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32: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新不仅对于企业很重要,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占据重要的位置。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企业或者个人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占有优势,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的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初中教育而言,要抓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思维。初中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心智德美等全面发展,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和启发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有认知学习理论、发展教学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等。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分析人的认知行为和认知过程,从而探析人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作为学习生活的主体,能够主动获取外界知识,人类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是集感知、注意、记忆、理解等各种信息不断交换和传递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运用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够更好的把握和支配事物,能够把事物放在整体角度考虑。认知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示有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考虑学生未来发展,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基础。
发展教学理论认为用最好的教学方式取得最好的教学发展,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提高。其理念是系统的在学生身上下功夫,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建构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学生如何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运用到自己身上,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包括自身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目的性很强的、建构性的核心特征,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才能有所突破。在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现新旧知识的更替和结合,要提高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建构主义下的教学对学生和老师的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课后的学习和教师课下的工作更多,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精湛的教学技巧。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所谓创新精神,指的是人们对真知的追求和兴趣,人们的探索和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等。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敢于抛弃旧思想、旧观念,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和重要精神。
1. 创新精神和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这也是教学中着重培养的一个方面。初中数学的创新精神要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初中生是从小学阶段过渡来的,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于小学,初中生对于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上升在一个高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常学生们会感到数学太难,导致学习成绩很难提高。第二、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们对新的知识不熟悉了解,产生很大困惑,学生的思维方式跟不上课程内容发展。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效率。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创新思维对于初中数学教育意义重大。
2.初中数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培养
作为老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模范,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具备创新思维和精神,要正确认识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允许学生的离奇想法发挥,对于每一个小的思维老师不能武断制止,给以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建立良好的师生管理,既是师生,亦是朋友。课堂上转变角色,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教学方式,敢于改变。
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创新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老师要做足功夫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主动性。要构建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的引导,解放学生思想,活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课堂上积极讨论提问,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有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时,设定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成绩,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因此要改变这一陈旧观念,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侧重学生动手能力,老师对学生进行评定时,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 冲破思维定势
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不可取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定性思维分为两种:权威和从众心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性思维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言语的权威性,长期以往,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更管用,从而形成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但是有时候不能避免教师的错误言语,这都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误导。因此学生要善于质疑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要心中有数,打破思维定势。建立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数学课堂上表现积极、优秀的学生他们都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具有自己的主见,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质疑,自己思索解决数学难题的办法。对于初中教师来说,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老师的教学内容善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形成主动型人格。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与肯定
课堂上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解一道数学题。例如数学中的这个定理:尺规作图是不能三等分线段的,也不能三等分角。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这样的提问:“既然尺规作图可以解决二等分、四等分,为何无法解决三等分?有没有同学可以做到三等分的?如果做到了就是数学家了”。当学生们听到这样的鼓励后,他们可能立刻动手作图、证明。这一过程正是在老师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动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数学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鼓励加油,对学生的思考给予肯定,即使学生回到错误也不要紧,关键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3. 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对于初中生而言,要加强他们的创新思维锻炼,老师要关注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创新思维贯穿于生活的没一个角落。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这样提问:“测量一栋楼的高度能采用什么方法?”。讲到几何题
的时候,可以问:“如何一笔画出一个圆和圆中心的一点?讲到函数的问题时候可以问:“此函数的表达式有没有更简单的形式等。创新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4.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人格的培养
初中生正处于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初中生自主性、叛逆性增强。伴随着学生人格的逐渐建立和成熟,教师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事业心和顽强的毅力,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心态。对于初中生来说,没有创新人格,很难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很难形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与日常教育活动来渗透初中生的人格教育,例如开办一些讲座等,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也有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各方面给予指导和纠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容纳型、灵活性人格。容纳型人格指的是在学习中要善于听取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在课堂上善于谈论和分析,从而形成知识的互补和借鉴。老师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互相取长补短,学习中重视团结协作,增强交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灵活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反应快,思维敏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等,灵活性人格对于初中生的发展,对于数学课堂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初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灵活性人格的培养,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并且与老师同学交流。此外,创新方法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是初中教学中主要课题之一,创新的方法很多,不同老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不同灵活应变。
5.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迈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典型性感性材料,从而建立起清晰的数学习表象,更好地进行公式、定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担任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听,学生评,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保证学生比较牢固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对知识的分析也更加清晰透彻。久而久之,学生会从一般参与者到拥有了参与的意识,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晓林.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13).
