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

时间:2023-06-29 17:0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课堂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课堂教学

第1篇

我们在鸠江区教育局安排下,于2019年12月26日,来到浙江省杭州市,参观富春第七小学,富春七小位于美丽的富春江畔,鹿山脚下。参观那天,雨后天晴,阳光显得分外明媚,山顶上一堆堆云彩舒卷,空气清新,大家忘记了长途车的疲惫,兴致勃勃的参观校园。学校面积并不大,教学楼的大厅里,就展示了“劳动教育”的各种理念和成果,琳琅满目,让来访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走过运动场,运动场的草坪是天然的,平整匀称,赏心悦目。在学校运动场后边,有一片占了学校面积一半的农场,有门有装饰有景点,菜园里,一片绿意盈盈,菜花、卷心菜、油菜、蒜苗等蔬菜长势喜人。一块块菜畦,旁边都有年级牌和各个班级的口号,既齐整又生机蓬勃。

听富春七小章振乐校长介绍, 从2009年网络上流行开心农场“种菜”“偷菜”,他就想办成一个现实版的开心农场。那时候,他的出发点想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可以探索自然奥秘的独特天地,另外让没时间买菜的老师不用再去买菜,学校自己种的还是有机绿色的菜。于是,他利用一切办法,把学校操场边的15亩边角土地统一起来,开辟成种植园地。紧邻着开心农场,在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下面,学校还有一间农具陈列馆,放置了风车、纺织机等很多农具,让学生体验农耕文化。

章校长说:依据二十四节气,老师带领学生及家长们在田地里劳作、种植。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养殖。立春时,孩子们在开心农场里寻找春天;立夏时举办收获节,孩子们到农场摘蚕豆、剥蚕豆、煮蚕豆、吃蚕豆……老师们还把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搬到田间地头上,让孩子们聆听鸟鸣,画蓝天白云,寻找自然秘密。参与新劳动教育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多故事。从学校2009年创办活动开始算起,该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年。孩子们根据节气,在田野里观察他们播下的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如今的新劳动教育已在富阳区全域推广,被评为全国十大美好课程之一,富春七小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唯一一所劳动教育试点学校。

我深深感到,在富春七小做一个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么多老师,把大自然这一堂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先贤,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曾说过,“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可是我们现在,不要说孩子,即便是大人,也是跟自然越来越疏离,草木鸟兽多有不识,小麦还是水稻,韭菜还是蒜苗都无法分清。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其实,在中国传统乡村,深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在中国的农历光阴里,蕴含着多么深厚的生活哲学;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万物有灵,和谐共生;我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这些文化,体悟这些哲学,使我们的精神受其滋养——这才是我们中国人精神上的故乡。

站在人群中,我特别感动。我还了解到,这座校园的音乐课,首先是带孩子们到“开心农场”去聆听虫鸣;他们的美术课,则是带着孩子在草坪上仰望蓝天,画下心中的一朵朵白云;他们的科学课,是带着孩子们在播种和收获间发现生命的奥秘。老师们并不奢望这些校本课程能留给孩子们一生的印象,只期盼给孩子们留下一点点痕迹;而且他们有一个心愿:播下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开启一扇大门。

短短一个下午的参观和交流,特别是教师队伍得到锤炼和进步,实现专业化成长,形成团结向上风清气正的氛围,让我们大开眼界,感慨良多。

从办学目标角度思考:富春第七小学“新劳动教育课程”以“培育全人”为目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鲜明的特色。试图唤醒德育的本真,实现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富春七小从“开心农场”、 “亲子合作”等方面展开“新劳动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让孩子们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培养孩子们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行。必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富春七小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致力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把学生从繁重枯燥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天性,可能对学习成绩相得益彰。

从办学过程来说,章校长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坚持劳动教育,其中甘苦,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作为教育人,只有坚持,才能开出特色之花,我们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总结反思,对各项举措进行扬弃,形成可以复制、可以传承的办学教学模式,从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感觉到受益匪浅,确实不虚此行。

第2篇

1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美国人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公民教育”。通过公民教育,使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十分讲求途径的多样化和渗透性,其中课堂教学是美国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其中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2)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3)宗教教育;(4)文化体育与学生自治活动。这些途径突出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层次性,学校一般都会从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可接受程度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不同手段和形式的教育。以大学为例,美国高校除了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还重视通过历史和地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渠道。在高校,其途径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组织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有四点:第一,说服教育法,包括理论教育法和疏导教育法。第二,实践教育法。第三,综合教育法,包括典型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和比较教育法等。第四,咨询服务法。

3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相同点

第一,强化课堂教学的思想真挚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是中美思政教育的基本方式。两国均利用课堂教学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还根据各自社会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第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社会服务等课外活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一贯和根本要求,目前主要有劳动教育、军政训练和社会服务三大类。而美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的方式,把参加社会实践当作是青少年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部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三,注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校园精神;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活动。在美国,许多大学都注重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设置,通过这种良好的文化气息传递给学生某种价值的影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服务性社会活动以及咨询指导、社会环境影响等全方位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4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同点

第一,课堂教学表现形式不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进行抽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概念较多,要注意的是,直接、公开的方式总会给人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目的过于明显,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反效果。而美国学校大都采用隐性或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去,通过情景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增强了思想是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课外活动的基础不同。美国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有较强的物质条件支撑,并有一定的社会保障。而中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条件支持,则多由学校方面承担。

5 总结与启示

(1)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之下,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复杂。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召力。

第3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 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本单一的教学与课余活动课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 把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人课表;③活动课程由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

3 创设环境课程。例如: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刨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第4篇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教材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本校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使用教材,用活教材。

1.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儿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相结合,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如在教学《小学生活开始啦》一课时,以“小熊上学的故事”导入,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注意的行为讲出来,让学生在听、讲、议中,知道小熊的行为是不对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和上幼儿园不一样了,明确小学生应该做什么。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实际生活,补充本乡本土的“活”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如在教学《让校园更美好》一课时,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校园里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在课中,通过“金点子行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分析、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得更美好。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儿童天玩、生性好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该教材的活动性特点很突出,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材呈现形式,都非常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教材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如在教学《快乐的国庆节》这课时,设计用彩笔画出你心中祖国,让学生将自己平时看到的、感受到的祖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学生们用彩色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然后,进行作品展览,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画,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时空“开放化”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所谓教学时空开放化,即是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向社会延伸,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

第5篇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智育教育,轻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德育的主导力量,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影响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一些学校教育宗旨已经偏离了其基本的轨道,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心往往只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根本无暇顾及青少年“仁”“爱”“善”的传统道德教育,也很少关注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学校为了发展,为了获得上级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拼命地抓智育;教师为了生存,为了在学校和社会站稳脚跟,也只能是苦干加巧干地去提高学生成绩。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重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相对于智育工作来说,德育的阶段性目标不明显,也缺少与之配套的评价措施。

(二)重课堂教学,轻实践体验

课堂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摆脱陈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化教学方法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把生动复杂的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以学科考试分数作为教育得失的唯一坐标,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有的教师简化或干脆省略掉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德育的探究过程完全成了一句空话。

(三)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

家长对子女的的期望与教育出现畸形现象,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目标很高,但自身的教育水平却有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物质上舍得投资,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吃一点亏,只要孩子一心学习,考上重点中学。家长期望值过高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导致对孩子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从不关注,往往指责多鼓励少,打骂多教育少,造成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在育人上适得其反。近几年,学生结构中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寄养子女数量多。据学校调查统计,在我校有71.8%的学生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常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二是个体户的子女增多。三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数量增多,有8.5%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些各具特点的“三多现象”造成家庭教育难以实施健康正确的教育方法。据调查有97.1%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代沟很大,平时几乎与父母没有共同语言或几乎无话可说。

二、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德育观念,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由于受社会和家长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有人认为德育可有可无,是“虚”的,不能促进教学成绩的提高,认为“德育无用”。虽然学校教育不能直接改变社会现状,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从而间接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发挥积极作用。教育者要做的不是消极观望等待,更不能无所作为地空发牢骚与不满,而应该沉下心来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从而积极推进学校德育改革。通过学校德育主题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寻求社会的支持、理解与认同。

