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分析方法

企业经营分析方法

时间:2023-06-28 17:4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分析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分析方法

第1篇

一、收益性分析方法版权所有

收益性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从损益表中只能了解到盈亏额,分析不出因果关系,也评价不出好坏程度。因此,需要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有关项目之间的联系来评价企业的收益性。企业收益性水平高,意味着企业可获取的回报高,同时说明企业的资产与资本结构合理,并在经营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为企业安全性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反映企业收益性指标有很多,通常使用的主要有:

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是指净利与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利率=(净利/销售收入)×100%

该指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的多少,也是反映投资者从销售收入中获得收益的比率。净利率低说明企业管理当局未能创造足够的销售收入或未能控制好成本、费用或者皆有。利用这一比率时,投资者不仅要注意净利的绝对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到它的质量,即会计处理是否谨慎,是否多提坏帐准备和折旧费来减少净利。

2.毛利率

毛利率是销售收入扣减产品销售成本后的余额,它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利润的源泉。计算公式:

毛利率=毛利润/销售收入

与此相关的是销售成本率,其公式为:

销售成本率=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

毛利率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是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变动的综合结果。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产品成本上升时,产品售价往往难以及时随之调整,从而表现为毛利率的下降;如果企业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降低了产品成本,则相应地表现为毛利率的上升。企业产品结构变化对毛利率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企业由生产微利产品转向生产高利产品时,毛利率将显著上升,从而增加净利,提高投资者的报酬率。

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是企业净利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指标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好,说明企业在增收节支和加速资金周转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资产净利率是一个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又可分解为:资产净利率=销售收入/资产平均总额×年销售净利润/年销售收入

从上式中可知,资产净利率的高低由销售净利率和资金周转率决定。资金周转率越高,资产净利率越高,同时提高收益。但若资金周转率过高,则会导致资金不足,降低安全性(流动性)。而且从以上指标分析中可知,要提高企业效益就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产品成本,加快资金周转率来增加净利。

进行收益分析,还应考核一些有用比率,一是销售退回和折让比率,即销售退回和折让除以销售收入。这一比率高,说明生产或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应及时检查另一个比率:销售折扣比率,即用销售折扣除以销售收入。用这一比率可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政策,从而调整自己的销售战略,增加销售收入,提高净利。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

企业安全性主要是保证能收回本金和固定性收益。影响企业安全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资本流动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它可通过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相互比较来分析。资本流动性所反映的是到期偿债能力,当然还有分析资本结构的合理问题。反映投资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支付能力、资金和资源利用效率、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

1.支付能力分析

分析企业是否有维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如果某一企业无法维持其短期偿债能力,连带也无法维持其长期偿债能力,同样也满足不了股东对股利的要求,最终会陷入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甚至可能难逃破产的厄运。短期偿债能力是企业活动的主要凭籍,短期偿债能力薄弱,不仅维持日常交易活动艰难,而且根本谈不上如何计划未来。分析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表示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还款的保证。一般来说,企业的流动比率越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对于投资人来讲,流动比率越高越好。因为比率越高,资金流动越畅通,投资者的短期投资行为越有保障。

流动比率因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实际上是无法为各种行业确定一项共同的标准的。一般来说,凡营业周期较短的企业,其流动比率也较低。因为营业周期较短,就意味着具备较高的应收帐款周转率,而且无须储存大量存货,所以其流动比率可以相对降低。反之,如果营运周期较长,则其流动比率会相应提高。因此,企业投资者在分析流动比率时,应与行业平均比率或以前各期比率相比较来判断流动比率是偏高还是偏低。计算流动比的公式为: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其中:流动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应收帐款+存货+预付费用

由上列各项因素得知,流动比率表示企业在其特定时点可使用的静止状态的资源,是一种存量观念。因为其分子分母都取自时点报表——资产负债表,不能代表全年平均的一般状况,而这种静止状态的资金偿付概念显然与未来真正资金流动的情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流动比率仅显示在未来短期内资金流入与流出的可能途径。事实上,此项资金流量与销售、利润及经营情况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因素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均未予考虑。

总而言之,企业在采用流动比率对企业进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尚须配合其他各项分析工具,才能作出最后的判断。

(2)速动比率。速动比率也是检验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有效工具。它反映的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所谓速动资产,是指现金、有价证券及应收帐款等各项可迅速支付流动负债的资产。在流动资产中,预付费用是变现能力最差的项目。例如预付租金、预付保险费等,因在合同中订有不可退回的条款,故其变现能力为零,一般的预付费用也很难收回而转化为现金。存货项目中作为安全库存的那一部分资产,几乎是一项长期资产。而原材料、在制品等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部分存货可能已被抵押给特殊债权人,并且企业在为偿债和清算而被迫出售库存品时,其价格也往往受到不利的影响。速动比率的计算,就是将这些变现能力较差的流动资产扣除后,由剩下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应收帐款等迅速变现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除后得到。

一般报表分析者认为,企业的速动比率至少要维持在1.0以上才算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流动比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分析两者中任何一项比率,都可以得到关于短期流动性改善或恶化情况的相同信息。影响流动比率变化的因素,通常情况下也会影响速动比率变化。一般而言,流动性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会导致企业风险增大,不安全。

2.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合理地筹措资金,有效地运用资金,是企业科学经营管理的条件,是分析企业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具体指标有:

(1)应收帐款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是指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应收帐款的流动程度。它是用来分析应收帐款的合理性与收帐效率的指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只是静态地说明了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而应收帐款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则动态地补充说明了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进而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的计算公式为:

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帐款余额版权所有

应收帐款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情况。周转率高,说明企业在短期内收回货款,利用营业产生的资金支付短期债务的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流动性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使资金流动安全。企业现存问题中,存在应收帐款因收不回来而形成的呆帐。因此,分析应收帐款周转率指标时,还应结合应收帐款坏帐备抵率来分析。即坏帐备抵与应收帐款总额之比。该比率如逐年增加,企业应注意应收帐款有效性问题,因它必须连带影响应收帐款的周转性,影响资金安全性。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一特定期间的存货余额对期间销货成本的比例关系,用以衡量企业存货通过销售实现周转的速度。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往往占有相当份量。因为大多数企业为了销售的需要都维持相当数量的存货,如存货不足,不能及时供货,销售就会因减少而导致净利的降低,影响长期偿还能力,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库存额或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

上式反映了与销售量相比,存货利用效率的高低。存货周转率高,表时存货的使用效率高,存货积压的风险相对降低,资金流动的安全有保障。但存货周转率过高也有问题,如库存水平太低,未设置应有安全库存、经常性缺货、采购次数过于频繁、批量太小,造成库存成本过高。存货周转率过低,通常是企业库存管理不良、产供销配合不好、库存积压和资金积压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企业库存成本上升,减弱资金流动安全性。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如果存货中存在劣质积压品,就会影响周转率的真实性,从而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金流动安全性,应及时进行改善处理。

(3)长期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从这个比率中,可以看出自有资金的动向,可通过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来反映企业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一般而言,该比率较低,资金流动安全性较高;比率低,所有者权益的收益率会降低。在美国通常以1.0做为标准比率使用,如该比率小于1.0说明该企业固定资产全部由自有资金来解决,剩余部分用于流动资产中;如该比率大于1.0,则说明自有资金不足,不足部分由长期债务来解决。企业如以长期举债方式过多地购置固定资产,企业将处于危险边缘。因此,企业往往利用该指标来考核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4)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一般而言,企业的长期资产如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般用自有资金和长期负债等长期运用的基金来支持。因此,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以低于1.0为好;如果该比率高于1.0,说时企业长期资产的一部分是由流动负债来支持的,这样则会降低企业的资金、资源利用效率。

3.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保持较好的资金流动性、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提高资金收益率,是保障企业投资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进行资本结构合理性分析,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评价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时,不仅要分析企业偿还本金的能力,也要分析其支付利息的能力。具体指标有:

(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中有多大比重是通过借贷获取的。对投资者而言,负债对总资产的比率越小,表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越大,则企业的资金力量越强,资金收益率低。它希望以较高的负债比率,扩大企业获利基础,并以较少的投资即可控制整个企业。但若负债比率过高,而企业状况良好,当然可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倘企业状况不佳,利息费用将使之不堪重负,有导致破产的危险。

(2)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与资产总额的比率。

所有者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以得出: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资产=1,即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1。由此,权益比率是负债比率的反面,两者表达相同的状况,实际应用时,只求其一即可。

(3)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反映了两者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

负债与自有资金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与前两个比率意义基本一致,分别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同一事实。由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得:

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1

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1/所有者权益-1=负债比率/所有者权益比率

同时,这一比率还表明了投资者对企业乃至债权人承担的义务的大小。比率低,则表明投资者对债权人承担的责任越大,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此外,由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一些递延借项的价值不稳定。因此,这些资产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意义不大。因此,应将其从企业资产中扣除,在据以计算负债与有形资产比率时宜保守一些。特别是当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有倒闭的危险时,有形资产是偿债的主要来源。该项比率越低,则表明企业有形资产对其负债的保障程度越高。