【关键词】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课堂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27-02
师生关系是数学教学无法避免的一个话题,甚至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成败。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教学工作都必须依赖于优质、良性的师生关系,因为师生是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核心参与者。教学工作倘若失去了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协作,那么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尤其在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处理更显得重要而棘手。对于教师来说,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复杂,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对于学生而言,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往往与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息息相关。无论从哪个维度衡量,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塑造和维护都至关重要,这也是相关研究的基础和意义所在。
一 坚持以数学课堂为基地,在教学中培育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数学是初中教学的核心科目,对于每一位学生都至关重要。教育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质量。首先,当师生关系处于良性局面时,教师的教学会更加顺畅、轻松,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自如、愉悦;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非融洽甚至僵化的局面时,整个教学工作将很难推进,整个教学工作缺乏活力与动力。其次,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培养与维持良好的关系,因为这样对双方都大有裨益。所以,在数学这门核心科目的教学中,教师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教学的方法与思路,更应该注重对师生关系塑造、维护的思索;学生们也不能总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应该更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们交流,成为老师的“好朋友”,这样也利于自身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例如,在平时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解课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师生关系的塑造营造空间和时间。具体的,数学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讲解与师生交流直接的时间、任务安排,留出更多的时间作为“师生互动时间”。这个时间不必很长,但是要充满意义,要体现师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的精神。简言之,教师和学生可以为了一个数学难题共同思考、研究,最终解决难题。在解决与协作的过程中,师生会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高,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极为关键的。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解答问题与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实践技巧的积累,而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恰恰可以满足这一点。因此,以数学课堂为基地,以师生互动与协作为抓手,最终可以塑造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引领初中生不断取得数学学习的进步,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 将师生关系塑造与维护拓展到课外和课外,引发师生共鸣
显而易见的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交流绝不可能仅局限于课堂与教学过程中,而是应该更多地出现在课内和课外的各个层面。反之,倘若初中数学教学的师生互动仅仅发生在数学课堂的45分钟内,那么这样的互动是暂时的、临时的,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是难以长久维系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外和生活中的师生互动与关系的维持就更显其重要性了。教师与学生都要更加积极主动,努力与对方就学习、生活甚至社会中的各类话题开展交流。即使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对话,都可以使师生间的关系更上一个台阶。也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沟通、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才能达成互信,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
例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在课下、生活中与学生们开展沟通、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诉求和情感变化,努力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不但要做他们的老师,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才是师生关系的最佳境界。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必然蒸蒸日上,学生们的进步也必然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如果将课内或者课堂看做是师生关系处理的“第一战场”,那么,课外或生活则是打造优质师生关系的“第二战场”,甚至是更重要的“战场”。初中数学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目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不断提升师生的良好关系,带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进步。
三 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带动师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动
教育学理论研究认为,好的氛围或者气氛,是指一种基于教学环境、活动情境与心理基础的交流、沟通的“气场”,是教学中师生关系培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有了好的气氛和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便无阻碍,学生们会更加信任、尊重和依赖老师,老师们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引领学生们不断进步。在初中阶段,数学学科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教师们的素质与修养又直接关系到学生们英语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作为师生关系培育过程中更为主动的一方,必须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能力和修养,将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着力点。坚持以数学教学为主导,以教学活动为依托,营造愉快、充满激情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们轻装上阵,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与益处,并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互动的欲望。只有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师生关系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将学生们的激情调动起来。
