有后面的施工、运营、所有材料的供应厂商等,都需要协调,但这个协调不是一天做成的。在一个专业(往往是建筑专业)里做到协调是第一步,然后与其他专业结合、同绿色建筑分析结合、与施工结合,一步步实现全产业的协同。不是说~定要等到协同已绝对完美了再去做BIM,那样你就没有机会了。

(3)4D5D

4D就是“时间”的概念、5D就是“成本”的概念,与BIM已结合很好。美国有U.S.cost与BIM是直接有接口的,所以由模型可以直接出的工程量,包括对P3、P6等软件都有接口,就能实现对4D、5D的整合,但这对技术要求又挺高,但它对施工企业管理者有参考意义,知道什么时问该干什么事,花多少钱,它对工人有指导意义,在交流上实现可视化,他知道应该在什么时间把工作完成到什么程度,要做的工程量和准备的工料是多少?所以这部分未来会有很多拓展。现在好多投标都要用BIM模型做4D、5D的模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团队改造

BIM会给设计公司、设计团队带来设计结构的改变。比如,设计院原来的工作模式一般是分成方案、施工图两块,效果图外包,概预算甲方做。但是如果用BIM做,方案已经做得很细的话,后面的施工图都自动生成,就不再需要别人做施工图,效果图也不需要单做,后期的工作会很快。这样,设计院内部用人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设计团队被改造。当然,要走通这条路就必须学习。另外,很多设计院都设立了BIM小组,人员组织比原来多了,也是一种团队改造,

(5)整合现场

讲几个技术应用,包括最基础的技术――可视化。柏慕用BIM做过成都一个异形别墅,把模型搭完后完成整个施工图。施工现场,工人就用三维可视模拟进到房子里去看,并且借助几百张三维的节点截图去施工,现在房子已出地面。虽然技术很粗浅,却很有用,解决看不懂图的问题。当然施工现场现在出现了更多新技术。例如,无线射频、RFFD技术、三维扫描技术等,已经都是成型的技术,BIM可以成为它们之间交流的平台。每个项目的难点不同,结合实际情况解决。柏慕的工作方式是了解工具的特点,与需求结合,形成方法。大部分人只停留在工具运用上,不知与需求相结合,这是大多数人应用中的“短板”。

(6)工业化自动化

工业化指在工厂预制、到施工现场组装。很多轻钢结构或大跨度混凝土预制构件的厂房都是工业化的建筑。工业化住宅项目是北京的重点科研课题。这个对设计和产业化的要求是什么7工厂预制必须非常准确、设计必须非常准确。盖里的设计是用Catia做的,工业化、自动化已经成为现实。成都的一个项目,把建筑做的模型信息读取,传给机械制造业,生成PLM文件,工厂直接加工成构件。用BIM同时可以解决设计错误和把许多东西进行预模拟,才使工业化成为可能,CAD很难做到这一点。

(7)打通产业链

中国过去十年出现了全球最大的效果图公司――水晶石,未来十年谁把BIM这条路打通,能做

出一个普适的商业模式,它就是世界最大的商业公司。举个例子,我们建筑设计中常用到墙、门窗、家具图块,假设你拉进的图块就是某厂家的产品,所有厂家、价格、规格、材质信息、可变插入信息都在这个模型上面,那造价就直接产生了,那么这条链就叫打通了,因为你拿到建筑设计模型里的就是真实的东西。柏慕的案例中已经变成现实,但把它变成社会普遍接受的商业模式、施工模式、运营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要把设计、施工、建筑构件等所有产业链打通。只有BIM可以做到。这是一个狂言、也是预言,也许未来真是这样,因为国外很多网站、厂商已经开始关注了,但我觉得中国更有希望,目前中国是建筑业最集中、发展最快、人力最集中的地方。

实践的方法论

1、思想方法

我观察到,柏慕的一些实践方式显示,他们考虑问题的方法是蕴含BIM整体全行业思想的,是纳入到BIM的总体体系中去的,是符合方法论的,可以借鉴。

(1)BIM在设计、施工、运营中的协同作用

黄总提醒大家,“很多人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家来自各个行业,一般只考虑本行业的内容,各自关心的点不同。但是,如果在BIM的应用中建模的方法不对、过程中没有反映某个信息,别人就没法读取,BIM就没有持续性。这是柏慕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怎么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得你在前期设计阶段做的东西后期能用,你稍微多做一点点工作,规范好,后期就可以利用。所以,在全行业内建立一个统一的BIM应用规范、流程、标准,还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就十分必要,藉此实现公司内的协作和跨公司的协作。比如,设计团队不仅需要内部的多专业协同,而且需要与施工单位、构件厂商、总承包商、工程管理公司等协同作业。”