三、效益性分析方法

企业不仅关心投资的报酬,更关心高报酬率的持续性。因此,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持续性分析成为被关注的另一点。企业的产品成本、宏观经济条件、各种政策规定等竞争环境相同时,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只有以提高效益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企业效益,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投入的劳动、资源、设备、材料等各种经营要素,经过经营者和职工有效地运用,产出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贡献。它用来衡量劳动力与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具体指标有:

1.附加价值率

投资者选择投资项目时,最关心的是能否产生高附加价值的问题。附加价值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的新增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附加价值=税前净利+人工费+资本化利息+租金+费用税金

附加价值的计算,可通过查找损益表、管理费用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来计算。附加价值率是附加价值与销售收入的比值。它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附加价值。一般来说,越是资本密集的行业,其产品附加价值越高,净利润也随之提高;反之资本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附加价值较低,净利润也就较低。

2.劳动生产效率

劳动生产效率是附加价值与总人数之比。它反映一人所创造的附加价值。

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效率=附加价值/总人数

该指标越高,说明劳动利用效率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因而成为衡量同行业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第2篇

【关键词】 价值链; 经营者; 绩效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加剧,企业经营者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经营者基于价值链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将有利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利于对经营者的选拔、评价和成长,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一、价值链理论简析

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交货以及对产品起着辅助作用的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在价值链中,企业的价值链通常认为有三条,即纵向价值链、横向价值链以及企业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反映了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的价值链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企业可以通过考察供应商或销售渠道行为如何影响每项活动的成本,或考察其反面影响来识别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横向价值链分析反映了同类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值运动状况,是企业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底数的基本工具,其意义在于找出与竞争对手在作业活动上的差异,扬长避短,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企业产品价值的逐步积累和转移,最后转移给企业外部的客户的价值增值过程。企业战略的实现是通过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法律管理等多种职能活动实现的。这些职能活动也是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构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波特认为,企业价值链贯穿着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价值链“无处不在”。

二、我国现行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经营者绩效评价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传统的方法多数是将企业绩效评价与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混合在一起进行评价的,这种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侧重于对经营者基本素质的评价,考评缺乏可操作性

对经营者的绩效评价注重于“德、能、勤、绩”的考评,考评的办法多数没有以量化指标为基础。由于考评标准中定性描述的内容居多,可衡量的标准太过空泛,实际操作时缺乏统一的尺度,也没能确切地反映出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另外考评过程看似严谨,但评价者一般由同级或下级组成,经营者绩效评价很容易流于形式。

(二)侧重于从企业绩效对经营者进行绩效评价

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一般采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等。一些单位近年来还积极探索采用了平衡计分卡、EVA经济附加值等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全面、动态地反映经营者绩效,没有突出反映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

(三)经营者绩效评价缺乏对经营者努力程度的反映

一方面,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基于利润指标,一般没有考虑资本成本,不能反映资本净收益的状况和资本运营的增值效益,使企业或各部门的经理们倾向于只注重利润指标,容易导致其短期行为。另一方面,传统的评价方法没有能够确切地反映出由于经营者的努力,企业前后各期实际运营结果的差异并可以进行比较,也没能够衡量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营者的运作,企业的经营绩效水平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四)经营者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完全与经营者薪酬结合

绩效评价是确定薪酬标准的依据,薪酬必须与绩效挂钩,这是市场规则,也是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很多企业存在经营者薪酬不与企业经营指标完全挂钩的状况,在薪酬激励中没有将企业经营者绩效与企业规模、经营难度和实现的经济指标挂钩,使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全脱节,缺乏相配套的薪酬体系,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长期激励措施。

三、基于价值链的经营者绩效评价特点

(一)从绩效评价角度引导管理者进行经营目标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基于价值链的经营者绩效评价,可使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建立在动态的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以弥补长期以来对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主要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即把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作为一种反映企业过去的、历史经营状况,以事后为主的静态管理行为扩展为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促进企业价值增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行为,并把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以实现企业战略经营目标,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二)体现经营者绩效评价是整个企业价值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基于价值链的经营者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评价企业经营者绩效指标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实力,把握经营者绩效指标反映的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状况。根据价值链的要求,建立企业整体的统一的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以克服传统绩效评价大多只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的不足,把企业整体利益、企业内部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实行全面评价和有机的结合。

四、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随着对价值链理论认同度的增加,企业经营者绩效评价体系也应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改进并完善。国家国资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绩效分析,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为此,应设法建立在价值链视角下的企业经营者综合绩效评价系统,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绩效,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努力程度。

(一)财务评价指标

企业经营者绩效是多层面的,评价绩效的指标既可以是财务性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的。财务评价指标一直是而且也将继续是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原因是企业的长期目标几乎总是纯财务性的,经营者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直接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衔接。在价值链视角下,为了有效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绩效,财务指标从六个方面来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绩效:赢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主营业务鲜明状况。其中前四个与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系统评价的内容相同,后两个是根据上市企业的特点而考虑的。

(二)非财务评价指标

在价值链视角下,各利益主体均对企业经营者绩效提出相应的要求,员工、供应商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依靠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绩效评价,也从非财务指标考察企业经营者绩效。非财务指标在价值链视角下与财务指标同等重要。以下将以三级指标体系构筑企业经营者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将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

绩效评价的结果与经营者的个人利益密切联系,对经营者绩效考评的结果应与行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如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则经营者仅仅得到工资报酬,企业剩余全部归股东所有。如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则经营者就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部分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进行分配。经营者根据智力资本的贡献,按照“金字塔”的形式对属于智力资本所得到的剩余部分进行分配。通过这种方式,把绩效评价与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2] 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 [J].时代财会,2001,(3).

第3篇

企业财务工作是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逐渐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对于企业经营价值而言,财务工作具有显性价值和隐形价值,其中分别体现在税收筹划、融资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以及全面预算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内控和成本管理方面,对提升企业经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角度出发,阐述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创造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企业财务工作价值分析提出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方法,希望为创造企业经营价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工作;经营价值;方法探究

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特点分析发现,企业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的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隐形价值上,效果现象具有长期性,因此人们容易忽视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价值的重要性。我国企业普遍认为财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好企业统计支出和收益工作,与企业经营价值并不产生相关性。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财务工作要求不断提升,财务工作逐渐成为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途径,并对创造企业经营价值具有积极作用。对此,本文围绕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分析

(一)显性价值

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的显性价值更多是体现在税收筹划、融资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例如,通过财务工作中的税收筹划保证企业在合理的基础上节约税费;利用对外融资的方式,以最少的资金使用成本融进了最多的资金,不仅保证企业现金流的安全性,同时有效节约了企业利息开支;企业通过在资本市场中进行筹资活动,发挥资本运作价值,为企业筹集更多资金,充分保证企业资金供应链,提升企业经营活动的保障力度并增添了企业后续发展力,从而确保企业及股东价值最大化。通过上述财务工作途径,为企业发展创造的显性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隐形价值

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的隐形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全面预算管理,保证企业各项资源配置得到有效优化,促进企业资源趋向利润和价值更高的领域,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例如,企业同时经营多项业务可通过观察市场变化情况,实行强制性全面预算管理,将盈利能力相对较低的企业资源转向盈利能力较强且需要规模扩充的行业,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避免企业效益和经营价值受到损失[1]。二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得出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预测性地反映出业务可能出现的结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这也是财务工作实现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针对资金密集型企业,会计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的正确导向性。三是财务内控,企业财务工作对于财务资源具有绝对的配置权和控制权,并且掌握经济活动的各项信息资源,对其财务内控至关重要。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内控能够合理控制经营成本,使各项经营指标均处于平衡状态,从而保证经营活动效果在可控范围内。四是成本管理,会计核算会得出企业经营业务的全部成本信息,而对此项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比对,得出成本构成因素与差异性因素,优化不合理的成本支出,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从而使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最大价值。

二、财务工作在企业经营创造价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虽得到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经济体系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现象,而基于现代经济条件的企业经营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就市场正常发展规律而言,信息透明度会随着市场发育程度提升也会相应提升,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健全等因素,致使信息透明度始终较低,外加会计信息失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性,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加。同时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较高,或基于特殊情况下根本无法获得,企业管理者通过信息进行决策是极易引发财务风险[2]。就我国企业发展现状而言,对于风险管控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手段,同时风险评估方式相对滞后。

(二)财务工作控制和监督作用弱化

就我国企业财务工作控制和监督现状而言,可通过财务活动流程进行全面分析,通常情况下,企业针对部门下发各项业务活动的任务指标,在此过程中多数企业都将目标定位在完成指标任务,并未从企业发展全局角度出发,将目标定位企业价值最大化,这种现象直接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存在破坏企业经营价值的短期行为。在此基础上,财务部门的控制流程的主要依据是企业下达指标———部门接收命令———完成指标———根据考核结果合理企业下达指标,只是单方面的将考核结果与企业下达指标进行核对,将核对结果进行上报,而企业则根据上报结果给予相关人员处罚或奖励,这种模式导致财务控制活动恶性循环,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企业经营价值。而结合企业财务活动流程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未能明确企业核心价值链,缺少总体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问题导致财务控制工作缺乏控制条件,无法对企业经营价值创造的偏差进行纠正,从而影响财务工作在企业价值中作用的发挥。

