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

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

时间:2023-06-28 17:4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

第1篇

一、异地就医管理的主要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投资热点不断转移,社会人口流动和迁移变得越发频繁,异地工作、异地安置等现象大量出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44.9%,城镇人口达到5.9亿。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进城务工人员不仅壮大了城镇职工的队伍,同时也对异地就医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老年人因旅游、探亲、投靠子女等原因,也大大增加了异地求医的需求,使异地就医服务压力不断增大,异地就医管理服务问题日益凸显。

据统计,全国各统筹地区共有异地居住人员450万,约占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的3%。异地就医住院人数约占医保住院总人数的5%左右,在异地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2%左右。目前,异地就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次性的异地医疗,包括出差、旅游时的急性病治疗,和病人主动转移到外地就医。主要引发的问题是不能及时结算医疗费用,需要个人垫付,不方便,且增加了个人负担。二是中短期流动的、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人员的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派驻机构在当地聘用人员,再有就是整个单位都处在流动状态,比如建筑业等。主要问题是不能参加医疗保险、或者要垫付医疗费用。三是长期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医疗。包括退休后户口从工作地迁移到安置地的人员,也包括托靠子女无户口迁移的人员,约占异地就医的90%。主要问题是就医结算不及时,不方便,个人负担重。异地就医的三种情况,涉及到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参保政策、待遇政策、基金管理、医疗服务管理政策和经办管理能力等各个层面,解决起来绝非易事。

我国异地就医管理方式是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经历了从医保部门尽力限制异地就医的发生到考虑跨区域协作的新思路的转变。从目前国内各地医保部门实施的异地就医管理方式看,主要有三类:经办机构直接管理、异地协作管理和异地联网结算管理。异地就医管理这种从区域封闭走向区域联合的趋势,反映医保部门管理思路的开拓与发展,也反映了广大参保人员对医保管理服务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更体现了医保部门管理服务理念的提升和政府服务意识的增强。

二、异地就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卫生医疗体制问题

(2)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分配不均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异地就医管理服务问题更加突出。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医疗水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卫生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或者医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就医。调查数据显示,41%的被调查者是因为医疗技术原因到卫生资源好的地区就医。由于转诊而产生的异地就医,已成为异地就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3)属地化管理局限。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涉及政府不同部门、不同统筹地区之间的权力、责任分配,这样的责、权分配易出现交叉和空白地带。目前医疗机构基本实行属地化管理,属地管理政策把参保人员的医保关系都捆绑在参保地,导致各地在异地就医的管理中政策本身很难对接,相互之间很难实现政策联动。对于异地协管、异地托管等尚无明确的规定和实施细则,国家层面尚没有跨部门的协调机构,没有全国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通行互认的管理、服务和技术标准,没有异地协查机制,也缺少针对异地就医基金支出和协办服务不平衡的费用调剂和平衡机制。因此,在异地管理的责任分担、异地定点医院的确立标准等诸多方面不能为异地患者提供顺畅周到的服务。

2.异地就医管理层面问题

第2篇

但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于“低水平、广覆盖”原则,这就意味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障将主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原则,而难以充分照顾不同人群的现实差别,难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尽管相对统筹基金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对有些长期患慢性病和大病的职工和家庭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这就需要建立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以解决。因此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需要同步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从而促进医疗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企业通过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更能体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有利于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有利于企业的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解除职工对医疗的后顾之忧。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建立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难度大、与广大职工息息相关的工作,加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有些政策和机制目前仍不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体制改革滞后的原因,考虑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可能给部分职工带来的个人负担加重的矛盾,分解、分散职工因患病所承担的经济风险,为稳定职工队伍,减弱职工对医疗改革的心理障碍,有利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顺利推进,因此在2005年参加属地基本医疗保险时,路局同步实施了由企业内部自行管理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既是树立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也是企业改革的现实需求,对企业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科学合理的制定,应把握以下几点:

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衔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及实际情况设计方案,在制定每一项具体细则时都要考虑到能否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企业内不同地区间的平衡。这就要求对各地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行详细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及不同点,确保制定的政策既严密又有可操作性。

向弱势群体倾斜。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以后,医疗待遇下降最大的是退休人员和即将退休的人员,再就是慢性病和大病人员,这部分人群是最需要企业给予补助的弱势群体。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应向弱势群体给予适当倾斜。

资金的合理使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必须集中统筹使用,单独建帐管理,不设立个人帐户。要使有限的基金发挥最大作用,要保证基金的合理分配及运行方式,这就需要对每项细则的支出进行科学的测算,量入为出,从而保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能够平稳运行。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

每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完善个人自付比例。个人自付比例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设置的防火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制订应考虑到职工人数、退休占比、平均年龄等基础信息的变化,及个人帐户平均水平及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调整,确定合理的个人负担水平。应体现合理负担原则,这样既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抑制不合理费用支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按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完善各类人员个人自付比例,避免出现过度医疗。

设立封顶线。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是路局集中统筹,相对统筹面较小,基金承受能力有限,为减少基金的风险程度,维持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应设立最高封顶限额,不能一包到底,封顶线上的医疗费用由工会医疗互助保障金分担,同时应鼓励个人参加多种保险,逐步转变职工一切靠企业的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使职工的疾病风险得到多层次的分担。

严格审核制度。加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审核,完善审核流程,实行车间-站段-社保中心分别负责录入-复核提交-复审,层层把关。设立交叉初审复核、高额费用集体审核制度。严格票据管理,控制超范围、超剂量、超时间、超疗程用药以及过度治疗现象。严厉杜绝开大处方药、做大检查,开假证明、冒名顶替等弄虚作假作为。

完善补充医保信息系统建设。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是做好日常工作的保障,随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补充医保的工作量也逐年加大,仅2011年报销2万余人次,审核发票20多万张,这样的工作量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做支撑无法完成。必须高度重视补医系统建设,不断完善各功能模块,充实个人基本信息。使医疗费用的支付更加客观、标准、透明,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协调好与工会互助医疗关系。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应积极与由工会开展的大病救助、互助医疗等做好对接,特别对一些癌症、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重大疾病职工,仅靠补充医疗保险是不够的,要完善企业医疗保障体系,使职工的疾病风险得到多层次的分担。

强化企业医疗保险人员专业力量。补充医疗保险实行内部管理,从政策宣传、报销材料收集、粘贴、录入、上报、审核、资金拨付、到报销款发放到职工,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要建设一支过硬的医疗保险工作队伍。企业缺少医疗专业人员,可适当聘请医疗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作为顾问,对医疗费用支付较高的疾病进行把关。