(2)BIM在项目各阶段的应用

也许由于总体思想方法论是基于BIM全链条的,我发现柏慕的应用案例是多行业、多阶段的(虽然还没看到一个从头至尾使用BIM的项目,大概与目前中国的整体情况有关吧,期待BIM的进一步发展)。比如

项目策划阶段,利用BIM网上互动设计可行性研究平台做经济指标控制分析,朝向可视度,形体比较,建筑与环境关系分析,在网上互动场景模拟等解决设计图纸和财务数据完全没有关联、设计方案缺少科学数据和最大化投资收益的问题。

项目设计阶段,利用BIM的应用实现多专业协调,复杂形体的设计、优化、出图,绿色设计与LEED认证,网上协同作业管理平台等,解决CAD和效果图分离、各专业分离的问题,绿色、工业化、复杂形体建筑的设计问题。

项目招投标阶段,满足招标文件BIM要求,帮助甲方减少风险,洞察投标方的能力和诚意。

项目施工阶段,利用BIM做好质量及时间管理,保证工地实时报告工作进展。

还有地产项目租售中利用BIM做互动场景模拟、互动装修清单和报价系统:项目运营维护与改造升级中利用BIM做动态模型、了解物业运营健康指标、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模拟等,帮助物业继承管理好物业的信息,让产品跟上市场需求等。

2、组织方法

如前面所述,BIM的应用会给设计公司、设计团队带来设计结构的改变,即组织、管理方法的改变,内部协同设计同样要求有统一的标准及流程。柏慕在这方面有一套成型的方法。

(1)BIM的二维、三维协同设计

CAD/BIM设计协同工作模式,就是将设计文件放在公共的平台上,执行共同的企业CAD/BIM标准进行协同设计。在设计业务管理层面上,标准化、规范化能增强专业之间的信息沟通的及时性、强制性和互动性,大量减少重复工作,及时发现并更正设计错误,将各专业及各阶段的配合即时深入到设计过程中,提高人员的综合协同工作能力,为二维设计转入BIM设计时代打好基础。

(2)BIM的文件库管理和云计算

协同工作方式得以实现还需要对文档甚至于文件名的规范管理。包括文件命名、系统构件族命名及制作存档更新等。

3、具体方法

前面提到,黄总非常注重工作方法,强调BIM应用中“工具”与“需求”结合产生变通的运用方法有针对性地,柏慕总结开发了多种BIM的设计应用体系,会上介绍如下。

(1)BIM方案及施工图应用体系

由BIM模型就可以直接生成平立剖面图纸,直接导出到3Dmax里进行后期效果图和动画制作,从建筑设计的方案本到全套设计施工图纸,都是可以通过Revit模型的深化来实现。这种方式较以往使用Sketchup、CAD、3Dmax、Photoshop等软件间的反复修改、转化,相互不能实现关联修改来得高效快捷。

Revit样板文件及项目族文件和出图标准的定制是每个项目开始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此外针对不同项目选择BIM实施最佳方案并且制定设计流程也需要项目经验。现阶段Revit建筑专业在应用深度及经验积累上领先一步,能直接深化到施工图,但Revit结构和设备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建模阶段。那么现阶段如何实现各专业的协同呢?柏慕的经验是通过Revit的导出图层设置以及导出图纸技巧,实现Revit建筑专业与结构及设备专业的CAD互提资料。只有在未来的数年里,Revit结构及设备专业本地化定制和积累足够了,才能真正实现三维协同设计。

(2)BIM建模应用体系

BIM建模应用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模型搭建,管线综合,四维施工模拟,工程量统计以及BIM竣工图等可视化应用。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通过Revit系列软件和Navisworks,Showcase等软件的综合应用来实现。只有真正做深做细了(例如工程量统计的深度),才能发挥BIM的优势,形成和原有设计体系相融合的BIM三维设计应用体系,把建模能力转化为方案、初设及施工图出图

