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医药专业

化学医药专业

时间:2023-06-28 17:3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医药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医药专业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药;查新;科研需求

中医药科研追求的目标是“发展”和“创新”,这是课题得以成立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对于查新工作和查新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医学临床和科研人员对查新的需求,相关报道鲜见,尚未有从需求角度出发了解地域性中医药科研查新的现状,通过数据论证并作分析研究的文献报道。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从1992年开始开展中医药科研课题查新工作。我们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抓好查新报告的质量关,才能更好地为目标人群服务。

1 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

本项目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表形式,通过邮寄、电子邮件和实地调研等多种途径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本市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疗和科研机构、研发制药企业等查新工作用户需求的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市中医药科研查新工作的现状,并作总体评价;通过需求分析查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对策研究,为科研查新提供参考。

2 研究结果

2.1 问卷表回收率

2007年7月-2008年12月,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65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总回收率61.1%。其中以手工形式发放202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3.6%;电子邮件形式发放163份,回收34份,回收率20.1%。

2.2 受访者单位信息

按性质划分,大学及其附属单位126份(56.5%)、医疗机构80份(35.9%)、科研机构11份(4.9%)、民营机构1份(0.4%)、药材饮片生产机构3份(1.3%)、药物研发机构2份(0.9%)。

按专业划分,中医专业71份(31.8%)、中西医结合专业63份(28.3%)、中药专业8份(3.6%)、西医专业68份(30.5%)、药学专业11份(4.9%)。

在198家医疗单位中,三级医疗机构129家,二级医疗机构64家,一级医疗机构5家。

2.3 受访者个人信息

受访者共223名,其中男性114人,女性109人。参与课题研究有197人(88.3%),其中担任各级别课题负责人有128人。从受访者年龄分布情况看,各单位科研与临床以中青年为主(见表1);从学历结构可见,研究生学历占63.2%,大学专科以下学历者年龄均在51岁以上(见表2);从所学专业看,曾作或有查新意向者绝大多数为中医、中西医结合及中药专业人员(见表3);从受访者职称情况看,因部分查新事务联系人非课题负责人,故高级职称比例刚过半,在实际操作中,课题负责人大多为高级职称(见表4);在受访者从事工作性质的统计中,“纯临床”比例较高,可能与部分受访者将临床科研划入临床工作范畴有关,此处仍以问卷实际填写为准(见表5);因受访者学历普遍较高,故从事专业工作年限以20年以下居多(见表6);从每年专业工作情况来看,本次调研的受访者以临床为主,科研为辅,教学时间较少(见表7);从受访者承担课题情况分析,以市局级和国家级项目居多(见表8)。表1 受访者年龄分布情况(略)表2 受访者学历分布情况(略) 表3 受访者所学专业分布情况(略)表4 受访者职称分布情况(略)表5 受访者从事工作性质分布情况(略)表6 受访者从事专业工作年限分布情况(略)表7 受访者年专业工作时间分布情况(略)表8 受访者承担课题情况(略)

2.4 受访者对查新机构的评价及需求

本次调研的223名受访者中,有191人曾委托过查新,其中曾作过1~2次查新者71人(31.8%),曾作过3~5次查新者84人(37.7%),曾作过6次以上查新者44人(19.7%)。另有24人本栏未填。

委托查新机构包括: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医学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浦东科学技术情报中心、江西省医学情报所、厦门大学。

经对委托本馆查新的158名受访者的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对检索工具、检索策略、相关文献选择、文献比较和结论分析的评分在4分以上者占80%以上,说明绝大部分受访者对本馆提供查新服务的质量满意,但从具体数据分析可见,评价最高的是检索工具,考验查新员业务素质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比较”和“结论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见表9)。表9 受访者对本馆查新工作的评价(略)

在对其他查新机构的评价中,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检索工具”与“检索策略”方面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其他项目的评分也较高,综合实力远在其他查新单位之上,作为综合性查新服务机构,其软硬件设施及查新员队伍实力雄厚。

根据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受访者对查新范围的需求依次为:期刊(83.0%)、科研成果(70.0%)、研究报告(52.0%)、书籍专著(42.6%)、国家专利(42.2%)、会议论文(39.0%)、多学科原始文献(30.9%)、多语种原始文献(28.7%)、内部资料(22.4%)、标准条例(21.1%)和法律法规(5.4%)。经进一步分析,学历和职称无明显差异。

受访者对查新内容的需求依次为:中西医结合专业(70.9%)、中医专业(65.0%)、新药研发领域(40.8%)、跨学科研究(32.3%)。其中跨学科研究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化学和物理专业。

