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时间:2023-06-28 17:32:27

村镇银行行业前景

第1篇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对于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村镇银行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瓶颈,尤其是欠发达的落后地区,组建难度大,发展缓慢,亟须从源头上加以调整和解决。

一、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1月,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加快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末,全国已有148家村镇银行开业,发放贷款5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达6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发展呈现出美好的愿景。

湖南省自开展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已组建村镇银行5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三农”的作用。湘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来积极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得到了银监部门的批准。但在组建过程中遭遇中梗阻,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二、发展村镇银行的瓶颈

(一)政策失灵:自下而上,本末倒置。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只能实行发起方式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规定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这一规定,需要试点县市政府从最基层的县域开始向上逐级寻找主发起人。当前我国银行业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分支行对机构的设置缺乏审批权限。由于村镇银行的设置处于试点阶段,既没有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数量规定,更没有自上而下的特别指定。这样,形成部分试点县市“申请报告无处送,高层领导无法见,村镇银行无法办”的难堪局面。

(二)主体失落:路径单一>:请记住我站域名/<,一主难求。虽然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具备主发起人资格,但在欠发达地区,除农村信用社改制外,几乎没有地方性商业银行。泸溪县为组建村镇银行,成立了专班,明确专人,积极寻找主发起人,从起,先后与省内外10余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联系协调,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条件,但都因经济总量小、地处偏远而被拒绝。一旦找不到主发起人,村镇银行便无法设立,致使这一惠农政策成为空中楼阁,试点县市十分失落。

(三)市场失准:低门槛,高杠杆。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村镇银行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确实很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寻求一定的规模效应,一般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均在5000万元以上。加之主发起人难找,形成了“低门槛,高杠杆”现象,导致欠发达地区村镇银行市场准入难。

(四)布局失衡:抓大放小,弃乡进城。按照村镇银行试点初衷,本应在欠发达地区优先发展。据对全国已开业的148家村镇银行调查分析,除先期试点的六个省份外,一般机构都设在相对较发达的县市一级,乡镇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呈现出“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县城多、乡镇少”的不均衡格局。

(五)价值失离:嫌贫爱富,弃农逐工。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而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高风险、低效益的弱势经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在农业政策性保险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受利益驱使,村镇银行在价值取向上偏离宗旨,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工业行业。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改“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建议完善村镇银行试点政策,调整规划,以地区为单元,坚持向欠发达地区、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将试点任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扩张计划进行捆绑,自上而下指定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村镇银行发起任务。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达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时,要求其在相应的欠发达地区发起成立一家村镇银行,以打破试点乡镇、试点县市层层向上争取无门的难堪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提高认识,勇于担当,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好社会效益。

(二)调整方式:改“发起成立”为“组建成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最终都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的。村镇银行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支持的是弱势区域、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应当可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在部分难以找到主发起人的欠发达地区,适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定县市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改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为地方财政出资组建成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关键在于加强管理,而不在于谁发起。因此,不能因为找不到主发起人而影响村镇银行试点进程,进而影响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的架构和惠民政策的落实。

(三)优化布局:改“抓大”为“扶弱”。根据《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布局,坚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优先原则,充分体现“扶弱”的优惠政策,力争欠发达地区的县市至少设立一家村镇银行。尤其是目前处于金融服务空白的乡镇,要设立村镇银行,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盲区”问题。

第2篇

“围城”内外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降低到15%……密集出台的政策,不断把村镇银行推向了金融综合改革的最前沿。与此同时,民间资金欲组建银行,监管部门“规劝”其先以村镇银行入手;小贷公司想做大,监管部门建议考虑转型为村镇银行。一时间,村镇银行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但事实上,村镇银行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村镇银行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某业内人士就小贷公司的前景如此谈到:“从长远来看,小贷公司自有注册资本金和股东扩股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公司更是因为资金短缺呈现出半歇业状态,难以做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若此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小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积极性。”为此,他建议,在融资渠道上,政府应当允许小贷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小贷公司;在转型方面,政府应当降低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的门槛,逐步允许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业务发展前景较好、达到一定规模的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

实际情况并非如该人士所设想,很多小贷公司对村镇银行并不“感冒”。其中,村镇银行利润远远低于小贷公司是重要原因。今年1月,某媒体记者在苏南某市采访时,发现2012年该市4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在20亿元左右,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相当于当地一家2个亿规模的小贷公司的年利润。

“前几年,政策面上说小贷公司做得好可以转为村镇银行,现在利润倒挂这么严重,小贷公司都看不上村镇银行,那么点利润,谁想转?”一家小贷公司的法人代表说。

同时,部分“围城”内的人对村镇银行并不看好,大有逃离迹象。黎华(化名)是某村镇银行的股东,由于投资金融领域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起初听说可以入股村镇银行,黎华便毫不犹豫地投了300万元。然而入股近3年来却从未分到过一次红利。对于一个颇为成功的民企老板而言,这可能是他最为失败的一次投资。“从去年开始,我就打算卖出村镇银行的股份,但一直找不到买家。还有不少股东找我,希望将手上的股份转给我。”黎华说。如今,村镇银行“钱”景不佳,像黎华那样萌生退意的村镇银行股东并不在少数。

吸储困局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受限、盈利能力差,吸储难已成为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常规来说,一家银行其个人储蓄存款的占比应在50%以上,才能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银行形态,公众认同度不高,品牌效应一般,公众储蓄存款吸收难。一位村镇银行的大厅经理说,“有时一两天也没有一笔储蓄存款”。

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双重“吸储难”的问题,使得其存款规模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比率很低。由中国社科院曾刚执笔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2011年)显示,在192家选取的村镇银行样本中,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3.94%,最低仅为9.74%。总体来看,比不上商业银行9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村镇银行吸储困难。

村镇银行吸储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成立时间短,居民了解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吸收存储缺乏公信力;二、网点少,流失大量潜在客户;三、村镇银行的结算能力、科技支持、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硬件不完善。

