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时间:2023-06-28 17:4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第1篇

一、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现状

在新时期要规范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保证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真实、完整和安全,为参保个人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开展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保障性的功能,这对于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档案服务工作趋于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原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显然,社会保险事业档案管理的发展是客观形势的要求。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更高标准,推动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已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问题

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问题,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使档案管理提高到一个高的档次,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制度问题

尽管国家已出台一些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对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使得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档案分类不清,导致重要档案遗失或者归纳错误的发生;格式欠规范,档案材料纸张形式各异,装订不规范,给档案归类与查阅带来许多麻烦;保存或调阅无硬性规定,不仅严重影响社会保险工作正常开展,也增大了舞弊和错误疏漏发生的可能。

2.新时期社会保险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问题

社会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单位不能配备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且设备配置简陋,缺乏应有的防潮、防蛀、防盗、保密、存储、检索设备,导致档案在管理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更谈不上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仍未完全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使得档案的查阅很不方便,再加上目前社会保险业务量的日益庞大,传统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查阅、核对需求,使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对社会保险业务办理的效率和质量产生质疑,影响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形象。

3.新时期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与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不少负责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很少有时间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没有时间学习、补充和更新养老保险档案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技能,对档案的重要性、归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装订等业务缺乏了解。这种现象的恶性循环,势必会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不能专注于档案管理工作,服务质量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三、新时期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设计做好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基础,因此,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负起责任,因此在新时期要积极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提高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对策,要从下面几方面做起。

1.健全制度标准与档案管理规范化

健全制度标准,扎实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建立覆盖全部环节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判定文件材料的来源形式和查考价值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办法、档案业务流程、档案分类方案。依据国家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从社保处养老保险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统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移交制度》等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各门类档案资料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做到从立卷归档到保管统计,从档案利用到鉴定销毁,从档案移交到奖惩处罚等每个环节都有据可依,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地开展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夯实基础建设与推进档案集中管理

夯实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档案集中安全管理。积极争取单位领导对社保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设备不足等实际问题。加大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实行档案室、阅档室、办公室三分开,购置金属密集架、防磁柜、计算机、扫描仪,配备吸尘器、灭火器和温湿度计等应有设备,确保达到“八防”标准。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确保保管利用过程中档案实体和数据的安全。积极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购置档案管理软件,按要求建立详细的检索查询系统,努力提升档案服务效率。

3.加强队伍建设与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档案人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在明确档案工作分管领导的基础上,将档案工作与业务经办工作同时部署,纳入每年的年初计划,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制定岗位责任和工作标准,要求专职档案员和兼职档案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加强对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面,不断提高养老保险档案业务水平。此外,还要认真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应用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社保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第2篇

一、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

近年来,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档案管理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善。之所以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不断地进行完善,是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要避免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不真实、不完整和不安全性。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是提高养老保险保障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为参保个人及社会有关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来促进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发展。有数据资料表明,在档案服务工作趋于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必须要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在新形势下,为了不阻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必然要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缺少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制度;二是信息化档案管理水平较低;三是档案管理人员管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制度

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保管要做到制度建立、专人负责、安全存放和交接衔接。社保经办机构和企业应建立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和职责,对档案建立、维护、交接等环节进行制度化管理。档案纸质材料应当排列整齐有序,储存在专门的场所,重要材料应复印备份,档案电子数据应当有比较强的网络安全性,必须做到异地备份,数据格式要有清晰的说明以便日后升级维护。这里特别要强调交接环节一定要尤其重视,严防脱节,否则会给后续工作带来无法预计的困难。

(二)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进行科学分类和有序整理

1.科学分类档案分类不仅是档案文件整理中的一个工作程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归档文件整理工作中具有主导的作用。没有合理的分类,归档文件收集整理工作就无法开展下去。归档文件只有赋予鲜明的特征,才能加以区别和联系,便于保管和利用。所以,确定养老保险档案的分类标准,实现科学分类,是档案归集、整理和保管的基础,同时又指导着其他各项工作的有序展开。2.平时归档平时归档是立卷人员依照档案分类与范围。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随时归入临时卷夹(卷盒)内,这就是平时归档。平时归档要“随办随归”,不得积累到第二年立卷时再归卷。这样,有利于保持文件材料之间的联系,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3.有序整理档案的整理,应按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由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归档文件材料的排列,要按照各类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发生时间、重要程序分门别类地收集和整理,依次进行排列。档案在整理后,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应按裱糊技术要求进行托裱。4.合理编号整卷装订的案卷其全部卷内文件要编统一的顺序页号。并以“件”为单位在文件材料的首面加盖归档章。5.编制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包括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所在页号(或件号)以及备注等项目。件号即文件材料的排列顺序号;责任者是指制发文件材料的组织或个人;文号即发文的字号;题名即文件材料的标题;日期即文件材料的形成时间;页数即填写一件文件材料的总页数;备注即需要补充和说明的情况,包括密级、缺损、修改、补充、移出和销毁等。6.标准化装订按照国家最新的档案管理办法,文书类档案可以不装订,可按件和保管期限直接装盒。而会计类和养老保险业务类档案必须装订成册。装订材料,必须选用经档案行政部门认可,符合档案保护要求的安全材质。装订档案,一律采用案卷左侧装订,并将左、下侧对齐,采用“三孔一线”的方法装订。7.填写卷面案卷封面项目包括:全宗名称、案卷标题、起始时间、保管期限、件、页数和归档号。案卷封面项目的填写,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字迹整洁、一目了然。8.档案装盒不同类别、不同年度、不同保管期限的归档文件材料不能放入同一档案盒。档案盒的厚度与归档文件材料的厚度相适应,避免归档文件材料弯曲受损。9.定期移交按照有关规定,凡在工作中形成的在归档范围内的文件材料,均由相关责任部门进行整理、立卷、装订,并定期移交档案部门归档。各职能部门应在次年初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档案,交接双方根据移交目录清点核对,并履行签字手续。应归档的文件材料要齐全完整。10.规范排列案卷移交档案室后,管理档案人员要将一个年度、一个类别的案卷进行系统化的排列,使卷与卷之间保持一定联系,固定顺序,便于查找利用。

