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特点

时间:2023-06-28 17:32:28

生态建筑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生态特点

建筑是时代的橱窗,构成建筑的基本物质要素--建筑材料,也就按着时代的脉搏而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几千年来,建筑材料产品有了长足的进展,从最早的土坯发展到现在门类繁多,充满技术含量。各个历史时代都有代表各个时代风貌的建筑,也有与之相匹配的建筑材料。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物的风格、功能以及人们对它的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新型的建筑材料也会相应的出现。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我国新型建材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从1979-1998年是我国新型建材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新型建材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材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新型建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目前,全国新型建材企业星罗棋布,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建材流通网;大部分国外产品我国已能生产,三星宾馆所需的新型建筑材料国内已能自给;不同档次、不同花色品种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为改善我国城乡人民居住条件、改变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证。我国已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设计、教育、生产、施工、流通的专业队伍。但是,一种现代新型的建筑材料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才能让人们感觉更舒适,才能适合时代的要求呢?只有充分考虑了以下这些因素才能让新型材料得到有效发展。

一、具有时代价值

一位日本学者在讲学时曾经说过,最好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他是在分析了各种现有建筑材料功能的优缺点之后,不无感慨地做出了这样的评论的。土坯是人类从筑巢而居时就开始利用普通的黏土做建筑材料,兼有保温、吸湿、透气等特性,更适合人体要求,人住在土坯房屋里比住在混凝土房屋里或者砖房里舒适得多,所以这位日本学者的话具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虽然土坯具有这样的优点,可还是遭到了人们的抛弃。因为现代建筑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居住的功能了,现代建筑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集合体。除了保温、吸湿、透气这些功能要求之外,还有高强、轻质、防水、防火、防腐、采光、吸音、装饰性以及利于快速装配化施工等等其他重要要求向建筑材料提出来。因此,现代新型建筑材料首先就必须具备时代价值,必须适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类的审美。现代建筑材料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复合后可以达到比土坯更好的性能,更加适用于现代化建筑的要求!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就因为其适合时代的要求而普遍存在了。纵观历史,建筑物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在不断改变着的过去。

“我国的建筑材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品种单调、技术落后的状态。其标志就是小块实心黏土烧结砖在我国各类墙体材料中仍然占居近95%的高比例。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可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的国家,保护耕地关系到子孙后代。我国推出了建筑材料改革系统工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如何尽量限制小块实心黏土砖的发展,加速采用及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并改造建筑物的功能。”中国描写一座宏伟建筑的用词是青砖碧瓦、合抱大柱、雕梁画栋等等。在西方,石砌的古建筑表现出凝重高贵的风格。尽管今天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建筑时仍不免衷心赞美,深深为当时建筑大师们付出的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而赞叹、敬佩。但是,事情仅此而已。今天没有人会再想去建造那样的房屋了,因为它只适合观赏,而不完全适合现代建筑。

二、绿色、环保

优良舒适的居住环境历来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目标之一,丰富多彩的建材产品不仅使我们广厦万间的追求成为现实,更为人们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资源短缺,能源耗竭,环境恶化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筑材料作为能耗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在改善人居住环境的同时,对人类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如何减轻建筑材料的环境负荷,实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成为21世纪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对人体及周边环境无害的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相比绿色建材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生产原料尽可能少利用天然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材料。

(2)低能耗的生产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

(3)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使用甲醛、卤化物、芳香烃等,不得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镍、铬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第2篇

介绍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与形态,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绿色建筑设计与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并从人性化、生态化、一体化三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筑设计;人性化;原生自然能源

0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建筑设计主要指的是专业人员在工程确定建设以后,对建筑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结构设计、水暖电气设计和景观规划等内容都是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下,建筑设计除了要对人们的自身需求进行满足以外,还要对建筑对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充分考虑。

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

1.1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意义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的缺乏,让人类自身的一些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人类对环境问题缺乏关注的情况下,环境恶化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化的问题。对于建筑领域而言,在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对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建修复,也是建筑设计工作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1]。一些与自然关系相对融洽的优秀建筑作品的出现,为建筑生态体系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也成为了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形态

对能量和物资资源的节约,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思想的主要出发点。生土建筑是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这一类建筑的特点来看,它是通过覆土的方式对建筑物的热工性能进行改善的。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防震防尘、防噪声放射性污染等特性是这一类建筑在建成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因而这一类建筑形态在建筑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是建筑领域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措施。新陈代谢类建筑也是生态文明视域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建筑设计形态。这一类建筑形态主要侧重于对历史传统、地方风格等在现代建筑领域有所忽视的因素进行复苏[2]。在对建筑中的一些有价值的成就进行继承吸收的同时,这一建筑设计形态也对现代技术和现代化的施工材料进行了应用。

2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技术

2.1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涉及到了不同物种的循环规律、能量流动转化规律和建筑中的能量转换规律等多个知识点。对建筑的节能功能的发挥,是这一建筑技术在建筑工程的项目施工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在建筑设计领域,设计者已经开始将墙体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等多种节能技术进行了应用。在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设计者也可以对一些新型材料技术进行应用。在建筑材料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以砖石为主的传统建筑设计结构已经开始被更为轻便的墙体结构技术所应用、高强度混凝土材料、高强合金钢等材料的应用,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紧缺问题,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运用已经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对新能源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建筑设计者还需要对能源的再利用技术进行应用。对国外先进设计案例进行吸收借鉴,也是对建筑领域的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3]。