(3)BIM绿色建筑分析应用体系

应用Revit Architecture与Ecotect Analysjs绿色分析软件,通过二者之间数据的直接交换,可以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施工图不同阶段的可持续设计,使绿色设计有可信服的数据支撑,并同时完成绿色设计方案优化。

BIM绿色建筑分析的难点不在于软件的应用,而在于BIM模型的转化以及分析结果的解读和优化。在BIM模型转化方面,需要注意的是模型搭建的标准化以及相关设置的正确性,特别是房间体积的设置对于分析非常重要。

(4)Revit异型建筑设计应用体系

异型建筑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用常规的二维工具很难准确地绘制出图纸,BIM三维模型就能发挥出极大的优势。通过Revit的体量、概念体量等一些造型工具以及与其它建模工具的互导基本可以实现各种异型造型的模型搭建。

(5)Revit室内及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体系

室内及园林景观设计从BIM应用中可以获得以下主要优势

①快速、轻松地创建室内设计模型,并同步生成平、立、剖面特别是内立面图纸,实现设计的可视化,②查找和管理一个模型中的多个设计选项――这些方案可能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任何方面有所差别,③利用建筑信息模型中丰富、可靠的数据。从最初制定空间规划和总明细表到详图设计阶段精确的材料算量和成本预算,再到最后生成协调一致的文档。

(6)Revit大项目协同设计体系

随着BIM技术的进入,协同设计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个人同时在一个项目上工作,这样项目负责人就能整体控制项目,各工作人员修改方便,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项目的完整性、

所谓大项目协同,并不是指只有规模大、形式复杂的项目才能采用协同工作,而是综合考虑时间、人员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协同设计方式,“工作集”、“链接”、“组”或几种方式的组合。大项目协同设计中流程和标准的统一显得尤其重要,电脑运算速度的问题需要在模型创建初期充分考虑,以免项目后期电脑“跑”不动。

(7)工业化住宅及预制建筑(包括工业建筑)应用体系

工业化预制建筑的特征为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通过BIM的参数化及标准化模式,能够将标准化的构件进行统一、归并、简化,把所有构件如洞口、开关、插座的尺寸准确定位,优化减少构件类型,同时还能精确统计整个工程量及材料信息,同时可添加价格、厂家等信息,从而能够较准确地统计出材料造价、

第7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第8篇

关键词:5A;写字楼;智能化;施工质量;管控

中图分类号:TP212.6 文献标识码:A

一 5A级写字楼概念

5A写字楼就是指:甲级写字楼——智能化5A。其包含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CA(通讯自动化系统)、FA(消防自动化系统)、SA(安保自动化系统)、BA(楼宇自动控制系统)五个方面。

二 智能化质量管理概述

5A级写字楼智能化系统如同一个整体的建筑物神经体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类对建筑使用性能准求的不断提高,智能化系统工程目前已然变成当代建筑工程当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构成单元。5A级写字楼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关键构成单元是由硬件安装、软件开发调试两部分构成。系统硬件安装与土建、装修、电气、暖通、给排水、电梯等专业工程存在密切的施工联系,在此其中,楼宇自动化系统与受控设备的安装及数据接口之间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软件通常由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构成,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中心管理平台建设与用户需求存在密切的联系。5A级写字楼智能化工程施工质量的高低将对于写字楼的使用性能的提高有着十分关键性的作用。伴随着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的逐渐完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等专项质量验收规范的颁布,智能化工程质量必然将会获得显著的提升。

三 5A级写字楼智能化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在5A级写字楼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智能化系统集成商纵使有很少一部分的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人员,但仅仅是这些技术人员对工程管理方面了解的非常少,再加上基本施工力量上非常欠缺,所以并不能承担起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任务。

3.2不少施工部门纵使拥有一些项目管理工作人员,但是这些人员对于5A级写字楼智能化专业技术知识根本不了解,对于5A级写字楼智能化欠缺综合的实施能力。

3.3政府主管部门对于5A级写字楼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而唯有做好行业管理,创建完善的施工资质审批、审查制度,这样才能够依法对5A级写字楼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现实中的混乱情况进行科学治理。

四 量化管理

4.1量化管理的概念

量化管理是一种凭借科学管理为主要理论依据的管理,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以科学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发展成熟的自然科学为效法榜样,以追求精确、定量、客观为目标的管理方法。量化管理在最佳的区域中运用能够有效缩小“磨洋工”现状,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4.2量化管理的运用

