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32: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济决策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创新;企业管理;科学发展观
一、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1、完善企业管理促进创新经济统计
企业体制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在企业管理当中,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重要的一项工具的企业经济统计,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支撑的同时,为企业决策者的管理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能够确保企业稳定的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需要建设信息化企业为根基,统计企业信息需要通过经济统计来实现,而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信息统计的要求了,在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必须要革新,相关经济统计的工作人员,需要建设一个与企业发展相对应的信息统计平台,建设与企业经济统计相关的指标体系,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精准的信息。
2、当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亟需革新
当下,我国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大部分还是模仿国外企业经济统计的经验来实现的。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部门而言,经济统计是企业本身的基础统计工作,通过表格填写的方式,变成自下而上的一种内容布置,报送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这种形式,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了计划经济的决策信息。废除计划经济之后,虽然大部分企业自身管理都在不断革新,但是没有得到很大的实质性变化,仍然模仿以往传统的统计形式和体制,还有的部分企业还在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统计方式。这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信息统计方式问题之外,更多的是无法与时展相并进。总而言之,当下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统计方法和体制无法与时展相并进;第二,从事相关统计工作人员无法充分发挥统计作用,意识不够;第三,所设置的统计信息不合理,无法展现企业经济能力现状;第四,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革新能力以及精神不足,在此状况下,革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势在必行。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本文从环境、理论、政策、技术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摘要: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企业的经济统计形式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迫在眉睫。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在创新企业统计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然后对企业创新经济统计的可行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详细解读了经济统计创新过程,期望为相关行业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参考。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科学发展观是创新经济统计工作的概念根据
改变世界一项伟大理论就是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标书和实践诠释。用的方法论以及科学世界观对我国目前发展的状况进行审视,这就是解答的关键内容。革新思想以及可持续化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在企业发展的经过当中,应当切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重视经济指标之外还应当格外注重可持续化发展的思想,让我国企业可持续化发展。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与科学发展观概念相结合,不断革新经济统计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可持续化发展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准的统计资源。
2、科学技术是革新统计工作的支撑
二十一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深入,以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为主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企业模式。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提出了工业4.0模式,正因为如此,才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革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信息平台,在技术管理方面,管理支持体系以及ERP集成系统,奠定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革新基础,在统计信息数据等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的完善,为创新经济统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工具支持。
3、环境是创新统计工作的温床
作为一项重要工具的企业经济统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而革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又在不断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完善。随着企业体制发展逐步深入,将新方法、新技术引入企业管理当中,改革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发展现代化企业新管理模式,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带来良好的环境温床。
4、政策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援助
计划经济的废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政府部门也开始高度关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所以,地方政府、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来援助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确保经济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做到有章可循,为革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革新的具体内容
1、相关统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创新
当下,大部分企业还在模仿以往传统经济统计工作方式,其统计思想还停留在以往传统的层面上,将上级布置的表格任务作为工作重心,导致最后无法确保经济统计信息的精准以及客观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相关统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创新,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开展创新统计思想。第一点,建立科学发展观观念,以“以人为本”理念,由企业决策者带领员工开展统计工作。作为创新最重要的一项因素,首先要改变管理人员的方式和方法,进而开展创新经济统计工作。针对相关统计人员创建一份有计划的培训内容,制定规范进而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在实际创新统计工作当中,要综合考虑人给工作产生的影响,工作计划的制定要合理科学,将工作经过尽量简单化。总而言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与发展观思想全面结合,指引所有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让所有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进来,收取每位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与协调的发展观思想相结合,在创新经济统计工作时,要有序协调,平衡每项统计工作,而不是高度关注其中的某一项任务;与可持续化发展观相结合,在革新经济统计工作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创新,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革新。第二点,要建立市场思想。目前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观念,树立起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的管理观念,要消除“表格统计上报上司即任务完成”的想法。而是要建立市场思想,要高度关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在统计过程中,要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工作,还要关注竞争对手信息的统计工作,通过比对发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完善。另外,在统计相关信息时候不能敝帚千金,要和同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加强双方合作,使得经济统计工作更加完善,为企业领导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第三点,建立风险看法。统计的信息数据,其真实可靠方面还需要亟待考察。因此,在确定统计容量的状况下,统计的可靠性与精确度是相互冲突的。另外,决策环节与预测阶段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经济统计过程当中,应当建立风险看法,重视统计工作的风险性,进而提出解决对策来化解风险。
2、创新经济统计工作内容
企业的收益情况、发展状况以及生产投入等都是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不断的发展,传统的经济统计指标已经无法展现出企业的经济状况。比如,往期的原始凭证、过时没有价值的指标等,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内容,要将这些没有价值、很少使用的内容摈弃,拓展有信息价值的指标。比如,加入一些设备科技水平统计、产品更新周期统计,能够反映出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入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
3、以效用的立场来创新经济统计
分析、描述以及评价是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功能。其中描述指的是对经营生产经过进行描述,与各项指标的信息统计相结合,建立完好的统计指标体系,革新传统指标。评价,指的是定量评价生产经营活动,进而分析,在经营活动当中始终贯穿评价环节,设置广泛性的量化指标,便于信息的统计,与同行企业进行比对解析。分析,指的是采用经济统计分析软件,与信息数据相联系,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解析,便于企业决策者全面认识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
4、创新经济统计方式方法
高科技技术是支撑经济统计工作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比如ERP软件,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改进工作过程,促进企业竞争能力提升。ERP软件有较强的检索功能,联合其他统计方法对统计内容、信息趋势进行解析,以结果做出发展预测。ERP的监控是动态的,为企业统计工作提供了监督支持,可以随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数据,通过动态监控,纠正其中的偏差,及时控制风险,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保证企业可持续化发展。
四、总结
在企业管理中,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经济统计工作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抉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因此,做好创新经济统计工作,这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王海鑫 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兰强.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问题的探讨[J].中国商论,2015,10:172-173.
