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7:4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方面的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药学非纯然一系,盖吸收多种外来文明,绵祀数千年,方成今日之功,自汉唐迄有清莫不如是,唯百姓日用而不知。隋唐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自信与开放的时代,中外医学交流之史迹尤为卓著。宗教、贸易、旅行、政治等诸多方面,是文明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僧侣们借弘传佛法,翻译了大量的佛教作品,其中包括为数不少的涉医内容。中西贸易在互通有无的同时,引入了众多外来药物。在中古医学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宗教与贸易这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由外来文明给中医药学带来的变化,主要通过如下四方面得以体现。印度医学佛教东渐,医学操诸僧侣之手,印度的医药及医方因佛教的关系也渐次传入中国[1]。大乘佛教除要求信徒修炼自身以外,还须普济众生,解含灵之苦。故而,大批高僧除具极高的佛学修养外,还同时精通医药学,这一群体的医学实践促成了隋唐时期极具特色的佛教医学的形成。印度古有五明之学,凡高僧无不精于此道。五明有内外之分,所谓内五明者,即: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巧工明。外五明为:声论、医方论、工巧论、咒术论、符印论。其中医方明的内容,唐三藏法师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所阐明:“然西方五明论中,其医明曰:先当察声色,然后行八医,如不解斯妙,求顺反成违。言八医者,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瘴,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
言疮事兼内外。首疾但目在头。齐咽已下,名为身患。鬼瘴谓是邪魅。恶揭陀遍治诸毒。童子始从胎内至年十六。长年则延身久存。足力乃身体强健。斯之八术,先为八部”[2]。根据以上八医,印度寿命吠陀(Ayurveda),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八个分科,亦即八种相应的疗法:第一拔除医方(Shalya):为抉拔人体上惹起痛苦之物。第二利器医方(Shalakya):为使用利器疗治眼耳等病的一种外科医学。第三身病医方(Kaya-chikitsa):为对全身疾病之治术。第四鬼病明或鬼病医方(Bhuta-vidya):为驱除因鬼凭而生诸心病之医方。第五看童法(Kumara-bhritya),为对胎儿、幼童、产妇等之看护学。第六恶揭陀药科论(Agada-tantra):为关于诸药剂,尤其是解毒剂之学。第七长命药科论(Rasayana-tantra):为关于长生灵药之学科。第八强精药科论(Vajikarana-tantra):为关于强精催之学科[3]。隋志中载有大量介绍西域医药学的书籍,如《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目一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要方》五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目一卷、《乾陀利治鬼方》十卷、《新录乾陀利治鬼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4]。以上诸书,见证了中古时期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为中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这些古代典籍,如今虽已亡佚,但从其书目尤可看出,西域医学的思想,已通过这些书籍达至中土。如《乾陀利治鬼方》及《新录乾陀利治鬼方》,属医方明中之鬼病明或鬼病医方类;《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及《龙树菩萨养性方》,为长命药科论之类。此外,《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录的佛经中,涉医文献有《不空罥索咒经》、《佛说疗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等20多部佛教经典,出现医药卫生方面的名词术语达4600余条[5]。传统医学在中国以阴阳五行立论,在印度则为四大论与百一说并存。
《佛说五王经》有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这种观念于《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可见,缘系孙思邈受佛教影响甚深。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诊候第四》有云:“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6]。《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所录诸方之中,还多提及忌食血肉有情之品及五辛,盖佛教戒律不茹荤血五辛。此外,那些掌握西域延年术的番僧,甚至得到了帝王的接纳。唐史有载,唐太宗常服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寐所制之延年药。迄高宗时,有东天竺之胡僧卢伽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以上是印度医学理论在中土传播时所产生的影响与结果,这种医学交流的形式,主要通过僧侣这一特殊群体作为媒介,最终使得印度医学的一部分内容,融入到中医学的血脉之中,并得以广泛流传。殊方异药自张骞使西域后,西域药物通过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和朝贡体制,纷纷涌入汉地。外来药物,隋唐以前多由陆路进入中原;隋唐时期及唐以后除陆路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商船经海港登陆中国。隋唐时代的通商港口,较为著名的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日本僧人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有云:“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7]。
可见香料贸易在唐代十分盛行,其在种类及数量上的丰富,极大促进了中土药物学知识的增长。印度医学有“万物皆药”的思想,孙思邈吸收了这种思想,在《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药名第二》中载道:“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这种理念,扩大了药物的种类及医生的视野,丰富了古人关于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的相关知识。唐代郑虔的《胡本草》、唐末五代时期波斯人李珣的《海药本草》记载了大量的外来药物。历代医籍中,凡所及药物,冠以“胡”者,多系外来药物,如胡豆、胡麻、胡瓜、胡荽、胡芦巴、胡桃、胡椒、胡萝卜等。由于大量外来药物的引进,唐代本草及方剂学知识较前代大为丰富。兹仅举几则有代表性的外来方药,试说明之:底也迦,主要成分为鸦片。《新修本草》卷十五云:“底也迦味辛苦平,无毒,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旧唐书》卷百九八拂菻传云:“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迦”。《医方类聚》引《五藏论》云:“底也迦善除万病”。《唐本草》曰:“密陀僧出波斯国”。金桃一名黄桃,《旧唐书》有云:“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从康国入贡,金色形如鹅卵,故有金桃之名”。橄榄,据《酉阳杂俎》所载,为唐代波斯输入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第二十七条,“先体病源”提到:“西方则多足诃黎勒,北道则时有郁金香,西边乃阿魏丰饶,南海则少出龙脑。三种豆蔻,皆在杜和罗。两色丁香,咸生堀沦国”[2]。隋唐时期外来药物种类繁多,不少于数百种,此处不逐一枚举。
这些来自异域的特产,在隋唐及唐以后的各种本草书籍中,均作为常用药物而被收载。迄于宋,国际香料贸易依然盛行,加之部分外来药物的本土栽培,以及士大夫阶层对于香料的极度推崇,由政府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量使用香药,同时也造成了后世滥用香燥之品的流弊。《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还收录了多首耆婆方,如耆婆万病丸、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益长年不老方等。另在《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一•万病》篇中的阿伽陀药,是由紫檀、小蘖、茜根、郁金、胡椒各五两组成,其所疗病症颇多,几无所不疗。这种万灵药的概念,在隋唐以前,也非中土所有,如《伤寒杂病论》中所救治的病证与方药的一一对应性较强,来自本土的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不主张用一方能够应对种类繁杂的多种疾病。这种分歧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西方国家没有中医“证”的概念,他们的药物往往是针对“疾病”而言的。他们认为假如一种配方,能够对多种疾病有效,那么就称这种药方为万灵药。孙思邈吸收了这种“病”的观念,故诸方下所胪列之病症甚为芜杂。另外,以耆婆万病丸为例,此方含有三十一味药,唐代医药书中,屡见这些药味颇多之方剂。类似这种大方,在唐以前的传统中医药文献当中并不常见。唐以前的本土医学,更多提倡的是应用较为简约的方剂,以“简、便、验、廉”为遣方用药的原则与宗旨,但自孙思邈以后,大方在中医文献中的数量逐渐增多。
自此,汉地医学风气为之大变。由此可证,西域文明对隋唐时期及唐以后的本土药物学及方剂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节、商贾及释家的往还,在加强隋唐帝国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医药交流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同时也将随之而来的医药学知识传播到了中原各地。眼科医学眼外科治疗属前述八种疗法中之利器医方类。当时婆罗门僧在华以眼科业医者较多,刘禹锡有《赠眼医婆罗门僧》诗云:“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白香山《眼病二首》亦云,“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8]。唐代社会名流罹患眼疾,往往延请天竺医为其诊治。可见印度眼科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超过了中原地区在这一专科领域所处的医疗水平。当时天竺而外,精于眼科者,尚有大秦。杜环《经行记》中有云:“大秦善医眼及痢”。世传龙树王菩萨能疗眼疾,故往往假托,以神其书。如《龙树菩萨眼论》,此书虽已久佚,但佚文散见他书。书中总结眼病的主要病因为:凡所患者,或因过食五辛,多啖炙煿热物麪腻之食,饮酒过度,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频挠心火,夜读细字,月下观书[1]。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有陇上道人撰《天竺经论眼》序一首,王焘言陇上道人俗姓谢,住齐州,于西国胡僧处授。序云:“盖闻乾坤之道,唯人为贵;在身所重,唯眼为宝;以其所系,妙绝通神;语其六根,眼最称上。是以疗眼之方,无轻易尔”。《出眼疾候一首》载有金针拨障术适应症的病因病理特点及其治法宜忌,“令观容状,眼形不异,唯正当眼中央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虽不辨物,犹如明暗三光,知昼知夜,如此之者,名作脑流青盲,都未患时,忽觉眼前时见飞蝇黑子,逐眼上下来去,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针讫宜服大黄丸,不宜大泄,此疾皆由虚热兼风所作也”[9]。
在《外台秘要》卷二十一中,共载眼疾二十四门,详细论述了眼的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诸方面内容,成为后世中医眼科理论的奠基之作。符与咒禁中土古有符咒驱病之载,至于隋唐,除本国固有的传统外,尚有从印度传入者,如《千金翼方卷二十一万病•耆婆治恶病第三》中所载浸酒法条目下,有《治疾风品法》云:“服药时,先令服长寿延年符,大验”。隋唐方书颇多载有咒禁之事,且多具佛教性质,缘其咒文多系梵咒,但亦不乏汉文佛教咒语。《千金翼方卷第十三辟谷•服水第六》中有却鬼咒法,咒曰:“然摩然摩,波悉谛苏,若摩竭状暗提,若梦若想,若聪明易解。常用此咒法去之”。如前文所述,在寿命吠陀的八分科中,第四即为鬼病明或鬼病医方,为驱除因鬼神作祟而生诸心病之医方。咒禁在佛教医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隋代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咒经》中,有用苏摩罗(栀子)、因陀罗波尼草(香附子)等多种药物制成丸剂,并配合大量梵咒用以驱除一切鬼病及疫病。《隋书•百官志》载太医署有祝禁博士一职,《唐六典》曰:“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祓除邪魅之为厉者”。注云:“有道禁,出于山居方术之士;有禁咒,出于释氏”。隋唐时期,咒禁已成为官方医学的一个重要分科,在这一分科中,除本土文化而外,还有外来形式的存在。符与咒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属迷信无疑,但在科学尚未昌明的古代,这是人们为驱病所从事的一种活动。
重新审视这种行为,它利用的是心理暗示疗法的原理,对于那些具有强烈信仰或康复意识的人们,宗教或精神的力量有可能会产生类似安慰剂的作用,并对身体的恢复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对于这类记载的古代文献,我们今天更多的是要从历史的和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它们。结论隋唐时期的中医药学,接受到了外来文明尤其是来自西域文明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印度医学的理论体系、外来的眼科医学与符咒、以及西域诸国的外来药物,这四方面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在当时,西域药物的主要进口国以天竺、波斯、大食、大秦等为主,物资中尤以香料贸易为大宗。伴随这些外来药品的输入,隋唐时期的药书及方书中,可见大量外来药物的应用及胡方的出现。中医药学在隋唐时期受惠于外来文明之巨,已颇明晰。以上诸方面,对于隋唐及唐以后的中医药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结果。其中,正面影响的结果是,西域文明远播中土,促进了隋唐帝国与其疆土以西,包括中亚、西亚甚至欧洲诸国与中国之间的中外医学交流;而其负面影响的结果是,香药在后世的滥用、大方的应用以及外来符咒的盛行。然瑕不掩瑜,隋唐与西域间频繁的医药往来,开拓了本土医学的视野与思路,推动了当时医学的发展。总而言之,对这一时期西医东渐的整体评价,其正面作用占据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主流。时至今日,除符咒已被废止外,隋唐年间传来的印度医学尤其是佛教医学、眼科医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那些来自遥远异域的方药,依然在中医药学的各个领域当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 医患;沟通;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R19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c)-0162-04
研究表明,当前80%的医疗纠纷都不是由技术性因素引起的,因沟通不当或沟通不足引起的纠纷占五成以上。有媒体对上海、山东、浙江、新疆4地788名民众进行的显示,在对当前医患关系的切身体验方面,有52%的民众“身边有过医患矛盾的经历”;在对医患冲突事件原因的看法方面,认为“医院和患者沟通不够”是主要原因的人高达53.3%。可以说,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医患关系和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医患沟通的现实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2013年3~4月,调查人员对济南市某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了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济南市某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为调查对象,具体包括在该院16个临床科室与9个医技科室中工作时间在1年以上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以及入院3 d以上的成年患者和家属。调查对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问卷是基于参考文献并结合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设计,在咨询了相关专家以及经过对20名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预调查之后修订而成。问卷分为医方卷和患方卷两个版本,除某些测评项目以及问题的表述不同之外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对沟通现状的评价、患者知情同意权行使情况等4个方面的内容。半结构式访谈作为本次调查的辅助手段,由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择机进行。访谈内容是基于问卷所述问题的进一步追问,以及对调查问卷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的补充。为了使调查工作有效和高效,在本次调查进行之前我们对所有调查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以保证其认识水平具有可比性。