在查新形式需求方面,课题查新需求占90.1%,引文查新需求占33.6%,定题跟踪需求占28.7%(13份未填)。选择网上提交方式占3/4。选择定题跟踪的64位受访者中,从职称分布来看,以高级职称为主,这可能与高年资临床人员有较稳定的研究方向有关;从专业分布来看,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希望定期获取相关信息,西医和药学人员的相关需求较低,可能是这些专业对西医学信息需求大于中医学信息需求。

在查新员知识结构的需求方面,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中医学、西医学、中药学、统计学、西药学、生物化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3 查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查新服务对象和目标有衰减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上资源越来越丰富,用户获得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再单一,到科研查新机构查询信息已经不再必须。一方面,中医药科研工作得到各单位的重视和支持,许多单位在软硬件设施上更为先进,我们的服务对象和目标的范围正呈萎缩之势。如从本次调研统计可见,有查新意向者以学校、医疗和科研机构人员为主,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药物研发和生产机构少;参与调研的机构以中医相关专业为主,其他专业较少。本次受访者中,有83%承担区县以上级课题,并且在需求中选择课题查新者占90.1%,从调研中可见,受访者中持“查新主要用于成果及项目申报”观点者较多。在一些综合性高等院校,用户可直接通过局域网查询Medline、CA等多项国际专业数据库,随着网络的普及,科研人员可自行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2 查新机构增多,竞争激烈

目前本市有多家单位开展医学科研查新工作,本馆一般承担中医专业科研查新任务,故在受访者的专业分布上绝大部分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中药专业。由于医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加大,跨学科、跨专业研究越来越普遍,不再有明显的中、西医专业界限,老牌西医查新机构的介入,加剧了中医科研查新的竞争。本次调研的受访者对上海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机构的查新认可度较高。此外,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浦东科技情报中心等依托高校或政府部门的支撑,拥有大量齐全的检索工具,加上各学科充足的人才资源,都是开展医学乃至中医科研查新的新兴力量。

3.3 中医科研活动尚未向基层发展

从受访者所属医院级别来看,以三级医疗机构为主,反映了目前本市中医科研实力分布极不均衡,申报科研项目还是以大医院为主。但根据2006年和2008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申报情况来看,一、二级医疗机构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有不断升高之势。这一方面与近年来专业职称晋升中科研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有着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级医学专业人才从各地来到上海,充实了本市各级医疗机构的专业队伍,特别是改变了以往一、二级医疗机构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在上海中医学科传统优势项目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引进了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有利于本市中医学科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到本馆查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增加,这是一个查新服务的潜在市场。

3.4 科研人员对查新工作和查新报告的理解不够全面

从受访者反馈意见来看,有部分科研人员对查新没有充分的认识,将查新等同于专家评审。首先,两者的依据不同。专家评审主要依靠专家本人的专业学术知识、实践经验及其个人所了解的专业信息,对课题或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作出评判;查新是根据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对课题或成果的新颖性作出客观的评价。其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查新主要是评价课题或成果的新颖性;专家评审则侧重于对课题或成果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作出评价[1]。

4 应对策略

4.1 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加强机构资源建设

有受访者提出“检索工具软硬件要跟上国际信息发展步伐”。要对一项科研项目是否新颖作出评价,这个评价系统必须完备并得到公认。从这次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学及三级医疗机构希望获得多语种、多学科相关原始文献,最好能翻译成中文。管理类软课题申报单位希望了解国家部委及上海市的标准条例。某些国家级和部级项目要求提供SCI索引和引文情况。其中Medline全文、中英文引文数据库的需求最高。

4.2 不断提高查新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查新质量

查新员除要有认真敬业的精神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捕捉信息并分析对比,以保证查新结论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随着新理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研究课题也向高难度、跨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查新点甚至具体到某一指标或某一检测方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将国际医学界的先进技术引用到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查新项目查询到的相关文献全部是外文,这就要求查新员同时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某些项目的核心技术甚至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合成等其他学科领域,这又要求查新员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相关学科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查新员要加快知识更新频率。高素质查新员队伍是高质量查新报告的保证,也有利于拓展查新增值业务。

4.3 成立查新专家顾问团,保证查新报告高质量

查新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查新报告的准确性。查新员的知识结构和科研经验有限,对课题相关内容的了解毕竟不如课题组,在查新策略、相关文献选择与比较上可能不能令课题组十分满意,这就需要成立一个查新专家顾问团,由精通查新、临床各科和科研三方面的专家组成。查新专家指导查新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临床各科和科研实验专家在文献选择与比较及结论分析方面把关,可以提高查新报告的准确率,也可避免对数据库的过度依赖。此外,还应向部分对查新认识有偏颇者多宣传查新的意义,并以高质量的查新报告来获得认同。