[2]伍艳芳.关于我国企业经济技术创新问题的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49.
内容摘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与一般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它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责任进行客观的审查、分析和评价,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从而促进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特征、意义、内容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强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审计方法 考核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和意义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1.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经济效益的审计依据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计划或预算、决算报表、决策方案、业务规范、各种定额标准、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先进水平等。
2.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后,一般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不需要作出审计决定。
3.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审计范围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资金的运动,甚至包括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经营环节的经济活动。
4.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具有灵活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泛,而且经济效益审计是根据审计需要确定审计对象的,没有固定的审计对象和模式,既具有灵活性,也具有专题性。
5.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除了采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查证及其延伸方法外,还要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分析、审计跟踪等多种方法。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部分企业缺乏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因此,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保证企业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又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及时纠正企业不良经营行为,促使企业增收节支,从而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利,增强企业自我发展与调控的能力,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挖掘管理潜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树立效益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3.有利于全面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审计不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的范围,还包括企业采购、生产、计划、决策、营销等方面。经济效益审计,拓展了审计范围和领域,不但要进行事后审计,还要进行事前、事中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
(一)经济效益的总体评价
经济效益总体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企业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达到预期的决策目标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的内容为:
1.评价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产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企业实际数与计划数、定额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
总之,通过对被审计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二)主要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
1.供、产、销业务效益的审计。供应过程审查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执行情况,即检查采购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采购结果与计划的偏差、采购方式及批量、采购成本、库存控制等。
生产过程审查生产组织的合理性及生产成果,包括生产规模效应、生产作业计划、生产组织、生产费用定额管理、劳动力利用率、质量效益、生产均衡程度、劳动生产率等。
销售过程主要审查产品销售策略、销售目标合理性及执行情况。其中包括销售组织、销售渠道及促销活动、定价的合理性、信用政策等。
2.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主要审查资金规划目标的合理性、筹集资金的方式及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率等。
3.成本效益的审计。成本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审计成本决策、成本目标、成本计划、成本控制、降低成本的业绩、成本效益工程的开展、成本与企业战略的匹配程度等。
(三)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是根据审计需要,对企业的某一经济活动项目的效率或效果进行的审计。其中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固定资产利用、原材料利用、能源利用以及资金利用等活动的审查。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意识淡薄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对经济效益审计不够重视,企业管理者和审计人员认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关注到,而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和管理建议,只需在财务审计报告提出即可。他们认为,只要企业能够自主经营、合法经营,没有必要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
(二)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是对被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评价,要进行客观评价,必须要有具体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又不同,同样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审计人员会有不同理解与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标准就很难统一,导致目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制约了效益审计的开展。
(三)缺乏统一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摘 要 企业管理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方向,为增强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的审计监督,将审计重点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化。本文就企业管理效益审计的内涵、特点以及企业效益审计的内容、评价指标做了一一探讨。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审计
在当前市场经济审计模式条件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担起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效益审计应当是突破财务审计的局限,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战略、决策和业务执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是更好地发挥出效益审计优化决策、防范风险、提升效益的一种新的审计方法。总的来说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解释经济行为及其机制存在的缺陷或者薄弱环节,促进管理者健全制度,纠正不当行为,减少损失浪费。这是效益审计的初级阶段;二是评价经济行为及其结果,帮助管理者明确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及其原因所在,使管理者对本单位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有着清醒地认识;三是联系宏观经济环境、外部市场变化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趋向,为被审计对象尽可能好的经济效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促成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实现。这是审计在企业管理效益最高阶段的表现。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带有各自特点。它们都起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作用。而它们的主要区别为:
1.作用对象,针对多种多样的经济资料和相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济管理活动的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而财务审计只是针对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审计目的,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审计是通过审查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性、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真正意义上存在效益,并提交整合意见;而财务审计则是审查财会资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审查企业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以建设性为主、防护性为辅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具有的特有职能;而财务审计的职能则是以防护性为主,建设性为辅。
4.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除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外,还有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则仅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审计方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但运用财务审计方法,还辅以经济数学法和现代企业管理法,在事前事后都会进行审计;财务审计是以事后审计为主,一般形式是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增深和加强。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往往需要从财务审计入手,这就意味着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接下来就是深入到全部的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其实就是价值管理。要增加企业价值,就要求企业经营者注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要素,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共赢,以维护企业的生命力。效益审计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增加价值。企业的管理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企业内部人员根据自身内部核算材料料,利用多种多样的经济性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的活动叫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但是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其根本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履行的是管理职能,它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而经济效益审计则是企业内部的一种证实和监督活动,履行的是评价和监督的职能。
2.其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由那些从事具体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干部来组织的,通常意义上可认为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活动。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评价中会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主观性很强。而经济效益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特殊独立机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指正,这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来说,其根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多偏向于事后分析。根据现有的核算结果材料分析影响这种结果的各种原因。而经济效益审计不但针对事后效益的审计,也会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它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开展至决策、预算和控制。
