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场经营体系

市场经营体系

时间:2023-06-28 17:4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场经营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场经营体系

第1篇

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企业财务管理一直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市场经营型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 市场 经营 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向市场化、经营化方向发展,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经营的实际需要,构造一套与财务管理的地位、作用、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实现市场经营型管理的飞跃是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经营型的财务管理体系是一种以现代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营性主动式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运动围绕市场进行的的管理,是通过市场为主体,建立企业资本经营中心,从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管理。而现代市场经营性的财务管理,是企业领导的首席参谋和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它关心的是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反映投资者投入资本的收益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又通过一系列现代科学管理财务的理念,运用各种预测、决策的方法,发挥着运作全部资本,优化资本结构,促进提高资本经营效率的作用。

从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系的经营管理机制,才能具有持久的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则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下,如何发挥企业财务管理市场化经营的重要作用,指导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是企业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牢固树立市场经营意识,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及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企业资金是在市场中消耗的,也是在市场中循环后增值并回收。有了市场,资本才能有效运行,财务管理活动才能开展起来,才能够实现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企业的整体管理战略是围绕市场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就必须针对市场运作来实现对企业资本进行规划管理。

企业市场经营化战略目标的实施,必须要使财务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经营意识。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企业在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具体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就必须实行资本经营型管理,风险和机遇同在,这就给企业财务管理者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要有广泛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又要有良好的现代数学、法学、和网络技术基础,能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为企业制定相应的理财策略,同时能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因此企业应该重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

同时,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对于有突出贡献和创新能力的人员,应实行奖励制度。通过绩效评价引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增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不但要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还要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变化莫测,用户需求和竞争对手等情况,对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因而我们应重视风险,增强风险意识,分析风险性质,制定风险对策,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提高企业经营协同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这就要求企业细化成本,强化预算管理,做好企业强而有力的销售策略,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

企业应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作,掌握企业资金的详细用处,尽可能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安排企业工作。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上到企业领导,下到企业员工,都要形成全面的预算思维,应用先进的信息系统软件,形成完备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三、加大企业资金管理力度,强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要做到资金的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企业应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从资金的筹集、原材料的采集、产品的生产、销售市场的开拓、资金的支出及回笼等众多企业管理活动,都要以财务内部管控为基准依据。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经营、行业和经济环境,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实施,国内许多大企业已经认识到,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中心,而资金是企业内部流动性最强、安全性最差的资产,财务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内部控制就是给企业建立一套免疫系统,以确保资金安全、高效、有序地运作,这就必须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加强对企业财务内部的控制力度,这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和不可逆转的趋势。

要积极推进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建立起了产、购、销、存一体化的内部财务管理系统,适应企业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战略需求,挖掘资金使用潜力,加快资金循环流通速度,使企业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依托网络技术全球化发展,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向以集成化管理为特征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转变。财务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趋势。它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手段,对企业流程进行再造、建立和优化的财务管理组织模式,实行人本管理,充分调动财务人力资源的信息潜力,以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在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效率和水平的基础上,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财务管理信息化正好适应了企业市场经营化的趋势,适应了财务管理市场化、经营化方向发展的需求。通过信息化财务管理,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务信息的无纸化、资金收付的电子化、工作方式的网络化,以及数据、报表在线处理、远程传递等,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统一。因此,加快企业全面管理信息化进程,改善企业管理,尤其是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胡桂萍.谈如何构建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甘肃农业.2009.10(10):71-72.

[2]付雷.构建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23):79-81.

第2篇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105-04

在坚持前提下,以供销合作社为市场载体,探讨现行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创新,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农产品生产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尚不够完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些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规模小。农产品的生产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缺乏支撑服务系统,具有独立产权、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

(二)质量难追溯。它从表面上看是成本问题。以蔬菜为例,定量检测其所含农药性质和含量,一个样品的检测费用要2000元,检测时间需5~7天,这对每天成百上千批次进入城市批发市场的蔬菜,一一检测根本不可能。给农产品加包装并打上条形码便于检测,但包装投入就要增加10%~30%的成本。这实质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由千家万户生产,农业不实现规模化生产,专业合作社不普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没有保障。追溯制只能靠农户组成的协会或更大的农民组织来统一执行,并消化减少成本。

(三)流通环节多。由于农户弱小和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难以实现标准化和规模化,导致农产品进入终端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难。以蔬菜为例,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过5~6个环节,即种植户农村经纪人一级批发商或者商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通过这种渠道销售的蔬菜占到了消费总量的70%以上,其他部分由超市等新型渠道供应。

(四)物流成本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不仅环节多,而且在各个环节还要发生诸多物流费用,无论进入产地批发市场还是进入销地批发市场,经营者一般都需要缴纳进场费、摊位费,还要支付工资、吃住等人员费用。在零售环节,至少也会支付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多种费用。由于在途时间长,鲜活农产品在常温或自然条件下流通,也必然会造成腐烂等物流损失。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在运输过程中腐烂的果蔬近1亿吨,损失率达25%~30%,直接损失达1000亿元,这些自然要计算到物流成本中。

(五)信息不畅通。“菜贱伤农”等现象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因为城市对蔬菜的需求不足,也不是因为农民种的菜太多,而是因为农产品产销信息不通畅,导致农产品产销不衔接。一方面,这缘于农民了解农产品需求信息和生产信息困难。现阶段,农民对于农产品生产和需求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从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获得的信息很少。另一方面,目前农产品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低下,众多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未配备必要的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仅有39%的物流服务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农产品物流信息的能力。

二、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市场载体的特征

解决以上突出问题和矛盾,必须在坚持的前提下,对现行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进行创新,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而作为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所依托的市场载体,兼具以下特征:

(一)公益性。这个市场载体,应该是一个得到政府支持的带有显著公益色彩的为农服务组织。一般市场主体的自私逐利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成为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首先这既是分散经营、在市场交易中居于弱势地位、很难分散和转移风险、在农产品的收益分配上居于劣势的农民的强烈愿望和必然作出的选择,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普遍期待和召唤。只有以这种带有公益性的为农服务组织作为基本市场载体,在政府支持下,发挥其整合资源的功能,才能实现其与相关市场主体共同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目标。