(三)财务工作信息基础与沟通机制薄弱

就我国企业财务工作管理现状而言,普遍存在信息失真和信息传递沟通不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发挥财务工作作用造成不利影响,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财务信息失真,一般来说,企业会通过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式获取信息资源,基于该种方式体现的财务状况与企业经营效果,极易产生财务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以及信息效率低下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影响企业正确决策,间接性的影响财务工作创造企业价值;其次,在进行财务工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例如,财务内部控制是全方位地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沟通性决定着财务控制工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价值,而目前国内企业财务控制要素完全属于独立的,未能形成整体的有机相关,外加财务人员缺乏综合素质,对信息重视程度不高,最终导致信息利用效率始终不高,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并未真正发挥出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经营价值的最大效用。

三、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方法

(一)强化价值创造的财务管控理念

理念是强化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环境基调,关于加强价值创造的财务管控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树立企业经营价值创造理念,并建立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财务工作制度,让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创造理念。同时企业为确保财务工作能够有效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应针对财务工作人员建立专门培训部门,全面负责宣传培养,让财务人员切实掌握财务创造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合理掌握财务要素作用的发挥,从根本上为企业创造价值[3];另一方面,企业高管人员应严格按照财务工作管理规定进行实务处理,对明确财务管理程序和财务制度使用规范,避免财务制度和程序在不合理情况被滥用,不仅降低了财务工作对于企业管理的效果,同时对其创造企业经营价值产生不利影响。

(二)提升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提升财务人员风险意识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资产安全,同时对强化企业管理职能具有积极作用,对此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度,其中针对财务主观领导风险责任和财务收支决策进行重点明确,保证其决策的严谨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二是财务经理承担财务防范风险和监控责任,通过制度约束提升财务经理自主性,促使其自身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保证在企业各项经营决策中建立企业经营价值的核心目标,加强财务制度完善,降低财务风险;三是最大限度发挥财务部门作用,财务部门应结合企业经营情况,加强企业价值导向的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并保证财务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实现财务资金统一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从而提升财务工作创造企业经营价值的能力。

(三)建立价值创造目标的财务预算

建立价值创造目标的财务预算是财务工作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基础条件,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市场环境和发展阶段不同则财务预算起点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对此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长期价值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创造企业经营价值奠定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重新调整组织结构,明确预算单位,将预算分析作为切入点,对企业内部现存组织结构是否具备合理性进行分析,促进业务和流程形成完整的整体[4];二是预算编制,企业经营价值导向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利用上下结合的方式,提升财务分析的准确性,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促使企业作业层次得到深化,提升企业作业效率,减少企业资源浪费;三是财务预算执行,在此过程中控制预算消极影响,强化其对于企业经营的创值功能,实现预算与实际的统一;四是预算控制,在预算控制过程中重视执行结果的差异性,结合成本效益管理保证预算的时效性和动态性;五是预算考评,该项工作主要是承上启下,对执行情况进行考评,从而使财务预算规范化,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

(四)识别企业核心价值链

企业财务部门对应价值链进行全面分析,明确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程度,在顺应价值链方向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并进行及时评价,分析企业不同经营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协调企业资源配置,促使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全面优化,进而保证财务工作实现更大的企业经营价值。在此基础上,企业可结合自身经济情况推进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常会财务活动,提升财务工作效率,保证企业财务信息安全,同时便于企业管理获取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时刻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并未进行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5]。综上所述,财务工作哦对于创造企业经营价值、提升企业运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企业管理状态的基础条件。财务工作不仅给予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同时全面协调了企业资源配置,充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艳平.引领业务,创造价值———试论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5,(5):245.

[2]张艺璇.浅谈贸易企业如何完善财务管理并实现价值创造[J].财会学习,2015,(12):83-84.

[3]王先涛.论管理会计如何在企业经营中创造价值[J].商场现代化,2014,(9):152.

[4]顾宁宁.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S1):82-85.

第4篇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

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分析和定量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 P2= 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 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 P5= 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 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 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 三、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大小的综合评价方法。将与经营风险程度相关的五个层次12项指标的报告期指标值与设定的比较标准值进行比较得出指数,继而采用公式经营风险综合指数(公式略)。

2、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运动变化特征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经营风险程度差异率来反映。

四、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对于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预警机制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

1、制定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评制、反映制度,并将这些职能落实到有关调统部门。

2、金融企业如国有商业银行的支行统计部门依据经营风险程度的评判指标体系和办法,对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和综合评价,判明经营风险程度及运行态势特征,进行运行变化成因分析,整理编制成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市地分行和央行县级支行及本行有关行长。国有商业银行地、省分行编制全辖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上报上级行和同级央行及本行行长,央行各级分行编制本区域金融企业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按时报送上级行及本行行长,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编制全行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统计报表和统计报告,及时报送央行总行及本行行长。从而,为金融企业各级组织及时提供经营风险运行态势信息,适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3、实行经营风险稽核检查制度。金融企业各级组织的统调部门和稽核部门要切实做好对下级组织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确保经营风险统计预警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央行及其分支行的调统部门和稽核部门也要加强对各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统计检查与稽核工作,以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监管的及时性、普遍性和有效性。

4、施行经营风险的数据统计、评价和反映的分级首长负责制和责任制,确保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统计预警信息产生与传递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五、几个相关的补充说明

1、适用范围。本统计预警方法适用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和预警,也适用于商业银行总行及其分支行、信用社对经营风险运行态势的自我评价和预警。

2、比较标准。对商业银行总行、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要由中央银行总行规定,信用社的比较标准应高于商业银行,因信用社规模小而抗风险能力差;对商业银行分支行的经营风险评价指标的比较标准,应由商业银行总行规定。

第5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经营决策;问题及对策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财务报表是反映企业或预算单位一定时期资金、利润状况的会计报表。财务三大报表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通常情况下,每一个企业都会定期出具财务数据,则由财务报表形式来体现。财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占据主要部分。财务报表分析则是由企业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财务数据根据一定核算依据,分析方法,比较方式进行评价和解释。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审查企业经营管理的得失。企业利用财务分析,可以评判财务状况的良与劣,经营管理是否到位、合理、健全、完善。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分析找出企业运营管理的利弊,汇集解决问题的办法。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所谓的趋势分析法是指根据连续几期的财务报表,比较各个项目前后期的增减方向和程度,从而揭示财务和经营上的变化和趋向。而财务比率分析,亦即财务指标分析,它是根据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两个或多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计算其比率,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人们通常把这种相关比率分析称之为“比率分析。

二、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财务分析是财务判断、财务咨询、财务管控、财务评估的基础,加强企业财务分析主要作用如下:

(一)财务分析有助于展现和反馈企业经营情况

财务分析有助于帮助企业投资者即各个股东在运营过程中通过财务人员运用财务分析各方法、财务比率、财务指标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和反馈企业经营情况。企业每月现金收支、营业利润、费用支出等需要通过财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有效准确科学地计算企业资金的流量、流向、毛利润率、资产投资报酬率等,进而对企业营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冲突等全面查找出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科学评价,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企业长远发展及战略方向,为企业投资者股东决策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二)财务分析可以指导企业提升经济效益

企业财务人员可以依靠财务分析指标中的获利能力分析,对企业半年度、年度财务报告进行指标分析汇报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管理者并以此做财务决算或财务预算,并结合财务预算报告,来评估销售业绩,以有效提升经济效益的方式助力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此同时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衡量,并且对企业现有的资产、投资构成、长期、短期负债情况等进行信息掌握,以利于对企业财务风险和潜在收益等进行预测和分析。

(三)财务分析有助于管控企业经营风险

运用对结构性资产、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三大方面进行多方面有效的财务分析,另外,财务分析能够合理地对企业未来发展和走向进行预测,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做出市场发展决策。同时加强企业财务分析,能够进一步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在保证企业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应用有效的措施进行成本管控,这些都将为企业长期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建优良平台。

三、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分析资料来源有限

财务人员在进行分析工作时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那么通过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反映出的信息也不完整。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分析其财务数据在一定时期内的特点与呈现状态,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的部分资金流动情况,但是由于客观因素及条件的约束,它并不能披露出企业的全部信息。具体表现在:(1)财务分析建立于财务报表完成之后,也就是对实际已经发生的经营业务进行滞后信息数据的总结与分析,但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来说,财务报表的分析存在着相对滞后的原因,所以财务报表未能及时反映财务内容,从而直接影响对企业的分析评价。(2)财务报表分析来源于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中体现的数据分析对比。企业各部门管理人员有时候会只着眼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不能充分从企业经营业绩为目标。(3)财务分析报表有其自身的原因,它不能无限提供财务的据,因此,财务分析对企业经济资源的反映不能代表全部,只是透露出部分资源信息。实际上企业管理人员希望得到企业未来的资源信息,但常用的财务报表一般是分期报告,并且只是统计出短期财务数据信息,不能满足对未来资源信息预测的作用和要求。