同时,村镇银行在业务上的单一,对增加储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理财产品,没有其他中间业务,我们想通过这些业务来变相揽存都做不到。”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在他看来,村镇银行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它更像是20多年前的农村信用社,“拿这种最原始的银行服务模式,跟现代化的银行竞争,我们没有胜算”。况且,在农村,村镇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银行,一些老牌的涉农银行在农村市场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其实并不是“金融盲区”,靠提高贷款利率来维持高利润也不现实。“盘子做不大,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好。”另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要把盘子做大,就只有把存款做大,但是目前,把存款做大的难度无比之大。

“不务正业”

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旨在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目前,村镇银行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突破。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冠以“村镇”之名的村镇银行即不进村也不入镇,机构和服务对象都停留在县城、甚至在地级市,村镇银行徒有虚名。

村镇银行定位主要体现在建立的地点,地点决定了服务对象。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比较理想,主要是集中在县城,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以辽宁省为例,建立的24家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注册在县城。

除了村镇银行不进村落镇以外,相当部分村镇银行“不务正业”,并非真正支农支小,难以真正缓解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村镇银行的基本政策定位是服务“三农”,其成立的初衷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产生“投偏”现象,表现形式是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由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多元,大部分股东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如果按照政策要求把贷款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短期看盈亏平衡都很难实现。因为额度小、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的“三农”信用需求难以与按照现代统一商业金融模式设立的村镇银行相适应,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村镇银行大多会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能够获利较多的领域。因此尽管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写明“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较难执行。

任重道远

在中国,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而偏远贫困地区又是农村金融最为薄弱环节和发展难点,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给社会所有人群提供同等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机会远远低于城镇人口。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缺少钱,而是没有按政策要求和市场规律解决好投向问题。组建村镇银行,就是要再造“供血”机制,由强势的投资方扶持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进行直接补位,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未达之位。

村镇银行被寄予厚望,而现实发展却显得举步维艰,要将村镇银行由“鸡肋”重新变成“香饽饽”,需要对症下药。“需要一揽子的措施以及多方合作。”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他指出,当地政府应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比如加强对当地贷款户籍企业的把握和了解,帮助村镇银行掌握充分的信息状况;同时想办法改善、提高所在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帮助他们经营好自身企业,提高经营业绩,从而提升其还贷能力,降低贷款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松原市中心支行孙旭艳撰文指出,村镇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率应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在缴存比率上应低于农信社比率,给予村镇银行更大的流动性,确保货币供给的能力,以实现赢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还有专家建议,以“先征后返”形式对村镇银行实施税收优惠,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税率和扶持政策;适当降低村镇银行银联入网门槛,促进村镇银行卡业务发展;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

村镇银行是中国目前最小的银行。它的市场定位、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决定了其不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比高下。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出现的问题,需要抓紧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首先,从整体上优化村镇银行的布局和规划。在全面评估村镇银行现有规模、发展布局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准入和监管政策,调整现有发展规划,适当放慢审批节奏,避免盲目求多、求快,原则上不鼓励跨省设立;严格控制村镇银行设立异地支行,防范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快速扩张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同时,加强引导,着重在后续规划布局上解决村镇银行存在的区域失衡、县乡失衡问题。

其次,建立村镇银行稳步发展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科学把握准入标准,确保村镇银行的组建质量。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管控能力给予不同指标,激发、促进大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促进政策性银行、大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参股或控股村镇银行,条件成熟时作为出资人直接设立村镇银行。把控中型银行大规模建立村镇银行的冲动性,约束小型银行盲目铺设,严控村镇银行设立子银行。鼓励发展好的村镇银行发行上市,将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转板”为村镇银行。

再次,加强前瞻性研究,准确评估法人和自然人等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条件和潜在风险,扶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从制度层面解决村镇银行内生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同时,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支撑体系,对在乡镇设立和给予农户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一定比例的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镇银行,比照农村信用社标准,由财税部门减免一定的营业税、所得税,地方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和专项奖励支持。

第3篇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其标志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不断的发展扩张。“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转移,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三农”问题的侧重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是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城镇化背景下,面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对于金融的需求更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更多新的要求。

 

1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服务对于“三农”的作用

 

1.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逐渐转变为土地集约模式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发展驱使下,农业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不断的增加,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不断地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和服务方式,提高对于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1.2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镇化的发展正推动者农村的各项建设。仅2015年中央财政就投入资金2万多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生活水平等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众多的建设发展需要,60%以上的农村发展项目由于缺少资金投入无法启动实施,加强金融服务迫在眉睫。

 

1.3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解决农业、农村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经济结构不断的调整,新的农业技术、农业项目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持续性投入不足,必须依靠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民资金困境。

 

2城镇化背景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渠道不畅通。与各种企业、大型项目相比,农业生产项目要想从银行获得贷款渠道依然不畅通。办理程序复杂、时间长、所需条件严格,很多农民不愿意到银行贷款。(2)金融服务方式落后。在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趋势下,银行现有的金融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3)信用评估制度不完善。由于针对农民的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银行无法通过信用档案对进行快速的评估,导致涉农金融服务手续冗杂。

 

3城镇化背景下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策略

 

3.1加强对涉农服务产品研发全面深化金融服务

 

城镇化背景下,全面深化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是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方面。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贷产品的研发,根据农村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找准信贷管理制度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切合点,研发针对农村贷款精品业务,并以此为引擎,不断延伸营销链条,强化农村信贷市场,培埴潜在优质客户。

 

3.2借助国家倾斜政策扩大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此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随着鼓励农业经济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政策的出台,农村对于金融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要主动抓住这些政策机遇,多渠道抢占农村市场份额。(1)要根据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政策,减少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体制障碍。(2)根据国家涉农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投入。要明确市场重点,优中选优,重点投放产业政策导向明确、发展前景好、贷款收益高的农业项目,尽可能的降低市场风险。(3)要借助政策支持降低农业产业的融资成本。在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国家各种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减免农业产业融资费用,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将国家的政策优势,转化为银行的发展优势。

 

3.3完善内控制度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是确保银行健康运营,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保证。(1)进一步优化内控环境。加强外部和内部的稽核、监督组织,完善银行稽核负责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2)充分利用政府部门作为第三方担保机构,建立农村、农民、涉农企业信用档案,严格按信贷新规则要求进行评级授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贷后管理。(3)进一步完善基层经营权监督机制。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对于金融需求增加,但资金投入领域比较复杂,容易出现混乱。这就要在不断扩大银行授权的同时,也要坚持授权有限的原则,严格执行法人授权制度,根据各农业项目的资金需求状况,采用差别授权、转授权等制度,将经营行为放置在制度监管之内。