1.3 资料收集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调查对象,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与填写要求并现场发放问卷,问卷当场填答完毕后收回。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人工筛选,剔除废卷和无效问卷,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核无误后录入,利用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对调查过程中由半结构式访谈作为辅助手段所获取的文字资料也进行了归纳整理。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次共发放医方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58份,有效回收率98.75%;发放患方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42份,有效回收率97.71%。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医务人员中男85名,女73名;年龄30~45岁;学历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97.5%,其中硕士研究生占31.1%,博士研究生占43.5%。参与本次调查医务人员性别、年龄与学历构成与该院整体医务人员类似,可以较好的反映该院医务人员的整体。
在患者及患者家属中,男155名,女187名;年龄40岁以上的居多;文化程度较低,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占23%,高中水平的占56%,大专及以上水平的仅占9%。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性别、年龄与学历构成与该院总体住院患者类似,可以较好的反映患者及家属整体。
2.3 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本次调查显示,无论是医方还是患方均对沟通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医务人员中选择重要和非常重要的人更是达到100%。见图1。
在对沟通作用的认识上,九成的医务人员认为沟通可以密切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信任、缓和医患矛盾;患者选择最多的选项则是有助于疾病治疗、增强自信心。可见虽然双方都认为沟通很重要,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患者最关心的是治病,医生则希望通过沟通可以改善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2.4 对沟通现状的评价
医患双方对沟通的现状的评价包括对沟通时间的评价、对医患沟通中医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沟通效果的评价3个方面。在对沟通时间的评价上,评价比例最多的是“一般”(医方60.8%,患方44.4%),其次是不够(医方24.1%,患方29.5%),医方和患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
但双方在沟通态度的问题上认识较为不同,有68.4%的医方人员认为沟通中医方的态度认真且耐心,但是仅有27.8%的患方人员选择了同样的选项,此外有42.4%的患方人员认为医方态度敷衍(医方选择此项的人数为0),29.8%的患方人员(医方选择此项的比例为31.6%)认为医方态度介于二者之间,总的来说患方对医方态度的评价低于医方的自我评价。见图3。
在沟通效果方面,以医患沟通之后患方能否理解作为测评指标。患者及家属中选择全部理解、部分理解、不理解的分别占19.9%、62.3%、17.8%。沟通之后只有不到1/5的患者及家属能够完全理解,可见沟通环节上存在明显缺陷。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造成患方对沟通内容不能很好理解的原因之一是沟通时间短,医方对很多问题来不及进行细致的解释;二是医方使用语言的专业性较强,很多医学术语是患方无法理解的。
2.5 患者知情同意权行使情况
信息充分、有效前提下的知情同意是现代沟通的基本理念,也是衡量沟通效果的重要的指标之一。知情同意包括医方告知情况和患者自认知两个层面,前者指医方履行告知相关事项的义务,后者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情况。
笔者在前期调查过程中发现,患者最关心也最想知道的内容分别是病情、治疗方案和费用,因此本次对告知情况的调查中也着重调查了这几项,并对医患双方的认知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对于医方有关病情、费用、治疗方案的告知情况评价较高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对于更改治疗方案时的二次告知(医方98.7%,患方2.0%)以及治疗风险(医方9.4%,患方1.8%)这两项,医方的评价要高与患方,二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图4。
对于治疗过程中患方自的行使情况,医患双方认为主要由医方决定的比例最多,其次是自主决定,说明患方自增强。双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5。
3 讨论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患者走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实际已经把身心全部交托给了医务人员。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医患沟通作为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联接医患双方的桥梁,更是决定医疗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医学的目的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因素。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实现医患双方的信息交换,增加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促进医患合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相对的,一次糟糕的医疗沟通则可能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导火索。本次调查发现,医患沟通总体上来讲是比较好的,双方均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医患双方的参与度和患方的沟通满意度也都比较高,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沟通时间不足,医患双方对沟通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存在差异,患者及家属对沟通内容理解率低,医方对某些项目不能及时告知等等,这些都造成了沟通障碍,影响了医患间的良性互动。应针对具体问题,加强细节管理,提高沟通效率。
3.1 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文化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病”,更要关注“人”,医患沟通要以人为中心,以患者和家属的需求为中心。不同阶层的就医人群、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情感等各方面的状态也都不同,对沟通内容、沟通方式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和认识患者的心理需求,再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问诊模式,制定治疗方案。调查过程中,医务人员大多觉得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认真耐心,但是患者和家属中却有很多人认为其态度敷衍,这种认知差异反映出医务人员所做的努力并没有做到点子上,因为没有考虑对方的需求,所以即便做出了努力也很难得到对方的认可。再如,沟通过后很多患者已然不能完全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医务人员没有考虑到患者和家属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没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与对方交流。
以患者为中心,就是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多运用同理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医患沟通不能流于形式,医务人员需要用心体会对方的需求,明确沟通的意义,端正沟通的态度,如此方可做到有效沟通。
3.2 适当增加沟通时间
沟通时间不足是医患双方所共同反映的问题。虽然新医改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民众带来了便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目前医疗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患者纷纷涌入大医院,对医院的运作造成很大压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院医生的日均门诊接诊量常常要达到三四十人,有的医生从上班到下班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在如此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虽然医患双方都有沟通的想法和意愿,但是沟通时间却被迫压缩,造成沟通不足的状况。
要解决这一问题,宏观上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现在人们无论患了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如果患了小病可以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大医院的压力就会大为减轻,医务人员就有更多的时间去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中观层面上,医院管理者要遵循工作时间分布规律规划和配置人力资源,合理排班,避免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保证有充足时间与患者沟通。微观层面上,医务人员要充分利用与患者接触的每次机会(包括查房、治疗、护理等)与患者适时沟通。另外除了口头沟通之外书面沟通也要做好,例如病历的书写,尽可能写清楚写明白,避免病历中的字迹无法辨认或不能反映患者的病情的情况。
3.3 使用恰当语言提高沟通有效性
沟通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行为,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沟通有利于提高沟通的有效性。有效的语言需满足4个条件。首先,语言具有可领会性,即选择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其次,语言要具有真实性,所作陈述合乎实际情况,或具备实现的前提条件;再次,语言要具有正当性,所说的话要遵循正当的社会规范;最后,语言要具有真诚性,也就是指说话要言出心声。
当前医患沟通中对语言的使用常常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在语言真诚性和可领会性方面。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有的医生为了避免日后出现纠纷,往往会夸大病情,导致患者恐惧和心理上压力。不仅于患者康复不利,而且还会造成患方对医生和医院不信任,同时也会造成患者的流失。也有的医师告知病情时倾泻式地宣讲,不管对方能否理解和接受。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常常令患方感到一头雾水,茫然而不知所以。
医患沟通应使用可领会的语言,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不要用生僻难懂词汇,避免照章宣科。介绍病情要全面、客观、真实,不能只交代好的预后,或者只交代差的预后。并且,沟通要持续、反复进行。患者病情是复杂的,随着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患者的病情在不断地变化,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认识会不断地深入,因此沟通也要反复进行,不断跟进。
3.4 切实保证沟通中患方话语权
鉴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和信息不对称,普通民众对此往往是一知半解,作为专家的医方代表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在医患沟通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在本次调查和其他学者所做的调查都反映出这样一种现象,患者和家属对于医务人员开出的药方和提供的治疗方案,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难以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由于医患间不平等交往地位的存在,患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以及思想和言语的自由,造成沟通效果的极大弱化。
为实现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必须拒绝这种独白式的会话。医务人员应该认识到,医患之间虽然在掌握的信息上有差别,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医患之间是合作关系,命令-执行式的互动只会让患方反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医疗过程中只是被动配合,而非主动合作。医患之间应该进行平等协商式的交流,发挥言语的驱动力和约束力,在医患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和共同认识。
3.5 建立健全沟通制度,保证患者知情同意
调查显示沟通中存在告知不全、不详细,甚至未告知的问题。医疗机构要制定详尽的沟通告知制度,细化每项告知内容、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切实做好入院告知、治疗过程告知、创伤性操作告知、改变治疗方案告知、治疗风险告知及在其他环节上告知。
医务人员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和尊重患者的意见。虽然在诊疗过程中,医生有权进行独立自主的诊断、调查疾病、出具相关医学证明以及选择合理的医疗方案,但是患者是疾病的切身体验者,医疗过程不能唯科学化,而应当考虑患者的感受。传统的医患关系中医生和患者的关系犹如父母与子女,医生代替患者做决定,同时要求患者服从医生的绝对权威,但是医疗父权在当前的诊疗活动中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伦理基础,因此医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在医疗过程中务必设法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切忌向度决策,以有效沟通达成共识,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Lown BA,Manning CF. The Schwartz center rounds:evalu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enhancing pat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teamwork,and provider support [J]. Academic Medicine,2010,85(6):1073-1081.
[2] 李海云,张建华,姜良美.影响医患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6):54-55.
[3] 贾建文.谈预防医患冲突的语言和行为沟通[J].中华医院管理,2005, 21(8):540-541.
[4] 高金声,王景祺.对医院人文管理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2009,25(8):537-538.
[5] 孙静,霍雪华,张爱晶.人性化服务应注重细节管理[J].中国病案,2009,10(11):9-10.
[6] 王余丽,王丽男,李晓莉.护患沟通的现实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9):61.
[7] 蒋仲刚,白慧英.谈医疗纠纷的原因与防范措施[J].中国病案,2010, 11(3):57-58.
[8] 付洋,尹梅.浅析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医患关系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29.
[9]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8-39,99-100.
[10] 王静,何忠正.加强医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J].中国医院,2005,9(3):43-45.