三、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信息化、网络化

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管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功能和网络平台,建立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和提高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化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有存储量大、检索方便、数据传递快速便捷等优点,而且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统筹层次方面也有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仍然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针对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不适应当前时代需求的问题,要通过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档案管理水平以及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等途径进行改革,才能确保社会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刘志忠 单位:承德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现状

1.保险业务的优势

首先,保险业务,不但可以在基层、乡村、城镇的客户群中扩大业务范围,而且,通过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在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多方位金融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经营实力。其次,保险业务,既可以在金融资本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又能以低廉的业务成本,换取更忠诚的客户群体,使农村信用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保险业务,能够不断提高网点赢利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2.保险业务的劣势

2.1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结构单一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结构单一。据有关资料统计,农村信用社开展的保险业务都是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信贷资源,其主要集中于小额信贷意外险业务。没有其它的品种陪衬,就像缺少绿叶的红花;另一方面,保险业务的品种结构单一。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开展正处于萌芽状态,品种比较单一,很多都无法满发广大农民以及农村企业的需要。

2.2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宣传管理不够

一方面,没有就农村信用社所开展的业务,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向农民朋友说明开展保险的目的和意义,让三农可以接受,保险是自愿的,而不是农村信用社强制的。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原因,个别农村信用社在保险业务宣传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亟待关注和规范。

2.3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管理不够

保险是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其盈利能力在当前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各联社对保险业务的认识有很大差别,加强对保险业务的经营和管理的业务发展也较迅速。而对保险业务重视程度不够,保险业务发展也比较滞后。

二、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结构单一的问题分析

上文中提到了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结构单一和保险业务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信用社的角度来讲,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才刚刚起步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成文的规范和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这制约了保险业务的更快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具有局限性,保险业务合作伙伴少,保险产品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从被的保险公司来讲,一方面,一些保险总公司对分支机构在信用社的开户限制给保险业务开展,尤其是寿险业务开展带来极大不便。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对保险培训工作薄弱,信用社系统员工持证比例低,对保险知识及监管政策缺乏了解。

2.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宣传管理的问题分析

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尤其是保险业务的宣传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下几点来说明:

2.1宣传环境落后

首先,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才刚刚起步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机制,这制约了保险业务的更快发展和宣传。其次,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基础管理薄弱,各种服务手段也不尽健全,保险业务还仅仅局限于劳务型、服务型,信息和物流渠道不畅,保险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最后,众所周知农村信用社广泛的分布在农村,对于一些宣传的材料和宣传时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也是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宣传管理存在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原因。

2.2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主要网点分布在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闭塞,因此对于一些先进的信息无法掌握;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由于一些信息化的硬件设备也相对比较落后,阻碍了信用社对于保险业务宣传方面比较滞后。

3.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管理问题的分析

由于农村信用社在管理方面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没有自己清晰的发展理念,缺乏长远目标和凝聚员工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粗放,不仅在信贷管理上表现突出,而且在财务管理、干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固定资产构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等各个方面。仅立足于传统的放、收,管人、管物、管财、管业务多沿袭和模仿其他银行。这就造成了农村信用社在保险业务的管理问题上相对比较落后。部分信用社领导和员工观念未转变,销售保险的主动性不高。这样就使得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在宣传,信息的传递等方面严重的落后。

目前农村经营理念老套,仅把增存、增贷、盘活作为工作考核目标,没有将中间业务纳入考核之列。实际工作中是抱着“拣一点算一点”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发展中间业务,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中间业务,不仅客户不了解中间业务,信用社职工对中间业务也不熟悉。我们来到基层社调查,大多职工都对中间业务认识不清。问起中间业务发展状况,是“业务品种多、收入高”。问起实际数据,能列出来的就是工资等业务,对其他新型中间业务更是知之甚少。

保险业务的品种少,且不实际。首先,目前开办的保险业务大多是早期开办的老品种。而金融咨询、代保管、代客理财等市场十分需要的中间业务并没有及时开发。由于存款利率较低,资金增效渠道有限,投资又受技术性因素局限,所以广大客户迫切期望金融机构能开办代客理财业务。

其次,缺乏农民有需求、农民买得起的“三农”保险产品,信用社业务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小额信贷意外险业务。

三、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加强信用社对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视

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保险的作用,避免短期行为。一方面管理者要转变经营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对保险内涵的理解,使员工确实意识到对保险推销的益处。加强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要加大对保险业务的宣传力度,业务创新需要制度先行,对保险业务要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进一步量化、细化合理分配保险业务的任务,不断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强保险营销队伍建设,增强市场拓展力量,推动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发展。

2.加强对保险业务对外宣传的管理

清理保险中的不正当宣传,将违背金融法规、误导客户、容易引发风险的宣传一律禁止。加强对外正规宣传,促使社会公众对农村信用社保险工作的认同,提高风险意识,增强对保险工作的信心和理解。加强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要加大对保险业务的宣传力度,业务创新需要制度先行,对保险业务要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管理,进一步量化、细化合理分配保险业务的任务,不断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发挥基层网点优势,加强保险营销队伍建设,增强市场拓展力量,推动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发展。

3.加强员工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

在保险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奖罚分明,以调动员工参与保险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解决农村信用社保险业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保险业务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业务,在与各家保险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首先遇到的就是“人才瓶颈”,由于农村信用社保险人员尚无人拥有保险资格证书,对保险业务知之甚少,缺少系统的产险知识、投资知识和业务技巧的培训,不了解有关保险产品的条款和宣传要求,与此项业务的开展不适应。因此在开展保险业务时,要特别注重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对保险人员的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保险人资格考试。同时,农村信用社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对保险业务实际专业化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为保险业务发展创造必备的条件。