例如,在数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们的感受和需求,摆脱传统的滔滔不绝式讲述的模式,采取全新的师生互动的授课方法。具体的做法为:首先教师布置3~5个问题或任务,可以根据3W或5W的模式进行;其次,让学生们在授课之余仔细研读并探究这些问题、任务;再者,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的授课方法,留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们提问、交流,为师生互动和沟通创造时间。当师生为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或任务进行亲密互动、有效沟通的时候,整个数学课堂立刻就变得更加活跃,更具吸引力。类似这样的师生互动和沟通,是基于数学课堂气氛的活跃,也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坚持类似的师生关系培育方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不断拉近师生距离
要想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仅通过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各种教学活动的辅助与支撑。所谓数学教学活动,是指一切与初中数学教学有关的教学活动形式,如数学教学游戏、探究式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引领和激发下,广大初中生可以围拢在教师周围,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样的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虽然不多,但却饱含了情感与斗志,是师生关系塑造与维护的绝佳路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与教师关系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默契,还能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使师生关系更进一步。
例如,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进度和大纲要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们增长见识,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互动、交流,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们的圈子中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此外,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出师长的风范,无疑可以提升其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威望,同时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维系长期、和谐的师生关系无疑是有好处。
综上所述,由于师生关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处理好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要坚持合理的思路和方法,师生关系的塑造与维护其实并不难,关键是两者都必须保持耐心、充满真诚。
参考文献
[1]朱新莲.论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11)
[2]吴巧红.浅析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4)
[3]刘德功、曹计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性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4]王进超.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6)
关键词: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现实性;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06-02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出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于今后如何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怎么安排,如何把农村教师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的知识与国家的整体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调研基本情况
1、调研背景和目的
为提高初中数学“国培计划”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2年10月20日起,历时一个月,由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牵头,就河南省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存在的问题及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对过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2、调研涵盖范围和对象
调研范围涵盖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等我省10多个地市的30多所初中。调研对象包括初中数学教师、教研室负责人、分管教师培训的相关领导等。
3、方法应用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集体座谈法进行。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调研范围内的初中教师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放《初中数学教师教育培训需求调查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8.7%;就集体座谈而言,由于本次调研覆盖面比较广泛,根据教师的学历结构、教龄结构来抽取座谈的对象。进行座谈会5场,共计人83人参加。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初中数学教师在近五年参加过的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过去的培训来看,参加培训的人员在教育理念、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收获颇多,对我国教育的长远发展规划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仍存在培训内容与农村教师需要脱节,对培训模式不尽满意等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有32.3%的教师认为授课教师的水平不高,有64.7%的教师认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强,有53.5%的教师认为缺少案例分析,有52.1%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有70.4%的教师认为培训形式过于单一,还有38.7%的教师认为培训评价方式单一。
2、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内容需求分析
由于培训者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工作阅历,因此培训内容应结合培训者的特点进行。我们对学员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工作阅历等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农村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占64.7%)、新课标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占53.5%)、数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结合(占50.7%)。
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反映出的问题是,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直接嫁接到教师实际教学。许多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座谈中提到培训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教学脱节,培训前与培训后差别不大[1]。
(2)培训形式需求分析
有76%的教师选择参观观摩学习,其次是喜欢案例讨论与分析的占63.3%,同行交流研讨和与专家研讨互动的各占45%,喜欢讲座的只占被调查教师的38.7%。这是因为农村初中教师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他们希望通过名师的引领和指导,现场观摩,目睹课堂教学的实况,以此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方法。