第3篇

近日,《北京市2010―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并进行了全面工作部署。《方案》提出,到2011年,本市医改要实现“推进发展、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促进健康”四大目标。《方案》围绕改革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体系、健全医药卫生体系运行机制三大方面,提出了十一项重点任务。

诸多医改亮点引人关注

北京医改凸显了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惠民利民、实实在在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特点。《方案》围绕“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尽量不得病,少得病”,除了安排数十项惠民利民具体措施以外,多处体现出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北京医改工作的政策设计,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实际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特别是将促进健康作为北京医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凸显了北京医疗卫生工作理念的重大转变。北京市发改委体改处处长、北京市医改办综合组组长于海永表示。

《方案》有诸多亮点。比如,《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17万元提高到30万元,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险和无业居民医疗保险由7万元提高到15万元;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等多项具体惠民利民举措。同时,《方案》提出,要整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整合城镇无保障老年人、无业居民、学生儿童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将所有区县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方案》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工程。全市所有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使用社保卡,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即时结算;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全部常住人口。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11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的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方案》明确要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在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设立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筛选出一批有效方剂、院内制剂和中成药品种,开展“十病十方”中药研发;恢复中医“简、便、验、廉”传统制剂;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亚健康干预和慢病控制“治未病”的作用。

《方案》表示,要更加注重吸引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改制;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监督管理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对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照国家及本市有关规定享受土地、税收等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等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偿。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医改

《方案》提出,要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探索公立医院分类改革。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建立首都医疗卫生管理协调机制;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进行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投入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评价制;探索医师多点执业等。

于海永说,国家医改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目前,北京地区医疗资源丰富,但配置现状和管理体制较为复杂,分属于卫生部、教育部(高校)、部队、企业和市属及区县等不同管理机构管理(号称“八路大军”),如在京三级医院有70多家,北京市属才22家,不足1/3。为更好地落实“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要求,协调北京医疗卫生资源,统筹推进北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改革,《方案》提出“建立首都医药卫生管理协调机制”,主要有五项职能:“统一规划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协调推进北京地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方案》提出,要设立市医院管理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设立由市卫生局管理的市医院管理机构,负责市属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指导所属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目前,该方案正在由市编办牵头进行研究。

同时,《方案》提出,要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政府投入力度。两年投入不低于337亿元。重点投向基本医保、公共卫生、基层、公立医院等领域。

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优化配置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方案》的亮点之一,《方案》具体如何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于海永说,目前,本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丰富,但存在结构性失衡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优质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一般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远郊区县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截至2008年,城八区集中了全市58%的医疗卫生机构、68%的床位数,90%的三级医院,十个郊区县仅拥有6家三级医院。与城八区相比,不仅十个远郊区县优质卫生资源非常缺乏,而且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技术水平低,能力不足,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方案》提出“通过对口支援、土地置换、资源重组、办分院、整体搬迁或合作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等方式,继续推进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郊区县扩展”。“根据具体情况,将部分二级医院转为区域医疗中心、特色专科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划归三级医院”,促进二级医院转型,进一步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设置,加快儿童医疗机构建设”,有效缓解儿童看病就医实际困难。《方案》明确,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包括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在内的519种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到社区就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开展社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试点工作,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到20点,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服务;职称评审政策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等措施,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引导有序就诊。

共同参与抓好落实

“医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好事办好。为了将医改方案落到实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医改工作。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医改办的平台作用,切实加强统筹协调。”于海永表示。

第4篇

关键词:工会组织 企业 文化融合

1.健全工会组织机构,建立属地化管理的工会组织

按《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所属分、子公司、项目部成立工会组织23个、工会主席23人,下设分会或工会小组,工会会员人数3800余人。工会组织建立后,由所属各单位工会履行管理职责,理顺了工会组织的隶属关系,保证了工会工作及时、连续推进,公司工会荣获湖北省“省级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作为民爆行业的领军企业,公司积极开拓市场,生产基地遍布全国各地。通过收购、重组等方式拥有了湖北昌泰、湖南二化、重庆万州、重庆力能、四川攀枝花、山东泰山等六家炸药生产厂及10余家民爆流通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多数来自当地,大部分员工在加入公司之前就已经是当地工会会员。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工会积极探索新形势、新情况下工会组织建设的新课题,经过研究和探讨,提出建立属地化管理的工会组织,在与当地政府和行业部门保持良好合作的前提下,公司工会完成了工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和属地化管理工作,做到工会组织的全覆盖,为职工切实享受到应有的权益提供了保障。重组、收购企业工会属地化管理给公司工会带来了三大变化:一是打破了过去条条块块工会组织互不相关的被动局面;二是理顺了工会组织的隶属关系;三是壮大了区属地域性的工会组织。

2.工会属地化管理使职工重新找到“家”的感觉

“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让职工找到“娘家”,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之家”是公司工会开展工作的目标。公司大大小小在建施工项目有20多个,分布在全国各地,自然环境非常艰苦,随着项目的完工和工作的需要,职工调动频繁。由于企业性质和工作环境所致,员工辗转全国各地,远离父母妻儿,经受着长期离多聚少、穷山恶水工作环境的考验,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大批大学生,更是面临着择偶和成家难的问题,而且这些大学生大多已经是公司的生产、管理、技术骨干。面对公司领导的重托、员工的期盼,各级工会组织以创建和谐企业为目标,把关心解决职工困难工作作为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落实“民心工程”、“人才工程”的高度上来认识。有制度做保障,更有人性化的管理,在外营点职工休息休假、集中休假时间和往返路费的报销上予以政策上的倾斜;职工的红白喜事和生病,工会给予慰问;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有家人到外营点探亲,工会出面热情接待;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稳定职工队伍为己任,真情实意地为青年职工服务,关心和解决单身青年职工婚恋问题,筑爱铺路、牵线搭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举措让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和工会组织的温暖,有了家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为推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3.以制度为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维护职工利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员企和谐,公司工会先后出台了“职工慰问帮扶管理办法”、“单身青年职工婚恋工作实施方案”等,全面建立了领导干部对口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今年工作会上,总经理工作报告更是指出要深入践行强企富民为职工办好事,为职工办好八件实事好事:一是出台最低工资发放标准,确保各类津贴发放到位,保持职工收入适度协调增长,切实落实好向一线职工、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二是配合集团公司推行和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实现部分职工参加武汉宜昌两地职工医疗保险,并可在两地指定医院就医。三是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帮困扶贫、金秋助学等活动力度,切实做到不让一个贫困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子女上不起学。四是大力开展单身青年职工联谊活动,建立红娘队伍,完善网络交友平台,完善奖励机制,继续帮助单身青年职工解决婚恋问题。五是确保廉租房租金补贴发放到位,对公司所属职工应保尽保,减轻困难职工租房经济负担。六是加大各子分公司易普力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七是继续关心待岗职工、单亲家庭、工亡家庭、零就业家庭生活,采取得力措施,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八是启动推进集团公司经济适用房区域化进程,为公司所属职工进入集团公司武汉、宜昌、新疆、四川等区域经济适用房争取条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企业稳定和谐发展。