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3.1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建筑设计的人性化,主要指的是建筑设计对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要求的满足。在对人与环境,人际交往问题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以后,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可以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经济效益功能进行充分发挥。对艺术生活的追求,是人们在进入21世纪以后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点。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以后,建筑物的个性空间问题也开始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建筑物的规整性进行保障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的个性化特征进行充分展示,是建筑设计师在新时期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生态文明视域的影响下,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坚持以人类和人际活动的需求为核心。为了对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征进行充分满足,房屋设计者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需要对建筑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进行了解,进而在对建筑设计的文化积淀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征进行强化。

3.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建筑施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变化情况等因素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所进行的优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建筑设计与大的生态循环圈之间的融合,成为了建筑设计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建筑物的设计过程、建造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问题需要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在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中所具有动态化的特征的影响下,人类的建筑系统也会表现出一种动态性的特征。建筑系统与所在区域的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就是这种动态性特征的表现。从建筑物建成到寿命终结,建筑系统都会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4]。

3.3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和当前与未来的一体化,是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一种合理化的路径选择,从人、建筑和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为人们构建一种适合生存的舒适空间以外,还要对建筑所处地域的周围环境进行有效的维护,也就是说,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让建筑设计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人们在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的身心健康需求进行充分满足。为了让人们在建筑中更好地对自然景观进行体验,设计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建筑物呈现出室内外空间自然过渡的特性。在对地方文化差异进行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对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进行发挥,也可以让建筑设计的一体化特性得到强化。

4结语

生态文明观与建筑设计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从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共生问题入手,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可以让我国的环境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浩.试析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9):229.

[2]孙立红.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科技资讯,2015(11):229.

[3]曹艳霞.分析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124.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原则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Accounted for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energy consumption, the proportion of relatively large, the promotion of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green building, and green building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points;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9-0020-02

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特点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主要特点是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2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绿色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它是绿色节能建筑的基础和关键。在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建筑的原则下,绿色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应遵循现代开放、端庄朴实、简洁流畅、动态亲民的建筑形象,从选址到格局,从朝向到风向,从平面到竖向,从间距到界面,从单体到群体,都要采集天然能源,以利节能;注重空间的阳光感、流动感与体量感;充分体现材质的轻重、粗细、虚实对比以及建筑设计中各类节能、环保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同时还应做到:

2.1 引入“生态关键”观念,掌握生态技术,树立生态意识,是搞好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生态建筑的现实意义是引入“生态关键”观念,积极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作法。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应以“生态———技术———建筑”为发展模式,将建筑设计和生态理念的统一贯穿到绿色建筑的全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环境特征的表现和技术的运用,使之融入建筑设计中,产生建筑形象。一个好的生态建筑,不仅要有出色的构造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生态技术系统的应用。因此,设计在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要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考虑建筑功能与生态环境稳定性和持久性。

2.2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整个设计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其特点应符合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多元共融。力求科学化、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各种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在现代资讯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把握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的精神,把最新、最美、最现代的建筑奉献给人们,让中国建筑融入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之中。“建筑当随时代”,倡导绿色建筑设计,是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应该明确的主导思想。

3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将有关复杂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人文精神、环境与能源策略融入传统的建筑设计(含场地设计)中,强调发展生态经济和能源结构的生态化,以绿色GDP为政策导向促进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比传统的建筑设计涉及的技术领域更为广泛,是一项跨学科的复杂综合性设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绿色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问题。所以在操作上应以广义建筑学为主导,在协同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自然资源学、植物群落学、地理学的基础上,还应与结构、材料、生物、环境、热能、经济等进行综合研究,多学科的技术特点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也为绿色建筑设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4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4.1 立足本土。从经济学理论而言,国内经济现代化过程之从农业经济跨越工业经济而直接进入知识经济,即在实现工业经济目标的同时叠加了更高的现代化目标,国内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也不可机械的引进绿色技术和产品,但更不可待

经济发展起来后再考虑绿色和节能,而应不失时机的在现代化进程中加上信息化、生态化水平等基本衡量指标,即在实现程式化的同时推行绿色建筑。

4.2因地制宜。国内幅员辽阔,因此不同地域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导致其绿色设计策略也大相径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及其其他条件,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集热和制冷,从而减少由于其导致的能耗和污染。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区则应充分、高效的利用太阳能,而在寒冷地区则应在建筑保温材料上加大投资,而对于炎热地区则应充分考虑遮阳板的方位及角度以防止眩光的产生。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特点;发展思路

随着建筑领域不断发展,建筑发展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计算机仿真技术、钢结构安装技术等。近些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我国建筑建设领域中,能够依靠自身力量,促进建筑智能化建设,不仅包含工程安装、机电设备、管道、钢结构等安装技术,促进了施工安装技术良性发展。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建筑从业经验,分析建筑工程的技术特点,探讨技术发展思路。