4.4 深入了解需求,实施分层次定制化服务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虽然各委托单位都是为了申报科研课题前来查新,但各级医疗机构、大学、企业之间对科研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要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定制化服务: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提供独特的专门化的服务,即因人而异,因不同需求而异的按需服务。

高端需求:大学和三级医疗机构科研基础较好,信息设施齐全,其需求不只是简单地出具一个新颖性结论,而是希望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在科研思路方面提供参考意见。由于各单位和专业人员的研究方向相对固定,所以希望上述分析形成报告定期送达。针对这项需求,可以组织一个以查新室为核心、多个科室(外单位亦可)共同参与的科研智囊团,按学科将查询到的相关科研资料分发到高级专业人员手中,定期将分析报告送交用户。如能培育一批固定用户,则查新部门亦可掌握本市中医科研动态,既可避免重复研究,又能牵线相关单位提供合作与推广的机会。

低端需求:一级与部分二级医疗机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不熟悉查新工作,不会提炼创新点,看不懂查新报告,需要提供填写指导;对国内外同类研究进展不了解,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方向,往往要求查新员帮助寻找突破口;需要大量全文资料,外文文献提供中文文摘,主要相关外文资料提供全文翻译。针对这些需求,可以开设一些科研信息方面的继续教育讲座。

中介与推广:希望了解本市范围同类研究的开展情况,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研究。部分专业人员欲将自己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项目转化成产品,希望了解市场情况并联系企业。制药企业希望了解本市开展较好的科研项目,开发投入市场。针对这项需求,需要培养兼通中医、知识产权与药物研发的查新人员。

4.5 完善管理,建立查新信息档案

为保证查新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建立一整套严谨规范的规章制度。通过本次调研,可以查新用户为中心,拓展情报增值服务领域,激发出查新用户的潜在需求。可将查新委托人相关信息分类建档,主动定期与查新委托人联系,及时了解查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并加强定制化服务的宣传,提高科研人员对此类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以寻求查新部门更大的发展空间。

4.6 加强与同类查新机构合作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

可到本市或外省市开展查新服务较好的单位考察与调研,根据需求增加检索工具的投入,或与相关单位协商采用合作的方式共享部分检索工具,也可提高利用率。定期派员前往上述单位开展专项学习,形成查新员定期轮流学习交流的模式。

总之,要在查新市场中立足,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使用户在实践中体会到查新工作的重要性,以用户的口碑为己任,才能真正做好查新工作。

第2篇

转载于《人民日报》

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从1997年开始就积极与美国著名医药生物技术企业――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就国际新药莫达非尼开展了长期的跨国合作。2004年,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历时七年,耗资数千万,终于在国内率先取得了具有大脑“伟哥”美誉的莫达非尼的临床研究批件,并且完成了对片剂、胶囊、分散片的临床研究。中美两家知名医药企业在高新技领域展开了知识产权跨国的友好合作,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准备将精神振奋类国际新药――莫达非尼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市场上市。

这是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继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抗β―内酰胺酶抗菌素复合物”(专利号为ZL97108942.6)和“抗菌组合药物”(专利号为ZL98113282.0)发明专利、抗“超级细菌类”耐药性抗生素组合新药,以及从红豆杉树干中成功提取到可治疗糖尿病活性的有效活性成分,可治疗糖尿病的全新的化合物、独家专利新药西曲依醇(“唐哥”)之后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是中美两国企业重大知识产权战略合作的光辉典范。

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自1996年创立以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严谨、务实的经营理念,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历时十数载的奋斗,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我国医药行业中迅速崛起,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该公司2001年实现统计口径工业总产值10亿元,2002年已名列我国医药行业第72位,2009年统计口径工业总产值达20亿,年创利税数亿元。这几年重大科技辈出,进入黄金收获期,预计每年将以百分之百的税利增长高速发展,必将成为中国医药界的优秀名牌企业。