(二)中介性。目前,农村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一家一户的农民实力弱、规模小,运销能力低下,市场信息闭塞,流通成本较高,农产品很难变成商品。作为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所依托的市场载体,其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和组织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但农民更需要一个市场载体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发挥衔接功能。也就是说,这个市场载体作为一个经营服务的综合平台,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的服务。

(三)盈利性。作为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所依托的市场载体,应该是一个经济组织,是一个市场经营主体,而不能是一个完全行政化的机构,这是因为不具有市场运作手段的完全行政化机构,不可能全程参与或提供农民所需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同时他也相对缺乏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内生激励。而作为一个实施市场运作的经济组织。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应分享整个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中的利润。他只有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润,才能为农民提供可持续的服务。

(四)系统性。首先,这个市场载体需要具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的基本条件。产前能够为农民提供种子的选择、种苗的培育、土壤的测定和复合肥的配比等科学的指导和服务,产中能够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服务,产后能够为农民提品的收割、包装、运输、品牌的培育等服务。其次,他应是一个以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联合的系统经济组织,凭借这样一个系统经济组织,一方面高效组织农产品的流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另一方面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解决食品安全提供一个抓手和载体。

(五)根植农村性。这个市场载体应当产生于农村特别是农民的合作,对农村和农民有感情,能够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在遇到风险时与农民分担风险,获取收益时与农民共享利益,具备贴近农民,了解农业、农村,

全方位参与农民生产生活,特别是从生产人手直接组织服务农民的能力。而这个能力不是一般市场主体所具备的,不同于上述自下而上的系统经济组织。一般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往往在地域上带有明显的局部性,所涉足的经营服务领域一般比较狭窄,所能提供的服务在内容上缺乏综合性,特别是一般市场主体难以克服与农民交易成本的阻碍,因此,很难与农民在生产生活上建立起全方位的密切联系,进而赢得农民的信赖。

三、供销合作社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优势

供销合作社符合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市场载体特征的一般要求,具备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明显优势。

(一)供销合作社天然是农民的盟友。供销合作社起初是由农民入股组建的,是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原始积累是农民的股金,其性质也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乡村供销合作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解放初期,一直是我国物资生产资料分配的一个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变成了政府的一个部门或全民大集体的企业,但在这一过程中,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拓展了经营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后,伴随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供销合作社实现了快速扩张。在体制转轨的上世纪90年代,供销合作社陷入网破、线断、人散的境地。进入新世纪,供销合作社在逆境中觉醒,坚持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致力于建设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重新回到了农民中间,成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特性,使其服务“三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具有其他市场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具有为农服务的光荣传统。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办社宗旨,供销合作社自创立以来,不管其内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多大变化,从未离开“三农”,特别是基层供销社的职工来自农家,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具有融入“三农”的先天优势。第二,点多面广,综合发展。供销合作社拥有相对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既能直接面对“三农”,又能形成经营规模;同时,供销合作社既经营工业品又经营农产品,既搞流通又参与生产加工,推进生产流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已涉及农村各个领域。第三,具备进入市场的能力。供销合作社以流通为本,曾经是连接城乡的主渠道,目前仍然是连接城乡的重要渠道之一,具有进入市场、开辟市场的传统优势。第四,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供销合作社通过经济活动为“三农”服务,其基层组织和公司企业是经济法人,联合社可承接公共资源、行使政府委托职能,因此,具有吸纳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

(三)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山东省供销合作社顺应时展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其为农服务的实力日益增强,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推进生产流通信用合作综合发展,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过程中,供销合作社的出资企业如雨后春笋,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基层组织重新启动、快速成长壮大;经营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又顺应了农民的传统需求;经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工业品下乡到农产品进城,拓展到为社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直到为农民和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服务,其服务领域覆盖了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艰苦探索,扎根于农村且根系最发达的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主渠道作用又日益凸显出来。

四、供销合作社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基本依托

由基层供销社、供销合作社出资企业和县级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形成的“三位一体”的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构成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基本依托。

(一)基层供销社。作为以直接有效组织和服务农民为根本任务,以搭建平台、综合发展、构建体系为基本目标的基层供销社,正在成为沟通城乡流通的枢纽,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基层联合组织,农村融资服务体系的基本载体,拥有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组织、跨越一二三产业、以先进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服务业务的综合性为农服务组织。目前,山东省的基层供销社正在普遍参与和推进四个方面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设经营服务终端,全面参与和推进包括日用品、农资和再生资源经营网络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推进包括大田作物在内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积极开展购物、餐饮、洗浴、再生资源回收、幼儿园、敬老院、物业管理、大田作物生产经营服务等综合经营服务,广泛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探索建立农村社区综合经营服务组织创造条件;四是扎实开展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探索搭建以合作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融资服务平台。

(二)供销合作社出资企业。供销合作社的新型出资企业,产生于建设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的过程之中,同时又成为带动农民和供销合作社进入市场的骨干力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的公司企业在建设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中呈现出迅速恢复发展壮大之势,并形成了供销合作社公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进入新时期发展轨道的100个县(市、区)相继组建起供销合作社主导的公司,其中起步较早的县级供销合作社已同时拥有了日用品公司、农资公司、农产品公司和信用担保等公司,基层供销社在建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其公司企业展现出更迅猛的发展态势,建设一个服务链就发展起一批项目和公司。与此相辅相成的是,由于解决了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与农民合作的问题,供销合作社的出资企业特别是县域供销合作社的出资企业,在支持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和零售服务终端,建设农民需要的服务链,特别是建立包括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融资服务在内的支撑系统等方面,发挥了日益突出的作用。

(三)供销合作社联社。供销合作社联社的基本属性可以概括为“事业单位、参公管理,经济组织、市场运作”。联社机关自身没有经营活动,不是经济实体,但支配所属企业的资产运作,基层供销社的资产也由县联社监督管理。在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改革发展中,联社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和整合作用。适应建设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特别是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需要,山东省有80多个县(市、区)依托供销合作社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不断加强以县联社为基础的各级联社建设,拓展了联社功能,加快了联社职能转变。