(二)健全队伍建设,推进德育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学校应重视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使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改变过去的经验型、封闭式教育,如保姆式教育、训斥体罚式教育、灌输式教育等。

1.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意识。

2.要树立尊重、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技能。

4.在选聘班主任的时候,高度重视对教师的人品、作风、敬业精神、能力等的考察,确保教师在德、能、勤、绩等方面出类拔萃。

(三)注重活动引领,强化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要根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和班级要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注重知、情、意、行与和谐统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

2.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他们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革命精神教育、民族主义教育为主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自力更生,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4.要加强法制教育,积极引导,争做文明学生。学校要坚持上好法制教育课,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5.要重视校园宣传,让学生从身边可以感知的事物开始,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创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生要正确应用网络等媒介,学习优秀的绿色文化。

(四)密切家校联系,促进德育教育

抓好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中学要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构,定期召开家校委员会会议,研究青少年思想现状和对策,实行统一的德育内容、统一步调、统一方法和措施,实现齐抓共管。这样既可避免存在于少数学生中的不健康思想在社会上找到“避风港”,又可使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得到系统全面的管理。只有家校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何根据社会新时期的特点使学校德育工作走向良性循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要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特点、新动向,克服德育工作相对滞后的弱点,真正把致力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标。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推进课堂改革为重点,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实践课程改革理念,壮大强势学科和骨干群体。突出教研工作的先导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目标

1.使小学教学水平提高,有详细的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加强教导处日常管理工作,使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2.加强各科教学活动,使各科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3.加强教研组建设,使教研活动开展丰富有效。

4.加强师资培训力度,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固提升教学水平。

5.坚持走科研兴校、兴教之路,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加强校本培训,提升办学水平。

6.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加强综合实践、艺术、科学等一些新课程的研究工作,摸索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

三、主要工作

(一)明确要求,规范教学常规

学期初,组织教师重温学校教学“七认真”工作要求,对照要求,找差距,明确本学期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1.备课要提前三课时,精心备好每一课,不得出现无教案进课堂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要明确,重点、难点要合理清晰。要有教后小记,教后小记一定要及时写,字数不作规定,内容应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想法、做法,学生在课内的反应情况及学生作业反馈等,要求写一些实在的得与失。通过平时每一堂课的反思小结,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

2.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认真思考学、教、练三者的关系。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强调教学互动,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指导和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或自制课件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得到创新的启迪,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知识。

3.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加强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语文忌死抄、死背,注重积累性、应用性作业的布置,数学忌机械、重复性作业,注重实践性、应用性作业,其他各学科也应创造性地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正确。各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质量。

4.课外辅导要紧紧围绕提优转差这一总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分层次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辅导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学困生的辅导务必做到耐心和细致,帮助学生选择和构建适合他本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毕业班尤其要作好辅导工作,力争在毕业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决定教学行为。在当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新纪元之时,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继续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集中学习由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在备课组活动、教研活动时,组织开展专题性的理论学习。自学要求教师做到每周进图书室、阅览室借阅教育教学书籍、杂志及报刊,并做好摘记。每周完成读书笔记的摘录任务,并按要求认真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2.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使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教研组工作必须上一个新台阶,做到教研活动的常规化、专题化、系列化。各教研组务必在期初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小学教研工作计划,活动过程要具体体现全过程,有重点,有专题,有资料记载。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好学习相关理论文章,每周听本组成员的随堂课,督促本组成员认真参加各年级段的听课、评课等交流活动,组长将每次活动资料收集记录完备,及时交教导处。

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保证集体备课的有效性。由组长负责先确定活动内容,备课组成员一起对所定内容进行分析研讨,确定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每一阶段都要有一个主题,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倡教案多样化,个案与共案并存,集思广益,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教师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气氛。鼓励青年教师上好“一课三上、三课一议”活动,在每一次修改中得到不断提升。其他教师每学期认真上好一节研讨课。班子成员、骨干教师每学期向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师徒结对教师分别上好示范课和汇报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5年以内青年教师和学校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同时,本学期还要加强教师间的互相评课制度。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学习,在评的过程中反思,以促使每一位教师加速成长。

4.开展好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本学期要继续指导好一至五年级任课教师开展好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组织低、中年级备课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教师一起探索、实践,积累资料,撰写案例与论文,努力形成阶段性成果。

这学期继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组织任课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同时,这学期还要加强对艺术这门学科的研究工作,利用现有的师资,以点带面,加强艺体组的教研组活动。促进全体任课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升我校的艺术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抓好队伍建设是我们今后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本学年,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与壮大骨干教师群体上下功夫,不断创造条件,为他们搭设成长的阶梯。

1.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

新世纪的教育充满挑战,新世纪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有人把它概括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等。而我们观念的转变和能力的培养要内化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来完成。所以在年龄规定内的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及其他学习任务都要督促教师积极参加,认真完成。同时引导所有教师积极参加其他专题培训,不断夯实底蕴。

2.继续高度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

对事业性强、勤于钻研业务、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多压担子。为骨干教师的成才搭建舞台,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评优课比赛、学术研讨活动,给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展示、交流才华的机会,使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早日成名成家。

3.抓好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的成长。

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的精神,扎实开展传帮带活动,为三年内的新教师配备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指导老师。明确师徒结对的活动内容、要求,明确帮带的目标。每个青年教师均要制订并切实实现个人成才奋斗目标。学校将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促进五年内的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学期将组织开展青年教师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竞赛和教学评优课活动。

(四)、落实制度,做好常规工作的管理工作

1.加强随机检查。

依托“行政人员值班制度”和“课堂教学随机调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随机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主要检查课程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秩序情况、课外辅导帮教情况等。班子成员按教研组分工,加大听老师随堂课的力度,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动态,并相应作出评价,提出要求,不断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组织专项调研。

针对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如新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学科教学质量抽测等。本学期将着重在数学、英语课堂教学上进行专项调研,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数学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3.规范教学百分考核。

本学期,继续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百分考核。为保证每月考核的正常开展,教导处负责做好以下工作:1、每月组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2、班子成员、教研组长深入课堂听教师的随堂课做好记录与评定性评价。3、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上课教师有教案、听课教师有评课意见。4、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设立辅导奖,辅导学困生有记录、有成效。5、认真组织各学科的平时抽测和期末测试工作,做好质量分析。6、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一得、读书笔记每月收缴登记,择优上贴《教科研信息网》和学校网站,对于发表、获奖的及时做好登记与表彰。

在规范教学百分考核的同时更要注意发挥百分考核的示范榜样作用,对考核中对某一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教导处将予以公布表扬,对考核中发现的一些优秀备课、优秀作业将组织展览,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予以推广,使其他教师就从身边的榜样学起,从而督促每一位教师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五)加强体育、美育、科技教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获得生动地、活泼地、全面地发展。因此,要加强对体育、美育、科技、劳动等学科的教学管理,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开展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的实践活动,抓好田径队、足球队、文娱队、书画组的平时训练辅导工作,开展好器乐比赛、绘画比赛、科技制作比赛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具体工作安排

附:主要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学期初各项常规检查(学科计划、备课等);

2.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会议;

3.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第八届世界华人小学生作文大赛”;

4.小学语文命题研讨与试卷评比;

5.寒假读书笔记竞赛;

6.教学“七认真”检查;

7.制订2009年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备课组计划;

8.上报学额,整理学籍;

9.学雷锋活动;

10.备课组活动和教研活动常规进行;

11.参加片级小学语文教师评优课活动;

12.植树节活动;

13. 参加市小学生田径锦标赛;

四月份:

1.中、高年级英语单词默写竞赛;

2.选送英语论文参加市评比;

3.体育节;

4.音乐优秀课评比;

5.速算比赛;

6.课堂教学展示;

7. 品德学科教研组活动;

8. 青年教师会课比赛;

五月份:

1. 教学质量调研;

2. 教学常规检查;