湘北威尔曼是由美国和香港等五十多个股东共同合作创建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合资集团公司,享有自营进出口权。国内总部设在长沙,海外总部设在香港,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长沙分别设有5个研究中心。作为国内知名生产厂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总投资3.575亿元在浏阳生物医药园建立了一大型抗生素基地,拥有专利创新一类药10个,现已建成的一、二、三、四、五期工程全部通过了GMP认证,拥有青霉素类粉针、片剂、硬胶囊剂,头孢类粉针、片剂、胶囊、普通固体制剂、抗肿瘤类药、精神类药、糖尿病类药等十多条生产线,实现了生产自动化控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现有青霉素类和头孢素类抗生素品种30多个,其中抗耐药抗生素类产品,如:国家一类新药“新特灭”、“新克君”、“新治君”等为国家发明专利新药,具备多种无可替代的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现代化的生产设备,高水平的质量检测中心,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科研开发能力,将威尔曼打造成中国的品牌企业,先后被评为“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外商投资先进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湖南医药生物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湖南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奖”、 “科技进步一等奖”、“优秀技术创新奖”、“名牌产品奖”、“税收贡献奖”、“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年度利税过5000万元企业”、“湖南医药工业十佳企业”、“湖南省纳税信用等级A级单位”、“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纳税过千万企业”、“长沙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长沙市小巨人企业”、“2009年长沙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长沙市目标管理奖”、“长沙市纳税信用等级A级单位”、“长沙统计先进单位”、“浏阳市十佳诚实守信企业”等众多荣誉。

公司的核心科研人员其中一大批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美国科学家,其中有:首席科学家、国际著名细胞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顾问和兼职教授袁钧瑛博士;国际知名分子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傅新元博士;国际知名化学生物学家、世界著名三维杂交小分子药物筛选法发明者、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终生教授刘钧博士;国际知名分子生物学家、分子药理学家、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教授俞强博士。

威尔曼公司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成功开发研制出了一系列新药,包括治疗胃溃疡的新型药物、治疗艾滋病的新型中药、心脑血管新药、抗癌新药、肝炎新药、免疫系统新药、治愈糖尿病新药以及抗“超级细菌类”一类创新药等,申请的完全创新新药专利多达四十多个,如:治疗关节炎药物(专利号200310124512.0)、香豆草醚类化合物及其组合物新用途(专利号200510112435)、抗真菌药物组合物(专利号200410017933)、巴西苏木素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专利号200610025401)、治疗肝病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专利号200710041068.4)、抗肿瘤药物组合物(专利号200810032430.6)一种喹唑啉类化合的的用途(专利号200910053323.7)……

威尔曼科研成果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如今已硕果累累,为现代人21世纪追求新的健康运动和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中美两国企业的重大知识产权战略合作也预示着威尔曼步入了企业自身发展的辉煌时期,谱写出威尔曼近期发展史上最灿烂的篇章。

此次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的跨国合作,开启了中美两国重大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光辉典范。

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位于宾夕法尼亚洲,始建于1987年,是一家大型医药与生物技术制药公司,1991年,成功发行股票而成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010年全球销售额达21.9231亿美元,利润达3.4263亿美元,资产达46.581亿美元,市值达52.3018亿美元。在中国制药行业的外企排名为第10位。在世界医药企业研发项目排名为第40位,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虽然仅仅只有20 多年历史,如今的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已经是一个拥有3000 名雇员和年销售额近20 亿美元的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同时因能将专科用药、疑难病用药等冷门产品或是前所未闻的产品从研发实验室中带入市场,并寻求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品牌传播直至最后的成功而被赞誉为一个充满着领导者睿智的公司。

2000 年10 月,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通过换股方式以4.4 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位于美国盐湖城的另一个生物制药企业Anesta 公司,使塞法隆公司增加了2 个新的药物。

2009 年2月,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进军肿瘤药物市场的热情更为高涨,收购来自澳大利亚的抗体药物专业开发机构Arana 公司。对此,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鲍迪诺表示:“Arana 公司将为我们起步构筑风湿免疫和肿瘤治疗用药研发线提供坚实的基础。”

2010年,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宣布,已完成了对瑞士制药商Mepha价值大约6.15亿美元的收购。公司表示,Mepha公司现已成为美国塞法隆公司的一家全资子公司,此项交易将使其国际业务的规模扩大一倍,并为其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未来增长奠定基础。

不难看出,湘北威尔曼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的企业发展之路有着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妙”,两家企业都是成立发展约二十载的新兴医药科技企业,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创业历程,并伴随着人类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壮大,都在走借由股份制上市募筹雄厚的资金力图飞跃发展的道路。

湘北威尔曼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与中国经济一起腾飞起来的企业,而塞法隆制药公司是在美国这个传统自由发展经济模式下最终实现“美国梦”的奋斗范例。美国塞法隆制药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弗兰克・鲍迪诺认为,“华尔街通常乐于将制药企业分成几个大类:大型制药企业、专科医药企业和生物制药企业。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我们应当是一个生物制药企业。不过,由于我们采纳了一种降低风险的战略并从中赚取了大量利润,我们看上去也的确更像个专科医药企业。与此同时,如今我们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总之,我们并没有拘泥在一个固定的类别中。我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湘北威尔曼和美国塞法隆在地球的东方和西方谱写着自己的传奇故事,并最终在知识产权合作上走到了一起。