所以结论就是: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不但有联系还有区别,它们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又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但可以相互促进。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分析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还有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以便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企业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绩效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涉及审查和评价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指投入的各项经济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效率性指用一定的资源是否取得更大成果,或使用较少的资源是否达到一定的成果;效果性指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或达到预期效果。进行审计的人员分别以半年度和年度去审计落实这些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打分可作为管理团队奖金发放的根据;还要分析绩效指标完成高低的因素,指出各种薄弱环节,提出整合措施和努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还要对绩效考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后续审计,使整个绩效审计工作不存在死角,这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企业的重大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企业的重大决策的正确与否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并不意味着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对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并给予适当调整。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采用的是平衡计分卡。它最初用于企业的绩效考核,后被延伸到组织的战略领域,是一套能够使组织明晰他们的愿景和战略,并把愿景和战略转化为行动的管理系统。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由于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因此,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是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为此,企业效益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总结、探索,策划出最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审计模式,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服务。
参考文献:
一、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漏洞
在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各层领导并未认识到统计在企业经济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认为统计只是各种经济数据的简单汇总计算,并没有专业的对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加之缺乏对统计数据的及时上报,使得企业管理者不能准确的按照统计结果进行企业经济状况分析,也就无法科学制定出企业经济发展规划。甚至于部分企业领导并未认识到很多经济决策制定的偏差是由经济统计而引起的。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经济统计能否合理高效进行。企业经济统计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统计人员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很多企业存在统计部门形同虚设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难以顺利、有效的开展。
由于长期以来的管理模式落后以及统计工作本身的特征等方面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统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局面,较少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由于领导对统计工作的不重视,导致统计人员的待遇、地位不高,使得统计人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工作,造成统计人员的流动性大,不能确保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加之统计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方面,如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等的原因,使得统计人员不能较好的适应发展的趋势和新的要求等弊病,导致统计职能弱化,数据质量欠佳,造成企业决策失误等。
企业经济统计与经济发展的政策互不相符也是另一个主要问题。很多衡量企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指标,例如可持续发展指标,由于现有指标没有及时更新,使得在统计上没有依据可循,也极大地削弱了经济统计对于企业提供经济依据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内部经济体制和内部环境多变,导致统计数据模糊或不能真实反应经济发展概况。以及企业内部统计的不受重视,只能处于配角的地位,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统计漏洞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视传统的统计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企业对于经济统计的认识过于片面。因此企业不能有效的掌握市场变化情况,也就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统计观念,促进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应该充分发挥其引领地位,加大对企业经济统计的重视力度。在企业中建立健全统计制度,并且引进专业统计人才,让企业统计逐渐发挥出应有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引领到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上。
2.要创新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与世界接轨我们应该采用现在的高科技技术,把统计创新摆上重要位置。在统计方法、统计手段和管理系统上“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统计口径、计算方法,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统计经验,对数据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控,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拓宽统计领域,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另外需要多角度的深入到外部市场竞争中,完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并把统计制度落实到实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外部和内部因素对数据的干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企业及时获取可靠的经济信息和资源,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力度。依照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统计贯穿到经济的每个环节,创新统计方法,严格执行统计的要求。
3.加强对统计人员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对于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对统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加大统计人员的队伍建设,配备统计人员要严把入口关,保证质量,结合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做好持证上岗工作,同时要加强对统计人员思想、业务、及政策水平的管理和培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另外可以深化职称聘任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约管理,提高统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以后的统计工作中有条不紊的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企业呈现出系统合理的统计结果,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束语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必须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企业经济统计,才能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统计概念,及时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
作者:赵飒单位: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利润来源、经营风险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势必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企业必须对现行的模式进行调整才能更好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环境,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知识经济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可以从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三个维度来考察。
1.知识的创新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知识创新后,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者说路径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改变企业领导者、职工的管理理念,并通过这种理念的改变影响职工的行为,从而对管理模式产生影响。知识的创新本身有一个过程,是从一个小的知识点逐步发展为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而这种发展、完善的过程本身也是企业主体接受、消化知识的过程,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会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产生影响。
2.知识的传播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信息化时代,一种知识创新后会被及时、有效的传递出来,并进而引发理论界、市场中各主体包括企业的讨论,这实际上也是知识扩散或者说知识溢出的一种表现,这种扩散与溢出是没有边界的,企业并不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新知识学习、使用成本就可以间接的获取这些知识,这也势必会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产生影响,
3.知识的应用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
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其应用,知识创新并被成功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后,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都可能发生变化,甚至于产品本身的品质、产品的功能等都会发生变化,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生变化。此外,由于知识的创新,企业在市场或者说行业中的地位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是企业自身的创新,则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可能提升,反之则可能出现竞争优势丧失,如手机行业中诺基亚、苹果、三星的竞争就是如此。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选择
在明确知识经济对管理模式的影响后,企业要从战略理念、组织流程、目标任务等方面积极应对,优化调整现行的经济管理模式,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1.战略理念的抉择