1.1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2013年11月,从本市二级以上医院中随机选择600例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进行研究。其中男360例,女240例,年龄5~91岁。
1.2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在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由患者和医务人员填写问卷,对医患关系相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调查者的身份。医务人员、患者;②对目前医患关系的看法,分为密切、较好、一般和紧张4种类型;③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调查对象为患者,备选项有看病难、贵,医生服务态度不好,以及医生水平不高和媒体舆论,部分医生的回扣、红包等医疗腐败因素和其他原因;④医方视角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包括全面实行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护人员的诊金,解决医护人员收入过低的问题以及减少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的中间环节,大幅度降低药价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严厉打击红包、回扣现象,惩治害群之马,以及其他措施。
1.3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并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
2结果
一共发放问卷600份,最终回收565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88.5%。其中医务人员233份,患者257份。
2.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看法分析
医务人员中有34.3%认为医患关系紧张,患者中有8.6%认为医患关系紧张。
2.2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从患者角度来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有沟通交流障碍和态度问题以及医疗质量问题等方面。
2.3医方视角改善医患关系的建议分析
经统计,医患双方认为从医方视角对医患关系予以改善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加强医患沟通和加强对医生行为的管理以及积极进行医院内部改革三个方面。
3讨论
医患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长期以来,医患关系一直都是困扰整个社会的重要问题。面对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困境,从医方视角探解医患关系困境,努力改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本研究中通过调查分析可知,目前医患关系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3.1医患关系问题和原因分析
医患关系变得紧张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社会环境的改变、媒体的负面报道等,其中作为医患关系的一方,医方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医方视角来看,首先是因为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够。一些医务人员本身的服务意识不强,加上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难免会出现服务态度不够好,解释病情不详细等现象。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在紧张的医患关系中,67.87%的患者认为是医生的服务态度差引起。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有68.9%的患者表示对医方不满的原因是因为医方态度原因。加上一些医务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于是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及依从性降低,加剧医患矛盾,影响医患关系的和谐。而且,在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医疗体制的影响,医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大多会采取“以药养医”的方式,将医务人员的个人收入与其医疗服务数量等联系起来。于是很多医生会出现多开处方、开大处方的现象,导致患者经济负担的加重,引发患者的诸多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疗质量不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但是也确实存在。导致医疗质量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医学本身的复杂性,至今还没能明确有些罕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导致漏诊、误诊;另一方面是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误诊误治,这必然会导致医疗纠纷,影响医患关系。
3.2改善医患关系的医方措施分析
患者、医生以及医院的存在实质上使相互依赖的,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因此,医方需要积极的采取患者—医生—医院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努力改善医患关系。
3.2.1加强医生行为建设
医院要注意加强对医生行为的建设,要注意引导医生摆正自己的位置,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未患者服务的意识。并做好对广大医生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知识层次和综合水平,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其心理素养的培养,引导医生学习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提高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并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主动的与患者沟通。另外,医院还可以按照医院实际工作情况,适当增加医务人员,以保证医务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患者进行深入、全面的交流和沟通。
3.2.2注重医患沟通
医院要注意提高对医患沟通的重视,以积极改善医患关系。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处理医患关系,并将将改善医患关系作为实现医院整体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还要注意合理利用医疗知情同意书,做好告知工作,避免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并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积极的为患者提供各种人性化的服务。要引导医务人员遵循人的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要有一种“敬畏生命”的理念,在接诊患者时,要以人为中心,给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
3.2.3积极改革,优化内部结构
医院要注意进行改革,优化内部结构。改革薪酬体系,将医患关系与广大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以及奖金等联系起来。并建立激励机制,以不断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惩治不良医风的力度,净化医院环境。另外,医院要严格管理用药情况,定期检查,保证用药和治疗的合理性,杜绝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要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提高医疗劳务价值补偿,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4结语
作者简介:唐铁梅,1973 04,女,汉族,学历:余市人民医院医学学士,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从事中医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85-01 中医药学各分支学科的不断进步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前提,中医药学术发展应基于学科建设的原理,加强各学科学术进步,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摆在首要地位,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学科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该学科的特征,明确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对学科的分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中医内分泌学科作为中医重点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基于我院多年的研究基础,从学科内涵、外延方面对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进行了阐述,为我国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内涵
中医内科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就是中医内科内分泌学,指的是通过中医方法及理论对有关内分泌代谢系统的病因、预防、诊断和治疗等内容进行说明的一门学科[1]。人体多种系统疾病都跟内分泌代谢有很大的关系,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及呼吸系统等疾病都属于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大致可以划分为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腺、激素分泌细胞及细胞分泌的激素共同构成了内分泌系统,利用多种激素调节轴,通过调节内分泌的方式达到控制机体器官功能目的。其中激素分泌细胞遍布全身,有时还以细胞团的形式存在;细胞分泌激素的主要类型有拮抗剂、受体激动剂以及激素受体等。基于中医学角度,可以将内分泌系统概括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涵盖了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由此可见,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包括多方面的知识,涉及范围广,所以要想研究人体多种系统疾病,提高临床疾病的诊疗水平,就必须了解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基本知识。
2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任务
深入对内科内分泌代谢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统一的整理是促进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发展的首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众多专家学者对内科内分泌代谢疾病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掘学科内涵,通过中医方法及理论对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2]。此外还要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上,融入现代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科学的研究有关内科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使中医药学术不断进步和完善,以期增强中医药对有关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独特理论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既具有中医内科学的一般特点,也存在其特有的学术理论体系,即在中医治疗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整体的观念,注重针对性和动态性治疗。
3.1 内分泌调节轴与肾命三焦系统: 内分泌系统利用多种激素调节轴,通过调节内分泌的方式对人体的器官功能进行控制,人体内分泌调节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胰岛―内分泌―旁分泌系统、松果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内分泌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功能轴、机体能量代谢调节系统及生长激素和相关激素调节轴等[3]。人体每个脏器的功能都受到肾命三焦系统的影响,肾命三焦系统指的是肾命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对人体的气血津液的代谢和输布进行调节,是调节人体代谢和内分泌的原动力。中医学中脏腑经络运行状况同内分泌轴功能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使各个内分泌调节轴相互协调,利用激素、靶腺激素及促激素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各器官和系统的和谐统一,保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3.2 中医精气学说: 激素的分泌具有周期性,由生物钟决定,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叫做生物节律。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是利用激素的生物节律来实现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从中医学角度分析,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说明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精气是元阴、元阳、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和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根本,其中就包括激素。激素是否正常分泌、分泌量的大小均与肝、肾等器官的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直接的关系[4]。
4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诊治特色
4.1 注重和解、调节的治疗方法: 基于中医辨证理论分析内分泌代谢疾病,可以将其归为气血津液病证,表现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或生成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而肾命三焦系统同内分泌代谢疾病有极大的关系,能够对五脏六腑功能起到调控的作用, 而肾、肝、脾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不能正常运转必然会打破机体阴阳平衡,引发内分泌代谢疾病[5]。因此,在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整体调节的重要性,侧重对疾病的和解和调节,通过调和胃肠、调和气血、调和肝脾、和解少阳、调和阴阳等方式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2 重视医患配合: 中医治疗强调患者要积极的进行自我调节,在人体自身免疫调节的作用下进行治疗。病人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仅通过药物的调节不能治愈疾病,还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像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和肥胖症等内分泌代谢疾病都同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只有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主动配合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5 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分支学科
根据医学领域研究途径的不同,可以将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划分为实验、临床及基础中医内科内分泌代谢病学3个分支学科;而从中医传统理论角度分析,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包括中医内科内分泌代谢疾病护理学、治疗学、辨证学及病机学4个分支学科。学科的分化过程可以体现出学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进.从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讨该学科的建设[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 邢淑丽,秦玉龙.从《证治汇补》看李用粹对中医内科学贡献[J]. 吉林中医药,2011(08)
[3] 孙伟,盛梅笑,周栋,等.对中医肾病学科外延界定及外延建设问题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03)
在医患关系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举证能力;一是证据的可及性。在现实中,医患双方存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不对等的情况,因此患者基本不具备举证能力,让医方负举证责任符合公平性原则。
另一方面,在诊疗过程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病历记录、病理标本、影像资料、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均由医方控制,这些证据对患者而言是不可及的。因此由距离这些证据更近的医方负举证责任符合合理性原则。
新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上已屡见倒退。早先公布的该法《草案》第59条中规定:“患者的损害可能是由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造成的,除医务人员提供相反证据外,推定该诊疗行为与患者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条规定本已弱化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因为患者首先必须证明其损害“可能”是由诊疗行为所造成的,然后再由医方提供反证。只有在医方举证不能的情况下,才能推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这实际上已经加重了患者的举证责任。然而在正式颁布时,这一条也被删除了。
其实在绝大多数医疗纠纷诉讼中,举证责任都须通过司法鉴定来实现。因此,要求患方承担部分举证责任,和要求他们承担全部举证责任是没有区别的。
真正的区别在于,鉴定结论为“无法确认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如何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如果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医方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患方就得不到赔偿。
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是在无法进行司法鉴定、或者司法鉴定无法得出明确结论时,如何推定过错和因果关系。例如《侵权责任法》第58条规定中,第二项和第三项是基于有关证明诊疗过程的病历资料被隐匿、伪造或者销毁,因医方举证不能而推定其有过错。但在这种情况下,还应当同时推定该过错与患者的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仅限于病历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如患者的组织病理标本、体液(包括血液)标本、剩余药品和药液、植入体内的医疗器械、尸体等不属于病历资料范围的证据,如果由于医方的责任而灭失,并导致无法查明因果关系的,也应当推定医方有过错和其中的因果关系。
《侵权责任法》考虑“过错与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由医患双方分担,既要保护患者,也要保护医院、医生,维护医疗秩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完全可以从其他方面实现这一目的。例如可以规定“疾病参与度”范围内的损害,医方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样的归责原则更为合理,更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医方“不作为”的可能性后果也应当做过错,并参与因果关系的推定。
一些医疗行为或不作为与患者的遭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关系,不同的司法鉴定机构和不同的司法鉴定人员会作出不同的司法鉴定结论,且不同的法官会作出不同的判决。因此,有必要为因果关系的认定制定出一个适当的标准。