(二)缺乏对财务分析作用的认识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记账凭证、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它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我国部分企业真正意识到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重要性的并不多,这就使得企业相关人员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重会计核算而轻财务分析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原因,部分企业经营者的投资决策、管理决策并不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依靠财务信息为支持,从而使得决策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调整频繁,企业要保持步调一致跟上变化,往往忽视更甚至忽略对财务数据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不能运用财务分析来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提供有效、准确、真实、合理的财务信息产品。这样就使得财务报表缺少能够反映出企业未来资源信息的数据。

(三)缺乏重视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企业经营管理中财务分析人员必须掌握会计准则规范的财务分析知识和方法,而且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当下企业只配置一至两名财务管理人员,主要开展日常财务管理事务性工作,加上很多财务人员往往都是非科班出身,习惯于经验管理,过于关注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相关数字等,却不知道结合数据如何更好地挖掘数字背后的内涵,即使开展了财务分析,分析不全面、不深入,缺乏后续应用。很多财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财务核算方面,从而不能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管理者提供企业也不能通过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和信息。同时,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管理者对财务分析人员的分析工作缺乏重视,甚至在有些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看来,本企业的财务工作都是在自身的全程参与和控制之下形成的,各业务情况清楚明了,并不需要运用到财务分析。因此,通过企业经营者在思想上缺乏重视财务分析工作。结果使得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四、财务分析有效服务企业经营决策的改进建议

(一)提升企业对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

财务分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要有相应的标准作支撑,对企业真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后,需要与特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对后续预测做出正确判断。同时,要想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效率,还应该改善当今财务报表信息太过简单的局面,通过完善并增加有效信息,才能对财务报表进行更精准分析。财务分析在企业年度报告会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需要通过财务分析来衡量企业的发展盈利状况。其次,企业财务负责人需要深刻认识到财务分析的影响所在,努力达到财务分析工作的目标和需求,提升个人在财务领域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并注重培养其自身的基本分析能力和对各种来源的财务分析数据的合理修正能力。所以企业要提高企业对财务分析重要性认识,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特点,不断引入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研究分析企业财务分析具体方法、指标、内容等,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沟通交流,针对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和措施,从而更好地推动财务分析工作有序稳步开展。

(二)增强财务分析人员职业素养

想要从财务分析中获得准确的经营信息以利于企业良好势态发展,则要对财务分析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那么不仅要对企业实际情况基本了解和掌握,还要运用专业的视角和方法进行基础分析,全面衡量和评价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状况,才能形成科学完善的高质量财务分析报告。所以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分析人员财务、会计、管理等基础知识的培训,加强对相关政策和规范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主动性、敏感性,学习先进的财务分析方法和技术,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提高财务报表收集、统计、整合内容,加强对财务指标数据动态横向和纵向变化对比分析,从而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开展财务分析。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财务管理软件等,创造更多的财务分析方法,优化完善采取分析指标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决策试验;评价实验法方法;属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67

[中图分类号] F270.5;F2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38- 04

0 引 言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是指企业力求打破管理现状,实现管理突破,追求企业更高发展目标的过程。在制订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方案时,必须根据企业前期运作情况与发展前景、内外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制定企业预期目标、发展战略、各种预算,规范企业中各单位绩效活动,追踪校验并定期汇总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综合评估。通过评估比较,可以发现企业管理的不足及影响工作绩效的组织系统因素和员工个人因素,有利于提高管理者与全体员工的综合能力[1]。由此可见,经营绩效管理评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众多、差异较大等原因,使得企业绩效管理模型的研究一直处于感性阶段,没有一种科学反映企业绩效管理指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影响程度大小的衡量方法,严重地束缚了管理效益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在描述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及其体系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DEMATEL方法的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剖析了指标之间的综合影响程度及其中心度、原因度,确定了原因要素和结果要素,为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1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按照完备性、独立性、公平性、一致性的原则,将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抽象成4种能力,即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2],并通过20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绩效。

盈利能力(earning ability)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也称为企业的资金或资本增值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体现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5个: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MPR)、费用利润比(CMR)、销售净利率(NSP)和销售毛利率(GSR),这里的费用利润比(CMR)是指管理费用与净利润之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职消费情况,是盈利能力的成本型指标。

营运能力(operation capability)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体现营运能力的指标有4个:存货周转率(IC)、应收账款周转率(ARC)、流动资产周转率(FCC)、总资产周转率(TAC)。

成长能力(growth ability)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体现成长能力的指标有6个: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DMI)、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DMP)、总资产增长率(DTA)、净利润增长率(DNP)、总利润增长率(DTP)、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DROE)。

偿债能力(debt-paying ability)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体现偿债能力的指标有5个:流动比率(FR)、速动比率(FFR)、产权比率(ED)、资产负债率(AD)、已获利息倍数(IT)。

2 基于DEMATEL的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

2.1 基本思想

作为系统工程中的一种结构模型解析方法,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DEMATEL)[3-4]运用图论与矩阵等工具,对系统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构建直接影响矩阵判断出每个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被影响程度,进而揭示系统的结构关系[5-7]。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产业经济系统分析[8]、电子校务的风险因素分析[9]、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10]、网络谱系结构分析[11]等诸多领域。

利用DEMATEL方法建模可以得到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等分析指标:根据影响度和被影响度能够判断出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对系统整体的影响程度;根据中心度能够判定出各因素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根据原因度能够确定出各因素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4]。

2.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

2.2.1 系统结构分析

根据系统结构的概念,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有机组成的,系统的结构取决于系统中的要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各个要素的贡献汇总而成的;而每个要素又具有若干属性,这些属性通过合理的组合蕴含着要素对系统的贡献[11]。

从系统、要素、属性三维角度构造一个系统:由n个要素组成,记为Nk(k=1,2,…,n),系统的第k个要素有mk个属性,第k个要素的第i个属性记为Pik (i=1,2,…,mk)。

在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型中,整个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即为系统,要素为表征企业经营绩效管理的4种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分别记为N1,N2,N3,N4。属性是不同能力下的指标,例如盈利能力N1的属性值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P11、主营业务利润率P21、费用利润比P31、销售净利率P41和销售毛利率P51。

2.2.2 属性间直接影响关系与程度的确定

邀请m位对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对不同指标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并根据相应的定性判断标准,采用分级比例标度进行描述,给出不同属性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

表1给出了0~3分级比例标度的属性影响关系判断标准,该标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或者简化。如果属性数目非常多,当前的分级比例标度难以满足人们的判断需求,可以在现有标度基础上进一步均匀细化,例如在“很弱(0.5)”与“弱(1)”之间均匀插入“较弱”,赋值为0.75,以便区分;同样,对于属性数目较少的情况,可以进行简化,例如只选取“没有(0)” “弱(1)” “中(2)” “强(3)”作为判断标准。总之, 关于属性间直接影响程度的确定可以根据系统复杂程度本着 “能够区分” 的原则灵活处理[11]。

中心度为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和,记为mi=ei+ei′,表示该属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的大小。

原因度为影响度和被影响度之差,记为ni=ei-ei′。如果ni>0,表明该属性对其他属性影响大,称为原因属性;如果ni

3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应用分析

根据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际和上述模型,以盈利能力分析为例进行描述。

步骤1:分析系统要素

记盈利能力要素N1含有5个属性,记作Pi1(i=1,2,…,5),具体为净资产收益率P11、主营业务利润率P21、费用利润比P31、销售净利率P41和销售毛利率P51,这些属性能够全面、完整、真实地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特征,在系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步骤2:确定属性间的直接影响程度,构建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

邀请20位对企业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盈利能力要素下不同属性间直接影响程度的定性确定。由于该要素下属性数目相对较少,于是本文采用简化的分级标度确定属性间的直接影响程度,即如果属性Pi1(i=1,2,…,5)对属性Pj1( j=1,2,…,5)有直接影响,且关系为“强”,则rij=3;关系为“中”,则rij=2;关系为“弱”,则rij=1;无关系,rij=0。在这里不考虑属性对自己的影响,即rij=0。于是,按照“众数原则”得到初始化直接影响矩阵

由表2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中心度)按大小依次为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费用利润比、净资产收益率;原因度按大小依次为主营业务利润率、费用利润比、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讲,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均较大;资产收益率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均较小,这说明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其他属性的关联关系紧密,而资产收益率与其他属性的关联关系很弱。

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要素下各属性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比较与上述分析一致,不赘述。综上,将上述所有分析结果关联便构建起基于“经营绩效系统―能力―属性”的体现所有指标相互之间关联关系等显著特征的管理模型。与因子分析法[2]相比,能够更直接地反映不同能力下的指标间影响与被影响关系,进而确定原因及结果属性。

4 结束语

利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进行归类、简化,从不同能力的角度剖析了属性之间的综合影响程度及其中心度、原因度,确定了原因属性和结果属性,构建起基于“经营绩效系统―能力―属性”的管理模型,较为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绩效管理指标间的关系,为开展经营成效评估和管理行为取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艳征,赵冰化,邓武.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管理层考评中的应用[J].船

舶电子工程,2014,34(6):99-103.

[2] 许均平.如何评价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绩效:因子分析法视角[J].金融

理论与实践,2009(3):82-85.

[3] 光,臧其吉.铁路客运专线系统结构模型[J].中国铁道科学,2007,

28(2):120-125.