 

3.4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在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是降低涉农金融服务成本的重要措施。(1)要简化农村金融服务流程。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通过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普遍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管理中心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便捷化的金融服务。(2)抓重点客户的维护。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时候,要科学评估,建立潜力户档案,建立农业金融服务项目库,抢占优良客户市场。(3)推动主动服务。要通过通过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服务模式,助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搭建农业、电子商务、银行之间联系的桥梁,以此,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三农”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城镇化 农业银行 机遇

一、引言

农业银行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2009年1月15日,农业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在2010年完成“a+h”两地上市,正式成为大型上市银行。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的特色主要在于其农村网点广泛遍布全国,由于历史定位,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也是未来农村金融深化的最大参与银行,在县域金融业务上具备绝对优势,中短期内难以被同业取代。近年来,农业银行紧抓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探索运作模式,创建服务品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至2009年,农业银行共投放农村城镇化县域法人贷款327.4亿元。而在未来三农贷款获得国家政策的鼓励,农业银行受惠于该类贷款增速将有望高于其他大行。

随着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农业银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路径。近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宅基地换房、土地增减挂钩等新动向,地方政府通过实施撤村建居项目,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又增加了耕地面积。在此背景下,农业银行分布各地农村的多家分行开展了增减挂钩和撤村建居项目等有关业务,为在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城镇化建设的涵义和基本现状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据《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进入城市社会。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居民化都需要大量资金的积累和投入,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由于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与商业性金融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使得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面临着诸多资金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给总量不足,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效率偏低,金融支持结构单一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不足。

根据有关研究分析表明,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方面存在若干金融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窄,筹集企业资金比较困难,根据有关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初始资金有74%是自由资本,来自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几乎为o。而城镇化建设中筹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体积累以及农户的自有资金。资金严重缺乏导致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十分的缓慢。

三、城镇化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作为长期服务于农村市场和农村经济的国有银行,农业银行的三大支农任务之一则是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将是农业银行未来发展业务的新领域。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各项业务活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有县城2000多个,乡镇有3.4万个,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今后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金融方面的信贷需求,从而给农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

第一,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首先是房地产建设产生的贷款业务;其次,基础建设产生的信贷需求。这两方面的信贷需求都需要银行大量资金的支持,农业银行可以通过放贷为城镇化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信贷,结果必然是双赢的。

第二,城镇化建设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乡镇企业,尤其是很多个体私营企业,对于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资金需求较大,也更为迫切,它们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之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重新回到农村,解决资金需求的矛盾。农业银行可以充分把握这些新的机遇,开拓其业务空间,把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而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建设,政府和有关部门将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各方面吸取内外资金,作为根基在农村的农业银行则获得相对更多的机遇,这些资金将会成为农业银行的大量存款,为农业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城镇化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将

直接为农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加快农村城镇建设的进程,会为农村释放出潜在的消费能量,促进农村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0.9%。同时,城镇化建设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自给消费,而提高商品消费的支出比例,对购置大宗生产、生活用品和精神方面的消费都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个将带来相应的银行消费业务。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农民由农村迁移到城镇,其生活习惯,消费意识都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服务需求明显增强。目前,在新农村规划的城镇地区,不但是存、贷款和结算业务量成倍增长,银行卡、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第三方存管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认识城镇化建设对农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在新形势下,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农业银行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各大银行加大其在农村的网点建设,包括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支农政策的引导下,加大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银行在2010年推出了在“三农”服务定制化产品“益农贷”,而建设银行则积极开设村镇银行、创新新农村建设贷款等十余个支农特色产品,据统计,截至2010年,建设银行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3.4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达到87.86%。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都拥有农村的“黄金客户”,使得农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业务竞争。如果农行不加强自身的经营策略,则有可能面临资金和客户流失的风险。第二,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农业银行的贷款占比过高,若城镇的产业经济没有发展或者发展缓慢,则可能会加大农业银行的未来信贷风险成本,甚至会造成农业银行大量的政策性亏损。此外,如果有关行政政策干预和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缺失、还本付息意识差等原因造成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的话,则会使农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经营陷入困境。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县域工业化的趋势明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对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而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部分,应注重加强其在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经营机制、监管机制、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提升,争取进一步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一,农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及时开发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业务新品种。农业银行应加快推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有创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能够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个人和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农业银行应该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应根据当地的“三农”金融需求,把握好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积极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努力满足农民多元化信贷需求和企业信贷需求。

第二,农业银行应该防城镇化信贷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信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又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城镇中小企业不计其数,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就会被淘汰。因此农业银行应该强化其信贷监管,从而确保农村城镇化贷款投向合理、风险可控。

第三,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其业务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力度。农业银行应该根据小城镇建设信贷市场的特点和客户需求,加大宣传的力度,提升营销理念,为农业银行在同业市场的竞争中发展创造新的活力,有效拓展农村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市场,把小城镇建设信贷业务延伸到居民建房零售业务以及小城镇建设用房开发等消费贷款等方面,满足市县级支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第四,农业银行应该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了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有关业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客户的需求,为相关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关金融咨询和个人理财服务,满足农村客户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

总之,在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银行一方面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创新自己的产品,优化工作流程,提升银行的服务,不断拓展其业务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化商业银行意识,理性地思考、科学决策信贷,稳健经营和管理。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地支持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才能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实现互利多赢,在今后能得到更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河.农村城镇:信贷支农新平台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18)

[2]卢若夫,何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劣势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di.西安金融2001,

(2)

[3]农行黄冈分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对策[d]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3,(8)

[4]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三峡分行课题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4)

[5]王全达,王华龙,黄勇,万金农村城镇化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现代金融2010,(11)

[6]刘芸芸,张辉,胡卫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农行经营效益~对农业银行走出经营困境的调查与思考『d1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第5篇