如果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相应的风险,或者已经预见到风险而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造成患者诊断治疗的机会丧失,只要发生相应的损害,就应当推定该医疗行为与该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无须证明它们之间的“可能”性。否则,无论是鉴定人还是法官,都有可能在“可能”上自由裁量而使同一事实情节的案件得出不同的裁判。
同时,还应当规定在推定因果关系时不适用“疾病参与度”。目前的司法鉴定和民事判决对于病历不完整和不真实以及因不作为造成损害结果的医疗纠纷案件,虽然作出过错和因果关系的推定,但是却适用“疾病参与度”,认为患者自身疾病也参与了损害结果,并鉴定和判决患者承担一定比例的责任。这样会助长医方隐匿和销毁证据,而且对患方极不公平。
《侵权责任法》除了在“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上“倒退”,而且在查阅、复制病历资料问题上也表现出“倒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患方有权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详尽无漏,而《侵权责任法》规定患方可以查阅、复制的病历资料已不包括“门诊病历”“体温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可以预见到的是,这一“倒退”将导致患者的维权难度进一步提高。
最没有理由的“倒退”出现在第63条。该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违反诊疗规范实施不必要的检查”。《草案》中相对应的是第65条:“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实施合理的诊疗行为,不得采取过度检查等不必要的诊疗行为。”“医疗机构违反前款规定,应当退回不必要诊疗的费用,造成患者其他损害的,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将“不必要的诊疗行为”退到“不必要的检查”,不知是何道理?而且《侵权责任法》第63条与第58条相冲突。现实中固然存在“不必要的检查”,但是“不必要的诊疗行为”对患者的危害更大。
无论是“过度检查”还是“过度医疗”,都是侵犯患者权利的行为。但其中有些不是故意的,有些则是故意的(例如反复开处没有适应症的药品以及做不必要的检查治疗等)。故意的“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属于欺诈行为,应当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双倍返还不当收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侵权责任法》在调整医患关系上,利益的天平多次偏向医方。
一部法律的出台通常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就《侵权责任法》而言,我们看到了《草案》对“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弱化以及法律正式出台时对“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限制,这实际上是整个医学界包括卫生行政部门为之奋斗的结果,造成的现实便是“医进患退”。
许多发达国家都有患者权利组织代表患者的利益。中国有中华医学会,有中国医师学会,还有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却至今没有一个患者权利组织代表患者的利益参与立法、发表意见并影响法律的制定。这说明我们在立法过程中缺少了非常重要的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我曾在国内参加一次“病人权利联盟”会议,香港的患者权利组织派代表与会,并表示国际患者权利组织希望中国大 陆早日成立相关组织。
关键词:中医药;古典医籍;研究生;知识产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31-02
中医药古典医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历经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积淀,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培养中医药人材, 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是近些年来新兴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其重要性获得了业内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重视,是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的研究生主要集中于古典文献的研究,如果能够将中医药知识产权融入古典医药文献的研究,必然能够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新兴的知识产权相结合,收获累累学术硕果。本文以古典中药学文献《证类本草》为例,就古典医籍知识产权保护在中医文献研究生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及方法做以论述。
一、古典中药学著作《证类本草》概述
《证类本草》全称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著。成书于元丰五年(1082)前后。全书31卷,在广泛的文献辑录基础上,收药1748种,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许多已散失的医方赖其得以留存,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
二、中药学典籍《证类本草》涉及的中药知识产权内容
1.古代方剂的专利保护。中药复方最能够体现中医组方用药的精华,我们临床使用的很多处方是在古方基础之上化裁而得到的,古典医著《证类本草》收载方剂3000余首,对于医方申报专利而言,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是专利的“三性”,即为专利的确定准则。(1)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以任何方式为公众所知,或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含申请日)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证类本草》中收载的方剂是否还可能具备专利的新颖性?美国兰德斯与波斯纳认为:如果有关一项发明的知识已经完全被人忘却,则再次发明认可对之获得专利。抛弃可以被作为证据,证明了第一个发明人未能够将其想法付诸实践,而将抛弃了的事物付诸实践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明人。 唐氏在《证类本草》中增列附方三千余首,上自仲景方,下迄唐氏本人经验方,无所不收,使书中多狄┪锒加懈椒健H绻《证类本草》中3000余首方剂被弃而不用,那么必然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个浪费,而将其充分利用并寻求专利的保护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证类本草》中收录的方剂,我们在临床中都可以加减治疗很多疾病,这些方剂是在原方基础之上的变换,因而具备新颖性。(2)创造性是指同已有的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证类本草》中的许多方剂,在临床上加减应用治疗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证类本草》中记载的方剂四顺汤,由甘草、人参、当归、附子、干姜组成,最早用于治疗寒冷饮食不调,下利。笔者在临床运用过程中,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其加味青皮、延胡索、枳实、川芎、黄芪、益母草,用于治疗妇科气血两虚,肝气郁结,脾虚中寒之月经失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临床积累医案数量足够大,确认该处方的疗效可靠之后,可以将其申报为“一种治疗妇科虚寒性月经失调的中药组合物”专利。《证类本草》中的许多方剂在临床中加减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果将这些疗效确切的方剂全部申请专利,将会是一笔巨大的中医药知识财产。(3)实用性是指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加减药味的古方,必然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观察,确认疗效之后申报专利的;但是获得专利授权之后,要想成为新药上市,必然要经过新药申报、审批、注册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中药复方专利只有转化成新药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其意义。因此,在申报专利之前就应该做好申报新药的准备。
2.道地药材的地理标识保护。《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748种,在说明药物的形态、功能、用法、用量、炮制等方面的基础上,对于中药出处也有详细的论述:如卷10提及的大黄,书中论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这是对于中药道地性的早期论述。“道地药材”是古人评价和控制药材质量的一个称谓,通常是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因而道地药材被用作优质药材的代名词,道地药材的保护方式是地理标识,TRIPs协定第22条第1款对地理标识作了这样的定义:地理标识是指识别某货物来源于某成员领土或该领土内的某地区或地方的标识,该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归因于该地理来源。《证类本草》记载7种和州产药材,分别为干地黄、茵陈蒿、芎 、蘼芜、当归、牡丹和桔梗,和州为今安徽和县一带,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该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系丘陵、低山地区,区域内野生药材品种丰富,是安徽东部重要的中药产地;而以我国传统中药材产地滁州为标识的知母、薯蓣、人参、黄精、葳蕤、车前子、升麻在本书中也有翔实的论证。
我国中药材品种丰富;但是,同一种中药可能质量差异较大;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是当今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而,应加强道地药材的地理标识保护;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道地药材有效成分的研发,开展中药材GAP建设;GAP的实施是解决中药材质量的关键环节,其过程是通过明确物种的真实来源,严格控制药材的农药、重金属等污染,以及实施种植全过程规范化,实现药材质量安全和稳定可控;在保证饮片质量的前提下运用复方防治疾病。
三、中医文献研究生展开古典医籍知识产权教育的方法
1.将相关教育纳入研究生日常培训及专题讲座。研究生入学之初会接受到学校、院系、导师、课题组等多个层面的教育,以充分地了解在校期间各项章程及学习任务。在接受导师及课题组教育之时,可以将古典医藉分类别、分阶段的介绍给学生,同时向他们灌输知识产权的各个领域知识,培养他们该领域的兴趣,同时组织青年教师成立阶段性成果评审小组,通过学生自评及小组测评的方式定期汇总各个学生的成绩,通过这个过程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会激起热情进而在该领域中发掘自己的硕士课题。
2.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门。几年前笔者在重点中医药院校展开了关于中药知识产权的调查研究,兴趣浓厚但是了解甚少,因而对于年轻而精力旺盛的学生们,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作为前期的入门向导。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们更喜欢相关领域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论坛、讲座等较为灵活的学习形式。在学生们之间展开调查问卷,就大家感兴趣的论著及知识产权内容设置论坛的板块,课题组每季度设置相关知识的宣传周,张贴相关知识的Y料,同时聘请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3.开设选修课程,拓展学习领域。中医药院校的选修课程灵活而多样,医史文献的教师可以联合知识产权法学的专家学者一起之制定授课计划,进而在中医药文献以及基础类研究生中开设古典医籍知识产权保护的选修课程,详细介绍其授课内容,鼓励一年级的研究生选修。其他院校可以选派学术成果显赫的教师到相关知识产权院校进修,为培养学生做多方面努力。
4.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指标。古典医籍的知识产权保护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具备此领域的认知。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是难度较高的工作,需要在具备广博的中医药知识背景、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晓法律规则,同时具有较强的写作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研究生是众多本科生中选拔的优秀生源,因而不乏具备此能力的学生。因而可以制定奖励条例,激励更多的学生在发掘古文献的同时锻炼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能力,以更多培养专业化、复合化的中医药人才。
疗部分,分别归属于患者、医方所有、治疗部分归患医方共用的观点,并对病历的使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病历所有权;客观病历;主观病历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3—0200-04
discu i0岫ofownership ofmedical records.wang wen-ge.wang hong-yl the stomatology department ofthe afd~ted
hospital ofdali university,yunnan
【abstract】,i’he ownership of medical records has been the problem that disputes very much.according to content,form,
etc.,the authors divide the medical records into three parts,each of which has diferent ownership:the objective part belongs to
the patient,the subjective analysis part to medical staf and.the treatment part to both.the authors proceeded to discuss the us—
age of the medical records.
【keywords】ownership of medical records;objective medical records;subjective medical records
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病历书
写基本规范(试行)》的定义,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
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
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病历书写是
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
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
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的第4条的规定:在医
疗机构建有门(急)诊病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
医疗机构负责保管;没有在医疗机构建立门(急)诊病
历档案的,其门(急)诊病历由患者负责保管。住院病
历由医疗机构负责保管。这一规定是针对病历管理制
【作者简介] ~ (t966一),男,汉族,福建古田人,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兼职律师,供职于大理学院附属医院和云南大理苍洱律
师事务所,主要从事i:1腔医学与法律研究。tel:+86—872—2257503;e-mail:wenge517@sohu.corn。
① 参见隋彭生:《合同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394~395页。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3期)
度的.但是对病历所有权归谁所有并不明确,《医疗机
构病历管理规定》并未指出病历所有权应当归谁。同
样是记载了患者的病情、诊断结论和治疗方案的病历
在管理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究竟住院病历和门(急)
诊病历有何区别?这也说明医疗机构对于病历所有权
的认识是混乱的。
可是根据《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其他的规定,
似乎病历所有权应当归医疗机构所有,而患方只是根
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而对病历享有复印、摘
录权以及封存病历的权力等等,这一点法学界人士可
能有不同的看法.从新疆首例侵犯患者隐私权案可以
看出。
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医院护士竟擅自将患者
的病历复印给他人带出医院,从而引发新疆第一例患
者状告医护人员侵犯隐私权的案件。吴丽因牙龈上火
去何建所在诊所就诊.何建为吴丽注射“胸腺肽”后病
情未见好转.被送往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经救治.病
情好转后出院。后吴丽又住进袁玉所在医院中医科治
疗,病情后好转出院。吴丽因故到袁玉所在医院病案
室复印病历.当打开病历时.发现首页上印有何建的
身份证复印件,吴丽意识到病历已被何建复印。吴丽
即向袁玉所在医疗机构进行举报.医疗机构调查得
知,原来是何建到该院请同学袁玉帮忙复印了吴丽的
病历。事发后,医疗机构将复印病历追回。同时,医院
对袁玉做出处罚。但吴丽认为.医院只对袁玉进行了
处罚,但事件直接责任人是何建.他却一直未受到任
何处理。为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吴丽以隐私权被侵犯
为由将何建、袁玉到法院。天山区人民法院经调
查认为,病历属于病人所有.医务人员私自复印患者
病历,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
法院判决,被告何建、袁玉构成了对患者吴丽的隐私
侵权。故判决何建与袁玉赔付吴丽2万元.并当面道
歉。[1]
笔者虽然赞同人民法院为维护患者的权益(在此
案中该患者享有的是哪些具体权益.究竟是病历所有
权还是隐私 权则有待探讨.记载公民的生理或病理参
数的病历资料是否属于隐私权也有待探讨)所作出的
判决,但是笔者认为对病历的所有权不能一概而论.
要区别不同情况而对待,笔者认为要能够很好地使用
病历,使病历充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体现其法律价
值,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病历的所有权.应当根据病
历的不同内容和来源等予以区别
首先要认识到,患者的血压、心率等和一些通过
辅仪器检查所作出的检查结果如三测单、化验单
· 2ol·
(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是反映公民的自身
身体状况相关信息的生理或病理参数,患者对其应享
有信息所有权。其次要正确区别对待一些通过辅
仪器检查的原始资料和对这些原始资料的分析结果
的所有权.后者类似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如患者在
某一医疗机构做ct扫描.对于ct片所记载的影像学
内容应当归属患者.患者有权携ct片所记载的影像
学内容到其他医疗机构求诊,而对于通过对ct所载
的影像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影像学结论应
当归属患医疗机构:又如医疗机构为患者测量血压.
应当将测量结果告知患者.至于该患者是否有高血压
病之类的诊断结论以及诊断的过程是属于医疗机构
的:类似这样的辅仪器检查还有很多,如:心电
图、血液的检查等等。正是对这一类问题认识模糊才
导致目前对病历的所有权认识的混乱.正确认识这一
问题似可以解释检查费和诊断费的区别.也可以解释
专家号与普通号区别.既能真正发现医务人员的智力
劳动价值所在(同时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的不
同水平).又能充分体现患者的信息所有权。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病历来源和内容将分为3
部分:一是客观病情部分.包括:体温单、化验单(检验
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
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二是
病情主观分析部分.包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
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
等;三是治疗内容部分如手术记录、医嘱单、处方等。
一
、客观病情部分应归患者所有
从病历中客观部分的内容来看.这部分病历记载
的是患者本人身体生理状况所固有各种信息的生理
或病理参数,比如体重、身高、血压、心率、个人史.婚
育史、家族史、女性患者的月经史、体温的日或周的变
化曲线等等,反映的是患者本人身体特有的生理、病
理情况的信息,不同的个体是有明显区别的.而且有
些内容确实还涉及个人隐私权的问题。这些信息来源
于患者本人身体本身。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患者都可以
获得,某一医疗机构不能因为是自己通过一定的手段
获得这些信息就能获得这些信息的所有权、专有权.