在培训形式上突出反映的问题是,培训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在调研过程中,有42人提到,在外培训后,培训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希望校外培训结束后,还可以有机会和名师、专家有持续的研讨,解决培训后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
从集中培训时间角度看,有50.7%的教师喜欢短期培训,中期的占35.2%,长期的只占14.1%。因此,培训机构在组织培训时,要切实考虑到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以满足教师的需求。
三、结论和建议
1、合理设置科学的培训内容
(1)根据初中数学教师实际需求,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①聘请数学教学理论专家、及对初中教学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数学教育专家、名师、优秀骨干教师授课;②结合初中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适当增加多媒体教学,要以学员动手操作为主;③加强初中数学专业理念学习,解决初中教师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矛盾;④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新的变化和困惑,有针对性设置指导农村教师进行儿童健康心理分析和案例教学,以使得教师在管理上科学和方法上先进;⑤让教师把握新课标的脉络,增强实施新课标的自觉性,能够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贯穿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⑥对学员进行教育科研能力、基本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引导教师们立足岗位开展教学理论研究。⑦根据学员需求,组织学员观摩优质课、示范课,并分析每节课的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⑧让学员了解教学测量与评价,使学员通过培训在教学方面做到会备课,会讲课、会评课,使教学技能有明显提高。
(2)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性
教师参加培训,不仅要给自己补充一些必要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达到会用、善用其所学的目的[2]。因此,培训内容应立足现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针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欠缺,组织学员学习国内外可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如课件制作,计算软件应用等。可采用将学员分为若干组,针对数学教材,每组制作两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由相关专家和全体学员对课件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再由该组进行修改和完善。
(3)既要关注培训的现实性,又要关注教师的长远发展
调研对象的需求往往从现实出发,多是自己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困惑,往往重操作、重技能、重现实的多,而对能力素质的提高、考虑发展的需求较少。作为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必须站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既要注意农村教师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既要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又要研究理论支撑和知识拓展的核心问题,帮助培训对象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即在加强数学知识、课堂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学习的同时,又不能放松数学文化、数学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提高。
2、设置有效的培训方式
(1)改良讲座方式
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传统的授课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3]。要从内容本质上改良,讲座的专题不能太大,否则容易出现空泛化,要从小实例切入,用较为明显的实例说明理论,切莫从理论到理论空谈空论。要积极开展小组交流、合作研讨、师生对话、问题解决等多种研讨活动。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数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同时引导学员如何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最终达到主动参与、互助、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2)加大案例剖析
在培训过程中,遴选数学名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研讨分析,专家点评。通过撰写优秀教学案例与教学病例,尤其是视频教学案例的运用,把非结构化的知识通过情境展示,在观点的碰撞中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诠释与贴切的案例剖析有机结合起来。由专家和学员共同解读、讨论,总结经验,共同提高。
(3)组织观摩交流
观摩、研讨、交流已成为教师喜欢并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模式。培训学员很想与同行分享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困惑,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合作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促进学员思考的最好方式就是研讨交流[4],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观课、评课等形式,使教师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大大提高了参训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4)加强“示范——诊断——提升”的实践培训模式力度
主要培训活动可采用:导师示范,学员观摩;导师指导,学员设计教案;学员上课(诊断课),说课,导师和同学诊断(评课);导师指导学员修改教学设计与教案,学员再讲课(提高课),导师和同学再诊断;导师指导学员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而后撰写教学反思及数学叙事。
(5)建立跟踪指导培训体系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培训期间的管理,也包括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服务。所以跟踪指导体系需要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培训单位之间建立有效的共享模式。在培训期间为参加培训的学员建立个性化档案,如qq群、邮箱等,学员们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相互讨论共同交流,并鼓励教学团队中的特级教师、名师、学科骨干和大学教授在网上成立“教育博客”。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分散、时间精力有限等特点,可开辟在线服务、跟踪指导,建立起网上交流平台,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促进培训成果转化及培训效果的提高。
(6)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科研能力
为每个学员分别安排一位理论导师和一位实践导师,理论导师主要负责学员的专业规划与教学科研,撰写教学设计与科研论文;实践导师由培训实践基地的资深教师来担任,导师根据学员特点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培训期间对学员进行教学示范,并实行全程指导,帮助学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
指导学员申报“国培计划”项目研究课题。教师团队的讲师可以把学员的问题当作课题,以课题牵动学习。解决问题后,可以制作成课件放在网上供学员学习交流,也可以在线交流等,加强“研训一体”的培训模式[5]。
