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

时间:2023-06-28 17:32:27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风险;经营管理

在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重要工作之一。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单位面对着经济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已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话题。

1.内部审计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后)产生的客观效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体系的主体,它赋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检查、督促责任。在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日趋明显。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可靠保证。

1.1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企业所有经济监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企业自身经济的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主要是保护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内部审计要对企业的重要部门、资金、经济动向和财务管理收支进行监督。对于企业运行全过程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同时要监督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行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监督工作对问题的揭示与查处,促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规范经营,科学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

1.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分析风险和规计控制的方法,将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对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内部审计中发现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进行分析,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企业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1.3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制度之一,是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是否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公司经营的安全与发展上提供真正意义的保证,起到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企业经营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完善的审计工作,可使企业有更好的经营管理,分清责任和降低风险。创建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维护企业合法利益,防止资产流失,利于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点工作。

2.1企业整体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指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合理的科学审计体系,使审计工作更能有效的开展,可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确实遵守了审计准则,但却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称为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将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审计人员使用的方法或工作存在缺陷,导致无法察觉存在的问题;二是审计人员察觉问题,但不及时向管理层报告。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有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存在的风险,分析风险的对象,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以风险为导向,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大审计工作范围,根据动态发展原理,制定由静态为动态的审计计划。以保证整个企业的审计范围。

2.2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

加强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肯定,是审计管理的核心,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作用是内部审计功能的得到良好的发挥。较高的审计质量可有效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最后,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企业改革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既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又能防止资产流失,利于资产保值增值。

2.3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二是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工作方案或措施,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通报内部审计结果是一件十分严谨而重要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向管理层报告审计结果和负面的评价意见,对复杂的负面评价意见,应考虑如何促进单位积极反映并采取改进措施。为此,审计人员要避免使用推断的方式,加剧沟通困难而产生冲突,应倾听并尊重单位的意见,促进他们执行可操作的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方案。

3.结语

企业的科学管理,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撑;加强内部审计,促进科学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组织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自身要求。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部门要积极努力,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才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蒋苏娅.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J].审计研究,2006(1);61-64.

[2]倪玉忠.内部审计与公司风险管理[J].集团经济研究,2006(7S):185-185.

第2篇

摘要:我国的民营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特殊的组织结构形式和运行机制,使得一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缺失或残缺不全,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与资金使用的无序性和违规性。因此,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则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是关键。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财务运行;审计监督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末,二十余年中受传统体制的制约和传统思想、传统观念的束缚,一直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初,国家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国有经济、合作经济(中外合资)共同发展、并存发展,中小民营经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多数起源于家庭(家族),部分为近年来全民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少数为合作或股份制形式。其特点是:企业规模小、起点低、层次低,企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差、技术素质低、科技能力低、创新能力低,企业市场能力低、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基本就是企业投资者,企业运行机制基本沿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式决策和家族式管理,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基本被家庭(家族)成员占据,企业主要的结构形式是以裙带关系、血缘纽带作为基础的。企业财务的运行、操作、管理等处处显现着家庭行为方式的特点和渗透着家族血缘关系的气息,资金的来源、使用、流动,往往缺乏规范性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有时甚至出现无序、混乱的状况,使得本来就非常紧张的资金不能发挥最佳的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结构状况及特点

中小民营企业的组成特点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的同一性,探究这类企业资金的来源和组成状况,就可清楚地了解企业资金结构特征、

企业财务组织特征、财务运行状态等。从目前看,中小民营企业资金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自有资金: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首要来源,也是家族式企业最普遍、最快捷、最简单的投资方式,更是创办企业的源泉和动力所在。自有资金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存量资金。主要是家庭多年的收入积蓄、存款和祖产。(2)原始积累。通常为创办企业前,以家庭为基础已从事了一段时间经营性或服务性活动,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滚、爬、摸、打,获得一些积累,在逐渐了解一些经营之道后,希望得到更大的发展而投资创办企业。(3)家产抵压。由于资金不足,将家中财产(包括房屋)抵押,获得资金(贷款)创办企业。

自有资金是中小民营企业创业的首要资金来源,也是企业的根基所在,尤其家族(家庭)式企业,更是将企业与家庭的共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由于自有资金一般数量都很小,所以,在企业筹备、注册、创办阶段,只能暂时维持企业初期的生产、经营的运转。

2.合股经营: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创办初期较为普遍的资金筹集和经营方式,其优势可以减轻独立经营自有资金的困难度,使企业资金能相对宽松一些。同时,可以在筹划、申请注册和创办初期集中合股者的人力、物力和智力,为企业顺利投入生产、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合股经营一般由二人以上共同投资,持大股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企业的最高权力者,合股者一般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或其他形式。但从目前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合股者的经营理念、服务方式、价值趋向等方面的分歧逐步产生,加之在权力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不断显现,使得生产、经营、服务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影响决策的施行,而成为企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成为丧失市场、失去竞争力的最大因素,也是导致众多合股经营企业在创办二、三年后走向分裂的根本原因。

3.贷款:向银行借贷,是所有中小民营企业都必须进行的资金筹集方式,也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其一,是贷款难。因为,企业本身规模小、资金少、生产加工等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利润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对银行而言,中小民营企业本身的投资和资产数量就很小,如生产经营一旦出现意外,就将血本无归,银行的贷款就会成为呆账。所以,银行在贷款时往往谨小慎微,要求很高,手续很繁杂,并且要有相应的企业担保,而寻求担保又是企业实现贷款的一道高高的门槛,获得经济担保的机率很低。因此,多数银行不愿贷款给这类企业,即使企业在耗费很大的精力后所获得的也只能是小额的、短期的贷款。其二,还贷难。由于企业的各种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开支往往超出企业的预算,企业开业初获得的收益又很快投入新的生产、经营流程中,流动资金很难在账面上有结余。所以,按期还贷往往是企业的大事,企业经营者往往为还贷绞尽脑汁,有时为了应急,甚至不惜向民间借取高息资金,用于还贷或生产中急需。