虽然医疗机构为获得此类信息使用了一定的检查手
段,但是患者为此是支付了相关的检查费用的。根据
洛克的观点,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权.除
他之外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这也是洛克劳动学说
的基础。根据公民对自身财产和相关信息所拥有的所
有权、支配权,公民有权拥有、处理自身的身体和相关
信息的权利的理念,既然患者拥有身体权、生命健康
· 202·
权.同样也就拥有这些反映的是患者本人身体的生
理、病理的情况各种信息的所有权。根据杨立新在《人
身权法论》中提出的观点,[ 这些信息内容应当属于
人身权的客体,人身权的主体对这些信息内容享有控
制权、利用权和转让权,这一观点也能说明患者应当
对其拥有所有权。这一点也与其他学者提出的患者信
息所有权相似。当然这些信息的获得是在医疗机构通
过一定的手段或劳动而得来的。因此患者有必要支付
相关的检查费用,但在患者支付了费用后,也就应当
知晓、享有对自身的身体和相关信息所有权,以备将
来各种可能的需求,如到另一医疗机构就诊、检查和
就业等等。患者应对这一部分病历资料享有所有权。
从前由于医学知识的专业性和相关医疗设备的
稀有性,获得此类信息需要专业知识和相关设备,医
疗行业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很强的垄断性。因此医
疗机构通常会以此为理由认为,这些信息是医疗机构
通过一定的劳动而得来的。应当由医疗机构享有所有
权。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近年
来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化、大众化和一些医疗设备的
商品化,根据劳动价值学说,获得此类信息所需专业
知识和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含量较以前明显减小。因而
许多不具有高深的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人能够读懂
或理解这些生理、病理信息:同时随着法学理念的进
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患者在已经支付了
相关的检查费用之后以及知情权概念的提出.且公民
确实在许多场合需要这些信息。因此关于病历知悉、
使用和拥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目前允许患
者自己选购某些药服用而出现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的区别,手术同意书从由患者家属签字改为患者本人
签字就是很好的说明;又如公民可以通过市场轻易获
得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还有各种早孕试纸等等。
由于这些医疗设备已经成为普通商品。容易从市场轻
易获得,因此患者同样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部分此类
信息(测体温、量血压等),或者容易获得此类信息和
知识,能够对自己身体的生理状况有一个基本的判
断,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相信以后能够获得此
类信息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对待病历所有权的
问题也应当随之变化,应当确认患者对病历这部分内
容的享有所有权。
二、病情主观分析部分应归医疗机构所有
从病历主观部分的内容看主要包括:病例讨论记
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内容.
不是患者身体本身所固有的,这部分来源于医疗机构
根据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等做出的对病情的分析、判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3期)
断、观点等,是属制作者精神层面的智能的结晶,不同
的医师可能得出相异的诊断。[ 是医疗机构中医务人
员的智力劳动成果.这部分病历资料及相关内容主要
用于医学研究的目的,如医疗、教学、科研等,体现了
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整个
人类社会所利用,而不是为某一患者服务,应当不属
于患者所有.而应当参照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予以保
护。归属医疗机构。
虽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不受知识产权
法律制度的保护。但不能因此否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是包含了医务人员创造性劳动的智力活动。根据
专利法的规定:诊断和治疗方法不受知识产权法律制
度的保护是因为其不具有工业实用性:而这些诊断和
治疗方法所得到的内容是医疗机构通过对患者身体
的生理、病理情况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综合并
投入智力创造性的思维而作出的诊断。诊断结论是关
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新信息。与客观的生理、病理信息
不同的是这些信息并不是患者身体的所固有的。也不
是任何人或任何机构都能够得出的.而且对同一患者
(其身体所载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相同的),由于医疗
业务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可能会
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说明诊断过程中包含了医务人员
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的结果。这也能说明患者需到医疗
机构就诊才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诊
断,也是医疗机构向患者收取医疗费的理由。这一部
分的不同体现了不同医疗机构业务水平的不同。根据
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和“劳动增加理论” 的观
点—— “当劳动对他人产生了某种有价值的东西
时—— 超越道德要求劳动者生产之上的某种东西。那
么劳动者对于该物值得拥有某种利益”。在病历的主
观部分中,可以说医务人员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远大
于生理或病理参数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此应属于医
疗机构的,但是患者在支付诊断费后有权要求医方将
病情告知患者,医方也有这样的义务。因此虽然这部
分内容所有权属于医疗机构。但医方需以必要的方式
将病情告知患者,如给患者开具诊断证明书。
三、有关治疗过程的病历应归医患双方共有
这一部分主要有手术记录、医嘱单、处方、部分病
程记录等内容,其中记载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
况,比如患者的不良反应、不适和医务人员对此做出
的相应处理、治疗及效果等等。治疗方案是医方根据
患者具体身体情况、病情和医疗机构的业务水平等而
制定和实施的。也是医疗机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
结合的结果,而且由于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在治疗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3期)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这些情况也是各不相同
的. 医疗机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不同的处理,这
些都需要、而且也体现了医疗机构的创造性智力劳
动.这一部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智力劳动价值,其产
生的来源与病历的主观分析部分有相同之处,也应当
参考知识产权制度予以保护。医疗机构应当对其也享
用所有权:但是治疗过程和结果是发生在患者的身体
上的.是由患者用生命来承担的,身体及生命健康的
所有权是属于患者的.因此患者有权确定是否在其身
体上进行相关的治疗等,而且根据《执业医师法》和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患者对于医疗机构的提
供医疗服务的中医疗活动的行为享有知情、同意权。
同时根据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医方需将处
方的内容清楚地告知患者。这表明法规也承认.患者
应当对发生在其身体之上的治疗过程享有知情同意
权.对与此相关的信息享有所有权。因此对这部分病
历资料应当是医患双方共同共有。实际上现在许多医
疗机构对出院患者一般都给予病情或出院证明书,上
面都记载了治疗过程.这一点也说明了患者确实对病
历中记载治疗过程的部分享有所有权。只是其内容不
够详细.可能与对此问题认识不够深入、清晰有关。对
于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医务人员的相关处理,一
般都是记载在病程记录中的.因此患者应当知晓这一
部分。医疗机构应当将这部分内容以合适的方式告知
患者。
四、病历的使用权
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病历的使用有了相
应的规定。但是笔者认为那是在对病历所有权认识不
清楚时的相应规定:基于以上对病历所有权的讨论,
笔者认为对于病历的使用权应分门别类予以规制,分
别归属医患方所有的病历资料. 医患方分别有权拥
有;对于属于双方共有的部分,患方有权拥有相应的
病历资料;对于双方共有的或专属于患方的病历资
料。医疗机构应该在病历书写时就给患者看相应的书
写内容。最好是医疗机构将患方有权拥有那部分病历
主动交给患方.而不是在患者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
资料才给予查阅,这样还可以避免这一冲突:在医疗
· 203·
技术鉴定时鉴定部门会要求患者对病历提出意见,若
患者对病历有怀疑。鉴定部门则要求患者提出证据。
这里边的问题是:病历书写时医疗机构并未给患者看
过病历内容.患者并不知晓病历的原始内容,是在患
者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才给予查阅,在这样的
制度下患者事后如何提出证据?事后赋予患者复印或
者复制病历资料的权利又有何意义?至于体现治疗过
程的病情或出院证明书,应对其内容予以改进,描述
应当更具体。
宋晓亭提出了行医权的概念。认为行医权中包含
有7个方面的权力.如获得病情权、处方权、病史使用
权等。 虽然宋晓亭对病历的所有权归属也没有明确
指出.但是认为医疗机构有使用病历的权力和获得病
情权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为了维护病历的完整
性。也为了医学的用途如医疗、教学、科研等,促进医
学事业的发展。医方也有权保留一份专属于患方的病
历资料。笔者同意宋晓亭提出的行医权中包含了使用
病历的权力的观点,但对于具体如何使用的问题(特
别是非属于医方的部分。比如:非为患者的诊治原因
而使用其病历资料是否需患者的同意等)则有待于进
一步探讨; 至于专属于医方的部分,如:上级医师查
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内容.患者显然是无权
拥有.但是医方需以诊断证明书或病情告知书的形
式.将医方能肯定性或倾向性的最终病情结论告知患
者,即将结论告知患者,但不必将得出结论的过程及
其中的一些不同意见告知患者。由于医学目前还是需
要依赖临床经验的模糊科学,许多涉及诊断的过程还
谈不上是一个真正完全的科学。内容不便公开。因此
医方在诉讼或鉴定中提供给相关机构的病历.患者无
权对主观病历进行查阅。
参考文献
[1] 沈海燕,孙雅新.新疆首例侵犯患者隐私权案.新华网一法治频道,
20__--08-06
[2]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 67-76
[3] 宋晓亭.试论行医权[j].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10(4):207~210
带着美丽、带着热情、带着一身技艺和希望来到南方
让中医文化在东方之珠继续熠熠生辉
从医之道,艰辛无比
五十年的从医之路她走得艰苦、坚定而执著
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经典著作百读不厌;精彩医案拍案叫绝
於实践中奉献心血
杏林春暖,治病救人就是最大的快乐
16岁学医,她认知中医是宏观医学,完美生命医学
薛理平女士走上中医这条道路,有点意料之外,又似乎是情理之中的。
16岁时,为响应祖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她插队到了甘肃陇南地区。农村地区本来就条件艰苦,而陇南也是全国最贫穷地之一,特别人们要是有个病痛,更是雪上加霜。“其实我从小很怕医院,当时也没想过要学医。”这是她最初的想法。或许是天生心地柔软善良,每每看到农村人的病痛,或受伤情景,她都希望自己能帮上一点点忙。
恰好她家隔壁住的刘尚万老伯是一名老,当时担任地区卫生局局长,同时也是一名老中医,刘伯伯每天见到她都会半开玩笑地说:“丫头,你是学中医的好材料,就跟我学中医吧。”就这样,刘伯伯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每天早上都有许多人找刘伯伯看病,她就在旁边帮忙抄处方,耳濡目染之下,懂得了不少中医知识。
工作後,薛理平女士被分到白龙江林区卫生所帮忙,带着刘伯伯给她的“作业”,她笑称在林区的日子,自己就是现实版的“大长今”,一边给人们看病,一边钻研经典医书,在实践中加深了对各种中药材的熟悉。林区遇到第二个中医老师牛兆真先生,尽力教她:“中医是整体医学,和现代医学互有借鉴,但s必需自成体系,比如现医学代所指的类分泌疾病,我们从心、肝、肾线路上走,凡水湿肿满痛类疾病,我们从肺、脾、肾线路上走。”他还说,中医药基础必须背诵,不要怕忘记,这段经历为她的从医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令她在後来的临床实践中,可谓心中有路,手中有方,每每出奇制胜,下笔如有神。她对中医的热爱与日俱增。
後来,父亲得到,薛理平女士本可以调到机关部门的,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而是坚决要去医院,她说:“学了中医後,每次医治病人起到了疗效,都开心得不得了。”因而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最後分到了陇南两水中心医院。在医院她亦了舒服的岗位,而是从炮u、抓取等基础而重要的工作中寻找乐趣。医院的前辈见她不怕吃苦,常鼓励说,打仗要有好武器,中医之仗必需要好方、好药,才能药到病除。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备的人的。後来她在甘肃中医学院修读,实践中考取主治中医师,中医药主任医师,九十年代又进修攻读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80年代初,她是兰州医学院中医教授权依经先生的得意门生,权教授已退休,但惜才爱才的他看中了她在中医方面的天赋和才华,特意出山,再带她一年门诊,让她系统地实践了解一遍《伤寒杂病论》。在门诊,权教授用大畅通泻法,治愈一年轻女子喉结外侧生长出来的肿物。当时情况已比较棘手,西医外科建议需要开刀引流,把脓水排乾净,再配合吃点消炎药,但她担心手术刀口会在脖子上留下一道永久的疤痕,况且还是正面的。难道要她永远都围着丝巾吗?这对一个爱美的女孩来说是绝对难以接受的事情。权教授用大畅通泻法消解她颈部肿物,完美完好。也让她明白了:中医是整体医学,是完美生命医学,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学说。
38岁时她曾是陇原甘肃赫赫有名的中医师
中医是医学,更是医道,中医理论属於中华文化体系,说的是天人合一,对整体宏观的把握,在於治病於未发之时,比如《黄帝内经》体系,既是治病养生的理论,又是一种平衡阴阳,令身心不病的生活方式。在兰州附属医院实习结束後,各科老师给予了她非常高的评价,K赏她:“注重经典著作的研究。”她在学习中医方面有着很高的悟性,既能熟记经典著作中知识,更能蚧钛Щ钣谩
实习期间,有一次实习生们聚在一起,有一个病人患有尿浊,去过北京、上海等许多大医院都没看好,她的老师看过几次也未有见效的方子。她试着看了後提议说:“既然常规的药都不管用,那就试试别的看看。”於是在她的建议下,老师开了三味新的药,两三天後果真见效迅速。她以扎实的功底赢得了师生们的极力赞赏。
1987年,薛理平女士有幸结识了著名武术家、气功大师、名老中医马礼堂先生,K拜其为师学习中医养气功,推动她在中医领域开拓了更宽的道路。1989年5月,她自己成立了一个中医养气功健身服务部,一方面服务当地百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延续马老师传承发扬中医养气功的愿望。
因为薛理平女士依靠平素积累的人},请到了当地许多知名中医专家教授等作为顾问,所以医疗所自成立当天起,就引起了一时轰动。随着口碑一天天地建立,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甘肃日报》还特地慕名来穹茫随後《兰州晚报》、《陕西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主流媒体都有穹帽ǖ溃一时间她成为了陇上、甚至大西北赫赫有名的中医师,十里,百里,千里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当年全国诗词学会副会长,甘肃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袁第锐前辈,有感於薛理平创办甘肃中医养气功健身服务部精神,说她是“赢得先生服後生”,特赠诗祝贺:
陇上名花秀几枝,春兰秋菊正当时。
杏林长得东风护,絮清才是药师。
巾帼新传养气功,阴阳变理欲屠龙,
望闻问切能医国,尽在灵犀一点通。
从北到南,她将中医文化在东方之珠继续发扬
1991年,薛理平女士在一位曾经医治过的朋友介绍下,第一次南下,来到深圳出诊。1993年来到香港发展。从西北高原到沿海都市,从北到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差。