在5A级写字楼智能化施工管理当中并没有对量化管理加以重视。量化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假设选用了量化管理,整个施工管理工作就会变得“可视化”。

写字楼智能化工程施工的量化管理是今后确定工程最终目标的首要条件。在施工作业当中,需要强化信息管理,监督工程信息及施工的进行程度,利用施工信息指导工程施工作业,分重点、有步骤的制定施工方案。

智能化工程职工开展量化管理,是科学制定施工规划、完善施工管理、提升施工监管水准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对于不能够量化的工作是不可以勉强的。只有在现实的工程施工作业当中开展科学有效的质量掌控,才能够达到最终的预期效果。为此,要想达到预期的科学掌控,采取量化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科学采用量化管理才能够达到经济、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五 5A级写字楼智能化施工质量掌控关键工序

要想确保施工中的各项工作能够保质量的顺利完成,需要在5A级写字楼智能化施工质量掌控中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措施:

5.1组织配备高水准的施工队伍,其中对项目经理、技术总监及质量工程师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对于工程施工队伍当中的关键职位负责人要经过严谨的考核,及进行详细的分工。对项目经理其要具备丰富的弱电系统工程现场管理经验,对施工进展及工程质量承担起相关责任。技术总监要具备丰富的大中型弱电项目规划及实施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够对施工过程中突发的各类状况进行科学的技术指导;质量工程师需要对弱电工程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熟知执行及验收的相关标准,同时需要对相关设备开展定期的检验,保证施工的总体质量。

5.2具备高质量的施工方案。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具备高质量的施工方案,来对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及规划。施工规划一定是对整个写字楼的设计、装修条件等加以认真考虑的,预防在施工作业当中出现需要调整方案的问题。为此,施工组织方案的制定一定要与其他的设计方案相结合。

5.3提高施工人员的操作水平及综合素养。对于施工工作人员来讲,具有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要对于实际操作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握。对于工程施工作业当中所关乎到的施工图纸及文件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对施工办理工作开展正确的科学指导,在操作工作当中才能够熟知的运用施工工艺,达到对施工作业中进行科学指导及有效掌控的目的。

5.4在施工工作当中,施工布线的综合运用必须要满足相关标准的通用器材,施工中所使用的器材、设备、传输介质及仪表等器具一定要达到国际通用器材的相关标准,同时需要兼顾到所使用器材的兼容性,以便于所使用的器材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模块化”运用,达到最佳的理想成效。

5.5在施工作业当中,需要针对每一个细小的方面开展科学的掌控,比如,对于施工中的重要管道及管道的预留洞孔等微小的方面都要进行认真的考虑。因只有对施工中的每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设计之后,才能够保证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现场实行三级质量控制点,在关健工序如设备进场、管线布置、安装粗验、调试验收、试运行结束验收等必须实行三级质量控制点控制;对空调系统施工中除上述三级控制点外如管件组焊、保温、试压、隐蔽工程等必须设三级质量控制点进行重点管控,确保设备质量、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合格,为安全可靠长期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5.6在施工作业当中通常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对于这些突发事件就一定要开展科学合理的改良,特别是对综合布线系统的安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与房屋建筑结构存在矛盾的事情出现,为此,为预防此种突发状况的形成就需要在施工前期阶段将这一问题考虑到。在进行施工规划的时候争取能够避免出现对写字楼结构及强度造成影响的因素,但也要保证不会对整个写字楼美观形成不良的影响。

5.7在综合布线系统施工作业完成之后,需要对用户之间的通信情况进行检查,在保证通信畅通的状况之下,需要对智能化系统的连通性及可靠性进行检测,在检测的过程当中需要对测试的最终结果以报告的形式交到上级相关部门。在工程检测完成之后需要交由主方开展相关审查。经审查完成之后,需给予三个月以上的试运营阶段,在这个时期当中更需要对于施工质量开展认真的考察,对于技术上不能够达到规定标准的开展技术调整,促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有关施工办理准求,以此才能够确保写字楼能够在预期内正常投入使用。

5.7专门完善的售后服务,积累现场的经验与实际数据,建立合规的技术档案,为日后的设计施工选材等提供依据,实现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结束语:

写字楼智能化施工质量管控对于5A级写字楼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上是本人对日常工作经验进行的相关总结,望能够对同行业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在今后的5A级写字楼智能化施工过程中,依然需要我们对于智能化施工质量进行科学有效掌控,以建设出高质量的现代智能建筑,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比尔盖茨的家[j]. 小学阅读指南, 2003,(z2).