1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负债业务进展缓慢,存贷比超标问题普遍

资金筹集困难,是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村镇银行通过负债手段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社会认同度不高,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社会认知度低,公众普遍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有钱也不愿存。②目前,村镇银行结算渠道不畅,无法通存通兑,也无法发行银联卡,大多数村镇银行的异地汇划必须通过行,因而汇划款项难以实时到账,这样的弊端使得企业缺少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意愿。基于以上原因,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536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为1006.7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0.107%。同时由于存款的增长率和贷款的增长率不匹配,很多村镇银行的存贷比超标。

1.2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村镇银行业务主要面向农村地区及中小企业,而农村地区明显大量缺乏金融人才。造成村镇银行专业人才奇缺状况的原因:①在于其是新兴事物,并且主要业务面向“三农”,这样的机构发展对于国家政策的依赖度很高,前景难以预料,因此有经验的金融专业人员为自己的发展前途考虑通常不愿进入村镇银行;②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一般缺少金融行业的从业经验和农村金融的相关理论知识,而员工的业务经验及管理经验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和发展。

1.3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商业银行,其发展受到农村经济一些固有特征,比如高风险、低收益等的影响,应当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目前,村镇银行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为25%和5%,都明显高于与其服务目标相同的信用社。村镇银行在现阶段的起步发展阶段,只有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得到适当的补贴和优惠,才可能化解风险,求得长远发展。

2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而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更是高于其他商业银行。①村镇银行的服务目标在“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农业保险机制还未形成,更加剧了农业贷款的信用风险;②相比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由于成本和技术问题等等原因难以进入征信系统,其贷款对象往往在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贷款记录,这样无疑更加增大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

2.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村镇银行正在业务拓展阶段,业务相对单一,主要是存贷款业务,其面临的状况是吸收存款难度大而贷款需求旺盛,同时贷款回收也存在一定问题。村镇银行目前还没有被广泛的认可,设立地区和服务目标又与农信社和邮储银行这些已成规模的金融机构相重合,争取存款业务的道路艰巨而漫长,但同时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全国联网的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严格复杂,这一目标客户群的贷款需求又极其旺盛。这样的业务现状带来存款和贷款数量及期限的严重不匹配,从而造成流动性风险。

2.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进行扶持,但村镇银行目前的发展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前景还不明朗,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金融人才以及金融管理人才都持观望状态,不愿加入村镇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的业务操作人员往往是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社会招募人员,其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的欠缺使得村镇银行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另外,村镇银行也大量缺乏具有金融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管理层的不专业,也很难在业务部门出现违规操作时及时发现风险。

3村镇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3.1健全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快进入征信系统进程在学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较成熟的信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机制。①必须实施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完善贷前、贷中、贷后三阶段检查,全面对贷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②在还款监督机制中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成立贷款人相互监督小组,充分运用群众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以达到最小的监督成本,最大的还款效率。③必须加强内部工作人员培训,加强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信贷人员责任心及工作方法的指导。加快村镇银行进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进程,是降低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村镇银行应加强农户以及相关中小企业信用数据信息的收集,对服务客户的基本信息、信用交易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用资料做到全方位记录。在进入征信系统的技术、管理、资金方面的不足可以寻求人民银行和政府的帮助与支持。

3.2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品牌宣传,拓宽融资渠道为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紧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存贷款比例等一些流动性指标加强监测,高度重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程度。增加负债业务能力,吸收存款是解决流动性风险的根本途径。村镇银行存款不足的首要原因是公众信任度低,可以通过扩大宣传的方式树立形象,加大在平面媒体及电视、电台的宣传投入,强调村镇银行不是私人性质的金融机构,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控股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经验,消除潜在客户对于资金安全性的顾虑,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入股,通过这种方式赢得对公客户。除此之外,增加村镇银行的金融业务,扩大其融资渠道也是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比如开展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业务等。

第6篇

致力改变农村金融现状

《银行家》: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请问,《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您认为意义如何?

臧景范:“三农”问题一直倍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村金融又是“三农”的重要支撑。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银监会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责无旁贷。

近年来,银监会积极督促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作风,转换机制,增加投入,有效支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是,总体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服务仍然比较滞后,其与城市地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不协调,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不适应,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机构网点较少,覆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二是农村信贷资金供应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适应,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银行业机构在农村地区的信贷投入过少。这些银行业机构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投放在农村地区的信贷资金基本维持原有的存量,新增投放大量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没有切实承担农村信贷投入的社会责任。三是现有农村银行业机构的服务效率低、手段落后、历史包袱沉重。四是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等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农村的各类产业赢利性低,农民和农村小企业的还贷风险高,抵押担保手段少,不少农户和企业的贷款需求还难以满足。五是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没有形成合力,在农村地区进行信贷资金投放缺乏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信用基础。

为解决上述问题,从2006年年初开始,银监会就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初步掌握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构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供了决策依据,其后银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社团贷款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的指导意见》。

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又在认真研究论证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意见》,其目的就是通过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尽快使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意见》的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重大突破,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创新,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准入政策必将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十二字”核心

《银行家》:您在2006年12月22日的新闻会上将《意见》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低门槛、严监管;增机构、广覆盖;拓功能、强服务”,能否请您再具体阐述一下其含义?

臧景范:“低门槛、严监管”是银监会这次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基本原则。所谓“低门槛”,就是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面;“严监管”就是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

《意见》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合理确定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四是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取消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在县(市)、乡(镇)、行政村设立分支机构拨付营运资金的限额及相关比例的限制。同时,《意见》在投资人资格与境内投资人持股比例限制、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新设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审批权限和公司治理等方面,也适度降低了门槛。

为落实“严监管”的持续审慎监管原则,《意见》强调,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法人机构必须执行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在任何时点,其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得低于100%,内部控制、贷款集中、资产流动性等应严格满足审慎监管要求,并针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大于8%,介于 4%~8%之间,降至4%、降至2%等四种情形,适时采取递进式严格监管措施,以确保及时分类处置有问题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

“增机构、广覆盖”。在农村地区增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机构覆盖面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和竞争不充分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辖区域的乡(镇)或行政村,并规定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以下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二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和农村小企业也可按照自愿原则,发起设立为入股社员服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的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三是鼓励境内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四是支持各类资本参股、收购、重组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将管理相对规范、业务量较大的信用代办站改造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五是支持专业经验丰富、经营业绩良好、内控管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现有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本机构所辖的乡(镇)和行政村增设分支机构。农村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新设立的机构,其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辖区域的乡(镇)或行政村。

“拓功能、强服务”。目前农村金融基本上只能提供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农村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银监会在《意见》中“增机构、广覆盖”的同时,特别注重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这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有效措施。《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当地客户合理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的保险、、租赁、保管、担保、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充分利用商业化网络销售政策性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银监会充分鼓励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业务合作,积极适当拓展业务空间,大力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创造条件在农村地区设置ATM机和发行银行卡,以便为广大的居民提供更广泛、更便利、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银行家》:为什么要强调“先试点,后推开”?您能否具体说明一下实施的时间表?从什么时候开始受理申请?