4.着力培育共同价值观,推动文化融合

随着国家民爆行业改革步伐的深入,公司紧紧抓住民爆行业第一轮重组机遇,先后并购重组了5家民爆企业,完善了公司的产业链条,大大加快了易普力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的步伐。为推进企业文化融合,公司工会始终把实现价值认同、达成价值共识摆在突出位置,致力于用以易普力精神统一员工思想,用丰碑文化熏陶、培育员工。公司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座谈,先后对重组企业的干部职工进行了企业文化宣贯,定期安排公司其他领导带队到并购重组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对于并购重组后组建的新公司,派驻少数领导班子干部和技术管理骨干进入企业,他们不仅要承担具体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传播公司文化的“种子”,成为践行企业文化的示范先行者,与此同时,易普力定期组织并购重组企业干部到本部相关岗位对口挂职锻炼,使其在学习专业技能和先进经验的同时,亲身体验和感受易普力文化,加深对易普力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公司还先后编印下发了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手册以及宣贯课件,在公司网站上开辟企业文化板块,出版纸质刊物《葛洲坝易普力通讯》,并将《践行易普力文化先进人物故事集》发行到每个班组,公司工会通过新春团拜会、春节晚会、两节送温暖等活动将易普力大家庭的温暖送到了每个职工及家属,通过这些举措,搭建了并购重组企业员工对易普力最便捷、最直观的了解沟通平台,极大的增加了并购重组企业员工对易普力文化理念的认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5.以活动和宣传为载体,巩固融合成果

为加强企业文化宣贯,推进企业文化的融合,公司通过文化专题调研、座谈会、业务交流会、文化宣传报告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易普力文化理念,充分利用文件、会议、通讯、网络、节庆活动等,多角度全方位加强文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公司举办首届职工男子篮球赛,来自全国各地的子分公司的一线员工欢聚重庆,其乐融融,让大家第一次感受到易普力大家庭的友爱和温暖,2010年在重庆的“力能杯”、2011年的“新疆发展杯”、2012年的“二化杯”和2013年在重庆举办的“易普力杯”职工男子篮球赛每年如期举办,“家的温暖”迅速沐浴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子分公司所在地的易普力人,此项活动每年轮流在全国各地的子分公司属地举办;2009年起,每年一届的“安全发展杯”知识竞赛,也已在全国巡回开展,并与当地政府安全管理总部联合举办,影响很大,特别是公司工会利用年度职代会和工作会,组织重组企业的干部职工在重庆交流和互动,更是拉近了总部机关与各子分公司干部职工,特别是公司领导与一线职工的距离,让并购重组企业的干部员工深切感受到易普力大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同时,所属子分公司、项目部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易普力的使命、宗旨、理念等,使易普力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和干部职工的认知、认可和融合,迅速提高了易普力文化的包容性、涵盖面和影响力。

第5篇

__同志,1959年9月出生,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中专学历,主管护师。

__1981年毕业于__市第二卫校,7月到__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1995年根据工作需要调至职工保健科,2003年从事预防保健工作。

30年来,她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追求上进,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热爱卫生事业,遵守医德规范,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认真务实,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医德修养,敬业爱岗,始终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从事妇产科护理工作10余年,在护理岗位上,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立足本职,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踏踏实实做好护理工作。在思想上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理论和业务素养,撰写数篇论文,曾在《中华护理杂志》刊登。克服三八班和家庭的繁忙,不断更新知识,像蝴蝶一样生活,像蚂蚁一样工作,热爱本职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工作中分工不分家,协助护士长做好病房管理工作,认真书写护理记录,遵守规章制度,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在创爱婴医院期间,按照爱婴医院要求,坚持协助参与做好母乳喂养培训工作,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母乳喂养好处,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宣传教育,对新妈妈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技巧的讲解培训,鼓励按需哺乳,做到思想不松懈,宣传指导到位,圆满完成了创爱婴医院的工作任务,为爱婴医院创建奉献力量。

在职工保健科负责诊断证明章、全院职工的就医、健康查体、职工病案管理等工作;随着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我院承担了全市慢性病鉴定工作,负责全市慢病人员的病案管理,参与鉴定病人的查体和资料准备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医保慢病病人在我院的鉴定工作,得到上级医保部门的高度评价。在创三甲活动中,面对新的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创建促规范,以规范促创建,团结协作,相互学习,态度积极,共同提高,通过创甲工作提高了业务水平,规范了各项工作。

医疗卫生下乡活动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疾苦,增进人民健康,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1997年积极响应党和共青团的号召,服从医院安排,下乡到基层起凤镇医院,在此期间,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工作积极主动,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护理工作,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在特殊事件中表现积极,工作突出,非典疫情爆发期,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问题奶粉事件筛查工作中,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有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实干精神,积极参与此项筛查工作,早六点半上班,做好每天筛查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午休,严格按照计划流程,及时对奶粉事件中阳性患儿身份及其他资料的核对核实等工作,在院领导及科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圆满地完成了政府部门交给我院的筛查工作和光荣使命。

为切实保障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严格按照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按照我院制定的与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法规相适应的措施及医院的要求认真工作,诚心为患者服务,认真做好医疗保险门诊的一切工作。协助科室主任做好定点离休人员的就医,住院审批工作和生育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住院审批等工作,及时督促医生严格执行参保病人三个目录和知情同意签字制度,以减轻病人负担,方便参保人员的诊疗活动。

在从事传染病病例上报工作期间,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遵循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及时准确地完成网络直报,做到不迟报、不漏报、不瞒报,多次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好评;对社区内结核病人的治疗实施全程督导;及时完成手足口病住院病人

的信息监控、网络订正、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住院病人情况日报传真等工作;积极做好艾滋病的宣传防治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按时完成艾滋病哨点单位自愿检测任务,每年4—6月份完成自愿检测健康调查问卷400余份;按时完成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月报,及时到检验科、儿科、产科、妇科、外科、内科、皮肤科等各科室进行疫情核对,并督促各科室做好传染病例的登记。积极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及时网络上报恶性肿瘤、脑卒中、冠心病等地慢信息,多次被张店区疾病控中心评为先进个人。30余年的工作历程,有喜悦也有心酸,有成功也有遗憾,但更多的是忙碌的工作中收获的那一份充实。三十年如一日,无愧于本职。