首先,从经济管理理念来看,企业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视角出发,倡导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理念即要按照知识经济的特征来决策,要充分运用知识特别是新知识来指导决策;高效的理念即要根据知识更新快等特征,提高决策效率,抓住发展机遇。其次,从经济管理战略来看,企业要从知识经济的视角出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一般而言要积极推动创新发展,促进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并确定相应的战略,提高企业发展水平。
2.组织流程的优化
首先,从组织结构的设置来看,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的特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一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形势或者说知识经济视角下存在人员冗余、决策效率低下的机构都要进行重组,或者予以撤并。其次,从流程管理来看,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对流程进行重组,建立扁平化的、能够快速反应的决策流程,以此应对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变化迅速的特征。
3.目标任务的确定
首先,从目标体系来看,企业要根据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发展环境重新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这种目标要包括企业内部知识更新目标、知识应用目标等,以此维持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优势或者说竞争力。其次,从发展任务来看,主要是明确知识创新、知识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等方面的任务,如在知识创新方面要专门对行业内部的知识进行跟踪研究等。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思考
对于企业而言要获取足够的利润,要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环境,并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加强调查与研究,完善知识经济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框架体系,健全配套支持体系,以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1.加强调查与研究
首先,企业要加强调查,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企业经济管理所面临的新的知识经济环境,以及这种环境的变化趋势,调查行业内部龙头企业、同类型企业利用这种知识指导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变迁的基本情况,分析知识经济应用所取得的成效,总结其成功经验并用于指导自身的实践。其次,要全面研究知识经济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实环境,要研究企业内部知识经济应用的基本情况,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优势,具有哪些历史机遇,可能遭受哪些历史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后,要分析企业如何应用这种知识、如何应对这种知识所带来的挑战,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变提供信息支持。
2.完善知识经济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的框架体系
首先,要强化组织建设,推动知识经济应用。企业内部要明确战略管理部门或者指定其他部门专门负责知识经济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通过明确组织职责促进知识经济的应用。其次,要制定知识经济应用于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案,明确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当发生哪些变动,如何实现这种变动,即企业经济管理的实现路径。再次,要明确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环境的战略步骤,主要是根据企业当前所处的状态,明确完全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基本步骤,如可以分为调整适应期、战略发展期、应用赶超期等,通过战略步骤的明确推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模式的改变。
3.健全配套支持体系
首先,要健全人才支持体系,分析、研究和应用知识经济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企业必须根据知识经济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利用继续教育的方式持续的提高职工素质,通过职工行为的改变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次,要健全企业文化等管理体系,企业内部要塑造一种尊重知识、利用知识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文化氛围,并加强对这种文化的宣传、利用,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探索
[DOI]10.13939/ki.zgsc.2016.03.133
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整体。如何全面有效地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分析。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审计资源不足;二是审计环境还不够良好;三是审计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审计观念落后;五是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六是审计方法措施要先进;七是要有效利用审计结果。
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思考做出简单的论述。
2 有效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径
2.1 合理利用企业内审的力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主体素质的问题
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同时还要有生产、技术等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的知识。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内审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对于那些下属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资料量大,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时,可以让内审人员对其进行协助、把好关,这样将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审计的工作效率。
2.2 参考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审计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部分社会审计结果受到质疑,但有些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例如:在某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其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同时比例偏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去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应收款项重要集中于某个业务员所负责的某个区域,涉及的业务单位大多是破产倒闭或查无下落的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个别业务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2.3 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但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它不能满足所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审计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对国家的评价体系做一下微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根据企业管理特点,测算出同行业、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同时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需要了解企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年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历史最好指标为标准,进行近期与前期对比,找出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正确评价。
2.4 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
2.4.1 业务经营审计
第一,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具体计划,对他们的计划进行分析,同时更要审查他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反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业务经营的计划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计划的制订、计划的执行、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会得出某个企业对市场调研是否准确,是否有长期而有远见的预测,费用是否控制在计划之中等。
第二,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产供销三大环节,找出经营中的优缺点。经营决策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贯穿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产供销三大环节。例如,有的企业在之前注重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效益较好,之后便不思进取,几年过后效益大大不如从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最后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下去。
第三,分析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主要是劳动力、资金两大方面。某些企业人力过多,人浮于事,管理层人员占企业的30%以上,工资高,造成生产率低的现象;在资金利用方面来看,有负债率高、周转速度慢、设备老化、利用率低等现象。
2.4.2 管理审计
第一,要侧重分析领导机能和组织机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方面。他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领导机能,更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重点了解领导层是否秉公办事、原则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对于、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要给予排查。对于人浮于事、管理经费高、浪费无度等众多不良现象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分析控制机能。控制机能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控制机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已通过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但各项内控制度未被严格、有效执行。在供应口,各项原材物料未严格进行招标或比价采购,有的材料配件未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导致出现大量产品质量纠纷。销售方面制定的销售政策不尽合理,对销售人员没有约束力,造成应收账款损失较大等。
第三,注重投资决策审计。企业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大多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我们在审计投资决策时,应该从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决策是否有前瞻性、决策是否有市场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开展合同审计。这项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进行的、是否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了、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合同变更是否经过审批、合同内容是否严谨等。
第五,审计资金筹措的不规范性。这一点关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第六,审查企业有无违规担保以及担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为其他企业违规担保,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对于这点,我们也要严格审查。
2.5 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企业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解决企业正常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解决。审计人员在积极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下,让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爱荣.武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与探索[J].审计与理财,2014(7).