4.增加创新服务方式

首先,加快电子化网络建设。一是加强操作员管理,合理配置,明确分工,建立操作员岗位目标责任制。二是要规范内部人员行为。重点突出制度防范和技术防范,严格权限的分配和岗位设置。操作员必须在规定的权限内办理业务,用户口令及密码必须专人专用,严禁公开口令及密码。三是提高稽核监督部门的科技水平,加强对计算机管理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应贯穿于计算机操作的全过程,重点把握系统设计开发、管理工作、物理环境、业务核算、操作运行等方面的审计监督。

其次,提供“一站式 ”服务。实行信用社、保险、公证、法律咨询、房产评估、登记等部门联合办公。例如,某些农村信用社推行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一站式服务机制。

再次,推行客户经理制 。对龙头企业、农场业主、产业基地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领域实行客户经理服务,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5.增加解决主营业务与保险业务之间矛盾的从事

农村信用社商业化经营进程的加快,要求牢固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存款的高成本、贷款的高风险,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而保险业务是以农村信用社现有的人才、信息、技术、网络、客户等资源开展业务,成本低、收入更加直观。因此,大力发展保险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经营收入中的比重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方向。而保险业务又比一般业务的收入更高、资金更安全、成本更低,所以说保险业务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6.增加信用社保险业务的多样化布局,形成良性的竞争

各联社一定要改变“割地皮”的做法,不管哪家合作公司业务,均可在各网点办理。从而让客户有选择理赔速度快、费率低和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办理业务的机会,充分体现保险自愿的原则,同时进一步促进各保险公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总之,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将被逐渐打破,而发展中间业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善于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妥善解决问题,将成本低,见效快的保险业务发展成中间业务的重头戏。

注释:

①所谓的“一站式服务”其实就是只要客户有需求,一旦进入卡特的某个服务站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再找第二家。其本质上就是系统销售服务。

②客户经理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在开拓业务经营中建立的以客户为中心,集推销金融产品、传递市场信息、拓展管理客户于一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客户经理制的推行是现代商业银行在金融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和经营理念的提升,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对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客户经理制为银行业务经营注入新的活力,它必将成为商业银行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

参考文献:

[1]张明.信用社的保险业务问题分析与对策[J].

[2]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二三年度招标课题研究报告汇编,2003.

[3]刘旭,王茂轩.浅谈渠县农信社保险业务的风险防范[J].

[4]保险中介相关法规制度汇编.

[5]苏黎.图书馆引进自动化系统时需注意的若干问题[J].图书与情报,1997(01).

[6]潘杏仙,李守鹏.试论高校微机利用与期刊采访协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4(01).

[7]赵涟漪.浅谈我馆期刊文献数据库的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8(01).

[8]陈祚标.当前我县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金融,1991.

[9]刘仕,谢永平.广东农村信用社情况调查及改革意见[J].南方金融,1996.

[10]刘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十种误区[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4.

[11]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的约束因素[N].金融时报,2000.

[12]农信社要做农民贴心人[J].金融时报,2000.

[13]魏台平.对农信社开展保险业务的探讨[J].南方金融,2000.

第4篇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人在获得更多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

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保险业务档案;档案管理工作

社会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障管理的重要对象,可以全面反映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社保待遇的真实情况。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化,保障范围的越来越广,如何做好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已成为社保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做好社保档案工作谈一些浅显的见解。

一、加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 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保险改革的逐步深化,“单位人”势必要变成“社会人”。社会保险部门不但要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起对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如此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若无完整准确的个人资料记载,即安全有序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就会陷入困境,甚至会影响到社会保险改革的进程。

2. 加强社会保险的档案管理,是社会保险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

一个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以及中间失业等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等,这些详细的个人档案记载,就成了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二、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立形成的业务档案资料不齐、不健全。不齐表现在有些缺身份证、户口卡复印件,补收(补缴)历年缴费维护明细表、个体人员参保委托申报协议书、参保单位信息采集表等资料;不健全:一方面申报单位或个人报来的参保资料未填写申报时间、姓名、单位名称和盖公章;另一方面审核单位在办理各种参保业务时,建立形成的档案资料没有按要求一式几份填写留存,并且未填写办理、审核时间,无经办人、负责人或领导的签字,未加盖审核章或公章;有些交来存档的参保资料不是审核单位建立形成的原始纸质件,而是留存的业务资料复印件(并且未加盖鲜章),如今后有争议事件发生,这类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真实性、有效性就要被大打折扣。

(2)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存档资料不规范。表现在书写不规范,存档材料不规范。一方面交来的业务存档资料中姓名、身份证号与户口卡、身份证复印件上的不一致,有写错、录入打印错的,有填写不完整等;有的用红色、圆珠笔填写的,并且在业务存档资料中划减、修改处未加盖审报单位、审核单位(或经办人员)的校对章;另一方面留存建立形成的业务档案资料被剪得长的长、方的方,小的手这么点大;有些存档资料是用打印废的表格、文件来复印、打印形成的业务存档资料,并且在废页面不划掉,使人容易误解难利用。问题突出的是建立的参保业务档案中,出现补收(补缴)历年缴费明细表打印不现,把空白表格或部分打印清楚的业务资料上交档案室存档。这些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业务存档资料不现、不清楚、不确定,今后就难准确利用档案来核实缴费等情况,就没有利用价值。

(3)业务存档资料移交不规范。一方面把一些没办结完的业务资料和审核中有明显错误不符合规定参保的资料交档案室存档;另一方面养老保险业务经办部门移交业务存档资料时,不按业务档案建立形成的先后顺序移交,跨年度或间隔着、倒着移交。这给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保管存放、整理、编目、查找利用等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麻烦。