五、供销合作社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关键环节

构建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综合作用,以创建品牌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完善各种经营服务功能和手段,创新商业模式,与农民及相关主体共同建立从生产到市场终端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加快基地建设,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立足当地产业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发挥县联社的组织协调作用,依托基层供销社和农产品龙头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直接租赁等方式,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农民作出示范。在成功示范的基础上,以各类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组织农民加快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并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操作规程,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

(二)完善配套服务,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依托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龙头公司,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或加工区域配备土壤检测、产品质量检验、病虫害防治等仪器设备,加快建设鲜活农产品预冷、整理、加工、集货等设施及冷链物流系统,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生产经营环境。根据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不同需求,发挥供销合作社传统优势,在农资供应、农机服务、技术咨询、加工储运、市场销售、信用合作、互助保险等各方面提供并不断完善经营服务,形成农产品生产经营完整的服务链,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三)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农产品规模经营。以县级供销合作社或基层供销社为主导,吸纳专业合作社入股,组建县级农产品经营公司,使其成为带动县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龙头。省、市两级联社发挥系统优势,推进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区域发展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努力搭建农产品信息、合作、交易平台。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的经营服务设施,以改建、扩建为主,加快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促进农产品有序流通。

第3篇

关键词:财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6日

一、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现状

近年来,财产保险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以陕西省为例,2014年省内24家财产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总计达到1,600,037.96万元,同比增长率为16.73%。但是,不能只看保费收入而评价公司,应该用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来判断公司经营水平。目前,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非财务指标较少。有些财产保险公司仍然对非财务指标不重视,认为只需财务指标就可以得出经营绩效,这一理解是片面的。经营绩效是一个公司的整体能力体现。它既需要财务方面的能力体现,也需要非财务方面的反映。非财务方面可以用非财务指标说明。非财务指标包含很多方面,本文关注的是产品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市场能力的指标。产品开发和组织管理都需要人才,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动力和推手,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对于财产保险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和命运。同时,人才也是公司产品开发与组织管理的中坚力量,所以公司人才储备方面的指标应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市场能力是经营能力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说明着公司目前的实力和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市场能力包含有市场开拓与市场保持及产品线长度等方面能力,它们应得到关注。

(二)反映业务质量指标较少。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个财产保险公司都急切地想扩大市场规模,赢得更多保费,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有的保险公司将财务资源与保费规模相挂钩,导致小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费用资源,不断盲目地扩大保费规模,而忽视业务质量,致使赔付成本逐步攀升,公司盈利逐渐减少。如果长期下去,看似公司保费节节攀升,但忽略了赔付成本,实则是处于下降的。所以,应该重视反映业务质量的指标。

(三)与费用相联系的指标较少。目前,各财产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费用高。纵观这些费用,有的费用是用在了业务发展上,例如日常展业费等。而有的费用却和业务的开展不相关,例如大量的激励费、耗材费等。这些费用没有直接用到创造价值的业务上,没有对公司的经营绩效的提升做贡献,不利于公司的经营和长期的发展。控制费用是目前财产保险公司都急需解决的事,因此与费用相联系的指标应受到重视。

二、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构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它既是标杆,也是目标。本文在构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时,指标较多。所以这些指标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这些原则能更好地促进经营绩效的评价。主要包含以下五项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保证指标的选取过程是具有科学性的,是符合经营绩效相关理论的。首先,要大量阅读文献。需参考相关文献,以文献为基础;其次,要结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财产保险公司的发展,做到有的放矢;最后,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必须要既能很好地反映经营绩效,又符合科学性原则,而不能与经营绩效脱离了关系。

(二)关键性原则。关键性原则要求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性指标。即最能准确客观地体现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指标有很多,没有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不能把每一个指标都选取,只能选择最能够代表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必须要在工作量和选取的指标具有代表性、客观性方面仔细权衡,使得选取的指标既能客观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又具有可操作性。

(三)兼顾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原则。以前,财产保险公司在评价经营绩效时,都只注重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可以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经营情况,但却不能体现公司其他方面的情况。这样经营绩效评价就不客观。所以,需要增加非财务指标来反映经营绩效。非财务指标评价也涉及到公司很多方面要素。它一般体现的是公司的储备力量及长期能力,所以也应在财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为各方信息需求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四)层次性原则。一个完整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含有多个指标。这些指标不是平行的,它们归属于不同的层次。同时,它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权重分配,确定好权重后,可以先进行每一层次的评价,然后做出总评价。这样,结合各个方面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使得评价的经营绩效更贴近公司实际情况,更加真实。

(五)可操作性原则。设计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时,可能会有较多指标。这些指标有的可以通过计算来衡量,有的指标则不能进行衡量和相互比较。所以,应该选择有准确数据来源、可以通过计算进行评价、并且评价结果能够分析比较的指标。同时应使得各指标的计分方法和度量标准保持一致,可以进行对比,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最后要求用体系评价出结果,并且可以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所以,可操作性的指标才可能被纳入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中。

三、构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标准

本文在构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时,选取指标的标准和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财务指标的评价。财务指标的评价依然是经营绩效评价的重点,应继续加强财务方面的评价。财务指标的评价相对来说已非常成熟。本文选取了盈利能力、偿付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四个财务方面的指标评价,力求通过以上四方面财务评价,更客观地反映出财险公司的财务能力。

(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在对财险公司进行财务评价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其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才是完整的、全面的。非财务指标一般反映的是公司的长期能力以及潜在能力。它是说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本文构建的非财务指标评价主要是两方面:人才方面和市场方面。人才在公司间的竞争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是公司不断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市场方面指标评价可说明财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和所处的市场地位等。在评价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时,不能只关注现阶段的指标评价,也应重视公司未来发展能力的指标评价。经营绩效评价反映的应是公司综合能力。所以,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既可以体现出财险公司目前的能力,又可以反映公司未来发展能力。这样,经营绩效的评价结果才会是更加真实、客观、全面的。

(三)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可操作性。一般而言,财务指标评价都是可量化的,计算出来的结果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但是,有的非财务指标则不能量化。它更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得出的结果可能准确性较差,而且也不方便于对比。所以,应选择具有可靠数据来源、能通过计算得到量化的结果、结果可比较的指标。