3、完善评价方式,建立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考核评价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一环,是检测评定教师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教师培训的评价可以形式多样化。首先,成立专门的培训评价机构,对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效果等进行评价。其次,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培训目的作为重要依据。要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以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提供教师培训质量的可靠信息,同时也为教师指明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使评价目标综合化、务实化[5]。再次,对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分析反馈结果,以更好的推动教师培训的进行。
4、完善管理机制
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都是骨干教师,有的还是单位的领导,甚至是学校的校长,书记,除了有单位工作上的事情,还有家庭中的事情,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就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因此,要使学员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员要从思想上重视这次培训,虚心求教,听从安排,严格遵守培训纪律;第二,认真学习。让各位学员能珍惜这次培训机会,以饱满的热情,认真高效地学习,认真思考,学有所成。第三,学以致用。要求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够结合培训内容,写出学习心得,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把培训内容带到教育工作中去。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第四,交流合作。引导学员们之间要加强交流,相互沟通,互相交流各单位先进的办学理念,共同提升教育质量。
总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关系着公平教育的实施,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够务实高效地进行教师培训仍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忠华.蔡平生.对高师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报,2000(4):50-53.
[2] 徐莉亚.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5(4):34-36.
[3] 于海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辽宁教育研究,2009(1):176-178.
[4] 史宁中.关于未来教师培训的一些想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3-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初中数学;课程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使用,是当代数学以科技化的形式快速融入到人类的平时工作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初中数学的教育也得革新,以便跟上多媒体技术的脚步,所以我们要努力推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日常使用。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他的高效率,高品质保证,方便实用的优点越来越被教师所喜爱,以及在课堂上使用时的随意切换,迅速链接,还有各种生动的图画影像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可以适当增加娱乐以快速变化的方式让学生无法预知下一步的情景,增加了学生课堂乐趣。和原来的枯燥无味的死板的上课方式相比较,电子教学的方式更加的新颖和有趣,所以未来电子教学将越来越适用,并且例举几个它的优势。
一、营造数学环境,带动学生热情,巩固学生知识
所谓数学环境是讲在上课时老师有意或者无意的带入或者营造带有特定感知颜色的情景,由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这样一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加全面的了解重点难点。由此学生在在脑海中也可以增强构图想象,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可以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和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更容易的创造属于自身的思维导图。
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几何知识
英国国家教育总部在《数学教学的前景》的学术研讨中说:“实际的说,不会有人可以教数学,优秀的教师不是在教授,而是能引导学生学习,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唯有学生自主的、能动的去找寻问题并且分析思考的时候,他才能真正的懂得数学,找出其中的知识点,逐渐找出属于自己的学习套路与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用心去去体会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的精髓。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在多媒体上用动态图形讲授三边关系,使一边固定,另外两边随意变换长度,这样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三边关系,通过不断的变换、平移、旋转这样学生可以在脑海中也形成图像,使学生很清楚的就知道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两边之差要小于第三边,这样才是使一个三角形成立的首要因素,以后,学生一遇到此类问题,脑海中就会不自觉的产生电子图像,从而加深印象,以便全面掌握对三角形的学习与认识。
三、提高学生感知能力和自我开拓能力
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自我开拓能力,来自于对身边的问题和学习要点的研究和考察能力,21世纪的教学理念觉得学生认识知识点的途中和探索这个知识点的途中是相同的。而以往的枯燥的教授方式不会带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裕的学习时间,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塑造的学习模式,而电子教学可以广泛的给予学生空间与与充裕的时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认为几何教学中,懂得如何去探索和研究并且思考问题和知识点所在,比仅仅懂得这个知识点的片面意思要更加有用。
电子教学方式能够节约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样的,能够让学生在相同时间内得到更多更好的知识量,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想问题的时间,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颜色加深来给学生暗示。并且通过生动的媒体教学使学生极大的产生学习兴趣,而不会因为太过枯燥而昏昏欲睡。比如我们可以在《多面体图形的平面图》教学中用生活中的实体物给学生提问:一开始我们可以问他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实物是多面体吗?这时候学生一定会很踊跃的回答什么纸皮箱啊,糖果罐啊,鞋盒啊,这时候老师就可以从电子屏幕中提出类似的多面体平面图,此时同学们便会恍然大悟,同样的利用电子教学的优越性播放平面图转化为立体图的折叠过程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多面体实体都会不自觉的相处电子屏幕上的东西,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结语
上面的三个优点是在对比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方式和电子教学方式所产生的,然而这仅仅只是大海之中的一滴清水,且只是我的个人愚见,可能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电子教学所具有的优势与不可比拟性是以往枯燥教学无法比拟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趋势,电子教学的便捷与优势必定会成为21世纪最优越的教授方式。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如何发展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J].远程教育杂志,2005(4).