三、如何提高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摆在重要位置。随着社会保险在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各级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要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以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参保群众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切实把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计划,长远规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之中,使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保险业务工作同步发展。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主动抓,上下业务经办部门要配合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加强管理,确保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积累到位。要从社会保险档案的源头抓起:一是抓好文件处理关。重点做好办公室收发文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文件、函、请示、批复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各种协议等资料收集工作。做到及时处理、及时归档案。二是抓业务经办关。做好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账户管理、退休审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稽核等具体业务经办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做到一月一整理,一月一立卷。三是抓基金管理和统计报表关。重点是基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财务管理凭证和各科室具体负责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做到及时整理、随时立卷,按时归档。

综上所述,我们要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制度与流程,还拓展业务档案收集渠道,改善了业务档案保管条件,丰富业务档案门类和数量,确保业务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基本实现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保险制;保险个人;保险人行为

一、前言

随着上海泛鑫保险有限公司高管携5亿巨款潜逃海外的新闻震惊保险市场,保监会和公安部门的介入调查,使这起跑路事件牵出了保险中介市场的重大漏洞,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备受关注。保险制是指保险人受雇于保险人,受保险人的委托接受保险业务,向保险人收取费的行为。①世界上大多数的保险公司都采用保险制度来拓展各自的保险业务。保险制属于一种民事,它具有一般民事的特征。②我国《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保险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佣金,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个人。”③

我国的保险制度是在1992年,由友邦④创立的寿险营销—一种可以使保险公司迅速扩大个人寿险业务经营规模而不需大量资金投入的保单销售模式开始形成与发展。个人营销业务已经达到所有寿险业务保费收的80%,而团体险的业务收入则逐年下滑,目前大约只占总业务量的10%左右。由于美国的保险体系相当成熟和发达,因此我国保险制的发展主要是参照了美国的经验以其为蓝本结合我国国情形成的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保险制度本身不完善,难以跟上市场发展的变化;保险人的综合素质总体偏低,业务知识贫乏;个人较多且混乱与分散,没有统一的公司。

二、我国保险现状与问题

保险人对发展和完善保险市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保险机制形成时期较短,人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培训手段相对滞后等原因,保险工作中存在大量违规行为,严重侵蚀着各家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业的社会形象,经常成为保险消费投诉和保险纠纷案件的焦点。

在现行制度下,保险人为保险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沟通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保险制还不完善,使得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不断暴露出各种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总体来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资格不规范

有些保险公司不通过正规审批程序而私自设立保险点,对人没有依法审查甚至根本不查,为了单方面追求保费利润而人为地加剧保险的无程序化,是投保人的保险“不保险”,侵害了投保人的合法利益。销售保险业务的网点没有取得《保险兼业许可证》或者许可证过期尚未补办。

(二)管理不规范

有些公司对保险人员资格认证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管理不严,管理粗放、大进大出、素质不高、关系不顺等为题层出不穷;一些分支机构和业务人员利用保险公司管理不严的漏洞,使用各种造假手段从而诱发的大量违法违纪案件,降低保险市场的管理效率。以上海泛鑫保险公司为例,泛鑫保险利用保险公司给与的高额佣金和渠道费用来迅速提高公司规模,并用所得以新客户名义购买新保单,继而套取保险公司返还的费用。

(三)经营不规范

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不规范,其经营模式主要是层层设机构、依靠大量保险员拉拢保险业务,存在重轻经营的倾向,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种经营模式从本质上就是不合理的,属于粗放式经营,因而保险风险高。除此之外,有些保险公司片面夸大保险收益、强迫或诱导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以中奖抽奖或送实物等方式误导销售等不合规经营方式。

(四)教育培训不规范

人缺乏必要的保险业务基础知识以及职业道德,有些从业人员没有持有《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而上岗宣传、销售、办理保险业务,并且没有参加过专业的职业培训,没有根据保监会有关规定进行保险员的岗前培训(不少于80小时,其中包括接受保险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和后续教育(不少于36小时),从而损害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保险问题解决办法

1.权的管理与资格的取得

权管理的内容包括权的授予、持有和收回。保险公司要根据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保险中介业务管理防范保险诈骗的通知》,加强保险公司自身内控同时加强对渠道和资格的管理。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健全内部管控,形成良好的信誉。

2.激励措施

对个人人的激励主要体现在保单销售佣金上,为鼓励个人人多销售保单,可以设置一定的销售激励,如累计保单数、保费收入达到一定数额可给予一定的奖励,或组织个人人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以及个人人之间的联谊等。其次,对服务质量优秀的个人人也可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

3.保监会应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

保监会深入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健全保险政策和法律体系,通过立法途径和行政监管途径,积极推进保险体制改革,引导保险业健康发展。

4.同时保险公司应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

各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机构要按照清理整顿的有关要求,认真对保险业务情况开展深入全面的自查自纠,确保重点突出、查深查透,通过自查摸清业务的全面情况。

5.培训手段

由于保险商品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各险种又可能有不同的投保规则,保险公司必须对个人人进行相关的培训,内容以专业知识和风险管理知识为主,销售技巧为辅。培训应该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强制要求个人人参加,但应该免费。个人人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兼职,但不得选择是否接受培训。对个人人的培训应该由寿险公司统一组织,根据不同个人人的不同状况(学历、时间等),量身订做,分批分次进行。

四、结论

上海泛鑫事件只是个例,当前我国保险中介市场正处于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过程中,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但保险业是新兴产业也是朝阳产业,还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传统的模式亟需改进,新的模式正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如何改善保险业管理模式已成为我国保险业的重要研究课题。随着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保险市场的日益成熟,法律法规的逐步建立和健全,尤其是近年来由于风险投资的力挺,国内一些保险中介公司业绩扶摇而上,相信我国保险业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注释:

①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孙建国主编.商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9.