[4] 周德群.系统工程概论 [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 G H TZENG, C HCHIANG, C WLI. Evaluating Intertwined Effects in

E-learning Programs: A Novel Hybrid MCDM Model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and DEMATEL [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7, 32

(4): 1028-1044.

[6] C LLIN,G H TZENG. A Value-created System of Science (Technology)

Park by Using DEMATEL[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9,

36(6): 9683-9697.

[7] W RJERRY HO, C LTSAI, G HTZENG, et al. Combined DEMATEL

Technique With a Novel MCDM Model for Exploring Portfolio Selection

Based on CAPM[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1, 38(1):16-25.

[8] 方爱丽,高齐圣,张嗣瀛.网络化DEMATEL方法在产业经济系统分析

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5):78-83.

[9] 黄景文,丁永生.电子校务的风险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36(6):1370-1373.

[10] 章玲,周德群,汤建影.基于DEMATEL方法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影

响因素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49-53.

第7篇

【关键词】无形资产 企业经营绩效 实证分析

一、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

(一)无形资产对企业创收的作用

一方面,在产品价格确定方面,无形资产能够通过为产品创造新的使用价值而达到产品价值增值的目的。比如,可以利用产品设计的方法增加产品的功能性来使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产品价格便会随产品价值增值而提高。或者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等来优化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档次,从而将产品逐步推向高端消费人群,通过高定价来实现企业的盈利。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提高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在维持现有客户人群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先产品,创立新品牌,来发掘潜在客户市场,从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收入,增加企业的利润。

(二)无形资产对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作用

无形资产对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首先,在生产流程方面,无形资产能够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流程更加优惠,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二、关于样本

(一)样本的来源

基于非上市公司披露数据的非完整性,我们决定采用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依据,选取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材料,根据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所占总上市公司的权重,从中选取的样本公司共有206家。因为企业会计准则改革在2006年颁布,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选取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变量有公司企业经营绩效指标(5个指标)、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净值、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其中本文所选取的无形资产均为公司财务报表上所披露的无形资产。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及证券之星网站。本文采用excel软件和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确定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

根据肖熊(2012)在其研究无形资产与企业经营绩效论文中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本文中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盈利能力指标、成长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很多,本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选出最能代表企业经营绩效的五个指标,分别是总资产增长率A1、每股收益A2、每股净资产A3、销售净利率A4、资产报酬率A5等五个指标来综合衡量企业经营绩效。将这五个指标分为三个因子,由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资产报酬率来解释因子1,由销售净利率来解释因子2,总资产增长率来解释因子3。得到的主成分得分矩阵表为表1所示:

表1 主成分得分矩阵

从得分矩阵得到三个主成分的计算公式:

B1=0.02*A1+O.62*A2+0.52*A3+O.19*A4+0.50*A5

B2=O.04*A1-0.20*A2-0.41*A3+0.76*A4+0.38*A5

B3=1.00*A1+0.01*A2-0.02*A3-0.04*A4+0.00*A5

其中,B1代表因子1,B2代表因子2,B3代表因子3,然后对B1,B2,B3分别按照各自的比重加权求和计算出企业经营效率OPI,计算公式为:

OPI=(36.901%*B1+22.701%*B2+20.100%*B3)/79.612%

三、对我国公司无形资产拉动经营绩效提出的建议

第一,由于我国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很多处理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会计制度也不太完善。而且在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方面,国内学者还存在不一致意见,那些在会计上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的无形资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那些没有在会计中反映的无形资产目前尚无准确地计量方法,这也给它们对经营绩效评价和分析带来一定困难。另外,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不完整,分类方法也不统一,也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带来了阻碍。因此,我国首先应做的就是努力完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并随时进行调整,统一无形资产的范围和计量方法和完善无形资产的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从而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及其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注重无形资产的作用,加大无形资产的投资比例。从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有很大不同,有些企业的无形资产甚至为零,这说明无形资产的价值还未被企业加以足够的重视。要想让企业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只有先让企业充分了解到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性,企业才有投资的动力。因此,企业应先要加强无形资产知识及其价值的宣传,而且企业最应该在知识产权、质量信誉、广告宣传、人才科技以及经营管理中营造无形资产。在将有限资源投资到项目中时,企业应优先考虑无形资产投资,将资源集中到有助于企业未来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上。在确定投资项目时,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调查分析与审批程序,谨慎地采取决策,以保证无形资产投资的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总之,要制定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投资计划,避免无形资产投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挑战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分析

(一)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不同领域对大数据的定义不同,但总体而言,“大数据”就是海量与复杂数据的结合体,且传统IT技术和数据库软件无法对其进行处理。虽大数据有着明显的信息特征,且不同于互联网上的其他信息,首先,大数据量大,且在不断增长,各种各样的数据不断地由源头产生,各种方式会聚在一起,形成海量的数据集,其规模不断扩大;其次,大数据结构、类型多,非结构性数据日益增加,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很难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第三,大数据具有更快的流动性,实时、高速的产生,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大数据的价值并不稳定,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应用,才能使其价值充分展示出来。

(二)大数据时代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企业经营管理与时代背景有巨大的关系,时代背景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思想,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在影响着企业管理思想,进而导致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活动都会产生轨迹,这些轨迹能够转化成数据,进而可以根据数据对企业经营现状进行分析。这是从更为宏观和客观的角度对企业活动进行的总结,不仅能够从企业发展方向上给予指引,还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经营方面的细节问题。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对数据加以利用,才能使企业发展更为稳健。

二、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挑战

(一)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企业经营管理随着时代背景变化,但总是落后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时代特征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经常产生于管理本身与时代背景的冲突之后。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同样面临着时代特征的挑战,首先就表现在企业管理理念方面。管理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大多数产生于企业管理者的人格特征和管理风格,表现为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我国企业核心是国有企业,大型私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中小企业以及外资企业也在抢占市场份额。国有企业虽然在不断改制但仍然受到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私营企业有着明显的家族管理风格,外资企业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和市场环境。在管理理念方面,各类企业对大数据背景的感受性都比较低,总体而言,对企业数据来源关注度不够,对企业经营数据的利用度不够,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影响了企业对大数据的利用,长此以往,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框架,由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路径构成。不同类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不一样,但是,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管理路径的选择都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判定。对市场的掌握以及对企业内部员工行为的判断,是企业制度建设以及管理路径发展的指标。在大数据时代,这两个指标的来源更多地是对数据的客观分析而非管理者或者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经营的主观观察。但是,有很多企业并不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数据是客观存在的,管理模式创新需要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利用大数据协调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管理方法的冲击

管理方法是直接作用于企业活动的,对企业发展有最直接的影响,也是从细节入手实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形式。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基本依靠人工,无论是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还是营销管理等,人力是第一管理要素。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能够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方法,是以数据处理为基础的,需要企业管理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提升,同时还需要改变多项企业管理方法,涉及到企业很多部门工作者职业能力结构的变化。这意味着,企业要适应大数据时代,就必须从企业员工能力角度入手,从企业管理工具入手进行改革,这样的改革对很多企业来说负担很重,因此,面对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方法的冲击,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选择了回避,但这种方式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长期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一)抓住大数据时代特征转变管理思想

在大数据模式下寻求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数据大数据化的管理思想,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领导,要接受、认同并且对大数据化的企业管理形成深刻的认知,将其纳入到现有的管理思路当中,这是应用大数据实施企业管理的基础。首先,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培养自身对大数据的深入认识,强化自身数据和信息能力的优化,紧跟时展节奏,增强大数据思维,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与大数据优势的结合奠定基础。其次,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大数据环境对企业整体管理效率提升的价值,强化数据意识的提升。在关注大数据为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重视其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的价值体现,为企业内部管理改革提供保障;再次,管理者要重视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大数据的利用,从多个角度提取数据并分析数据,学习利用数据了解企业动态和经营情况,发展自身的数据管理能力。只有这样,企业管理思想才能够真正实现转变。

(二)建立数据库寻求管理模式创新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驱动因素大多是问题驱动,而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的提高前提下,基于大数据下的企业管理更多的是利用数据驱动来解决创新问题,可见,大数据虽然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但同时也是刺激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要通过大数据寻求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数据库,形成企业管理数据平台。企业首先要做到的是在内部建设一个经营信息轨迹收集系统,用于员工上传工作细节,凭据以及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作为企业活动的轨迹数据;其次,企业要做到的是对数据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将分析的结果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例如,通过销售和采购工作的数据分析市场,通过会计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数据分析员工行为等;最后,数据管理平台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同行业企业对市场数据信息的公开和披露,能够使企业数据库资料更加完整,企业对市场的分析更客观更具体。而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可建立微博和微信等非结构化的数据平台,企业可通过推送相关文章、调查问卷及相应活动间接获取数据,不仅可丰富“数据源”,还可随时监测有效数据的变化,做出实时的活动推荐,相比于传统固定的管理模式,依此制定的企业管理模式更柔性化。

(三)引进人才和技术实现管理方法优化发展

优化管理方法是企业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经营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经之途,也是管理思想发展和管理模式创新的最终体现。具体来讲,企业需要引进与大数据时代特征相符合的人才,各个岗位上都应该有对大数据敏感,对能够充分掌握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人才。我国各高校能够为企业提供这些人才,企业也应该为新生代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其次,企业应该通引进技术实现管理方法的优化发展,例如,与软件公司达成合作,致力于开拓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专门的管理软件,这不仅是企业管理专业化发展之必须,也是大数据模式下,企业管理寻求个性化和精确化发展之必须。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挑战,但同时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具体的管理方法都应该有所变革,只有这样,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温爽.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06):126-127.