3. 语文命题作文比赛;

4. “名师引路”活动;

6. 四年级钢笔字比赛;

7. 选送论文参加苏州市(张家港市)优秀论文评比;

8. 开展校际间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六月份:

1. 科学论文评比;

2. 选择选手参加苏州市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竞赛;

3. 艺术节暨庆“六一”活动;

4. 世界环境日教育;

5. 校内结对师徒上汇报课;

6. 期末检测;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60-03

自近代以来,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学校教育也成为青少年所必须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由于学生至少在学校待上9年或更长的时间,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在这一阶段为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就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使青少年儿童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自激励功能,充分调动青少年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充分自主活动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始终把促进青少年学生主体性与独立性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推动从重视整体到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转变

基础教育的本位价值应该在于它的基础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强调的是学生基本素质和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而不是为了培养某些专门人才,充其量是为更高一级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理念应推动从重视整体到关注个体的教育理念转变,立足“每个学生”,引导学校做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探索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环节中落实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制度建设。基础教育主要应该是育人,而不是选拔。这并不否定基础教育为高一层级的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高强度的频考制度使日常的教与学被功利化,进而异化了基础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形成知识点化的课程体系和日清月结式的教学安排,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本义,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短期考试绩效取代了对人的长远培养的要求。基础教育不是简单地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的,而是应面对成长中的、拥有独特品质的、具有无限潜能的、生动活泼的学生的需求。基础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还需要立足于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校要为青少年学生创设温暖、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学习成长,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成熟与独立,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乐观生活,这也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和终极目标,能够使青少年学生走向社会后,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大舞台上展现自身才能。学校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青少年阶段为未来打基础,对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组成部分,但在学校不管时间长短,迟早都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因此,需正确认识学校教育的有限性和局限性,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和框架。在这一体系和框架中,学校教育具有孵化器的功能,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活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本成熟与独立。他们离开学校,学校教育就意味着结束,但学校教育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毋庸置疑,它是人类社会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学校教育如果仅仅局限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只关注于分数与考试,教育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失去了传承历史和文明的主流价值引领。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有摆脱了偏狭和平庸,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主体性与独立性发展。青少年离开学校以后的表现和发展才能最终体现基础教育的价值。

二、重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学校教育无疑由教和学两部分组成,二者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但同时又要明确各自的职能和定位。教所采用和实施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目的是促进学,而学的具体行为和成果也离不开教的努力和贡献。关键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和学二者的主导和主体地位。在正规和系统的教育中,教者作为所有教育措施的执行者,无可争议地成为教育行为实施的主导者,儿童则成为教育的主体,作为教者要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更有条件通过自身学习达到发展自身的主人。正因如此,教育改革必须致力于改变主要依靠教的体系,回归主要依靠学的体系。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教育和环境,但每个人所受教育的效果,与人的主体性直接相关,重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尽管人的遗传素质有差异,有的人非常聪明,也有的人天生就有点愚钝,天才儿童有之,弱智儿童也有之,这两种情况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处在中间状态。就一般的青少年来说,只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教育理念及方法,就具备了向各方面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性。即使学生是天才,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其优越素质也无法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所服务的教育对象要做到充分了解,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目标和教育的最大功能是青少年学生有学习的动力,拥有自主学习活动的动力体系。一个少年儿童去国外生活,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很容易地就能运用当地语言与人交往;也有孩子通过玩电脑游戏而不知不觉地成为了“电脑高手”,对于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及时跟踪,并且记住了大量英语词汇。他们的学习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主要源于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求,行动发自内心。通过这种学习行为,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长的享受,并不断产生了自我激励,学习的动力表现为一种加速运动。因此,强化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在青少年不断充满激情和乐趣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的知识才能扎根在心灵深处,并运用于社会生活中,最终转化为创新活动和更好生存的智慧,学习者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求。这种教育活动,犹如自行车效应,保持一定的速度,骑行得才越稳妥、越安全,否则,就容易摔倒。这说明越能尊重青少年活动的自主性,就越能保证其追求向上的天性发挥。尤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扩大了大脑的功能,拓宽了个人的视野,加快了发展的速度。这为儿童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也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广泛的信息和方法。

三、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与教学改革

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核心问题是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础,有助于保证学生自主活动的落实。课程与教学改革要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关注青少年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的总目标出发,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巩固基本知识,重视基本技能的学习,并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发和挖掘青少年的智能、完善和塑造他们的人格、锤炼和展现他们的个性,这样才有助于建构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能够培养生活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结构应包括工具性学科、内容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并使三者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课程内容坚持三结合,即科学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知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思想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改变目前过多偏向科学教育、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现状,尤其是青少年缺乏劳动教育的体验,严重制约了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要关注青少年的兴趣和需要,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倡导和推广综合课程、经验课程,在坚持基本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课程的结构弹性,充分体现综合性和时代性,课程内容尽可能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师生关系,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对话伙伴,教师的进行活动必须要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围绕课程改革还应采用新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主张探究教学、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直接经验,鼓励其自主建构知识和意义。重视探索、操作、交流、感悟等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主要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交付给学生,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主要是使学生的学习由纯粹吸纳知识变成对知识的感悟。根据不同课程内容,一般可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简单而言就是“读和做,缓说破”。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给教师一定的自主教学的权力和空间,赋予教师教育教学的更大自主权,学校应帮助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验探索自主教育的成功路径。在长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育教学具有确定性,教师在课下认真、细致地备好课,在课堂上按照备好的教案有条不紊地推进教学,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是预成的;在新型的以依靠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是不确定的,教师需要准备几套备选方案,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教师要在自己确立的教学框架中,把大量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一些课堂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师“小立课程”,学生“大做工夫”,充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教师“以学定教”,按照学生的变化和知识学习的任务进行处置,教师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学习者的学习生活随时随地而动的教学反应,教者的主要任务是启迪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把,而不仅仅是“斟满一壶水”。

要实现基础教育由教为主到学主的转变,首先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推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鼓励多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形成良性的竞争和互补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融合、新的创造。调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从国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大胆试验,结合实际去创造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能够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

第8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13-03

说起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其现状固然比十多年前有所好转,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存在和语文升学试卷的不尽科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说句老实话,在中小学我们现在提倡进行的是语文素质教育,但实际上搞的仍近似于语文应试教育。这样做的危害不言而喻。语文教师迫于通向应试教育的一次次语文考试,出于对所教学生语文分数的考虑(因为老师们明白,学校中主任、校长们说不看重学生的每次语文考分,但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羞羞答答或者义无反顾所搞的还是语文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怎样教学生语文考分高就怎样搞,哪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不能提高。如此行为,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还是没有前途。

所以,现在摆在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首先不是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而是教学胆量如何。能力不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提升,教学胆量没有才是最为可怕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胆量呢?

不管平时的语文检测和统考试题如何,不管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语文考分“理想”和“不理想”,只盯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去教学,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语文教学胆量!

只要你坚持这样去做了,最受惠的还是学生,随着中国各地小考、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的进一步科学化,学生会从你的这种靠谱的语文教学中受益,即便在考试中暂不能受益,也会在以后的求学和工作中受益,所以,如此靠谱地从事语文教学,你最后就能成为这些学生一生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或最好的语文老师之一,这应该就是你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动力,因为一切的教育最终通向人的完善和成长,教育最终在人的完善和成长中得到检验。

笔者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又是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呢?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

靠谱的东西往往也是离真理最近的。

我们本能地认为,我们所认可的靠谱的语文教学,是出于现实生活的语文教学!