[2]李珊.关于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9).
[3]张琳.经济效益审计浅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
[4]吴春平.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1会计管理可以监管企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上不断在实行着改革的措施,现在的企业制度,使得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为了保证企业可以更好的发展,会计在企业中一定要发挥好核算和监督的职能,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在企业中会计管理的观念要不断的更新,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加要使得会计管理具有预测和决策的作用。在实现计划经济的制度下,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是完全没有自的,所有的权利都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的,这样就使得会计管理在企业中完全没有效果。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后,企业会计管理的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企业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发挥。会计管理的职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得到了发挥,传统的会计管理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会计管理也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在企业的发展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要不断实现会计管理的预测和决策的工作体系。在企业的具体工作中,可以根据企业已经确定的工作体系,收集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内外部消息,内外部消息的收集可以为企业模拟市场提供依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会影响企业发展目标的各项因素,这样对于企业进行目标的预测分析和决策很有帮助。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使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收入和成本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发挥会计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计在企业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同时还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财务会计采用计算与计量的专业方法,将各种物质量统一以价值量的形式予以科学分类、汇总、计算并采用公认的方式为企业管理层提出报告。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总量、资源消耗量、利用率以及其他经济指标的运算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辛勤劳动。
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会计除了核算、监督这两个职能以外,还需要分析经济情况,不仅对企业经济活动事后核算,还要包括事前和事中核算。如发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现象要及时制止,要敢于据理力争,决不能姑息养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培养高层管理者的会计管理意识,提高专业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企业高层领导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作用发挥的程度。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决策时,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支持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力管理的运用效果。要强化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后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财务管理人员,这些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是企业会计管理的坚实基础。
2充分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计算时,会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内容,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衡量方面要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与其相适应。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需要会计核算来体现,会计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因素,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不论在会计发展的初期还是现在信息化的时代,会计做为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佳化提供了保障,所以应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结束语
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重大的改革,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定也得到了完善。企业现在的经营模式完全是自负盈亏的模式,这样就导致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这样使得企业的压力更加的大。做为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了会计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会计人员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钻研探索,发挥财务管理的优越性,完善会计机构和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规范会计的整体秩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作者:宋丽霞 单位:哈尔滨客运段
当前热电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电力需求增速趋缓、资金矛盾凸现、煤炭持续涨价、电价调整不到位等压力。热电企业需要拥有一套科学, 实用和高效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系统,使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掌握电力市场运行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利润最大化等目标并且赢得市场。然而,目前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发展需要。在指标体系上,缺少对利润参数影响指标的深入分析,对利润的因素分析只停留在财务指标上。部分经济活动分析虽然加入了生产指标方面的分析,但是没有将生产指标和利润联系起来,造成了生产指标和利润指标脱节,生产指标的变化没有反映出利润的变化。在分析方法上,热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单一,只有简单的对比分析,没有加入更进一步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此无法找出产生问题根本原因。在分析体系方面,只是对利润和成本等指标进行核算和事后分析,属于被动的记账式,缺少对重要指标的事前预测,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
现阶段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没有将生产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在以利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划分不够细化,决策者无法直接了解到生产指标和利润的联系。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应该在以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生产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深化对利润的分析,以此建立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见图1。
图1中各级因素指标和利润指标的联系可以通过计算公式表达,即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它们对利润的影响。 但是影响利润的某些因素指标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出来,如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因此在分析中要对图1中的指标体系作补充,其中影响上网电量的因素为:电网运行情况、机组非计划检修、非停及降出力、运行方式、检修延期、燃料供应和库存、燃料质量、调度曲线考核、气候变化、公共关系等。 影响煤耗的小指标为: 汽压、汽温、给水温度、循环水温、氧量、飞灰、排烟温度等。
三、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
全面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必需把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相结合。企业通过事后分析总结评价经济活动效果,解释主要问题,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指导今后工作。再通过事前预测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因此,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应包括:
第一,事后分析。热电企业的利润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利润进行深入全面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素分析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财务和生产两方面的指标对利润的影响,敏感性分析作为对因素分析的补充,使利润分析进一步细化,分析生产中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的因素指标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事前预测。热电企业通过对利润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问题并查明了原因,则需要对下一阶段工作编制科学的计划,制定经营目标。此时在决策者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热电企业发电量等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为决策者选定经济合理的措施或方案提供依据。
四、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预测模型
其一,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将综合经济指标分解为各个经济因素,通过分析指明哪个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变动起了积极作用,哪个因素的变动对其起了消极作用,从而确定改进的重点。
由图1所示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指标体系可知利润总额的构成如下:
利润总额=(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供热量*上网热价)-(材料费+修理费+折旧+工资及附加+其他费用)-购电费-水费-供电煤耗*上网电量*综合标煤单价-供热煤耗*供热量*综合标煤单价-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营业外净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应用因素替代法公式推导计算出各因素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上网电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电价-基期供电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电量-基期供电量)
上网电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上网电价-基期上网电价)
供热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热价-基期供热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热量-基期供热量)
上网热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上网热价-基期上热电价)
综合标煤单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上网电量+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量)*(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综合标煤单价)
供电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综合标煤电价*(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供电煤耗)
供热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综合标煤单价*(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煤耗)
水费、购电费、材料、职工薪资、大修、折旧、其他费用、税金及附加和财务费用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值-本期值