[2]单晓晴.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8(04):105-106.

[3]翁恺.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五种方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1):112-114.

[4]王兴华.刍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策略探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6):121-122.

第9篇

关键词:价格波动;经营风险;格兰杰因果检验;金融套期保值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2-0042-08

一、引言

近年来,与农产品、有色金属等期货品种相关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商品期货进行套保避险,对其自身的稳定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保驾护航作用。企业有效运用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前提之一,就是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关于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较为少见,导致对商品期货的有效运用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与理论基础,进而使得价格风险管理往往演变为金融投机,诱发了更大的金融风险。基于此背景,本文拟探讨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企业如何管理经营风险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二、文献综述

经典的财务理论(J.C.Van Home,2001)认为:商品价格波动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商品价格波动和诸如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被固定成本产生的经营杠杆作用放大,最后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经由财务杠杆作用进一步形成财务风险。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以及足够的证据支持,以至于理论界普遍认为固定成本或者经营杠杆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所面临最显而易见的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如商品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企业风险管理策略往往涉及衍生工具。货等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套期保值、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交易功能(即投机套利)。但是,由于与实体经济相脱离等诸多原因,金融衍生产品这原本是为了规避风险而诞生的金融工具变成了投机工具。因此,我国企业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利用国际市场获取套期保值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加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管理,其措施之一就是强化外部监管,改进内控机制。如果金融工具是用来对冲风险的,那么应该重点关注套期保值的完整性和充分性程度,而不是其盈利性。而套期保值的完整性和充分性程度,正取决于套期保值所管理的市场价格风险与企业风险的相关程度。

三、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市场动因:商品价格波动

企业总风险是经营风险(business risk)与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的总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利润(即息税前利润,EBIT)的不确定性或可变性(Variability),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来简单衡量;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使EPS(每股收益)在原有(经营风险导致的)基础上增加的可变性,通常用财务杠杆系数(DFL)来衡量。可见,经营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主导风险。根据经营利润的简单表达式,可知经营风险的诱发因素或变量是产品价格、变动成本、产销量以及固定经营成本的变化或波动,见式(1):

EBIT=(P-Vc)Q-Fc

式中,设企业只经营一种产品,P表示单价,Vc表示单位变动成本,Q表示产销量,Fc表示固定经营成本总额。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可以进一步认为所有诱发经营风险的因素都是源自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波动。当然,这些商品应与企业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易关系。比如,作为产品或要素的某种商品价格提高,会使得作为购买方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原材料提价导致变动成本增加或者劳动资料提价导致固定成本增加等),同时作为销售方的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但产销量减少等。而使用该商品作为原材料或劳动资料生产出来的“下游产品”必然也相应地提高价格,进而影响处于该产品价值链下游企业的成本及销售。如果考虑到先前的上游企业又变成“再下游产品”的“再下游企业”,或者类似“蛛网效应”的各期生产均衡行为,同时,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那么商品价格波动影响下的企业经营利润就是一个过程更为复杂、结果更为不确定的变量。总之,企业经营风险就是企业经营“暴露”(expose)在市场商品价格波动中其利润之不确定性的表现。反过来说,如果市场上的所有商品价格能够维持不变,那么企业的经营利润就是一个“确定的”变量,此时没有经营风险或者经营风险处于最小状态。

但是,由于商品价格参与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过程非常复杂,特别是其中存在的风险抵消效果,比如企业的成本与收入同时增加使得经营利润的变化与市场商品的价格波动并不同步等等。因此,商品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风险的相关性,尤其是其数理关系特征比如两者是否协整等,并不能只通过上述经济原理的简单推演来判定。它必须进一步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这正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及其规避策略

研究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动因是为了寻找经营风险的衡量指标及其相应的规避方式。如前所述,经营风险通常用经营杠杆系数(DOL)等构成EBIT各变量的敏感系数来简单衡量。但这些敏感系数都是假定其他变量不变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据此而分别采用的风险规避策略一般都是片面的、低效的甚至是相互矛盾而不可操作的。比如,根据DOL制定的风险规避策略就是降低固定经营成本,但是降低固定经营成本既可能因为成本减少而增加EBIT,也可能因为产能或技术不足(固定经营成本通常与企业的产能与技术密切相关,如特有的设备投入)而减少EBIT。也就是说,降低固定经营成本未必能降低经营利润的不确定性。因此,衡量经营风险的合理指标应该更具综合性。事实上,根据其定义设计的(标准)离差率即符合这种要求,表达式如下(同理的统计模型见后文):式中,“实际经营利润与正常经营利润之间的标准离差”能够反映经营利润的不确定性,是所有风险动因的最终结果,因此“更具综合性”。综合的风险衡量指标对应能够涵盖所有直接或表面因素的根源动因。而前已论及,经营风险的根源动因就是与企业存在交易关系的商品的价格波动。因此,如果这种相关性得以证实,那么运用商品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以减轻(原材料、资本性资产、产品等广义“市场商品”)价格波动的幅度,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相对于根据直接或表面因素制定的各种片面的风险规避策略,如降低固定经营成本等,金融套期保值的操作更为单纯、结果更易于把握。总之,采纳经营利润标准离差率衡量经营风险与运用金融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是相辅相成的。不过,本文的研究重心还只是把经营利润标准离差率作为一个研究变量,研究它与商品价格波动之间的相关性。金融套期保值的操作策略另题研究。

需要指出,目前实践中广泛运用的金融套期保值理论往往因为无法合理衡量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对应企业的经营风险),而采用利润最大化指标如投资利润率作为套保效果的替代衡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金融投机行为。也就是说,如果确定了合理的(经营)风险衡量指标,那么金融套期保值的目标应该就是(经营)风险的最小化或均衡。

(三)商品价格波动与经营风险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思路与方法

1 指数平滑法:正常经营利润的估计

经营风险标准离差率能否作为合理的经营风险衡量指标取决于正常经营利润能否被合理估计。现有实务操作与相关研究中,上市公司的利润预测方法一般有三类:随机游走模型即以当期实际值作为下期预测值、财务分析师预测即取其预测的数值、历史资料法。其中,历史资料法较为科学,尤其是当企业经营不够稳定时。指数平滑法是较为常用的历史资料法,又分为单指数平滑法和双指数平滑法。双指数平滑法是将单指数平滑进行两次,适用于有线性趋势的序列。例如,序列y的双指数平滑可以递归形式定义为:

其中,S是单指数平滑后的序列,D是双指数平滑序列。

因此,可根据企业正常经营利润是否具有趋势性及季节性分别选择单指数平滑法或双指数平滑法进行合理估计。采用指数平滑法估计正常经营利润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实证会计研究中股票预期收益率(正常收益率)的估计方法,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核心变量β系数通常采用回归分析等历史资料法来确定。

第10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营风险;中小企业;积极应对

从风险的普遍存在性来看,只要是当前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企业经营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致使企业经营风险成为了企业健康向上发展重要影响因素,其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无形鞭策力量,各中小企业应对存在的风险有一个良好的认知,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规避经营风险,促进企业良好健康发展。本文就对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本质和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以及企业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本质

经营风险在本质上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不善原因所导致的企业利润变动风险,即是指企业在无负债情况下的经营收益不确定性。企业经营收益是由企业各项收入减去成本支出后的余额,所以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市场需求。在其他市场环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市场需求越稳定,那么企业销量就会越来越大,其最终盈利的可能性也就相对有着稳定的市场保障,所造成的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较小。相反的,如果市场对于企业的产品需求量存在着不稳定性,势必会造成企业销量难以增长,最终导致企业亏损,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2)产品售价。相对应的,在其他市场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售价如果产生变化,同样会对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市场产品售价变大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大,市场产品变化越小,其可能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3)价格调整能力。市场产品售价的变化是在企业可控能力之外存在的,所以在产品售价变化后,企业如果具有较好的价格调整能力,其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小,相反如果企业调整价格的能力越差,其经营风险就越高。

(4)成本变化。企业生产成本在总体上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的总额并不会随着企业工作量或者产品销量的变动而变动。所以主要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的是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减形成的比例变动。一般情况下,成本变动越小,企业所需承担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小。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环境因素

各企业对于经营风险来源的正确认识,是其进行风险辨识和风险控制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中小企业制定风险控制策略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企业经营风险,也是企业经营风险中存在的最不可控因素,更是引发企业经营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性破坏,造成企业资金运动受阻或者经营过程遭到破坏,无法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因素的范围相对较广,如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性波动、通货膨胀以及市场季节性调整等都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1)经济体制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发展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谋求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在当前经济体制下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做出转变,提升面向市场的独立决策能力以及筹资能力,增多了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因素。2)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导致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增加。经济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带来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使企业原有投资面临着重大的损失,从而造成经营风险。3)经济周期性波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市场经济具有周期性运行规律,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繁荣和衰退交替。在经济较为景气时,企业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在经济衰退时期,可能会导致销售额的下降,从而造成资金流入量的减少,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4)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作用下,各种社会商品的价格水平会呈现出上涨趋势,直接加大了企业各种人工成本以及材料成本的支出,给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带来企业经营风险。