臧景范: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市、区)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目前主要基于以上地区。

考虑到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调整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推动这项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必须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先中西部、后内地;先努力解决服务空白问题、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的原则和步骤,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办法,稳步推开。首批试点将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

《意见》后,各有关方面都非常关心如何执行,特别是具体实施的时间表。目前,银监会正在组织力量抓紧制定几类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行政许可的实施办法,拟于2007年1月底前实施(当然仅限于先行试点的6个省份)。申请设立的机构,除符合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及股权要求外,还要具备其他审慎经营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意见》要求的注册资本是最低限额,按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多少资本就只能经营相应规模的业务,如果业务规模增加,就需要相应增加注册资本。另外,首批参加试点的6个省(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基础性准备工作。

增量存量改革并进

《银行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仍在进行之中,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还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

储蓄等,在农村金融存量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增设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处理这次准入制度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

臧景范:农村金融改革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包括服务体系、结构功能以及公司治理、内在机制等。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总体进展顺利,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经过3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农业银行的改制方案正在积极研究和论证,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扩大了业务功能,邮政储蓄银行也已经正式获批开业。

这次银监会对农村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与整体农村金融改革是一脉相承的。同时,通过准入制度改革而新增设的农村银行业机构在形式上主要是农民之间基于互助而成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在县(市)或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以及商业银行机构在农村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这类机构在性质上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不同,并且有特殊的业务营运要求,它们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从而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农村地区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并不影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继续深化,从改革目的上看,都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银行家》: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会不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如何确保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臧景范:银监会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调整放宽,是在股东范围、注册资本、业务准入、人员资格、公司治理、行政审批等方面的调整和放宽,在审慎经营方面的要求并没有放宽。在监管要求方面,突出强调监管机构“要强化对资本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资产率及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的持续、动态地监管”,“村镇银行不得为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贷款”防止出现贷款集中或贷款高度关联等问题。

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在具备商业可持续发展条件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对市场容量较小,不具备设立分支机构条件的地区,鼓励商业银行创新服务手段,为这些地区提供灵活的服务。银监会对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宽准入、严监管”的原则,对业务发展严格监管,对机构风险及时处理,使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银行家》:为什么要规定至少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起人?信用合作组织也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吗?

臧景范:吸收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起人,主要是为了引进管理、机制和产品服务,有利于增强新设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是确保新生银行从一开始就具备良好基础的重要措施。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具备银行经营经验,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较为成熟,在产品开发、服务支持、清算网络、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就可以借助外部的经验、力量和资源,引入相应的资本、技术、管理、产品和人才,打造新生银行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基础,防止“先天不足”,避免走弯路。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信用合作组织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它是由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并为入股社员服务的金融机构,因此,此类新设的信用合作组织不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

《银行家》:解决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单靠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可能只是一个方面,您认为是否还应该有跟进其他政策?另外,您对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还有哪些建议?

臧景范: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单靠银行业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和放宽,降低机构、业务准入门槛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准入制度改革,可以吸引部分资本到中西部创业发展,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环境较差、市场发育程度不高,仅靠监管上降低准入门槛,还难以实现这些地区金融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还有必要从政策上给予激励和引导,需要相应的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予以支持,以达到降低门槛的政策效应。这是一个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

第7篇

全力打造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新宣堡样板

乡镇绿色发展典型材料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对全市上下发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致力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2020年,宣堡镇将围绕建设“宣堡生态涵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加快“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全力打造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新宣堡样板。

一、聚焦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多规融合上求突破。

一是国土规划与资源布局相结合。高起点规划建设“生态涵养区”,促进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统筹集镇生活区、工业集聚区、农业产业园、旅游观光园、污水处理厂以及12个村的布局定位。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打保护”理念,充分尊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和镇村区域分界,实行“规划一张图、全镇一盘棋”,力争把生态效益的覆盖面最大化。二是区域配套与功能布局相结合。严格遵守《江苏省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全面贯通循环路道,有序畅通河道水系,突出古银杏公园核心区、集镇片区、郭寨村片区、银杏村片区等重要功能区建设,把生态建设具体化、项目化、资产化。2020年,确保境内形成一条“路畅、景美”的半马跑道,力争古银杏公园核心区水系贯通,郭寨村、银杏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风生水起、“靓点”频现。三是环境整治与形象提升相结合。实行“点、线、面”重点打造。点上着重提升镇村核心节点整体形象;线上高质量推进东循环线、桃园大道沿线立面改造和景观提升;面上全面铺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坚持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实施庄台绿化、河道净化、院落美化、路灯亮化、乡村文化“五化”工程,推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示范村、特色样板村和文化古村。

二、聚焦生态产业培优做强,在发展模式上求突破。

一是做优林果产业。发挥青年创业富民党支部引领作用,整合全镇50个苗木业主资源力量,推进2.2万亩林果产业提档升级,布局以花卉、苗木、农耕、采摘等为不同主题的特色农场,充分研究银杏等不同农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内涵、产业化路径等,推动林果产业由苗木向鲜花、种植向园艺、地栽向盆栽、绿色向彩色、卖产品向卖风景转型,使全镇真正做到四季有花、有果、有绿、有景,不断提高林果产业发展质效。二是做强乡村旅游。深度挖掘宣堡镇作为“中国银杏第一镇”的品牌优势,以国家古银杏森林公园为依托,以优美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宣堡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内涵,科学设置旅游线路,差异布局旅游项目,逐步完善旅游配套,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全力打造5A级“银杏养生风情小镇”,使旅游形式由观赏游转变为体验游、休闲游、宜居游。三是做大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各村农业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大棚果蔬农业、稻田综合种植农业、高效设施农业,在优化“一村一品”的基础下,推动“一镇一业”的建设,带动全镇农业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