③《保险法》第一百一十七条.

④美国友邦保险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AIA),友邦保险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始于1992年,是当年第一家获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商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9-130.

[2]孙祁祥.保险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1):125-P126.

[3]李林峰.中国保险制度探讨[J].武汉金融,1998(08).

[4]陈朝先.保险中介[M].成都:西南大学出版社,2001:108-P116.

第7篇

关键词:保险业;诚信缺失;诚信建设

诚信是保险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2005年以来,中国保监会更是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文件及规定,为我国保险业的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现行的诚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为有些保险企业产生失信行为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一些重大违规经营案件屡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保险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保险业诚信缺失现状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两年国内寿险保单退保金额巨大,甚至逾300亿元,其中有两成理由是因为消费者被骗。而据某网站的“你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多少?”的投票调查显示:63%的投票者认为国内的保险公司可信度为0%,35%认为可信度为50%,只有1%的人认为可信度为100%。

(一)保险供给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供给者即保险市场上提供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一直以来,保险行业缺少信息披露制度,加上保险业务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使得保险消费者实际上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态中,从而妨碍保险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产生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许多投保人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都难以了解保险人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人的介绍做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人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中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及时履行甚至拒不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付义务,使一些保险消费者丧失了对保险公司的信任。

(二)保险中介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中介的诚信缺失主要为保险人的诚信缺失。由于目前我国从事保险业务的人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业务素质及道德水准参差不齐,不少保险人在获得更多手续费的利益驱动下,片面夸大保险产品的增值功能,许诺虚假的高回报率,回避说明保险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甚至误导投保人,给投保人、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引起保险消费者的普遍不满。

(三)保险消费者的诚信缺失

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同样表现在投保人(被保险人)方面,一些投保人在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使保险公司难以根据投保标的的风险状况确定是否承保、应该以什么样的条件承保,使道德风险防范产生困难。

二、保险业诚信缺失症结所在

国内保险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已大大制约了保险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不对称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人的不诚信行为。

(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

(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

三、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的几点建议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我国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当前的严峻形势对保险企业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完善诚信体系,规范诚信秩序,是当前我国保险体制改革和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保险业的诚信建设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由于保险机制的固有特性,无论是保险的买方还是卖方都不可能如愿获得足够的信息,这种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状况,很容易被保险市场参与者所利用,并导致保险市场运行的低效率,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使买卖双方能够站在同一平台上平等、公开地对话,建立买卖双方的相互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行为惩罚力度,增加失信成本,也是减少商业活动中诚信缺失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强化保险监管力度

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监管一直是促进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话题,从两次《保险法》的修订都把强化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可以看出其在保险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监管机构对保险公司在金融机构存款的查询权,增加了对保险违法行为处罚的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等规定后,第二次修订草案拟增加的监管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对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进入涉嫌违法行为场所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及与被调查事件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等;与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对出现重大风险等情况的保险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采取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限制其出境、申请司法机关禁止其处分财产等。只有更加有效的进行保险监管,才能使保险这一社会的“稳定器”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三)提升员工诚信服务意识,构建保险业的诚信文化

保险市场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企业利益、个人利益与诚信的关系,树立维护诚信行为的责任观。在保险公司的员工培训及对保险人的培训中,应重视诚信教育,增加诚信内容,特别是要规范保险展业行为。保险机构要制定并遵守规范的业务程序管理,完善业务考核管理办法。要改进、优化保险服务,及时兑现理赔承诺。要落实营销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从营销员招聘到市场退出的管理办法。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充实保险诚信的具体条款,将保险人、保险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各有关方面的行为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要加大依法查处各种失信行为的力度,重点是要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骗保骗赔的行为。

2008年8月1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对《保险法》的第二次修订《草案》。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对保险行业的基本制度和自律规定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并强化了保险监管机构的职责和监管手段,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如“不可抗辩条款”的增加,能有效减少保险人的“逆选择”现象,有助于解决困扰保险行业已久的“投保容易,理赔难”的问题,更加体现保险的最大诚信原则。

(五)建立统一协调的保险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要完善保险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立了解和评价客户咨信和风险情况的机制,及时掌握和制止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第二,要完善保险信用监管机制,推行违信惩罚制度,增大失信的成本。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保险人信用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把保险信用管理制度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框架,做到明确目标,统一领导,有效考核考评,各有关方面及时互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华林,林宝清.保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魏华林.保险法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第8篇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医疗保险;业务档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040-02

医疗保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具体落实国家医疗保险政策重要手段和方法,医疗保险档案管理的适当与否、效率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每个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兴化市医疗保险管理处以《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克服种种困难,从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档案基础建设、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

一、历史背景

兴化地处苏中里下河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经济薄弱市,城乡居民有150多万。早在2006年,市政府着眼管、办分离,医、保制衡,将新农合经办职能由卫生部门划归劳动保障局,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一起统一由兴化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处经办,三大医疗保险从而初步实现了“管理并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档案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人员缺乏,当时三大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有140多万,而工作人员只有20多人,根本抽不出人手专门管理医疗保险档案,档案管理都是由各股室人员兼任;二是办公场地拥挤,没有专门存放档案的库房,业务档案资料散放在各业务股室,极易造成丢失或损毁;三是没有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标准不明确,缺少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业务档案分类方法和归档范围标准,业务档案主要根据工作惯性来开展,如对重要的公文、财务档案相对规范,对参保登记、特遇审核、社会保险账户管理等环节的业务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四是经费保障不足,可调剂的业务档案管理经费极少,只能用于购买档案柜、卷宗、卷盒等最基础的设施和物资。