4.民间借贷: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筹集资金手段。企业创办时资金的困难、生产经营中周转金的缺少、银行贷款的限制和繁锁的手续以及还款期临近等都制约着企业,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缓解资金的困难。民间借贷形式一般有向个人和企业借贷二种,其利息一般比银行贷款利息高得多(尤其是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小额资金借贷公司,利息高出银行几倍、十几倍),但借贷方便、手续简便、资金筹集时间短、速度快、能很快解决企业的资金的困难,尤其是外贸加工企业,在接到较大订单后的资金筹集,基本都采用民间借贷方式解燃眉之急。民间借贷一般时间不长,以一批产品或一个加工周期为一阶段,企业往往在资金回笼后立即归还。民间借贷有一定的可行之处,但过高的利息往往违反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存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旦产生或出现问题,后果都较为严重。民间借贷的背后,留给人们一些启示,即民间资金存量很大,如何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在盘活这类资金的同时,规范民间借贷,发挥民间资金的积极作用,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值得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制度及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运行机制,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财务管理制度和财务运行的状态。第一,从目前着,中小民营企业一般只设总账、出纳和仓库保管三名财务岗位,有些甚至是总账和出纳合二为一,现金出纳、总账基本由家庭主要成员担任,仓库保管也基本为家族成员或至亲好友,属于企业财务监督中的财务审核、财务审计、财务管理等基本不予设置。因此,从企业法人到财务结算的整个运作过程都具有企业运行和家庭操作的双重特点,即使少数企业采用聘请总账会计的方法进行结算和纳税,受聘人也只在月末、月初的几天中来企业履行一下结账手续,并不真正履行会计职责和监督职能。所以,财务审计与监督在企业是不复存在、或者是有名而无实的。第二,由于企业组成和财务组织结构的特点,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或残缺不全,资金使用、流动、流向的随意性很强,主观意志基本主宰企业资金的运行;现金的存量控制、使用范围、支付等缺少规范和约束;会计要素中的各项指标不能严格按要求去执行和操作,造成企业财务运作与资金使用的无序性和违规性。第三,财务制度和财务监督的缺失必然带来企业财务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运行的实际状况;不能正确、完整的反映企业财产、资金、盈利和负债的真实情况。第四,有些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的个人消费与企业经营性开支混为一体,企业流动资金成为个人消费和挥霍的来源;企业经营中大量采用现金交易,为拖欠工资、欠债不还、甚至行贿、逃税等违法活动提供便利。因此,从总体上看,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奉公守法,服从国家法律、法规的,但仍有少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尽管是少数现象,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造成的危害却是很大的。所以,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和监督已成为规范和净化市场、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工作内容。

三、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地位、作用、途径及方法

1.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来促进企业管理步入良性轨道。首先,健全和强化企业财务制度、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和使用等,促进企业财务运作和资金使用的正常有序;其次,促进财务信息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正确反映企业资产、负债、盈利的真实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详实、正确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财务资料。

2.能够逐步地、有效地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企业资金的投入、投向,全面掌握企业资金流动、流向,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有效,促进资金投放和使用的最佳效果,促进财务真正为企业发展服务。

3.财务审计与控制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能有效地规范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以及家庭(家族)成员在企业的财务行为。第二,能有效地跟踪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动向和作用,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益。第三,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违反财务、财经制度行为的发生,有效扼制违法行为的产生。

4.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完善企业财务组织结构,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第二,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财务规定,遵守财务制度,对企业资金的流向、流动、回笼、周转要时刻予以密切关注,监督并加快资金回笼,以防资金的流失而造成损失;第三,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时刻牢记财务信誉是企业信誉的首要要素,是企业的创业之本、立身之本,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地位,创造经济效益的根基所在,因此要时刻注意维护企业信誉和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5.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审计与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委托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指导和审计监督,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企业财务运行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扼制在萌芽状态。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保护了企业的利益。(2)对企业生产经营中较大的投入、投资项目等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跟踪指导和审计,确保企业资金运行中的正确、正当、正常和安全。(3)地方政府要关心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本地民营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有关职能部门要牵头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并且吸收西方国家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会)的经验,对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协调企业间的矛盾和整合企业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4)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检查,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资金困难,改变税费有人收、管理费有人要、困难无人问、资金无处借的被动状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难的路径探析

资金困难是中小民营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瓶颈”。社会经济发展中,再好的项目、再好的订单、再丰厚的利润,没有资金去运作,也是空话一句;再好的经营者、决策者,再优秀的创业者、管理者,没有资金,企业生产、经营也是纸上谈兵。因此,资金已成为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障碍。而如何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笔者认为,政府的扶持和协调是关键。

1.政府协调:各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发展民营经济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要根据当地民营经济的特点,借鉴和学习英、美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组织成立中小民营企业协会(联合会),组织协调资金,为协会成员企业提供担保,通过协会对企业进行信用评定,为银行贷款的平安度提供参考。

2.政府扶持:国家和地方财政可拿出一定的资金,通过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的方式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借贷的困难。这类资金可以采用长期借贷、贴息借贷、扶持借贷等多种形式,同时由执行部门或机构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审计、检查、跟踪服务等,这样既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困难,又促进了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同时可收益,企业、国家、政府获得“三赢”。