其二,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因素分析的补充,对影响利润中的一些无法用计算公式表达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对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发电量方面。利润相对于上网电量的敏感度=上网电价,即上网电量的单位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上网电价。进一步,上网电量又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则这些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因素对发电量的影响值*上网电价)。
煤耗方面。利润相对于煤耗的敏感度=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进一步,煤耗又受到某些生产小指标的影响,则这些生产小指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生产小指标对煤耗的影响值*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
其三,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就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研究复杂多变的因素,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这里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对供电量指标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实质是一次累加生成,即将原始数列依次累加后,形成明显的指数规律,然后用一条曲线去拟合累加生成,在累减还原即可得到预测值。原始数列x(0)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五、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模型的应用
其一,因素分析。对某热电企业的利润总额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本期值为该企业2009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上年同期值为该企业2008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增长为本期值减去上年同期值,影响值则是利用上述模型中因素分析的公式计算的影响值。
从表1可以看出:
本期利润值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本期上网电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利润的增加(影响程度为-66.57%),但是由于本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热价的增加对利润增加的影响程度分别为62.05%和67.26%,因此利润总额还是得到了提升。此外,财务费用的降低也对利润的大幅增加产生了一定作用(影响程度为15.9%)。
一些生产指标的小幅变化引起了利润的大幅变化:本期供电煤耗减少了1.02克/千瓦时,直接导致利润增加了1645892.99元;由于本期供热煤耗增加了1.69千克/吉焦,利润减少了3524175.42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降低23.7元/吨使得利润增加了21776278.15元。
根据以上数据,决策者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财务及生产方面的各个指标对利润变化的影响,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
其二,敏感性分析。供电煤耗影响利润变化的主要生产指标,而供电煤耗又受到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这些指标对利润的影响。已知某热电企业本年供电煤耗在表中各因素指标的影响下较去年减少了4.522克/千瓦时,由于供电煤耗减少导致利润增加了8181595.6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为706.15元/吨,本期上网电量2562185千千瓦时,则利用上述模型中敏感性分析的公式可计算出汽压等小指标和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值。见表2:
从表2可以清楚直观的了解到热电企业的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对供电煤耗及利润的影响值,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利润变化的原因,为企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其三,趋势分析。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利用Matlab对某热电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进行预测,该企业已有的原始发电量时间序列如表3所示,利用2004年~2009年的利润数据对该企业2010年的发电量进行预测。
从表3可以得出该热电企业2010年预测发电量5859939千千瓦时,企业在进行2010年工作安排和计划部署时应该参考该发电量,合理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利润等重要指标进行预测,这里不再详述。趋势分析有利于热电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正确决策以减少损失。
六、结论
经济活动分析是热电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和生产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和分析预测模型。热电企业利用该模型,能够科学、全面、预见性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认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足和困难,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为企业领导科学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不断地推动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泽锦:《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2]曾鸣:《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及技术支持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企业经济;信息管理;转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国际市场上不但要面临机遇,更要接受挑战。现在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和信息管理体系的融入,与国内的很多企业产生竞争态势,这将冲击我国企业的竞争地位和生存发展现状,所以当前经济信息的主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概述
1.定义
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持续推进,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也发生很大的转变。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企业要想把经济管理发挥到极致,就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济管理中的各项特点,这是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2.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1)提升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度企业市场的敏感度主要是实现大型企业的总体战略方案,大型企业需要清楚地知晓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管理人员的正确决断十分重要性。深入了解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清楚的看到企业的经营人员不仅要清晰企业的运作,更要掌握企业对市场的整体敏感度,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正确决断。(2)帮助大型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大型企业的资金流动量大,如果出现资本运作不畅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甚至会引发资金链的断裂。因而企业的经济管理在整个企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管理企业的资本。资本运作是一连串的经济活动,其中包含筹集资金、应用资金、分配资金。所以很多大型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重要保障措施。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分析
1.管控的全面性
企业经济管理是全面管理控制的一项重要过程,但是现在经济背景逐步转化,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要先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开展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运营模式,然后全方位的控制管理,管控经济的主要内容。现阶段,企业要积极的分析并且管控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通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了解每一阶段面临的各类问题,提出相适应的管控方式。
2.管理氛围的和谐
企业的众多管理活动和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管控活动都要受到资金的控制。这样才能确保企业中的所有管理人员都与企业有着切实的联系。企业经济管理好,企业发展前景广,那么企业中的员工待遇必然也会提升;如果企业的管理差,那么企业的发展态势也不好,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也会失去市场地位,员工的也要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企业中良好的经济观氛围很重要,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能够落实和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方式。
3.分阶段的体现运营指标
企业的运营情况是要通过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体现出来的,因而企业的管理者所做的任何决断都将间接和直接的影响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每个阶段反映出的不同经营指标,主要是调节生产经营的方式,转变销售的思路和方法,最终让企业的管理目标可以顺利实施,带动企业的综合素质。
三、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1.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系统
建立企业经济信息系统主要是建立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不同的企业要面临不同的情况,所以企业也要建立能够做出决定,提供支援的信息化系统。这样可以让企业家的决策建立在系统上,使得决策和系统完美的组合在一起。企业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人际关系网络的实施,这是信息获取的最佳途径。要求企业的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相联合,借助于人机结合,让两方能够快捷的传递和使用。建设数据库,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是将收集的信息存储企业,方便应用,现在数据处理功能逐步升级,从传统的信息存储到后期的信息分析和决策,是企业经济信息的数据基础。虽然现在建立数据库,工作繁琐,耗时较长,并且花费比较大,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问题,数据库的建立非常有必要,可以一次进行数据规划,然后多步骤的实施。
2.转变经济管理观念
经济管理技术的逐步转变和创新,新的技术形式,要求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强化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通过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经济管理的各项细节。第一,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企业经济管理的各类方法;第二,企业要在员工和管理人员范围内大力的宣传经济管理的理念,主要是树立新的观念和管理模式,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执行企业推行的各项管理机制。
3.明确企业中的经济管理目标
企业的经济管理要制定实施目标,目标的制定因素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约束内容量项。另外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要全面,不要只参照生产经营活动,也要了解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状况,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要为了制定目标而制定目标,要求制定的目标有其切身可用性,让企业的员工和全体管理者根据目标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并且有努力的方向。这将有益于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适当的奖励企业中努力完成经济管理目标的员工,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员工也不要一味的打击和惩罚,要和员工沟通,了解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主观问题和员工一起寻找克服方法,如果是客观问题通过各方协调看是否能够帮助员工克服,这样才能让带动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为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需要让企业的各项管理机制不断的健全,工作中做到有条不紊,了解企业发展中的各项现状,针对岗位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让企业经济管理更具流程化,确保企业中的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秀玲,张静薇.关于企业经济信息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78-79.