我们朴素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

然而,我们长期的语文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生活,抛弃、轻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书本到书本,最为可怕的是连书本上有血有肉的整体文章也被开肠破肚地细分下去,搞无休止的分析,搞大运动量的丢弃人文内涵的语词操练!这样的操练对应试教育而言必不可少,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帮不上大忙,甚至连小忙都帮不上。长此以往的无效劳动出现在语文课堂和课外,多么令人痛心。

其实,国人学习语文的此种误区由来已久,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过这种情况,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所以弄到山穷水尽,没有路走,是因为大家专靠文字、书本做唯一无二的工具,并且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1]

陶行知先生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坚强旗手。陶先生原名文浚,早年曾信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改名知行;后体悟到王阳明学说的不足之处,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遂又改名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他在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提出来的,这一思想体系吸收了杜威反传统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又加以他的成功改造,形成了“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理论学说。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的朴素认识较为一致,我们本能地认为,生活是语文学习之源,生活铺就语文学习之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则从不同方面对“生活教育”理念作了科学而朴素的阐释,令人十分信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指南!

每一个想要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老师都有必要好好地学习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

每一个有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之想法但还未付诸行动的语文老师,更有必要学习或重温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学习,找到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根据,从而进一步增长从事靠谱的语文教育的胆量,将内心理念化为实际的行动!

我们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有如上的意义和作用!

靠谱的东西往往是最为朴素的,朴素的东西往往是离真理最近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最朴素不过的,它恰恰揭示了教育中最为可贵的事实:

生活是教育之源,生活铺就教育之路!

陶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是:“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 这也就是说,要把教育放到生活中去,要用生活本身来教育人,教育要提升人们的生活。陶先生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它们分别揭示了教育的源头、阵地和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指出了教育的真源头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既然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还认为生活要与教育相一致,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即使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也不算是受劳动教育”。陶先生还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由此可见,陶先生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本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一种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所以,就语文学习而言,教材中的范文充其量只是学语文的例子,学习语言文字的源头在生活那里。

二、“社会即学校”,指出了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如果从学生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学生用来学习的主阵地,生活是学生所要历练的主要教育内容。

陶先生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要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解放了空间,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在这里,陶先生明确地指出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主要需面向社会,社会生活的内容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他们的知识才能真正丰富起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时说:“我们要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蓝色的天空是我们的屋顶,灿烂的大地是我们的屋基。”陶先生认为学生的认识水平代表着他们的思想见识和价值观念,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所以,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不可能担负起语文学习的全部,只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他们的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学用自如的面目。

由此,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才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让学生在这样的亲历亲为中,提高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体验,读懂前人和今人的优秀语文篇章,写出承载自己生命体验的真实华章。

所以,语文素养教育的落脚点应该在社会,课堂教学只是学语文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社会才是学生尽情邀游、提高语文素养的海洋。

当然,陶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他不过是借此高度强调教育的主阵地在社会中,而不在学校内;另外,他提出的这一命题也向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很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任务,以不断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健康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指出了教育的好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既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又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来说是做,对己之长进来说是学,对人之影响来说则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陶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可见,“教学做合一”主张以实际生活为中心,这是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上,强调教、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强调以“行”求知,达到“学用一致”。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告诉我们,老师、学生、社会生活是三位一体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要以“做”为中心,强调以“行”求知,以做求学,以学求教,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由此,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老师拿着既定的语文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学生带着探寻社会和人生所生的问题走向老师,老师起到学生学习路上良师益友的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理,提高了认识,言语认知和言语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综上可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是疗救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剂良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尤其可为那些虽有朴素的“生活教育”理念但还没有勇气去践行的语文老师打了气,增了胆,为他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武器。

有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内容给他们撑腰,给他们壮胆,给他们指导,他们的语文教学改革之路便有了起点,并且不会因为暂时看不到眼前的利益(如在准应试教育中让学生得虚假的高分)而停止前行的步伐!陶先生是坚决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伟大旗手,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我们有理由跟着他继续走下去,谁发现和掌握了教育的朴素真理,我们就跟着他前行而义无反顾!

诚然,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的教育官员、科研人员及教育战线上的众多有识之士,继陶行知之后,亦注意到了国人学习语文的老毛病,发现了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语文老师比较重视对范文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因为语文试卷中多有相关的考点,这样的试卷好出、好改、好给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就相关问题分析来分析去,占去了学生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影响到学生大量地去领悟和记背那些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人性魅力的优秀篇章,也不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从事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此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教育部近几年先后颁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一致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

总之,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重视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了,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语文的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文史典故、时事新闻等等。如此界定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得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语文亲近生活了,从而使得生活有多宽广,语文便有多宽广。很明显,这样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表现出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高度认可和重视,这是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如此,如今从某些从教个人到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的教和学都有了比较清醒和较为科学的认识,“生活教育”理论已在相当多的语文科研人员和语文教师那里深入人心,引为结论,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由于语文平时检测和升学考试试卷的难尽人意,并且这样的难尽人意还会存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对中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科学检测工程是个较难彻底攻克的尖端课题),所以,便会有语文老师还会徘徊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他们有时从事应试教育,有时从事素质教育,有时为了眼前学生的语文考分而完全丢掉了素质教育,让语文教学再次回到高分低能的教学老路上去。所以,面对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如此现状,我们有必要重提和重温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先哲的声音和告诫我们不能忘记,要时刻铭记!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精神养料和前进动力,使我们从事语文教改的步伐坚定,再坚定,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3.

第9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外贸单证;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中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许多中职学校正紧瞄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设置新兴专业,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毕业后或送高校深造,或学得一技之长找到满意工作。为了适度超前应对未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要建成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简单、机械地记忆,而是以项目化教学方式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更主动接受新技能,符合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传统外贸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单证课程的特点

《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外贸单证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外贸单证员岗位的要求。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外贸业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单证,包括合同、信用证、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产地证、汇票以及其他相关单据,并分别对这些单据的作用、内容、缮制、签证、认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该课程特色鲜明,一是突出学生实际单证操作技能的培养;二是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两点,笔者认为,过去传统的教学法运用于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的弊端。

2.传统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薄、不连贯,知识体系被割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一种单据类型或某一知识点,纯粹“理论式”、“填鸭式”的教学法,无知识迁移,教学内容甚至前后无关联,学生接受的教学理论体系是被割裂地、断开地、无连贯性,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一旦进入社会,碰到实际复杂的事项,就无从入手,导致不能胜任日后工作岗位。

(2)教学手段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

在过去教学中,以“教师+黑板+练习”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空洞、枯燥和乏味的感觉,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课堂上缺乏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占用大量上课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单一,无法体现技能的提升。

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以闭卷形式考核,由于受出题方式、题型,试卷载体所限,只能考察学生的死记硬背的内容,同时,也无法体现学生不同技能水平,分数也只能“一刀切”,最终造成学生口中“贝多芬”,即“背多分”现象。这种考核方式在深度与广度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项目化教学法内涵

1.理论背景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过来的,他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起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项目化教学的含义、特征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的工作。实践性:项目的主题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实施的流程如下:

(1)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同学讨论;

(2)制定计划:学生制定,教师审查并给予指导;

(3)实施计划:学生分组及明确分工,合作完成;

(4)检查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教师评价;

(5)归档或应用:记录归档 ,应用实践。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包括五个方面:自主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发展性,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构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的运用的特点;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评价特点,项目型教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三、项目化教学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1.确定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审核、修改信用证并根据进出口合同、信用证制作结汇单据、运输单据、保险单据以及报关单据等各种类型的单据,或在进出口电汇、托收方式下,缮制各种单据。同时,能对单据的操作与管理。

(2)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制单的基本技能,并熟悉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流程,了解对外贸易行业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并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指导对外经济活动。懂得国际结算和汇兑方面的知识,掌握国际先行有关信用证和托收业务的统一惯例,并能实际运用操作。

(3)素质拓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等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耐心、细心、恒心的情操和修养,并且养成做事认真、谨慎的态度。

2.项目化教学在外贸单证课程中的应用

(1)外贸单证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中,要做到三个转变:“以教学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本内容为主转变为项目化任务为主,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中心。”我们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改革,外贸单证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核心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岗位为导向,融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岗位为载体,工作过程作为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实训室还原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再拘泥书本的体系、单元,重组外贸单证的操作流程,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一体化,弥补两者的衔接不足。根据以上原理设想,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流程,将课程体系设置为项目化活动内容。具体如下图。

基于以上的课程项目内容设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首先,介绍项目概要和提出任务,引导学生分析任务路径,制定实施计划,再分组进行团队商谈,合作解决,教师从旁引导与讲解,这样讲理论知识运用置于一个真实的项目中展开,最后,由教师点评或学生互评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

(2)考核方式多样化

目前考核闭卷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在项目化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理论闭卷考试,学生的成绩考核由项目完成情况、表现、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

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校内能力考核、社会等级考核等)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总结

中职类学校要突破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无疑是一个顺应社会就业形势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尽快融入到社会,缩短就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3]杨路. 高职《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价值工程,2012.