二、加强档案管理的措施

2009年7月《规定》颁布实施后,领导意识到了医疗保险档案是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履行缴费义务和享受医疗保险权益的原始凭证,是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客观记载,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落实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基本前提,是研究医疗保险事业运行轨迹和发展规律的珍贵史料;认识到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是加强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于是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定位于“医疗保险经办最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经办能力建设重点工作”,将档案管理工作与业务经办工作同时部署,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医疗保险档案管理,使得我市医疗保险事业取得了健康、长足的发展。

(一)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医疗保险档案管理水平

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首先在选配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时严把入门关,力求把精通业务、工作扎实、善于协调、敢于管理的干部调配到档案管理岗位,目前已有专职档案管理人员5人,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其次,针对部分人员缺乏经验、档案业务不熟的实际,先后派到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档案局参加岗位培训,学习档案的专业理论、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医疗保险业务档案归档范围、管理流程和软件操作等,有效地增强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还多次组织医疗保险档案人员到省厅、泰州市参观学习,派员参加全国档案学会的学术研讨活动,了解最新档案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设备,提高认识,开阔眼界。

(二)夯实基础建设,全面推进档案安全集中管理

档案管理最重要的是确保安全,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档案用房,特别是档案仓库的基础建设,扩大库房面积,全力推进档案集中管理。为确保档案存放安全,我们按《档案室建设规范》,将原技工学校用房进行了改造,为档案用房安装了防护门窗、监控设备、消防器材、密集架等,配备温湿度测量、除湿、空气调节、灭火等设备,将原散放在各股室的医疗保险业务档案进行集中管理。

(三)从建章立制入手,促进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

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做好档案工作,使档案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是新形势下对档案工作的迫切要求。为此我们在2010年7月制订了《兴化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处档案管暂行规定》,建立、健全了档案收集、整理、移交、保管、利用、统计、销毁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制度;2011年5月制订了《兴化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管理处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年限》,明确了档案分类方法、归档范围标准和保管年限。

(四)强化档案管理先进办公意识

第9篇

一、我国健康保险业发展处于开拓时期

1,健康保险业务在市场竞争中开拓。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除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寿险、中国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中资寿险公司外,又新添了两大经营主体,一是新《保险法》规定,自2003年1月1日开始,产险公司可以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包括人保公司和华泰公司在内的产险公司早在新《保险法》出台前几个月,就着手加大健康保险产品的开发和专业人才储备力度,准备从短期健康险这一新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由于近五六年来,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相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增长速度趋缓(2002年全国产险占全部保费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无论是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还是增强公司实力的要求,产险公司都将会大力开拓包括短期健康险在内的新业务领域。二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保险市场的保护期缩短,更多的有着国际背景的合资寿险公司将全面渗入我国保险市场,势必加剧健康保险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开业的合资寿险公司凭借其较丰富的健康保险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突破传统意义上医疗保险的思维定式,按市场需求提供健康保险产品。如2002年9月,光大永明人寿保险公司(中加合资)推出“大病无忧”保险,将重大疾病保障病种由25种扩大到33种,成为国内保障病种最多的一款重疾险种。还有的公司将触角伸人健康保险的另一个重要类别——残疾收入保险,推出了内涵丰富的健康保险组合产品。如中保康联集团公司(中澳合资)于2003年1月在国内首推“收入保障定期寿险”产品,配合同期上市的“附加长期伤残收入保障保险”,构成“金领无忧保险计划”等等。

2.中资寿险公司积极探索健康保险的发展之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于2001年向全系统下发了《关于推动健康保险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积极发展、专业化管理、整体推动和讲求效益”四项指导原则,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中国太平洋寿险公司在农村推出的“江阴模式”和在城镇推出的“厦门模式”,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2003初召开的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中明确表示,将在年内筹建独立的健康医疗保险公司;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对健康险的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市场推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对销售人员资格进行专门考核;中国平安寿险公司十分注重开发健康险产品,2003年1月又推出了四款新重疾健康保险产品,成为拥有国内重疾健康险产品品种较为齐备的保险公司等。可以说,各家寿险公司都充分预见到健康保险的发展潜力,力争在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3.以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为业务突破口,中资寿险公司健康业务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以来,中资寿险公司纷纷利用国家医改赋予的良好契机,在较短的时间内抢占各地医改后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市场。在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相关险种的强力拉动下,各家寿险公司2000年健康险保费的同比增长率平均达到98.94%,比全国人身险保费增长率高出39.19个百分点,同时,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业务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之势。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趋势

(一)商业健康保险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尽快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商业健康保险,其重要性日显突出,可以说,目前我国健康保险业务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无论从外部政策环境还是从内部经营环境看,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诸种条件已基本具备。

1.外部环境对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十分有利。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入为商业保险公司在全国城乡开展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已经明确了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想,由此为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02年10月,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交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支持广大农民以各种形式获得基本医疗保障,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据初步测算,城镇补充医疗和农民基本医疗的保费潜力高达千亿元人民币,健康保险业务无疑将成为寿险公司保持业务高速增长率的一个重要支撑。二是中国保监会非常重视发展健康保险业。2002年12月,中国保监会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健康保险业务、加强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和管理、建立适应国情的健康保险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则要求。保监会曾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落实发展健康保险的各项政策。三是我国医疗服务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2002年以来,国务院加强了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同步推进”工作,使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费用得到了初步控制。据统计,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前的1990—1998年卫生系统综合医院每次平均门诊和住院费年增长率分别为25%和23%,改革后的2001年分别降低到9%和5%。前不久,国务院领导先后两次强调“健康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试点工作,为商业健康保险指明了发展方向。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和保监会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有效控制业务经营成本。四是健康保险市场的需求日益膨胀,尤其是城镇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和农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市场需求巨大,在广大城镇和富裕地区农村,公众的投保意识日渐强烈,对健康保险已形成良性消费心理等。