第3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民营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有效监督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作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促进和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维护民营企业的安全经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1完善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和管理人员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次增多,企业进行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增加。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加强对日常经营活动的检查,客观评价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绩效,对经营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通过效益审计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1.2完善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管理模式逐步由家族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为了明确各自的权责,要求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便成为实施这一监督机制的有力手段。企业管理层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

2.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较短。在创业之初,内部审计大多不被重视。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家族成员来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家族制的管理开始弱化,引发种种问题,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开始产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民营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费用要效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逐渐成为主要的职能,开始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评价系统的效益和效果,审计的重点开始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移。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已逐步得到了认可和推行,但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出于自身特点设立的,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所面临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内部审计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它缺乏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约束。我国的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未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已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其机构设置也不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关系不顺,工作职责不清,内部审计监督力度弱化,使整个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总体规划和全面安排,致使内部审计工作处于无序状态。

2.2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的制约很多民营企业都实行家族制管理模式,企业的管理当局既是财产的所有者又是财产的经营者,加之企业内部存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职能的发挥。另一方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管理经验的家族成员往往被安排于重要岗位,容易造成“内部人审内部人”的状况,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

2.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应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掌握审计、财会方面的知识,通晓所在行业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所在行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法与技巧,同时,还应有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民营企业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他们多数不懂审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抽派的,有的审计人员往往还兼任其他职位。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4审计的重点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将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管理效益审计上来。

3.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已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需要提出具体措施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与发展。

3.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职责权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的发挥。民营企业首先需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将其纳入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同时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可通过投标方式向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包,企业设立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对于实行公司制的民营企业,可以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与经理层同级,帮助经理及时考核下级各职能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和各管理层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经理层负责。这样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

3.2减小家族式管理模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产权结构的多元化使得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要求杜绝不能胜任内审工作的家庭成员或亲信们担任审计部门的负责人或从事审计工作。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业务的增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就成为必然。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3.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民营企业要顺利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3.3.1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可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严格考试选拔,选择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工作。

3.3.2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的拓展和审计层次的提高,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配备具有多种技术、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才[13]。

3.3.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使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可通过内部审计协会学习和借鉴先进的内部审计实践经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此外,国家审计机关和内审协会也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需求出发,改进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方法,增强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的针对性。

3.4转移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内向性”特点,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更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作用,完善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协助和保证企业实现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要特别注重管理效益审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把审计重点逐步向管理效益审计转移。在审计目标上,要立足于财务收支,着眼改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审计内容上,要立足于会计、统计等各方面的资料的检查,重在作科学全面地分析、评价民营企业的综合效益;在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由侧重审查支出的合理性,发展到对支出与效果的全面审查比较,以此来评价企业内部的各项支出是否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从而促进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审计方式上,由被动审计转向“参与式”审计,即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努力与被审计对象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探讨解决对策或改进措施,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及审计机制上不断创新,全面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和风险评估,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红玲,庞颜玲.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2007,(29).

[2]黄怡芝.浅析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4).

第4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民营企业概念

民营企业主要是指以民间私人形式投资、经营且私人享受投资收益和承担经营风险的实体经济组织。根据民营企业概念界定,表明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企业外,其他企业形式均满足民营企业范畴。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指在企业内部,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采取一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旨在对民营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监督并提出管理建议和控制措施的活动。准确严谨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效评估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达到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同一般审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包括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表现在对经济活动的评价,通过审计对民营企业经营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内部审计重视程度及意识不足

民营企业最初大多从个体发展壮大,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就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收入、利润会时刻高度关注,但对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搭建,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普遍重视不够,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紧要。同时,部分民营企业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且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内部审计部门配置的人员主要是所有者的亲属,并不具备审计资格和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未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审计意识的不足和重视程度偏低,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严重阻碍,极大的影响了民营企业长期经营发展。

(二)机构设置模糊且制度不健全

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是参照国有企业,或者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至于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没有做有效分析。定位不明晰、设置不规范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但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反而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困惑。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主要借鉴1994年国家颁布的《审计法》和2003年对外公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实用性、针对性不足,未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

(三)缺乏独立性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民营企业未建立有效的三权分立(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人员的配置一般都在经营管理者的领导下开展,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能大大弱化,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客观、公正、公平的审计目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内审机构人员的勤奋、认真工作,更需要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彼此配合,由于民营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度不够,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很难充分发挥。(四)内部审计范围狭窄且业务不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仍停留在财务审计层面,重点检查和监督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制度的执行,以纠错防弊为目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控流程、财务预算、经营效益分析等领域,缺少全局宏观思维。再加上缺少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业务准则和工作流程,导致内审工作质量不高,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帮助不大。目前,国外企业内部审计已经不再停留针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其内部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化、具体化,且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基于事后审计,更多的向事前的指导、事中的监督改善、事后的评价提高领域延伸。

三、南翔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案例分析

(一)南翔集团简介安徽南翔集团是以商业地产开发、建筑规划设计、市场经营管理、物流、仓储、广告、信息服务等为基础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集团成立30年来,一直秉承“徽商精神”,以“诚信守法,聚德经营”为经营理念。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1、内部审计工作定位

南翔集团自2011年11月开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创立,实现三权分立,即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完全独立,股东行使对企业的所有权,董事会根据股东会授权行使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监事会接受股东委托行使对董事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权。内部审计是监事会主要工作内容。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职责、工作业绩考评等由监事会统一安排,确保内部审计人、财、物完全独立于董事会,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真正接受股东委托,行使对董事会经营管理活动全方位的监督指导。

3、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经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南翔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事后审计仅仅是很少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将内部审计工作延伸到企业经营决策前、决策方案执行中,具体包括各子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内审、子公司总经理经营目标考核审计及离任审计、专项经营政策执行审计、业务条线制度流程执行效果审计、全面预算制定审计及盈利预测方案审计等。