四、构建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保险业是一种特殊行业,它通过同时增加保费收入和控制赔付的风险来获得利润。另外,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存在非财务指标较少、反映业务质量指标较少、与费用相联系的指标较少等问题。同时,构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时,必须遵循上文分析的五项设计原则和三项构建标准。

本文在阅读并参考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现状、设计原则、构建标准的分析,构建了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共有三级指标。首先,一级指标是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其次,有九个二级指标:盈利能力、偿付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产品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市场保持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财产保险种类健全程度;最后,有十六个可以量化、比较、分析的三级指标。具体指标的选取如表1所示。(表1)

五、结语

完善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公司改善经营情况,提高经营水平。为了增强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应加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运用。并且公司内外部信息相关者都需要参考经营绩效评价结果。本文通过分析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现状、设计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五项原则、构建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三项标准,构建了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克服了以往较少关注非财务评价指标的缺陷,增加了人才方面和市场方面等非财务指标的评价。这样,使得评价体系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段铷,晋颖.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2]王影,梁棋.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的分析[J].商业时代,2006.15.

第4篇

随着“信用柯桥”建设的逐步深入,2015年8月,中国轻纺城天汇窗帘窗纱市场(简称“天汇市场”)召开市场诚信文明经营联盟(简称“诚信联盟”)第一次大会暨联盟成立大会,并设立理事会作为联盟日常办事机构。随后,《天汇市场诚信文明经营考核细则》出台并于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目前,天汇市场诚信文明经营蔚然成风,“诚信联盟”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市场转型亟需诚信经营

契约是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成熟运行的重要支撑。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中国轻纺城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的马路经济发展壮大到目前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集群,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华丽转身。如今,随着原料、人力成本的上涨,环保压力的倒逼,以及电商经济的带动,古老的中国轻纺城亟需实现新一轮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它迫切需要一个个新的载体来推动中国轻纺城这艘巨轮驶向更宽阔的海域,从而开启新的征程。

“诚信联盟”就是在这样一个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出现的。“其实诚信文明经营不仅仅是市场管理层出于市场转型升级的考虑,更是市场经营户们的呼声与要求,所以‘诚信联盟’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中国轻纺城北联市场分公司副总经理马晓峰告诉记者。

辉煌布艺是天汇市场内一家开了十几年的老门市部,负责人傅卫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好的专业市场,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硬件设施,更需要经营者文明、诚信经营。比如按时缴税,积极解决客户投诉,不抄袭他人花样等,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行为正是推动市场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市场的发展需要我们经营户的共同努力,而诚信文明经营正是经营户们最应践行的理念与行为。”

马晓峰表示,为了更好地推动联盟的发展,市场管理处特意邀请广告公司制作了诚信文明经营手册,发放给联盟的每一个成员单位。自考核实施以来,各成员单位的配合度都很高,诚信文明经营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如今市场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市场安全有了更多保障,市场内的各类纠纷明显下降,市场发展更加和谐。经过和联盟理事商讨,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联盟成员的覆盖面,邀请更多优质的经营户参与其中,提升联盟的影响力。”

联盟成立力推自主管理

在天汇市场 B区2楼,共有32家经营户率先尝鲜。“这些第一批加入‘诚信联盟’的经营户都是从自主报名的经营户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马晓峰说。记者翻看了天汇市场诚信文明经营手册后发现,经营户想要加盟,必须符合8项条件。而对这些条件的监督与审核,则由市场管理处联合工商、税务、司法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

在第一次联盟大会上,市场管理处给所有加盟的单位都授予了“诚信文明经营户”的牌匾,并在此次大会上选出了一家理事长单位和两家常务理事单位作为联盟理事会成员,处理联盟内部事务,解决各类纠纷。

联盟理事会在其成员自主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据马晓峰介绍,虽然联盟理事会委托天汇市场管理处对联盟成员单位的诚信行为、文明行为与安全行为进行考核,但是一旦联盟成员之间发生难以解决的纠纷,就会由理事长与两家常务理事单位共同协商解决。“这一点在联盟公约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联盟成员要服从联盟理事会的决议。”

“‘诚信联盟’的意义有很多,但最终是要为经营户服务,为经营户解决难题。”马晓峰如是说道。如今悬在市场经营户头上的两把利剑莫过于花样知识产权保护与资金拖欠。诚信联盟的出现恰好为这两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根据《天汇市场诚信文明经营考核细则》,一旦有联盟单位被发现有偷窃花样但未造成影响的行为一次扣2分,情节严重的将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同时联盟将充分利用各个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来揪出那些经常拖欠经营户资金的客商,并将其信息公布于市场内的电子显示屏上。

“经营户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抄袭了谁的花型,经营户心里都清楚。如果在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这样的纠纷很难理清,但是有联盟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谁是受害者大家心里都一清二楚。”天汇市场片区管理员赵建波向记者解释。

一点一滴加码“信用柯桥”

柯桥区委书记徐国龙在建设“信用柯桥”动员部署会上指出,“信用柯桥”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努力基本建立接轨国际、体现柯桥特色、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制度比较完善,监督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而天汇市场“诚信联盟”的推广与实施正是“信用柯桥”背景下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5年10月1日,随着《天汇市场诚信文明经营考核细则》的正式出台,市场管理处对联盟成员的考核实现了有据可依,奖惩分明。考核分为定时考核和不定时考核,定时考核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片区管理员按月将考核结果报送联盟理事会,经理事会审核后在片区宣传栏公布考核结果,并作为年度诚信文明经营户评定依据。

对联盟成员值得嘉奖的行为进行加分也是天汇市场“诚信联盟”的一大亮点。据赵建波介绍,目前考核时能够加分的情况大致分为5大类。比如成员中有拾金不昧且数额较大时,就会奖励1~3分;积极参与市场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并踊跃建言献策,奖励1~3分;发生火警处置及时并在抢险救灾中有突出贡献,奖励1~3分。“这些加分项激发了经营户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推动了诚信文明行为的落实。”赵建波说。

第5篇

关键词: 预算管理 成本控制 结算价格 市场化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企业成本控制