具有大脑“伟哥”美誉的莫达非尼(modafinil)是由法国Lafon实验室开发的一种新型的中枢兴奋药物,该药于1994年首先在法国以商品名provigil上市,随后陆续在英国、日本、意大利、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上市。1998年获FDA批准在美国正式上市。美国塞法隆公司为开拓莫达非尼在中国和东南亚的市场,一直在积极寻求与中国高科技医药企业合作。

湘北威尔曼早在1995年就捕捉到具有大脑“伟哥”美誉的莫达非尼的美好前景,经过十年研究,2004年在国内率先取得了莫达非尼的临床研究批件,并且完成了对片剂、胶囊、分散片的临床研究。莫达非尼科研攻关项目也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SFDA)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在与国际医药公司寻求合作的过程中,最终也选择了研究实力较强的美国塞法隆公司。双方在十几年的长期合作中,共同签订了数百份技术合作合同,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不断地研究开发莫达非尼的新用途,并大幅度提高质量,降低副作用。

湘北威尔曼与美国塞法隆公司合作后,湘北威尔曼将不再仅限于国内市场的开发,按照国际规则和要求,双方将共同开发中国和东南亚市场,而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莫达非尼将由湘北威尔曼生产提供给美国塞法隆公司,出口量大,前景非常乐观,具有重大利益。

第3篇

(一)领衔摸清中药资源“家底”

2011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这是自1983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后,对国内各省现存中药资源进行的一次“大摸底”。黄璐琦被命任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专家指导组组长。

时隔近30年,原有数据已不足以支撑产业发展的科学决策,与此同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手段也有日新月异的突破。摸清国内中药资源基本现状,成为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对于藏在深山里的中药,又能有哪些新的认识?在环境的巨变下,哪些品种已经面临濒危?这些都摆在中医药人的面前。

黄璐琦介绍,普查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四项:一是要探明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及563个重点中药材品种的资源总量;二是进一步调查清楚中药资源相关知识,如民间对一些药材的特殊用法等;三要建设一批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目前多种野生中药材濒危,解决资源稀缺问题,最终还得靠人工种植,通过普查遴选种植基地成为当务之急;四是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保障信息通畅。

作为专家组组长,黄璐琦除了在北京日常的繁杂工作,以及各地的学术会议、交流考察外,带领各地资源普查队员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进行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成了他近几年来工作的主旋律。几年间,细算下来,黄璐琦几乎一半的时间都在野外跟中药“面对面”地打交道。带领着各地普查队员,他走过了全国60余个的普查试点县。“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段太珍贵的经历了!”他感叹道。哪种中药材是否道地、在何地分布、数量多少,他都了然于胸,谈起来如数家珍。

此次922个县级普查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现在,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发现2个新属25个新物种,汇总得到1.3万多种药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中药资源种类数已超过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黄璐琦发现,各地在中药材种植、采收,包括资源普查工作本身,都有自己的创造:又如,田地里收割过后的麦秆,在地表留下适当的高度,正好可以用做瓜蒌的“天然”棚架,只需在麦秆所在的田里播下种子,瓜蒌在生长过程藤蔓自然攀援到这些“棚架”上,既节约时间资源,又绿色环保。

野外普查的艰难,有时不仅体现在餐风露宿的辛苦上,更直观与危险的是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在野外工作的队员达到上万名,他们的安危冷暖,时时牵动着黄璐琦的心。2012年9月7日,他刚从云南昭通彝良普查点回京,彝良就发生5.7级地震。他第一时间给当地普查办公室打电话询问情况,得知只有办公房屋损坏,队员都已平安归队,方才松了一口气。“现在全国普查点分布图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哪里发生自然灾害我就首先想到队员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时刻绷紧一根弦,深感压力重大。”有一次,一路普查队的车在赶赴调研虫草途中掉下垂直高度达20米的山崖,一名队员肋骨折断,所幸头部没问题。“有一年,我带队分乘几辆车到湖南湘西保靖县普查。途径碗米水库时,路很窄车队小心前行,走着走着我突然发现紧跟的第二辆车不见了,赶快叫司机停车让大家下来沿途往回找,后来看到那辆车侧翻在路基上。车上四人都是参加过第三次普查上年纪的老师,有惊无险。如果车再前移或后错一米翻倒就会直接掉进水库,那么普查队员就会有生命危险。我当时站在路边跟普查队员说,第一,这是上天在告示我们,这项工作是要用生命来换的,我们要格外重视安全;第二,精诚所至,终成大事。”