2.发展健康保险的内部经营环境正朝着良性的方向演变。一是健康保险的部分经营风险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以往只要是提起健康保险,保险业界人士一般认为其经营风险偏大,赔付率过高。其实,目前寿险公司主推的产品是职工补充医疗保险,与以往传统健康险种尤其是与“为了推广主险而设计的附加健康险”完全不同。由于它是与社保部门衔接开展的补充医疗业务,经营风险相对容易控制。基本医疗保险作为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较好地规范了医院的医疗行为。寿险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接口、联合办公等形式与之衔接,既可以间接获得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真实资料,又可以简化理赔手续,降低经营风险。从业务管理的角度看,社保部门是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火墙”,换言之,社会医疗保险有效地为商业医疗保险分散了发病率最集中的一部分人群及常见病的风险,寿险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社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管理的成果。另外,近年来,中资寿险公司在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手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经营健康保险的成功经验。二是健康保险费率存在着提升空间。通过近几年的健康保险业务经营,寿险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有效的基础性数据,更有大量第一线的业务人员进行市场调研,这有利于统计、推测出一个指导性的市场费率。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我国健康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以广东省部分地区为例,附加住院医疗险平均费率从30%。提升到50‰,只经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却已迅速地被市场消化和接受。既然费率存在提升空间,社会需求又大量存在,保费收入也就有了大幅增长的可能,赔付率会因保费增加而下降,寿险公司的经营会更加稳定,广大保户的保险利益将会更有保障。这将是一个良性的连锁反应。尽管目前寿险公司在健康保险经营方面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健康保险终将成为寿险公司产品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定人们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二)健康保险业将逐渐步入专业化经营的轨道

健康保险的专业化经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业务发展定位上,把健康保险作为公司主业之一予以规划;二是在体制建设方向上,按照专业化经营要求构建经营运行体系。

1.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中国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在专业化管理问题上,健康保险的出路就是走专业化经营管理的道路。寿险公司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是建立健全保险专业经营体系。国内外的业务实践充分表明,专业化经营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健康保险的经营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是保证健康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2.健康保险的财务考核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经营的特殊性,中国保监会《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康保险业务实行单独考核和专业精算制度。健康保险业务的上机管理,将为健康保险单独考核提供基础条件。

(三)发展健康保险业务的思考

第10篇

关键词:养老保险;社保业务;档案管理

一、维护社会保险档案,保护职工权益

随着群众养老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沉寂多年的历史缴费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断保多年要求续保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保险历史缴费记录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参保人员的缴费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争议。

我市自1984年就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由于当时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加上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参保人员原始缴费记录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胶州市社保所在开展企业参保职工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确认工作的过程中,对一些缺少以往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记录的职工档案,通过查询企业职工花名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卡、补缴缴费分解表、历年缴费记录表等相关材料,确定缴费事实,重新整理、归集参保数据,真实记录每位参保人员的参保历史,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兼并、倒闭,职工下岗、中断劳动关系、中断缴费情况大量出现,如何记录、保存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缴费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及时开展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形成一种被动的工作局面。

二、社会保险业务规范化管理

在胶州市,类似杨丽的情况非常的多,在养老保险手册丢失的情况下,胶州市社保经办机构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询,为他们补办养老保险手册,保证其继续参保。

社保业务档案对参保人员十分重要,但是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保经办机构来说还十分陌生。没有现成的样板,胶州市社保经办机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抓库房建设、文件材料收集、归类、整理、立卷,使业务档案整理和立卷从不规范到规范,社保档案库房从无到有;业务档案内容由简单到丰富;并把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把业务档案工作作为全局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组织、同考核。

为规范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维护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我市社保所出台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对业务档案进行规范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社保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确定了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参保人员的权益。胶州市纺织厂等11家企业,由于在改制前欠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多。改制时,职工强烈要求其补缴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费,通过查阅历年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分解表,社保机构为职工提供了这些企业历年欠缴的准确数字。企业补缴了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三、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统一与标准化

社保业务档案是全面系统记录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据。实现社保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社保业务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

(一)统一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我市社保经办机构下发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七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结合我市业务情况的实际需要,业务档案主要采取分级管理、便于查询、集中保管、确保安全的原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底可查,统一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二)统一档案室标准

档案室是社保业务档案的"家",统一档案室的标准至关重要。为此,胶州市社保经办机构建立了一个具有防火、防光、防尘、防盗、防潮、防高温、防污染、防有害生物等"八防"功能的档案室,基本实现档案库房、档案查阅、办公三分开,并配置与档案数量相适应的档案柜和档案密集柜、灭火器、温湿度计、空调、计算机等专用设备。

(三)统一规范整档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结合本所业务职责,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共分六类三十八项,以此规范全市社保经办机构业务档案的收集、积累、整理、保管、应用、查询服务工作。

第11篇

关键词 社保档案 经办能力 收集 整理 服务意识 信息化

社保档案是社保经办机构在办理社保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记录,是参保人享受待遇支付的重要凭据。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们,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社保息息相联。社保档案,相伴一生。当前加强和提升社保档案管理工作,使其不断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为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保档案工作是深化社会保险改革的必然需要。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要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保险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险在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参保人数、范围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社会保险业务量和社会保险档案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如此庞大的社保民生工程,需要规范、安全的档案管理工作来保障。

(二)加强社保档案工作是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本身的必然要求。社保经办业务的办理,是以档案记载为依据,环环相扣。一名参保人从办理参保手续到离退休享受社会保险的各项待遇,要经过诸多环节。在办理参保时,首先要填写个人详细情况表、选择险种和缴费基数等,作为最原始的资料存入个人档案,其后要继续缴纳社保费、划拨个人帐户、对缴费比例、缴费基数进行调整。随着人才的流动,还要办理保险关系转移和基金的转入转出手续等,这些详细的个人参保档案记载,是今后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依据。社保档案的准确、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到参保人的切身利益及社会保险工作。