(3)法律法规政策。为了保证市场经济运行的有序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会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例如,税收法规、金融法规以及财务法规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各项经济法规政策尚不完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过程中,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

(4)内部管理。内部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部因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营决策不当、管理秩序混乱等自身问题直接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对以上各种风险的不妥善处理又会带来新一轮的风险,将风险进一步增大。

三、经营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风险的可控性。在哲学角度上来讲,企业的经营风险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能对所存在的经营风险进行感知,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是具有可控性的。企业可以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会造成的损失进行预估判断,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避免或者对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减免。所以在风险面前,企业可以通过适当的经营管理手段,减低经营风险发生的概率,当然对于经营风险的可控性是建立在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基础上的。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分类。从广义角度和狭义角度来说,各种存在与企业经营中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称为风险管理,而狭义的风险管理则具体是指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对风险的识别能力、预制能力以及评估分析能力,主要包括了内部控制、策划实施、运行监督等几个方面。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的内部控制模式,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平台,从而更好的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根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来看,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可以细分为市场风险管理、政策性法律法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企业道德风险管理等五大类。

(3)经营风险管理控制的必要性。风险管理过程即是技术对于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时候补救的过程,是建立在企业经营基础上的为实现最终经营目标所建立的机制,其能有效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失,避免企业毁灭性的经营风险发生。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和所面临的风险是成正比的,风险和利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单单就同一经营事件而言,其风险程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经营者的主导因素下所产生的不同控制措施给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不同。所以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及经营风险管理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在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的基础下安全稳健的运行,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当前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经营风险意识。国外一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都设有相对应的风险防范于管理机构,从而确保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能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和效率,帮助企业了解所存在的经营风险,从而对风险做出化解。反观国内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存在这种专门的风险防范管理机构,主要是由于其风险管理意识不够。传统的中国企业家脑海中有着一种风险是无法预知的观念,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各种经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健全性,也给企业经营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加大了企业经营需承担的风险。

(2)信贷投资及生产经营具有盲目性。部分中小型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灵活性,由此他们对于市场热销产品的重视程度偏高,忽略了自身的经营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向,过分的追求市场热销产品从而对市场发展趋势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种经营目标的短浅直接导致企业没有一个长远的市场前景,并在不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发展状况下,盲目地扩大信贷规模及生产经营规模,最终加剧了企业所需承担的经营风险。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作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及资产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对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内部监督及管理制度缺乏、实施方案模糊、可操作性差、控制工作落实不到位等,致使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财务管理状况以及资产损失情况严重,带来了较大的企业经营风险。

(4)赊销比重大。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内市场已经逐步实现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部分中小企业为单纯提高产品销量及市场占有率,大肆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企业产品销售。由于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很容易造成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缴,一些资金流动能力较差的中小型企业可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造成企业资产长期被负债人占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

五、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策略

(1)提升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力度。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较难以预测的,其对于外部风险的控制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并不影响企业通过外部环境变化的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做出灵活的调整和转变。由此中小型企业应努力培养企业自身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及适应能力,从而在风险来临时能将损失程度降低最低。所以,企业应时刻对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调整进行密切关注,特别是涉及企业税收政策以及政策变化可能会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加强生产与营销之间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目标群体的需求动态保持良好的关注,从而有效地规避潜在的经营风险,并达到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经营风险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的提升。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并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首要工作是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企业自身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对业务流程以及制度体系进行优化处理,并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大对各项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的检查,将内部控制理念深刻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中。另一方面极为重要的是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使其在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和防范中的积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提升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发展机会是并存的,经营风险遍布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无处不在。所以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决策层来说,应树立从上至下、由内到外的风险意识,只有在根本思想上实现转变,才能将风险管理工作落实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的应对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与此同时,注重企业管理层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风险判断、风险控制、风险处理能力,创造富有自身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从而为企业风险管理营造出良好的内部氛围,便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经营风险的事先预测和防范是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良好的风险防范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减少经营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应在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状况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报警,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来避免风险事故影响的进一步扩大。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对风险预警系统运作情况进行关注,并运用相对应的风险诊断工具对各种风险征兆进行判断分析,寻找其控制策略和规避方法。

(5)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毋庸置疑的对经营风险控制能力有着积极提升作用,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人才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在根本上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企业发展基础因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以及风险防范工作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大力支持。当前状况下,部分中小型企业较为频繁的人才流动,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加强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保留住核心员工及具有价值的管理人才。人才保留的最有效途径是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强大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渐改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使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发挥,在自身得到企业认同和企业关注的同时,发挥出潜在的价值,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基础。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各中小型企业应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缺陷,加强对财务管理分析和预测,从而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资金及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避免由于财务负担所造成的企业偿付能力变低,真正的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最后,在企业做出经营决策之前,都需要加强对市场状况的调查,从而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六、结语

良好的企业诚信以及企业产品信誉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也是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在经营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树立牢固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应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诚信经营为本,增强企业文化建设及诚信经营理念建设,使消费者能真正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获得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赞誉,达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更好的经营管理制度及市场经营优势条件下,做好经营风险控制和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 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2] 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3] 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9(Il):21-23.

[4] 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5] 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6] 桑洪峰.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质量春秋,201l(5):6-28.

[7] 姚水安.企业经营风险问题的研究与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6):35.

[8] 曹元坤.企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其研究趋势的新认识[J].当代财经,2011(1):57.

[9] 李铁龙,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3(11):55-56.

[10] 陈辉.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策略[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8):125-127.

第11篇

(1.北京银证信通智能卡有限公司,北京 102200;2.保定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实施是企业管理动态调整的重要途径。在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实施中需要根据实际策略适时调整,降低成本,维护企业利益。

关键词 :企业发展;经营成本;战略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089-0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张雪良(1983-),男,内蒙古包头市人,本科学历,主要研究财务管理方向。张伟 (1986-),男,四川简阳人,本科学历,任公司营销管理部经理。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1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指的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种高级指挥概念,具体是将战略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通过将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相结合,从而加强企业的管理效力。企业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可以不断健全企业的管理环境,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从根本上改善、谋划和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的经营。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思想是高效实施企业成本管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行,通过维护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战略管理思想的成本会计系统具体体现在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上。企业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市场环境,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把重点放到制订竞争战略上来,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却经常把眼光局限在单纯降低成本上。不可否认,在成本管理中,节约作为一种手段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在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当以保证企业产品的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成本,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的有效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中进行导入式的管理,企业的管理需要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分析过程分析,企业的生产力要不断加强,需要改善企业经营成本管理制度,改善公司竞争优势的最优战略方式。

1.2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指根据企业成本战略经营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经营范围进行指定特定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

管理成本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成本发生的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从成本发生的角度来看,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发生的三大源流的交汇点,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以及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具体的战略因素与其特点进行联系,成本的改善方式与成本维护方式要进行有效联系,改善成本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经营基础,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成本改善措施需要提供开源节流的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企业家的经营方式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理念。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思想

与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相互匹配,成本管理要根据企业战略核心为基础进行管理,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成本管理维护,企业可以采取基本战略采取各项管理措施,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与战略重点也不同,根据管理战略成本思想和具体战略经营管理能力展开战略管理融入性管理,成本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管理思想,成本是多种成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战略措施是成本动因的影响因素,引起成本管理的不同方向变动,避免战略措施的冲突,提高管理战略措施的协调配合。

第三,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融入思想

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措施是那些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活动过程之中的方法措施,只有将成本管理的理念、方法、规章制度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业务过程之中,融入到企业各成员的头脑之中,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成本管理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成本管理方法措施的应用机制要优先于成本管理措施与方法本身。

1.3企业经营成本战略管理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成本的实时控制,而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企业长期规划,着眼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具有竞争性和前瞻性。二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重视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具有柔性管理的特点。三是战略成本管理系统既重视成本信息的多样性、全面性,又注重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

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方式是根据成本管理的基本特点与企业战略的成本管理思想结合为一体,提高成本管理的经营理念需要根据成本管理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处理:

第一,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

分析战略成本管理是将管理置于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之中,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因素。只有从空间和时间范围上全面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第二,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确定的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长期性目标与短期性发展因素相互结合,处理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问题。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和内容相比,相互具有一定的执行目标,按照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协调方式进行经营成本的战略构建,防止企业额外成本的流失,保障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第三,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

企业战略成本决策的重大性指的是企业做出战略成本决策的一种长期发展态势,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与深渊性的发展有相互协调的发展态势,在协同效应和经济效益方面都拥有一定的总体发展协同效果。战略成本决策的项目一般影响力较强,对一个项目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

1.4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在大多数的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著作中,价值链分折、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战略定位分析主要包括成本领先战略、差异领先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生命周期战略及整合战略等;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量管理等。

二、影响企业经营成本战略高低的有关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成本战略,改善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通过降低成本,维护企业发展秩序,通过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经营利润,降低企业经济利益。根据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企业经营发展水平,通过成本管理战略规划企业未来发展途径,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2.1采购价格和使用情况