第10篇

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衡量,现代化的优质教育必然是顺应人的发展需求,满足人性自我提升需要的教育,必然是百姓福祉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的教育,必然是质量和数量、公平和个性、成功和幸福达到高度和谐的教育,联系教育发展实际,几个问题和大家交流探讨,抛砖引玉,推动大家议教育、谋发展。

一、城市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市正努力建设“三中心、两高地”宜创宜居的国际性商贸城市,教育一方面要为城乡百姓提供均衡、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满足百姓“有书读”“读好书”意愿;另一方面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面对挑战,发展经济的竞争力急待进一步培育,新的优势在于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在于知识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支撑,在于专利、品牌等新兴经济元素的培育,在于城市人文的积累和提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瓶颈,提高发展质量,需要教育发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和思想的“储备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动机”的作用。

(一)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我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百姓要求享受良好教育的矛盾依然尖锐,城乡教育之间、义务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别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还需进一步改进。我市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转变,教育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数量的扩张转到质量的提高,从硬件的完善转到队伍的优化,从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到优质、和谐发展。当前及今后,教育的关键点已转移到更深层次的均衡上来,更注重校风、学风、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和发展潜能等,促进教育公平要从外延扩张,更注重内涵发展,尤其要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每所学校都得到发展提升。因此,今后要加强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的良性配置,加快我市要优化教师引进、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在教师待遇的保障、优秀人才的引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创新人才的奖励等方面,深化政策,建立多渠道的教育骨干和师资的科学流动机制和培养提升机制,努力突破制度瓶颈,促进教师资源“柔性流动”、“多向流动”等,培育优秀教研组、先进班组等创新型团队,每个学校都要推出自己的名师团队。完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资源分配制度,大力研究资源共享、“和谐共进”的均衡发展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是与本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很高的教育类别。本地产业发展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源泉,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基础,困此“围绕产业办学、围绕市场兴教”是其基本理念。例如苏州市发展职业教育理念是“合拍共振,无缝对接”,苏州是世界知名制造业基地之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密集区,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在苏办厂,苏州产业在升级,苏州职业教育也在跟进,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文秘、电工到微电子制造,现代通信技术、物流、汽车维修,市场需求与学校发展和谐共生。我市已提出了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题,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发展职教空间很大。但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经费不足,生源不佳、发展信心不足、群众认可度还不高等问题,职业教育对社会贡献度还不高。(近几年我市职业学校先进设备闲置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要有懂技术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提供实训,但由于活动经费缺乏,学校不能购置丰富的材料,许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一些设备被闲置;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热情不高,有的企业前几年满怀热情办起校企合作班,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投入回报不对称,办班难以为继。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一些规模企业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企业的“适用度”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经过锻炼往往成为企业的骨干,但现在经常会遭遇中职生用不上、用不起的现象,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技能水平有所“滑坡”。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深化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是迫切。市政府将进一步研究扶持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营造全社会重视实用人才、重视职业技能的氛围。职业教育单位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瞄准市场办学,着眼企业办教,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合作办学,拓展办学的形式,提高职教服务社会、助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进一步完善国民教育体系。

做好国民教育的“前伸”和“后延”工作,一方面加快学前教育优质化、公益化进程,今年把6个镇街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列入政府实事,还要制订幼教专项政策,推进学前教育加速度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统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家长教育,为建设学习型城市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教育需要怎样的学校。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知识经济不断深入,“高分低能”、“高分无能”的青年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的形势,最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已显露出当今社会“新人才观”的端倪,形势要求我们确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但另一方面,恰恰是就业竞争的激烈,使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过重寄托到学校的升学绩效上,这种关注并没有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而有所减弱,反而更为加强。这就使学校面临两种质量观的矛盾,是追求“分数的质量”,还是“追求生命的质量”。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前教育的一些偏差。我认为,德育关键是做人教育;智育关键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关键是终身锻炼的习性养成;美育关键是情操陶治;劳动教育关键是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教育青少年要养性—注重优美人格的奠定,养慧—圣贤智慧的陶治;养德—正大品行的规范;养志—理想抱负的树立;养能—生命能力的完善。学生不仅要提高文化科知识水平,更要发展体质水平、审美水平、创新水平、心理水平等各方面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树立“因材施教”理念,确立不同个性、不同禀赋学生不同的质量标准。人格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具有深刻文化素养、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二)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

要从积极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入手,提高教师实践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实施新办法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要着眼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以“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为原则,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要改变全市学校一把尺子衡量绩效的局面,实行教育质量多元策略,实施策略分层,多元发展,确立“各级各类争一流”思想,促使不同学校努力在自身层次达到最优,实行群体创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统筹学校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体系。

(三)加快学校内涵成长。

近三年我市高扬学校文化建设大旗,推动学校锤炼核心价值观,培育师生主流意识,以文化提品质,以文化树品牌。但目前学校文化尚未深刻融入管理者治教理念,以及师生团队的治教求学行动中,有品位的学校不够多。一个富有内涵的学校,我的理解:一是理念一定要贯彻得非常到位,得到全体成员多年不变的认同和自觉遵行。二是管理一定要修炼到细节,学校的一本书或是一棵树背后都可能有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三是风格一定要有鲜明的个性。学校不一定每个都是名校,但可以是有个性的学校,特色的培育源于深入挖掘校本资源,以及拓展和发挥,不因学校规模宏大而庞杂失序,不因学校规模小而无可实施。比如义中是我市教育多年的典型代表,已经塑造了比较深厚的学校形象,那么,“义中人”这个品牌怎样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是否可以将更多象“义中人”这样富有精神内涵的学校特色品牌呢?面对既定的师资和生源、硬件和软件,学校文化发展的境界决定了学校内在发展力和外在的影响力,靠有限的名师建不起名校,只有文化才有化平凡为神奇、化散沙为整体的力量。

三、学校需要怎样的教师。

(一)教师要有精神空间。

最近几年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不断加大,教师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可喜提升,社会人士热衷教育的氛围日渐浓厚,但随着百姓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前我市教师的学科和学历结构还不尽完善,优秀教师群体还比较单薄,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师德行风状况有质疑的声音。教育发展首要资源是教师;教师的素质首要是师德。有一个事实全世界应该都相同,那就是当教师不是发财的工作,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教师是从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获得尊严,教师的价值是在学校中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但令人担忧的是,过度的量化使学校和教师的特有价值难以充分评价,功利的社会使教师的价值取向受到不良影响,应试教育也伤害了教师职业的古老的欢乐,教师的信仰以及个性、灵性、独特的生命体验都在渐渐消退,教师作为人的精神导师和灵魂工程师的功能的退减,使教师不仅不被社会敬重,连学生都不再尊重他们。因此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师德行风建设,以整治违规带生问题为切入点,以充实教师的精神世界为根本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琢磨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养上来,培养更多的品德良好,学养深厚的优秀教师,以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二)校长要有几分书卷气。

第11篇

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衡量,现代化的优质教育必然是顺应人的发展需求,满足人性自我提升需要的教育,必然是百姓福祉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的教育,必然是质量和数量、公平和个性、成功和幸福达到高度和谐的教育,联合市教育发展实际,几个问题和大家交流探讨,抛砖引玉,推动大家议教育、谋发展。

一、城市需要怎样的教育。

我市正努力建设“三中心、两高地”宜创宜居的国际性商贸城市,教育一方面要为城乡百姓提供均衡、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满足百姓“有书读”“读好书”意愿;另一方面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面对挑战,市发展经济的竞争力急待进一步培育,新的优势在于市场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在于知识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支撑,在于专利、品牌等新兴经济元素的培育,在于城市人文的积累和提升,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资源瓶颈,提高发展质量,需要教育发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人才和思想的“储备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动机”的作用。