4、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

内部审计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为企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内审发现的问题除了依据制度对责任人予以必要的处罚外,更多的是在全集团范围内相互学习,对照自查,同时根据发现的问题完善相关的制度、流程、规则,只有科学有效的制度、流程、规则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基石。

四、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对企业长远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内审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审的重要作用,把内审与民营企业稳健发展结合在一起,提升内审工作重要性。因此,民营企业从最高层开始,转换管理思维,重新审视内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增强内审的重要性认识。

(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及独立性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不论是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三权分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共同构建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监事会的领导下,接受股权会委托,独立、客观、公正的对董事会经营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和服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完整的独立性,并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内审工作地位,同时也能让内审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随着外部竞争的变化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工作要想有效开展,必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制定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经营,并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全过程。了解并掌握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流程,利用内部审计对各环节展开分析,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确保企业资金实现利用率最大化,其次,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应当以民营企业经营成果为根本,重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流程,确保企业其他各项业务制度、工作流程顺利开展,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民营企业的各项制度还不规范、不健全,对内部审计更是认识不足,只有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断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密国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3(6)

[2]张方瑞.浅析内部审计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作业[J].会计之友,2010(10)

第5篇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 管理审计 延伸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其中,管理审计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笔者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早期,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查错纠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而且具有服务的职能,可以说是一种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其监督的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要求内部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并对经营决策进行审查,以降低企业的风险程序;企业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对生产经营技术方面的问题加以评价,深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内部审计不但要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纠弊和资产保护信息,还要针对企业在管理和控制上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重点内容

1.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符合性测试,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相应调整审计方案,实施具体的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地、有效地、经常地开展物资采购内控审计,随时地了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动态和信息,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物资采购经营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开展物资采购内控审计,抓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点,找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做贡献。

2.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末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与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既要运用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还要结合某些非财务指标,如:管理控制、企业资产、劳动力资源和发展战略等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经济效益作“文章”,把审计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对所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要分析原因,从制度和机制上提出改进的建议及具体的措施,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低成本费用、挖掘内部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寓审计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切实做到“一审、二帮、三促进”。

3.管理过程审计。它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策划阶段切入,如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生产科技发展计划、招标标底的编制过程,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等等。搜集掌握各项经营活动的目的、目标和评价各种业绩的标准。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后,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实现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两点认识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近几年,国内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企业发展迎来新契机。而企业若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则应在经营管理中,注重自身最大化利益的输出。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可通过经营风险管控的手段,为企业管理起到降低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营造企业文化与间接价值等作用,用以保证企业稳定且健康的战略发展导向。

1.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间对应关系

内部审计作为咨询活动,具有客观性、独立性的特点,主要对组织价值和运作效率起到促进作用。即通过规范化与系统化的方式,结合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等多元化手段,促进组织目标的落实。在该项定义中,已明确将风险管理归类于内部审计的范畴,企业逐渐增强对风险的重视度,可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总之,内部审计以独特化的视角,对企业组织活动予以全局性把控,并依据风险评估的模式,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予以有机融合,并为企业管理目说氖迪执丛焯跫。

2.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2.1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活动的进行,往往面临相应的经营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中实体岗位,审计人员由于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熟悉度,使其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对企业现状予以考究,并通过周密性且严谨性的审计手段,寻找企业经营活动中潜在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风险管控措施,降低经营风险。

2.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

关于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能力的强化,可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首先,对内控系统的测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的收集,依据规定内控流程,对其控制点实施健全性测试,因此充分彰显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能力的科学性与全面性价值。其次,遵循性评价体系。遵循性评价体系,是对企业内控制度、措施实际效果的评价,还可利用对企业内控失控点、薄弱点的综合分析,使其逐步完善且优化,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2.3营造企业文化

企业若要实现长期且稳定的战略目标,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实力,还应注重自身文化的营造。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阶段,可通过文化宣传倡导的方式,保障企业持续性和稳定性目标的实现。而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利用企业文化定期评价的方式,以审计活动的层面,判断员工是否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予以充分理解,使其能够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此外,内部审计还应加大关于企业与员工形象的重视度,结合实时督促的手段,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2.4间接价值

从整体上来看,内部审计对企业各部门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使其长期处于审计“监督且压榨”的环境下,从而保持良好且规范的秩序,有助于企业各职能部门绩效水平与效果的优化改进。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审计还具有服务咨询功能,尤其针对新人职员工,审计人员利用制度明确的方式,促进企业管理效率、运营效果的提升。而审计人员还可按照各职能部门间的需求,对其业务流程、运营程序予以审查,不仅有助于对企业经营流程的重构与梳理,还可达到预期工作目标。

3.企业治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

3.1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评价、监督的关键手段,于企业治理工作中起到权力制衡、业务流转的作用。现阶段,企业治理即为内部审计,即审计机构、部门接受企业委托,对自身经营活动、财务状况予以综合评价,以独立控制层的优势,对企业管理层与决策层负有首要责任。结合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内部审计往往由传统监督和评价模式,向经营活动的角度拓展,甚至在某些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还可扩大到财务审计、管理审计与风险审计的层面。

3.2途径

构建多元化审计环境:若以内部审计权威性、独立性的角度来看,可知审计机构地位越高,且内部审计功能及作用越强,还可在某种程度上消除类似机构所带来的审计压力;若结合审计效率的层面,审计机构作为企业权力的直属,有助于审计工作的全面进行,以此充分彰显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权威性价值。总之,审计机构作为企业第三方职能部门,独立性与权威性的体现,可为管理人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审计报告及权威资料。