第6篇

1、集团总部及各成员单位优秀管理干部;

2、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可塑性大学生;

3、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及其它各类管理人员。

二、外派任务

1、筹建新单位开业与经营;

2、组建培养一支属地化优秀员工团队;

3、聚集品牌商品、开发新项目、倡导星级服务和现代管理理念,实现利润最大化;

4、创建具有友谊特色的优秀企业。

三、外派纪律

1、必须贯彻落实集团的经营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必须把集团利益放在首位,廉洁自律,作风正派,体现出友谊人的奉献精神与优良品质;

3、必须服从领导,执行决定,严格执行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显示出友谊集团的严明纪律;

4、必须忠于职守,和谐团结,展现出友谊集团的团队精神。

四、外派管理

1、集团派出、轮换的人员,需经集团主管副总、总经理批准后实施;各经营单位派出、轮换的人员需经各单位总经理批准,报总部人力资源部备案后实施。

2、外派人员由派往单位负责管理,安排日常工作及生活,并实施有效地监督检查。并拥有外派人员提职、降职或处分的建议权。集团中层以上外派干部提职、降职或处分由总部政工部负责;其他外派人员的提职、降职或处分由派出单位负责。

3、外派期间,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晋升;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按集团的有关规定处理;

五、外派待遇

1、外派人员按所任职务级别由派出单位支付工资,并享受保险及相关福利。费用由其派往单位负担。

2、外派人员医疗保险规定:对外派人员因病异地治疗采取市内统筹。

(1)、异地日常门诊治疗由个人现金支付(个人基本医疗费仍按医保中心规定按月按比例划入个人ic卡账户)。

(2)、异地办理住院(按出差人员办理急诊入院):在三个工作日内电话通知医保中心备案;出院后一个月内由企业持相关资料到医保中心报销。

(3)、异地住院起付标准:1500元由个人承担,住院费(在统筹基金范畴内用药)由个人承担:30%,其余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

3、外派人员生活补助标准:900元/人.月

4、外派人员住房补贴标准:

总助以上:1200元/月

其它人员:800元/月

北京、上海在此基础上增加500元/月,苏州在此基础上增加200元,县级地区下浮200元/月。

六、驻外休假

1、外派人员每年享受20天驻外假。原则上外省3月一次,每次5天;本省1-2月一次,每次2天。

2、具体休假时间所在单位根据工作需要由本人申请、经单位主管经理、总经理批准;经营单位总经理休假需向总部政工部报批。

七、附则

1、外派人员休假往返交通费按连友字(**)第3号关于《工作人员差旅费开支标准的暂行规定》执行;

2、外派人员未回本地休假,其家属可前往探亲的,集团可报销其往返交通费1人/次;

3、外派人员驻外假,可在回总部办公(开会)时申请,一并休假。

第7篇

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医保制度对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的支持力度远落后于医保关系转续的社会需求,政策法规还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因此,医保关系转续的成本控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1.控制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成本控制的主体应是政府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其职员。一方面,由于相关的法律体系及制度框架不健全,对成本控制主体即责任人的责任认定不明确,成本控制环节认识不够以及绩效考核不到位,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缺乏对违法认定的细则和相应的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快捷有效的程序,使得医疗保险关系成本控制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一部分成本控制主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在成本控制的实务中,当需要由专业人员对某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评判与推理时,不同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成本分析后的估计、判断与推理结果会有所不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通过审查或实地调查等手段了解需转续的农民工家庭境况,家庭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应适当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收缴一定的统筹费用,这是因为一个区域范围内参保人群越多,覆盖范围越大,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会越强。控制主体方面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促使区域矛盾(表现为各统筹地区制度和规定不一)、城乡矛盾(表现为人群之间户籍、收入不同)和制度矛盾问题突出。

2.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关系转续应大致分为转移和接收两个环节。[6](p79)转移包括关系转移和资金转移两部分,在关系转移方面,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掌握参保人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参保起止时间、中断缴费时间、参保类型、实际缴费年限、享受待遇的起止时间、个人账户记录情况、跨统筹地区转移情况等,因此在共付比例和封顶线的补贴额度方面,政府或个人的成本支出均可能呈现增加的态势。在资金转移方面,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只转个人账户资金,不转统筹基金。由于征缴数额、待遇水平以及财政收入等差异明显,各区域成本核算的人数与诊疗开支的测算不一,货币资金(现金、备用周转金、银行存款)的管理有失理性,资金转移无形地增加了转入地成本支出偏差,造成政府测算偏差,由于有些医保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影响最优化筹资方案的选择,增加了转入地经办机构的财务风险。

3.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有一个控制方法的问题,即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医保基金管理的会计核算[7](p25),这种核算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它是以收入和支出作为现金实际收付的依据,仅反映医保基金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财务支出,却不能准确地反映没有用现金支付的那部分隐形债务,是一种静态记录的方式。譬如,医疗服务供给方给参保者提供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的债务或者个人账户的使用未记录的费用等,这样一来,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工作不得不使转入地接收健康状况差的农民工以及由此增加的管理难度产生的成本难以估量。

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续的成本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环节多,难度大。如何达到成本控制制高点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续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成本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各统筹单位或地区的医疗保险政策不一致。当前,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以地市级为统筹单位,而新农合以县级统筹为主,较低的统筹层次导致各区域分割运行。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社会状况、人口结构和经济实力有所不同,使得费用征缴比例、享受待遇、账户管理及门诊特殊病种报销比例、基本药品、诊疗、服务设施的目录范围等不一致。另一方面,各统筹区域的卫生资源总量有所差异,政府部门根据资源总量确定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出台的政策和法规也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床位费补贴、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偿付比例等等。这两方面产生的缺陷导致在一定层面上很难发挥规模效应,弱化了风险分担的效果,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风险,降低了基金风险分摊的效率,使得各区域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差异明显,即便是一个省内的各个市、县之间也都存在不均衡待遇。政策不统一也可能增加了折算和缴费认可的成本支出,不利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续。

2.各地医保机构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我国医疗保险呈现碎片化现象,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困难难以消除。如何有效控制医保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是实现医保关系转续无障碍化的重要保障。统筹层次低、制度分割运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更是影响医疗保险关系转续便捷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基本上是以地市级为统筹单位建立的信息网络,较发达地区甚至以省级为单位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使得医保关系转续在全省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但仅仅以地市级或省级为统筹单位建立信息网络化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性大,不仅仅是在一个省或市区内流动,区域经济差异较大使得跨省流动更是普遍,而在我国,很多省与省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不能实现省与省之间的医疗资源和政策的共享与通融,这样一来,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存在困难,重复参保、补缴保险所发生的成本难以得到监督和控制,使得转续的成本难以降低。