[2]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式及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5).
[3]戴尔・申克着,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变化。不少学生反映,集合、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抽象。的确,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数学将文字语言转变成数学符号语言,如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数学符号。
2、课堂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3、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等问题,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学生在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二、学习状态不佳造成的
1、对高考的认识不够。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但高考就不同了,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拔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如果用在初中的那种思想上高中,那到头来就会后悔莫及。
2、过强的依赖心理。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不会做的题目就等教师讲,不主动思考。
3、学习方法不及时调整。高中注重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重在分析问题,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还像初中上课只听二十来分钟便玩了,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好多学生说上课能听懂,下来做题不会。
三、 有效地进行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学会学习就是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它不仅指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中能克服困难并能持之以恒坚持;更强调学习者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学习活动及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而实现有效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1.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要自学。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2)专心上课。“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要向45分钟要效率。
(3)及时复习小结。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摘 要:不同时期对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在注重创新发展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增强自身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广大农牧区的中学数学教师,更要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整体创新能力。本文主要着眼于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如何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源泉。《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可见,我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农牧区,各项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很多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了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会影响到农牧区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能力,又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主动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综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能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寻求答案,既不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等特点。增强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农牧区中学生整体素质的需求。
二、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创新能力的策略
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深刻地认识到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才能够在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学科研究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内化到自觉培养农牧区中学生创新思维中去。
1.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学设计往往蕴含着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大量的思维意识,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可以将创新意识内化到潜意识状态。其一,要考虑知识的展示顺序。展示顺序不一定与教材中知识的编排顺序相同,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其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已有的教学模式名目繁多,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如何改造或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制订风格各异的教学策略等,都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创新才能。其三,合理地选用教学媒体。CAI的课件制作直接与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关。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会制作出更新颖、更生动、更引人的课件。其四,教学评价的创新。可以在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开拓。
2.在教学研究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创新研究角度。同一个问题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即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从而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迪。例如:对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研究,可以从哲学角度用认识论的观点去阐述,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描述,还可以用其它的思想去作出解释。其次,创新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分为思辨式和实证型两类。思辨式是一种理性探索,是借助于历史文献、参考文献、实践经验和某些学科理论对教育现象进行归纳演绎,形成一些新观点、新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证型则是以调查、测试、问卷、实验等的方法为手段,去探索教育现象的规律或验证理论和事实。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研究某一课题,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对同一课题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去研究,也是一种创新。最后,创新研究内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必须温故纳新,因此选取的内容必须合乎数学教育的主流,既要考虑现实与未来社会的需要,又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科学结构以及数学的应用和教育价值,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规律。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就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