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治理作为战略目标切实的首要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和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密切相关。而企业内部控制又属于自我管理的范畴,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注重自身内部控制能力的提升,以此为企业经营环境的营造奠定基础。

4.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措施

4.1优化内部审计模式

市场竞争的稳步提升,致使传统审计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在经济体制变革的背景下,企业管理中所涉及的风险更具多样化,构建以风险为主体的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传统审计难点的攻克,更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途径。针对此,企业应在内部审计中,对经营管理重难点部分予以明确,依据企业目标,对其审计范围、对象实施优化改革,即要求企业管理层,应重点明确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价值,综合多元化的管控手段,对风险实施接纳与规避,用以满足当前企业管理的标准。此外,企业还应构建信息化内部审计支撑系统,便于对数据实时收集与处理,即只有在数据量化分析的条件下,方可精准评价企业风险,将内部审计的作用落实于实处。

4.2提升审计人员水平

若要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则应对审计人员水平予以高度重视。现阶段,国内诸多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已成为普遍问题,再者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作用考虑不周,使之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针对此,企业应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逐渐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对其财务知识和管理知识、采购知识与组织知识的“更新”,不仅可促进其综合素质、业务技能的提升,还可实现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3建设内审机构

内审机构的设立,是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作用与权威性的核心手段。内审机构通过对会计账目的核查,并结合稽查与评价制度的完整性,对其内部职能部门实施效率审查工作,用以体现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严密性与科学性价值。

第7篇

关键词: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企业只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Www.133229.coM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2]任红林。关于起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实践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7,(5)。

第8篇

关键词:内控审计;营销管理;影响;分析;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各种的风险。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企业的营销系统通过内控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审计定义

内控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二、内控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积极影响与意义

内控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内控设计的开展,能沟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发展。(一)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营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无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过对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可以让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管理战略、投资规划具有明确的方向。内控审计通过对外部市场经济规律、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架构、营运管理运行情况等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与剩余风险进分析和预测,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绩效考核体系企业营销管理的好坏,除了经济环境、企业自身因素外,营销员工的能力与水平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目前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营销员工的素质能力考核,但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着绩效考核不科学、不透明公正等问题,每个营销员工无法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营销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而内控审计体系可以协助企业的营销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效果,提高营销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切实保证企业营销政策可以得到有效执行。(三)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型组织,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等活动都是以这个目的为基础而展开的。企业的盈利目标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来实现,所以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营销管理的运营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盈利能力则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水平。内控审计系统可以在营销运营的整个过程,监督企业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保证企业的资产、人员、资金等企业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内控审计独立于企业其他的运营管理部门,受企业的决策领导层直接领导,可以以客观公正角度监督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协助企业实现盈利目标

三、运用内控审计增强企业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可以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那么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审计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利用内控审计识别营销风险内控审计需要通过参与营销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调查表分析等方式来识别、确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并协助营销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营销管理规则,以对营销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与防范,提高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利用内控审计建立高效绩效评价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中员工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优秀的绩效考核能够促进营销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优秀的员工不仅能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同时也能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入内控审计制度,通过周期性的内控审计,可以及时分析评估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否科学、完善,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及营销系统管理层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正,确保营销管理内部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企业的活力。(三)利用内控审计完善企业营销战略科学、有效、可执行的企业营销战略规划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发展优势。内控审计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营销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战略定位等各方面的审查、评估,对具体的营销计划、执行方案、收益等方面的分析评价,保证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同时,内控审计通过周期性的监督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及营销流程管控情况,来评估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科是否科学有效。内控审计通过这种局部到细节的管控方式,完善企业的营销战略。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与创新,内控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能够企业识别营销管理风险、优化营销系统绩效考核效果,并且能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障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琛伟,马海明.分析企业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影响[J].现代国企研究,2017(20).

[2]富闽鲁.营销审计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吴寿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第9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审计

一、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财政收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鼓励民间投资的重要载体和建设小城镇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对2001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结果的分析表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时期。1996年至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单位数从44.3万家增加到132.3万家,年均增长24.5%;从业人员从802.2万人增加到3170.3万人,年均增长31.6%;资本金从3043亿元增加到14068亿元,年均增长35 .8%;全年营业收入从4110亿元增加到31883亿元,年均增长达到50.6%,五年就翻了三番。

但一次于2002年年底完成,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组织下,由“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执行,针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3万户民营企业主进行的权威调查,却显示,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诚信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由于缺乏诚信,被调查的民营企业与其有业务往来的企业相互拖欠的现象十分严重(见表1)。

(二)资本、风险、决策管理权三个“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普遍特征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见表2),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也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私企业主不但握有决策权,还都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表1单位:万元

表2单位:万元

注:事实上在调查中民营企业类型与法律要求的投资人数并不完全相符。民营独资企业中一人投资的占85.5%, 14.5%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投资;而民营有限责任公司中有约七分之一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在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中内部控制制度很不健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营企业的决策管理权高度集中,股东之间、股东与关键管理人员之间存在密切的血缘及亲友关系,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不明显,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原本应该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的作用,都被业主所谓的“一人说了算”所代替。

(四)缺乏社会审计监督

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目前尚未全面涉及到民营企业,还不是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一是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方能报出;二是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和内控制度很不完善,经营活动中违规违纪现象较为普遍,对其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会有很高的执业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不愿从事民营企业的审计。目前,仅在政府需要时或有民事纠纷或产权变动时,才不得不涉及。这样民营企业便成了社会审计的“真空地带”。从我国目前来看,对民营企业进行约束的主要是政府监督,那么政府监督的效果如何呢?