当谈到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问题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如何确认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是影响企业经营成本的主要因素。根据采购价格的情况进行改善处理,采购价格因素的变动是根据市场具体情况而定的。在采购原料与基本因素的判断过程中,采购效率的基本影响因素是根据经营成本以及原材料的具体价格为主进行判断的,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受到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2.2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在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越高,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就越高,从而使产品的不合格率降低,减少了企业的损失,从而降低产品的成本。反之,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较差,所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必然不会很高,这样,使得产品的不合格率增加,增加了企业的损失,从而使产品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企业的技术水平较高,会使得企业内部的相互之间的合作更加默契,使得产品的生产过程简化,且效率较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从而使产品的成本降低。反之,企业技术水平较差,会使得企业生产过程变得复杂,效率较低,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

2.3经营成本管理的水平的高低

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水平高低也是影响企业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根据企业战略实施的情况来看,企业发展的具体水平与管理能力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有效保证,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能力受到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能力、企业员工、企业部门的各个因素影响,企业产品成本因素的问题需要认真处理,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能力越强,企业发展生命力就越强,企业的经营成本根据具体发展环境和具体发展管理方式进行定位,企业生产产品的具体管理方式也要进行认真定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通过成本管理减少企业额外损失,降低企业管理难度。

2.4员工的工作效率

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是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因素。员工的工作效率较高,可以降低计时工作中的成本,使得产品的制造费用降低,进而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同时,员工的工作效率较高,还能够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降低产品的成本。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企业采取相应的方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三、企业经营成本战略创新发展的对策

3.1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

企业经营成本战略要根据采购价格进行企业创新管理,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市场采购价格的波动,不断改善原材料的采购情况,根据采购的市场变动情况选择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员工可以通过自身管理能力的增强,节省企业额外开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原材料保证机制,根据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动力,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原材料采购上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动力,降低企业产品采购成本,提高生产力,改善企业原材料采购行为与价格,采取有效的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处理保证企业的快速发展,改善经营成本,另外还需要改善企业的原材料使用效率,提高使用质量,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改善产品质量,让企业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

3.2提高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行改造,提高产品生产的效率。同时,企业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良产品生产工艺,简化企业中产品生产的过程,使员工生产的强度降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中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减少了企业在产品生产中各种不必要的耗费,对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是非常有帮助的。

3.3采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相关的经营成本管理

第一,应当树立一个新的成本管理的观念。企业应当意识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不只是靠降低企业的生产(下转101页)(上接90页)过程中的耗费就可以达到的,还应当降低企业中其他与经营成本有关的耗费,这样才能达到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目的。其次,改进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创新企业有关经营成本管理的先进方法,再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4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以战略定位分析为基本前提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类型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企业的真正发展类型是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而定的,在行业中企业的具体战略类型与战略发展内容要保持企业的发展优势,根据企业的战略优势与战略地位进行处理,保证企业的战略定位与战略发展优势,科学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保证企业成本经营的有效性,提高企业战略经营能力,改善企业科学管理能力。在企业的基本定位明确后,掌握好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协调企业的发展类型,更好地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成本维护方式,提高管理效果,改善企业的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动力。

3.5企业成本战略管理以成本动因分析为重要条件

企业成本战略管理途径,需要制定成本动因为基础的动态化调整策略,开展动态因素的分析,加强成本管理,根据成本战略为主,按照企业的成本为基础进行驱动,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分析,企业成本战略分析要根据管理特色与管理内容确定具体条件。根据成本动态因素,战略成本动态因素的细分来看,成本价格因素是影响企业发展与结构性变化的具体因素。结构性的成本动态因素是通过企业基础经济结构为主,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具体的发展类型与规模。业务范围、经验、合理安排为主,按照动态执行与成本战略管理策略强化企业的劳动力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生产能力利用等因素,改善生产力,提高企业生产动力。

3.6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也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一个方法。因此,企业应当对员工的工作采用奖惩相结合的方法。对员工按照相关规定超额完成工作,并且效率较高时,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使企业中的经营成本降低。

3.7注重外部环境建设

按照企业外部环境与具体内容为例,进行战略决策的内容进行成本管理,成本战略的决策进行企业成本决策确定,通过组织因素与成本战略内容进行特定竞争因素的分析,了解不同成本战略因素的控制范围,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掌握外部环境的具体变动,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成本管理策略的确定,成本战略是根据特定竞争因素的分析,分析外部市场的具体变化,分析企业具体的影响因素,只有充分掌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掌握内部环境的变化,才能根据变化趋势了解市场的具体变动规律,从而制定最优化成本战略方案。因此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根据企业复杂性的特点,不断提高企业成本战略经营的任务,改善企业成本战略经营动力,不断提高企业运行方案的稳定性,加快了决策的速度,但可能导致对新备选方案的有限评估以及对信息的有限搜索;组织结构、高管团队的领导风格决定了企业在发展中是严格控制成本实行成本领先战略,还是鼓励创新实行差异化战略,加强市场资源掌握,集中于某个特定市场实行集中化战略。注重外部环境建设,可以保证企业的快速决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影响因素来看,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影响因素,需要利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为前提,为企业成本决策提供参考性依据,根据不确定性因素为主展开分析。按照成本的规划与决策的承担进行进一步的效果判定,及时处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企业内存在的结果和最终特征进行决策,按照最优化进行处理。如成本利润率、销售额或利润增长等。因此,影响成本战略决策的前置因素、决策过程特征、决策过程的结果以及决策的经济结果构成了一个完备的成本战略决策过程模型。

参考文献:

[1]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经营决策;经济全球化

当代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走上了转型的道路,对这些企业来说,它管理的重点是经营,而经营中的重点则是决策,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经营决策对整个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前途的命运,而且对这个企业来说,它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对于一个企业,在它的经营决策中,更能涉及股东、管理者、消费者、社会大众等相关方面利益的则是它的财务分析,一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就像是一个企业的发动机。

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是企业的核心,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权益结构、评价企业资产营运能力、分析企业资产分布的情况和周转情况、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利润目标完成的情况等。

企业财务分析主要的侧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反映的资产、负债、盈利和现金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反映了这个企业经营风险性,但同时也体现了企业是否善于利用负债为企业获取更大的收益。

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根据财务分析反映的企业利润的构成情况并且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大小。通过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各项业务对企业利润或企业价值的贡献大小,便于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业务结构或改进业务模式。

3、企业资产运营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一个企业各项资产的结构变化、规模变化、周转情况,从而分析这个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而通过资产营运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并且改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它的各项资产的利用状况,以便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打下基础。

4、企业现金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的数据信息在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有着修正的作用。所以,从现金流量出发来分析企业现金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意义

财务分析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它不仅是对于已经完成的财务活动的一种总结,而且它还为财务的预测打下前提,在这个企业财务的循环管理过程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财务分析是考核评价一个企业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的财务分析可以评价这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它的财务状况,这是一种重要的依据,通过这个依据,可以了解这个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等的状况,从而分析出这个企业在日常经营,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合理有效。财务分析是对一个企业经营的状况和经营的成果进行评价,亦是在监督这个企业在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决策是否的行之有效。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做到真正的有效发挥财务分析作用,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终最大化。

三、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的作用

财务分析不仅为企业其它决策的制定提供数量的分析和决策的依据,而且它始终贯穿于这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为企业的经营决策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正是因为财务分析的特殊功能,引导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协调这些决策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分析占有核心的地位。

(一)通过财务分析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规律性,制定适合企业的经营决策。

一个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随着生产发展、业务量大小等方面遵循一定的规律性。不同行业,对资金方面的占用、需求则遵循不同的规律。财务分析就是要能够掌握和认识一个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的运动变化规律,为企业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服务。

(二)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制定经营决策。

企业生产经营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具体的反映在财务分析数据指标的各项数值中。通过相关数值的比较,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问题,从而找出差距,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通过这些财务分析,可以及时的诊断出企业的“健康”状况,为企业决策和日常的管理服务。

(三)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制定筹资的经营决策。

企业筹资的具体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在企业实际筹资中,动机有时是单一的,有时则是结合的。而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决策者应在公司现有的财务基础上进行分析,尤其对一些上市公司来说,应该进行财务的敏感性分析和财务风险的预测,用现有的融资空间,选择最适宜的筹资渠道。随着企业转型的发展,企业经营战略将做出更大的调整,而财务分析对企业大的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会越加重要。

(四)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使企业的决策者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时俱进。

财务分析不仅要求企业定期对公司的日常财务情况做出分析,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发现其不足,及时更改企业的经营策略。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财务分析在企业的管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决策者应对企业拟发生的重大事项,例如对外投资、企业购并等,财务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当局的决策。

(五)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和投资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以便实施决策的重要工具。

一个企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分析了解这个企业的获利和偿债能力,预出测投资后风险程度以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作为企业的投资主体,债权人也逐渐变得多元化,这种情况下,各个方面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决策上就会更多的考虑到企业经营现状,他们需要通过考察这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对其进行分析,之后作出关于信贷和投资等的决策。然后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管理、提供可靠资料。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永春,财务分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