按照“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原则,以成本控制为重点,全面推行生产经营预算管理,包括月度生产经营预算、单项工程预算、采区工作面效益预算、技术改造预算等,制定了严格的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制度。构建了五级内部市场经营预算管理体系。矿对“原煤生产、洗选发运、后勤物业、非煤、经营、政工”等部和公司的考核结算构成一级内部市场经营预算体系;各部和公司对所辖范围内专业、基层单位的考核结算构成二、三级内部市场经营预算体系;专业核算组和基层单位对所属单位班组的考核构成四级内部市场经营预算体系;各单位班组对个人的考核结算构成五级内部市场经营预算体系。

落实各职能部门对成本控制的管理责任,各考核部门根据归口管理的原则负责对所管理的经营预算指标进行分解、落实、考核、结算、分析、调整,提出分析报告和改进措施。从全矿、各部、公司、各专业到每个基层区队逐级建立经济运行分析机制,总结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超欠原因及收入情况,各支出项目节超情况。材料费由经营考核部牵头,重点分析分品种的材料消耗情况,找出生产管理环节的漏洞以及材料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同时,结合价格情况,进行材料费支出情况的全面分析。

二、制定准确、合理的结算价格,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

矿成立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职责。价格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市场各生产要素的结算价格,如:材料、配件、自制自修、多种经营产品、有偿服务价格等。确保科学、合理、全面。矿于每年对全矿内部市场结算价格进行了全面修订,并编制成册,公开发行。严格各类价格管理,凡不经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各类价格不予执行。根据市场供求情况,不断修改完善价格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各生产经营单位根据矿制定的结算价格,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各自便于考核、结算的人工、材料、电费、有偿服务等结算单价,做到凡事有量可计、有价可依。如遇价格争议,由矿内部市场价格管理委员会仲裁。

孙村煤矿从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入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进行运作实行五级内部市场化管理。按“原煤生产、洗选发运、后勤物业、非煤、经营、政工等”分别建立公司和部做为一级市场主体,公司和部对所管辖范围内的专业或单位做为二、三级市场主体,基层单位与班组做为四级市场主体,班组与员工做为五级市场主体。各市场主体做为单独的工作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分享经营成果。为确保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正常运转,分层次建立健全了规范的内部结算体系,完善了各类内部市场结算价格、计量手段等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必备条件。各部、公司与矿之间,各部、公司之间,各公司内部(专业、单位)之间严格按内部市场结算价格,通过各类票证实行有偿结算,形成买卖关系。

理顺部门考核职能,财务部负责一级市场结算;工资定额、计划统计、后勤物业、单体管理等职能逐步合并到经营管理科成立具有综合考核职能的经营考核部,负责二、三级内部市场结算;取消各基层区队专职文书、核算员,成立专业核算组,各专业领导任专业核算组组长,具体负责四、五内部市场结算考核,各基层单位设一名联络员,负责将每天考核情况报核算组,核算组负责汇总B、C卡,形成经营日报返回区队,并在矿内部网络上公开。

三、推行分层级考核控制,做到日清日结

在五级市场考核过程中, 从分管领导到员工分别制定岗位标准,落实责任。按照 ‘人人、事事、处处、时时’有标准、有责任、有考核,人人都考核,人人被考核,做到‘日清日结,日清日高’。纵向推行分层级考核控制,按矿控、公司控、专业控及单位控四个层次分别考核控制,实行谁控制谁签字制度。横向按职能部门业务范围分工负责,经营考核部负责材料的控制、机电部负责电费、修理费和设备租赁费的控制、财务部负责其他支出项目控制,其控制的成本节超当月联责部室绩效考核。

第6篇

一、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缓慢

目前,集成的苗圃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一个苗圃能实现,即便是入库和销售以及相关数据处理大部分也是用手工或半手工来处理或进行帐本登记。随着苗圃生产能力的提高,种苗品种增加和交易量增大所产生的大量数据给传统处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脱离生产实际搞科研,使得许多科技成果仅能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根据去年的统计数字,我国林木种苗的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分别为37%和43%,今年春季全国调度数据显示,大部分省区良种使用率偏低,个别省区仅为2%。“科技链与产业链没有很好的结合”,取得的科技成果一直以来主要是靠主管部门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推广应用,科研部门重研究轻推广,主动与生产单位结合的少。科研工作不能面向生产和市场需求,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很难形成市场一科研一开发一市场的良性循环。

二、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策

1、生产供应体系

生产供应体系是林木种苗产业建设的主体。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国有种苗基地为骨干,国家、集体、个人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1)对国有苗圃进行产权改革和产业化重组,将其纳入市场经济轨道,主要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能按市场法则办事,彻底抛弃“等、靠、要”的思想,真正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独立享有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实现经营管理机制由事业性管理转变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自觉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并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大,正发挥国有苗圃的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

(2)建设种苗生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种苗产业化的核心,它对于促进种苗产业化经营,推进种苗商品化、专业化进程,形成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具有关键作用。

2、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

种苗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种苗科技含量的高低是林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林业三大效益的发挥,因此,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种苗的科技含量,是林木种苗发展的重要保证。

3、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

种苗行政执法是种苗生产和经营有序进行的保障。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是指健全种苗执法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明确执法主体、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种苗案件查处等内容。种苗行政执法主要是创造公平有序的经营环境,打击无证生产和经营,维护种苗生产者、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可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即行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种苗行政服务主要是提供法律、政策、资金和规划、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服务,对种苗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信息服务包括各级种苗信息网的建设,提供生产和供求关系的信息服务,加强种苗生产的信息引导,减少或避免盲目生产和供求失调带来的损失;中介服务由行业协会或社会团体等相关中介机构负责,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为目的,为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市场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种苗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林木种苗交易市场,通过展览会、信息会等多种形式,为种苗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交流机会。

(1)转变职能,改善行政服务。林业主管部门要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职能,由行政管理转向全社会公共服务,由单纯的业务指导、行政型控制转变到依法行政、发挥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主要做好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种苗产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发展。

第7篇

近年来,中国企业为了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商业目标,纷纷采用特许经营的商业模式拓展市场;而投资人为了在创业时有被认可的、有生命力的品牌和产品做支撑,降低独自开创事业的成本或风险,也喜欢选择加盟特许经营的方式创业。这是因为商业特许经营是一种能实现特许双方双赢的商业模式。