3.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尚未成型。众所周知,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有关人员作出重要决策而提供的关键信息。为此,会计信息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8](p19),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实现预期目标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费用。随着农民工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自由流动频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医疗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加之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特殊性及专业性强的特点,医保机构经办人员尚未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成本,一旦此环节出现了问题,收支的成本不实、收益有虚,资金运营方向不明,将导致难以根据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评判和决策,而造成医保关系转续成本的增加。

4.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三项制度缺乏衔接机制。当前,我国三大保险制度基本处于分割运行[9](p133)、独立管理的阶段,在缴费机制、共付比例和享受待遇方面,三大保险都存在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在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医疗设备方面差异明显,特别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工跨区域就业参加转入地职工医疗保险门槛高,转续程序复杂,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既不利于实现人员流动和社会融合,又不利于通过互助共济来分摊风险,从而很难维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无形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成本与开支。

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成本控制的建议

现阶段,人人享有医保大体上已实现,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相应的医疗待遇。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地政策差异大,立法层次低,加之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状况差异明显,不同区域利益分割严重,因而在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成本增加迅速。为实现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中成本的平稳控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构建统一的覆盖面广的就医费用监控网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了解甚少,而他们的费用节约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医疗保险支出成本的数量。对此,省与省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可构建统一的就医费用监控网络,及时查出农民工超支的医疗费用以及诊疗项目,对于超支的部分由本人承担。同时,就医费用的监控网络对医疗机构提供过度服务和诱导需求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医院,参保就医人数会比一般医疗机构增多,应通过就医费用监控网络手段建立更为严格的医疗支出成本的控制,医疗机构提供过度服务的情况能被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医保经办机构的信息网络平台,因此,构建省与省之间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医疗资源和政策的共享与通融,从而监测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非常重要。

第二,深化人员编制和结构的动态管理改革。深化人员编制与结构的改革能提高医保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管理成本。当前,一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缺乏对基金支付及其预算的能力,加之现行的人事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一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使得能进能出和效率与激励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失严重。同时,一部分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因此要加强人员编制和结构的动态管理改革,及时观察和预知人员的不合理行为,建立能进能出和工作绩效考核激励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农民工在医保关系转续中成本控制的效果。

第三,整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安排。整合三大保险制度不仅仅能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医保关系自由转移,实现全民覆盖,降低医疗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管理的成本。目前,不论征缴费用、待遇水平、筹资机制还是管理体制,三大保险制度设计分割运行,缺乏衔接,使得不同保险制度的差异造成的不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社会地位、户籍制度和收入水平等的不同也带来风险抵御能力的差别。鉴于此,整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安排,应积极引导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循序渐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统一征缴费用、待遇水平、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互助共济来分摊医保基金风险,增强财务管理筹资机制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减少医保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第四,构建统一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当前,农民工自由流动给转入地经办机构医疗费用支出带来某些不可预测的结果,因此,医保机构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即基金收缴实行申报、审核制度,医疗费用保险实行复核、签批制度)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成本,让专业人员依据质量标准提供会计信息的环境,即维护财务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立法及专门审计机构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计信息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查,全面测算会计信息质量,为控制成本支出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结语

第8篇

一、强化生育保险制度更新改革必要性

强化职工生育保险更新改革势在必行,保险制度对于有效的预防新生儿疾病导致的缺陷以及死亡机率极为有利。可由源头层面入手,令人口素质优化提升,并可良好地降低家庭以及整体社会的压力与负担。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讲,孩子的正常、健康无比重要,而从社会、政府高度来讲,婴儿死亡与疾病率则反映出人口的健康发展以及整体社会持续建设的核心指标。在建国之前,婴儿出生死亡的机率在我国极高,为千分之二百,而在建国之后该数据快速下降,到2008年,我国婴儿死亡百分比为千分之十四点九,该水平跻身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行列,然而仍然较发达国家水平具有一定差距。为此,我国继续全面关注新生儿生育健康与良好成长,颁布了新生儿筛查疾病规定以及缺陷防范管理办法,对提升新生儿的生长健康以及生命质量,提高人口素质,节约新一代的养育管理成本,发挥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调查分析,我国每年缺陷儿童占到总体出生比例的百分之四至百分之六,该数据并不涵盖日后生产过程中发觉的缺陷问题。缺陷新生儿将导致我国蒙受显著的经济损失,进行缺陷儿童的救治养育医疗经费支出高达百亿元。虽然,新生儿无法选择母体,然而社会却应全面发挥保障胎儿安全、令新生儿与婴儿享受应有保险制度的人性化作用。

二、完善职工生育保险科学策略

1.提升认识,多渠道筹集基金

职工生育保险管理的科学完善,需要提升全员意识,明确生育保障科学必要性。各级单位、企业责任人均应明确女职工在生产实践、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特殊职能作用以及全面贡献。应给予社会弱势群体的殷切关怀、全面支持,科学开展职工生育保险工作。不应将育龄女职工看成是负担,更不应将生育保险视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包袱。应由思想层面上升到全新的高度,扩充生育保障管理制度的范畴,实现全社会的统筹管理。应利用人大立法以及政府管理制度,依据属地化管控的科学原则实施。使没有履行生育保险保障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生育保险管理制度并应履行保险登记以及年审管理体制。为更好地开展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应多渠道筹集基金。可利用扩充收缴覆盖面、实施资产变现以及相关生育保险经费附加税的筹集。再者,针对生育保险专项基金具有丰富结余的统筹区域,可履行生育保险差别费率行业管理制度,降低参保机构面临的缴费压力。

2.完善生育保险体制建设,健全政策体系

就新生儿筛查疾病管理相关规定,应研究制定有效的社会保障管理配套政策,扩充对新生儿保障医疗的建设力度。同时,应继续巩固生育保险体制建设,依据生育保险应用基金状况,良好地扩充支付基金的总体范畴,丰富待遇支付相关事项,令围产期的相关健康保健经费囊括至生育保险总体支付基金范畴。再者,应扩充生育保险整体覆盖范畴,令其统筹管理层次水平优化提升。应逐步囊括非正规行业就业人员、从事自由职业的大众群体至生育保险保障范畴。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优化提升,在积极开展全民医疗保障的现实环境下,应持续的优化生育保险管理政策系统,令生育保险保障内容趋于丰富性、多样化与全面性,进而真正推进职工生育保险管理体制逐步向全民生育保险管理体制的良好发展与过度。总之,针对职工生育保险管理科学效用价值,我们只有提高认识,积极开展生育保险管理,扩充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畴,多渠道筹集经费,完善生育保险体制建设,健全政策体系,方能实现良好的人性化服务管理目标,创建和谐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作者:唐敏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医疗保险事业处