(一)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我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高,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和百姓要求享受良好教育的矛盾依然尖锐,城乡教育之间、义务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别之间,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还需进一步改进。我市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转变,市教育实现了三大转变:即从数量的扩张转到质量的提高,从硬件的完善转到队伍的优化,从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到优质、和谐发展。当前及今后,教育的关键点已转移到更深层次的均衡上来,更注重校风、学风、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和发展潜能等,促进教育公平要从外延扩张,更注重内涵发展,尤其要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使每所学校都得到发展提升。因此,今后要加强教育资源尤其是师资力量的良性配置,加快我市要优化教师引进、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在教师待遇的保障、优秀人才的引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创新人才的奖励等方面,深化政策,建立多渠道的教育骨干和师资的科学流动机制和培养提升机制,努力突破制度瓶颈,促进教师资源“柔性流动”、“多向流动”等,培育优秀教研组、先进班组等创新型团队,每个学校都要推出自己的名师团队。完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资源分配制度,大力研究资源共享、“和谐共进”的均衡发展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是与本地经济发展关联度很高的教育类别。本地产业发展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源泉,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基础,困此“围绕产业办学、围绕市场兴教”是其基本理念。例如苏州市发展职业教育理念是“合拍共振,无缝对接”,苏州是世界知名制造业基地之一,是外商投资企业密集区,世界500强的91家企业在苏办厂,苏州产业在升级,苏州职业教育也在跟进,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文秘、电工到微电子制造,现代通信技术、物流、汽车维修,市场需求与学校发展和谐共生。我市已提出了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目标,以转型升级为主题,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发展职教空间很大。但近几年,我市职业教育面临经费不足,生源不佳、发展信心不足、群众认可度还不高等问题,职业教育对社会贡献度还不高。(近几年我市职业学校先进设备闲置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要有懂技术的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设备提供实训,但由于活动经费缺乏,学校不能购置丰富的材料,许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一些设备被闲置;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热情不高,有的企业前几年满怀热情办起校企合作班,但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投入回报不对称,办班难以为继。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倍受社会各界关注。)一些规模企业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企业的“适用度”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经过锻炼往往成为企业的骨干,但现在经常会遭遇中职生用不上、用不起的现象,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技能水平有所“滑坡”。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深化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是迫切。市政府将进一步研究扶持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营造全社会重视实用人才、重视职业技能的氛围。职业教育单位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瞄准市场办学,着眼企业办教,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合作办学,拓展办学的形式,提高职教服务社会、助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育需要怎样的学校。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知识经济不断深入,“高分低能”、“高分无能”的青年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竞争的形势,最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地推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已显露出当今社会“新人才观”的端倪,形势要求我们确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但另一方面,恰恰是就业竞争的激烈,使家长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过重寄托到学校的升学绩效上,这种关注并没有随高等教育大众化、基础教育高标准普及而有所减弱,反而更为加强。这就使学校面临两种质量观的矛盾,是追求“分数的质量”,还是“追求生命的质量”。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当前教育的一些偏差。我认为,德育关键是做人教育;智育关键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关键是终身锻炼的习性养成;美育关键是情操陶治;劳动教育关键是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教育青少年要养性—注重优美人格的奠定,养慧—圣贤智慧的陶治;养德—正大品行的规范;养志—理想抱负的树立;养能—生命能力的完善。学生不仅要提高文化科知识水平,更要发展体质水平、审美水平、创新水平、心理水平等各方面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要树立“因材施教”理念,确立不同个性、不同禀赋学生不同的质量标准。人格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辅相成,培养具有深刻文化素养、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二)深化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

要从积极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入手,提高教师实践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实施新办法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要着眼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以“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为原则,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要改变全市学校一把尺子衡量绩效的局面,实行教育质量多元策略,实施策略分层,多元发展,确立“各级各类争一流”思想,促使不同学校努力在自身层次达到最优,实行群体创优;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统筹学校艺术教育和课外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体系。

(三)加快学校内涵成长。

近三年我市高扬学校文化建设大旗,推动学校锤炼核心价值观,培育师生主流意识,以文化提品质,以文化树品牌。但目前学校文化尚未深刻融入管理者治教理念,以及师生团队的治教求学行动中,有品位的学校不够多。一个富有内涵的学校,我的理解:一是理念一定要贯彻得非常到位,得到全体成员多年不变的认同和自觉遵行。二是管理一定要修炼到细节,学校的一本书或是一棵树背后都可能有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三是风格一定要有鲜明的个性。学校不一定每个都是名校,但可以是有个性的学校,特色的培育源于深入挖掘校本资源,以及拓展和发挥,不因学校规模宏大而庞杂失序,不因学校规模小而无可实施。比如义中是我市教育多年的典型代表,已经塑造了比较深厚的学校形象,那么,“义中人”这个品牌怎样发扬光大、与时俱进?是否可以将更多象“义中人”这样富有精神内涵的学校特色品牌呢?面对既定的师资和生源、硬件和软件,学校文化发展的境界决定了学校内在发展力和外在的影响力,靠有限的名师建不起名校,只有文化才有化平凡为神奇、化散沙为整体的力量。

三、学校需要怎样的教师。

(一)教师要有精神空间。

最近几年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不断加大,教师教育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可喜提升,社会人士热衷教育的氛围日渐浓厚,但随着百姓对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当前我市教师的学科和学历结构还不尽完善,优秀教师群体还比较单薄,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师德行风状况有质疑的声音。教育发展首要资源是教师;教师的素质首要是师德。有一个事实全世界应该都相同,那就是当教师不是发财的工作,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来作为职业资源的,教师是从社会地位而非经济地位获得尊严,教师的价值是在学校中以传递人类精神的火种而体现出来。但令人担忧的是,过度的量化使学校和教师的特有价值难以充分评价,功利的社会使教师的价值取向受到不良影响,应试教育也伤害了教师职业的古老的欢乐,教师的信仰以及个性、灵性、独特的生命体验都在渐渐消退,教师作为人的精神导师和灵魂工程师的功能的退减,使教师不仅不被社会敬重,连学生都不再尊重他们。因此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加强师德行风建设,以整治违规带生问题为切入点,以充实教师的精神世界为根本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琢磨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养上来,培养更多的品德良好,学养深厚的优秀教师,以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二)校长要有几分书卷气。

第12篇

2020年即将结束,2020年的工作也即将告一段落,在这一年里,大家经过自身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我们不妨将自己的收获写在工作总结上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_2020初中班主任工作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一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其行为首先表现出的特点是:爱学生,能为学生的成长奉献出身心,具有做好自己班级工作的各方面的才能。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采取怎样的符合自身角色的基本行为模式呢?综合班主任工作的过程,我以为班主任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勤于深入学生的生活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就是按照预定的目的,依据一定的原则、程序、方法、手段,对班级中的人、事、物进行计划和调控。而有效的计划和调控,必须建立在对班级及学生的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之上。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班主任走进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智力状况、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等,有利于掌握班级总貌、特点及基本倾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同时,在与学生日常的实际接触中,能及时地把握班级的动态,对班级新出现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能随时予以具体的引导和控制。

二、勤于观察

要获得关于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就要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处处发现,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注意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在家访中观察学生的家庭表现、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可见班主任总是一位优秀的观察家,不仅勤于观察,而且目光敏锐,能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或是极微小的情绪变化上,感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把握偶发事件的荫芽,及时采取针对性教育和防范措施。

勤于观察有助于班主任从观察量的增加上把握对学生质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现不尽相同,班主任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反复观察学生相同与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长善救失”的教育。

三、勤于捕捉与学生交谈的机会

班主任整天和学生打交道。一方面,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交谈可弥补眼观之不足,拓宽获得学生信息的渠道,避免了解学生过程中的“晕轮效应”;另一方面,交谈在说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能收到巩固和强化学生知行的效果。