3.在学科研究中培养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学科研究指对初等数学理论的研究。从事数学理论研究与数学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对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流入教师的教学当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数学教师有了更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农牧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勇于改革,敢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成为创新型的数学教师。参考文献:[1]王翠萍.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电子世界,2012,(22).[2]刁开毓.在农村初级中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J].学园,2013,(16).[3]丁长钦.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1,(03).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4128(2011) 09-0182-02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数学学法指导问题是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笔者就此问题做些探讨,以抛砖引玉。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是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的。
2 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2.1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眼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2.2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2.3 体现学生主体的需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斯也说过:“每个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专家学者精辟地阐述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思想,强调了学法指导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3 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
3.1 “读法”指导
当前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他们往往是死记硬背,这种一来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此,重视读法指导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学会数学语言的“翻译”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粗读,即先浏览整篇课文的枝干,然后边读边勾、边划边圈,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及其重、难的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以便求解);细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的实质及其因果关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研读,即带着发展的观点研讨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并归纳要点,把书读“懂”,并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这三种读法,形成习惯之后,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3.2 “听法”指导
初中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培养学习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激活其原认识结构,并使学生的信息接受与教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其次,要培养学生会听,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性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3.3 “思法”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轴则学得死,效果差。在进行思法指导时,应着力于以下几点:①从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去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掌思、多思;②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溯源运河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③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化归、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善思;④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
3.4 “写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特别是几何证明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其原因之一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指导写法,应做到:1、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数学符号中数学演算的前提;2、要将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3、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于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3.5 “记法”指导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数学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该如何教学呢?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意见。
一、改善师生关系,变管教对立为民主和谐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教与被教、管与被管的关系。那些学习跟不上,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时常会出现与老师对立的言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科学,并与学生一起去做科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开始重新认识学生,由衷的欣赏学生,更多的激励学生。教师有了“分身术”,使更多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取得了进步,获得了自信。新的教学方式让教师避免了机械的、重复的、不太有效的劳动,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灵活的、变化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导课方法可使学生兴趣盎然,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需精心设计策划,在课堂教学起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本节所学内容。
三、自主探索,点拨指导
本环节旨在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知表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如阅读提纲、自学方案、学习用具、实验设备等,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感悟,给学生时间去体悟,给他们空间去创造,给他们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语言描述,亲身经历心灵感悟,教师适时点拔。如:在上例提出让学生帮忙解决难题后,分发给每位学生一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学生们积极动手操作,画出的圆有的与一边相切,有的与两边相切,有的与三边相切,甚至还有画的过了边界,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的操作。有疑难问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探求水平。
四、强化意识,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已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提出问题的意义:“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是一项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的课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氛围:第一步,要求学生把课堂上听不懂的、作业中不会做的、书中看不懂的内容及时向同学和老师求问;第二步,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二个问题;第三步,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反对人云亦云,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
(二)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时空。
要提出问题必须去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在上课时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做法,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为他们创设观察的情景,使学生有机会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有时我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此外,我还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确定预习目标,培养参与意识。