第9篇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世界卫生组织曾赞誉我国用最低廉的成本保护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但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我国的卫生事业,就会发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明显,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群众对卫生工作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1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看病难主要表现在:(1)到城市大医院就诊难,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经常是人满为患;(2)找专家看病难,病人往往要排队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专家;(3)农民看病难,目前农村大多数卫生院(室)医疗设备落后, 人才匮乏, 难以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 导致农民就近看病困难。看病贵,贵就贵在城市大中型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高,脏器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昂贵,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

2 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

2.1 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医疗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过去,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走的是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子。但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这是以影响群众利益和加重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优秀医务人员负担为代价的。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快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

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

2.3 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相当多的群众靠自费就医:医疗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覆盖面太小。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没有参加。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保人员没有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患病群众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

2.4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出现了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三个因素:(1)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由于政府投入水平过低,医院运行主要靠向患者收费,从机制上出现了市场化的导向。群众医疗交费,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务人员的工资、补贴,一些医院靠贷款、融资购买高级医疗设备、修建病房大楼,相当一部分要靠患者负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2)一些医院管理不善,医药费用快速增长。造成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看病贵,群众难以承受。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医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不仅加重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也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和卫生行业的社会形象。(3)卫生部门监管不力。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卫生主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但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

2.5 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我国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监管难度大。药品作为商品,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药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应该下降。但我国的药品却出现价格上升,越贵越好卖的反常情况。

3 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思路

3.1 建立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的积极性。二是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针对农村和乡镇缺医少药的现状和困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大力支持县乡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完善,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有效解决卫生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三是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快社区卫生发展,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改革运行机制,增加政府投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步伐, 逐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努力降低个人负担总水平比率: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各类人群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要扩大保险的覆盖面, 要注意解决国企改制中部分困难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参保资金问题,还要逐步将三资、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医疗保险实施的范围。同时建立起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 多形式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满足参保职工的多层次医疗消费需求。在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同时, 还要强化参保医疗服务管理, 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支出不合理增长, 采取有效措施, 减轻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确保个人负担总平均比率总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处理医、患、药、保四方利益中都要把参保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努力减轻参保者的个人负担。

3.3 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明码标价服务项目: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目录和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目录,其价格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适度放宽特殊医疗服务价格,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档次。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特点,适当提高中医、民族医药的技术服务价格,并改变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式,逐步实行单病种收费。

3.4 切实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针对当前医疗服务管理、医院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方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追求经济利益,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群众经济负担加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监管薄弱等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医院管理,改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具体做法:(1)要明确发展方向,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2)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收费管理,降低医药费用;(4)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拓宽社会监督渠道;(5)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同时,广泛开展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努力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努力为患者解除痛苦,减轻负担。

第10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8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26-02

一、欠发达地区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紧迫性

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保险解决的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处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位置。从目前来看,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已经基本到位: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甘肃省农村低保2006年建制,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由最初的600元提高到了目前的850元,保障对象由78.2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318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0元提高到了65元。到2010年,全省城乡低保资金总量达到了46.61亿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国新农合参保人数8.35亿人,甘肃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了1900万,基本上解决了“病有所医”的问题。而“老有所养”的问题远未得到解决,到2010年底,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为1.43亿人,广大农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低,享受养老金待遇的更低。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总量大、程度高,2009年,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08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农民的收入很低。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424元,定西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02元,按国际通行标准每日每人1美元计算,贫困线约为2500元人民币,定西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刚刚超出了贫困线,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未富先老”问题十分突出。二是贫困人口多,按人均收入低于693元测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人均收入694~958元测算,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全国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60%以上集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况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人口经济保障能力大大降低,靠其自身无法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老后更贫”现象也就随之产生。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自实施以来,全国试点地区已有5199多万人参保,占试点地区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总数的78%,1633万名农村老年居民已按月领取养老金。然而,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口覆盖范围有限,保障水平低。已有的保障措施明显带有临时性特征,缺乏制度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居民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定西市的漳县和安定区是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县、区,从实施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策和立法相对滞后

与农村低保和医保相比,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起步晚,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是1992年民政部的《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立法层次很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城镇居民,以及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晚,在国家的财力支持上也远远落后于后者。使得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缓慢,相关管理事业的不规范。后来国务院转发民政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意见的通知》作为指导性文件在运行。直到2010年10月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是造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滞后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养老保险法律规范制度设计不科学,可操作性不强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做得好的大多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参加养老保险的也多为农村的富裕居民。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正因为贫困,养老问题才显得十分突出,而这恰恰又是养老保险工作的薄弱环节。所以,当前“保富不保贫”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不能真正达到其目的。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为2~20元/月,共分10档。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大多数农民选择了保费最低档次的投保。以此计算,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如果考虑管理费和银行利率下调及通胀因素,农民领取的钱可能会更少。这点钱对农民养老如何能起到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高、收益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目前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采取属地化的管理方式,以县级为单位统一管理,而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多为“吃饭财政”,难为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提供财政补贴。同时实行县、市、省农保机构三级统筹管理,基金管理过于分散,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加上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不健全,在基金管理中有许多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财政难以执行统一的管理监督,无法及时化解财务风险,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三)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第11篇

根据《*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有关精神,2009年我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案,采取区统筹、乡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自愿的方式,按照*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程序正常开展,主要工作方案和要求如下:

一、工作目标

全区2009年度“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

二、工作步骤

(一)宣传动员及征收登记阶段(*年10月31日前)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召开“新农合”筹资工作会议,具体布置落实有关各项工作,在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广泛深入地宣传2009年度“新农合”参合金的征收工作、方法、时间、任务和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村民委员会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公开“新农合”的基本政策、补偿情况,促进2009年度“新农合”筹资工作顺利开展。

2、征收登记:由各乡镇、村领导小组成员,组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深入农村挨家挨户登门宣传动员,做好申请参合农民的信息登记及代收参合金工作。以去年参合的信息资料(由区“新农合”管理中心提供)为基础,以村委会或自然村为单位,对照农户户口簿信息,逐一核实与登记,以免造成差错。原参合者继续申请参合的,要在原信息表上核实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漏填的项目要给予补填完整;原参合户新增的参合成员用参合农民变更表登记,采用原家庭户的医疗证号;未申请继续参合者以及已死亡的予以注明。新参合的家庭户用参合农民变更表登记,顺排在该村原参合户编号的后面,按流水号码编制医疗证号码。原参合户新增的参合成员和新参合户的参合成员用参合农民变更表分开登记信息。