三、聚焦生态兴镇富民增收,在特色发展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带动富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鞋帮编藤加工等家门口的富民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村级银杏合作社,与供销社合作建立电商平台,与本镇银杏深加工企业合作建立紧密型连接机制,努力促进果农增收。推广郭寨村、西宣村在家前屋后栽植麦冬等经济作物、受益由村和农户三七分成的做法,拓宽富民途径。二是突出抓好创业就业促进增收。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土地流转、项目扶持及资金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苗圃产业。深入开展“头雁领飞”创业,建立党员创业带富示范点和党员培训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发展苗木特色产业,使其成为“绿色银行”,确保持续推动增收。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水平,使广大农民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三是突出抓好农旅融合助推脱贫。立足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果蔬种植,形成由传统零散家庭户种植向大户经营转变的新格局。全镇先后建立原生态果场4个、果园6个,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种植水蜜桃、冬枣、火龙果、猕猴桃、软籽石榴等各类水果近3000亩,配套开设农家乐、民宿,打造“有美景赏、有美食品、有民宿住”的“三有”旅游项目。

聚焦富民,民心所向;绿色发展,大势使然。宣堡镇将将大兴实干之风,坚持绿色发展,做深做透“绿色”文章,努力使“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村强民富成效更好。

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银行绩效;平衡计分法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21-02

自从2007年3月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金城镇开业,已诞生6年有余。据统计,目前设立村镇银行已达1534家。这期间,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农村地区。在这些村镇银行中,有盈利的,也有亏损的,由于各家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长短不一,境况也千差万别,仅仅以财务能力来评价其绩效显然是不够全面的,需要考虑银行的各种特殊情况,在这方面,平衡计分法更能全面评价村镇银行的绩效。

1 平衡计分法简介

平衡计分法是一种综合型的评价方法,体现了全面的绩效管理理念,适用于对部门的整体考核。该方法是一种兼顾财务与非财务因素评价的复合型评价指标体系,是1992年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RobertS. Kaplan和复兴国际方案总裁David P. Norton提出并设计。具体来说,平衡计分法考核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顾客感受,内部价值,成长与持续性以及财务因素。顾客感受即作为消费者的顾客对企业服务效率的感受,比如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硬软件配置以及售后服务水平等。内部因素考量的是企业的内生价值,内部资源的整合力度与效率、挖潜的效率、激励约束制度的设计以及公司治理水平等。成长与持续性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不仅满足于现有业务与市场,对未来市场的把握与控制也要具有较高的水平。财务绩效是企业绩效研究的经典内容,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经营能力以及债务水平等。

2 三家村镇银行的案例分析

村镇银行地域性特征明显,我国各地经济、社会、民俗等各方面条件千差万别,因此,研究比较村镇银行的绩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也很难形成一般性的结论,这是本文研究的难点所在。为此,本文选择了位于湖北西部地区的湖北恩施村镇银行和位于湖北中部的两家村镇银行作为分析的对象,对这三个村镇银行进行平衡分析法分析,以支持相关结论。

2.1 三家村镇银行简介

(1)汉川农银村镇银行。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8年8月18日,位于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市新河镇,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000,000元,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是由农行为主发起人,其他共同发起人包括汉川市钢丝绳厂、湖北永和安门业有限公司等5家非金融机构,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出资10,000,000元,持股比例为50.00%。截至2009年12月31日,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经审计总资产8,775.35万元,2009年实现经审计净利润168.89万元。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承载了社会较多的期望,因为它是我国传统农业大行农业银行发起的,是第一家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同事也是农业银行农业金融政策调整的重要措施,在各大银行纷纷洗脚进城的大背景下,农行的回归更是牵动了社会各界的神经。

(2)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开业于2007年12月14日,其主发起人比较特殊,是一家外资背景的大银行,而汇丰成为首家进入中国农村市场的国际性银行。

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目前拥有22名员工,是汇丰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从母公司的公开表态来看,该村镇银行是汇丰银行的一项重大政策突进,标志着汇丰这家全球银行对中国金融政策的积极配合,以及对我国广袤农村市场的持续看好。

(3)恩施村镇银行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湖北西部,这一地区农业经济比重大,整体发展较为滞后,于2008年7月6日正式营业,由江苏常熟农商行发起并控股51%。开业以来,该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村镇银行小而灵活的特点,服务武陵山农业与特色地区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底,恩施村镇银行合并咸丰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54648万元,同比增加33827万元,增长162.47%;各项贷款45550万元,同比净增29920万元,增长191.43%;目前存量贷款全部为正常贷款,不良贷款率为0;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3614万元,其中贷款利息收入3451万元,同业存款利息收入138万元,当年实现营业利润626万元,净利润461万元。

2.2 三家村镇银行的绩效评价

(1)顾客角度。

2007年农行加快了重返农村的步伐,并把目光投向了村镇银行。确定了改革方针“服务三农、商业运作、择机上市”。该行认为,村镇银行这种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服务三农的覆盖面,降低服务“三农”的门槛,有利于解决“三农”客户分散化与大型商业银行运作集中化之间的矛盾。地处中部农业大省的农行湖北分行经过调研后,决定选址汉川。

湖北省汉川市新河镇“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熟,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经济活跃,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总人口6.52万人,耕地面积7.32万亩。目前该镇已形成了以食品、建筑材料、服装鞋帽、塑料化工、产品包装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以蔬菜、畜禽、优质稻三大优势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曾都也是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最早指定的36个地区之一。汇丰认为,曾都的农村经济形态有极大的可持续性,很契合汇丰在融资和海外网点方面的优势。汇丰选择在随州市曾都县开设首家城镇银行,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汽车、机械、服装和高科技等强势行业。