特许经营对特许商的好处在于:“特许人”的市场扩张不受自有资金限制;加盟者的创业能动性有助于特许总部事业的发展;特许总部组织结构精简优化,可以降低经营费用;特许总部可以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擅长之处,从而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增强特许体系的整体竞争力;依托特许体系能整合社会有效资源,与外部结成战略联盟;特许经营可以获得政府的明确支持,加快国际化发展战略等等。

而“受许人”由于能得益于总部授予的成功创业模式、知名品牌、成熟产品、成功的经营模式,总部提供的系统化管理,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的广告宣传,广泛的经营信息来源,持续的营业支持、培训与顾问,总部或银行的财政支持等,也可能降低投资成本与风险。

特许经营重在双赢

成功的特许经营重在双赢,即市场的蛋糕不仅要一起分享,更要一起做大做强。因此,特许双方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要牺牲某一方的利益,而应寻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从而才能实现双赢。

但是,在特许经营体系中,由于特许商和加盟者无任何隶属关系,加盟商在产权、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独立的,在运营管理、市场营销方面也有自主性,因此特许经营的优势在许多时候又成了特许商和加盟商之间的矛盾根源。常常听到特许商抱怨说,加盟者不遵从总部的安排,擅自降低了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标准;加盟者利用特许商的强势品牌去经营其他的产品,对总部品牌造成了损害;加盟者获取技术、管理、经营模式等商业秘密后,私自发展自己的特许商,从中牟利等等。而加盟商常常抱怨,得不到总部承诺的长期支持、加盟店不盈利、广告宣传不到位、运营手册不实用、成功模式无法复制等等。

在特许经营运作过程中要避免上述抱怨,解决上述问题,惟有明确特许双方的关系,正确认识特许经营的成功因素,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获得真正的利益,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

明确特许双方的关系

关于特许商和加盟商之间的关系,有过各种比喻:朋友、婚姻、伙伴、上下级、剥削与被剥削、附属、兄弟、父子、情人、没什么关系……实质上特许方和加盟方是在通过特许经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目的或梦想的,因此,正确的特许商与加盟商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相互间的利益基础上、唇齿相依的合作伙伴―“利益伙伴”。

在特许经营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双方的关系紧张,但冲突本身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冲突的结果有助于双蠃,那么这种冲突反而会增强双方的关系。不管怎样,想彻底消除冲突是不现实的,更为现实的是减少冲突发生的机会,并在它恶化到破坏关系甚至威胁整个特许系统之前加以妥善处理。

特许方要想化解冲突、实现共同繁荣,就必须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充实总部职能,建立为加盟商服务的咨询系统,建立平衡的特许经营关系,理解特许经营双方相互依赖的关系,加强协调与沟通,与加盟商统一目标、统一认识。

正确认识特许经营的成功因素

特许经营双方是建立在法律协议基础上的商业合作关系,是双方对市场份额和优质服务的相互承诺,因此双方都正确认识特许经营商业模式的成功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许经营的成功因素简单地说就是六个字:品牌、系统、支持。通过“品牌”吸引客户,品牌的力量体现在它为加盟商提供吸引新客户、保留老客户的能力,这是特许体系最宝贵的资产,需要双方共同来维护;依靠“系统”保留客户,特许商的运作系统使加盟商提供的产品服务具有一致性的质量和服务,因而使他们能够创造市场份额并获得统治性的市场地位,也是在具体服务中使消费者认同品牌价值的关键;通过持续“支持”来提升加盟商的业绩,使加盟商具备相应的能力去建立和管理他们的商业经营,获得持续的发展,整个特许体系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履行特许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特许商首要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特许经营体系,这是实现双赢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完善的特许经营体系包括:加盟商招募体系、加盟商管理体系、培训体系、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视觉形象体系、特许经营组合推广体系、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

特许商的责任和义务还有:进行适当的试点经营,并证明授权的业务是有利可图的;诚实地向加盟者披露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便加盟者做出合理决策;提供有效的初始服务,帮助加盟者建立起业务;提供持续不断的支持与服务,包括:更新操作手册、营销和促销支持、统一的市场广告宣传、对标准和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研究和开发业务、发挥体系的规模效益等;特许商还要有甄选加盟商的责任,选择你想要的,而不是你能得到,“任何人都可以”正是许多特许企业目前问题的根源。

而加盟商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有:诚实地对待特许商;加盟前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核查,确认自己是否有能力、资金当老板,自已的家人是否完全支持;对特许经营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做好充分准备;接受特许商的管理指导,严格按合同和运营手册的内容操作;按合同的约定按时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及其他各种费用。

成功的特许商会通过优质的授权活动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会改进操作系统,提升加盟商能力,保留更多顾客,增加单位产量,获得更大利润空间;会持续支持,帮助加盟商获得、发展、完善他们的能力,如建立销售队伍、发展顾客、保留顾客、获得利润。

第8篇

关键词:农村流通市场;农产品;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农村消费市场发育不良,启动乏力的局面,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建设农村流通市场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的渠道保障。近年来,中央通过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状况获得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从人口数量,以及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来看,农村的消费市场很广阔,可挖掘的潜力较大,但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却是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瓶颈”。为适应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提高的要求,争取早日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就必须通过对流通资源的整体利用和先进流通生产力的运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实现农村流通的组织化、网络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2.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市场逐步形成了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竞争的分散格局。这种流通格局一方面方便了广大农村消费者的生产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加之农村市场的分散性不能满足先富起来的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部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进货渠道混乱,一些在城市、中心镇没有市场的“三无产品”及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农民利益被侵害现象时有发生。反映出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商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再生产的重要途径。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化流通,生产也必将受到制约。构建现代化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从生产方面来说,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需求方面来说,可以将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工业、生活物资直接送达农民手中,适应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新要求。

二、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流通市场体系渠道不完善。就当前农村市场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流通而言,以农贸市场、小型百货商店、便利店为代表的传统流通业态仍占较大比重,连锁店、超市等新兴业态比较少。

2.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滞后。目前农村地区商品流通规划和建设滞后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地区虽有规划但尚未与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建设有机衔接,造成这些地区农村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布点、选址上存在随意性,农村市场整体处于无序发展阶段。