虽然她在甘肃声名远扬,但初到香港,人生地不熟的,加上中医K不太为人所知,一切都归零了,默默无闻的她只得从头开始。她曾经受聘於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医概论、中药学、中药内科学课程,K撰写《香港文汇报?薛医师信箱》专栏多年。其後她创办了自己的诊所,多年来她专注奇难慢性病医治,K研发了十多个医治慢性病的药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於治疗心肾肝病的药。
一步一步做起来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背後付出的辛劳和汗水是他人看不到的。药效极好,患者常问,为何不大力推广,其实当年,为了能]册自己的新药,她跑遍了广州、清远、山水、北京等多个地方的u药厂,最终因种种原因而耽搁。
得马老师真传,薛理平女士结合中医与养气功,在奇难慢性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K积极推动和教授养气功。薛理平说,“养气功对我的医疗观念有了彻底改变,可以说没有马礼堂老师的养气功,就没有我现在医治奇难慢性病。”薛理平女士在她的新著《岐黄医道――走出慢性奇难病之路》如是说道。中国气功,贯穿上下五千年,涉及了医、儒、道、释、武术及文化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座丰富的宝藏。若非亲眼证实马老师通过养气功治好糖尿病及其严重K发症、治愈慢性肝炎、肝硬化、青光眼、白内障、红斑狼疮、白癜风、高血压、冠心病、顽固皮肤病等等案例,她也不会相信养气功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
中医学将人体看做一个小宇宙,一个国家,五的运作:心是君主,肺为相辅,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肝则是一个国家的大将军,每个腑都有其分工,有其生理特,用以相互协作,维护一个完整国家――健康人体的正常运作。古人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嘘、呵、呼、洹⒋怠⑽”六个字的口型,分别与体内的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呼气时用意念和动作导引,令体内气血循经运行,使大气深入,濡养、涤荡五六腑,通透腠理皮毛,从而取得健体治病防病的效果。这正是马礼堂先生《六字诀》的原理。
在薛理平女士的用心经营下,她的诊所常常门庭若市,中国医术在她的继承与发扬下,在这颗东方之珠里再一次大放彩。
从医之道,艰辛无比;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从小时候背诵《黄帝内经》开始,薛理平女士就对这其中的“道”产生了兴趣,继而对中医发自内心的热爱。数千年的中医文化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每当看到经典中记载的精彩案例,她总会感到内心澎湃,感叹学无止境。正如她所说的,从医之道,艰辛无比。
然而,正所谓医者仁心。但看到每一个病人来时因为病痛折磨而痛苦难受,又因自己的施诊而痊愈轻离开,这种内心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在香港,我曾经给几十个不孕的妈妈医治过,当看到孩子出生时,有一种比自己亲孙子还亲的感觉。”从医五十N载,每一个案例都记在了她心中,信手拈来,“特别是医治好一些求医无门的奇难杂症,更是有一种成就感。”如此种种的案例,多得不胜枚举,因此她也感慨说,从医之道,其乐无穷。
回首匆匆岁月,薛理平女士有时候也会想,若是当初没有离开兰州,或许凭借当时的名气,不管是收入还是生活条件都会比在香港好很多。但是她从未後悔过自己的选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收到真正的徒弟,将中医文化薪火相传下去,若是做不到这些,赚再多钱也是没有意义的。”
烘、炮、炒、洗、泡、漂、蒸、煮……中药的炮uK不简单,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影响药材的药效和安全,至关重要。“以熟地为例,一定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达到最好药效。”薛理平女士强调说,这些都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也裼没械化生产,但有些工序可能就被简化了。“我希望能将真正的中医中药传承下去。”之所以她u作的药从来不需要打广告,早已树立起了口碑,供不应求,正是因为她的这份严谨,每一次药剂因为要炮u,因此要五六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基础概念的抽象性、思维方法的逻辑性、理论体系的系统性、描述对象的完备性、诊疗方法的生物性。认识和理解这些特色,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发扬中医的优势,在临床和科研中保持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中医学 特色 抽象性 逻辑性 系统性 完备性 生物性
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近代以来,它受到西方医学的极大冲击,发展式微。中医学和西方医学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虽然有其缺点,亦具有突出的优势,不宜用西方医学的工具方法来解析和应用中医理论。本文从中医学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完备性和生物性五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中西医的异同,从而突出中医学特色,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优势,并能更进一步发挥其优势和特色。
1 抽象的阴阳五行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均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但两个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基础概念属性却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医学的基础概念是基于解剖学的器官、细胞、蛋白质、DNA等,无一不是实体物质;而中医学的核心基础,如阴阳、五行、气、经络等,则都是抽象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中医学曾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但实际上,从具体走向抽象,正是数百年来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已经之路。
能够从具体实物中提取出抽象概念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描述,是自然科学体系中对相关学科领域理解深刻和能够应用的体现。比如数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过程。自然数的产生是对客观世界描述的直接结果,之后出现的负数、分数、无理数、复数则越来越脱离我们可以眼见耳闻的“客观世界”。类似地如几何学从最开始的点、直线和平面等概念发展到拓扑学,微分、积分学发展到复分析等,均说明数学概念越来越抽象,其能描述的对象也越来越复杂。物理学的发展也遵循了同样的轨迹,如从牛顿力学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直接测量的量,发展到用广义坐标、广义动量、最小作用量原理等抽象概念来描述系统的分析力学以及之后发展出的热力学、电磁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也是越来越向抽象和高纬度进行拓展。
抽象性的优势在于可以脱离具体的实物对象,从更宽泛的角度概括和总结相关事物的规律,并根据规律从已知领域推广到未知领域。中医基础概念的抽象性即具有这样的优势。一方面,抽象化的中医理论具备抽象的思辨性。基于此,医生可以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掌握其本质和内在规律,因此,中医理论立辞多简洁凝练,并不对经验事实作冗长具体的分析和详密的论证。另一方面,抽象化的中医概念在逻辑层面上形成了庞大而丰富的体系,使医生可以进行思辨推演,从而间接而灵活地指导临床实践,在面临临床的具体问题、疑难问题、突发问题的时候,能够从理论体系出发找到相关的应对方法,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例如,在解决疑难杂病方面,特别是某些病种,中医方法比西医方法会有更好的临床效果[1-3]。在处理突发性疾病方面,如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暴发是对中医理论系统的一次有力检验。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进行辨证治疗对于控制SARS的扩散起到了重大作用[4-7],后续的研究也显示了中药对SARS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8]。当然除去上述优势,抽象性的一个明显劣势便是较难掌握。
2 遵循逻辑的生命理论模型
在基础概念抽象化的前提下,中医思维方法的逻辑性首先体现在构建人体生命活动模型过程中,能将抽象层面的概念和物质层面的概念相结合,并且清晰地表明了其层次性和相关性。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标准,将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根据其特点,分别确定阴阳、五行归属,建立起了阴阳-五行-神-气的生命模型。阴阳的概念是根本,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面。中医学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标本、正邪等概念无不体现了阴阳的思想。五行的概念是串联不同层次物质的纽带,它将器官、形体、情志、声音、颜色、味道、季节、方位等纳入其中,以此说明人体各层次、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神是生命体的特殊属性,是阴阳相交的产物,它调节着人体的物质层面;而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并且连接了神和肉体。
中医学的逻辑性还体现在古代医家在运用上述生命活动模型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进行了严密的逻辑思辨。以《黄帝内经》为例,其许多篇章采用问答的方式记述了黄帝和岐伯等辩论医道的内容,记录了讲解和分析中医学生命模型的过程。同时中医思维的逻辑性还体现在应用中医模型去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如《黄帝内经》所建立的阴阳-五行-神-气的生命模型不仅能够解释人体各层次结构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阐释人体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如,外感邪气侵袭人体,多有一个由表入里的渐进过程,首先停留在肌肤卫表层次,而后逐渐深入经络,伤及脏腑,临床上则可以根据患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判断病邪所在的层次,然后确定治法方药。又如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可以知道病邪在五脏的传变,可以“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疾病加重。图1展示了中医学“阴阳-五行-神气”模型。阴阳、五行总领人体所有生命活动,其中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通过调控气的运行来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在这一模型当中,中医用阴阳平衡和五行生克两种理论对人体各层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
3 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
中医理论的系统性通过《黄帝内经》及其他经典得以体现,《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中医的哲学纲领——阴阳,并以此为出发点,将自然界环境的变化和人生命活动的变化一起放在这个框架下进行描述和讨论,结合三阴三阳和五行的概念及关系,强调了精神领域(神)的重要性及其与身体物质器官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引入气、血和经络的概念,最终完成了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模型构建。基于这个生命体模型,同时引入了诊断方法(色脉)和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刺,兼述祝由、砭石、汤药及其他)。《难经》以对《黄帝内经》做注解为基础,除了阐述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外,对于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均有所创见,对于脉诊和针灸治疗有重大发展,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疾病用六经辨证、内伤杂病用脏腑辨证,从而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将《黄帝内经》抽象的理论知识用临床现象进行了具体解释,方便后世医者快速应用和掌握。《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提出了药物的寒、凉、温、热四性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并提出“七情和合”等药物配伍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医学体系是系统的、完备的,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体系[9]。
这样的整体体系保证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使得中医经受住了各个时期的临床考验得以传承至今。事实上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指导下,也建立了与中医学某些理论有相似性的医学。例如,古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在“四体液病理学说”基础上提出了气质与体质理论,认为人体与自然相统一,注重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预防[10],希波克拉底的这些理论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重视扶助正气、扶正驱邪等思想不谋而合。然而希波克拉底提出的这些理论是零散的,不能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无法建立起完整的人体生命模型,也没有系统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另外,希波克拉底的思想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未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所以也未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抽象概念和具有逻辑性的模型虽然不是中医学所独有的特色,但能够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系统,使得中医学在临床应用的时候总能够有理所依,而不是通过类似西医的穷举法不断尝试各种可能性。这种系统性从两千多年前就在医疗实践中反复检验并日臻完善,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物质、精神、自然合为一体
中医理论看待生命的方法是完备的,这种完整性体现在认识到生命体不仅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并且还受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影响。《黄帝内经》将“神”与身体物质层面的联系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形成了“形神一体观”,具体表现为形神相合则生,形神相离则死,且形体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体的主宰。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所以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理论中的“五运六气”学说就是专论时间、地域及气候对人体的影响的。中医学还十分重视人在社会中的角色给身体状况带来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提到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由于经济条件、生活起居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身体体质不同,相应地治疗方案也不同。
形神相关性在西方医学中也曾经有过探索,但由于其基础理论受到还原论和身心二元论这两种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11],西方医学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淡化了人的精神领域对人体的作用。同时西方医学也未能将精神心理等因素很好地与形体物质层面相关联。自20世纪中叶始,西方医学也开始重视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对疾病的影响,但相关医学模式并没有改变西方医学界应用生物医学模式进行诊疗的现状。