(三)加强社保档案工作是全面提升社保经办能力的有效途径。社保档案真实反映了社会保险业务运行的实际状况。社保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际上是对社保业务工作进行有序的梳理和有效的归纳。在日常经办业务中,各种工作的不足和问题都会在相关的经办记录上有所体现,因此,分析、研究、总结这些经办记录上的内容,可以直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经办质量和经办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展开

(一)社保档案的搜集。一是文件资料的收集。重点做好办公室收发文件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文件、函、请示、批复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各种协议等资料收集工作。二是业务经办资料的收集。在参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退休审批和稽核等具体业务经办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三是基金管理和统计报表的收集。重点是基金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财务管理凭证和各类统计报表、统计分析材料的收集工作。四是电子信息资料的收集。对电子文件和社保信息系统的数据、图表等及时进行备份、拷盘、编号、存档,确保电子数据的安全。

(二)社保档案的整理。1、质量要求:社保档案形成所使用的纸张、书写材料、装订材料及装具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严禁用铅笔、圆珠笔、彩色墨水作为书写字迹材料,装订件要去掉金属物。2、分类:按照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年度―业务环节”或“年度―险种―业务环节”的方法对社会保险业务材料进行分类。3、整理方法:社保档案整理应当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关联系,可按《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进行装订、整理,众多的社保业务资料也可采用传统立卷方法整理归档。可视具体情况选择,符合保护要求,便于保管和利用。4、装订方法:可按件进行装订,装具一般使用薄型斜口无酸纸封套,特别厚的档案可用无酸纸档案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档案保护的前提下,采用其它办法。5、保管期限:社保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和定期两类,各种社保业务档案的具体保管期限按照《社会保险业务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执行。

三、加强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社保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各级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以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参保群众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把社保档案工作,纳入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保险业务工作同步发展。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加大资金及人力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等现实问题,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

(二)健全制度,规范程序,理顺社保档案工作管理机制。

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等法规政策,制定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对档案收集、管理、移交、保管、保密、利用、统计、鉴定、销毁等环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依法建档。明确工作人员和职责范围,做到责权分明。遵循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避免各部门间交叉重复管理,实现社会保险档案的集中管理。建立责任考核制度,制定档案“达标升级”工作目标,明确档案管理责任制,与其他日常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第12篇

2、由于征缴对象不断扩大,征缴方式由过去的差额缴拨改为全额缴拨,社会保险费由单位发放改为社会化发放,虽然有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和完善,但也存在社保资金筹措困难,逃缴和拖欠社保费现象严重的弊端。社会化发放管理要求更高,人口老龄化更增加了社会保障的难度,基金的积累和保障服务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

3、社会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除了社会保险费征缴及利息这一主渠道外,还有中央及各级政府补助金、统筹调剂金等。但有的地方财政困难,支付能力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大,补充社会保险基金的渠道尚未健全和落实。

4、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运行单位由原来的社保经办机构独立承办,演变为税务、财政、银行、邮政等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管理协调难度加大。当前,在基金多部门管理体制下,存在着社保经办机构、税务、财政信息不能共享,基金的现金到账不及时,缴费票据在途时间长,基金的收入、支出、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不顺,数据和票据传递不及时。各个部门的数据都不一致,导致基金在每个环节上都可能出现不安全隐患。

以上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社保经办机构的高度重视。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制定有效措施,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当前,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监督和管理。

第一,加强社会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强化参保单位和职工自觉履行社会保险义务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保基金监督和管理氛围。在加强市场经济规范,法制监督管理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增强广大参保单位领导和职工的社会保险法制观念,尤其是加强外资、合资、私营、个体经营者和雇员的法规意识更为重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宣传,增强所有参保企业和个人的法制观念,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保险的认识,对基金监督和管理的重视,形成严格执行社保法规政策,积极履行社会保险义务,抵制违法违纪行为的良好氛围。

第二,加强基础管理,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把握住基金监督和管理的源头。目前,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是当务之急。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关系到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保值增值和实现其社会保障能力的问题。有关基金的征收入库、支付管理、保值增值等问题都应立法加以规范,以保证基金的按时发放,防止基金的挤占挪用,保证基金的安全运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基础管理,从源头上加强预防和治理。

第三,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和科学的数据信息体系,以增强基金监督和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社保基金收支两条线,规范基金收支管理,要做到科学计划安排,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一方面,按照全面预算的方法编制社保预算,各项目实行分项预算的管理,保持收支平衡的机制,增强基金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对参保单位的缴费行为实行专项审计,做到定期审计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另一方面,要做到严格审核,把住基金支付环节,利用“金保工程”建设的契机,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数据信息体系。

第四,建立健全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实现管理服务规范化运作。建立健全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及确保这些制度有效运行的内控机制。有了制度,就要认真落实,因为制度再先进再健全而不去落实,制度本身就成了摆设,而违反了基金管理制度规定又没有内部控制制度监督的话,就必然使基金受到损失。例如:外省某市一个经办机构的一名工作人员,在自己管理基金期间,没有很好地执行基金管理制度,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机制,造成了上千万元基金的挪用,致使大部分基金无法追回。这名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制度但没有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同时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说明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十分必要。所以,作为社保经办机构一定要提高认识,将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真正落实到实处。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在形式上制定了一大堆制度、装裱上墙后就了事,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是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有章可循,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制度本身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第五,建立健全社保经办机构内部协调制约机制,使监督制约贯穿于经办管理各项业务的整个过程。即建立健全并认真实施社会保险业务、财务、统计、信息、稽核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审核、账户管理、待遇审核、基金支付、关系转移等业务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只有从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入手,加强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各个环节都置于各相关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的规范化流程之中,从而确保社会保险业务从制度和管理上相互制约、相互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