[2] 殷滔, 周平. 5A级写字楼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初探[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6,(01).

[3] 陈典高. 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之我见[j].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4).

第9篇

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却早就出现了。它伴随着人类共同劳动或劳动协作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中西管理思想史是古今中外有关管理的观点和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中西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化、系统化。从学科的角度说,中西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中西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流是秉承客观的历史观。管理思想就是流传后世的前辈管理思想家的理论著作和管理实践。西方管理哲学是一种理性化的、操作化的、明确的,定量化科学式管理;而中国管理哲学则是一种整体性的、模糊性的、不确定和非优化的混沌式管理。二者的这种技术与操作层面特征区分来源于它们在管理价值观上的不同。中西管理哲学思想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二者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历史作用。出于这种差异,现代管理思想已经出现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路线的分歧。

二、科学分析中西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辨证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

(一)中西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

所谓边缘学科是指一门学科与另外一些学科有交叉关系,同时属于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研究范畴。显而易见,中西管理思想史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管理学概论都或多或少地介绍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特别是人类文明史等学科必须反映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的发展水平。然而,就学科内容比重及习惯性分类而言,中外管理思想史基本上属于管理科学范畴,因为它是用史学的方法来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主要向人们展示的是管理科学的内容。

(二)中西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

中西管理思想史展示的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从泰勒、法约尔等人的古典 理理论和梅奥等人的行为科学理论,到巴纳德等人的社会系统理论和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再进而到卡斯特等人的权变管理理论和明茨伯格等人

的经理角色理论,管理理论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具有动态性。研究中外管理思想史,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管理科学丰富的历史遗产,用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三)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反映人类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应该详细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介绍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实践发展水平;为了清晰说明某些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该思想理论的应用要求及其效果。对于尚未形成管理思想体系和管理理论体系的中外早期管理思想,除了从政治、经济、教育、学习、宗教等多角度反映当时的管理思想精粹外,还通过对当时重大而典型的社会管理、政治管理、工程管理实践的介绍,来折射和揭示管理思想的发展水平,从而加深对当时管理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四)中西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

到了近现代,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成为各国的普遍追求。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1911年,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在美欧得到较大发展,管理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随后又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亚洲日本认识到,引进外国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以改善自己的管理,他们抓住管理作为其重建经济的中心动力和关键因素,在日本掀起了管理热潮。这股热潮逐渐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又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冲击世界的一种发展潮流。社会各阶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投入到管理的研究与运用中来,人们对管理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成为当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到了现当代,国外许多管理界人士都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最突出的是日本的企业界。自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有“《论语》和算盘珠相结合”的主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将美国的科学管理和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式经营管理的“两个轮子”。中国的一些古文献,尤其是《论语》、《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都受到日本企业界和经营管理学者的重视,有些大企业甚至将其用作培训经营管理干部的教材。应当承认,国外企业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兴起和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创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启发作用。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杨先举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粹”系列,包括《孔子管理学》等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开始陆续出版。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的史学观的指导下不断引向深入。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管理思想史的著作相继诞生,标志着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由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写作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管理思想(主要是西欧和美国的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雷恩博士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也于1979年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其影响非常广泛;我国学者李明新、孙耀君、郭咸纲等先后撰写了管理思想史方面的多部专著,在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中西管理哲学走向触合的趋势

现代管理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与稳定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个因素,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的。因此,在当今世界,发展和稳定已成为人类社会新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在当今世界出现的一股试图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发展的稳定的关系的理性思索和重新定位。

中西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之不同。在世界意义上考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19世纪起受到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冲击。但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经过具有理性分析的操作行为的西方管理思想的冲击和洗礼后,再回到本身的起点,会反过来去对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造成冲击。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将会汇合与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个趋势一方面在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遭受危机,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所独具的深厚智慈和管理经验。可以肯定21世纪中西管理哲学必然要走向融合,管理哲学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姚威.从人性假设的演变看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J].

[2]宋刚,冯茹等.管理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对策[J].

[3]彭贺.论东方管理的研究策略[J].

[4]赵翰清.关于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

[5]蔺博.关于中西方管理差异分析的文献综述[J].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