1.传统建筑工程的技术特点分析

立足建筑发展历程角度,人类处于社会发展初期时,建筑要求较为单一,只作为休憩区域。在建筑工程发展中,技术水平不高,呈单一化发展趋势。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艺术性、功能性较为单一。而建筑材料主要选择木材与否,导致工程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建筑工程数量随之增多。若单纯依靠传统建筑材料,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需求,搭建技术不能适应大规模推广,传统搭建技术逐渐转向砖木混合技术,选择混凝土技术。处于该发展时期,建筑工程技术要求较低,建筑作业依靠人工完成,选择砖块混合水泥方式,即可达到建筑要求。通过这种建筑技术,提升了建筑牢固性,能够延长使用寿命。然而,若依靠这种建筑技术施工,极易造成环境因素影响,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处于历史发展时期,选择这种建筑技术,因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性与实用性特点,近代社会仍在使用这种技术。

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手段不先进, 对于传统建筑工程,技术具有单一化特点,且技术性较弱,建筑技术缺乏环保因素与节能因素。在传统社会,虽然部分技术含量较高,也主要为皇家贵族构造,主要用于修建陵墓、观光避暑功能,不能大范围推广。这也说明,传统建筑呈单一化特点,在技术普及程度、技术种类方面,也存在较低水平,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较高,严重影响自然环境。

2.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日益提升,建筑行业逐渐发展,人们建筑作用不断拓展,使建筑最大满足人们需求。目前,对于建筑工程技术,可达到人们居住环境需求,满足人们休憩、娱乐需求,达到环保、节能与舒适特点,和传统建筑技术比较,呈良好发展趋势。现阶段,对于建筑技术要求,呈多样化与多元化特点,且诸多工程技术日益更新,例如智能技术、生态技术与绿色技术,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使现代建筑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按照实际情况而言,对于现代建筑技术特点,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首先,绿色建筑。针对建筑工程,充分发挥绿色建筑技术,结合环境资源与自然资源,尽可能使建筑环境危害得以降低,有效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绿色建筑发展,能有效降低资源能耗,节省资源、能源,防止建筑物污染环境,有效推动建筑健康、稳定发展。现阶段,人们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建筑工程发展进程中,建筑物和自然和谐发展是其必然发展趋势。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可营造更为健康、更为环保的建筑环境,进而提升建筑技术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其次,生态建筑。随着建筑工程发展,生态技术属于新兴、新兴工程技术。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在建筑工程中,利用生态技术,结合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利用气候学、建筑学、物理学与材料学知识,为建筑工程提供有效服务,使建筑科技含量得以增加,进而提升建筑项目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构造生态建筑,可使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得以下降,防止环境污染,立足生态保护基础上,为人民创造一个更为健康、更为节能的建筑环境。

第三,智能建筑。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许多先进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技术。建造智能建筑,可利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提高建筑安全防盗性能,通过电力系统与通讯设备,提高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建筑自动化水平,有机结合科学给水,为人们共同创造更为便捷、更为高效的建筑空间,促进建筑物管理更为自动化与智能化。

3.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首先,精细化。近些年来,为促进建筑技术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也朝向精细化发展。在设备安装与建筑施工技术方面,要求愈加提升。如建筑工程钢结构安装、钢结构焊接等技术,精细化水平日益提升,在新焊接技术方面,在射线检测焊缝、材料与焊接控制,也促进技术水平发展,进而提升焊接管理技术。针对钢结构安装,质量监控技术日益提升,是工程监控吊装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大型工程项目,建筑技术精细化水平日益提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吊点、分散性载荷吊装,建立监控吊装,提升质量控制准度、精度。

其次,信息化、数字化。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广泛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安装实施监控、模拟,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提高建筑安装过程,起着实时控制、监督、校对作用,确保建筑安装质量满足要求。总而言之,在建筑安装工程中,信息化、数字化是其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动态模拟技术,可实时监控安装过程,促进建筑技术朝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进而提升建筑管理水平、监督效率。

第三,集成化。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促进集成化发展,可有机衔接安装技术与施工技术,利用工程技术,有效发挥技术综合效益,使建筑技术水平得以明显提升,进而满足建筑未来发展需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工程技术日益提升,建筑行业逐渐发展,建筑工程技术在发展进程中,具有自身发展方向、应用特点,在实施工程施工中,必须按照建筑工程特点,例如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等技术特点。在未来发展进程中,需提倡精细化、信息化、数字化与集成化发展,进而提倡建筑工程技术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菁,余振榕.试论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1):181.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观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1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1.1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相适应