(五)政府监督很不规范

政府对企业管理不规范,集中反映在“三乱”的问题上,税务、工商、财政等部门的公务员随意减免税收,收受贿赂等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另外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加之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使得这种固有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之国有企业更加明显。要获取监督所必需的、充分可靠的财务信息,提高事后监督的有效性,政府为此而支付的监督成本会很高,较之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来讲是很不经济的。

我国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克服问题使其步入健康的发展道路呢?从根本说,还得靠内因,即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革新。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发产生的民营企业在它们的发展初期,多半采取家族企业形态,由家长充当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情况下,采取U型组织结构(Unitaryform),由业主直接指挥通常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但随着民营企业“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二次创业的进行,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孙公司等经营层次增多,地域不断扩展,甚至有境外企业,随之而来的是组织机构日益庞大,传统的家族管理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正逐渐转向公司制。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内部控制监管和以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

总之,民营企业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从企业内部及时发现、监控和规避风险,不断提高公司的资信影响力,增强公司的诚信度;才能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不仅节省时间、精力和成本,也容易深入下去,比较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症结,取得良好的审计效果;才能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三、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可行性

首先,民营企业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清晰,或者所有者直接从事经营管理,或者所有者通过基于委托关系的分权机制来控制经营管理,但在民营企业里只需通过一层委托,委托人和人主体明确,委托链简洁,所以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存在构筑合理公司治理结构的产权基础。

其次,在合理公司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委托关系,第一层次为经营者受托于资产所有者,第二个层次为内部组织科层受托于经营者。一方面,由于方具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使委托方对方的努力程度及经营业绩监督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委托方与方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人的自利追求行为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甚至与委托方的利益背道而驰,严重损害委托方的利益,那么委托方必然会寻求一种方式来代替其行使监督方的职能,内部审计作为有效的监督方式既适用于第一层次,又适用于第二层次的委托关系。也就是说资产所有者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理层的经营业绩、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经营者也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以增强自我约束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再次,从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实践来看,仅1999年以来,全国内部审计机构总共审计了105.8万个单位,累计纠正违纪金额948.1亿元,查处损失浪费金额413.3亿元,内部审计正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这些都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日前实施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和《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正式建立。这又为确保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所以,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遵循内部审计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步建立起来。

四、建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在审计内容上:是以财务审计为重点还是以经营审计为重点

我们先回顾一下财务审计和经营审计相互交织的发展历程,这可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中清楚地反映出来。

协会于1947年最初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师主要处理会计和财务方面的问题,但也可以适当处理经营方面的问题。”这时,强调内部审计人员的根本职能是进行会计和财务审计,审计对象刚刚涉足经营活动领域。1957年修订后的《职责说明书》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会计、财务及其它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从而将经营审计和财务审计并列起来,同等重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71年,协会再次修订《职责说明书》时进一步指出“内部审计作为对管理当局的一种服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活动的独立评价行为。”这就将现代内部审计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组织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作用领域。此外,1971年的说明书还为内部审计师增加了一项新的职责,即“提出改善经营的建议”,从而极大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此后,协会于1981年和1993年修订说明书时又更明确地指出,内部审计师应评价所在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从增强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效能着眼,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

经营审计逐渐取代财务审计而成为审计内容的重心,那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应该顺应内部审计发展轨迹一步一步地进行,还是直接以经营审计为重点?民营企业是否具备经营审计的条件?民营企业真需要的是财务审计还是经营审计呢?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是生存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例如缺乏诚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机制欠缺等,这些仅仅靠以查错防弊为目的的财务审计是很难奏效的,在资源稀缺性程度日益严重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严峻经营环境的挑战下,必须实施全面的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协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

再者,民营企业内部经营审计已有大量的国际国内经验可资借鉴,起点比较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应以经营审计为重点。

(二)在审计方式上:是以供给驱动的被动审计为重点还是以需求驱动的参与式审计为重点

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是以“警察”的姿态出现,其身份是监督者,对被审部门的业务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因此是组织中不受欢迎的人。哪些项目将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取决于内审人员的判断,不管被审部门是否愿意,他们都得接受审计并予以配合。这种被动的审计和消极的配合有悖内部审计的宗旨,因为内部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其首要目标是要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管理服务,其主要的方式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经营审计,所以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并要将所提建议当作本部门的服务产品向管理当局积极推销,以大大提高审计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就要努力与被审对象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对象伙伴似的合作关系,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其潜在的影响,一起探讨改进的可行性和应采取的措施,以管理创新为基础,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完成所负经济责任的参谋和助手,即实施参与式审计。

(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正面而非责难性的措辞和建设性的语言,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要从以监督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不仅看病,还开方配药,并提出预防措施。采取这种新型的解决问题导向型的参与式审计方式改善了内审部门与管理人员的关系,增强了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

(三)在审计策略上:坚持风险管理审计与战略审计并重

如前所述,风险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严重缺陷,随着民营企业“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二次创业的进行,民营企业的规模会随之不断扩大,民营企业会逐渐融入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这样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不仅面临着经营风险,而且还面临着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

而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其他部门相比,更能从组织的全局角度,更清醒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与外部审计相比,它更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更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内部审计还具有综合性,它要对组织所有经济业务进行审查、评价,因而它能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此外内部审计更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它能随时针对组织的实际需要和发生的问题开展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组织面临的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风险管理审计相对应的是战略审计,因为随着风险的不断规避,民营企业逐渐向更高目标发展,即迈向自己的发展战略———那些关系到组织未来的关键的长远计划,优先权安排,投资和决策等。对组织来说,这些确实是重要事项,影响到组织的生死存亡,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没有正确的战略方针,经营的改善只是使企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加速组织的灭亡。因此对组织战略的审计是内部审计应该最关注的根本环节,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是管理职能中最重要和最高的层次,内部审计要提升自身地位和价值,应参与到高层次的管理活动中来。

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不仅要注重微观效益,更要注重宏观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不仅要审查各种计划和投资项目及技术改造的可行性研究等涉及未来的事项,而且在评价企业业绩时也不再把视野局限在过去和现状,还要根据过去和现状预见未来,不失时机地为实现预期效益、避免未来的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议,实行民营企业的再一次腾飞。

参考文献

[1]李嘉明等.论非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的发挥[J].审计研究,2003,(3).