(二)分子生药学创建的前前后后

1992年,黄璐琦成为北京医科大学一名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和著名药用植物学家诚静容。“两位导师在为学做人方面都对我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曾担任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的楼之岑院士,严谨治学的精神让我敬仰。一位师兄给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专业杂志投稿,编辑意见是文章水平很高,但篇幅长。师兄把稿子拿给楼之岑院士,先生提笔批注‘我们不能削足适履’,后面署名‘生药学教授楼之岑’,而后返给编辑部。最终,论文全文发表。先生的不凡气势和深厚功底略见一斑。”

读书期间,黄璐琦对栝楼属植物研究产生兴趣。栝楼属植物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如有抗癌作用的天花粉即来源于此属。为调查国内栝楼属的药用植物,他只身一人前往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深山老林实地考察,采集植物。他还广泛查阅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标本,最终整理出世界范围的栝楼属植物名录,并发现新种植物,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被世界葫芦科专家C. Jeffrey称之为“东亚地区葫芦科中最难处理的分类学难题”。黄璐琦也因此获得北京医科大学特等奖学金。

在进行栝楼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时,黄璐琦发现有很多问题用传统技术和方法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而分子水平的研究则很可能为这门古老学科带来新的生机。

1995年,年仅27岁的黄璐琦以《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为题将自己长期以来的思考发表在《中国中药杂志》上,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的概念。这在当时沉闷许久的生药学研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在他身边迅速形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对于中药研究来说,借助于这股力量会给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气和活力。

以黄璐琦研究团队为核心,在很多中医药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协作下,国内第一部从基因水平研究生药学的著作《分子生药学》得以问世,并标志着一门崭新的生药学分支学科――分子生药学在国内诞生。

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分子生药学就受到中药学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更是捷报频传。2006年《分子生药学》第二版出版,2008年适合高等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分子生药学》教材出版。迄今,全国己有1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该课程。2012年,这门新兴学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所在的学科。转瞬之间,分子生药学于懵懂之际、晨光熹微之时发起,如今已亭亭如盖。

2006年,38岁的黄璐琦申请了国家973项目的课题“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而这一年是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次设立中医药研究专项,黄璐琦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开始中药学的创新研究,并成为“973项目”年轻的首席科学家。

黄璐琦特别崇尚创新科研,在实践研究中,他赞成要敢于提出假说。他认为,如果假说能够经受住一种关键性的检验且能够符合一般科学理论,那么这种假说就会被接受。在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研究上,假说研究就得到了应用。以“973”项目为支撑,围绕道地药材形成的几个模式假说,利用研究室在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研究和道地药材生态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根据经典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生态学的原理,配合受控试验,研究环境、遗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影响药材道地性的特征及表现在功效、安全性和化学成分上的变化及其规律,最终揭示了道地药材的形成机理,在国内开创了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的先例。2003年,黄璐琦和他的团队还创办了“生药分子鉴定实验室”,并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认证。2009年,他的研究室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在这些独具一格的科研平台上,创新理论和科研实践不再脱节。他们利用各种实验条件验证、完善各种科研设计,并大胆地使用这些成果去指导中药的生产实践。

黄璐琦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起中药材鉴别新方法,其中高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鉴别中药材乌梢蛇真伪的方法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这是分子鉴别方法首次收载于国家药典。他带领课题组发现了一条丹参酮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及二萜生物合成新途径,并在国际著名刊物PNAS、JACS等发表了系列高水平文章。

(三)医圣的粉丝曾经怀揣建筑梦

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的江西婺源,是黄璐琦的出生地。黄璐琦的母亲金青是中医师、新安医学学派传承人,黄璐琦从小便跟随母亲出诊,并且帮助采集草药,耳濡目染地学了一些中医知识。

“经常有患者到我家来看病,不论什么时间段到我家,母亲都会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哪怕是饭碗,会专心问诊。如果赶上患者来看病,没来得及吃饭,母亲就会请他们跟我们一起吃。”黄璐琦回忆说。

可以说,黄璐琦是在母亲的诊所里长大的,儿时玩得最多的玩具就是诊室中的处方笺,偷吃最多的零食是药房里的酵母片和山楂丸。“不知现在酵母片是不是提纯了,不如印象中的好吃。”让黄璐琦记忆清晰的是,一次周边人家养的鸡闹疫情成群死掉后,他年幼好奇学着大人的样子撕下一张处方纸写下“鸡瘟药”几个字,开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张“处方”。“那时我真以为这就可以治病了。”黄璐琦至今提起这些童趣轶事,仍旧忍不住开怀大笑。