生态建筑作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其设计原则要时刻保证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相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时代特色、流行元素等等越来越关系到建筑设计的风格。对于生态建筑设计来说,社会发展的趋势就是其风格的指向标,脱离了社会发展元素的建筑设计不是成功的设计,生态建筑就是要能够时刻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保持较强的流行性的特色,彰显现代建筑设计的特色和内涵。任何一种依附于社会和时代而存在的建筑,都需要紧紧地追随时代的潮流,时刻保持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唯有如此生态建筑的设计才更有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1.2符合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也是关系到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设计风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能够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同时也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美观、时尚和流行等特色。未来的人们将更加时尚和开放,在建筑的设计风格上也更加追求舒适、美观和标新立异,这也在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人群可能会追求不同的设计风格,总体上说,生态建筑在设计上除了要遵守生态性这一前提之外,还要充分地站在人们的立场之上进行设计,力求让大众满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决定建筑设计风格的根本,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正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1.3以促进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为原则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普通的工程,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象征,成为一种财富的聚集力量。所以生态建筑要充分地发挥它的这一力量,以便能够不断地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生态建筑的意义是多重的,这里的生态不仅仅是一种客观上的自然环境因素的象征,同时也代表了安逸、舒适的生存状态,成为当代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生态建筑要以促进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为基本原则。

2生态建筑体现出的新特征

2.1健康、环保、绿色的观念成为建筑设计的前提

生态建筑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来说,其首先应体现出健康、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要充分地体现出“生态”的观念和特点。健康和绿色是时展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观践行的必然结果。在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将生态绿色的观念与建筑的设计相结合,不仅仅能够彰显时代的发展潮流,更能够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2.2技术创新与文化理念的相互交融,呈现多元化特色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来说,技术上的创新和文化理念的相互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将这两者相互弥补并加以整合,对于整体的建筑风格来讲是至关重要的。生态建筑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多元化的特点,体现的是多重元素的相互融合,这是文化繁荣的必然结果。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同的设计风格可能会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生态建筑设计都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地彰显时展的潮流,散发出新鲜的活力和能量。

2.3生态建筑越来越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

生态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设计理念充分地显示出了人们内心的价值追求,生态元素的提出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内心取向。可以说,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特征就是体现出较强的生态性,即体现为一种人们所期望的生活方式,响应人们内心对于生态建筑的追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在逐渐地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那么生态建筑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充分地展现这一特点,才能够满足人们迫切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程。

3生态建筑设计发展新方向探索

3.1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进行设计

生态建筑归根到底是客观的自然条件下的产物,只有将建筑的设计与自然生态条件相融合,才能够设计出更加实用、更加新型的建筑作品。在进行建筑的设计时要充分地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并顺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设计,为人们营造良好、适宜的居住条件。要能够结合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布局、构造和空间安排等思路,并结合当前社会流行的建筑设计特色,使得建筑更加生态化,富有时代创新的活力。要充分地考虑到平面设计、空间的渗透与穿插、室内的空气流通情况、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情况,将自然生态放在设计的首要地位。

3.2传统设计与本土材料结合,体现地域性

毫无疑问,建筑是一个时代或地区风土人情、自然地理、传统习俗等一切文化及地貌的反映和表现,体现出来的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将生态的元素与本土材料相结合,体现地域性。针对不同的地区,要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进行装饰,可以引入当地的绿色植物进行室内的妆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很大的程度上讲,地域性特色的展现就是生态性的集中体现,最能够彰显地域性特色的建筑往往就是最绿色、健康、生态的,传统设计与本土材料的相结合是现代生态建筑设计的根本潮流。

3.3在重视地域性的同时进行文化上的创新

未来建筑的新趋势是多种社会元素的相融合,文化的力量已经逐渐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建筑来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生活场所,其实更加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和思维的结晶。因此,对于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来讲,要充分地利用文化的力量,来不断地为建筑的设计增加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活力。不同的地域往往体现为不同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正是地域性的强烈体现。将文化元素与设计相结合,不仅仅能够加速城市建设,同时也会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脚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生态建筑的设计还是要结合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的。生态建筑说到底就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创新的来源有很多,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环境等特点来进行思量,站在时代的前沿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探索和尝试。

4 结语

随着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多元化,建筑的设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和趋势,创新成为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动力。生态建筑需要将绿色的生态观念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将文化、自然、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元素加入其中,打造符合人们价值观念、顺应时展潮流的建筑作品,让生态建筑与社会、自然融为一体,要不断地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创新,力求设计出既能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要彰显别具风格的本土特色的生态建筑设计作品,满足人们对于生态居住、生活环境的要求,同时促进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富平、栗德祥: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设计中的集成应用[J];《建筑学报》;2007,(9)

[2] 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9)

第6篇

关键词:绿色,生态建筑;设计;

【分类号】:TU201

0引言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绿色生态建筑这一理念在建筑设计中逐步发展推广。绿色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借助于生态学理念、生态住宅以及现代建筑科技等内容,将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合理安排,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构成可循环的有机整体,。绿色生态建筑由于充分利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因此具有低能耗、无污染、高校、生态平衡以及居住舒适的特点,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调节与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实现了住户、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作为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如何综合运用各种建筑学、生态学以及智能技术,对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规划,已经成为当前建筑设计师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这对于推动生态建筑的应用发展,实现绿色生态建筑的高标准与特色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1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本质要求就是将建筑物视为微型生态系统,在建筑设计中运用生态元素对建筑设计作品进行生态化的塑造。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要求来开展设计:

(1)节约资源、能源。绿色生态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耗低、资源消耗少、无污染且可循环。因此在绿色生态建筑设计上应该遵循节约的原则,建筑材料尽可能选用可再生、绿色、无害资源,通过协调设计构造出资源节约、能源利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2)注重建筑的生态和谐。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用户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尊重建筑区域的生态规律,结合建筑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客观自然条件,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通风、采光、保温的自然特性。

(3)切合区域实际情况。当前我国一些绿色生态建筑直接照搬西方设计作品,而不是借鉴西方作品中成功的设计方法与成熟的设计理念,没有深层次的考虑绿色生态建筑的地域性特点,生态环保与绿色节能效果较差。此,确保设计成果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或者是区域条件,这也是绿色生态建筑需要重点完善的方面

(4)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能够为建筑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要在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基础上,引入实施绿色、低碳、环保设计理念。不能刻意的强行植入绿色生态建筑理念,造成建筑物层次与品质的下降。

(5)更加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性。绿色生态建筑突出了整体设计的思想,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分析建筑文化、经济发展条件、地理位置、气候资料等多项因素,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

2绿色生态建筑的具体设计内容分析

2.1绿色生态建筑环境的整体规划

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综合环境,首先应该进行整体的规划,按照生态建筑区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建筑的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尽可能的采取智能化、生态化、花园式的建筑环境设计模式。在绿色生态建筑环境的整体规划设计上,要对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虑分析,通过合理的规划形成多品种、层次感、立体感的绿化环境,对绿色生态建筑区域的小气候进行改善,使绿色生态建筑用户生活环境更加贴近于自然。

2.2绿色生态建筑的节能设计

(1)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直接决定了建筑物整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与能耗水平,对于绿色生态建筑护结构结构上应该积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改善门窗的气密性,以提高建筑外墙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效果。对于现阶段应用较广的玻璃幕墙,应该注意采用双层幕墙结构体系,提高玻璃幕墙的气密性能以及遮阳系统的设计,以提高建筑护结构的保温节能效果。

(2)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对于暖通空调系统,应该结合建筑的外部环境结构,选择能源的利用效率高、水资源的节约效果好、二氧化碳排放量少以及有利于改善室内环境质量的暖通空调系统。并借助于蓄能技术、热泵技术、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动态变流量控制技术、系统水流量与负荷同步智能控制技术等措施来提高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效果。

(3)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对于绿色生态建筑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照明系统设计,应该尽可能的提高透光效果,通过尽可能的采用自然光,减少对于人工照明的依赖。其次,在照明设备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的使用高效节能的灯具。同时尽可能的采用太阳能,通过配备光电板采用光电技术获取能源。

(4)水资源节约与节能利用设计。首先对于水资源的节约设计,主要是增加设置雨水收集使用以及中水处理使用技术,将雨水收集以后用于卫生保洁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以及车辆冲洗用水等,减少对于水资源的消耗。对于节能利用设计,重点是通过采用变频调速恒压供水技术的设计使用,减小能源消耗的前提下避免水资源浪费的发生。

2.3绿色生态建筑的综合环境设计

绿色生态建筑的综合环境设计主要是绿色生态建筑的自然通风、室内噪声以及绿化景观设计,具体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绿色生态建筑通风设计。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通风设计尽可能的采取自然通风的方式,尽量减少各种机械通风设计内容,通过对建筑群落设计、户型设计以及朝向设计等内容,改善绿色生态建筑的通风设计状况。

(2)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噪声控制。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也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绿色生态建筑噪声设计,重点是对空调机房与其他房间采用隔音墙分开,对于水泵机组等采取减震设施,对于门窗采用隔声玻璃,通过这些措施控制噪声污染问题。

(3)绿色生态建筑绿化景观设计。对于绿色生态建筑的绿化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生态、自然以及使用的原则,通过在小区内部合理的配置植物,通过采用乔木、灌木等复层绿化,提高绿色生态建筑的生态与景观效果。

结语

在当前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下,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未来建筑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建筑师应该深入分析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手法,总结绿色生态建筑成功设计经验,积极采用先进超前的设计理念,在确保生态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建筑的绿色、低碳与环保,推动建筑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捷.低碳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北京规划建设,2010,(02).

[2] 王涛.论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与策略[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9).

[3] 王玉玲.谈节能环保型建筑设计和新材料的应用[J]. 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 2010(10).