新银行向农业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向出口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和结算银行服务,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按照商业银行条例向农民提供直接贷款,或通过与信用社、农村互助社以及农业企业的合作,向农民提供间接贷款。

恩施村镇银行现下设恩施、利川、咸丰、巴东、建始、宣恩六家县级支行。恩施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普惠金融责任银行"为企业使命,牢牢把握服务"三农"和微小客户的市场定位,积极支持恩施州"三农"经济发展。致力于打造一家服务中小企业、个体商户的区域性特色商业银行。

(2)内部业务角度。

近年来,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面临一个比较典型的环境,随着国有银行的先后退出,金融作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小,农业信贷需求越来越大,而金融服务却是越来越蜕化。新河镇现有3家金融机构只存不贷,其中两家目前没有一分钱的贷款,主要是围绕汉川电厂在服务,服务的项目也主要是存款。信用社近年来新放贷款的比例很小,800多万元的贷款主要是历年累积的,严重影响了乡镇经济特别是“三农”经济发展,新河镇的个体私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基本处于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该行认真研究了这些特殊情况,因地制宜,从内部政策、流程管理等方面搭建了一套支农扶农的内部业务管理制度。

汇丰村镇银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上线是50万元人民币,不设下线。因为根据规定,最大额贷款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汇丰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是1000万人民币,所以,50万元的限额由此而来。

恩施村镇银行提高办贷效率。公开向社会承诺7个工作日办妥贷款手续,充分发挥自身决策链条短、机制灵活、贴近农村、贴近市场的特点;扩大贷款授权;放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的担保倍数。这些措施激活了地方金融市场活力。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跟进,得到了市场和银行同业的认可。

(3)成长与持续性。

汉川农银村镇银行运营经验表明:独立法人是的最大优势。相对于当地已有的金融机构,农银村镇银行没有历史包袱。农银村镇银行成立后,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农牧户、农牧业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经营机制活、管理链条短的优势,积极创新金融产品,该行针对现代农民复合性金融需求而开发推出的集“借贷、汇划、存取、透支”等功能于一体的“金穗惠农卡”,已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卡”。除了更容易贷到款,方便、快速、周到,这是被采访客户评价农银村镇银行时说的最多的词。

贷款难一直是困扰农户、涉农企业的难题,汉川农银村镇银行实行“三联动”(村镇银行与村委会、农户联动)、“三高”(高薪、高职、高知)担保、与担保公司合作的金融服务,还创新了抵押模式,开展动产抵押、林权抵押和农机具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跳出了有些商业银行支行只能用房产土地抵押的单一框架。

汇丰村镇银行的“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是汇丰村镇银行为三农量身定制的创新金融产品,主要是向特色产业供应环节上的龙头企业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并延伸至为农业产业链上游、下游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提供资金支持,该贷款模式自推出以来深受随州当地客户的欢迎。截止2012年汇丰银行在随州开设了陆续开设了三里岗、厉山、均川、淅河4家支行,累计发放贷款20多亿元,长远规划是形成30家左右支行网络。

恩施村镇银行开办仓货质押贷款、企业股东夫妻双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担保贷款、企业法人代表个人信誉担保贷款等,围绕特定客户,创新服务产品。恩施村镇银行向一家种植蔬菜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00万元,帮助该公司成立专门的配送中心,扩大经营范围,月销售收入达90多万元,保证了中百仓储恩施、利川、咸丰三个经营部的干、鲜蔬菜供应,突破了统抵押贷款模式,这些针对性的措施极大地提升了该行在当地企业、农户中的影响力,使得该行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4)财务角度。

上述几家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都不长,财务上已实现自主经营。2009年末,恩施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各项业务发展已处于湖北省村镇银行板块领先地位。存款、贷款规模在湖北村镇银行中均处于最高水平,贷款不良率也较低,银行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

成立3年来,汉川农银村镇银行秉承立足乡镇、服务“三农”的宗旨,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反应速度快、经营方式活的优势,倾心服务“三农”,交出了靓丽的成绩单。截至8月末,全行总资产1.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615万元,盈利297万元,3年累计盈利742万元,收息率和到期贷款收回率均达到100%。

3 评价

三家村镇银行,一家是发达地区商业银行进入欠发达农村地区,占有农村地区本就不多的优质信贷资源,尽力赚取商业利润;一家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布局;一家是国有大商业银行进入发达农村地区,帮助发展中小企业。这说明村镇银行绩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地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村镇银行盈利能力反而较差,地区金融业市场化程度对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所以,村镇银行的绩效分析需要对村镇银行进行差别定位,需要进行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郭素贞.关于村镇银行运行状况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08,(6):75-77.

[2]王鸿智.对村镇银行设立的认识及建议[J].现代经济,2007,(6):77,98.

[3]柳松,刘春桃.村镇银行文献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1-75.

第9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400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100万元,剩余资金500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 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第10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五)贷款业务受限大

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而且村镇银行的资本金不能用于发放贷款,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这样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例如,某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为1000万元,上交存款准本金

[1] [2] 

万元,购置办公用品等固定资产万元,剩余资金万元按规定只能存储,不得用于发放贷款。而由于该村镇银行建立之初,知名度不高,得到当地村民的存款很少,所以按规定该行可以用于发放的贷款就很少,这严重制约了该行的贷款业务,使当地农民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一)加强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公众形象是银行信誉的外在表现,村镇银行应当多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自身的形象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目的与经营特色,正面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除此之外,政府及村镇银行的母行及金融监管机构都应在在宣传舆论方面大力支持。应当在电视台、报纸、政府门户网站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将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组建背景、经营原则、服务对象、效果与作用大力宣传,扩大村镇银行影响。

(二)坚守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

面对成立之初的困难,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不能变,应坚守“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同时,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在战略上可以实行“三先三后”分步进行,即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基础、后提高”、“先集镇、后辐射”的步骤制订发展计划,在追求自身利益与服务农村经济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

(三)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培养和打造一批忠诚于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群。二是要建立农村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做担保的贷款品种。三是要对村镇银行实施分类监管。对村镇银行进行风险评级,按等级高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做到分类定位、注重实效、提高监管效率。

(四)调整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第11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建议