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晓理、动情到导行的过程,理的阐发、情的表达、行的引导,往往要借助于语言“媒介”来实现。称职的班主任无不与学生有大量的语言交流。他们或及时向学生传递国内外的最新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提出敏感的人生问题供学生思考,给学生以有益的忠告;或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才能予以肯定和赞赏,对偶发事件进行艺术处理和巧妙的引导……这些在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诸方面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言传”而非空洞的说教,其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多方面而巨大的,切不可等闲视之。

四、勤于用自己的双手给学生做出示范

在学校,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是班主任,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学生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不只听其言,还会观其行。班主任只有用行动做出榜样,使学生“耳濡”和“目染”。久而久之,才能产生影响学生的巨大效能。有一位班主任接了一个差班,学生大多有随手扔纸团、纸片的不良习惯,这位班主任既不批评,也不言语,而是躬身--捡起印有泥迹的废纸,送到教室后面的“卫生角”。

从此后,教室地面开始清洁起来。在以后学校教室卫生随机检查中,该班积分总居榜首。正所谓“话说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学生工作面广量大,要想取得好效果,班主任必须抓住每一个“用手说话”的机会,做到手勤。比如,清除卫生死角时,首先扒开又烂又臭的陈年垃圾;放学了,随手关上一扇门窗;学生发烧了,用手测一下学生的额温,诸如此类的细节和动作,都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进而产生“无声胜有声”的独到效果。

五、勤于思考

班主任要将班内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活生生的人,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全新的人,就要付出创造性和高度复杂性的劳动。因此,开动机器,勤于思考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班主任需要思考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范围。以班主任工作过程为线索,既要思考如何在自然状态下掌握学生的感性材料,分析、研究其隐藏着的本质特点,又要思考通过怎样的途径、手段、方式、方法,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引导;以教育对象为线索,既要考虑全班的共性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教育目标为线索,既要考虑班级目标的远景性、整体性,也要考虑近景性和局部性;以教育内容为线索,既要全面思考学生必须明白的“大道理”,又要考虑到各种具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

可见,班主任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大脑的积极参与,否则,其教育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的,或者是主观的、随意的、缺乏科学和艺术的。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班、同一个学生或同一事件,在不同的班主任手中,由于教育和处理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虽然这与班主任的资历、知识水平等有一定的关系,但班主任对学生的“用心”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经验、教育艺术的差异,也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班主任工作虽有规律可循,但教育对象是千差方别的。班主任只有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思维,做到左思右想、三思而后行,才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提高班级工作的有效率和成功率。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心理、个性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班主任要把握住时代走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运用边缘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教育现象,指导教育实践;要善于运用“侧向思维”,实现触类旁通和经验迁移,以期从其他领域获得借鉴,探索出班级工作的新规律。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二本学期我们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本年段期初制定的年段工作计划,并结合段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如下: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要靠教师去陶冶,良好的年段风气主要靠教师去营造。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思想品质方面要做好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育学生。首先,我凡事身体力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各方面尽量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每个月定期召开年段教师座谈会,采用集中学习讲座的方式,共同学习和探讨教育教学新理论、新形式,共同探讨本年段教育教学中顾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从而保证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再次,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要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能力、兴趣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第三,工作上的决策,通过各种民主方式,请教师参与,征求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生活上,抓住各种细节和机会,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位教师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注意协调好教师间的各种关系,使年段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以上做法,使全年段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战斗集体。获得学校和社会的赞誉。

二、确立以教学质量为年段工作中心的共识。

期初即明确本学期的工作重心是:补缺补漏,杜绝偏科现象。为此,我们努力配合学校各教研室特别是本年段各教研组,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教研活动,特别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后,都要求及时进行商定对策,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适当的调整原有的计划,及时补漏,以求取得的教学效果;鼓励积极钻研教学业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寻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途径。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了解各学科的教学教育情况,通过召开各类型学生会议来了解情况,掌握新动向,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拿出新办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不断地更上一层楼。

三、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家校共教”网络体系。

本学期更加强同各村小学校长发及老人会的联系,从而大大增强了社会教育的功能。在学生的管理教育方面,继续努力探索新时期青少年的新情况、新总是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本学期我们分别在期初、期中后、期末前召开年段全体或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每次“月考”后都召开了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班主任主动同家长优质经常性的联系。我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年段全体科任教师会议,商讨各科的教学与协调配合以及年段班级工作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各科任教师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班中存在偏科现象的中、优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课外辅导,并责任到人;年段或班级每月必分别召开一次优、中、差和座谈会;等等。以上措施的实行已见成效,年段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风气不断更上一层楼,获得学校和社会家长的好评。

四、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本学期成功地组织学生参加了学校第17届校动会、以及“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还配合各科备课级开展了许多小型即兴式比赛,寓教于乐;等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学以致用;同时也使学生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学生劳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年段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胜利地完成了初三年毕业年段的第一场关键性的战役——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总体上看,本学期学生的学习、纪律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稳中有升,一学期来,学生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反之,年段的良好风气,班风、学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巩生率得到确保;这就为下学期的最后冲刺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保障。

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年段还存在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亟待改进的问题:

1、有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沿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2、有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3、年段的教育教学环境同社会上的游艺机室、网吧等想比显得苍白无力,沿需大力加强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4、沿须加强对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

针对这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改正:

1、进一步加强学习,并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讲究工作艺术,彻底改变单一方式,力求工作效率的提高。

3、工作作风要坚持力戒空谈,崇尚务实,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

4、坚持身体力行,勤奋敬业,脚踏实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根据岗位职责力争完善,做好工作。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三重新接触七年级的学生,感觉他们好小、好天真、好可爱。开学之初,许多同学还未退去童稚,上课时很难遵守课堂纪律、不懂得自觉学习,下课还时常像小鸟儿那样飞来飞去,欢声笑语,无拘无束。但经过一学期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他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的自觉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这一学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和睦相处,较好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我班成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一、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1、加强安全教育。

这学期,我们注重学生的安全问题,进行了三次安全教育。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们把它定为“安全教育月”,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安全教育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是安全教育课,重点讲解了道路交通安全。期中考试之后,特别是全国两次较大的校车事故及本校学生的一次乘车事故前后,我们有针对性的又一次对学生进行教育,防超载、防黑车、防酒驾。进入12月份,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安全条例》的宣传教育,反复强调生命只有一次,责任重于泰山。

2、加强公民素养及行为规范的教育。

这学期,我们利用班团课、国旗下的讲话、晨会、午会等各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及行为习惯的教育。班团课上,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结合思品等课程,加强学生公民素养的教育。每天坚持做好一日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晨会、午会的时间,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有了这些措施,学生的行为习惯大有好转、公民素养明显提高。

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刚入中学,随着课程的增加,课业负担的加大,有点无所适从。特别是本校的座位,相当于“开圆桌会议”,便于学习自觉性较高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但也便于讲话、看稀奇,对于一些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是个借机讲话、或是惹是生非的好场所。面对这种情况,本学期,我们进行了几次学习目的的教育,也进行了几次学习方法的讨论,期中考试班上总分考第一的罗洪桂同学还专门进行了学习经验的介绍和交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本学期,我校举办了几次大型的集体活动,如:“十一”文艺汇演、秋季体育运动会、“一二九”演讲比赛等,元旦前夕班级还举行了一个联欢会。“十一”文艺汇演、“一二九”演讲比赛,由于老师的精心组织、同学们的积极配合,我班都校三等奖的好成绩。体育运动会,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于拼搏,我班获得了拔河、跳长绳、女子4×100米等团体项目的第一名、20×25米团体项目的第二名,班级总分获得丙组的第二名,并且获得了学校的“道德风尚”奖。元旦联欢会,师生共聚一室,联欢庆祝,分享了彼此的快乐,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组建了一个得力的班干部群体。开学之初,我们根据小学信息反馈选出了班长、学习委员、清洁委员、生活委员等主要班干部,然后根据分班成绩进行了学生分组、再在小组内选出各方面的表现突出的同学为组长,各科任老师选出各自的课代表,班级干部初步定型。然后根据能力大小更换或增减。各个班干部以身作则,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班级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得力的班干部群体,为班级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定期召开班级例会。本学期,我们老师每周坚持召开班级例会,各科老师畅所欲言,对上星期的情况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总结成绩,一方面查漏补缺,并对下一周的工作进行讨论、交流。每次考试后,认真进行质量分析,确定学优生和学困生,进行培优补差。