第7篇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建筑形态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所有的物体皆受各种力量的作用.抵抗力量以保护物体形态永存的坚硬度.即称之为结构。在自然与技术中的所有物质体借其专有的形态来显示自己在有形的领域里,形态是物体实质在三维空间中的特殊分布状态,它是几何形的,物体系通过它们的形态来起作用因此形态始终具有功能,换言之,形态的保持是使功能永存的先决条件结构是保持物体功能的物质结构。建筑的结构设计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本指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和计算目的是获得一种适合人们藉要的固定、有形的产品所达到的功效也可以经过计算而精确地测定出来。但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设计自身正经历着质的变化.在以往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中由于“工具理性”或“计算理性”占主导,人们总是追求一种明确的目标和价值,但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与此同时,人们也正在证明或已经证明“设计应该被认为是一个技术的或艺术的活动.而不单单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活动。”设计在后工业社会中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素。因此.建筑结构形态作为一个人造物技术产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纯功能性的物质实体而是许多情感、信息等因素的集合体。著名西班牙裔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的建筑作品正是对此作了绝好的解释他对结构技术的运用使建筑的技术设计脱离了一个纯粹的物质层面。向着更深的人文精神层面迈进.有人说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也塑造了形态特征。”他怀着对“Master builder"]z]的偏爱,花费14年的时间学习了美术.建筑、土木、城市规划和机械技术.涉猎广泛的丰富学历使他能自如地对建筑设计进行操作,如果说对于“麦拉特”、“托尔加”、“诺尔维”、“.坎德拉”这些20世纪的结构巨匠来说。结构是由技术产生出的崭新的形态方法,而在卡拉特拉瓦那里.结构不单是解决技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结构是为了创造出美的建筑形态的艺术,并使结构本身成为一种无需隐蔽的表现力。

一、浪漫的设计思想―非物质性结构

建筑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对差异性的要求,最为关键的设计思想是为人们提供一段生动的空间体验或是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建筑设计本身也逐渐接近于一套语言体系的营造。而语言是一种典型的精神活动符号,是一种非物质因素与制造相伴随的东西。“非物质性”概念下的建筑结构形态使建筑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质的实体和形式,对功能、逻辑经济和效率的实现已经不足以构成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而文化情感、概念、信息等非物质元素同样成为建筑结构构成的必要因素。因为只有当建筑的意义能够传递一种富于文化的剩余价值时。建筑才会变得重要和富于特色。由此可见,建筑设计的关键往往在于一栋建筑物是否能够通过它自身的建筑的物质性形式来表达出一种多元而丰富的非物质性信息。

卡拉特拉瓦的建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结构的非物质性。并非是说可以没有或者忽略其必要的物质依托与相应的形式载体。而是设计者着重强调了构成建筑结构形态的精神属性和智惫形态。卡氏建筑的结构非物质性注重的是知识情感和技能提倡建筑创作中注重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智慧表达。

二、科学的力学分析―优化结构

虽然卡氏常常把情感和文化注入到他的建筑结构设计中,但在他的建筑结构中却不乏一种理性之美,因此运用理性的手段传达出建筑结构的形态之美成为他的作品的主题与基调。我们知道当结构的传力方式通过特定的组合构件与组合方式被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让人们能够凭借常识和经验作出判断时,它就会使观赏者产生某种精神共鸣,卡氏正是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审美心理通过清晰可辨的结构系统和分工明确的传力构件来增强其作品的“可读性”与感染力。

三、理性的仿生演绎―生命结构

在卡拉特拉瓦的设计方案中,建筑形式常常是作为一种基本的原始构思而产生的,而且这种原始构思往往从有机体转换而来。卡拉特拉瓦认为,如果用非常复杂的概念来解释建筑那是非常荒唐的,对此他的解释是―建筑同任何活体生物相比都简单得多但是除此之外还要确定内部关系。从力的平衡到实用的因素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美观问题。卡拉特拉瓦称在这个或那个特定时期,不管它模仿了或者没有模仿大自然,也不管因为它们形似树状或者因为涉及了人体解剖学的概念,建筑只是一个简单的内部次序的体现。通过研究身体的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对建筑非常有益的逻辑性。卡拉特拉瓦解释说“在自然界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法则它们能够应用到建筑设计上,这些法则包括生命有机体如何改变自己的形状生长和移动”因此,卡拉特拉瓦应用在建筑物中的设计方法,可以解释为借鉴了仿生学的观点。即从生物形体中类推出来的,当其结构被转换为力学图解时,就像是一个直接表达这些应力的动力学图解系统并使这个建筑有机体生机勃勃。正如蒙诺德(J .Monod)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书中所说:“这像是一种目的论的力量能够在无活力的材料上产生一种秩序,并且为了达到某种表现而能产生一个生命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将会释放一种能量,可以把每一个阶段的方案及工程设计的每一个细部都精确地根据原来的构思进行决定,反之我们从每一个构件可以推论到支配整体的技术法则那就是方案的灵魂。”

四、运动的逻辑形态―可动结构

卡拉特拉瓦是一位对物体的动感着迷的建筑师。他信奉“运动就是美”。并欣赏古典主义雕塑中人们运动的姿态。他认为“运动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中可见的单纯动作都可作为建筑运动的基础,运动对它来讲是构成结构系统构件设想的原点。他断言:“建筑绝不是静止的,相反应该说建筑是运动的物体。”正因为如此,他在瑞士联邦工科大学取得了机械技术的博士学位。并以此希望能把机械动力的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动态变异和时间组成了卡拉特拉瓦建筑构思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结构设计从建筑体到构件,应该能够活动以适应各种外部条件的变化,即使其中的一点受到破坏,也会像有机体一样再次找到平衡点。

参考文献:[1]麻省理工学院编张育南译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于学生的对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方楠卡拉特拉瓦与理性的表现主义世界建筑2001.1 1期