(二)信息录入阶段(*年11月30日前)

各乡镇合管办的工作人员,按信息表登记的信息内容,要于规定时间内在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提供的网址上完成录入农民的参合信息任务(含补登、纠正错误信息及新增(减)成员、家庭户的信息),并负责完成农民参合信息的核对工作,确实做到参合人数、户数和开征的专用收据上参合金数相符。确保全区2009年1月1日住院补偿正常运行。

三、征收工作要求

1、征收对象:本区内的常驻农业户口、失地农转非未能参加城镇职工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以及农垦系统、华侨农场、良种场、林场、各类开发区中属农业人口居民,可按照属地化原则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征收标准:参合农民每人征收20元(参合保障时间为1年,即:2009年1日1至2009年12月31日),以家庭户为征收单位,每个家庭的农业户口人员要全部参合,不允许缺人参合。去年参合的人员没有变更的家庭户,要将今年农合金专用收据贴在医疗证上;放弃继续参合或迁移、死亡的人员,由乡镇合医办在参合信息表相应名单上注明。参合家庭户人员有变更的,原医疗证收回区“新农合”管理中心作废,换发新的合作医疗证。

3、低保户及计生优待人员

(1)、低保户人员:由各乡镇合医办根据区“新农合”管理中心提供的08年度信息进行变更,以花名册形式经区民政局确认后上报区合医办。

(2)、计生户人员:属计生优惠对象(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的成员)的参合农民,由各乡镇合医办根据区“新农合”管理中心提供的08年度信息进行变更,以花名册形式经区计生局确认后上报区合医办,上述人员个人缴费最后审核无误后上报区财政局统一核拨。

4、开具收据:征收参合金的专用收据由区财政局负责向省财政厅联系,由区财政局负责领购并统一核发。各行政村到乡镇财政所领购专用收据,按审核确认信息表和缴交的参合金,以家庭户为单位,开具专用收据(每户一单)。收据上要对照信息表准确写明地址、参合成员姓名(并标注户主)、证号和金额,信息表与收据上的信息要保持一致。二、三联收据分别交给乡镇合医办和农户。由开票人员在信息表家长姓名左边的空格写上收据的号码,以备查核。征收的参合金任何人不得挪作他用。

5、参合凭证:大于1月龄的参合对象,凭户口簿登记参合信息。刚出生的婴儿(小1月龄),可凭出生证登记参合。没有户口登记的农民,不得作为参合对象登记。符合条件而漏登记户口的本区农民,应及时到公安部门补办户口登记,确保应参合的对象均能凭户口簿及时办理参合手续。

第12篇

医疗与医药行业是息息相关的两大领域,从1997年10月国家政府部门对药品实行第1次降价起至2006年12月底公布的第21次降价止,据统计降价金额已达416.6亿元。其中以2005年9月第17次降价的平均降幅为最大,达40%;2007年1月26日实施的第21次降价总金额为最高,达70亿元/年。降价是为了遏止药品价格虚高,但是老百姓对药品降价却没有感觉,反而“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2006年国家相应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如打击医药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和连续对药品实行降价等,这些政策的推出就是针对当前的医疗体制和药品流通中的不足。目前我国药品销售最大的终端还是在医院,所以把医疗体制与医药行业视为密不可分的一体,要改革必须联动,这是完全正确的。

1 医药行业

1.1 医药行业产能统计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 500种,总产量85.6万吨。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 000余个品种,含商品名的品规约2万种。2005年,我国七大类制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剂、粉针剂、输液和缓(控)释片)产量分别达到3 061亿片、738亿粒、63亿包(袋)、11亿瓶、105亿瓶、49亿瓶(袋)和17亿片。2005年统计汇编的中成药企业1 283家,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中成药品种8 000余种。我国有生物制药企业400多家,其中具备基因工程药物生产能力的企业114家,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疫苗生产企业28家,能生产预防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年产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

但目前医药行业的现状是国内4 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近2/3面临着危机。其危及生存的重要原因,就是药企的研发资金匮乏,投入金额不足销售额的5%(西方发达国家为15%~25%),且大多投入到仿制药上。企业无能力进行创新,所以无法对其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因而屡屡出现重蹈覆辙的低水平重复和无序混乱的市场竞争局面,导致医药行业生存的环境相对较为恶劣,产能闲置的现象比比皆是。

1.2 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2006年1-10月累计,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 622.26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57%;实现销售收入4 320.68亿元,同比增长27.59%,增长率比上年同期上升2.04个百分点;但实现利润为301.89亿元,同比增长9.84%,增长率却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53个百分点(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和中成药工业由于受药品调价政策的影响,分别下降了3.78%和1.80%);而销售费用达518.7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91%,增长率较上年同期却提高了2.19个百分点。与2005年同期相比,医药产业各项指标全线下降,为近10年来增长幅度最低的一年。

2006年1-10月,国有经济类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8%,但较上年的增幅减少1.54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类型企业占整体产业的2.17%,累计完成93.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09%,较上年同期增幅提高0.11个百分点;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企业分别完成2 040.82亿元和1 143.0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6.01%和26.8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4.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6.23%。数据证明,国有经济类企业不如集体经济类型企业更不如股份制和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类企业。

(注:以上数据取自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

1.3 2007年医药行业展望

2007年,政府控制居民用药成本、减少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虚高利润的政策方向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同时,医药行业中的很多体制问题也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政府改革进程中,仍然会继续“牺牲”企业利润。像对2006年前10个月统计一样,行业的需求增长没有太大问题,但行业盈利空间仍然将面临压力,所以2007年的利润增幅很难出现大幅回升。

1.4 医药行业对医疗事业的贡献

为了弥补财政对医疗机构补贴过少而造成的缺口,政府允许医疗机构在药品销售上顺加加价15%。目前虽然医疗服务收入有了较快的增长,在医疗机构收入组成中的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由于医院普遍倾向于采取“高收入-高投入”的经营模式,医疗服务收支缺口反而逐步加大,所以药品加价上的盈余收入,是医院重要的利润来源。从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和平安证券统计的数据(表1)可以看出,在1995年至2004年这10年中,药品对医疗机构的补贴从约25%到45%左右(有报道说,在一些城镇医院已高达60%~70%)。

2 医疗体制

2.1 医疗体制改革思路、原则及制度

改革发展的初步思路: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维护公益性质。所有医院不分隶属关系,均由当地卫生部门实施全行业管理的体制。实施药品收入分开,切断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医务人员收入分配机制,扭转公立医疗机构盲目创收倾向,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等。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条基本的原则:一是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二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制度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者同步改革、同步推进;四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要着力建立四项基本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2.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运行状况