五、重视培优补差工作。期中考试后的质量分析,我们把我校的成绩与全区的成绩进行了一个对比,发现七年级数学成绩太差,英语成绩也不理想,而这两科是得(失)分的关键科目。学得好,很容易缩小差距,反之,则会拉大差距。在班级例会上,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很快形成共识,针对数学、英语两重点学科进行培优补差。具体措施是:数学老师负责数学教学和培优、班主任补差,第一步是“消灭”“个位数(考几分的)”;英语老师负责英语的教学和培优、定岗实习的殷老师进行补差;其他统考学科的老师针对各自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培优补差。各个老师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形成合力,接下来的一次月考就取得了较理想的差距,数学消灭了个位数,总体成绩也明显上升。

六、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本学期,我们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各项比赛,语文有市“语基”竞赛、市主题读书活动竞赛,数学、英语有区级竞赛,英语有校书写比赛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市教科院组织的人文实践活动——纪念100周年中学生历史知识竞赛,我班有二人活动一等奖、三人获得二等奖,五人获得三等奖,可喜可贺。通过这些竞赛获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七、“两课”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本学期,省教育主管部门提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我班老师积极参加。各科老师都参加了学校的教学大比武获得,连定岗实习的殷老师和年过五旬的田主席也不例外,并有多人获得学校的嘉奖。“课外访万家”,除平时的有针对性的个别家访外,我们组织了两场有全部主科老师参加的大型家访活动。第一次是走访偏远的中洲以及唐涂——童周玲——北咀——新华——大屋陈一线,一次是较近的界镇一片。这两次家访,我班老师与家长广泛接触,与学生交心谈心,增进了家校联系,增加了师生感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力的促进了我们的教学高中。

八、重视个别单独辅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学期,我班老师除了做好以上工作之外,功夫花在平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不管是午休还是晚自习,他们经常找学生交心谈心、个别辅导,帮忙纠错解错,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我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期末考试,我班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五个统考科目,除英语居第二外,其他四科不论是人均分、还是及格率或优秀率,都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至于年级排名,我们班也在年级中居优。

当然,成绩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肯定存在。我们要找出这些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来年取得更好的成绩,来回报学校、家庭和社会。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四一学期以来,我本着关爱学生,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的班务工作任务。现将本人本学期班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养好班干部。班干部是一个集体的灵魂,在班级工作的双边活动中,是联系老师与学生的纽带,是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他们在学生中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号召力。如班长杨霄、副班长纪委光等,堪称学生的楷模,在同学中有很高的威信。因此,我要求班队干部无论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还要求他们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还要细心观察班里同学的细微变化及时向老师反映。像宿舍李晓杰、高宏远总是及时地向我反映同学在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使很多事情做到了防微杜渐。我还定期召开班队干部会议,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小干部们都能认真负责,顺利完成各项工作。

二、建立班级管理体系。为了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我建立了班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并每星期评比出优秀干部及先进小组,先进个人。本学期由吕艳华同学负责卫生工作,该生有很强的责任感,在她的负责下,本学期我班的卫生工作做得特别好,一直是年级最整洁的。她本人期末也一致被同学评为“优秀学生干部”。通过分层管理、班风班纪有了明显的改观,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

三、搞好班容班貌班风班纪建设。按领导要求搞好班风班纪建设,4班班风定为“努力、创新、活泼、上进”。全体同学都努力使自己的形象符合班风内容,班纪为之好转。原来不太讲卫生的个别同学,在师生的共同帮助下,也知道了要把自己弄得整洁大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搞好班容班貌布置,同学自己设计制作学习园地,定期出好了黑板报,尤其是“七一”节,同学们把黑板报布置得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四、上好班会、晨会课。我努力组织好每一节班会、晨会课,力争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一学期来,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涉及理想、道德、安全等方面,全班学生踊跃发言,为班级出谋献策,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班队活动课也有声有色。在教师组织了一次团队会后,每周班会由团队委组织,团员队员参与的热情很高,也纷纷向班干部同学提出下一次团队活动的建议,都盼望着下一次班会的到来。提高班会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逐步培养了他们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积极家访。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学期来,我对学生进行了普访。形式不一,如到家家访,打电话,写信给家长,通过努力,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在教育学生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屈柏松同学,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很消沉,显得无精打采,成绩也开始退步,找他谈话又不愿意说。通过到家家访,得知他父母正闹离婚。找到症结后,我一方面做他父母的工作,一方面告诉他要以学业为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从这一段阴影中走了出来,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活泼向上的学生。

六、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平日里,不但对他们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而且在课余时间我也注意去观察他们的动静,只要发现了某个学生有不安全的行为,就及时进行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位置,做到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对上级安全会议精神和文件都能做到及时传达,结合文件精神制定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做到每周一次主题安全教育晨会,每月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体育课,都必须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不得随意离开集体自己活动或不听指挥,遇到他人生病、遇险等,要及时报告老师。并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求救电话。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利用班会、队活动、活动课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教育学生不买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不卫生的水和饮料,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不定期的对学生的物品进行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排查。

4、家校联系,保障安全。

学生家长的联系电话表格,我始终时刻携带着,随时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同时强调家长和学校一起教育孩子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第一”。学生意识到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总之,一个学期来,我对班级基本功抓得较扎实,整个班级呈现出一积极好学、乐观向上的氛围,深受科任教师的欣赏。但是,在工作中还有不够的地方需不断改进、加强。

2020初中班主任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五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我继续担任0917班的班主任。虽然在一开始我就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不过,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困难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然而,在困难中前行,反而给了我良多的思考和收益。现在我对我日常的德育工作反思如下:用心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第一:用“真心”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应该平易近人,努力和学生做朋友。如果学生在生活上困难,我一般在精神和物质上支持他,有时号召全班同学帮助他;如果学生在心理上有问题,我会直接开导他,或者通过其他同学帮助他;如果学生考试不理想,我会及时鼓励他;有时我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人生、梦想……一个学期下来,我成为了学生真正的朋友。他们开心地学习,踏实做人,因为有我这个忠实朋友在他们身边默默守候着。他们不觉得寂寞、自卑、辛苦……将心比心,教师友好、真诚与学生交往,学生也会趟开心扉与我们交往,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学生了。

第二、用“耐心”去教育学生,与学生荣辱与共。

学生的可塑性强,反复性强,所以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手机问题是校园一大问题,在当今科技时代,学生几乎都拥有手机。但学生却不会合理利用手机。大多数学生都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电影、交朋友…..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耐心教育他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好方法。如果一发现学生用手机,我不会马上从他手机上夺回手机,也不会当场丢他的脸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而是回办公室,查查他的成绩,看看他的家境,再观察他一两天的行为。最后如果发现他因为用手机而犯错时,我会抓住机会教育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最后用期盼的眼光对着他说一些鼓励语。被我教育的学生,他们一般都会心悦诚服接受批评和保证不用手机。学生用手机是一件很影响学习的事情,但只要耐心地教育,问题总可以向好方面发展。

第三、用“信心”去搭建学生心理成长的桥梁,做学生的护航人;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所以教师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相信经过教育、学生一定会脱胎换骨,慢慢攻克学生的心里堡垒,解开学生的心里郁结,疏导学生的心理防线。时时给学生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励,做学生精神上的向导,从而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的护航人。

第四、用“爱心”去铺平学生的心理之路,让学生自己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博大宽广的爱心,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永存爱心,这样你对学生的爱心方能永久。教师的爱心正是激发、感召、唤醒学生进取心的一副良药,是理想、抱负的生长素,是学习的催化剂,更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