第8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景观设计;原则;要点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建筑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景观设计要不断以提高建筑使用群体满意度为前提,加大建设生态建筑景观的力度,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规划的效率和效用,从而使居住人员能够充分感受建筑景观的美好,提高人们对建筑的满意度。当前,人们对建筑环境越来越趋于绿色生态的方向,由此生态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打造绿色生态建筑环境是以后建筑景观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是针对生态建筑景观设计提出一些见解,力图为提高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1 建筑景观设计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是构建建筑实体周围环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景观设计就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从而保证建筑景观设计的有效性,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首要出发点,从而增加建筑的满意度,发挥建筑建设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观设计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建筑使用群体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要发挥以人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体的心理,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居住人群对建筑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从而使各个年龄阶层人的需求得以兼顾,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切实提高建筑的效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环境中得以放松。

1.2 生态性原则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景观规划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就要充分遵循生态性的原则,力图把建筑景观设计为绿色低碳生态的居住区,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把建筑打造成园林化居住园区,提高人们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使建筑使用群体可以充分与自然和平共处,享受自然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乐趣。因此,在建筑景观规划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图使用建筑周围原有环境要素,使建设与原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1.3 功用性原则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需求的满足,同时还要保证建筑景观功用性的发挥,要保证建筑景观规划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说休闲以及运动和娱乐,这就需要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考虑相关设施的建立,比如一些运动器材和场所的规划,同时还要设置一些休息的区域,使人们能够有合理的交流场所,增加建筑使用群体的沟通,使建筑居住人员之间能够增加亲密程度。因此,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层和年龄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区域,发挥建筑景观的功用性,同时要塑造景观的艺术效果,使建筑景观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体。

1.4 地域性原则

建筑景观设计不能毫无依据,盲目推陈出新,要根据建筑坐落地点的整体风格进行景观的构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观整体色彩风格可以体现地域化的特点,这样可以增强建筑景观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观与周围大环境和谐统一,防止由于过于个性化的设计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景观、建筑与建筑依托的大环境能够形式一致。

2 建筑景观设计要点

2.1 景观道路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规划设计,要充分发挥人行优先的原则,避免车辆使用对居住环境的影响。要充分设计道路的主次,要协调人行到与车道之间的关系,做到人车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拥挤和堵塞,避免对建筑使用群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建筑景观道路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协调道路与周围景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建筑的整体元素及周围布景,设置一些小路,从而增加景观的趣味性,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便于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自然景观,使人们增加美的感觉,增强对建筑及周围景观的热爱程度。

2.2 景观植物规划

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中,植物是景观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观植物设计也是不容忽视的。建筑景观植物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适用性,充分保证种植植物能够成活,并对造景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植物的选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树种、病虫较少、对人体没有危害的树种,这样可以保证树种的有效性。在种植方式上,要特别注意树种的配合,注意乔、灌木、草以及常绿植物的搭配,充分创造建筑景观效果。在植物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层次性,使景观构造能够体现层次性,要充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养护的难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发挥景观植物的功用性。

2.3 建筑小品设计

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发挥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别注意建筑小品的设计。建筑景观小品能够起到点缀作用,增添园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能够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同时能够置身生态环境当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诸如座椅、花架、灯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要根据建筑整体意境进行合理规划,使建筑小品能够充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中去,并且能够使静态的环境得以灵动起来,同时要注意建筑小品设置要突出特色,丰富建筑景观内涵,使建筑使用群体能够自觉喜爱建筑景观,并乐于走出室内,充分感受大自然风光,增加建筑满意度。

3 结语

建筑景观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环境及整体布局,建筑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绿色和生态的理念,创造适合人们居住的美好环境,精心设计建筑景观各要素,从而保证建筑景观与建筑实体的协调,创造一种视觉冲击,从而增加人们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满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建筑的喜爱程度,使人们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在居住环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感,同时,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进建筑景观规划设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瑾.绿色建筑景观设计浅析[J].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审美价值取向[J].文艺研究,2009(1)

[3]袁毅.浅析建筑景观设计中人文思想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8(9)

[4]董冰.建筑景观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践[J].新建筑,2012(2)

第10篇

【摘要】 本文分析了人类建筑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了树立生态价值观的必要性,应用生态共生原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共生建筑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点。

【关键词】 生态原理,低碳建筑,生态设计

【 abstract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influence,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values se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oexist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coexistence and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 key words 】 ecological principle, low carbon building,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

1.3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2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3.3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较好的地区,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目前,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首先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其次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总之,生态建筑代表了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建筑,有助于推动全球生存品质的改善。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大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推进建筑的生态化,无论从环境的角度、能源的角度或是可持续的角度都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如今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建筑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还是统一的,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运用建筑学及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使得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能够达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达到改善生态的环境目的。但是目前对生态建筑的理解还存在很多的片面性,甚至有的人认为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及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了,也有的人认为达到建筑物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这些观点往往只是看到了生态建筑的表象没有从本质上认清生态建筑的全面含义。