3.农村商品市场监管不到位。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主体渠道不明显,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对于农村商品流通监管手段有限、力度不足,缺乏严格的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这使得农村消费品和农资市场流通秩序混乱、效率低下。

4.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缺少符合农民需求偏好的商品。当前的一个主要现象就是不少农民有钱无处花,有钱不愿花,难以获得像城镇消费者一样的消费体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业生产类商品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农具产品则急需加大补贴力度,如农副产品加工和存贮设备等适合农业生产的产品,碍于其高昂的价格,这类大宗农具一般引不起农民的购买欲;二是适合农村生活的质优价廉消费品较少。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也抑制农民的消费欲望。

三、建设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水平,强化监督检查。在提高对农村商品流通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基础上,要着力营造优良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商品流通的监管和调控,规范商品流通秩序。一是用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商品流通的运行,并根据农村商品流通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三是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传,鼓励合法经营,震慑和打击非法经营活动;四是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鼓励农村消费者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举报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建立群众监督网,并通过12315联络站使农民的投诉得以及时受理,权利得到及时维护。

2.立足优势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在发展农产品市场中,应高度重视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比较优势,立足地区资源要素,注重差异化,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要重点建设和发展一批跨区域、辐射力带动力强的特色产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以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农产品零售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对于有条件的超市和便利店可直接从产地采购,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

3.着力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网络。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环境的不同,以及农村消费者居住分散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转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改善农村消费者购物环境,形成城乡互动的新型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把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销往农村市场,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全面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构建以农村供销合作社为主渠道的规模化、层次化、网络化和竞争有序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从保护农民切身利益出发,认真抓好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的质量安全,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与此同时,农资销售企业还要完善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的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农资产品。

参考文献:

第9篇

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附属单位科利公司进行了工商管理实习工作。实习中。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工商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商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

理性的认识。

隶属于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成立于1953年,所实习的科利公司。以水工、市政、工民建、路桥、安装工程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国有大型骨干建筑施工企业,具有航务工程总承包一级、房建二级、市政、水利水电三级、地基与基础一级、钢结构一级、机电设备安装一级、商砼与预制构件二级、勘察设计甲级、计量二级、建筑材料试验甲级等资质。公司现有正式职工3000余名,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千余台;拥有2.6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和3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近700米的工作船码头和4万余平方米的海域,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公司于1998年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1999年通过了ISO10012国际标准认证,取得了"计量保证确认合格证书"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感触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硕的实习中,回顾实习生活。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科利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浇注明天"服务品牌,"构筑精品,造福社会"企业使命,"务实求新、敢争一流"企业精神有了初步了解。

不断开拓山东地区传统施工领域

一、坚持以经营为龙头。

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等大型水工工程的跟踪公关力度,抢抓水工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认真作好了北船重工搬迁、奥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工作,承揽到北船重工大坞、烟台港三期二阶段、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标段、日照港区东部岸线等工程,确保了传统市场战略项目不丢失。同时,发挥地域优势广揽信息,积极跟踪,承揽到东营港扩建和蓬莱国电等工程,开拓传统工程领域发面取得了新进展。

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运行。

进一步强化了体系检查、文体整改和业务指导,切实加大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运行力度。对内审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追踪检验,建立了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双向评价体系,不合格报告同比降低了50%符合率和得分率较前年有了增长,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得到有效的运行。

积极实施“1433经营举措,

三、坚持以经营为龙头。促进经营持续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混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

一、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历程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服务也是通过“全能银行”即混业经营来提供的。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共有1100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体系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国会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业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这一规定迫使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退出了股市。接着,美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年威廉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管制。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美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大型金融机构在推动混业经营上积极性最高,它们推崇“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认为这种超级复合体既能分散风险,又能增强金融竞争实力,提高市场效率,同时也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金融专家则认为技术革命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促进和推动了这种金融混业趋势。至于金融监管当局迫于国际竞争压力,也不断改变对金融管制的态度,或明或暗来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在严格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同时,已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可以对美国政府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进行投资或买卖,也可以动用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进行股票、证券的投资和买卖,还可以为客户的证券投资进行活动。美国政府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因此,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当时的美国,金融混业经营取向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经过“80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时期。1999年底,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至此,在西方世界,由美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而混业经营则成为共识。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金融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诠释: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业务交叉经营;广义的概念主要是指所有金融行业之间的经营关系,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金融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一般经常使用的概念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金融混业经营的。而金融分业经营是从机构职能方面理解的,与混业经营是相对的,指的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各自经营与自身职能相对应的金融业务。这种模式下,法律上禁止银行与证券业务的混合,一个金融机构不能同时经营两种业务。其出发点是维护货币银行休系的稳定,把存款保险及央行最终贷款者的功能限定在银行业内,手段是通过法规隔离来防止证券业的风险传递到银行体系。

金融业经营模式经历过由混业分业再混业的过程,实际上这是随着经济

的发展,金融体系结构打破传统行业分工模式,重新配置金融功能的结果。至于当代金融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演进的动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需求方面的因素:第一、全球竞争的需要。在全球竞争中,金融业规模的大小和业务范围的宽窄等都将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与发展空间。第二、分散风险的需要。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有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力。第三、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混业经营使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普通行业平缓,即具有更大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资产专用性在降低,因此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供给方面因素:第一、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与金融通讯的成本,使金融

管理技术开发与金融信息传播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金融机构业务扩张能力大为增强,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其他业务领域。第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变化及外部监控体系的改进。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从原先的安全性优先转向效率优先,加上金融监管经验日趋丰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不断扩大,金融监管机制日益健全,从而使管理当局有能力对全能型金融机构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管。第三、金融工程技术与金融衍生品为风险控制提供了全新手段。现代金融工程技术的革命性进展,金融衍生品与对冲手段的不断丰富,也使金融机构控制多元化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三、目前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家管理层的初衷,实行分业经营的目的是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专业化,有利于货币当局的监管,可以从总体上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质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这种金融体系的运行管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自由化和服务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被要求开放金融市场的最后期限越来越近,即将面临与西方国家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相接轨的所带的问题,这对中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来讲,将是强烈冲击。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生存的威胁,国外银行传统的存贷款和间接融资业务比重越来越小,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混业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及衍生金融业务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银行业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及早行动,将在未来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提高及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现行制度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经营的严格区分和限制,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人为地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资金之间的相互融通。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使行业素质及竞争力不断下降。在当今世界金融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格局下,完全割裂资本与货币两个市场,只会严重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窒息我国年轻的保险业和证券业,不利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培育和健康发展。