从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已满一年。截至今年3月底,银监会已累计批准34家新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22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注册资本金从800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设立主体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汇丰银行等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2007年末,吉林东丰村镇银行在考虑退税的情况下,赢利20多万元;甘肃庆阳瑞信村镇银行赢利达101万元,成为全国同类金融机构中规模最大、经营效益最好的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则出现轻微亏损。目前来看,村镇银行试点的总体情况是好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一)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的设立正赶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其建立是由于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以往农民主要是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解决融资问题,但审批时间长,容易使农民错过最佳发展时机,使许多农民无法实现投资需求。村镇银行向农民提供一定的无需担保的小额贷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三类新型机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互助社)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而其资产总额也达到了32446.16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

(二)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利于促进农村新金融竞争格局的形成,由此形成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对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促进作用,增加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可以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空白,还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因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中外资商业银行进驻农村金融市场,增大了农信社的竞争压力。由于涉农贷款机构的增多,农信社已经开始主动上门服务了。这对于农信社的发展、进步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村镇银行的设立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首先,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金融服务。长期以来,这类企业或者个人融资需求较大,而且基本上是通过民间融资(非正规金融)完成的,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其次,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我国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可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从而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些农民拥有一定的闲余资金,村镇银行的出现可以满足广大农民的理财需求。

(四)设立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是创新农村金融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从“开放”的角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资源,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二、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显示,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小额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信用社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部分村镇银行无意“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三农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村镇银行信誉度不强。商业银行法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金额不得超过存款余额的75%,如果没有资金来源,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无从做起。一些村镇银行人士介绍,他们行在村民中的信誉度还比不上其他银行甚至农信社,吸存十分困难。在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南充市仪陇县,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小额信贷的名义利率是8%,实际利率在13%以上,比村镇银行和信用社都高,但农户却更愿意到协会贷款,而不是村镇银行或者信用社。出现了协会资金不够贷,村行、信用社资金贷不出的情况。另外,该银行现在只有一个网点,没有加入银联,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

(三)缺乏差别化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很多村镇银行目前开展的贷款业务与当地信用社业务基本重合,由于规模经济原因,其信贷能力远弱于信用社。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与信用社“撞车”,从而引发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质疑。

三、解决村镇银行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独特性,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十七大精神、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决策。当前农民状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农田不多,收成不好,没什么技术,也没有打工的经济来源,勉强维持着生计。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他们从事个体经营,成为种植、养殖大户,已经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有生力量。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办企业,办商场,办学校,从事一切有利可图的规模化的经营活动,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村镇银行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首先应该为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最贫困、最需要扶助的人提供帮助,否则,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村镇银行。

(二)加强监管。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应得到及时矫正,否则,试点效应一旦扩散,再来进行规范就比较被动。要从农村经济平衡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的整体利益上,定位贷款的投向。金融监管部门应设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年度或阶段性考评,对不符合市场定位要求的村镇银行提出改进措施,直至责令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组建和运行虽然是经济现象,但要看到它关系到民生问题。

(三)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减免税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允许申请央行再贷款、提供征信服务、及时解决支付结算等方面的障碍问题,等等。对外资金融机构组建或参股我国村镇银行,要积极引导鼓励,并利用其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小额信贷经验,来增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

(四)产品及服务创新。要推出适合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产品,没有好产品的推出,就没有生命力。村镇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另外,除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要,村镇银行可借鉴城市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在提供金融服务上,应把村镇银行建设成为“田野上的银行”,让农户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银行。在村级层面将金融与生产、流通、采购结合起来,更有利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创新。在降低信用风险方面,对村镇银行来说,可以由三个途径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创新担保方式;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村镇银行要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收集大量客户资料,降低因对客户信息的不知情而导致的信贷风险;寻求和开发新的担保方式;对专业合作社的社员贷款时可要求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等。

(五)放开农村信贷利率限制。放开利率限制是农村金融得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为基准利率的0.9~2.3倍。对于信贷供给方,关心的是成本收益,考虑到农户居住偏远、分散,借款额小、借款频率低等因素,要想使农村金融商业化可行,2.3倍的贷款利率上限还是太低,应该实现利率市场化。对于信贷需求方,最迫切的问题是“贷款难”而不是“利率高”。

第1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股本设置 信用环境 农村金融体系

村镇银行是经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2006年10月,在国际上享有“小额信贷之父” 、“穷人银行家”美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以其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30年前他曾把27美元借给42名赤贫的孟加拉农村妇女,不久建立起孟加拉乡村银行,至今已形成一个有1200个分行、遍及4.6万多个村庄的银行系统,使400多万孟加拉农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我国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模式,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下文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村镇银行纷纷建立起来。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89家,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总体运行良好。2009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多种形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这表明村镇银行逐渐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股本设置欠合理且村镇银行股份制优势难以发挥

从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看,虽然民间资金参与了新设的村镇银行,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这样,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人员管理、业务经营诸多方面都受到约束,自主经营权难以发挥。另外,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较低,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存款客户特别是一些大额资金不敢进入,影响了负债业务发展。此外,受最大贷款户比例不得超过注册资本5%限制,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影响其资产业务拓展。

(二)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三)信用环境较差且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农村信用环境是村镇银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首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他们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从而引发资金的道德风险。第三,担保机制缺失,村镇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但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四)金融监管模式缺乏针对性且“严监管”难实现

当前银监部门对村镇银行采取“低门槛、严监管”的模式,“低门槛”即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严监管”即强化监管措施,实行刚性市场退出约束。但是事实上很难将“严监管”这一目标落实到位。首先,目前的监管力量不够充足;其次,即使有足够的监管力量并采用目前通常的银行内部关系人控制的模式来对村镇银行实行严厉的监管,也可能因为管得过多过严,而使村镇银行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以退出机制的运用来看,村镇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就启动刚性市场退出机制,其负面效应是很难预料的。而且,由于金融风险有着强烈的传导效应,因某一家金融机构非正常退出,则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风波。

(五)业务类型有限且存款来源不足

目前村镇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从存款的角度看,首先,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再次,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小。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存款来源少,制约其市场开拓及业务范围。

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更好地为农村小额农户、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农村及县域小企业等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者提供多种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