“我是家里的老小。父亲很严谨,骨头也很硬,当过10多年的地方计委主任,对当地的经济数据他都记得很准,每天坚持写工作笔记。”黄璐琦说,父亲曾希望自己学建筑,因为家里已有一个学医的姐姐。“父亲说,一个人一生能留下一个作品就足矣,而建筑是以立体的形式表现的作品。”

1985年高考,怀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想,黄璐琦在高考志愿表上填写了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可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被这个专业录取,反而被调剂到江西中医学院中药专业。“这就是天意,上天安排的,我不后悔。建筑与医药,都是民生很大的一块,与老百姓都息息相关。”子承母业的黄璐琦,为此投身中医药领域。过去对母亲从事职业的骄傲自豪,逐渐变为了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

本科毕业后,他考上全国中医药权威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同仁堂的创始家族――乐家第十三世传人乐崇熙攻读硕士学位。“记得研究生复试时,乐崇熙先生耐心教我改正南方口音,区分‘您’和‘你’,还有用餐规矩、说话礼仪,这都使我颇为受益。”

“我29岁任中药研究所所长,31岁开始担任博导,因为年轻,所里推选我从第九届起加入全国青联,并且是中直机关青联常委,后来我又成为北京市青联副主席。于是,我和青联组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青联帮助、培养、支持了我,我也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愿意尽力为大家服务。当年作为医药卫生组的委员,我曾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利用经常搞野外普查有些经验的优势,联合同组的医药企业委员每年外出调研度假一次。”一段青联路,一生青年情。黄璐琦的实验室集结了近30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历、不同年龄段的成员,这种学术互补性极强的人员组合方式在中医药学界并不多见。“不少青年都是可造之材,就看将他们放在什么位置,发挥怎样作用。我的职责就是致力于发掘团队最大的潜力,搞好中医药科学研究,使个人有宽松的环境、坚定的理想、明确的方向。”

黄璐琦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药学发展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当选2014年中医药新闻人物。作为学科领军者,黄璐琦时刻关心着团队中青年的成长、成才、成功,特别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与文化素养。201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年轻的院士。

黄璐琦的爱好很多,体育运动最爱乒乓球,读书则比较杂,办公室那一面墙的书架上可以看到人物传记、时政读物、国学,乃至摄影类书籍,足见他生活的丰富多彩。

问及黄璐琦有偶像否,他笑言是医圣李时珍。这么多年来,黄璐琦一直对照李时珍的事迹践行着,在科研的路上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第4篇

【摘要】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思维规律,探讨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中医学发展必须在保持传统思维特色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中医思维方式,建立现代中医思维体系。

【关键词】 中医学 思维方式 中医学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尤其是诊疗技术的日益提高,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扬中医药学,使之融入时展的洪流,并走向世界,继续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是广大中医药同仁和所有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林立,各有千秋,在此笔者略抒几点建议,与同道探讨。

1 立足中医自身思维

李政道博士说: “生命是宏观的,但20 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用微观层次的规律不能解释宏观现象。两个层次之间的差异是由自组织机制造成的”[1]。中医与西医一样,正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2]。

1.1 教育方面 根据目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如下。第一,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课程。遵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改变现有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第二,调整中西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为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第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积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琴棋书画等知识。中医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第四,加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第五,提高学生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1.2 科研方面 首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目前,无论是中医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主要从微观角度寻找中医理论的客观依据,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就忽略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从而偏离了中医思维,最终导致中医研究西医化,研究成果西医化,不能真正应用于中医临床。比如,从1958年开始阴虚证、阳虚证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建立一种被中西医界都认可的证候模型,更没有从微观上得到公认的、作为某证诊断辨证的 “金指标”,中医基础研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突破,这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其次,应着重采用具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地校正相关的理论和认识思路。中医实践思维应贯穿于中医科学研究的始终。中医学自古就重视人体实验, 临床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 理论升华来源于临床, 新药开发来源于临床, 所以人体实验应当是未来中医研究的重要手段。再次,从哲学方法角度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整体观为其主线。它不同于西方医学,不具备西方还原论的基础,因此不适合用还原法对其进行研究,只能考虑运用中医自身的方法来研究,这就离不开对中医方法论的研究。现代的人们大多致力于中医生命现象的研究,如组织、结构、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物质结构,忽略了中医思想方法的研究。

1.3 临床方面 运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以中医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今,中医临床中采用的主要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还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中医的传统思维,偏向了现代医学的还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诊疗西医化,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应积极培养中医师运用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