[2]张同新.关于企业管理中信息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28-29.
企业经济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企业经营体制的变化,各项统计数据不能做到按实收实支填报,而是靠抽样调查及推算结合统计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且当前收入来源多,人口流动量大,产品销售门路广,要做到较准确统计确实困难。
二、统计人员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自身素质也普遍较低。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作为统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统计工作经验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才能使统计数据避免出现严重脱离实际及人为出错的发生。一些基层计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基本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重视不够,加之会计变动频繁,又没有进行培训,导致报表数据质量差,记账出错现象时有发生。
三、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经费不足。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由于点多面广,工作量日益增多,新的统计项目不断出现,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才能把统计各个环节上的具体工作做实,使统计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四、影响企业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复杂,统计难度日益加大。企业经济统计年报数据有部分指标是各级政府考核基层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受行政干预,工作难度大,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五、企业基层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部分企业基层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存在等、靠、要数据的现象,没有养成按时报表的良好习惯。在企业当中,统计员一般由领导直接兼任,一些数字甚至只由企业领导估报,报表一拖再拖。加之一些调查对象对统计的认识不高,收集的企业经济统计数据失真,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数据的质量。
企业经济统计中的问题对策
2010年以来,对企业经济统计报表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现行的企业经济统计报表体系,主要涉及企业经济基本情况、企业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负债情况、企业经济机构队伍情况等方面相关内容。修改后的报表制度充实了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建设、资源条件和运行情况的统计;细化了经营范围,尤其是财产流转、经营规模和经营纠纷调处情况的统计;突出了专业合作发展情况的统计;将原来的专业合作组织情况统计表改为综合专业合作情况统计表,报表的主体是企业自身和相关合作单位,其他合作组织情况作为附报统计;增加了反映经管工作开展情况和企业集体资产财务管理情况的统计。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整合统计力量。要建立由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牵头,相关专业人员协作及审核把关的分工合作机制。二是整合统计经费。根据各专项统计工作经费状况,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挖掘和整合工作经费,确保统计基本工作经费需求。
二、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企业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为了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状况,应对生产经营及经济收支情况进行调查,同时,对生产资料的市场行情、产品及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上因素对企业从业人员收入的影响,为分析预测职工收入状况提供依据。深入调研分析职工专业合作的运行情况、企业土地流转情况及现在的负担状况。在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完整的基础上撰写统计分析报告。
三、加强审核把关。各级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法》的学习,切实按《统计法》规定做好统计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到如实填报。各级企业经济部门要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质量,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做到如实上报。
四、组织统计培训,规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切实做好逐级培训工作,使统计人员特别是基层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熟悉指标体系和指标口径,掌握数据的采集和填报方法。定期采取多种形式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规定时期内对统计人员进行轮训,提高其业务水平。令统计人员熟练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类报表的编制技巧,了解新知识尤其是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技能、现代统计调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令他们在懂数字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新问题及新情况。此外,还要经常组织统计人员召开统计工作经验交流会,可以到同类或兄弟单位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五、进一步提高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统计年报数据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资料,各级企业经济统计人员应高度重视,端正态度,认真填报,并增强参与决策咨询的意识,树立优质服务思想,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供水企业统计职能作用的建议
一、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
统计职业道德是从事统计工作人员应该履行的行为准则,它关系到统计人员的思想状况、凝聚力、工作态度、业务素质,关系到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统计事业的兴衰。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实事求是,这是统计工作的灵魂,也是真个统计工作职业道德的核心;服务社会,统计信息服务于社会,如果不注意经济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垄断,令统计失去原本意义;保守秘密,这是统计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个统计人员必须遵守的重要一项。
二、强化统计分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统计分析需要利用各种统计数据,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对供水企业全部或局部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统计活动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的重要途径。所谓整体功能,是指信息、咨询及监督,其中每一项都不能离开统计分析。提供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会体现其价值。统计咨询与监督的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提供建议策略,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统计资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等综合加工及分析研究。
三、加强统计信息管理
信息对供水企业的生产经营及生存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的各项具体作用都是在统计信息的基础上派生的,随着现代信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因此,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统计信息决策功能,令其尽快适应供水企业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其实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也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会加快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经济效益的产生,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资金,使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资金周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由传统的不顾企业其他生产目标、也不顾企业周围生产环境变化的单一的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开始考虑到经济管理活动的进行要与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目标相挂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管理活动要符合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管理总体理念。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指的是管理组织的不断完善和运用工具的现代化。管理组织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微观管理组织两个。