第10篇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深化、加剧,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保持基业长青,首先要做好内部管理与运营工作。企业内控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管理手段,对企业的营销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本文通过以企业内控审计的定义为切入点,浅析了企业内控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积极影响与意义,并分析了企业利用内控审计加强营销管理的几项有效措施。

关键词:内控审计;营销管理;影响;分析;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也带来了各种的风险。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手段。企业的营销系统通过内控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营销管理效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审计定义

内控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二、内控审计对企业营销管理的积极影响与意义

内控审计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关键,企业通过内控设计的开展,能沟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切实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从而保证企业的高效发展。(一)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系统风险管理能力企业的营销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无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过对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可以让企业明确自己的经营管理战略、投资规划具有明确的方向。内控审计通过对外部市场经济规律、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以及企业内部架构、营运管理运行情况等内外部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与剩余风险进分析和预测,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企业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优化营销管理系统绩效考核体系企业营销管理的好坏,除了经济环境、企业自身因素外,营销员工的能力与水平也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目前企业基本上都是采用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营销员工的素质能力考核,但多数企业的绩效管理系统普遍存在着绩效考核不科学、不透明公正等问题,每个营销员工无法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对营销管理工作是十分不利的。而内控审计体系可以协助企业的营销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优化绩效考核效果,提高营销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切实保证企业营销政策可以得到有效执行。(三)监督营销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型组织,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营销管理等活动都是以这个目的为基础而展开的。企业的盈利目标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来实现,所以每个企业都非常注重营销管理的运营情况。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盈利能力则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水平。内控审计系统可以在营销运营的整个过程,监督企业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与执行,保证企业的资产、人员、资金等企业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分配利用。内控审计独立于企业其他的运营管理部门,受企业的决策领导层直接领导,可以以客观公正角度监督企业的营销管理系统,协助企业实现盈利目标

三、运用内控审计增强企业营销管理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内控审计对营销管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系统可以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那么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审计系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利用内控审计识别营销风险内控审计需要通过参与营销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调查表分析等方式来识别、确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并协助营销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制定营销管理规则,以对营销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与防范,提高营销管理的抗风险能力。(二)利用内控审计建立高效绩效评价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中员工的绩效管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优秀的绩效考核能够促进营销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优秀的员工不仅能协助企业达成盈利目标,同时也能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加入内控审计制度,通过周期性的内控审计,可以及时分析评估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否科学、完善,协助人力资源部门及营销系统管理层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正,确保营销管理内部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保持企业的活力。(三)利用内控审计完善企业营销战略科学、有效、可执行的企业营销战略规划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发展优势。内控审计体系通过对企业的营销战略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战略定位等各方面的审查、评估,对具体的营销计划、执行方案、收益等方面的分析评价,保证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同时,内控审计通过周期性的监督营销战略的执行情况及营销流程管控情况,来评估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科是否科学有效。内控审计通过这种局部到细节的管控方式,完善企业的营销战略。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随着当前经济不断发展与创新,内控审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企业内控审计体系,能够企业识别营销管理风险、优化营销系统绩效考核效果,并且能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障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1999年,IIA在对内部审计下的新定义中再次重新做出了界定,即: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IIA在1999年的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内部审计工作对组织的重要贡献,将内部审计的责任定位于帮助组织实现整体目标,这就使内部审计的使命更加重大,审计范围更加广泛。王光远教授(2007)提出了根植于受托责任和内部控制的现代内部审计理念,他认为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亚洲内部审计师协会联合会主席陈华也提出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现代理念,他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应当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变革传统的内部审计角色。

在我国,从广义上来讲,“民营企业”就是除国有独资企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企业,既包括国有持股也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而从狭义而言,“民营企业”仅指个体私营企业或以私营企业为主的联营企业。本文探讨中,对民营企业的概念限定为狭义的涵义。我国民营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营企业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扶持;二是民营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三是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四是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资本高度集中。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加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我国民营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导致审计理念、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与国际内部审计存在差距;多数民营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查错防弊的传统层面,内部审计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加之不少民营企业还保留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得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且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现代审计手段掌握不够,难以胜任岗位工作,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业务不规范,审计工作质量不高,限制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二、民营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一)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要性的认识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经济危机的持续蔓延,使我国企业难以独善其身。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包括技术、市场、贸易、规范等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这就需要企业制订和实施战略时,在追求利益和规避风险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内部审计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市场业务的布局规划,投资的方向等重大的决策做出风险评估、价值预测,使企业的发展沿着正确可持续的道路发展。

(2)加强内部审计可以判断企业的财务和运营信息是否准确、可靠,这些信息是管理层做出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决策的基本分析依据,这些信息是否准确和可靠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命运和发展前景。

(3)加强内部审计可以使企业各个部门沿着企业集团的总目标、大方向规范运营,有效遏制下属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或是损害集团的利益。

(4)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识别面临的风险以及提高将风险最小化的能力。企业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之下,企业的经营运作和管理都会面对更大的挑战,企业对这些方面的控制和监督也面临更大的压力,从而企业面对的各种风险也会增多。内部审计可以评估企业具有高风险的业务,从而可以及时发现和防止高风险业务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巨额损失。