2 变革创新,构建现代中医思维

2.1 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不再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如何使中医学既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又不背离中医学自身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勇于创新,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中医学从其诞生就 “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8]因此,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本质上属于一种系统论思维,只不过那时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现代科学的介入,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思维。传统中医思维与现代系统论思维存在时代差距。现代系统论思维是以还原论思维为基础,在对还原论思维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思维的合理因素,用全新的内容弥补了还原论思维的缺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没有经过还原论思维的发展阶段,缺乏对人的还原研究的必要基础,虽然没有陷入还原论思维的局限,但是也没有得到还原研究的支持,难以冲破整体论思维的束缚,因此,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虽然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在细节上却不清楚,达不到现代系统科学的精确、严格程度。因此很难被现代人接受,从而限制了中医学的发展。

从传统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维, 转变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运用现代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宏观层次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医宏观层次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采用电脑技术, 在临床模拟实验中, 对传统中医整理、重组,使其达到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法水准能进行逻辑实证的判决性实验的宏观中医学。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

2.2 发展系统分析方法 把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现代系统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这种发展。中医学由于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应建立中医系统分析方法。所谓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按照系统观点,立足于整体,在不分解整体的前提下,对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及其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全面揭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找到有效地调节整体和整体内各部分的机制和规律。它的特点是:不分解系统整体,保持系统整体的完整性;对系统整体及其各部分的属性、功能、特征、关系等进行分析,认清细节;获得的是透视式的全面认识,整体是完整的,细节是清楚的。

中医学没有发展西医学那样的分解研究,但发展了 “在思维中” 把人的疾病的属性、功能、特征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的研究,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例如,“辨证” 是对证候的分析,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不同系列进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分为67门、1739种病候。事实证明,中医学发展了自己的分析研究,说中医学没有分析研究的论点不符合实际。

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的最大差距,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还原思维基础上。因而中医理论在上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还必须吸收先进的分析思维方式,为中医理论发展的控制因素中注入新的基因,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寻找中医理论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指导下,对人体整体功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体不同层次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的实验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其辩证逻辑体系。这是中医理论既要发展又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必须抉择的道路——整体思维、辨证思维控制下的分析思维。如此才能促进中医的繁荣与发展。

中医学还应该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因为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更重要的是系统的研究策略远离不开还原分析研究的内涵。[12]这样分析后的科学综合整体是清晰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分析前的原初的模糊整体。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之上的这种新型思维方式与古代朴素的整体思维方式有共同之处,但它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判断、推理阶段,而是运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扩展、深化人们的认识;它也不是在尚未搞清楚研究对象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细节的基础上,凭借想象、思辨、猜测去探求复杂现象的奥秘,对整体做出模糊的、混沌的描述,而是对部分和整体作严谨细密的考察之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把握事物。因而,它是一种更严谨、更精细的整体思维方式[13]。

3 实践中发展中医思维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其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动力而引发的。历代医著都是医理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的理论大家也必然是临床大师。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也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联系很难割裂开来,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中医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医学,就是要遵循中医实践思维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中医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上学好理论课之外,还应走进中医临床,及早接触中医的诊疗过程。让年轻的 “中医人” 有机会实践中医,感悟中医,强化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中医产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重视临床实践,使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中医学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皆以临床需要为前提,离开了临床,中医学理论便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中医学理论的现代研究,必须以为中医临床服务为前提,以阐释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为目标,注意做到 “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要通过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不断总结中医诊治疾病的规律,提高运用中医诊疗方法诊断疾病的能力和治疗疾病的疗效,不断开拓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领域。2003 年春夏之交的中西医结合抗击 “非典” 以及辨证论治、因人调理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即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及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选拔” 也充分体现了加强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可见,实践不但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始终、体现于该理论的各个知识层面,而且是中医理论的必然归宿。正因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及其必然指归都是建立在实践这个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研究中医理论时,必须以实践作为切入点,将其中所论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否则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相关理论,也不能将中医理论的研究落到实处,这样的研究最终也只能束之高阁而失去应有的价值[15]。

【参考文献】

[1] 王新陆.中医药发展态势之我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1):34.

[2] 邓铁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J].中医药通报,2005,4(1):4.

[3] 张养生.浅析温病学学科还应继续分化的历史要求[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27.

[4] 张登本,孙理军,张景明.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45.

[5] 王永炎.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J].山西中医,2005,21(1):2.

[6] 王永炎.为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开展读经典做临床的读书活动[J].中医杂志,2007,48(1):19.

[7]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

[8] 王新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05,24(5):1.

[9] 徐木林,王秋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1996,17(9):484485.

[10]徐木林,王秋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1996,17(9):484485.

[1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69.

[12]王永炎,张启明.中医研究应进行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7):439.

[13]陈济海.21世纪思维方式变革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 25(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