5 用生命力量诊疗生命
中医理论描述生命体特性包含了神的部分,这也是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最大的特色,即使用了具有生命特性的包含了“神”/精神因素的诊疗方法。
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是与医学理论息息相关的,西方医学的理论以生理学为理论基础,受化学的影响,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身体机能(生理学)的失调,而这样的失调可以利用可测量的生物学变量标准的偏离来进行完全的解释[12],因此,通过生化指标诊断疾病是西方医学的主要诊断方法。相应的西方医学的治疗方法也集中在应用不同的药物,一般有明确的靶点,将异常的指标调整至正常范围,或通过手术将病理产物除去或更换。所以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要范式的西方医学,较少考虑生命体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关联,各种检测和治疗都是基于纯粹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生物物质进行调控,忽略了生物物质和生物精神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这个事实,从而导致临床上的治疗有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理论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平衡”的概念,认为健康的人是“平人”,即包含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平衡,以及机体与环境处于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状态,抽象而言就是“阴阳平衡”。这个平衡不仅是上述西医的身体机能平衡,更是身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一系列相关关系的平衡。所以在对人体失调的判断上,不仅包括类似西医的身体机能的诊断(脉象、颜色、舌苔等),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个人自身的感受。在医院中经常会遇到患者自觉身体不适,但通过西医学的检查却没有发现身体器官层面的病变,这些正是机体的“感知”与“物质”没有同步的表现。
因此,机体变化最好是通过人的“感知”来完成,感知可以更灵敏和更直接地表现出人体的平衡与否。正是基于这点,中医的诊断方法是“生物性”的,即通过望、闻、问、切这类需要医者对患者进行感知感受的操作,通过感受患者在形神两个方面的变化,进而对其进行诊断,而非单纯的依靠生化指标。同样,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也是“生物性”的,运用自然界的元素来治疗人体的疾病,如运用天然的本草、矿石等药物,或针灸、推拿等方法,均是通过感知来判断其阴阳偏离属性(而非其物质属性),如中药的“四气五味”性质,针灸治疗的“气至”效果等。所以中医诊疗过程中自然地囊括了时间、空间、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并能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治疗。
6 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以阴阳、五行、神、气等抽象概念作为基础,将精神、形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起来,用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建立起一个可以演绎和推理,能够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生命模型,并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成为能有效地指导养生或治病的中医理论系统,通过采用“生物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从整体层次上把握人体的状态,实现了对生命体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调整,形成了中医学的最大特色。这些特色正是中医学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原因,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这些特色,能够有助学习、理解、掌握和发挥中医学的优势,在未来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TU Y.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qinghaosu) and gifts from Chinese medicine[J].Nat Med,2011,17(10):1217-1220.
[2]ZHAO CQ,ZHOU Y,PING J,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progres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J Integr Med,2014,12(5):401-408.
[3]CHEUNG TS,SONG TH,NG TB,et al.Therapeutic effects of herbal chemical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Alzheimer′s disease[J].Curr Med Chem,2015,22(19):2392-2403.
[4]JIA W,GAO W.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eful in the treatment of SARS?[J].Phytother Res,2003,17(7):840-841.
[5]LEUNG PC.The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SARS:a review of Chinese publications after the crisis[J].Am J Chin Med,2007,35(4):575-581.
[6]ZHANG MM,LIU XM,HE L.Effec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SARS:a review of clinical evidenc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23):3500-3505.
[7]LUO Y,WANG CZ,HESSE-FONG J,et al.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acute and critical medical conditions[J].Am J Chin Med,2019,47(6):1223-1235.
[8]WEN CC,SHYUR LF,JAN JT,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 extracts of Cibotium barometz,Gentiana scabra,Dioscorea batatas,Cassia tora,and Taxillus chinensis inhibit SARS-CoV replication[J].J Tradit Complement Med,2011,1(1):41-50.
[9]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5.
[10]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M].赵洪钧,武鹏,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9-226.
中国刮痧健康法
中国刮痧健康法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众采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中医非药物疗法之所长,所用工具是水牛角为材料制做的刮痧板,对人体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调整信息、排除毒素、自家溶血等作用,既可保健又可治疗的一种自然疗法。对感冒、咽喉肿痛、肌肉酸痛、关节炎等有特殊效果。
中药熏蒸
熏蒸疗法是用中草药煎煮产生的药汽熏蒸人体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通过皮肤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患病部位,药力强大,作用集中,同时避免了口服药带给胃肠的不适和肝脏的吸收负担。对颈、肩、腰腿痛是一种疗效显著的绿色疗法。特制的腿部熏蒸器为膝关节病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拔罐
拔罐法又名“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拔罐法的作用,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法风散寒等。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腹痛、背腰痛、痛经等。此外,一些内科病证如哮喘亦可用拔罐法。
足部反射区按摩
身体各个部的器官,都能在脚底找到一个固定的反射区(在左右脚底把各反射区的器官画出来,恰巧是一个缩小的人形,如此图)按摩反射区,刺激该器官、能促进血液循环,将体内的杂质藉尿液排出体外,达到健康、治病的效果。
足部反射区按摩即可消除整日的疲劳又可强身疗病、日常保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清除器宫障碍,达到机能平衡,恢复青春健康的身体。
根据疾病精选的失眠、高血压、足癣、风湿病等多种足浴配方,通过浴足更增加了足部反射区按摩的效果。
针灸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台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
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它治疗范围广泛,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病皆可应用针灸疗法。采用穴位注射配合推拿、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痛苦少,无损伤,疗效好。
药膳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药膳具有丰富饮食、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等多方面的作用,在应用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应滥用。在我绿色中心中医专家为您诊察诊断后开出的药膳处方可以让您放心享用。
茶疗
关键词:健康传播;医患互动;传播方式;不对称信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029-03
健康传播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目的,运用各种传媒渠道及方式,制作、传递、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最早由Jackson在1992年提出。之后,Rogers和Everett M.在此基础上予以发散补充,认为“凡是人类传播的类型涉及健康的内容,就是健康传播,它囊括四个不同的传递层次――个体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1]”人际传播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
基于传者之异,健康传播中的人际传播常见于两类,一为民众间经验性的口耳相传,二为医患间专业化的对症下药。既有预防性的日常规避传播,也有治疗性的愈疾传播。自发性经验交流多见于亲朋熟人之间,或聆听前辈老者汲取过往经验、民间偏方,或依托人脉关系网络,定位知情人士予以问询。偶发性经验交流多见于类患者群之间,如排队候诊时的零散互动、住院治疗中的心得体会、复诊康健后的分享建议等。相比于民众间交流的交互式、分散性特点,医患对话则更具稳定性,传播过程虽亦交互,但话语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医生手中,病患表达什么实际由医方提问所定。加之西医渐趋主流,医疗器械、数据图像等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病患的模糊表达,呈现出单向度特性。同时,病患也愈见迷信、依附于这类科学量度,借此种“医学符号”斩获安全感、说服力、可信度,更加深了医患会话中权威性和接受度。
本文将主要围绕医患间的人际传播问题展开论述,重点言说主流西医诊疗中的医患互动交流,而不与传统中医诊疗进行比较。这样做的初衷在于西医诊断并不以病人之感为主要判定依据,代之以客观数据图谱为宗,将机体分解为各结构性部件,对症施治,疗效迅速。而中医“望闻问切”,重视从患者个人陈述出发,以小见大,综合调理全身机能,过程缓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亦愈来愈高,既追求效率,又希冀关怀,西医作为世界范围内临床医学的领军,在技术创新方面占尽风头,然而,却对医患间的人际交往缺乏个性化重视,流于表面,导致病患个人叙事空间较小,无论从互动频率还是深入程度来看都存在局限性,这也是导致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探讨西医病患人际沟通的特点、形式、存在问题等更具地域辐射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医患人际传播方式的嬗变
鉴于健康传播的特殊性质,目前医患之间的主要传播形式还是采取面对面的直接传播,通过直观的目视、陈述、询问进行即时互动。但间接传播的功效也不容小觑,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兴起,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借助网络平台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提供诸如疾病的预防性措施及方法,网民的各类提问及初步判定诊断等医疗服务。具有良好的时效性、跨地域性和针对性,便于进一步入院问诊的选择、预约。对某些难以启齿的疾病而言,此种间接沟通能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保持个人身份的隐私性,因此广受推崇。同时,病患自身对医者言说进行转发评论,又可在自身人脉网络中进行新一轮的人际传播。
(一)直接传播
传统的医患人际健康传播通常发生在面诊及健康教育讲座等直接传播情境中。面诊惯用1V1模式,病患陈述何处不适,医生询问相关病史、发病时长、具体症状等,在此期间医生的引导提问无疑是整个对话的主导线索,信息的传播以医生所欲知为基点,虽注意保证患者参与其中,但病患的话语权还是遭到一定程度的。大体如此却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近些年医疗美容行业的兴起,使得就医诊疗目的不再单纯基于去疾治病,还为了更好地雕琢修饰自己。此种情境下的医患对话,令患方拥有很大程度的自主性,话语权得以提升,医生则在综合全面考察患方所需的基础上尽可能予以配合。然而,归根结底,由于受自身医疗知识所限,患方的设想也仅仅是设想,难以提出决定性言论,还需医者运用专业所学分析可行性,润色得出最佳方案,故病人主导也只能流于表象,仍需遵循医者指定路径接受检查,很多提议也因不合己身而被否决,重新设定。萨斯等人曾“依据病人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医患交流化分为三种可能的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相互参与模式[2]”患者之主动性虽依次递增上升,但核心医者之权威仍贯穿始终,信息之不对称尽现于治疗关系的方方面面。社区、医院等特定场所举办的健康教育讲座则惯用1Vn模式,主讲传播关于疾病预防、日常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占据绝对话语权,受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经验背景,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优先、协商或对抗式解读,但受者自身想法难得彰显,虽有短暂的互动提问时间,但往往碍于群体力量,羞于表达,继而沦为“沉默的大多数”。
这两种形式中,医者都是权威核心,对传播进程及结果的控制起决定作用。患者的接受、信任程度一方面与自身学历、收入地位等方面成负相关,另一方面又与医者的从业经验、头衔地位、所处环境等方面呈正相关。综合而言,人们自身综合素质指数越高,对诊断过程的干预性就越强,发问越多,反之即使心存疑惑,也会表现得顺从听话,为专业神圣感所折服。但大多数人对所谓“一流机构、一流专家”仍持迷信态度,更乐于听取接纳其意见。
(二)间接传播
伴随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医患互动的方式得以不断更新扩充。常见的间接传播方式有电话热线咨询预约;广播问询求诊,以夜话用药居多;电视健康访谈类节目,专家讲解、主持人与现场观众提问,场外观众短信、微博、微信互动等;网络咨询见于医院所设官方在线服务网站,医者开设答疑解问的实名专版,以个人或组织名义设立的健康科普信息平台;报纸、杂志健康专栏中专家、病患的现身说法,互动谈话记录;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咨询来往等。此类传播形式中,医者惯有的话语主动权被颠覆,病患反成为主导谈话的重要因素,诊治的可听、可见进程均受患者意愿所控――选择什么媒介,选择同谁交流,选择何时开始、何时中断,选择答问还是沉默……还能基于同一问题向不同医者同时段发问,再对其诊断结论进行比较评估优选,择其善者而从之,大大缩短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花费。