(5)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合理经济有效的运用企业的资源。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产权所有人将财产托付给企业经营者管理,企业的经营者有义务妥善管理、合理运用企业资源,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内部审计是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监督的必要手段。

(二)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在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审计,还要多方面了解其他业务领域,掌握其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从而可以拓宽审计思路和方法。

(2)企业要及时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多元化。现代企业很多都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跟随企业发展战略的步伐,及时充实多元化发展战略所需要的审计人才,吸收除了精通财务会计和审计程序之外的其他与公司各项业务相关的知识复合型人才。

(3)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创新审计方法。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掌握科学的审计方法有助于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提升审计的效率。例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活动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4)企业要完善自身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数据库,使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的信息。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收集并存储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各类信息,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企业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的价值增值的功能。

(5)内部审计人员还要不断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借鉴成功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经验,吸取由于内部审计不到位而导致企业失败的案例的教训,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

(三)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积极实施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是未来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是将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系统与风险管理系统相对接,实时关注风险管理的状况, 及时采取预防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审计规避手段,实现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从而达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1)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民营企业将自身的战略规划目标和内部审计紧密联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过程做出事后的评价,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对战略实施前后风险的预测和控制。在当今这种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监督服务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念,采取面向未来的、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对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风险领域进行预测和监控。

(2)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将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民营企业的管理层首先必须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是控制风险的必由之路。加强企业自身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评价力度。而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和顺利进行则可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被得到贯彻执行并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可以说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助推剂的作用。

(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我国民营企业在不断的成长和壮大,随之而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有的民营企业涉足多个行业,下属公司众多,管理链条长,企业面对诸如市场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舞弊风险等众多风险。这些风险是威胁企业正常经营的潜在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完善的措施,风险一旦发生,将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要对业务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监督和评估,发现重要风险点并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及时为企业管理层提出风险控制建议和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江燕:《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外企业家》(上)2012年第6期。

第1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内部审计 审计职能 审计范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即由靠领导人关系的协调建立制度向建立完善的制度性保障过渡,民营企业正向着更合理、更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作为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逐渐成为民营企业内在需求。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背景

分析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时以家庭企业的形式出现,企业成员多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着相互之间的信任。创业者事事亲力亲为、部门职能界限模糊,并以任务为中心进行其生产经营管理。此时,内部审计尚不为之所用。但是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民营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日趋庞大,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家庭成员来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所需处理的事务远远超出管理者的能力;企业发展的领域发生根本的变化,超出了管理本人或家庭成员所拥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家族制的管理开始显得力不从心,相应的矛盾随之出现:

1.企业有了相当积累和发展之后,家族成员之间、创业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开始出现和激化。利益诱惑增大,谋取属于自己所有的资产冲动会逐渐超过对企业法人资产的关心,特别是企业产权事先在人之间未加严格界定的条件下,核心团体内部的利益冲突,引发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矛盾,核心团体内部的利益要求,引发欺诈企业行为的发生。

2.信息不对称开始产生并日趋严重。伴随企业经营规模迅速扩展,财务、生产、经营等各方面信息大量增长;伴随企业内部关系的复杂化,信息变化也更为复杂;伴随企业生产、管理专业能力加强,信息的专业化程度也随之提高;伴随企业团队中信任程度的减弱,信息的扭曲程度不断提高,管理当局很难掌握全面的信息或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3.随着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外部人才进入企业管理层,那种事必躬亲的管理将逐步被改变。很多事情将委托他人去办,实行分级管理。企业的各级管理者能否按照民营企业主的意志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来正确行使职权,民营企业主要想知道管理者行使权力的真实情况,迫切需要对企业各级管理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适时准确的监督、评价。

基于以上因素,民营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和控制,内部审计应运而生。

二、民营企业现行内部审计所存在的分析

由于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和家长式思维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内部审计不能完全行使其职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现行内部审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大部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以履行其基本职能即监督职能为目的,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监督进行的。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控制、严肃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目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作用是保护股东或企业的利益。

2.审计范围不够广,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目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查证上,目的还停留在查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等方面。

3.民营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特别是审计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审等事项,缺乏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一定程序上制约着民营企业内审工作质量。

4.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认识,使得民营企业在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上出现偏差。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学历层次偏低,内审人员以掌握财务专业知识为主,专业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5.民营企业缺少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存在没有赋予内审人员相应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得不到完全的认可,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足之处,从整体上看,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作用还没有得到民营企业的普遍重视,对内部审计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偏差,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健全,审计工作独立性不强,人员力量薄弱,种种因素导致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趋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竞争将不断加剧,民营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各种职能,已成为未来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将得到重视和加强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和独立的利益,独立的经济利益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在实行自我激励的同时,必须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而这个机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的审计行为。而且,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分公司、子公司的成立,企业自我监督的内生需求会越来越强,以管理的角度出发,设置内审机构,配置内审人员将成为加强企业监督和管理的内在要求。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必然会从财务收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从查错防弊扩展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评价,它的职能也从监督扩展到控制、评价、管理,使内部审计成为一种渗透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的经济监督、控制、评价和管理活动。

3.内部审计的范围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和投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上来。审计范围将扩大到以下几个方面:检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执行情况;对企业主要的、具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全程监控和风险提示;对企业各部门及其所有业务进行日常监测,帮助其提高效率,估量其风险: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建议与经营决策;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实施检查,揭露其可以存在的虚假和欺骗行为;监督企业行为是否遵循有关法令、规章及行业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又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其审计工作既可是防护性的,又可是前瞻性的。审计范围可延伸至企业所能控制和的所有方面。

4.内部审计人员由查账型向复合型发展。未来民营企业内审人员应同时具备较强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必须是既懂财会核算,又懂基建工程的复合型人员,与时俱进,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