2、经济管理工具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管理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和更新。各种更新后的经济管理软件的运用,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和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仪器以及通信设备等等,使得经济管理活动得到了有效、及时的调控和指挥,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3、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最基层员工在工作中发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离不开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政策。只有民主化政策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用户企业组织的各种决策。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强化和具体政策的实施。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企业组织实现现代化的一大标志。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原理有了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各个决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正确分析,也离不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投入研究,更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重视和实践。通过国家不断的将自己的国情与国际公认的经济标准规则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工作上的先进经验,才促进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上的现代化进程。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1、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趋势。企业的扁平化结构导致现在企业的决策中心发生了下移趋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集思广益,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企业经济管理人本化管理趋势。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员工,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进程缓慢且低效。而科学管理则使企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运作,科学化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实现人本化管理来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效率。企业要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员工的需求,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心里以及身体状况等,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人本化的管理就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心实意的去工作,去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3、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管理趋势。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武器,同样是改变企业命运的有利工具。企业为了面对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将企业管理的重点从人、财、物等硬件转向为企业员工的学习和知识增加上。专业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的精华部分。所以,企业开始逐渐注重对员工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为工作中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4、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也经历过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摸爬滚打后用脑筋进行冷静思考过的企业才会发现,消费者才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一切源头。在企业整个运营的过程中,消费者才是第一位的,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者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决定企业盛衰的仍然是消费者。所以,目前企业的管理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
5、企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合作化趋势。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他们现在创造的是一个虎狼结亲,赢得共赢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来达到合作。在企业内部,同样也是如此。鼓励企业经济管理团队的合作,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倾尽所有的来为这个团队工作和贡献。这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共享,让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6、企业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了网络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上也实现了网络化的沟通趋势。网络沟通既提高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工作与沟通效率,又增加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频率,能够有效的实现决策重心的下移,充分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网络沟通拓宽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机会。
一、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当时针对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的特点,特别制定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十大指标体系,并在2002年进行了修改,综合考虑了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虽然此评价体系是根据新财务会计准则进行的调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过于注重财务指标(总资产报酬率等8个指标),忽视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非财务指标(市场占有率、存货周转率)。有些指标间有交叉或是关联,致使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客观、全面地评价企业效益。假如资产负债率低的企业,它的自有资本高,同时如果净利润相当,那么它的资本收益率反而比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还要低。基于上述的情况和问题,全面考虑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财务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建立多元化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主要从获取利润的能力、开展资产运营能力、参与竞争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统计学的不断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提供了支持,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开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把多维度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然后通过模糊决策、加权平均等方法全面地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应用较多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下:
(一)主成分分析方法
所谓主成分分析是将具有多个相关的指标转换成新的相互独立的指标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客观地描述样本的相对地位,减少主观的评价结果。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中,在评价企业的资产运营能力时,可以将多项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报酬率等8个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生产经营成果指标、资金利用效率和消耗资源指标三个新的相对独立的指标,然后将三个指标通过杜邦分析图进行分析即可。
(二)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可以看作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推广,也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因子分析方法能够将多个具有较复杂的关系的指标归纳为主要的少数几个指标的统计方法。此方法以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并加以组合,形成最少个数的独立新变量(因子),简化变量并能够避免不同变量权重设计的误差。例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可以将固定资产税率、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万元产值能耗、全员劳动生产率等综合为盈利能力(固定资产税率、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资金利润率、固定资产产值率)、资金和人力利用因子(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值能耗(万元产值能耗)三个因子作为考核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三)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将研究对象、数据进行分类的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相似性来分类,按照一定的原则将相似元素归为一类,然后再将相似的样本进行合并,直到所有样本都归为一类。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可以将资产周转率、利息倍数、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速动比例、偿债比率、存货周转率等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归为企业资产运营能力进行评价。
(四)判别分析方法
与其他统计方法不同,判别分析是在分类确定的条件下,即事先已经知道了判别的规则和类型,在分析未知样品类型是,只需要遵循判别规则进行样品分类的多元分析方法。在进行企业综合效益分析时,如已经明确了资产运营能力的指标体系,只需要对指标进行加权分类,就可以判定不同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强弱。判别标准不同时,常用的判别方法是Fisher判别;按函数的形式,一般用线性判别。判别的方法可分为很多种,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评价指标,选择最能反映企业效益的判别方法。
三、多元统计分析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景
由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相互关系及内在规律的一门统计学科,应用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简化了错综复杂的评价指标,更加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效率。可以真实、完整地对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济效果进行判别,并确定企业经济效益的现状。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还可以有针对性对企业资本运营效率、资源利用率等分项进行评价,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多方面评价,寻找和挖掘企业的可利用潜力并预测企业发展的前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