(2)农村的生态建筑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对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重点大多还局限在发达的城市,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目前多数的研究都从学科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导致各个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导致对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的结合研究还不到位。农村生态建筑工程应该建立在政府与民间、国内与国际资源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实现中国的生态农业为整体目标,以最终实现中国农村与农民生活形态与质量的全方位进步,使从而为中国农村的生态建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农村生态建筑的实施必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资源和农村自身的资源,并要将以上资源根据生态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项目进行有效的组合。

二、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对策

(1)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

(2)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3)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生态建筑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办法之一就是建立高效空间体系,比如建立低层、高密度的建筑,既能够亲和大自然,还能够让业主感受到人情味;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建立巨构城市,充分利用起地上空间,也要把地下空间利用起来,使空中、地面、地下成为一个协调的空间体系。生态建筑要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充分发挥环境的效益。要想使生态建筑与环境共同发展,在生态建筑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地貌、景观、人文建筑、气候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类型、规模、特点等,发挥生态建筑的作用。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环境,与城市环境系统相连接,研究城市在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

(4)加大新科技新方法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在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设计中,不仅要综合考虑生态学等科学理论的应用,还应在设计过程中高效应用新科技新方法。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更加显著促进国内在建筑设计上建筑理念与生态理念的融合,另一方面通过高科技的引进可使可持续生态建筑的特点更加明显,运行效率更高。例如,清洁能源的利用为生态建筑所需考虑的基本问题之一,太阳能的利用,住宅的隔热隔音性能,自然通风与采光等方面都可通过新科技的引进来实现。

生态建筑是现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生态建筑满足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它为城市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进步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因此,建筑行业必须在了解生态建筑理论的概念和特征的前提下,明确我国生态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以及增加绿化面积等,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问题。正视生态困境, 是为了创造人类美好的绿色家园, 强化生态意识,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是每位建设者所面临的课题和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苏芳.分析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及生态住宅的原则[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6).

【2】霍续东.西北地区土遗址博物馆的生态建筑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3】岳冰凌,高春雨. 浅析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及当前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的现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4)

第1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文化 特质 创意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047-02

随着现代系统方法的出现,人们才又开始用整合的观点重新看待建筑和建筑学。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笔者结合从业实践,拟从文化系统的观点来探讨高层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创意策略。

1 高层建筑的文化特质

高层建筑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自然相对的社会性。人类学家泰勒早就明确提出: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创造和获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甚至认为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岩洞也是文化的产物。二是,与聚和不同的整合性。建筑是一种文化实体或形态。也正是因为它与文化有着这种同构关系。如明清北京城体现了伴随着日益加深的忧患意识就是自我拔高的文化中心主义和唯我独尊的心态[2]。三是,时空的一体化和结构的自组织性。按照文化传播学的观点,文化的存在在于传播,而传播本身就意味着时空一体化,这一点在建筑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印度的泰姬玛哈陵。

2 高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策略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空间的维度和时间计算的方式正发生着巨变,这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当然,也影响了反映这些方式的建筑。当此状态下,高层建筑设计的创新主题和文化理念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场所与环境以体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兼容性。二是,注重信息空间意义的表达以体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动态性。三是,注重形态文化创新以体现高层建筑文化特质的开放性。四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高层建筑生态特质文化构建。五是,解构主义主导的后现代高层建筑话语。六是,现代高层建筑文化观念的有机重构。

(1)形态文化:形式语言创新策略。

(2)新技术文化和美学新价值:技术与美学策略。

(3)地域文化:整体地区(场所)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层建筑形式与风格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意识到地域性文化的价值所在,出现了众多较好结合地域文化特征的高层建筑。这种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民族精神、地区生活习性以及地方风俗和信仰等)的趋势融合了现代建筑的诸多优点,同时又很好地延续和继承了文脉和传统。

3 结语

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追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需要清醒地认识建筑的文化本质,以广义建筑学的视角,综合分析城市、园林、建筑系统蕴含的建筑技术、建筑艺术,提高总体把握、鉴赏评价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化自觉性和科学自觉性;需要总结生动传神的民族性地域性建筑语汇和符号,传承渊源深厚的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合于天、情境交融、因地制宜、因材适用、巧于因借等建筑意匠和营造技艺,珍视我国传统经典建筑蕴藏的生存智慧、生态策略、审美情趣、环境伦理、哲思意蕴,把握中国建筑文化的民族根、地域魂,增强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力和精神回归的自觉性;需要放眼世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辨析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吸纳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借鉴西方经典建筑包括古典复兴、经典现代、后现代各种流派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变化的驱动力量,抽象出生动的建筑理论、科学的设计构思和精湛的设计手法,追寻建筑技术的时代进步、审美追求的时代演变,提高吸取精华、取长补短、加速乡土建筑现代化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回顾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勤奋探索和历史实践,认真总结建筑市场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以利坚定信心,继往开来,谱写现代性地域性特色鲜明的城乡建设神韵华章。

参考文献

[1] (英)马修·韦尔斯(MatthewWells),著.摩天大楼结构与设计[M].杨娜,易成,邢佶慧,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刘建荣.高层建筑设计与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编著.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与思想[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