其优势还体现在:1.便利性得以凸显,特别是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地域的人来说,可以足不出户,借助电话、网络、私信等进行预诊咨询,如有需要,可以提前预约相关专家,网络挂号节省时间;2.个人隐私得以最大限度的维护,广播、电话、网络、读者来信等问诊方式中患者均可匿名提问,对于疑患传染性、生殖系统等类疾病而忧心忡忡,羞于直接去医院检查的病人而言,可以放下社会身份信息泄露等负担,经由媒介详实诉说症状,进行初步诊断,按需制定接下来该怎么做;3.时效性强,特别是在线服务,几乎无须等待便可得到回复,对于一些意外情况处理优势显著。同时,报纸、杂志、电视等专栏设置、温馨提示都会根据不同时令气候变化,流行病蔓延等时间为结点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性健康知识传播,加之此类媒体受众群庞大,普通大众也可在耳濡目染间积累习得许多健康常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借助此类媒介可以较为全面了解医院优势所在,特色重点科室及知名领域专家的详实信息,提前做好功课,避免抓瞎乱投医。私信、短信等方式填补了以往“没人难办事”的困顿,跳过关系托关系的重重人情网,直接对话医者,省时高效,这在过去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二、信息交换中存在的问题
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分科的日益细化,在为病患带去更为高效、专业的便捷服务同时,也造成了诊治过程愈见趋向影像器械的“符号化”审视,无形中压缩了病体的主观详述内容,将大量时间用于诸如各种体液提取,X光、B超、CT、核磁,血液、细菌检查等项目的数据反馈上,过多专注于病症本身,用工具理性代替宿体主感,无形中加深了医患间隙。同时,愈来愈专业细化的分科体制,使得各科室医者成为各所主脏器的把关人,不再双管齐下,转而各司其职,只关注所属科室检查范围的病症,因而患者常需辗转于多个医生之间,无法与其中之一保持稳定的亲密联系,客观上造成医患间疏离。同时,人们往往将沟通视点都集中于医生和患者这对概念体身上,而忽视了围绕左右的其他个体,如医生助手、病患家属的重要作用。医生助手的态度言行往往影响病患对医生的印象初断,病患家属的信息提供则会有力地促进谈话深入和后续诊治的成效,二者不可偏废。
现代医疗机构规模化使得问诊手续日趋繁杂,来访人群数量众多,医生无暇专注于对某一个体的全面审查了解。但对每个前来问诊的焦急病患而言,在与医者互动前都抱有个性化的情境预设和心理期望,希冀对方能够感同身受、对自己格外重视,而现实的反差往往会令他们觉得很受伤。加之大众媒体对医疗纠纷、无良现象的连番曝光轰炸,也使得不少患者对其形成刻板成见,诱发抵触情绪,如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的疏离,不利于两者间的良性沟通,以致影响到终极治疗效果。
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也是引发医患间信息传播不畅的主要障碍。医学作为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往往会涉及许多日常生活鲜见的词汇术语,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患者初闻时常会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无法理解,又何谈认同。医者由于每日需接待大量病患,无暇一一细致讲解,特别是一些系统性机理问题难以简明释清,故有所取舍,重点交代大致治疗进度、可能产生的并发症与后果,加之自身表达能力所限,医患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度,无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所顾虑继而保留等原因,均对沟通环节造成破坏,致使信息交换出现断层。
此外,“治疗方法特点与复杂程度、动机误解、性别与文化差异、病人自身的角色冲突、管理动机、不公平的社会交换、权威的矛盾[3]”亦是引发交流障碍不容忽视的问题所在。
三、实现良性互动的技巧途径
医患间的良性沟通是促和谐,保诊效的关键所在。双方态度是保证沟通顺畅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医者表现出亲切、真诚、专业、负责的关怀态度时,易疏散患者的紧张情绪,获取信任和更多有益信息。相应地,当患者表现出信任、尊敬、合作的态度时,医生也更乐于尽心细致观诊。
对患者来说,医生的技术性观照是一方面,其言行本身所传递的治疗话语更是抚慰伤痛的一剂良药。许多病变并非仅仅是生物机体作用,心理感知亦常常作祟。学会换位思考和倾听,尊重、认同、关切患者的焦急陈述并适时予以鼓励引导,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方的理解和重视。以开放式提问代替封闭式提问,多给患者预留发言空间。在全面了解病人的回忆性叙述后,还应注意遣词造句方式和病人文化背景的需要,尽可能通俗细致地讲解病症的来龙去脉和治疗程序、注意事项。留意沟通对象的预想期望、实时感受及情绪变化。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表现,医生或可选择微笑、点头、拍肩等轻松举止调节紧张气氛,或可随病患叙述时所现情绪合拍调整自我表情,感同身受。面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群,也应及时变换选择适当方式。如:对儿童,多称赞引导,但主要依据还是来自监护人;对少年,多倾听引导,其监护人描述作为辅助参考;对老人,多耐心引导,不厌其反复嗦,予以尊重。同样,面对不同信息需求,医方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如面向网络、电话等提前咨询情况时,医方应实事求是介绍己身优势、特色和整体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参考价值较大的信息,杜绝夸大其词,无中生有的虚假欺骗行为;面向前来诊治的病患,医方应全面了解、检查、陈述其病症。本着对患者及其家属负责的态度,重视当事人过往经历及社会心理因素,对重症患者可适度隐瞒信息,多给予鼓舞抚慰,带动家属参与、协同治疗,详实分析利害,制定最佳方案。
对医生来说,患者的积极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患者在获取医生指导前,需对对方保持充分信任与尊重,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个人隐私但对病症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问题,应与医方建立信任默契,放下包袱,坦诚相露。这一点既是保证沟通顺利展开的前提,也对后续判断治疗大有裨益。日常生活中一些患者认为自己花钱买服务,医者就应将顾客奉为上帝,故而在诊治过程中处处施以责难,干扰正常进程;或外行充内行,以己之想干预医者治疗,不断置疑;或事前全权交由医生负责,有问题后只会一味抱怨取闹,而非商议如何解决……诸如此类的强势言行,均会引起医方反感,阻碍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当然,不加选择的被动顺从亦是不可取的,对于自己困惑之处,患者应大胆地向主治医提出,明白此时的清醒既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负责。这一点上,文化水平越低的人,表现的越瞻前顾后、唯唯诺诺,听不懂,不会问,更怕一不小心得罪医生便是其心理写照。陪同病患的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生所需,提供适量背景信息,如患者自己遗漏的信息点、疾病史、过敏史、相关生活经历和文化忌讳等,及时反馈,以帮助医生更好的认识病人,因人而异安排治疗。医患间的良性传播,不仅对当事双方大有裨益,大大提高治疗成效,还能为“后来者”树立典范,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如医生之间可就某些典型病例进行临床探讨,互相学习借鉴,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务患者。患者之间可以自身经历为鉴,与他人分享心得体会,并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中对医者服务水平进行扩散传播,指导更多人得良药,享康健。此类蝴蝶效应不容小觑,对和谐医患关系,推动社会卫生事业整体前进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
[2] (美)威廉・科克汉姆.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管燕.医患传播中的“从――拒”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
[4] (美)拜伦・古德著.吕文江,余晓燕,余成普译.医学、理性与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健康管理;应用价值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方面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对健康管理以及健康干预的需求日趋重视,因此健康管理在现代卫生医疗服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体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以及措施,重点在于充分调动个人以及集体的积极性,进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健康资源进行全面的健康指导,一般而言健康管理是由专业的具有职业资格的健康家提供,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尚未发展完善,因而我国健康管理多由医疗机构卫生从业人员提供,这可能导致健康管理在某些方面的专业性以及服务质量不高[2].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旨在探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专家团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
中医健康管理主要是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在全国医疗机构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不断的进行探索以及时间,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中医健康管理为核心,运用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的立体化健康保障模式,在理念、思路、方法、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3],其中中医药服务由医疗为主拓展为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功能领域,而服务网路也由单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至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服务的两大综合系统,而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保健服务体系也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中医健康管理中专家团队的作用
中医专家团队是近年来基于成熟的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延伸、开发的新型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中医专家团队,即为组织医院内各科室中医方面的专家形成一个小组或队伍,其主要作用仍是对患者或群体进行中医健康管理,但专家团队在中医健康管理中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健康管理,其应用效果以及作用更为明显[4].2.1中医专家团队的整体医疗水平优势组建中医专家团队进行健康管理,势必选取医院内最为优秀的中医专家,而这些中医专家无论是在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中,均可满足健康管理的现状以及医疗服务支持的需求,能够提升整体医疗团队的医疗力量以及专业水平,专家团队所具有的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其他健康管理从业人员所不具备的[5],专家团队能够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既往临床经验以及预后结局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健康管理,这种有中医专家团队介导的健康管理无疑增加了管理水平以及健康指导的专业性.2.2中医专家团队改变了传统健康管理模式中医专家团队实施的健康管理能够使医疗服务流程更加合理,患者接受健康管理更加便捷,制定健康管理流程,检查、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专人接待,专家团队能够全方位、快速、有效的解决多学科问题,能够有效整合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流程,综合解决患者对健康方面的疑问以及需求[6].同时专家团队还能够利用医院内灵活的诊疗程序对患者的原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慢性病患者,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给患者营造了方便、快捷的健康管理环境,深受患者的欢迎.2.3提供了多科室的健康管理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专家团队为医院内部学科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全心的平台,为提高中医健康管理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医院内部专家的整合,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医健康管理的科学性以及专业性,其中包括医学中二级学科以及一级学科的整合,同时还包括不同中医学科的整合,传统的健康管理中各科室专家教授在众多医、教、研活动中开展的活动较为活跃,但其之间的联系较少,在协同性以及整体性方面欠佳,而通过组间专家团队能够集中医院内各学科带头人参与健康孩子到与健康管理,可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的效率以及关系效果,实现现代化中医健康管理的构建[7].2.4专家团队专业性的影响组间专家团队无疑是增加了医院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性,这也是患者在寻求健康指导中考虑最为重要的因素,患者均希望得到专业、优质、全面的健康管理,渴望具有扎实临床技能以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职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服务,而医院专家团队则这方面则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集中医院内各学科带头人为患者实施健康管理,这可有效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质量[8],并可提高患者的健康管理依从性以及满意度,这对医院健康管理的后续发展以及整体社会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3小结
组间健康管理中医专家团队可有效提升医院健康管理的专业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综合全面的中医健康管理措施,并可影响患者对医院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改变了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同时以中医专家团队作为医院健康管理的核心能够在健康管理行业中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中医健康管理的发展以及完善.
参考文献
[1]姚澄.三级中医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49(3):158-159.
[2]武留信.楚俊杰.吴非.等.我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2012年现况调查[J].2013,7(1):36-39
[3]沈庆法.治未病源流概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
[4]杨贵尧,刘颖,郑杰,等.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145-146.
[5]刘建.浅析专家会诊中心在门诊医疗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1,32(1):74-75.
[6]王筠.浅议中医健康管理发展现状与问题[J].山西中医,2011,27(9):60-62.
[7]张海生,张其成-中医健康管理的背景及定义[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6(3):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