3、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限制了金融创新。在分业经营制度下,由于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由此影响到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及策略,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银行业和证券业都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

四、中国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的权宜性

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健全、金融领域的监管还缺乏力度,银行本身的风险意识不高,内部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得以建立,所以我国目前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是必要的。我国金融业目前尚未取得混业经营的“资质”,在一种重要的制度选择面前,现实性是重要条件。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分业经营是权宜之计。具体来讲:

1、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首先是市场分割,缺乏流动性。低流动性必然带来高风险性,中国最大的金融风险并不是来自银行体系,而是来自股市和债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全能银行制度,势必将资本市场上的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内,再加上银行体系自身的风险,从而使银行体系内的风险大大膨胀。其次是金融工具种类少且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国债市场的份额占到60%左右,股票市场为35%,企业债券和基金市场占不到5%[2]。

2、商业银行改革仍需深化。我国虽然于1996年就提出了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目标,并致力于解决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问题,但时至今日,不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政企不分、依靠行政约束的国有企业,而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建的那些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产权制度上有所改革,实现了多元化,但在体制和风险控制上仍趋同于国有商业银行。

3、缺少金融监管的经验。改革开放已经25年了,但自决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刚十年的时间,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新的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以中国保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刚刚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而美国自建国时开始实行的就是市场经济,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与之相比,我国监管机构的经验就显得十分缺乏了,不具备应付各种复杂的市场行为和违规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讲,金融监管是用来对付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分业制下的商业银行都有办法饶过金融监管,利用其方便快捷、错综复杂的资金往来渠道和监管当局开展“猫捉老鼠”的游戏。如在“全能制”下,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更会大行其道,这就对金管当局的监督能力和效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多以强制性措施为主,缺乏科学完善的监管手段,其经验和能力都不足以应付银行的“全能制”趋势。

五、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金融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2002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逐步推出一系列以市场深化和放松管制为基调的改革措施,其中一些措施已突破了有关严格分业经营的限制,原来的一些政策逐渐被打破。比如保险资金(资产总额的5%)和三类企业可以间接或直接投资股市;证券公司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拆借资金,可以进行股票质押贷款,还可以直接上市融资。前不久,中国保监会又批准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财产和平安等4家保险公司入市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的比例,从上一年末总资产的5%提高到10%[3]。无论是保险资金或其它形式的货币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还是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这些政策上的重大突破都预示着我国金融体制系统化市场变革即将到来,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时代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但是,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又使得贸然推进混业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在现阶段金融监管水平较薄弱、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向混合经营模式过渡的渠道和方式,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建议过渡模式一:各类金融企业按一定比例相互参股,在不改变主营业务的基础上,以股本为纽带,相互利用资源,相互进行业务渗透以实现混业经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较好地发挥各金融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利用各自主营业务的特长,实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其不足之处是当相互参股的各方主营业务发生利益矛盾时,各投资主体势必根据比较经济学的原则做出取舍,从而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11篇

1、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 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讲诚信 强监管 抓两建 促发展

3、搞好两建人人参与 幸福广东人人受益

4、以信用促监管 以监管强信用

5、社会需信用保驾 市场靠监管护航

6、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共创幸福平安广东

7、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8、为政之德 贵在诚信

9、倡导诚信经营 打造诚信品牌

10、珍爱信用记录 提高信用意识

11、建设市场监管体系 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12、建设市场监管体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13、建设市场监管体系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 企业竞争力 提升策略

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企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提高产品质量,并且能够帮助企业节约成本,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等,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标准化概述

企业标准化包括企业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所谓的企业标准化指的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企业生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一系列的维护标准,并进行贯彻实施的一种组织活动。搞好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和保障,企业标准化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管理和生产工作平稳、健康、有序的进行。企业标准化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管理等。企业标准化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实施企业的标准化体系,并且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企业的标准化信息进行,并且针对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化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等。

二、标准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企业标准化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质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生产,从产品的原材料抓起,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准投入市场等,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并且对产品的规格、型号等都制定统一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来生产。而且通过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帮助企业检验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并及时找出质量问题,从而进一步的促使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企业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员工的行为,以促进员工生产和管理积极性,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首先标准化能够帮助员工克服懒惰心理,为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促使员工生产技能的提升。其次,标准化体系建立能够促进员工和管理者积极学习新的生产和管理知识,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并且企业在日常生产中要加强标准化概念的灌输,增强员工标准化意识,从而使得员工自觉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来进行操作。第三、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还能促进员工积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促使管理者自觉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

(三)标准化促进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标准化体系同企业管理水平相互依存,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作指导,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又离不开标准化体系的推动作用。企业生产管理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维护企业日常生产、组织、经营等活动的重要手段。标准化要求企业需要管理水平作指导,而且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能源有效利用率等具有重要意义。标准化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而且关系到企业每个员工的利益,讲究员工的参与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如何实现企业标准化,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标准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这对企业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委派专门的人才去进行制定和管理,而且对员工个人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并且强化人才的标准化管理意识。还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人才的培养,让员工在熟悉各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表现和特长进行定岗,既有利于提高员工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又能使得标准化的意识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改革环节当中去。

(二)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全员标准化意识

现代化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管理者经营理念的指导,而且员工作为标准化流程的主要执行者,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所以要求管理者转变经营理念的同时,也要树立员工的标准化意识,做到真正把标准化的概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中去。只有企业所有员工都自觉树立标准化的意识,才能切实保证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得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赏罚分明

合理的奖励机制以及有效的考核监督能够促使员工发挥生产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标准化的生产规范。适当的奖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生产热情,并且促使他们自觉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进行操作,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竞争,必须建立健全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体系。企业标准化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转变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经营者要拓宽思路,积极转变经营理念,不断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使得企业标准化体系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促进企业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 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J].企业之窗,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