2.2.1 医疗机构数量分布

中国卫生部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总数达二十几万个,比上年增加1 457个。按照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划分:目前共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13.2万个,营利性医疗机构15.6万个 。按照医疗机构的属性划分:在众多的医疗机构中,医院有18 70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万个,农村乡镇卫生院4.1万个。按照医院等级划分:三级医院946个(其中:三甲医院594个),二级医院5 156个,一级医院2 714个,未评定等级医院9 887个。尽管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数量比达到52.17%,但其拥有的病床比仅为3.99%,到民营医院就诊的人数比更少,只有3.26%,这直接导致了民营医疗机构客户资源严重匮乏、规模普遍偏小、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的产生,完全起不到弥补国有医疗资源的不足,分流病人的目的。

2.2.2 医疗机构诊治病患人数分布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23.05亿人次,与2004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数增加0.82亿人次,卫生院诊疗人次数减少0.04亿人次。按照医疗机构的属性划分:医院13.87亿人次,占60.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59亿人次,占2.6%;卫生院6.99亿人次,占30.3%;妇幼保健院(所、站)0.97亿人次,占4.2%。按照医院等级划分:其中三级甲等医院诊疗人次3.17亿次, 占全国总量的13.75%,占城市医院接诊总量的22.86%。按照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来划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2.23亿人次,占96.4%;营利性医疗机构为0.75亿人次,占3.3%。其中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医院、卫生院占总诊疗人次数的87.8%。

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总体病床使用率为62.9%,三甲医院达到了92.7%,其中卫生部部属综合医院更高(达100.2%),而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为37.8%。占医疗机构总数量仅为0.20%的三甲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医院成为医疗市场的主导力量,可以看出病人就诊选择以及医疗服务资源过度集中,这是中国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缺陷之一。

2.3 人均医疗费用支出

卫生部统计数据表明,在药品整体价格回落的5年时间里,无论是门诊病人还是住院病人所负担的医疗费用不降反升(见表2)。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提高检查治疗费用外,针对降价而广泛使用替代药品也是重要的原因。由于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平均价格水平,所以再次加重了病人的负担。

3 医疗体制改革与医药行业发展之辨析

3.1 财政投入与药品价格

医疗体制:无论是从中国政府的统计结果,还是从WHO的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政府在全民医疗保健体系上投入太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1993年开始,10余年的时间里政府每年投入到医疗保健体系的总额始终不足医疗费用总支出的20%。所以政府财政在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的同时,必须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目前医院的收入50%左右来自于药品方面的补贴,成为医院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医院为了在药品销售上获得更多的利益,在保证“招标价格15%加价率”规则的前提下,可能会要求医药工、商企业做进一步的让价,这让价的方式之一通常是通过额外赠送药品来实现的。医疗单位作为药品购销的居间环节,已经在整个价值链中演化成为绝对的主导力量。

医药行业:目前降低价格无法改变利益分配,影响生产企业是不可避免的。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医疗机构与制药企业为继续牟取高额利润,会利用各种手段促使进入降价名单的药品悄然退出市场。对此,政府凡发现医疗机构销售降价药品的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明显下降的,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违规行为的,及时予以纠正,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与此同时,政府对于药品价格的管控向着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对药品价格管理方式更强调以差异化原则对待不同的产品,这将促进药品的创新和廉价药品的使用,会给创新驱动型制药企业以及廉价药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这些企业未来遭受到的降价因素冲击可能小一些。

3.2 社会医保体系建设

医疗体制:医改方向是全民享有医疗保障。但是在我国医疗保险覆盖面过窄,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体系缺失,使得作为福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医保明显缺乏公平性。所以必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构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网,合理调整医疗资源,对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是十分有利的。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必再担心运营成本。2007年浦东新区政府将对社区服务卫生中心先按常住人口把基本款项拨到位,再根据“第三方”专家核准它们的运营成本,补足不足费用。对传染病医院和肺科医院,则特事特办。在2007年的卫生资源预算中,明确“托底”,既保证职工有合理收入,也使医院有足够的费用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近期在北京推行的社区基本用药由政府采购、集中配送、零差率销售等举措。由于社区零差率配送药品量大面广,市食药监局把社区零差率配送药品列入重点监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果对这些药品的价格自行上调,则医疗保险基金将不予以支持。同时推行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方法,为控制医疗费用而推出的定额付费和单病种付费医疗费用结算方式等。

医药行业:基础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以及病人就诊分流策略的实施,将削弱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国有大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除了一些住院用药品种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外,其余易产生“大处方”的高价药品采购量有可能会直线下降。预计5年后农村医药市场将超过450亿元,其中80%由财政支付。所以随着普药在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大量使用,一些以普药生产为主的大型制药企业将获利,因此生产企业必须考虑医药营销重心不断下移到普药主要消费区域的问题。

3.3 医疗体制机制

医疗体制:病人就诊选择以及医疗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国有医疗机构通过快速提高就医病人的服务强度(不完全是服务质量的提高)的方式,以谋求取得更多收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加大,病人负担明显加大。因而对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家,以此来遏制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导致医疗费用水涨船高的趋势。“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革医院“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要降低药品价格,在建立“医药分家”医疗体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严密的反商业贿赂制度。因为医药分家只是解决了医院偏好采购高价药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医生作为个人收取回扣的问题,因为无论医药如何分家,处方权始终掌握在医生手里。以法治医可能会是一个帮助医疗体制改革得以实施的一种法律手段。

医药行业:历经21次行政降价,药品价格水平逐年回落,医药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病人负担却并没有减轻。提高国家对医保体系的支付比例,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虽然本身并不会给医药行业带来明显的影响,但随着对国有大型医院管控力度的加大,未来“收支两条线”或类似政策的执行,过去因医院占款因素引起的医药商业企业应收账款过大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据了解,卫生部将会制定《医疗机构接受药品赠送管理办法》,将药品赠送明晰化,医疗机构逼迫药品销售方做出的“暗扣”让利将被划定为商业贿赂,医药工、商企业将借此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3.4 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 根据90多个国家的经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应作为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国家按照“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原则,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政府招标组织国家基本药物的生产、采购和配送,并逐步规范同种药品的名称和价格,保证基本用药,严格使用管理,降低药品费用,以保证百姓可以用上低价药。

医药行业:流通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致使制药工业在正常的药品交易过程中失去话语权,严重制约了行业的正常运转。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处方药所在的医院市场面临较大的行政和舆论压力,药品使用会逐步走向规范化,与此同时也给OTC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将会带动我国OTC市场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