预习是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应布置明确的预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本节课哪些内容是通过自学可以弄懂的,哪些内容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弄懂。这样既能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又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得轻松。当然,老师必须在课堂上严格检查预习效果,避免使预习流于形式。
五、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自主学习也贵在得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学好知识形成能力方面,一定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六、适时进行激励,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式
不断重视从评价方式出发,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可以说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灵魂。发展性评价以人为本,立足于个体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适时适当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喜悦感,激发学生的进一步表现欲。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取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进入学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想学”。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身素质才能得以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取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 查缺 补偿教育
近期,我们学校开展了补偿教育活动,这项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补偿首先查缺,就查缺补偿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查缺与补偿在数学教学中相辅相成
通过查缺,才可补偿,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1.适时查缺,及时补偿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两种不正常现象:一种是备课。教师根据主观意识,不考虑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学习中出现的新情况,结果怎样呢?本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津津乐道,而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却蜻蜓点水,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教师陶醉于少数优生“热热闹闹”的发言,而多数学生一知半解。另一种是作业。有些教师要求学生数学作业量大,重复性的练习题太多,而大量的练习题老师无法及时订正,这样一来,学生做的练习几天后才与学生见面。这样查缺来的问题再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此时,师生双方都感到补偿无从下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及时设法解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查缺与补偿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切实抓好当堂了解、当堂消化、节节夯实、层层达标、分步到位。也就是说,查缺要适时,补偿要及时。
2.主动查缺,自觉补偿
查缺与补偿有良性与恶性两类。查缺与补偿在教学中总是循环往复的,即查缺-补偿-再查缺-再补偿。良性的查缺与补偿,不论从知识、技能、智力、习惯、情感的哪一方面来看,都是一种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而恶性的查缺与补偿则是问题不断重复堆积的微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要避免恶性循环,师生双方必须做到主动查缺,自觉补偿。属于教的问题,教师应注意主动地去发现和收集,及时自觉补偿或调控,不能等待。属于学的问题,教师要主动辅导,及时令其补偿。
二、查缺的渠道与途径
常规教学过程的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价就是教学查缺的主渠道,一般来说,查缺渠道与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备课时充分估计
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时,能预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方法的运用所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法。把问题解决在初发阶段,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2.上课中勤于捕捉
上课是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教师仅凭过去的经验或主观愿望去估计是不行的,必须在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法。
3.板演时注意收集
板演是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的重要渠道,对学生板演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教师不仅要指出其错误所在,还要正确分析产生各种错误的原因,指出应该怎样纠正错误,并在下次板演或作业中有意安排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及时补偿。
4.答问中随机提炼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问时,很容易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或概念理解错误,或定理法则运用条件不足,或思维方法不对等。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问,又要善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随机提炼出反映问题本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问题,使补偿有的放矢。
5.作业里逐一分析
作业是教学查缺的主渠道,但教师须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认真的分析,学生的作业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1)独立完成的;(2)讨论后完成的;(3)独立完成一部分,抄袭一部分;(4)全部是抄的。教师对抄袭来的整洁、正确的作业切不可感到满足,这种潜伏期一旦长了,差生面就越来越大,差的程度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应逐一分析,做好作业档案记载,以便做到有效反溃。
三、补偿类型与方法
1.少数人的问题个别补偿
群体性的问题集中补偿在作业批改和试卷评阅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学生在每章每节练习或检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记载,属少数人的问题不能集中补偿,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间个别补偿,属群体性问题要舍得花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补偿,否则就会大面积影响或阻碍后继内容的学习。
2.简单问题立即补偿,复杂问题专题补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察问题要敏锐,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和黑板上板演出现的问题要反应敏捷,快速作出判断,属简单问题就立即当面补偿,属复杂问题就专题补偿。如果当即补偿有困难,就选择合适的时机补偿,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因解决某个复杂问题,冲淡了主题,更不能时机未成熟硬性解决。
3.后进生问题分层补偿,优生问题点拨补偿
在补偿后进生问题时,要分层要求,对于有些要求可根据其基础与智力的实际情况,分层补偿,分类指导,暂不能达到的,留待以后逐步跟上。对于优生出现的问题,不宜捅穿,只宜点拨,让优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
四、建立查缺与补偿档案
查缺与补偿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为了使查缺与补偿真正做到及时有效,建立查缺与补偿档案就非常必要。一般来说,查缺与补偿档案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学问题档案
大凡教学有成就的教师,都喜欢做教后笔记。把教学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分章节,按不同类型进行归纳整理入档。这样做,教师可通过对问题的综合分析,确立补偿措施,做到有的放矢。若长期坚持做好教学问题档案,并且每一次教学循环后,将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规律,总结经验,那么教学能力就会很快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必然在教学理论研究上有所建树。
2.补偿方法档案
不同类型的问题,不同性格学生的问题,一般来说采用的补偿方法应该有别。对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并将行之有效的案例与方法做好记载,然后定期分类归档。
3.学习成绩档案
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案是查缺与补偿档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教师不是了如指掌,那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补偿方法就不一定有的放矢。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档案,包括诊断性测试、形成性测试、补偿性测试、终结性测试等方面的成绩。
4.学习变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